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范文

2024-11-15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范文(共10篇)

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范文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几点看法

南康市赞贤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教师运用录音、录像、电脑、教具、挂图、卡片等多种手段;游戏、故事、实践操作、媒体渲染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创设了合作互动,平等对话的平台。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诸多的操作材料,学生却是为“操作”而“操作”,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教学活动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效果不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浅显看法。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探索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我们就得谈谈当今课堂教学的现状,也就是说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听课、亲身经历,与同行交流和向专家请教,我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存在如下的问题。

1、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显露出浮躁,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了“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进行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2、有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感受。

3、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而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4、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5、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机械地套上创设的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6、有的课堂,预设过渡,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上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内化为学生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

7、有的课堂,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方法、策略

1、让学生面对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执教者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的实际。

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思考之后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就是:

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执教者,应该做到课前调研。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为执教者,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亲历过程。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1)算出下面两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

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此时,教师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都想找个好办法解决老师出的难题,于是出现第一次认知冲突,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

(2)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圆纸片周长而得意时,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校园内圆形花坛的周长?”在新的矛盾面前老办法又一次束手无策了,于是又激起第二个认识冲突。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花坛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花园的周长。

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不围,怎么办呢?于是课堂出现第三次认识冲突,又激起强烈的求知愿望。接着老师又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问学生:画圆的时候什么变了,周长也就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通过实践,很快发现:圆的周长÷直径=π,进而成功地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同学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个圆的直径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然后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给学生创设了第四次认知冲突,把本节课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巩固。

她说:“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教学楼前有一棵古树,可我想知道这棵古树树干的直径该怎么办呢?”

马上就有一个学生说:“把树锯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马上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

老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最后得出:用线子先测出树干的周长,再用周长÷π得出直径。

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的特点,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恰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创设良好了学习情境,这样的学习情境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褪得“繁华”显得“精华”,让学生能体味情境蕴涵的数学本质,这才是情境创设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效地情境创设,要尽可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确切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激发起学习动力。

3、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比如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三个人一组拍球比成绩,这时用总数就行。但如果某一组有四个人拍球,学生马上就会说“不能再用总数,这样不公平”——这就是生长点。

“切入”不是过去那种“今天我们来学习习近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表现一组数的平均水平”的这种直接“切入”,而应该是从生活的现实背景出发,找准切入点,再让学生切入的过程。如学生在一次拍球比赛后告诉我:“老师,我真的拍了12个,但现在变成平均每人拍了8个。”我马上问他:“那你少的4个呢?”学生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我给他了。”

是多的给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这是不是一个数学过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点、生长点?本节课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意义和内涵。

4、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应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

(1)合作学习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

当今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足,这时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明晰正误,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更深刻地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为“对"和“错”两个阵营,我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并推选出代表。辩论开始了:只见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形纸对折,沿折线把它分成了两份:“我把圆分成了两份,这里的每一份是不是圆的二分之一?”反方代表点头称是,但不慌不忙的也拿起一张圆形纸,两手随意一撕,圆形纸变成了大小不同的两份:“你们看,这里的那一份是圆的二分之一?”正方毫不示弱的说:“你们没有平均分,只要平均分就是。”反方又说:“题里没说平均分,你说这种说法对吗?”„„通过辩论,双方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必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用分数表示。这时分数的概念才真正被纳入了同学们的认知结构。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合作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2)合作时机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进行。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需要合作探究,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结论。当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依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5、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①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知识技能)

②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

③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当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究!

2.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范文 篇二

一、浓厚课堂氛围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果在学生无一意识的情况下完成教学, 就显得无从是从, 学生注意里分散, 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反之, 如果在学生有意注意的时候完成教学, 效果最为理想, 但是学生的有意注意不可能长时间的坚持, 如果在教师的强压下促使注意力集中, 学生的井绳容易疲劳和倦怠。张的意志努力所以教师只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守纪律的现象, 适时制止。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课堂教学良好的秩序,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律进行。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约束力, 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当在课堂中发现不良行为时, 教师要及时发挥有效的教育措施, 巧妙的制止不良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 是整个课堂始终处于宽松、自主、和谐之中,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积极发言, 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通过表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意识, 积极参加课堂学习, 让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知难而上、对表现突出、善于发现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在学生提问题时, 难免出现超越课本知识的可能, 教师不要一杠砸死, 保留学生课下思考讨论, 再利用自习课时间研究并分组讨论, 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关于作业的问题, 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及时认真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自己分层次安排作业、完成作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心情愉快的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作业任务。若遇到比较难以分析理解的教学知识时, 利用平等的语言去交流信息。如:“我这样处理如何?”这种的语言运用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就很想与老师辩论一番。这种交流是公平的, 互动的, 全面的。

二、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调动, 以情诱动, 使所有教学知识点都成为学生迫切解决的需求

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激趣引入、精彩的结尾、幽默风趣的故事、新颖的教学方法都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如在教“小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借助童话故事激情引入。猴妈妈带小猴去郊游, 刚出门的时候小猴就向猴妈妈要甘蔗吃, 猴妈妈说:“先给你0.3米!”小猴撅着嘴不开心。猴妈妈知道小猴嫌少就改口说:“那给你0.30米行吗?”小猴仍然拉长着脸, 缠着猴妈妈说:“再给多点儿吧!”猴妈妈爽快地说:“那就给你0.300米吧!”这下小猴顿时高兴得合不拢嘴。故事讲到这儿老师还没来得及提出问题, 同学们都兴奋得抢着说:“小猴中计了!其实, 0.3米、0.30米与0.300米的长短是一样的。”一则小故事,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却能强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探究情绪, 打动学生的心灵, 极大的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 顺利地过度到“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保持, 使课堂教学达到“课开始, 趣已生, 课已尽, 趣还在”的情境。如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也会随之不断升高,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爱你的课, 期盼着下一课的到来, 长此以往, 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更新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紧密关联着课堂教学目的, 决定着教学成绩的好坏, “教学中教师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数学教学有口头语言和版面文字两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口头语言讲授新知, 并同学生交流感情, 这种极其普遍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魅力, 就在于:

1. 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精确、逻辑性

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精确性, 能让学生对新知形成正确的分析思维, 有了正确的分析步骤, 才能把问题解决的更顺利。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语句不要罗嗦重复, 但需字字斟酌, 句句推敲, 争取做到精而准。数学口语的逻辑性要求说理必须有条不紊、层次明确、难易结合、言之有理、全面周密, 这样的教学语言既有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又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的技能。

2. 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

启发性的语言在教学中是开拓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想的主要因素, 这个在数学教学中尤为明显。如老师在“大象与小燕子” (除法) 中:“如果有8个房间, 还需要知道哪一个条件, 才能合理的安排好房间呢?如果知道有72只小鸟, 你还能质疑什么问题?”这些具有启发性的话题, 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很快就能融入问题当中去, 并去积极地思考, 认真地讨论。通过良好的启发, 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 教学语言要有趣味性和形象性

数学教学本来就是枯燥无味的学习过程, 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一些主动认知能力不强的小学生, 大部分都缺乏对事物的直观认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间接经验、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时候, 更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愿意去探究、去解决, 最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另外, 趣味性的语言更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得到启迪。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 为三年级小学生设计"超市购物"游戏, 出示实物学具标明价钱, 学生按价目付钱及找回适当人民币, 在游戏中学会简单的小数。

四、在关注教学过程的同时, 也要关注每节课的教学效果

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 篇三

关键词:讲解能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的学习在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起到一种学习工具的作用,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课堂实效性的高低直接决定数学课堂中课容量的大小,也同时决定了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知识转化量的程度。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能够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数学课上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度。

一、提高教师自身讲解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授课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研究数学问题,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互动来最终解决问题,并得出数学学习理论方面的结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自身知识水平高低、授课能力大小等也是影响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基础决定因素。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在授课之余不断进修、不断学习。教师需要在讲课语言、讲课方式,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习其他教师讲课内容、讲课体系中的优点等方面不断学习、不断进修。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授课,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相长”。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小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发散能力极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等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即,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不断从学生那里学习学生的思维方式,找出学生思维方式中更加快捷的解题方法及探索问题的模式等,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二、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设计课堂教学

在教师提高了自身知识能力、讲课水平后,还需要通过合适、高效的教学模式来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度,帮助学生有效参与到探索学习和谈论学习中来,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离不开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以新课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为准则,合理选择不同的辅助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中,学生对数学的了解几乎是零,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引导、问题探索式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并通过将数学和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逐渐认识、了解、接受、喜欢数学学习。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这些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化,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制订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不要搞“一刀切”。例如,在教导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时,教师可以制订难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在引导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时,就可以选择较为基础的教学内容,耐心指导、积极鼓励,逐步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亟须教师在提高自己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基础,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创新型、智慧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玲珠.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6).

[2]李金亭.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J].学周刊,2015.

[3]熊世涛.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59-60.

4.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范文 篇四

中卫七小:拓万琴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的教学看,课堂提问起着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教师从而调整教学方案等积极作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课堂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①激发学习动机;②引导学生思维;③经历思维过程;④培养相关能力;⑤巩固所学知识等。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比如:

1、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2、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3、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内,这样的一些提问不能很好地促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产生一种“思考”、“质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些提问就是“低效提问”,甚至是“无效提问”。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有以下观点: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提问效率。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生活味”也要有“数学味”,同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我认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要注意一下三点:

1、创设情境,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2、分析学生,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3、研究教材,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课始,我创设了摸球的游戏的情境。盒子里放一个红球、一个绿球。让学生回答一下问题:能摸到红球吗?(可能)。能摸到绿球吗?(可能)。能摸到白球吗?(不可能)。从以上问答回忆了以前的知识,并把社会中的现象分为两类: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揭示课题:今天继续学习不确定现象(可能性)。现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在,我们继续玩游戏,盒子里增加一个红球,摸到红球算一组赢,摸到绿球算二组赢。请问一组和二组同意吗?二组的同学马上纷纷举起了手。生1:不公平。红球多,绿球少,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小。生2:摸到红球的概率大,摸到绿球的概率小。老师:“概率”这个词说得很好!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摸到的可能性,用一个分数表示出可能性的大小,你能吗?学生们纷纷举手用分数表示了可能性。

这节课的提问首先建立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上,符合第一点问在学生兴趣点上;其次,游戏建立在以前的知识基础上,符合第二点,问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在本节课的重点处,难点处。总之,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提问需要技巧。

周恩来总理曾精辟地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巧,是不行的。”提问也是有技巧的。下面两个技巧,我以为是比较重要的。

技巧一:增加等待。如果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会大大提高,精彩,源自等待。

技巧二:适当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例如:学习《统计》中的中位数。我创设了两个小组比赛口算成绩的情境。第一组:91、92、93、94、20;第二组:80、81、83、84、89。你怎么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学生1:求总分。老师追问:可是想知道他们的口算水平,该怎么办?生2:求平均数。学生立刻去求出了平均数,一组:78;二组:83.4。师:这样的平均分对一组公平吗?生:不公平。25分的同学把其他同学的分数拉下来了!师:平均分受到了一个很低分数的影响!那我们该用一个怎样的分数表示一组的口算水平比较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90、91、92、各有回答,老师挑哪个更合适呢?学生:92或93,它们位于90多分的中间。师:大家提到了中间数,请问92或93是这组数据的中间数吗?我们要选的这个中间数要代表一组数的水平。生:必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这组数后,挑出中间数。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方案求总分,老师追问,学生想到了平均数。结果发现平均数受到了偏小数的影响,对一组同学不公平。老师继续追问用一个怎样的分数更能代表一组的口算水平。学生逐渐地探索到了中位数。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比较出来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并且懂得了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怎样找中位数。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教学中的“追问”,这实际上也是教育资源的有意生成和有效利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力求做到不浪费教育资源,并将其利用到最大化。

三、从感性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以上两个观点都是从理性层面(即教学法角度)去思考的,其实我更愿意从感性层面(即学生心理)这一个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观察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孩子不愿举手,细细想来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一是“自暴自弃”型;二是“学不得法”型;三是“知而不言”型。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对这些孩子因材施教呢?

1、细心分析提问心缘。

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是生动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秉性差异必须有所了解,孩子不同的神情透析着他们不同的心理动机。

2、精心研究提问心策。

课堂上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观测,适合调动,还需要一定的提问策略。比如如果问题较难,可以请附近的优等生先回答,以优带差,为后进生的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复述;再如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注意聆听他们的回答,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顺引他们的思路进行讨论或做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也可在评价方面多下点功夫,如:“孩子,你在进步。”“来,让我来摸摸你聪明的小脑袋!”“老师相信你,试试看。”要让孩子真心感到老师在帮他、爱他。一言之,课堂提问需问“心”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优化要关注以下几个相辅相成的层面: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

“情感是认知的梯子”(布卢姆),教学中教师善于提问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还有重要的一半,就是要通过“情感”这架温暖的梯子促进学生思考、探索。

2、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

需要是最内在的动力,抓住了学习的需要就抓住了学习的关键。在小学里,学得“有趣”、“轻松”,问得“新奇”、“有趣”是小学生最普遍的需要。

3、追求问题设计、呈现的艺术。

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追求问题的价值性,即问题的效度。国内有关专家曾对问题的效度特点做了研究与较为详细的描述,认为好的课堂提问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能表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二是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以激发学习的欲望;三是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四是能有助于实现具体教学目标;五是力求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和谐统一。

由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于问题的效度也非常重视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希望问题精要、灵活、有变化难易得当,“不喜欢夸夸其谈”“不喜欢问题不着边际”“不喜欢千变一律”“不喜欢问题太难”„„都说明这一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一项并不太容易的艺术,最核心的要领是掌握“变”的艺术——能“化难为易”,能“易中生趣”。

5.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范文 篇五

摘 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体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阐述了现代教育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然后总结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评价有效性的对策,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评价;有效性

一、?F代教育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相应情境下建构知识,而情境则由教师来创设,并为学生学习服务。建构主义过程本身就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事物本质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因此,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学习评价时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原则,发挥评价的正面激励作用。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因此,只要创造出适当的教学条件,全面地、最大限度地开拓和促进每个学生潜力的发展,就能最终达到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学习”的目的。因此,根据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学生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发现学生的内在潜力。

人文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文主义学习理论由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根据他的观点,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发挥,从而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机会。因此,根据人文主义学习理论,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学生评价时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评价有效性的对策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建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详细来说对策主要包括:

第一,目标要明确。学生评价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还需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应该包括数学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两部分。前者应该在课程标准中进行详细表述,并提出评价意见;后者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情感教育等方面。一般性发展目标蕴含在数学学科学习目标中,并常常需要将二者进行融合才能开展有效评价。

第二,内容要全面。传统小学数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对学生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明显不够重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目标做了较大改动,小学数学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加大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评价,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开展学生评价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数学成绩的高低,还应该看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等内容,全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评价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水平高低,而是为了发挥正面激励作用,让学生主动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主动探求数学知识的奥妙,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主动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生活常识解决问题等。

第三,标准要多维。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可知,每个人都有九种智力,在不同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主动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利用多维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用积极的态度接纳每一位学生。小学生有着不同的先天素质和成长环境,在爱好、特长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再加上在文化背景、家庭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在小学数学学习上必然会呈现很大差异,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建立多维的评价标准,允许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后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6.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范文 篇六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应怎样转换,教师应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怎样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惑。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们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如学习数学的动机与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喜好,成功的学习经历体验,适度的学习焦虑,成就感、自信心与意志等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一年级学生特点: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以及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我决定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下面,我就谈谈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课堂情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采用动画、故事、游戏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提供活动材料,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之中,自觉的去探索、去发现。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少是肯定的。那么,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呢?这节课上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小兔聪聪要买一块1元钱的橡皮,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还有引入生活中的事例,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我结合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用多媒体出示“神州5号”的图片,并用激动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我国首次航天载人实验成功了!”孩子们与老师一起高兴、激动,感受科技的力量。老师接着问:“看到‘神州5号’,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出了许多想法,真是好极了。“神州5号,你真棒!”“神州5号,你成功了。我要好好学习,也要像你一样。” “长大后,我要坐上神州6号。”随后,多媒体又出示“神州5号”不同部位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以此导入新课。可见,课堂教学是没有边界的,数学课也可以像语文课一样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表达。科技发展的现实是振奋人心的,更使课堂增添了一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祖国如此辽阔,世界如此博大,宇宙如此神秘,各种新闻时事层出不穷,教师要善于捕捉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载入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

2、创设动画情境,激活思维。

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动画片是小学生的最爱,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影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的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河里有8只鸭子在游泳,接着教师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示又游来的5只鸭子。此时,我并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让学生讨论鸭子数量的变化并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研究,从而使学生不仅会计算,而且还感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亲近大自然的动机。

3、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每个学生都能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在巩固新知1.课本16页第1题时,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2)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他们兴趣浓厚,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4、开展游戏,激发兴趣,拓展思维。

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节课上,为了巩固认币,我设计了一个拿币的游戏。屏幕上有5件商品,分别是5角、1元、2元、1元5角、3元7角。请学生分别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有的学生竟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找零来解决。“老师,我用两个2元买3元7角的小熊,你要找我3角。”听了学生不同的付钱方式,我激动不已,深深的被学生的聪明所感动。真切体会到,只要你愿意,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在活动中激起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从发现中寻求快乐,同一件商品,不同的付钱方法。思想在这里交流,经验在这里丰富,思维在这儿拓展。

有时我会在课堂上融入一些故事和游戏的元素,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一般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和游戏。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他们非常喜欢游戏;当我发现常规教学开始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时,便转换教学“频道”。根据所学的内容,上课新授前,为他们讲一个小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带领他们进入故事情境中。如:在教学《时、分、秒》的第一课《我们赢了》时,可以这样进行:“今天,从森林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小兔,它说昨天去公园里游玩时因为不会看钟的时间,错过了一场精彩的节目,回家时差点没坐上公共汽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帮小兔找找原因。”引导学生提出时间的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如果在生活中没有时间会带来许多不方便;“所以小兔今天想和我们二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成功导入课题后,教学一些时间的基础知识后,为学生设定一些小游戏,巩固教学内容(认识钟面上的时刻)。如:“小兔和你们一起学了这节课的内容后,觉得有些地方还不清楚,想请老师和同学们来帮帮忙。”这时,可将制作好的第一个钟面出示给学生看,并由自己做示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再把时刻写在这个钟面的下面。做完正确的示范后,鼓励三到四名学生们尝试帮小兔的忙,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提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5、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挖掘创新潜能。

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在很多小学的教学地点从未离开过课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提出: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带到户外上课,做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时他们会都觉得很有新鲜感,并且学过后的印象会特别深刻。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东南西北》中,若在课室内上课,学生接受的方向知识将是抽象的,不利于儿童的理解和记忆。把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找找日出的方向,联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以此为固定方向,让学生辨别一些树木、建筑物的方位。教师再稍加引导,有部分学生就能自己指出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如在《测量》这一单元里的《千米的认识》中,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出10米的距离,请他们试试若手拉手,需要多少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走一走,大约走几步?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步行10米距离所得的经验猜测:100米大约走几步?学生猜测后,再请他们走一走,把所得的数记录整理;至此,部分学生会以此类推:10个100米是1000米。教师再作引导:1000米=1千米,前面是用米作单位,后面是用千米作单位。课后可布置学生步测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因此所学得的知识比较深刻,不容易忘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用上。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敢于提问。这些问题往往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挑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数数和数的组成”练习中有一幅“百球图”小天使“聪聪”问“怎样数比较快呢?”我问:“同学们,你们愿意挑战自己吗?”一年级的孩子是禁不住这样鼓动的,顿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征服欲望。“愿意!”孩子们大声回应着。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内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想出了可以按颜色数、可以一横排一横排10个10个的数、可以5个5个的数、还可以20、20的数„„等等好多数的方法,随后,同学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判断、选择出自己认为数得比较快的好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我无一不看出孩子们的智慧在闪光。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们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二、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大胆提问、质疑、创新的机会。

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数学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亲进数学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这是我们各位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时时注意的一点。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范文 篇七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 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那么, 该做好那些方面的准备呢?首先, 教师要备好课。备课, 不但要备教材, 抓住教材的重难点, 还要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知识的层次,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 还要准备好课上所用的教具。比如, 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 我课前让学生从家中拿来火柴棒, 让学生在摆一摆, 分一分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充分地认识了11到20各数。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时, 我让学生自带一些玩具小汽车、布娃娃等物体, 让学生从不同的面去观察带来的物体, 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这样的观察活动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运用多种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 乐中求学。如何使学生对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呢?我是从这几方面进行:

1.利用设疑创情境,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讲述新课时, 我一般会把例题作适当变化, 把例题放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感到学的有意义有用。例如:讲分数应用题时, 我最喜欢以吃的或以钱为例, 让学生引起好奇心, 如有100元钱, 用去1/5, 还剩多少钱, 学生做这样的题目特别感兴趣。

2.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打开解题的思路, 使学生在发现解法中相信了自己的才智, 尝到了学的兴趣。例如讲分数应用题, 我一般先让学生找出题中的单位“1”再看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然后画图, 让学生自己找到解题的方法。

3.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激发求学的兴趣。要分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使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在成功中求进步。简单的题目可以提问中下层学生, 较难的问题可以优等生, 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信心。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启发教学法、趣味教学法、形象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等, 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来灵活选择。例如:我在教学周长的概念时, 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个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找边、摸边、画边、测量边等活动中展开教学, 在画边、测量边时, 让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并正确勾画出它的边线。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发现了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处, 数学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大舞台。

四、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每发现一个小问号, 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 好奇心愈强, 兴趣愈浓, 注意力就愈集中, 思维就愈活跃。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 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 情绪高涨, 其乐无穷。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应放下架子, 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 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教师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 还是幼稚可笑的, 都应肯定学生是动了脑, 在思考, 切实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其次, 在质疑问难环节中,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能让学生自己解答的, 教师不要抢答, 学生答不上的, 教师再答;如果连教师都答不上的, 我们教师一定要真诚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把老师都难住了, 课后老师和你们一起研究, 一定会找到正确答案的。”这样,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

8.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范文 篇八

关键词:数学课堂   课堂有效性   学习积极性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58

自古以来,数学这门学科就被认为是理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要想学好这门学科,不是仅仅有聪明的大脑和天赋,关键还是在于对待学科的态度和勤奋程度。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与观念尚未发育完整,其接受各科文化知识的能力都是相当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兴趣也是影响学习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也变得灵活自由,学生的兴趣也渐渐地有所提升,教师要牢牢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感受和探索数学之美。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下面我就此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一、从自身和课堂入手,让学生喜欢上教师,也喜欢上数学课

对于天真烂漫的小学生而言,兴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教师的印象,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从师德修养、言行举止、仪容仪表等各方面完善自己,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你,在教学生活中,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真心地喜欢你,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将喜欢上数学课堂。教师除了要做到提高自身修养以外,还应当在数学课堂教学方面下工夫,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也就是说在新课刚刚开始的时候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很重要的,兴趣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导入课程时,应当适当地组织数学课堂游戏,它可以直接唤起学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模拟超市的买卖场景,组织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卖东西,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来买东西,在买卖东西的过程中计算简单的加减法,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际用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从教学方法入手,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严谨的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同样重要。教师要反复调整课堂秩序,实行民主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良好的师生双边关系。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就应当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对有争议的地方向教师提出质疑。一个民主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平等交流,学生能够缜密细致、引经据典,教师能够对此表示赞许,同时也要给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以信任、鼓励。使得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不仅有利于发扬学生的个性,还能促进师生之间良好沟通,使课堂内容更有针对性。

比如,讲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这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叫分类?”“分类应该依据什么?”等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即将不同颜色、不同长短的铅笔和彩色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分类,并把想法讲出来,并说出分类的理由,比一比谁的分类方法更合理。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按颜色分类;有的按铅笔的种类分类;有的按长短分类。此后,再对这些分类方法做详细解释,对不清楚的学生加以指导,这样学生能够在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动手实践的前提下学到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习惯均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同时,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三、从学生心理出发,帮助学生构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学科不仅需要整块知识框架的构建,它还包含了许多琐碎的、枯燥的小知识点,本身学习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再加上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领悟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做同一件事情花费的时间与得出的结果都不一定相同,同样的一道题,有的学生有可能几分钟就做完了,而有些学生可能一节课都做不出来。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关注他们,这些学生很有可能丧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面对数学课堂他们也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要有一定的灵敏程度去发现这种差异,并及时关注学习困难的这部分学生,这样才能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恢复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从实际生活出发,创造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情景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点或者是枯燥零散的知识点,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完善,常常表现出克服困难的能力弱,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屡屡受挫后,学生就会讨厌数学、畏惧数学,这样将直接降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渗透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兴趣相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下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这种乐趣的指导下,学生将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另外,教师应当注意尽量构建开放性的、多元化的生活情景。在构建情景时,首先应当延伸课内知识,将知识转变为实践,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猜想,最后在教师的讲解中做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就像上文提到的,在讲授100以内加减法时,构建超市买卖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到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更加印象深刻。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作为教师,在生活中应当留心,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人民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能够经受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堂有效性出发,以学生为根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真知。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是构建有效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教师应当在学习与生活中多与同学交流、谈心等,做到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样才能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提高自身素质。

9.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范文 篇九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不仅要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

那么,怎样做才能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效率呢?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是小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体方式如下。

1.学唱乐谱要充分发挥学生听与记的能力

唱谱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如果方法不当,就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从学生识谱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处在听力的最佳时期,可在反复听和模唱中学谱。例如,我在教学低年级的学唱歌曲《小红帽》时,就是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歌曲中,让学生靠听和记忆来学谱,在某种意义上这比视唱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而高年级学生则可分乐句视唱,个别程度好的学生可带领全班唱谱。

2.采取节奏、歌词和歌谱相结合的学歌方法

传统的教唱歌曲时,都是先学节奏和歌谱,后唱词。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也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歌曲中的词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将学词和学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通过歌词的朗读,让学生在语言、语调的变化中体会旋律的变化。例如在教《校园小戏迷》时,我先让学生随着歌曲伴奏,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这样既容易让学生掌握节奏,降低学谱的难度,又能让学生通过歌词的朗读,去体会旋律变化和歌曲的意境。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学会歌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谱的自信心,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注意挖掘歌曲的内涵,用艺术感染教育学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最容易激发感情、表现感情,而人的感情也最容易随音乐而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歌曲的内涵和感情因素,以情带声、以声表情。

三、使用语言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经意地使用语言,谁也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特殊性,但当教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例如,我在教学歌曲《草原上》时,柔美而悠扬的音响舒缓而悠长,充盈着整个教室,学生竖起耳朵,捕捉着每一个音符,?っ僮乓衾种械男畔?,此时老师调低音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草原的美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那迷离的音乐和撩人的语丝交织在一起,牵着学生的情思与遐想,将学生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听到天地合一的苍穹里,发出天籁般的声音,仿佛看到微风吹过的草原,串串珍珠洒落在绿缎上的美景。学生沉浸在音乐里陶醉了,痴迷了,体验了,感动了,达到了“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艺术效果。

四、运用光线,创设情景

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仅是增加明暗效果,更主要的是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

记得我在教学《闪烁的小星》。铃声响了,同学们排队等候在音乐教室门口,准备上课。与往常不同的是,教室里光线很暗,非常安静。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课件,静静的夜空星星闪烁的动画片段,安详地弹起《闪烁的小星》。同学们伴随着音乐静静地走进教室,静静地围坐在一起,静静地倾听音乐,静静地感受体验此时、此地、此曲以此种独特的形式表达来的情感。

不需语言,不需行动,不需任何要求,只在音乐和老师为音乐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然心态安详,表情端庄,很快就能进入状态,不仅学会歌曲,还能准确地理解、把握音乐的风格,并且会永远难忘这节音乐课。

五、采用唱游

新课标指出“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及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在演唱歌曲中,创设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以情境中的角色去聆听和歌曲旋律,改变传统的、机械的歌曲教唱模式,使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享受到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感情,激发学生自信地表演,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培养歌唱的能力,用歌唱的方法去享受生活的能力,用歌唱的方法去与人们沟通感情。

一遍遍地演唱歌曲,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不断地的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能达到巩固与体验歌曲。正如《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巧用多媒体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来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能有效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多维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进行个性化教学。

10.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范文 篇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善于提问的教师,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经过耐心引导启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过多、过散、过易、过难的提问,则适得其反。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看作发展学生主动性的积极过程,为促进学生思考而提问,为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提问。这要求教师的提问要讲究策略,要精心设计问题,在互动中把教学引向深入。

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目的性

所提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从问题中明确反映出来;提问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使学生不知所措,不提一些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课堂问题的每五个问题中,有三个只需要简单地回忆事实性内容,一个是关于课堂管理的,只有一个是要求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没能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没能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而是在课堂上即兴提问。这样的问题往往偏离教学内容的关键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仅仅限于较低水平而流于形式,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周期函数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就很不明确,学生不知道应回答y=sinx,还是回答周期函数的定义。

因此,教师整体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并设计较高水平的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之一。数学教师应在全面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入手,设计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提问。例如,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学习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应从整体上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已经学会在转化的思想下运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如何运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种较高水平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难点,更能从方法与过程的角度整体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适应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他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如果某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能问答时,他就会把提问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反之,所提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不作思考就会答出,那就失去了挑战性,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问题的难度,以符合学生不同的水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问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针对发展情况逐渐提高难度;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问一些需要运用高水平思维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调节其回答范围的大小,根据问题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把问题分为宽问题和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调节问题的范围,使之适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

三、以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适度的紧张,即具有“愤”和“悱”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这样向学生提出问题:“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问题的情境状态中。

此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倾注教师的企盼、热情、诚恳等情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同时要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避免使某些学生产生被歧视感;在学生的回答错误时,要耐心听取,谆谆诱导,切忌不理不睬或训斥体罚。

上一篇:六年级阅读知识竞赛下一篇:党支部特色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