纪念抗日英雄

2024-10-10

纪念抗日英雄(共9篇)

1.纪念抗日英雄 篇一

我小时候学习的榜样就是潘东子,最崇拜的就是潘东子这个小英雄。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帅哥。他从小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红军。在白色恐怖的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为党的地下工作做立下了不少功劳。在斗争中,他失去了母亲,但他没有被黑暗势力吓倒,一心向往革命,最后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小战士。内容大致如下: 1931年,红军解放了柳溪乡。潘东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而潘东子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什么叫作仇与爱。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撤退,临别时,父亲留给东子一颗红五星。柳溪乡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母亲为掩护乡亲,被捕后从容就义。在党和前辈们的照顾下,东子迅速成长起来。他和宋大爹一起切断敌人退路,迫使“靖卫团”向游击队投降。在游击队筹盐活动中,他机智地躲过敌人搜查。在搞情报时,他沉着地应付恶霸地主胡汉三的多次试探与盘问,最后勇敢地砍死了胡汉三。1938年,红军游击队奉命开赴抗日前线,东子的父亲前来迎接。东子终于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父亲,他戴上了那颗心爱的红五星,光荣地加入到红军的行列中来。

2.纪念抗日英雄 篇二

一、经济发展损失的含义

经济发展损失既包括经济损失, 如直接的经济损失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也包括如经济发展机会的丧失, 经济发展基础的毁灭, 经济发展动力的削弱, 经济发展能力的剥夺, 经济发展劳力的减少, 经济发展储蓄的贬兑, 经济发展物质的短缺。总之, 经济发展损失是指对经济体施加的破坏经济内生性活动的损坏和破坏。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 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使新中国成立后必须长期面对贫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损失是惊人的, 也是难于计量的。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战争罪恶比海深, 比山高, 罄竹难书。

二、人口损失中的经济发展损失

人口损失造成的后果对经济发展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实施惨无人道的烧、杀、淫、掠和三光政策, 空袭战、阵地战、细菌战、屠城战, 无所不用其极。1931-1945年造成了中国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损失, 改变了社会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 动荡破败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损失更是釜底抽薪, 雪上加霜 (注:因1945年数据缺乏, 故本文所取数据以1949年为标准) 。

1931年中国人口有5.8亿, 到1945年中国人口是5.4亿, 中国人口静态损失4000万。中国人口在1931年时, 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率为28‰, 净增率是11‰, 那么14年间, 如果没有日本法西斯强加的战争破坏, 此时期中国的人口增长量理应为:0.9594亿。

也就是说在战争机器和杀人恶魔横行的血雨腥风中, 中国减少正常发展环境下的出生人口为9594万, 这一数据不包括对台湾和香港所造成的正常人口增长损失, 如果加上香港和台湾的人口损失肯定超过1亿人口的正常增长损失。

侵华战争对当时的人口破坏为:人口直接损失4000万人, 人口正常增长损失1亿人。所造成的经济后果是:

人口损失的经济损失=人口损失数×人均年收入×劳动力正常劳动的期间

假设以1949年中国人均年收入66元人民币, 为计算的人均年收入标准, 这相当于当年的18美元, 相当于现在的480美元。劳动力正常劳动期间以参照正常人劳动30年时间为标准测算。人口经济损失为2772亿元 (1949年人民币币值) 。1949年全国人口为5.4亿, 人均年收入为66元人民币, 则1949年全年的国民收入为35.64亿元。

假定用人口损失总额除以1949年全国的国民收入为77年。这就是说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人口损失一项, 在经济上至少使中国倒退了77年。

三、物质损失中的经济发展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二战经济损失为15万亿美元, 参战国军费消耗为1.1万亿美元, 其他的还有财政和物资损失。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中国除了动用本国财力外, 还大量举债抵抗法西斯的侵略, 并用各种物质偿还。中国向苏联提供了约4.5亿美元的矿、农、牧产品;向美国提供了约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铝等矿产品, 向英国提供了1.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日本在1932-1944年在东北掠走大量的黄金白银, 粮食2.48亿吨, 煤炭2.23亿吨, 生铁逾1100万吨, 钢逾580万吨, 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以上, 按1949年币值标准计算, 中国直接经济损失折算成人民币币值, 则损失3666亿元人民币以上。假定用直接经济损失总额除以1949年全国的国民收入为102.9年。这就是说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 所造成的物质损失至少使中国倒退了102.9年。

四、医治战争创伤所需的时间

从人口损失和物质损失的计算中可知, 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至少倒退近180年, 中华民族所积聚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成果丧失殆尽。如果在1949年的基础上, 每年以10%的速度实现经济增长, 还得多少年才可医治和恢复战争所造成的损失呢?

构建数学模型进行推理计算如下:

将不完全统计的人口损失和物质损失进行求和, 然后假定以1949年国民收入为参照标准, 每年国民经济增长10%, 那么要完全医治战争创伤, 恢复战争破坏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可计算出至少所需要的时间:

损失总和等于人口损失2772亿加上物质损失3666亿元, 为6438亿元。所需时间为59.2年。

也就是说, 要完全医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创伤, 并恢复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 要求每年以10%的高速度进行经济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增长, 逐步走出战争的阴影, 至少需要近60年时间。

2010年, 全世界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站在新世纪的今天, 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铭记, 也有很多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至少要60年才能医治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的创伤, 中国人民的肩膀格外的沉重, 脚步也格外的艰难。

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奋发图强, 励精图治, 和舟共济,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以实际行动来纪念中国人民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 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中国抗日战争对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也做出了重大牺牲, 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发展损失。

3.一对抗日英雄 篇三

华侨出身

张极生,又名张清、张清江,1916年4月25日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官桥镇岭兜村。

张极生的父亲张作成旅居菲律宾宿务市经商,母亲王晒守望家业。1925年,父亲将九岁的张极生接到宿务市华侨小学读书。1930年,张极生回到福建进入南安读初中,之后升入泉州培元中学高中部。这年夏,张极生的进步思想已被中共岭兜党支部成员关注。1933年秋,张极生被选为共青团晋南县委宣传委员兼团梅岭区委书记。1935年9月至10月,岭兜村遭受国民党两次惨绝人寰的围剿,党组织根据中央隐蔽待机的指示,张极生于1935年底前往菲律宾。

投奔延安

张极生虽然远离家乡,但心中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的安危。在失去党组织领导后,他独立战斗,不失时机地继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罪行。张极生请父亲资助,在宿务市开办书店,出售进步书刊,传播进步思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张极生怀抱赤子之心,组织宿务市爱国青年救国会,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向华侨募集善款支援祖国抗日。集资创办《烽火报》,他亲自编排抗战消息、写评论,印刷后分发各地华侨。

1937年11月,张极生满怀报效祖国的热情,号召宿务市爱国青年救国会成员返回祖国抗日,数十人踊跃报名。后经研究商洽,决定分批回国。第一批由张极生、杨志民、孙权裕、黄再成、蔡振声等五人,被称为“开路五先锋”。

1938年1月中旬,“开路五先锋”绕道马尼拉,乘英国轮船到香港,经广州到武汉,得到邹韬奋帮助,五人中除蔡振声留在武汉外,其他四位勇士到了延安。

各显身手

四勇士到延安后,经四个月的培训,黄再成分配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孙权裕分配到晋东南,杨志民分配到山西决死队,张极生分配到新四军。他们路经武汉时,正逢日军调动大部兵力进逼武汉,党组织改派他们留在国统区第九战区第二政工大队。第二政工大队由国民党将领陈诚统率。到国民党部队去,接受国民党的领导,这是张极生始料不及的,但他还是接受了工作安排。况且,这个政工大队的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它的前身是上海战地服务团,是抗战初期由郭沫若建议上海地下党组建的。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向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吴大群,这位正在著名教育家李公朴办的上海量才补习学校读书的品学兼优的小姑娘,毅然弃学参加上海地下党组建的战地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事情就这么巧,吴大群后被派往陕北公学学习后也被分配到第九战区第二政工大队工作。

张极生随政工大队辗转湖北阳新、通城、道山等离前线较近的地区进行宣传抗日活动,动员群众,保卫武汉,救护伤兵,以后又转到了湖南平江县。

1938年冬,日寇逼近长沙,造成长沙城内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烧毁房屋5万余幢,烧死2万余人,伤者无数,20万居民流离失所。第二政工大队接到立即赶往长沙参加抢救和处理善后工作的通知,全体队员日夜兼程赶到长沙时,大火还在熊熊燃烧,国民党的各级政府官员,早已逃得无影无踪。第二政工大队的同志们立即投入到被大火包围的伤兵医院进行抢救工作,张极生更是哪里有伤情就冲到哪里,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这时,他觉得第二政工大队的工作有意义了,实现了自己要参加的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救亡工作的愿望。

革命友谊

第二政工大队的工作业绩和作风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却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满、妒忌和排斥,他们寻找各种借口,从各方面施加压力,逼迫第二政工大队放弃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安排一些与抗日无关的演讲等活动。党支部根据形势,利用国民党上层之间的矛盾,及时安排党员张凯君、邬凌秋、孔湘桂等率领队内革命青年28人撤到桂林陈诚行营,编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临时政工队。张极生、吴大群包含在28人之中。

1939年2月,临时政工队奉命从桂林步行到重庆,队员们意识到这是陈诚有意用这种方式消磨大家的抗日意识。党支部激励大家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不能就这样被国民党击垮。他们每天步行六七十里,沿途进行抗日宣传,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访问抗日家属及人民群众,调查国民党在征兵、优抚工作中的各种舞弊行为。到了繁华的县城,他们还利用戏院或简易舞台,演出抗日活报剧。就这样,两个月步行3000里,大家的热情始终如一,28人的坚强集体没有一个人掉队。到达重庆后,这支极具战斗力的坚强集体被强行解体。

张极生、吴大群虽然被国民党拆分两地,但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决心没有改变,在革命征途中建立起来的友谊没有改变,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热情没有改变。吴大群边授文化课边教抗战歌,常常自己作词谱曲,有时相约与极生合作。有歌词代表作《我们都是小战士》为证:“四月四,四月四,我们都是小战士;小战士,小战士,我们不做摇篮里的胖娃娃,要做抗战的小战士;我们不做旧社会的寄生虫,要做新社会的小主人翁。”

共同抗日

1939年,吴大群与张极生在重庆以极其简朴的形式结为连理。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了接受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血的教训,党组织决定部分同志紧急疏散。张极生与吴大群返菲律宾开展工作,他们在香港待机启程时,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被困香港,后转澳门。由于吴大群怀有身孕,在澳门一家医院诞下婴儿后,为集中精力回国抗日,婴儿交托院方抚养。

1943年,张极生在桂林文化供应社发行部工作,由于出版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发行部在广西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吴大群到桂林羊角山的东山小学任教。当时叶挺将军被软禁在羊角山,距东山小学只有百步之遥,吴大群和她的战友们为秘密保护叶挺将军及家属做了很多工作,为叶挺将军的女儿及其他孩子的教育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1944年,日寇把战火烧到湘桂。张极生携家带口,随机关向南迁移,辗转重庆,战乱中不幸丢失一个孩子。这年秋天,张极生被安排在重庆中外出版社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秉性耿直的张极生由于看不惯国民党当局的官僚作风,怀着对日军的深仇大恨和对国民党腐败的强烈不满,和吴大群决心到抗日前线去,并把身边唯一的孩子寄托友人抚养。

1945年5月,张极生、吴大群、龚若青三人经中共南方局同意被编为一组,张极生担任组长,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中原新四军第五师,一对抗日夫妻终于实现了到抗日根据地报效祖国的愿望。经信(阳)应(山)随(县)中心县委决定,张极生任县北区区长,吴大群先后任职《七七日报》及区政府秘书。

在新的岗位上,他们迸发出更高的热情,各项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

英雄远行

1945年8月15日,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终于迎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可是蒋介石在完成内战准备之后,捍然撕毁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调集军队22万人围攻中原解放区。在敌军重兵围困下,根据毛泽东“生存第一,胜利第二”,“巧妙避开敌之打击,分途突出包围圈”的指示,李先念、郑位三各率领一路人马分别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史称“中原突围”。张极生、吴大群在这次转移中双双牺牲。

英雄的身影远去了,连英雄的三个孩子也流落四方,不知如今可安在?

英雄的身影走远了,英雄的形象将永远印在我们心间,英雄的精神将永远鞭策我们前进。

为人民共和国牺牲的英雄永存!

(责任编辑 徐银山)

4.纪念抗日英雄 篇四

赞美抗日英雄的句子(向抗日英雄致敬)

1、赵一曼 著名的巾帼英雄。赵一曼,四川省宜宾县人。1905年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五四”时期接受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走上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斗争。1935年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11月间,第2团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她协助团长指挥作战,与敌激战竟日,连续打退敌军6次进攻。团长让赵一曼带领部队突围,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后在珠河县春秋岭附近一农民家中养伤,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她宁死不屈。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敌杀害,时年31岁。

2、卫立煌 指挥忻口战役的抗日将领。卫立煌(1896-1960),字俊如,安徽合肥人。青年时期曾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大本营担任警卫,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第19军副军长,徐州戒严司令,首都卫戍副司令,第8军军长等职。1937年9月,为挽救山西危局,保卫太原,中国军队决定利用忻口要隘进行正面防御,阻敌南下。忻口战役总指挥由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担任。1941年,卫立煌曾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1943年奉命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官,率部打败盘踞于滇西和中缅边界的日军,与中国驻印军一起,打通了滇缅公路。解放战争后期,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于1955年回到北京。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

3、吉鸿昌变卖家产为抗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吉鸿昌,河南扶沟县人,1895年生。1913年入冯玉祥部,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1930年9月,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他不愿打内战,对“围剿”红军态度消极,1931年8月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其携眷出国“考察”。1932年1月,吉鸿昌在上海一二八抗战炮声中回到祖国后,即联络与发动旧部,为抵抗日本侵略奔走呼号,并毁家纾难,变卖家产6万元购买枪械,组织武装抗日。1932年深秋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并引渡给北平军分会。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4、刘老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名。1943年3月18日,在呛人的战尘硝烟中,一名叫白思才的连长强撑受伤的身躯,率全连仅剩的20多名战士,默默掩埋着战友的遗体,烧毁地图、文件,砸坏多余的枪支。一切完成后,他们发出怒吼,端起枪和刺刀,向包围他们的敌人扑去。

5、谢晋元 八百壮士的指挥官。1905年出生于贫困家庭,广东蕉岭人。1925年,在广东大学预科肄业。同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科学习。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时,任陆军第88师262旅参谋主任,参加闸北八字桥战斗。后任524团团副,团长牺牲后接任团长,率部驻防北火车站,与日军对峙两个多月,10月26日,日军疯狂向驻地防线发动进攻。他率领第一营的400余官兵,坚守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后撤。率部孤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为国内外瞩目,赞誉他们为“八百壮士”。1941年4月,在出操时遇害,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5月8日,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追授为陆军少将。上海10万民众前往瞻仰遗容。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典型”。

6、张自忠 尽忠报国的一代名将。张自忠(1890-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校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军事集团被瓦解,张自忠所部被蒋介石收编。

1940年5月,日军调集15万精锐部队发起了攻占枣阳、襄阳、宜昌等地的枣宜会战。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将军,毅然率领预备74师和军部特务营东渡襄河,抗击来犯之敌,并截断了日军后方补给线。在日军重兵对张自忠将军进行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一千余人隆重举行张自忠将军追悼大会。

7、赵登禹 血战南苑的北方大汉。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全面抗战爆发后,1933年7月下旬,日寇调集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入侵,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日军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7月28日,赵登禹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8、左权 一腔热血洒太行。1942年5月25日凌晨,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展开,3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八路军总部领导当机立断,分兵突围。几经搏杀,八路军总部安全突围。但是,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率领部分机关干部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舍生取义,尽忠职守,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太行山脉。

9、金方昌狱中蘸血书写壮志:1941年11月,山西代县县城的狱中,寒冷刺骨。一个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19岁青年,艰难地举起仅有的一条胳膊,蘸着鲜血在墙壁上写下十四个字:“严刑利诱奈何我,颔首流泪非丈夫。”他就是回族抗日英雄金方昌。金方昌是山东聊城人,1937年到山西参加抗战。在晋察冀边区,他担任中共代县赵家湾区区委书记。“书生”出身的他亦能上阵杀敌。他曾利用敌人夜间“会哨”时机,率30名民兵伏击敌人,歼敌甚众,成为群众心目中的青年英雄。

10、1941年11月,山西代县县城的狱中,寒冷刺骨。一个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19岁青年,艰难地举起仅有的一条胳膊,蘸着鲜血在墙壁上写下十四个字:“严刑利诱奈何我,颔首流泪非丈夫。”他就是回族抗日英雄金方昌。

11、白思才端起刺刀扑向敌人:刘老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名。1943年3月18日,在呛人的战尘硝烟中,一名叫白思才的连长强撑受伤的身躯,率全连仅剩的20多名战士,默默掩埋着战友的遗体,烧毁地图、文件,砸坏多余的枪支。一切完成后,他们发出怒吼,端起枪和刺刀,向包围他们的敌人扑去。这是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的最后一个战斗瞬间。

1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序厅,有一幅宏伟的浮雕,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英勇的战士与不屈的人民站在一起,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民族独立自由而献身的英烈们,在这里接受一个国家的最高礼赞。这幅叫做《铜墙铁壁》的浮雕,正展现了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的14年里,中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同仇敌忾地奋勇抗争。正因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华民族才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13、王殿元死也要拉上敌人:胶东军区5旅13团7连2排6班班长、共产党员。在胶东地区的马石山上,他用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也让“马石山十勇士”名垂史册。1942年11月,两万多日伪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扫荡”。王殿元和6班战士面临掩护大批群众转移的任务。夜色中,他们分批带领上千名群众冲出了包围圈,自己却被敌人发现,枪弹雨点般扫来。王殿元作出决定:把敌人引到山上去。10名战士且战且退,上了马石山主峰,凭借有利地形和敌人厮杀了5个多小时,最后只剩下身负重伤的王殿元和另外两名战士。敌人冲上阵地,王殿元拾起了最后两颗手榴弹,将一颗扔向了敌群,另一颗拉响,与敌人同归于尽。

14、1942年11月,两万多日伪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扫荡”。这一带的抗日队伍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王殿元和6班战士面临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掩护大批群众转移。夜色中,他们分批带领上千名群众冲出了包围圈,自己却被敌人发现,枪弹雨点般扫来。王殿元作出决定:把敌人引到山上去。

15、69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桂林寻访当年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时,他们大多已离开人世,活着的已是八九十岁高龄。我们走访了当年亲手杀死“鬼子兵”的阳凤鸣老人;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滇缅公路运输线上的张裕华老人;被敌人子弹打穿下颌,失去牙床的黎德老人;当了童子兵后又奔赴抗日战场的郑立志老人;在与敌人搏斗中奋勇杀敌、已于一年前去世的梁辉老人的亲人。无论是他们的亲身讲述,或是其亲人的回忆,都更深地唤起我们对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的记忆,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16、高志航第一个击落日军飞机:高志航是第一个击落日军飞机的中国人。1937年8月14日,淞沪会战爆发次日,大批日本海军远程轰炸机进袭杭州、南京、南昌等地。高志航任大队长的中国空军第四大队正从河南周家口机场转场移防,在杭州笕桥机场与日机狭路相逢。高志航率战友驾驶美国“霍克3”飞机击落一架敌机。最终日机遭受重创,我方四大队飞机无一损失。“八一四”之战轰动全国。

17、时隔69年,今天,当我们再次追忆那段历史,首先浮现脑海的便是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在9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川籍抗日英烈占12名。其中最小的乐以琴年仅23岁,最年长的李家钰不过52岁。“无川不成军,四川军民对抗战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叶敦序说,人们不能忘记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同时也应给予尚在人世的抗战老兵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18、“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眼看日寇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无情地践踏,百万华南年轻人义无返顾走上抗战的前线,他们中有归国华侨、有大学生、有妇女、有富家子弟、有农民„„不论何种出身,人人都争先上前,抛洒青春热血,以血肉之躯抵挡侵略者的枪炮。

19、戴安澜 马革裹尸抗敌枭。戴安澜,字衍功,号海鸥,1904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1932年冬,任第25师145团团长,率部移防抗日前线北平。1933年3月,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已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1月,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月,毙敌6千,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1942年5月26日,抗击东南亚日军的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牺牲在缅甸茅邦。戴安澜将军的牺牲引起了国际的关注,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向他颁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外国同盟军将领之杰出勋章———懋绩勋章,成为中国受此殊荣的第一人。

5.抗日英雄 篇五

1、在抗日英雄中,还有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这一群——— 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八路军主力转移而英勇跳崖;

2、“八女投江”,为掩护抗联大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

3、杨靖宇,忍饥受冻孤身战斗至死,当敌人剖开他的胃,里面全是树皮草根与棉絮;

4、王二小: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5、赵一曼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山省。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发动人民抗日战争。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赵一曼经受了种种挑战。为了便于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一直到牺牲,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孩子。

1935年赵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敌人用用尽了残酷的手段,也无法使赵一曼开口。1936年8月2日,敌人用子弹取了赵一曼年轻的生命。

6、左权

永远的丰碑 左权:党之模范

6.抗日英雄事例 篇六

——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其实,狼牙山还是一座雄险奇伟,景色秀丽的名山。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狼山竞秀”就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远远可以看到群山中的一个山头上,有一组白色建筑,五角五层的狼牙山三烈士纪念塔,两座五角亭,一座石牌坊,一圈围墙。如今,这里既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省级森林公园。作为一处旅游胜地,品位很高。

狼牙山坐落在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

狼牙山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登高远眺,可见千峰万岭如大海中的波涛,起伏跌宕。近望西侧,石林耸立,自然天成,大小莲花峰如出水芙蓉,傲然怒放,涧峡云雾缥缈,神奇莫测。

狼牙山风光绮丽,漫山遍布苍松翠柏,飞瀑流泉,拥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动物有黄羊、乌鸡、锦鸡等,植物有松、柏、桦、枫等北方树种二三百种之多,涉足游览,可尽享森林浴之妙。秋季金风送爽时,坡岗沟壑之间,红叶吐艳,层林尽染,放眼望去,漫山猩红,可与香山红叶相媲美。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沈重

狼牙山五壮士当时幸存有葛振林、宋学义(现两位已去世)

授予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宋学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为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7.纪念抗日英雄 篇七

他那些滴沥流转的红樱桃,铺张天然如蛮笺舒展的绿芭蕉,一掌掌神似小儿嫩指初生的荷花,开口大笑爆出无数红牙、硕大天真的丰收石榴,涌动在以祭蓝为主调中斗彩缤纷古艳的瓷瓶瓷罐,可张可挂还流淌着汉砖汉刻生命血脉又仿佛站着几许禅意的自在裸女,以及“张家样”孤坐孤思的八大、拄杖率真含笑的白石老人,颇如泥塑滚动于西天路上的唐僧悟空师徒,飞翔如止如进的鸽子,秋月春花中不知鸣和什么的胖鸟们,莲塘碧水间倏然一现带着生意活泛的长条黑鱼,包括那些浑然圆大在干了的宣纸上依然渗化如动的点子……这一切,这一切的生命绚丽,现如今真的一去而不复返了吗?真的成了一逝而不复再生的绝响了吗?

面对一天风雨,我不相信,我不愿意相信桂铭这个同道的朋友,这个在当今画坛上能走出难能可贵一己之路,本还可以继续开拓他深具独异之美文章可更老成的“张家样”来的哥儿们,就此罢手,就此归入冰冷的历史!人才难得,人才难遇,桂铭之遽然离去,无疑是当今海派画坛的一个巨大损失和深长遗憾!

我与桂铭相识于“文革”之中,他那时已入上海中国画院数年,据说出身于一个绍兴的贫寒之家,老成寡言,说起话来总带着很浓的绍兴味。绍兴人一向个性特强,极不容易软化,我想旧时的越中徐渭、鲁迅诸先贤大概也是如此一括两响的罢。初时,并不觉得桂铭的画有什么独异之处,曾经遵命凑在一起画过“革命样板戏”的连环画,后来我被“工宣队”剔除,相见渐稀。那种“集体创作”的连环画,必需忠于“样板”,几无个性可展,对于桂铭的所作,我只留意过一张《春燕展翅》的中国画创作,画一女电工高据电杆之端作业,斜出,真实生动,造型准确,却也在精细中透出几分拘谨,方正画人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降,忽然开始大变,他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主攻人物画,那是浙派新人物画的据点,以素描色彩为切合点加上中国画笔墨来表现工农兵新形象新题材,几乎笼罩国中一时人物画风,致使所有现实中国人物难越此一应时走红的独门。想不到从此教养出来的规矩人却一反故常,开始一番形式感别异的减笔写意人物,他的《齐白石》即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之作,在北京获奖,大得叶浅予先生的嘉许,叶老师曾对我说,只有上海人敢这样画。华君武先生也喜欢这样的画,尤其色彩,他托我要了他一幅小的,老人家还画了一张《虎下兔上图》答谢。相仿时期的《八大山人》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制,笔墨简灵开张而具沉静之美,与数百年前之奇人奇才的八大,真有心灵撞击的火花在也。这些画恬淡却有生命激情孕于平简之中,颇生大家气象。我尝与桂铭论画曰:凡大家必平必简,桂铭信然。我也曾不止一次地鼓动他,以他的减笔人物之法来画他家乡的越中先贤和近贤的人物长卷,断言必有可观。又一个想不到的是,他居然毅然决然地开始了他新一步的花鸟画征程,这近二十年来,为海上画坛献出一派完全出人意表的奇花异卉,在放达一写的底子上,填色敷彩,直弄得烂漫天地、一派天真的生机来,洗了吾人的眼目,动了吾人的心魄,诚有花卉一道以来见所未见者也。他的平,打破了三度空间的积习;他的简,唤回了天然和人造的一体。中国人好尚同伐异,若在生命活泛,自然界本身存在于变异发展之中,百花万卉不该总是同、同、同的重复,齐白石的花鸟以民间健硕的血气一变所谓有教养的规矩而开出新象,林风眠又从西方艺术的体悟中于古旧宣纸上创一新耳!纳于言的他,真也胆够大手够狠的了。去岁上海水墨戏曲人物研究会的同仁们被邀在桂铭老家他的艺术馆展览,他也请了绍兴的地方曲艺人击板高唱,慷慨激昂,一时兴会。现时想来,真也人生难得。会后我们趁兴畅游兰亭和城南的青藤书屋,汉水分源前,我抚着尚未著花,徐渭十岁时手种的那株名噪古今的老藤古干,不禁歌出“青藤萝瘦石榴红”的土句;后来我对桂铭说,这也算是我送给你的句子吧,是不是有点切意呢?试看桂铭笔下的新创写的既新且美的石榴,他与这位中国表现主义大师,不正是一根血脉上的瓜吗……

人太切近了,往往认不清其面目。九年多以前的春天某晨,陈逸飞遽然夭折,使我震惊,前岁陈德曦兄竟在握别十小时后一去不起,眼下桂铭又这么极其意外地罢手画案,人生与生命真个如此残忍无常吗?他走的前日,也是风雨,在徐汇艺术馆的卢辅圣师生展,我和他都被邀讲话。数日不见,他仿佛有些怆弱,还是讲了不少,此当其作为同道的最后遗言吧!只是嘈杂让我分辨不出他的意思,只听见几个“卢教授”的开头主语,分别时我站在门口还跟他说了,他含笑回身行去,就在那恼人的秋风秋雨中……昔人总云“盖棺论定”,有多少次的电话中,我们探讨说不清道不明的艺术和人生,二十多年以来我也真心实意地写过几篇论他的拙文,然而要讲得更明白清楚,现在是应该认真研究的了,原来文化和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桂铭,也当是当今上海画坛一张明亮的文化名片了;他不死于病榻而倒在他的画案之上,那么,也算是画坛的一位英难……

8.“抗日英雄母亲”邓玉芬 篇八

展柜里还陈列着一个对于今天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陌生的器物:铸铁制作,圆形圈足,中心向上稍凸,还配有一个大小相当的盖子。这个锈迹斑斑、制作简陋的器物叫作煎饼鏊子,北京市密云县又称“米黄钵钵”。这是当年邓玉芬为八路军伤病员制作干粮的炊具,也是邓玉芬将八路军当作亲人的伟大母亲情怀的真实写照,既是八路军与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历史见证,又是百姓抗战的珍贵文物。

邓玉芬(1891?1970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云蒙山深处水泉峪村的一户贫苦家庭。因家境贫寒,尚未成年的邓玉芬不得不早早出嫁。丈夫任宗武是邻村张家坟村一个朴实勤劳的庄户人。婆家的生活更加穷苦,新婚后的任宗武、邓玉芬夫妇房无半间,地无一垄,只好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土地过活。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邓玉芬,性格十分刚强,她坚信只要努力,家里人丁兴旺,日子总会一天天好起来的。满怀着这样朴素的希望,邓玉芬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含辛茹苦地先后拉扯大7个儿子。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日本又扶植成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1933年5月长城抗战失败后,密云县长城以外的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邓玉芬的家乡被划入伪“满洲国”。连年的兵祸灾荒,日伪军和土匪横行无忌,加上各种势力盘剥,邓玉芬一家的生活濒临崩溃。邓玉芬通过全家辛勤劳作改变生活的愿望不但未能实现,现在连全家的生存都难以保障。为了糊口,长子任永全、次子任永水、三子任永兴等几个年岁大的儿子只得离家外出去扛活。夫妻俩也被迫带着几个小儿子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

亡国奴的日子不好当。除了生活上的困苦,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日本侵略者精神上的奴役。日伪统治者要求使用伪“满洲国”年号,祖祖辈辈都是中国人,现在要改称为“满洲国”人。要过日本的节日,向东方日本的方向朝拜,路上遇见日本人要向日本人行礼,小孩从小要学日文,讲日本话……日本侵略者想要断绝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要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是中国人。邓玉芬心中充满了对日伪统治者的痛恨。每年祭祖时,邓玉芬都会将蜡扦子擦洗干净,仔细地插好并点燃蜡烛,一次又一次地叮嘱儿子们:“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日伪对密云的统治更加严密残酷,邓玉芬和乡亲们对日伪的统治更加痛恨,日夜盼望着中国军队能早点打回来。

1940年4月,根据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和冀热察挺进军司令萧克“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10团在团长白乙化的率领下,挺进平北,开辟了以密云西部山区为中心的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在此基础上,丰滦密联合县也宣告成立,白乙化兼任县委书记,王森任县长。丰滦密联合县是一个真正体现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民抗日政权。日军惊呼:八路的厉害,延安触角伸进了“满洲国”。

八路军第10团也来到了邓玉芬一家开荒劳作的猪头岭。八路军战士给邓玉芬和乡亲们宣讲抗日道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只有抱成团儿,拿起刀枪打鬼子,才能救国救己。邓玉芬深深感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跟着八路军打鬼子,才能真正改变国家、家庭和自己的命运。

6月,八路军第10团来组织游击队。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咱们可以出人力,在打鬼子这件事情上,绝对不能含糊。叫儿子回来打鬼子去吧!

7月,丰滦密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上成立了。长子任永全、次子任永水成为这支游击队的首批战士。

9月,三子任永兴不堪忍受财主的欺压跑回家来。邓玉芬知道游击队正缺人手,毫不犹豫地将三子也送去参加白河游击队。

三个儿子不久都随着游击队升编为主力部队到外地作战,邓玉芬在家也积极投入抗日斗争。她承担起全部家务活,并带领几个小儿子开荒种地,让丈夫为八路军运送军粮弹药,传递情报。

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处于华北抗战的前线,直接威胁着日军在华北、伪满的统治和交通要道。日伪军一次又一次地对丰滦密地区和八路军第10团活动区进行轮番“扫荡”“清剿”。八路军第10团以及平北地区的县区干部,长期搭窝铺,住山洞及长城楼子,克服一切困难与日伪周旋,挫败了日伪的军事围剿、经济封锁、政治诱降等一系列阴谋,顽强地坚持平北抗日游击战争。

邓玉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救治八路军和县区干部。她给八路军伤病员喂汤喂水,补充营养,给他们找药,拆洗缝补衣物,从不嫌苦嫌累。她把自家大部分粮食省下来,甚至连杏干、杏仁、倭瓜籽之类的也精心收攒起来,留给八路军伤病员。即便如此,身体虚弱的八路军伤病员也只能长期食用粗粮,不但难以下咽,营养也跟不上。看着八路军伤病员憔悴的面孔,吞吃粗糙的窝头时痛苦皱起的眉头,邓玉芬心里像针扎了一样难受。为了给八路军伤病员补充营养,邓玉芬特意养了几只母鸡,拿鸡蛋给伤病员补养。邓玉芬按照以前贫苦人家改善生活时粗粮细作的办法,找来煎饼鏊子,支上火,将小米、玉米等配上鸡蛋,做成软硬适中、营养丰富的厚煎饼,让八路军伤病员吃起来既有营养,又香甜可口。而她自己和孩子们则以粗糠、树叶、野菜搭着充饥。她告诉孩子们:八路军伤病员早日恢复健康,就能消灭更多的敌人,最终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经过邓玉芬的悉心照料,一个又一个八路军伤病员康复了,重新走上抗日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八路军第10团的指战员和丰滦密根据地的县区干部、游击队员人人都知道,猪头岭上有个温暖的家,家里有一位亲切慈祥的邓妈妈。

1941年,为了破坏平北地区的春耕,断绝来年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来源,伪满和伪华北万余日伪军联合对丰滦密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并制造“无人区”,给抗日斗争造成严重困难。邓玉芬响应抗日政府的号召,开展反“无人区”斗争。她让丈夫把在外扛活的四子任永合、五子任永安也找回来,父子三人一起加入抗日自卫军模范队。

1942年3月,抗日政府发出了“回山搞春耕”的号召。邓玉芬和许多山地群众决定重返“无人区”。邓玉芬让丈夫和四子、五子回山里搭窝棚。不想几天后竟传来噩耗:父子三人在百梯子不幸遭到马营据点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子当场遇害,四子也被抓走了。

邓玉芬闻讯犹如五雷轰顶,悲痛欲绝!然而,刚强的邓玉芬并没有被吓倒,更不会屈服。她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对他们说:“走,回家去。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了!”

噩耗接连传来。

1942年秋,长子任永全在冀东保卫盘山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子任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

1943年秋,次子任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死在家里。

1944年春,日伪军为了肃清“无人区”的抗日力量,围住猪头岭一带,反复梳篦“扫荡”了7天7夜。六子任永恩跑丢了,邓玉芬背着刚满7岁的小七躲进一个隐蔽的山洞里。为了掩护藏在附近的乡亲和干部们,邓玉芬眼睁睁地看着幼子连病带饿死在怀里。

一个接一个的不幸没有压倒这位坚强的母亲。邓玉芬对抗日工作更积极了,每天都拼命地干,春播、秋收、做军鞋、照料伤员。她对子弟兵也更亲了,在她的心里,每个八路军战士都是她的儿子,都是她的希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邓玉芬眼噙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长子、次子、四子、五子、小七:咱们胜利了!

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邓玉芬舍家纾难、无私奉献,先后将丈夫和儿子送上战场,她的感人事迹在丰滦密大地广为传颂,被誉为“英雄母亲”。

1970年2月5日,邓玉芬怀着旧社会的辛酸和新社会的幸福离开了人世,享年79岁。为了传承邓玉芬的伟大爱国精神,2012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密云县委县政府在石城镇张家坟村修建了“英雄母亲邓玉芬”主题雕塑和英雄母亲主题广场。

2014年7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讲道:“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习总书记特别提到邓玉芬的感人事迹。7月17日,抗战馆文物征集人员在密云县党史办、密云县石城镇的帮助下,来到张家坟村邓玉芬之孙任连国先生家中,征集到邓玉芬为八路军伤病员制作干粮的炊具(煎饼鏊子)和抗战时期邓玉芬使用的蜡扦子等珍贵文物。8月15日在抗战馆举行了捐赠仪式。

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轮。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无数老百姓为之付出了辛劳、汗水、青春乃至生命。邓玉芬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她不但为抗日献出了一切,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她用行动树立起了英雄母亲的丰碑。她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舍小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编辑·麻雯)

9.九连山下抗日英雄 篇九

——吕剑青抗日事迹

吴桂义 口述

黄日千 赖碧波 整理

大背景:

1942年上半年,日军继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之后入侵缅甸,国军为保护重要之对外交能路线——滇缅公路,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三选一”故事

我是双胞胎,家里穷,父母在我出生时,就抱给了吕家,作为童养媳。当我十六岁时(即1942年,笔者注)准备成家,嫁与阿先(吕剑青小名),当晚政府就来了人,动员参军,理由是“三选一”,吕家有三兄弟,要选一个去,大家都知道,去了战场,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我家公本来选大哥去的,但大哥人太老实,叫人不放心,第三的,人太瘦小,可能还到场就完了。后来选了阿先,家公说阿先比较“精”。我也知道,阿先很精,很灵。

当时村里组织了学功夫的事情(即农村男丁为自保而各家庭都组织了习武会,凡族中男丁都得习武,即谓学功夫)。阿先最勤,天天用手提桶挑水,我还见过其天还未亮脚下绑了磨石挑水,一步一摇,一步一摇的练,很多人都不如他。家公选中他也许就是这原因。

第二天,阿先就走了,他很听话,也没有什么说的。只说你 不要等我了,如果我一年还没有回来,另找个好人家,我心里不是滋味,想着哭了几个晚上,没有心思去做饭挑水,整天像丢了魂。

你问阿先,啊,高大,很壮,粗眉,到老还是那个样,笔挺的身板,笔挺的中山装。

入缅甸作战

他说同广东兵一起集训不到三个月,军队就开拔到四川了。(吕剑青参加的是1942年的粤军新兵部队),是国民革命军66军,再从四川开拔到缅甸。

(1942年1月初,气焰嚣张的10万日军分三路入侵缅甸,缅甸战场上打响了大规模的保卫战。为了援助缅甸的反法西斯战争,同时也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从2月16日起,我国派遣10万远征军奔赴缅甸。远征军由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组成。军长分别是杜建明、廖辉湘、张轸。3月1日,滇缅公路上车轮滚滚,空中有盟军的飞机护航,在遮放集结的远征军乘上英国的红头大卡车,直奔国门田宛町而去。这是我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一次派遣军队出国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援助他国作战。

其中六十六军于4月上旬入缅。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军第一师及战车营已被日军包围了两昼夜,他们粮尽源缺,水源断绝,一再告急,六十六军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少将率部奉命救援。经过3天苦战,击溃了日军主力,日军丢下1200多具尸 体狼狈退出阵地。是役远征军克复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军7000多人。取得了仁安羌大捷。

此役中,吕剑青连队屡建奇功。这时他已经是班长了(笔者注)。

拨日哨所

活捉日俘虏

阿先曾对我说,为什么自己早已是班长,为何还是班长。他说军队就是这样。

那天晚上,(地点是腊戌一带,作者注)风高月黑,伸手不见五指,日军哨所的探照灯扫来扫去,面对面,隔了一条大坑,我们都能看到。这时连部来了命令,要把对面的日军哨所拔掉,原因是要打开一条进军的道路。任务安排到我班,我带了九个兵,心里直打鼓,对面看得见,四五十米的距离,但隔了一条大坑,从那里摸上去,日兵哨点又高,探照灯又亮。

于是我命令:你们八个,连我九个,今天晚上拔对面的鬼点火。大家都支持,一个架轻机枪,两个扛弹箱,大家摸黑前进,路上划破了,不能出声,差不多到了三十米处,往上再爬时,突然的,一个扛弹箱的掉了下来,绝壁呀,日兵探照灯鬼似的扫来,发现目标,就一排的迫击炮打来,九个人八个被炸死,我在大石夹缝深处,才得以脱险,摸回本部落,向连长汇报,连长骂道狗日的,又怨道,新兵蛋子,连弹箱都扛不住。

但还得拔哨所,第二晚,连长对我说:吕高(吕高,是吕剑青入伍时改的名),等哨所拔了,我就不毙你,你看着办,还是 带班,明晚出发。所以第二晚毫无动静,日兵的探照灯又搜来搜去,静静的山,只偶尔听到秃鹰的鸣叫声。

第三天下午,连长带领一班人,往东北方向的山里去了,放了几枪,日军倒也没有人出来。

到了晚上,我召集九人,组成一个班,这次脚绑了布,每人把子弹分散挂在腰间,手榴弹每人五发,我架了轻机枪,上满了弹,又摸黑下坑去了,一人跟一人,只有摸到手才知道没有少人。日军的探照灯也还是晃来晃去。

到了坑底,大家又互相示意,人还在,于是绕到哨所的背面,抄了悬崖的路边,走一下停三下,生怕滑石滚落下来,惊忧着哨所的日兵。

十米、九米、八米、七米、六米、五米、嗬,哨所就在眼前,通过微弱的探照灯余光,还可以看到,扎绑着绷带的日兵双脚在床边晃来晃去,我打开了机枪保险,一跃而上,瞠瞠瞠,瞠瞠瞠,跃到哨所门前,五个日本兵就一命咆呼了,大家欢呼,胜利了,胜利了!

然后又检查每个日本兵是不是真的死了,翻认以后,还有一个,哈,居然还活动,是睡死过去了。

回到连部,将这日兵押至连长前,进行问话:“是哪里人?属什么阶级?叫什么名字?”这家伙不会说中文,于是连长叫人用毛笔叫他写,哈,没有想到,这家伙的毛笔字蛮漂亮的,现在只记得写着“日本东京人,下士官……” 至于战利品,有机枪一挺,迫击炮两把,水壶、罐头,日本的罐头肉很好吃。望远镜一架,连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吕高,你班建立了大功,我连长命令你把这望远镜接起来,以后带兵打仗,也好用上。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仍然身带望远镜的原因。连长接着说:也算将功赎罪了,你还是班长。这也是我为什么仍然是班长没有升官的原因。

仁安羌肉搏战

1942年4月16日晚,连部命令攻克对面山头,打开一条道路,解救被日兵围困的英军第一师及战车营。晚上,炮火连天,地皮都颤抖了,这仗打了三天,打到第三天,大家的弹药都用光了。就拼刺刀,你不要说日本仔怎样,用刺刀还是挺厉害的,好在我的功夫还算好,没有偷懒。一个啊哑啊的一兵冲上来,在冲我胸前,我一个躲闪,回马枪一斜刺,刺刀直入日兵的胁下,血流如注,一挑一刺,人便翻了。没有枪的,抱住敌人,打滚,滚到山脚下。我下第二个时,由于用力太猛,刺刀穿过了敌人的胸后,拔不出来,这时卟的一声,我肩胛处一热,一敌人从背后偷袭我,那时怎还记得痛,一个下蹲,仙人摘桃,小日本的家伙就碎了,放下了枪,蹲下护下体,我当即拔出枪,结束了这家伙。这仗胜利了,但我带的班,也只剩我一人。

死里逃生 兵败“野人山”

然而,事与愿违,因盟军指挥失策,协作不力,加上日军于1942年4月28日,偷袭腊戍成功,切断我方后路,16万盟军在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由主动陷入被动,并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剧——兵败“野人山”。在撤回国时,一部分进入印度,一部分北撤归国,但这归途中,进入克钦山的退兵归到祖国的十人,只有四人。——作者注

他说我们一路北上,边打边前进,但前路已被日军封锁,后边的日军又逼近上来,这时,连部命令,可以不听指挥,三个人五个人可以自由作战,能撤走的由自己选择撤走道路。

我与同乡广东的两个兵,叫大平、四仔的,一路的不敢放枪,不走大路专拣小路。荆棘丛生的山岭,找不着路,脚绑上了,但蚂蝗还是往脖子上跳咬,非吸了血才罢,当我们走到一处较开阔一点,较干燥一点的地方时,已经饿得睁不开眼了。我用望远镜一看,迷糊糊的一片,现在哪管得上日机的轰炸呢。这时,大平、四仔喘着气坐下来,枪在前面扶着,睡了,我到树丛躺了一下,出来后,一群秃鹰就围着大平、四仔,哪里有人!饥饿的秃鹰一陈功夫就将大平、四仔吃得只剩下骨头了,我舞了军刀,连摸带爬,不知走了多少路,喝了多少露水,才爬回国境。

静悄悄的回家

他说,到了腾冲以后,经过各寨主的护送,才回到军队,于是又参加了抗日的战争。如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争。

我于1946年5月,因旧伤复发,住进山东青岛疗养院养伤一年,1947年12月21日回到家,家里人都以为我已经不在人间了。

余生无怨

那时大家都话我傻,年纪轻轻屈在吕家,不过他又回来了。他回来后,基本没有对人说起他的军队往事。现在政府好了,还可以对你们讲,讲他的事。他回来以后参加了土改等工作,直到离休在家养老,多谢政府的照顾,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后记:吕剑青,小名阿先,行伍后吕高,生于1918年,卒于2004年,享年86岁,生前入队国发革命军第66军139师,粤系新兵师。油溪镇富乐村吕屋人

上一篇:黑暗中消失的小路作文700字下一篇:名人创业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