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札记

2024-11-04

教育教学札记(共8篇)

1.教育教学札记 篇一

课堂教学改革感悟(教学札记)

随着小学体育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它对传统的观念、已有课程、儿童的学习方式等都形成了强而有力的冲击,使得我们更加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需要,迫使我们去变革教育、教学机制。在我几年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我的体育学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创设了具有自我特色的“童话体育、生活化体育、体育课本剧、休闲体育”以及游戏性教学、合作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仿生教学、项目教学、心理工艺教学、动活创教学、弹性教学等思想;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使我领悟到体育教学中出现学生“厌学”现象的根源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教师的教学上。新体育课程关注学生的需要,视学习过程为学生的需求不断获得满足的生命活动过程,重视教师教学观的变化。师生不再是某种教材、某项学习内容的机械实践者。用教材、教学内容和其他课程资源来完善人、培养人,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些才是体育课程改革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生活是学生的第一课堂

现代课程论非常强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课程内容不应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强调教学的生命意义,应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其内空以很好的课程资源方式在课堂上予以呈现。只有这样,课程才能够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未来生活的桥梁。

人们常说: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我觉得,生活应该是现代学生的第一课堂。信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人们观念的更新等等,都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到生活中去寻找课程资源、挖掘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不仅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学生所乐意接受的,这不,课堂上的太极剑、打活靶、童心舞等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杰作。

二、敢于表现自己是现代学生的特点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敢于表现自己了”,好多同事都由衷地赞叹着。是啊!回首自己像眼前这帮学生一般大小时,主动提问、主动表演节目那都是不可能的事,而现在他们却主动要求教师提供舞台,以便他们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如:小学生的徒手操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头痛的事,教师难教,学生也不愿意学。如何才能使这部分内容成为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成为一个受师生欢迎的项目呢?在新体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生活中找到了答案——让学生自编动作、互教互学。这一招竟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激活了,他们在课后积极地查资料、练动作、配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我只是场上的“导演”和其中的一名“配角”演员。由此可见,教学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决策者,而是合作者、协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战线”向“多条战线”转移 课程教学是师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的中介。课程所提供的内容应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来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以及个体的生活经验来理解。

四、学生思维的单一性

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讲,强调老板娘注重培养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以体现教学的发展性,从发展的层面来培养学生具备终身体育能力。

小学生思维的单一性主要表现在考虑问题的片面性和对事物认识的单纯上。我在创编动作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创编的动作只是自己感兴趣的,而对一些不感兴趣的器具均没有派上用场。模仿小动物等要求也只是一厢情愿的,创他表现得更多的是以明星的崇拜和模仿。这一切无不启迪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们应主动反思看样更多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创造他们喜欢的课堂教学。

五、自主而不涣散的课堂

如何形成“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自主而不涣散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我进行教学改革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学生要求分组学习,寻求友情帮助,但如何对待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呢?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观察、教育和说服,启发和诱导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同时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从中受益。

对于课堂教学,我想光上好一节体育课是不够的,还应多与孩子们接触,发现他们的能力,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因此,我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我将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好教师不说忌语

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和研究。教师的语言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一位好老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千万不能说忌语。

一、班主任忌语:

以下12种语言班主任不可以跟学生说:

1、明天叫你家长来,不来你就别上课了。

2、你是不是觉得你比别人水平高?你是不是认为你比别人能行?

3、想一想,你是怎么回事?想不通,就别回家了。

4、你怎么连作业本也忘带?你怎么不把自己也忘了?

5、你脸皮真厚,要是我,早找个地方钻进去了。

6、你家长辛辛苦苦让你上学,你却不好好学习,还爱乱花钱。

7、你看你前面的同学比你好,你右面的同学比你好,左面后面的同学都比你好。

8、你完了,你太没用了,这辈子肯定没有出息了。

9、你瞧你像个什么样?根本就不像我的学生。

10、今天怎么来晚了,别解释,站半天。

11、现在正在上课,你在那里做什么小动作,你给我站起来。

12、你怎么这么笨,天生你就不是学习的料。

二、教师有40条忌语:

1、我要是你早不活了!

2、你真笨!你真傻!

3、看见你,我就烦!

4、谁教你谁倒霉。

5、回有让你妈带你查查,是不是弱智。

6、你这孩子无药可救。

7、坐下,你真笨!不知道干嘛举手,总是耽误大家的时间!

8、你这孩子没法教,领走吧!

9、你是吃饭了混天黑,吃嘛嘛香,干嘛嘛不行,你真没救了。

10、闭嘴!我不想听你说。

11、讨厌,不要脸!

12、你是最差的一个!

13、你长眼睛干什么用的呀!

14、你有病呀!

15、低能。

16、住嘴,不要再说了。

17、一边呆着去。

18、我看你这辈子算是完了。

19、简直是木头桩子多俩耳朵。20、你有没有良心?

21、现在的学生,一拨不如一拨!

22、讲了多少遍了还不会,真是个榆木疙瘩。

23、死鱼不张嘴。

24、明天让家长写一份保证书,再犯错误,干脆别上学啦!

25、老师就是老师,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你不听就不成!不听你可以不来。

26、再不改,就请你家长。

27、看你长不长记性。

28、不懂人话。

29、真笨,不是学习的料。30、你给我出去!

31、缺心少肺!

32、你给我疵点起来。

33、缺心眼儿。

34、不争气的东西。

35、你真傻,去检查一下智商。

36、跟头猪似的,怎么这么懒呀!

37、你简直就是个白痴!

38、一边站着去,想通了再找我!

39、你别在我们班里混,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40、谁再不给我好好学,就请你家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呵呵)

三、教师文明用语:

1、你回答得真好(真棒、真了不起),教师向你学习!

2、你学习上肯动脑筋,有进步,教师真为你高兴。

3、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请坐下。

4、没关系,不懂的问题提出来,问教师,教师会再讲解一遍的。

5、只要肯下功夫,一定能学好的。

6、回答不上来没有关系,教师帮助你。

7、别紧张,再仔细想想。

8、请你振作精神,专心听讲好吗?

9、你应该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你马上会赶上大家的。

10、你违反了纪律,这样你到底对不对?课后我们谈谈好吧?

以上只是收集到的部分教师语言,好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爱,应在孩子身上升华

——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考 我喜欢读书,书能带给我很大的乐趣,特别是一些教育思想的名著。这学期,我又重新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书中归纳了自己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在该书的前言里,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教地工作三十二年,这对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增强了这样一个信念:对孩子的依恋之感——这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我们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对孩子的爱甚至依恋,就不可能成为经常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感受上相互渗透。“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当然,与孩子的交流不能局限于课堂里,还要延伸在课后的生活里。

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而信其道。”皮亚杰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指挥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儿童的生活尤其在低龄儿童的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显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它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有一些精神品质,一个教师缺少了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最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的精神世界有卓越的认识: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美的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人的性格、思维、语言是学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预先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年幼儿童将来成长为怎样的成人,取决于他的童年生活,取决于童年生活,取决于童年时代由谁携手领路,以及周围世界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对于我们从事低年级教育教学的老师来说很有启示。

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只有深刻地认识儿童的世界才能进入儿童的世界,教师只有进入儿童的世界才能够与儿童手牵手、心连心,从而解放儿童,为儿童提供符合其本性的食粮,让儿童在成长中体验到自由和欢乐。教师只有解放了儿童才能解放了自己,只有让儿童幸福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列·托尔斯泰说得好:“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些通晓书本,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

经常在一些培训机构的宣传海报上看到这样的句子:为了让您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的家长也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把孩子送进这些“学前班”的培训机构。

这些在培训机构接受教育的孩童多像是大棚里的反季节蔬菜!那些蔬菜在无土的环境下凭空疯长,享受填鸭式滴灌,全然不顾大自然的规律,在人的意志操纵下为所欲为。这些蔬菜外表鲜亮,却味同嚼蜡。毕竟它们是逆反大自然规律而生长出来的。这些孩童该玩的时候没时间玩,学习各种本应该在几年后才学的东西。在童年做少年的事,在少年做青年的事,违背自然规律,揠苗助长。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兴趣是人一生发展的动力,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更容易让孩子成长。人生不是一场百米赛,而是马拉松。过于强调早教,虽然会让孩子早点具备一些知识,但可能因此终生丧失对追求这些知识的兴趣,以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教养孩子,顺其天性即可,种下了种子,不要时时挖起来看,而是耐心等待,它自然以丰硕的果实来回报你。孩子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们给他莫扎特的环境,他会成为莫扎特;就算没有苦心培养而任其自由发展,“生命自己会找出路”,过程虽然会坎坷,他还是有可能会成为莫扎特的。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扎特,却一定要他变成莫扎特,这使双方都很痛苦。从神经学上来说,本没有“输在起跑点上”这回事。另一方面,大脑用进废退,心理学已发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也就是说,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

2.教育教学札记 篇二

根据教材突出人文性的要求, 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感知书信中表现出来的舐犊情深, 学习傅雷对儿子坦诚平等的交流方式。

我反思了以往教学该课文时在问题设计环节出现的弊病。前几次授课, 为引导学生阅读而设计的一些问题, 往往是依据课文内容前后的顺序而设计的, 学生可依次摘录答案。

第一封信

1. 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 以后还是会有的……

2.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

讨论明确:称呼:“聪, 亲爱的孩子。”能宽慰儿子, 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3.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 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讨论明确: (1) 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 保持心理平衡。

(2) 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 冷静对待, 彻底感悟, 引为借鉴。

4.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 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讨论明确: (1) 太阳太强烈, 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 也会淹死庄稼。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 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 做到冷静, 洒脱)

第二封信

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 请找出具体的语句, 并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更高的要求。

讨论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 莫过于欣赏艺术, 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延伸体会:傅雷在此时用了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儿子的赞赏与自豪。试想象, 在生活中别人或自己获得成功时, 你是怎样的感受)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 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 作为一个过来人, 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 也是人生的至境, 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 会创造一个世界, 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体会傅雷由儿子的成功演奏表现想到克利斯朵夫, 进而想到了新中国“复旦”的黎明时期, 更想到了滔滔不绝的中华文明, 这些想象表现了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这些想像激励着儿子在音乐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同时也洋溢着他对新中国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 要求儿子在艺术上要有气吞斗牛的表现。

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提示:这是本课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应着重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去理解。

学生找出文中语句: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

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 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讨论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 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

这种貌似有问有答的启发, 实际上肢解了课文, 一方面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另一方面会让学生走进老师既定的圈套, 丧失独立思维的机会。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不出来, 自然失去学习的热情。阅读的热情丧失, 何谈情感的体验。

于是我调整教学思路, 从把握整体感知和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入手, 以“让学生发现探索”的观念指导自己的备课, 处处想着“让学生感知体验”。

首先, 重视发现探索, 激发学习兴趣。

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动起来呢?好奇、探索、因成功而再前行是学生的天性, 只要顺应这一天性进行教学设计, 就会事半功倍。

导入课文后,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说说傅雷对儿子爱意的流露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完成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目标。

一封洋溢着父爱深情的信自然字字句句都流露着爱意, 于是学生回答时易摘句断章。我适时点拨, 让学生注意“哪些方面”的几个词, 教给学生提炼分类概括的方法。这个问题既利于学生有目的地积极阅读, 同时让学生学习了分类概括的方法、训练阅读和概括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独立探索发现了空间。下面是学生经过自读、讨论、发言等过程之后汇总整理的答案。父爱的流露表现在:

第一封信

1.慈爱的称呼, 给儿子精神的慰藉。

2. 亲切的安慰, 让人感觉父母就是儿子避风的港湾。

3. 用自己的人身经验开导儿子, 使儿子不因情感的痛苦而使心灵受伤。

4. 关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 并努力学习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渠道, 以此慰藉儿子。

第二封信

1.在孩子取得成绩时表达自己的快乐。

2.在孩子取得成绩时, 及时鼓励孩子不断进步。

3.在孩子遇到矛盾时, 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矛盾。

其次, 深入品味语言, 启发感受体验。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阅读教学主张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都说明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的认知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和自己的个体生命成长过程合而为一, 重视学生个体对文本感受体验的过程, 注重反复品味文本语言, 反对脱离感性、直奔结论的抽象概括。

这次备课, 我努力践行这一理念。在深入理解课文的环节后, 为完成“学习傅雷对儿子坦诚平等的交流方式”的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1.在儿子精神消沉的时候, 傅雷是怎样开导他的?”、“2.在孩子取得成绩时, 傅雷是怎样鼓励孩子不断进步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师长或批评、或劝说时的情景, 让他们汇集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较感受, 体会各种方式在效果上的不同。如“太阳太强烈, 会把五谷晒焦……”的比喻与直白讲授道理比较;“慢慢的你会”, “我相信你逐渐会”, “赤子之心这句话, 我也一直记住的”等句子与“你应该”, “你必须”, “你不要”等句式比较。这种调动了生活经验的探究合作学习, 极大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 于是课堂学习的效果超出了预期。下面是学生经过自读、讨论、发言等过程之后汇总整理的答案。

1.第一, 指出人生的常态 (人都是一辈子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两种人除外) , 让儿子淡化自己的痛苦。

第二, 指出对待人生应有的态度 (高潮不过分紧张, 低潮不过分颓废) , 此处作者用比喻使道理形象生动, 让人乐意接受。 (最好让学生感受直白的表达与比喻的方式不同的效果) “太阳……”一句的含义是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 过分紧张或颓废都对人不好。

第三, 用肯定的态度鼓励儿子 (你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 , 用儿子的偶像鼓励儿子 (克里斯朵夫) 。这些方式会消除或是减少劝慰对象的抵触或逆反心理, 会使开导收到好的效果。

第四, 指出对待过去事情的正确态度 (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 。傅雷此时给予儿子充分的信任“慢慢的你会”、“我相信你逐渐会”, 这种方式让人感受不到压力, 又能得到鼓励。同时用比喻 (像对着古战场……) 要求儿子回首往事时要用一种平静的心态, 做到冷静洒脱。形象易懂。

2.第一, 赞扬儿子盛谀之下保持对艺术的谦卑, 相信儿子能够坚强地孤军奋斗。用赞扬肯定正确的比用批评反对错误的更容易让人接受。

第二, 指出“艺术表现的动人, 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的道理, 要求儿子保持赤子之心, 以求进步。傅雷此处用“我也一直记住”、“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的平等对话的方式点拨, 力求儿子感悟, 而不是用“你应该”等居高临下的语气命令, 使人易于接受。

第三, 用克里斯多夫, 用滔滔的中华文明激励儿子勇攀艺术的高峰。此处激情洋溢, 极具感染力。

3.《屈原列传》教学札记 篇三

一、知人论世,讲清背景

时代背景,有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之分。讲清背景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领会课文,同时使他们开阔视野并从而获得更多的文史知识。就本文而言,必须讲清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司马迁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

屈原生活在社会变革激烈的时代。他有进步的政治理想,想为楚王做一个政治上的带路人。《离骚》中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要振兴楚国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他洁身自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语)。在《涉江》中他写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他关心民生疾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但是,他的正直不为邪恶势力所容。“忠而见疑,信而被谤。”他的忠诚不为昏庸的楚王所察。他被疏远,遭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以死。可贵的是,他决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他以自己的死,实现了他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诺言。讲清这样一些时代背景,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屈原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精神,也有助于我们帮助学生理解司马迁对《离骚》以及屈原的评价。以上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兵败,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处于无奈,他必然会寻找机会报答汉朝。适逢汉武帝问及此事,司马迁便陈述己见,“欲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报任安书》)。谁知这招来了横祸。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非人道的刑罚。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惜一家之言不成”(均引自《报任安书》)。他正是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为了自己的事业才活下来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从古代圣贤的遭遇中得到了启示。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笔端,注入对自己笔下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写之中,发泄于对所传之事、所传之人的描写之中。了解了这些写作的时代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文“以议统叙”的特色,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离骚》的分析评价,能更好地品味饱含激情的语言,也才能真正领会《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语“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的内涵。讲解背景时,可与学生一道回忆旧知识(如《涉江》中的有关片段),可用讲义的形式印发有关新的内容。这样真正起到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使学生增加文史知识的作用。

二、 比较阅读,突出特色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叫做比较阅读。有比较才有鉴别。其作用在于通过比较,看清读物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这样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在教学《屈原列传》时,我紧紧抓住本文不同于《史记》其他篇目的“寓论断于叙事”而是“夹叙夹议、以议评叙、议中寄情”的特色,设计了以下几个思考题:

1. 本文与《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相比,有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有无扣人心弦的场面?有无细腻的对于人物形象、动作神态的刻画?

2. 在选材上,本文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切入点有何不同?

3. 表达方式上,本文与《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有何明显区别?

4. 以上这些差异固然与有关屈原的史料不足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上述问题的思考、讨论,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们就很自然地掌握了本文粗线条勾勒人物,纵剖面选择材料,以议统叙、以议绘神的特点。在教学中,除了用上述两篇风格不同的文章作对比外,我还印发了与《屈原列传》具有明显共同点的《史记》中的另一篇文章《伯夷列传》给学生。《伯夷列传》是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它简略地记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并加以歌颂。它也以议论抒情为主,用孔子等人的言论为线索,用许由、务光、颜回等的事迹为陪衬,抒发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愤恨不平。尤其是借善人恶人的不同遭遇表示了对所谓“天道”的怀疑,这显然是有感而发的。《古文观止》的评语这样说道:“传体先叙后赞,此以议论代叙事,篇末不用赞语,此变体也。通篇以孔子作主,由、光、颜渊作陪客。杂引经传,层闲叠发,纵横变化,不可端倪,真文章绝唱。”司马迁是在借题发挥,一吐自己心中之块垒。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更加领会了《屈原列传》在构思上的特色,也更明白了茅坤所谓的“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的断语。

三、 旁征博引,开阔视野

讲解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会用到引用的方法。可引用同一作家的有关作品,也可引用不同作家的有关作品。引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背景、领会内容、把握特色。在分析本文中“评介《离骚》”一节以及“屈原与渔父问答”一节时,本人是作如下安排的:

1.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引用《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2.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引用《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3. 引用《卜居》片断:“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茆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身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以上引用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離骚》创作的动机——“圣贤发愤”,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形象地认识到《离骚》象征的手法,即借美人香草作比的写法。《卜居》同“渔父”一节一样,也是主客问答体,其实也是一段愤世嫉俗的内心独白,也是一段精辟的有关人生哲理的议论。《卜居》既评屈子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这两段话在思想内容、构思、修辞方法乃至于句式的选择上均有相同之处。教学中应用这些材料既有助于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又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4.《一座铜像》教学札记 篇四

学了《一座铜像》一课后,我做了一个课后延伸:让学生收集英雄故事,召开一个个向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祖国”的演讲会。学生各个情绪激昂,我很得意,自以为上了成功的一课。

谁知,当天就有人向我告状:一些同学放学不照路回家,在火车路上东奔西跑,折树枝,踩麦苗……我惊愕了。

这还行?我找到了那些闹事的孩子,想问个究竟。谁知,他们毫不惧怕地讲述起来,他们怎么学习小英雄,怎样与“鬼子”周旋……这简直是胡闹!原以为是成功的一课,竟是教育的失败。

这失败,迫使我给学生补课。我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给学生讲了爱祖国要从家乡做起,爱家乡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做起……

后来,我发现班里的“小管事”多了起来:管树的、护苗的、护路的……

5.音乐教学札记 篇五

臧玉红从低年级的音乐教学起,我们就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展开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从小体验团结、合作的乐趣。一、二年级的唱游课:通过歌舞表演来表现出歌曲,让学生边唱边发挥想象力,使学生的音乐思维通过歌曲尽量的展现。同时,我们引导喾一采取小组合作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歌曲创编动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了智力,并使学生体验了合作的乐趣。中、高年级则通过节奏练习、节奏创作、自编旋律来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多数班级以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学生乐于接受,且提高很快,多数小组以音乐能力强的配以稍差一点的同学,这样搭配进行,使学生乐于参与。尤其是音乐兴趣差一点的同学,他们大多数乐于参与,且提高很快。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

臧玉红

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音乐课教学反思

臧玉红

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 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最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相信孩子也能行

李艳梅

“我们的教学不是要单纯的告诉孩子什么,而是想办法要让孩子感兴趣,给他们机会自己去探索,他们也很棒。”

已经上课好几分钟了,我正为学生的节奏苦恼着,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再一看下面的丛浩杰还在和同桌开着“新闻发布会”,脸上不时地露出几许微笑。我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在座位上说得眉开眼笑。我看了他一眼。这一招果然见效,他迅速地低下了头。看到他低垂的头,我心里竟然有些心疼。

又过去了十分钟,不好,他又开始上班了。这次我可不能在让他闹了,可是强硬的方法对他用处不大。我想了想我应该好好利用他的优点,批评学生也是讲究艺术的。大声的训斥,无情的嘲讽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反感与叛逆心理。教师用幽默而意味深长的言语来引发学生的深思在轻松的气氛或笑声中,使学生知错明理,岂不是更好?于是我清了清嗓子说:“丛浩杰,今天会就开到这里吧。今天还有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呢?”他的脸“刷”地一下全红了,“腾”从座位上弹起来,“老师,我错了,对不起。”望着他涨红的脸,我“郑重其事”地说:“老师被一道难题给困住了,不知你能不能帮我的忙呢?”他很意外。我接着说:“你们总是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分不清,节奏把握的不好,你能给我一些好的建议吗?”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相信他一定会。他想了一会儿说:“老师,我觉得可以用小动物的声音来分,二分音符用小猫的声音,四分音符用小狗的声音。”“老师我也想到了,二分音符可以用火车的汽笛声,四分音符可以用汽车的喇叭声。”又一个

声音传到我的耳朵里。这是我听到这节课最美丽动听的声音!

学生的思维也很灵活,他们也可以想到很多有创造性的建议,发挥学生的才能并不是把包袱丢给学生。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我们给他们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能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个积极的活跃的状态。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就应该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就象他们会把节奏的长短和动物的叫声联系在一起。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语言、游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孩子感兴趣,愿意学。让他们高高兴兴的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课教学有感

李艳梅

参加工作已经多年了,原以为当音乐教师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压力会小点,可现在看来不然,当音乐教师也并不轻松。当然,在压力背后也有快乐。

一、教学中最大的特色或经验

这么多年的教学,也有了很多经验。比如,在各个单元内容的教学中,我不会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素材,而会尽可能、大量的去寻找课外的与本单元或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音乐等等,我希望结合课外的知识让学生们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更加丰富的体验、感受。在课堂上,当教学生演唱时,我会去主动关注学生的声音,学生演唱时,有时他们会偷懒,在学生心里没有“什么叫好听的声音”的概念。我认为,好听的声音必须声中带情,把情和声融合在一起,我很多次在课上模仿学生懒惰时的声音,让他们自己去比较,这时基本上学生都能领悟到什么叫有感情的声音,也能很快的改过来。

第二、教学中最大的困惑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欣赏课时,我有时无从下手,我到底让学生在欣赏课里学点什么?分析曲式,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犹如听天书,根本听不懂。所以一到欣赏乐曲时,很多学生不能去关注乐曲,我想原因出在我身上,我不能 带领学生很好地听,这也是我最大的困惑所在。

6.教学札记 篇六

此刻的农村小孩子在家长呵护下缺少生活体验,又因家长知识水平,孩子生活环境等方面影响对数学知识学习挺吃力。来源于生活不会抽象,有时还不会应用。苏教授能将枯燥的微积分教的活灵活现,很多时候借助奇妙的转换。我在教学中也尝试学习使用通俗易懂的题目帮忙低年级学生理解学习。

一、注重过程体验,让学生自我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学生对乘法算式含义理解是难点。让学生先数一数每组数量,再圈一齐,说一说分了几组,每组几个。采用“数——圈——说”分解目标的方法,不用教,学生自我体验,初步感知数的特征,直观渗透乘法含义。表述算式含义几个几时,学生总弄混,我把数字形象化,算式3+3+3+3中第一家住着3个胖人;第二家住着3个瘦人;第三家住着3个老人;第四家住着3个孩子;他们都用数字3表示,但每一家是一份,一份就是一组,不能和其它家弄混。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算式是4个3的含义,份数和数字区分深刻印在头脑中。

二、利用不一样形式开拓学生思维

归纳“5的乘法口诀”一课时,身边的数学有这样一道题目:每枝花4元,15元买4枝够吗?这是乘法口诀的深化和应用题目,训练学生解决问题本事。练习时,我发现学生从直接生活经验出发,用15元先买一支花,花4元,再之后买花,直到不能买了。最终数一数自我花了几次钱,就明白够不够。列式为:15—4—4—4=3。这是学生思考问题最原始的方法,贴合学生年龄特点,不能否定。但如果不加指导,学生固化在这种生活与数学逻辑相脱节的模式中,数学学习将失去作用,今后学生思维发展也会受阻。我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理念下大力提倡的方法,异常适合以直观感受为主的低年级孩子。于是,我把题目转化为农村学生最熟悉的买食品这一情境。

三、多搭“台阶”,不设陷阱

1.辣条每根1角,5根几角钱?

学生张口说出是5角。

我追问:怎样算?

学生是1角1角算在一齐,5根就是5角。列式:1+1+1+1+1=5角。我补充:1角钱换一根,5个1角就换5根。算式里的“1”是1角,也表示1根根辣条。

2.小蛋糕每块2角,8角钱能够买几块?

学生依据生活实际回答到:每块2角,2块4角……,2+2+2+2=8角,1个2表示一块,4个2是4块,一共买4块。

3.小蛋糕每块2角,9角钱能够买几块?

學生在自主解决时说清理由。2角2角的花,2+2+2+2=8角,要花8角,还剩一角不能买。我追问:“要明白买几块蛋糕,你们先算什么?”

学生:“买东西能花多少钱。”

4.每枝花4元,买4枝多少钱?

学生很快说出想法。4×4=16(元)

5.每枝花4元,15元买4枝够吗?

我提示到:带的钱够不够花,要先找什么?学生将4、5两题比较很快找到做题时思考的点。之后,我又给学生补充相关题目,学生解答既快又十分正确。

7.基础学段作文教学札记 篇七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横批:写不出来

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 说明了现在作文教学模式存在着不少弊端。多年来的作文教学, 还停留在特别注重对文章本身的要求, 什么一主题二结构三语句四标点, 在教学中注重写作的条条框框, 注重心中有数, 胸有成竹。先构思列提纲, 然后作文, 讲究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去选择材料, 以此对作文入门的孩子进行教学, 既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又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压抑之感, 失去了对作文的写作兴趣。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得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1. 提倡自由表达, 激发作文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 他们往往缺乏内在的写作兴趣, 提高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寓教于乐”, 为此我首先淡化了作文写作的各种形式, 让学生放开手脚, 无拘无束地放开胆子随意写, 提倡学生自由表达, 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 自由倾吐心中的积蓄, 放胆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 这样, 学生就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 感情得到了更好的流露, 作文的信心得以增强, 写作兴趣得以激发, 表达空间得以舒展, 做到“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每人建立一本《成长日记》本, 鼓励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成长中的闪光点, 失败处及心灵絮语等。还定期在《成长日记》本上写上富有鼓励性的语言,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 作文命题要求实求新, 才能增添作文兴趣

题目命得好, 能激起思维, 产生兴趣, 只有学生熟悉, 感兴趣, 有表达欲望的内容, 才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动机和热情, 从而让学生感到作文不难, 乐于作文。

例如:我引导学生以《我的××》为题, 写一篇介绍自己的文章时, 当学生明确要求后, 头脑中就浮现出与要求相符合的记忆, 学生跃跃欲试, 激发了写作兴趣, 所写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颇有新意, 他们选择了自己的爱好、生日、特长、外号、特点、性格、理想、缺点、座右铭、课余生活……真实地抒发了自己的心声。

3.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调动作文兴趣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 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的确, 我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偶然有了一种顿悟:要想使生活真正成为习作源泉, 就应当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开始, 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不应该等到作文之前的习作指导才开始。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也是发展变化的, 要想使生活成为活生生的习作材料, 就要随时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 思考自己的生活, 观察身边的所见所闻, 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在一次作文指导中, 我首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 目的是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和培养个人独特的感受能力, 为写作积累素材。然后让学生以这次活动为题写一篇文章, 结果学生所写的文章都能让你品出生活的“滋味”。

4. 交流习作, 分享作文快乐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作文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好办法, 每次在作文讲评中, 我都会把每个同学作文中的精妙之笔范读, 因为同学们的一篇篇作文, 各有精妙之笔, 各有闪光点, 各有可圈可点之处。或美中传神, 好题诱人, 或情节逼真, 描写动人;或语言质朴, 纯情感人;或遣词造句, 一语惊人;……通过我的范读交流, 同学们既找到了习作中的自信, 又能够互相借鉴, 互相吸取, 互相营养, 也能够从讲评中共享知识, 共享经验, 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共享以文砌就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精神世界, 达到心灵审美的自足、自适、自娱和自我提升。

8.我的美术教学札记 篇八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各学科的教育研究重心已转移到探索教育的过程上来。美术教育本身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功能,其对学生的潜在影响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陶冶情操,产生新的认识,进而构成丰富、独立的人格。近几年,我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激发学生画画灵感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能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校园中的学生很少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观察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形态。感受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领受了大自然熏陶的孩子们,更加活泼、聪明,更加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

音乐有直接使人产生身体律动的作用,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绘画时让学生欣赏音乐,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有了丰富的想像和强烈的兴趣,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就会渗入自己的情感,画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画。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听故事,引导小学生对故事中的情节、个别对象间的空间关系及因果关系进行丰富的想像和整合,使表现在绘画中的物或人更加生动、有序、合理、有趣。

只有孩子们熟悉的、曾经仔细观察过的、感到新鲜、好奇的事物才会使他们萌发创作欲望。用自由画的办法,对题材不作限制,选择一些生动、活泼、留有想像余地的绘画题材;使用不同的、有特点的、使学生感到奇怪的工具材料等都可激发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此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作画情感,一定能使孩子们从不爱画发展到爱画,从不愿画发展到画得入迷!

二、“学而不思则罔”——关注学生绘画思维

培养小学生绘画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课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思维的具体材料,便于学生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讲课时,不能一切由教师说了算,要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环境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学生能否积极思考,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引导的关键是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向学生摆出矛盾,促使学生在解决矛盾中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部分学生提不出问题,好像什么都懂了,但当教师提问他们时,他们却一无所知,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往往不善于动脑筋思考,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有一节课让学生画出一幅想像画——《春天来了》,大多学生用不到一节课时间就画完了。抽查出几幅,让学生评析,并提出问题,其中有一幅画是这样的,天空晴朗无比,一棵白扬树枝繁叶茂,蝉在树上张着大嘴,好像在叫“热死了,热死了”。小草刚刚发出嫩芽,花丛中红色黄色的花朵互相点缀,蝴蝶翩翩起舞,似乎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大部分同学都称赞画得非常好。在我的引导下,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提出疑问,他们说明明是春天,怎么会有蝉?另外春天刚到,白杨树怎么会是枝繁叶茂,显然与题意不符合。这样,学生通过思考,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逐渐变得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坚持美术作业讲评

坚持正常的课堂作业评讲,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建立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在对别人作业评价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俗话说:“画怕上墙。”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眼高手低现象,拿着自己的画怎么看怎么舒服,而一拿到讲台上,他自己马上就认识到哪些地方画得不如别人。因此,我在讲台上每举起一幅画,同学们都既紧张又兴奋,都能带着既欣赏又挑剔的目光去仔细看每一幅画。即使在师生共同分析作业时,也鼓励学生直抒己见,这样学生在讲评作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增强了认知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往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在画风景时,有的学生画的鸟比房子还大,比例关系没有掌握好;有的学生画的树木,树杈太多,或线条不够流畅,或用色不太恰当等,这时通过学生作业的对比和老师的点评或简单提示等,他们就可以直接从中得到感悟。这样,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差距。

实践证明,讲评作业与讲授知识相结合,比单纯讲知识、讲范画,更能带动学生学习和作画的积极性,将知识融入作业讲评中,以作业讲评带动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效果相当明显。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形态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感受、写实、思考、创造等各种能力,从而使他们萌发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感情和兴趣,促进其认知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教师应以新形势下的这种教改新理念武装我们的大脑。

[1]李永正.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高考作文素材考前集训下一篇:妈妈你累了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