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4-10-24

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9篇)

1.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一、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73人。通过两年的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来个生字,会写1000来个常用汉字。这学期前期的教学常规重点是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倾听的习惯,发言的习惯等。另外,三年级的孩子的识字量有了一定的积累,应该加大阅读量,让孩子学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写日记,学会习作。但亦有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上课不自觉,作业潦草,掌握知识与别人距离较大。这学期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加强优差生的辅导,调动每一个孩子的语文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三、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1、抓好落实字词读写教学。巩固所学字词的认读和书写。指导学生用钢笔、圆珠笔书写。

2、加强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自主积累文质精美的语句。

3、指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共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二)阅读教学

1、加强词、句训练。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3、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4、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5、开展合作学习。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入。

6、组织好全班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不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明确教学要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要通过口语交际课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2.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3.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4.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实践。课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和倾听,既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足,及时予以点拨纠正,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又要善于发现学生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2.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施来看, 绝大多数的课程目标是要通过单元的课文教学来实现的。所以, 把这些经过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好, 引导学生注重朗读, 加强积累, 触动感悟, 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就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最中心的任务。

从教学的方式来说, 想要把一篇课文教好, 一味地靠教师地分析解读肯定是不行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是陷学生于苦读的泥潭, 教学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的。所以, 在教学中, 笔者尽可能地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坚决摒弃用教师的分析解读替代学生的主动求知, 引导学生做多层次的朗读。接下来, 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翠鸟》为例, 尝试论述多层次朗读的做法。

一、初读扫清障碍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初读与学生课前的自觉预习是不尽相同的。从效果上来说,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引导肯定要比学生的自觉预习效果要好得多。从设计初读教学环节的出发点来说, 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积累相关的生字词肯定是首要的任务。如果单就这一点来说, 学生课前的自觉预习也是能够做得到的。但是, 要说到巧妙导入,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准确抓住文本的突破点, 紧紧围绕文眼, 巧妙设置疑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初步的感知等等进一步的目标就不是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够做得到的。所以, 在引导学生进行初读的环节, 还是要求教师要进行充分准备的。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翠鸟》一课的时候, 我就在课前准备了许多有关翠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翠鸟的可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 我就势布置了两个初读的任务:一是找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的音、形、义;二是把文段中描写翠鸟可爱的句子勾画出来, 想一想翠鸟可爱在什么地方?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蓄势, 学生学习的干劲很足, 很快就掌握了“翠鸟、腹部、苇秆、衬衫、透亮、清脆、一眨眼、饲养、逃脱、渔翁、石壁”等生字词。此外, 学生出能够准确地把握翠鸟在外形和动作上可爱的特点。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还能注意到作者在描写翠鸟时的顺序。理实证明, 初读环节的有效组织为接下来阅读教学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二、精读含英咀华

精读是在初读基础上的延续, 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必要环节。可以说, 精读环节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决定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情设计适宜的情境问题, 引导学生对重要的文段进行精读研读, 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从而去体会主人公的命运和情感, 进而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时候, 特别要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体悟而不是教师自以为是的讲解。当然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精读效果好不好是和教师的组织是否得当有关系的。

还是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翠鸟》一课为例。在完成了引导初读的环节, 我紧接着引导学生对翠鸟捕捉小鱼的具体例子进行了精读, 使学生对翠鸟灵敏、迅速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同时也使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得到了增进。有了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的爆棚, 我乘势而为, 引导学生对“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这个想法进行了分组讨论, 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 学生得出了这个想法于情上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于理上是不可取的, 因为翠鸟是野生的, 在大自然里成长才是它们最好的生活方式的结论。就是这样, 学生们在学习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

三、再读质疑反思

如果要说初读和精读是从文本中学习、欣赏、借鉴的话, 那么再读就是要从鸡蛋里面挑骨头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唯文本是从, 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更不用说有大胆的质疑反思的话, 那么我们的思想是不可能有突破, 学习就不可能有进步的。《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在进行完初读和精读环节的学习之后, 还是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反思的再读活动的。

例如, 在教学《翠鸟》的收尾阶段, 我就特地安排了一个质疑反思的环节, 要求学生再次朗读, 提出疑问或是不同于文本的意见来。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之下, 学生各抒己见, 大胆质疑, 提出了不少有深度的问题来。比如说有一个学习小组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翠鸟是可爱的, 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这一点我们不否认。可是小鱼呢?难道它就应该成为翠鸟的美食吗?所以我们认为翠鸟也不是完全可爱的。”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 引发了全班性的大讨论, 各学习小组间数次争辩交锋, 最终艰难得出了一致结论, 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也因此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马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共同问题.小学时代, 2010.

[2]陈霞.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成才之路, 2013.

3.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文内容。

⒊收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有关资料,了解它们的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奇异景象”和“人间奇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 3 课时)

课时目标:

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11个生字,其中两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⒊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⒈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00多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

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

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

⒉有一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的壮丽景象,写下了一篇语言优美,富有诗情 画意的诗歌。

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生齐读课题。

⒊请小朋友轻声读课文,看看他笔下的长城和运河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自主读书)

二、检查预习情况

⒈出示词语,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奇迹: 奇异的景象。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⒉用横线勾画作者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⒊指名两名学生(男:第一节;女:第二节)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三、教学生字 ⒈熟练认读生字。⒉交流方法。

⒊重点指导:蜿 蜒 谱 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总第 4 课时)

课时目标:

⒈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⒉收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有关资料,了解它们的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⒈听写生字。蜿蜒 民族

评讲生字,注意指导字的间架结构。⒉出示: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⒊这是外国人眼中的长城,看着课文插图,说说你眼中的长城,用上“曲折蜿蜒

连绵起伏 巨龙 奇迹”。

二、学习第一部分

⒈那么在作者眼中,从飞机上俯视看到的又是怎么样的长城呢? ⒉在作者眼中长城是——奇迹?什么是奇迹?联系上文中的短语来解释。(奇异的景象)再读读这些句子,你觉得长城“奇异”在哪呢?

长城像巨龙,有多长?

东起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西到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是长城的终点),(看地图)有一万多里,所以长城又叫——(万里长城)如果每天走100里路,那么需要100多天才能走完长城。(读好“万里长城”,读出它的“长”)

⒊想象一下,“巨龙”爬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借助动作演示来读懂、读好“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看看图,长城通过的地形怎么样?(有陡峭的山坡、深深的山沟、高高的山顶)用手指在插图上和长城一起行走。

正因为长城修筑在高低不同的地方,又那么长,所以——(引读第二、三行)——

⒋比较句子。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像巨龙爬行在大地。

(“穿行”更能显示出巨龙的磅礴的气势。“穿行”把龙写活了,更加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丽„„)

⒌几千年以前,国家之间为了相互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长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

⒍如果用

一、两个词来概括长城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板书:雄伟 壮丽)把体会到的长城的特点朗读出来。

⒎引读最后两行诗句。当你读到“中华民族的祖先”时,你的心情怎么样?(自豪、敬佩)你想说些什么?

三、学习第二部分

⒈跟随作者继续鸟瞰祖国大地欣赏另一人间奇迹——运河,谁来说说它的全称。

⒉自由读文,画出描写奇异的景象的句子。

⒊汇报交流: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大地。运河和绸带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柔软长 有光泽)你怎样理解这个句子?

(长得一眼望不到尽头,所以才会“伸向天边”;运河水碧波荡漾,在太阳的照射下,一定很美丽,所以才会“银光闪闪”。)

能把这样的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如果说长城留给我们的是雄伟壮丽,运河留给我们的是另一种不同的风格,那是?(柔美、动人、秀丽„„)再来读读,读得再轻柔些。

⒋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你们又读出了什么?(运河长,开凿这样的运河真是不容易。„„)

(看地图)

是啊,瞧!这是古时候很多朝代的国都,也是我们今天中国的首都北京,这是天堂杭州。从北京到杭州之间,就这么一条细细的线条,无法让我们体会到京杭大运河到底有多长,那就听听老师收集的资料吧!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我们祖国河流众多,绝大多数都是由西向东流的。京杭运河是我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京杭运河横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因而使我国这5大河习连成一个江河网。运河就成了当时交通运输大动脉。古时候没有火车、汽车,船就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⒌观察课文插图,我们来看看现在的运河,谁来说说运河的样子。⑴美丽的运河像————————,宽阔的水面上——————。⑵回忆我们学过的《水乡歌》你也来编一首《运河歌》

运河清,运河长,千只船,万只驳。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水面飘满河。⑶再来看看运河两岸的画卷吧。那碧绿的一片是——

那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是—— 那一家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是—— 那古色古香的是——

那纵横交叉而又平坦宽阔的是—— 到处是一派——————景象。⒍写话:回忆刚才交流的过程,写一写你眼中的运河。

总结:孩子们运河实现了人们“陆地行舟”的梦想,它是我们东部的母亲河灌溉农田让南水北调,它繁荣了两岸的经济,促进了人们的交流。我们江苏的苏州、扬州和淮安等城市都在运河边上,它们在历史上的崛起和发展,运河是他们吸允的乳汁,运河是它们得以成长的血液。

⒎听了我的介绍,你想说什么?把你的想法带入课文中,一边读一边想,好吗?就是这么一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就是这么一条连接南北的大运河,就是这么一条美丽的大运河,它今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得感谢——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⒏指导朗诵。(提示结构)

四、拓展

⒈我们的祖先不只为我们创造了长城和运河这两大奇迹,在我们中华大地之上,有许许多多伟大的创造,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双手、用血泪、用汗水修筑而成的。

⒉先看看老师这里的几个词儿,哪些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呢? 金字塔、九寨沟、莫高窟、乐山大佛、黄河壶口瀑布、东方明珠、故宫、美国自由女神像、秦始皇兵马俑

⒊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⒋续写。(提醒注意比喻的贴切)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谱写了_______诗篇。是谁创造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

还有一份另类资料,更是一份深度诠释。巍峨的长城,是我们祖先用自己的骨和肉铸造的。深沉的运河,是我们祖先用自己的血和汗灌注的。一撇一捺,书写着华夏民族“人”的沧桑。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以如此巨大的代价,在如此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书写这个“人”字,它又是何等可敬可畏,可歌可泣的事业呢?读了它,不难理解什么叫“不朽”,什么叫“动人”,什么叫“奇迹”。

欣赏《长城和运河》的视频(见“课件”文件夹)

板书设计:

长城 和 运河

6700千米 1747千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相关资料:

长城: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称“万里长城”,也叫秦长城。明代也进行了修缮,前后修筑18次,总长6700千米,称“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在隋朝时期开始大规模开凿,由于它贯通南北,又称“南北大运河”,分为四段: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乾隆皇帝七下江南,走的就是运河水路。随着运河的诞生,运河沿岸的港口、码头、城镇,经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创造,日益兴起和繁荣。

附写话参考: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金子一样闪亮, 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文化遗产,举世闻名, 故宫记载了历史的足迹。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汽车,来到首都北京,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色彩明丽的油画跃入眼帘,金碧辉煌,气势宏伟,从明清的皇宫到今日的旅游圣地,紫禁城谱写了壮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汽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卧在滔滔的江面,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从秀丽富饶的江南到日新月异的江北,长江大桥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举行一个重大的阅兵式,列队整齐,阵容强大。

4.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正确书写本课新词。识记“驾、蜒、篇、蓝”的字形;辨析“奇异、景象、出现、创造、涌现、奇迹、诗篇”的意义与用法;辨析多音字“行、曲、都、折”;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含义;积累赞美长城和运河的成语。

2.分析本课的两句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认识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并能仿写。

3.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了解长城与运河建造的历史背景、作用,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拓展了解祖先创造的其它人间奇迹。

4.片段练习《万里长城》,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教学难点:1.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老师跟大家玩个猜物游戏,我说出它的几个特征,大家根据特征猜一猜。(课件)

它是被宇航员在宇宙中能用肉眼看到的少数地球建筑物之一; 它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完成的,为的是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侵; 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长一万三千多里,俗称“万里长城”。

2、板书“长城”,视频观看《八达岭长城》(5分钟)。指名学生谈谈看了视频之后的感受。

3板书“和”,启发:“和”一般表示前后并列,那么,有什么样的建筑工程能和长城相提并论呢?

4、板书“运河”,课件出示大运河图片,理解什么是运河及运河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出示:前鼻音:蜒 篇 后鼻音:杭 创(开火车读生字)

2、检查词语读音。

出示:航行 曲折 首都 多音字组词:

行xíng(航行)曲qū(曲折)折zhé(曲折)都dū(首都)

háng(一行字)qǔ(歌曲)shé(折本)dōu(都有)请学生把多音字组词抄写在课文空白处。

开火车读词语及短语: 驾驶 航行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万里长城 谱写 创造 民族

绸带 首都 不朽的诗篇 奇异的景象

3、理解词语意思。

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1)检验对词语的理解:

出示: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的相应词语。① 像蛇一样曲折爬行的样子。()② 或高或低接连不断的样子。()(2)辨析“奇异”与“创造”的意思及用法。选词填空:惊异 奇异

宇航员在太空看到了()的景象: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上。看到深圳巨大的变化,杰克感到非常()。

奇迹 奇异

“神州七号”飞船是中国人民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海底世界是一个()的世界,那里有许多人们没有建国的东西。

创造 制造

学习既要用脑思考,还要动手实践,这样才能有所()。工厂里每天都()出许多商品。

创造 伪造 建造

这座礼堂()得非常坚固美观。古代劳动人民()了许多人间奇迹。()证件是一种违法的行为。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学习、抄写生字词。

1.指导“架、蜒、篇、”的写法,并辨析它们的用法。出示:选字填空 架 架 骂

()驶 书()责()蜓 延 蜒

蜻()蜿()拖()篇 遍 偏

()旁 诗()()地

2、在抄写本上抄写生字词每个3遍。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异——(奇特)出现——(展现)景象——(景观)诗篇——(诗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诗歌的建筑美、语言美、思想美。3.有感情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4.片段练习《长城》,用上课文中的相关词语。5.拓展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的人间奇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默写本听写词语。

二、体味诗歌建筑美。

出示:诗歌的两个自然段,并列排版,由学生观察,发现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之处。

板书:建筑美、对称、重复

三、体味诗歌语言美。

1、理解押韵,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请学生读诗歌,发现偶数行最后一个字在读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出示: qián yán piān xiān qiān biān piān xiān 前 蜒 篇 先 前 边 篇 先 板书:押韵(ian)。

2、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语言的形象美。

请学生读诗歌,找出诗歌第一、二自然段不同之处,完成填空练习。长城像一条巨龙穿行大地,蜿蜒曲折,连绵起伏。运河像一条绸带洒落人间,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1)板画:随着朗读生,黄粉笔从右向左,曲折蜿蜒地画过整个黑板,蓝粉笔从上到下飘洒地贯穿黑板,抽象出长城与运河的形象。

指名朗读(手势顺着线条评价学生的朗读: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长城沿着高高的山坡向上不断伸展……

继续指名读,评价:刚才长城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现在来到了丘陵地带……有山坡,往上伸展,有峡谷,往下穿行,有平地,一直向前……引读:长城像……

提问:你从这里读到了长城的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感受。

(2)启发:绸带是怎样的?把运河比作绸带,你能感受到运河的什么特点?预设生答:柔滑、干净、长、闪亮。指名朗读,评价。

四、体会诗歌思想美。

1、理解长城与运河历史背景。看到“蜿蜒曲折,连绵起伏”,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长城为何不修直的?为何有许多修在山上?为什么要修这样的长城?这样的长城有什么作用?)师指着板画讲故事。

大意:我们中国的地形非常有特点,山这边是中原地带,是平原,风调雨顺,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就在这里耕田种地,纺纱织布,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山那边降水很少,庄稼长不了,只长草,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游牧民族,他们都善于骑马放羊,哪里草长得好就赶着牛羊到哪里生活。一般来说,他们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可是,有时,碰上年头不好,他们没吃的,没穿的,怎么办呢……他们就动了不劳而获的坏念头,进入中原老百姓的地方抢。他们骑着马抢了就走,追也追不上他们,找到他们住的地方去打吧,他们没有固定的住处,当时的老百姓和统治者们都很头疼,拿他们没办法,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后来,他们发明了一种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修长城。结合讲解长城的炮台、烽火,讲解长城的功用。同样的方法讲解运河的修筑背景。

2、理解长城和运河的修筑过程。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补充历史资料讲解。

3、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现状,体会“不朽”与“动人”。

五、拓展延伸。

图片展示我国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

六、作业:

1、片段练习《长城》。

5.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五

凤凰备课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引导学生搜集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建造的其他伟大工程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 预习设计: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

自学生字,划出新词,并给生字组词。3.

查词典理解:蜿蜒、不朽、奇迹。4.

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 5.

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长城和运河。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2.理清课文脉络,熟读课文。3.课堂习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要求学生跟写:长城

2.读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长城吧——打开书本,看P6插图 3.谁来给我们说说你知道的长城?学生交流 4.老师补充:我们中国的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有6700千米。看,它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就像巨龙一般。听了老师的介绍,谁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5.再跟老师来写字:运河

6.读词,看,p7,这条闪着光亮的河流就是运河,因为它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因此又称为“京杭大运河”(板书)7.提问:关于京杭大运河,你还知道——?

8.老师补充: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约1747千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9.现在,谁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10.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长城和运河,读题

11.这是一首诗歌,共有两个部分。请同学们赶紧捧起书本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3.检查自学。(1)出示词语:

驾驶 谱写

创造——表示动作的词语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形容词

奇异

奇迹

不朽

——区分奇异、奇迹 民族

绸带

诗篇

——注意平翘舌音

山海关 嘉峪关 首都北京 天堂杭州——表示地点的词语(2)指名读这些词语,并关注同组词语的共同之处

(3)词语来自课文,课文你能读通了吗?分部分读课文,正音。

注意指导诗歌的节奏 注意问句的读法,语调上扬。根据学生的表现结合课文内容评价。

(4)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是谁创造了它们?读到这里,你感到——(自豪)

(5)集体自豪地读课文,培养语感。

三、生字指导,课堂习字。1.看生字,哪个字比较难记、难写? 2.重点指导“蜒、谱、族”的记法和写法

比较并组词:延()

谱()

族()

蜒()

普()

旅()3.习字册描红并书写

四、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2.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通过文字、图片了解它们的奇异景象。

3.比较组词,巩固对生字的积累

驾()朽()

篇()

绸()

架()巧()

遍()

周()4.划词,准备默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长城或者运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新词:

驾驶 谱写 创造 曲折蜿蜒 不朽的诗篇

中华民族 绸带 奇异的景象 人间奇迹 飘落 2.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

3.长城很长,又被称为“万里长城”(板书)运河从北京直通杭州,被称为“京杭大运河”(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仔细欣赏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打开书本,放声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在哪儿看长城?他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2.阅读探究:

(1)作者在哪儿看长城?(飞机上,空中)

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看?(居高临下,视野更加开阔,看得更多)

(2)提示读——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提问:这里有个词——奇异,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奇特 文章中奇异的景象指的是什么?——长城 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这奇异的景象?

(3)交流出示——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对照插图反复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觉得长城奇特在哪?与众不同在哪? 巨龙——长,大

穿行——动感,好像是有生命的

连绵起伏——建在崇山峻岭之间,高高低低,长 曲折蜿蜒——弯弯曲曲地延伸,长

难怪我们称长城也称为“万里”长城。课文中还有写到长城的长,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补充介绍:山海关,又称渝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它北依角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总长约6700千米。6700千米是多长呢?举个例子来说吧,从我们张家港到首都北京的路程大约是1105千米,6700千米就等于我们从这道北京三个来回。讲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难怪我们把长城又叫作“万里长城”。谁来读读这奇异的景象?

你能用你自己的词语来说说这奇异的景象吗?——雄伟、壮丽

(5)引读——东起——西到——万里长城——这里的“不朽”是什么意思? 读懂了这个词,你再读这个句子,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 引导学生思考:长城建在哪儿?用什么建的?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今天我们看上去依然怎样?以当时的人力、物力,这一切我们能想象得到吗?人们所想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就是——奇迹,读词。

(6)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读到这里,你的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自豪地读!

3.朗读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介绍了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城,我们读这一部分,要注意什么?——读出长城的雄伟壮丽,读出自豪之情。4.齐读。尝试背诵。小黑板出示:

我驾驶着——

一个——

像——

连绵起伏,——

东起——,西到——

万里长城——

是谁——

是——

三、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还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那就是——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运河“奇异”,奇异在哪儿?为什么说它也是个人间奇迹呢?读的时候要像我们学习第一部分一样,抓关键的词语来体会。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引导抓住关键的词语来体会。4.交流阅读收获:

(1)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绸带——轻柔,秀美 银光闪闪——水清

伸向天边——长。补充:全长1747千米。与我们这到北京的距离1105千米比较,还要长。

(2)动人:有了运河,两岸的景色更加秀美,南方与北方的物产可以更便捷地交流。

(3)人间奇迹——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完全靠人工挖掘,同样结合古代那样贫乏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做出这样的工程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自豪地读。5.齐读此段

6.比较第一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明白了这些,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帮助背诵)7.尝试背诵

三、指导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长城和运河。

1.长城和运河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古往今来,有许多的人去拜访,并写下了它们的奇异景象——

在波澜壮阔的渤海,在大漠孤烟的塞外,,在拔地而起的山岳,在尘土飞扬的古道,飞舞着一条雄伟神奇的中国龙,这就是不朽的长城。

它像奔腾飞跃、气势蓬勃的巨龙卧在崇山峻岭上。城墙随着山峰的走势,蜿蜒起伏。

在明媚的阳光下,远远望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没有尽头,在绿树群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仰望,晴空万里。远视,京杭大运河如飘飘荡荡的碧玉带,机动船牵引着成串的木船在破浪航行。北望,大运河从天边白云深处排空而来;南望,大运河滚滚滔滔向无边的绿色田野奔腾而去。

大运河像一面明镜,映着两边的绿树、青山、人家。河水晃动着蓝天、白云、船只的倒影,多么生动的一幅画呀。

2.读读这些句子,再仔细观察我们课本上的插图。你也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或运河吗? 3.学生交流

四、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根据课后练习4的要求写一段话在小练笔本上 3.完成课后练习5,语文自习课上交流。板书设计:

长城

运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奇异的景象

伸向天边

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

6.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一、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年段目标

撰写教学设计前, 我再次细细研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更加明确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课标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1]。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课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把握年段目标, 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结合课标中的年段目标和《雨后》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 在教学中努力落实年段目标, 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1. 落实“朗读。

结合课文相关句子, 唤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在不同形式朗读中初步感受生活的乐趣。通过教师引读,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一边读一边想象、配乐读等方式, 让学生充分朗读, 走进课文, 感受雨后的快乐。在朗读中, 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 重在感受体验, 以此获得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让学生对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诗歌源于生活, 教学中让学生走进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 唤起他们的生活经历, 更深入地体验蕴含的情趣。

2. 落实“识字”。

在“初读课文, 集中识字, 读准字音”教学环节, 我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 通过学生自主识字、同方合作识字等方法读准字音。在“细读课文, 随文识字, 了解词义”教学环节, 借用图片形象感受“树梢”, 通过做动作感受“使劲”, 给“发射”补充词语, 为“短粗”找反义词等方式让学生随文了解“树梢、使劲、发射、短粗”等生字词语的意思, 重点认识“梢、哥、射、短、粗、提、奋、使”等8个生字。在“指导书写, 落实写字”环节中, 用生动有趣的语言, 再次复现本课时学习的生字词, 以达到巩固生字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方式复现生字词语, 落实低段教学的识字关。

3. 落实“写字”。

教师在指导“短”的书写时, 出示偏旁“矢”的象形字。“矢”就指箭, 现在我们量物体一般用尺子, 在古时候人们量物体时, 长的用弓作标准, 短 (指着“短”) 的物体就用箭 (指着“矢”) 作标准。通过渗透字源字理教学, 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 通过教师自己提炼的“一看二描三写四比”指导写字四步骤, 注重写字方法的指导, 学以致用, 让学生自主书写“粗、提、使”,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写字能力。通过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 实现学生的合作学习, 落实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

4. 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整节课中,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 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如:在认读课文生字词时, 课文中的多音字“场”的词语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周末, 妈妈带我到重百____逛街。学生一口就说出“商场”。学生还说出很多这样的词语:游乐场、操场、广场、场地……在认识“使劲”一词时, 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平时还使劲地干过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道:“我把衣服弄脏了, 使劲地搓掉上面的灰。”还有的说:“我使劲地跑步, 跑得真快。”……

三、在反思中前行

纵观整堂课, 留下了一些值得商榷斟酌的地方, 需要不断改进。

1. 教学中不够机智灵活。

如:在“细读课文, 随文识字, 了解词义”教学环节中, 在学生不能恰当使用“使劲”说话时, 由于我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 导致学生在用“使劲”说话遇到困难、思维不够开阔活跃的尴尬局面, 连续请了三四个学生回答, 也没能很好运用, 最终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了时间, 也浪费了一个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好机会。

2. 写字训练时间还不够。

本来这堂课, 预设了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1) 采用集中识字、随文识字的方法重点认识“梢、哥、射、短、粗、提、奋、使”等8个生字, 了解“树梢、使劲、发射、短粗”等词的意思, 学习用“使劲”说话, 会写“短、粗、提、使”4个左窄右宽的生字。

(2) 结合课文相关句子, 唤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在不同形式朗读中初步感受生活的乐趣。本来在写字指导环节, 安排了两个层次:首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左窄右宽的“短”字, 借助教学中自己提炼的“一看二描三写四比”写字四步骤感受左右的避让。其次, 学以致用, 用这样的观察、书写方法, 自主书写“粗、提、使”三个生字。但是由于前面时间的把握出了问题, 导致在写字教学这一块我放手不够。在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短”字时比较混乱。没能很清晰明了地让学生明白写字的四步骤。加上铃声提前两分钟响起, 使写字教学这块没能达成预期的目标, 只完成了一个生字的书写、反馈。后面的学以致用环节没有时间完成了。

四、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 没有完美的教学, 它是一门充满着缺憾的艺术。教学工作中, 我在努力追求课堂的完美, 并以不完美为自己的教学遗憾, 以此推动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更深入地思考钻研,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在这多彩的课堂中, 努力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同时让我也感受着生命的价值与教师职业的幸福!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提法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文章拟通过新课标中的年段目标和《雨后》一课的教学反思来阐述落实语文文字运用的策略和技巧, 以期和同行共同商榷。

7.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七

1、能正确区分反问句和陈述句,并能将反文句变成陈述句。体会每组两句话说法不同,但意思相同,表达方法的不同

2、能主动积累名人警句、成语故事。

3、能主动积极地发现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跟同学交流。

4、能读懂故事,明白写通知的要求。

5、能读懂短文,明白短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自由读两组句子,体会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2试一试,学着书上的样子,各写两组句子。 结合旧知识,谈自己的发现。

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句子,体会意思。

2、读一读,记一记。

3、比一比,谁能记得又好又快。

按要求完成,提高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

比赛激趣。

三、点击成语

1.自由读一读,看看“揠苗助长”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揠苗助长”的意思是什么?

3.这个成语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4.你能说出别的成语故事吗?

自由读,加深认识。拓展游戏:抢反义词。

交流,评价。注意仪态,

评价时注意语气。

四、自主阅读园地

1、借助拼音读短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读了短文你知道会植树造林的鸟是怎样植树造林的?小牛都征到了哪些朋友?

4、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好词佳句并介绍给小伙伴。

读短文,勾画

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思考回答

交流

五、习作百花园

1、自由读故事,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小梅花鹿在通知大家开会时是怎么说的?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3、写通知必须要让别人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谁参加怎样的会议。

4、明白通知格式要求。

5、练习写通知。

思考,回答

明白要素

独立完成,修改。评议,再修改。

教学随笔:

二、口语交际《我的发现》

学习目标:

1、能大胆地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2、能认真听同学的介绍,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并能对同学的讲话进行应答,获得启示。

3、与同学交流,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教学准备:

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图片,并把自己的发现摘抄下来。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课文,引出话题

1、回忆本组课文内容,谈谈收获体会。集体交流,相互补充。

2、教师激励,引出话题。 结合旧知识,谈自己的发现。

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小组互动,交流发现。 小组内同学相互说说自己的发现,听的同学专心听,边听边想谁的发现对你有启发,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按要求完成,提高自学能力。

学会说,听

三、集中交流,评议提高。

(1)抽生在全班交流,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借助文字材料、图片等进行介绍。

(2)互动交流。对别人介绍的发现提出疑问,畅谈收获,有相同看法的给予补充,形成人人交流,人人互动的场面。

(3)集体评议,谁的介绍最令你满意,评出最佳发现者。

介绍。

交流评议。

在交流评议的过程中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

四、创新活动,推进互动。 (1)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自己的发现。如:像公路会“呼吸”那样,设计保护环境的新方法,设计环保作业本。。。。。。

(2)展示自己的创新发现并介绍特点作用。

(3)评出最佳设计奖,发给勤观察、爱思考、勤动手、会创造的同学。

结合实际,设计。

展示特别的地方。

评选

教学随笔:

8.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八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短诗,从声、形、色三方面生动刻画出瀑布恢弘的气势,柔美的景致。在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体会瀑布的声音、形状、颜色为教学重点、难点切入。运用课件展开教学,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崖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教学时,先播放瀑布轰隆隆的声音,学生以听觉感受瀑布的恢弘气势。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对瀑布声音的体会更加深刻。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想着瀑布的声音,那壮观的气势自然声情并茂地展现出来。

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运用课件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突破此难点,只需一幅青山衬白色瀑布的远景图,便使学生即刻感受到色彩的对比,体会到“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境,那欷歔声化为对瀑布美景的赞美,化于充满豪情的诵读之中;而领会“一座珍珠的屏”,则将珠帘图与瀑布对照,花千言万语费尽周折讲解的难点就在这形象的图景前化为动情的吟诵,融入字里行间中了;同样,那如烟如雾如尘的缥缈意境,也让学生一边欣赏相应的图片,一边轻轻读出它那曼妙的变化来。学生们在这欣赏与诵读的过程中,充满了欣喜,充满了激情,一次次动情的诵读使学生们沉醉于瀑布时而恢弘、时而轻柔的情境之中。

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了重难点,还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同时还能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信息源。

因此,教学中,我还利用课件拓宽学生的视野,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知名瀑布: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世界第一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最洁净的瀑布群--九寨沟瀑布;亚洲最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世界上最宽瀑布--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欣赏到这些奇美的瀑布,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争先恐后谈论自己的感受。信息量扩大,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运用课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有效地运用课件,是对传统教学的完美和补充。

9.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九

一、了解“数学广角”目标定位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必要的应用技能。”因此, 使每位学生能初步感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广角”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二、优化教学策略

(一) 立足数学思想, 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 数学广角的教学首先应定位于通过数学活动,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具体说, 在“重叠问题”这一课, 制定的教学目标应符合:让集合思想指导重叠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对集合的思想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让学生学习不只是满足于用韦恩图解决数学问题, 还要让学生体会韦恩图的形成过程。

(二) 围饶数学思想, 对教学素材进行取舍

内容是教学的载体, 数学广角的内容有明确的教育内涵和主题空间, 数学思想方法是它的灵魂和核心, 教学素材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要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

“重叠问题”中例1是学生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活动, 练习二十四的第1题动物运动会、第2题逛文具店买文具, 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生动有趣的素材, 这样编排使原来比较抽象、深奥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 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 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易于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的作用。

(三) 通过活动, 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重叠问题”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解决问题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亲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这节课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历探索、操作实践, 与同学交流和分享。在“引入”部分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引起思考、在讲“例1”时通过问“两个小组一共多少人”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计算让学生了解到表格的不足之处, 提出“你们能设计出更好的方法吗?”接下来是借助学具, 让学生体会韦恩图的形成, 再通过微课视频验证, 引入韦恩图, 最后是应用与拓展。整个课堂都突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学生构建一个亲身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平台, 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 强化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 需要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强化者, 不断用数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激发”过程中, 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感悟、不断地明朗, 直到最后能主动应用。本案例在让学生感受了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后, 在“综合实践, 运用新知”环节除安排教材上的2个习题外, 还设计了重叠问题变式题, 即求“只捐款的有多少人?”“没有参加这两项文艺表演的有多少人?”设计这2个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弄清楚总体与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实践证明这样设计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三、“数学广角”教学中的数学思考

和其它数学教学内容一样, 通过数学广角的教学要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但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数学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应该如何实现,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不是简单地把有关结论告诉学生!

如在“重叠问题”教学中, 不是简单地搬出韦恩图, 而是让学生感知韦恩图的形成过程。

第二, 数学广角不是搞的越难越好, 不必刻意拔高教学要求。

第三, 制订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 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 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

第四, 抓住各知识的联系点, 做到一题多解, 体现“大教材观”。如“用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

第五,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案例

《数学广角—重迭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08页的例1,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 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 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名字牌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师述:同学们, 你们喜欢看电影吗?现在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 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

提问:简单说一说这3人分别是谁? (课件同时出示:爷爷爸爸儿子)

那为什么有2个爸爸, 2个儿子呢?

师述: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 是的, 爸爸有着双重身份, 既是爷爷的儿子, 也是儿子的父亲。其实在数学中也有像这样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数学广角的学习吧!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 实践活动, 深入理解

1.出示统计表, 理解重复

(1) 产生矛盾:想一想, 这两个小组一共有 () 人。

(2) 体会重复:

预设 (1) :因为有8人参加了语文小组, 9人参加了数学小组, 所以是17人。

预设 (2) :因为李芳参加了语文、又参加了数学, 两项都参加了, 所以是16人。

预设:因为有3人两项都参加了, 所以是14人 (正确答案) 。

(3) 引出画图方法。

师述:看来, 像这样的统计表有时不方便我们发现重复的人, 其实, 用图表示就清楚了。那我们能想一个什么办法既能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人, 又能看出参加数学小组的人, 还能看出两项都参加的人呢?

2.动手操作, 感知韦恩图的形成

师述:你们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学具, 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设计。

(1) 合作摆出韦恩图。

(2) 汇报结果, 体会韦恩图的形成。出示摆法 (1) : (分开摆的) (黑板上展示)

提问:像他这样摆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吗?

出示摆法 (2) :提问 (1) 你为什么要把两个圈这样摆呢? (重叠一部分)

提问 (2) 中间这部分表示什么?你的意思就是说中间部分是既参加语文小组的又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 是吗?

提问 (3) :你为什么把这3个名字拿走了? (这3个人既参加语文小组的又参加数学小组, 只能算一次)

这3人就是? (板书既……又……)

提问 (4) :现在你能看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视频验证, 引入韦恩图

师述:看, 我们用图表示出了参加这两个小组的人员情况, 你们理解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课件出示视频, 讲解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由14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地上有两个大圈, 老师指示:参加语文小组的同学请站在左边红色圈内, 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请站在右边蓝色圈内, 引起了矛盾, 李芳、杨明、刘红先进入红色圈, 后退出来进入蓝色圈还是不行, 最后大家把两个圈重叠起来, 他们3人站在重迭的区域就满足条件了)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你们想的方法和数学家韦恩想的一样, 这样的图就叫做韦恩图。“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约翰·韦恩于1881年发明的。”

师述:看来同学们创造的图叫韦恩图, 能清楚地看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 (韦恩图板书并出课件)

4.理解其它各部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

提问:那这个韦恩图的其它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呢? (课件强调出示)

5.解决问题, 整理算法

师述:那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该怎样列算式呢?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整理算法:

先把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班的人都加起来, 再去减去重叠的数。

8+9-3=14 (人)

小结:因为杨明、李芳、刘红这3个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 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因为语文的8个人里面有他们3个, 数学的9个人里面也有他们3个, 用8+9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 也就是多算了一遍, 所以要减掉3。

(三) 综合实践, 运用新知

1.动物运动会 (出示110页第1题)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110页第2题) 。

3.四 (1) 班同学打算去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 有18人买了礼物, 有26人捐了款, 其中8人既买了礼物又捐了款, 只捐款的有多少人? (选择题)

A、26-8=18 (人) B、18+26-8=36 (人) C、18-8=10 (人)

4.四 (1) 班有52人参加文艺表演, 其中参加舞蹈表演的有24人, 参加唱歌表演的有17人, 既参加舞蹈表演的又参加唱歌表演的有6人, 没有参加这两项文艺表演的有多少人?

(四) 全课小结

师述:同学们, 今天和章老师一起进入了数学广角, 学习了像这样的数学问题, 你收获了什么呢?

师述:同学们, 你们学得真好, 你还能顺利完成作业纸上的题吗?

(五) 课堂作业 (作业纸上完成)

六、结论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运用微课这样的讲课形式, 首先教师是做好充分准备的, 其次可供学生多次学习, 再次就是方便及时观看和解答疑惑。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它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

上一篇:岗亭合格证明下一篇:舞台剧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