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2024-10-25

岭南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共7篇)

1.岭南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篇一

2017—2018学第二学期

六年级美术教案

第一课:《古代传说与科幻故事中的艺术》 第一课时:《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 学习目标:

1.认识科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2.能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喜欢的科幻人物形象。

3.了解科幻故事、科幻的产生过程与创作手法。

4.辨别科幻故事中的善、恶、忠、奸等角色,追求真、善、美的健康情感。学习要点:

重点:认识著名科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难点:分析和描述科幻艺术形象的造型特点。

兴趣点:观看科幻故事的影视作品;以动作模仿科幻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

2.收集机械人的图片和相关的实物模型或玩具。

3.准备相关题材的学生作业。

二、课堂导入

1.提问:你知道电影《帝国反击战》的内容吗?

2.播放电影中的经典片段。

3.启发:这部电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对电影中的哪个角色印象最深?它有哪些特征能说出了吗?与

你们最熟悉的形象有何区别?

4.引导:还有更多关于科幻形象的知识,这节课大家共同来深入了解。

三、课堂发展

1.让学生欣赏和阅读教材图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发现:这些科幻故事中的艺术形象从造型上,大概可划分为几种类型?其艺术形象特点、功能、结构如何?

2.引导学生思考书的科幻形象带有哪些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要素,哪些是未来想象中的要素。

3.教师举例把任意四样东西给予学生想象。举例:苹果、鸟的嘴巴、灯泡、轮子。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以及构思。

4.讲述有关的科学知识,要根据造型的种类及其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设计表现,使学生掌握设计的要点以及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地球生物的虚实对比与组合、拼接的方法构成新造型。

四、反思评价

1.设计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科幻的特点?

2.作品的功能是否清晰、明显合理。

3.作品的外观设计是否美观?

4.能为所设计的作品取名字吗?

5.能把所设计的作品编成一个科幻故事吗? 第二课时:《科幻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学习目标:

1.认识科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2.能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喜欢的科幻人物形象。3.了解科幻故事、科幻的产生过程与创作手法。

4.辨别科幻故事中的善、恶、忠、奸等角色,追求真、善、美的健康情感。学习要点:

重点:认识著名科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难点:分析和描述科幻艺术形象的造型特点。

兴趣点:观看科幻故事的影视作品:以动作模仿科幻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

2.收集机械人的图片和相关的实物模型或玩具。3.准备相关题材的学生作业。

二、课堂导入

1.提问:你知道电影《帝国反击战》的内容吗? 2.播放电影中的经典片段。

3.启发:这部电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对电影中的哪个角色印象最深?它有哪些特征能说出了吗?

你们最熟悉的形象有何区别?

4.引导:还有更多关于科幻形象的知识,这节课大家共同来深入了解。

三、课堂发展

1.让学生欣赏和阅读教材图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发现:这些科幻故事中的艺术形象从造型上,大概可划分为几种类型?其艺术形象特点、功能、结构如何?

2.引导学生思考书的科幻形象带有哪些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要素,哪些是未来想象中的要素。

3.教师举例把任意四样东西给予学生想象。举例:苹果、鸟的嘴巴、灯泡、轮子。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以及构思。

4.讲述有关的科学知识,要根据造型的种类及其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设计表现,使学生掌握设计的要点以及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地球生物的虚实对比与组合、拼接的方法构成新造型。

四、反思评价

1.设计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科幻的特点? 2.作品的功能是否清晰、明显合理。3.作品的外观设计是否美观? 4.能为所设计的作品取名字吗?

5.能把所设计的作品编成一个科幻故事吗?

第二课:《穿越时空隧道》 第一课时:《回到古代》 学习目标: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车船、服饰等造型特点; 能将不同时期的人物和景物并置,构成一幅画面。

收集资料:观察发现某个时期的建筑、车船、服饰的造型特点; 能与同学相互分享“时空之旅”的小故事; 教学要点:

重点:观赏古老遗迹与珍贵文物中的造型细节特征:构思自己走进古代的故事想象画。

难点:如何把自己的角色形象合理地安排在画面中。

兴趣点:现实与超现实并置,能带给学生奇特的体验:互讲自编科幻小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查阅古代建筑、车船、服饰等造型资 2.准备《兵马俑》简笔示意图;

二、导入课题

1.检查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资料,2.引导学生说—说图片的内容。

图中有什么人物或景物?他们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属于哪个朝代?

3.如果有相同年代的图片,教师可以向全班学生展示,分析其共同特征; 4.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朝代事情,并回答最喜欢回到哪个朝代。5.再次引导学生构思一个故事,如果回到过去.自己会做什么。

6.如果能将这些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一定很新奇,出示课题,准备讲述新课。

三、欣赏交流,提示方法

1.引导学生欣赏教材(兵马俑)图片,参考范例导赏,从年代、人物相貌、服装等方面提出观察点。

2.教师出示绘制好的兵马俑简笔画,提示描绘要点,3.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品,请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的作品,分析这些作品在绘画构思上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例如:古代人在做什么? “我”在做什么?“我们”在一起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4.教师出示绘制好的一张古代人物读书作品,作品中留出一个位置,创设一个情境,问学生可以添加什么人物,随后启发学生描述准备画进去的人物的服装和动态。

5.教师小结描绘的创作方法:构思故事情节——画出作业草图——“我”在做什么——最后画出古代人

四创作实践,感受乐趣 1.提出创作要求

参考图片资料,简单描绘出某个时期的人物或景物,把自己的形象也画进去,组成一幅作品。

2.教师随堂辅导学生作画时,提示“自己”的角色和画面细节的表达。五展示评价

组织一场作品发表活动,让学生在作品展示中交流与评价。1.以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组织交流。

2.教师总评,表扬构思奇特的作品,点评作品的不足之处。第二课时:《梦幻未来世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未来生活的变化,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出想象中的未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学习要点:

重难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出想象中的未来。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致问候

二、引导发现,欣赏导入

1、师:现在是2015年了,我们身边的科技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手 机、汽车、互联网的普及,同学们,你们幻想过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吗?

2、师:播放视屏

师: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看、交流、欣赏、引发学生的联想

板书:梦幻未来世界

三、探究阶段:(欣赏绘画作品)

这些漂亮的建筑美轮美奂,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欣赏一下其他同学对未来的想法吧!交流欣赏。

四、故事编创,绘画实践

怎么表现主题?或描绘故事的哪个情节? 画面中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主要的? 第三课时:《我们的“太空基地”》 学习目标:

1.学会欣赏太空基地科幻画和图片;

2.学会太空基地内务部分的立体造型设计和制作;

3.学会选择综合材料,并正确使用剪刀、圆规、裁纸刀、黏合剂等工具、4.对表现太空薹地有强烈的兴趣;喜欢选择新的材料制作表现作品。学习要点:

重点:学习基本的立体造型设计步骤和制作方法。

难点:如何根据草图构思造型奇特的太空基地。

兴趣点:暗室情景创设。太空神秘游和造型奇特的作品欣赏评价活动。

作业要求:独立设计制作太空基地内的居住地或工作的一件设施。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1.以教室作为暗室(拉上窗帘、关上灯),在射灯的照射下,播放电子合成音乐作气氛渲染,教师引导学生,坐上“宇宙飞船”进行神秘的太空游。2.播放宇宙飞船升空的影片:离月球越来越近,离地球越来越远,逐渐变成一个蓝色的星球,这时太空一片漆黑,只有遥远之处有微弱的星光。3.图片展示:出现各种陨石、行星和星云,最后来到一大片星云上。这个巨大的星云原来是—个宇宙岛。

4.主题引入:我们就在这个宇宙岛上建立设想(未来的)太空地。

二、讨论交流、提示方法

1.图片欣赏:如何建立一个充满高科技含量的基地?我们来欣赏教材中的火星基地和月球基地,看有什么感受。

2.引导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情景。

3.分析太空基地的结构。

(1)用途:居住、工作;

(2)功能:交通、通讯、能源。

4.分小组讨论准备建立何种基地。(火星太空基地、月球基地、海王星基地、银河基地„„)

5.根据构思,用素描和草图整理想象的太空基地。

6.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三、手工制作、实践活动

1.按照构思好的形状和区域,分工完成太空基地的各部分模型。

制作时,指导学生先完成大的部分(如大的外形、建筑物、塔楼、飞行器等)。

2.用新的材料来制作(如荧光颜料涂色模型,可产生神秘感)。

(1)根据太空基地的特点涂上颜色,使色彩具有装饰效果;

(2)在暗室里用射灯检验,观察上色的作品是否效果良好,然后继续完成。

3.学生使用剪刀、圆规、裁纸刀、黏合剂时,必须做好安全和使用指导。

四、作品展示、欣赏评价

1.在暗室中,配上射灯和电子合成音乐,黑板上布置闪烁的灯光和宇宙图片。

2.各小组布置摆放制作好的太空基地立体模型进行欣赏观摩会。

3.各小组推举一名发言人,由发言人带领介绍本小组的作品特色。4.其他小组可以针对展示小组的制作、构思等提问与评价。

第三课:《夸张有趣的艺术》

第一课时:《我们的“爱牙日”》 学习目标:

1.激发绘画兴趣,感受绘画乐趣;通过绘画练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体验刷牙的乐趣,把刷牙时的有趣样子表现出来。3.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教学过程

一、启发诱导 体验感悟

1.播放牙刷广告片,感悟广告词:“我的牙是什么颜色的?”“米色、珍珠色„„”展露本课学习内容:刷牙。

2.引导学生了解刷牙的必要用具及其特点,出示事物感知其摸样特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课一开始便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广告片导入 新课,学生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及时抓住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目的。)

二、情景诱导 激活思维

1.结合儿歌、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急性刷牙表演,让学生拿着自制的牙刷、杯子,一起表刷牙歌,说一说刷牙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教师给予及时表扬。2.运用小组比赛形式试着引导学生互相观察,深刻感受刷牙时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欣赏刷牙的美感。

3.通过一些蛀牙案例,扮牙医查蛀牙纠正刷牙动作,进行良好的卫生教育。

(这种把实物、表演等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探究、发现、体捂到了刷牙时的乐趣,而且得到了感知觉的体验和满足,了解了刷牙的正确姿势,为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更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了创造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为创作积累了更丰富多彩的绘画素材。)

三、欣赏感悟 想象创新

1.教师出示柯达胶卷广告,说一说广告中的小朋友挤牙膏时的有趣情景,并启发大胆想象,引导观察、思考,鼓励他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给予及时鼓励。

2.引导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绘画作品,体验作品创作特色,启发鼓励学生像他们一样想象创作。(这样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交往能力,又显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发展了思考能力,在合作中解决了问题,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3.引导学生回忆刷牙时的有趣动作和趣事,教师给予及时的建议和肯定。4.学生根据个人喜好用画笔进行自由创作,同时播放儿童歌曲《刷牙歌》,激活创作思维。

5.教师巡视,给予及时鼓励及改进建议、提示。

(创作过程中,《刷牙歌》的播放,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轻松、愉悦、平静,更给学生的创造思维添上了想象的翅膀。)

四评价促进 升华兴趣

1.教师鼓励学生谁先画好,就把谁的作品贴到预先设置的展区。2.引导学生大胆介绍自己作品的有趣场面,教师及时鼓励、点拨和表扬。3.引导学生评一评同桌学生的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的自信心。

(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欣赏作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样可有效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了评价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自主性,也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升华了兴趣,增长了自信。)

4.全课总结,课后延伸:请学生把作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欣赏,并对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进行爱牙护牙宣传活动。第二课时:《名人漫画》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夸张,以线描或其他形式绘制人物漫画。2.通过观察、尝试、体验,在漫画创作中领会漫画的特点与表现手法。3.通过描绘和探讨,激发学生关注名人背舌的故事,感受名人的奋斗精神和人格魅力。教学要点:

重点:学习运用简练的线条手绘夸张的肖像漫画的表现方法。难点:如何找出名人形象的突出特征并把握其夸张的程度。作业要求:能用线条画出一个名人的漫画形象。教学过程:

1、观察与发现——人物肖像的采访 ①猜一猜:他是谁?(爱因斯坦)②说一说:你知道他有哪些发明创造吗? ③看一看:哪些外貌特征夸张了?

2、思考与构思——漫画家是怎么想的。

①说一说:肖像漫画的美感在哪里?漫画家是怎么构思的? ②想一想:夸张哪些外貌特征是最有趣的?怎样体现名人的个性和职业特点?

3、尝试与体验——我也来当漫画家,①说一说:我要画哪位名人?

②想一想:我该夸张这位名人的哪些外貌特征? ③画一画:我也来当漫画家,运用我喜欢的表现手法,画出有趣的名人漫画。

4、评价与交流——看谁画得夸张幽默。

第四课:《快乐的小鸟天堂》 第一课时:《展翅的小鸟》 教学目标:

1.懂得制作传动装置。

2.用夸张装饰的手法设计小鸟造型。3.在观察讨论中了解制作传动装置的原理; 4.培养爱护鸟类的人文情感和科技意识。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爱鸟周”及“小燕车”等相关知识。难点:掌握传动装置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兴趣点:民间活动玩具的收集与观赏;小鸟玩具作品的展示与娱乐表演活动;

观察点:小燕车的色彩对比与色块、色点的搭配;小燕车的造型结构特征。作业要求:制作出一只能拍动翅膀的小鸟玩具。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与发现:

1.观看鸟类的生活片断,了解鸟类的生存状态

2.交流与分享课前收集的鸟类资料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形态分析,找出基本特征,3.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猜一猜这是什么鸟。活动二:尝试与探索:

1.玩一玩:通过实物范例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滑轮是如何带动翅膀的拍动的。

2.比一比:通过两组实物范例的分析与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滑轮能平稳走动和小鸟翅膀能自如拍动的制作技巧。

3.教师针对制作的难点进行现场示范。

4.欣赏学生作品,构思创作内容和表现方法。

5.巧妙运用材料,进行创作练习。活动三:分享与评价:

提出评价目标:一是作品的外形美和色彩对比强烈的装饰美,二是了解保护环境与爱护鸟类的重要性。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共享娱乐活动的乐趣。第二课时:《会打鼓的鸟》 学习目标:

1.学习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质朴装饰用色表现手法; 2.在合作创作中.探索打鼓鸟的整体设计方案; 3.爱护鸟类.保持生态平衡; 教学要点:

重点:懂得运用能量互换原理,利用传动装置制作出会打鼓的小鸟。

难点:合作探究,学会看图制作,有效提高创作水平。

兴趣点:制作出会发出声音的小鸟。

观察点:关注发声玩具的鼓面与鼓架的组合成型特点。

作业要求:能制作出一只会打鼓的小鸟玩具。教学过程:

活动一:分享、讨沦:

(1)看一看:欣赏课本中提供的摇鼓图片。哪个摇鼓最有趣?为什么?哪个摇鼓最美?为什么?

(2)说一说:你了解的民间玩具——摇鼓有汁么特点和历史?

活动二:尝试、探索:

(1)看一看、议一议:观看制作打鼓鸟的步骤,书上介绍的方法能看懂吗?不懂的地方与同学探讨一下。

(2)说一说:哪些部分比较难解决?你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吗?

活动三:创作、表现:

(1)小组讨沦:准备用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鸟的造型?

(2)做一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制作打鼓鸟。围绕打鼓鸟的装饰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

(3)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活动四:展示、评价。

比一比:进行作品展示交流,比一比谁的打鼓鸟发出的声音最响亮清脆,谁的打鼓鸟转动得最畅顺,谁的打鼓鸟造型最简练美观。第三课时:《会跳舞的鸟》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小鸟的基本结构、外形与动态特征; 2.通过对图片的对比分学习抓住不同鸟类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利用废弃物品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点:

重点:学习提线木偶的制作原理,并能准确地把握各种小鸟的外形特征进行创作表现。

难点:如何根据不同小鸟的外形与动态特征选择合适的表现材料。

兴趣点:制作出外形生动,活动自如的提线小鸟玩具,并组织作品展示与表演的交流活动。

观察点:感受提线小鸟的脖子与羽毛材质的造型效果及活动性能。

作业要求:能制作出一只会跳舞的提线小鸟。教学设计:

1.活动一:分享、讨论、①看一看:欣赏提线木偶戏。

②说一说:你认为提线木偶戏有趣吗?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2.活动二:尝试、探索:

(1)看一看、议一议:欣赏课本中两组图片(鸵鸟、白鹤、学生作品)。图片中的鸟,外形、颜色、动作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材料表现它的外形特征?

(2)选一选:利用教师给出的废旧材料,根据它们的形状、颜色,想一想应如何利用在设计中?

(3)看一看、说一说:仔细阅读制作步骤图,你认为提线小鸟应分为几个制作部分?

(4)玩一玩:尝试摆弄一个示范作品。

(5)说一说:提线小鸟为什么会动?是怎样制作的?

活动三:创作、表现。

(1)小组讨论:准备用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鸟的造型?

(2)做一做:动手制作提线小鸟。围绕提线小鸟的外形、颜色、动作,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3)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4.活动四:展示.评价。

比一比:进行作品展示,组织一场提线小鸟的表演。

第五课:《小小旅行家》 第一课时:《神州大地之旅》 学习目标:

1.能用恰当的语言对神州大地著名文化景观和自然遗产作出口头描述,说出起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

2.对比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与自然实景,发现其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记录表现神州大地的一处景观。活动过程:

(一)课堂发展,欣赏感受

活动一:挑选旅行团(选择探究主题)。

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教师和小博士设计了两条旅行路线,分为“人文景观团”和“自然景观团”两个旅行团,学生通过分组自主选择团队参加旅行。

1.简略介绍两团的区别,学生选团,并选出团长和小导游,2.团长组织团员们利用课前预习交流相关资料信息,了解旅游路线,提出旅游中想了解的知识,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完成学习评价表练习一:我想了解()。

3.向教师汇报。

(二)学习活动

活动二:沿路看风景(宏观的浏览)。

以两个视频同时播发的方式展现神州的美,将学生带入壮美的自然景观或古老辉煌的文化瑰宝,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观看。

1.播放反映壮美的自然景观或古老辉煌的文化瑰宝的视频。

路线一:北京——西安——敦煌

路线二:黄山——漓江——九寨沟

2.作为一个小小的旅行家,在欣赏的旅途中哪些景观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以旅行团队的形式来讨论。

3.团长或小小旅行家向大家汇报旅行的见闻,如故宫、长城、兵马佣、敦煌壁画等等。

4.教师分要点归纳:

建筑:故宫、长城、天坛等

人文景观 雕塑:秦始皇陵

绘画:敦煌莫高窟壁画

实景图片:安徽黄山——广西漓江——四川九寨沟

自然景观

图画表现:国画《黄山云》、《千峰竞秀》

活动三:欣赏和感受(微观探究)

小博士想从我们中间挑一个优秀的小导游,带领我们走近神州文化。

1.学生分组完成练习二:我感兴趣的景观是()。因为(),给了我()的感受。

人文景观——故宫、长城、天坛等;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壁画。

自然景观——黄山、漓江、九寨沟

2.以自然景观和国画作品中的景观对比发现,完成练习三:

相同的地方有:

色彩:不同的地方有 构图:用笔用墨

表现最好的学生授予“优秀小导游”的称号。

(三)体验“游记”艺术表现

1.边游边记:一路走来,神州大地的瑰丽风光和历史文化让身为神州子孙的我们倍感自豪以为,也让人不禁赞叹她的美!怎样把这美好的瞬间留住呢?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做成游记,把祖国的美景记录下来。

2.完成练习四:选择你喜欢的艺术形式记录表现神州大地的一处景观。(国画、摄影、蜡笔画、语言评价、文字等)

(四)课后延伸,互动练习第二课时:《亚洲大陆之旅》 教学目标:

1.能对亚洲的几种建筑、雕塑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选择临摹形式手绘长卷。

2.欣赏亚洲有代表性的建筑或雕刻艺术品,从中领略东方的艺术美。

3.培养学生接受东方艺术,珍惜世界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学习要点:

重点:了解亚洲建筑的艺术风格; 难点:如何做到以点带面、处理教材内容繁多的问题。

兴趣点:以“旅行”的方式欣赏、探究亚洲各地的文化古迹。

作业要求: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对亚洲建筑与雕刻作出描述,指出其特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教师将上一届学生作品(亚洲文化遗产)长卷向学生展示。

2.请学生说—说最想去的地方,然后教师也说出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例如:印度

3.教师简单讲述印度的历史,然后眼引出泰姬陵。

二、课堂发展:深入学习:

1.提问学生泰姬陵的建造背景。

2.教师简单讲述其建筑背景,接着引导尝试分析其建筑特色。同时播放具有印度特色的音乐,营造气氛。

功能:陵墓

造型:穹隆顶、尖拱、有塔尖

材料:大理石

装饰:几何图案和阿拉伯文

3.安排小组利用四个要素(功能、造型、材料、装饰)来比较唐提招寺和吴哥窟建筑艺术特点。

4.教师作出唐提招寺和吴哥窟建筑艺术特点的比较分析,并画出简单的建筑风格示意图。

5.出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指出教材中的雕塑和雕刻作品所在国家的位置(印度、伊朗、土耳其)。

6.教师分析教材中的雕塑和雕刻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分组实践,欣赏评价:

1.创设情境,布置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将喜欢的文化古迹(建筑或雕刻)画出来,然后模拟旅行社,举办一个“新闻发布会”,介绍小组的文化景点,提示:注意旅游线路和作品的表达方式(剪贴、线描)

2.小组合作,将喜欢的文化古迹(建筑或雕刻)画出来,学生创作时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

3.学生作品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模拟旅行社,举办一个“新闻发布会”,介绍小组的文化景点。第三课时:《欧洲大陆之旅》 教学目标:

1.学习对欧洲代表性建筑与壁画艺术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2.欣赏欧洲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体会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3.热爱和珍惜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教学要点:

重点:分析欧洲建筑艺术在造型、功能、装饰、材质与风格等方面的特点,难点:了解古希腊三种建筑风格多立安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与哥特式建筑的异同。

兴趣点:旅游观光式的学习形式;探究欧洲建筑的奇特造型与功能。作业要求:能说出有代表性的欧洲建筑、壁画艺术名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故事导入:

科林斯是一个希腊的小姑娘,九岁因病死去,被葬在一块墓地里。后来墓地的草和花儿长高了,由于墓碑座有突出的石块,花草都被压弯了腰。一位建筑师看到了这些被压弯的花草,突然产生了灵感,设计被压弯了的花草的柱式。为了纪念这位早逝的小姑娘,这个柱式后来就被命名为科林斯柱式。

2.欣赏古希腊科林斯式建筑柱式图片

3.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学习古希腊三种柱式样式:多立安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

二、欣赏评述、探究学习:

1.学习教材中的古罗马建筑风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层到第二层的柱子装饰有何区别(分小组互功讨论):

第一层:多立安式 第二层:爱奥尼亚式 第三层:科林斯式

1.现代建筑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古罗马的建筑样式,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理解古罗马建筑样式对后世的影响。

2.对比欣赏巴黎圣母院和罗马建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者在券顶的运用上有何不同(分小组互动讨论):

古罗马建筑:园顶 巴黎圣母院:尖顶

3.出示巴黎圣母院内部场景图片,分析使用尖顶后建筑产生的效果。4.简单讲述以巴黎圣母院为题材的文学和电影作品。雨果:《巴黎圣母院》

6.分小组学习埃菲尔铁塔、神圣家族教堂,请学生描述其建筑特点。

三、绘画实践,情感表达: 1.建筑绘画练习,布置活动要求。

2.引导学生用速写、临摹或想象画的方式画出喜欢的欧洲建筑古迹。3.将完成的作品在适当的位置展示,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描绘的欧洲文化遗产。

第四课时:《非洲大陆之旅》 教学目标:

1.能对非洲的建筑雕塑、壁画艺术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2.能创怍或临摹一幅表现非洲题材的装饰画。

3.通过体验、观察、分析、思考、表述的过程与方法,感受非洲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品。

4.关注非洲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珍惜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古埃及的文明成果。

难点:从文化遗迹到自然景观,如何做到以点带面、处理教材内容繁多的问题。

兴趣点:探秘式的学习活动。

观察点: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的造型特征;古埃及壁画的线条与色彩。

作业要求: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然环境、野生动物与人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外出旅游的经验呢?能和大家谈谈你的旅行见闻吗?

2.展示一些非洲的旅行照片(生态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请学生欣赏。

3.教师小结:旅行是一件有趣而且能增长知识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在小博士的带领下做一个小小的旅行家,开始我们的神奇之旅。

4.出示课题:非洲大陆之旅。

二、课堂发展、学习活动:

活动一:通过影像方式展示非洲风情,分小组讨论,汇报见闻。

1.播放反映非洲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的短片或图片(加入非洲鼓乐)。

2.作为—个小小的旅行家,在欣赏的旅途中你留意到哪些景观呢?

每个小组扮演一个旅行团队来讨论,然后派代表向大家汇报旅行的见闻。(在汇报的时候注意区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联系前几节课的内容,简单说出这些艺术表现的区别。

活动二:利用“旅游字典”,向同学介绍。请小博士休息,自已扮演小导游。

1.翻开非洲“旅游宝典”找出最感兴趣的照片,仔细阅读背后的文字介绍,然后把它介绍给各小组的同学。

2.请小组评选出的小导游向大家介绍旅行见闻。

“旅游宝典”须课前准备好,每组内容不同。

金字塔 ●神庙 ●壁画 ●自然风光、生态环境 ●木雕

3.评选小导游。

比一比谁讲得最生动,适合做小导游。

活动三:具体学习非洲木雕和古埃及壁画。

在旅行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一晃而过,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坐下来细细观赏品味的,例如非洲木雕、古埃及壁画。现在开始欣赏这些有趣的艺术作品吧。

1.展示非洲木雕作品图片。创设问题: 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

这个面具和你以前看过的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这些艺术作品吗?如果你拥有这些作品,准备摆在哪里?

2.古埃及壁画的欣赏与临摹:

这是一个幅古埃及的壁画,从这幅壁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请同学来模仿画中的人物的动作,能模仿出来吗?

说一说古埃及人是怎样描绘人物形象的?

你觉得壁画中颜色的使用有什么特点呢?

3.我们一起来描绘这些神奇的壁画吧!

三、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埃及壁画,送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作为旅行纪念品礼物。

第五课时:《美洲、大洋洲之旅》 教学目标:

1.能对教材中的作品(建筑、雕塑、壁画、自然景观)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2.了解教材中柱形雕刻作品的造型特点和装饰方法,能用这种程序制作一件简单的柱形装饰小品;

3.欣赏美洲、大洋州有代表性的艺术品,通过观察、分析、=思考与表述,认识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美洲、大洋州文明。

4.对不同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感受艺术的文化价值。教学要点:

重点:欣赏墨西哥和澳大利亚著名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难点:从文化遗迹到自然景观,如何做到以点到面、处理教材内容繁多的问题。

兴趣点:模拟小小旅行社,做小导游。

作业要求: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分析教材中的作品。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故事导入:

在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个神秘的部落,他们很早就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 文明,他们拥有精确的天文历法,发明的象形文字至今我们还不能破译,他们还建了数不清的金字塔,可是在大约几百年前,他们的文明却像迷一样消逝了。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

2.影片或图片显示:墨西哥著名的古城建筑、雕塑、象形文字。

3.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看的感受。

4.提示学生翻开教材,今天小博士带领我们踏入美洲,首先要探访墨西哥的神秘古城。古城里有很多神秘的东西,在等待我们去探险。指出玛雅文明发生在中美洲,不是非洲,而且玛雅文明还有很多与其他文明不—样的地方:在托大森林里居住,周围没有河流„„

二、出示埃及金字塔和墨西哥帕伦克古城的金字塔图片,分析、比较造型上的区别:

a金字塔——侧面为三角形、尖顶,方锥体

b帕伦克古城的金字塔——侧面为梯形、平顶,顶部还建有庙宇

1.出示我国出土于四川的三星堆青铜器面具图片,指出三星堆文化与玛雅文化一样,都具有其神秘性。

2.展示美洲、大洋洲的雕刻作品,学习其造型与装饰手法。

知识要点:柱形雕刻、四个面都有雕刻的内容、纹样丰富、装饰性强。

技能要点:具体分析教材中的《石柱雕刻》和《羽蛇神》的花纹图案。

相同点:具有浅浮雕性质,不镂空。

不同点:《石柱雕刻》采用“阳刻”手法,《羽蛇神》采用“阴刻”手法。

3.教师用石膏材料示范“阴刻”技法,4.继续进行“探秘之旅”。展示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和乌卢鲁国家公园图片或影片,引导学生欣赏,5.设置问题:如果你是旅行社负责人,需要制作一本小册子向观众介绍刚才看到的景色,应该怎么做?

6.学习设计制作旅游小册子的步骤:

构思、收集材料、编辑、剪贴、描绘、装订成册

三、展示往届学生制作的作品。

布置下一节课的课堂活动,提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项目来表现。

用合适的材料雕刻一件柱形装饰小品。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一套介绍美洲和大洋州的旅游小册子。

第六课:《告别母校》 第一课时:《难忘师生情》 教学目标:

1.把握不同工具材料的特点,运用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表现教师的外貌特征与性格。

2.在观察中把握教师的外貌特征;

3.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谢恩师。教学要点:

重点:如何运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教师的外貌特征与性格。

难点:如何表现学生对教师的感情。

兴趣点:欣赏同龄人的优秀作品;用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教师的印象。

作业要求:用手绘图象的手法描绘一个自己喜爱的教师形象。教学过程:

1.观察与发现。

(1)说一说:留给你印象中最深的一位教师的形象特征及你和教师之间难忘、感人的故事。

(2)想一想:你想怎样描绘你最敬爱的老师?

2.欣赏与感受(画家作品)

(1)感觉要素的描述:这幅画中的女教师五官有什么特征?她在干什么?

(2)形式描述与分析:画面的主要色彩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色彩的对比?

(3)美感与价值判断:你看了这幅画中的女教师后有什么感受?画中的女教师和现实中的女教师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这幅画画得好不好?好,为什么?不好,为什么?

3.创作与评价。

(1)构思:你所画的教师是教什么的?他(她)的脸型、五官、性格是怎样的?

(2)构图:画面以头像画还是半身画为表现形式?主要人物与背景道具是怎样安排的?

(3)评价:自评或互评相结合,比一比谁画的教师形象外貌特征鲜明、画面构图生动、情感表达真切。第二课时:《编本小书送母校》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册装帧设计的意义、形式和方法;

2.通过欣赏讨论合作设计,了解并掌握小书的个性化设计过程。

3.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热爱学习,善于创造的良好品德与能力。教学要点:

重点:学习小画册设计的技巧与方法。

难点:画册外形及装订设计应怎体现本书的主题。

兴趣点:观赏不同类型的画册、书籍装帧艺术;编写能表现自己个性和喜好的小书 教学过程:

1.创设书店情境,导入本课课题:

课前师生共同收集趣味小书实物,布置成新书超市场景(也可提前录像,做成课件,提高观赏容量)。

①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参观“书店超市”,请学生欣赏比较:你能观察与发现这批书或画册的形态和艺术形式各有什么特点吗?各组可推选一个代表选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书,向大家做简单介绍。

②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是以自己编制的“小著作”作为毕业纪念献给母校。

2.分小组探究“备课”,推荐小教师“讲课”:

(1)教师引导教材范例的观赏,提示介绍书的结构常识与设计要素。

(2)提出问题:趣味小书外形、封面设计、装订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设计制作自己的美术作业集锦和自编的小故事画册,可以有哪些表现手法?

(3)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当小教师,分别讲授上述两个问题的内容。

(4)教师归纳点评,补充两位小教师的讲课内容,明确趣味小书的设计要求与制作方法要点。

3.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引导两类作业形式的选择(美术作业集锦与自编故事画册),个人创作或两人合作。

4.作业展示交流,师生评价总结:

(1)创设新书超市场景,教师提出购好书的评价细则,以学生模拟顾客购书的角色活动作为评价方式。

(2)通过小组互评,以“赠书”形式送给执教教师总结。第三课时:《再见了,母校》 教学目标:

1.基本了解展示设计的要素和形式分类;

2.在展示设计的欣赏中,复习设计纸立体构成和墙报设计的知识; 3.通过活动,表达对母校、对师长、对同学的热爱之情。学习要点:

重点:学习展示设计内容、形式与方法。

难点:如何巧妙地利用材料进行创新表现。

兴趣点:欣赏展示设计的分类作品;以“我的成长足迹”向母校汇报自己的成绩,抒发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成就感。

观察点:平面展示与立体展示的多种形式;组合式插接和展示设计图。教学过程:

1.探究活动一:创设情境,回忆感受童年校园的美好生活,感受父母、师长的关爱和同学的友谊。

说一说:

(1)播放校园音乐《金色童年》。请一两学生表演诗歌朗诵,叙述祖国、学校、师长对同学的关心、同学之间的友谊,表达热爱母校的感情。

(2)你准备了什么礼物献给母校?

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把这些礼品(作品)进行展示范呢?

教师组织学生把作品集中摆放到一起,交流、冠冕,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数量、种类、形式有所了解,心中有数,以便展开下列的设计活动。

2.探究活动二:寻找合作伙伴。方案一:接近型。寻找作品类型与自己相同的人作为合作伙伴。

意图:能使展示设计更容易条理清晰。

方案二:互补型。寻找能与自己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

意图: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更容易在合作中产生优秀作品。

如:平面作品可粘贴展示在一个立体构成的作品中,立体作品可以摆放在一个有质感、有机理变化的平面设计作品前。

3.探究活动三:探究“形式独特、意念新颖、色彩美观”的设计方案。

想一想:课本图片上的展示设计好在哪里?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

说一说:

(1)在课本“扬帆”这一展示设计场景的图片中,隐藏了展示设计的关键原来,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这个秘密告诉大家吗?

(2)“成长的足迹”所展示的内容是很多的,课本图片是怎样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使观赏者感到条理清晰、整体感强、形式生动的呢?

试一试:运用什么形式展示我们的作品?

4.探究活动四:创作形式独特、意念新颖、色彩动人的展示设计。

想一想:

(l)我将以什么“意念”,什么样的“形式感”什么“色调设计”贯穿整体展览?

(2)我将寻找什么的材料配合制作我们的展示设计?

做一做:运用形式美感进行创作。

5.探究活动五:欣赏与评价。

主题突出,富有创意,色调协调,制作精美。

6.课后延伸:

(1)书中所展示的内容基本是平面作品,你的立体美术作品又该用什么方式进行展示呢?

(2)怎样策划组织班级间的展示设计交流活动,分享“美术学习成长足迹”的交流与综合运用美术知识的总结交流?

2.岭南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篇二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3.岭南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篇三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4.岭南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学习初步的雕塑构成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构成的能力,在纹样的组合排列和色调处理中加深对图案形式美(统一、变化)的感性认识。

重点:认识设计图腾柱。

难点:1、对图腾柱知识的理解。

2、运用泥团、泥条、泥块形成点、线、面,简练夸张地表现图腾柱的主要特征。

3、运用纸制作图腾柱。

教学过程:

一、欣赏引入新课:

出示课前准备的构成的图腾柱造型及教师的范品,指导学生仔细欣赏。认识这些图腾柱有不同形状、颜色各有特色。介绍图腾柱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图腾柱(设计)。

二、讲新课:

1.指导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照片。原始部落认为某种动物或自然跟本氏族有特殊关系,而其当作本氏族的标志,形成图腾。图腾柱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图腾柱的神秘抽象之处。

2.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图腾柱作品,引导学生尝试探索如何折(卷)纸材画成装饰柱?如何卷成泥柱子塑造装饰柱?你还能运用哪些材料和方法塑造与众不同的装饰柱?

3.图腾柱造型大胆夸张,由各种不同形象大小穿插、组合而成,柱身遍布装饰,别有情趣;讲解设计步骤,边讲边演示:

①画出柱体外形;

②划分柱体单元;

③添加装饰纹样。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绘画、泥塑等),个人或小组创作一个装饰柱。

四、讲评:

5.岭南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篇五

装》教案教学设计

岭南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我设计的童装》教案教学设计 第19课 我设计的童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一些服装知识。②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件对称、美观大方的童装:

2.过程与方法:①在观察、联想和思考活动中,体会童服与美术造型、色彩搭配等关系。②在模仿服装与设计活动中,自由体会剪裁方法。③在探究设计与创作活动中,大胆想象、设计、创作与展示。

3.情感:①树立设计意识,提高审美能力。②大胆进行创意变化,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件对称、美观大方的童装:

教学难点:

能选择适当的纸材,设计、裁剪、装饰一件对称或不对称的童装。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记忆和联想思维,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进行观察、选择衣服与启发创作构思。如:①服装是商品的一种,商店的服装带有季节性。②用“模特”展示各种造型、色彩的童装,能让顾客整体观察。③知道童装要符合年龄,挑选的服装要适合自己,形状要美观、大方、颜色搭配要和谐对比,比例要协调等。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与感受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品评服装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设计意识。

2.欣赏作品,激发构思、探讨表现手法。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自己想设计怎样的童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感知服装商店和商品的概念,学习用审美的眼光挑选服装。欣赏不同季节的童装,并根据服装的基本形进行创意的变化,发展创造性思维。③自主探究设计与剪裁方法。4.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教授新课: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喜欢什么衣服?适合什么季节?美在哪里?当你走进童装商店时,你是怎样挑选衣服的?哪件衣服适合自己?形状是否美观?颜色搭配是否合理。

3.教师设计:①构思。款式、对称与不对称、男装或女装、季节、上衣、裤子、背心、裙子。②选材。选择合适表现布质的纸材,如染纸、压平的瓦楞纸、挂历纸。③画图。根据衣服的基本形进行创意变化,如方形、圆形、还是三角形衫衣,波浪纹衣领还是心形衣领等。④剪裁、粘贴。前、后幅重叠对折,再对称剪,再改变,前、后粘贴。⑤装饰。衣领、袖口、衫边、衫身等。

4..小组活动:讨论: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为自己设计一件美观大方的童装。

5.选择与构思。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件对称、美观大方的童装,并选择适当的纸材,抓住童装的基本形进行创意设计变化,绘画或剪贴与众不同的童装。

6.创作表现。①构思。款式、对称与不对称、男装或女装、季节、上衣、裤子、背心、裙子。②选材。选择合适表现布质的纸材,如染纸、压平的瓦楞纸、挂历纸。③画图。根据衣服的基本形进行创意变化,如方形、圆形、还是三角形衫衣,波浪纹衣领还是心形衣领等。④剪裁、粘贴。前、后幅重叠对折,再对称剪,再改变,前、后粘贴。⑤装饰。衣领、袖口、衫边、衫身等。作业布置:

能选择适合的纸材设计装饰一件对称或不对称的童装。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结果:

6.岭南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凝固的音乐--建筑”,了解建筑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了解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了解美术的门类有很多,建筑是其中的一个。使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更新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

重点难点:认识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点及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有什么变化?能够把自己喜欢的建筑描绘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觉得美术有哪些门类?”学生根据平时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美术各门类图片,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世界中的氛围,引起学生兴趣,形成美术除绘画外还有许多门类的初步认识。其中我们展示的中国古代建筑图,大家肯定不陌生。同学们说是什么建筑?对,是我们的天安门城楼。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具有音乐美感的建筑艺术。出示课题建筑艺术的美

二、讲述新课

大家肯定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建筑怎么会跟音乐有联系呢? 欣赏课本中故宫的门、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等图回答问题。

1、你知道浮雕上的图案的意思么?

2、大门上的门钉、铺手除了装饰作用以外,还有其它的意思么?

3、你留意过古建筑屋檐上的仙人走兽么?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呢?

我们了解了关于古代建筑的一些知识及造型,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外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欣赏凡尔赛宫殿内景及科隆大教堂、泰姬陵等古建筑。

回答问题,1、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教堂是西方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不同地区、不同宗教的建筑展现着不同的风格。建筑与音乐的关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具体的建筑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建筑有了巨大的变化,你认为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欣赏现代建筑图片了解。

三、学生作业

你家乡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你最喜欢的建筑是那座?把它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第2课 图形的魔术组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学习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本课主要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学目标:

1、欣赏夏加尔的作品感受他带给我们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2、学习夏加尔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

3、改变思维方式,利用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教学重点: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教学难点:改变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想。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若干图片、彩色笔、记号笔。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作欣赏

1、《我和我的村庄》(油画)夏加尔(俄国)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2、你能总结它的表现方法吗?

颠倒的人物、房屋,动物眼中映射出的蓝天,像花草一样握在人手中的果树??画家对故乡的种种美好回忆叠映在一起,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3、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把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也能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呢!

4、揭题:图形的魔术组合板书

二、新授

1、出示图形

2、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图形进行组合排列可以组成哪些新的图案?

3、图形的组合方法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

4、总结:看,在同学们的笔下,不同类别的图形变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他们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来了个“脑筋急转弯”。a)学生作品欣赏

5、练习

a)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你也可以自己创作一组图形进行创作。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可以是绘画的主题。看谁画的形象最有创造性!

b)注意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最后上颜色时注意色彩的对比。

3、说一说,你将用哪一组图形来表现什么?

4、练习、辅导。

5、作品展览和评述

a)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b)自己找找优缺点,为同学提点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c)教师点评。d)修改、评优。

7、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第3课 添画人像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通过本课学习人物半身像和头像的表现方法,根据提供的人想的一半,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利用线描、色彩的方法生动的表现人像的另一半。本课在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点是发散思维训练。【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能力目标:学习人物头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

3、情感目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赏和了解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学习利用头像的一半创造性地添画另一半。【教学难点】发散和想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表现。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人物头像图片、绘画用具。学生:人物头像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引出课题——添画人像。根据作品简单分析添画人像的方法。引发兴趣,简单了解作业方法。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画人物头像的基本方法。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课件人物头像。(1)分析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2)五官有什么特征?

根据教学课件中提供的人物头像,分析头像的表现方法,分析人物五官特征。初步了解画人物头像的基本方法。

2.播放教学课件。

人物头像切割图——展示添加过程。提出问题:

(1)你对片中哪些地方最感兴趣?(2)添加部分运用了哪些方法?

(3)添加部分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想象和夸张?

二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观看教学课件,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了解作业方法,学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方法进行表现,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进行表现。3.布置作业要求:

利用正面人物头像图片,剪成一半贴在作业纸上,可以采用与图片相同的方法或其他方法添画人像的另一半。组织学生交流:

你准备利用什么方法?怎样表现? 4.了解作业方法。

交流:如何利用图片的一半,添画人像另一半,交流准备采用的表现方法。明确作业要求,准备按要求完成作业。通过交流相互启发,进行构思。5.教师演示。利用实物投影演示:

(1)利用线描的方法添画人物头像的一半。

(2)展示并分析相同的一幅画,分别利用油画棒、水粉、黑白画等方法进行表现的艺术效果。

观看教师演示,学习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现。观察和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了解、掌握表现方法。

三、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书中的学生优秀作品。【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书本中优秀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在表现方法上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1.看书第18页和第19页。问题:(1)人物头像有什么特征?

(2)利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添加的?

(3)添加部分有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哪些地方是应注意改进的? 2.看书并分析:作品在方法上、形象上是怎样体现创新表现的。

四、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辅导。教师辅导要点:

(1)图片切割方法和粘贴位置。(2)工具的选用。(3)创新的表现。

(4)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进行不同程度的有针对性的辅导。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艺术实践。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表现。

五、欣赏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组织学生评价作品。(1)展示作品。

(2)根据作业要求进行评价。2.教师点评,课堂小结。第4课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教学目标: 欣赏感受线描画的独特魅力

1、学习线描的表现形式: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2、完成一幅用线画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教学重点:感受线描画中线条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掌握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粗细黑色或兰色水性、若干图片 第一课时

一、范画导入,揭示课题

2、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3、你能总结它的表现风格吗?

4、揭题:线描画板书

二、新授线描画,感知学习线描画的绘画形式

1、《鸭子》、《鱼》欣赏,你能感受线条的魅力吗?这些线条分别是怎么表现鸭子和鱼的纹样的呢?(小组探究)(汇报)

2、线条的种类:点(大点、小点);线条(点的延长);面(点的聚集和线条的增粗)??

8、感受作品中线条所产生的对比效果

(1)《门神》《印第安人》对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线条的粗细不用;线条的疏密排列不用;线条的各种样式不同??)

三(2)《门神》《牛仔裤》对比,你能发现同样是线描作品,他们又有什么最明显的不同呢?(黑白色块)

(3)想一想,这些黑白作品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呢?

(4)哪幅画对你的启发最大呢?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呢?(可以和色彩画想比较)(小组讨论相互的感受)

(5)小结:我们手中的画笔就像乐器,那黑白的色块、疏疏密密的线、错落有致的点,犹如跳动的音符演绎出优美的旋律。刚才我们所看到了线描作品,都是以生动丰富线条表现出变幻多姿的视觉世界。

三、练习

1、如此魅力的表现手法,你也先过来尝试一下吗,那你想画什么呢?

2、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是你绘画的主题呢!

3、练习用线描述物体,力求表现物体的质感,讲究线的疏密粗细、黑白对比。

4、作画步骤:

(1)构思(2)起稿(3)线描(4)调整

5、练习

6、辅导

四、作品展评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作品展览,进行评优

1、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2、为你的好朋友提点绘画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

二、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创作激情

3、优秀作品欣赏,强调黑白对比

4、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找出存在的优缺点

三、继续创作绘画作品 第5课 亲亲密密一家子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一节容量大的技法课。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儿童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它们都表现了生活中家庭成员间平凡而温馨的瞬间,由此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并有感而发进行创作。在教学过程中,又适当扩大了亲情的范围,由人到动物到拟人的植物,使表现得范围更加宽泛并引发孩子用一颗爱心去观察世界。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尽量借用信息技术直观、容量大的特点,以最为简便快捷的方式传达知识信息;用情境表演、动画人物引路,教师示范等多样活泼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迅速形成创作意识。着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及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掌握粉印版画之以表现形式。

应会:仔细观察、体会,表现亲亲密密的场景,了解粉印吹塑纸版画的表现风格。

2、隐形内容与目标。

通过创作组合表现一家子亲密的场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粉印版画的形式,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场景。

难点:

1、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亲密感。

2、粉印过程中颜料水分的怎样掌握。

三、学习用具:

吹塑纸、各色卡纸、水粉色、调色盘、笔洗、铅笔、夹子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谈话切入,引导学生体会家人之间的关心,并初步留意亲密时的动作和表情。]

1、谁来接你放学?知道感受爱并回报爱,老师要送你一张笑脸。(师贴笑脸)

2、没有人来接的小朋友很勇敢,老师也要送你一张笑脸。(有意把笑脸贴在一起)

3、猜两张笑脸是什么人,她们有什么关系?她们在干什么? 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亲亲密密一家子。

二、情感体验,感知体会。

[设计意图: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引路,调动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讲述回忆来增强学生对亲情的体验。]

1、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在我们身边,在电视和各种图片上,经常看到这样亲密的一家人。(课件)

2、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有哪些动作和表情能表达家人之间的亲密呢? 指生回答,师生共演。

3、今天,我们课堂上还来了一对亲密的父子,看他们是谁? 小头爸爸问问题。指生回答。学生回忆自己家里的亲密场景。学生感受动物之间的动人亲情。

三、探究技法。

[设计意图:以大头儿子教画这一形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探究粉印版画的技法,自主学习] 课件播放大头儿子配音,展示范作,了解材料和粉印版画的表现效果,来引导学生学画。以“入学试题”这一方式让学生探索粉印版画的技法,并了解在制作时要注意的问题。

四、观察学习。

展示作画步骤,了解作画过程。

师示范作画过程,学生用语言讲述制作过程,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以大头儿子下挑战书和小头爸爸送奖章这一形式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展示书上作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构思。

五、学生实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创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粉印版画这一表现形式,并创作出有意义的画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爱心,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 出示作业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创作师巡回指导。

六、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审美意识,总结粉印版画的制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创作技巧。] 展示学生作品,并作适当评价。

1、你在做版画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你的作品时怎样表现出亲密的场景的?;奖励“爱心宝贝”奖章;

七、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加强情感教育,通过课后作业教育孩子学会感受亲情,主动回报亲情。师总结本课内容,并鼓励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行动向家人表达出对他们的爱。第6课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教学过程:

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1、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五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课后记: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第7课 箱板上的新发现

【教材简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运用使用纸箱板这种特殊的材料,再结合特殊的技法,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带给同学们一些启发,进而能有更多新的发现,做一个敢于实践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瓦棱纸进行有趣的艺术活动。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教学重点】利用瓦楞纸的特点,掌握在瓦楞纸上镂空造型的技法和多层瓦楞纸与色彩卡纸拼贴等方法。【教学难点】层次感和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握 【教学准备】瓦楞纸、刻刀、颜料等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回忆交流

我们曾经尝试过用哪些方式方法进行创作?(结合实物欣赏)学生讨论回忆:绘画、剪贴画、版画等。

三、导入新课以前我们都是用商店里出售的“正式”材料进行创作,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纸箱板。撕开表面的牛皮纸,你会发现里面藏着弯曲排列的瓦楞纸。搜集资料并反馈。

四、分析思考瓦楞纸和其他的纸张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用纸板箱创作时我们应该发挥它的哪些特点?避免哪些不足?小组探究。

撕一撕:箱板上的瓦楞纸不止一层,两边还夹有光滑的牛皮纸,可以撕出不同的层次;纸箱的厚薄不同,里面的瓦楞纸也不同;箱板纸层之间粘接的牢固度不同,撕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五、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接力游戏的创作活动,教师参与活动,并给予合理建议,以引导完成作品。选取一张瓦楞纸或纸箱板备用。接力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块箱板,全班合作完成): 1.几位同学分别在纸箱板上撕出或刻出自己喜欢 的形象或肌理。

2.撕到一定程度,滚油墨或刷色,挑选合适的角度在大纸上印制。3.继续撕刻,改变底版,再在大纸上印制。4.调整构图,直至全班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

六、评价展示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评议。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第8课参观劵的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基本了解参观券的一般知识、特征,并掌握有关设计知识。

六 2.发展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扩展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关于券面的尺寸大小、构成的形式、内容等应该有所规定。有的必须严格,如券面总体尺寸——长宽各多少,其中存根留多少,副券占多少,或者只要求设计正券券面,其余略去。至于构图形式是横是竖,选取什么图饰内容和表现手法等,则可宽泛、灵活一些。再

则,对文字内容,也必须作出明确规定,如名称、票价等。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掌握有关基本常识,必须提出适当的要求进行制约,使他们的思维能自由地,但又有目的地运行。要多鼓励学生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去完成作业。

教材分析:本课编排了数枚参观券供欣赏、借鉴。从中我们不难了解设计参观券的基本形式和内容。首要的是名称,如“故宫博物院”、“武陵源游览券”??以及与其相应的图饰,图饰往往占居券面的绝大部分面积;其次是票价和有关注明等。总体形式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券有正反两面,以正面为主,有的在反面印有导游图,或印有关要求乃至广告等。为了方便各种类型的参观者,有些券面还附加了英文或其他文字。

教具准备:参观券(实物)数枚,启示设计思维的图片若干 学具准备:作业用纸,直尺,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张参观券说:大家都知道老师手上拿的是一张参观券。参观券是参观展览或参观名胜古迹时,用来表示已付参观费的凭证和留作纪念的纸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参观券。板书课题:设计参观券(二)传授新知。

1.参观券的设计形式。

请同学们把书翻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两种设计形式,是哪两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并板书: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2.参观券的构成。

参观券主要是以图为主,再配上必要的文字而构成。(板书: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图是指参观券的图案纹样,其内容一般是供参观的内容或景点,具有纪念意义。(板书:纹样:内容,景点)文字主要由地点、名称、票价等组成,(板书:文字:地点,名称,票价)字体可采用美术字、行书、隶书、篆书等。(三)学生作业。了解)

提出作业要求:选择本地区的一处名胜古迹,设计一张参观券。出示几张范画粘于黑板,供学生设计时参考。

教师巡回指导,对设计得较好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并展示其作业。(四)展示优秀作业,总结全课。板书设计: 设计参观券

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 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地点,名称,票价 第9课 神秘的礼盒 课时:两课时

课型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内容。教材内容以训练学生利用综合材料进行造型表现为目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可利用的制作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礼盒的设计与制作。教学目标:

七 知识目标:知道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礼品盒。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体验巧妙利用废旧物的乐趣,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生活的情趣,启发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了解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学会利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礼品盒。教学难点:综合利用材料,创新设计制作礼品盒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优秀作品,课件 学生:不同形状的纸盒,卡纸,胶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节日、生日、纪念日等特殊日子里,你有心爱的礼物要送给最亲近的人吗?你该怎样把它们包装得巧妙、实用又充满情趣呢? 揭示课题:(板书)神秘的礼盒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分小组观察礼盒:

(1)根据外观设计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在?(2)打开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3)你认为礼盒 设计的巧妙之处有哪些?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应该怎样修改? 2.播放课件:

观察欣赏生活中礼品盒的种类、用途,发现和了解设计与实用是怎样的关系。3.组织小组讨论:

(1)你的礼物准备送给谁?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喜好?你想用什么样的盒子来包装?(2)收集来的包装盒哪些外观可以利用?哪些需要装饰美化?(3)装饰丝带有哪些不同的系法?

设计意图:启发思考,引导分析,自主探究,帮助学生突破如何综合利用材料,创新设计制作礼品盒的方法这一教学难点。4.组织学生看书

分析书中优秀作品,你认为哪些作品设计与制作体现了创新?

三、完成作业。

1.作业要求:收集生活中的盒子,选用适当的材料,为自己的小礼物设计制作一个精美的礼品盒。2.辅导学生完成作业。3.辅导要点:

盒子形状的巧妙利用、盒子内部的创新设计,盒子外观的美观装饰。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

二、完成制作。

教师就上节课学生的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发现的普遍问题或学生存在的困难,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学生继续创作,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辅导,及时表扬、展示设计美观、新颖的学生作品,以互相学习、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

三、作品展览和评述。

1.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作品哪个最吸引你呢? 2.自己找找优缺点,为同学提点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3.教师点评。

4.评选设计之星:最佳制作奖、创新设计奖

八 设计意图:开展互动式参观、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评价能力。

四、小结拓展:

回去为家里的长辈制作神秘的礼盒,送给他们一个惊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关爱家人,孝敬父母和长辈的优良品德。

教学反思:本课以训练学生利用综合材料进行造型表现为目的。开始学生的概

念比较模糊,觉得书上的范作较好,就想依葫芦画瓢。我在教学指导中,没有过多地考虑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去“临摹”范作,做到举一反三,如果注重引导学生围绕范作,从色彩、用料、制作方法上下功夫,学生的作品就不会出现枯燥、单一的现象。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想,真正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提高设计兴趣,创出佳作并非易事。只有让学生学会从范作中去发掘创作灵感与激情,大胆放手地去做,学生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佳作。第10课故事中的人

课型工艺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粘土塑出一个故事中的人。(2、抓住人在故事中的特有姿势,塑出运动中的动态。(练习)

3、努力表现出人的美。(接受)重、难点重点是用泥土塑出自己熟悉的人的姿势。教学准备教师:泥塑“故事中的人”的不同作品投影片若干、范作、彩泥及泥塑工具等。学生:课本、彩泥及 泥塑工具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讲故事

1、观察投影中的人物。

2、出示教师的泥塑作品。师:今天,我们用橡皮泥塑故事中的人。

二、教学新课,指导泥塑故事中的人。

1、请一位同学来摆一个姿势的造型在黑板上演示。

2、小结:用粘土塑一个运动着的人,首先要塑出个完全的人,即有头躯干,上肢和下肢。然后,依照人在运动中的不同姿态,适当将头躯干四技作适当的扭转。弯曲,就可塑出千变万化的姿势。给人物穿上与故事中的角色相符合的衣着。

2、教师示范。

三、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塑造,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讲评。

作业A类作业:参考书中的图片及范作,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较生动、结构稳定。

B类作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生动、结构稳定。第11课 镜头里的花 学情分析:

目前学生对现代生活状况已经有一定的主动意识了,尤其是相机或手机的使用

更是很普遍,有兴趣的孩子对于拍照已经很是熟稔了,所以这节课要求教师必须精讲、精炼,知识要准确到位才行。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代表性花卉,名字和寓意。初步了解摄影的入门知识。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拍下构图均衡、角度优美的花卉。

3.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互相合作;培养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生态的意识。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相机的构造及功能,学习拍摄的技巧。

教学难点:拍摄一组姿态优美、构图均衡的花卉作品。教学准备:图片实例 数码相机 像素高的手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书中和自己的作品在大屏上展示,激发学生热情。

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展示花卉图片,学生谈感受)板书课题:镜头里的花。

二、新授

1、认识家乡的花卉,了解相关知识。

2、那这些精美的图片是怎么拍的呢?

展示教材左下的两幅图片,看看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幅主次混乱,取景没有重点。第二幅构图均衡,抛弃不必要的细节,可以突出你要拍摄的重点景物。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分析,感受奇妙的意境,引起他们的兴趣。)

4、讲解景深的作用:突出主题,弱化背景。景深法则:当被摄物体比较深的时候,应该对焦点选择在景深的前1/3处,因为这样,对焦点后的景深是之前的2倍。各种光圈和焦段组合都可以使用这个法则。记住,光圈越小,焦距越短,距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就越大。

曝光规律:

一、按照主体的亮度曝光,背景亮,突出主体;

二、按照背景的亮度曝光,背景暗,突出主体。

三、艺术实践

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取景,拍摄一组有艺术韵味的花卉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有条件的可以把照片冲洗出来,举办一次摄影展)把学生拍摄的照片输出到展屏上,共同欣赏。提出建议或意见,师生交流讨论。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

今天我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花卉美好的时刻,这美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

产,所以我们要珍惜她们,保护好我们现有的资源。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拍摄一些破坏自然平衡的现象,我们举办一次环保摄影展。第12课 神州风采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宝贵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2.能与同伴相互交流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胜、故迹、物产以及艺术和民俗等。3.对祖国壮丽的河山与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关心祖国的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宝贵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祖国壮丽的河山与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关心祖国的发展。

教学难点: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用绘画的方法表现一幅画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遗产的含义

1、文化遗产是历史和艺术价值都非常出色的建筑遗址以及雕塑、绘画等遗产。

2、自然遗产是自然景观和陆地及海洋的生物和植物,或者是包括地貌等在内的森林和山峰等的遗产。

3、复合遗产是具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方面条件的遗产。

二、引出课题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独具中国特色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一看到一说到这些,都能让人想到中国。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出示课题,板书)

三、了解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和民俗艺术。

1、采用中国地图、画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引入课本中心内容:通过欣赏来了解祖国的锦绣山川——万里长城、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颐和园等,并且体会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所形成的不同的风格。

2、展示长城等有建筑图片。它们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奇迹。

1、小组交流讨论。

师:除了这些,我们还有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民俗艺术、秀丽的河山以及雄伟的建筑,人们一看到它们,就想到中国。让我们小组讨论一下,比比谁知道的多。(出示)(小组交流)2.汇报交流。(指名答)3.归纳总结。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老师也上网找了一些图片,你们看,这是我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兵马俑(出示图片),它是秦始皇的陵墓,在西安。你们看这是青铜器,它是我国古代器皿(出示图片)。还有我国的艺术国粹-京剧(出示图片)。我国的艺术瑰宝-书法(出示图片)。

再给大家介绍一些我们祖国精美的民间艺术:有剪纸(图片)、草编(图片)、风筝(图片)。最后看看我们祖国雄伟的建筑:北京天安门(图片)、故宫(图片)、上海东方明珠(图片)、金贸大厦(图片)。

四、了解中国特色的自然遗产

十 来看看祖国秀丽的河山:书本提供图片

及事先准备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我国最大的贵州黄果树瀑布等图片。(略)

五、激发感情,祝福祖国

(1)我们的祖国取得过许多辉煌的成就,你们知道有哪些吗?(小组交流)(2)作为神州大地上的一分子,你想从哪里去表现祖国的神圣和美丽呢?

六、学生作业

七、作品展评 第13课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知道学习并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意义。能够用自己的美术语言描述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并提出保护意见。

2、过程与方法

查阅和搜集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资料,从美术欣赏的角度感受和了解我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运用绘画、摄影和短文等多种形式,举办一次汇报展,表达对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感受和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中提升自主学习历史、文化、艺术的自觉性和兴趣,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和历史的了解与尊重,积极参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教学重点

了解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知道学习并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难点 运用美术语言表达对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感受好认识。教学准备 课件 资料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库淑兰的影像照片。

提问:有同学认识这位农村老奶奶吗?

她出现在课堂上,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吗?请你们在教材31页上找到答案。

2、学生自主探究

3、认识大师

课件出示库淑兰的剪纸作品

(1)早起作品(1980—19890),简洁明朗,色彩绚丽(2)晚年作品(1989—2000),纯朴华丽,富有装饰美感 4,揭示课题

(1)什么事非物资文化遗产?

(2)对于我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你们都了解哪些?(3)学生看教材33页的小知识

(4)教师小结:“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我国2006年第一届“文化遗产日”的主题。(5)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分析范例

教师以“惠山泥人”为例,引导学生欣赏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艺术作品。

1、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生产和销售都在无锡惠山附近,故无锡泥人又称“惠山泥人”

2、惠山泥人的发展:始于南北朝时期,明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3、惠山泥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

三、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江苏的惠山泥人《闹天宫》、北京故宫漱芳斋戏台、昆曲《牡丹亭》、漳州木偶《青大花》、皮影《曹操发兵》等图片。

2、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潜在的联系。

3、雅俗共赏的戏曲:京剧。你了解哪些京剧艺术的知识? 木偶的制作与表演 皮影艺术的特色

4、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和特色

四、调查家乡

十一 你知道家乡有哪些非物资文化遗产吗? 还有哪些项目适合申报非物资文化遗产? 你对保护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有哪些建议?

五、艺术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资料,围绕保护或申请非物资文化遗产为主题,有绘画、摄影和短文的形式举办一次汇报展。

六、展示评价

请各小组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小组的给予评价和建议

七、课堂延伸

继续探究我们身边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内容。第14课 家乡的小吃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应知: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如家乡小吃的历史,特色和绘制方法 应会:尝试采用和工具来制作一份家乡小吃 隐性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历史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 通过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历史和习俗,加深对本地区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尝试多种表现方法

难点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资料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观园美食城吗?想不想去一饱口福?(学生齐答)

2、(出示图片)快看!上面这位同学吃得津津有味!你们知道他吃的是什么吗?(学生带着好奇心猜想)——臭豆腐。

3、简介臭豆腐

炎热的夏天,湖南长沙市的大街小巷,都在吃既便宜又好吃的臭豆腐,虽然闻起来很臭,但吃起来却很爽口。

4、长沙的人们就把臭豆腐当做最有名的小吃,那我们的家乡——山东又有哪些特色小吃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睹山东的特色小吃吧!(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风味小吃。

(1)日常生活中的风味小吃无处不在,请你说一说你见过的特色小吃。

(2)同学们说了那么多风味小吃,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吃图片让大家欣赏一下。

2、小组互相交流、介绍

老师知道同学们也搜集了许多家乡小吃,请大家分别从食品的名称、历史、颜色、味道、制作工艺等方面介绍。(3)提出质疑

这些风味独特的特色家乡名吃为我们家乡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要用彩泥、彩纸等,把他们制作成模型,并配上说明让那些外国朋友也来 一品其风味,使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你们组准备用什么形式来介绍和推广呢?(4)教师展示

为临沂特色早点—糁设计一个商标或广告,边做便说明一些简单的常识(如产品名称、产品特点、保质期、生产日期、地址、电话号码。)

在制作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困难?还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老师或大家的帮忙? 引导学生提出困难和问题,老师讲解示范,有些可提示学生看书解决。

十二(5)课本上的图片给了你那些启发?

(6)家乡的这些小吃很有名,俗话说得好“好喝的酒还得勤吆喝”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外地朋友知道并来尝一尝呢?

三、自主探究、探索尝试

今天让你们大显身手,咱们举行一个“校园美食大比拼”

(1)以独立创作或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彩泥。彩纸制作一份家乡的小吃。(2)推广你的小吃

如:一张美食推广卡,设计一句独特的广告标语。

四、评价、展示

(1)举行美食展销会,让学生把做好的小吃放在展示台上,自己介绍并推广。(2)设计有新意的小组介绍设计思路。

五、拓展

课件展示祖国各地的特色小吃。

祖国各地的特色小吃品类繁多、外观精美、风味独特,希望同学们能将它们向更多的朋友或国际友人介绍、推广,使我们的小吃文化发扬光大,风靡海外!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主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激情回答,并心中生疑。学生质疑:

(1)臭豆腐真的那么好吃?它是怎么做的呢 第15课家乡的艺术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艺术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学习民间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依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制作一件作品,制作材料有困难可用绘画完成。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民间艺术品 学生准备:制作工具、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泥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授课

邀请对泥人发展比较了解的老人讲解泥人的源起传说与记载 惠山泥人确切的起源时间,现在已很难推断。

在相关的传说中,最早的一则是战国时期,据传孙膑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研究兵法,破了庞涓的“五雷阵”。因此旧时艺人们供奉孙膑为祖师爷。但这则传说至多只能视作吴地泥人的原始。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

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代。与此同时,惠山泥人的另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也是追溯至明初。据称,明洪武年间,军师刘伯温夜观星象,发现无锡惠山有旺盛的灵秀之气,将出文臣武将大乱江南,于是来到惠山脚下教百姓捏泥人,欲以泥臣泥将泄去惠山的灵秀之气。

明季文人王季重在《游惠锡两山记》中有“买泥人、买小刀戟以贻儿辈”的记载。比王季重稍晚的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愚公谷》中也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碗、泥人等。”由此可知,在明代末年,惠山泥人已作为商品在当地店铺出售,并渐趋成熟。因此,现在一般将惠山泥人的起源年代定在在明代之前。

3、欣赏制作泥人的录象

清晰的了解制作过程,进一步对泥人艺术的感知。对装饰花纹、装饰色彩、装饰手法有更多的感受。

4、欣赏各地民间艺术作品

民居木雕(清)浙江凤翔的马陕西 陈家祠砖雕(清)广东泥咕咕河南 面花山西剪纸陕西 刺绣贵州

六、学生作业

十三 可以动手试试做做,也可画一画。

七、展示评价

第16课发现老房子的美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表现建筑所使用的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

2、利用盘条成型是、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表现老房子。

3、发现和感受老房子丰富的人文蕴含和工艺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表现老房子。教学难点: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的资料、陶泥、课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汇总资料,引导学生交流。

三、讲授新课

1、小组研究

引导学生分析:在众多的老房子中,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该如何表现?

2、尝试表现:组织学生分组尝试技法,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反馈与交流: 谁的想法别具新意?

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4、欣赏:欣赏书中图片及相关资料。

5、示范

教师做示范:做底——文体——细节

堆砌、手捏、盘条、泥板等方法,可以用刻、压、粘,添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四、艺术实践:

制作一处富有生活情趣的老房子。学生创作

教师巡回辅导,找出细节有新意的作品随时进行展评。

五、评价展示

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引导学生谈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小窍门和新方法,并进行技法交流。教后反思

通过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的了解、直观欣赏图片等,加强学生对老房子的观察、分析环节的训练。要注意学生创作时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第17课 家乡的老房子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民居、建筑的一些特点与变 化。

2、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建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与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活动准备:

1、课前观察自己住的房子,并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2、收集各个地方不同建筑、民居的照片、图片、邮票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

(一)了解家乡房子的特点和变化

1、展示作品,了解家乡房子的特点

课前大家都观察了自己住的房子,并把它的样子画了下来。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1)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2)在绘画、欣赏和评时的观察中,你觉得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十四 小结:我们住的房子大多是楼房;也有的是平房,或者说砖瓦房,红红的瓦,白白的墙,这一切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外,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老房子,让我们去看一看。

2、通过比较,感知家乡房子的变化(1)(出示制作的“老房子”课件)想一想:我们家乡有没有这样的老房子?你喜欢这样的老房子吗?它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2)同桌交流(可以结合课下搜集的照片或图片进行交流); ①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老房子?

②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说你当时的感受。(3)全班交流。

生1:在我的老家农村见过这样的老房子,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历史久远。生2:我也是在老家见过这样的老房子,觉得非常得好奇,回家总喜欢到那里去看看。

师小结。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门前的石狮子,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古老、新奇。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江南水乡,让我们一起来画我们家乡的老房子——江南水乡。A、讲解线条画(1)勾画外轮廓形及比例。(2)从主要部分入手。(3)线条明确,有密变化。(4)明暗对比强烈。

B、讲解色彩描绘的方法。

(1)在初步概括的线条画基础上作色,线条不要有明暗变化,只要线条明确。(2)线条、色彩画分两种清淡,稍有色差及鲜灰变化。

(3)以色块为主的,线条只要框出结构即可,色块鲜明,对比强烈。D、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学习用线条描绘老房子的特征。(1)遵循原则:整体——局部——整体

(2)讨论用线的方法:是自然曲线好,还是笔直的好?

2、色彩描绘方法。(1)23 线条结合法。(2)色块表现法。

3、小组讨论总结线、色描绘方法,并想一想自己适合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E、交流,好的作品上台交流。

第18课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与目标

应知:

1、(1)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概况,对家乡某一方面的过去与现在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2)知道自己家乡的标志性景观,并能作简单介绍。

应会:(1)能用手绘小报、文字、绘画等形式综合表现家乡的变化。(2)能够与同学合作,搜集、整理资料,进行采访、调查活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搜集资料,走访调查家乡的历史与发展。

2.通过一至两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这一主题。难点: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总结。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1.引入。

(1)播放课件:从猿人到现代人的人类发展历史图片,引入“发展”的概念。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提问:谁能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说一说家乡这几年哪些方面有了发展变化?

(3)小结: 我们亲眼见到的变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我们的家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观看并思考。

学生回答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变化,无论大小均可以说。2.授新课。

(1)家乡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的了解。请各小组同学把本组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并按照各组问题卡上的内容进行讨论。(2)“我把家乡的发展说一说”(小展示会)。①家乡的胡同与现代街道的变化。

十五 ②城市与农村现代建筑 问题卡(课件): ③交通工具的变迁 问题卡(课件): A.早期的交通工具 B.现代的交通工具 C.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 D.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3)家乡的这些变化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与本组题目相关的文字、图片、物品等资料进行交流,并按照本组问题卡上的内容加以讨论和整理。各组的学生代表发言。认真倾听各组的发言。其他组学生可进行补充。

3.把本组的题目用所学过的小报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

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文字抄写、文字排版、图片绘制等各项工作。

4.小结: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家乡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新城。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让我们去了解它更多的历史和发展吧,你会更加热爱它。5.作业用班级或校级展览的形式表现出来。课后反思:

本课是“家乡”系列最后一节课,它既是对前三节课的总结,也是对前三节课的升华。前三节课从家乡的老房子、家乡的小吃、家乡的艺术三个点出发,对同学们家乡的历史、传统进行了探究和总结,而本课则把视点放在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上,寻找家乡发展变化的足迹。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是一节“综合探索”课,其综合性是多方面的。从本课的题材上讲,它综合的是一个地区的历史事件、文物、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表现方法上看,它又可以用手绘小报、绘画、文字、摄影、板报等多种表现方式呈现学习成果;从学习方法上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本课给予了教师很大的创意空间去设计、完成家乡历史和发展的学习活动,当然这对美术教师也将是个挑战。第19课博山内画壶创作艺术 课型造型 表现 课时1 教材分析 内画壶是清代末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汉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品,最开始只是为了装饰鼻烟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在玻璃、水晶等透明材质的壶或瓶坯的内壁作画,用的是反向作画的手法。因其精妙的笔触被世人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本册教材安排这一课内容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现生活中美术的身影,从而进一步挖掘美术世界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情分析

此处手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内画艺术,知道内画艺术的基本特点以及内画是如何画出来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在观察材料、欣赏制作过程等学习过程中体会民间艺术的美感,增强传统文化意识和时代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加深对祖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画壶创作艺术的了解,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教学难点

十六 对内画壶艺术的感受,能对中国民间艺术理解与评述。教具

课件、视频 学具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主学习,查阅内画壶的相关资料,如果学生家中有内画壶的,可以带到课上,方便学生观赏学习。

一、激趣导入:

老师出示内画壶艺术作品的图片(课件),请学生猜一猜这些作品有多大,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种艺术作品就是——内画。

出示课题:博山内画壶创作艺术

二、深入探究

1、何为内画艺术? 二次备课

教学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交流谈话拉近师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内画是中国民间独有的一项传统绝技。它是由艺人们采用特制的画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透明材质的壶或瓶坯内,反手绘出精工奇巧的画面艺术。

2、了解内画壶的起源:(课件)内画壶又称鼻烟壶,是汉民族特有传统工艺,以前西方人根本不相信是直接画的,直到工艺公开,制作场所可以参观。内画壶一开始只是装饰鼻烟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工艺品,内画壶一般采用半透明料器制造,比如玻璃,高级的也有用水晶、玛瑙、翡翠等制作的。早在19世纪末,就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大量行销国内外市场。现在,内画壶已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工艺品。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有内画壶的珍品。

3、内画艺术的创作题材与流派: 内画的题材从简单的装饰图案开始,慢慢发展到山水、人物、花鸟,进而在图画中插入具有故事情节的传说和 神话,在绘画技艺成熟之后,又进一步借鉴国画艺术,给每幅作品加上题款、印章,使得内画壶越来越具有欣赏性,将中国文化精髓中书法与绘画之雅移植于内画壶中。

内画艺术有四大流派“京、冀、鲁、粤”。以山东博山为中心的鲁派内画,创作风格粗犷、豪迈、泼辣。代表人物是毕荣九。

播放课件:欣赏鲁派内画壶作品。

4、视频欣赏或看书48页。

学生边看边思考:1)内画艺术是怎么画出来的?2)画好内画的几个要点是什么?3)内 了解内画壶艺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述。

直观感受内画壶艺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欣赏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民族自豪感。画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三、小结评价:

组织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在了解和欣赏内画壶艺术的过程中,是否积极与同学交流,是否用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怎么样的快乐?在美术学习中有什么新发现?

四、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以《博山内画壶创作艺术》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引导学生感悟课堂、享受课堂、总结提升。板书设计

博山内画壶创作艺术

内画的创作题材:人物、山水、画鸟„„

内画的艺术流派:鲁派内画、冀派内画、粤派内画、京派内画 内画的创作方法:

第20课文房奇葩—齐笔 课型 欣赏评述 课时 1课时

十七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材共两页,展示了齐笔的历史、产地和制作工艺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家乡民间工艺、了解中华传统制笔工艺甚至传承民间手工制作方法都有很好的示范价值。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齐笔的历史、产地和制作工艺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搜集、欣赏、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民间工艺的了解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对齐笔的热爱,培养学生对嘉兴民间工艺的了解和尊重。教学重点 了解齐笔的制作工艺特点,知道齐笔“四德”。教学难点 准确的表达出齐笔的制作工艺特点。教具 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出示毛笔,问:你认识它吗? 学生都认识——毛笔

2、你知道第一支毛笔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 小故事——蒙恬造笔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二、导入新课

1、毛笔的历史

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2、四大名笔

中国的毛笔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代的发展与完善,逐渐产生了在中国“四大名笔。” 浙江的湖笔 安徽的宣笔 河北的衡笔 山东的齐笔

三、启发新知

1、齐笔起源

四大名笔之一的齐笔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吧!生介绍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包括齐笔 的历史、产地、特点等

2、制作工艺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对齐笔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小段视频,让我们通过视频看看齐笔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吧!播放视频:齐笔制作工艺

3、总结特点

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齐笔的制作工艺特点。

4、齐笔“四德”

正是因为齐笔的制作考究,所以制作出来的齐笔锋颖坚锐,健劲有力,具有尖、齐、圆、健之“四德” 小知识:齐笔“四德”

四、分组实践

1、练习体会

下面就让我们来试用一下齐笔吧。生试用齐笔,进行书写或绘画尝试。

2、谈体会

谈谈你对齐笔“四德”的体会。

十八

五、拓展小结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对毛笔的探究,了解四大名笔的异同,传承中国文化。用视频吸引学生,将枯燥的讲解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具体了解齐笔的制作工艺特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实际的体会到齐笔的特点。板书设计

20、文房奇葩—齐笔

浙江的湖笔、安徽的宣笔、河北的衡笔、山东的齐笔 尖、齐、圆、健之“四德”

第 21 课:王羲之与《兰亭序》教案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1—2 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了解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兰亭序》,了解行书特点学,临摹《兰 亭序》,从中体会行书的艺术韵味。重点:认识了解王羲之与兰亭序,了解王羲之艺术成就及兰亭序艺术特点,认识 了解行书。难点:对兰亭序艺术风格的理解及临摹兰亭序从中体会行书艺术特 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播放介绍王羲之的视频(约 4 分钟)提问学生;片中介绍的是谁?师;对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东晋时代的大书 法家。知道王羲之的身世吗?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书圣?王羲之的故事你 了解哪些? 生答:。。。。。。师讲解: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后世又称王右军。祖籍琅琊也就是今天 我们临沂市。后迁居南京、绍兴。少时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非常刻苦,相传书 房门前有池塘,每日练字后就到池塘洗刷毛笔砚台,久而久之池塘的水全变黑了。这就是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青年时代遍游大江南北,向古代碑刻 学习,成为大书法家,他精通隶书,尤擅楷书、行书、草书。他把魏晋以前的古 体书法,总结发展为刚劲中正、研美流变的新书体,书法史上成为今体(板书 “古 体 今体”),他是一个改革家,一个承前启后的人一个集大成的人物,千百年 来后世书法家无不向王羲之学习,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被后世尊奉为书圣。在民间王羲之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讲述“东床快婿”的故事。。。。。。。。王羲之有很多故事,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多说了。今天我们着重介绍学习他的书 法名篇《兰亭序》也就是第 21 课。(板书课题:

21、王羲之与《兰亭序》)

二、新授: 提问学生;对于兰亭序你们知道一些哪些信息?

1、欣赏兰亭序作品,(课件展示)提问:你觉得美吗?能读懂文意吗?你觉得和 你练的楷书有啥不同? 师重点讲解兰亭序艺术特点;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及其 丰富的艺术美,兰亭序尺幅很小高 24.5 厘米,长 30 69.9 厘米。兰亭序是王羲之感 悟山水之美、宇宙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正因为他的情 深意厚,笔端天趣自成,也因为笔法精研犹如行云流水、诸美皆备。兰亭序是王 羲之行书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学生接着欣赏兰亭序,请找一找作品中雷同的字观察写的一样不一样。20 多 个“之”每个字写的都不一样,可见作者功力至深。(请学生读课本 53 也第 二段文字)

3、师读兰亭序文。并解释文言,兰亭序不但是一件书法神品,更是一篇幽美的 山水抒情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作品。

4、师介绍兰亭序的故事。。。。

5、点击课件欣赏,介绍兰亭序的创作过程。

6、欣赏图片,中国书法圣地----兰亭园林风景图。

二、教师示范书写,临摹兰亭序几个例字“永、和、、之、外。。。”

三、学生实践,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交流。展示学生临写作品,师生共同点评,要练好楷书才能学些行书,师指出一些 缺点,点评。

五、拓展;王羲之是我们临沂人,我们临沂早就被评为中国书法名城(点击 图片欣赏临沂王羲之故居、书法公园)师总结;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 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现状 不容乐观,这并非杞人忧天。我国本是书法发祥地,然而,书法教学却落后 于外国,尤其是日本,虽然其由于文字障碍,书法的风格、书法的层次、书 体的种类等尚不

十九 如中国,但书法教育的普及面远在中国之上,大有争夺书法 霸主之势。在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中小学生必修书法,因此,不少学生便认为只要懂英文、会电脑、有口才就可以驰骋天下,而书法这门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并不在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之列。长期下去,确实令人担忧。临沂是书圣王羲之、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故里,作为临沂人我 们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努力学习书法、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

7.岭南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篇七

一、教材内容的今昔对比

1. 昔日内容

以前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教材中,例1出示了一个实际问题。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练一练”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的容器中的实际问题。例2是一个类似中国古典算题“鸡兔同笼”的问题。“练一练”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要求学生用画示意图和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七配合例1、例2的教学共安排了四道习题。最后,还安排了一则“你知道吗”。

2. 现今教材

现在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本,例1同样出示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和原苏教版教材的例题完全相同。安排的“练一练”和例题的结构基本相同。教材中例2的变化较大,取消了类似中国古典算题“鸡兔同笼”的问题,设置了类似例1的问题。“练一练”安排了与例2结构相似的两题。练习十四安排了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的14道习题和1道思考题。

二、分析学情,完善学习目标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课堂是一种师生、生生多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进行学情分析就很有必要。

1. 学习基础分析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对社会和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以“学生为本”,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尝试过用画图、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解决过用列举、转化等策略的实际问题,并在五年级时研究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习需要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对数学发生兴趣,家长的命令,期望因取得好成绩而受到奖励,希望在班集体中得到一个受尊重的地位等。这些动力因素在心理上产生了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学习的主动精神和积极态度。

基于以上动力的分析,我制订了本单元第二课时如下的学习目标。

(1)通过前置预习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真实的思考走入课堂。

(2)给予学生思考、展示的平台,通过自主汇报、图示讲解、交流探讨、质疑问难等环节,使学生理解假设的本质。

(3)能对“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假设进行深度剖析,经历用假设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过程,能够正确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用假设方法解题的思维历程,感悟所蕴含的策略思想,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在简洁表达自己意见和理解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步养成具有主动探索、回顾反思等特点的学习习惯。

三、运用核心问题,促成学习目标

运用核心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思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式。

【情境一】

呈现假设6个全是小盒的方法,学生举手讲解。

师:把这一个大盒看成一个小盒,变成了6个小盒,为什么球的总数也要减8呢?静静观察,谁来说说?

呈现假设6个全是大盒的方法,看懂的学生举手讲解。

师:哎,刚才总数要减8,为什么这儿却要加40了呢?

学生辨析对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进行假设时,总数量的变化情况。

【情境二】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题目中明明有两个不知道,为什么只设了一个字母?(引导学生理解从“2个未知”到“1个未知”的思维过程。)

上一篇:永恒的爱600字初一作文下一篇:巧遇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