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24-07-16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共11篇)

1.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互相帮助合作学习。所以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问题:(1)合作重形式,轻实质

在课堂上,往往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 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号和二号学生,而其他的学生则一言不发,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教师尽管给孩子们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不够重视,指导不够。

(2)探索重主体,轻主导

新课程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结束。这种毫无组织的学习方式,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3)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表现很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无关的事情,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甚至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4)评价不全。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时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有时候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树立合作意识,促进小组和谐发展。为了更好地激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办法:一是每节课结束前一分钟,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二是每次大型考试后,学习委员算出各组的平均分,教师给较好的小组发小奖品。这样可以促进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乐于合作。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合作的意识不够强烈。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材

中重要的内容,创造性地把教材变“活”,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萌生合作意识,让学生敢于大胆尝试。

三、教给学生合作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首先,学会分工与协作。组内的成员一定要分工明确。其次是学会交流和倾听。教师应教育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要陈述有条理,层次清晰,声音适当,不妨碍到其他小组,并且,在别人陈述观点的时候要认真倾听。再次,要学会总结与汇报。当小组合作交流即将结束时,记录员要整理好交流的成果,并由小组长安排好汇报方式,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

四、建立合理评价机制,让学生促进合作。

小组合作的评价应该是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采用评比积分的鼓励机制,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导评的方法,强化评价的监督、激励和导向作用。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地理---纪树颖

2.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二

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也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合作学习。”可见, 合作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谓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当前的大班额教学中, 怎样开展合作学习, 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 是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因材施教, 激发合作动机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说:“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 我们的教学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

1. 培养科代表。

科代表是“教师的代言人”, 所以引导、教育好科代表非常重要。笔者的做法是:通过鼓励、表扬的方式帮助科代表树立威信, 充分发挥他们表现突出和成绩优秀的长处;通过谈话和实际指导, 使他们认识到辅导和监督其他同学学习会大大促进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学习进步, 使他们逐步形成协调伙伴间、组与组之间关系的能力, 带动全班同学共同发展。

2. 促进“辅导生”。

“辅导生”是班级的中坚力量, 需要教师的重点培养。笔者的做法是:通过集体活动和个人交流, 在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帮助他们树立班级主人翁意识, 教育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帮助后进生, 和后进生共同提高。

3. 教育后进生。

后进生是一个班集体的希望所在。对于后进生而言, 教师的爱和鼓励、同学的关心和帮助, 改变的将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 还有他们的人生。所以, 教师不仅要倾注更多的关爱在后进生身上, 还要发动和组织科代表、“辅导生”关心、理解、帮助、支持他们,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克服自身不足, 逐步增强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

二、激发兴趣, 活跃合作过程

合作学习能否带给学生足够的心灵愉悦, 是决定学生能否对合作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这一点很重要, 学生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才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教师就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精心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足够的时间。

学生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交换意见,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创造一个新成果, 而创造的过程需要时间。如果教师拘泥于形式, 限制讨论时间, 学生还在讨论的兴头上就叫停, 小组学习就毫无意义。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 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分配角色、加强训练,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完整性。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发展空间。

教师提供给学习小组的合作内容要有可发展性, 它要能联系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的想象, 调动学生的思维。因为有发展性的选题能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从而自然而然地发展自身的语文能力。

三、恰当评价, 增强合作激励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恰当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 一种鼓励。

1. 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做深入的了解, 然后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 并且, 教师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要表达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从而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学生互评要真诚。

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科学分组  明确任务  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92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有兴趣,乐意去学,选择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十分重要。通过教学实践,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些浅显的体会,现在来谈一谈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作用。

一、 科学分组、明确任务

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小团队,在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在美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将爱动的、爱静的、反应快和反应慢的,兴趣浓厚和兴趣淡漠的,各自特长不同的学生编排在一起,小组中的每个同学按优、中、差编上号,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的影响和别人的需要,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头饰》一课时,采用六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每小组成员都有各自的角色,发挥各自特长,有负责设计绘画的,负责剪贴的,负责编写小故事的,负责表演的,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表现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更愉快,从而达到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学习目的。

合作学习可以看作是一项技能,同样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不断训练、磨合。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许多困惑,经常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置之不理,学生讨论中趁机聊天,聊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当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时,小组代表汇报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来代替小组,这种情况下,教师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放开了就收不回,最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最后想到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要做到:

首先,明确任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其次,教师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并通过一帮一扶助,实现差生到优生的转变。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我们要多些鼓励、宽容,少些批评教育,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也会更强烈。

总之,个人的职责要明确,为了实现小组目标,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对小组成绩有所贡献,小组活动应对组内成员作明确的分工。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分组讨论、我要求每组4、5、6号同学来归纳回答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1、2、3号同学协助补充,最后是完成情况给小组计分。这样做为学生创设均等成功的机会。由于每个小组的构成大体相同,因而学生无论在哪一组,只要自己努力,并有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那么都会有成功的机会,都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学习

有效的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有效评价和鼓励的关键是适时、适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相应的奖励机制。在学习过程中,如对预习作业展示的评价,对课本知识提出质疑的鼓励,对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纠正错误的奖励,对作品展示的评价,对完成作业的评价等、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以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预习,主动展示,认真听课,积极完成作业。同时教师还应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另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和最佳组员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

4.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总结 篇四

双城市第十一小学苗乃春

2012年4月26日,我校数学组全体成员按照学校整体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对我校承担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一科研课题进行了教研,教研活动从早上八点开始,活动分以下几个步骤:

1、数学组关晓波老师执教《找规律》一课。

2、教育局、进修校、学校领导与数学组全体教师共同评课、研讨。

3、主持人作总结性报告。

4、教育局、进修学校领导讲话。

5、学校领导作总结。

▲ 数学组由关老师执教小组合作学习公开课《找规律》 关老师的教学设计是:

一、课件导入:苹果、汉堡、冰淇淋、可乐等有规律的排列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出示课件,联欢会教室布置情景图(教材中的主题图),观察、找规律。

三、通过摆一摆、粘一粘、考眼力,延伸到生活中的有规律的事物进行教学。(其中四次小组合作学习)

▲教育局、进修校、学校领导与数学组全体教师共同评课、研讨。▲主持人作总结性报告。

1、教学过程为:导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总结。

2、教师在课上指导学生活动的步骤,每个小组都井井有条,各负其责。

3、小组长的作用很大,指导组织帮助其他同学学习。

4、教学活动以贯彻数学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课堂

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充分的活动起来,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也能充分表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借助讲解来贯彻全课。

▲教育局、进修校领导讲话。

▲学校领导作总结。

5.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五

《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英语课程总目标。在教学中,我为了能够有效的完成英语课程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始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并力求有效。在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我认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有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效的备课

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备课。在初中阶段,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学情有所不同,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备课,并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到达有效必须要备《英语课程标准》、备方法、备学法、备学情、备问题设计等。只有做到有效备课,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有的放矢,才能使小组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二、有效的设计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在一节课中需要设计几个问题放在小组中进行合作,问题难度的大小等。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材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2-3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不要过多,问题难度适中,难度的把握要大于个体,小于群体。如果问题的难度小于学生个体,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如果所设计的问题难度大于群体,也就是说超出小组集体研究能力的范围,小组合作也研究不出来结果,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就达不到有效,即合作学习无效,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更谈不到了。只有有效的问题设计,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果,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所制定的目标才能得以完成。

三、有效的分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的可持续发展,小组有效合作学习重在分组和小组成员的分工。

我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在小组分组和小组成员的分工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没有进行分组,更谈不上小组分工了。问题提出后,就让同学们合作研究,结果场面十分混乱,班级几十个小喇叭一起出声讨论,声音嘈杂,还有的同学溜号,不务正业,唠嗑,更有甚者,个别学生趁乱打闹,使课堂秩序难以调控。

为此,学校领导和科研室的同事及时帮我进行了诊断,本着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方法,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调整。首先,进行有效分组,班级按座次前后桌4人一组,全班分成若干各合作小组,由于有的班级余数不足4人,那么,就将他们分在其它组中。其次,在分组过程中,注意了组与组之间学生的知识、语言表达、整理材料等方面的能力,力求组与组之间能力水平差异不大,必要时打乱座次。第三,分组完成后,就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任务到人,责任明确,小组内设有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纪律管理员等,组内成员的职位不固定,采取轮换制。通过这种有效的分组和责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有活干,小组成员各司其责,相互帮助,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及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四、有效的倾听

在有效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严格课堂教学秩序,在一个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就不要说话,要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内容,并将他人发言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分析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如果需要,要对发言者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恰当的补充和评价。

五、有效的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活动起来了,教师的位置在哪?是不是学生活动时,教师就可以置身事外。我认为,学生活动时,教师应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之中。这时老师的角色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当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出现难度的时候,或者合作学习的场面出现混乱时,教师要对学生活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调控,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有效调控,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师生的教学相长。

6.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六

课题论证报告

主持人:胡永红

西团中心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活动为中心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并围绕小组活动来安排教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小组的功能主要是:小组学习、分组训练、质量评价、检查复查等方面。但小组较多,检查信息反馈很难及时,对于每一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检查进度等不好全面掌握,不利教师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不利教学进度的调控,也不便发现学生进步的轨迹。现在,我们见到的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有效性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如何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更加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课题摆在了许多科任教师的面前。

(二)课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学习动机的产生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源头活水,本课题研究试图通过对小组建设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开发学习潜能。本课题设置的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彻底改变长站讲台我讲你听的给予式教法,以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开拓者身份出现在课堂,在指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全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在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致力于为学生的发现、创造、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为充分发挥学生间、师生间教学相长效应搭建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平台,不仅能激活学生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出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而且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三)课题的创新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许多教师也试图将合作学习引入自己的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效益,但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形似而神不似的阶段,未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因此 ,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提出《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旨在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构建适合小班化下的合作学习小组,设计有价值的合作议题,抓住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技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维果斯基派,操作主义现象派,社会认知学派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作过一系列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对自主学习问题的研究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在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等基本问题上都取得重大进展。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途径方面却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索出了许多值得借鉴和可供推广的方法和经验。

“互助学习”源于合作学习中同伴互助的原理。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80年代后,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于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从90年代初期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从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意义、基本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合作学习建构起完整的理论框架,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并研究合作学习,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

总之,国内外自主互助学习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对于提高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以及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和假设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以小学课堂教学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整合学习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有效性”。“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所谓“有效性”,就是指通过小组在一段时间的讨论或动手实践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是对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为的结果的一种整体性设想与运筹。

(二)研究的假设

(1)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生特点,采取“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组间平衡”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

(2)教师首先应转变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实现角色转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兴趣,培养合作创新精神,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采取适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步假设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并在实施中逐步调整和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表现在:

1、通过研究,确立高效的小组建设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技能。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能否由形式走向实质的基础。学生合作的技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

(1)倾听的技能。明确不是只有自己说才是参与,听别人发言同样也是参与学习;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并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边想边分析别人发言中的对与错,并积极吸取精华,补充自己。

(2)表达的技能。首先要让学生敢说,特别要敢于质疑问难;其次就是表达清楚;最后是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

(3)交往的技能。让学生明白,与人合作时,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1)倾听的能力。要希望学生学会倾听,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要把握每一个教学良机,把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对倾听获取的情况及时做出教学决策,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信息进行教学。

(2)反思的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经验,而且对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为了教学实践的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研究内容

1、确定自主互助课堂小组建设和互助学习基本模式的操作流程。

2、开展各学科学习策略和各学时学习方法的研究,设计用于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导学条”(导学指南)。

3、研究课堂学习小组建立的科学性,探究自主互助学习的适用条件和教与学的质量评估。

4、探索一课时教与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

3、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五、课题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

研究过程的前期工作之一,是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收集国 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⑵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资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⑶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并根据研究中遇 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⑷对比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 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⑸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教师典型的或有特色的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对被总结 的经验进行筛选、归纳、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

⑴研究原则: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②体现评价的时代特点;③突出评价过程连贯性;④尊重评价的差异性;⑤运用评价方法的多元性;⑥突出评价的主体性.⑵“十二字”方针

微笑、宽容、赞赏、鼓励、理解、关怀

(二)课题实施过程设计、主要措施

(1)准备阶段(2013年3月-4月)学习相关理论,完成课题研究方案,明确分工。

(2)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5月—10月)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形成阶段性小结。

(3)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11月)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七、课题研究预期效果(一)阶段性报告、论文

(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份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者是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并热爱教育科研,关注学生的学习,善于及时总结和反思。在校级教科研中积极主动研究,并获得学校好评。

2、研究者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有着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深入实施课题研究。

3、研究者的教育教学改革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着相当的时间经验,有多篇论文、案例获奖。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7.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途径 篇七

1.合理组合小组成员

(1)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察,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适当可以在安排座位时进行调整。

(2)让组内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 ,小组内确定分工,落实责任,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教师要经常观察小组合作中学生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的调整。组长可采用轮换制,可以一周一轮。

2.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1)学会倾听。“学会倾听 ”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 ,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

(2)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 ,在肯定别人优点时 ,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就应立即追问为什么;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

(3)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 ,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教师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3.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问题有预设的和生成的两种,利用前置性作业卡预设问题, 也可以在课堂上对生成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1)选择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习。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决, 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如果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 设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解法多种多样,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得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会发生一定困难,急需与其他同学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

4.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置合作学习。

(1)在新旧知识的碰撞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再通过小组交流辨析,从而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2)在动手操作时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动手操作探究时,进行小组合作,能使成员形成一种与人配合的默契,共享成功的喜悦。

(3)整理复习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整理和复习“小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材料(一张纸,一些概念的小卡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每个小概念、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整体。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整理了知识。有的小组想到的是大提纲式的;有的小组则想到用电脑菜单的方式,有的则是用了树状结构。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整理了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创新思维得到了增强,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5.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小组合作成功发展的关键。良好的评价机制,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地开展,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1)小组合作的评价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 ,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每次都要以充满期待的心理评价学生。

(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 ,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的整体表现为主要标志,要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以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我在班上采用的是小红花加星星的评价方法,每组的小组长有一个小组荣誉本, 每天由小组长在上课前以日记的形式记下一天的收获,画一朵6瓣的花,标出学生的号每人一瓣,这节课你发言了或是做题了就把你的花瓣涂上色, 全组同学按号加分,每加够10分就换一颗星星,当有10颗星星时就可得到一个月亮,10个月亮又可以换一个太阳。

8.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篇八

关键词:小组合作;积极性;表达能力

在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就是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整个互助合作过程中构建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运用一切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字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感觉很困惑,如果我们还是运用传统的说教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学的知识会很死板。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数学进行学习。比如,在进行两位数乘法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规律来进行教学,13×17=221,14×16=224,15×15=225…请你用字母表示上述两位数乘积的运算规律,并用整式的乘法证明你的规律,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规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出一些規律,老师在进行总结概括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两数的个位数之积为得数的后两位数不足10的,十位数上补0;两数相同的十位取其中一个加1后相乘,结果就是得数的千位和百位。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发现规律更加容易记忆,在理解和运用方面也会更加的灵活。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对自己总结的东西进行运用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方面,但是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学生不会进行合理的表达,因为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里能够和同龄孩子进行沟通的机会本身就很少,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表达出来。因为面临的都是平时生活和学习的小伙伴,所以,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不会有紧张感。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最为有效地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往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总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严肃感觉,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在很多时候也不能够真正地了解学生学习面临的问题,但是运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个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教学情况进行整改,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多了,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敢于请教老师,这样老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提出课堂整改方案。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合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规律并加深记忆。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可以和同龄人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李丹.分布式认知视角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2(4):3-5.

9.教学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九

主讲人:刘颖燕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育中一条极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它主要是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间的互动,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达机会,交流机会和活动机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有效的小组合作组织策略是落实小班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根据个性差异,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自愿结合”的原则进行分组。比如有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学习热情的起伏较大,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往往受学习内容和学习氛围所左右。针对这一情况,根据数周的观察和了解,教师从学生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需求入手,进行异质编组,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把全班学生分为好、中、差3层。分组时,均衡配置,即每个小组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大体相等;男女混编,即每一小组男女生比例大体相等,然后明确组长及组长组员责任,分工落实后,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共同提高,使学生意识到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荣辱与共的群体,不能和小组成员友好相处或拒绝帮助别人都是不可取的。再按需协调,使每一小组的人员结构根据学习需要、内容需要以及活动中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态,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展示自我的机会,符合教学发展需要。

二、把握合作时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1)在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组内合作交流,合作才有价值。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笔算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54+2()=8(),先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所想与组内交流。概括出括号里能填6-9四个数,再继续合作讨论:为什么只能填这四个数呢?从而得出十位上2个十加5个十,要想得8个十,个位上的数相加必须满十,向十位进一。所以,方格里的数和4加起来必须满十,才可以。(2)在学生单独实验遇到困难时,倡导合作,对于有些实验学生个体不能独立完成,这就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相互合作。如教学“实际测量时”组长明确分工,带领组员共同测量出操场的长和宽并完成报告。(3)在学习的重难点时,引导合作。在教材内容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是这样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想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热情;合作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组内交流;小组代表汇报,相互质疑问难,并不断修改完善,师生总结概括。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在小班中进行合作教学,让学生参与互动,就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摩擦和碰撞的环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谋取集体智慧的结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做出指导

要使小组合利进行,光靠学生的能耐是不够的,毕竟小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状态。因此,教师指导不仅不可缺少,而且占主要地位。所以,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并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合作任务。

四、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式倾听

主动式倾听是指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之一,在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时,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其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和酝酿自己的理解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1)尊重每一个发言者,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既是倾听者,也是发言者。在别人发言时自己如果不主动倾听,那么当自己发言时,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倾听是相互的,因为尊重是相互的;其次,要避免受偏见的影响,应保持开发的心态,对别人不同的意见也应努力倾听,保持一种开发的心态能够大大提高倾听的效果。发言者看到别人尊重自己,就能激发他的自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2)让学生掌握一些主动倾听的技巧,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比如,指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发言者的内容和观点上,而非表达的方式;要学会抓住发言者的有效信息,寻找重点或中心概念,而略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为了便于记忆和整理,可以让学生有选择的做笔记,记下关键字句,以增强记忆。(3)教师应注意自己教学中的指令性语言,要尽量使用有利于对话活动开展的指令。比如“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共同关心的问题”,“大家可以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用一些提醒的话语,“在别人发言时,希望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等等,这样就能避免少数人在思考,而多数人处于被动倾听的状态。同时教师要培养与训练学生学会、“说”、“论”的能力,使学生“能听”、“会说”、“善辩”。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改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盲从,做到有选择地接受。这样,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相互吸收,相互补充,相互纠正,知识也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深化,学生群体的智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发挥组间评价作用,强化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重心由激励个人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同时又注意把强调外部强化转为学生的自我奖赏,揭示学生参与互助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让学生从互动中逐渐认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体会互动带来的智力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爱,并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态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10.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十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11.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篇十一

一、何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的教学内容并不全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引导。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呢?

1在学生学习遇到难点,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适用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只有当学生处于一种将通未通、似懂非懂的状态时,合作交流才能激发兴趣;也只有当学生意见不一,感到有必要探讨时,合作学习才更有价值。

2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学生赏析了一首诗歌后,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总结出诗歌的意蕴、特点等。

3当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表现形式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如教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时,可以让学生用演唱、写诗等形式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二、如何科学分组

老师首先要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有所了解。比如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脾气等。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进行分组学习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分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①民主集中制的形式。此方法体现在让学生自由组合。②“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组间同质”是就每个小组来说,小组的人员数目,组内人员的个人能力、学习水准等基本均衡。“组内异质”是就某个小组成员来说,将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不同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合作小组内。如在学习“祖国大好河山”这一单元时,将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特长的学生分在一组,有的学生长于画画,有的学生长于唱歌,有的学生擅长跳舞,有的学生擅长朗诵,有的学生擅长写作等,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看到他人的特点,在学习中完善自己。

三、如何合理分工

分组完毕后,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个学生都要担任一定的职务。比如小组内有组长、策划人、协调员、记录员、报告员等,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此外,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适当地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两类学生。一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要特别照顾那些平时在班上学习处于劣势的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比如上写话教学课时,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给写得较差的同伴讲讲自己的写作经验,在下次写作课时,再由写得较差的学生执笔,写得较好的学生在旁指导,角色互换,达到互相进步的目的。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设立组长,没有一个得力的小组长,小组合作学习或是盲目行动,或是迟疑不动,无法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长可先由小组内部选举后再由老师调整,或轮流担任,老师要给予小组长一定的权利,以便于小组长开展工作。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要做什么

1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小组合作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参与、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的环境。老师把角色定位好,才能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才能营造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轻松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2重视激励、调控与点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应采取激励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老师要恰当地把握评价标准,在评价时,不但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加以肯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老师要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的合作互动富有成效。老师在巡堂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当小组成员不懂如何有效开展讨论时,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在低年级教学中,没有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小组合作,老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要做好学生的参谋和助手。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努力探索,有意识地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我的军训教官为话题的优秀作文下一篇:小学学情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