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2024-09-15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精选8篇)

1.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篇一

E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E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8.E1[2014·江苏卷]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8.A [解析] 本题以1953年《人民日报》报道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题干中的时间1953年以及“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A项;B项时间是1954年,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

37.C2、E1、J1、I1、I2、N2[2014·北京卷](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分)

材料二

图(a)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

图(b)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1·

图(c)公元1900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路线和铁路示意图

图(d)公元2013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

市场对中国商品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2)阅读图(a)至图(d),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

37.[答案](1)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示例1:

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2: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等。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中贸易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3)参考答案要点: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本题以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和多样的世界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的难度较大。第(1)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从对神灵地位、自身地位和认识范围较小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的难点在于选择怎样的解读路径:一是可以对图(a)到图(d)的信息逐一归纳概括,总结概括时注意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化趋势为逻辑线索,做到史论结合;二是可以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各个层面为主线,如以发展程度的变化、发展方式、途径变化、贸易中心的转移为逻辑线索,然后结合史实进行分析阐释。根据中学生的实际,选择第一个解读路径可能更为稳妥。第(3)问难度不大。“学习外来文化”只要结合三个历史事件中学习西方的史实回答即可,但要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学习外来文化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是新中国成立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回答“自身特色的成果”实际上就是回答三个历史事件给中国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理解了这一点,结合所学知识,此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2014·新余质量检测] 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1.B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和“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可知是团结各阶层人民筹建新中国,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民主党派的问题,A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的,C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2.[2014·宜宾诊断考试]“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弊病”,可知这个制度应该属于政党制度,故D项正确。A项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B项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项是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4.[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4.A [解析] 从题干看,归绥、迪化的称呼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和思想上的控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两地更名,新的称呼不再有这样的色彩,反映出中央政府在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意无关。

E2祖国统一大业

6.[2014·中山期末模拟]“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6.B [解析] 材料说“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则求同存异中相同的是“一国”,异就是“两制”,故B项正确。两岸是同一个国家,所以国情是相同的,A项错误;两岸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习惯不同,但这不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主要内容,故C、D两项错误。

7.[2014·盐城模拟]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

D.标志“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7.A [解析]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不仅要和平统一,而且要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故A正确。材料不能表明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排除B;“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提出来的,排除C;“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D。

8.[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 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开始流传着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

A.经济特区B.特别行政区

C.“九二共识”D.澳门回归

8.B [解析] 1997年香港回归前,深圳中英街街东侧属中方,街西侧属英方,1997年香港回归后街东侧属深圳,街西侧属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的缩影,故B项正确。深圳于1980年被设立为经济特区,与题目时间不符,A项错误;1992年大陆与台湾方面达成“九二共识”,与题目时间不符,C项错误;1999年澳门回归,与题目时间不符,D项错误。

2.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篇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促使市场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 加速了我国的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推进, 城镇化的战略发展布局, 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也成为了我国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国情的历史原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城镇化水平较低, 1978年时城镇化水平只有16%左右。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 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发展, 到2012年8月14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 2011年, 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 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 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目前在全国人口的总数中, 农村人口的数量在大幅度的锐减, 许多城市人口, 尤其是退休的城市人口开始向农村迁移, 寻找一片绿色的田地。这可以证明如今城乡之间、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差距的到缩小, 从多种因素和条件分析, 在短期内城乡的差距会形成各有优势的状态, 缩小城乡差别、使城乡人民生活得到共同富裕, 这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综合对策。其中增加农民收入是第一目标, 这是治标之计;长期要以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为核心, 这是治本之策。标本兼治就是以非农业化为核心, 实施城乡结合的发展战略、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1 对发展城镇建设的认识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必将引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以导致我国第二产业主导地位的确定, 也会促使第三产业比重的急剧增长, 它的结果就是农业人口向城镇流动, 使农业人口逐渐下降, 究其实质是现代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陈镇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种改变实际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推向城市化的城镇要容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城镇建设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要积极扩大城镇的规模, 增加城镇的容量;二是增加城镇的数量。前者会使城镇出现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生活物质供应困难、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治安不佳等“大城镇的顽疾”问题。后者一是可增加大中城镇的数量, 二是增加小城镇的数量来加以解决, 当然两者的条件各异, 两者的利弊也各异, 增加大中城镇的数量, 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巨大的占地和投资的制约, 还受到环保等条件的制约, 世界许多国家现在都意识到这个问题, 因此都选择增加小城镇的数量来解决城镇容量问题。

2 当前发展城镇建设的有利条件

以城镇化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给城镇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两次不同特点的增长浪潮, 即以轻纺工业扩张为主导的工业化推动型增长和以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推动增长浪潮。工业化推动型增长出现在1979-1988年间;城镇化推动增长出现在1992年, 在后者的经济增长浪潮中, 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强化, 它意味着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阶段宣告结束, 而进入了城镇化推动的经济增长新阶段, 也就是现在提出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城镇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2000年1月,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在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开发会议, 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集中力量抓好西部开发的五项重要工作: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训, 使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发展西部地区的城镇建设, 推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蓬勃发展起来。

3 我国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现有城镇由于规模小, 就业机会少, 预期收益偏低。我国现城镇人口聚集程度较低, 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消费群体, 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就不可能形成, 这是导致就业机会少的根本原因。同时, 我国城镇建设过程中还有如下问题。

3.1 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低问题

不能有效地吸引人们安居乐业。就目前而言, 我国城镇在养老、医疗、保障、居住环境、卫生条件、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方面都比较落后, 就业面窄, 保障制度不健全, 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也不愿意在小城镇落户。

3.2 城镇文化氛围和教育消费问题

我国许多城镇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 文化教育, 科学技术发展严重滞后, 人口素质低下, 娱乐设施不足, 人们的文化生活单调、枯燥, 生活方式落后, 不能满足农民尤其是大多数青年农民对文化、教育的需求。

3.3 城镇类型与产业结构单一问题

我国城镇类型中以农副产品加工型的数量最多, 类型单一, 产业结构单一, 功能简单。没有工业化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

3.4 城镇建设资金与城镇发展差异问题

我国城镇的数量分布及发展层次都呈东高西低状态, 即东部沿海地区数量多、层次高、效益大。

4 城镇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面临的最大的制度性障碍。就是必须加快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后附着在城镇户口上的各种利益的不断消失, 原有的户籍制度所形成的城乡壁垒开始松动, 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镇流动, 尤其是世代务农又富裕了的农民渴望长期稳定地居住在城镇, 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 建立新的户籍制度,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首先, 应建立区域内开放式的户籍制度。以一个县或市为单位, 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 消灭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的差别, 使所有公民可以在各城镇区域内自由流动;制定统一的就业政策;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制度。同时, 加速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是城镇建设的关键。

结束语

在城镇建设中, 政府应采用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加快向城镇建设的步伐,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如:交通网络系统, 尤其是道路的建设;供电、供水、通讯设施的建设;住宅、文教、卫生设施的开发,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同时, 在发展过程中, 应考虑国情和省情以及地区环境条件、现阶段实际水平等因素。中国的国情情况, 各省市区的差异情况, 这同历史环境、基础条件、观念认识、发展走向有关, 因此不宜提一定以什么为主, 可采取全方位结合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刘建民.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和发展[J].重庆行政 (公共论坛) , 2010.

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 篇三

民营与国有——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国有经济做优做强做大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长达20余年的改革拼搏与制度创新探索,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较强赢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也不断地向能发挥自己优势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骨干力量,主导着国民经济的发展。1998年,全国国有工商企业共有23.8万家,到2006年底,这一数字成为11.9万家,数字减少一半,但利润却由1997年的80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2万亿元,足足增长了14倍 。2000年,全国国有工商企业共有净资产57554.4亿元,其中中央企业净资产30690亿元,而到2006年,中央企业净资产增长到53900亿元,实现利润7681.5亿元,上缴税金6822.5亿元。2006年,中央企业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有21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有13家。2007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中,中国有30家,其中内地企业有22家,这些企业全部为国有控股企业。2007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4193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42﹒3%,超过1~5月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2﹒1%的增幅 。国有经济的做优做强做大,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的:“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与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他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国有经济这种社会主义的“普照的光”和“特殊以太”的地位和影响,不仅能主导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同时还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从而为这些缺点的弥补、修正和改革创造出必要的条件和措施,而这些条件和措施中当然包括民营经济这样一种经济成分。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是执政党经济性社会诉求,又是政治性社会诉求

如同我党将公有制界定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既是中国政治性社会诉求,又是中国经济性社会诉求一样,将多种所有制界定为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发展”,同样也既是中国执政党经济性社会诉求,又是政治性社会诉求。所不同的是政治性与经济性诉求的先后次序差异。

在我国民营经济即除开外资经济之外的广义的非公有制经济。所谓民营的民,即社会公民也即老百姓。在我国,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我国的民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主体,在其根本利益上,与执政党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作为社会主体的“民”,创办和经营属于自己的经济事业和活动,这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经济,具有本质意义的区别。在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民营经济不是什么私有化,更不是搞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本体意义的“民”,创办和经营属于自己的经济事业和活动,怎么会是搞资本主义的民?!既是社会主体又是本体的民,从事自己的当家作主的经济活动,解决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即自己动手解决自己的民生问题,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的结果。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是发达的或成熟的社会主义,还远远达不到马克思所指出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那样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形态要求,因此,作为社会主体的民,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创办、经营属于自己的经济实体活动,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能动地解决自己的民生,这是民的伟大之处。同时,在我国,民与国(即政府)既有对应性(而不是如资本主义制度下那样的对立性),更有统一性。这表现在民营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一致的意义上。

在我国,建国以后一直奉行的计划经济,也具有这种意义。执政党通过计划经济体制管理国家的经济活动,其政治的社会诉求是以消灭私有制,进而消灭剥削为目标,其手段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即以所有制为社会形态判断的根本标准;其经济的社会诉求则是以满足国家强大和人民幸福为其出发点和目标。但是,正因为政治社会诉求的社会形态判断根本标准的错误,从而导致经济的社会诉求目标的偏离和出发点的虚置。执政党(通过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理和调控不仅没有能获得预期的成就,甚至还两度使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开始。拨“左”之乱,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源。其首要为恢复将生产力标准作为社会形态衡量的根本标准,并运用这个根本标准,衡量并得出中国现阶段是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这是对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巨大发展。正是基于此,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正“本”的基础上“还原”——老百姓即“民”作为社会主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当然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主体——解放和发展“民”,让人民中蕴藏的巨大的生产力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并创造性地发挥作用,民营经济应运而生,迅猛发展也就成为历史必然。

自改革开放伊始的近30年来,中国民营经济的萌生与发展,历经艰难险阻,历练大风大浪,终于在执政党(通过政府)的细心呵护下,与国有经济共同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成分,成为一枚硬币的一个方面。也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我党(通过政府)将自己的政治社会诉求(即社会主义道路与方向)与经济社会诉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目标、出发点、途径、手段、措施与方法等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系统,并在其实践中不断地修改、修正这个系统,使自己不断地再上新的台阶,从而表现出不断成熟的执政能力。

民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生力军

经过近30年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的生力军,主要表现在下面十个方面:

第一,到2006年底,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494.7万户,注册资金总额为7.5万亿元,从业人员为6395.5万人,投资者为1224.9万人。第二,民营经济投资大幅度增长:到2006年底,城镇中的非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即全部民营经济固定投资总额达到4.83万亿元,高于全国13.2个百分点,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6%。第三,私营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到2006年11月,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增加值为1.5万亿元,高于全国8.2个百分点。第四,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2006年,全国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2436亿美元,同比增长46.5%,高于全国增长率约23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为13.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52.1%,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第五,私营工业利润快速增长:到2006年11月,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利润总额为2521亿元,高于全国16.5个百分点。第六,私营经济税收快速增长:2006年私营企业税收总额3495.2亿元,比2005年增长28.6%,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9.28%,比2005年提高了0.48个百分点。第七,对社会公益事业贡献不断增大,以中国光彩事业为例,到2006年6月,光彩事业投资累计到位资金1247亿元,比2005年6月增长178亿元;安置就业479.8万人,增加179万人;帮助脱贫769.8万人,增加221.5万人;捐赠财物170.2亿元,增加近40亿元。第八,私营企业组织形式及治理结构不断优化:据全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到2006年底,独资企业比例为21%,比两年前降低了1.5个百分点;合伙企业比例为7.4%,降低了0.3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比例为65.6%,提高了2.7个百分点。抽样调查还显示,私营企业中设立股东大会的占58.1%,比两年前提高1.4个百分点;建有党组织的占34.8%,提高4个百分点;建立工会的占53.3%,提高2.8个百分点;设立了职代会的占35.9%,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第九,企业经济实力增大:2006年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为151万元,比2005年提高了8万元。到2006年9月,全国规模私营工业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为2620万元/户,比2005年提高200万元/户。2005年达到2亿元销售收入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2688家,比2004年增长26.85%;其中前20位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5025亿元,比2004年增长37%,平均规模为251亿元;名列前三位的联想集团达1082亿元,沙钢集团为405亿元,苏宁电器集团为397亿元。第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已有约15万家,在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70%以上为民营科技企业,其科技成果占高新区的70%以上。我国专利申请中,私营企业申请量占41%,高于其他经济成分;全国有7个省的私营企业专利申请比例超过50%,有6个省的私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超了50%。详见下表:

民营与民生——社会和谐发展的两个方面

民营经济的双重所有权意义

在中国,民营与民生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社会和谐发展的两个方面。因为民营经济发展而促进民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因为民生的更高层次需求而又促进民营经济不断上台阶。二者相互提携,有力地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的建设。

民营经济是老百姓自己当家作主的经济。这种当家作主,是直接的当家作主,是完全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所有制的角度讲,业主是企业的主人,对自己的财产具有不可争议的自主权与处置权。从市场运行角度讲,现阶段中国大多数民营经济实体,还是实行的业主经营体制(因为大多数民营经济实体还达不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资产程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中国的民营经济业主,具有双重的所有权意义:一是作为国家的主人,无条件地享有人民共和国的主人翁权力和利益(这种权力和利益部分是通过行使权益而获取,这与所有公民一样,如宪法规定的公民权益等,部分是作为民营经济实体的业主或法人代表,享受到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保护、支持和资助的法律的政策的措施的权力和利益);二是作为民营经济实体的业主或法人代表,在个人合法财产(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上)则享有完全的受法律保护的权力。相对于非业主的其他中国公民,民营经济实体的业主们的这种双重所有权意义,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作用十分巨大。

民营经济的社会进步价值享受者体现在国家分配制度上,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上,没有效率优先就无法实现兼顾公平。民营经济能较好地体现效率优先,但在兼顾公平上,就当前中国的实际考察,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实体,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业主对员工的剥削程度上。这就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去实现这一任务:将剥削放在阳光之下,即实现“阳光下的剥削”。笔者于1998年在《四川统一战线》第七期撰文提出了“阳光下的资本”和“阳光下的剥削”概念 。所谓“阳光”就是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既能有力保障和保护民营经济业主的双重所有权,促使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现效率优先;又能有力地保护民营经济实体的广大员工的合法权力和利益,从而使兼顾公平有实实在在的社会基础。

民营与民富

邓小平尖锐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并以此界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落后的矛盾。民营经济通过对“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而实现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与发展,从而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积累。民营经济社会财富总量的积累与国有经济较大的区别在于,民营经济更多地体现在富民上,而国有经济则更多地体现在强国方面。“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的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和谐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来源。到2006年底为止,中国GDP总量中的65%左右已为广大的非公有制经济所贡献,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已经占到40%左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增量部分,70%~80%左右来源于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富民是其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家庭财富普遍大幅度增加。到2006年底,全国有2595万家个体工商户,户均资金约2.5万元,而实际资产则大大超过此数;这些个体工商户涉及家庭人口达750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人基本上过上了小康生活。全国有495万家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152万元,实际资产也大大高于此数;私营投资者人数近1271万人,涉及家庭人口近4000万人,私营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人员比投资者人数更多,涉及的家庭人口更多。这些投资者和高管人员的家庭多数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有“恒产”就有“恒心”,有“恒心”就生活安心,生活安心就社会和谐。民营经济使这么多家庭,这么多人口的个人财产得以与日增加和积累,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富裕和比较富裕的生活,这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可靠保证。

民营与民强

民强体现在奋斗、争取、拼搏、创新、敢于与国际资本较量上。改革开放以来,以百姓创业、民众投资、企业家经营为主要特征的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既是国家在政策、法律和制度上逐步给予民营经济以公平待遇的过程,也是民营经济不断争取政策、法律和制度公平待遇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锻炼了民营经济,也提升了民营经济的强势势头。现代社会实践的无数事实证明,新生事物可以自发产生,但很难自发持续发展,必须有执政党(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 民营的萌生(不是再生,因为今天中国的民营经济在本质上已不同于建国前的旧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和壮大,既是民营经济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中国日益成熟的过程。

民强的第二个重要体现是效率。效率,特别是生产效率,是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真正的效率是全要素效率,是各类生产要素的总效率,其中包括个人资本、企业家经营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效率。而民营资本在效率方面明显地高于其他资本的效率。而且,也正是民营资本的出现和民营资本效率的提升,才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资本和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这是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彻底告别短缺经济和贫穷落后的一个基本原因。

民强的第三个重要体现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自主地创业、创造和创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最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主要标志。几千万个个体工商户的产生和发展,几百万家私营企业的崛起和拼搏,还有几千万自由职业者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追求创业自由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政策不断推进创业自由的一个主要结果。这几百万、几千万个人和家庭,通过自主创业,通过创新,为个人创造了价值,骄傲地实现了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不断地创造和积累了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地增强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民营经济还是中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构建创新型国家作出了自己的重大贡献。数据反映,我国大多数的新技术、新发明、新专利、新产品均来自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正是民营经济的创业、创造和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整体活力,在体现民强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民”的整体素质而向更强的台阶迈进。

民强的第四个重要体现是敢于与国际资本较量。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我国民营经济在参与国际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开始显现出自己的生力军作用。据商务部的统计,按企业数计算,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体民营企业已达2573家,比2002年增加了1573家,年均增长17.8%;占对外投资国内主体的比重从2002年的50%提高到64%,其中有限责任公司以32%的比重首次超过国有企业29%的比重。从地域看,七成以上的私营投资主体来自浙江和福建两省。从行业看,以加工制造业为主。2005年,我国在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的投资近3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包括:建立营销网络,建立加工基地,开展资源合作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建立境外开发中心等。投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在地域分布上,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在全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经营和投资,其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占将近一半。

民营与国强

执政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时,将国强的侧重点倾向于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上,而民营经济的重点社会诉求在于富民方面。这一方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另一方面表现执政党关于民生为主题的社会建设意识强化,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在实践上,民营经济在富民强民智民的基础上,也显著地反映出强国的意义与其巨大的力度。因为民富、民智、民生,其自然历史结果则必然是强国。纵观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当今处于强国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说各自在除开众多其他原因(诸如对外扩张,商品、资本输出,乃至对外掠夺等)之外,有一规律性的原因则是通过民营而民富而民强而国强。近代中国的落后,皆因民营不光、民富不能、民智不开、民强不利。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人类自然历史过程中的自然历史结论。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苦苦寻求的图强御侮之路,民族复光之路,只有在今天才开始成为现实,而这开始成为现实的伟大贡献之中,民营经济功不可没。2006年,中国GDP总量中,民营经济贡献达65%左右,2007年,这个数字将继续保持。

(作者系四川大学非公有制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4.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篇四

中国建设银行校园招聘柜员笔试真题

(四)1、定期存款在约定期限年内,可部分提前支取()或一次性全部提前支取。A、1次 B、2次 C、3次 D、无限制

2、通知存款的最低起存金额和最低支取金额分别为()万元。A、100和50 B、50和20 C、100和20 D、50和10

3、已办理通知存款手续而不支取或在通知期限内取消通知的,通知期限内()。A、按实际支取日通知存款挂牌利率计息 B、按实际支取日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 C、按该次通知到期日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 D、不计息

4、协定存款留存额度最低为()。A、20万元 B、30万元 C、50万元 D、10万元

5、某企业签发一份金额为1万元的现金支票,签发日其在信用社的存款余额为6千元,对此,信用社除退票外,应对其给予()的罚款。

A、500元 B、200元 C、300元 D、1000元

6、逾期贷款利息计算正确的是()。

A、贷款本金×【发放日,到期日】×合同利率+贷款本金×(到期日,收回日】×罚息利率

B、贷款本金×【发放日,到期日)×合同利率+贷款本金×(到期日,收回日】×罚息利率

C、贷款本金×【发放日,到期日)×合同利率+贷款本金×【到期日,收回日】×罚息利率

D、贷款本金×【发放日,到期日】×合同利率+贷款本金×【到期日,收回日】×罚息利率

7、贷款展期时,累计期限达到新的档次利率时,从贷款()起,按新的期限档次利率计息。

A、到期日 B、展期日 C、发放日 D、到期日次日

8、县级联社及农村合作银行自然人资格股起点为()元。A、100 B、1000 C、5000 D、10000

9、银行汇票丧失,在提示付款期限届满后(),确未支付的,失票人可凭人民法院出具的其享有票据权利的证明,向出票社请求付款或退款。

农信社咨询交流、银行资讯早知道、国企资料获取,尽在河南中公金融人网站

http://he.jinrongren.net/

A、7天 B、15天 C、20天 D、1个月

10、银行汇票一律记名,金额起点为()。

A、500元 B、1000元 C、3000元 D、5000元 194、信用社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盘点、清查,每年不得少于(D)。

A、四次 B、三次 C、二次 D、一次

信息交流更多详尽 河南中公金融人http://he.jinrongren.net/

5.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篇五

1.居住用地规划原则:(Planning all P26)

1)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和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格局与形态。

2)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4)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和标准,在位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区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5)城市居住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6)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

2.水文及水文地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Planning all P23)

1)水文条件:江河湖泊的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同时还在水运交通,改善气候,稀释污水,排除雨水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

为防止洪水,在城市用地选择时要按洪水频率,利用高亢地形,同时避开洼地、滞洪区等部位。2)水文地质条件: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以及动态等条件 地下水常常是城市水源,特别是远离江湖或地面水量水质不敷需用的地区 按成因与埋藏条件: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地下水的流向应与地面建设用地的分布及其他自然条件一并考虑,防止因地下水受到工业排放物的污染,影响到供水水源的水质。

3.城市环境保护需要注意的方面

1)城市特别是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保护。2)城市布局的调整。3)城市外围环境的控制。

4.城市设计定义及对象(P524)定义:对城市形体以及三位空间环境的设计。

内容: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和停车系统、建筑的体量和形式以及开敞空间的环境设计

类型:1)城市总体空间设计;2)城市开发区设计;3)城市中心设计;4)城市广场设计;5)城市干道和商业街设计;6)城市居住区设计;7)城市园林绿化设计;8)城市地下空间设计9)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10)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11)博览中心设计;12)建设项目细部空间设计.5.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Planning all P54)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的审批和违法建设的查处 建设项目的审批包括 1)建设项目选址管理 2)建设用地管理 3)建设工程管理

论述

1.举例说明矿业城市、旅游城市、港口城市布局特点 矿业城市: 1)矿藏分布对矿区城市结构有决定性影响,矿区工业又与矿井分布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矿井比较分散,因此也就决定了矿区工业分不分散的特点。矿区有一定的蕴藏量,也有一定的开采年限。矿区城市的发展年限、规模和布局必须与矿区开发的阶段相适应 2)矿区生产须有频繁交通运输、大量的动力用电和生产用水,矿区的排水与防洪问题也必须妥善处理

3)矿区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居民点应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一般可选条件较好,位置适中的地段作为整个矿区城市的中心居民点。其中人口、工业较多、生活服务与文化设施齐全的可作为矿区的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心。4)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和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方,因此矿区的规划布局要很好地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5)矿区与农村联系较密切,6)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旅游城市:

1)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 3)正确处理风景与居住区的关系 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 港口城市:

2.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街区保护方法的不同点

文物建筑保护单位本身应该采用保存的保护方式,即在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的基础上,作必要地维护性的修缮、加固和恢复性的修复,以不改变其原貌为原则。如果和城市建设发展有冲突,或者存在的环境已经被破坏而无法改变时,可以对其采取整体移位或原地原样、原材料复建的方法。对尚未完全探明的地下历史遗存,应采用冻结保存的方法。

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要保持历史地段的风貌特征和城市生活,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即在保存其真实的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的同时维持并发展它的使用功能,保持它的活力,促进城市繁荣,使该地段居民的生活条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并使该地段适应城市整体发展的要求。内容可归纳为建筑的保护,街道格局,空间系统及景观界面的保持三方面。

3.举例说明解决交通问题的对策

应结合城市道路分类和道路系统的基本特征方面回答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部分城市的道路按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级划分。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是联系城市中的主要的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城市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道路 支路(街坊道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

现代城市道路的分类必须分清道路性质,应根据城市道路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类

交通性道路:是用来解决城市中个用地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的联系,其特点是行驶速度大,车辆多,交通性质以货运为主,车道宽,行人少,道路平面线型要符合高速行驶的要求,对道路两旁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生活性道路: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生产生活活动需要,其特点是车速较低,交通性质以客运为主,行人为主,车道宽度可以稍窄一些,两旁可以布置为生活服务的人流活动量较大的公共建筑。

城市道路系统的特征:应包括道路网结构型式、组成及其路幅宽度以及停车场等分布 我国城市交通阻塞的症结可以说是城市道路没有按功能性质分类 再加上个人分析和理解

4.绿地系统布局原则

1)促进人城市和自然的融合与共存,以优化城市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提高城市运营的机能,增强城市的自然性能和可持续发展性能。

2)构筑城乡一体,并联接区域的关联环境,进行各种功能绿地的合理分布,为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提供场所。同时通过绿地与城市其他功能地域的组织,发挥整合化的功能与环境效应。

3)以人为本,考虑绿地的功用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时绿地分布要统筹兼顾、均衡和就近原则

4)城市绿地的规划形态,要结合城市用地与自然条件的分析,因地制宜,使各项功能绿地的分布各得其所。同时城市绿地指标的确定要结合城市用地条件,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5)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作为城市景观环境构筑的基本素材和手段,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林木等自然基础,通过绿化、建筑和自然地理特征的有机组合,塑造具有美学价值的城市景观,强化城市空间环境的个性。同时要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传统,从事和体现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

外国城建史

1.卡洪城、希波丹姆形制、营寨城

1)古埃及卡洪城,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边长380X260米,有砖砌城墙围着。城市用厚厚的死墙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城东为贵族和商人手工业者等住所,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座坟墓。

2)希波丹姆模式于西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中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格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已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者以上的街坊

3)营寨城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4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营寨城的外形已经不是圆形而是方形,因这时已经不用选用高地为城址。

2.巴黎改建、罗马改建 巴黎改建: 见06年简答题1

罗马改造: 17世纪巴洛克时期,封丹纳作为改建罗马的的规划师,修直了几条街道,建造了几个广场和25座以上的喷泉。开辟了3条笔直的道路通向波波罗城门。它们的中轴线在城门之间的椭圆形广场上相交。在交叉点上安置一个方尖碑,作为3条放射式道路的对景。他用高的方尖碑来标识这个城市北门的主要入口的关键位置。这个时期轴线构图被广泛运用,重要建筑物往往属于教皇或权臣,放在城市的中心。建筑物的体积构图受到了强调。多数教堂采用单一空间的集中式构图,具有更强的纪念碑性格。这种构思符合教廷建立中央集权帝国的梦想

3.朗科斯新城简图、80年代TOD模式 朗科斯是英国第二代新城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区。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TOD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同时,也是新城市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

4.60年代以来发生了那些规划有关的变革和思想方法、技术等

《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有机疏散思想、理性主义及其批判、城市设计研究、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全球城与全球化理论

参考07年

2005 名词解释:

1、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

雅典宪章(CIAM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1933提出)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当时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核心是提出了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而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这个四个类型在位置和面积方面做一个平衡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它在西向上认识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防线。强调了经济原则、功能原则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提出大批生产和机械化建造。认识到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地区的重要性。

评价:功能分区的思想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可以缓解和改善城市问题。对传统城市规划思想方法进行了重大改革,突破了形式主义局限。然而,理性主义缺少社会与文化的根基,并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动态演进和人的需求。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2月,由一些世界知名城市规划设计者聚集于秘鲁签署的新宪章,它是继1933年雅典宪章以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又一个文件。雅典宪章以及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变化,而马指出城市规划与设计在新形势下应该由什么知道思想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2、田园城市和带形城市

田园城市

代表人物:霍华德

内涵:基于城市和乡村的优缺点,使城市和乡村的生活像磁铁一样互相吸引,共同结合,提出了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应该停止增长,过量的部分应该由邻近的城市来接纳。最终形成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的形态。带形城市: 代表人物:马塔

内涵:城市沿着一条交通线延长,宽度一定,长度无限。

评价:城市与自然保持亲密接触而又不受规模影响,但是缺乏对商业规律的考虑。对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

3、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经济复合体。

生态系统规划:将生态学的思想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

4、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其深度和内容来看,属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工作。

5、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三个方面。

城市发展战略: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前的先导研究,在我国近几年规划编制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其关注的是对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因素进行先行研究,即有关城市长远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的主要因素。

问答

1、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 P580 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包括

1、建设项目的审批和

2、违法建设的查处两部分。

而建设项目的审批又包括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风景旅游城市布局特点

总要求:充分发挥风景旅游这一主要经济和历史文化等职能的作用。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1、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

3、正确处理风景区和居住区的关系

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

5、正确处理风景旅游与休疗养的关系

6、纪念性城市:应突出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物遗址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保护革命纪念旧址,历史遗存物与新建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3、列举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建设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改建追求庄严宏伟的效果,显示资产阶级的权势。早期广场继承中世纪,布置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在广场一侧,如佛罗伦萨西格诺利亚广场。后期和盛期的广场比较严整,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雕像往往放在广场中间。实例:佛罗伦萨安农齐阿广场、罗马市政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罗马纳伏那广场。

4、历史地段的保护原则和主要内容

原则:在保存其真实的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的同时维持并发展它的使用功能,保持它的活力,促进城市繁荣,使该地段居民的生活条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并使该地段适应城市整体发展的需要。任何使历史地段降低或失去其特色的改变都是不允许的。主要内容:建筑的保护,街道格局,空间系统及景观界面的保持三个方面。

5、现代交通趋向、特点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组织原则

现代交通发展趋势:1交通工具高速、大型、远程化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不行系统的分离。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原则: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的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以及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论述 1、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城市中心区、商业街、古建筑、历史名城保护以及居住规划结构等方面的成就和探索?

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

历史建筑和街区、名城的保护:意大利罗马的避开古城、另建新城的规划手法是各国古城借鉴的榜样各国成片成区保护亦各具特色,并注意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有的整个村落、整个集镇和整个自然风貌被完整的保存下来。

商业街:随着新城市的建设和旧城市的改造,各国出现了一些设计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心和商业街区。从商业干道发展到全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步行街,从自发形成的商业街坊发展到多功能的岛式步行街,从单一平面的购物环境发展到立体化巨型商业系统。居住区:二战以后,各国都为解决房荒,需要大规模高速的进行建设,欧洲各国相继采用邻里单位或新村的形式组织居住区。科学城: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认识到把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高等学校集中在统一的区域综合体的范围内,是一种先进的组织模式。50年代以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为典型。

城市中心:战后50年代,随着一些新城市的建设,出现了一些设计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心。这些中心与城市总体密切配合,每条街和每个广场都有自己的特点,体现了多样性和各自独特的个性。

2、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编制体系、实施体系、行政体系的构成以及内容?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包括:

1、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

3、地方城市规划法规

4、城市规划行政规章

5、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

6、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

7、城市规划文本。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

1、城镇体系规划

2、总体规划

3、分区规划

4、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实施体系包括:

1、建设项目的审批(建设项目选址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建设工程管理)

2、违法建设的查处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包括:

2002———————————————————————————————————————————————————————— 1.名词解释

中心地理论:城建史p186 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交通运输三方面对城市的分布、等级和规模进行研究,提出了理想的正六边形城市体系模式。乡镇的理想分布形态应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也就是位于六边形的六个角上,而位于六边形中心的点,起着管理丛书它的六个点的作用。这个理论又是不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与基础的变化,但其基本原理有一定生命力。控规(书p51)参考07年

总规纲要(书p49)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生态城市(书p186)良性循环、高效低耗、持续发展的城市。

带形城市(城建史P121)城市沿一条高速的交通线发展,城市的宽度应有限制,但长度可以无限。使城市与自然保持亲密接触又不受规模的影响,但是缺乏对商业规律的考虑。

城市化(书p9)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的城市转化的过程。城市设计(书p524)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楔形绿地(书p155)楔形绿地,是以自然的绿色空间楔入城区,便于居民接近自然,有利于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关于指标:容积率(p461)、日照间距、道路面积率 2.问答题

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区别(资料p7、资料p11)

田园城市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卫星城市和新城则是其在实践运作下的两种状态。已经建成的两个田园城市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市便成为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市的定义,认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卫星城市强调的是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强调疏解功能,因此往往被理解成中心城的某种功能的接受地,出现了大量专业化的卫星城,如,工业卫星城,科技卫星城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这些卫星城带来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来源就在于对中心城市的依赖,因此开始强调卫星城市的独立性。新城即是50年代以后,设计规划的新建城市。通常相对独立,与中心城的关系不如卫星城紧密,功能较完善,服务于周边区域,属于城镇体系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资料p19、20)

城市规划在各个层次上的作用及其表现(书p48)

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资料p20)

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的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书p47)

举例说明城市中心改造中的功能更新问题(书p50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书p51)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类型

城市化的类型可以按照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划分出若干形式。按其所处的经济体制,可分为市场型城市化和计划型城市化;按城市化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按照城市的产生和特点,可以将城市化的类别化分为农基型城市化、工外型城市化和超载型城市化三类;按照与城市中心空间关系,可以将城市化的类别划分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按照城市化进程度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种城市化状态,即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按照城乡关系空间格局的变化和人口与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不同,可以化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它又可在空间形态上分为连续型城市化和跳越型城市化)以及就地型城市化三类;从规模上可分为以大城市和城市连绵区为主的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从方向和动力上可分为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国际分工型”的城市化,例如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模式。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和特色要素分析(书p548)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内涵及其与城市布局和上地使用的关系(书p318)

2003——————————————————————————————————————————————————————

一、名词解释

城镇体系规划(书p168/资料40)一化二系三结构 生态城市(书p186)带型城市(书p118资料37)城市环境容量(书p186/资料43):

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下的一个相对量。当人们在城市中的聚集超过一定的极限,将造成人们最基本的环境要求超出人们的忍受程度,并使社会文化环境遭到破坏,而再也难以恢复时,也存在一个绝对量。城市环境容量是相对量和绝对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平衡的稳定值。

历史地段和历史街区(书p539)历史地段在我国统称也称历史街区。它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想对完整的地段。对于城市中的历史地段而言,还应具有具体的生活内容,通常称历史街区。

马丘比丘宪章(书p29/外267)1977年12月,由一些世界知名城市规划设计者聚集于秘鲁签署的新宪章,它是继1933年雅典宪章以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又一个文件。雅典宪章以及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变化,而马指出城市规划与设计在新形势下应该由什么知道思想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二、论述题 从时代背景、服务对象、结构模式等方面,(可通过列表和简图)比较“田园城市”与“新城”的各自特征。(资料p7、资料p11)19世纪中期欧斯曼巴黎城市改建和城市美化运动的主要成就(外102)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及其意义p28/资料9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的主要形态特征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和方法(p173、175)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战略意义(p184)从一般城市总体布局的特点谈风景旅游城市的布局要求(p268)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向和特点及城市道路系统组织的原则(p283、286)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互相衔接(p51)从居住对象、居住区规划特征的角度分析居住区规划研究的动向

区域规划理论发展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

“田园城市”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学说 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他指出,城市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和外部环境(包括和其他城市)相互依存的。

三、芒福德的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美国学者芒福德明确地提出区域整体发展理论,“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他指出解决某个城市发展问题,必须把它同区域联系起来。

四、战后区域规划中的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研究

二战后,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规划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区域规划理论研究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主要有工业区位论、中心地德国克里斯泰勒1933年在《南德的中心地》著作中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区位论的代表。理论、增长极理论、聚团原理、点轴开发模式、倒U字型理论、生产综合体理论等等。

克氏认为城市和城市以及和周围地区是相互依赖、相互服务、有着紧密联系的,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客观规律。一定量的生产地必将产生一个适当的城镇,这个城镇是周围农村地区的中心地,并且提供周围地区需要的物资和服务;城镇也是与外部联系得地方性商业集散地。他认为“地球上没有一个国家不为规模不等的城市网所被覆着。”

城市按规模分级,最低级的城镇数目最多。城镇规模越大,它的数目也就越少。属于最高级规模的城市通常只有一个,它往往是该国的首都。城市等级规模的阶层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不同规模中心地之间的合理分布,以及其分布规律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受到市场因素、交通因素、行政因素的影响,区域内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分布系统。任何城市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与其他城市组成一定的等级系统。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原则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间盆地地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行政管理更为重要;年轻的国家与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则占优势。在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系:A级城市一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12个,D级城市42—54个,E级城市118个。

中心地理论研究的是城市等级规模及空间分布规律,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新时期的城市群规划、市域总体规划、城市带规划等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Fris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的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增长极。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区域经济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第一,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第二,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第三,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

然而,增长极理论也有其明显的缺陷。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作用,增长极的出现对周围地区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回波效应。即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不发达地区越来越落后,经济不平衡状态越来越突出,甚至形成一个国家内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局面。二是扩散效应。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然而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关系,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甚至形成独立于周边地区的“飞地”。

增长极理论提出后,在区域规划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许多国家试图运用这一理论消除落后地区的贫困,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其中取得较大成功的国家有巴西和马来西亚。但是也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失败了,我们应该把他和国家的国情和地区的区情相结合,同时,还需要正确的政府行为。政府应制定开发落后地区的合理政策规划,以促进落后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五、区域规划的衰落和复兴

1960年代,公众参与兴起,人们向往自然,强调环境保护,追求平等。强调了在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认为规划专家仅是为地方规划服务的客体,公众才是规划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小即是美”,重视环境保护。这些标志着时代精神的转变,新自由主义盛行。当时的区域规划观和新自由主义思想是大相径庭的,所以1970年代,区域规划一度衰落。1980年代后,国际贸易体系形成,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整合,一些超国家、超国家的组织逐步兴起。对区域的研究也显得滨彩纷呈。全球经济活动的整合唤起了区域规划的复兴,但是此时的区域规划和以往的有所不同,它继承了新自由主义思想里平等、环境保护等社会学、环境学思想,不再单纯的仅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区域规划。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使得区域规划在内容、范围、理论研究、方法技术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六、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理念

1、整体协调发展理念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巨大变迁使区际、区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作用也更为强烈,任一地区的发展建设都会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区域规划突破了传统的行政边界的束缚,这样于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强调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整体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理念

传统的区域规划中“二元分割”的思维特征非常明显,仅强调城镇为研究重点,而其他生态地域和农村地域则作为基质成为支撑城镇发展的成本。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城市在发展中已经突破了行政区的管辖范围,与周边城镇连成一片,产生城乡界限模糊的城镇密集区、城乡混合区等空间形态。“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新的城乡关系被提出。它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

3、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因此,概括起来说,可持续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特点:

一是肯定发展,强调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解决生态危机,提高生活水平,因此,应当承认和尊重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发展权。

二是强调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三是提出了当代与后代的公平根据。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不能剥夺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包括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和地球生态系统是当代人应尽的责任。

4、以人为本理念

城市中人与人相互依赖和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决定因素。随着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城市和区域规划也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规划从人的尺度、人的需求、人的情感和人的知觉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等方面出发,编制出真正符合人类需求的,能达到“富民”目的的合理规划。

分区规划和控规

控规和详规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1994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

后面的数字是近几年考过的次数,自己整理的可能不太准确,见笑了!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2 分,本题10分)

1、用地评定2

2、风貌规划

3、城市化5

4、城市更新2

5、CBD

二、简答题(共3 题,每题5分,本题15 分)

1、详细规划12 的主要任务及规划内容是什么

2、进行总体规划9 前需要调查的基础资料有哪些

3、“马丘比丘宪章3”分哪些章节对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

三、论述题(共2 题,每题25分,本题50 分)

1、绘图说明明清北京城建设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传统规划思想的。2 如何理解注重城市历史保护的规划发展趋势带来的影响和冲击。3 如何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与意义 以你所熟悉的城市为例,分析道路交通系统的现状特征及所从在的主要问题 5 试述现代城市规划管理2 的主要特征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1995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共5 题,每题2 分,本题20 分)

1、中心城市群

2、城市性质5 和城市规模3

3、劳动构成3

4、生态平衡

5、风向玫瑰2 图

6、分流制和合流制

7、绿波交通

8、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9、交通量4

10、拆建比2

二、简答题(共4 题,每题10分,本题40 分)

1、雅典宪章2 的主要论点及其历史意义

2、城市用地分类的代码、名称和内容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4、商业步行街的规划结构与空间布局的特点

三、论述题(共2 题,每题20分,本题40 分)

1、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修建设计适用的规划地区和不同的作用

2、试谈目前我国私人汽车的发展趋势和对城市结构2 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1996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一、填空题(共20 题,每题1 分,本题20 分)

1、城市性质的确定,一方面是从一个城市在____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是从 ____中去认识。

2、确定城市性质一般是采用____与____相结合的方法。

3、在城市总人口中,将劳动人口按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____和____,对城市规模起决定 作用的是____,随城市规模的大小而变化的是____。

4、劳动构成亦称____构成,指____的比例

5、用地评定通常是将用地分成三类,____、____、____。

6、城市用地分____、____、____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

7、公共设施2 用地不包括____用地。

8、居住用地2 由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9、城市中有污染的工业2 应布置在城市____或____。

10、仓库可按存储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为____和____。

11、城市给水系统应包括____、____和____。排水系统分为____制度,____和____。

12、各种管线由道路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一般为:电力电缆、____、____、____、给水管道、____、____。

13、交通量是确定____、____和____的主要依据。

14、完善道路系统的措施有____、____、____。

15、对居住区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称为____。

16、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为____。

17、住宅建筑的基地面积与住宅建筑的用地面积比值为____。

18、我们是按照每天日照时间和日照面积来确定____

19、日照间距的确定和____和____有关

20、人口毛密度是指____与____之比;人口净密度等于____与____之比。

二、简答题(共4 题,每题10分,本题40 分)

1、城镇体系3 规划的工作内容

2、考虑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几个方面

3、道路系统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4、街景规划空间和艺术布局的特点

5、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的内容

三、论述题(共2 题,每题20分,本题40 分)

1、试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欧洲旧城市的改建,可以英国、法国、俄国改建的实例加以阐述

2、如何评价居住区的质量,你在居住区与住宅设计中怎样考虑以人为中心

3、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完善系统的城市设计11,以能够使城市从局部到全局有一个鲜明特色 的整体性构思。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1997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2 分,本题20分)1.劳动构成 2.小区规划 3.人口净密度 4.机场净空限制 5.生态环境 6.园林城市 7.安居工程 8.国际性城市2 9.拆建比 10.城市更新

二、简答题(共4 题,每题10分,本题40 分)1.我国城市用地的分类和建设用地标准。2.不同的地形条件2对城市规划的主要影响 3.城市规划中风向玫瑰图的重要性及其意义。4.船环境保护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5.公路的分类2 与分级2 及其与城市联结的原则。6.如何考虑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7.小康住宅2 科技产业工程的主要内容。8.80 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的动态特征

三、论述题(共2 题,每题20分,本题40 分)1.概述二次大战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主要成就。

2.结合实例对我国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交通阻塞问题的症结所在及对解决措施的探讨。3.如何把握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的规定性和灵活性? 4.如何考虑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5.试提出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谈一谈你提出问题的弊端和应解决的 措施。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1998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2 分,本题20分)1.控制性详细规划 2.居住园区 3.人口毛密度 4.机场净空区 5.住宅产业化 6.带形城市2 7.视距三角形 8.城市形象设计 9.绿色开敝空间 10.国际性城市

二、简答题(共4 题,每题10分,本题40 分)1.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 2.我国城市用地的分类和建设用地标准。

3.在城市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城市环境保护3 的问题? 4.公路的分类与分级及其与城市联结的原则。

5.从空间的领域性分析居住环境设计中的空间组织形式. 6.小康住宅的标准

7.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在提出交通出入口方位的控制指标时应考虑的问题。

三、论述题(共4 题,每题10分,本题40 分)

1、试述西欧疏散与限制发展各大城市的尝试。(可以一_______、两个重点城市为例)

2、用渠化交通的原理对我国旧有城市道路系统应如何解决日益增大的交通量问题提出见解

3、居住区规划中技术经济2 分析应考虑的内容及意义

4、由你来主持一个三十万人口的城市的总体规划,在此做一个工作进程计划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1999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一. 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田园城市7”的理论及其意义 2.分析拟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3.城市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城市环境的保护 4.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的一般原则

5.城市园林绿地的三个额定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6.城市景观设计的要素 7.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方法

8.90 年代后国家颁布有哪些关于城市规划的法规2和标准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举2-3例介绍50-60 年代以来的世界著名的科学城和科学园区。(应从产生背景、建设目的、规划布局等方面叙述)2 城市总体规划中应怎样组织基础资料的调查工作 3 现代城市中心3 的发展与规划对策 4 确定城市道路系统中应重点考虑的方面 5 居住区规划中应如何综合考虑技术经济问题 6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2总体规划的异同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2000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0 分)1.叙述“田园城市”,的理论及其产生背景,并分析该理论与80 年代耒流行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2”设计思潮的异同。2.城市总体规划中基础资料的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3.不同的地形条件对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并举例说明。4.试谈城市中心改造中的功能更新问题,最好能举例说明。

5.解决我国大城市旧有城市道路系统问题的措施及对策.举例说明. 6.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

7.城市设计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8.居住区规划研究的动向。

9.某个城市拟以城市总体环境风貌特色的定位为目标进行城市设计工作,请你从设计人的角度拟定该城市设计工作内容的框架。10.你认为“城市可持续性2”的规划思想应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并举一个代表性的实例进行简略分析。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2001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一、概念题:(可在下述1 2 个题目中任选10 个回答,每题2 分,共20 分)1.城市形态2 2.城市生态系统3 3.城市环境保护 4.城市人口年龄构成 5.城市规划用地管理 6.道路绿地率 7.城市规划区2 8.中心商务区 9.城市交通预测2 10.城市用电负荷 11.城镇体系 12.社会控制

二、论述题(可以在以下10 个题目中任意选择8 个题目回答,每题10 分共80 分)

1.“从城市设计活动的全过程上讲,城市设计活动并非仅始于图板上,而应是从对于城市环境的认识开始,其过程也绝非限于设计者与专业技术人员在图纸上的设计、讨论和评价,它包括了设计实施过程中一系列决策过程及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案,政策内容等”,请你对这段话展开叙述。

2.实施公交优先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的主要途径和出路之一.谈谈你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体现公交优先规划方案的原则及措施

3.城市广场的性质、形式和功能以及规划设计的方法取向。4.城市化的类型。

5.试述中心地理论2的主要内容。6.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的主要措施。

7.面向市场机制的居住区开发与规划对策研究的动向? 8.试述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9.当前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大规模开发与再开发现象与西方发达国家哪个阶段比较类似,并指出二者可能存在的区别:70 年代后期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哪些政策对缓解。“城市危机”有所帮助?

10.你认为“城市可持续性”的规划思想应当包括哆些主要内容?并举一代表性的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2002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论述题(可以在以下12 个题目中任意选择10 个题目回答,每题10分共100分)1 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区别 2 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3 城市规划在各个层次上的作用及其表现 4 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5 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的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 7 举例说明城市中心改造中的功能更新问题 8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 9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类型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和特色要素分析 11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内涵及其与城市布局和土地使用的关系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2003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 分,本题30分)

1、城镇体系规划

2、生态城市

3、带形城市

4、城市环境容量

5、历史地段和历史街区

6、马丘比丘宪章

二、论述题(共10 题,每题12分,本题120 分)

1、从时代背景、服务对象、结构模式等方面,(可以通过列表和简图)比较“田园城市”与 “新城”的各自特征。2、19 世纪中期欧斯曼巴黎城市改建和城市美化运动的主要成就。

3、沙利宁有机疏散理论及其意义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的主要形态特征

5、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6、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战略意义

7、从一般城市总体布局的特点谈风景旅游城市的布局要求。

8、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向和特点及城市道路系统组织的原则。

9、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

10、从居住对象、居住区11 规划特征的角度分析居住区规划研究的动向。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2004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一、城市规划原理部分(共计100 分)

一、简答题(共5 题,每题8分,本题40分)

1、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2、水文及岁文地质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3、城市设计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4、城市环境保护应考虑的方面

5、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共4 题,每题15分,本题60 分)

1、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分布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各个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以及生产、生活的需要,形成了不同类型城市布局的不同特点,请举例说明港口城市、矿业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布局的不同特点。

2、从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向和特点方面举例说明解决我国大城市旧有城市道路系统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3、自20 世纪60 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请你阐述历史地段保护要求和方法与文物建筑的保护要求和方法有哪些不同?

4、城市的绿色环境已经成为城市的环境美学、生活质量和生态品质等多种需求目标的载体,下面请你谈一下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的原则和方法。

二、外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共计50 分)

1、以网格结构为线索,比较古埃及卡洪城、古希腊希波丹姆模式、古罗马营寨城等古代格网型城市结构的特征。(本题10分)

2、试分析17 世纪巴洛克时期的罗马改建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改建的城市设计特征。(本题10 分)

3、绘制朗科恩新城结构简图,根据其规划特点说明该规划在哪方面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TOD 模式所倡导的规划理念是一致的。(本题10 分)

4、在不少学科领域的发展过程中,1960 年代这一阶段是重要的转变时期,在城市规划领域,各学科的交叉和横向的发展使城市规划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2005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共5 题,每题8分,本题40分)

1、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

2、田园城市与带行城市

3、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4、城市生态规划

5、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二、简答题(共5 题,每题12分,本题60 分)

1、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

2、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向和特点及城市道路系统组织的原则

3、风景旅游城市布局的特点

4、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要求和内容

举例(不少于3 个),说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广场建设的成就

三、论述题(共2 题,每题25分,本题50 分)

1、试述20 世纪50 年代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以及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等进行的城市与建设的探索。

2、试述我国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和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及其主要内容。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2006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共10 题,每题4分,本题40分)

1、城市生态系统

2、规划管理

3、一书两证

4、城镇体系规划

5、城市形态

6、城市交通预测7、8、城市规划区

9、城市管治

10、交通量

二、叙述题 1、17 世纪巴洛克时期罗马改造以及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改建的城市设计特征。

2、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背景、作用及内容

3、通过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向和特点分析我国公交优先的原则

4、城市地段的保护要求和内容与文物建筑保护的要求和内容的不同。

5、城市设计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6、我国环境保护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7、居住区用地规划的原则

8、“田园城市”理论与80 年代末流行的“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潮的异同。

9、举例

一、两个典型城市,试述西欧疏散于限制发展各大城市的尝试。10、60 年代城市规划方面取得的突出贡献和变化。

11、选择居住区用地的主要因素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2007 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 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共10题,每题4 分,本题40 分)

1、城市生态系统

2、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3、田园城市

二、叙述题

1、古埃及的城市规划成果和对以后城市规划的影响意义,古埃及的城市建设特点

2、控规和修规的衔接

3、城市总体艺术布局的特点,城市总体布局要点 4、60 年代城市规划学科取得的成就

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6、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6.浅谈中国发展与家乡建设 篇六

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也不断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现就从我的家乡近几十年的发展角度来谈谈中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展望。

我家住在河北邢台的一个普通农村,经历了与大多数农村相同的发展历程,但又有其特殊性,现就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所能感受到的变化。

由于毗邻国道,可能较其他交通不太方便的村庄有更加便利的发展条件。隔着国道的一个村庄,由于其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已经发展得与一个乡镇无异。由于仅隔一条国道,也不同程度促进了我们村的发展。毋庸置疑,自打从记事以来,村里的经济发展的很快,听家人提起,大概1998年起家里有了彩色电视,然后电话、空调、冰箱、电脑那些小时候认为高不可攀、“高大上”的商品已经陆续进入寻常百姓家。甚至私人轿车也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村里也都通了柏油马路,超市、理发店、饭馆也都陆续出现,基本上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了。当然,从小孩们的零花钱上,从当年我们的1角2角到现在基本上三五块也可以看出近些年的生活变化,尽管在购买力上不同,但这并不能磨灭这个事实。家常便饭听父辈谈起,在他们那个年代,一群小孩挤在一起在生产队上看并不是每天都有机会播的为数不多的电视,一把瓜子就可以高兴的嗑一下午,逢年过节自己做豆腐、粉条。以及更老一辈谈起那个年代男人挣公分养家,女人在家织布照顾一大堆孩子,种种这些,无不烙上了农村发展的轨迹。现在再也没有织布机,再也不用亲自做豆腐,商品到处可以买到。生产分工不断细化,商品种类不断推陈出新,催生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商品经济更加发达,人们有了更多时间而不仅仅是用在操劳家务上,从而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资源。

教育问题一直是新一代中国人民关心的重要问题。农村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国整个教育的发展。自从高考恢复、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教育一直摆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小学还是遍地开花,从升入初中同学间的谈论即可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可就几年的时间,大家的母校就那么几个,相互之间不会有太大的惊喜,孩子们被更早的送出去,更早的离开家庭、离开父母,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外地上学。村里的小学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有的也是苟延残喘,取而代之的是中心小学。同样,中学也开始出现整合。也许这是大势所趋,是为了整合教育资源,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但是新的问题由出现了:整合后教育资源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资源平均分配,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甚至衍生了学区房经济,在村里考生家长嘴里可以随时听到星星点点关于考学、升学率、户口的字眼。此外,中国教育方式也一直饱受诟病。压力大,家长期望高一直困扰着学生。村里得近视的学生趋于年轻化、低龄化,从随处可见的假期补习班也可略见一斑。虽然教育部明令规定不准办补习班,但收效甚微,最起码在农村是。其实改变学生培养方案,改变培养模式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在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部勇于突破枷锁,改变陈规旧制,已经出条了一系列针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考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也必将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谈到农村,不可避免的要谈到“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茶余饭后也有了自己的“业余活动”。农业问题和土地问题其实是一直萦绕在农民心头的一件大事。废除土地税、给予农业补贴对农民来说是件大事,由于土地得到有效的管理,产量也不断上升。但由于近年来进城务工农民不断增多,村里也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村里青壮年减少,自家的土地得不到有效管理,有的土地承包给他人,有的索性直接在上面盖起来房子。由于农村监管不严,占领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就是最近听说的搬村事宜,政府已经开始收地,为以后的相关工作打基础。所有的这些就是为了有效利用耕地,根据国土局公布的耕地红线,其实已经越界。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然而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粮食已成了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摆脱进口,实现自给自足,有效利用耕地成了最有效的方法,而农村在这方面成了第一人选。最近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1亿农村人口到城镇户口的转变也有这一方面的考虑。不过根据民意调研,有超过一半的人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毕竟这是涉及这么多人的人口生计问题,有诸多利益壁垒需要攻破,必定是场硬仗。

7.浅析中国农村敬老院的建设与发展 篇七

一、中国农村敬老院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956年1月, 中央以草案的形式发表的《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首次提出了“五保”的概念。1956年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也规定了“五保”的内容。以此为依据, 由中国特色的农村五保制度初步形成。由于分散供养不能解决一些孤寡老人的无人照料问题, 一些地方开始为五保户兴建敬老院对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制。1956年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华乡办起了全国第一所农村敬老院。这以后, 全国各地纷纷效仿, 本着“一乡一院”的建院目标, 以集体经济为依托, 以本乡镇“五保”对象为主体, 全面建设乡镇敬老院。据统计, 1958年全国共办起15多万所敬老院, 集中收养五保对象300多万人。

农村实行分田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以后, 1985年国务院规定, 乡和村供养五保户的费用, “实行收取公共事业统筹的办法解决”。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大包干”, 集体经济解散, 原来由村组集体供养的五保户的生活来源成了问题。民政部门及时采取措施, 主要是对五保供养所需经费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统筹, 并大力发展农村敬老院, 实行集体供养, 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股建福利院的高潮, 各乡各镇都建起了自己的福利院, 并划拨了一定的土地给福利院作为生活用地, 有条件的办起了养殖场等, 以增加收入改善经济状况。统筹款还是由五保户所在的村组承担, 只是由乡镇统一收支而已。

1994年, 国务院发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对五保供养进行了规范, 明确了五保供养工作的性质、资金来源、集体责任等, 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1997年, 民政部颁布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 敬老院是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单位, 其所需经费实行乡镇统筹, 并通过发展院办经济和社会捐赠逐步改善供养人员的生活条件, 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敬老院的建设。

不过, 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深化与发展, 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之上并主要由农村居民互助的农村五保制度亦面临着新的挑战, 尤其是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等后, 农村中的五保对象亦需要有新的保障机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4年8月23日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再次明确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相关政策, 为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指导。

二、中国农村敬老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敬老院的机构性质不明确, 管理体制不顺畅。

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并没有明确敬老院的性质和主管部门, 只是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 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敬老院是在民政局与乡镇政府的双重管理之下, 那么敬老院到底是民政局的下属事业单位还是乡镇所属事业单位, 在《条例》里没有明确规定, 导致权责不分。由于不具备法人资格, 当前乡镇 (街道) 敬老院由乡镇 (街道) 直接管理, 客观上使得政府和敬老院一体化, 造成政事不分, 职能错位, 既增加了政府的负担和法律责任, 也使得敬老院自身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另外, 由于性质模糊, 乡镇敬老院均未进行法人登记, 在金融机构不能开设独立银行账户, 不能取得规范的收款收据, 社会捐助和财政补贴不能作为独立接收机构。

2. 经费严重不足, 供养水平较低。

经费不足是制约敬老院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 需要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资金保障不足, 上级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导致敬老院的建设资金短缺。同时由于敬老院的管理服务成本高, 运转负担较重。目前, 所有的敬老院的各种经费都由乡镇财政自行解决, 而乡镇财政比较困难, 对敬老院的投入非常少, 只能勉强维持日常开支, 甚至出现有些敬老院的服务人员挤占供养老人的生活费。虽然从2009年开始农村敬老院建设已列入民生工程, 上级补助部分资金, 但资金缺口仍然较大。每年财政投入的资金通常都用于五保供养金的发放, 在保障了五保集中供养对象平时的吃、穿、用之后, 就很难剩下多余的资金, 因此就不能够充分的安排资金用于敬老院的更新、维修、服务、医疗等建设, 有限的供养经费与敬老院其他费用的矛盾十分突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集中供养水平较低, 集中供养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偏低, 仅仅能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 不能满足五保对象大病救治等的需要。

3. 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 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 大部分农村敬老院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人员的配备不完善, 一是人员数量不足。由于敬老院供养的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残疾或者生活不能自理, 工作量十分繁重。同时,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是由乡镇聘用的, 没有固定的经费和编制, 工资很低, 因此, 很多人都不愿意到敬老院来工作。二是专业的服务水平较低。大多数农村敬老院没有配强配齐专职的管理服务人员, 除了院长由乡镇民政助理员兼任以外, 其他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临时雇佣的。这些管理服务人员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服务精神、专业的管理知识技能, 对于老人的照顾觉得只要够吃够喝就行了, 根本谈不上对老人的医疗护理和保健康复, 至于老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更是根本不予理会。这样的敬老院对于老人来说, 与其说是养老, 不如说是收养。这样的服务质量让很多有养老需求的老人望而止步, 不敢也不愿到这样的机构来养老。对于敬老院来说, 由于担心承担更多的责任, 也不愿意收养过多的老人, 尤其是那些特别需要照顾的失能老人。

三、发展农村敬老院的对策建议

1. 明确敬老院的机构性质, 理顺管理机制。

一是明确乡镇敬老院的单位性质, 由省、市、县 (市、区) 和乡镇人民政府利用国有资产共同建设的全市乡镇敬老院事业单位法人地位, 由县级民政部门管理。只有明确了乡镇敬老院的机构性质, 才能理顺管理体制, 做到权责的对等和统一, 从而可以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敬老院的尴尬处境, 为其日后的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二是落实乡镇中心敬老院管理人员编制, 根据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原则, 遵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 签订劳动合同, 实行合同管理。同时, 要落实其工资待遇, 标准不能低于当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并由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 所需费用纳入县 (市、区) 财政预算。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广大敬老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制度建设, 以福利中心管理模式为主导,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敬老院入院准入、财务、民主管理监督等制度, 规范完善农村敬老院供养信息库。

2. 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供养水平。

一是按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条例》要求, 将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的丧葬费、医疗费以及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经费、房屋维修费、取暖费等六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要逐年增加对敬老院的资金投入, 进一步提高敬老院的保障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责任主体意识, 积极作为, 保障各项五保供养经费有效落到实处。建立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二是整合社会资源, 引进社会资金, 以减轻财政压力。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敬老院的建设与发展, 积极为敬老院送科技、送项目或者对口帮扶, 帮助敬老院大力发展养殖、加工个手工制作等副业补充供养经费, 切实提高敬老院的收益, 增强敬老院的自身发展能力。积极发挥慈善组织的作用, 通过完善各种鼓励性政策, 引导一些企业和个人积极捐款捐物, 支持敬老院的建设和发展。三是乡镇敬老院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 其建设用地应依据国家《划拨用地目录》的规定, 采用划拨方式供地, 适当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用水、用电, 应当按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用电价格收取费用。

3.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服务水平。

规范管理是发展敬老院的关键, 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敬老院管理制度》、《敬老院财务管理制度》、《敬老院服务人员岗位职责》、《敬老院卫生及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二是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要逐步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引入一批热爱社会福利事业、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较强的服务意识的专门人才充实敬老院的管理服务队伍。同时, 要对现有的管理服务队伍进行调整, 加强培训, 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也要进行定期考核, 形成激励机制。由于很多老人对医疗护理有特殊的要求, 必须要对护理服务人员进行医疗方面的特殊培训, 建设专业的护理队伍, 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整合民间资源, 建立综合服务网络。挖掘乡镇自身的资源, 比如在家务农的妇女、乡村医生等, 联合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形成综合服务网站, 为老人提供包括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康复治疗和应急救援等在内的综合性服务。

参考文献

[1]吴任慰.福建省农村敬老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

[2]王言东.建国六十周年中国农村敬老院的制度变迁[J].经济与法, 2010, (1) .

8.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篇八

国有企业是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工具

美国是今日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美国崛起的进程中,大型跨国公司立下的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根据《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家大公司中,1997年美国占175家,1999年为179家;在全球前10大公司中,1997年美国占4家,1999年占5家。而世界经济命脉在哪里呢?正在大型跨国公司的手中,他们控制了全球1/3的生产总值和1/2的国际贸易。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在高速轨道上运行。放眼中国经济的发展,国企就是支撑中国经济的脊梁,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有企业一直阔步前行。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11年世界企业500强中,共有59家国企榜上有名,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更是位列前十。这59家国企中,除当年新增的10余家,都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尤其是中央企业,表现出更强的市场活力与竞争力:“十一五”期间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和税后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年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5%。即使是在最困难的2008年,中央企业利润同比虽下降30.8%,但上交税金不降反升,达到10426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17%,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正是因为国企的高速发展,才造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可以看出,没有企业的崛起,就不会有大国的崛起,这一点毫无疑问;没有大国的崛起,亦不会有企业的崛起,这一点亦毋庸置疑。

国企发展改革的回顾

在新中国的头30年,国有企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为中国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存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等弊端。所以,国企改革成为国家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政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国企的发展和改革。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企改革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80年代。由于当时在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不复存在,集体经济除农业外所占比重也不大,国有经济不仅占主导,而且数量上也处于主体地位,绝大部分工商企业属国家所有。国有企业的效益如何,直接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状况;同时,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管得过死,企业缺乏自主权,因此我们就把改革的侧重点放在了“搞活国营企业”上。通过“扩权让利”,实施承包经济责任制,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强对外开放,搞活整个国民经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与之相适应,“国营企业”这一概念逐步为“国有企业”所取代,“搞活国有企业”的提法也逐步取代了“搞活国营企业”的提法。主要采取“抓大放小”,改造或转让困难国有企业,开始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但是,无论是搞活国营企业还是搞活国有企业,都是把着眼点放在单个企业上,特别是效益差的企业。于是,在实践中,国企改革实际上成了挽救亏损国有企业的过程,许多改革措施也往往不是实质性的制度创新和经营机制的转换,而是“减利、免税、停息”等“父爱主义”的救济行为,而对于那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则关心甚少,甚至“鞭打快牛”。其结果是效益差的企业没救活,效益好的企业也被拖累,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不断扩大,搞活国有企业的希望并没有实现。

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理论,为人们观察国企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国有企业,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应当把各种企业置于平等的竞争环境中,而不能厚此薄彼。在平等竞争中,一部分企业,当然也包括一部分国有企业,会由于各种原因被淘汰,这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特别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的提法流行了起来。这一提法和“搞活国有企业”的提法相比较,其积极意义在于:在理论上它把国有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在实践上,它使人们不再把眼光仅仅局限在那些亏损国有企业上。特别是这一提法,为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资本经营、资产重组,特别是“抓大放小”等改革策略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前提和依据。

第三阶段也应是前一轮国企改革的最后阶段。国资委的成立初步实现了出资人职能的一体化和集中化,隔开了其他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层面的责任清晰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改革的活力。“兼并重组”、“整合”取代“拆分”、“消除垄断”成为国企改革的主题词。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诸如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冶金、机械等行业集中。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资源枯竭的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退出市场。

经过多年多轮改革,从“国营”到“国有”再到“国资”,企业属于国家的所有权没有变,变化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应该承认,中国近些年创造出来的发展奇迹离不开国有经济的壮大。国企的发展与改革,给予我们的是中国式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中国梦想实现的道路。

深化国企改革的思考

党的十八报告中,“改革”一词被86次提及。以至在外媒眼里,这是一份“执政党发出的改革攻坚令”。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和信心,明确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方向,国企改革任重道远,国企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nlc202309020447

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国情下,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国企改革,我认为,可从以下六点入手:

明确界定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分类管理。进一步的改革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明确分类,进而明确界定国有经济的布局领域,以及各领域国企产权多元化的开放程度。国有经济布局应该集中在涉及国家安全、公共事业、高科技支柱产业等方面。对国有企业的分类和布局界定,对下一步改革极为重要。

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明确企业所有者、决策者、经营管理者的定位。下一步改革要按国有经济布局和国企分类对国企进行分类管理,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经过改革和调整,我国国有企业在治理机构设置上基本完善,但机制上和具体操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政治化,领导政治身份等。要通过权力分离(原始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法人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权力制衡(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的具体举措,既要避免出现国有资产处置不当(流失)、“内部人”控制企业的现象,又要避免职责不清、权责不清。同时要理顺国有企业内部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必须正确处理“老三会”与“新三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组织的职能定位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进而充分发挥“老三会”和“新三会”的积极作用。还要规范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解决一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放在流程和程序的规范上。在明确权责边界的基础上,要重点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使法人治理结构运行制度化、具体化、流程化。

调整治理结构,适度开放产权,建立竞争性市场体系。在明确国有经济布局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积极稳妥适度开放产权是国企深度改革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要根据国家经济总体布局,从国有独资向国有独资、股权多元化转变。在竞争性领域适度向民营企业开放产权,非资源类产业开放力度应该加大,但必须继续保留国有控股形态。

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创新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确保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者以及经营者依法行使经营和用人权得以落实,推进“四个转变”。即准入标准向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转变,选拔方式向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任用程序向依法分层分类聘任转变,管理方式向职位职责契约化管理转变,加大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将经营管理者自身利益与企业产权紧密结合。为避免国有资产遭受巨大损失,使之面临严峻的安全问题,应将企业的产权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更紧密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我们的法规还没有一个说法,是未来亟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目前,国家开展的股权激励办法主要是奖励股权、送股权、出售股权等等,技术折股方式只包括省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定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上市企业不包括在内,范围小而窄。要针对产业布局和不同类别国企的情况,适时改革考核、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有企业主体的经营管理者,应关注的就是企业的生命,凭借经营管理者的个人能力,使企业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应正视他们所做的贡献,予以适当的补偿。

加大市场化改革,提升国企创新能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的主力军应该也必须是大型国企。因此,国企市场化改革必须进行,否则很难真正参与全球化,更难在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够拉动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市场,引领企业创新的最有效内在动力也来自市场。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在目前的产权架构下,创新力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运营缺乏透明度,长官一言堂,各个组织缺乏独立性。这样很容易走两个极端的倾向,一种是一把手把创新作为升迁的“形象工程”,另一种是不注重科技投入,把资源和精力过度投入横向规模扩张和纵向产业链延伸。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即使政府大规模科技投入也作用甚微,政府的投入只会变成“填钱”,更谈不上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因此,要在放手同时引导企业的管理、经营、投资、投入、人才等等都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和所有热爱祖国的人们一样,对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国的未来,我们从来都不缺少信心。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既要求宏观管理体制的转变,同时也要求经济主体要从计划的轨道转向市场轨道。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中国国有企业一定能在走向市场、走向竞争中实现历史新跨越。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上一篇:甘寨小学控辍保学工作计划下一篇:考研准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