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培训有感

2024-10-05

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培训有感(精选14篇)

1.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培训有感 篇一

改变从现在开始

——2018暑期学科培训有感

原创: 区实验 罗莉莎

8月24日,暑期培训拉开了新学年的序幕,上午听了两位老师的论文分享和三位新生代老师的成长故事,下午和新生代小伙伴们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综合技能培训。就此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沈一琼老师和周芳燕老师就自己的论文撰写过程进行了分享。回想起自己写论文时候的迷茫与纠结,我发现自己的问题主要出在选题太过笼统以及缺乏理论支持上。沈老师以一节课为着眼点进行深度分析,以小见大,凸显高度;而自己写论文时却是这边一节课,那边一个片段,虽然努力想表达覆盖面广,但却不能充分证明,也就提不了高度,不知所云。并且就像周老师提到的,在论文中自以为正确的“废话”太多,反而少了理论支撑,使得我的论文没有说服力。同时,回想上学期的论文写作经历,再次发现平时积累素材以及及时撰写反思心得的重要性。为时不晚,新学年即将开始,必须要加强平时的积累。

三位新生代前辈在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时,我也回忆起了过去两年的教学经历。新鲜好奇、莽撞无知却又充满了热情干劲,得到过鼓励和肯定,也接受了很多批评和指正,一个教学新手正努力一步步(或者说是爬着)向师父和前辈们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小英教师。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学习到更多。

之后和小伙伴们去宁波进行了综合技能培训,外教授课,结合小组和个人的活动进行思考学习。最大的感受是,虽然在教育大环境下,但我们仍可以尽量优选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活动操作来优化和润色我们的课堂,甚至是改变某些环节来真正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暑假里看了一些教育类书籍,希望能运用于教学中。

今年份的集中充电暂告一段落,接下来的学习提高亟待进行。正如汪老师说的,“Better life starts from change.” 新学年就从改变开始吧!

2.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培训有感 篇二

为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城镇教师农村支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广东省教育厅于2011年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项目”,旨在通过城镇教师的支教或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置换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并组织其参加教师培训,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意识与能力,促进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骨干带头和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肇庆学院承担了肇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项目,计算机学院承担了信息学科的农村小学教师置换培训任务。在学员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对肇庆地区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教育教学、师资力量、学生素质以及总体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引发了对肇庆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

1 肇庆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

近年来,肇庆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市教育局的组织领导下,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山区农村学校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1)硬件设备。城区、城镇的学校普遍建有计算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大部分学校小学四年级以上的班级都开设信息技术课,所有中心校以上的学校都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但农村学校的情况较差,有个别学校甚至一台电脑也没有。

(2)网络建设。近年来,在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大,城区、城镇学校的通网情况良好,但农村学校的通网情况较差,有部分“校校通”工程的学校,由于缺乏维护,设备、网络形同虚设。

(3)师资力量。城区、城镇的学校,近几年来每年都安排一定的编制充实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安排近百名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信息技术教师转岗培训。城区、城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保障。但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基本没有。

2 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信息学科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班的学员全部来自肇庆地区的农村小学,他们所在的有些学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困难重重。各学校的设备、师资、学生素质各不相同。如何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地方农村学校特点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是能否在农村中小学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笔者认为,按目前肇庆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从组织实施、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技术设备、师资培养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出发,按“三位一体”的整体思路,多层次、多角度构建肇庆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能较全面反映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

2.1 组织实施的“三位一体”

对农村学校来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设备,使得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同。目前,有部分农村学校较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但更多的学校只是维持现状,甚至信息技术课只是成为课程表上的摆设,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是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专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被边缘化。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推进山区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坚持以地方教育局、学校校长、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组织实施管理形式,切实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落到实处,要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将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2.2 课程目标的“三位一体”

信息技术学科的三维课程与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做的基本规定。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位一体”。

(1)知识与技能。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即是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则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它是人对亲身经历过的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是对互动教学中心理因素的功能性要求。

信息技术学科的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应相互联系,融为一体。

2.3 教学过程的“三位一体”

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学得怎样;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得怎样,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对知识的传授,中国古人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现代的教学则更适合“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让学生在“渔场”中寻“渔”而获“鱼”。教学过程就如同鱼、渔和渔场的关系。

“鱼”,鱼即知识。对于刚刚涉足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生来说,塑起“鱼”的概念很重要,老师授给学生现成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学生才会因“鱼”而对“渔”产生兴趣,如果心中无“鱼”,则无从谈“渔”。

“渔”,渔是素质。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渔”即是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渔场”,渔场是锻炼素质的环境,即是给学生一个以自我适应为核心的学习场所。有“鱼”才会习得“渔”,信息技术课中如果有了“渔场”,不但能让学生在“渔场”里学习“渔”,还能快速地捕捉到传统的“鱼”。

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鱼、渔、渔场”三位一体,正确处理好“鱼、渔、渔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2.4 技术设备的“三位一体”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技术是密切相关的,教育技术与教育手段的选择又与设备密不可分。针对农村学校教育的特点,通过在教育技术手段选择上的高、中、低“三位一体”的思路,结合不同学校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技术选择,对具备条件的少数学校,可按高标准硬件装备配套一流软件和一流技术来配置,其它大部分的学校可按常规的手段和常规的技术进行配备,若学校现有师资水平、学生水平及经济状况条件不允许的,可按低技术标准配备,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2.5 师资培养的“三位一体”

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最终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落到实处,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培养,素质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是实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决定性力量。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和发展快等特点,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尤为必要。在目前的条件下,构建培训、教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可帮助农村中小学进行师资培训,不断充实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共同支撑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推广。

2.6 评价体系(指标)的“三位一体”

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对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完整的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体系至少涉及对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三个层面。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没有纳入中考、高考,很多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态度是可上可不上,考核可有可无,从地方教育局到农村中小学乃至教师,这门课程都得不到重视。因此,要在农村中小学正常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必须实施执行情况、教学情况、学习情况“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并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作用,上级主管部门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从评价措施上让学校、教师、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常开展。

3 结束语

随着国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资金设备的投入越来越多,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迫在眉睫。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路子,如何正确定位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摘要:随着国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按目前的实际情况,从组织实施、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技术设备、师资培养及评价体系等要素出发,多层次、多角度构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能较全面反映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三位一体,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

[2]周克江,张子石.信息技术教育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

3.浅谈物理学科的有效教学 篇三

物理学在自然科学和现代化生产技术中,起着基础学科和带头学科的作用。这种突出的学科,社会赋予了物理学重要的教育价值。同时,物理学的特点又决定了物理教学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综合性的。所以,物理教学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物理课堂的有效课堂教学就成了物理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课前备“好”课

跟其它科目一样,上课前都要备“好”课。而备好了课与备“好”的课又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备好了课是前提,而备“好”的课是有效课堂的关键。因此,教师备“好”课再上讲台,这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

二、实验要落实

目前,课改正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但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师问生答,师讲生练”的模式为主,学习过程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探寻,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智力处于半开放状态,学生无法体验物理和经历物理学习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个性发展、自主意识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还有一部分教师则一堂课从头到尾都引用多媒体课件,甚至把物理实验全部用相关动画来代替,似乎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又掩盖了物理现象的真实存在性。与此同时,受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不少教师急功近利,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以“多练”为基本手段,将“宝”押在大量的习题练习上,殊不知这种方法不仅加重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无止境的题海战又让学生陷入了无穷的烦恼之中,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滋生和蔓延。甚至大部分学生在高一下半学期分班时不敢选修物理,他们认为物理知识太难了,也太抽象了。长此以往,必将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从而掩盖了物理教学的真正价值。

而物理有效性课堂教学应该表现为在教师合理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有兴趣,积极性高,且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获得了真正理解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呢?针对物理学科本身的特色,应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

1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物理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努力为学生展现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高中物理课的“弹性碰撞”教学中,有些教师仅在黑板上通过推导公式得出结论,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理解也不深刻。也有些教师通过实验来教学,让学生自己制作摆球,即由两个质量相等的玻璃球制成。实验时,先将双线摆右边一球拉开,另一球仍然静止于平衡位置,放下右边的球返回碰撞后,左球又静止,右球又弹起,两球反复碰撞,动、静交替多次。面对这一有趣的情景,学生全神贯注,课堂气氛活跃,求知的欲望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这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介绍一些历史资料或故事。例如,1666年科学家雷恩表演过这一实验,当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这将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们的研究思路,根据实验现象。从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假设出发,探究数学的证明。当经过推导找到这一奇特现象的表达式时,他们将会像获得重大研究成果一样愉快。无疑,这种愉快是由实验引起的兴趣推动的结果。而且,这种愉快带来的实际效果是,学生获得了牢固的知识,学习了探索的本领。

2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很多物理知识涉及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教师能够做有心人的话,把涉及到本课堂的相关物理现象进行演示或通过拍摄制作录像引入课堂,可以展示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例如,在高中物理课“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直接应用网上的课件,摆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直观物理现象。关于多媒体的应用,笔者认为能通过做实验显示的物理现象就首选做实验,因为实验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不能够通过做实验显示的物理现象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比方说,演示绳波的传播,完全可以通过让绳的一端水平方向振动,沿着竖直方向传播,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你能从整体上‘感觉到什么?”(感觉到往外传播的“波”)如果在绳上某处做上标记,再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你看到绳上的标记是否随着波的传播也迁移出去了?”(观察到标记没有迁移)实际上这个演示效果也非常明显。通过学生们的参与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在教师启发下,通过观察获取最典型的感性认识,通过最简捷的思维活动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并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对于中学生来说,这可以求得对基本知识比较深入、牢固的掌握和初步的运用。

3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有效的物理教学目的并不只是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初步的实际技能和创造能力。例如,“机械振动”这一章的“单摆”教学中,在研究单摆的周期公式时,学生再次碰到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并且还采用猜想、实验验证、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而且在数据处理时,会偶尔发现有预定之外的数据,这种现象也是经常发生的,这时就要严格要求学生:事实求是,忠于实验数据,并且让学生知道这种现象都是有科学原因的,追溯这些原因,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认识得到深化。

三、课堂内容要精练

4.读《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有感 篇四

唐静

读完王春易老师的《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这本书之后,我有以下体会:

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做教师的一般都把精力放在备、教、改、辅、考研究上,放在学科教学上,而很少有人去关注学科的教育。

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所以我们做教师的,非常有必要花些时间研究学科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曾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罗森塔尔教授 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教育的方法,由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这是走向素质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必需的途径。

语文基于语言文字,数学基于数字符号,物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所以,教学者首先必须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层次,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计划,决不能随心所欲,游离和剥离学科。要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经验和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学科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学科之内,仅仅在教学上强调设计思路、资源整合、方法运用、细节处理等技术层面的东西,就不符合教学之道了。学科教学必须走向学科教育,这是学校教育的本质之意。

我们知道,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这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教学存在于教育之中,教学在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是以发展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己任。一切都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

于是,任何教学离不开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想,语文教学过程中,面对文本的语言世界,又有谁否认得了这些语言世界里作者的生活观与世界观。如果有人认为数理化的教学只是徜徉于知识世界的话,那么试问,培养数理化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倾向还是能力倾向,是被动发展还是自主发展,没有了素质教育观,哪来数理化的教学成就。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科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所以,新课程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口号。我们自然需要明确学科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学科教学的素质观。必须树立“教学就是教书育人”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学习主体的一种精神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同时,陶冶和造就着思维品质和心灵精神。任何一种学习行为和方式,都是由学习者的精神形态决定的,因此,如果单纯强调学习者的外在表现来理解进行教学活动,就无法触及学习者的内部生活,就很难真正完成教学的任务。

心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宽;心有多深,语文就有多深。同理,学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科课程深入人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如果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涵养、人文积淀、人文价值之于学科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学科教育降低为纯粹的教学形式的技术操作手段,把深具人文精神内涵的学科教育异化成纯粹的教学训练。它必然会走向„精神虚无主义‟”。烦琐的练习、机械的答案、死板的要求,都与学科本身所应该有的灵性格格不入。

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是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精彩人生服务的一项活动。教学的过程,是奠基人生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生命对话的过程。没有学科特色,不成为学科教学;没有学科意义,不成为学科教育。教学相长,自古真理。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感 篇五

1、脱离实际应用,盲目追求精品。

整合课的观摩、交流很少注重实际应用,“做秀”、“表演”以及功利成分也愈来愈浓。教学研究、模式探索变成了一节课的“打磨”过程。想让谁“红”,就组织教师、专家一块儿“攻”一节课。为了一节课,有些学校搭上了一两个月甚至三四个月的时间。曾经听说有一所学校为了让整合课评上奖,教师提前半年就不上课了,全力以赴,打磨精品。

2、技术喧宾夺主,学科成为配角。

近期不少研究者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要“回归学科”,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探究,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不能削弱。这并非杞人忧天。有一节小学语文《葡萄沟》的课,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朗读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上成了活动课。难怪很多老师说:“现在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

出路。

我认为课程整合探索,应当返璞归真。

不少教师对整合课出现的目标偏移感到迷惘。比如有的课,教师大部分时间坐在讲台前操作电脑,学生不是打字,就是作业、查资料,师生、生生互动都用耳机、麦克风,怎么看都像是远程教育的情景。多年从事学科研究的专家也莫名其妙:“教师为什么不走到学生跟前,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呀!”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基础的东西还是要把握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理解学科教学的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求,在产生需要后再选择手段,哪个是最必要的,效果是最好的,应用到什么程度。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很好地融合。”整合课“该用什么用什么,什么有效用什么”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当年,有人预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书本、黑板、粉笔将被彻底取代”的时候,但也有专家提出“书本、黑板、投影、计算机网络‘四代同堂’”的主张,那是在一线教学中得到验证的实实在在的经验。当然,学生课前在网上收集到的资源拿到课堂交流,以及课后的深化拓展,同样是整合。”

6.教学水平评估物理学科指标 篇六

7.广东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水平评估指标

本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领域,11个二级指标项目,50个要素。

说明:

1.评估结论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种。

2.本方案二级指标共11项,总分值100分,最小单位为1分;得分达到85分为“优秀”;达到60分以上为“合格”;得分在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广东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水平评估指标

7.物理教学应注重学生学科能力培养 篇七

一、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 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学活物理知识, 必须培养其观察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和规律, 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奥秘, 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的习惯, 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课堂演示不应是教师的独角表演, 应通过预见, 激发学生尝试智力潜能的求索。如演示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时, 应动员学生主动预见射线的偏转方向,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预言判断。当教师按下开关亮明实验事实后, 预见正确的学生会兴高采烈, 预见错误的也会汲取教训, 使理解和记忆都得到强化。无论是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 都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 同时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这样, 使学生养成“见物思理”和“以物讲理”的习惯,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实验探索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改革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可以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创造更多的机会。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 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 经常遇到探究实验, 要求教师设计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 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 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 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 由教师提出课题, 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在实验中观察现象, 主动探索, 然后得出物理规律。

三、培养拓展延伸, 快速获取信息能力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时, 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 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 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 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物理现象、知识和规律, 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奥秘, 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的习惯, 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在物理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快速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首先, 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 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材料、信息都注意积累, 最终“厚积而薄发”;其次, 指导学生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 把资料分门别类。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 各种知识的积累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物理资料层出不穷。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会学习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读书目”、“读目录”等方法, 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要的有关信息,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培养深度质疑问难能力

学生能够质疑问难, 说明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 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计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 引导学生自学, 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所以, 在物理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提问, 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 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 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样,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确确实实的培养。

五、培养主动参与讨论能力

8.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培训有感 篇八

1 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的着力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探索知识的动力,实验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力的着力点,学生会因为科学实验的神奇而喜欢上物理课.例如,我们在学习“大气压”一节课时,把装满水的杯子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学生感觉到大气压力的巨大,让学生亲自体验能挂在嘴上的瓶、吸不出饮料的瓶、能吞鸡蛋的瓶、能吞小试管的大试管、泼冷水能使水沸腾的烧瓶,能使水沸腾的针筒等实验.这样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引人科学知识的海洋,从而“物理难学”这一畏难情绪便会明显淡化.

2 实验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

科学实验的现象对学生的感官有很大的冲击作用,正如学生所说“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此话是对实验与掌握知识关系的通俗概括.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使你的学生尽量看到、感到能摸得到的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临出现的疑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因此,物理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堂教学就能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探索而获得的知识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在物理教学中有大量这样的素材: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阿基米得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电磁感应现象等的得出都可以经过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重温一下科学家的经历,当一回小小科学家;当然,也不能忽视科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如学习杠杆平衡条件、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功率等知识之后,让学生进实验室进行独立操作的实验验证,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笔者相信: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3 实验是促进思维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科学知识、科学理论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观察是人们对各种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例如,在玻璃杯中注入大半杯水,把生鸡蛋放入水中,可观察到:鸡蛋沉入了水底;在玻璃杯中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后,又发现鸡蛋慢慢上浮,最后漂浮到了水面上.观察到了现象,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现象蕴含的科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既理论联系了实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亲自动手,会遇到平时想象不到的操作问题,不断尝试练习,由不熟练、做不好,到动作灵活、实验效果良好等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实验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实验教学若离开了实验过程,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所以绚丽的实验过程,更能体现物理学的魅力,凸显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素养.所以妥善规划实验过程的教学,使实验跟科学探究融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还可使他们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特别是当物理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 时,教师更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而使他们形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例如:做海波熔化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达到熔点,海波温度还在升高的现象.这个现象与预测的完全不同,确属“异常”.笔者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这种“异常”现象是由于烧杯中水温过高,应在烧杯中也放一只温度计,测量水温,当水温达到海波熔点时,停止加热,等试管中海波达到熔点时,再继续给水加热,发现海波温度不变,直到海波完全熔化成液态时,温度开始升高.又如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松开手指后发现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并不是760 mm,而是680 mm,这个现象与课本结论不相同.通过这个“异常”现象,学生发现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有关.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假设、验证、推论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达到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9.物理教学论学科研究性质 篇九

刘艺菲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物理教学论》是师范院校物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本文论首先述了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然后从物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征出发,指出了当下我国《物理教学论》这门课程在设置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四个方面给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物理教学论 学科性质 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

The Discipline Nature And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Teaching Theory

Abstract: The physical teaching theory "is is a very important course which is opened by normal colleges.First of all,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s new requirements to physics teacher,then it is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nature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sical teaching theory,points out that this course has been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etting and teaching, and finally giving the reform Suggestions from the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content.Keywords: physical teaching theory;discipline nature;curriculum reform;teaching reform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理教师的要求不在局限于传授物理知识的层面上,新时代的物理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教学法、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且具备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如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多元的人才观、立体的教学观、课堂教学的多功能观,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掌握和运用。学习物理教学论就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这些职业品质,只有拥有了这样一

批高素质的物理教师,才能使中学物理课堂既高效又充满乐趣,才能逐渐摆脱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毒害,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1]。

1中学物理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在所有开有物理教育这个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都有开设,这门课程几乎囊括了所有与物理教师教育有关的内容,承担者高等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但就目前中学新一代物理教师的教学状况来看,这门课程似乎并没有发挥到他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教师教育培养出来的“职业物理教师”与没有经过教师专业培养的教师相比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2)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物理老师并不能灵活的将所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难道说物理教师只能在日后的教学中通过长时间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成熟,慢慢成为经验型的教师。笔者认为,物理教师教育并非像某些人所说的徒有虚名,没有多少效果。教师是一个专门的职业,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教育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于我们现在的物理教师教育还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尤其是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规划、设置和教学还不尽如人意。物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与学科特征研究

物理教学论是普通教学论的重要分支理论。它既具有一般教学论的普遍特征,又具有显著的物理学科特色和研究范围,相对于物理学的学科问题而言,它更多的关注物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将物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学科知识与这些问题有机结合,揭示物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性和有关规律。进而研究把已经认识的规律运用于实践活动的方法。简而言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要研究的是“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更替,必然也将促进教育行业的改革,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也会做出细微的调整,这也是物理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不断革新的必然结果。综上所述,物理教学论是一门交叉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2]。

物理教学论的上述性质,决定了物理教学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综合了物理学、教育科学、哲学和认识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物理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还必须研究教

师、学生这些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影响教学的因素。此外,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对物理教学过程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普通教学论许多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对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也是适用的,但由于物理教学论独特的学科特殊性,所以研究物理教学论必须在教育科学等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寻求适用于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物理教学论的开放性特征则表现在它随着物理教学实践的发展不断扩大其研究范围并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自身的的知识结构。物理教学论不仅要能针对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且要研究为什么的问题,即由个别案例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所以说它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3]。

既然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那么这门课程设置及教学就应顺应其特征,而当下师范院校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的普遍的问题是教学模式条块化、技术化倾向严重,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场所基本都是在教室或实验室。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价值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那么高师院校应该如何更好的建设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并以此促进物理师范生综合品质的提高?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建议

3.1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4]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实施着,那么作为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物理师范生首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新一轮课改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理念二:课程实施注重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理念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理念四: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新一轮课改教学理念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而且还有教学行为的更新,它包括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设计,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策略,新的学习方式以及新的教学评价等。教授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老师只有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领会其真谛,才能够学以致用。新的教育理念必然要伴随新的培养方法,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态。我们可以有效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力法,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做合一”是一种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课型整合模式,其课程能力目标是“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课堂空间设计是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实施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讲讲做做、做做讲讲,通过做来实践,实践中遇到共性问题,再到课堂上去讲。

3.2改革教学模式[5]

当下在大学的课堂上,有许多老师仍然持续着传授式教学这样一种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像物理师范专业这样的自然科学科学类课程,试想我们的老师一边不断的鼓励我们要切实推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一边却又平铺直叙的对我们进行“满堂灌”,学生甚至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试问这样师范生如何能感受新课程理念的价值和优势。所以要培养新一代适应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师资力量,就必须改革我们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应用在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生日常课程的教学中,使其成为实施教学新理念的沃土,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两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互动,是学生切身感受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中学物理教学规律这种学生能够通过主动探究总结出结论的理论问题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探索。如“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有哪些?”“心理障碍有哪些?”“新课程与旧课程在本质上有何区别?”“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各中学调查研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通过探索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学生的结论和教科书不尽相同,但是鼓励他们质疑、求异,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日后参加工作不迷信权威,不拘泥于课木,始终保持质疑、探索、创新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1 拓展教学内容,培养物理思想[6]

我国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中学物理课程以及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基本形式、教学设计、教学测量与评价,此外还会介绍有关现代教育教书如何应用在物理教学中等内容,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门课程的教学条块化、技术化倾向严重,笔者认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应该注重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但要培养他们的物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物理方法、物理思想以及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物理思想史、物理方法论方面的教学。既要尊重师范生个性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发展性,又要致力于物理教师全面素质的培养。结束语:

本文对于《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改革建议只是从大的方向上泛泛而论,有些论证可能不够详细。要真正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0.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培训有感 篇十

渔塘小学:陈忠良

关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它关系到我国未来公民是否具有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学科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各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所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题之一。

针对这一课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加强法制教育的渗透方面,加强法制学习,搞好自身建设,提高法律意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首先自己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要经常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自己认识到在加血过程中,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学生,保护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不懂法、不依法执教,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中要做到工作积极、思想上进、语言文明、法律性强。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讲究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时,要用热心去温暖学生、用耐心去说服学生、用诚心和爱心去感化学生,将法制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将法律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教学时,不能为了法制教育而把学科课上成纯粹的法制课,也不能为了教学而漠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应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渗透法制教育。

11.物理实验对学科教学促进作用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实验教学;兴趣培养;课堂效率;综合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行,课堂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课作为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实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可以利用实验有效地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物理学科的教学。

一、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学生一旦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大脑就容易兴奋,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思维也会变得敏捷,记忆力增强,这样,也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自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编排演示如“烧不死的金鱼”“会上滚的圆锥”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以此来激发其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气氛,这些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如果中学时代的第一堂物理课是在教师表演的类似魔术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度过的,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在他们心灵深处就会产生要好好学习物理的信念和动力,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利用实验,促进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其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具体的东西印象较深刻,而物理实验形象直观,富有启发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当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来促进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要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最大的教学收益,教师就要对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保持全神贯注而又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探究。

在物理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要立刻参与探究其原因”的欲望。例如,在上“大气压强”一节课时,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导入新课:将水杯灌满水后用一张硬纸卡片盖在杯口上,按住卡片将水杯倒置。这时可以提问学生:当托卡片的手松开后,会发生什么?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但当松手后他们会惊讶不已。这样一来,追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成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也成了本节课开展的突破口。接下来,教师可以围绕课前的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在自主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开展课堂教学。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实验来激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进行深入的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一般在课堂15分钟和35分钟左右注意力最集中,教师要在每个阶段的学生注意波峰期,用节奏语言和新颖内容激发学生思维,使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思维发生“共鸣”,整个课堂气氛形成高潮。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就能够有效地激发课堂高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物理实验的作用及功能,更好地调节教学节奏,更加有效地传授知识,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三、多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促进学生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力等各种能力提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环节。实验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能更仔细、具体、全面地观察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并促使其探索。例如,在“摩擦起电”实验中,边设问边让学生思考和观察: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纸屑有什么作用?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得出“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结论。这样,通过实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让学生边思考边进行实验观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其他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发展智力的前提。

动手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物理实验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一定的实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密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实验,结合“真假皇冠”的故事让学生亲自动手,从实验中得到答案,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通过实验操作,他们学到的知识也比较深刻、牢固。

思维能力也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是智力的核心。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获得了初步的感知,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就像前面说到的要探究现象出现的原因,就要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这个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这样一来,初步的感知成为了深入的认识,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从而让我们得出更正确、科学的结论。同样以“大气压强”这一节为例,在课前,我们仅仅是看到了水杯倒置但卡片不会掉下来,这是最直观的、也就是感性的认识,但当我们进行深入学习的时候,就要知道该实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实验过程应注意哪些事项?诸如水杯中的水的多少,水杯倾斜的角度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实验操作。实验后还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注意既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如何运用,尤其像物理学科中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实验中总结出的结论,要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去应用,让实验与实际相结合。例如,电学的知识可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电路的问题;大气压强知识可以让我们解释出高原开水温度低的问题;力学可以让我们如何去“四两拨千斤”等。用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来解决、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物理实验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索,多做物理实验,让实验大力地促进物理学科的教学,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承笃.《中学物理教学法》.山西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培训有感 篇十二

一、材料学科固体物理教学现状

高等学校材料学科相关专业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能够了解材料相关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 在材料学科的培养计划中, 要求学生应当学习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固体物理课程就是其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它要求学生初步具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作为固体物理课程学习的前提, 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固体物质 (主要以晶态物质为主) 的基本物理性质、构成物质的各种粒子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2]。作为工科材料学科的固体物理课程, 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高等师范院校有明显的差别。固体物理与材料学科的其他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 工科学生虽然经过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 具有大学物理和材料科学基础等方面的知识, 但是固体物理课程开设的前提要求学生具备有扎实的高等数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以及分析力学和群论的基础知识, 这些基础是工科学生没有学到也不具备的。另一方面, 工科材料学科在固体物理教学的学时方面安排的较少, 一般为32学时或40学时, 因此, 不可能在有限课堂上系统补习该方面的内容, 学生也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自学, 更何况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本身就有相当的难度[3]。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原因与现状, 工科材料学专业的本科学生的固体物理课, 容易导致学生因基础知识的不具备而跟不上固体物理的理论推导过程, 造成教师很难顺利将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完整而系统的讲授, 学生也听不懂, 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制定教学计划等方面时, 必须考虑学生对本课程的接受能力。

二、固体物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工科材料学科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和现状, 以及考虑到固体物理课程的特点, 笔者结合近几年工科材料学科固体物理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对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进行探索, 提出以下关于本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 结合学生基础, 选用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材

选择一本好的教材, 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对于固体物理来说, 不乏经典的教材, 如黄昆先生的教材[1]。但是, 固体物理教材基本上是为物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编写的, 现有的教材鲜有专门为工科材料等学科编写的教材, 对只有学习过普通物理和材料科学基础等的工科本科生来说, 本课程难度非常大。因此, 对于工科材料学科的固体物理课程, 在选择教材时, 尽量选择能系统地包含固体物理的经典内容, 同时要求容易理解和知识程度较浅的。选择好一本教材时, 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 选择适合本专业章节, 同时也要兼顾固体物理的系统性。

(二) 制定符合本专业的教学大纲,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固体物理内容庞大, 针对工科材料专业的特点, 在制定教学大纲和选取教学内容方面, 保证固体物理教材系统性的基础上增强与工科材料学科的联系, 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固体物理实用而且精髓的部分讲授给学生, 就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学习固体物理最重要的是清楚基本概念, 物理原理和物理模型。针对材料学科学生固体物理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 尽量避免过于烦琐的公式推导, 如必须公式推导, 要针对本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基础, 讲清公式的来龙去脉, 细化推导过程, 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 还有考虑材料专业其他学科的内容与固体物理相关章节的联系性。像晶体结构、晶体缺陷等虽属于固体物理的内容, 但该部分内容已在材料科学基础等专业课程中涉及到, 没有必须再去重复讲述。对于一些涉及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的章节, 如能带理论部分, 是必须要讲清楚, 学时重点掌握的内容, 但是, 仍要在有限的学时中抽出时间补习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三) 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结合, 选择最佳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 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 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 可以有效的地利用到课程教学当中。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等特点, 能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 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 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得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例如, 使用Diamond或Flash软件, 对晶体结构进行三维动画模拟, 立体展示晶体的结构特点。

然而, 并不意味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是万能的, 多媒体教学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局限性, 它并非适合固体物理的所有章节和内容, 而是有一定的范围的, 每一部分内容对多媒体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如, 固体物理的晶体结构、能带结构等部分, 使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演示其内容, 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掌握, 但对于理论较强的部分, 如倒格空间、晶格振动、能带理论等, 需要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板书推导为主, 多媒体演示为辅。因此, 传统的“板书的固体物理教学方式并不过时, 而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亦非万能, 它们是优势互补的, 只有当我们把这两种教学方式巧妙的捏合在一起的时候, 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状态。这对于别的课程教学也具有借鉴意义。

(四) 教学过程引入学科前沿知识

固体物理学虽是一门基础理论很强的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它与当今最活跃的凝聚态物理以及新型材料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固体物理其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理论性较强, 同时, 在教学和学习中, 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论方面的解释。但是, 该方面也是最容易出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状况。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 在传统的固体物理教学中, 将固体物理中相关的知识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相互联系, 也非常重要。

这就要在讲授传统固体物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 适当地把与本学科知识相关的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引入课堂教学, 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本学科相关前沿知识的引入, 一面强化了固体物理的基础知识, 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 开阔了科学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因材施教, 满足不同知识程度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五) 重视课后作业

固体物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基础理论课程, 绝大部分学生尚不能在课堂上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这就需要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和掌握的有效手段之一。课后作业同时也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 是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巩固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续。如果学生能认真对待课后作业, 就会很好地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如果课后作业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则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对于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来说, 固体物理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在布置课后作业时, 一方面要考虑到教材的习题中相对应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另一方面, 为了加深课程中公式的推导的理解, 可以将部分的公式推导安排在作业中, 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此外, 针对某一些研究热点, 通过撰写小论文, 让学生从固体物理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固体物理课程的课堂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教学形式以及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材料学科的固体物理课程有其自己的特点, 应做到精选教学内容, 重点突出, 有的放矢。只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就能大大提高固体物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昆, 韩汝琦, 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李根全, 仲志国,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固体物理》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9) :84-86.

13.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培训有感 篇十三

《磁感线》教学策略

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由于学生有初中基础和前面电场线的学习,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由于磁感线的分布是空间的,而不是平面的,应该通过演示实验来加深认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空间想象力。可以采取 “一图多画”的办法,即对于同一个物理情景,从不同的角度用图形来描绘,可以先画出立体图,然后转化成不同的平面图,像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首先用细铁屑模拟出通电直导线的磁感线,使学生认识到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感线是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然后用小磁针来确定磁感线的方向,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做一做图形转换,先画出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立体图,然后转换出平面图。首先让学生识记两个表示方向的符号 × 和 · 的意义,然后带领学生画出纵剖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环形电流和通电直导线以及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做一做分析对比。我们可以把环形电流分割成无数个电流元,每一个电流元可以看成是一个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的磁场可以认为是这些电流元的磁场进行矢量叠加得到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环形电流也可以看作只有一匝的通电螺线管.(1)教育思想素养。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3)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4)能力素养。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5)身心素养。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14.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四

辽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孟令娟

2005年秋,我县初中物理开始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两年来,作为研训教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组织和开展了很多丰富多彩的研训活动,在全县物理教师的积极努力下,新课改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一、以课改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训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课改要求。

我县是我省第三期进入课改的县区,而且农村学校多,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根深蒂固,给课改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阻力。为了使课改顺利实施,课改前后,我县物理学科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研训活动。

课改前,组织全县初中物理教师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并举行了全县范围的“初中物理新课标知识竞赛”;组织任课教师观摩课改区优秀课,使全县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程的实施过程,课改前就能逐渐进入角色,顺利完成课改前后的过渡。

实施新课程后,为了进一步推进课改工作的进行,又做了大量工作。

1、对全县初中物理教师进行了《物理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全员培训。

每学期初,都召开全县八九年级任课教师培训会,会议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新《课标》与旧《大纲》对比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理论、规律、原理是不会改变的,但《物理课程标准》对一些知识、能力的层次要求与旧《大纲》中的要求有明显不同,教研员在认真研究准备之后,进行统一辅导,以免在教学中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新旧教材的对比

对新旧教材的知识结构、知识范围等方面的一些变化,进行辅导。

(3)新旧教学方式的对比

实施新课程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方式及教师角色的转变,针对这一问题,在培训会上,让与会教师观摩优秀课改区的优质课。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给出大家课题,让大家围绕该课题完成简单的教学设计。然后观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摩后,让老师们结合自己的设计与观摩课的设计,谈自己设计中的不足,体会观摩课的优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实践。

2、组织各校骨干教师赴优秀课改实施区本溪观摩、学习。

2006年,为了培养物理学科骨干力量,组织各校骨干教师去本溪观摩、学习,在观摩后,组织大家与课改区教师座谈、研讨,使骨干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3、以点带面,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由于全员培训受时间限制,全面辅导也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非常重要,对各校骨干教师定期培训后,使他们在各自学校发挥积极作用,以点带面,进而带动全县课改的发展。

4、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听课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时间深入学校,通过听课、座谈,了解各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及时答疑解惑,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5、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引导教师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转变。

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传手,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课改期间,指导并组织本学科教师参加了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建构主义理念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工作,服务于课改。

6、开展“走进新课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调动了全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各校教师踊跃参加,通过几天的比赛,评选出学科教学优胜得,并发现了一些新秀,对课改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全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初中物理课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两年多的课改实践,给我县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师生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各级教研活动及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指导教师参加市、省、国家级优秀课评选,为我县争得荣誉。

在课改中涌现的优秀教师,积极推荐到市里参加评选,一些优秀教师如印文旭、刘邦库、迟凤娇等又被市里推荐代表我市参加省优秀课评选,获一等奖;迟凤娇老师又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全国优秀课评选并获二等奖,为我县争得了荣誉,为我县初中物理课改又增添了一靓丽的风景。

2、备战中考,全面辅导,取得优异成绩,创历史新高。

2007年是我县实施新课程以来的第一个中考,学生、老师及家长都非常关注,高度重视,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学期初,除《课标》、教材辅导外,进行了2006年课改区中考物理试卷的分析研讨。

2006年中考后,组织了骨干教师参加了外地中考评卷工作,并布置评卷教师写好反思材料。2006年秋季学期初,召开全县九年级物理教师研讨会,颁发2006年中考物理试卷,分析、研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物理命题趋势,并请参加过中考评卷工作的老师发言,谈学生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思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前备战中考。使任课教师有目的、有方向性地进行教学。

(2)中考前,召开中考物理复习研讨会。

2007年4月,为有利于备战中考,召开了中考物理复习交流研讨会,全县九年级任课教师全员参加,会议主要内容有:

①解读2007年《辽宁省十二市物理学科初中升学考试说明》。

②近年来课改区中考试题典例精析。

③2007年辽宁省十二市中考命题最新信息发布及热点题型预测。

④各校交流中考复习计划及方法。

⑤教研员向各校提出中考专项复习—科学探究专项复习建议及策略。

会议深受与会教师的欢迎,取得良好效果。由于备战充分,2007年中考中,我县中考物理成绩喜人,110分以上成绩占10%,100分占30%。

三、新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两年多的课改实践中,通过听课、调研及一些研训活动,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纲领,教材只是一个教学的材料,在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用活教材、超越教材。

首先,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有很多种版本,就内容而言,有些知识在这种教材上呈现的深一些,面宽一些,而在另一种教材上则不然。所以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并不是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会,也不是教材上没有的东西就不能涉及,关键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例如“信息窗”是为了丰富资源、培养兴趣、提高素养、拓宽视野而设置的,并不是所有“信息窗”介绍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会。但是,也不是说不能涉及。像球面镜,完全可以让学生知道它是面镜还是透镜?它对于光有什么作用?在实际中有些什么用途?等等。

其次,要用好教材,用好教材上的所有资源。教材的编写不能背离《课程标准》,教材上每部分内容的呈现、没一个栏目的设置、每一个事例的选择、每一个实验的选取,甚至每一个图片、每一个习题,都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是新课程理念的全面体现,更是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必须深入挖掘、认真领会、科学处理。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期中期末考试也要本着依据《课程标准》、贴近教材、超越教材的原则来命题。

2.正确处理好进行科学探究与提高学业水平的关系。

首先,这是一个知识观的问题。由于多年的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认为只要储存了大量的知识,就达到了学习目标,新课程则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事实上,依据原《教学大纲》实施的教学对知识掌握的要求己大大超过了现行《标准》的要求,但是恰恰缺少了科学的发展观,忽略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严重束缚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这种担心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其次,是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科学探究与提高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目标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而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注重观察、体验和感悟,必须注重过程,注重探究。学习过程越接近于真实的研究过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就越大,就越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就是学会学习、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所以,“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

3.在探究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观摩老师授课和跟老师的交流,结合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认为目前老师们进行的探究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很有必要在此提出来。

(1)科学探究不能搞成“程序化”。科学探究不一定非要遵循“提

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这个程序,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去探究,也不是都必须进行完全探究。可以有所选择,可以只进行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即部分探究。还要注意循序渐进,一节课把握好一个或几个重要的环节就行,对科学探究全过程的认识要逐步进行。

(2)不要把科学探究作为惟一的教学方式,每堂课都去探究。提倡科学探究并不是要抛弃原来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更多的提倡探究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关注学生能力的增长。所以,原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仍然要用好。

(3)科学探究并不是创造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场面,要更加注重

实质性的思维含量。从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到评估、交流,都要关

注深层次的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形成,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仅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就连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如。

(4)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充足的条件,不要为了赶进度

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相反,为了让学生

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

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体现探究的真正价值。

(5)要注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目前学生探究能力的薄弱所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要靠教师平日注意引导,逐步提高。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必须提供真实的情景,并注意引导和启发,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有问题可提,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非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只能是瞎猜。

(6)科学探究并不是做实验,不要认为只要从问题开始,创设情景,再让学生多动手就是科学探究。其实这仅仅是启发式教学,科学探究的实质特点远非如此。另外,科学探究除了有实验探究之外,还有理论探究,一些重要的理论假设、推理验证的过程也是探究,应该好好地引导学生去进行。

4.正确处理好实验器材很难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的问题,广泛开发实验资源。

用好新教材,开好物理实验,紧紧依靠现有的实验器材是不够的,面对这种现状,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广泛开发实验资源,增加趣味性、生活化的实验。要大力提倡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身边”,意义重大。

从当今世界的物理教学改革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发低成本实验非常感兴趣。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已成为一种共识。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材料本身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做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益之计。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这类实验。“盆盆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发物理实验是一个可以大力开发的领域,它的发展将有利于加强物理实验,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5.科学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可以用模拟物理实验过程,辅助物理实验教学,但永远代替不了物理实验。因为物理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实验中蕴藏着研究物理问题的典型方法,是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的必要手段。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可以验证、探究一些物理规律,是实实在在的观察的触摸、真真切切的经历和感悟,同时也是获得能力和价值观提升的过程,这是靠观看模拟动画所不及的。

可以借助计算机重现物理实验过程。对于一些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些干扰、使得学生对主要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不够详细和明了的现象和过程;一些细微变化(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形成、固液气三态结构、原子的结构等);对于一些自然、生产和社会中的一些场景、现

象等信息的增加;对于一些音响、色彩的渲染;等等,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有些实验,可以先做实验,再播放模拟动画,把主要现象尽可能的表现出来,以利于学生抓住本质、总结规律。绝不能把多媒体教学看成是万能的手段。

上一篇:中国法律思想史小抄下一篇:软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