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篇)
1.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观察能力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科学探究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时“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当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将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效果。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应是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并进而逐渐养成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初中生在刚学化学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观察探究实验。教师在刚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有必要对如何进行实验观察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l、全面观察
具有代表性、典型的实验探究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首先应观察整个装置的轮廓,是由几个部分组成,观察这些部分由什么仪器组成,怎样连接;然后按试剂添加的顺序、数量和操作步骤进行观察,这三个内容往往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最后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他们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过程。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活动中,有的学生只注意火焰,忽视了燃烧前后石蜡状态的变化;有的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忽视了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若教师在探究活动前给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列出观察提纲,就可避免观察的片面性: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并嗅气味;石蜡是否溶于水,石蜡与水的密度比较,谁大?②点燃蜡烛时,火焰分几层?各层颜色或明暗程度有什么不同?哪层温度最高?燃烧时是否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检验的?③石蜡燃烧前后状态是否一致?④熄灭时是否有白烟?白烟能否被点燃?
2、重点观察
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或多种现象并存,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给学生有重复观察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实验目的的特定要求,重点观察实验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如在探究镁条燃烧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时,当镁条剧烈燃烧时好多学生把注意力停留在耀眼的白光上,则产生白烟就会被忽视,探究活动的目的就很难达到。所以,教师在实验前要启发学生观察的内容,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如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由于本来固体都为黑色,所以部分固体变成红色不容易被察觉,为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把观察重点指明,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固体是否有黑色变成红色。
3、对比观察
一般教师在开始进行探究实
[1] [2]
2.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二
1 改变实验教学方式
1.1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述→演示→分析和归纳→记忆→学生实验。即教师根据课本内容确定教学的要求, 框定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并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中的每个环节都做详尽解说,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一一予以告诫。然后学生照方抓药, 按部就班, 在设计好的表格中填入几组实验现象和数据。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 接受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机械训练。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虽然这种教学可能会缩短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 但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丧失殆尽。所以,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必须改进。
1.2 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初中生的一个显著心理特征就是有好奇心、爱动手、学习行为受兴趣的支配程度高, 这是初中学生所具有的一种积极向上、长知识的内驱力, 探究性实验完全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验, 增加学生的动手、动脑机会, 促使学生的感知与思维相结合, 让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在实验过程中实现创新, 提高创新能力。
2 改进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变演示实验的“看”为“演”,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展示创新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师生之间扮演着“演”与“看”的角色, 缺乏对知识深入引导和研讨, 忽略了学生主体思维动机的激发, 当然也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说, 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得出教学的结论在教师看来“很显然”, 而对学生来说却“很茫然”。如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教法进行改进, 让学生去自主探索, 经过分析、讨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 则会从中悟出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教学中,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时学生会猜想可能与物体的形状、物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 然后让学生根据猜想提出实验方案, 教师为其提供所需的实验器材,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 并请同学们来评价。这种表演性演示实验将学生从观看者转化为表演者、评判者,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的热情打开了脑海中探究思维的闸门, 能充分展示学生创新的才能。
2.2 设问引导, 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创新
创造条件, 积极开展随堂实验, 能为实验教学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 我们把课本中的一些实验设计为随堂探索性实验, 这样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 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让学生自己在实验探索过程中动手、动脑, 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 积极开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实验
利用身边的器材, 开发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又不拘泥于课本的新实验, 使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仅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可让他们真正地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知识既有趣又有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锻炼, 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气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以后, 指导学生用吸管 (麦秆) 做一个“吹不走的碗豆”实验, 用竹片做一个会飞升的“竹蜻蜓” (如图1) 。利用这些取材容易, 制作简单, 操作方便, 原理直观的课外小实验, 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实验创新的乐趣。
4 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 在实验探究的教学中我们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是带领学生走向知识, 课堂教学的任务不是把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学会学习, 并能终生保持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因为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有时会影响原来的教学计划, 这是正常的, 特别在开始阶段, 学生还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同样会影响原来的教学计划, 因此, 教师要做好统筹安排。
其次, 营造和谐氛围是实验探究教学的基础。要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每个学生都寄予成功的希望, 对学生的表现多做鼓励性评价, 公平给予每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积极创设一个宽松的情境,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每位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 大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 相互释难答疑, 相互启发补充, 充分发挥所思所想,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三,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老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既不能包办代替, 也不能放任自流。驾驭好课堂, 起好引导作用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学生学习的分组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基础的差异做好组织调配工作, 可以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由学习较好的同学任组长, 让能力较强的同学均匀分布在各组内。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既有利于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 也锻炼了优生的各种能力, 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实验探究教学,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学习以及和同学合作切磋、协同学习的机会。与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相比它有着更为鲜明的探索感悟、实践体验的创新性特点。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在更深、更广的层面继续开展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 一定能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励兰英.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案例.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4.
3.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三
关键词:内容;选择;创新;探究;质疑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1-001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化学实验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本文从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报告设计等方面来探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1 分组实验要增加创新内容
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场所。科学地选择学生实验内容,体现创新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首要任务
1.1 改部分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化学实验是一项动手、动脑的创造性活动,把实验的改进创新与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明确进行化学实验的必要性,学会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从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途径之一,是把部分验证性实验的顺序重新进行探索性设计。例如,氯水和二氧化硫水溶液混合后的溶液是否有漂白作用就可以按照“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一顺序去进行。通过上述改变可激发学生探索化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途径之二,是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操作方法等方面去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例如,高一新课标必修1教材中碘水的萃取分液实验,如果两次萃取后所得碘水溶液颜色仍很深,失败原因就有多种可能:加入的萃取剂量过少、碘水中含有KI、碘水的浓度太大、操作时没有充分振荡等,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述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途径之三,是揭开迷惑性的实验假象。例如:淀粉化钾试纸检验氯水时,总是在接触氯水的试纸中央出现白色,许多同学认为是氯水的漂白作用造成的。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真探究后,得出了结论:由于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氯气把生成的I2氧化成IO3-,故不出现蓝色。这样使实验所具有的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多种功能得到较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就会和谐发展。
1.2构建创新性学生实验内容
在选择学生实验内容时,应注重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内容或实验的改进和创新内容,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1.2.1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遴选创新实验内容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研究性学习中设计的优秀实验修改后作为学生实验内容,不仅大大提高了设计实验的学生本人的实验兴趣,而且也激励其他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实验,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大有好处的。
教师在数百个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中,筛选出数个课题中的实验作为学生实验的内容。例如,把获得南京市研究性学习成果二等奖的课题“用锰代替锌制备氢气”中的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锰与盐酸的反应速率的测定”,由于实验内容新奇,学生探究气氛浓,实验效果极好。
1.2.2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遴选创新实验内容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联系非常密切。在现实生活中值得研究、探讨的现象随处可见,让学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分组实验,有利于学生加深化学的理解、开拓视野和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例如,在高一实验中可加入实验“测定白酒中酒精的度数”,考查学生的蒸馏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可用于“学生创新实验”的资源很多,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整合学校、家庭实验资源,到做全面、多样、开放、可操作和实用。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当地、学校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开发家庭实验小实验,设计一些简易的实验内容,如检验食盐中的碘元素、测定自来水中的Fe3+等。
2 实验过程要有创新情境的构建
2.1 整合实验课时内容,构建探究环境
探究性实验强调获得实验结果和亲身经历实验过程的统一,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是实现自主、体验、参与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最佳载体,也是进行创新教学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每一节实验课上,设置1-2个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新课标教科书必修1(人教版)学生实验内容的课时可按下表分配:
2.2重视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内容,培养探究意识
学生求知欲强,在学生课堂实验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实验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对实验中的反常现象要耐心解释,并鼓励自主探究。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与他人不同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学生的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力”。例如:在课堂演示实验氯水与淀粉碘化钾试纸的反应实验中,有学生发现滴有氯水的试纸的中央出现了白色,液滴的四周出现了蓝色。为什么?是氯不的漂白作用吗?由此,全班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有同学还把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在网上进行了讨论,教学效果很好。我们也把该实验增加到了学生实验内容中。
总之,在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必将点燃起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
3实验报告设计要体现创新精神
实验报告是学生完成实验后的书面总结并包括数据处理,其在设计的内容组织上要符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要留有学生创新思维、探究实验的空间。例“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实验报告可包括:
实验目的、仪器、药品;实验名称;实验方案设计、装置图、操作过程;实验现象记录、结论;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和探究方案,对本实验的创新设想;教师意见及评语;实验总成绩等内容。
4实验习题设计要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解答实验习题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在实验习题设计中,如能有计划地挖掘一些开放性、趣味性的习题,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物质的分离实验中,可以设计测定白酒中酒精的度数实验习题:
1.实验目的:考查学生的蒸馏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创新能力。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白酒的酒精度数的测定,强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实验步骤:
学生自行设计,主要内容是:用量筒量取150mL白酒于锥形瓶中,加入100g CaO,振荡。倒入蒸馏烧瓶中蒸馏,收集温度在75℃—85℃的馏份,用量筒测定酒精的体积,计算酒精度数。
3.探究内容:
A.加入100g CaO的作用是什么?
B.不加入CaO直接蒸馏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C.蒸馏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
通过对开放性实验习题的解答,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学生实验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学为主”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实验、自主探知,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胡家坤.化学实验的延伸[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8.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以实验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物理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
一、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通过观察、分析与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结论,或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物理学所涉及的定义、定理、规律等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之中,包括学生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进行;可使用实验室现成的仪器,也可以自制教具器材,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垂手可得的常见物品,提倡用学生身边的常见物品做实验,如用矿泉水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一端削尖的铅笔做压强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糖块和水做扩散实验等等,这些会使学生更熟悉,更加有利于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而且借助这些课本上没有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刻提醒学生们动脑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要知道的内容?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来解决哪些其他类似问题?等等。培养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开拓精神。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大胆提出合理化猜想,科学设计实验方案,掌握观察、读数和处理结果的技巧,能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进行电学实验前,教师要反复强调改接电路前断开开关、将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电流表与电压表的连接要求等。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才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获取理解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各种技能。
二、在实验观察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要让学生明确,认真观察是获取大量事实和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前提,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加热过程中,能看到哪些现象和变化?进而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列出,再让学生去对照实验。那样会限制到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些新奇的、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引导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新奇的想法,例如:在观察“摩擦起电”时,要提示注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在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与实验,不仅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技能与创新精神。
三、变演示实验为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小组探究性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操作完成,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教师预先设计好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各个实验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每一名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例如,将“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用饮料瓶、塑料方便袋、气球等常见器材,设计方案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自主设计方案、选择器材、探究操作、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对实验所揭示的方法规律以及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认识。
四、通过开展课外小实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物理课堂实验教学因受时间、空间与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研究更多的物理现象,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带有较大的局限性。课外实验充满了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它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分组实验,既没有现成的、成套的仪器设备,也没有教师现场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控独立设计、动手完成,出现故障需要自己设法排除。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创造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例如,学生自制电铃,首先要设计好电路,自制出电磁铁、开关、电池夹、衔铁、铃锤等零部件,然后合理安装正确操作,才会听到正常发声。教师要注重课外创新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善于动脑、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可以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如课本中“自制潜水艇”、“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会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通过小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
综上所述,无论是观察物理现象和模型,还是进行各种实验,都是发展创新思维,提高技能的有效途径。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创新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5.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五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作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新课改初中物理教材中,开辟了探究性学习,强调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推出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下面结合人教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谈谈本人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是入门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实验来演示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求知识的情境中去。如“大气压强”一课的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两边各用8匹马,共16匹马拉一个半径只有20cm的两个铜半球组成的中间抽出了空气的小球,学生非常震惊,那么多匹马才能把这么小的一个球拉开,是什么原因呢?这样就立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演示纸片托水杯的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厚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惊讶不已,继而发出疑问:“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不是纸片粘住了杯口?”接着再做一个实验:把一个煮熟去壳比瓶口略大的鸡蛋放在广口瓶的瓶口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把鸡蛋往瓶里压,结果鸡蛋进不了瓶。然后教师将鸡蛋拿下,把沾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放入瓶中,再把鸡蛋放在瓶口上,鸡蛋就很顺利地掉进了瓶中。这时就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急需想弄个明白。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中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有些实验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准备。如上“浮力”一节时,我让三个学生一组分工合作,一个学生准备小塑料盆和一个空饮料罐,另一个准备一盒橡皮泥,再一个学生准备一些花生米或者大米。上课时,让学生拿出他们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每人拿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小船,放到水盆里,再在小船内放粮食当“货物”,看谁的小船装载的“货物”最多?再注意装“货物”多的船有什么特点?学生做得很认真,也非常高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而不感觉到有压力。接着再做另一个实验:用手把空饮料罐按入水中,注意饮料罐按入水中的深浅不同时,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并观察水面的变化。再问此实验现象可以给同学们什么启示?并思考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如何测量浮力?接着引入探究的问题: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三、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的综合知觉活动,是探究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为探究能力奠定基础。由于初中学生观察事物缺乏条理顺序,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表到里、由粗到细有顺序地观察事物。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让学生观察杯底和杯子的壁,问他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会观察到有小气泡附着在器壁上。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会发现气泡在慢慢变大,再接着会观察到有的气泡可以离开器壁上升了,再问上升的气泡大小如何变化?气泡最终又怎样了?继续观察,看温度计的示数如何变化?再观察气泡比先前又有怎样的变化?当水沸腾时,让同学们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还变不变?气泡多不多?气泡上升的速度快不快?气泡上升过程中大小又如何变化?上升的气泡跑到哪里去
了?问题提出后,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积极地进行观察,通过反复提问、观察,使学生增强了观察能力,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提问和思考。
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再到结论的得出与重审,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原则。原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转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比如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这是一个以前教材所没有的新内容,书本上也没有给出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得结论。先让学生把这部分内容仔细阅读一遍,课本中已给出了探究的问题:“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让每个同学把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写在课本上,接着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引导他们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提出自己的方案,然后展开讨论。从各种合理的方法和可行的方案中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案来检验假设的真伪。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样计算总功?怎样计算有用功?让学生设计出表格。再把准备好的器材拿到教室,三个同学一组,分发给他们。开始实验后,教师巡视并随时指导,学生做得积极而认真,做好后根据测出的数据计算。发现各组得出的结论不一样,甚至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有的得出了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有的得出了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无关,他们也不知哪一个结论是正确的。于是大家讨论交流,气氛热烈,这时应及时引导他们进行评估,寻找自己有可能出错的地方,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数据有没有读错等等。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间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1)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对同一个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小组间相互质疑,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小组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的综合等有助于激发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构建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完成各单个小组难以完成的任务。在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及时通过各组自评、他评的方式找出他们各环节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修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澄清不清晰的思维,明确具体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及如何避免等。
6.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六
中期报告
仪征第三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简介
1、课题由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课标》和新教科书已经将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明确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变为“探究水的沸腾”,演示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变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等。注重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教师对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的把握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很大,导致公开课中实验探究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常态课堂中“一言堂”“满堂灌”现象还是很普遍,因为不少教师还认为探究性实验中学生探究浪费时间,效率差,不如直接做验证性实验教学效果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仍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深刻地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内实验,教学设计时要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探究点,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何设计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方案,为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帮助他们在常态教学中有效开展实验教学,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并且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研究目标
①对课内实验进行研究,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角度寻找教材中的演示、分组、课后实验的探究点,随堂开展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实验教学。
②研究并探明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的构成、特征,针对苏科版教材设计操作简单、广泛适用的探究实验;研究并探明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的操作流程、变式拓展与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的策略途径;研究并构建初中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时间控制策略
③研究并设计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方案,为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帮助他们在有效开展课外实验教学并探明课外实验探究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作用
④研究并探明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的可观测特征
3、研究内容 1.课内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①对课内实验进行研究,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角度寻找教材中的演示、分组、课后实验的探究点,随堂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的实验教学。
②课内探究性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根据教学内容确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实验探究式学习,还是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性学习,还是完全开放式实验探究性学习。
③针对苏科版教材,开发和整合课内探究实验器材辅助课堂教学,研究探究实验过程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及学生提问、猜想、设计、操作、归纳、评估等环节的有效性。
④课内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间和效率的研究。2.课外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①课外探究实验内容与教材内容如何统一,怎样组织,如何实验,怎样记录,怎样交流,怎样评价。
②课外如何使用生活资源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一种器材开展多个探究实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研究并探明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的可观测特征
4.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想的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我校准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构建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攻的“自主探究式”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情况介绍
(1)2010年9月至12月份,课题组根据实验计划。对八上和九上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 分工开设研究课并进行反思,再经全组讨论总结探明苏科版教材中八、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角度选择是什么样的探究点来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八上和九上中有一些内容如: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杠杆五要素尤其是力臂知识的教学,这些内容的教学最容易被老师设计成讲授和实验验证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一阶段8年级和9年级课题组的任务便是针对这种以“内容认知”为主学习内容,选定怎样的探究点,采用什么样探究实验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课题组经过努力8年级上册教材确立了如下的探究点:①物体发声振动不明显,如何显示;如何测声速②“制作温度计时用何种液体,瓶子里的水是否灌满,怎样标刻度”为探究点探明“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我来测温度” 采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相互评估,从而顺利掌握普通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使用方法③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④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碘升华过程中没有液态碘出现⑤如何得到单色光⑥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⑦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空间的位置关系如何?⑧凸透镜和凹透镜看近处物体像不同是否是光经过透镜后发生偏折有关⑨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位置⑩探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9年级上册教材确立了如下的探究点:①杠杆概念中为何引入力臂概念②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③判断用电器串并联的方法④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入电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什么相当⑤探究串并联电路的故障⑥探究水果电池正负极与金属材料的关系。针对这些实验探究点课题组以研究课例为主要研究手段从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评估、归纳结论等多方面有选择的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2010年9月至12月份,课题组针对书本上的探究性实验,根据前几年的“讲多了,学生实验不充分;讲少了,学生不会做,实验课堂乱糟糟”的教学实际,对8上“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对9上“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等课题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明探究性实验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实验教学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验证型实验,变成假探究。经过课题组同课异构在一个星期内每位老师都开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课,然后一起研究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验教学中的讨论比实验操作更有效,课堂时间有限,时间分配优先考虑放在实验前的讨论上。以这节课为例:教师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体会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然后让学生讨论:
1、实验器材如何放置,又如何调节会对我们找像有帮助?(帮助学生探讨光源是否固定,蜡烛和光屏是否都需要移动)
2、找到像时需要记录什么?
3、找到缩小像的同学请举手。
4、找到放大像的同学请举手。
5、会不会有等大的像?如何尽快找到这个像?……多年的教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忆是非常薄弱的,许多学生当时记住,到了初三就全忘记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知识是老师,告诉学生不是探究的来。而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自我发现效果较好。学生对自己经过思考探究的知识掌握牢固,但不经过引导,放任学生自我探究,学生探究出错误结论对将来影响也会很大,所以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实验前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3)2011年1月份对八上和九上的内容设计一个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方案,使用生活资源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一种器材开展多个探究实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并收集优秀学生实验方案和成果。具体案例如下:
1、在学习《液体的压强》时,指导学生做“模仿帕斯卡裂桶实验”。(如图3)
制作方法:用一根两端带玻璃管的橡皮管,一端连接一个剪成漏斗状的可乐瓶,另一端连接一个刻有浅槽的可乐瓶。
进行实验:通过剪成漏斗状的可乐瓶向刻有浅槽的可乐瓶内注满水,抬高剪成漏斗状的可乐瓶,再倒入一杯水,可看到刻有浅槽的可乐瓶裂开。
2、“二个乒乓球的遭遇”------浮力产生的原因
取一个可乐瓶,剪去底部,留下上部分作漏斗,把两个乒乓球放在可乐瓶中。(如图5)
探究:当向可乐瓶中倒水时,两个乒乓球会处于何种状态?然后用手堵住瓶口,又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透过可乐瓶,观察手,会有什么发现?如何解释?
图5
图6
图3
(4)2011年2-3月份对八下和九下的实验内容重复上学期的研究思路,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要完成苏科版教材中八、九年级下册与第一阶段对应的实验教学研究工作更主要要进行学生探究能力是否提高的观察和评价,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表。这一阶段课题组经过努力针对8年级下册教材确立了如下的探究点: ①探究对弹簧测力计刻度划分②探究在地球不同地点重力的方向③如何证明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质量无关④如何设计探究二力平衡的实验⑤如何用实验证明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质量、重力无关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针对这些实验探究点课题组以研究课例为主要研究手段从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评估、归纳结论等多方面有选择的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9年级下册教材确立了如下的探究点:①探究电阻对电流做功的影响②探究影响电动机转速和方向的因素③探究电动机不转的原因。针对这些实验探究点课题组以研究课例为主要研究手段从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评估、归纳结论等多方面有选择的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同时课题组针对书本上的探究性实验,8下的“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探究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流速大小对流体压强的影响”、“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9下的“探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等课题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明探究性实验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5)2011年4-6月份对八下和九下的内容设计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方案,这一阶段主要开展引导学生利用一种器材开展多个探究实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并收集优秀学生实验方案和成果。具体案例:
实验在学习《电磁铁》时,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在家庭中完成该实验探究。1.实验器材准备:漆包线、粗铁钉、电池、回形针。
2.进行实验:将漆包线绕在粗铁钉上,再将漆包线两端接在电池两极上,靠近回形针。(如图8)
该实验可探究:①电磁铁的磁性強弱与线圈匝数关系; ②电磁铁的磁性強弱与电流关系; ③电磁铁的磁性強弱与铁芯大小关系; ④电磁铁的磁极与电流方向关系。
(6)8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组依靠课例重点放在提问、猜想、设计等探究能力的培养;9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组依靠课例重点放在设计、归纳、评估等方面。采用的具体策略是:利用课题组寻找的实验探究点为教学素材,展示物理情景,启迪学生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合理猜想,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过程,评估论证,归纳总结。
(7)2011年7-8月份根据在研究中获得的反馈资料,发现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调整方案和措施,进行新一轮的实验、反馈和调整。
三、取得的阶段成果介绍
1.教师和学生明确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学生要发展,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而许多重要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离开了感受、领悟和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无法真正达到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能够让学生获得对过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有效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和艰辛,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具有个体意义的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能力;科学探究还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和社会,从而领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2.教师基本掌握了优化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图7
图8 根据一年的课题研究教师基本熟悉苏科版教材中如何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例如
(1)物理方法的教学:在声音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本节课结合探究事例完成引导学生体会“比较法”、“归纳法”、“转换法”、“理想化思维方法”(2)探究情景的设置:通过同课异构的研究方式,发现探究情景的设置要关爱生命(速度引入时用羚羊被猎豹吃掉情景不合适)、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识特点(光的直线传播引入用“小孔成像”和“日食、月食”不如用“手影游戏”)
(3)教师掌握了如何有效提问:当探究实验内容较复杂时,教师的提问要指向鲜明。比如在“升华和凝华”一课教学中,演示碘升华实验时用这样的问题“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不如用“观察碘的状态有何变化?瓶壁上有析出物吗?
(4)开发了许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设计:光的折射引入采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刚开始碗中没有东西,倒水后看到硬币”;参照物的教学采用“粘在黑板上的福娃在你闭上眼睛的两秒内是否移动”小实验效果都很好。
(5)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式教与学由于开放性,极大的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能力。3.在参与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活动中,开发了教师和学生个人智慧,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物理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教育理论、读书做笔记、开研讨课、公开课,撰写教学案例、论文等不同方式,感悟新理念,提升新思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自己的思想理念、敬业精神、教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物理素养等都有长足进步。
4.体验到了做课题的辛苦与快乐,培养了敬业精神
为了做好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课题组成员利用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找资源,抢着上公开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魏书生曾说“有一苦必有一乐”,有了创造的乐趣就不会觉得研究苦了。
(二)实践成果
1、苏科版初中物理优秀活动设计汇编
2、实验课、示范课、观摩课(课件)录像(一共录制8节课)
3、获奖情况:
(1)王德香在扬州物理改革创新大赛中“比热容实验方案改进”获一等奖,江苏省三等奖。
王德香《电学探究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扬州2009年12月物理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王德香论文《改变教学观念,利用物理实验提高课堂实效》在《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0期第71版优秀论文三等奖。
(2)徐迎春在2010年扬州“新课程论坛”中论文获“一等奖”
徐迎春在2009年11月被江苏省教研室评为“苏科版实验教材先进个人” 徐迎春在2011年3月获仪征市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3)杨家林论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表在《读写算》2010年32期61页
(4)王德平论文发表在《新课程》2010年10期
(5)陈宝东《改变实验探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表在《物理之友》2011年第8月期17页
陈宝东2010年4月获仪征市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陈宝东2010年4月获扬州市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二等奖,陈宝东2011年10月获扬州市师能建设 “百千万工程”基于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一等奖,4、学生实验作品集:自制潜水艇、浮沉子、简易机器人、简易报警器等。
四、疑难困惑
1、课题研究中发现课堂探究式教学比较合适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留给学生动手的时间相对较少,有许多学生实验素养较弱,不少是在凑热闹的心态中完成实验,只追求实验结果,不重视实验过程。今后的设想,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性实验操作。
2、有一些实验如: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实验、比热容实验、焦耳定律 实验,由于分组实验准备工作量大,演示实验效果又不明显,给学生探究性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3、有的教师评上高级教师后参与课题积极性不高,给课题组工作带来一些困难。
五、后段设想
7.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七
一、营造和谐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营造一种氛围, 一种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文化氛围是探究式学习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教师, 创造这样一种气氛, 我们首先要创建民主意识的教育, 并且把这种民主意识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在教学过程中, 要愉快地听取学生的意见, 坦然面对学生的质疑, 实事求是, 认真地承认自己的教学失误与不足, 虚心地接受学生的批评, 正视并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 赢得学生的欢迎。第二, 我们必须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教学不足或问题, 坚持以事实说话, 用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师德教风去影响学生的成长。此时, 教师再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从而掌握化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化学学习, 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质疑、探究、讨论的方式亲身体验化学、理解化学。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化学实验的情境创设功能就在于使化学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思考和实验情趣。如在学习《氧气的制作》一节时, 先给学生演示氧气的性质实验, 如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 引发学生注意力, 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 从而激发求知欲。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还要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多媒体动画和趣味实验等手段,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如在实验教学中, 拓宽实验思路, 因材施教, 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 以满足学生的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想把新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教师就应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时时提醒自己;真正关注学生, 想他们所想, 给他们所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去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为学生走近科学提供一种独特的形式, 即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体验, 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 因此要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验证。所以在完成某个实验前,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原理, 精心构思, 设计实验步骤 (可按教材设计步骤, 也可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出可行性步骤) ;根据实验步骤, 选择仪器和药品;做完实验后, 如实记录现象、数据;根据实验记录, 进行分析、推理, 得出结论, 写实验心得。这样, 实施起来会比以前的分组实验多花一些时间, 但有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知识建构自然等优点。
三、精心编制探究性习题,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
编制好学生习题,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相当关键的。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 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 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 避开实验条件, 利用已有的实验探究知识和能力, 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 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 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8.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八
[关键词]:职业高中 物理实验教学 探究创新能力 培养方式
职高内含的物理科目,建构在观察的根基上,因此,实验是本源性的授课成分。新课程的总括目标,是指引同学去有序质疑,在实验能供应的框架下,去探究适宜的物理学习路径。探究框架下的授课路径,比对旧有的接纳路径,更能激发同学的物理爱好。在职高内含的物理课内,培育同学更高层级的探究能力,就是经由探究流程的解析,让同学体悟到物理这一科目的潜藏本质。这样的做法,协助同学提升了化解疑难的技能,延展了他们现有的创设能力。
一、加强探索性试验的演示
要发觉到演示实验带有的促动因素,在这样的根基上,培育起同学潜藏着的质疑能力。同学只有经由审慎思考,才会质疑。质疑构成同学物理思维的本源,也能协助同学去发现实验含有的规律。同学提出了创设视点很独特的实验见解,这就表征了很广的科目内含思路。教师所选用的实验,要带有探索性,在演示流程内,启发同学去思索并有序质疑。经由观察,同学会发觉到多重的实验内疑点,因此产出疑问。在化解掉这些疑难时,同学也就明晰了这一物理原理。
能促动探究思维的那些实验,涵盖着很多类别。例如:在讲解物体内含热能的更替时,可强调这样的演示路径:教师要预备一个偏厚的玻璃筒,然后压缩筒内含有的空气,让空气带有的热能递增。这样一来,气体内含温度会被抬高,点燃玻璃筒装着的易燃物品。这样的演示路径,会产出很明亮的光线及火花,增添同学印象。
经由对演示的观看,同学会提出如下层级内的疑问:遇有压缩类的外力后,玻璃筒内含的气体,能否更替温度?怎样的现象,才能让人明晰空气内含温度产出了变更?若没能辨识出筒内旧有的温度,就添加了可燃物品,那么这样的流程,没能与预设标准契合。因此,教师可不依循教材预设的演示路径,而创设出如下路径:先不放置能被点燃的物品,在这样的状态下,先压缩内含的气体,让同学观察这些气体带有的热能更替态势。
同学会觉得很疑惑:空气带有的内能是否递增,如何经由演示去查看?沿着这样的同学思路,去组织授课。预设的实验,被同学预先观察到,同学带有明晰的實验目标。这就提升了旧有的授课成效,便利了同学对侧重点的记忆。
二、运用不同的试验方式引导学生创新
(一)整合起平日现象
要创设实效的科目内实验,可预设出足量的演示,然后,让同学整合起平日内观察的那些现象,去明晰实验目的及关联的原理。这样一来,就把同学从很单调的科目内课堂,释放到拓展的平日生活内。可组织很丰富的科目发明等类别活动,以便调动起同学带有的实验热情。与此同时,鼓励职高内同学,去阅览关联性的多重书籍,搭建出自身带有的延展性认知体系。
例如:讲解了关联着动量的根本框架后,可为同学预留出这样的平日内实验:让同学想办法,做到从很高的方位内去释放物体,而这个易碎物体却不会破裂。辅佐用到的器材,不要超出易碎物带有的自重。经由创设,有的同学选用报纸,折叠出帽形,把物品安设在里面;有的同学,为物品搭配了降落伞,选用了泡沫当成底座;有的同学,制备出微小的独特氢气球,等等。这些做法,都与课本关涉到的动量,带有密切关联。这是因为,只有延展易碎物原本的降落时段,缩减动量,才能缩减关联着的冲力。
(二)增添探究用到的环节
要依循现有的探究类题目,预设出试验用到的方案。同学要尝试探究类的流程,管控好探究所用到的各类别变量。经由适宜的路径,去解析得来探究类的数值结果。增添探究用到的环节,侧重的是同学反思及关联的评判环节。要让同学去独立测定、查验结论数值,带有凸显的难度。
因此,要预设这样两个视点,去启发同学内含思维:首先,把多重的实验所用器材,分出组别,指引同学去思索这样分出组别的根源,进而预设可行的实验所用方案;其次,指引同学从本源性原理着眼,选取适宜的器材。这样一来,就锻炼到了同学现有的预设及实验技能。
(三)归整实验信息
职高内含的物理实验,多归属于定量类别的实验。同学要解析并归整多样的数值。惯常选用的路径,就是整合起图像与特有的线性方程,去解析实验得来的多样信息。实验流程内,同学观察的那些现象,归属于表层带有的现象。要发觉到潜藏着的物理科目内含规则,还需归整并加工接纳到的数据,创设出必备的认知路径。
三、积极创设与实验有关的问题提升学生创新思考能力
从现状看,多重的职高内含物理实验,仍旧偏重很单纯的那种操作。从制备表格,到预设演示用到的关联步骤,都僵化参照了课本的旧有思路。这就没能激发起同学创设及思索的热情。有的同学,只顾及到记忆必备知识,没能领会到这一试验潜藏的原理。因此,要积极创设出关联着实验的多样问题,以便协助同学,去提升创新的认知能力。
例如:演示了关联着滑动摩擦力的多重实验后,教师可让同学去猜想:能限缩物体带有的摩擦力的多重要素,都会涵盖着哪些类别?教师要鼓励那些大胆去猜测的同学,然后经由验证,去证实预设猜想带有的正确性。要为同学预留出足量的质疑所用时间,而不能觉得同学这些提问会耗费掉时间,就去压制同学的新颖思路,压抑他们潜在的创设技能。
结束语
物理课改含有的中心要求,是协助职高同学去创新及探究。经由科学的探究,同学可以明晰物理实验潜藏的那些认知规律,并让自己喜爱物理实验。教师要明晰这样的实验目的,预设出可行的培育方案。要唤醒职高内同学的研究认知,鼓励同学去实验并质疑,而不要回避掉同学的质疑。只有这样,新颖的物理实验内含框架,才会被确定,同学也能经由实验,获取到很多真正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 [D].上海师范大学,2012(03).
[2]刘振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D].河北师范大学,2008(04).
[3]姚文清.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J].广西物理,2002(09).
9.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九
黄畈中心小学:田春枝
一、实施背景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统一。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去 提出新的问题,去交流讨论。
二、实施过程
1、理论学习与研究。(2013.1——2013.4)
2、形成经验与方法。(2013.4——2013.5)
三、实施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确定探究问题,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验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10.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
摘 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有: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改进等。关键词:物理实验;培养;教学;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国家兴旺的基石,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只有创新,科技才会突飞猛进,社会才会进步,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就谈一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和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说物理的定义、定理、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实验内容应不局限于课本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应重视课外实验;实验仪器不应局限于实验室所配备仪器,应经常选用身边的物品并可自制仪器;实验场所不应局限于物理课堂,应在任何场所随时开展。
例如,学习了测力计的原理后,可以在家里用橡皮筋、几个重力已知的棋子、硬纸板、盒盖自制测力计;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后,可利用小孔成像现象,自制针孔照相机;在学习了“光的色散”后,可增设彩虹的形成这一课外实验;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实验,也可以用大试管、注射器做潜水艇浮沉的模拟实验,还可以用橡皮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做实验,拉近了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实验材料应尽可能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的,这样能使学生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可使学生明白物理和生活紧密相连。多让学生用这些课本上未出现的器材做实验,可以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实验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产生学习动机的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部动力。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意识发展、训练而成的,而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此项活动有兴趣。而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和趣味的世界,很多物理实验现象充满奇异的色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到大气压很大。通过这些直观、新奇的实验,学生对“大气压”产生浓厚兴趣。又如,在物理的启蒙教学中,可以演示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演示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的实验,用浇冷水的方法使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将下端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摩擦,结果塑料绳下端散开。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内驱力;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是创新的阶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三、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实验的第一步,是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物理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更是思维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是谈不上创新的,所谓观察就是要指导学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并得出结论。
例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上运动情况,在三次实验中,接触面越光滑,小车所受阻力就越小,运动的时间就越长,通过的路程也越长。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接触面绝对光滑,小车将怎样运动?进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如:“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观察时,要全方位、多角度,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从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出发进行观察。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准确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加强设计性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设计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和实验,灵活地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活动,实验设计能力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例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时,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步骤上,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先称空烧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的总质量。这些做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把杯中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杯壁上还沾有盐水,所以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体积,造成较大误差。通过分析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设计需要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采用不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改进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补充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教学直观、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建立物理概念的重要措施。课本上有些演示实验因为自身设计或实际教学条件的局限,效果不够理想。成功地改进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大小试管实验中,为便于观察小试管的上升,可以在小试管里放彩纸、彩色粉笔等轻巧物体,并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代替大试管,这样使现象直观明显,便于观察,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有较深刻的印象。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证明大气压存在还有哪些实验?在做利用激光穿过水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时,可在水中放入牛奶、墨水、粉笔末等搅匀后观察,更清楚地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让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效果,可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改进方案?这样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通过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改进,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这些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1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一
摘 要:针对实验课教学的几个环节,分析了传统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验设计、课堂讨论、结果分析等方面,就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介绍了几点体会和认识。
关键词: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一、预习报告中的实验设计
预习报告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了解将要做的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做实验的时候能够胸有成竹。由于没有有效的手段来检查是否真正地完成预习,所以很多同学采取了更为简单的方法,即照抄实验课本以应付检查。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开始要求学生在写预习报告前必须查阅文献资料,让他们在资料中找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并且根据文献资料写预习报告。这样做的好处是:1.可以提高学生检索文献、利用文献的能力;2.由于实验课本和大多数文献有差别,这时就需要学生能分析具体的问题,设定一个解决方法来解决二者的差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阅读文献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可以拓宽知识面;4.文献的来源很多,其中使用方法也千差万别,不同的同学获得的文献必然有差别,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照抄课本。教师从预习报告中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一目了然。
二、对设计实验的讨论
在实验预习基础上,选择预习实验报告完成较好的同学走上讲台详细讲解具体的实验,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查阅的文献,对本次实验进行描述。上台讲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这样的讲解能帮助他们从不同的侧面理解实验。讲解完成后,师生之间采取提问并解答的方式来讨论将要进行的实验。
三、实验中的互动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教师在巡视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向教师寻求帮助的时候,尽量避免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最好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种互动方式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和发表意见的平台,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又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到实验中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实验的总结和提高
实验结束后,可以让同学们相互比较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实验结果、追溯实验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对实验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最后,还要注意实验报告的批改,不仅要看实验报告的结果,更要看报告中实验数据等的处理过程。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已完成的实验的总结,也是学生对实验中出现问题进行思考的反映。
总之,从日常的实验课教学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进行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勇于大胆假设、大胆提问并阐述自己的观点,灵活并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实验课的学习。利用实验课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柳若芍,魏珺,张金忠.大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3):39.
2.方宾,王伦.基础化学实验[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栋梁.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2):107.
4.干宁,魏丹毅,郭智勇,李天华.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116.
5.杜春芳,方光荣.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探索[J].化学教育.2007,(3):54.
12.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二
一、传统实验课的教学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虽然安排很大比例实验课, 但是教学中依然摆脱不了教师的“满堂灌”, 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总在讲, 学生只是听, 即使在《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 应用》等偏重 于软件的教学课程中也只是教师演示, 学生在下面看演示, 相对的来说, 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地位, 也只是看了“热闹”。然而在实验课教学中, 教师又把实验仅仅作为重复操作或是验证教材中理论的课, 实验只在老师“指导”下, 按照实验所列出的步骤, 学生按部就班的操作, 课后在根据教材书写实验报告, 这样, 学生同样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而, 这种刻板的模式完全起不到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1、教材的创新使用
教材中每一个示例不都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各种教材均有自身的优点, 而作为教师, 这时候就得注重创新, 去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际情况来选择内容和方法。同时, 教师可大量的参阅资料, 并根据学生反映和教学经验, 重新去整 合不同教 材的实验 内容 , 力争把提 供给学生最 合适的实 验内容 , 在条件允 许下 , 教师可根 据自己的经 验、学生 的需求编 写实验的 内容 , 可让学生也 参与到设 置实验内 容中 , 更好地调 动学生的 创造性与积 极性。
2、实验内容的合理设置
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 要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基础后, 通过综合实例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动手能力, 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就要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Photoshop的教学部分中, 分三部分完成教学任务。首先, 按固定步骤完成实验的内容, 让学生掌握操作步骤、观察结果, 课后思考操作的效果, 反向思维实现相应的效果要如何操作;然后, 提供学生效果图, 分析效果, 应用操作完成, 鼓励学生尝试创新的内容;最后, 不设定具体题目, 发挥学生想象空间, 进行平面设计, 教师只提供技术帮助, 不抑制学生想象。这样, 通过三段式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3、教学环境的改变
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就要把课堂和实验结合起来, 尝试把一些教学都放在实验室中。前半部分时间让学生随教师边学习边操作, 而后半部分让学生发挥想象, 实践创新, 走动式指导, 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三、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
作为教学中重要一环的教师,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提高了教师水平, 才能引导学生的提高。
1、教育观念的更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能把卷面考试作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水平, 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必需的自由空间和宽松环境,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考试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程成绩考核上, 根据实验课的特点, 考核内容兼颐团队成绩和个人贡献, 平衡各阶段完成质量和最终作品。考核方式采用主讲教师、专业评委教师和各团队项目经理一同给出各个阶段的评分。团队总评成绩通过对项目进度、网站质量、文档规范程度及质量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几方面加 强计算获 得。团队 总评成绩 占个人总 成绩的60%, 其余40%由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大小和工作态度决定。
课程考核中不仅仅训练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开发过程, 而且提高学生在项目规划及进程管理、团队组织及管理、任务分配、成员交流、汇报答辩等多方面的能力, 形成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以及规范、负责的职业素养。
2、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采用“关联 式教学”方 法 , 在人才培 养目标指 导下 , 根据本专 业特点及 其知识点 之间的相 互依赖关 系 , 建立教学结 构、设置课 程内容的 教学模式 , 建立各阶 段课程之间 的联系 , 实现基础 理论、专业 技能和技 能拓展之间 的平衡施教 和协调发展;确定和建 立教学模 块内部课程 内容、知识点 之间的关联 , 是关联教 学的核心 问题。这种 教学方法 , 避免了各 自课程的 系统性 , 利用了综 合交叉优势 , 利用学生 多维灵活 和创造性 的思维 , 激发兴趣 , 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 用 , 以培养学 生综合运 用知识的能力 。
另外 , 作为学校 , 要培养学 生的创新 能力 , 就应该大力 扶持专业 教师、积极 鼓励学生 参与到实 验室、实训 基地建设工作 中, 定期安排专 业课教师 和学生到 企业中进行 实践和锻炼 , 以提高他们其 科研能力 和实践技 能。作为教师 , 要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也应该主动 、积极参与项目 开发和设 计 , 这样才能 让在实践 中提高能 力 , 强化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滨, 王芳, 宋瑛琳, 姚建.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10:194-195+207.
[2]杜成斌, 尚作萍.依托力学实验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04:182-185.
【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7-16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10-25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09-08
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10-28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英语能力07-27
单片机课程中单片机实验教学探究论文11-17
指导探究实验的心得体会09-30
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论文07-08
小明同学通过实验探究08-22
中学物理实验与探究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