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2024-08-08

党报记者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精选2篇)

1.党报记者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篇一

如何做好新时期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

●郭卫民

(据听课笔记和录音整理)

郭卫民:北京奥运会新闻发言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局局长。2008年7月8日,作为北京奥运会四位新闻发言人之一首次与媒体见面。

授课内容:

概要:发生灾难或突发事件后,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积极做好媒体采访的服务管理,有效引导舆论,显得至关重要。

在新形势下,大到5·

12、7·23等事件,小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灾难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不止政府部门和部门的专职新闻发言人要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就是一般领导干部都有可能随时会成为本系统本行业的新闻发言人,所以说,如何做好新时期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互联网传播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认识和能力。

一、积极主动做好媒体采访服务管理工作

(一)要正确认识媒体不要“敌视”或轻视他们

记者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既不是学生也不是部下,而是“挑战者”,要学会“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和善管媒体”。注意三点:一是要正确对待负面报道。对于歪曲事实、恶意攻击的,要及时澄清和反击;二是对属于“带有色眼镜”的报道,可加强正面引导;三是对属于我们本身存在缺点和问题的,要积极改进,并及时向外界说明。

(二)要积极回应媒体不要漠视他们的要求

要积极受理媒体的采访申请,积极为媒体的采访提供帮助,要主动“喂料”。当接受媒体问询或采访申请时,尽可能了解、核实情况予以答复或安排采访;如果没有明确的口径予以答复或不能接受采访,应及时告知媒体。

不要回避,更不可“无可奉告”,那样只能适得其反,还会被认为背后掩藏了什么,通过外围去挖掘背后的线索、答案,那样做出来的报道更可怕。

尽量避免与媒体发生冲突。不轻易公开去批评、职责媒体;当媒体对你不恭时,尽可能妥善处理。

(三)要认真做好发布和接受采访的准备,不要草率上阵 在接受媒体采访或出席发布会前要做好充分准备。(1)要清晰掌控谈话内容。

一定要明确你要表达那些主要观点和意见; 一定要清楚媒体关心的热点敏感问题。

(2)要认真准备答问口径。编写口径要了解事实,掌握政策,妥善应答。

(3)没有把握的内容不说。不去谈论超出你职责范围的事情;不去谈论不确定的内容;不去谈论没有准备好的观点。

(4)要准确表达。不要反复谈消极面的东西;不要去说“个人意 见”、“个人看法”。

从始至终保持警觉。你说的每句话都可能被报道。在出席重大事件新闻发布会时: 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姿态; 要把控发言的原则和内容; 要注意学习去倾听和沟通。

对于食品、医疗、交通等个别事故,不要简单以总体安全来应对; 对于就政府部门工作的批评,要及时表明态度,但不要急于解释; 对于干涉及政府部门工作责任时,不要急于去转移、推卸,要有一种担当的勇气和自信。

(四)要积极应对敏感问题不要被激怒和被牵着走

随时准备面对敏感问题。无论在发布会还是在采访中,记者很可能问及一些敏感问题。

积极坦然应对敏感问题。不要紧张,也不要被激怒,可把它看作一个阐释我们政策的良好时机。镇定自若会赢得好感。

回答是也可以先作一个表态。采取“过桥法”等阐释一段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方针政策。

(五)要充分表现诚信不要编造内容

发言人的诚信至关重要。“诚信是发言人唯一的最重要的财富”。发言人代表还展示着政府的信誉。

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先不要发布。发现错误随时纠正。

发布信息要“自圆其说”;要“留有余地”。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具有权威、直接和互动的特点,为媒体所欢迎。

(二)举办背景吹风会

背景吹风会也是新闻发布工作中常常运用的一种形式,所提供的信息能影响和引导记者有关这类题材的报道。

(三)组织集体采访

集体采访同新闻发布会相比,气氛会轻松些,答问也能稍详尽些。缺点是,记者可能会在某一问题上被追问和纠缠。

(四)安排专访

专访一般来说是记者更愿意采取的独家采访的形式,这样可以获得其他媒体没有的独家新闻。专访的报道能比较充分、全面。可以事先要求媒体提供采访问题,要求其准确、可观进行报道。

(五)接受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也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发布形式。接受电话问询或采访时一定要谨慎,要注意方法,同时,发布信息要得到授权,重要的问题回复要有书面稿。

(六)提供书面采访

书面采访是一种简便的方式,可根据特定的环境、媒体的要求和可供发布信息的具体情况,提供书面采访稿。

(七)通过互联网发布

互联网发布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在新闻网站发布信息,或在网上接受访谈等。

三、做好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一)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在启动紧急处置机制的同时,要迅速启动新闻发布工作,在负责处置事件的指挥部下设立专门的新闻发布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新闻发布工作。根据需要设立新闻中心。

(二)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机制

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要求,及时发布信息,引导舆论。(1)突发事件新闻发布要坚持及时、准确、有利的原则。一要及时。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突发事件的报道一定要注意时效,争取先声夺人,抢占舆论的制高点。只有及时地报道,才能有效地引导舆论,避免和减少猜测性、歪曲性报道,争取主动权。

不要回避、观望,由于拖延时间带来的损失,将会付出加倍的代价。

及时地报道也能使我们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表达政府的高度关注,使政府、媒体和公众站在同一“战线”上。

二要准确。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一定要准确,权威可靠。快速的时效,一定要以准确为前提。

三要有利。新闻发布要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有利于我们国家和政府的形象。

(2)新闻发布要得到授权

发布的内容要按程序报批。无新闻发布任务的部门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对外就突发事件及其处置工作接受记者采访和发言谈话,以避免说法不一造成信息混乱。

必要时可持续举行发布会,向外界发出一种明确、强烈的信息,我们是开放的、不回避问题、随时回应社会舆论的关注。

要善于安排第三者、专家学者、舆论领袖、权威人士发表意见; 或通过国际组织、权威机构进行解释、论证;也可以通过民间人士或事件其他有关方得观点来引导舆论。

(4)要注意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组织新闻发布。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其报道特点是不同的。

(三)实施突发公共事件中外记者采访服务管理机制

及时受理中外记者的采访申请,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做到“有序开放、有效管理”。

(1)要设立新闻中心。一方面迅速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指挥体系;另一方面并提供电话、传真、上网以及电视信号传输等服务,为记者的采访提供方便。

(2)要通过提供服务等尽可能使前来采访的记者纳入到我们视线中;要主动向记者提供事件有关信息,使记者有正式的渠道获得官方权威的信息,避免根据猜测和传闻去作报道。

(3)要加强对现场采访组织、管理工作。在不影响事故抢险和记者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安排一些记者进入现场,或安排可以拍摄现场的区域进行采访。

(四)实施突发事件舆情研判机制

要密切关注境内外媒体的报道,向上级和有关部门通报,并研究组织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工作。

(五)实施突发公共事件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和特殊的媒体,具有传播快,影响大,互动性强,管理困难的特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时传达各种正面信息,主动引导舆论;同时,利用其信息汇聚的特点,作为了解搜集舆 情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要警惕并及时删除各种歪曲事实,煽动矛盾,影响突发事件处置的有害信息,对境内外一些采取恶意攻击和敌视态度的网站要及时封堵。

四、新闻发言人的方法和技巧

政府或部门的新闻发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灾难事件的新闻发布更是如此。在确定主题、统一口径之后,新闻发布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更多的是无数的细节。由于当今媒体强大的影响力,一旦哪个细节处理不好,预期的传播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回答记者提问时,几乎没怎么回答记者的问题,反而大段阐述此前准备的材料;阐述事前准备的材料与回答记者提问方面缺乏连贯性,显得生搬硬拼。

一、如何发布信息

这里的“发布信息”是指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记者提问前主动公开的信息。根据我国新闻发布会尤其是灾难性新闻发布会的现状,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信息方面应注意以下三点。

1、发布的信息要精短

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对信息速度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灾难发生的初期,更应该简短、快速地将信息传递出去,那种具有浓厚做工作报告味道的消息只能让本人或部门的形象大打折扣。

2、不要闷着头念稿子

原因:一是生怕脱稿之后说错了话,担当不起责任。二是对新闻发布的工作还不适应,甚至有点心理紧张。但不管哪一种原因,这种比较僵化的方式肯定不受记者和公众欢迎。

念稿子本身没有什么错,但一直闷着头念,会产生很多负面效果。

3、要注意语速、语气和重音

哪些信息需要强调,哪些信息信息可以一笔带过。而那些需要强调的信息,可以通过语速、语气和重音等表达出来。

4、重视表达态度

尤其是在灾难性事件初期,新闻发言人掌握的信息往往十分有限,但在这种情况下又不得不发布信息。此时,除了将所知的信息传达给记者外,最重要的就是立即表明政府的态度,通过媒体告诉公众,政府对灾难事件非常重视,对遇难者家属非常关切,并正在采取措施或将要采取哪些措施。“布什在„9·11‟事件后,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前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是谁干的,不知道到底事情情况如何,死伤多少损失多大……他的第一句是„今天早上,自由本身受到了攻击,自由终将被捍卫‟„我要向美国人民保证,联邦政府所有资源都将被利用起来……来拯救生命,来帮助受难者,绝不会出现任何差错,美国人一定会惩罚那些要为这件事负责人的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认为,高层领导人的表态将对公众心理产生重要影响,“领导人早表态=早参与=关心,领导人晚表态=晚参与=冷漠,领导人不表态=不参与=不关心”。而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及时将高层领导人的表态发布出来,满足媒体的报道需求,也让公众尤其是灾难事件的当事人和家属获得心理上的宽慰。

二、如何回答记者提问

1、回答要简短

发布的信息越繁琐,被媒体删去的内容也越多。这样,发布的信息就可能会被断章取义甚至歪曲。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惠就为此提出过一个30秒原则,即:“在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归纳要点 在30秒内说完。

简明扼要的信息还利于媒体制作标题。无论是阅读纸质媒体还是上网,标题是否能够吸引眼球越来越影响受众的阅读。简洁、生动、可读性强,很有可能被编辑选为标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2、永远不要说“无可奉告”

无法回答记者的提问原因:一是记者提问的问题超出了该发言人所能回答的范围;二是涉及机密,无法公开;三是记者提问的信息,虽然应该公开,但政府目前还没有掌握到。

对策:一是向记者承诺将联系可以回答记者问题的部门并将信息尽快公布,或者告知具体是由哪个部门负责,方便记者去获得他想要的信息。对于第二种情况,新闻发言人要解释清楚为什么记者的提问涉及到了机密并因此不能公开,而不能仅仅一句“涉及机密信息,不便公开”就将记者的提问打发了,这同样会引发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对于第三种情况,新闻发言人应该承诺一旦有最新消息将及时公布。

3、将事先准备的材料充分运用到回答记者的提问中

把想说的话尽可能借助记者的提问说出去。从整个发布会来考虑,在信息发布阶段,一般不把事前准备的全部信息都发布出去,这保留下的部分信息就是供回答记者提问时使用。

在具体的操作中,借助一些“转折”和“递进”的语句,就不难实现上述要求。比如记者提问救灾伤亡,新闻发言人就可以借该问题先把救灾者的英勇表现叙述出来。在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后,还可以通过“不过我更想强调的是……”和“你所说的只是一个方面,其实……”等表述把新闻发言人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让整个信息的发布进入自己的 轨道。

4、回答具体信息

新闻不是工作报告,更不是思想汇报,媒体和公众想获得是事实,是具体信息。有时,越是具体的信息,信息量越大,可信度越高。在新闻媒体眼中,概括性的信息往往难以打动受众,说服力也不足,有细节的故事才最能赢得受众的关注。在国务院新闻办为5·12汶川地震举行的第21次新闻发布会中,中国新闻社的记者就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马儒沛明确提问,“灾区发生地震之后,海内外侨胞积极为抗震救灾捐款捐物,您能否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呢?”。

在灾难事件中,媒体和读者都非常关注政府是如何惩治救灾不力者的。此时,新闻发言人不仅要表明政府鲜明的态度,告诉记者政府已经“做出了严厉惩罚”,还应介绍其中一两个典型,他们到底如何救灾不力,又如何惩罚的。在介绍救灾者非常英勇时,也应点出他们中一些人的具体表现。对此,新闻发言人应该充分准备这方面的素材。

5、使用多种表达方式

这里的表达方式,是指语言、数字、图片、示意图、地图、视频、声音等。新闻发布会主要是依靠语言来发布信息和回答记者提问,但为了产生更好地传播效果,其他表达方式也应适当采用。

与语言相比,上面列举的其他表达方式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传播信息;二是信息的说服力往往更强,“一张有说服力的图片胜过一千句话”,这进而可以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另外,从新闻媒体的角度看,数字、图片、示意图、地图、视频、声音等也往往会受到媒体格外的重视,甚至在报道中直接使用新闻发言人提供的这些资料,这对于舆论引导是极为有利的。在国务院新闻办为 5·12地震举行的第6次新闻发布会中,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马健空军少将就出示了一张关于军队在震区部署的示意图,将部队救灾的情况很直观的展现在记者面前。

当然,与文字性资料相比,整理数字,搜集图片、视频、声音等表达形式的信息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制作示意图、地图标示和便于展示的视频类资料也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灾难性事件,突发性强,新闻发布准备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更依赖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表述。但新闻发言人或政府部门信息搜集和整理的人员,最好还是尽可能地多一些其他形式的表达。

6、使用多种逻辑方式

新闻发言人在进行信息发布和回答记者提问时,一个非常基础的要求是,要把问题讲得通俗易懂,“让六年级的学生也能听得懂”

五、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1、以主流媒体为主

在灾难性事件中,不同媒体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要重视主流媒体的沟通,因为,主流媒体的特点:风格严肃、严谨、理性;以社会主流人群为核心受众;内容以公共新闻为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很大影响力。另外,因为主流媒体的受众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其往往就是所在社区的舆论领袖,他们对灾难信息的了解和判断也影响着社区内的其他人。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门户网站、一些向主流化转型的都市类报纸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尤其是商业网站,依靠其数量众多的网民、灵活的新闻发布机制和博客、论坛、微博等传播渠道,正在灾难性事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7月18日济南降临 特大暴雨,造成数十人死亡,上百人受伤。网友迅速在网络中发起寻亲活动,引发广泛影响;网友“红钻帝国”在论坛发布了关于此次暴雨造成死伤的情况,受到强烈关注。为此,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网络发言人,还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微博,以加强与商业网站和广大网民的信息沟通,及时发布消息,以正视听。

2、尊重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

截稿时间是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对于早出的日报而言,最晚的截稿日期是在凌晨;24小时播放的电台、电视台中不同的新闻节目也有截稿日期;而且电台、电视台与报纸相比,有黄金时间,重要新闻一旦错过这个时间,传播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3、懂得记者在想什么

对于大多数记者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记者而言,他们最渴望得到的还是事实信息,尤其是独家信息。

在灾难性事件中,受关注的几类:一是发生了什么,造成了多大损失;原因是什么;政府正在采取哪些措施;坊间流传的一些说法,官方有何评价。

六、灾难或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职责

1、搜集信息

网络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是记者”时代迅速到来。灾难性事件公众的关注度极大,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和目击者通过文字、图片和手机视频等手段可以很快将有关信息发布在网上。

2、启动突发事件发布预案,统一口径

灾难或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要迅速成立专门的新闻发布小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一部分成员对搜索到的最新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还有一部分成员与政府决策层、参与救灾的部门进行沟通,结合搜集的信息,共同确定新闻发布的内容和主题,尤其是确保各个部门口径一致。

3、开展新闻发布

4、进行效果评估

七、灾难或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素质

1、快速判断,明确媒体和公众最关注什么信息

2、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尽可能完善的知识结构

3、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压场”的气质

4、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新闻发言人个性的结合

2.党报记者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篇二

【关键词】新闻策划 党报 网络空间

地方党报,简言之,是地方党委机关报,属区域性主流媒体之一,在地方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具有很高威信,同时也是地方党委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地方党报由于人才匮乏,在引导舆论方面能力相对较差。地方党报作为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它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以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己任,起“上情下达”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人民的喉舌,及时表达人民的意见和愿望,起“下情上传”的作用。所以,加强地方党报引导舆论的能力有着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结合《亳州晚报》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坚持党性,走进百姓”的办报理念,有助于我们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办老百姓爱看的党报”有助于地方党报巩固自己的主流媒体地位、履行自身职责和使命;积极做好《亳州晚报》的发行投递工作,让广大读者及时获得“来自报纸的声音”;加强报纸全媒体建设,延伸报纸引导舆论的空间。《亳州晚报》在加强地方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一、立足亳州本土,办党委和群众都满意的党报

《亳州晚报》系中共亳州市委机关报,是我国众多的地方党报之一。亳州晚报社立足亳州本土,以亳州新闻为主打,认真传达市委的声音,领会市委的想法,创新办报思路,办老百姓爱看的党报。

一是认真传达市委的声音,全面领会市委的意图。中共亳州市委的重要会议,市委领导的重要讲话以及市委下发的重要文件,亳州晚报社都组织编辑、记者尤其是时政新闻部编辑和记者进行学习,全面领会市委的想法。我们认为,只有全面领会市委的想法,才可能办出让市委满意的报纸。

二是开通热线电话,写老百姓爱看的新闻。报社的热线电话,是报社的“千里眼”、“顺风耳”,是报社联系群众,沟通群众,架起与广大读者之间的连心桥。《亳州晚报》通过热线电话,把大量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新闻反映到报纸上,促使一些问题得到快速、妥善的解决。

三是增强报纸的舆论引导能力。报纸的舆论引导能力彰显了媒体的责任心。《亳州晚报》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主要是通过“评论员文章”、“记者感悟”、“编者按”、“记者手记”等多种方式增强报纸的舆论引导能力,同时,我们还采用新华社、《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增强报纸的舆论引导能力。

二、以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增强报纸的亲和力

报纸,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食粮。一份有亲和力的报纸,必然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亳州晚报》对广大亳州群众是一份有亲和力的报纸,这不仅仅缘于报纸的责任心和良知,丰富的报纸内容、活泼的报纸形式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一是报纸内容丰富精彩。《亳州晚报》每期十六个版面,每周六期,内容主要有时政新闻、重点关注、社会新闻、热线新闻、经济生活、县区新闻、亳州视点、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热读连载、体育新闻、文娱生活、养生育儿、青春在线、都市生活、花戏楼(文学类版面)等,另外还有《养生周刊》、《药都周末》、《厚重亳州》等。报纸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不少内容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广大读者爱看的。

二是注重新闻策划,强化舆论引导。第一,注重搞好策划,让新闻有“角度”。去年以来,亳州晚报社开展了一系列的新闻策划,如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策划了“红色记忆”、“亳州老党员”栏目;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纪念地级亳州市成立10周年,《亳州晚报》先后隆重推出了“见证——我和亳州共成长”、“涡河行——纪念地级亳州市成立十周年”、“我爱亳州的100个理由”、“十年磨一剑”等策划近二十个策划栏目,社会各界反响强烈,都称赞《亳州晚报》的这个策划栏目开得好。第二、创新民生报道,让报纸有“温度”。近年来,《亳州晚报》利用媒体优势与自身特点,相继组织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公益性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从倡导新风尚、关注弱势群体、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愿望出发,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提升了报纸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倡导了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三是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新闻。第一,用晚报风格呈现新闻。党报可以不那么严肃,采用晚报的版式风格,可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从而增强报纸的亲和力。这是《亳州晚报》多年的办报实践经验。《亳州晚报》采用的是四开版式,报纸的语言也是“晚报版式语言”,多了份亲和力。第二,用群众的语言“说”新闻。《亳州晚报》的新闻语言大多采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使语言透着浓浓的亳州地方特色,从而增强了报纸的亲和力。

三、自办发行,增强报纸的到达率和时效性

报纸的“声音”传递得如何,发行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无论报纸内容多精彩,版式多新颖,没有到达读者手中,那就是一张“废纸”。在我国不少地方,报纸到达率不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报纸到时效性差和达率低的问题,亳州晚报社开展了自办发行投递工作。

一是让利读者,促使报纸进家庭。党报的发行范围大体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报纸价格相对较高。《亳州晚报》有行政发行任务,但报纸的个私发行数量占报纸发行总量的接近80%。这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亳州晚报》的价格在全省党报中是最低的,同时我们还为报纸的个私订户提供部分礼品,促使报纸走进家庭。

二是快速投递,力争上班即见报。亳州晚报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省党报系统中首家进行事业转企的文化单位。2008年以来,报社坚持自办报纸发行投递工作,家庭订户清晨到达,机关企事业单位读者上班见报的快速投递已经成为亳州市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做大媒体,推动报纸向网络和手机报延伸

地方党报正在向网络空间和手机媒体方向延伸,这在全国是一种趋势,也是一股潮流。亳州晚报社在推动报纸向网络和手机媒体方面转移,扩大党报的舆论引导空间,增强党报舆论引导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让中国亳州网成为亳州的“第二《亳州晚报》”。2007年1月1日,高起点、高标准设计的中国亳州网开始运行。如今,中国亳州网既是亳州新闻网,又是全市最大的网络媒体。中国亳州网通过自办活动,积极吸引广大网民参与,单月网络点击次数突破一千万人次,论坛在线人数最大达万人以上。中国亳州网的内容大多来自《亳州晚报》,同时也有新华社、人民网、中安在线等的内容,被广大网民誉为“第二《亳州晚报》”。

二是让《亳州手机报》覆盖更多人群。手机报已经被人们称为第五媒体,其对于扩大党报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做好地方党报的舆论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亳州晚报社下属《亳州手机报》运行两年多来,已经拥有固定客户五万多人,成为亳州地区手机用户不可多得的文化快餐、休闲大餐和精神食粮。

多年来,《亳州晚报》一直秉承“坚持党性,走进百姓”的办报理念,努力让栏目有“力度”,让文章有“深度”,增强报纸“美誉度”,不断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不断探索地方党报引导舆论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不断加强引导舆论的能力,正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美好亳州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亳州晚报社)

责编:周蕾

上一篇: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趋势下一篇:气象预报预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