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

2024-08-04

高中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精选13篇)

1.高中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 篇一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分层教学

摘 要:受个体差异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接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不能指望用同一种教学手段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从事多年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与学生实际学习相契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分析、思考分享给各位教师同仁。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应用;思考

学生升入初中,学习科目增加,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加之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数学基础和努力程度不同,所吸收的数学知识也存在差异。这时,数学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师在备课中,预先设定好本堂课讲完后将会收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如果一堂课下来,没有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那么无疑这堂课的教学是不完美的,或者说是失败的。一堂课的节奏有条不紊,应该传授的知识全部传授完毕,学生达到较高的接受程度,那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因此,教师衡量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否,就可以通过划分教学目的得知。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最起码要学会、掌握哪些知识,教师都要做到心里

有数。

二、对学生水平的分层

数学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才能教好数学这门课程。了解学生差异,可以给学生划分层次。对于结构简单的数学知识,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两部分,较高水平和较低水平;而对于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则要将学生划分为较高水平、中等水平和较低水平三个部分,然后分层设置题目。在课堂提问中,按照自己心中的学生水平划分,向学生提问难易问题。

三、对讲课内容分层

给学生呈现水平最契合、接受范围内最大容量的知识,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因此,教师要对讲课内容做好层次安排。对于大纲要求必须掌握、被定位是重点内容的知识点,教师要花时间、花心思讲给学生,这部分内容通常要用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或是连续几堂课进行讲解;而对于大纲定位“只需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简要简洁,而不是浪费大量时间。

总之,数学教师所肩负的教学任务是长远而艰巨的。运用分层教学,既能让教师的课堂有条不紊,又能惠及班里的每个学生,是数学教师需要研究和琢磨的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8.编辑 孙玲娟

2.高中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 篇二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个事物感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探索、去发现,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捕捉数学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意识并使学生养成习惯,这无疑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当然,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情,也不是轻而易就能养成的,我们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数学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了,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数学课堂的阅读教学

数学课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数学阅读的起点。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上课时教师只是讲个不停,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极差。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为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阅读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会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注意一些新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定理,这些概念和公式定理是怎样出现的,运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等。注意重点和难点知识,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时,我们教师也只能以启发和点拨为主。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对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欲望,从另一方面也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数学习题中的阅读教学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学生在做一些习题时不会,尤其是一些应用题,但是当我们认真地将题目读一遍的时候有些学生恍然大悟,感觉很简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我们的学生在阅读题目时不认真细心,阅读题目时不是加字就是漏字,或者是对某些词语产生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了做题错误的后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认真读题,把题完整地读出,把题中关键的词找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对于一些函数图像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有价值的数学关系、函数图像上的关键点及其对应的坐标等。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题的习惯,为正确地解决数学问题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四、实际生活中的阅读教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当然也是服务于生活,我们教师要把高中数学阅读教学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快乐地学习数学。我们应相信教材,但不能迷信教材,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只有把高中数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

总之,高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教师只要不断地探索和进取,就一定能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作出不平凡的事业。

摘要: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 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这就对我们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展阅读教学。笔者从几个方面就这个问题给予解答。

3.高中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 篇三

【关键词】职业高中  数学教学  思维参与

职业高中的数学难教,这固然与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和学习习惯有关,也与数学教学自身的因素有关。如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参与,那数学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施力:一是学生学的方面,要想方设法促进他们的参与,这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情,说机遇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求知欲,说挑战是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往往表现得不强;二是教师教的方面,思维参与关键是数学思维的参与,那数学教学就必须要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生。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笔者作了一些思考与努力。

一、科学设计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数学学习中,要想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首先在于学习的数学知识要能够吸引学生。当笔者将观察的视角从数学学习本身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两个范畴中时,会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因素太多。但还是有机遇的,这就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天然具有的专业学习的欲望,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基于这样的生活视角来设计数学教学,笔者以为关键就在于结合学生的需要,去科学设计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比如说函数知识的教学,众所周知,函数是高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在职业高中教学中也是重点知识。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函数知识学习的必要性——这是数学知识生成的前提条件,首先笔者跟学生一起去寻找函数的价值所在。由于学生此前曾经学习过函数,他们知道函数就是一些“变量”,知道函数常常是一些带有变量关系的等式,但这样的知识不足以支撑学生的数学理解,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教学的: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从中梳理出所存在的关系,如电子电工专业中电流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服装设计专业中面积与长度的关系等,通过这些关系的梳理,让学生认识到,函数不只是抽象的数与符号的关系,而是描述现实生活中变化规律的一种数学模型。

这样的认识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高度的概括,而概括恰恰是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成长需要的。这个时候可以再回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上,将这种理解进一步植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上,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二、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间的联系

在上面的阐述中,实际上已经透露出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思想,那就是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这对于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的职业高中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数学教学要想真正发挥基础性、工具性的作用,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他们所学的专业,与他们所处的现实生活、现实世界有着充分的联系。

事实表明,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与现实世界都是有联系的,数学概率与大部分专业内的生产效率有联系,数学函数与机械专业、财会专业、电子电工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几何知识与服装专业、广告专业有联系。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联系就是数学与世界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这些认识去实施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比如说是在函数知识的教学中,笔者曾经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情境:给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出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简单不过的知识,学生可以随口答上来。在此基础上引申:将具体的数字变成符号,以获得一个符号表达式;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让学生体验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表征方式,如图形、表格、语言、符号等,以让学生内化刚才生成的数学关系。实际教学中,这样的过程一般需要大半课时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往往不是一个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关系。因此,数学知识的教学也就成了数学关系的教学,而这个过程恰恰又是符合职业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的,相对于机械的知识记忆而言,他们更喜欢这种基于逻辑关系的学习过程。

三、实现职中“数学思维的教学”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参与,归根结底仍然是吸引注意力,如上所说,现在职业高中学生的注意力除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吸引之外,课堂上能够吸引他们的就是思维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无论外界有什么样的花花绿绿的东西,课堂上一旦有了思维的含量,学生的兴趣就会集中到课堂上来。因此,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实现“数学思维的教学”是重中之重。

数学思维的教学,意味着数学教学要超越数学知识的堆砌,要将知识依附在数学思维上;对于职业高中的教学而言,还意味着数学思维要能够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能够让他们感觉数学思维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具有“双师”意识,要能够尽量多地引用学生的专业知识,要能够发现他们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及其与数学思维的关系,一旦数学教师能够用数学思维解决学生的专业问题,那学生的思维参与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 周宇剑. 促进数学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数学符号语言教学,《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5.

[2] 高素环. 试论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的培养,《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3] 石春秀. 把握数学学科特征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江苏教育》,2014.14.

4.高中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 篇四

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明德小学

张德利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积极的参与兴趣,创设参与的机会,教给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

关键词:数学教学

积极参与

引导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对提高课堂教学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积极参与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以疑激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使其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如在教“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一改惯常的做法,提出与学生来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学生很高兴。当学生才计算出一道题时,我已经计算完毕。学生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这样神速?这里面一定有奥秘。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一下每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愿望。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二、创设活动情境,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与挑战性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想法设法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这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关键。

1、通过动手操作来参与。喜欢动手是儿童的天性,教学时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活动中,多数学产生兴趣,并逐步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让学生通过量各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把他们相加,和总是180度;又通过把三个内角撕下拼成一个平角。从而认识到三角形无论它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内角和总是180度。

2、通过小组讨论来参与。讨论能够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交流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我启发学生只通过一个梯形用剪拼法,把它分割成已学过的一些图形来推导,学生分组讨论后,将图形分割推导大致归纳如下:(1)、分成两个三角形;(2)、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3)、剪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4)、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求梯形面积有很多种方法。

三、创设语言情境,教给积极参与的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后,给机会让同桌学生说一说操作过程;公式推导后,说一说推导过程;概念理解时,让学生口述一下概念的关键字及本质特点;解决问题时,说一说解题思路或方法。如在解决方向类题目时,先让学生说说以什么为参照物,狮子馆在大象馆的()面,是以大象馆为参照物,所以应在大象馆建立方向板,然后在方向板上指出对应的方向。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教师应给与高度的评价。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就要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敢说、都想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说中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5.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具体开展论文 篇五

2.1树立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有重要关系,若教学理念缺乏科学依据,那无论是用最好的教材,还是用最好的教学方法,都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只需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只需在座位上学习,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教导的内容;而当代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应与学生进行科学互动,教师使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因此,若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2.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更是评估教学质量、决定教学活动方向的重要依据。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与内容[3]。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其次,教师在全面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将其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引导学生在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穿梭,将书本与生活融为一体,如此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增加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因此,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要制定一个明确、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

2.3灵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即教师教导的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目前,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相互制约,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精准定位学生的各项能力,如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等。教师在备课时要掌握学生的一些基础情况,如能力倾向、能力水平等,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特征,有针对性地安排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动,只有实际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4]。

2.4优化教学结构

通常情况下,一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因此时间非常宝贵,容不得半点马虎,最好便是能用简洁的语句便将问题解决清楚,但是,有一部分的高中数学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说一些与教学毫无关系的事情,造成了本就不多的学习时间大量浪费,从而无法按时完全教学任务。笔者认为,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的教学内容、解题思路、方法以及学生认为的难点必须详细讲解,直至学生能够理解;第二,学生已经学会的或是难度极大讲解了学生也听不懂的,不需要再进行讲解,以免浪费时间;第三,教师对于内容的讲解必须到位、及时点评学生的理解并且对错误的进行纠正[5]。

3结语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永远求知、求学的心。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高中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有效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且积极开展,采取多种措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为高中数学今后的发展增强动力。

参考文献:

[1]韩瑞.高中数学新课程中“不等式选讲”专题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郭长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

[3]祁国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之高三有效备考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4]周建华.高中数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来自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的报告[J].教育研究,2012,(2):147-152.

6.高中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 篇六

摘要:快乐教学是新课改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状态展开主动的学习,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更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用图文并茂的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展现,以直观的操作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快乐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快乐参与;现代信息技术;生活;操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快乐的源泉,学习的动力。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视为教学的附属品,被动的参与者,机械的接受者,这种没有感情的认知活动会在无形中带给学生消极的情感,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相反还会造成学生厌倦情绪滋生,而使得学生对数学学科彻底失去兴趣。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倡导快乐学习,趣味教学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再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才能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以使得学生得到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学生的快乐参与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这与传统的黑板与粉笔教学相比,更加富有新鲜感,更具直观性,更有趣味性,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带入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之中,这尤其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更能改变以往教学的枯燥无味、呆板沉闷,更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快乐的学习。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动态地展现学生所熟悉各类车辆的车轮,以使学生对圆形有初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来思考,能不能将车轮换成其他形状,如正方形、椭圆、三角形,然后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模拟各种形状车轮的行驶,接着再让学生展现圆形车轮,但车轴一个在在圆心位置,另一个不在圆心位置。这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直观而动态地演示自然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而深刻地理解圆形的性质。整个教学是在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之中展开,图文并茂、声像俱全,所带给学生的全新的感受、直观的刺激,更能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彻底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展开主动的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用丰富生活搭建通往数学殿堂的桥梁

数学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植根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如果割裂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只能陷入机械而空洞的理论讲解之中,尽管教师讲解得再详细,但学生并不能深入知识本质加以深刻地理解,学生不仅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始终是徘徊于数学世界之外,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数学探究的殿堂。新课改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理念。数学教学不能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将教学引向宽广的生活,从生活中收集更多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提炼出数学问题,这样更能让学生从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来理解;同时又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这样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探究的殿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从生活走向数学,提高学生理解水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上升为理性认知。如在学习“正负数”时,可以让学生来回忆天气预报中如何来记录零上与零下温度,低于地平面的盆地如何来表示,收入与支出如何来表示,进而在丰富的感性生活素材中认识负数。2.从数学走向社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高准则。学生的数学活动不能只是学,更为重要的是用,要引导学生用书本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习了“统计”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来统计班中男生与女生数,统计班中学生课外书籍情况,统计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

三、在直观的操作中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活泼好动,这是小学生的天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必须要顺应学生的天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符合学生的天性,能够换来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与活跃的思维状态;同时也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做中学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更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学习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的操作中动手动脑,手脑并用,让学生的双手成为思维的工具。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传统教学以讲为主,尽管教师讲得非常透彻,学生当时也听懂了,但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深入本质的理解,并不能灵活地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中,而只能是机械地套用。而采用动手操作,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图形图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来折一折,更能让学生从操作中获取直接而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样才能上升为理性认知,深入事物本质真正地理解。学完后,再让学生运用轴对称来设计图形,开展图形创意设计大赛。这样的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释放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活动。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操作的乐趣,学习的乐趣,会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更大的关注,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总之,在新课改下我们要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兴趣的培养,要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来开展数学活动,打造专属于学生的数学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探究,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蒋月珍.让学生在参与中快乐学数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8).

[2]孙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快乐教学[J].教师,(32).

7.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篇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开展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 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 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课堂教学, 在于学科教育。如何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教学来实施素质教育,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呢?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前提

柳斌同志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首先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全面并各具特长的发展,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数学教学的目的, 就是要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 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其次,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 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

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形成数学能力, 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我们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 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高中数学课堂上素质教育的实现

1. 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前提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 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 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 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 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2. 整合课堂结构是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

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整个教学活动, 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 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重视教材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 使学生自己在研究教材时, 对所学的知识更深入一层, 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 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第二, 重视过程教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 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 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 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

第三, 重视知识系统的归纳。在素质教育下, 应教会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 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 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 在解决问题时, 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 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第四, 重视教学的灵活多变。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 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

第一, 课程的评价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转为“育人为本”。素质教育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 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 要保证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全面发展, 鼓励少数学生追求卓越, 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第二, 课程的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课程的评价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 积极采用并推行学生自评, 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使学生会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自我评定, 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终身学习的巨大动力。

第三, 课程的评价对象要从“唯智育”转向“五育”并举。素质教育既是“全体发展”的教育, 又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既要普遍提高每位学生的素质, 防止学生两极分化, 又要使每位学生各种素质, 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体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都能协调发展。

8.高中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 篇八

一、为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中心命题,是一种理念。就是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数学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重心转移,力争创造适宜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学中,要尝试着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地进行创新。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科学成果的,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景、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和关键。

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而且能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也不可忽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时,师生一起证明定理后,一学生突然提出问题:“老师,我觉得还有一种证法,就是截取第三边中点,即折半法。”我要求同学们都证证看。大家都证不出,这下同学们都明白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只能用延长中位线(加倍法)来证明,我说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心领神会,愉悦地笑了。问题也就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解释,而且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揭露弊病;四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并进行批判;五是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

三、加强思维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1.加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在思考问题时,要想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见解,必须依靠聚合思维,它是跟着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轨迹循环往复,直到创造成功。教学中,我是通过多项选择、多题一解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形式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2.注重发散思维习惯的养成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和信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心地引导学生的求异意识,从而养成发散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探索创新。例如:当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求异因素时,应该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求异成果的价值。当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应该细心点拨、潜心疏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这样,学生会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面临问题时就会积极地作出“还有另解吗?”的求异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

识结构体系,这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

“创造涵容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的崇高性、独特性兼备的创新目标,涵容着为优化个体的创造性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涵容着为追求永恒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可见,没有伟大的情怀,就没有巨大的动力来推动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造目标的实现。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操。除创新情感外,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创新个性一般来说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以人为本,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潜能和创新情感,使之走上健康的创新之路。授之于渔,给之于渔场,让学生在广阔的渔场中用“渔”去捕捉更多的“鱼”。

9.高中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 篇九

摘 要: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高中体育健康课程强特别强调选项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为了开展好高中阶段体育选项教学,可从特长发现、教育手段、训练机制等方面展开工作。

关键词:高中体育 选项教学 特长训练

过去,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依靠传统的教法和内容去进行选项教学,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遏制学生体育特长的培养与发挥。

加上学生的选项差异较大,不易相对集中,且选项教学又增加了体育教师的课时量,受师资限制,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相对不足,导致选项课在实际教学中难以组织开展。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选项教学实践。

一、对高中开设选项教学必要性的认识

1.高中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高中体育健康课程强特别强调选项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

2.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高中学生身心发育逐渐成熟,其独立性、自我控制能力开始明显增强,对体育的兴趣趋向于集中、稳定,对体育教学内容、形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而且此阶段的.学生通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学习,有一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基础,具备选项教学条件,如果仍按传统的教法和内容进行教学,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遏制学生体育特长的培养与发挥。

3.选项学习是学生从事终身锻炼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运动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又是终身体育的前提。高中阶段实施选项课的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同时通过专项学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至几项有助于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

二、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选项内容

由于各个地区环境、气候不一,各个学校的场地器材有别,学生的基础有别,教师风格有别,因此教师应综合上述因素开展选项。可以是传统的项目,如田径、球类、武术等;也可以是非传统的项目或新兴体育项目,如游泳、跆拳道、攀岩、滑轮车等;还可以开展自创项目,如健身操、搏击操、街舞、溜旱冰等。总之,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要遵循有利于学生的爱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教学秩序的良好开展的原则,并结合学校的师资及场地器材情况,针对学生普遍感兴趣且容易开展的项目,确定选项内容。同时教师在学生选课前应将该项目需考核的内容、标准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合理调控各选项人数,以利于教学的开展

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选”的自主权在学生,但学生选择项目的基本依据和方式还是要由教师帮助确立。在学生选择项目时,一部分学生缺乏主见,看见别人选什么自己就选什么,不是从兴趣爱好出发;相反,还有一部分学生往往只会选择自己爱好的一个或者两个项目,而不去尝试其它项目。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选项不均衡,有的项目学生人数多,有的项目人数比较少,导致教学中难以组织开展。

因此,要加强对学生选择项目的指导,具体做法是在开学初根据师资和学校的场地器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选项内容,然后再指导学生选项,让每个学生可以填报两到三个志愿,以第一志愿为主,经统计后,再根据报名人数和项目,进行有机动的改变,均衡各选项人数,以利于选项教学的开展。

四、加强思想教育,确立学生选项学习的信心

许多同学对自己所选项目的认识往往是十分肤浅的,对学习的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对学练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困难则估计不足,当想象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学生的学习决心就会发生动摇。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因此体育教师要经常利用理论课介绍该项目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项目健身和娱乐功能的理解,要用终身体育观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

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一选项组的学生技战术水平、身体素质基础差距较大,如仍按传统的组织教法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练习去授课,很难兼顾到学生的差异,会出现“吃不了”和“吃不饱”的局面,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此应根据选项教学的实际情况,转变体育教学方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由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课中要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如: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另外在专项技术练习中,同一练习从方法上、数量上、难度上也要分层次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专项教学效果。

六、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评价侧重于素质和技能的评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到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改变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就应在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的前提下,突出评价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在评价的方式选择上,要做到自评、互评、师评和专项技能考核相结合,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不同体质、不同起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只有给学生准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其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

10.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开展 篇十

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在设计上更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更使一部分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对于一堂实践活动课来说更是如此。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来,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

发挥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是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核心。初中数学活动课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活动的主体始终是 学生。可以说,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初中数学活动课程 目标,这是衡量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效果的重要标志。

11.高中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问答活动;有效开展

在高中阶段的学科中,数学作为既抽象又逻辑复杂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较其他学科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内容也复杂繁多,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受到一定的压力。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基础理论和公式牢牢记忆,并掌握解题的详细步骤,其次还需要学生清晰的将数学解题思路和逻辑关系理清,有条理的进行解答。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日常的基础积累,并且需要师生间在对某问题的解答中进行长时间的摸索和交流,方能达到在解答数学题目时得心应手。而师生间想要达到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则需要开展有效的问答活动,旨在通过问答环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情况。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环节十分重要。

一、通过有效的课堂问答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问答活动,死气沉沉的问答环节是失败的、无效的。需要掌握方式方法,有效的问答活动既能提起学生的回答兴趣,又能起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目的。如何有效的开展问答活动,首先则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来引出课堂问答环节,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通过情景模拟可以有效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能够仅仅围绕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和回答。例如在学习求解函数时,便可以从日常的生活进行情景创设,比如,超市在宣传活动时,给出的优惠条件是,甲产品购买满5斤可以打8折,购买满10斤可以打7折;乙产品是购买满5斤以上,其中2斤为原价,其余打7折,其中,甲、乙商品原价相同,求购买5斤和10斤时分别买哪种产品更好?虽然简单的例子,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聚集,根据这道题目,将课本中抽象的函数求解问题转化成了日常生活问题,可以让学生假设成购买者,身临其境的面对超市的打折活动并作出选择,此时学生会马上投入思考和计算,都争取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过这种问答活动,将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在问答过程中选取有效、生动的案例进行问答

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问答环节中,教师需要考虑问答题目的有效性,而非教学课本中自带的测试题目,此时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题目的设定,来挖掘学生独到的见解、精准判断力和创造精神,这些要素都是对综合素质人才判定的标准要求。所以要求提出的问答题目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和引导性,并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出满足学生心里愿望的题目,同时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案例,因为学习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學生同样需要清楚,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學习内容同样在生活中也能够运用到,这样便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并逐渐理解数学的真正价值。同时在提出问答时,句子要简明扼要,富有趣味,因为优秀的问答题目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思考。

三、通过问答环节,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们常说“敢猜敢想是一种精神,只有敢猜敢想才能开启通向成功的大门”。在高中数学课堂问答环节,教师同样需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假设和想象,因为数学是逻辑思维运用较强的学科,而假设和想象正是解决数学题目的一种策略和重要手段。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在了解问答题目后,对整个问题尝试着进行猜测,无论会或者不会,都需要积极主动、大胆的对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想,因为这样是寻求解题答案的一种途径,也为能够解出正确答案创造条件。其次,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元化的进行猜想和思考,有效的联系其他章节的相关知识,搭配运用,通常提问的手法是“除了这个答案还有什么其他答案?”请求学生思考,从多方面的寻求答案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最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思考,不进行思路局限和题目局限,更不受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创造更为惊人的顿悟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四、在提出环节教师需要讲究技巧

在课堂提问环节,除了需要注意问答的内容和设计,另外也需要讲究问答的技巧。

1、在整节课程中,在哪个环节进行提问、以何种方式提问同样需要斟酌和考虑,比如在课前提问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预习情况;在课中提问为了调动和改善课堂的气氛;在课尾提问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之,不同环节进行提问起到不同的作用。另外以何种方式提问同样需要设计,因为不同的提问手法达到的效果同样不同。

2、对问答的对象选择需要因人而异。在各环节的提问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有差异,在提问环节如果提问难度相同,则无法让全部学生共同解答,所以教师在问答时需要全面兼顾,不能提问只是针对固定的人选。比如在选择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问时,需要问答的题目有层次,有深度,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和创造;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提问时,则需要依据基础教学内容展开,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不至于让学生掉队和失去信心。最终让全体学生的数学成绩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国平.高中生数学课堂学习需要及其满足情况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 王波.创设合理问题情境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认识[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1).

12.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 篇十二

1. 依据教学目标适当选择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采用“阅读———指导”形式,而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采用“示范———参与”形式可能效果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之前,必须清楚教学的目标。

2.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进行选择

课堂组织形式总是相对于某种教学内容而存在的。不同的学科,或相同学科的不同内容,其课堂组织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如某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要在一起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并通过讨论才能更好地获得学习,那课堂上就需要把桌椅拼在一起,以便学生们能更好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如果教学内容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学生转过身就可以满足学习的要求,那课堂上就没有必要把桌椅拼在一起,让学生转过身进行讨论就可以了。

3. 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

教师在选择“参与式”教学课堂组织形式时,要考虑自身的学识、能力、性格及身体等方面的条件,尽量扬长避短地选择最能表现自己才华、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课堂组织形式。

二、“参与式”教学要注重有效性

1. 平等参与,共同合作

让学生参与决策,而不是一切由教师说了算。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协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是一个积极发展的主体,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

2. 尊重多元,形式多样

学生的起始水平是有差异的,教师要照顾不同起始水平的学生,特别是要关照弱势儿童的状况。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的观点都非常重要,应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观点都表达出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3. 用已有经验,建构知识

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经验,关注他们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教师要明确知识不仅是自己已有经验的建构,而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建构,不要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已有经验的支撑下,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

4. 重视过程,促进发展

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过程中体验,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充分体现知识的生成性。这样才能心领神会,促进发展。

三、“参与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1. 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单项交流,教师垄断课堂的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2. 学习游戏和学习活动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恰当有效地利用学习游戏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锻炼和提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与人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使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参与式”教学中要把握好的“五个环节”

教学中,要把握好“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生互教互学”———“教师引导、小结”———“测试和反馈”五个教学环节。课堂上要留有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1. 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提出。

2.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创设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或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适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目标完成情况,及时、简明扼要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并对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体指导。

3. 学生互教互学

每个班级、每个科目都要明确学生互教互学的对象、任务和目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互教互学,达到“生教生、生练生、生带生、生强生”的目的,着重解决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阶段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

五、“参与式”教学应扬长避短

1.

“参与式”教学以分组教学为主,在进行分组时,首先应充分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应采用随机的方法,尽量使每组学生水平保持基本一致,避免都是学习较慢或学习较好的学生分在一组的情况。

2.“参与式”教学需要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分析,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所提问题必须切实合理,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设敢问多问,互相合作,争论、争辩的课堂氛围。

3.“参与式”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

对学生行为进行适时的引导、监督,对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应能及时进行协调,不要简单地否定,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须选定发言人,防止学生发言时出现失控,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影响教学效果。

4. 切忌生搬硬套分组讨论教学,不考虑学生实际因素。

“参与式”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分组,而是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分组与否,要看该班学生是否容易掌控,所设问题有无小组讨论之必要。同时,分组要根据班级人数和教学内容来决定,使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5.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层次化、多元化。

要充分考虑学生是由不同程度的学生组成的集体,他们的基础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需层次化、多元化,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问题,让所有学生有能力、有兴趣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6.“参与式”教学注重鼓励表扬学生,并能求同存异。

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应面露微笑,尽管他说得不对,教师也应肯定他的见解独特,积极参与,并指出期待更多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赏识的喜悦,从而更努力地参与进一步的思考。

六、“参与式“教学的感悟

1. 创建课堂“参与”环境。

在“参与式”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的那种“一种脸、一张嘴、一个调、一支笔”的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顺利的获取新知识。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的确,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也最易弄懂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实践中,要精心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研究教法学法。教师成为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参与者。学生在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觉吸收知识,运用自如,能有效地增强记忆力,师生双方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建构鲜活的有效课堂。

“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个性的章显、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3.“参与式”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3.高中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 篇十三

富源县胜境中学 张新伟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 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旨在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研究中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本文是在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就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目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等方面谈点肤浅的理性认识。

关 键 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思考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

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自70年代日本、美国在中小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数学开放题以来,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开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探讨开放题的理论文章或进行教学实验方面的文章,并形成了一个教育界讨论研究的亮点。

高考命题专家也敏锐地觉察到开放题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连续出现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例如高考数学题中,1993年的存在性问题,1994年的信息迁移题,1995年的结论探索性问题,1996的主观试题客观化,1997年填空题选择化,1998的条件开放题,1999年的结论和条件探索开放。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摸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上一篇:有关赞美灯光的好句子下一篇:课题25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