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方向

2024-11-19

金融科技的方向(精选10篇)

1.金融科技的方向 篇一

一、行为金融学

所谓的行为金融学指的是在金融学中融入心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个体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内在的心理动因,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和解释。对金融市场中市场主体出现的反常和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并且探寻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市场主体表现出的决策行为特征和经营理念的不同,从而对市场运行的状况和市场主体的实际决策行为进行正确的描述,并建立相应的描述性模型。

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而言,行为金融学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首先,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认为人是基于相机抉择、效用最大化、回避风险、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来做出决策的。然而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其他因素,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判断过分自信,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来预测投资决策的结果,从而主导自己的投资行为。行为心理学特别指出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偏离理性决策的行为,不能够通过统计平均而进行消除。

其次,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有效的市场竞争的假设。在传统金融理论中,非理性投资者总是为理性的投资者创造套利机会,通过市场竞争,只有理性投资者能够幸存。然而事实上市场上常常出现大量的反常现象,通过市场竞争幸存下来的并非全是理性投资者。行为金融学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最大启发就是:不应该将人的行为视为一种假设而予以排斥,而是应该在理论分析中进行行为分析,不仅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应该发生什么,还应该研究实际情况中发生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决策者的投资决策进行正确的指导。

二、标准金融投资分析与行为金融的对比

证券市场效率和投资者心理到问题上,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由投资者的理性而推导出市场和价格的理性。但是行为金融学没有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和情绪,难以做到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也会造成资产价格的偏离和市场的非有效性。两者的差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表现:

1、在进行信息处理时,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能够对统计工具进行恰当和正确的使用,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交易者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依赖于启发式处理模式,也就是过分相信过去的经验法则,从而影响了其理性的判断。投资者所形成的预期带有各种偏差,因此其经验法则也并不完善。

2、最终的决策会受到决策问题形势的影响,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的决策不会因为形式的不同而受到干扰,金融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认为投资者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洞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掌握,从而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然而行为金融学却认为决策问题的构造会影响交易者对收益和风险的理解,这是由于投资者必须依赖于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决策。也就是说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是绝对独立的,而形容金融学却认为实际上投资者的决策是相对依赖的。

3、标准金融学认定市场的有效性,也就是即使市场上存在少量的非理性人,也不会对市场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证券的价格与价值,不会发生过大的偏离。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价格会受到相对依赖和启发式偏差的影响,从而脱离基本价值,造成市场失去其有效性。

三、行为金融学对我国证券投资的影响

1、行为金融学的“过度自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回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自信,对自己的决策力和判断力过于高估,从而不能很好的判断客观情况的变化,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

过分的自信对投资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处理信息时如果过于自信,就会对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过分相信,也就是形成噪声交易,对于真正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信息却视而不见。例如投资者过分相信收集到的错误信息,忽视了公司的会计报表。第二,由于过度自信,投资者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往往会自动过滤不利于自己自信心的信息,过分夸大能够增强自己自信心的信息。

2、因为金融学的“回避损失”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也就是先回避风险、避免损失,再想办法取得收益。然而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却发现,在进行投资时人们的内心并不能正确的权衡利害,也就是先产生回避损失的意识。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人们往往考虑当产生风险时,哪只股票到损失比较小,然后再考虑收益问题。

3、行为金融学的“从众与时尚心里”对证券投资的启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普遍具有盲从心理,其典型的表现就是追求时尚。人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极大地改变人的偏好,这种心理在金融投资领域同样有所体现。投资者会表现出一些从众心理和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股市中的“羊群行为”。

由于一些投资策略,单个投资者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与其他人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与此相反,单个投资者如果发现其他投资者并不采取自己相同的.投资策略时,可能就会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产生动摇。这种情况会导致证券投资市场上的投资策略的趋同,在熊市或牛市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

4、行为金融学的“推卸责任与减少后悔”对证券投资的启示。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更愿意选择能够减少后悔的方案。如果出现投资失误,投资者难免会产生后悔心理,为了避免产生后悔心理,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选择能够减少后悔心情的方案,这种投资心理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具体决策。

5、行为金融学的“锚定现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心理学上的“锚定现象”指的是数量评估的过程中,问题表述方式经常会影响到评估值。特别是一些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模糊的内在价值,这种“锚定现象”就会对人们产生更大的影响。人们并不知道每个股票指数到底代表着多少,只是受到“锚定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如果缺少一个准确的信息,人们更倾向于以类似的产品和以往的价格作为参照物来对当前的价格进行确定。我国的股票市场与政策的联系非常紧密,在证券投资中,每个投资者都会对政策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信息不完全,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对政策往往做出过度的反应。机构投资者则可以提高预见性,进行反向投资。在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非常普遍,造成了市场预测的系统偏差。

四、结语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对证券投资进行探析,能够为证券投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仍然存在着“跟庄”“跟风”的现象,导致了证券投资市场的预测偏差,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偏离。如果能够对行为金融学进行掌握,则能够从新的视角来探析证券投资,在股市中就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股市的本质是一种群体行为,投资群体的决策会对股市的涨跌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证券投资者能够掌握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充分利用行为金融学来为证券投资进行指导,寻找投资机会,规避投资风险。

2.金融科技的方向 篇二

数学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如保险费的确定、连续复利的计算、投资效益的分析等方面都用到了大量的数学知识, 而金融数学方向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懂金融又有较强数学基础的符合应用型人才。正因为这样, 金融数学方向不但要学习数学专业课, 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数学软件、随机过程等, 还要学习经济金融方向的课程, 如金融学、会计学、证券投资分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 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交叉课程, 如金融数学、金融工程、数理金融等, 课程量多, 就要涉及到课程的设置问题。金融数学方向的数学应服务于金融, 体现数学的优势, 金融数学与金融的区分就在于数学的应用, 主要应用数学来分析金融问题, 正确处理数据并预测, 这也是金融数学方向的特色所在, 所以要重视数学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 强调数学软件的学习, 比如MATLAB, SPSS, EVIEW等;开设数据处理与预测方面的课程, 如数学建模、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可以适当地减少理论课程, 通过近几年与学生交流发现数学系金融数学方向大部分的学生对纯理论课程不大感兴趣, 有些学生反映金融方面纯理论课程感觉很枯燥, 数学方面纯理论课程又感觉比较难, 反而都还愿意学习应用方向的课程, 可以体现数学应用的乐趣。

二、金融数学方向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 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的能力, 使学生们了解他们毕业后的工作性质, 对所学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 借助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充满信心去从事他们的工作。模拟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 能够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目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 缺少的恰恰是这些, 这一点在人才市场上已得到充分证明。金融数学方向毕业生反馈在学习过程中, 忽视了实验能力的培养, 对于实际的操作不熟练甚至是不了解, 用人单位还要花成本对他们进行培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 鼓励学生参加金融模拟大赛, 增加信心。实验教学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大二和大三, 开放实验室, 放宽实验时间的限制, 可以鼓励学生组队完成实验, 以数学实验辅助金融模拟实验, 如在股票价格的分析上, 学生可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还可以结合数学软件进行预测。

三、注重学生的实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有很多合理和先进的因素, 尤其是基础理论教育方面, 学生受到了较好、较扎实的训练, 基础理论知识是比较好的。那么应如何应对就业难与找人才难的这一矛盾?如何缩短毕业生从课堂到岗位的适应期?通过加强毕业前的实习教学, 即加强和改进毕业实习的教学及管理, 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毕业实习是一种实践, 是理论联系实际, 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习, 学生可以更广泛地直接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需要, 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缩短学生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从业人员之间的思想和业务距离, 为以后毕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金融数学方向的实习更是如此, 一方面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对于业务能力得到加强。结合笔者作为专业实习带队老师的经验, 谈谈个人的做法。

在大学三年级的暑假, 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为金融数学一方面与金融有关;另一方面又是数学的应用, 为了突出数学的应用优势, 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数学模型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 主要以读文献为主, 比如借助数学软件对证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建立数学模型对证券投资组合进行分析等。让学生提前巩固专业知识, 这样在实习开始后就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在实习开始前, 把学生进行自愿分组, 一般证券公司中的实习分为三个部分, 客服部门, 市场分析部门和研发部门, 即实习岗位实行轮换制。如制定的实习计划如下:

实习一共分三个版块:客服部门、业务部门、交易部门。其中客服部门主要负责金融分析, 包括股票研究分析, 利用数理知识, 借助数学软件对金融市场进行预测和数据处理, 从各个角度对金融产品进行,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前台服务, 包括接待客户,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开户等;交易部门主要负责市场营销, 包括谈业务, 发展客户等。每半个月轮回一次, 即:10月11日到10月24日, A1组到客服部门, A2组到业务部门, A3组到交易部门;10月25日到11月7日, A1组到业务部门, A2组到交易部门, A3组到客服部门;11月8日到11月21日, A1组到交易部门, A2组到客服部门, A3组到业务部门;11月22日至11月29日为实习成绩汇报与实习比武时间, 在这个时间段内, 每个实习成员必须就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所学知识、体会做实习报告, 并模拟检验在三个部门的实习成果, 即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留住客户, 如何将数理知识与实际金融市场有机结合, 如何处理数据, 如何进行市场预测等各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11月30日至实习结束为整理实习材料阶段。在轮回的过程中, 可以允许有些微调, 原则上是实习单位的意见和个人意愿, 比如A1组在第一次轮回后, 某个同学的表现突出, 实习单位有意向继续让他在客服部门做, 而本人也愿意继续留在客服部门, 那么在第二次轮回时可以允许继续留下来, 但必须经过实习单位, 实习生, 实习指导老师三方同意方可, 否则必须遵守轮回规则。

这样一个轮回完成后, 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也基本上都能熟悉证券市场的整套业务, 实习效果比较明显。

四、毕业生就业工作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 国家已迎来了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高峰期,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 比2004年增加58万人, 增幅达20.71%, 就业形势严峻。从实习到就业是一个过渡过程, 在实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表现比较突出, 实习结束后被留在公司上班, 解决了一部分的就业问题。金融数学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 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 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手段, 掌握金融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据处理、金融统计分析等, 并具备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行业从事实务工作的能力, 就业渠道比较广。根据以往毕业生数据显示, 金融数学方向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但是, 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心态的引导仍然是很重要的, 有的学生不能吃苦耐劳, 跳槽现象比较多;有的学生眼高手低, 就业心态不端正。只要通过毕业前的就业引导, 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总的来说,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里, 金融数学方向的学生仍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 而且越来越为社会所接受, 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摘要:金融数学方向主要是为金融业提供投资分析、理财分析、风险控制方面的专门人才。文章根据笔者多年从事金融数学方向教学工作和体会, 结合近两年金融数学方向毕业生去向调查结果, 针对数学系的金融数学方向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毕业实习、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金融数学,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毕业生实习,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姚海祥, 李丽君.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介绍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8 (9) .

[2]、张明军.浅谈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及应用[J].甘肃科技, 2009 (4) .

[3]、焦万堂, 张景丽, 张同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 (中旬) , 2008 (6) .

[4]、朱福国.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 2009 (2) .

[5]、马爱军, 黄义武.应用数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 .

[6]、钟云燕.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J].统计教育, 2007 (7) .

3.金融科技的方向 篇三

关键词:金融监管改革;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是对“市场失效”的纠正,只有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才能使世界经济快速平稳发展。2008年金融海啸,随着全球经济链条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全球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探寻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表面上是次贷衍生品的滥用,深层次的则是金融监管的严重缺位。所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酝酿着金融监管的改革,弥补监管漏洞。

一、美国:创造更稳定的监管制度

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国,美国的金融系统无论是发达程度、透明度、金融产品多样化等都堪称世界之最。美国长期的监管放松导致了美国经历长达十年的繁荣,同时也为此次金融危机埋下祸根。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后,通过了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旨在创造“更稳定的监管制度,既灵活又有效”,同时也要防止制度本身“过度”。监管改革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调整监管权利结构。赋予美国联邦储备局更大权力,以监管庞大的金融机构;同时美联储的独立性也被削弱,自身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

二是填补金融监管漏洞。实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的全覆盖。特别是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

三是对金融企业实施并表审慎性监管。

四是由财政部长牵头,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

五是完善投资者保护体系。将建立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CFPA),统一对消费者和投资者免收金融伤害提供综合保障。防止对消费者发放掠夺性贷款,以及负责对消费者进行教育。

此次金融危机起源国——美国的监管改革方向有巨大调整,向“全面监管”靠拢。在各国中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也是力度最大的,但其改革方案是否能真正起到效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二、欧盟:增强经济体金融监管的统一性

欧盟委员会2009年4月也出台改革方案,试图设立一套泛欧金融监管体系,加强欧盟层面上的金融监管,改变目前成员国条块分割的局面,被称为是“双轨制方案”。欧盟的金融监管是分散的,成员国各自实行监管,欧洲央行只有调整利率的职能,没有监管权力,而此次欧盟改革方案的重点就是增强了整个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体金融监管的统一性。

这套改革方案由宏观和微观两大“支柱”组成。在宏观层面上,改革方案建议设立一个由欧洲中央银行牵头组成的“欧洲系统性风险理事会”,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在必要情况下建议应采取何种措施。而在微观层面上,欧盟将强化现3个专门委员会(监管局)的角色,以保证各国监管标准一致。这3个委员分别负责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监管协调。欧美一直的监管改革方向一直是向混业监管发展,即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所有金融行业。这次的改革可以认为是一种对分业监管的回归。

从美国和欧盟推出的金融监管方案来看,当今金融体系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改革方向有这些相同点:

一是全面监管理念的确立。针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监管重叠”和“监管漏洞”对现有监管机构进行协调和制衡,并扩展金融监管覆盖的机构范围,实现场内场外市场的全面覆盖。

二是金融体系稳定性监管的加强。强化货币当局的金融稳定职能和系统性风险监管职能也是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共性,并且这一职能基本都被赋予了中央银行。

三是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保护的强化。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又一重要内容是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索赔权。通过此次金融危机反映出各类金融衍生产品设计得过于复杂,投资者和消费者难以准确评估其蕴涵的风险,易造成投资者利益的巨大损失。各国已认识到,如果仅仅关注各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而忽视对消费者利益的切实保护,那么将会损坏未来金融发展的基石,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四是监管当局危机处理权限的明确。次贷危机在很快的时间内向世界范围内扩散,原因之一也是监管当局缺乏法律赋予的有效手段来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处置。

五是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加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金融危机前,很少有国家能独善其身。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不仅反映在欧美的改革方案中,也是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

三、中国:进行一些前瞻性的金融监管改革

由于我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有限。我国目前是“一行三会”分业监管金融监管体制,各监管机构在应对相关业务机构实行“审慎监管”,化解各行业存在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后,我国也应吸取美国和欧盟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监管失败的经验教训,可进行一些前瞻性的金融监管改革。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完善事后追偿和事后赔偿。同时强化消费者投诉信息披露,强化对消费者的教育。

二是加强资本约束的普遍性。不仅要对证券公司进行资本充足性检查,还要对各项金融创新不断更新监管要求。

三是完善系统性风险的处置制度。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对于应对系统风险是不够的,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针对系统风险的跨部门委员会。

四是加强与国际及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合作交流,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危机。

参考文献:

[1]魏紫川,姜俊吉.国际金融监管的走向[N].金融时报,2010-2-8.

[2]巴曙松,牛博坤.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监管改革重点[J].西部论丛,2010,(4).

[3]连平,孙兆斌.从欧盟金融监管方案看金融改革趋势[N].上海证券报,2009-10-29.

[4]盛仲麟,荆克迪.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中国证券期货,2009,(8).

4.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篇四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全面实行了计划体制,金融业也不例外.正规的金融市场被取缔,金融机构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充当中央银行,又是唯一一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渐渐恢复,还开设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到底,全国单是银行、保险系统的总行、总公司已有12家,机构总数已达171601家,职工总数已达2187331人(《中国统计年鉴),第667页)。但是,量的扩张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后重建的金融体制带有很多计划经济的残余,还十分不完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更加明显,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也显得更加迫切。

一、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一般年增长率在:1%一3%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而一个社会资本的积累和配置效率决定于资本市场的效率;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与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正相关。资本积累的高回报取决于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效率。我国目前的金融改革出发点必须定位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使其能够很好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服务于经济发展。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落后与混乱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金融体系是为实现这一战略服务的,由于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资本极为稀缺,因此,如果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本,资本价格就会非常高昂。而重工业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需要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这样,在市场机制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会落空。为了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只好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以便降低资本价格。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分配稀缺的资本。这种计划体制可以保证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重工业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但是却牺牲了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稀缺的资本没有配制到生产率最高的部门。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为了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经济的控制逐渐放松。即遵循所谓“放权让利式”改革。

[1] [2] [3] [4]

5.金融专业就业方向 篇五

金融从业行业扫描:

金融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咨询行业、证券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者,或者在其他行业从业的。

金融系统方面主要是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各大银行每年都会带给必须数量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状况如下: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2、银行业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

3、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4、四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5、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渤海银行

6、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各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商业银行

7、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8、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如花旗等。

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凯捷、罗兰、贝格、科尔尼、摩立特、德勤、博思、普华永道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和君创业、新华信、远卓、汉普、华夏基石、佐佑等。

证券业主要是各类证券公司,如国泰君安、华夏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等。

媒体也是一个不错的行业,一般而言,对经济学类学生而言可资选取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比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工商时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

其他诸如一些研究所、政府部门分布了一些经济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生,比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为保险方向)、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6.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向 篇六

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设立初期借鉴了大量的海外经验,如今面对转型的问题,我们不妨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海外。从世界各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实践经验来看,各个国家根据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实际需要,学则了不同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最终发展方向的制度安排也各不相同,大致有六种模式;

一是并回到原来的母体银行。美国的RTC经过五年半的时间的运行,把接收过来的倒闭银行和储贷协会的不良资产处置完毕后即宣告解散。RTC解散之后,有关职能部门,尽快处置,尽快退出。

二是合并成为商业性公司。例如,瑞典Nordbanken 和Coto银行先各自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完部分不良资产后,合并成为商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三是成为永久性公司。韩国就是这种情况。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完成不良资产处置的阶段性任务后,并不急于转变,而是准备作为永久性的机构长期存在。由于银行不良资产的发生从理论上来讲不能完全杜绝,因此保留了一个永久性的 机构,就为处置不良资产设置了一个长设出口。韩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KAMCO)就是1997年有山国会立法扩大了韩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功能而接受和处置不良资产的,国会立法中将其作为永久性机构设定。四是演变成全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过程中,与商业银行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其功能和手段也是由资本市场延伸到了信用市场。在当今国际金融的潮流中,长期未变的银行分业经营状况正在逐渐被打破,在金融业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金融机构的魂夜经营又重新成为一种趋势,处置不良资产的机构部分的演变成了全能银行。

五是发展成为现代投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被赋予的手段和投资银行最相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成为投资银行最现实,也是最有可能的情况。

7.互联网金融下银行卡的发展方向 篇七

(一) 高效性

互联网发达的网络为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快更便捷的方式。一方面表现为服务的即时性, 另一方面表现为服务设备的移动化。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平板电脑、手机、网络电视等移动通讯设备, 就是看中其携带方便、可随时获取信息、又易于操作的特点, 所以银行借助人们自身的选择建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银行APP终端等, 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 另一方面银行可以主动为客户推送信息, 让客户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金融信息。

(二) 大众化

互联网金融的大众化是指任何人无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 只要能够连接入网, 就可以随时享受互联网金融服务。这种互联网金融的大众化一方面是银行提供服务范围的覆盖变大变广, 不仅提升了金融的普惠程度, 而且为客户提供选择的范围更多更丰富, 只要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 在互联网上寻找、发布其需要的金融资源, 银行就可以满足他, 使金融服务更直接、灵活, 客户基础更广泛。互联网金融的大众化表现的另一方面是银行和客户的交易成本都在降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交易, 银行避免了新增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 客户避免了“鞋底成本”, 可以不用亲自去营业网点、对不同家银行进行逐一对比, 直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 有利于降低甚至消除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成本。

(三) 技术要求高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进行智能分工, 是因为一些常用的、基础的、大众化的服务程序是提前进行编程, 用算法提前做好的。互联网金融不仅要对这些流程化的服务项目做好准备, 而且还要应对一些如来自社交平台、传统金融服务平台的非结构化数据、海量数据用于信用评估、客户分析、风险识别等环节, 这些程序的设置直接影响着资金安全、客户信息保密的风险。

二、其他国家地区的银行卡发展特点

(一) 日本

日本的银行卡是由国内银行和信用卡公司为主导发行的, 而早在2005年11月以信用卡公司JCB为主导, 由多家移动运营商、银行、信用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移动支付联盟”, 旨在建立跨发卡机构、跨运营商的移动支付新标准, 使其服务的客户可选择小额和大额两种信贷方式, 进而推进消费者使用新的移动支付进行消费结算。日本银行业率先嗅到移动通讯的重要性和发展性, 选择与移动运营商进行合作, 利用移动运营商的所服务客户的广泛性建立银行卡业务的基础客户, 于移动运营商而言, 此举巩固了其客户群的稳定性, 于银行而言, 强化了客户的忠诚度。

(二) 香港

香港地区的银行卡, 尤其是信用卡, 是伴随大量欧美人士赴港进行商务活动、旅游而产生的。在香港, 银行间传统做法是通过不同的优惠进行竞争, 而非银行间则通过新技术的推尘出新抢占客户。从香港的银行卡业务发展看, 银行想要巩固银行卡业务越来越困难, 只有不断更新、不断拓展、不断为银行卡注入新的功能, 与客户双赢, 才有可能使银行卡业务常胜不败。

三、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下银行卡发展的状况分析

(一) S (优势)

来自中国银联的数据统计, 2015年上半年, 国内银行卡交易总笔数为385.53 亿笔, 同比增长42%, 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交易中的占比已经高达89%。特别是个人消费支付领域, 银行卡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电子支付工具。2015 年上半年, 全国银行卡消费总笔数为129.8亿笔, 消费总金额为26.25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52.9%和34.1%。截至今年上半年, 银行卡渗透率已经达到47.86%。

银行卡业务的市场有着良好的客户基础, 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又使得银行卡的推广成本、审核成本等市场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不仅方便客户随时办理业务, 而且促使银行业务进行扩展, 加速提升第三支付系统完善成熟, 提速银行抢点金融改革的新据点。

(二) W (劣势)

互联网金融的显著成效是第三移动支付系统的日趋成熟, 但是客户关心的核心仍然是支付的安全性。如果没有安全性的保障, 无论银行产品多么的诱人, 客户都不会为之买单。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演变中, 传统与新兴电子支付的边界变得愈加模糊, 线上与线下支付方式不断发生融合。这就意味着, 银行卡会逐渐进入“无卡”交易时代, 能否在满足监管要求下及时把握客户对支付便捷、支付新颖性的追求, 银行相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是一大劣势。

(三) O (机遇)

来自中国银联的数字统计, 截至2014年末, 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3.64张, 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张, 远低于欧美国家和韩日等经济体。在互联网金融下, 支付工具最终如同生活必需品一样进入日常生活, 并且变得普遍化, 但是仍有不同品牌、个人喜好、功能满足等差异化产品存在。

互联网金融下发展下, 银行可以进行更细微的客户定位服务, 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市场, 或是银行凭借自身提供的产品, 等待目标客户的出现。

(四) T (威胁)

由于银行卡本质上是个小额信贷账户, 可记可贷, 而在互联网金融下网络融资、配资发展很丰富, 会影响银行一些小微信贷、支付结算等业务的丢失。此外, 一些第三方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利用互联网推出内容迥异的业务, 分流银行部分功能。

2015年央行一共进行了五次降息。同时, 央行表示, 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并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 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一方面, 银行在传统存贷利差骤减, 另一方面, 银行为了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 必然投入更多成本, 影响放贷能力, 对现金的活动周期与资本投入回报率必然有更高的要求。2013年2月银行卡手续费下调整, 过后不久, 监管层叫停二维码,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宽容和对银行卡产业的开放、促进竞争这一主要思路不曾改变, 银行既要符合监管要求把控风险, 又要突破监管框架进行创新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下银行卡的发展趋势

未来银行可能会把银行卡业务与传统业务剥离, 成立银行下属或分管的子公司或是银行卡业务中心, 进行一体化的卡种设计、功能定位、推广发行至升级维护。我们认为银行应该从两个核心方面对银行卡业务进行把控:产品与客户。

(一) 产品

1.银行卡体系要丰富

客户总是期待一家银行所能提供的服务可以满足其全部需求, 一次业务的办理能够解决多个问题。一方面客户的需求是与其生命活动周期紧密相关的, 所以银行要积极开发不同主题功能的银行卡, 以满足不同生命周期的客户群。另一方面客户的需求是通过银行卡的附属价值推动的, 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群的关注点不同, 推出不同附加功能的银行卡, 提升客户的积极体验感。

2.银行卡的创新要与时俱进

让传统的银行卡升级, 提供整体解决客户金融方案。我们的银行卡业务不仅是简单的存取钱业务, 还要涉及理财、基金等衍生业务, 不仅要包括所有可以在柜面办理的业务, 而且还包括交水电费、社区门禁、智能钥匙等新功能。在未来, 只要客户可以连接入网, 利用自身的移动设备, 就可以通过登陆对应的网上银行或是电子银行解决金融业务。

(二) 客户

1.利用互联网建立健全客户信用信息

互联网金融下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如何证明客户的信用, 保证业务运行的安全。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一个由银行间共享的征信记录系统, 定期分类, 定期更新, 决不能出现一个人在这家银行申请办不下银行卡, 换一家银行就不再有问题的现象。此外, 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 分类归整客户信息, 银行要鼓励信用记录良好的人享受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有条件地对待信用记录略有瑕疵的人群, 限制对待信用记录条件恶劣的人群, 促使人们注重个人的信用记录。

2. 利用CRM系统进行客户定位, 细分目标客户, 进行主动营销

CRM系统不仅仅记录着客户的基本情况, 也同时记录着客户曾经需求过的、正在进行中的金融服务;那么这个系统就会隐藏客户未来的潜在金融需求。银行要做的就是制定分类标准, 挖掘相同需求的客户群, 设计满足的产品业务, 主动推送消息, 主动营销, 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更新调整产品, 以适应更多同样需求的客户群。同时可以尝试利用统计学的“雪球效应”, 将逐渐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升级为长期的银行卡产品业务, 扩大产品体系, 扩大客户基础。

参考文献

[1]杭宇, 张清华, 刘东.2015年上半年信用卡业务省份发展分析[J].金卡生活, 2015 (10) :66-69.

8.金融科技的方向 篇八

特里芬难题

《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直指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金融格局的局限所在,鲜明地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二战结束前夕,1944年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制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的平价(固定汇率)制度,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和支撑,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这一架构对于恢复战后经济、缓解国际黄金储备和清偿能力的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Robert Triffin)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研究后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补充/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平价体系必将崩溃,因为在这一体系中,美元同时承担了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这种两难处境,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其后的历史发展证明了特里芬教授的先见之明。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各主要发达国家之间逐步形成了浮动汇率制度,保证了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平稳秩序。在随后的20年间,虽然局部的经济危机时有发生,但是国际间大规模的危机再未出现过,长时间的平稳环境也让人们逐渐淡忘了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漏洞。首先,浮动汇率只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自发形成的,发展中国仍然采用钉住美元的政策;其次,国际贸易结算仍然是美元一家独大,没有国际条约或者组织可以约束美国潜在的给贸易赤字进行货币融资的可能。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重回钉住汇率制和中国等新兴国家融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世界贸易和金融活动重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流动性过剩。只不过30年前是以美元的黄金价值崩溃收场,而这次经济危机则最终要以美元的国家信用受损甚至崩溃收场。

中国的储蓄问题

多年以前,经济学家就已经指出,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在于储蓄与投资的不平衡。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一国的储蓄应当等于投资加上净出口。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本质上就是外贸的不平衡。巨额的外贸顺差造成我国金融系统的储蓄沉淀严重,资金配置效率低下,而同时投资的收益率不高。

外贸巨额顺差导致的储蓄过剩也直接影响着民生问题。据统计。自2004年起我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就在不断下降,与投资、净出口的快速上升呈现出鲜明的反差。居民消费直接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消费占GDP比重的下降,说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是众多民生问题在经济数据上的集中体现。

我国储蓄一般由个人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构成,二者大约各占一半。但近年来,居民储蓄比例逐年下降,2007年已经接近总储蓄的40%水平。这说明企业存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储蓄的主要成分,而这部分资金对存款利息水平、利息税以及社保体系建设等因素并不敏感,通过观察统计数据不难发现,企业储蓄的增长同我国外贸顺差的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因果联系。强制结汇制度客观上决定了外贸企业将出口收入直接转变成银行人民币存款。同时国有企业长期不分红也造成了企业储蓄居高不下。

周小川行长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仍不彻底,影响了储蓄率的调整。尽管目前民营、私营企业已实现市场化和成本真实化,但政府机构体系没有纳入社会化管理,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虽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成本因素不确定,货币化程度不够。当前应当加快政府部门改革和职能转化。”

从长期看,为实现平衡的、可持续的发展,为不断改善民生,政府必将对国有企业分红问题着手进行解决,外贸企业的外汇资金也将不再能轻易兑换成人民币。这两个变化对银行来说无疑将是巨大的挑战——国有企业存款长期看可能会逐步下降或者至少是增长乏力,而外贸领域的结售汇收入以及外贸企业的人民币存款也会受到不小的打击。

金融顺周期性

顺周期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两大类:一是制度性顺周期,二是理论性顺周期或者说“理性预期型”顺周期。前者表现为“信用评级羊群现象”、“公允价值计价失准”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鼓励提高杠杆”三种现象。而后者则表现为以通货膨胀率作为政策目标并主要依靠利率工具实现货币调控的中央银行自身的顺周期性。

关于制度性顺周期问题,周小川行长指出,全球金融体系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时高度依赖外部信用评级,从而产生了显著的顺周期性特征。信用评级业由少数几家大型机构主导,它们几乎提供了全部重要的评级服务。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具体评级相关性较高,它们叠加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周期性力量。经济繁荣促使乐观情绪产生,经济衰退则导致悲观。众多市场参与者使用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并作为业务操作和内部考核的标尺,在机构层面产生大量的“羊群行为”。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允许金融机构使用内部评级法对复杂产品定价并评估其风险。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经济高速增长时,风险权重通常较低,资本充足率因而较高;而在经济衰退时,风险权重通常较高,资本充足率则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倾向于在好年景时提高杠杆率,而在年景不好时则降低杠杆率,从而促进了繁荣期的泡沫积累,以及衰退期的信贷紧缩与资产抛售,导致周期性波动上升。这体现了较强的顺周期性。

理论性顺周期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况,当经济好的时候,通货膨胀低,人们对未来乐观,主观贴现率低。贴现率决定资本成本即利率,因此利率低,人们愿意买房子,企业愿意贷款进行投资扩张。这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股票价格快速上涨。价格上升最初没有传导到消费品。等到价格上涨传导到消费品,人们发现通货膨胀后,就对将来失去信心,贴现因子就会变大,利率水平随之上升,企业将面临流动性不足、信贷约束,整个社会出现失业和经济衰退。实际上危机发生之前的美国就是这样——早在本世纪最初的几年,由于亚洲和东欧新兴国家的大量廉价商品出口到美国,使得美国长期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以通货膨胀为首要政策目标的美联储因而可以很正当的长期保持低利率,这种低利率环境造就了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市场泡沫,再加上监管不力,最终两个泡沫融为一体。但是早期被释放的过剩流动性最终还是会导致通胀出现,从而很快刺破泡沫。

日本的前车之鉴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日本在资产市场泡沫破灭之后,大量企业由于以原来的市场价格计算土地、股票等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率迅速飙升,纷纷濒临技术性破产。为了降低负债率,日本企业不得不用利润填补窟窿,这极大地打击了民间的生产性投资的热情。而日本央行的零利率政策并不能刺激企业借贷投资,因为这时企业缺少的是股权融资而非债权融资,再加上当时美国市场繁荣,日本大量资金外流欧美进行套利活动,给本来就缺少资金的日本企业带来更大的困难。日本的例子说明,防范股市、楼市泡沫,政府及时进行注资以及在必要时取消公允价值定价是预防和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

9.学习金融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篇九

需求金融工程专业最多的地区是 北京,占33%;

需求金融工程专业最多的方向是 计算机软件,占30%。

除了上述就业地区和方向外,金融工程专业在下面地区和方向中也特别受欢迎:

一、金融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分布

排名方向占比1计算机软件30%2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20%3金融/投资/证券16%4互联网/电子商务13%5新能源5%6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3%7保险2%8外包服务2%9教育/培训/院校2%10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2%

二、金融工程专业就业地区分布

排名地区占比1北京33%2上海23%3深圳10%4杭州5%5长沙5%6朝阳5%7广州4%8沈阳4%9成都3%10南京3%

10.金融科技的方向 篇十

金融危机以来,为增强我国金融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壮大金融业整体实力,我国金融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在银行体系内,国有商业银行陆续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纷纷成立,外资商业银行政策逐步放开;在证券体系内,创业板市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渐次推出,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与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认定机制成功建立;在保险体系内,国有保险公司改制成功,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的步伐加快。如此众多的金融体制改革,已对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形势和日趋激烈的金融业竞争,我国金融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不良资产处置体系

2008年,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银行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银行机构陆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在制度上防范风险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发展至关重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不良资产处置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重要的制度性手段。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数学者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现实意义已基本达成共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存款人权益,提高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规范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有利于建立对金融机构的正向约束和激励机制,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维护金融稳定。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分析。我国经济同时具有“转轨经济”和“新兴市场”的双重特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具有更大的艰巨性,为此必须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反思的教训。对于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过去多数情况下采取救助的方式,只有对严重资不抵债、陷入支付危机、救助无望的问题金融机构才采取行政撤销(关闭)或破产的方式令其退出市场。采取救助的做法虽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利益,减少负面影响,但也引发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同时主要依靠中央银行资源来处置倒闭金融机构,不仅会削弱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而且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应尽早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体系。

目前,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已经成熟。(1)以国有银行为重点、以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创造了良好的内在基础条件。(2)金融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会计法》、《担保法》和《公司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的建立与修改,构筑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环境。(3)中国银行业的会计准则正在不断改进。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其对中国的冲击,使各方面深刻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的严重缺陷。鉴于此,我国近年来不断改进银行业会计准则,在强调和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改进风险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同时,相应地更加重视了商业银行消化风险能力和对金融产品风险定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4)中国宏观经济多年来保持快速健康发展,金融体系运行平稳,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

2.建立存款保险机构与不良资产处置体系。美国是金融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公众信心和金融系统的稳定。美国对倒闭银行与储贷机构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购买与承接方式(P&A),由健全机构购买倒闭银行或储贷机构部分或全部资产,至少应承接所有属于存款保险范围的存款或所有存款类负债;二是对存款的现金赔付方式(DepositPayoffs),即在无法找到购买人或者通过购买与承接方式交易投标成本较高时,对被保存款进行直接现金赔付;三是对继续营运尚未关闭的问题银行提供必要的援助方式(OBA),即对机构实施包括贷款、捐助、存款、购买资产或承接负债等在内的财务援助,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该机构尽快恢复生存能力或者使该机构资产能够尽快有效地由私人部门接手处理。联邦存款保险制度与处置不良资产取得了成功经验:保持了危机期间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降低了处置危机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维护了银行体系的稳定。

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置,较为现实的选择则是由政府和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存款保险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领导,这样既可增强政府和投保金融机构对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责任感,提高存款保险机构的实力和信誉,又可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手段,强化其宏观金融调控能力。从以上分析看,存款保险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是相辅相成的,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建议存款保险机构与不良资产处置体系的模式如下:一是成立国家存款保险公司,专门负责存款保险和银行清算;二是在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基础上重新组建新的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银行清算后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

二、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定位和管理机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承担起我国推进金融业综合试点的任务,填补我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空白。该种转型方案也是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应对措施。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国外的大型金融机构会不断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机构也会不断地进入国际金融市场。为此,我国需要有规模强大、资金实力雄厚、经营业务全面、管理现代的金融混业控股公司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准”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定位和管理机制在我国尚不明确,这对于金融控股公司乃至金融体系改革都是极为不利的。

1.我国“准”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即在同一法人机构中,不得经营银行、证券、信托、保险中至少两项业务。然而,金融机构具有通过多元化、交叉销售等混业经营获得最大利润的内在要求,而我国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缺乏一定的资本自我积累能力,现行商业银行法又不允许银行投资于非银行金融机构,这就给产业资本参股、控股金融企业提供了机会。

由于历史的、行政的或监管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类似于西方金融控股公司的准金融控股公司,如平安集团、光大集团等。按照掌握控股权的母公司行业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由金融机构为主体形成的控股公司。在该控股公司中,母公司主要是经营某种金融业务的银行或信托、证券、保险公司,它一般通过其子公司或者由母公司直接参与另一种或多种金融业务。

例如,1995年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斯坦利合资组建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银行在伦敦注册成立的主要从事投资银行或商人银行业务的中银国际,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工商东亚有限公司,都是以商业银行为母公司成立的多元化集团公司,而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形成的混业经营集团公司的典型代表。(2)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国务院直属的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和中国光大集团,就是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巨型金融控股集团,全资或控股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及各种实业公司,属于金融控股公司中的“航空母舰”。为了区隔金融类资产和非金融类资产,中国中信集团对旗下金融类资产进行整合,新设中信控股公司对其进行管理,现所辖的金融公司有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信诚保险、中信信托、中信资本等公司。这种模式即是本文所推荐的金融控股模式。(3)企业控股多个金融企业。随着我国企业投融资体制的逐步市场化,以及允许更多企业投资于金融企业,企业投资于银行、信托、证券等多个行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山东电力集团,目前已控股山东英大信托、蔚深证券、鲁能金穗期货,同时又是湘财证券、华夏银行的第一和第二大股东。

2.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定位和管理体制。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在我国还处在试点阶段,在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法律框架下,尚缺乏明确的定义和法律基础。

金融控股公司只是多元化金融集团的一种组织结构,它有别于德国式“全能银行”,类似于美式“混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由于政治、历史文化、市场环境等原因,西方各国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金融控股公司。美国在《金融服务现代法》中没有定义金融控股公司,只是对任何机构成为金融控股公司提出了一般禁止性要求,即商业性子公司的资产不得超过集团合并总资产的5%,且这类公司和集团内的已投保存款机构不得交叉持股。子公司可经营从传统银行产品到证券、保险等任何金融业务,并不要求必须从事两种以上的金融业务才成为金融控股公司。巴塞尔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对金融集团的监管》中将金融控股公司描述为:主要从事金融业务,并至少明显地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营活动,受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监管当局监管的一类企业集团。

可见,金融控股公司的最大特征就是通过多元化经营和资本的集约化实现风险递减目标,从而实现一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协同效应。面对全世界范围内金融自由化、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以及加入WTO的大背景,我们急需在相关政策、法规方面作出适应性调整,或者颁布新的管理规章和法规,鼓励金融业在制度、体制、业务等方面的创新活动,重新整合国内金融资源,调整金融业产业结构,优化国内金融企业的资本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结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发展模式:

一是事业型控股公司,控股的母公司拥有自己的业务领域;二是纯粹型控股公司,控股的母公司不拥有自己的业务领域。在欧美,纯粹控股公司广泛存在,如美国花旗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纯粹型跨国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另外,在事业型控股公司中,又可根据母公司从事的具体金融业务如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再进行细分。比如,以银行业务为主业的金融控股公司在子公司层次经营保险、信托、证券等业务。

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更多倾向于事业型控股公司,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与工商东亚公司(证券类),前不久也在讨论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合作,希望非银行业务交给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这些都是向事业型控股公司转变的雏形。但是,中国1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及金融体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它们直接转变为金融控股公司会有潜在的金融风险。为此,建议设立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等“一站式”金融服务,以提升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我国金融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新思考

随着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成功上市,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后上市时代,也对金融类企业国有出资人的职能及其履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市场化方式行使股权管理已成国际趋势的情况下,我国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管理体制需要重新研究。从国外经验来看,各国金融企业国有资本管理的制度框架与该国政治、经济体制及其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1.建立金融资产监管体系,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当国家逐步完善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和各种金融产品设计后,建立金融资产监管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1)国家对金融和非金融国有企业分别行使所有权,以避免二者的关联关系。比如,瑞典34家非金融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由工业部下属的国有企业局行使,国有金融企业的所有权由财政部行使。(2)在所有者职能和公共管理职能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以市场化的方式行使股权管理已成国际趋势。主要包括: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委托一代理机制,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主要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任命来寻求国有股东的权利;对这些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国有资本的利用情况进行公开评估和有效监督;通过控股公司以市场化的方式行使对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股权的管理。(3)国家对国有金融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形成多元化股权结构。

除少数政策性金融企业国家以全资形式介入外,国外一般将多数国有金融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4)国家通过控股公司对国有金融企业实行商业化管理,设定明确的经营目标。金融类国有资本管理制度一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两层次的委托管理模式,即国家直接通过政府部门对金融企业实施监管,政府部门主要包括财政部、中央银行;另一种是三层次管理模式,即国家先由政府部门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再由其对金融企业实施监管,政府部门既有具体行政部门如财政部、中央银行,也有非具体行政部门如国家设立专门委员会或在金融控股公司设立特殊董事会。

2.金融监管机构的定位和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根据中国的情况,有必要建立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以行使国家所有权,这个机构就是曾经一度讨论过的国务院金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而金融控股公司不仅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实现形式,同时也是实现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模式。当前,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一,中央汇金公司已经从产权上对大部分国有金融机构进行持股,但它设立的初衷更像是特殊目的公司(以注资金融机构为主要目的),若以此为基础形成金融国资监管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职能;其二,金融国资监管机构的职能必须与金融行业监管机构的职能进行明确划分,具体职能划分如图1所示。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当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之后,可以认为金融体制在原有行业的改革基本上落下帷幕,而且可以肯定地说改革是成功的。那么,接下来的改革,应该是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建立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监督与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金融资本出资人的职责。从当前国有金融机构的分布来看,金融国资监管体系大致为:其一,商业银行板块,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待改制)、农业开发银行为代表;其二,证券类和投资银行板块,以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泰君安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其三,保险板块,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再保险集团、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待改制)为主体;其四,构建金融控股公司板块,以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及新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为代表;其五,构建存款保险及不良资产处置板块,以存款保险公司与不良资产处置公司为代表。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创新的教育论文下一篇:生日快乐祝福语送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