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提高创新意识

2024-07-08

工作中提高创新意识(共8篇)

1.工作中提高创新意识 篇一

办公室工作中如何体现创新意识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企业更加需要办公室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拓宽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积极探索优质高效为企业服务的新途径。

要创新服务理念。工作创新源于理念创新。实践证明,办公室成功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当前更需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树立以决策为中心、以人为本、弘扬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新型服务理念,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和实践创新服务理念就要强化效率意识。优质服务本身就包含对效率的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绷紧效率这根弦,不断降低各项服……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人们得出一个共同认识,这就是辉煌在于创新,希望在于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一、创新精神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利器

创新就是创造和发明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等。创新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要想没想过的,做没做过的,使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更加符合变化了的实际。创新有大有小,却无处不在。重大的发现,重大的创造,重大的改革是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创新。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创新意识,也都有创新的机会和舞台。

创新不是盲目蛮干,而要有科学精神。不遵循客观规律,或者调查研究不细,专业知识不精,或者急于求成,是不行的。创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就要打破旧模式,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甚至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要把“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统一起来,把“富于创造性”和“符合科学性”统一起来;把“大胆”和“稳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把握好各种关系。

希望在于创新,未来在于创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对我们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创新局面的强大动力。创新应该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的精神。绝不能认为创新与己无关,只等着上边创新,等着领导创新,等着别人创新。

二、结合实际工作的创新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也是我们办公室工作的灵魂,如何在办公室工作实践中体现创新意识,是我们办公室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念的具体体现,办公室工作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出新,如何在行政中心工作的落实、协调、督查、调研中出新,是本文阐述的要点,结合实际工作应当做到四个创新:

(一)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是工作创新的首要前提,可以设想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办主任,要么整天忙于事务,要么混混僵僵,是难以在工作上出新。在办主任脑海里应当有三快:⒈对新精神、新文件学习快、领会快。文件比别人多读几遍,读时比别人多看出几点,思考问题比别人多想几个。2.对新的经验和做法接受快、消化快。3.对新的方法引进快、运用快。大到一个单位的成熟经验,小到兄弟单位行办文稿的一段写法,都是我们可以学习运用的。

(二)思路创新。也就是想问题、出主意要有新思路、新理念。1.想问题、出主意超前一点、前瞻一点。什么事情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就缺乏新意了,什么事情都要领导点破就被动了,什么事情总要“亡羊补牢”就不称职了。2.制定工作计划时新颖些、独特些。也就是要有自己本单位的特点、特色,要有时代和时效特点,不能照办照抄上面的,照葫芦画瓢跟别人的,老调重弹老话重提过去的。3.总结经验要简练些,生动些。要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要有让人读了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至少是看了感觉是本单位的东西。

(三)工作创新。不按部就班,集中精力研究自己的工作,集中精力把交办的工作干出色。要有点要么不干,干就干好,干过硬、干出色,不甘落后的认真精神。1.工作走一步想三步。好比下棋,要有一种通盘考虑的思路,要有很强的计划性和件件事情到位,项项工作落实的负责精神,决不能走到哪是哪。2.事务性工作要一步三回头。也就是要过细,办完回头看看,多检查几遍,重要的活动模拟一遍,办事办会做到滴水不露,天衣无缝,这方面局党政办及局有关部门的会议准备给我们都树立了典范。3.本职工作走一步是一步。干好份内的事,做好本职工作,件件工作让领导满意、同级满意、群众满意。

(四)方法创新。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手段,应用新设备、新载体,主动地、能动地作好工作。方法上要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摈弃陈旧落后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创造新颖、有效、吸引人的新方法、新载体,创造出办公室工作新效果、新途径、新局面。1.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善于运用当今一切先进成果,运用于党政办公室日常工作。如网络、计算机、各类办公软件都要去掌握,学会运用。2.钻进金字塔,弄个明白。这实际就是调查研究的功夫,对什么问题不能一知半解,不能只知道了大概差不多,唯一的方法就是深入基层,去调查,去弄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要基层反映的正反典型就一定自己下去调查清楚,尽量不吃二手馍,不用二手货。3.不依不饶,知难而进。在督查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麻烦和困难,就需要有一种不落实不放过,没有一个满意的交代不放过的劲头。4.积沙成丘,积水成河。作为党政办公室应该是信息中心,是领导的耳目。但是有时信息不是成套成系统的提供给你的,需要你在日常工作中扩展你的耳目,收集平时的点滴,积累别人没有感到的信息,这样日积月累,你就会对本单位的情况了如指掌,对一些不引人注目的事情发掘出有用的信息。

三、创新的实践来源于主观能动性

创新精神的体现和实践主要来源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源于人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感知能力,来源于对实践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有效作为,归纳起来讲就是学习、敬业、奉献和团结。学习是创新的源泉: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培养很强的学习精神,善于学习新东西,接受新事务。没有学习,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敬业是创新的原动力: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十分重要,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依靠它。人类历史上记载着很多科学家兢兢业业、至死方休的攻坚精神。牛顿七十五岁还在解决数学难题,李时珍经过二十多年辛劳,才完成《本草纲目》这本书。他们是敬业的典范。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出来的。离开持之以恒的劳动,没有敬业精神的灌注,没有对创新的执着追求,财富从何而来?不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个民族,敬业的人越多,敬业精神越强,这个时代进步就越快,这个民族发展就越迅速。所以说,敬业是创新、改革、发展的原动力。

奉献是创新的要件:要做到忘我工作讲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淡泊官欲为事业,甘为绿叶扶红花。要认识岗位之重要,珍惜岗位之不易;要有非常强烈的奉献精神,安心定志,躬身做事,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地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要尽心尽力地办好,做到事事讲质量,项项能落实,件件有回音,让组织放心,让领导放心;要淡泊名利、淡泊官欲、淡泊权位,宁静以致远,过好名位关、权欲关;为了党的事业和企业的发展,要比干劲、比付出、比质量、比业绩、比贡献,做到不计个人得失荣辱,真正忘我工作,默默奉献,鞠躬尽瘁,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所以说,没有奉献就没有创新。

团结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这句古话形象道出了团结的强大威力和丰厚回报。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团结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创新的良好环境,可以有一个适合创新的平台,可以给予创新有足够的思想、物质来源。要树立团结意识、配合意识和协作意识。同志间要开诚布公、平等相处、谦和冷静、注意礼貌、互尊互谅;工作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取长补短、拾遗补缺;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爱护;要襟怀坦白,不拨弄是非、制造矛盾,不搞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或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努力营造办公室团结融洽、亲和友谊、心情舒畅、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环境。

2.工作中提高创新意识 篇二

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编辑活动已迅速从书籍、期刊、报纸扩展到广播、电视、电影以及音像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传播等众多传播媒介中。编辑事业的日益发展,编辑工作者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加入这个日趋壮大的队伍,在编辑工作领域一展身手。但也正是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的影响,编辑工作在传媒工作中也显得越发重要起来,同时对编辑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乃至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众所周知,目前媒体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有一支优化的报道队伍是重中之重,而在这支队伍中,编辑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的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等环节的工作直接决定着媒体的质量。

一、创新意识从何而来

新闻是姓“新”的,“新”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时间概念,它是新的、快的;一个是内容,它是新鲜的,人民关心的重要事实。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的特点就是不断探求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传播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新经验。由此可见,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对新闻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和影响的编辑,树立创新意识是何等的重要。

编辑的创新意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意识的创新。思想意识的创新首先要养成一个“嗜新”的习惯,就是极端地喜新厌旧,对新生、新鲜新奇的事物嗜之如命,而对旧闻、套话、陈词、滥调深恶痛绝。极端地喜新厌旧是创新意识强的表现,这就要求一个编辑必须精心追逐内容是第一次出现的事物,选择和传递令人耳目一新的“第一信息”。其次要树立求异思维意识和突破以往的思维惯势。求异,就是指对现象差异的思考,目的在于揭示已知和未知,已报道和未报道之间的差别。通俗的说法也就是“反过来想一想”。许多编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维意识,从而在选择稿件和编辑稿件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另一方面,是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则要求编辑在选稿、编稿的创新上多下工夫。稿件的选择和编辑会直接影响到报道的新闻性。

二、创新意识的具体内容

21世纪是一个深化改革、社会转型的新时代,一个全面开放、走向世界的新时代,编辑活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编辑要做到思想不停滞,能跟上和适应正在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素质。编辑能否有效地正确地思维,对于新闻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一定思想的支配,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

1. 政治思想的灵活创新

新闻工作者必须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变化,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加强和变化,以适应社会变化带来的工作上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及发展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趋势下,作为党的“喉舌”的新闻从业人员,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严格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一切、分析一切、反映一切,而不能跟风或者盲从。一个好的编辑不仅要有勇于创新的素质,有强烈的新闻敏感,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既要善于捕捉独家新闻,又要善于识别和选择发表时机,应谨慎行事,切不可失之偏颇。坚持党性原则的要求,不只是对从事新闻工作的党员的要求,而是对所有从事党的新闻事业的人员的要求。作为编辑人员,如果缺乏马克思主义正确思想原则作指导,或者说思想路线不端正,就更容易出现问题,那样即使典型再好,新闻再多,也会失去新闻敏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在思想创新方面,我们要慎重考虑,哪些是可以变的,哪些是要慎重变的,那些是不能变的。从而更加准确地发现、理解和把握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鲜事、新问题和新现象,并正确认识、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实行的新政策。目的是要更好地宣传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更好地贯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更好、更积极地发挥媒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舆论导向功能。

2. 编辑的立体意识

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编辑的社会角色也由原来的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文字加工匠,转变为既要坚持社会效益,又要讲求经济效益,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精神文明建设者。编辑的思维习惯,直接决定了精神产品的质量,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也就是说,编辑的意识应该是多维度、发散型的,不应只局限于旧有的条条框框。这里所指的立体意识包括市场意识、创造性思维意识、受众意识、干预意识等几方面。

市场意识: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编辑应当具有市场信息的搜集、处理意识,市场营销意识,以及市场策划意识,编辑的市场意识不仅体现在新闻的创新与策划上,同时也贯穿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就是说,编辑应当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眼光处理新闻稿,挖掘新闻中的潜在价值。

创造性思维意识:一个致力于编好稿件的编辑,必须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意识,也就是要独辟蹊径、别树一帜,这样才不会流于一般化。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善于动脑子,勤思考,脑子越灵活就越容易产生灵感和与众不同的想法。其次,创造性思维来自智慧,智慧是人的各方面修养的综合表现,是博学多识的产物,也是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与情况的应变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来自丰富的信息。各种信息都不是孤立的,却又往往是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出现。因此,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善于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思维,互相补充,去粗存精,从而获得最优、最完整的全息,产生创造力。

受众意识: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编辑要研究受众心理,满足受众需求。及时反映客观世界的变动情况,对受众关心的事情作出合理正确的分析和解释;不断扩大报道面,提供新知识和娱乐资讯,丰富受众业余生活,并运用媒体力量促进解决受众的实际困难等等。其次,要广开言路,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到媒体中来,受众在利用媒体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的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因此,编辑应照顾受众的利益,让受众参与到媒体中来。另一方面,媒体本身的开放性、社会性也要求受众介入媒体,从而使媒介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能形成互促互励的良性关系。

干预意识:媒体的批评精神在编辑身上集中表现为干预意识,即大胆干预现实问题,惩恶扬善,开展舆论监督。

编辑的干预意识具体体现在:

对社会特定人群特别是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和遭遇不幸者给予关注和研究,唤起受众的同情心,号召群众伸出援助之手,共献爱心。

对各类不正之风进行批评,使有关部门及时迅速地查办。

对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谴责,让受众充分认识其本质。

三、创新意识在编辑工作中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被叫做“信息时代”的今天,周围的环境和事物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飞快的变化。无论在哪个领域,从事什么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所突破,才能超越自我。也正是因为无数个创新,我们才有了今天的进步和发展。媒体工作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触新鲜事物,因此它也需要最新的思想和意识来指导工作。而编辑工作是媒体工作中的核心部分,编辑的思想意识直接决定着受众接受的精神产品的质量。因此,编辑的创新意识对社会舆论乃至受众整体的意识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编辑创新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编辑在参与编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或精神劳动。结合实际,从新闻注重“新”、“快”这一角度提出了创新意识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阐述了编辑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的创新和立体意识的创新,进而提出优秀的编辑应具备市场意识、创造性思维意识、受众意识、干预意识。

3.工作中提高创新意识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教学情境 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学生思维能力中创新思维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仅是学生有效开展学习的保证,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一堂课的设计是否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我们设计教学的基础。在设计教学时,我们教师要仔细分析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变更教学方式,使我们的教学情境试始终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能够放下思想包袱,高高兴兴地参与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问题,才能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我们在设定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让学生处在一个心理放松的环境中。如果教师一上来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对学生“虎视眈眈”。搞定师生关系非常紧张,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害怕”的份。他们只能是教师问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可能有自主的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建立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能够把教师当朋友,能够放轻松地主动思考问题。这样我们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二、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辅助性的作用。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怕学生不会学习,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切按照自己的备课来。哪怕学生有一点点偏差,有一点点问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教学设计,他们对学生这种表现置之不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相反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厌烦一个教师到厌烦一个学科。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彻底失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不能仅仅从自己的教学设计出发,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当学生有不同想法时,应该立刻改变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新设定教学方案。这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同时,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还要主动引导学生突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学生能够对教学有不同的看法正是学创新意识的体现,我们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让学生逐渐适应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小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知识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沟通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够逐渐“亲其师而信其道”,能够逐渐认同教师的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还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不足,这样在教学设计时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四、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思考后的成就感

儿童发展心理原理告诉我们: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体验成功,获得心理满足感。学生一旦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就会增强自信心,产生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他们更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主动参与学习变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因此,教师应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互说互动等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讨论中表现自我,展示思维,迸发智慧。同时,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差异,获得成功的能力也有层次差异,教师应关注这种差异,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如学有余力的学生富于挑战,对于他们来说,攻克了思维难度大的问题才算成功,因此,具有挑战性问题的练习应多让这类学生去解答。而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就算成功。因此,这类学生应加强基础性知识的积累。总而言之,教师在设计问题、练习、作业时都应注重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体验成功的感受,从而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积极的评价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够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因此,我们教师应多用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不应总是打击、责骂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学生在学习中一点点小的进步。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并加以鼓励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学习过程中用于创新。积极的评价方式不仅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每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研究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努力发学生培养成一名具有较高创新意识的好学生。

4.农村校长:亟需提高创新意识 篇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教育创新的时代。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对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一校之魂的广大中小学校长更是责任重大。然而,尽管素质教育实施了这么多年,创新教育也喊了这么多年,我们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长,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校长对创新教育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头脑中的创新意识也是十分淡薄的。据某进修学校的一份以“新的历史时期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为题的问卷表明,绝大多数校长的回答仍然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注意关心群众疾苦,团结教师,作风民主;要勤奋努力,乐于奉献。”只有很少一部分校长的回答是“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富有开拓精神,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因而,提高广大中小学校长的创新素质,特别是首先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创新的自觉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认识、重视创新意识

当前,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创新意识不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创新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我们每一位中小学校长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和所起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提高创造能力上下功夫,把学生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无休止不间断的考试的负担下解放出来,让他们的创造性得到发展。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也是一所学校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校长事业成功的根本。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缺乏创新积极性的校长是注定不会有太大的出息的,也迟早会从激烈的时代竞争中败下阵来。我们每一位中小学校长,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校长,一定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做一名敢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校长,为学校在新世纪里获得跨越式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树立自信,增强创新意识

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长之所以缺乏创新意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对创新缺乏自信。笔者在与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长谈及学校的发展创新问题时,许多同志都直言不讳的说:“创新?谈何容易!就我们学校的实际和我们自身的实力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能不出乱子也就不容易了。”言语中有无奈,更有对自己创新实力的怀疑。客观地讲,每一所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在办学条件、人员素质、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校长自身而言,能力也有高有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好的学校有实力的校长才能创新。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力,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创新优势。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虚心向他人学习,主动借鉴一些成功的创新经验,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每一位校长都会在创新实践的活动中有一番作为的。只要我们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自卑;多一些实践,少一些空谈;多一些拼搏进取,少一些懒怠;我们每一位校长都会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创出一片崭新的事业天地。

三、学习楷模,激励创新意识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一定成就,能够书写大写人生的人,莫不都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敢于走创新之路的人。例如,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打破了苏联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模式,另辟新径,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而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实际情况,冲破重重阻力和旧有观念的束缚,创造性的提出了“平民教育”思想和全新“生活教育”理论,从而开辟了中国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在我国近现代的教育园地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者不乏其人,从老一辈的教育家叶对陶、吕叔湘、蔡元陪、黄炎培,到新一代的教育家于漪、马芯兰、魏书生、李吉林,哪一个不是在边实践、边探索、边创新的不懈追求中走向成功之路,并最终闻名全国甚至享誉海内外的呢?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应自觉向这些勇于开拓进取,敢于破旧立新的伟人、专家学习,努力克服资金短缺、交通闭塞、条件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购习一些创新方面的书籍读一读,多到一些有特色鲜明、实绩突出、有创新精神的学校去走一走,看一看,让有一定名气和创新头脑的校长、教师到自己的学校去座谈、研讨,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创新气息,也会于一种潜移默化中使我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变得更强烈、更主动。

四、勇于实践,锤炼创新意识

5.工作中提高创新意识 篇五

一、研究背景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超速积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正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使时代在各方面都呈现出变化速度加快和价值多元化的倾向,人所生存的环境打破昔日的相对稳定,呈现出变动不居的基本态势。每个人要想在如此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知识与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对变化环境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与决策能力。为应对时代的挑战,不辱教育的特殊使命,我们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抓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周围环境的变化,自觉地有意识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支撑。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校是一所创建10年新的学校。学校师资力量较强,办学基础教好,有比较丰富的教改实验经验,是海东地区“标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被市、区评为先进单位。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中,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广大教师的素质等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时代要求,面对学校现状,我们只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列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并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1、理论依据

⑴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从根本上说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问题的一门学科。著名学者王坤庆在《现代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因此教育哲学的有关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原则和重要依据。

⑵脑科学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外部信息进入大脑并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通常是由化学递质传导的”。当来自外部的信息能与人的大脑中的基因和经验组块相匹配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激活具有兴奋性的递质,使人脑的思维活动起来;与之相反,大脑就会自动激活带有阻断性的递质,使人的思维抑制、阻碍。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教师利用媒体提供与学生大脑中的相似经验匹配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就能激活、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题界说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方式。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储存、分析、评价、加工、创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系统方法是指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研究方法。

创新能力指创造、设计、发现或发明能力,是解决相对新颖或不熟悉问题的能力。在面临一些新奇的问题,具有创新能力优势的学生通常会凭借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及创造力来产生新观点,在一些互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实践能力指利用、操作、实施、应用问题求解过程—针对具体的和相对熟悉的日常问题。实践能力一般表现为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或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能很快适应环境并改善环境,以实现某个具体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实验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着力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是主宰者,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人机、群体等)局面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

三、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探索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原则和策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的理论体系。

2、教学目标

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创新、参与实践的习惯,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普遍提高,为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并取得一定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

四、研究措施

1、加强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管理

硬件建设:近年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充实有关设备。装备了多媒体教室1间,新建了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购买了摄像机,为每间办公室添置了计算机,从而为师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软件开发管理: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了相当数量的现代技术软件,加大素材库的建设。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加快建立多媒体资料库,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杜绝资源闲置。

2、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着力通过培训、教研、督导三个环节来提高教师素质。一是培训。该项实验的有效实施首先取决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因为教师是实验的直接参与者。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时,课题研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师资培训中,首先抓好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通过选编、印发有关教学资料,组织广大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及文件,同时,学校领导带头举办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视野中的创新教育》等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从理论上提高对课题实验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狠抓观念更新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对教师多媒体课件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提高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软件的水平,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二是教研。为适应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先后进行了“如何处理好教师、媒体、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大班条件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等专题讨论;开展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积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能力;组织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及教学竞赛活动,使实验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在实践探索中成长。三是督导。学校领导与课题组成员经常深入各实验班级,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对实验中涌现出的好作法、好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对发现的问题,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帮助。有效地督导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整合课程资源

整合课程资源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措施。对此我们作了以下尝试:⑴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整合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有教材、排入课表)、活动课程(如网页制作、电脑绘画、编程等兴趣小组活动)和其它环境课程(如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组合而成。⑵劳技课整合。将劳动课和科技活动课整合,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⑶社会实践课的优化。将《课程计划》中的班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拉通考虑,设计综合活动课,让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各学科所获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4遵循四项原则

⑴趣味性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说的就是在学习中,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利用其优势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为创新奠定基础。

⑵参与性原则。在实施中,一方面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的互动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利用其提供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使他们看到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⑶开放性原则。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外向和开放。而开放性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空间的开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⑷适度性原则。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这里讲的适度,包括课件的效益性,制作的适度性,使用的适时性。效益性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度性是指在制作时,注意把握一个度,不能贪大求全,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中要注意适时,不能像放电影那样整节课使用,应选择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五、研究内容

1、探究教学策略

⑴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奠定知识基础

我们知道,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知识基础的,只有当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在面临一些新奇的问题时,才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及创造力来产生新观点,在一些互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文本教材,知识呈现方式是静止的,信息是有限的,更有甚者有的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是抽象的、干巴巴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也难于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所具备的集成性和综合性就能克服上述的这些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率。

①改变信息呈现方式,丰富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从环境接受强化刺激后,便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储存。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集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功效集一身的特点,改变信息呈现方式,将静态的文本知识加工成动态的学习资源,用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响,再现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状态,增大信息量,强化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夏夜多美》一课,教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文字和静态的图画变成一幅幅优美和谐、生动有趣的画面:蓝蓝的天空,闪烁的星星,粉红的睡莲,飞动的蜻蜓,可爱的小蚂蚁,生动地再现了睡莲、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的过程,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体会了夏夜的美景,而且感受了睡莲、蜻蜓、萤火虫美好的心灵,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

②优化学习资源,深化理解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形象的知识容易理解,对抽象的、陌生的知识难以理解。现行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或者陌生的,但又是学生必须理解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就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化远为近、化近为远、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打破时空界限,虚拟现实世界等特点,将抽象知识直观化、陌生知识形象化,将其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会惊叹原来是这样。通过优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如科学课《卵石的形成》,该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较困难,教师编制了包括实地考察、初步推测卵石的形成原因、卵石形成的详细过程、巩固练习与知识应用、扩展知识等内容的资源库,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不时发出声声惊叹,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卵石的形成过程,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⑵营造探究环境,诱发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凭借学生自己的经验不断地猜测、联想、探究、体验而形成的。我们对传统教育环境和信息化教育环境进行对比:

传统教育环境 信息化教育环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单一感官刺激 多感官刺激

单一路径行进 多路径行进

孤立学习合作学习

信息传递 信息交流

被动学习主动/探索/探究性学习

基于事实和知识的学习批判性思维和有见地决策

后摄反应 前摄或有计划的行为

孤立的、虚构的情境 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情境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只有信息化教育环境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诱发创新,提高其创新能力。

①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我校数学组还总结出“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探究;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能探究;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善于探究”的经验,在全校推广。

②提供探究素材,支撑创新

a、提供探究材料。我们知道,学生的直觉、猜测、联想等都需要通过探究来验证,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持。在教学中,我们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容量、超文本的优势,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是查找资源库,寻找与此有关的丰富资源,为创新提供资源支撑。比如,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塘》在汇报展示这一环节接近尾声时,一个小组从资源网中查到的《北大荒的环保危机》一文得到启发,提出《开发北大荒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高涨,议论纷纷,教师因势利导提出“能否用调查报告的方式来说明其观点”这一有创意的作业。同学们再次上网查找依据,写出了一篇篇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各具特色、观点鲜明的调查报告。以下是一篇《我心目中的北大荒》的结束语:“北大荒四次大规模的垦荒,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吃饭问题,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度的排水、开垦和捕猎,北大荒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湿地面积缩小,自然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退耕还荒势在必行!”

b、提供探究工具。现代教育技术的集成性可提供各种软件,帮助学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可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在集思广益中提高,通过师生互动在角色平等中国共产党进,通过多方互动在多方协助中成长。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这些优势,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使其掌握探究的方法,以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课,当学生根据圆柱的体积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后,很多学生自然提出“怎样求圆锥的侧面积”这一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倍感高兴鼓励学生探究解决。同学们通过求圆柱的侧面积的方法联想到求圆锥的侧面积也就是求围成这个圆锥侧面的扇形的面积,他们通过上资源库查找知道了怎样求扇形面积的方法,有的同学非常兴奋,有的同学却认为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没有办法知道,同学之间的争论很激烈,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不能直接量出,“圆心角的大小该怎样求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上资源库查找资料,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明确了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与圆锥的底面周长和母线的长有关,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资源库上自主选择友情提示、推导过程和答案进行个性化交互式学习,从而探究出求圆锥的侧面积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③开展主题研究,诱发创新

在课题实验中,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学校实际,确定一些有一定深度或难度的研究主题,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主题研究活动中,我们要组织好合作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评价与展示作品。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⑶提供展示平台,物化创新

在课题实验中,当学生完成探究任务之后,我们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电子演示文稿、课件、网页或实物投影,或将主题探究活动的成果上传到网上等方式将自己或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向老师或同学展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2、探究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比较固定的教学程序及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我们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用新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的根本变革,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经课题组全体教师的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出能充分体现多维互动思想的情境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交流验证→总结深化。

⑴创设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这特定的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社会、文化、自然情境,也可以是虚拟实验情境,但这个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根据学校已结题的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创新性目标系列,将其创新性目标尽可能体现在情境创设之中。学生在认真观察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明确需要探究的方向。

⑵问题探究。此阶段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或联想进而提出假设;二是搜集支持假设的资料,并适当进行归纳整理;三是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四是形成自己或小组的认识或结论。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工具和帮助,为学生物化探究结果提供技术支撑。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等方面发扬协作精神,倡导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探究任务,实现资源共享,于是形成学生主动思考,人人参与,合作探究的场面,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参与性、开放性和适度性原则。

⑶交流验证。一是汇报个人或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小组或班级交流,交流方式可是口头的,也可以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网页或实物投影等;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验证探究结果,辨析正误。交流验证阶段,要调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彼此间质疑、争辩,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进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3、探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立足现在、前瞻未来的发展性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应该由“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即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此,我们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

⑴评价的主要内容

①学生的参与状态与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的参与状态时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参与活动的形式是否灵活多样;在活动中是否具有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意识。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看学生是否经历了学习新知识的探索过程,善于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否善于发现学习中的疑难,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探讨问题或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多样、灵活、新颖、独特。

②教师的角色把握与教育技术的运用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媒体——科学运用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难点、资源——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点、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关键这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⑵评价模块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能体现评价内容的评价模块,评价模块从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思考活动、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每节课后评价模块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结果累记下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准确评价自己的发展过程。

六、实验效果

1、学生素质显著提高

⑴学习兴趣普遍增强

实验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是发展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我们通过对评价模块的四个指标(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思考活动、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从课堂上的提问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情况、对研究问题的关注情况、对探究的兴趣程度、对不懂问题的反应情况、回答问题的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兴趣高涨。

⑵丰富了学生教育技术素养

我们根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里的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进行了检测。下面是六年级400名同学检测结果统计:

检 测 内 容 成绩统计(人)

优 中 需努力

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运用多种媒体和技术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补充课堂的不足能在他人的支持、帮助下,运用技术工具收集资料、交流经验、创作相应的多媒体作品会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资源(如电子邮件)合作解决问题能初步评价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优缺点从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能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能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统计结果也显示出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评价信息,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技术资源和软件等意识已逐渐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使其具有社会责任感。

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在六年多的课题实验中,我们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下面试举例:

例1:在2001年和2003年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中,我校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大赛,获小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7篇;创新方案设计获二等奖5篇;电脑绘画及程序设计获二等奖3篇;科学幻想绘画获二等奖2篇;电子报刊项目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

2、教师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⑴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我们根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里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对94名教师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内容 答案统计(人)

你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不了解

(1)有所了解

(44)比较了解

你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会(2)会基本操作(75)熟练(17)

在课堂教学中,你经常使用的教学媒体 电视录像(8)计算机(39)其它(47)

你所用的教学课件的来源 商品软件(11)网上下载(47)自制软件(36)

能否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技术环境,促进学生学会正确、可靠地获得信息的方法策略 能(29)有时(56)不能(9)

能否创造性地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处理,以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 能(33)有时(54)不能(7)

调查显示: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对计算机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深,希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愿望极强,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等基本应用方面能够熟练掌握,力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科的最优整合,创设师生民主、平等沟通的平台,使学生逐步具有新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信息素养。同时,也可以看出我校教师灵活、较高水平的应用计算机已有了良好开端,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积极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科服务已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学习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已成为绝大部分教师自觉的要求。

⑵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攀升,教研成果突出

我校教师从2002年以来,参加各项比赛课和技能比赛中,先后有 14 人获一等奖,有2人获全国二等奖;有 40 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 16 篇论文在区级及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奖,有8件课件在市区级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仅2004年我校先后有3名教师被确认为海东地区级骨干教师。

3、构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我们在六年多的实验探索中初步总结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概括地表述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师素质,整合课程资源,实施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评价模块。”

4、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⑴深化了我校《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开展本课题研究中,既十分重视突出自身特点,又注意与学校开展的其它课题相整合,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我们把其它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丰富本课题研究的内涵,同时又促进了其它课题的深化和发展。

⑵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课题实验中,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课改实验,充实和提升课题研究的价值,从而促进了我校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⑶提升了学校整体形象。课题实验自开题以来,一直得到众多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热情支持。通过广大实验教师的艰苦劳动,实验的预期目标基本达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得到了肯定。

“孩子很懂事。每次父母过生日,她都要送礼物。以前是买的小娃娃之类。后来是写明信片或者折一只纸玩具。今年她妈妈生日时,孩子神秘地说:‘今年的礼物只能看,不能拿倒手。’只见她打开鼠标,伴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一朵朵花儿向前飞来,一个小人儿(应该是她吧)手上端着什么东西跑过来。跑拢一看,原来是只大蛋糕。上面写着:‘祝妈妈生日快乐。’她妈妈乐得合不拢嘴,连声称赞:‘不错、不错,你真能干。’”[6(3)班家长 向东]“我的孩子很喜欢拿着小玩意乱胡弄。一次,冰箱里取出来玩的冰摔在洗衣粉水里了,发现冰慢慢旋转起来,像在水上翩飞的蝴蝶,非常好看,而那些冰周围的小缺口也开始消失了,并且明显比面盆里的水中的冰融化得快些,他疑惑而又惊奇:咦,难道洗衣粉对冰的融化有加快速度的作用?经过再三的实验,并通过电脑帮助解答了这个问题,知道了洗衣粉里的碱等物质融解到水里,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会产生热量,所以,冰中放了洗衣粉的地方会比其他地方融化迅速些,洗衣粉镂空的冰花也就自然形成了。当听到孩子欣喜地说:‘生活中的科学真奇妙!’时,我们做家长的无不欣慰,因为孩子在生活实践和计算机运用中收获了快乐。” [5(4)班家长 谢立新 ]

课题实验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我校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海东地区家长示范学校”、“青海省标准化管理示范学校”等。

七、几点认识

回顾六年实验进程,我们认为整个实验发展是正常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从中获得了以下认识:

1、开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实验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正确举措,是克服现行教育弊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责任感的充分体现,是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2、从实验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个个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创新愿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去培养。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创新也是支持的,迫切希望的。因此,开展课题实验的客观条件是具备的,实施是可行的。

3、从实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技术、方法的层面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4、从实验中我们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养研究的深度和培养的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水平。

5、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一些教师头脑中至今还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缺乏基本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好“人—人”关系和“人—物”关系,忽视对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6、我们所构建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尚属雏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因此,我们必须不懈追求,深化研究,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6.强化责任意识 提高工作效能 篇六

秋风飒爽,在这收获的季节里,非常荣幸能坐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学习“做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这个课题。像党员、像干部,看似简单实际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也是从道德的角度,要求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干部在工作、生活当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加压、自我提升。“道德”是一个广义的词语,2001年9月20日党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公民道德建设。2003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将每年的9月20日确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下一周二就是第九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在今年的宣传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与大家来共同学习公民道德中的一个环节:责任。

我与大家共同学习的题目是:强化责任意识

提高工作效能 同志们,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

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了“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的从政理念;公安卫士任长霞以炽热情怀,书写了执法为民的人生壮歌;导弹司令杨业功用赤胆忠心,浇铸了共和国的和平之盾;科学家马祖光在实验室里以生命之火点燃科学之光;艺术家常香玉用德艺双馨八十年人生唱响“戏比天大”;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28岁回国,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的赤子情怀„„太多的类似事例让我们感动,久久不能忘怀。这是一种品格,这是一种境界,这就是对事业、对人民、对国家的责任。

我想给大家提一个问题:“什么是责任?”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责任是指“职责和义务”,所谓“讲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社会和国家所应承担的认识、情感和信念。通俗地讲就是每个人的职责意识和负责精神,就是对自己份内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要恪尽职守、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同时对承担的任务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勇于负责,不推诿、不妥协。

用一句话概括,责任就是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事或一个人必须承担的事情。比如: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需要抚养子女、赡养老人,这是应负的家庭责任;需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善待他人,这是应负的社会责任;需要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按章办事,这是应负的法律责任。责任不是一种表象,它是从每个人心中产生的一种意识,信念,这就是责任心。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家人,对单位,乃至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的态度;是对事情能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是对自己的使命所具备的忠诚和信念。责任心的大小只有自己内心最清楚,责任文化研究专家唐渊在《责任决定一切》一书中曾这样阐述责任的基本内涵:想不想干事,是一个人的责任意识; 能不能干成事,是一个人的责任能力;认不认真干事,是一个人的责任行为。可见,责任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而又是最重要的素质,更是做好一件事情所必需的条件。

责任是个人的操守,是人生的升华。一个人具备了强烈的责任心就会拥有强烈的自信心与使命感,会不断进取,对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会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会自觉的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个人不管你处于何种岗位都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显然,责任心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对他人、集体、社会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家人、或朋友、或同事,每一种角色又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角色的饰演最大的成功就是对工作的完成,可见责任心不仅是一种习惯,一种素质,更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必备的品质。

责任心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有一句话说得好,“在本位,尽本分”,这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工作也好,做人也好都离不开责任心。家庭需要责任心,因为责任心会让家庭充满爱意;工作需要责任心,因为责任心会凝聚一个团队的力量,这个团队才会充满战斗力和向心力;社会需要责任心,因为责任心能使社会和谐安定。

作为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们都有各自分管的工作。在其位,要谋其政,从这种角度来说,责任心的投入程度,也是衡量我们能不能干好本职工作的一个标准。比如我们身边的事例:在每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带领工作人员到社区居民家中排查险情的赵秀亭书记;在卫生创建检查中,每次都组织人员打扫辖区内所有背街小巷的赵凤英书记;工作八小时之外还能坚守工作岗位,夜晚还不忘巡查“双违”行为的马振明同志,等等。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八八办事处工作人员中还有很多,这是一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这就是他们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自觉地去干好份内的工作。也只有像他们这样勇于付出,勇于承担责任,才能真正树立起“做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的光辉形象。

责任心是工作无差错的重要保证。履行自己的责任,这不但是工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每天我们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都直接关系着单位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单位的形象。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都是集体前进的一个合力,只有这种责任心的合力相加,才是推动我们单位发展前进的巨大动力,才能使我们的单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有这样两句话与大家共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抱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那么再危险的工作也会减少风险;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责任心,那么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反之,如果责任心差,那么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如果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责任心、敷衍了事,工作中就可能出现问题,更不要说去主动查找问题,这些未被发现的问题,很有可能成为日后引发各种纠纷的原因,更可能损害单位形象。大家都知道,电脑中有一道防火墙,在这里,责任心就好比电脑里的防火墙,它不是被动地等计算机中了病毒后才去杀毒,因为那样可能会损害到有价值的文件;而是主动地把可能会带来病毒的东西阻止在外,这样才保证了计算机不受病毒的侵害。责任不是外力强压于人客观存在的,而是一种由个人内心产生的主观意识,我们要主动地用强烈的责任心,去为工作、为单位、更为我们自己搭建一道防火墙。

责任心是强化单位执行力度的秘密武器。我们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承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对工作都富有强烈的责任心,那么每个岗位的工作必然能做到让自己满意、让同事满意、让领导满意、让群众满意。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工作水平、工作质量就会不断地得到飞跃,从而使单位的执行力得到强化。

我们有责任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有责任为单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能把责任当成一种负担,而应看作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信念,一种品质,一种单位文化,只有这样才更符合“做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的标准。

套用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这种爱就是责任。让我们每个八八人在“做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活动的春风沐浴下,接受“三治三提”专项活动的精神洗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真正做到全面提质、提速、提效,相信八八的明天阳光更灿烂,风光更美好!

7.浅谈提高舞蹈编导的创新意识 篇七

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形式, 最开始是以模仿人们劳动、狩猎或者欢庆丰收为原型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 逐渐用这种肢体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等。舞蹈研究学家们认为舞蹈起始于旧石器时代, 中西方历史的发展中让舞蹈在不同方向与种类上逐渐发展, 一直到20世纪出现了我们的现代舞。在我们通常观赏的舞蹈中, 一般按照社会的作用分为两大类:

首先, 自娱性舞蹈。我们从字面上理解, 自娱性的舞蹈就是为了自己娱乐而跳的舞蹈, 一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在跳舞过程中的人数、场地、时间都是由自己选择而决定的, 并且通过在跳舞过程中来实现感情的交流, 提升社交能力。比如我们中国各民族中在一些盛大节日中跳的舞蹈, 国际上的“交谊舞”, 还有我国的“集体舞”等。在人们跳舞的同时, 能够放松心情, 锻炼身体, 并不带有表演性质。在另一方面, 这种快乐气氛的营造能够带来积极乐观的社会作用。

其次, 表演性舞蹈。这种舞蹈专门为观众表演, 具有强烈的规范性与专业性, 除了一些例如街舞等随性的舞蹈是即兴表演外, 大部分舞蹈都需要舞蹈编导进行精心编排, 并在舞蹈中表达出中心思想, 并通过一些独特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出舞蹈人物, 让观众能够和舞者一起在舞蹈过程中精神上能够得到高度的统一。

在表演性舞蹈具有特殊性, 由于舞蹈是人为的编导安排成分在内, 因此演员不能够脱离舞蹈节目的主题, 并且受到场地与节目的限制, 因而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思维。同时需要利用舞台的多种条件来辅助舞蹈表演的成功, 例如借助灯光、舞美等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另外, 还需要舞蹈演员靠专业技巧与情感表达来展现舞蹈编导的思想。

在表演性舞蹈细节上细分, 可以分为群舞类、歌舞类、舞台剧、单项舞蹈 (单、双、三) 、群组舞等多元化的演出形式。

2. 新背景下创新舞蹈的重要性

闻一多先生对“舞蹈是什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肢体语言艺术, 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有着起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 当人们有了自己的情感需要或者宣泄情感的时候, 舞蹈就成为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了。当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众审美需求逐渐提升, 因此对舞蹈的展现方式也转变了原有的观念。当代的舞蹈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舞蹈创作, 因为这种千篇一律的表演风格会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舞蹈的创作理念, 推陈出新, 才能展现出独特的舞蹈作品。由于当前媒体的多样化发展, 导致群众性的舞蹈创作领域中出现了一些独特的作品, 这更加提升了大众的审美能力, 人们渴望能够出现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作品, 因此推出新的舞蹈作品是我们舞蹈编导面临的巨大挑战。

3. 提高舞蹈编导创新意识的几点思考

首先, 编导要善于运用顺向思维, 从周边的环境来创新舞蹈创作。我们所谓的顺向死亡就是由于艺术来源于生活, 因此舞蹈也是一样的。我们需要观察周围的生活, 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让人们能深刻地记住这些作品。在大部分舞蹈作品、舞蹈形象中, 都是由生活中的细节提炼出来的, 因此舞蹈编导应当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生活, 积累大量素材, 并且对这些素材认真分析与理解, 并从中筛选出典型的例子, 然后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 才能创作出新型的作品。然而艺术作品完全将生活搬到舞台上并不能起到独特的艺术美丽, 因此需要有着丰富的联想, 编导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思维与节奏因素将舞蹈的察生活, 运用自己的创作思维, 把水从细小的溪水到波澜壮阔的大海, 运用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融入, 让观众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舞蹈编导需要不断在生活中挖掘出形象的美丽, 并且通过艺术手法进行高度概括, 进而逐步激发出创新意识。

其次, 善于利用逆向思维, 从“出人意料、情理之中”进行舞蹈创新。我们所指的逆向思维, 就是用相反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 到我们没有挖掘到的角度去构思。我们在创作中, 不能按照以往的创作模式来创作, 而是需要用逆向思维与创意来进行独特表演的创作。比如我们可以在生活发现一些个性的人物, 而这些个性有些是肢体动作中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怪现象抛除, 而是将独特的美来进行舞蹈的编排。由于传统观念的存在, 因此当代舞蹈表演上出现了水平的差异, 却没有类型的差异, 这里缺乏的是创新意识, 我们应当坚持从没有开发的领域来挖掘可以利用的元素。比如杨丽萍舞蹈家编导的著名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就是与他人的路子不同, 她并没有找到专业演员进行表演, 而是寻找了一些能歌善舞的当地村民进行原创乡土歌舞的展示, 将民族文化与舞蹈重新结合, 体现出云南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个舞蹈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而舞蹈《俏夕阳》同样也走了与众不同的路线, 将20余个老太太组织起来模仿唐山皮影戏的动作, 节奏鲜明, 让人们过目不忘。

第三, 善于个性思维, 追求个性与特色。我们应当将创作的重点瞄准到事物的个性方面, 也就是跳出习惯的思维方式。比如舞蹈的肢体语言较多, 但是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具象思维, 将一些抽象化的舞蹈内容添加进去, 比如在枚老师编导的作品《也许是要飞翔》中, 虽然舞者是女生, 但是在舞蹈中并没有任何展现女性柔美的动作, 反而通过一条直线的路径将舞蹈展现出来, 显得落落大方, 也增添了舞蹈的可看性。

第四, 舞蹈创作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中汲取国外先进艺术形式。我们的舞蹈文化流传了几千年, 可以说是舞蹈资源十分丰富, 一些舞蹈文化已经被国家重点保护和发展。然而由于大众审美的不断提升, 原有的传统舞蹈文化已经难以适应大众的审美。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色上进行二次创新, 让这些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特色, 适应当前的社会。对于舞蹈创作来说, 原地不动就是退步, 我们需要在传统舞蹈特点上融入丰富的艺术语言。在另一方面, 解放初期由于思想的锁闭, 因此导致传统舞蹈文化的盛行, 却难以让国外先进艺术文化有着容身之地。然而当前舞台是国际化的, 我们需要将眼光放的更远, 将外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汲取, 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进而让“时代特色”在舞蹈创作中得到升华和体验。

结语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单一的作品难以打动观众的心弦, 因此需要舞蹈编导们学百家所长, 通过汲取中外艺术精华, 继承与发扬传统, 并不断在传统基础上改良舞蹈动作。随着观众们的欣赏水平提升, 我们不能总吃老一辈传下来的舞蹈, 而是不断提高创新意识, 转变思维方式, 才能迎合观众们逐渐增高的眼光, 进而创作出高、精、尖的舞蹈作品来, 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摘要:舞蹈是一种以人体肢体动作为“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 古人称它为“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 感物而动, 不知手足自运, 欢之至也。”在日常的生活中, 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当人们的情感需要宣泄或者表达的时候, 舞蹈是最能够抒情表意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陈旧的一些舞蹈已经难以适应人们的审美标准, 因此需要创新舞蹈创作的理念, 这就需要舞蹈编导具有创新意识, 才能推陈出新, 让观众能够眼前一亮。本文就是对如何能够提高这种创新意识来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舞蹈创作,情操,舞蹈编导,创新意识,研究

参考文献

[1]鸿昀.舞剧《红色娘子军》舞蹈音乐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4年03期.

[2]林修果.宗族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宗族秩序存在的合理性分析[J].新东方.2005年08期.

[3]向本涛.浅议高校舞蹈教学的愉悦式方法[J].美与时代.2005年07期.

8.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素质 篇八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心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勇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引导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理念。通过创新意识的引导,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从而有了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我们应该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细心呵护嫩芽般的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带去了一个大锅盖,圆心、直径、周长很快就被学生认识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简单,真精彩!再如,一位老师教学“射线的认识”时,用一个电筒射向木板,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这束光线的端点在哪儿。抽去木板后,请学生继续观察,说说现在这束光线的特点。在学生初步感知射线的基础上,又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在哪儿也见过射线。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出以一束束光线为背景的图片,各色光线都从地面上射向天空,射得很远,看不到尽头。这样的资源,不仅美,还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首次感知时就对射线有了鲜明、准确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单纯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精神为动力,要勇于创新,要有恒心有毅力,并且不怕挫折,同时还要有对问题执著解决的勇气。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构思题型、精心设计情境、激活学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图形周长的计算”时,我首先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好测,但圆就有了一定难度。当我看到有学生把圆“滚”到尺子上测时,我问道“任何圆形我们都可以‘滚’到尺子上测吗?”从而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并最终想出了“绳测”的方法。后来我继续向学生设疑,从而证明“滚动”和“绳测”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的统一规律呢?这就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们认真观察、思考、操作,并最终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在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及时安排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可使学生对获得的结论、特征、方法的印象更为深刻。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后,有位教师特意设计了一节超市购物课,并设置了超市售货员、采购员、部门经理、顾客等多种角色,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体验活动乐趣的同时,对小数乘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如,教学“公顷的认识”时,教者若能带孩子去操场、田野里看看,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些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那孩子对这些大单位的理解会更深刻。

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提问可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学生要借鉴前辈科学家不断发现、发明、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增长了知识智慧,又培养了技能,并且充分体验了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挖掘出来、创造出来。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小学生从小就具有强烈的接触、观察物体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本能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先有想象才能有创新,想象力是创新的起点,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想象开始。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创新的乐趣,享受创新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为学生多提供一题多解的教学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5000米,一人从甲地出发去乙地,10分钟后走了500米,问再过多少分钟能到达乙地?

学生列出不同算式:

(1)(5000-500)÷(500÷10)

(2)(5000÷500-1)×10

(3)5000÷(500÷10)-10

上一篇:师德师风身边的榜样下一篇: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的一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