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2024-10-06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精选8篇)

1.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篇一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对每个孩子影响极大,对其思想品德,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甚至是远大理想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昔日孟母三迁教子,就是为孟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陶冶他高尚的情操。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环境对一个人影响之大,而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实在太少。所以,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使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尤其重要,而家庭教育环境包括情感熏陶环境,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环境,智力开发环境。

一、建立良好的情感熏陶环境

良好的情感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具体说有家庭成员间的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相互和谐,情感传承,而彼此和谐又是感情环境的基础.和谐首先是夫妻间的和睦,相敬如滨,互相谦让,体贴入微,这样孩子从小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知道一个人应该懂得去关心人,帮助人,甚至照顾人,才不至于眼里只有自己。这样孩子的感情心里就是健康的,才不至于心里变态。相反,一个家庭父母间的争吵,是正确教育子女的障碍,如果无休止的争吵,就根本谈不上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今天,许多父母在外打工,他们的孩子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些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母爱和良好的情感熏陶,有的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自卑感,学习不认真,于是他们就有得到爱的 渴求,到处寻找温暖和同情,就容易上当受骗.有的情感心里不健康,就不懂得帮助别人,关心人,甚至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真情。这就是家庭情感环境给孩子带来的 悲剧。

二、建立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环境

道德环境,指的是一个家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出事之道,常言说的好:“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和思想感化着孩子。就象我们看见的电视上的一个广告,一个孩子的母亲为孩子的奶奶端洗脸水和洗脚水,孩子在门缝里看见了,第二天,妈妈刚回家,孩子就送来一盆洗脸水,当时妈妈觉得很惊讶,其实,就是父母的行为给孩子起里示范作用。所以良好的道德环境是通过父母的榜样和表率作用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继续性和延续性。再比如,民族英雄岳飞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注意了三件事:小时注意培养岳飞树立理想,并注意个性发展,了解儿时岳飞的内心世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岳母便领着岳飞拜周侗为师习武;当岳飞把一身义气变成“以身许国”的满腔正气,岳母进一步鼓励儿子从军,并在肩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鼓励岳飞英勇抗敌。岳飞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家长的言传身教起了很大的作用。

有的父母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自私,不知道孝敬父母,对人不尊重,说话不文明礼貌,请问父母们,自己在孩子面前是怎么做的呢,严格要求了自己的言行了吗?你对自己的父母孝敬了吗?精神上尉籍了吗?如果自己都没做好,还是先检查自己吧,想想是不是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来的恶果呢?那就责人先责己吧。把自己的道德言行搞好了再来感化孩子。因此,坚持不懈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即使孩子参加工作,远离家乡,家庭教育仍起着遥控作用。因此,在家庭父母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以自己的榜样教育子女。如果处理不好各种关系,就很有可能让孩子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

三、创造良好的智力开发环境

孩子可塑性和模仿性强,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父母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的胸襟无不影响孩子智力的开发和视野的拓展,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增知增智,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均为有利。因此,要创造一个求知气氛,使孩子从小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兴趣广泛,勤奋好问。比如说,在家中,如果父母要修理或组装什么东西有的孩子就喜欢在旁边看,而此时的父母就可能觉得孩子碍事就大声叫孩子走开,其实孩子在旁边观看是最好的智力开发,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模仿力,和兴趣爱好。曾记得一次,在我自己的家里,孩子把一个大型玩具弄坏了,他父亲就给重装,我孩子就在旁边看,事后,我悄悄发现孩子独自把玩具也撤散了,亲自再组装,结果还真装好了。此类模仿实例还有很多,你难道说不是对孩子智力很好的开发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培养各种爱好,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我国有句古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提高父母素质是根本,父母要教育好子女,自己必须先受教育,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对每个孩子影响极大,对其思想品德,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甚至是远大理想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昔日孟母三迁教子,就是为孟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陶冶他高尚的情操。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环境对一个人影响之大,而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实在太少。所以,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使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尤其重要,而家庭教育环境包括情感熏陶环境,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环境,智力开发环境。

2.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篇二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 指的是家庭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理解、尊重、信任和关怀, 以及家庭特别是家长在情感、认知、兴趣、理想、世界观等方面的统一, 符合社会对人的要求和行为准则, 从而影响并感染家庭的其他成员。因此, 家长为了家庭的和睦和子女的健康成长, 必须认真审视家庭环境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 确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 创设乐观、务实、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 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在孩子心目中建立威信, 希望孩子听从自己, 必须牢记以身作则, 只有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自己才有可能为孩子所信赖;另外家长不要把社会角色带到家庭, 不要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将自己的坏心情迁怒于孩子, 更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和家长的姿态随意发威施暴;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 把孩子当做家庭的一员让其发表意见和建议。

家长的阳光、乐观、坚强等心理品质对孩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 父母在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他们对于在生活或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烦恼、伤感等所表现出的良好的克制和面对困难和问题所采取的乐观积极的心态, 能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和感染;同时家长对于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乐观态度也能给孩子感受家庭的温馨和安全。家长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 需保持客观、挤挤的心态, 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 释放正能量, 从而给孩子每个阶段的正常发育、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善家庭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的创设可以建立在健康的心理环境的基础上, 家庭的和谐氛围、家庭成员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对知识、锻炼、健康的追求活动等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必备条件。这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自身要提出较高的要求。

家是孩子一生的起点, 无论家庭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如何, 文化环境的设置都应该放在重点位置。从居室的布置来说, 无论大小, 装修和布置的风格都会长远地、持续地影响到孩子品格的形成、熏陶着孩子情感的发展。家长的对生活闲暇时间的利用和有意义的追求也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孩子。如看书学习的习惯、养鱼种花乐趣、对音乐或其他艺术的喜好、对体育活动热爱等等, 既丰富了家庭的生活内容, 培养了孩子良好的生活情趣, 也加深了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关系。

三、改变家庭的家教环境

家庭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孩子, 而是教育家长, 而抓住一个家庭中家长的教育观念, 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在改变家教环境的过程中, 抓住儿童观、成才观、责任观、亲子观这四个观念当中的家长存在误区的部分, 查找原因, 寻求解决办法, 努力改变, 形成科学的育人观, 对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非常重要。

四、改变家庭的社会环境

不同的社会区域, 其社会成员的成分不同, 所从事的职业不同, 生活习惯以及所形成的社会文化人文风气不同。硬件环境的创设则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居住条件, 也就是选择了合适的社会环境。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 可见社会环境对孩子教育成长的重要影响。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当地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风气, 总是要渗透到家庭生活中去, 从而影响家庭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进一步影响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 本地的原驻居民和开个开放以来移居深圳的建设者的家庭有着极为不同的背景和氛围。尤其是那些靠土地每年可以给予分红的本地家庭, 父母无需从事劳动, 坐享其成, 孩子也有分红, 这一类家庭多数不注重孩子的学习, 自己往往也游手好闲, 甚至整天在麻将桌上度日, 更甚者有一味追求享乐的、吸毒的等等社会毒瘤人群出现。所以要改变家庭环境和教育, 首先得改变这些地区的体制, 否则孩子们也深受其害。

通过创设和改变以上几个环境, 家庭教育功能将得到较好的发挥, 从而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生活习惯培养:我们常常能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判断出他的成长环境如何, 家庭教育情况如何, 从孩子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以影响。作为家长, 重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家庭教育功能体现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传统道德的养成:我国是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礼仪之邦。历来, 家庭和长辈们都注重传承祖先所遵从的传统美德。要教育培养子女注重人的内在美, 能在家庭生活的各环节父母时常可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 把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演练场, 有意无意地灌输和养成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交友: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 他和伙伴的接触, 几乎成了白天生活的全部。学生大多数的时间在学校, 交往便成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交往情况, 及时地给与必要的指导和启发。从许多问题学生的情况分析, 交友所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值得家长充分关注的。如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好, 家长给孩子零用钱多但缺乏使用的指导, 而使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 这样的伙伴会给他的交往密切者带来不好影响等。家长的充分关注, 及时跟进教育和管理, 万不可掉以轻心。

心理健康:近日长春一两月大的婴儿惨遭盗车歹徒掐死的案例, 据专家分析, 可以推断凶手从小就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有了明确的改变, 也更多的关注心理问题。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培养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积极及时地进行心理调适;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 加强与孩子的心理沟通,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指导孩子学会解决身边的问题和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

总之, 父母要做有心人, 时刻了解和关注孩子, 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更要在思想上、学业上、交往上、闲暇时间的处理上给予很多的帮助和教育。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 了解他的需求和爱好, 满足其合理的需求和爱好, 指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迟毓凯《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程》[M]广东: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8

[2]、黄沧海《家庭教育指导实践指要》 (讲义)

3.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家庭环境;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不可忽视。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场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久的学校。家庭环境中各种因素都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的现状

1.家长自身条件及陪孩子时间的缺乏

文化程度、职业水平及家庭经济收入低的父母,往往更容易缺乏科学的育儿方式,对幼儿语言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许多家长为了自身职业发展或别的原因,没有时间陪孩子,缺少与孩子的交谈,没有给他们充分的语言发展机会,会造成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经验不足。有些父母请保姆或者让(外)祖父母帮忙照顾孩子,虽然暂时解决了后顾之忧,但由于缺乏科学育儿知识,他们认为孩子吃饱喝足、不生病就是健康,很少与孩子用语言进行情感交流,使孩子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而且代养人使用的语言非本地语言或普通话,导致他们与幼儿的沟通出现一些困难,这对幼儿语言发展很不利。

2.不和谐家庭

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不和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素质造成不良影响,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巨大的阴影,孩子在这个时期往往容易出现语言障碍。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和再婚家庭增多,孩子缺乏来自家庭的亲情,性格容易变得孤僻,语言发展容易出现障碍。

3.父母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子女

儿童由于惊吓而口吃的不在少数,父母过于严厉,幼儿太顽皮或做错了某件事时,就对他们厉声地呵责。尤其是在幼儿说错了某些话时,突然地大声呵斥使他们受到惊吓,从而变得口吃起来。还有些家长经常打骂孩子,和孩子讲话语气冷漠或严厉。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或其他事情,缺少与孩子的交流,易造成幼儿语言经验不足。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孩子不用开口只用手一指就立即给予满足。什么事情都替孩子代劳了,孩子根本不必有任何表示,不需要使用语言,就已有人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发育自然会延迟。

4.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指导

家长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缺乏关注和指导,往往认为孩子还小,能说就说、不能说就算了;能说清楚就说清楚,说不清楚也没关系等等。甚至有个别家长觉得孩子的这种错误发音挺好玩,并学孩子的发音。由于家长和教师没有给予孩子及时、必要的矫正,使孩子习得了一些错误的发音习惯,成为语言发展的障碍。有的家长没有给儿童正确的语言示范,儿童会加以模仿,影响了语言正确的发展。

二、思考和建议

1.为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对幼儿语言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建议家长尽量避免幼儿语言发展的不利影响因素,多创造有利因素,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制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密切亲子关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家长要创设一个能使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積极应答的环境,营造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幼儿天生好奇好问,家长切忌不可因厌烦厌吵让幼儿闭上嘴巴,而应就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儿童思考、探索。家长要抽出时间与幼儿一起游戏、玩耍,增加与孩子的语言交流。

2.尽可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家长可有意识地带孩子出入一些社交场合,多让孩子参与社会交往。提供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机会,在活动中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在双休日,让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或者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在参加公众场合的宴会、聚会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去;也可以组织几个有孩子的家庭一起出游;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与人交流,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习语言运用。

3.倾听和鼓励孩子

家长应认真、耐心地听完孩子说的话,尽量不要打断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和信任的语言环境。在和孩子交流时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口齿清楚、抑扬顿挫。教育孩子时要心平气和,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语,等他们把话说完后,再提问或发表意见。平时经常鼓励孩子,当他们说得又完整又流畅时,哪怕只是一个句子,也要及时表扬。尽可能引导孩子放慢说话的速度,使他们语速不要过快。

家庭环境的不同因素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有损于幼儿身心健康,影响幼儿语言良好的发展。因此,家长应注意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注意使用表扬和鼓励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加强育儿知识的学习和正确使用,给幼儿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相互交流沟通的良好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彩英.试论如何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4).

[2]贺利中.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作者简介:孙钠,女,出生年月:1974.12,学历:博士研究生,就职于四川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4.家庭环境对中学生行为习惯影响 篇四

家庭是中学生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俗话说“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因此,大体上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当今社会,家庭类型众多,家庭成员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存在差异,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也有所不同,由此导致孩子们在思想、行为、心理、价值取向、处世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心理尚不成熟,辨别能力很差,他们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如何能使中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已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形势紧迫,刻不容缓。

本次我们选择的调查对象是高二年级,我们以问卷、座谈的形式调查了150名学生并走访了家长。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对孩子影响较好的家庭占52%,独生子女家庭占26%,单亲家庭占7%,特别富裕家庭占7%,问题家庭占8%。为此,我们把对中学生成长影响较大的几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环境做了以下总结并辅之以案例说明。

一、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一般有以下四种形态:丧偶式单亲家庭、离婚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分居式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往往情绪低沉、情感淡漠,大多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与人交往时显得拘谨,有自卑感。

学生小王,女生,其母在她四岁时因嫌家里穷而离开了父亲及幼小的她,尽管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地对她百般疼爱,但她始终因缺少真正的母爱而感到失落。由此导致孩子从小懦弱、内向,平时沉默寡言、戒备心重,害怕与人交往,缺乏活力。

二、较富裕家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家庭逐渐富裕起来,一些家长因忙于赚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由此导致生活在富裕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是有优越感,没压力,花钱大手大脚,一味追求时尚,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学生小张,男生,其父是私企老板,母亲在机关上班,家庭条件相当优越。其父母花钱都大手大脚,追求时尚,没有注意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且忽视了对孩子的正面教育,导致孩子爱攀比,对生活有满足感,对学习没兴趣,缺乏动力,成绩较差。

三、独生子女家庭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大都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因而,事事包办,事事迁就放纵,处处给予特殊照顾。这样时间长了,就使得孩子变得四肢不勤、意志薄弱,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性,且脾气大,受不得半点儿委屈。

学生小曹,独生女,其父是公务员,母亲是中学教师。由于从小被宠爱,导致孩子现在上课时贪玩、看闲书、与别人聊天,学习上没动力,成绩较差,生活上对家人依赖性较强。

四、由隔辈人抚养成人

由于父母工作忙或都外出打工或都“不在”了,由此产生了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抚养的方式。祖辈人在施教时通常只追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缺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由此导致孩子们大都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精神上特别孤傲。

学生小王,女生,其父母都在金融系统工作,由于忙而没时间照顾她,她从小便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爷爷奶奶的溺 爱,导致孩子现在比较任性,脾气大,贪玩,有个性,学习成绩较差。

五、再婚重组家庭

由于多种原因,原来的家庭破碎,母亲或父亲带着孩子又与别人重新组建了家庭。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一般说来,心理压力较大,思考的问题也多。因不是亲爸或亲妈,他们总觉得没安全感,害怕对方指责或打骂自己,因而处处谨慎小心。

学生小马,男生,其母带着他与现在的继父组成了新的家庭。其继父为人不错,对待孩子就像亲生的一样,尽管如此,孩子心中的症结依然没有被化解。他平时少言寡语,不大活泼,心事较重,给人的感觉比较冷漠。

六、家庭成员陋习较多 有的家长有一些不良嗜好,但从来不顾忌对孩子的影响,天长日久,就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生活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他们大多对家长有意见,想法偏激,易发脾气。

学生小叶,男生,其父母陋习较多。父亲有三大癖好:赌博、酗酒、抽烟。在小叶的印象中,他的父亲经常喝得醉醺醺的回家或夜不归宿,对他关心甚少。母亲则脾气暴躁,教育方式粗暴。由此导致孩子交流性差,好着急,逆反心理强,且易烦别人,对人有敌对情绪,自私心理重。

七、较贫困家庭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懂事早,知道节俭,能吃苦耐劳,有上进心,学习成绩较好。

学生小刘,女生,家庭较为贫困。她知道自己的上学机会来之不易,为此,她平时节衣缩食,一心扑在学习上,因儿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且做事认真仔细,有毅力。

5.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五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家庭环境;孩子成长;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可见,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得重要。身为人父人母,肩上的担子的确不轻。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孩子。有些孩子会成为促进和改变社会的精英;有的孩子会成为社会上平凡的普通人;有的孩子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孩子从出生之日起,他的身心就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漫长而潜移默化的过程。孩子们的身上都留下了父母的身影,也都在发生着不同于父母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变成了一个让父母觉得熟悉而又陌生的人。那么,家庭环境究竟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家庭氛围是和谐的、温暖的。这种和谐和温暖,如同春天的阳光,让人快乐让人焕发出盎然生机。它能使人的精神状态处于一个最佳境界,使人愿意去尝试任何美好而积极的东西,也愿意接受他人的好的建议和意见。反之,如果家庭氛围是压抑的、剑拔弩张的,孩子的心里就会受到冲击和煎熬,他们就无法维持好一个平和的、积极的心态,这不但对他们的身心带来严重损伤,也会使他们说出或做出一些有悖常理的话和事,严重者会给自己或家庭带来麻烦或灾难。很多家庭悲剧都是由于当事人长期心理压抑和失衡造成的。所以,父母们不能将家庭当作自己随意发泄愤怒与不满、以及彼此对峙和博弈的场所,请控制好你们的情绪和言行,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

二、父母的智商和情商对孩子的影响

一些人认为,父母的智商和情商会传承给孩子,我认为这种传承是后天的传承,而非先天。因为孩子继承父母的东西大多是通过平时的观察和模仿得来的,所以,在早期父母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就是孩子效仿的榜样。美国银行家摩根很小就受到身为大银行家的父亲的经营理财观念的熏陶和锤炼,长大后成为了一个能力强大且完全超越父亲的伟大银行家和实业家。毛泽东的母亲很和蔼,她对他人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毛泽东对人民大众的关爱之心。

三、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影响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通常会提供给孩子更多的物质和机会方面的满足,这使他们有着更多的自信和优越感,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某方面的成功。但如果凭借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只是沉溺于享受、浮于炫耀、不思进取的话,优越的条件就会成为毁坏一个人的罪魁祸首。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提供给孩子的物质和机会就会很匮乏,这种家庭的孩子通常会有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有的孩子会为改变这个现状而发奋图强,直至成功,也有些孩子会顺应现状,并维持着现状。但无论经济条件好坏,积极上进,追求梦想应该成为每个孩子的人生目标,父母们必须正确引导他们,使他们摒弃自满或自卑,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家庭的亲朋好友对孩子的影响

那些围绕在父亲和母亲周围的亲戚和朋友们,他们的社会身份、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兴趣和爱好,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做官为主的大环境里,你的脑袋就会装满为官之道,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大环境里,你就对怎样赚钱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大环境里,你就会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耽于享乐和赌博的大环境里,你就会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投机取巧。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影响。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父母们应该慎重选择交往的亲朋好友,为孩子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人际环境。

五、家长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门精深的艺术,绝不是顺其自然的随意。它就像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需要父母们倾注心血和智慧,为这项“工程”做好规划和设计。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责任有担当,那就让他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去经历风雨的洗礼,去接受困难的挑战。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聪明而知识渊博,那就让他以智者和伟人为榜样,涉猎人生精髓,滋养自身血脉。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凡而快乐的话,那就让他懂得满足,学会感恩。如果,你想毁掉自己的孩子的话,那就让他变得疯狂吧。父母的言行和教诲,就像无尽的海浪,反反复复地拍打着孩子的心田,塑造和改变着孩子们的思想和个性。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谨言慎行、睿智灵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6.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篇六

作者: 徐丽娟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导致其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直接的、重要的原因。针对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家庭因素,提出有效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相关对策和建议。除了家庭本身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外,学校、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干涉和介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犯罪;预防对策

引言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呈现出犯罪低龄化、性质暴力化、类型多元化、方式成人化、组织形式团伙化等特征,[1]已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目前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正值人生的花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年华,为什么一部分青少年脱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由于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导致其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它既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等宏观社会环境因素,又涉 及家庭,学校等微观社会环境因素。其中,家庭环境是首要的、基础性的环节,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直接的、重要的原因。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社会学派的共识,青少年犯罪实际上是一个最初起因于家庭,进而显现于学校,并最终恶化于社会的现象。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家庭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防线。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经济急剧转变,家庭也面对相应的压力和考验,在角色和功能方面也起了重大的变化。除了结构的转变及功能的削弱外,家庭教育缺陷也日益增加,极易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因此,探讨新世纪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对于预防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我国家庭环境的新变化

所谓家庭环境是指人们在家庭里与家庭成员发生作用的因素的总称。家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有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软环境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功能等。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转折,家庭变迁速度也同时加快,[2]家庭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规模日渐小型化,核心家庭增多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三口之家已非常普遍。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中轴的大家庭已逐渐演变为以孩子为中心的核心家庭结构。“421家庭”将成中国社会新的家庭主流,即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他们的家庭结构:4个父母长辈、1个小孩和他们2人。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父母能够优生优育,能够更多地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与此相应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把过多的期望,都施加在孩子身上。

(二)家庭教养方式倾向于宽容民主,但仍有专制的一面 美国著名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提出了颇有影响的三种父母抚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按照她的分类,中国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介于权威型和专制型之间,更倾向于专制型,因为传统上认为家长是非常有尊严、有权威的。而现代的家庭教养方式应介于专制型与宽容型之间,倾向于宽容型。

(三)家庭的情感支持系统作用减弱

独生子女家庭与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是不一样的。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遇到问题不愿和父母说时,往往可能通过兄弟姐妹或其它的家庭成员来解决,有许多中间层次。今天的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则缺乏这种情感支持系统,家庭环境使孩子在较早年龄就要学会精神上的独立。此外,在多子女家庭中,个人不只受到父母的关爱,而且还应当关爱自己的弟妹,就会产生一种爱人 3 和被爱的相互统一的自我意识。而独生子女家庭使孩子有更多的个人主义色彩,而少一些集体主义意识,孩子往往寻找家庭外的情感支持。(四)家庭功能社会化

个人的经济生活、就业、社会交往、教育、娱乐均由家庭承担责任并自行调适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社会转型引起家庭功能弱化,促使家庭功能向社会的转移,由社会向家庭提供服务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五)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比例也相应增加

现代生活的冲击,离婚现象较为普遍,单身家庭数量上升。而城市人群是由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利益的人迁徙聚合的,人际关系比较淡薄,社区控制力十分微弱,家庭破裂对个人行为约束极少限制。这对于生长于家庭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必然使他们不能得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环境影响,即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产生的原发性影响,既包括对健全人格形成所产生的良好影响,也包括对不良人格,甚至是犯罪人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也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在家庭里,青少年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国内外研究证明,青少年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一个人形成健 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可以抚育其健康的成长。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一个人人格的缺陷和行为的偏差,极易诱发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家庭诸要素中,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家庭气氛、家庭居住环境等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近年来对青少年罪犯犯罪原因的调查,我们发现与青少年犯罪有关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家庭结构因素与青少年犯罪

家庭结构是反映家庭成员组成的家庭模式。[3]家庭结构环境是通过在所有家庭成员行为中的体现,间接作用于个体自身,使其产生并形成潜在意识和心理模式,构成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子女的角色和功能是完整的,为教育、培养子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相反,在缺陷型家庭结构中,父母教育角色欠缺,家庭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子女的成长也就会脱离了正常的轨道,潜伏着走向犯罪的危机。

1.残缺型家庭结构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残缺型家庭指的是由于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分居、遗弃、在押等原因,造成原来的家庭结构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坏的一种家庭。[4]这种家庭,自然结构被严重破坏,家庭的功能也就不能得以健康发挥,失去父母双方悉心的照顾和正确的引导,青少年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孩子就有可能 生活在一个被遗忘和麻木的环境里,他们无所适从,不知究竟该相信谁、依靠谁,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已破碎的家,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内心痛苦,心理失衡,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引诱,便会走上犯罪的不归路,难以自拔。据我国学者对100名离异家庭子女的统计表明,48%的孩子有自卑心理,40%的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25%的孩子感情波动起伏不定,24%的孩子心理早熟。残缺家庭的子女,在父母亡故或是离异的残酷现实面前,势必在心灵上遭受无法弥补的创伤,倍感痛苦,情绪低落。在目睹同龄孩子幸福家庭生活的同时,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是怨恨;其次,缺少父母双方共同的教育和监督,子女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有效帮助,在生活和精神上遇到问题时,没有父亲或母亲的指导关心,没有可依靠的支柱,感情上得不到应有的沟通,精神抑郁得不到及时适当地疏解,感到压抑;再次,父母离异后,对子女丧失了责任感,甚至将子女视为自己追求幸福,寻找“第二春”的障碍,常常表现为对子女的放任自流,让子女感觉自己仿佛是父亲或母亲的一个包袱,这使青少年子女心灵受到严重打击;最后,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担心离异对子女心理上造成的创伤,一味地想要弥补,于是就采取放纵、迁就,易让青少年子女产生骄纵、蛮横的性格特点。

案例1:山东济南李某(12岁),家庭不和谐,其父母自他小时起就一直吵闹不休,父母离异后,其随母生活,母亲为寻找新生活,无暇照顾儿子,连一日三餐都不能正常。李某由于无人管教,到处游荡,后与社会闲散人员同流合污,直到加入盗窃团伙走上犯罪道路。2.重组型家庭结构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对青少年犯罪有影响的还有重组家庭,重组家庭是指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或另一方重新与其他异性组合成的新家庭。这种再婚家庭的自身结构也不健全,也同样与青少年犯罪有关。这样重新组合的新家庭对于未成年子女来说,并不一定是他们所需要和满足的家庭。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并不把这样一个由陌生人代替他们父亲或母亲的地方称为家。许多子女会感觉自己是多余的、处于无依托的境地,逐渐在新的家庭中迷失。其中一方面原因在于,继母对非婚生子女的厌恶和歧视,导致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恶化。失去父母的体贴照顾和关心,这样一个缺乏温暖的环境会使青少年离家出走,寻求家庭外的感情慰藉,进而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做起违法犯罪的事。另一方面,在再婚家庭中,继父母与子女没有感情基础,相互之间感情淡漠,继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也并不重视。在这样的家庭里,子女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教导与监督,行为和思想发生偏差时家人也不会及时的发现并纠正。

案例2:山东青岛男青年林某(18岁),父母离异后随父生活。父再娶生下一女孩,因怀疑父和后母偏爱异母妹妹而苦闷。一天,其妹受邻居小孩欺负,后母认为是其所为,对其臭骂一顿并告其父,其父又将其痛打一顿。林某心灵受到极大委屈,因此萌生杀机,将其异母妹妹杀死。

可见,残缺家庭、重组家庭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由于家庭功能的失衡,出生于此类家庭中的青少年,在同伴关系、自控能力、性格、道德和学习等方面明显不如来自健全家庭的青少年,加上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状况,很容易使青少年心理结构中的消极方面得到强化,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比正常家庭的子女要高得多。

3.家庭经济状况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经济收入低的家庭,主要是指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农村尚未脱贫的家庭,由于父母无稳定的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不能给青少年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这种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在家庭外部寻找物质上的支持和保障,为了满足在家里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会铤而走险。还有,家庭经济状况不佳,青少年居住的环境和周围条件不良,周边人员的文明程度、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也都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其次是“实惠型”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实惠型”家庭是指只考虑家庭的经济收益,过分重视家庭的物质生活,而谈化家庭教育的家庭。一些家庭把全部精力都投注在家庭物质生活的富裕上,认为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子女的爱,把家庭的抚育功能极端化,淡化了教育功能,忽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间接性地使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青少年形成不同的性格,实惠型家庭的青少年在父母的影响下大多相信金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可以拥有一切,其价值观被扭曲,一旦遇到挫折,心理承受力受到挑战;在贫困家庭长大的青少年,心里也有金钱留下的阴影,为了生存,往往铤而走险。

案例3:安徽亳州的张某(16岁),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因病去世,开始几年,靠母亲的工资,他们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也能维持,可后来母亲厂里效益不好,只能发给200元生活费,张某为了解决家庭生活困难,自己独闯江湖,结果与一伙劣迹青年混在一起,终因结伙抢劫,被判有期徒刑5年。

(二)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家庭教育则是通过家庭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直接作用于被教育者的意识领域,使其产生并形成相应的心理、个性、态度和行为。社会学认为,教育功能又称社会化功能,它包括传授生活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指导个人行为及社会责任等。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社会化责任是由家庭完成的。在家庭中,青少年形成最初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社会学关于家庭教育功能的论述,说明了家庭的教育作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家庭教育是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教育能力及水平等密切相关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但由于父母的教育态度、方式、方法存在同题,往往使家庭教育的效果违背家长的初衷,从而使青少年社会道德感的形成一开始就存在缺陷,据对广州某少管所调查,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80%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5]可见,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犯罪有着直接的关系。

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不良的、有缺陷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娇惯溺爱型、简单粗暴型、放纵型和专制型,下面就此分别加以分析。1.娇惯溺爱型的教育方式

溺爱是指其对孩子的宠爱超过了正常的限度,表现出无节制的娇惯。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对子女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都千方百计的满足,造成“亲情过剩”。对子女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不加制止,听之任之,对子女的缺点错误只会包庇袒护。这种爱而无度的教育方式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被称为“四二一”型家庭的出现,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显得越来越普遍。现在的很多孩子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可谓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父母迁就子女任何有理或无理的要求,放任子女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式,甚至犯了错误也想方设法袒护包庇。生活在这样的家教环境中的青少年作出违法犯罪的事绝非偶然。长期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在心理结构上发生变化,养成极强的自我 10 意识,他们或娇惯任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或贪图享乐,只会沉溺在物欲的满足中;或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批评、挫折;或好逸恶劳、不求上进……,古人云:“宠子必骄,骄子必败。”有这些不良个性的青少年,当其不断增长的需要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家庭外扩张,由于外界不能满足其一贯的:“手到擒来”的要求,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 “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 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过分的溺爱不利于青少年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他们无法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心理恶性膨胀,遇到外界的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6]

案例6:在押少年犯胡某(17岁),父亲是某集团公司的总裁,家境条件优越,从小被父母视为心肝宝贝,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在家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学习上不思进取不说,还经常拿家里的钱物在外面结交朋友,打架斗殴,替别人“摆平”所谓不平事,对那些不顺从他的同学,他常常领着几个“哥们儿”大打出手。老师出于挽救、教育他,经常找其谈心,而他却认为是故意与他过不去。终于有一天,胡犯带一帮“小兄弟”在老师外出吃饭回家途中,先把老师打倒在地,然后用刀子将老师腿部动脉血管刺破,抢走手机及其身上的现金,他自己同时也被送进了监狱。2.简单粗暴型的教育方式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指家庭教育简单化,专制化或采取惩办主义,教育方法粗暴,实行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往往“恨铁不成钢”,希望通过打骂、体罚的强硬手段使子女上进,动辄拳脚棍棒相加。有些则表现为家长平时放任子女,一经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不分青红皂白,便打骂、体罚,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认为只有在棍棒之下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首先,一味地体罚,只会疏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使子女身心受到创伤,而产生恐惧心理,感到家庭的冷酷无情,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受不良人员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上邪路。其次,家长的粗暴举动给子女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榜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使青少年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甚至会有极端之举。另一方面,粗暴教育不仅会摧残青少年的身体,而且会引起心理性格的畸形发展,或引发、强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或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性格变得格外倔强、执拗;或对生活丧失信心,对悔改感到无望,破罐子破摔;或因惧怕打骂就会隐瞒事实真相,养成虚伪,欺骗的恶习。

这种教育方式在短时间内可能有某些顺应效果,但对孩子的道德 12 教育和行为抑制并无多大作用,甚至还会起到一定的副作用或反作用,成为导致孩子走向违法犯罪的导火索。

案例7:犯罪少年喻某(16岁),父母为中学教师,对其从小寄予愿望,从上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父母都不惜重金让他进重点学校。刚开始成绩不错,然而,进初中后,由于课程增多,加上贪玩,成绩就不理想。老师跟家长反映情况后,父母由满腔希望到心灰失望,不问原因逮住孩子就打,以至后来责骂、挖苦、殴打成了喻某的家常便饭。学校开家长会,父母互相推诿,谁都不愿去。他厌学了,经常旷课逃学。家长得到老师的告状后,轻则骂,重则打,结果使他与老师为仇,与父母对抗,开始流向社会,逐渐学会偷摸盗窃行为,并加入一个抢劫犯罪团伙,最后以抢劫罪被判3年有期徒刑。3.自由放纵型的教育方式

放纵型教育即父母对子女疏于管教的教养方式。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不问,家庭教育的意识淡薄,任孩子自由成长。对子女的放任自流,就是对子女漠不关心,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放弃了对子女管教的责任,其实就是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的表现,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失职。有些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平时回家只是给孩子钱,而对子女在外交什么朋友、平时心里都想些什么、有时回家很晚或夜不归宿都在干些什么等等都不闻不问。在行为上对子女的要求特别低,不要求子女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只要求子女不要在外惹是生非就好。至于子女成长过程中 13 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的教导,根本就不重视,始终盲目地认为孩子长大就懂事了。还有一些忙于工作和赚钱的父母,无暇顾及教育子女,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把子女往学校一扔,放任不管,总指望学校能将他们的子女培养成精英,而完全忽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责任。这些实际上都是父母对子女的不负责任。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跟树木一样,只有经常修剪打理,才会让树木长得挺拔茂盛。

家长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减弱了父母同子女的联系,降低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教育和监督的作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智发展极为有害,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极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案例8:钟某兄弟,老大18岁,老二16岁,其父母是农民,父亲还当过村主任,家境还可以。但是他们的父母基本上不管孩子,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学好学坏靠自己”。钟某兄弟念书表现越来越差,常常旷课、早退,父母认为孩子星期一到学校、星期六能回家,他们就是在念书了。其实他们兄弟先后交上有不良习性的同学,初中开始偷同学的单车,初中未毕业就退学了,后来就与同伙偷摩托车。先是哥哥被公安局拘留罚款、追邀赃物,但其父母不引以为戒,没有很好教育孩子,孩子被关了,七托关系八找人,把孩子赎回家。后来次子又因偷摩托车被拘留,其父母又是找人交罚款,将次子保回家。钟某父母从未参加过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议,也从未找过班主任、老师了解儿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4.专制型的教育方式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父母对子女仍保留专制的一面。父母对子女专制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上,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对孩子又怀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时又不知如何去引导,爱变得畸形,“不甘平庸”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出近乎“疯狂”的财力和精力投放的重要心理因素。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对孩子要求也越发严格和苛刻。以“为孩子好”的借口,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而社会的激烈竞争是父母的内心动因。当前就业难、下岗冲击着每一位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生活得好一些,父母使出浑身解数。事实上,这样做已或多或少地剥夺了孩子的某些自由和权利,极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还出现由于父母要求过高,把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强迫孩子去实现,以至于孩子不堪忍受而反过来杀害父母的惨案。17岁高二学生徐力杀母一案便是其中一例。这是家长不切实际的要求逼使孩子精神崩溃,做出惨无人道的疯狂行为的。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的精神空间处于窒息状态,即使没有棍棒施加在肉体上,精神上早已被杀死。

5.互相矛盾的教育方式。

不正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还表现为家长对孩子互相矛盾的教育上,15 这是指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出现矛盾,父母之间,或者是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有的纵容,有的批评,对其行为,有的肯定,有的否定,一方管,而另一方护,相互矛盾,无法管教,这种教育会使青少年无所适从。不同的家长对于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有不一样的理解,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得不到对方的认同。这样彼此不一,使孩子反而无法适从。久而久之,对青少年的管教产生混乱,失去预先的效果,青少年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也形成混乱,产生偏差行为。

(三)家长行为不良与青少年犯罪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起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父母行为不良主要指家长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易受暗示,善于模仿,但分辨是非、控制监督自己的意志能力较弱。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父母行为不庄重、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子女耳濡目染,学习模仿,使得青少年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包括违法犯罪)的发生。父母的不轨行为和不良恶习对识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意志薄弱、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子女来说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很容易给子女以暗示和影响,在其心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案例8:某校初二年级的学生刘某(15岁),伙同他人多次盗窃某建筑工地装潢用的金属材料,并且公然放家里再联系销赃给某废品收购站,其父不仅不及时制止和教育,反而将其儿子身上搜出销赃得来未用尽的钱供自己喝酒赌博用,刘某更加肆无忌惮,后来变本加厉发展到暴力抢劫,最终数罪并罚,锒铛入狱。

(四)家庭气氛异常与青少年犯罪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事经验和生活作风等。它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许不会像家庭教育那么直接,但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一种相互信任、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会给孩子一种安全、信任、幸福的感觉,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自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冲突不断、存在敌意和强制的家庭气氛,往往会使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家庭气氛不和睦,形成对抗性,家庭气氛不和睦的对抗性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敌对情绪。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犯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这种家庭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青少年子女没有欢乐,享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馨,有的只是恐惧、忧虑和失望,容易形成内向、孤僻、暴躁的性格,有的父母甚至将怨气撒在孩子身上,动手对孩子打骂,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研究表明: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对子女更有消极影响。这种家庭成长的子女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或向攻击敌视方向发展。为逃避这种不祥和的家庭气氛,青少年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7]

案例9:少年犯李某(17岁),他对家的印象只有一个,就是父母永无休止的争吵,父亲粗暴的殴打、母亲委屈的哭诉,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从7岁起他就经常离家出走,每次被父亲强行拉回后都是一顿痛打。当他因故意伤害案接受法院提讯时,他竟说出这样绝望的话:“如果让我选择被枪毙还是回家,我宁愿选择被枪毙。”

案例10:少年犯黎某(16岁),从小到大,看到最多的是父亲打母亲的愤怒,听到最多的是母亲悲惨的哭声,家庭环境充满了“火药味”,他形成了孤僻、冷酷、反抗的心理,发誓将来一定帮母亲讨一个公道,16岁那年,他已初长成人,当父亲再次殴打母亲时,他义愤填膺,操起一把菜刀,向父亲的颈上砍去,酿成了家庭悲剧。

三、改善家庭环境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希望之所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针对前文关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分析,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直接的关系。家庭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必须充分发挥家庭作为一个社会控制机构的作用。我们应致力于增强家庭的亲密程度,改善家庭环境,使家庭成为社会的稳定器而不是震荡源。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家庭变得十分脆弱和十分不稳定的时代,强化家庭成员间的纽带,确保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是当务之急。

(一)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证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任何国家都不是家庭以外的任何人或机构所能代替的。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之不善,是父母的罪过。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子女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不良行为的教育和纠正。1.首先要关心青少年发展的大方向、关心其基本价值取向,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的训练放在首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在客观了解和正确分析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要信任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和长处,允许孩子犯错误。

2.要让子女了解父母对他的爱和期盼,了解父母撑起一个家庭的不易,使其更加尊重和感激父母,明白自己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增强子女的家庭责任感和凝聚力,使其懂得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在社会,懂得对工作负责,敬岗爱业,乐于奉献。成立家庭,懂得爱护配偶与子女,做一个健全人格的人。

3.在家庭中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子女从小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对个人、家庭、社会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使子女从小就懂得约束自己行为的重要性,做一个学法、守法、遵法的人。4.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健康的人格,进行奉献、责任、关心、宽容等优秀品德的教育。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让青少年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让孩子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5.把握正确的奖惩之道,应该奖励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关注孩子认真努力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的行为过程,可以促使孩子改进活动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同时应尽量减轻孩子因受惩罚而产生的消极对抗情绪,以弥补惩罚带来的负作用。

(二)父母要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成为子女的楷模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不高、自身行为不端,都会为子女提供错误的行为参照模式,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代家庭的父母不但需要重视对子女说服教育,更应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行端表正,举止得体,言语文雅,诚信友爱,关爱他人,为孩子作出表率。在家庭里,父母应当努力完成“三大主体角色”,即成为合格父母、合格教师和合格主人。为了子女而无私地生活的父母,这就是合格父母。父母还应当同时是合格老师,不仅能够教导子女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且能够以身作则,成为子女的第一道德榜样。父母同时也应当是合格主人,对整个国家及家庭所有成员的生活与未来持有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有了自身的高标准后,家长还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经常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观念。用新的思维,新的知识教育子女。同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正确的道德观去影响、教育子女,提高识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真与伪等鉴别能力,逐渐学会识别和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三)营造充满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一个健康、和谐和融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在家庭和青少年之间建立一种坚固的社会纽带具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因此,父母应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环境,他们才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才能使孩子对家庭具有归属感和依恋感,并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关怀别人的能力,起到防止青少年犯罪的作用。我们提倡平等、民主、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注重家庭的亲密度。父母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对待,加强沟通与交流,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份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点理解,少一些专横,做子女的良师益友。父母离异的残缺家庭,作家长的更要 21 注重子女的心理发育,培养其乐观健康的心态,在学校和社会大胆与人交流沟通,努力克服家庭的变故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四)强化家庭科学管理

青少年优良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的培养,不仅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教育,更需要家长严格、科学的管理。大量调查表明,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缺乏家庭管理,特别是缺乏正确家庭管理的情况下形成的。从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角度讲,家庭管理应当采取以下科学管教方式:一是积极鼓励。父母当自己的子女表现好时,比如学习取得好成绩、帮助同学、拾金不昧等。应及时给予表扬,必要时送一些小礼物以奖励他们发扬长处,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努力;二是经常沟通、交谈。父母应与自己的子女“打成一片”,做子女的知心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孩子,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是爱他,支持他的。而且沟通、交谈要在平等、民主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不能人为地制造地位不平等的障碍;三是树立威信。恩威并施对子女奉行的价值观念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够回答和解决子女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正确地管理自己的家庭,要有使子女信服的能力;四是有效限制。父母发现子女的不良行为要进行有效的管制和约束,不能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更不能姑息迁就,包庇护短,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害,及时纠正偏差,使他们健康成长。

结论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点在家庭,家庭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社会安宁稳定的桥头堡。因此,必须重视问题家庭,注意从各个方面积极改善问题家庭,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幸福的港湾。然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家庭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社会应强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干涉和介入,采取综合治理的手段,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三者协调配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局面,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注释:

【1】戴宜生.中国青少年犯罪情况概述[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4)

【2】唐斌.转型期的家庭变迁与青少年违法犯罪[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陈秀丽.我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研究总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4,(3)【4】李旭东,周冬.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5】康淑华.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3)

【6】周芦萍,余长秀.城市家庭问题与青少年违法犯罪 [J].青少年导刊,2002,(1)【7】苏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形成因素—典型个案之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参考文献

【1】戴宜生.中国青少年犯罪情况概述[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 【2】唐斌.转型期的家庭变迁与青少年违法犯罪[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3】吴碧君.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探索[J].当代青年研究,2004.

【4】伍妞.青少年犯罪关键影响因素的探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5】陈秀丽.我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4. 【6】董晶.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屈智勇,邹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 【8】陈国胜,赵炜.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与预防[J].法律研究,2006. 【9】李旭东,周冬.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23 【10】康淑华.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11】吴宗宪.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心理与防治[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周芦萍,余长秀.城市家庭问题与青少年违法犯罪 [J].青少年导刊,2002. 【13】苏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形成因素——典型个案之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4】贡永梅.谈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当代教育研究,2004. 【15】宗秋荣.谈家庭教育功能观的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01.

【16】蒋索,何姗姗,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

【17】王爱红,孙卫东.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致因[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3.

【18】刘朝捷.离异家庭环境导向及其对子女心理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 【19】王志华.离异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4.

7.浅析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篇七

家庭环境由家庭结构、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家庭物质等方面组成。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及其相互的联系。

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2.家庭意识家庭意识包括家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家庭意识等内容, 即一个家庭的家风, 家庭意识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 从而形成家庭的是非标准, 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

3.家庭行为家庭行为包括家庭成员的各项活动, 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 如家法家规等。家庭行为反映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

4.家庭物质家庭物质包括家庭经济收入、支出、衣食住行等。家庭物质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

基于这些因素,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 下要说明几个与青少年犯罪关系较大的不良家庭环境因素:

(1) 不完整的家庭

这里说的不完整的家庭是指缺少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家庭, 如父母一方死亡, 父母离婚, 父母一方入狱, 父母长期两地分居等。单亲家庭的子女往往因缺少母爱或父爱而在幼小的心灵上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并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自卑、失望, 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 久而久之会导致性格扭曲、心理变态, 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形成。单亲家庭中, 父母一方往往会对子女百依百顺从而使其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品质;或者说是家长无心无力关怀照顾子女, 使子女内心极其痛苦, 精神忧郁, 从而使家庭产生离心力。

(2) 不和睦的家庭

不和睦的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不和。包含两种情况:一、夫妻感情不和, 二、父母与子女的感情不和。在夫妻感情不和的家庭中子女夹在父母间, 不知所措, 整天心神不宁, 精神高度紧张。这样家庭中的子女容易形成空虚、烦躁、不安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父母与子女间感情不和则使子女失去父爱或者母爱, 缺乏家庭的关心和爱护, 使他们感到家庭的冷漠。特别是在继父与继母与继子女之间, 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隔阂, 使儿童养成孤僻、冷淡的性格。长期如此, 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子女情感上极其孤独。为寻找慰藉便可能与社会上的不良群体交往, 甚至离家出走, 从而滑入违法犯罪的人群中。父母冲突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

不当的教育方式通常有如下类型

1.溺爱型即过分宠爱, 对子女娇生惯养, 百依百顺, 言听计从。而这些往往会致使子女养成不良品质如:意志消沉, 不思进取;贪图享受, 好逸恶劳;以自我为中心等。

2.虐待型即用粗暴的训斥、体罚、打骂等手段对子女进行管理教育。而这些行为也对子女的成长极为不利。如:上海子女的自尊心;诱发谎言;导致父母与子女对立;破罐破摔干脆沉沦等。

3.放任型即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 放任自流, 放弃教育责任。无论出于何种理由这都是父母的失职。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 是非辨别能力弱, 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能力。如果放任不管, 极易在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下, 染上恶习, 走上我违法犯罪道路。

可见,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偏差和实施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4) 行为不良的家庭

这里说的行为不良是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行为不良, 如不良习惯、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由于未成年人好奇心强, 易受暗示和影响, 善于模仿, 可塑性大, 但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往往模仿自己心中崇拜的人物。父母则是子女最为容易模仿的人, 所以父母的不良行为极易传染给子女, 导致其走上歧途。西方学者对于父母行为不良与子女犯罪关系的专门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自身都有犯罪行为。

8.谈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不良的影响 篇八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业上的困难,这就是所谓的“学业不良”。我们可以把学业不良学生描述为:学业不良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即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学校的学习中有困难,在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学习中有特殊的困难。这些学生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及格水平),或达到教育大纲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教育。

学业不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学生的内部原因造成的,如生理、心理因素等,有的则是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教育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环境条件与学业成绩极度相关,也就是说,当学生具有学习动机时,学习环境的影响便不容忽视。而学习环境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极大。所谓家庭环境,除亲子关系与兄弟或姐妹关系之外,也包括诸如桌椅、课外读物、视听教育器材等。当然人际环境比物质环境更重要。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为孩子最初体验生活的场所就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既可能产生良好影响,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不和睦与不完整

生活在有缺陷的家庭中的学生,如父母亲亡故;父母健在,但与孩子长期分居,无法悉心照顾孩子;父母感情不和,动辄争吵,打骂,对孩子撒手不管;父母离异,子女由单亲照顾;离异的父母再婚,出现情感不融洽的继父或继母,使孩子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自卑,出现情感忧伤、苦闷、孤僻等异常心理;父母工作非常忙,或一方长期在外地,或父母都早出晚归,或是家中经商、人来人往、杂乱无章,以致家庭生活呈现不规则状态。以上这些家庭环境都会使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其无法安心学习,更无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的学业。另外,家庭中的突发事件,比如家庭成员的疾病或其他变故,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刺激,造成心理发展失衡,在学习上也可能走下坡路。

二、父母教养方式不当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实践中,我们发现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放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

1.放任型教养方式

即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不管不问,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往往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2.专制型教养方式

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进行粗暴打骂、恫吓。实施高压政策,采取不正确的管教原则,使孩子对家庭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孩子有脾气狂躁、粗暴无礼或懦弱、说谎、欺软怕硬、缺乏同情心和恐惧等个性特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对父母的批评教育表面上顺从服从,一到学校就原形毕露。有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往往会让孩子形成双重人格,使家长失去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机会,而逐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3.溺爱型教养方式

即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袒护,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以产生和发展。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易使孩子形成骄横、自私、任性、懦弱、好逸惡劳、追求享受、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行。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在学校里的行为也肆无忌惮,养成无视任何法律法规、组织纪律及道德准则的坏习惯,进而形成与优秀生背道而驰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种学生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因而在学习和交往中遇到困难很难克服。

此外,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使孩子往往不知所从,但又谁也不能得罪;长辈对孩子无理干涉;父母对子女情感厚薄不一,男女性别偏好不一,都会使孩子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孤单、自卑,乃至厌世、抑郁、多愁善感,造成学习上的障碍,甚至会离家出走,逃离这个难以忍受的家庭环境。

三、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与家庭气氛

家庭的经济条件对学生的学业也会产生直接影响。家庭环境过于优越,加之家长教育方式不当而导致学生学业不良的事例,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由于家庭经济过于拮据以致给学生造成巨大压力,最终导致学业不良的也不乏其例。

家庭的道德气氛、情绪气氛、文化背景等也很重要。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兴趣如何,家长在谈什么、想什么,以及他们本身的文化修养如何。一些家长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对学生的学业不重视。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也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成为学业不良学生。

四、父母的期望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这是可以理解的。父母对子女正确、合理、切合实际的期望,会成为引导子女刻苦学习的动力。但有一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子女的学习基础和智力发展水平,把自己的一切愿望无条件地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管教过于苛刻。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给学生造成极大压力,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不良影响。有的家长看到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便不问缘由,大发脾气,责怪辱骂,有的甚至大打出手,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及习得性无力感。可见,父母的不恰当期望往往是孩子学业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五、父母自身形象

在家庭中,父母无疑具有较大的威力,占据较高地位,是子女的学习榜样和模仿对象。正像心理学者洛克所说:“长辈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得来的,我们都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有的父母自身对待学习的态度及其嗜好不良,却要求子女按其要求去做,就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家长在子女面前缺乏说服力。孩子不相信家长的话,认为家长口是心非,而他自身又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样常会导致学生产生矛盾心理。家长自身修养水平会间接地影响子女的学业水平。

六、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一般包括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有同祖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祖父母与孙子女间的关系。家庭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与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唯一寄生处是家庭,是家庭给他们提供未成年期间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而家庭关系作为伦理道德社会元素,对学生的成长干系至要。如果一个学生的家庭关系不和睦,尤其是与父母关系不和谐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直接导致学业不良。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学生大多是与继父母生活在一起,或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不团结协作的家庭中的。他们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体验不到幸福、团结、和谐的气氛,只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自私,使他们体验不到正常的家庭关系、爱的温暖,进而影响学生的其他人际关系,如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时间一长,这些学生会羡慕别人的幸福家庭,感叹自己不幸福,进而会形成不健康心理,影响学习兴趣,失去学习动力,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贺义廉.形成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论坛,2006(2).

[3]丁江林.中学生学业不良问题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7).

[4]张庆.中学生学业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上一篇:乡镇国土资源所有关规章制度下一篇:食堂开放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