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蹈分析论文

2024-09-04

现代舞蹈分析论文(精选9篇)

1.现代舞蹈分析论文 篇一

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

通过对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的轨迹。汉民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相比,是一个少舞蹈的民族,其民间秧歌舞可算是迄今仍然活在民间的汉民族舞蹈的代表。所以,通过对汉民族秧歌舞的分析,可以看到汉民族审美意识的变化。就艺术发展而言,现代审美意识,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现代追求。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表现,人是艺术的中心,人是艺术表现的目的,艺术是人类生命最璀灿的花朵。人从与自然一体的混沌中苏醒,恰如人从黑暗的专制之下觉醒,所以说,回到和重新发现人本身――这寻根的逆向追求,是最具艺术的现代意义。通过对汉族秧歌舞蹈所具有的现代审美意识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加深对这种意义的理解。

一、秧歌舞蹈的现代步伐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即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又能够敏锐反映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

新中国的成立,给舞蹈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舞蹈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具有突破性发展的里程。广泛流传在民间的秧歌舞蹈经过舞蹈艺术家的收集、整理,在编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同时,以一种舞蹈组合的形式进入了教学的课堂,力图形成规范的民间舞蹈教学体系。其中优秀的舞蹈组合有:《过街楼》、《逗蚰蚰》、《鬼扯腿》、《熬鸡汤》等。这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舞蹈组合,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民间舞传统组合”。的确,它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追求,有着经得起岁月考验的鲜明特点。如《过街楼》以传情为目的,通过每一个眼神和动作,将恋爱中的姑娘的心理表述得淋漓尽致,却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含而不露”的审美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使这个教学的舞蹈组合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训练价值。然而,这种“含而不露”的审美特点却多少缺乏些现代意识,必然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被突破。

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人们对艺术的本质的认识是需要过程的`,所以人们在返回人本身之前,首先扑向大自然的怀抱。80年代初,人们开始用舞蹈表现自然美,编导们创作出一系列模仿动物动态的舞蹈作品,如:《鹰》、《白鹤》、《金色小鹿》、《金蛇狂舞》等。但是,这类作品的创作并没有持续多少时间,人们终于认识到,舞蹈应该表现人,表现人的生活。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系列以“讲故事”、描述情节为主的作品,并很快风靡全国的艺术舞台,如《月芽五更》、《看秧歌》、《元霄夜》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让观众彻底“看懂”了。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还存有一种喜欢“听故事”的审美欣赏习惯,经常以能否“看懂”来评价舞蹈作品的好坏,而这类作品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欣赏习惯。然而,“讲故事”的编舞手法,在对人的生活细节描绘的同时,掩盖了人的生命的内在律动。人的生命力的内在体验与外在表现――这舞蹈艺术的最本质的韵味,依然沉默着。

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在经济上的全面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进一步解放,在国内人文主义思潮和国外“寻根热”的影响下,汉族秧歌舞蹈艺术创作开始了向本位文化“寻根”、向人自身回归的创作阶段。这是一个令人激动、振奋的阶段。这个阶段以张继刚的一系列舞蹈作品为代表。他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发现和感知着时代的脉膊与审美意识的转向。他突破以往“讲故事”的形式,开始用大色块、长线条结构舞蹈。在对中国这既有古代辉煌文明,又有近代落后挨打的屈辱地位的历史,进行民族性与人性的透析,并以此为基础,在前人给后人的巨大遗产中,挖掘出熠熠生辉的精华,以宏扬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这些心灵的感悟,通过如《黄土黄》、《俺从黄河来》、《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走西口》等作品加以表现,准确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可杀而不可辱的民族气概,极具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国人在长时间的压抑、束缚之后,深切地体会着生命之泉在心头流淌,生命之潮在胸中激荡。正是这不竭的生命力,使我们头一次看到自己民族在与命运抗争时的高大形象。人们不由地为之感慨、兴奋、泪流!

二、秧歌舞蹈的审美变化

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带来的审美欣赏方面的变化对秧歌舞蹈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产生这种影响的是西方芭蕾

[1] [2] [3] [4]

2.现代舞蹈分析论文 篇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从2002年10月开始, 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 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七十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 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 经历不同, 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 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 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我国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 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 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 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 表现狩猎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 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 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的起源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 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 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 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 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 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 (狩猎、农耕) 、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 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然而,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在一段时间内舞蹈艺术者由于各种原因让我们中国舞蹈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结果, 我们现在所谈的更多的是经典, 而非我们当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因此, 这为舞蹈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一定困难,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党的历史发展上一件开天辟地的事件, 会议讨论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文化发展问题, 也为中国舞蹈未来之发展奠定了基调。

二、中国现代舞蹈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原因

(一) 中国现代舞蹈首要的和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乏民族精神, 在舞蹈国际化的过程中文化本位缺失

一方面,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对于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服务政治需要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舞蹈失去了群众性, 失去了艺术感染力, 舞蹈和劳动人民脱节;另一方面,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家的实际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的舞蹈国际化, 这样外来的舞蹈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我们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缺乏文化底蕴做支撑, 缺乏应有的历史厚重感。

(二) 中国现代舞蹈重视形体技能却忽略艺术欣赏性

我国近些年来出版了不少关于现代舞蹈的教科书和科普读物, 但是大多书籍文字性的论述多, 实际舞蹈描摹的内容少, 缺乏创造性, 也缺乏借鉴性, 不能从直观上给人以启迪。在舞蹈转型过程中, 既没有充分吸收中国民族舞蹈的优秀成分, 加以改造和发挥, 同时又没有吸收到国际现代舞的欢快、节奏, 从而使得我们的学习是重型不重神, 编排的舞蹈样式缺乏观赏性, 更不能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给我们的现代舞蹈发展造成巨大困难, 没有形成一个浓厚的创作氛围, 让老一辈舞蹈艺术家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三) 中国现代舞蹈演变过程中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相脱节

近些年来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更多从形体和阵容来表现, 但是这恰恰忽略了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舞蹈的发展不单纯是舞蹈自身的发展问题, 它的发展需要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而我们的现代舞蹈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脱节,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舞蹈演员和舞蹈创作者, 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 模拟的东西比较多, 缺乏艺术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 没能真正反映劳动人民的真实诉求;另一方面, 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 没有及时准确地通过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体工程学等角度来对欣赏者进行审美塑造, 所以导致了脱节现象。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方向

(一) 科学定位中国现代舞蹈发展方向, 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典范

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历史, 曾经一度的中国戏曲同芭蕾舞的结合就是中国现代舞蹈的一个缩影。但是, 在过去的60年间, 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中国现代舞蹈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但是核心的定位并没有明确。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诠释的非常科学, 必须使中国舞蹈具有中国气派, 反映中国民族精神, 反映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中国现代舞蹈创新表现形式, 复归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营养, 反过来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提供更高层次和水平的舞蹈作品,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二) 中国现代舞蹈必须大胆吸收国外一切先进舞蹈理念, 突破保守作风, 与时俱进

我们的现代舞蹈发展不能学“裹脚婆姨”, 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 停滞不前就是后退, 后退没有出路, 这是无数次历史发展告诉我们的深刻教训。只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外来舞蹈样式, 只有充分尊重外来优秀舞蹈的优势之处, 只有正确评价外来优秀舞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才能够让我们科学展位, 努力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舞蹈样式的同时, 必须搞懂弄清外国舞蹈的发展背景, 艺术创作形式的内涵, 不能够盲目地全部照抄照搬, 只有坚持批判地借鉴吸收, 才能够避免邯郸学步的后果出现。进入21世纪, 知识大爆炸, 信息大爆炸, 我们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 但是我们也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中国现代舞蹈也承载着历史使命, 承担着将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以舞蹈形式对外宣传的重要任务, 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作品, 了解外国欣赏者的客观需要, 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中国现代舞蹈的国际化目标。

(三) 注重品牌意识的培养, 打造精品工程, 走出“短期行为”的怪圈

全面推进中国现代舞蹈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必须杜绝短期行为。在当前时代, 经济发展迅猛, 带来了一系类的不配套或者说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协调的问题, 现代舞蹈的发展滞后性更加严重。中国现代舞蹈艺术在近三十年几乎没有新突破, 经典作品基本也处于昙花一现的状态, 没能够实现永续发展。这既有客观条件和时代发展条件的制约, 又有舞蹈艺术家们自身修养未能及时提升的主观原因, 笔者认为主观原因更大一些, 没有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目标。所以, 笔者认为中国现代舞蹈的出路在于注重品牌效应, 应当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多剖析和总结我们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经验, 多借鉴和吸收国外经典作品的可观之处。我们相信, 随着中国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 中国现代舞蹈破冰时代已经来临, 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奋起直至实现中国现代舞蹈的图腾之愿。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6 25”重要讲话中强调, 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探讨文化体制改革问题, 这对于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中国舞蹈发展也迎来了破冰时代, 必将朝向更具民族特色, 更具国际专业水准, 更具经典表现力的方向阔步向前。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现代舞蹈,民族,国际

参考文献

[1]朱艳雁.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发展历程综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

[2]朱鹏屏, 王蓉.改进和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初探[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1.9.

3.现代舞蹈说 篇三

关键词:现代舞;发展;肢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随着“现代舞蹈说”世界巡演的足迹,西班牙舞蹈大师托尼—卓达尔大到来使我们倍感兴奋。听过许多舞蹈理论学者讲述现代舞历史缘由,也看过不少有关现代舞的史论书籍。但托尼—卓达尔以其专业舞者的特殊视角结合理论历史,利用表演与解说共进的演说方式,让我们对现代演的发展进程有了更生动形象的认识。

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人文思想。众所周知,中世纪的西方,崇尚“真,善,美”的绝对意识,人们对世界对宇宙的理解是单一片面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一时期的艺术作品都统一指向了宗教题材。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和艺术改革的思潮下,芭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先后进入了喜剧芭蕾,歌剧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现代芭蕾,交响芭蕾等几个阶段。但由于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和规定程式的束缚,以及工业文明涌入人类沦为物的奴隶背景下,一味的强调虚幻的,轻盈的,形式美的芭蕾以无法满足当时人类对艺术的需求。人类需要从艺术中找到精神的抚慰,寻求心灵的解放。现代舞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由伊莎多拉—邓肯表现的自由的,随意的,解放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舞蹈状态。这正是人们所希望的。她褪去紧身衣,脱掉脚尖鞋,以反叛传统芭蕾而自成体系。水,空气,土地,火焰,这四种希腊古典哲学中有机的组成元素,都可以是她舞蹈运动的一部分。空气中可以随风舞蹈,大海中的波浪也是一种动态,狂野激情好似火焰,旋转也是我在地球的自传。摘下现代舞之母的光环,她就像是大自然的天使,对于她而言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表达,而舞蹈就是表达。但本人对于邓肯音乐与舞蹈关系“跳舞就是音乐的视觉化的化身”不敢苟同,虽然当时很多音乐家说邓肯根本就不懂音乐。我们必须承认舞蹈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价值,而非成为其他艺术的分支。如果说伊莎多拉—邓肯带我们走入了新的舞蹈意识,那么玛莎—格莱姆和汉弗力则建立了舞蹈新的秩序。

玛莎格莱姆更关注舞蹈动作的动力来源,来表现生命创造力量的源泉。他通过想象人体心脏的运动方式,创立了收缩技巧。强调动作收缩与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引导我们进入情绪的状态。这些看似佝偻内曲的动作形态,对芭蕾来说简直是毁灭。玛莎-格赖姆的编创大多以希腊神话和悲剧故事为题材,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作品以冲突矛盾为表现形式,这大概与他本人的个性与大环境的状态有一定关系,但这也是他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反思,是真实存在的现状。

另一种技巧是跌倒与复原,老师在这里提及了何塞-利盟这位大师。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体系在国内,至少在我们接触的舞蹈史论教材和舞蹈史讲座中被人们所熟知的是多丽丝-韩福利。具了解最先提出这一技法的正是韩福利,她的技巧强调摇摆与中心转换的动力,形成起动,滞留,落下,再起的弧线动作循环。而她的学生利盟则是在她的原理之上,融入个人对动作的理解。在跌落爬起动作原理之上,强调动作圆滑顺畅以及肢体的分解练习。这就是继承与发展。

舞蹈作为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肢体动势成为舞蹈发展的关键。所以就有了自由意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邓肯;强调收缩运动,作品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性的格赖姆;关注跌倒复原的重心关系的利盟。这三个主要风格构成了现代舞的三大主要元素。

托尼—卓达尔用身体力行的“表演”讲述了现代舞史的发展,这让我们对于现代舞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形象的认识。我不禁看到了未来的课程教学,运用舞蹈教师特殊的肢体语言“讲述”舞蹈的理论知识。打破固有的寂静与沉闷,淡化讲台课桌教室概念,让知识传播变得富有生命与灵气。

4.舞蹈思维创作分析论文 篇四

关于舞蹈思维创作,我们注重的是观念的创作,而观念又借助于思维活动。那么思维活动就是影响我们思维创作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说舞蹈思维创作以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下关于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思维的概括借助于“词”,这个“词”是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而“词”是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感性材料又来源于实践。所以思维是一种加入到实践活动中的特殊活动,是在实践活动的关系中实现的。但思维并不只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因为思维是对客观实践的本质的认识,是人脑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所以思维创造过程本身是由一定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它本身是个自然过程。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对客观材料进行分解,和重组,并与我们原有的知识进行结合。在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对客观材料进行过滤试分析,也就是对收集来的初级事物信息进行进行筛选,记住事物的本质。在记住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人的爱好进行有方向的选择内容。

既然思维的概括借助于“词”,而这个“词”是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那么我们就要对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进行一次解放。比如说:(“1+1=”什么?)多数人都毫不犹豫的说:(是 “ 2 ”)可如果我说:(“1+1= 10 ”)你会怎么想,是我错了吗?你一定有一种冲动,想拉着我去见你小学数学老师。但如果你问问搞过计算机的人,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说:(“1+1= 10 ”)是对的。因为在“二进制”中是成立的。看————这就是我们思维局限性的体现。可如果我说:(“1+1= “ 田 ” ”)呢?是我错了吗? 没错!这个答案是从图象上得出来的。可如果我说:(“1+1= 9 ”)呢?是我错了吗?这时你或许会犹豫或许会说我的答案是错的。其实(“1+1= 9 ”)也是对的,因为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合理不合理,却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艺术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1+1= 9 ”)就是成立的。比如 北京开关厂的广告(99 +“1”=0)。艺术家达到了自己目的,所以(99 +“1”=0)就是成立的。(关于 99 +“1”=0 的解释: 99是 99次努力,+“1”是1次失误= 0 是失败)就是说99次努力 加上1次失误等于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创作作品,打破了我们旧的观念。

古往今来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大师都是先从概念上打破了当时的旧观念,从而超越前人。所以在我们舞蹈创造中,首先要进行思维创造,和观念的改变。

在我们打破了旧的观念以后,我在来说明一下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需求,而社会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又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社会需求又是最难控制的。

比如:街舞之所以起源于美国黑人,其中有许多原因,第一(美国有强烈的种族歧视,压制了一些黑人的情绪。这是舞蹈动机的根本。为了发泄情绪黑人舞者们抛弃了“审美”这一要素,(这是无意识的),保留了其它要素,剩下的要素有:社会生活的反映:情感:动态意象:)第二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为“社会存在”的产生提供了保障。第三随着“中产阶级”(即一些小的资本家,白领,蓝领类型的工人)的崛起,文化消费方向发生了改变。成多级化趋势,以不在已上层社会的审美为最终标准(如:文雅的芭蕾剧),所以有了不同的“社会需求”。第四文化思潮的进一步解放。随着达达主义的产生,人们的艺术追求以不在是求真写实,和抒发个人情感,而是追求新奇的感觉。使以前的“社会意识”发生改变。为产生不同的“社会需求”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所以“街舞”不是我们的东西,而是社会的产物。我们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上截然不同,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学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自由的精神。

当我们了解这些理论之后,我们还要知道。理论是奠定于实践的,又来指导实践,但是归根到底是属于实践的。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有理论来指导一下,提高一下。(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认识的目的是实践,实践帮助我们在认识,从而在进行实践。”)并且找到街舞的演出市场,这是舞蹈思维创作的目的,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我们不但要掌握历史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要注意个人修养。

对于修身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爱好都决定于,人本身。所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取材就有了定向,而人的定向又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发展风格,所以修身是基于技术和理论之上的。如 :在跳舞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舞是我们跳的,但不是我们完成的。因为观众也在“跳舞”,他们的视觉,听觉以及心理的变化无不受到我们的影响,而舞者也受的在场气氛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把演出看成一个整体。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如果一个舞者没有认清舞者和观众的关系,那么就会割裂了这种关系,就会使舞者和观众的交流受阻。)

5.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篇五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单的展示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编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6.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篇六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舞蹈教育传统。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学科能够和谐地将身体、精神、情感以及社会的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我们需要知识全面、可塑性高的人才来满足新的需要。舞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宗旨。关键词:全面智能发展 不可缺少 作用 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问题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对于如何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智能发展,国家教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改革方针和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更是强调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就曾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过关于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近20年来,不仅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教育领域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各门的学科教学中也引发了许多新的探索。最重要的是,这些探索都强调本学科对促进其他学科能力的作用,同时注重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结合使本学科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就包括了舞蹈教育。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各种不同领域,如: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包括舞蹈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这些智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而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这些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是非常广泛的。在教育上,一方面应当根据个人的能力发展的独特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一方面应当改变以前的不同学科分别以特定的智能发展为目标的分工模式,转向各个学科都围绕发展多元智能的整体目标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最早的教育家之一柏拉图清楚地意识到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身体与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而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这一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优秀的舞蹈教育传统

首先就文化艺术的历史传承性而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舞蹈教育传统。有关中国上古时代的舞蹈教育记载已屡见史籍。《史记五帝记》言舜时“以夔为典乐教樨子„„诗言意,歌长言,身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论,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记载在《竹书纪年》中得以印证。《竹书纪年》载舜“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即远在舜的时代,已经在官方学校里对贵族子弟实施万舞教育。万舞,乃是一种以干羽为舞具的宫廷乐舞。因此,至少在舜的时代,我国已经在学校中实施了乐舞教育。至周初时,舞蹈教育已成定制,且蔚为大观。当时,对不同年龄的学童,在教学内容方面,已有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十有三年,学乐,诵歌,舞勺。”“成童舞象”(《礼记内则》)并且依周礼的规范,在不同时令阶段,对舞蹈教学的内容有相应的规定:“凡必学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皆有序。”(《通典卷53》序)就是周代官办之学校。如果说,周代“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弟子才有机会“习舞”的话,则孔子在唇枪舌剑末所办之私学,在其所教弟子所习之“六艺”中,也同样充实有乐舞教育的内容。《晏子春秋》中载孔子“歌鼓舞以聚徒”,以歌舞形式聚众多门徒弟子,足见歌舞教育在其时社会下层民众中也是颇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同时,也证实了即使在两千多年之前的古代文化氛围内,舞蹈教育也是普通平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舞蹈教育的缺失

就中国的舞蹈教育状况而言,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是对少数将来要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有把舞蹈课列入必学课程之中,只是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课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甚至在一些偏远或不发达地区,除了主科教育,其他艺术教育更是为零,又何来舞蹈教育。就算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也存在不重视普及舞蹈教育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没有确定舞蹈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其实在舞蹈教育中,舞蹈能力也是控制肢体完成动作的能力,即身体运动智能,它本身就是重要的智能,就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舞蹈活动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贡献。例如,舞蹈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相当的促进作用。有关研究证明,在校有舞蹈特长或其他音乐特长的学生并不像以前人们所认为的玩物丧志或不务正业,相反这部分同学无论在学习成绩或是在组织能力上都大大超过其他同学。这些都显现了舞蹈智能的发展不仅对于音乐智能和身体智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有关专家认为:在舞蹈和舞蹈教育的诸多价值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及与此相连的独特的情绪体验。舞蹈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和自学心,扩展表达力和影响力。

三、国际舞蹈教育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世界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及型教育体制;一类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制度。在美国,自上世纪以来,小学、中学、大学里都普遍设有学生所必修的舞蹈课程,且教学目标明确,自成体系。1994年美国公布的《2000年教育法》,首次以政府的名义规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统括为艺术科,成为同语言、数学等诸学科并立的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科的各门课程从小学伊始,一直延续到十二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从小学到初中,音乐、舞蹈是必修课。艺术课程每周所占学时,各校稍有不同。在我们所看到的学校里,少的有三学时,多的达五学时。”(郭明达:《世界艺术教育》第23页)而在美国的大学里几乎均设有舞蹈学科。在美国的普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体系中,舞蹈不仅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更被视为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美化人、优化人的重要教育手段,具有了其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学科地位。毫无疑问,这种普及型舞蹈教育机制,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道德文明素质、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文明人格都是大有益处的。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则强调并致力于对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某些学者称之为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而封闭的舞蹈教育子系统。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并强化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舞蹈专门人才。这种舞蹈教育主要是通过中等专业教育予以实施。如俄罗斯最为著名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所舞蹈学校,招收读完小学三年级的十岁儿童入学,学制分别为八至九年。在这类舞蹈学校里,学生们要学习完全部小学、中学的文化课程,并同时要学习舞蹈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而在其他音乐、戏剧等高等学校里,学生则专攻教育、编导和部分史论专业。这类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体制,其宗旨在于对舞蹈本身艺术价值的探求和提升。并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也确实培养出诸如巴甫洛娃、卡萨文娜、谢苗诺娃、扎哈罗夫、乌兰诺娃等一批闻名于世的杰出舞蹈家,对世界芭蕾艺术贡献卓著。此,中国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进行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未来展望

进行舞蹈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两个舞蹈剧目或舞蹈技巧,而是为了在学习中得到技能。许多人认为舞蹈仅仅是步骤与姿势的简单记忆,学习它产生不了什么更深远的意义。那到底舞蹈对于青少年有什么直接意义?从美的角度出发,可以列举下列几条:

(1)舞蹈可以使学生感受和发扬积极、艰苦、乐观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培养;

(2)我国悠久的舞蹈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集体舞可以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可以加强纪律观念;

(4)力量型舞蹈,可以培养勇敢、豪迈和进取精神;

(5)抒情型舞蹈,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优美的情操,在获得美的享受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力;

(6)舞蹈可以使身体器官灵活敏锐,从而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7)可以养成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习惯,增加辨别美丑的能力;

(8)舞蹈的节奏性,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感受事物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办事能力;

(9)舞蹈可以健身,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匀称发展。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意识到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学科——能够和谐地将身体、精神、情感以及社会的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舞蹈有卓越的潜能来发展舞蹈教育的各个方面。

学习和认知的结果不仅是因为教育,而是因为学生被引导到一条金色的发现之路。教育不是事实和技巧的堆砌。将科学等其他学科融会到美学中来,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能力,同时也给予认知完整性。通过对艺术的追求和体验,学生会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及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从出生时的手舞足蹈开始,生命就有了它的活力。身体本身是不能与情感、知识、社会所分离的,舞蹈教育正好把这些都结合起来,构成人的完整性。从教育的长远来看,有一项技能可能会帮助一个学生找到一份工作。但是这项技能或许很快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需要知识全面、可塑性高的人才来满足新的需要。舞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宗旨。

虽然我们的舞蹈普及教育还并未在全国范围展开,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些中小学甚至高校已开始填补这一空白。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就曾经先后报道了北京二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名校舞蹈教育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不管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着,至少这一教育形式的新变化已日益浮出了水面。

作为一名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笔者比较倾向于恢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舞蹈教育传统,即对受教育者,从幼儿教育开始,直到高等教育,实施普遍而正规有序的舞蹈教育,将舞蹈作为一门既健美人的体魄,又陶冶人的性情;既阐扬人的艺术个性特点,又培育人的集体团队理念的独立学科,郑重列入国民教育系统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舞蹈教育既名正言顺又理直气壮地登上高等教育的大雅之堂,占有本应占有的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舞蹈知识手册》隆荫培 徐尔充 欧建平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于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4]《舞蹈教育学》吕艺生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7.论高校现代化舞蹈教育的发展 篇七

笔者认为, 应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 改变传统舞蹈教育方式相对滞后的局面。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结构是实现舞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把握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学定位, 突出学科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的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师资力量和舞蹈人才是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1.社会的需求决定着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 还不断地追求精神生活, “舞”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在社会上, 各种各样的演艺广场, 休闲场所、室内的、室外的遍地开花。全国各地高等师范院校舞蹈系科和各种综合型大学中的舞蹈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头来;各种舞蹈培训班和社区舞蹈团的出现都预示着舞蹈已经走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的青少年“诗”、“画”、“舞蹈”在星期天和假期间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可见舞蹈在社会上的需求和重要性。

2.舞蹈学的学科定位与规划

新时期高校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而展开的舞蹈历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二是以肢体教育为中心展开的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三是以舞蹈教学, 创作和传播为基本点, 展开新技术开发研究。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 舞蹈教育工作者与国际间的交流增多, 所接受的新鲜事物也在增多, 他们的想法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敢于创新, 勇于创新。21世纪的舞蹈教育从职业领域走向社会领域, 从传统走向现代, 舞蹈教育工作者结合各种教学仪器训练习舞者, 采用各种有效手段投入社会办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远程舞蹈教育, 利用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扩大舞蹈教育传播渠道。

3.高等舞蹈教育的内容知识结构

过去, 舞蹈教育的基础是以向国内剧团输送优秀表演人才的模式进行的。所以, 在教育内知识结构的设置中, 就比较集中地关注了培养职业舞者的专业性结构, 而相对忽视了它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如今面对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就应该把培养优秀表演人才更改为齐整的复合型舞蹈高级人才。舞蹈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方向, 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来进行。

二、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1.知识与能力整合发展的原则

将舞蹈创造力与实践利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要在重视知识教授的基础上, 大力加强获取知识,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将知识技能内化为素质。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 还通过知识技能联系实践的学习, 提高学生对舞蹈课程的目的﹑意义及教学功能﹑价值的认识, 使学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 牢固专业思想, 从而增强舞蹈意识和献身舞蹈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所以,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 不能只是教给规范的舞蹈知识动作技能, 而是要通过舞蹈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 师生的紧密配合, 从“教与学”的实践中概括出舞蹈的教学原则, 并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舞蹈教育。

2.实践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创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 认识到舞蹈学习不仅是掌握现成的舞蹈动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舞蹈技能应用到实践的综合能力。

3.开拓性的原则

舞蹈教育不但要强调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规范性﹑技术性和技巧性的掌握, 更要引导学生们面向社会﹑面向人民吸取丰富的经验和手段, 使学生对舞蹈动作更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 使我国的舞蹈事业更上一层楼。

三、高校舞蹈教育发展构想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校舞蹈教育必须摒弃以“学科为中心”, 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起新的以培养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 必须突破那种专业分为表演、教育、编导、史论等僵死了的传统教育格局。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舞蹈人才市场需求, 培养一批演、教、编、讲 (理论传授) ﹑评于一身的应用型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变与建设

在舞蹈教育的历史进程中, 舞蹈教育在国内没有统编的教材, 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出发点进行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大纲的制定, 这是在新市场需求情况下高校舞蹈教育必须突破的难点。精心构划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 突出舞蹈教学体系的特点, 使技术与技巧教学, 实践与创作能力的教学做到互为所用, 互为补充, 达到全面推进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目的。应紧紧围绕着培养适应性强的能力型人才为中心进行安排, 教材要面向舞蹈知识方向倾斜,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 强调以应用性强的课程内容为主导, 还能达到能力素质的双重培养, 调整课程设置还要特别明确一个概念, 那就是摒弃以偏概全的思想, 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

3.改革传统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在舞蹈教学中, “口传身授”这种师徒传承式的教学方法沿袭至今, 成为舞蹈教学的基本模式, 但一成不变的“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边注入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题地位, 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打破舞蹈教学中这种“一言为定”的格局, 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采用一些新的教法。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材施教, 因人而宜﹑运用“三型”教学法。所谓“三型”, 就是教师摈弃对学生实行打击、讽刺、惩罚的粗暴方法, 实施启发型、鼓励型、趣味型三种教学方法等等。

总之, 学校的舞蹈教学改革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的特点来进行, 而且还应该适应迅猛的发展形势和千变万化的世界, 以全面提高现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培养具有开拓型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人才。为我们祖国的舞蹈事业更上一层楼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改变传统舞蹈教育方式相对滞后的局面。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结构是实现舞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把握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学定位, 突出学科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的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师资力量和舞蹈人才是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8.现代媒体对舞蹈表现形式的影响 篇八

一、现代媒体的发展

现代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涵盖了很多内容的词汇,具体的来说,现代媒体可以比较宽泛的和以下一些事物相关,数字和电脑技术/信息交流技术/不断产生的媒体样式/互动技术/高/新科技等等。”做“顺民”,自然有做“顺民”的好。天子门生,有权有势,做什么都很方便,其中也包括现代媒体的艺术成就。这样的艺术成就容易被上流社会认可和接纳。在家长制的皇权社会中成为正统、主流,主导整个社会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趣味。

二、现代媒体对传统舞蹈作品表现形式的影响

1.舞蹈在现代媒体中得以广泛普及。舞蹈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是一种现在时的艺术,观众只能现场接受,其在舞台、舞厅上表演,所容纳和吸引的观众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其曾经是圣殿上的艺术,是阳春白雪。在我国古代,由于局限于舞谱单一的传播手段和舞台狭小的传播空间,舞蹈只是小部分人的专利。到了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舞蹈如同时代的变迁,大跨步前行,作为独立的剧场艺术的舞蹈,开始完善、成熟。

2.提升舞蹈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现代媒体利用多种艺术手法,多维地、更加充分、形象地展示舞蹈艺术的主题,有利于迅速扩大舞蹈作品的知名度。现代媒体可以通过运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必要的、恰当的镜头剪辑组合。以能够更真切、更富有情节感、起伏感、韵律感、情趣感地展现舞蹈内涵。进一步加深对舞蹈主题、舞蹈内涵的领悟与感知,透视与把握舞蹈的精髓所在。

现代媒体丰富了舞蹈艺术的美学思想。舞蹈艺术在现代媒体上播放之后,体现的就是舞蹈编导和现代导演共同的审美意志,在没有现代媒体之前,舞蹈作为传统艺术门类更多体现的是舞蹈编导的审美意志,而舞蹈艺术在现代媒体上播放之后,体现的首先则是现代导演的审美意志,现代导演根据舞蹈编导的审美意志,决定舞蹈中的哪些成分应该运用哪些现代技术手段来表现,是舞蹈编导和现代导演共同的审美意志体现。

3.更加完美呈现舞蹈的内涵。传统舞台通常局限在一个平面空间范围,又因为剧场舞台与观众席的分离,观众与舞者有较大距离,舞蹈所传达的情绪、细节上的展现等均受到很大的限制。中国的舞蹈艺术精神一直和中国传统思想精神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的。在有了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底蕴以后,舞蹈艺术思想上的“道”与“禅”一直以来影响着中国人的舞蹈艺术精神。

4.使舞蹈艺术日趋完善,促进了它的传承和弘扬。舞蹈影像资料作为舞蹈教学片,是一种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和渐进性,用于舞蹈教学的录像片,它不仅能使学习者从中循序渐进地学会每一个舞蹈动作,还能从中掌握纯正的舞蹈风格、舞蹈韵律,是学习舞蹈的有效工具。

三、加强传统舞蹈作品中现代媒体的合理运用

1.影像舞蹈。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处于计算机交织的网络中时,无论手机、MP4、掌上PC,还是办公楼、家中、汽车飞机上的电脑电视屏幕,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依赖影像捕捉、获知和存储外部世界印象记忆的时代。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影像舞蹈体系的变化,应该源于影像舞蹈内在精神的变化。其实已经在影像舞蹈精神上远远背离了早期人们所要求的无为和禅宗出世的精神哲学,他们真正选择的是一条由释、道入影像舞蹈的道路。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虽然影像舞蹈的艺术精神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文人舞蹈的发展,但是从中国传统的影像舞蹈样式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影像舞蹈的这种新的艺术在一定意义上保留了中国影像舞蹈传统,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游戏舞蹈。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国家、地区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密切。但世界性的艺术交流并不是平等的,因为人们受到“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程度很深,认为只有西方的影像舞蹈艺术才是优秀的,只有西方的影像舞蹈经得住考验,我们需要紧跟西方的后尘。加上利益的驱使,我们创作的影像舞蹈艺术大大的疏离了传统,类似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影像舞蹈经不住时间的推敲、检验,会慢慢自行消失与历史长河之中。这就像陈传席先生说的:“民族的,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看就只是中国的,或西洋的,或日本的等等。今人好言‘中西合璧’,似乎第一流影像舞蹈家很少提‘中西合璧’,徐悲鸿先生是最反对‘中西合璧’的,称之为‘中西合瓦’。即把西方优秀的做营养,来补充中国影像舞蹈之不足,而不是为了‘中西合璧’、林风眠提出‘调和中西’也和‘中西合璧’不同。但仍不是西方的,而一眼便可看出是中国的。游戏舞蹈正在成为广大青少年网民热衷的网络娱乐形式。

四、结论

现代媒体技术不但在舞蹈创作中给予新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并且在舞蹈传播方面也给予强大的帮助与支持。现代媒体艺术的探究没有尽头,明天就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纪元是需要舞蹈编导与时俱进的眼光来领引的。现代媒体—高科技的雨露将继续滋润着舞蹈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颜庭梅.“舞蹈网络:一个新的传说”[J].舞蹈,2007(11).

[2]汪代明.“游戏舞蹈后现代语境中的舞蹈艺术”[J].舞蹈,2008(3).

(作者简介:陈宣霏(1989-),女,浙江丽水人,本科,浙江丽水学院,研究方向:舞蹈学。)

9.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分析论文 篇九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模式;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为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对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舞蹈教学能力是必备的基本艺术素质之一。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目的和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又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相关的改革创新,以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舞蹈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舞蹈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然而,当前的舞蹈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一些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由艺术类专业的老师兼任,他们在制定舞蹈教学目标时通常参照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来自高中的学生基本上没有舞蹈基础,他们在学习舞蹈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舞蹈表现力较低而难以达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

2.舞蹈教学内容不够合理

教材是教师从事舞蹈教学的依托,特别对于新教师来说,教材中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授课内容。一本好的舞蹈教材,既要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又要有利于学生自学。然而,当前高校中的舞蹈教材内容较为杂乱,经常选用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材内容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舞蹈素质的提高。

3.舞蹈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生

舞蹈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利用肢体动作进行情感表达的方法。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他们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形体训练,所以在舞蹈表现的过程中缺乏柔韧性和灵活性。高校学生在学习舞蹈方面因为骨骼发育已经定型,所以在舞蹈基本功方面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学习兴趣也不够高。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采用常规的示范与讲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吸引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4.舞蹈课程设置过于随意

学前儿童心理学和学前儿童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舞蹈课程教学因为缺乏固定的模式,在缺乏专业的舞蹈课程管理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舞蹈教学质量降低的后果。在学前教育的整个舞蹈课设置方面,一些高校缺乏合理的规划,有的不同年级之间缺乏衔接,有的内容安排比较随意,没有严格的课程计划,使舞蹈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

5.舞蹈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课程评价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考核方式通常是根据老师对学生的舞蹈表演的观察而进行的评分。这种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舞蹈表演效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舞蹈的态度、对舞蹈的深层理解等方面缺乏考核的有效性。

6.舞蹈教师缺乏教学专业性

舞蹈教师作为学生舞蹈学习中的示范者和指导者角色,其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当前有些高校中的舞蹈教师并不是有学前教育背景的专业舞蹈教师。虽然这些教师也经过了系统的舞蹈专业训练,但是因为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舞蹈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其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难以把握幼儿舞蹈教学的特点。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

1.立足学前教育,明确教学目标

一些高校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目标的时候,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当具有明确的舞蹈教学目标,任何一节教学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出具有层次化的要求,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达成最终的舞蹈教学目标。

2.根据幼儿园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学前教育舞蹈课教学通常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课程构成由舞蹈基础训练、幼儿舞蹈训练、幼儿舞蹈创编、幼儿舞蹈鉴赏等部分构成。这几个模块都有相应的训练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要体现出专业的特色,为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当前的舞蹈教学更多的是技能的训练,而对于如何将所学舞蹈知识与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这部分内容没有涉及,影响到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有关幼儿园舞蹈教学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的舞蹈技能提高与幼儿园教育技能的提高结合起来。教师对幼儿园舞蹈教学技能的训练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化教学、微格教学等,以此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实践能力。

3.多种方法并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化社会中,舞蹈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课堂面授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的大学生既能够充分地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娱乐与学习,又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多种方法并用,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当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采用图片化、视频化、网络化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舞蹈的示范动作,课堂上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所学舞蹈动作的展现。教师可以结合项目教学法、个案分析法、实际训练法对学生的进行舞蹈动作的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优化课程设置,促进课程之间的联系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的一系列课程的组合,课程的设置影响着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例如,课时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对舞蹈的训练时间要求。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课主要分布在五个学期内,每个学期只有2节左右,课时少就意味着教学内容要被压缩,技能训练就难以达到熟练,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设置不够合理。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实践型教学人才,课程设置应当更加侧重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增加有关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的内容。

5.改革评价方式,提倡多元化评价

当前,舞蹈课程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重视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不注重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发挥。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坚持学期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和学期中间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和自己以往水平之间的比较,对其取得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尝试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的目的由进行甄别和选拔向促进学生的舞蹈技能的提高转变。

6.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素质是影响舞蹈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不够了解,教学方式有待改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研室要多进行幼儿舞蹈教学的探讨,使舞蹈教育更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引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方向的教师,使学校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以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质量。总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舞蹈教学模式改革,以学前教育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舞蹈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垣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戏剧之家,

上一篇:档案安全管理下一篇:18年暑期挂职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