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2024-10-08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精选8篇)

1.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篇一

《归去来兮辞》教案陶渊明

教学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 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教学要点]

简单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示范朗读。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明确:第1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ɑ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1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2、3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4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应读得旷达、悠然。

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进行揣摩,以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志。

(1)归去来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结合第2、3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2.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篇二

一.心为形役之悲。陶渊明是在亲友的劝告下为“免于饥寒”而入仕的, 但他质性自然, 心向田园, 心性的玷污, 灵魂的扭曲, 尽管有“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的自恕自慰, 但更有“心为形役”的悲痛、惭愧和惆怅,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这时候, 诗人才毅然绝然辞官归田。

二.居家涉园之孤。无论是归途情景, 还是归隐后的生活, 诗人有“舟轻飏”、“风吹衣”的轻松自在;有“问前路”、“恨熹微”的焦急迫切;有“稚子候门、携幼入室”的天伦之乐;也有闲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也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更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隐者之趣。但我们从“引壶觞以自酌”中读出了诗人的无人为伴的孤独和苦闷, 从“门虽设而常关”中读出了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孤寂;从“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的白云和归鸟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中读出了诗人沦落尘网、身陷官场的不自由、不自在;从“翳翳”之景读出了悲凉, 从“抚孤松而盘桓”中读出了诗人的孤独无靠、形影相吊的落寞……我们读出了陶渊明的孤寂情怀。

三.交往出游之忧。诗中我们读到了诗人“悦亲戚之情话”的融洽欢欣, 但我们更体会到诗人非亲戚、农人等人能够理解而唯有“琴书”才能消除的内心之忧;我们读到了“窈窕寻壑”“崎岖经丘”的出游之乐, 但我们更读到了孤舟独往、特立独行的遗世情怀。即使是面对欣欣向荣、万物复苏的景象, 诗人还在悲愁叹老, 自伤自悼, 离开官场之后, 诗人是自由的, 诗人也是痛苦的。

四.委心乘化之愤。“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是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的感叹, 更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在否定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的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心中仍有所求的不甘和难耐;“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中的一个“聊” (姑且、暂时) 字不也告诉我们诗人的乐天安命也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吗?“登车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诗人醉情山水, 逍遥自在, 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谴责和抗议, 更是诗人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不平。

3.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篇三

一、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人生态度

《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的感人之处在于他鄙夷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在其作品中是屡有申述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这是陶渊明终生恪守的人生态度。义熙元年的归隐,是陶渊明与官场的彻底决裂,也是陶渊明人生的重要转折。值得注意的是,其时陶渊明的家境并非十分富庶。归隐之初,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加上刚刚去职,有一定薪俸结余,尚无生计之虞。归隐数载,生活的种种不幸渐次袭来,陶渊明沦为“君子固穷”的一介寒士。濒临晚年,陶渊明贫病交加,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陶渊明的归田,出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并没有任何被胁迫的成份。为了人格的独立和完善,陶渊明走了一条“躬耕自资”之路。其后的实践证实,这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逢运之贫”,“箪瓢屡罄”,毕竟需要巨大的心理承受力。封建时代,像陶渊明这样耐得寂寞、耐得潦倒、耐得贫苦的士人,实在屈指可数。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仕进之路并未断绝,故交之中,也不乏达官贵人,陶渊明之可贵在于,即令贫病交加,也无出仕之念,即令处境困厄,也不攀附权贵c在富贵和贫穷之间,陶渊明决然选择了后者而毫不反悔。“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以累己”,“不赖固穷节,有世当谁传”,“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于中不难看出陶渊明白诩气节安贫乐遭的情怀。

二、委运任化生死由之的达观思想

《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完全持坦然态度,这是窥探陶渊明心态不能忽略的一点。《形影神》:“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更须尽,无复独多虑。”《挽歌诗》:“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归园田居》:“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在陶渊明看来,人虽为万物之灵,却难以逃脱死亡。即然如此,对生死荣辱作过多考虑就显得多余。因此,人应当顺应自然,在“自然”这一波涛起伏的大梅中随流飘荡,不为之喜亦不因之惧。这种“乐夫天命”,委运任化的思想,反映出陶渊明的生死观。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人生哲学,才使陶渊明对天地万物齐以达观,对世间纷扰无动于衷,对艺术世界执着追寻,也才有陶渊明式的独到的审美发现。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儒家的生死观,天寿等同生死混一是道家的生死观,陶渊明的生死观带上了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而有别于儒遭两家。陶渊明看重有限的生命,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感吾生之行休”,但对生死又坦然面对听其自然,表现出一种平静心态和旷达胸怀。陶渊明白撰挽辞并为了吟唱,“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以平静理智超然旷达的心态看待生死,其可贵处在于,完全摆脱了生死的纠缠与因扰。在陶渊明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生命过程的长短,而在生存质量,即生命过程的完成状况。人活着,应当多姿多彩地演绎人生,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陶渊明毅然辞彭泽令归去,正是为着完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质性自然抱朴守真的生活原则

《归去来兮辞序》:“及少日,眷然有归去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陶渊明否定仕宦道路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就是“质性自然”。粱启超说,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他:‘自然’”。《归去来兮辞》中展现的引觞自酌抚松盘桓、经丘寻壑临流赋诗等情节,实际上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审美情趣的外化。陶渊明以“自然”之心性,人“矫励”之官场,鲜有不“违己交病”者,所以才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之人生感慨。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评论家常以真、淳、朴、拙等词语评论陶渊明的作品。其实,这也是对陶渊明“自然”之旨的具体注释。所谓“自然”,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其根本点即在“抱朴含真”“性刚才拙”。在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陶渊明敝屣名教崇尚“自然”,落脱世故忘怀得失,恪守求真求朴的生活,摒弃浮华奢靡的世风,《归去来兮辞》正作了形象的写真。

四、特立独行不拘时俗的处世方式

《归我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那个虚幻的“世外桃源”。息交绝游悖离时俗,是陶渊明思想的另一特征。如果说,仕途的黑暗、理想的失落、个性的压抑,令陶渊明毅然诀别官场,以归隐生活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充分表现了陶渊明与世风时俗的精神背离。那么,从陶渊明的生活细节中,同样可以看到陶渊明这种不拘时俗的鲜明个性。史书记载:“蓄无弦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是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自述:“性嗜酒……造饮则尽,既醉而退,亦不吝去留。”这种不拘流俗独标新格的审实意趣,告白着陶渊明与现实世界的种种不调和,与时代精神产生着剧烈冲突,这就是陶渊明坦言“世与我而相违”的思想内蕴。

晋宋易代之际,“朝隐”之风盛行,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之假隐土纷纷登场。他们附庸风雅交往权贵,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实为利欲熏心之徒。陶渊明之归田,绝不是求取声名待价而沽,为自己设计一条曲线求官的终南捷径,而是彻底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为自己设计一条展现完美人格的人生之路,《归去来兮辞》的思想价值,正在于对仕途、世俗的彻底否定。

五、安逸闲适平和恬淡的审美趣味

陶渊明的生活情趣,直接反映在《归去来兮辞序》中的有下列四个方面。一曰“躬耕自资”。“植杖而耘籽”这种劳动生活,绝不是诗人的夸饰,这在诗人的作品中多所反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展出肆微勤,日人负耒还。”为不违己愿不负所怀,陶渊明选择了一条躬耕之路,此路之艰辛不难想见。一曰嗜好饮酒。“有酒盈樽”是陶渊明的心愿。前人疑陶诗“篇篇有酒”,的确,陶渊明“偶有名酒,无夕不饮”,“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陶渊明之饮,一在遗世忘忧,一在自得意足。一曰琴书自娱。“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自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与书置于同等地位的是对音乐的爱好:“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有琴有书,载弹载咏。”正是在抚琴读书之中陶渊明得到人生的真趣。一日性爱丘山。“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陶醉林泉,寄意山川,寻幽探胜,以自然景观为依归,以山川草木为友朋,以鸟兽虫鱼为侣伴,陶渊明留下了许多抒写真情挚性的诗篇。

《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仕宦,如无心出岫之云,归田,如倦飞知还之鸟,陶渊明自塑的“抚孤松而盘桓”这一归田者形象,生活之安逸、闲适,心境之平和、恬淡,真切形象地反映出涛人的审美追求,其审美趣味的核心是自由自在适性逍遥。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篇四

舟遥遥以轻飏〔27〕,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28〕,载欣载奔〔29〕。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30〕,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1〕。倚南窗以寄傲〔32〕,审容膝之易安〔3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34〕,时矫首而遐观〔35〕。云无心以出岫〔36〕,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37〕,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38〕?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9〕。或命巾车〔40〕,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41〕,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42〕,感吾生之行休〔43〕。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篇五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 而不关心世事的纯隐士。由于受儒家的影响,陶渊明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期,正是军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庶族寒门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但不过是祭酒、参军一样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 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为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督查属县政绩的官吏)来县,县里说应当冠带整齐,前往迎见。他叹气说:“我岂能为五斗米,这要问乡里小儿。”就辞官归隐,他在回家 时,写下这篇文章表明意志。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 了农村 美好 的自然 景物 安适的田园 生活 ,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和不快如决提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本应回家,但心在官位,为形体所役而不能自主 ,这是何等可悲!表明诗人已有归意。而后一层是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感到欣慰。紧接着,写作 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者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 了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 是人生 观张本。诗的结尾,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6.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篇六

一、1.下面加点词语古今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耕植不足以自给 B.幼稚盈室 C.质性自然 D.于是怅然慷慨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③相同,②④不同。D.①④相同,②③不同。《归去来兮辞·序》阅读答案(附翻译)3.翻译下面的句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译:亲戚朋友大都劝我出去做个小官。B.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译: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译: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D.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译: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请求免去自己的职务了。4.陶渊明辞官离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3分)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归去来兮,___”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谏:劝谏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接近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随便看 D.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策:拄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B.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D.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8.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的志向:“归去来兮!”再回首在官时日,作者用“心为形役”的痛苦自责之词,作了精辟的总结。B.小舟遥遥,衣袂飘飘,写尽归田的欢愉,与“惆怅而独悲”的在官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一“问”一“恨”,显归意之坚,归心之切。C.“松菊犹存”似说坚贞芬芳的节操仍在,“出岫”之云,“倦飞”之鸟,犹言做官本来无心,“流憩”“遐观”“盘桓”,其实是作者遗世独立生活的写照。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作者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得到皇帝的器重赏识,而是回归田园,乐天知命享余生。

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生生所资 资:资助、供给 B.心惮远役 惮:害怕、畏惧 C.饥冻虽切 切:急迫、急切 D.尝从人事 从:顺随、依从 2.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A.幼稚盈室 B.于时**未静 C.质性自然 D.于是怅然慷慨 3.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家叔以余贫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遂见用于小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故便求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因事顺心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2分)。(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分)【参考答案】:

一、1.B(“幼稚”:形容词作名词,孩子。今形容见识少,没经验。)(3分)2.D(①④用来。②把。③因)(3分)3.D(“自免去职”应为“自己弃官离职”)(3分)4.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答案意思如此即可得3分)5.(1)(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2)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飞累了也知道回到巢中。(3)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二、《归去来兮辞》(陶渊明)1.田园将芜胡不归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5.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6.A.谏:劝止 7.D(D项均为连词,前者表并列,后者表转折; 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均为连词,于是。C项,均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8.D(“帝乡”在这里指仙境,而非皇帝的赏识器重。)

7.《归去来兮辞》主旨新探 篇七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主旨,新探

历来评点陶潜在人生转折关口所写的名篇《归去来兮辞》, 大都以为重在表现作者辞官归隐的欢悦, 认为是一篇不与世俗合流同朽的宣言, 是文人风骨彰显的标杆, 是旷达隐逸志趣的滥觞。可是, 我教此文多遍, 从字里行间读出的却尽是委屈与不甘, 品尝的尽是激荡与躁动, 感觉的是作者怀抱未展而又无奈的牢骚, 品尝的是如屈子般怀瑾握瑜而自沉的痛楚与决绝。

这是一个坚守自我而又梦想破灭的文人的憋屈的宣言, 这是一个有良知的智识之士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身处的末世所唱的一曲别样的挽歌。

人说言为心声, 最能反映作者真实思想的不是别人的解说, 而是作者自己的文本。

古人写诗为文, 大多追求含蓄蕴藉, 不到迫不得已, 很少开篇即直抒胸臆, 大吼大叫的。故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以赤子般感叹开篇的写法被称为别开生面的异类。《归去来兮辞》也是如此。作者郁积已久的情怀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作者以严厉自责的口吻表达了强烈的激愤而又无奈的情感。对于世代簪缨的陶潜, 对于诗书传家的陶潜, 对于二十九岁即侧身官场的陶潜, 说不想建功立业、光耀门楣那是假的, 但现实的黑暗, 十三年来官场的污浊, 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蒙蔽了他原本清澈的双眸, 已经三番两次地灼伤了他那原本炽热滚烫的心灵, 已经持续不断地碾碎着他原本纯真美好的梦想。官场沉浮十三载, 眼暗了, 梦碎了, 心冷了。检讨满身心的伤痛, 仅余对操守的坚持还能支撑着他。他只能选择离开, 可心又不甘, 只能吼一嗓子以舒泄。他本有满腔郁愤, 本有诸多不平, 可饱览世情的他, 不管是为了读书人的操守, 还是为了远祸全身, 都不能怨天, 不能尤人, 只能以深深的悔恨自责来拷问本心, 来平定郁愤, 来安慰伤痕累累的魂灵:“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稚子受教, 少艾织梦, 成立追寻, 中年归隐, 只能自怨自艾, 用新剜的肉补旧有的疮。

有人说, 本文为归居之后的实录, 则归家之途、天伦之趣、诗酒风物之享, 当为作者疗治魂灵伤痛的外敷汤药。有人说, 本文是归隐之前的臆想, 则归隐之乐只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梦呓, 更显其内心的不安与苦痛, 更显辞官归隐的窘迫与无奈:想回乡, 回乡之途是身轻心畅、归心似箭, 还是前途迷茫, 近乡心怯?见家人, 家人是有志一同、体谅抚慰, 还是满怀忧思、追问生计?回家后, 是独享安乐, 还是窘迫彷徨, 为酒食奔号……作者长于守志而拙于谋身, 干脆选择性地使自己沉溺于前者的臆想之中, 而主动忽略后者以求暂时的忘忧, 不正彰显作者内心深重的苦痛吗?

而且, 作为归隐田园欢愉说立论的根本的这第二段文字, 也大有玄机, 不知是作者有意泄露, 还是无意之举。文本依次写了:归途———归心似箭, 到家———饱享天伦温情, 室中之乐, 园中之乐;在回家的新鲜劲过去之后, 作者似乎心满意足地过了一段“宅男”生活, 也许是静极思动, 也许是其心根本就未真正地冷静、平静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室内“引”、“眄”“倚”、“审”之后, 踏出了门槛, 每天在园子里晃荡, 虽说没出园子门, 但却宁可“策扶老以流憩”, 也不愿再回到室内, 甚至不愿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坐下来;而且, 在园子里时间长了, 心自然也倦了, 故身虽仍在园内, 心实早飞出园墙:“时矫首而遐观”。他“遐观”什么呢?他为什么“遐观”?他看到云在出岫入岫, 因无心故无羁;他看鸟在兴起而飞, 兴尽而还———园墙既关不住无心的云, 也关不住振翅的鸟, 却关住了拄杖的“我”, 所以, 虽然太阳要落山了, 我也不愿意回去, “我”只能抚着那“孤独”的松树, 徘徊再徘徊。

有哲人说, 人的心是躁动的, 总在家与流浪中徘徊。陶潜因倦飞而归, 又因“久”归而思飞。这段描写归园之乐的文字, 暗中正反映出其身归而心未归、身想静而心欲动的困苦与矛盾———从本质上说, 他应该是一个深受“学得惊人艺, 卖于帝王家”思想熏陶的士子, 他放不下从小就做的并在青春岁月中不断丰满起来的功心名梦, 他的心灵, 他的魂灵仍迷失在旅途之中。

所以, 第二节文字表面上在写回归田园之乐, 而其内里其实在写自己辞官归隐的无奈与不平, 或是说是以乐写忧, 以此间乐来彰显自己对官场与时政的绝望与不甘。

也正因此, 第三节开篇才再次出现直抒胸臆的呐喊“归去来兮”。第一次呐喊唤回了久倦官场的身, 这第二次呐喊则想平复躁动不安的心。在写作技巧上既总结了第二节内容, 又开启下文的“安心工程”;还呼应了文首的呐喊, 开挖出联接第四节的文脉, 强化了文章主旨, 点明了全篇由外到内、层层叩问的文脉。

怎样使自己的心也回归呢?作者对自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闭法———“请息交以绝游”———隔绝外来诱惑, 眼不见心不烦;催眠法———用与亲人心灵互动、用平时最喜欢的娱乐活动读书弹琴来转移注意力, 来安抚不静的心, 来暗示自己安享天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是自己本真的追求;迁移法———干农活、出去游玩散心, 让自己没时间没精力去静下来叩问本心。很可惜, 这三招均告失败:“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万物都能得其时机而繁荣滋长, 而我只能在“失时”中空耗岁月, 无为地走向生命的尽头。一“善”一“感”, 在善良豁达的外表下, 埋藏着浓浓地失落与无可奈何。这“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有异曲同工之妙。

归身容易归心难。不得已之下, 第四节一开始, 又直抒胸臆, 很无奈地劝说自己的心灵:“已矣乎!”———你算了吧, 你还想干什么呢!接着连用三个反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表达了对自己心灵的万般无奈与强烈不满。这表露出作者心中有多深的绝望与不甘啊!但作者没有———也不愿或不敢———点明这绝望与不甘的根源所在。为免读者误解, 作者用否定的方式阐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作者心灵躁动难平的原因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求, 也不是修仙成神 (追求长生?我怀疑“帝乡”也隐指朝廷、隐指皇帝) , 那是什么呢?

然后, 作者用四句话概括了他期望中的日后生活:安心农田, 悠游林下, 纵情山水。在快乐适意中, 作者暗点了三个字:“孤往”的“孤”, “舒啸”的“啸”, “清流”的“清”, “孤”字暗示了未来生命中的他的孤傲与孤独, “啸”字隐射他心中郁愤不平之气的浓郁, “清”字表明他对污浊官场的厌弃与对自己品行高雅纯净的期许。

但作者的归隐田园并没有能使其获得大自在, 在文章结语中仍以“复奚疑”来叩问自己那难平之心, 来宣泄自己郁愤之气!而其中的“乐天命”恐怕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如此看来, 作者谋篇的思路非常明晰, 全文紧扣“归来”二字来写:以呼告、以民间招魂的方式命题, 极富感情色彩;第一段起篇, 以叩问自我的方式, 点明归隐之志、归隐之因以及心形之困;第二段承接第一段, 明写身归之乐, 暗示心归之难, 为转折伏线、蓄势;第三段转折, 写心归之难, 为第四段张本;第四段明志, 期望身心一归, 实归而未归, 合而难合, 结束全篇, 文合而气难合, 引人深思。作者似乎是想用这种方式记录自己在这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的心路历程:因激愤而辞官归隐以示抗争以守清白→归家后短暂的隐居快乐及心中隐忧的泛滥→呼唤心的归来, 寻求心的宁静→明志、宁心, 隐晦暗示心中难抑的激愤。

作者写作《归去来兮辞》, 目的在于宣泄自己对于这东晋末世腐朽黑暗的朝廷的绝望, 抒发怀抱未展却无所施用的憋屈, 发布自己以辞归来抗争来守志的无奈的宣言, 并用自己的行为与文章从某一侧面为这生活着的末世献上一曲诚挚的挽歌。

鲁迅先生曾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论述了这一时期在强权的粗暴专横下的文人的抗争与全身之道。在谈到东晋晚期的陶潜时说, “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 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 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 说他虽也以寄托诗文饮酒以抗争以保全风骨, “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 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鲁迅先生也反复强调陶渊明“总不能超于尘世, 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 也不能忘掉死”, 指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 ‘山林诗人’, 是没有的”, 否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这些文字, 很好地佐证了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以宣泄对政治、对世俗的不平之气的创作动因。

8.《归去来兮辞》难句翻译 篇八

这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⑤)中的句子,看似浅显,但要准确地翻译出来并不容易。人教版语文新老版本皆未作注,《教学参考书》只有这样的解说:“‘始流即初流,此句言初流源头水清澈洁净,一尘不染。”《教师教学用书》仅有的译文是:“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涓涓流淌。”一些文言文读本,不力求直译不说,意译也随意附会。例如《高中古诗文一本全》(中华书局编辑部编,2004年7月第1版)翻译为“树木茂盛,泉水细小却不断地流动”。《高考文言文直译》(曹先擢、李行健审定,李庆忠主编)译为“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潺潺流动”。标有“配人教版教材”字样的《高中文言文完全解读》(牛胜玉主编)译作“春光里万木复苏欣欣向荣,清清泉水汩汩不绝涓涓长流”。这些翻译不是置原句中的难点“以”“向”于不顾,就是按常用义解说,随便增补或删改,离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达、雅——何止十万八千里!《古文观止》的翻译是“树木都是十分茂盛,却有一日兴旺一日的样子。那泉水不断的流着,却似初流出来的一般”,虽有可取之处,但同样有随意添油加醋之嫌,尤其是两个“却”字用得不当,“有一日兴旺一日的样子”十分生硬。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入手,才能使这两句的翻译做到确实、畅达、优美呢?笔者以为,一要仔细考察语境,二要紧扣句式特点。

所谓考察语境,就是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考察上下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上文为“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下文是“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为什么陶渊明要写有时驾车划船寻壑经丘呢?大概是为了表现田园生活并不单调枯燥,而是丰富有趣,从而向世人表明他选择弃官归隐是正确的。这无疑是作品的主要旨意。接下去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是诗人寻壑经丘后的发现,衔接自然。尽人皆知,辞赋多用对偶句。这两句明显对偶;而古人用对偶句又力求变文避复,即如《古汉语知识词典》(罗邦柱主编)所言:“在相同结构的上下文中,为了避免用词重复,而把一组同义词分别用于同一位置,以求协和音响,避免单调、重复。”据此,可知句中的“以”“而”同义,都作连词,表示顺承;“向”“始”同义或近义,都作副词,按古义一可解为“先前”,一可释为“当初”。要尽现这两句的意蕴,翻译时还应像《古文观止》那样引进动词“似”或“像”,以便把句中前后两层意思贯通起来。这样,才能写出如下较为完善的译文:树木蓬勃而像先前一样茂盛,泉水细小而似当初一样流着。

于是下文就顺理成章了:诗人目睹树木、泉水像“先前”、似“当初”一样充满生机,不由得思想自身的处境和变化,发出“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叹。此时流露出忧伤之情,可以说是十分自然的,这也是作品的意旨。毕竟诗人才华出众,年轻时曾怀“大济于苍生”之志,怎么会甘心让它们埋没呢?这有诗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为证。何况诗人归隐,其原因实在含有愤懑、清高和无奈的成份。犹如雾中看花,水中望月,当时的官场潜藏着太多的腐恶和凶险,森严的等级使人倍感屈辱,质性自然的诗人怎么能忍受?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可知诗人当时对腐朽现实不满,一日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归隐田园。这样的情志就预示了诗人归隐之后,除了有挣脱尘网、走出樊笼的愉悦之感外,还会有大志未实现、功业无成就的忧伤。

一言以蔽之:只有仔细考察语境,紧扣句式特点,才能直译好“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两句。

上一篇:员工仪容仪表卫生标准下一篇:关于通报批评的范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