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2024-09-24

中国共产党读后感(共9篇)

1.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篇一

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它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指导性文献,特别是它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所作出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分层的规定,以及它对中国历史的规定性认识,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研究。

写作背景:

1939年底,《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以连载形式发表在延安的《共产党人》杂志上。1939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已经在正面战场数百万中国军队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游击战的共同抵抗之下,彻底失败,战争进入胶着阶段。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尖锐起来。两党力量对比中处于强势的国民党,开动宣传机器,制造舆论,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民党著名理论家叶青声称,三民主义可以满足现在和将来的一切要求,它的实现,中国便不再需要社会主义了,从而组织一个党来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事也就不必要了。甚至国民党还直接宣称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共产党不需要存在。在国民党这样的宣传攻势下,如何统一共产党的思想,进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就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宣传、教育、发动革命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家,再次发挥自己宣传能力方面的优势,在延安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学习活动,举办了延安公学、抗日军政大学等数十所学校,创办了《共产党人》等一批报刊,召开了一个个相关会议,举办了一次次学习班。《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就是针对国民党反共舆论进行反宣传时,为抗日大学编写的一个课本,并且首先刊发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在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当时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了一个全国性政党。统一认识,是其重要的任务。《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撰写,因而也担当起毛泽东统一中国共产党认识,加强宣传攻势的重要责任。

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分析与理解,形成了对中国历史的一套解释体系。这一体系中关于中国近古代历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历史是否也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所提出的那几个阶段,《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给出了回答,指出: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说的主要地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从原始公社崩溃,社会生活转入阶级生活那个时代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已有了大约四千年之久。这就是说,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毛泽东认可了当时被认为具有普适性“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2、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

尽管认同前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形态在中国的演进,在本书第一章中,毛泽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还是给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回答。他指出: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由以下的各个主要特点构成的: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2)、封建的统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将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奉献给地主、贵族和皇室享用。这种农民,实际上还是农奴;3)、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4)保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中国历代的农民,就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的生活。通过这样的分析,毛泽东一方面承认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的农民类似于西方的农奴,但也区分出中国的地主与西欧封建社会庄园主,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3、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的阶级。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也在某种程序上,区分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与西欧封建制度走向衰弱的不同动力。

二、中国近现代革命史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毛泽东提出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理论,建构起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系列重要的分析框架。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变化

关于这一点,实际上涉及到1840年以后中国历史体系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社会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在社会的经济生活中依旧占占着显然的优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专政。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由于中国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所以,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

2、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

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那么,中国革命的性质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在这方面,毛泽东首先回顾了鸦片战争一百年来,中国革命的历程,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至现在的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这一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呢?毛泽东接着说:既然中国社会还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既然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的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既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而推翻这两个敌人的革命,有时还有资产阶级参加,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不过,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这种新式的民主革命,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中国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又由于当时中国人民首要的反帝任务就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革命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质。所以,当时的中国革命是一场民族民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关于当时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分析

为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认清敌友,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的同时,还着力分析了当时的阶级关系,成为后来一段时期中国近代史讨论这一段历史时的基本分析框架。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包括:1)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是用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农民的阶级,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而没有丝毫进步作用的阶级。地主阶级是革命的对象。2)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有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他们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3)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4)农民阶级。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百分之八十,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农民又可分为富农、中农和贫农三个部分。富农带有半封建性,一般都自己参加劳动。中农一般地不剥削别人,在经济上能自给自足,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是重要的革命动力的一部分。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七十,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5)无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是中国社会里比较最有觉悟的阶级。6)游民。就是中国农村中和城市中的广大的失业人群,是土匪、流氓、乞丐、娼妓和许多迷信职业家的来源。这个阶层是动摇的阶层。

读后感:

并不是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的陈年旧事就没有它存在利用的价值了,现今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还是需要把握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历史的车轮不停在转动,如果现在人把优秀的忘记了,反而把腐败的铭记了,那社会就真的倒退了。毛泽东何以在28年间缔造一个中国?他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留过洋,就这么一个文弱书生为什么能够缔造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从此改变世界格局,改变几十亿人的命运。

读了这篇文章就不难发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吃的很透,又能把马克思的东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一种全新的思维体系将亿万中国人的头脑武装起来。用这种思维体系武装后的中国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就会学会了思考。于是,我们看到许多文盲出身的将领也能成为一代名将;没有读过大学的毛、邓成为一代伟人。而国民党那边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一茬又一茬,可培养出来的常败将军一个接一个。国民党人包括蒋介石头脑中没有一个正确的思维体系,也就是说,大家脑袋统统是乱的,错误观念太多,也就没法进行独立、正确的思考。那么,用这样的脑袋去指挥作战,有再好的武器装备也是会失败。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能够科学思考的国家,一个强大的个人,也一定是个能够科学思考的个人。在大学里玩虚无、玩后现代、玩犬儒的结果就是让人彻底丧失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到了工作岗位上,要想获得成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归根结底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独立思考能力的获得最好有一个正确的思考体系做依托。

2.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篇二

费孝通认为的乡土中国, 我知道它并不是描写中国社会的具体细节, 却是中国基层社会里最传统而具体的体系, 统摄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清楚所谓的乡土社会, 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虽然中国社会存在其他体系, 但这些也会影响中国社会的根底。知道了乡土社会的概念, 我们对于乡土社会的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这个概念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工具。

费孝通在这本书不仅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这两个概念, 而且他把乡土中国的根子也挖出来了, 指出来为什么我们最近百年的变迁会如此之艰难, 乡土的思想精神在我们的体内深深地扎根了。

书中虽然说乡下人土气, 有人会认为这是藐视的意思, 但是我却觉得这个土字用得恰到好处。生活中土是指泥土的意思, 泥土是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乡下人离不开它。大部分农村人以从事农业为生, 直接从土里取资的农业与游牧业和牧业不一样。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而居, 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 长在地里的庄家也搬不动, 伺候庄稼的老农也因而像半身插入了土里, 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土气。这里所指的土气是乡土的气息, 是乡土人们身上特有的气质。就像书中说的例子:一些小地方的人在悠久的历史中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 才能从容而熟悉对待每个人的生活, 就像母亲能听懂婴儿的喃喃话语, 而陌生人对婴儿的话语是无法听懂的。母亲不但能听清楚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然而现今的我们在一个陌生人的面前是无法应用这种办法的。在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 我们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里到处流露我们在乡土社会里养成的生活习惯。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乡土社会的风俗已经不复存在, 好多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似乎“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 “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也不觉得奇怪了, 但是不免有遗憾的感觉。

书中在描写“差序格局”把西洋人和中国人做了比较。西洋的社会组织像捆柴:像是有若干人在一起组成的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有着非常清晰的界限, 团体里的人和团体外的人清楚地被分开。而我们的社会组织并不是团体与团体分得那么清楚, 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就是每个人。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人就与中心的人发生联系。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所推及的圈子不可能相同。就像我们周围的圈子, 第一圈是父母、第二圈是朋友、第三圈是老师同学等等, 以此类推一圈圈推去, 形成我们的生活圈子。有时你的圈子和别人的圈子相交在这个交点上, 你还会认识新的朋友。就好像现在的微博会提醒你某某和你某个好友是好友问你是否要加为好友等等, 由此你在你的朋友圈子交到了新的朋友, 你的“圈子”也会越来越广。而且中国的圈子具有伸缩功能, 说到地缘关系, 例如像书中所说:在传统结构中每家在自己的周围划一个圈子, 自己是这个圈子的中心, “街坊”指的就是这个圈子。街坊中有喜事的会请酒, 有丧事要出来助帮忙, 生了孩子会送红鸡蛋, 在生活上是相互帮助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薄厚而定。通过这个比喻, 费先生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中国人的圈子伸缩性非常大, 你得势的时候可以宾客三千, 亲戚多的是, 假如你不得势, 也许一个人都不认识你。可以说我们的网络是以自己为中心, 结果就造成了没有一个人和你的网络一样的。这样我们和西方的不同就出来了, 西方要的是权利, 而我们攀的是交情, 我们讲究是等差。西方是讲团体, 先有一个团体的概念, 当然团体不能抹杀个人的, 只能是契约平等, 而我们却是自我主义, 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

3.读《乡土中国》后感 篇三

在网上看到一段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的评论感觉甚是恰当,特引用之作为开头:“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

这本书写于1937年,在这个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相信会有很多人说,近八十年前的理论,还符合现今中国农村的情况吗?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不对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村产生影响吧,我相信大家的疑问不止于此。然我却认为费老先生的理论着实没有落后,至少于我个人来说,读后,受教匪浅,感触良多。下面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然后我会就其中一个我个人特别有感触的点,写一点浅薄的感受。

费老先生这本书很精简,一共分为十四篇外加一个后记。费老先生在开篇的“乡土本色”中像我们描述了在漫长的历史中,农民养成的以土地为根,视之为命的状况,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一些习俗,例如远行的人,带一包家乡的土来防止自己在异地水土不服。私以为,这是全书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章。它为下面几章做了开场解释,因为有它,后面的章节才可以自自然然的剖析乡土社会下遇到的种种问题,例如:为什么文字下乡那么难;为什么法律普及那么难……而且顺利地引出了有变化节奏太慢和流动性甚小特点的乡土社会所产生的特有情况,例如: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全书结构清晰,围绕第一章进行了完整和精致的剖析。这本书无疑是我们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地认识中国农村的不二之选。

读完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大感触的是这样一句话。作者说:中国的家庭担负了太多的职责。以至于太过于沉重。”沉重到什么程度呢。

作者在文中提到:“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并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只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西方,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作者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然而在乡土社会中是什么样子呢?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向的,不是横向的,因而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里里外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他笔下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晚上回家自然也是交流不多,因为他们各自有各自要忙的,他们唯独忘却了感情是需要交流的。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待和保留,不肯象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养成的性格。私以为中国的家庭,中国的夫妇并不算完全或者纯粹意义上的夫妻,他们的关系更像是分工合作的一对伙伴。这种分工合作,让彼此都过得更好,感情反而成了一个幌子,反而孩子成了他们之间最深刻的关系和一起走下去的一个最充分的理由。当然在这之前的相亲我们不得不提。相亲呢,顾名思义就是相和亲,相就是男女双方见面,亲就是结亲。但在此之前两个人如何能见面呢?或者说为什么是这两个人见面了呢?好吧,说来也很简单,但细细想来又甚是悲哀。以女方为例,女方到了适婚年龄,根据自己的条件开始在适婚的男子中找合适的结婚伴侣。怎么找呢?她们以男性的经济和外在条件为依据进行初次筛选,然后在优胜者中逐一见面,逐一比较各个条件,最后就像把数据输入计算机一样,然后输入一个指令,得到一个想要的结果。在这个各路亲戚活动里,大家都是明码标价,待价而沽,就是要讲究一个门当户对。或许这也可以多多少少解释一下为什么中国夫妻更像好的合作伙伴而不像亲密的爱人一样吧。与其说是耳鬓厮磨,不如说是相敬如宾。在社会压力如此巨大的时代,家不能是你的生活堡垒,不能在你遇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给予安慰,那么家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一份责任吗?一份由婚姻和血缘所带来的责任吗?如果说是这样,那么家就是负担,无论对于强势的一方还是对于弱势的一方,都是负担,如果你非要美化它,改为甜蜜的负担,那么我也没有办法,毕竟美丽的自我安慰多少能起到一点安慰的作用。

这样结构的家庭组合对于孩子有什么影响呢?最近一直听说一句话:“最好的家教莫过于,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我并没有写错字,不是“友爱”而是“有爱”。而一般来说,这正是普遍中国家庭所缺乏的,我们的家庭关系普遍很严肃,大家长制。一般而言在一个家庭里面,父亲具有不可质疑的权威,母亲和子女只有服从,反抗没有意义,交流也没有渠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仅仅是很好的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试问有多少家长可以做到周六日的时候陪孩子玩,一起做作业,而不仅仅是督促他们去上各种特长班。在他们青春期里,家长又为他们解答过多少迷茫呢?孩子的未来是由他们自己的爱好所决定的还是家长自我梦想的延续又或者仅仅是以找一份好的工作为目的呢?我想这些大家都有自己的体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也逐渐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然巨大的惯性,让这一切很难改变。大家都在埋怨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人才或者说时势下的英雄,最后大家都说是教育制度的失败。然我更想说,这是中国家庭的巨大失败。

当然有人要说了,那总是要生活的吧,父母总是要工作的吧,当然会很忙了。这个问题我想,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有共识,那就是:需要工作。可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协调好爱人和孩子与你所面对的外面的世界的关系。又有多少人能够安然享受生活,而非做生活的奴隶呢。

作者简介:王盛蕾(199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在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法专业。

4.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 篇四

在这个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伟大日子里,我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认真阅读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又联系了一下中国的近代史,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感触;

众所周知,近代百年史是中国的屈辱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自鸦片战争以来强加到中国身上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后中国所出现的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制度,之后的军阀混战,笼罩在中国神州大地上完全是愁云惨月。直到中国共产党建党,最后到新中国成立,我们才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这也说明历史老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他英明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进而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个紧密围绕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敢作敢为强有力的政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广州起义等一系列的武装运动,在**的年代为广大人民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刘伯承等一批元帅运筹帷幄,在无数个不眠夜的灯下统领大军日夜奋战。中国共产党从1928年起,不断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壮大,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顾一切只为革命的胜利。最难忘的还是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横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艰难险阻再难都可以征服;饥寒交迫再苦也同样可以忍受。是的,我们牺牲了很多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但共产党人最终以一支无敌之师的名义克服了天险走完了长征,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壮举。回首长征就是点燃了一种精神,照亮了一

个民族。我觉得,无论将来我们走到哪里,长征都会是一首精神之歌,不断在耳畔唱响。

历史的创伤难以磨灭,战争的伤痛是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惨烈的南京大屠杀至今仍深刻刻绘在几代中国人的内心深处。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惨无人道的行径毫无天理。可是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在逆境中拍案而起,带领广大劳苦大众在全国范围内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艰苦的环境下,被动的局面下,我们党充分集中才智,密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历时8年终于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这当中多少仁人志士、多少优秀的英雄儿女、多少无辜的善良百姓献出了生命,可是,中国共产党挑起了责任,强忍悲痛,面对敌人义无反顾。

作为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世界的中心,但在近代百年里却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正当国人为此绝望的时候,又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伟大引路人的作用,虽然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为了在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贫困而落后的国家里夺取革命的胜利,建设一个新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创造过举世为之震惊的人间奇迹,也面对过许多棘手的难题,遭受过严重挫折。但不管什么困难和挫折,都阻挡不了它的前进,而只是使它锻炼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今天,中国人民正在满怀信心地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奋勇迈进,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证明,中国的经济可以象中

5.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篇五

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那就是毛泽东的诗词,阅览过《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著作,我们可以知悉,这部著作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及封建社会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其中,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充分的诠释、独到的理解、精细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首先给我们简略介绍了中华民族和过去的封建的社会,当介绍过去的封建社会以指出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主,这为后文介绍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做了一定的铺垫。

文章的前部分让读者能更了解近代中华国情,让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历史课本的表面上,从而深化我对历史的认识。中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19世纪中叶被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社会内部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但也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更深层次的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揭示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丑恶思想,他们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文章的后部分叙述了共产党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方针,剖析了革命对象、责任、动力、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在日本侵略武力侵入中国以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侵略主义和勾结国外侵略者的一切汉奸和反动派。中国革命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6.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篇六

英语1101班

陶丽丽

学号:2011017138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多少繁华转瞬即逝,令人唏嘘慨叹。强秦盛唐,经济文化并行并荣的宋,疆土广阔容亚纳欧的元,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来去匆匆,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让这个文明古国热闹非凡。然而再好的戏也终有落幕的一天。当人类步入了现代社会,中国的封建制度也日益越发地显得不合时宜,最终辛亥革命一声惊雷推翻了清王朝,从此再没有名为封建王朝的戏幕在中华大地上出现。

但是我们都知道,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却没有清除中国社会性质里的“封建”。辛亥革命的发起者们企图从资本主义国家中获得帮助,却不得不接受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残酷现实。而把中国推向这一境地的始作俑者,正是革命者们自以为已经被彻底消灭掉的封建势力,和他们自以为与自己同一阵营的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从多方面进行的。武装侵略强占领土并索要巨额赔款;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划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控制中国经贸要冲,“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的市场,同时又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压迫民族工业、垄断金融财政;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侵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种种侵略行为都是不正义的,然而这些行为在客观上却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经济体系的瓦解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随着自然经济的瓦解,小农经济的下层,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大多成了无产者,而拥有资本的旧社会地主、商人、官僚则成了资产阶级的前身。它们从封建社会脱胎而来,构成了新的社会阶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大多数群众都积极地投身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尽管最初他们之间存在着因阶级或阶层不同而产生的斗争方法差异,随着事态的明朗,国人的对如何救亡图存的态度,也逐渐由改良变为革命。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在革命的最初,要解决谁是革命对象、革命的任务是什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革命的动力以及革命的前途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决定着革命的走向以及革命中应该采取的手段。

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共产党的主体主要是由工人组成。中国无产阶级身受三种压迫(帝国主义的压迫、资产阶级的压迫、封建势力的压迫),由于身受的苦难最深,这一阶级的革命意志也就最强烈。他们所要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需要联系一切可联系的小生产者和社会下层阶级。而资本主义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却和社会主义的革命不相同,它的主体是排他的,这种革命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它的目的只是推翻帝国主义和汉奸反动派在中国的统治,而不破坏任何尚能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因此二者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短见的,并更偏重私利的。就客观条件来说,社会主义革命显然更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中国革命的主要方法,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这是因为中国革命者面对的是一群力量强大并在中国有一定根基的敌人——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甚至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派。

在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力量相对于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反动派而言是弱小的,这也表明了将大城市作为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错误性。只有扎根农村,才能更灵活地吸收广大的无产主义者与反动势力进行对抗,更深入地扎根到群众中间。而在扎根农村的同时,也要注重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不能忽视城市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革命的任务有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两个方向。帝国主义是封建顽固势力的支持者而封建地主阶级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首先需要农民群众将封建地主阶级推翻,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的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7.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篇七

此次展演尽可能地将这些优秀的原生态民歌集中起来, 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 呈现给全国观众一道绮丽绚烂的民族文化盛宴, 展现出原生态民歌的丰富与多彩。为期五天的展演虽然已落下帷幕, 然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发了大家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更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在此, 笔者想谈谈自己在观看这个节目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主题丰富, 内容多样, 展示了原生态民歌的多样性、丰富性与绚丽性

这场丰盛的原生态民歌晚宴总共分五场, 每一场都会展现不同的主题, 表现不同的内容。整个展演不仅展示了许多我们熟悉并喜爱的各种原生态类种, 而且将一些以往极少见过的民歌展示给我们, 使我们眼界开阔, 并使我们的心灵再一次得到充实。

第一场民歌与酒歌

酒歌流传于全国各民族中, 主要演唱于传统节庆、婚丧、祭祀等礼仪活动的宴饮时刻, 它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实用性, 通过互唱酒歌来交流感情和增进友谊。

在这次民歌展演中, 导演把第一场主题就定为酒歌, 是想借助酒歌这种娱乐性较强的民歌, 使展演在一种欢乐、娱快的气氛中拉开序幕, 表现出民族之间一种祥和的气氛与和谐的感情。其中较为有特色的当属四川羌族的《酒歌》、湖南瑶族酒歌、云南佤族酒歌、甘肃裕固族的《十二生肖酒歌》等, 这些热烈欢快的酒歌将台上的表演者与台下的观众紧紧地溶为一体, 台上台下一起高歌, 一起手舞足蹈, 使整个展演会场其乐融融, 大家陷入一片欢乐的海洋。

第二场民歌与爱情

爱情永远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 它使人类的情感与灵魂得到释放与宣泄。比起保守的汉族人, 热情的少数民族兄弟对于感情的处理与表达可能更为直接, 更为大胆, 由此, 便就产生了许多赤裸裸表达爱情的情歌。

情歌是各少数民族民歌中最多彩的部分, 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 各民族唱情歌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 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草原、森林、山野里或在劳动中唱的, 多为即兴演唱的单声部的抒情短歌, 有男女对唱, 也有独唱。例如:在展演中, 壮族有几个小伙子和几个姑娘演唱的当地情歌就是这种形式, 其表达的内容, 不仅是对爱情的向往、追求, 还有对恋人的爱慕思念等。另一类是在月光下、火塘边、公房里, 或是专门唱情歌的节日、歌会上唱的。大都由男女对唱, 篇幅较长, 细腻生动地表达爱情的试探、相思的缠绵、离别的凄婉以及恋爱过程中种种复杂的感情。

第三场民歌与自然

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歌曲是以大自然为依托的, 所以它与大自然联系的相当密切, 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民歌特色, 为了更好的彰显各个民族的特点, 使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各族的民歌, 这次展演在表现原生态民歌与其自然环境的紧密关系时, 巧妙地运用了大屏幕。当各个民族的表演者在演绎他们家乡的传统民歌时, 位于舞台后区的大屏幕中播放的则是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家乡拍摄到的自然风光, 以及随机抓拍到的当地群众自发的和自然的歌舞行为。当原生态歌曲融入到这样一个自然的背景之中时, 就显得更具活力和文化震撼力, 同时, 给我们展现了原生态最真实、自然、别样的一面。例如:一些山歌在自然环境的依托下, 在大山的背景下, 演唱者才能将自己的情怀抒发的淋漓尽致, 才能演唱出最自然, 最动人的歌声。

第四场民歌与生活

原生态民歌是与生活连在一起的, 是其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并且它是依附于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风俗活动而存在的, 一旦离开这些条件要素, 它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原生态了, 所以一定要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由于其生活环境的差异, 他们所拥有的音乐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 也常常存在很大差异;并且不同民族的演员都要受到语言、环境、风俗、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这就使他们的表演形式与内容各具特色, 丰富多彩。

参加这次展演的各族表演者所展示的民歌, 大部分都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既富于生活气息, 又极具艺术魅力, 展演尤其注重再现表演者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和歌唱的真实场面。譬如:演唱《川江号子》的几个重庆小伙子, 他们运用了劳动时的动作与吆喝声, 再现劳动时的真实场面, 使大家有种身临其境的美感。由此可见, 这些原生态民歌虽然是在舞台上演示, 但是同样显得十分真实、鲜活、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第五场民歌与传承

原生态民歌的传承, 无疑是原生态民歌保护措施中的重点所在, 也是这次展演所要向大家传达的主体思想。绝大多数原生态民歌, 都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过程中口传心授的, 是通过世代绵延的薪火传承而保留下来的。展演中大量的原生态民歌就体现了原生态民歌的这种传承关系, 许多节目都是老中青三代民间艺术家同台献艺, 让观众领略到了原生态民歌独特的代际传承方式。例如:蒙古族的几位表演者就是三代同台献艺, 使人领略到了它的独特性。

在观看展演之余, 笔者还采访了几个民族的民间艺术家, 例如:裕固族、拉祜族、羌族、蒙古族等, 他们的学习方法大都是通过前一辈的口传心授, 此外, 他们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独特的、鲜为人知的原生态民歌传承与教学方法, 从中使我们受益匪浅, 由此, 让我们看到了民歌传承的希望。

二、现场互动, 专家讲解, 深入挖掘原生态民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发掘各民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内涵, 展演在节目的形态上也有创新。

现场互动:由一些民间艺术家在表演结束后给观众们讲解歌唱内容的含义和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特征, 与此同时, 也为我们讲解了当地的民土风情。不仅如此, 这次展演还努力挖掘了这些民间艺术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将这些宝贵的民歌财富以及这些民歌背后的感人故事一同展示给观众看, 不但让观众从中获得一种顿悟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更是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出来。此外, 现场还设置了观众互动环节, 把少数民族兄弟与我们汉族人民聚集在一起, 大家一起比赛唱歌, 这样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感, 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更是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使大家更好的交流与学习。

专家讲解:此次展演还特地邀请了这个领域的几位专家与学者, 例如:樊祖荫教授、乔建中教授等等, 并且在展演的过程中, 设置了对专家和学者的访问环节与专家讲解环节, 通过现场采访专家学者对展演和原生态民歌的看法, 以及专家对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意义的讲解, 不仅增进了观众对原生态民歌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同时, 也起到了调节节目、活跃现场气氛的客观作用, 使展演更加多姿多彩。

三、展演的意义与作用

原生态民歌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源泉。这次展演成功的举办, 在拯救、挖掘、弘扬中国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方面做出贡献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第一、将会对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宣传、传播与传承产生积极的作用;第二、使人们加深对于原生态民歌这种丰富多姿的民间艺术的一种再认识;第三、体现出中国音乐的悠久性、独创性及丰富性, 并以它自然朴素的艺术品质和系统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世界音乐的组成部分;第四、使人们重新看到民间音乐的朴素自然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使人们直观地感到原生态民歌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 从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速消亡的今天, 唤起人们对它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

原生态民歌都是祖先留下的遗产, 是我们后人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面对这样绚丽多彩的瑰宝, 我们要做的不止是保护与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学习的心态, 正如曾国藩之言“中国人要学好西学, 首先应当掌握好中国人自己的学问”。这些原生态民歌都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 所以我们要牢牢的守住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 既要注重对它的保护, 也要注重对它的学习与研究, 把中国的这一民族文化传播开来, 使中国的原生态民歌更好地走向世界。

摘要:由国家文化部和山西省政府主办, 朔州市委、市政府协办的“中国风.民歌会——中国原生态民歌展演”簪56个民族共庆新中国60华诞晚会于9月6日至16日在太原举办, 来自全国的各族兄弟姐妹共聚山西, 歌唱民族大团结, 为祖国献礼。笔者有幸观看了展演的全过程, 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如此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歌, 观赏到众多民间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因此, 笔者想谈谈自己观看在这个节目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保护,弘扬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5月。

[2].王磊, 赵英华《原生态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义》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

[3].高晶《以人为本的民族民间艺术电视传播理念》中国音乐2007年第2期。

[4].陈律薇《弘扬中华文化保护民歌资源》中国音乐2007年第2期。

8.《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部分读后 篇八

戏曲部分的条目应该说是相当齐备的。从大的学科说,首先有《中国戏曲》这样全面介绍本学科内容的概观性文章,下面又有“戏曲声腔剧种”、“戏曲文学”、“戏曲导演”、“戏曲表演”、“戏曲舞台美术”、“戏曲剧场”、“戏曲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性介绍,然后才是按剧种、作家、作品等等的分类条目。概观性文章和一些重点条目,如《中国戏曲》、《戏曲文学》、《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与杂剧》、《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洪》、《孔尚任》等等,都写得相当精彩,读后使人受益非浅。

不过,仍然有一些美中不足的感觉。《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基本宗旨,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概括和叙述所有的知识对象”。当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所有”。我们说某一学科中“所有的知识对象”,只是指该学科所有基本的、重要的知识对象。戏曲部分在编写中基本上是做到了这一点的,但个人以为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作为戏曲这一门学科中的各个大的研究方向,如“戏曲声腔剧种”、“戏曲文学”、“戏曲导演”、“戏曲表演”、“戏曲舞台美术”、“戏曲剧场”、“戏曲艺术教育”等均有专条,对于某一方面的内容作了概括性的介绍,这当然是好的。但是却没有“戏曲研究”这一条目。我认为,自从戏曲产生,对于戏曲的研究可以说就开始了。当然,真正深入对象,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需要有一个过程。从《录鬼簿》、《青楼集》开始,到王骥德的《曲律》,到李渔的《闲情偶寄》,再到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直至今天,中国的戏曲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备化、逐步系统化、逐步科学化的发展过程,戏曲理论方面的财富也相当丰富。之所以建议写“戏曲研究”这一条,就是希望这一条能够反映中国戏曲研究的这种发展过程。只在“戏曲研究家”的标题下面分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著作和理论家,而未作综合性的介绍,是不能充分反映我国戏曲研究的发展过程、全部面貌及其民族特色的。

另外从戏曲研究家及论著的细目来看,也有一些不该遗漏的比较重要的研究家未被列入。如姚华(一八七六——一九三○),著《元刊杂剧三十种校正》、《漪室曲话》、《盲词考》等,另外在他的《弗堂类稿》中亦有一些戏曲研究的文章。又如卢前(一九○五——?),著《明清戏曲史》、《中国戏剧概论》等书,并编辑《元人杂剧全集》一书。他对散曲亦有研究,著《中国散曲概论》,并搜集元明散曲编刻《饮虹所刻曲二十八种》。又如逝世不久的董每戡(一九○八——一九八○),著《中国戏剧简史》、《西洋戏剧简史》、《戏剧的创作与欣赏》、《<琵琶记>简说》、《说剧》等。类似这些具有一定影响的戏剧研究家未能收入,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未提到,这对于一种以反映中国戏曲全貌为宗旨的大百科全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已经列入的戏曲研究家,在条目的介绍中也有一些可补充之处。如吴梅,说他“一生主要致力于声韵和格律的研究”。实际上,吴梅在戏曲研究中的影响决不限于声韵和格律的研究。他对戏曲文学也作了很多研究,这一点戏曲部分却没有论及。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的出版在青木正几《中国近世戏曲史》之前,却已基本上包括了在他之前的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与在他之后的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所论述的范围。这本书虽然搜罗不能算很详备,对戏曲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的研究也还不够,但中国戏曲的主要作家、作品大体已包括其中,对于各个时期戏曲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其承前启后的关系,对于中国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论断。特别因为吴梅本人是戏曲作家,所以他评论作家、作品,言簡意赅,每中肯綮,直到今天还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吴梅”条目对这些没有展开论述,令人遗憾。

为了反映各个剧种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水平及其社会影响,适当采取当时广大观众的某些概括性的评价,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戏曲部分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还嫌不够醒目,如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在京剧发展史上是很重要的,但“四大名旦”一调仅见于“程砚秋”条。而“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这样的说法没有得到反映。其中如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杨宝森、奚啸伯则连名字也没有提到。(其中杨宝森在“杨宝忠”、“杭子和”条提到,但在内容索引上没有反映出来)这方面似乎也可以改进。

9.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 读后感 篇九

正是因为坚持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中国共产党才能把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结晶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局面。正是因为坚持了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中国共产党才能从一个成立初期只有几十人的小党发展成为抗战末期拥有一百二十一万党员的大党,并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由于坚持了自我批评的作风,中国共产党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不断地抵抗住了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侵蚀,从而使得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在学习这篇材料时,我注意到mzd同志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中国共产党应如何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mzd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标准。联系到dxp同志提出的“共同×××”、jzm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和hjt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具体表现。作为一个党员,要倾听群众的呼声,顺应民意,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各种问题。对于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我们要毫不犹豫的去做,并努力把它做好;对于不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我们坚决不能做。

上一篇:单位纳税人承诺书下一篇:公共关系学复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