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游记

2024-06-23

初中游记(12篇)

1.初中游记 篇一

太原游记

“快点快点,别睡了。收拾,收拾,准备进站了”正沉醉在美梦中的我和妈妈突然被舅舅叫醒。这是晚上11点多的一趟火车,开往太原的。四年前因我生病的缘故也有幸来到了太原的迎泽公园。

到站后,是凌晨4点多。因看病着急便很早的赶到医院来,排队,挂科,化验等等的事情都是由舅舅一人为我们打理,所以到了中午才做完全面检查。我们便在太原的一家面馆吃了午饭。 “听说,太原的迎泽公园离这儿不远,我们下午去逛逛再回,怎么样?”这时的舅舅满面笑容的望着我们。“当然可以,那我们明天再回家。”还没等妈妈开囗,我就爽快的答应了,妈妈也只好顺从我们了。 下午我们来到这里,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这里有碧绿的草,各种各样的花 ,还有那清澈见 底的水以及上 面驾的那座石桥…… 迎泽公园有将近一半的面积都是水。它的西门附近有景亭,果园附近有玫瑰亭,还有很多凉亭,如:牧丹亭,小茅亭和四角亭。 到了晚上,这里更美丽了,有卖小吃的,所以一到晚上,便会有许多市民来这是消食避暑,听这里的人们说,早上这里经常有人们来锻炼身体,空气也很新鲜,这里最属旱上美了 ……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们便回到酒店,都进入梦乡。在梦里,我又来到了公园。今天,我又想起了这里,因为这里也承载了我美好的的记忆……

指导老师高红岩

2.初中游记 篇二

海上历险的故事在西方有悠久的传统, 荷马史诗《奥德修记》就描写了奥德修斯海上遇险的故事。盛行于16世纪中叶西班牙文坛上的流浪汉小说“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 特别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 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斯威夫特创作《格列佛游记》时, 正是英国文坛上游记体小说大行其道之时, 作者借鉴了卢奇安式的游记形式, “进一步的界定可把这部书称为模仿滑稽游记故事, 这种古老的种类可追溯到卢奇安的《真实的故事》, 在古典文学时期流行着狂热地模仿游记故事。”在《真实的故事》中, 卢奇安越过大西洋去旅游, 经历了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历险, 如在大鲸鱼的肚子里生活了近两年等, 这也是《格列佛游记》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晚清时期, 西人游记小说译作的繁荣引发了我国游记文学传统的新生, 刊于1872年《申报》的《谈瀛小录》较早地涉足这一领域, 而后如《八十日环游记》、《绝岛漂流记》等作品直接为刘鹗提供了一个可以效法的模式。于是, 刘鹗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下, 也借游记模式表述了自己的思想之旅。“在其中旅行成了改变人物命运和生存方式的重要契机, 漫长的旅途成了人物心灵的历程。旅游者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里, 得以观察、思考、分析那些前所未见的新鲜事物, 进而获得一种新的人生感悟。”

斯威夫特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奇幻的意象, 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现代神话。例如对利立浦特国的描绘:小人没有格列佛的手指大, 小人们为了运输格列佛, 制造了一辆巨大的马车, 需用1500匹小马拉着才能行进……作品呈现出如梦如幻的审美特征, 其价值在于:作者对现实世界进行夸张, 使之异化,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世界是陌生的, 驱使读者透过巧妙的“伪装”, 更加清晰而深刻地看到现实, 进而思索其中蕴含的深意。同时, 作者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中, 巧妙地融入了写实手法, 把细节写得真实而生动, 成功做到了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 并在虚幻的情节中折射现实。

3.初中游记 篇三

《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所写游记中的主要部分,最近才被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研究室吴应寿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发现,尽管不全,却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关于《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和文学成就,已有不少人进行过论述,这里只就这两部著作的来源和相互关系,以及《徐霞客西游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浅见,就教于同志们。

《徐霞客游记》得以成书和流传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经过了一系列曲折坎坷的道路,许多人为了这部书的流传和出版,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徐霞客去世后不久,其生前友好钱谦益(牧斋)写信给徐霞客的族兄仲昭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后来钱氏又写信给刻书家毛子晋,希望他将游记“仅存数本”刻印出版,广为流通。①由此可见,徐霞客的旅游日记,一开始就受到他同时代人的重视和珍惜。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徐霞客游记》大约有下面几个主要版本,曾流传于世。最早的第一个本子是“季本”(即季梦良本)。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徐霞客的姻亲季梦良(会明)受霞客生前的委托,和友人王忠纫,对游记手稿共同进行整理,为之分其卷次,订其前后,装订成册。然而不幸的是,清朝顺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家乡江阴被屠,霞客长子屺遇难,游记原稿全部被焚于火,季梦良的整理本亦遭散失。事后虽经季氏再为搜集,但仍缺滇游记一册及游太华颜洞和盘江考诸记。

今天被吴先生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据考当为季本的残存部分。全书共五册,仅记载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九月十九日至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的游历,即浙游日记、江右游记、楚游日记和粤西游记等部分。虽名为西游记,但缺黔游日记和滇游日记。首册中有初编者季梦良崇祯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的题识,并每册皆注明:“友弟季梦良会明甫校录”。关于它的来源,吴应寿先生有过详细考证,他认为《徐霞客西游记》就是明末著名藏书家钱谦益推荐给刻书家毛子晋刻印的“仅存数本”,时间大约在顺治八年底至十六年间。根据书中钤有的朱文印,此书曾为汲古阁、莫友芝、刘嘉业堂等藏书家、刻书家和学者先后收藏过。解放后,才由刘嘉业堂将此书转给了北京图书馆。②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至于毛氏未能将游记刻印出版,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当时社会动乱不定,出版困难;第二,因为书中有不少关于政局、阶级斗争、人民生活的记载,对统治阶级不利,不敢出版。后者又是最主要的原因。

《徐霞客游记》的第二个本子是“李本”。

原来顺治二年以后,季梦良再次收集整理游记残稿时,曾经指出:“今全集唯义兴曹骏甫有之。初骏甫亦好游,慕霞客之高,闻其死,诣,兼求遗书校录,子依以原稿付去,逾一年而还。今其全集必存,访而得之,甚易也。”③但是不知是何原因,季氏未能完成这一任务。霞客庶子李寄(介立)有父风,生平亦好游览。他痛感季本残缺,经过多方打听和苦心访问,终于访得曹氏所抄游记在史夏隆处。可是发现曹氏抄本已被史氏涂抹删改,字多讹误。为了恢复这部游记的原来面貌,他“重请得其底本,从日影中得出曹氏原文,与季本互校成书,而史本乃不传,但存其序一篇而已”。④据陈泓考证:曹氏底本滇游首册,“亦仅载游太华颜洞数小记而已”。⑤故季本所缺,李本仍未能补齐。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年)奚又溥为《徐霞客游记》作序,认为李本尽管还有少缺之处,“然不啻已毁之玉,复出昆山,既沉之珠,又还合浦”⑥陈泓则认为李本是“诸本之祖”。这些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李寄不仅从史夏隆处得到了曹骏甫所抄游记,而且利用了季梦良的成果(指第二次整理本),使《徐霞客游记》成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曾被后人误认为原本。虽然它已经失传,我们无法见到,但是,后来出现的各种《徐霞客游记》的抄本不少,绝大部分录自李本,其中以杨名时本最为著名。今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书库保存一部杨氏旧抄本,共十册,分为十二卷二十五篇,可说是目前留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徐霞客游记》。随后,陈泓又集李寄、杨名时等诸抄本校对数次,使之更趋完善。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九月,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又对李本进行了重新编订。他说:自李本问世,“传写益广,讹落多,兼之俗下书庸,竞于作生活计,而任意删节杂凑,一如彦和尝梦索源之文,往往使读者莫悉漏义,是可痛也!”⑦徐镇为了使《徐霞客游记》保持原来的面目,使霞客精神“不澌灭煨烬之余,更不灭于妄庸之手”,乃用杨、陈二人编定之真本作指南,各抄本作参考,与李本对比校勘,考其缺失,订其异同,然后刻本付印成书。《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从此诞生,一直流传至今。从徐镇所写《辨讹》五十条⑧可见徐本在文字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纠正了过去抄本中不少错误,不过内容和杨本基本相同,只是在编排上略有变动。徐本分十册,每册再分上下篇,并增添了书牍、墓志、诸本异同考略及辨讹,作为外编附于第十册下之末。

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年)藏书家叶廷甲(保堂)又将徐刻本校刊、增补、再版。他在序言中写道:“嘉庆十一年冬,锡峪徐氏以所梓行游记之板归余。……翻阅之,朽蠹颇多。乃借杨文定公手录本,暨陈君体静所校本,与徐本悉心勘。……十三年春,延梓人于家,讹者削改,朽者重镌,又增辑补编一卷,附于后。”⑨

据我们查对,叶本实际上是徐本的翻版,除增辑补编外,正文和外编与徐本完全相同。

自叶氏校补《徐霞客游记》印行之后,遂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后来出版的各种版本(包括石印本、铅印本)达十余种之多,皆以叶本为底本。

目前通行的《徐霞客游记》主要是一九二八年丁文江的大字本和一九三四年的国学基本丛书本,前者根据咸丰年印本,卷首加添徐霞客小像一幅,又将清初潘次耕为《徐霞客游记》作的序(载于《遂初堂集》卷七),刻于本书之首。丁氏还为霞客作一年谱,与游记同印,又请人根据徐霞客的旅行路线,绘图三十六幅,作为副册。此外,丁氏从晴山堂帖中,录其完整者,汇入卷二十第五部分《家嗣丛刻》中。因此,丁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综上所述,《徐霞客游记》原稿早已亡佚,三百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辗转传抄、校对、订讹、刻印,产生了各种抄本、校本、印本。其中最重要者,有季本、李本、杨本、徐本和叶本,季本仅存《徐霞客西游记》部分,李本已不传,杨本、徐本和叶本虽然保存下来了,但是他们都未见到原稿和最早的整理本——季本。由于传抄时容易产生错误,校对又缺乏原稿作依据,加之有些抄录者或校勘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文字炼达,又往往故弄玄虚,随心所欲的对《徐霞客游记》进行增删、改纂,致使今天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和通行本,与原稿的本来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出入。如果只根据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研究,恐怕不一定能完全、准确、真实地表达作者思想的全貌及其成就。

关于《徐霞客西游记》的科学价值,吴应寿先生在其《徐霞客及其游记》一文中,已经作了精辟的论述,有助于对徐霞客思想及其成就的研究。下面我们还想就《徐霞客西游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作几点补充。

第一,由于《徐霞客西游记》是季本的残存部分,自从顺治年间被毛氏汲古阁收藏后,虽曾多次易主,但被藏书家视为珍本,密不刻印,未曾在社会上流传。三百多年来,历次整理游记的人除李寄外,都没有利用过。因此是我们今天研究徐霞客最原始的资料。从文字上看,《徐霞客西游记》较现存各本更接近原稿的本来面目。钱谦益在《嘱徐仲昭刻游记书》中曾经写道:游记原稿“文字质直,不事雕饰,又多载米盐琐屑,如甲乙帐簿。”⑩《徐霞客西游记》则完全符合此种情况,能帮助我们更真实地反映徐霞客的思想品质和旅行考察情况,是非常难得的宝贵文献。

第二,据我们初步统计,发现《徐霞客西游记》的文字数量大大超过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包括抄本、刻本、印本)。徐霞客这段旅行时间(指崇祯九年九月十九日至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共一年零七个多月,计五七一天。《徐霞客西游记》中只有七十二天无记载,现存《徐霞客游记》则有一八九天缺记载。《徐霞客西游记》总计有二十二万余字,现存《徐霞客游记》只有十二万多字,前者比后者几乎多出十万字。季梦良在题识中说:霞客在旅行中“日必有记”。因此,《徐霞客西游记》又是记载徐霞客西南游最完整的本子,它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所写游记的重要部分,主要记载了徐霞客对湖南、广西两省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情况。我们仔细地阅读了《徐霞客西游记》,并和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了校对,认为现存的《徐霞客游记》,除文字上比较通顺、简练外,都不如新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对石灰岩地貌记载具体、生动、真实,更能说明事物的真相和更充分地反映徐霞客在地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兹举数例如下:

(1)湖南省南部系第三纪红色岩,岩层多垂直节理,常形成悬崖奇峰、山洞和石梁,《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正月十二日描写这种地貌特征时写道:“自会仙岩而东,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或三面回环如者,或两对叠如门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洞者,每每而是。”在现存《徐霞客游记》及通行本中则改为:“自会仙岩至此,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为为门,为岩为洞,往往而是。”这两段话的意思虽然相差不多,但前者较后者描绘得更为详细、生动、逼真。

(2)《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闰四月初二日又写道:“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豁,而江两岸水之石,时出时没,但有所遇,无不赏心悦目。”通行本中却被改成:“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骋,江两岸瞰水之石,出没屡变,但有所遇,靡不霁心缀目。”按“”食也,“瞰”俯视也,意义完全不同。《徐霞客西游记》中采用“”字,形容恰到好处,通行本中改为“瞰”字,可谓失之千里矣。其它改动,亦均属画蛇添足,实无必要。

(3)《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五月二十六日,描写漓江对画山的冲刷作用时说:“山受啮,半剖为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质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今存《徐霞客游记》及通行本中,则把上面一句话简化为“石质错绮成章”。这就使原稿的意思受到很大的损害。

(4)《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即徐霞客旅行到浔州(今广西省桂平县)白石山时写道:“余谓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鸣钟鼓,非泉之闻声而为沸寂也!”这就纠正了《西事洱》与《百粤风土记》的记载:“山北有漱玉泉,闻寺中钟鼓声而起,止则寂然”的唯心主义的说法。霞客通过实地调查,证明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寺庙中的和尚根本不知道有漱玉之名。但今存《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中,却把上面一段记载砍掉了,这就抹煞了徐霞客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精神。

第四,《徐霞客西游记》中还记载许多有关当时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情况,是研究明末社会的珍贵资料,这些都被后人无端删掉了。例如: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关于江西贵溪渔塘一带居民以造粗纸为业的记载,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关于江西吉安坞村居民靠捕鱼为业的记载,崇祯十年一月十九日关于湖南攸县和衡山县界诸山皆产煤的记载,三月三十日关于湖南兰山高梁原农民起义的记载,四月十三日关于湖南耒阳上堡市产锡的记载,六月二十日关于广西柳州河流的记载,十一月二十日关于镇远地区贩卖人口的记载,崇祯十一年三月关于河池南丹地区产银、锡的记载,等等,在现存各种《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中都不见了。此种事例还有许多,这里就不想一一列举了。

最后必须指出,《徐霞客西游记》中季梦良的题识可能被后人删改了,为说明问题,今将全文抄录如下:

“崇祯丙子秋,霞客为海外游,以别余而去,去五年始归,归而足俱废,噫嘻望之槎既返,章亥之步亦穷,今而后惟有卧游而已。余时就榻前与读游事,每丙夜不倦,既而出箧中稿示余曰:‘余日必有记,但散乱无绪,子为我理而辑之’。余谢不敏,霞客坚欲授余,余方欲任其事,未几而霞客遂成天游。夫霞客之事毕矣,而余事霞客之事犹未毕也。迨其后,纪尽为王忠纫先生携去,余谓可以谢其事矣。忠纫之任福州,仍促冢君携归,冢君复出以示余曰:‘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启箧而视,一一经忠纫手校,略为叙次。余复阅一过,其间犹多残阙焉,遍遗帙,补忠纫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编,俟名公删定,付之梓人,以不朽,霞客余不敢谓千秋知己,亦以见一时相与之情云尔。壬午腊月望日友弟季梦良录完识。”

按:上录题识只针对崇祯九年(丙子,一六三六年)徐霞客西南游而言,好象不包括诸名山游记在内,难道季氏于崇祯十五年(壬午,一六四二年)整理游记时,诸名山游记就已亡失,显然不可能,因为霞客死后并不久,江阴又未发生战乱。很可能是在王忠纫经手整理游记时有所散失,故季氏要“遍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我们认为季氏第一次整理本应当包括诸名山游记在内,只是在顺治二年遭兵祸时才散失,经季氏再次收集“仅存数本”,即《徐霞客西游记》。后来藏书家或传抄者为了使题识符合西南游的内容,可能对题识进行了删改,并命名为《徐霞客西游记》。吴应寿先生认为《徐霞客西游记》是季梦良的第二次整理本,是正确的。直到李寄辑补游记时,才根据曹骏甫的抄本将诸名山游记编入。

总之,《徐霞客西游记》的被发现,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吴应寿先生已经整理注释,不久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我们殷切期待这一堙没多年的珍贵史料能够早日问世,为祖国的四个现化代作出它的贡献。

①《徐霞客游记》,第十册下书牍,嘉庆十三年水心斋叶氏藏版。

②见吴应寿:《徐霞客及其游记》,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五期。

③⑤《徐霞客游记》,第五册上,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④同上书,第卜册下,陈泓:《诸本异同考略》。

⑥同上书,补编《奚序》。

⑦《徐霞客游记》刻游记原序,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⑧载于《徐霞客游记》第十册下,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⑨《徐霞客游记》序,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4.初中上海游记作文 篇四

到了火车站,等了一会儿,火车进站了。哇,火车真长啊!就像一条巨龙。它看不见头也看不见尾,走进去火车里面有数不清的座位,我坐了下来,感觉火车非常平稳,但隐约能听到火车的咯轰咚。隆,我好奇的望着窗外一片绿色,树哇,房子啊!都往后直倒,火车飞速向前奔驰。等我一觉醒来后,就到了上海。不过是上海的夜晚了,上海的夜景好美呀!马路上,到处都是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马路旁边有绚丽多彩的广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美丽极了。

我们找了一个宾馆住了下来。天一亮,我们大家就起了床,做船来到黄浦江。看见江面上翻滚着黄褐色的波浪,就像伏起一座座小山。当我们走到船顶的时候,就看见了雄伟的东方明珠和高大的金茂大厦,船上的人都在船顶上去照相,我们也不由自主的拿起照相机照了起来。

然后,我们又来到外滩,外滩里面的人真多呀!有的在买东西,有的在照相,还有的在观看旁边的高楼大厦。外滩边有一条江,江面上有一轮大船,大船能发出金水和金光闪闪的银条。

接着,我们来到东方明珠。东方明珠很高,它的顶都快伸到云里头去了呢!它还有三个球,一个比一个小。据说东方明珠在亚洲是最高的电视塔。

最后,我们去了海洋水族馆。那里有玫瑰鱼、小丑鱼、水母等海底动物,它们在海水中快活的游来游去,可爱极了。

我们玩的地方还多呢!有博物馆、南京东路商业街……好玩极了。

5.游记初中作文 篇五

首先我最想去天安门看升旗仪式,一大早我们就爬起来去看升旗仪式可惜我们来晚了一步升旗刚刚结束,虽然没有看到升旗,但是我看到了雄伟的天安门!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长城,常听大人们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一定要做个好汉!没想到长城又高又陡,我爬得气喘吁吁,艰难地爬了三个烽火台,实在坚持不住了,只好返回。

我们又来到了十三陵、明皇宫,知道了明清时代的皇宫史,做一个好皇帝真不易!最后我们来到了国家体育馆,见到了鸟巢、水立方,好漂亮呀!这些设计师真了不起!

6.初中游记作文 篇六

到了郑州,我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说我到目的地了。我们来到中原福塔的底下,都很纳闷,不是去点点梦想城吗?怎么来中原福塔了呢?老师让我们下车,我在中原福塔的底下看到有儿童梦想点点城的标语,我很高兴,原来它在中原福塔的底下。

我们先到中原福塔的99层,从上往下看,底下的房子那么小,好像一个个奶酪,汽车像小老鼠在路上跑来跑去,更像是小老鼠要去吃奶酪房子。

到了点点梦想城里,我们先去了邮局,当了一名邮递员,去送信。有动漫屋的信、宝马4S店的信、牛奶牧场的信、消防员的信、医生的信。我们送完信,就去表演室。表演室里的舞台花花绿绿的,我觉得很恶心。我们表演了一会儿就出来了。

7.品读马可·波罗游记 篇七

1游记的主要内容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 它记录了中亚, 西亚, 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该书在1299年刚写完, “几个月后, 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 乃至欧洲流传开来。到目前为止《马可·波罗游记》已经是一部被翻译成具有119种文字, 且以143种手抄本以及各种印刷本流传于世界各地的经典著作。游记共有四章: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等人东游沿途见闻, 以元朝的上都为止;第二卷首先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以及上都的宫殿、都城、政府结构、节日庆典、皇帝游猎等事情;第三卷大致的记载了日本、越南、印度东南地区、印度洋沿岸以及诸多岛屿、非洲东部的情况;第四卷记载成吉思汗后裔统治亚洲以后各鞑靼宗王之间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情况。

马可·波罗以大量的篇章, 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和极好的交通设施, 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他对汗八里 (北京) 和行在 (杭州) 的描述让那些欧洲觉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般”的幻想。汗八里简直是具有乌托邦性质的一座城市, “整个城市成正方形……房屋都是正方形, 每块地上都有充足的空间来建造自己美丽的住宅、庭院和花园, 整个设计精巧而美丽”, 皇宫“大殿和房间装饰有雕刻与镀金的龙。皇宫内许多独立的房间构造也精美非凡, 窗户安装的玻璃犹如水晶一样透明。” 而杭州是“行在云者, 法国语称之有如‘天城’, ……此城尚有出走的蛮子王国之宫殿, 内有世界最美丽的最令人娱乐的园圃, 世界良果充满其中, 并有喷泉及湖泊, 内充美丽变幻之各种鱼类。园中还有最壮丽的宫殿阁楼, 大殿就约计有二十所, 其中最大者, 可供多人聚食。宫殿皆以金装饰, 天花板及四壁闪耀黄金般的光芒, 灿烂无比。”

当马可·波罗的游记在13世纪末问世, 欧洲大众对其描绘的新奇可喜事物而争相传阅和翻印, 该书很快就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读物, 还一度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 不过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该书所阐述的城市、地方特色都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 人们对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亲自经历都不甚怀疑。还在马可·波罗在世时, 《游记》就已经遭到人们的怀疑和讽刺, 关心他的朋友甚至劝他把书中背离事实、夸张虚构的叙述删掉。据说在他弥留之际, 神父劝说他为自己在游记中编造的谎言忏悔, 不过波罗拒绝了, 他绝不认为自己有热河夸张之谈, 甚至于自己描述的还不及自己亲眼见到的一半。

2游记的肯定与否定

19世纪初以来, 对游记的争议逐渐迈入学术界, 不断有学者从学术的角度批判此书。德国学者徐而曼是最早提出马可·波罗根本就没有到过中国的, 他推断所谓马可·波罗在元朝的17年历史完全是荒诞的捏造, 是为游记而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到了1995年, 英国学者吴芳思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 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 成为“怀疑论者”的最重要代表。国外肯定游记真实性的学者有傅海波、英国的亨利·玉尔、法国的伯希和。上世纪40年代开始国内也出现众多的怀疑者, 但中国学者还是愿意从情感上承认波罗曾游历中国, 并认为他所描述的13世纪的中国情况是准确的。现在我国的肯定论者的代表是杨志玖先生, 他穷尽经书, 终于在《永乐大典》残片中找到《站赤》一章“兀鲁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马二八往阿鲁浑大王位下”相关记载与《游记》中记载一致, 这成为肯定论者的重要依据。

总的来讲, 关于《游记》是否真实的争论中心主要围绕以下三点:首先假如马可·波罗所讲的是事实, 深受大汗的重任, 并在中国任官, 但是目前没有任何东方史料记载过相关他的信息;其次旅游者一般都会被旅游地极具异国他乡的风貌所吸引, 总会记载很多具有异国情调的东西, 但是在马可·波罗的游记里面却很少提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 比如中国的筷子、长城、茶叶、妇女的缠足等, 他记载的很多东西都是广为流传的东西, 所以极有可能他只是道听途说;第三《游记》中很多都是波斯叫法, 所以众多的怀疑论者认为他最多有可能是只到达过中东某些地方。当然, 除了以上疑点以外, 游记还有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 比如说马可·波罗从亚洲带回的特色东西几乎没有中国的, 也没有任何记录显示他的祖父、伯父曾经来华经商等等。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多为夸张语句, 动辄使用“百万”一词来形容, 以至于得到了“百万先生”的称号。

3结语

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的土地、国家和文明, 引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 也有助于欧洲人冲了中世纪的黑暗, 走向近代文明。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 而是启蒙式作品, 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 无异于振聋发聩, 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摘要:世界著名旅游家和商人马可·波罗将其在东方的见闻写成“世界奇书”——《马可·波罗游记》, 该书作为西方最早的系统且详尽介绍中国的书籍, 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都十分深远广大。虽然从其诞生直至今天对该书的真实性一直都存在很大争议, 但是它对西方认识东方的历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马可·波罗,游记中西文化

参考文献

[1]洪烛.马可波罗与元大都[J].书屋, 2004, (9) .

8.和田、喀什游记 篇八

新疆和北京有两个小时的时差,晚上8点多太阳还高高挂着。10点,我们在广场对面的民族风味小吃街吃晚饭,这儿分“汉餐”和“民餐”。从进内蒙古过宁夏再到新疆,羊肉算是吃够了。羊肉串,手抓饭,过油肉拌面,炒烤肉,揪片,没有一样离开羊肉的。要了一碗叫“糊糊”的东西,黄色的玉米碴碴,红的枸杞,淡绿的葡萄干,还有一枚大大的杏,味儿不错。喝了酸奶,吃了馕,还有青绿青绿的核桃,刚摘的。维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走到哪儿都有热情洋溢的“热瓦甫”、“东不拉”,配合着“萨巴依”打击乐,让人热血沸腾。子夜,广场上才真正热闹起来,跳舞的、唱歌的、伴奏的,那么自然、热烈,没有人旁观,大家都是舞者。

“和田美玉”世界驰名,满街都是玉店,以乳白色“羊脂玉”最有名。不懂玉,只是看看也很养眼。

出了和田不远,又是无尽的沙漠,用“沙海”形容一点儿不过分。大家的脸晒得通红,偶尔一点儿水气扑面,就觉得可能有村庄了,因为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首先见到的是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与内地不同的是,叶子又细又长,树干笔直,直刺天空。因为很少下雨,老百姓住的都是土坯房,门前搭着葡萄棚子,厚厚的藤和叶遮挡阳光,屋里倒是很凉爽。小毛驴车是主要交通工具。

离喀什市区20公里的英吉沙小镇,以产手工民族小刀著称。停车随意走进一家小店,各色小刀摆满四面墙,非常壮观。刀刃的尖像一轮弯月,俏皮地上翘着,很有个性,漂亮极了。刀把有镀银的,镶红宝石的,雕木花纹的。最便宜的也要20元一把,不过2寸长,全是手工制作。后院就是作坊,艺匠们“丁丁当当”干得正欢,可以随便参观,照相。如果肯多花钱,可以让制作者把姓名刻在刀把上,横横竖竖的签名看不懂,但充满西域风情。

同行的两个女大学生,一进门就与大眼睛的维族小伙子“套磁”,然后,切入关键问题:“有学生证,半价成不?”小伙子看上她们的手机,腼腆地说:“拿这个,可以换两把。”他小心翼翼地捧着手机,很虚心地请教用法,然后,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快乐地呼叫同伴:“吃饭,吃饭。”姑娘们说:“不行,这是索尼的,1600元呢。”最后,大家嘻嘻哈哈砍价、还价,每人买了好几把西域刀。

傍晚到达喀什,这个有2000年历史的南疆重镇,地处帕米尔高原,人口约37万。没有工业污染,天特别蓝。正午的阳光格外明媚,只要站在树影里就很凉爽,倒是感觉不到夏天的火热。女人们蒙着纱巾,有的把头全包上。酒店门口的西瓜每公斤0.40元,坐出租车不用砍价,全是5元,胆大的可以坐摩托车,1.5元,你随便去哪儿都行。出租车司机老家是浙江。“怎么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啦?”“祖上做丝绸生意,来这边换皮毛,后来就留下来了。这儿有6万多汉族人,生活很方便。”

“不到喀什,不算到过新疆;不到艾提尕,不算到过喀什。”这是我国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艾提尕大清真寺的广告词。曾去过宁夏的清真寺,那里不让女人进,只能在外面看看,很遗憾。这次终于可以进去了,兴奋至极。寺内礼拜殿堂南北总长140米,进深19米,如此庞大的礼拜堂,在世界上也很少见。平时有二三千人做礼拜;“居马日”(星期五)则有六七千人;逢节日,内外跪拜的穆斯林可达四五万人。

喀什东北5公里是艾孜热特林,密林深处一座伊斯兰式古代建筑掩映在白杨和苍穹之间,这是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圣人后裔)陵墓,因为里面葬有清朝乾隆的“香妃”,也称为“香妃墓”。门口除了收票,还有个游客地区登记,我看了一下,北京的居然有50多个,还有山东的、东北的……

9.初中作文:平潭游记 篇九

好处:

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注意点:

首先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因为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

其次,描写时要按照一定顺序,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有立体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②课件:“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柳宗元《小石潭记》)

◆明确:采用移步换景法,用“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清楚交代行踪路线。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也采用了这种结构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把行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台北—嘉义—坐火车进山—阿里山—神木—林区—曲径幽路—看到神木—下山。

好处:

以行踪为线索,表现了不同时间里多种景物的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注意点: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最有特色的景物,避免记流水帐。

③课件: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美丽的西双版纳》)

◆明确:采用分类摹写法,五个小标题,五个片段,构建全文,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西双版纳”的“美丽”。分类描写时,不一定要交代观察点,也不一定要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但要根据你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分类,并且各类之间应有联系,从不同角度去凸显中心。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①要仔细观察,认真体味,“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

你所见之景往往也是他人所见之景,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稍不注意,写出来的参观游览的文章便容易变成雷同乏味的说明书或一副游览路线图。所以,要仔细观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洞察景物,体味其独特之美,如《记承天寺夜游》中,仅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就生动地描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形象地展现了明月朗照下的庭院的奇景。②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如果眼中之景全部成为笔下之景,所谓“耳目所及,无所不写”,最后只能流于拉杂拖沓。因此,要围绕中心,巧妙剪裁,跳过一般性的过程交代,着重写几个特写镜头,让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从而达到“形散神不散”。如《小石潭记》中,作者写鱼、写四周树木都是为了描写小石潭之清幽。作者用简练传神、富有清韵的笔触,明写鱼,暗写水之清澈;明写四周树木,暗写小石潭之清幽。

③要精雕细刻,理性概括,“他人口中无,唯我笔下有”。

要让你笔下之景比他人笔下之景更传神,就必须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时尤其要注意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粗笔勾勒是指从大处着笔,勾

勒出景观的大致轮廓,工笔细描是指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对某一具体景象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同时还得注意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对景区做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更利于我们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特点,做出理性的概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景区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提取出来。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课件:游记不能只是客观地描写亭台楼阁或奇山异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融入自我真情,主观地突出景观的特色,将自然风光升华为人文山水。辛弃疾笔下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便是成功的典范。(叶圣陶)

古代游记名篇,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这样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①课件:“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此句把清冷幽深的景色与凄凉哀怨的心情融为一体,凸显了作者的孤寂,内心的落寞,使得文章情景交融。

②课件:在风岭之巅,我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可眼下的连云栈道又使我们领悟到:即使地上本来有路,没有人走了,路,也就没有了。(选自《蜀道游记》的《在连云栈道上》,作者写这条古代的交通要道,如今被废弃冷落时的感慨)◆这段议论,既点出文章的神魂所在,也道出了生活的哲理,升华文章主旨。游记既要如实反映出一地一景的外象,还要写出它与人类生活相联系的内在精神,山水风物的奇异美妙,大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产物,在他们身上,往往融合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劳动创造,是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的一种沉淀。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极能触动情感的景物,生发开去,把深刻的道理和感悟寓于信笔所至的景物描摹之中,或勾勒描绘,或叙述联想,或借景抒情,托情言志。

(三)总结归纳,要领指津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四)范例引路,指导写作

课件:九龙口行吟我曾固执地认为,家乡的九龙口,既无骚人墨客为其吟咏,又少历史典故让它厚重,它不过是泱泱中华的一滴水,平凡如斯,平淡如斯。

国庆前夕,应朋友之约,踏上了去九龙口的汽车,仅十几分钟,就到了九龙口的门户——沙庄。

沙庄的小街两旁错落着乌甍粉墙的民居,偶有一筐绿菱、嫩藕,几篓肥蟹、鲜虾摆在门前,招揽着游人。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在民居之间延伸,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吟唱岁月的沧桑,走进去恍若隔世。热情的主人早已备好小舟,乘舟向荡心小岛渡去,回望沙庄,我不禁感慨:沙庄的景致也许能与江南的周庄平分秋色,然而周庄的河流是穿镇而过,水已不再是孤立的自然,它早已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共同营造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而沙庄在水的面前太渺小,它被挤到了水之一隅,成为孤立的一部分,多少有点“流水绕孤村”的凄凉。

弃舟登岛,伫立九龙楼凝神眺望,只见九条清亮的大河如同九条披鳞的巨龙向四面奔腾而去,远方蓝瓷瓶上沙鸥流转、白帆点点;近处碧玉盘中渔人撒网,残荷照影,想来八百

里洞庭也不过如此!这是造化的神工,更是人类的杰作。朋友说:“秦观到此,恐怕也会欣然忘忧吧!”这一大片水域使我的心境顿时开阔,我有些后悔,九龙口,我来迟了!

我们又向河荡深处泛舟寻胜,十月的秋风中,到处有芦花飞舞。如血的残阳映着一片胜雪的芦花,是摄影家眼中的最美;而芦花那飘逸灵动的气质早就使它走进《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惜,在如此明亮的秋阳下,我无法领略那空蒙迷离的意境。小船从芦苇荡中钻出,一阵秋风吹过,那数不清的芦竿摇曳起来,恰似秦皇之箭阵、汉武之奇兵。陡然看见芦苇丛中静静站立着一座瞭望塔,我不禁想起,半个世纪前,这里也曾是白洋淀,也曾是沙家浜,抗日的烽火也曾在这里熊熊燃烧过。??谁说九龙口没有故事?真是“不识九龙真面目,只缘身在水乡中”!

原来,文化是人赋予自然的,只要“胸中有丘壑”,眼中之景就会灵动起来,心中之景就会充满诗意!

【注】“流水绕孤村”出自北宋秦观的《满庭芳》。

师生点评: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乘车去沙庄——乘舟登岛——向河荡深处泛舟寻胜。井然有序,层次清晰。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如写登楼远眺,“只见九条清亮的大河如同九条披鳞的巨龙向四面奔腾而去,远方蓝瓷瓶上沙鸥流转、白帆点点;近处碧玉盘中渔人撒网,残荷照影,想来八百里洞庭也不过如此!”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九条大河奔腾的气势,继而用工笔细描,将蓝天喻为蓝瓷瓶,将绿水比作碧玉盘,远景近景,精雕细刻,相得益彰。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文章先描写了沙庄古镇风貌,将其与周庄相比,凸显其不足,这点凄凉其实是作者最初对九龙口不认可的体现,然后从大处描写九龙口磅礴的气势,让自己心灵得到震撼,再从细处以芦花之柔美、芦苇荡之壮美来印证九龙口的文化底蕴与厚重的历史,从而水到渠成生发议论。

五、设计文题,明确要求

1.在你的人生旅途中,曾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踏访过哪些名人遗迹?请选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次,以“之旅”为题,写一篇游记。

2.我们的家乡姜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天目山遗址、黄龙士故居、三唐万竹园、高二适纪念馆、状元阁、曲江楼、溱潼古镇、溱湖湿地公园??请你选择最有感触的一处或几处,写一篇游记,带领远方的朋友神游姜堰,题目自拟。

10.初中游记作文点评 篇十

春在草儿上飘过,小草探出了碧绿的脑袋;春在花儿上舞过,小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春在河面上踩过,小河唱起了欢快的歌。它们好像在对我们暗示:来吧,来宜兴大觉寺玩一玩,踏踏春吧。

来到大觉寺公园里,一汪汪小池塘里的水多么清澈,看着透明的池水倒咉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会让你不由的身心舒畅。走进景区,温暖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林,在地上投下一片片斑驳的阴凉,不时有几只可爱的鸟儿从你眼前飞快地掠过,清脆的叫声透过安逸幽密的树林,是那么的悦耳动听,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顺着曲折蜿蜒的山路向上走,你会惊喜的发现,路边到处摆放着可爱的小沙弥,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比人高,小的如同手掌,每个小沙弥的表情、神态、姿势都不一样,它们是那么的逼真那么的迷人,真让人不由地赞叹能工巧匠们那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走着,走着,山路一转,一大片美丽的桃林突然映入你的眼帘,只见路的两旁开满了桃花,那些娇嫩的花儿一朵连着一朵,一簇挨着一簇,红粉相间,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好似朝霞落入山林一般,令你陶醉。我想,如果我们在树下举办个野餐会,让蜜蜂蝴蝶与我们共舞,那该多么美妙呀!来到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向四下远望,你可以看见连绵起伏的群山,青翠的竹海,挺拔的松林,烂漫的山花。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听见远处大觉寺里传来悠扬的钟声,让人心安,让人陶醉。

大觉寺也是景区的重要景点,寺庙规模宏大,历史久远,寺外古木参天,尤其是那几株高大的银杏,都有几百岁了,粗壮的树干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让人惊叹不止,走进大觉寺,这儿香火迷漫,到处都是“吗咪吗”的念经声,给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感。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心动了呢?心动不如行动,走我们一起去大觉寺春游吧。

11.写游记“三忌” 篇十一

一忌见啥写啥无重点。刚学写游记,往往会把见到的东西不加取舍地一古脑儿写出来,不分详略,没有重点。正确的方法是,围绕中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筛选,该详则详,该略则略,有丘有壑,重点突出。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写的《狼山脚下》(注:点击网址www.mypcera.com/book/xian/lu/yuqiuyu/009.htm可链接阅读)是一篇典范之作。他没有把登狼山的沿途所见一一写下来,而是重点写狼山脚下的两墓——骆宾王墓和张骞墓。读一读这样的游记,会使我们在如何处理好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上得到深刻的启示。

二忌人云亦云缺特色。一篇游记要有自己的特色,最怕人云亦云,百家一衣,千人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要在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不落俗套,有所创新。著名美学家吴功正先生的《阿里山纪行》就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游记,特别在结构的处理上可谓匠心独运。他在文中巧妙地安排了两个过渡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这两句将游记主要内容环环扣紧,层层推进,引人入胜,读来赏心悦目,另外,把大陆人人爱唱的《高山青》歌曲作为线索,贯穿始终,首尾圆合。这样的游记,有特色,有文采,怎么能不叫人百读不厌呢?

三忌就事论事少感受。好的游记,不仅要使人觉得眼中有景,而且要使人觉得目中有人。就是说,要避免就事论事,就景写景,浮于表面,缺乏深意;应该借助客观存在的东西,突出人的感受,画龙点睛,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共鸣。我们不妨读一读宋朝大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文章虽短,却写得生动感人。作者先是叙事,后是写景,再接着抒情,抒写自己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感受既含有对追名逐利的小人的蔑视,又含有白白浪费大好时光、不能为朝廷尽忠的苦闷,这是不可多得的点睛之笔,很耐人寻味。

12.“石桥穿洞”游记 篇十二

丹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汇集了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另外,苗族古瓢琴舞、翻鼓节、苗族历法、苗族百鸟衣、苗族芦笙词、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苗族婚俗、苗族丧葬习俗等16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今天所去的石桥穿洞,坐落在以“古法造纸”闻名的石桥村。石桥村至今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工艺。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属唐代造纸工艺。传说石桥造纸源于蔡伦,石桥村造纸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来祭祀造纸祖师。

在离石桥村两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溶洞,这便是石桥穿洞。跨过青幽的南皋河,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来到半山腰,前方突然出现一个洞府,如同一张巨口,便是穿洞的入口处。方至洞口,寒气便化作万千根冰针刺入肌肤。一条小河蜿蜒流出,汇入下面的南皋河。洞口处有一个造纸坊,这个造纸坊如同这里的造纸术一样古老。洞口处的洞顶上,栖息着不计其数的蝙蝠,黑乎乎的一片,远远看去,就像老人脸上斑斑点点的老人斑。以前常听说蝙蝠以洞为穴,这次方是眼见为实。

山里之河,亦称暗河。乘木筏沿暗河往里走,越往里越窄,最窄处仅容一人之身,在这里,你要格外的小心翼翼。甚至更窄处,河面与岩壁呈45°角,不偏着头的话,就会碰到头,而身子又不能跟着头一起倾斜,否则就会导致翻船。两壁像刀切斧劈,阴森幽宁,给人无限震撼!桨声悦耳,回声清脆,笑声朗朗,回音不断。抬头看壁,钟乳凝石,像云如雾;如灵芝长在绝壁上,如龙似凤雕刻在硝壁上,那是远古流水侵蚀石灰岩而形成的岩溶地貌。“泱泱天大风,谁知生此洞。古剑劈山开,千年不合缝。我身伛偻入,风迎更风送。”清人袁枚所描绘的溶洞之图,除却石桥穿洞,还有何处?

行约五六百米,船方及岸。靠岸后,露出一条勉强能行走的石板路,说是石板路,其实只是洞府间仅能行走的石板,上面泥浆满布,还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石头。石板路蜿蜒曲折向上延伸,层层叠叠,向上延伸而去。而石板路越往上离暗河越高,如同山间的高速公路长眠于半山腰一样。攀爬时需格外小心,石板路窄而滑,不时还有石头阻道,一个不小心,就有跌下山谷的危险。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与王荆公游褒禅山之山洞相似,越是往里,越难行走,而见到景观却越来越奇特壮美。天下之洞,也许皆是如此。如同一个安详的老人,他那么安静的坐在那里,浑浊的双眸凝望着远方,不经交谈与探究,你不知他心中有多少智慧。你若是一个好谈之客,善谈之客,与他对面席地而坐,俯仰天地,笑谈古今,谈之愈深,其言愈深,而你亦感知愈奇。一路往里,视野所及之处,无数石笋争高直指,无数钟乳石垂首倒挂,偶有双石相接,便黏成根根纤细石柱,在自带灯具灯光的映照下晶莹如玉。高处有石台,寄于危崖边,灵气内敛,石色浑然,恰似紫芝数盏。还有硕大石球,阻挡道路,球面光滑微润,触手冰凉。头顶又见奇石,方中带圆,每一条缝隙中都探出白色石锥来,长数寸,像象牙般。墙壁之上,亦有很多这种白色石锥,有的还犬牙交错,像巨兽饕餮夜空咆哮时张开的巨口,奇美之间带着几分野性。

最为壮观处,是远处凝固了的一个石瀑布,高丈余,宽六尺,而这么小小的一块石瀑布却分成了十余层,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从上往下,每层仅数寸,越往下愈向外突出,成阶梯状,蔚为壮观。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百年以来流水窸窸窣窣而下,慢慢地,水里所含的石质物慢慢沉积,凝固,形成了这奇美的石瀑布。

继续前行,石板路忽然而断,出现在面前的是一个石桥般的巨石。在这里,山涧两边的崖壁愈往上愈靠拢,最终在这里交汇,由石桥般的巨石连接相通,通向崖壁另一端。而过桥另一端却是另一番景象,从入口以来,一直是向上蜿蜒盘桓的路径,在这里,陡然而下,成阶梯状,并且非常陡直。我们一行人到此,石桥处便已让人忐忑,更别说那陡然而下的另一端,皆止步于此。

“从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石桥穿洞亦如此,其深至今仍是一个谜,其究竟通向何处,亦无人得知,“虽好游者不能穷也。从当地导游口中我们只得知,曾经有一村民胆大者入洞一天半,亦未穷其尽头。

穿洞之奇,不在于它的奇景,而在于它的奇观,奇观,奇在人心。在于走过之后,人心中迥乎不同又各具特色的感悟。

我常对好友说,我的爱人应以花为容,以鸟为态,以月为神,以诗词为心。我本性爱静、奇,前生若是一种植物,我觉得应是菊。菊开东篱,不与桃李争春,默然独对黄昏,于暝色苍茫里,以自我真情,感受自我生命,体验天地一线间的超然。我喜欢一种纯粹简单的情感氛围。

于旅游,我喜欢僻静无人的去处,亦或奇山峻岭处,远离尘世喧嚣,于幽静处寻找那条曲径,于悠然处寻找那座南山,于自然处寻找那份出其不意与刺激。我觉得石桥穿洞就是一个适宜做如此游的地方。就像这个溶洞一样,千百年来,任尔兴衰更替,任尔改朝换代,任尔沧海桑田,它还是它,依然保存着它那份古朴,宁静,自然;依然保存着它那份神秘,奇险,悠扬。历史的沧桑,就像长满络腮胡子的男人,有着自己对于生命的深刻看法,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情。

司汤达的墓碑上只写着一句话:哭过,笑过,爱过。人生存在之多少与自身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密切相关。到了一处景点,只有放慢脚步,去听这里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呼吸,去感受这里游荡着的灵魂,才算是到此一游,不负此行。罗丹说,人生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旅游景点并不缺少美,旅游者的眼睛都在汲汲寻求美,我们缺少的是一种静穆的心情,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情怀,一种释放自我的勇气。

上一篇:体重决定你的工资的美文下一篇:践行核心价值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