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意义作文(共8篇)
1.自由的意义作文 篇一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及对当代大学生自由观的现实意义
摘要:自由是人类更古不变的话题马克思的自由观作为其价值观的核心,强调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的本质区别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真正内涵,由此针对当代大学生自由观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培养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 自由观 当代大学生 建议
实现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更是凝结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理想和价值愿望。自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它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民族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自由观不仅事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更关乎国家的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野下的大学生自由观培养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区别
自由的观念在西方流传已久。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到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偏斜说”、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一直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道德律”、萨特的“自由选择”,其中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自由的观点。纵观整个古希腊(罗马)哲学,关于自由的论述是比较粗糙的。到了中世纪,强大的经院哲学统治了一切,自由的观念则几乎完全被压抑了。
从文艺复兴以来,自由观作为向当时黑暗的禁锢人性的基督教进行反抗的最强大的武器,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伴随着这一切,西方的自由观在康德那里也达到了一个顶峰。康德的自由理论基于一条先天的道德律,即:无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1]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这条道德律的实质在于,它表示了意志的“自律”即“自由”。在康德看来,意志的自由决不意味着意志不从属于任何规律,只是意味着它从属于自己订立的规律,“敬重”自己订立的规律;人可以摆脱自然规律的支配而完全按照理性为自己订立的法则即所谓道德律行动,因而,自由是可能的;道德世界是一个与“必然王国”无关、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自由王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康德所说的意志的自由是基于理性的,强调的是只重动机不重结果的对道德律的“敬重”即自律。而这种“唯动机论”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变得越来越无法适应资产阶级开拓市场、掠夺资源的需要。因为,这时的资本主义需要的是结果(效益)而不是动机。为了在哲学上给这种利益经济以强大的理念支撑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萨特认为:“人不仅是理性的自由,而且也是感性的自由,人是绝对的自由。“如果说在康德那里个人心里还有理性的自律的话,那么到了萨特那里,这点理性的自律也没有了。因为,萨特认为人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生来就是那选择的自由,就不得不自由。在萨特眼里,集体、国家、社会的概念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存在的只是人,单个的个人。
以上我们分析了西方的自由观及其代表人物,下面我们来分析马克思的自由观。“马克思关心的是人,而且他的目标就是要让人从物质利益的支配下解放出来,让人从他自己的安排和行为所造成的束缚自身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如果人们不理解马克思这一关注点,那就永远无法理解马克思的理论”[2]。弗洛姆的这番话表明,马克思并不是只重物而忽视人的作用的,而这恰恰是许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重要原因。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标志是《手稿》。在书中,他提出了“类”(群体)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思想,而类的自由的最高范畴是人类的解放。这部手稿的基本概念是“异化”与“自由”。异化的核心是劳动的异化;自由的主体则是类,自由被认为是类的本质,人类的解放就是类的本质的复归。1845年,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马克思的思想进入成熟期。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抽象的人”的过程中,他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形成了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现实的个人”这一基本范畴的提出,一方面是马克思批判地扬弃自由主义关于一般的人、抽象的人的观念,对作为这一观念理论基础的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作出批判的结果;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认为,独立的个人的形成过程作为现代化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是个人从类或群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但是,独立的个人作为现实的个人,是受到他的物质生存条件制约的个人,因此,个人的生产力和个人的交往关系的相互对立与运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提出了他的《共产党宣言》,并以其巨著《资本论》为“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不仅是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即复归,而且强调了这种复归是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人异化了,丧失了他本应具有的社会性,变成了孤立的、利己的、单个的人。
由此可见,西方(萨特)自由观的出发点是“个人的、绝对的自由”,而马克思的自由观则是“社会的、群体的、有条件的自由”。在当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萨特关注的是单个的、抽象的、纯粹的个人自由,而马克思关注的则是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的群体的自由。
综上所述,西方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人”的不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群体(阶级)的人,而不是超历史、超社会、超阶级的人;马克思的人的自由不是抽象的、理论上的、离开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人的自由,而是现实的、处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下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自由。“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会获得全面发展自我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4]。
所以,马克思的自由观的直接导向,是基于通过暴力革命而“解放”所有被压迫者的,为所有人的自由而奉献的正义原则的自由观。而西方自由观所说的人则是基于伦理意义上的,超时代、超社会、超阶级的,抽象的、绝对的、单个的人;其自由的必然表现形式是抹杀集体和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在他们看来,社会是基于个人的,是为个人服务的,个人是一切的终极目的;离开了本体论意义上的个人这个终极目标,集体、社会不仅不应当存在,而且是毫无意义的。在这个层面上,把西方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混为一谈,甚至把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化”,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二、当代大学生自由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崇尚自由,他们把追求自由的实践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结合起来,但是也存在着对自由的片面认知和不良体验,他们的自由观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自由是个人的,与环境无关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的自由受制于既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人类无法选择也不能回避。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从而决定着当下人们所追求的自由的内涵。“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3]
部分学生认为影响其个人自由和有意选择的只有主观感情和个人喜好,换言之,就是自我的决心和欲望,社会环境的制约则被抛置脑后。然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累积都须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艰难获致,这就意味着当代大学生个人自由的实现必然受到既定社会条件的限制,从而体现出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特点,不能与西方所倡导的自由同日而语与,再者而言,正如我们上文所言,西方所倡导的自由观具有绝对性、抽象性、个人性等局限,西方自由观必定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正确自由观的树立。
(二)自由是绝对的,不受限制。
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自由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甚至把自由与法纪、道德直接对立起来,一味地追求绝对的、纯粹的自由。国家有关大学[在校期间允许结婚的法律颁布后,部分大学生对此存在着误解,导致了系列行为后果:肆无忌惮地谈恋爱,随意地发生性关系,因为同居期间的花费问题而闹上法庭等等,这一系列可笑荒唐的行为完全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自由的含义,没有认识到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
当然在多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受西方思想潮流影响较严重,他们在接受先进思想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思想也在广泛的渗透。正如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西方的自由观念与马克思的自由观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强调个人的、绝对的、抽象的自由观,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自由观受西方自由观的影响巨大。
在马克思看来,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深刻、社会实践越深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程度越高,人类所获得的自由度也就越大。当我们谈及哪个国家的人民自由与不自由之时 ,所指涉的乃是人们拥有的自由的程度,而非绝对自由。与此同时,在社会当中,你的自由可能是我的不自由,我的一方面的自由可能是另一方面的不自由。因此,“个人的自由必须制约在这样一个界限上 ,就是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4]
当代大学生有的依凭对于自由的渴求通过恣意蔑视权威、颠覆正统、消解纪律、解构经典而达到自我性格的张扬,甚至将自由误解为我行我素、不受拘束的个体行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完全、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惟有受到法律规范的限制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三)自由是随意的,没有明确前提条件
自由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压力、负担和责任。在现实生活当中,自由与责任如影随形。每个人要对自身的自由负责,也要对他人的自由负责。萨特认为,“人 , 由于命定是自由的 ,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 ,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责任不是从别处接受的 :它仅仅是我们的自由的结果的逻辑要求。”[5] 由于对自由的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大学生对自由产生了误解、曲解,把自由和责任对立起来,没有意识到责任是自由的前提,他们所理解的自由是抽象意义的,错误地认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名义,把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抛于脑后,把自己作为子女对于父母的责任抛之脑后,出现了种种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例如,部分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以为再也不用受约束,无心向学,无视校纪校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谈不上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报答父母,造福他人,服务社会。更有少部分大学生,为了享受“消费自由”带来的愉快和自尊,尽情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甚至伪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骗取国家奖助学金等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对于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责任。”[6]学生在追求自由的实践中,不能仅注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应把追求自由与承担义务,履行责任高度统一起来,这才是当代大学生这个角色应该获得的自由。
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大学生自由观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属于人的东西,只有具有主体意识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自由的真正主体:大学生作为有主体意识并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追求自由,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是应该得到尊重和大力支持的。
用马克思的自由观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自由观的树立,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大学生追求自由
”马克思曾指出:自由是人固有的东西,“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7]并指出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可见,自由是人类特有的属性。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是人的各种需要、全面的能力、个性特征、社会关系的相互协调和各方面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没有任何障碍和麻烦的自由发展。”[8]
因此,要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深刻内涵,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来指导追求自由的实践,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高校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和育人中,充分尊重大学生自由的权利,鼓励大学生大胆追求自由,规范大学生追求自由的言行:引导大学生通过对自由的正确认知和理性追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合情合理地控制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大胆创新的积极理念,培养积极思维,不畏艰险,打破传统的精神枷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充分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自由是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认为“自由王国只有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9]也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0]自由,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因此,大学生对自由的追求,应该做到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要摆脱自然力的束缚,进而驾驭自然力,成为自然的主人,但是,又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讲究生态文明:同时,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必须学会与社会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按照自己在社会关系的地位和权利,在不妨碍他人的地位和权利下,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自主行动,实现自己利益的自由。[11]
自由不是任意妄为,不是我行我素,只有在集体、在社会中才有个人的自由:这就要求大学生正确看待自由与限制、自由与法制。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发展自由,也要自觉服务集体和社会:因为,如果一个主体不能及时地进行社会适应,那么无论社会为他提供了多少实现自由的条件和前景,这个主体都难以在自己的任何现实活动中体验到自由的存在。[12]只有做到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大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才能成为自然、社会、个人的主人,通向美好的自由王国。
(三)自由是实践的 马克思认为,“实现自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践。诚然,劳动尺度本身,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供给,外在的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的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13]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以此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自由:大学生要追求自由,实现个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创造自我,实现自我,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分得到展现。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要求: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提出的参加社会实践的殷切希望。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只有大学生无限地接近和实现自由了,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顺利的实现:因此,大学生要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深刻内涵,自觉抵制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和侵蚀,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指导下,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最大程度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0页。[2]弗洛姆.思关于人的研究[M]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1995.507。
[4] 密尔.程崇华译.论自由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9。
[5[法] 萨特.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 [M].北京 :三联书店,1987.708。[7]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47。[8]赵彩丽,马伟涛.马克思的自由观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社会科学论坛,2012(10):52.[9]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10]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11]李政敏.马克思自由观视野下的大学生法纪教育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1)147.[12]李明.论自由的体验——兼论当代大学生的自由体验[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0(6)47.[13]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2。[14]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2.自由的意义作文 篇二
约翰·亨利·纽曼 (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 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1816年入牛津大学三一学院 (Trinity College) 读书, 1820年获学士学位, 1822年获奥里尔 (Oriel College) 院士称号, 1825年成为英国国教牧师。接下来的几年, 他身兼两职, 既做学院的教员又做圣玛丽教堂牧师, 1833年, 英国国教内部兴起了被称为牛津运动 (Oxford Movement) 的宗教运动, 其宗旨在于强化国教的天主教因素, 并按照早期基督教教会模式整顿国教, 抵制政府对教会的干预, 纽曼为该运动的领袖之一。1845年他在利特莫尔受洗, 皈依罗马天主教, 他在罗马完成了天主教教义学习后被封为牧师, 教皇下发教谕准他在英国建立奥拉托利会教堂 (Oratory Church) , 1848年他在伯明翰建立教区。1851年库伦 (Archbishop cullen) 大主教邀请纽曼到爱尔兰都柏林主持建立一所天主教大学, 纽曼接受了邀请。他在爱尔兰的学术成就之一就是写就《大学的理念》一书。1853年纽曼在都柏林发表了《伦大学教育的范围和性质》一书。1873年著有《大学的理念》一书, 1890年与世长辞。
二、纽曼教育思想概括
纽曼的教育学思想体现了自由教育的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传授普遍知识。也就是说, 大学作为一个传授知识的载体, 世界各地的人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也就是寻求知识而汇聚到这个地方, 为着普通的知识作积极探索。因此, 大学承载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授业解惑, 也就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汲取知识营养的场所。第二, 纽曼的教育思想突出强调大学是应该向学生传授普通的知识、完整的知识。换句话说, 纽曼的教育思想主要涉及知识的普遍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普通知识涵盖各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所有知识的集合。传授普通知识就等同于传授所有的知识, 知识的传授应该是没有差分的;对于高校而言, 应该本着普遍的原则, 对不同学科的设置持一样的观点, 而不应该将知识划分出高低贵贱。人文、社科、自然等领域的知识, 都有普遍存在的必要, 知识的完整性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知识作为一个系统的存在, 任何知识都是相通的, 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学科。纽曼认为, 大学作为知识传授的场所, 应该平等地传授相关知识, 涵盖所有知识, 这样才能称之为大学。纽曼这句话中, 体现出大学制度必须包含三个特性, 即公平、包容和统一。大学正因为这些特性的存在, 才体现出对知识的保护性力量, 才能够真正体现知识的普遍性和完整性。第三, 大学在知识传授的方式上应该考虑到普遍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大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特定技能而设置的, 而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 让那些志同道合之人能够在学术的海洋中徜徉, 相互交流观点, 相互启发, 让知识与知识相互碰撞。大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 尤其是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 必须发挥人文特性和自由博学的宽度与广度。这是纽曼一个重要的教育学观点。大学要培养的人才, 是那些敢于追求自由学术, 能够观察总结并得出真理, 理论联系实践的创新型人才, 也是能够适应社会, 自我调整的社会建设人才的培养。
三、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应用纽曼的教育思想
首先必须明确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作为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 应该是自由的教育。纽曼的教育思想中处处透露自由的学术思想, 坚持培养通才的原则。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 不要刻意地培养某一专业性的人才, 而应该更加全面地全方面地构建学生的知识面和价值观, 更加系统性地传授相关知识, 更加自由地拓展学生的研究领域和思想交流。学生过早专业化,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利的一面。纽曼提出的培养通才的原则很大程度上指明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 而且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使得他们的心智都变得开阔, 提高了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高校在培养人才时, 应该奉行自由学术的思想, 不能一味追求高校的排名、学术论文的质量等, 而要坚持自由教育,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学科配置上要平等对待, 一视同仁, 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富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换句话说, 学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与行政等相分离, 使得教有所得, 学有所成, 真正让大学成为培养通才、自由交流的学习场所。
在这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时代, 我们应该重审现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从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中, 我们不难看出, 现在少部分高校所采用的通识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无疑是对纽曼的自由教育的改造,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希望不久的将来, 这种教育思想能得到进一步推广。
摘要:自由教育思想是纽曼教育思想的灵魂。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 纽曼对自由教育思想做了详尽的阐述。本文通过对此书思想的解读提炼自由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以辩证地把自由思想应用在当下的教育中。
关键词:纽曼大学,自由教育,现实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英]纽曼著.高师宁, 何克勇, 何可人, 何光沪译.大学的理念[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宝存.纽曼大学理念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 2003, 1 (6) .
[3]姜风春.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江苏高教1997 (6) .
[4]徐辉, 顾建新.纽曼及其大学的理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3 (4) .
3.在荒诞中寻找自由的意义 篇三
“局外人”
20世纪西方文学有许多经典的“第一段”。“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这是《局外人》惊世骇俗的开篇。丧失亲人的打击无疑是沉痛而惨烈的,可是主人公默尔索却以极其平静的口吻轻描淡写地叙述,仿佛事不关己,连时间也记不准确,让人十分讶异,这就是罗兰·巴特所说的“零度叙事”。默尔索自始至终都没有流过半点哀伤的泪水。在草草地给妈妈守灵下葬后,他还急不可耐地去海滩游泳,看喜剧片,寻求肉欲刺激。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他却把这个人们视为神圣的问题当成毫无意义的废话,绝对不肯巧言令色来搪塞女友。邻居雷蒙殷切地表示想与他交个朋友,默尔索却回答“做不做都可以”,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亲情、友情、爱情这些被世人奉为“圣物”的东西均被默尔索视为虚无,用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回馈所有的情感索求,默尔索是情感生活上的局外人。
当老板提出要派默尔索去巴黎设置的办事处工作时,身居偏远小城的默尔索却拒绝了这个发展前景广阔的差使,回答说:“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这种不知好歹的答案让老板颇为扫兴。此前,默尔索为置办母亲丧事而向老板告假时,明显觉察出老板脸色不好,他却无动于衷,认为“反正不是我的错”,而不像别人一看到上司脸拉长了便胆战心惊、惴惴不安。他的这一心态和契诃夫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中因得罪上司而忧郁致死的小公务员形成强烈反差。
当默尔索无意间错杀了那个阿拉伯人之后,无论是在身陷囹圄的漫长岁月里,还是在法庭上愤怒的审判声中,他保持了一贯的冷漠态度。人们的言辞无法引起他太大的关注,细小的事物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心。“我听见椅子往后挪的声音”,“我看到好些记者都在用报纸给自己扇风”,“尽管挂着遮帘,阳光仍从一些缝隙投射进来”……面对人们“义正辞严”的谴责,他继续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完全没有为了保命而讨好大众的媚态。在得知不公正的死刑强加于身后,他顽固地认为“自己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我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天性,但是默尔索却等闲视之、不以为意,摆脱了死亡对他的困扰。默尔索也不崇拜任何精神偶像,不论神父怎样耐心劝导他皈依基督,虔心忏悔,他始终不肯服从,并且坚信自己对“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
荒诞的世界
文艺复兴发现了大写的人,而20世纪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则着力于揭示小写的人,即人的卑微、人的怯懦和面对荒谬世界的无能为力。
默尔索在料理妈妈的丧事时,有妈妈的一些昔日好友前来守灵。有一个妇女“细声饮泣,很有规律……然后又按原来的节奏哭下去”,有几个老头子“在咂自己的腮帮子……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胡思乱想中。我甚至觉得,在他们眼里,躺在这里的死者,什么意义也没有”。这些说是要为逝者默哀的人,其实没有什么忧伤,却碍于面子,硬逼着自己佯装痛心的样子,努力演戏。
默尔索从锒铛入狱到接受审判的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世界的荒谬性。本来默尔索是过失杀人,并且由于他杀的是阿尔及尔的阿拉伯人,在当时的情况下(阿尔及尔是法国殖民地),很有可能获得法律宽恕,罪不至死。但是,他最终被判死刑,原因就是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得十分漠然。
正如加缪所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
(一)自我与社会的矛盾
20世纪相隔不到30年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传统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社会准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摇摇欲坠,即使是默尔索那毫无破坏力的淡然生活态度,社会也感到这是种潜在的威胁。
默尔索曾对他的律师做过这样的解释:他有一种本性,就是他身体的需要常常会影响他的情绪。比如疲劳、睡意、阳光刺激等都会打乱他情感的流露。他首先服从身体的需要。因此,他在为母亲守灵时抽烟、喝咖啡、打瞌睡,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虽然他也感到这样做有点难为情或是拿不定主意该不该这样做,但是其心理斗争的结果都是服从了生理的需求和本能欲望。然而,正是这种本能的类似于“自然人”的生活方式使社会感到了不安。因为它要求它的臣民对其要求和规范绝对地服从,而无需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甚至不惜扼杀人性和自由,来使人们习惯于它的“独裁”统治而看不到自身存在的悲剧。所以,默尔索那离经叛道、按个人意愿行事而导致的对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无意识背离,也使这个自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感到了自己威严的被冒犯,并最终激怒了这个社会的“卫道士”——法律机构,他们将这个坦率真诚甚至有些天真的人视为人面兽心、妖魔鬼怪、洪水猛兽、令人感到可憎的冷血动物,并以极刑处之。这不但暴露了社会的残酷及其所具有的破坏力,而且其脆弱的本质也一览无余。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社会契约对人一定程度的约束和限制,也不是为默尔索开脱责任。只是默尔索并非因杀人而被处死,杀人只是社会借以惩罚他背离传统道德观念与价值准则的契机和导火索。“我被控杀人,而死却是因为在母亲下葬的时候没有哭。”这是多么无奈而又强烈的控诉呀! 虽然这种因错误“嫁接”的后果与事实上默尔索应该具有的结局是“殊途同归”,但正是在这 “殊途”中,体现了作者对这个理性世界的非理性及其荒谬可笑的绝妙讽刺。
(二)个人与他人的隔阂
默尔索在被捕入狱之前,并没有感到自己和这个社会及生活于其中的人有什么格格不入,而是在审判过程中,作为“旁观者”的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与社会及他人之间存在着多么大的隔阂。
“人们好像把我排除在外来审理这个案子,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参与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此刻,默尔索开始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局外人,他好像坐在旁听席上的观众一样,注视着事态的发展。这个热爱大海、阳光、沙滩,与邻居和睦相处,工作上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且颇得老板信任的默尔索,虽然表面上显示出对友谊和爱情的无所谓态度,但在实际行动上,他还是接受并体验着友谊与爱情,也曾为获得它们而激动过:他爱他的母亲,只是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方式表达而已;他善解人意,能站在老板、朋友、邻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做法。当然,他也希望别人能这样理解他自己。可是在社会理性秩序的代表——检察官那貌似谨严缜密的推理下,得出的却是他“根本没有灵魂,没有人性,人类心理的道德观念一丝一毫也没有”的结论。
对于强加给他的这个如同魔鬼一样的形象,被剥夺了发言权的默尔索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个简单明晰如一潭清水的案件中,他自己被搅得头昏脑涨。他的律师为了胜诉,教他在法庭上撒谎,在被他拒绝后生气地走了;检察官为了惩罚这个触犯传统道德观念的人,打着“客观公正”的旗号,随意地将简单事情复杂化,将毫无本质联系的偶然事件串连起来,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在传统道德观念和所谓“理性”的引导下,检察官由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和女朋友同居,推导出他为了逃避对风化案件承担责任而随随便便地杀人这一毫无因果联系的结论。这一荒谬的推理充分说明了默尔索所“误入”的这个世界多么的荒唐可笑,人们不能或者说不愿相互理解和沟通。整个案件的审判过程就像默尔索的律师所言:“一切都是真的,但什么都是假的。”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存在距离,各自都在为自己所代表的那一方利益而倾其全力,结果就形成了像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一句名言所说,“我和别人之间的距离,犹如一颗星与另一颗星之间那样遥远” 。另一方面,单个事实的描述是真实的,但将其拼凑为一个整体去理解时又是何其的荒诞。
反抗的激情
当然,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默尔索本身就不是一个驯服者,特别是在对他的命运做出了荒谬的裁决之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反抗情绪,其表现之一就是他不断地想到上诉。此时的默尔索并不像有些评论者认为的那样,在生命被无情剥夺后仍然无动于衷、麻木不仁、淡然处之。虽然他以冷漠的态度与这个荒诞的世界抗衡,虽然他曾对亲情、爱情、友情和工作上的升迁持无所谓的态度,但他并不因此而弃绝生活。“一想到如果还有20年好活,我心里便会紧张地跳动”,甚至会因有可能获得大赦而感到“疯狂的快乐”。尽管这个世界有时候是那么的令人难以琢磨和荒谬可笑,而且还时常表现出与人们势不两立的架势,但是它也有美好光明、值得留恋的一面,如大海、阳光、沙滩等等。生命是有限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呢?此外,更重要的是他感到在整个案件的发生、审判过程中,涉及的偶然因素太多,他不愿成为偶然的牺牲品。但是同时,他又想到上诉被驳,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方面,偶然与必然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如影随形地胶着在一起;另一方面,世上本没有绝对和公理可言,矛盾到处存在,一切都是可能的。“那么,我就去死。别的出路是不会有的,这很明显。”“30岁死或是70岁死,都没有什么大关系。”默尔索思想上的这种矛盾显示出个人力量在这个强大的社会秩序面前是多么的软弱无力。但是,默尔索并没有回避或向其屈服,而是在思想上、精神上和行为上对其进行审视、批判和抗衡。
小说结尾默尔索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的那席火山爆发式的慷慨陈辞,不仅表现了他对这个世界清醒理性的认识,更表达了他对荒诞世界的极度愤懑——
(他)连活着不活着都不知道,因为他活着,等于一个死人。我呢,虽然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是我知道我是怎么回事,我知道一切都是怎么回事,比他知道得清楚,知道我还活着,肯定我即将死去。是的,这一点是绝对有把握的。我对它有把握,跟他对我有把握,完全一样。我从前就没有看错,现在还是很正确,永远正确。我过去这样生活,今天换一种生活也无所谓。……不管是谁,有一天都注定要死。连他本人也是一样,也是注定要死的。所以,我被控杀人,而死却是为了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这都有什么关系呢?
这段独白无疑对于我们理解默尔索的精神内核起了重要作用,那就是他看透一切的彻悟意识。他不仅看透了当时司法的荒诞、宗教的虚伪、神职人员的伎俩,而且洞察了人类生存状况的尴尬和无奈,深知世人的痛苦不能寄希望于不存在的救世主,“所有的人无一例外地都会被判处死刑”,“造成西西弗斯痛苦的清醒意识的同时也造就了他的胜利”,“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默尔索就是现代世界中的西西弗斯,勇敢地正视荒诞的命运,在精神上战胜荒诞,因此他“过去是幸福的,现在还是幸福的”。
4.关于自由的作文:直面不自由 篇四
启蒙运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期间,思想家们提出了诸如“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观点,倡导自由与平等。正是这场运动激发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甚至影响到中国近现代的种种革新。到了现在,几乎人人都认识到了自己拥有各种自由的权利,并且积极地选择想要走的人生道路,增加社会的多元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人难道是完全自由的吗?自由的限度又在哪里?我们固然能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可我们选择的目的是为了过好人生,用小的自由来实现最大的不自由。
人不自由的原因或许有两点。首先就是我们承担的责任。萨特说过,人必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我们没有要求来到这个世界上。凡是自由的,就要为自己一切的行为负责,承担责任无疑是不易的,就像穿过沙漠,各人的道路方式或许不同,但终究无人得以逃脱。其次,人的不自由还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往大的说,人终有一死,且在生命中不会一帆风顺,这些都是个人无力控制的。往小的说,我们的家庭也是生来就既定了的,或贫或富,或高尚或卑微,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他们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穿越“沙漠”。
这样想来,人的引以为傲的“自由”实在是太渺小了。甘地领导了印度独立革命,为的是什么?让几亿人能真切体会到自然的人有多不自由吗?当然不是,我们对自由的争取,对自由的珍视,别有一番意义在其中,因为即使人终有一死,即使有无限的沙漠必须穿越,他也在其中作出过不小的努力,并获得了不小的成就。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说道,即使他常常觉得身边是无尽的黑暗,他也不孤独,不绝望。因为生活就像一股激流,开辟自己的道路,穿过乱山碎石之间,人的力量固然无法胜天,那又为什么一定要“胜天”呢?对生活充满热情,对自由加以珍视,便能创造出自己的“激流”,将“不自由”的困难悲剧化作“自由”的积极搏斗。史铁生写到生死时更有意义,他说,上帝在创造生命时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如果在艰难时想到前面有个长长的假期在等你,不是会很安慰吗?正是这样对不自由的调侃和直面,使得他在走人生之路时更加乐观,也更加自由。
5.自由的意义作文 篇五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天总是那么的蓝,蓝得一碧如洗;白云总是那么的柔,那么的白,柔得像海绵似的,白得像棉花一样。那时的我们,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就直冲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操场,尽情地玩耍。同学们有的两三个人聚在一起比比跑步;有的六七个围在一起玩单脚跳抓人的游戏;有的扭动着身体转着呼啦圈;还有些文静的女生围成一个圈,跳着橡皮筋,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向操场的四周望去,操场简直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还会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带我们和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来到东灶港,和奔腾的长江碰个面;来到快活林,参与各种极限挑战,走鸳鸯桥、过木桩,每一项都是那么惊险刺激,让我们流连忘返。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天渐渐变了个模样,不再那么蓝,云也变得不再那么白了,好像一个人低头生着闷气。每次抬头仰望,总觉得天变得有点陌生、甚至有些恐怖。在这样的填空笼罩下,原本生机勃勃的操场几乎变得悄无声息,马路上的行人个个都带上了口罩。空气就像泥水一样浑浊,有些人走在马路上就连呼吸也觉得十分困难。
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学校的广播里总是响起那么几句话:今天是严重的雾霾天气,。所以,同学们就只能在室内看看书,玩玩游戏,做做作业。没有了长时间的锻炼,我们的身体也不再那么灵活,大家都变得格外慵懒。有时同学总会哀嚎着:我要离开教室,我要去操场,还我自由!
6.风筝的自由作文 篇六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筝的自由作文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风筝的自由作文 篇1唉,和爸妈吵架了,心情极度郁闷。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总把我“锁”着,我想飞出去。
漫无目的地走到了田野里,天气闷热,只好在树荫处坐下。靠着树干,对着那似蓝非蓝甚至有些灰蒙蒙的天空发呆,突然一只风筝闯入了我的视线,察看四周,原来是一群小孩在放风筝。看罢不禁长叹,孩时的自己也有一只在天空自由飞翔的风筝,也有一个为自由飞翔而编织的梦,梦想哪天自己也能象风筝那样翱翔蓝天,与清风同行,与白云嬉戏,与鸟儿歌唱。然而这个梦都因现实的残忍而破碎。看着那群孩子手中的线牵引着的风筝,我感叹道:还以为风筝是自由的,原来它也被线牵着。
“啊,风筝断线了”这时不远处的孩子大叫起来,抬头一看,哦,原来是风筝终于自由了。我站起身来,欢快活跃,为风筝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而欢腾,然而,接下来发生的情况让我哑然,是啊,风筝断了,是可以自由地飞了。可是它没有了线的牵引,就失去方向,是最后撞向一颗枯树,树干把它弄破了。
刹时突然觉得大脑中的某根神经被拔动,我好象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似的。原来以为风筝身后的线是根束缚的线,只有摆脱了它,风筝才能真正自由。现在才感悟到,那根“束缚”它的线一直在给它指引方向,没了那根线,风筝便会迷失在宽阔的空中。
现实中的我就好比一只风筝,一心只想飞得高,总是抱怨家人把自己牵得太紧,想要自由,都把我关在他们筑造的牢笼里。可就在这一刻,我懂了!没了他们那根线,我这只原本在自由飞的风筝就会没了方向,乱飞乱撞,最终会在结束飞翔后发现满身是伤,看看现在的自己,根本就没有在哪种现实社会的欺诈与攻击中受伤,而这全部都是因为家人给了我指引方向的“束缚”。
或许是因为我们太膜拜天空的.自由,现实的自由,所以才会觉得有束缚自己的牢笼存在。或许家人并非笼的筑造者,真正让它出现的是我,我总追求宽广无垠的蓝天,总认为只有飞到天空的尽头才算是真正的自由,以致在家人给我领飞时误以为是在束缚我的飞翔。原来我错了,自由是有限度也是有条件的。
心情豁然开朗,我并没牢笼,真正的自由需要条件,或许只有解开了心里的束缚,打开心灵的枷锁,打破对自由所幻想的缰界,自己才能真正体会自由,或许真如人们说的,如果不能打破心中的回壁,即使给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
风筝的自由作文 篇2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些事情有甜蜜,有辛酸,有幸福,也有苦楚,虽然有时只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但它却能够影响你很久很久。
记得又一年秋天,天气凉爽得很,风吹到身上凉凉的,柔柔的,却感觉不到一丝寒意。一次星期天,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在外婆家旁有一块开阔的空地,我们就在空地上放风筝。我开心得不得了,还没等妈妈把所有东西准备好,我就迫不及待地从背包拿出风筝把弄了起来。待妈妈把东西准备好,我一秒也没有停顿,便催着妈妈把风筝放上去。几分钟后,风筝飞上了天,越飞越高,我不停地放着线,看着渐渐远去的风筝,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突然间,我的脑袋里闪过一个念头:风筝上的线看起来好重呀,要是把线摘掉,风筝一定会飞得更高的!于是,我让妈妈把风筝放下来,妈妈一脸疑惑,我就把我的想法告诉妈妈,妈妈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就把风筝放了下来,好像她早已知道了什么似的,这倒把我弄得一脸疑惑了。风筝放下来后,我满怀希望的把风筝线摘掉,然后把风筝举起来,高过头顶,开始小跑,跑了十几米远后,我蹦起来把风筝送上了天,可是,风筝飞了十米不到的高度就开始直线下滑,随着风筝的“降落”,我的希望也一点一点地落空,就在风筝落地的那一瞬间,我彻底绝望了。正当我坐在草地上想“为什么”的时候,妈妈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了一句:“约束,有时是为了飞得更高。”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约束与自由是共融共生的呀。一定的约束与限制是通往真正自由的唯一通道。
从此,每当我抱怨爸妈对我的严厉时,这句话就会在我的耳畔响起。这句话、这只风筝,一直陪着我快乐并理智地成长到现在一天,我在看电视,一则广告播道:一个小女孩手里拉着一根风筝线在放风筝,我看着,嘴角慢慢上扬,不约而同地与电视里一齐说道:“约束,有时是为了飞得更高!”
风筝的自由作文 篇3那是万物开始萌发生机的早春二月,我与兄长已离别很久了。一天,我们恰好来到同城,他约我同他一起闲谈叙旧,我欣然同意,正好儿子也想看看大伯,我便带上他一同前往。
路边柳枝已绽出嫩芽,不知名的小花点洒在草丛里,身旁的小草也悄悄探出头来。兄长笑着冲我招手,路边草地上,孩子们一个个崭新而富有活力的生命,让我们两个早已走过少年时代的人显得有些突兀。一群年幼的生命跳跃着从我们身边跑过,仿佛带着我们回到童年。
看着路边孩童牵着的风筝。兄长突然谈起他弄坏我风筝的那一段,就是兄长在《风筝》一文中所叙的那一节。我的确早已忘却了,全无半点儿印象。后园的枯枝,蝴蝶的竹骨,抑或是红色的风轮,我的记忆里都寻不到它们的影子——兴许是早已被尘封起来了罢?童年对风筝的那份狂热的喜爱,到倒还残存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
早春二月,每到故乡的风筝时节,我总爱望着湛蓝的天空,欣赏那些飘在其中斑斓绚丽的风筝。因此没少被家中长辈们责骂。除了我,我家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才会做、才会喜欢的玩艺。我曾经困惑不解,但不敢问。便逐渐和风筝疏远了。
“有这样的事吗?”我无意中发现,说完这句话后,兄长的眼神黯淡了许多,眸中似乎涌出了许多复杂的情绪。
童年的我一直在仰望着兄长,崇拜兄长并努力向他学习,时常为自己的贪玩、不努力学习感到愧疚,我一直不曾认为自己被精神虐杀过,兄长所做的都是为我好啊,游戏真的是儿童正当的行为吗,原来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正想着,儿子的一声呼唤打断了我的思绪:“爸爸,快来和我一起放风筝啊!”
儿子兴奋地跑过来,不由分说地把风筝塞到我的手中,然后又拉起了大伯的手,孩子期待的眼神仿佛在我们体内注入了一种生命的活力,我和兄长相视会心一笑,似乎一起回到了童年,我们三人在草地上撒了欢般地跑起来……不知跑了多久,累了,我们躺在了草地上,仰望着湛蓝的天空上美丽的风筝自由地飘荡,欢快地舞蹈……我终于想明白了,孩子,就如同风筝,只有给了他足够的自由,他才能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风筝的自由作文 篇4风和日丽,孩子在放风筝。随着徐徐春风,风筝越飞越高。人们站立在草地上,仰望着风筝欢呼:“看呀,这风筝飞得真高,都要飞上天了……”
风筝不免洋洋得意起来,要是没有这根线的束缚,我可以飞上天。于是,风筝便嚷着:
“快放掉线!快放掉线!我要飞上天。”
孩子没有理睬风筝,反而把线拉得更紧了。风筝拼命地挣扎,他不要束缚,要自由,一心想把束缚他的线挣断。
孩子高喊:“别挣断了线,否则,你就飞不高了!”
7.自由的意义作文 篇七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必要性,可行性,发展策略
一、引言
国务院已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它将远远超越“特区”、“新区”争取优惠政策的层面,探索要素市场开放、政府边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开,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是传统意义上自由贸易区,传统的“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自由贸易区狭义的概念,在国际上被称作小自由贸易区(FTZ),1973年国际海关理事会签订的《京都公约》将其定义如下:“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不仅对上海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对全国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如何建设、发展好上海自贸区将是摆在上海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贸易监管政策、扩大金融开放、税收优惠政策、改革行政法律制度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上海自贸区发展过程应该注意的事项,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 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必要性。
(1)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WTO局限性使中国面临“二次入世”的挑战。当前国际经济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正在发生三个显著趋势性变化:一是由于技术革命,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服务结合,推动了新产业形态和新商业模式;二是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服务已经脱离制成品,成为重要的贸易产品;三是全球贸易规则发生了变化,过去的重点是贸易规则,现在是投资规则。
WTO多边贸易体系经过了70年的发展,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主要涉及货物贸易而很少涉及服务贸易,只协调关境外壁垒而不涉及关境内壁垒。而且近年来WTO多边贸易体系发展缓慢,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差异大,所以在WTO框架范围内达成协议非常难,2001年开始的多哈回合谈判中途搁浅,至今没有恢复,达成协议更是遥遥无期。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重新塑造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的过程和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发达国家之间,甚至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现在越来越多是双边的、区域的、诸边的贸易和投资协定。在2013年6月份召开的伦敦八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美欧正式宣布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谈判,根据圈定的时间表,美欧自贸区谈判将在两年内完成。这是国际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自贸区(FTA)谈判,要将美欧这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税降至零,覆盖世界贸易量的1/3、全球GDP的一半,如果在预期内顺利谈成,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贸易规则、标准和格局。
这一政策行为是奥巴马政府继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之后又一重大的对外经济战略,TPP和TTIP两个自由贸易区形成后,不仅降低多边体制WTO重要性,也因区域内产生“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抑制中国对亚太主要经济体和欧盟的出口,TTIP和TPP的联手,将共同抑制新兴国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进攻性地位,有可能再次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边缘化。
这两个自贸区的共同特点是—不包括中国。如果上述谈判按计划完成,中国将面临着严峻的“二次入世”的危险。
中国又站到了新的历史关口,迫切需要更高层级的开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将是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其绝非简单地扩大开放范围,也非简单地提供新的增长引擎,而是考虑在未来国际分工中,中国要重新确定自己位置,并取得主动权。
(2)经济结构不合理,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模式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和无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趋枯竭,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日益突出,我国的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同时在国际需求疲弱以及劳动力成本升高带来的产业转移下,中国不能长期依赖外贸出口支撑经济增长,而且国内市场经济效率仍然较低,产能过剩和能耗较高问题严重。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产品如何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如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都显得日益迫切。
(3)改革进入深水区,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成就巨大,已经基本建立起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政治改革相对进展缓慢,导致管理工作水平低下,腐败现象泛滥,贫富分化严重,环境日趋恶化,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问题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风险积聚,全社会对对进一步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中国改革发展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诸多风险挑战。既有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问题,又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的焦虑,也有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社会管理还不到位的忧患,呈现出新旧矛盾、两难问题相互交织叠加的情形。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围绕着改革的方向选择和内容设定,既有既得利益者固化集团利益的竭力挣扎,也有亦步亦趋西方模式的鼓噪和谋求推动体制复归的呼喊。所以上海自贸区是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又一次全新尝试,通过上海自贸区进行要素自由流动,促进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改革。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很多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必须有新的举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就是为应对这些挑战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会在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出台新的开放政策,同时会在管理、税收、法规等方面实施创新性改革,这必将会吸引全球的生产要素汇聚于此。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园区一旦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成为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引擎,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升级和转型,有效破解上述难题。
2. 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1)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自贸区建立提供可靠保障。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国际都会,正在致力于建设成为“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及国际航运中心,2012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GDP)20101.33亿元,在大中华区城市中居首位,在亚洲仅次于东京,超过首尔、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大都市,人均GDP已达1.3万美元。最重要的产业为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是中国的铁路与航空枢纽,其港口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
上海的教育也很发达,拥有10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中4所为“985”工程院校。全市现有100多所科研机构、10万科研人员,以及100多所专业技术培训机构。
上海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47家、研发中心332家,上海拥有的外资企业总部机构数量居中国内地省市之首。
在中国社科院每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上海2011年位列第二(次于香港),2013年位列第三(次于香港、深圳)。
上述情况表明,上海在经济、教育、科技、竞争力等方面拥有十分雄厚的基础,为自贸区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2)上海广阔的腹地经济为自贸区建立提供有力支持。上海的直接经济腹地就是长三角地区,这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12年长江三角洲核心区16个城市GDP总量逼近9万亿元,总量占全国17.3%,其中,除上海、苏州迈人GDP“万亿俱乐部”外,有6个城市GDP总量超过5000亿元。这是中国其他城市所难以具备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上海自贸区将会在这些城市之间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使上海自贸区更好地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引擎,进而辐射全国。
可以看出,上海引领的长三角经济区及已经成型的城市集群,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为构建自贸区创造了良好的地域条件。
三、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策略分析
1. 创新贸易监管政策。
在贸易领域,上海自由贸易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这是较目前上海综合保税区的主要区别。所谓“一线”,是指国境线,“二线”是指国内市场分界线,也就是自由贸易区的空间分界线。
笔者认为,上述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该创新监管模式:在“一线放开”方面,提出要将一线监管集中在对人的监管,口岸单位(包括海关、边防、检验检疫等)只做必要的检验检疫等工作;特别是海关方面将不再采用批次监管的模式,而采用集中、分类、电子化监管模式。“二线管住”,就是要对进出园区内外的货物的监管。这样才能充分通过“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这种模式,达到自由贸易区内人与货物的高效快捷流动。总之,就是简化手续,降低成本,在自由贸易区实现“境内关外”。
2. 加速扩大金融领域创新开放。
(1)扩大金融开放的范围。上海自由贸易区重点是离岸贸易,而离岸贸易离不开更开放的金融政策,可能要涉及跨境融资,贷款等金融配套。
笔者认为,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内容应当涉及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也涉及一些离岸业务。
(2)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人民币国际化就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是在经常项目下,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只要单据齐全,已可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非贸易包括服务项目在内的人民币自由兑换,只要满足相关条件并核实,也可以实现自由兑换。但在资本项目上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仍然实行比较严格的限制。
笔者认为,在自贸区试点内容中,资本项目下放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味,如果这一改革能在自贸区成功实施,将大大加快人民币可完全自由兑换的进程。但考虑到国际资本尤其是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游资可能通过这一平台进行疯狂套利,而且一旦资本大幅度回流,将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进而反过来影响整个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所以在推进资本项下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很好地平衡汇率、利率市场化和外部资本流动的冲击。
3. 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当今所有的自由贸易区在税收方面都有不同的创新做法,这些税制创新表现在两方面:减少税种和降低税率。
笔者认为,在上海自由贸易区未来的新政策中,为鼓励企业发展,应推动税收创新,降低企业税负。具体应该是:一方面对包括离岸贸易、金融采用低税率,对境外投资收益采用分期缴纳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支持自由贸易园区内企业发展。对自由贸易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个税收优惠政策与目前深圳的前海税收优惠政策相当,比目前香港的16.5%税率还要低。另一方面减少税种,拿香港来说,香港是自由港没有流转税,只征收所得税,但内地不仅有增值税、消费税等,还对国内企业征收25%的所得税,且外国企业在境内投资所得一般也需缴纳10%的预提所得税。因而从这一点来看,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必须停止一些税种的征收。
4. 改革现有的行政法律制度。
上海自贸区的实验,不仅要改革现有法律体系,而要着眼建立适应TPP要求的全新经济制度和市场环境。上海自贸区不仅要进行金融、投资等市场化改革,更要全面建立符合新国际竞争条件的市场制度,应采用“负面清单”,除非明确规定保留项目,其他所有服务部门一律开放,包括未来出现的新部门;保护直接投资,允许外资企业以损害企业权益为由,援引国际法起诉当地政府,谋求国际仲裁;强调竞争中立,在融资、监管和透明度等方面,确保不给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维护劳工权益,执行国际劳工组织五大基本原则,包括结社自由、集体谈判、禁止强制劳动、禁止就业歧视等。
四、结束语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无疑是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它的设立正是基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瓶颈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十分必要,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选择上海作为试点非常正确。
自贸区的发展,应该从创新贸易监管政策、扩大金融开放的范围、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改革现有的行政法律制度等若干方面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上海实际的方法与措施。只要措施得当,就一定能够将上海自贸区建设好,为我国新一轮开放和经济腾飞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五大开放五大创新,上海自贸区政策猜想.证券时报,2013.7
[2]陈革.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现实意义与发展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9)
[3]力量.迈向未来的中国道路和战略.人民论坛杂志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1
[4]姚玉.中国开放新高度.商周刊,2013.09.
[5]姚玉洁,何欣荣.中国开放.新高度.中国对外贸易,2013(9)
[6]李巍.美欧自贸区:会逼中国“二次入世”吗?中国经济周刊,2013(6)
[7]谈佳隆.首个“自由贸易园区”或将落户上海,中国经济周刊,2010(11)
[8]曹宏苓.论自由贸易区对发展中国家FDI拉动效应的差异.华东师大学报,2007(9)
8.自由的意义作文 篇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9月30日宣布,纳入人民币的全新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将于10月1日生效,人民币“入篮”具有里程碑意义。拉加德当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自10月1日起,人民币被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届时,人民币将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道构成SDR货币篮子。
IMF副总裁张涛10月6日也表示,人民币加入IMF特别提款权(SDR)篮子意味着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可自由使用的货币”。
在此,笔者仅就人民币被IMF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谈几点意见。
什么是可自由使用货币?指在进口、出口、兑换和进行跨境借贷方面,不存在任何限制或监管要求的货币。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关于货币自由兑换的规定,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货币被认为是自由兑换的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规定,可自由兑换货币,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
一是对国际经常往来的付款和资金转移不得施加限制。也就是说,这种货币在国际经常往来中,随时可以无条件地作为支付手段使用,对方也应无条件接受并承认其法定价值。
二是不施行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复汇率。
三是在另一成员国的要求下,随时有义务换回对方在经常往来中所结存的本国货币。即参加该协定的成员国具有无条件承兑本币的义务。
央行的最新解释是,“可自由使用”是指在国际交易支付中被广泛使用和在主要外汇市场上被广泛交易,实践中主要通过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国际银行业负债、国际债务证券、跨境支付、贸易融资中的比重及在主要外汇市场交易量等指标来衡量。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和难以理解,离自由使用货币的本质内涵还有距离。
加入SDR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前提是人民币必须自由方便地在自由市场不附加任何条件下及时兑换,否则即使加入SDR也很难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必须刻不容缓地推进两项改革。
一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完全自由兑换改革。央行认为,可自由使用不同于资本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既不是可自由使用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首先,可自由使用货币发行国仍可以保留对某些资本项目的限制;其次,很多可兑换货币都不是可自由使用货币。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是,没有资本项目可兑换,何谈一种货币的完全自由使用呢?难道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是货币自由使用的组成部分吗?资本项目可兑换不一定是自由使用货币,但是自由使用货币,资本项目一定要可自由兑换。可自由使用标准隐含了对一定水平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要求;资本项目可兑换也可以提高可自由使用程度。因此,必须尽快完成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这不仅仅是为了达到符合自由使用货币标准而为之,更是为了人民币真正国际化,真正成为与美元比肩或者争锋的国际货币。
二是人民币汇率完全市场化决定机制改革。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与使用,资本项目可自由流动的基础上,汇率市场化改革要尽快到位。取消人民币浮动幅度限制,让供求关系与人民币自由流动要素的市场反应来决定汇率,形成人民币的价格。
以上两大改革任务完成后,人民币才能真正实现自由使用,才能使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自由的意义作文】推荐阅读:
自由的下午的作文07-02
写追求自由的作文09-16
儿时的自由作文250字07-03
有关自由的作文600字10-28
自由支配的我们的时间作文08-20
以自由为话题的500字作文11-01
舍弃才能获得自由作文 舍弃与得到的作文09-05
自由,是什么?作文07-07
关于向往自由作文07-28
自由不是放纵作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