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油脂说课稿(8篇)
1.高中化学油脂说课稿 篇一
高中体育说课稿:《体育与健康》说课稿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参与中培养学习能力,游戏中掌握锻炼方法,合作中体验成功乐趣;竞赛中提高运动技能。
二、学练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练习发展学生上、下肢和腰腹力量,使学生身体更健壮、更健康、更自信。
2、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3、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练内容:
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与游戏
四、学生情况:
初二(4)班共有学生40人。该班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身体素质较好,运动技能一般,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
五、教材分析:
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大多不喜欢上投掷课,一是嫌器械又脏又重,二是嫌练习的形式单调乏味。如何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品质呢?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以实心球贯穿全课,设计了“搬运炸弹”、实心球的投远和投准、搬运接力跑等游戏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并采用“小群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六、课的流程
1、师生交流、宣讲本课内容、目标
2、游戏:旅游观光、搬运炸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投掷兴趣;达到活动身体,导入课题的目的。
3、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练习、实心球投远或投准游戏——使学生上、下肢和腰腹力量得到发展;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使学生学会合作,共同探究,拓展能力,获取知识;使学生超越自我,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互相学习,体验成功快乐,激励学生。
5、搬运接力跑游戏——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激发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6、藏族舞——愉悦身心,放松肢体
7、小结
七、课的特色与创新
1、游戏比赛式教学本课以实心球贯穿全课,设计了“搬运炸弹”、实心球投远或投准、搬运接力跑等游戏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2、“小群体”学习分组小群体内部合作学习,教师辅导的形式,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探究式学习,组内学生互助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3、以游戏观光旅游和搬运炸弹取代旧模式下的准备部分,旧模式下的慢跑,徒手操往往脱离课的目标仅起到热身的作用,而这个设计紧扣课的目标,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练习内容,又达到热身和导入课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单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时间和舞台,课中学生可以选择练习教师推荐的投掷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也可以练习自己创编的。并且专门安排了自创动作练习和小组自编投远或投准游戏时间及展示成果时间。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念到成功的快乐。
2.高中化学油脂说课稿 篇二
Hello, everyone!Today I’m very pleased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talk about some of my reading ideas.My topic is Movies from the East, Views from the West.It is made up of four parts:
Part1 My understanding of this lesson: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is a reading passage.It’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of this unit.This lesson is introduced by an email from Mary Carson to Li Ming.In the e-mail, Mary talks about her impressions on Chinese movies.By studying this lesson,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learn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ovies and Western movies.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get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ome difficult sentenc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The students should also do some 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too.Because these four skills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Of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receive some moral education.Let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movies better, love the movies and enjoy their lives.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aim: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Ability aim:Retell the text in students’own words.
3.Emotional aim:Make the students love both Chinese movies and Western movie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key points:
How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Use your own words to retell the text.
2.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ovies and Western movies.
Part 2 Something about the students:
1.The students ha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movies and Western movies (eg:Titanic) through the Internet.
2.They are lack of vocabulary.
3.They don’t often use English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4.Some students are not active in an English class because they ar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Part 3 My teaching theories, methods and aids:
Before dealing with this lesson, I’ll do my best to carry out the following theories:Make the students become the real master in class while the teacher himself acts as director;Combine the language structures with the language functions;Let the students receive some moral education while they are learn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Double activities teaching method
Question-and-answer activity teaching method
Watch-and-listen activity
Free discussion method
Pair work or individual work method
Teaching aids:
1.a projector
2.a tape recorder
3.multimedia
4.the blackboard
Part 4 Teaching steps/procedures
I have designed the following steps to train their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especially reading ability.
The entire steps are:
Greetings, revision, lead-in and preparation for reading, fast reading (scanning) , listening, intensive reading, preparation for details of the text, consolidation, discussion, homework.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
Step 2 Revision
Revise some important points of Unit 3 by asking some questions.
Step 3 lead-in
Ask some questions.
Step 4 Pre-reading
1.Let the students appreciate an English song Movies from the East, Views from the West
By listening to this English song, students can become more active in class,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train the listening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2.Answer som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is song.
3.Broadcast parts of Jackie Chan’s movie
Let the students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ckie Chan’s movie in groups, then choose representatives to report it to the whole class. (If the students have some difficulties, the teacher can help them to organize the English language well.)
Step 5
1.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for the first time) quickly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ext.
2.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for a second time)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3.Read the passage (for a third time) carefully, Let the students comprehend the passage better by filling in the blanks.
Step 6 Post-reading
1.Ask th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text in their own words.
2.Present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of this lesson and help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m.
Step 7 Homework
1.Ask the students to design a form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ovies and Western movies.
2.Speak out their own opinions about Chinese movies and Western movies and write them down.
3.Download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the of this lesson and read it, students exchange it with each other.
4.Suppose you are a film-maker, how can you make your film more interesting?State your opinions.
Step 8 Blackboard design
Unit 4 Movies from the East, Views from the West
Western movies:Chinese movies:
serious and realistic funny
scenic shots, beautiful pictures ofaction, the fantastic special effects, high-tech
the landscape, mountains, water and the sky
romanceromance missing
Summary:Chinese movies are different from typical Western movies
3.《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4.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是鲁科版XX年级必修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与高中化学的始终,本节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介绍为今后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掌握、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与导学法相结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和导学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让学生结合导学稿中(回顾与思考)环节进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3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请学生先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课堂矫正、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等等之类
环节5课堂小结、巩固迁移
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练习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5.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五
1.教学内容分析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因而目前高中各版本教材中均将此部分知识放在了整套教材相对靠前的地方进行介绍。
《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工具性”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关于“物质的量”的讨论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部分: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因而“物质的量”单元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出发,建构讨论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类比,引导学生认识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并且着重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的一个“堆量”,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体会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作用;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
4.使学生掌握气体物质的量、气体微粒数目、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知道标准状态下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掌握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2.通过对于表格数据的观察,使学生初步体会如何分析表格数据,并得出有效结论。3.使学生掌握配制一定体积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于概念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了解使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发明对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应用;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难点> 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理解;由配制溶液的过程形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4.教学总体安排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计划3课时新课,每节新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主要目的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 气体摩尔体积 说课稿
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物质的量的《第二节 气体摩尔体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评述。一.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课内容,它是本章及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教材把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放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之后,是为了便于前后衔接,为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作铺垫;也为物理学中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提供基础。
为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突出概念的生成,本节教材首先注意了学科间的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计算得出1mol几种物质的体积,设问:1mol 气态物质的体积是不是也不相同呢?然后介绍气态物质的体积与外界温度、压强的关系,计算出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二.学情分析
能力分析:初三化学课本强调探究式教学,所以高一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习惯。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探究欲。而且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知识分析: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知识,在物理课中还学过密度、质量、体积的公式,这些内容对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做过电解水的实验,通过验证电解水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来判断水的组成,但并没有研究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另外不少学生还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他们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和摩尔质量相似,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不同。其实同温同压下,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相同。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气体摩尔体积和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②从微观上了解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③从宏观上了解决定气体体积的因素。
④通过讨论,培养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
⑤通过计算氢气、氧气物质的量之比和计算、比较几种气体、固体、液体的体积,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通过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从分析中得出规律,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②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亲历合作学习的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体验目标学习、发现学习的成功与乐趣,提高自我效能感。
②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③通过讨论,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重点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概念中要素又多,而学生的相关知识较少,不少学生还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他们认为和摩尔质量相似,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不同。),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因此我确定气体的摩尔体积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法有:目标教学法、演示法,发现法、讲授法。学法有:比较法、分析法、数据处理、讨论法、练习法等。六.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物质摩尔质量一般不同,那么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会不会不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环节一】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解决6个问题(学习目标):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与体积之比有什么关系? 2.同温同压下,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相同吗? 3.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是多少? 4.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气体体积由什么决定? 5.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气体体积由什么决定? 【环节二】发现
1、计算:假设电解了1.8gH2O,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计算生成的O2和H2的质量。根据O2、H2的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量,并通过表格进行比较。
2、演示:根据电解水原理进行动画演示(略),观察不同时间试管内的气体体积之比。结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达成学习目标1。
推导:写成数学表达式为:当n1=n2时有V1=V2。所以同温同压下,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相同,达成学习目标2。
【环节三】数据处理
1、求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0下表列出了0C、101KPa(标准状况)时O2、H2、空气的密度,请计算出1mol H2、O2和空气的体积。得出结论:在标准状况下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L/mol,达成学习目标3。
2、练习
1)在标准状况下,1molH2的体积为: ;在标准状况下,2mol空气的体积为: ; 2)在标准状况下,nmolH2S的体积为:。得出结论:V=n×Vm,达成学习目标4。
3、表格列出了200C、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计算出1mol 这几种物质的体积。得出结论:在标准状况下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L,达成学习目标5。【环节四】讨论
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结构图,思考讨论。
1、不同的固体、液体的摩尔体积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什么引起的?
2、为什么气体的摩尔体积比固体、液体的大?
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摩尔体积由粒子大小决定;气体摩尔体积由 粒子间距决定。达成学习目标5。扩展结论:气体体积、固体、液体体积、物质体积分别由什么决定?
3、气体分子间距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①对一定量的气体加热升温,分子间距会,它的体积会。②对一定量的气体加压,分子间距会,它的体积会。
③如果温度相同、压强相同,那么分子间距也会。
得出结论:气体分子间距受温度、压强的影响。所以从宏观看气体体积由物质的量、温度和压强决定。达成学习目标6。
扩展结论:气体体积与压强成反比、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成正比。由此可得到很多推论,如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阿伏加德罗定律。【环节五】小结
小结:这节课要解决的6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作业:(略)。注意2点,为了培养学生地自我效能感,作业之前,让学生预测自己的完成情况;完成之后,教师给予积极地归因性评价。附:板书设计
二、气体摩尔体积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2.同温同压下,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相同。3.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是22.4L/mol 4.公式:V=n×Vm
5.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气体摩尔体积由分子分子间距决定。6.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气体体积由物质的量、温度和压强决定。
离子反应 强、弱电解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本节重点: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2.学生情况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练习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既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
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HCl溶液、NaCl溶液、CH3COOH溶液、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借助多媒体进一步阐明原因,从而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演示:NaCl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Ag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本质得出离子反应,为下一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作好铺垫。2.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让学生归纳本节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利用软件作以小结。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用计算机出示6道辨析选择题,通过学生应答给以成功或失败的乐曲,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在高考中,其重现率达100%。教材涉及:
① 初中化学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② 高一化学有关物质结构知识。③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原理知识。④
高二化学Al(OH)3的两性知识。
同时它又是学习电离度知识、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中的表现、离子共存、水的离子积、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
①通过对初中已有的酸、碱、盐电离知识,导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实验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同浓度、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并据此导出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电离程度不相同、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利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的电离情况,加深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的理解,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④据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平衡;化学平衡原理适用于该平衡体系,并依据该原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认识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掌握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④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化学平衡原理适用于该体系,并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
三、说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理解及有关概念、理论和应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因此,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节的难点。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强化对学习重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在不断辨别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③通过列表类比和设计重、难点习题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程序
本节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掌握各个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故采用实验、分析、讨论、演绎和归纳的综合教学方法。第二课时以巩固知识、训练应用电离平衡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可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整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程序为:从复习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性质(导电性)入手,分析得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规律;通过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同,引出电解质电离程度问题;由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结合物质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电离的三种情况,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概念。联系化学平衡分析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应用电离平衡理论解答化学问题,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第二部分的内容,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1.谈谈实验的导入: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并不难,若从定义上复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但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故做以下两组实验:
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提问:(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
(2)是离子反应?
(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 +-2-+结论:Ag+Cl=AgCl↓ CO3+2H=H2O+CO2↑
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
2+2-2-+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例:CaCO3和盐酸溶液反应,CaCO3(S)=Ca+CO3(溶解平衡)CO3+2H=H2O+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成。但这样书写跟课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一个升华点,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
(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
(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这样同学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
根据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这时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同讨论归纳出: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可用幻灯片:判断正误(1)2+3+- -+2+Fe+Cl2=Fe+2Cl(2)2MnO4+7H2O2+6H=2Mn+6O2↑+10H2O这两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获得学习的乐趣。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谈谈练习选用: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
(1)Ba(OH)2溶液能否导电?
(2)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提出几个方案,分析,比较。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
(3)在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熄灭?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而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师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酸,硫酸钠。
(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课本P74练习6实验装置并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
+-写出离子方程式。提出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来表示?
(5)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氨水和硫酸反应(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利用这一系列扩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习惯性单纯吸收,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4.谈谈总结: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化学方程式定义进行对比,使定义进一步深化。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说明并不是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就不能表示。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体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5.谈谈应用: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镀,医药,染料,“三废”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的分离和检验。如: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
五、板书设计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附:巩固练习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 CaCO3+2H=Ca+CO2↑+H2O
+3+B.铁跟稀盐酸反应 Fe+2H=Fe+H2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 I+Br2=2Br+I
2+2+D.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Cu+Fe=Fe+Cu 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K2S,K2SO4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l-l3.用法0.2mol·L的H2S溶液100 ml与0.1mol·L的NaOH溶液300 ml作用,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地位及作用
本节安排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从学科内容方面讲是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是高考的热点,同时对化学反应中能量观点的建立十分重要。因此,本节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2.2 过程与方法
从狭义的定义入手上升到广义的定义,由简单到复杂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2.4 教学重、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二、说学情
学生知识状况:初中已学习电子得失、化合价等知识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系统。学生能力情况:学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三、说教法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任务或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本节课我以“问题教学法”为主导,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完成任务。通过设“障”立“疑”,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决的境地,促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
四、说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生长,是由同化和顺应构成的平衡过程”。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础上,在老师提出问题的指引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从狭义的认识上升到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广义角度。
五、说教学过程
投影:切开的苹果表面颜色的变化;铁钉生锈;干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知道它们的原理吗?由情景问题引出新课,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意识。[复习旧知] 在C+2CuO=CO2+2Cu反应中,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物质发生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是否一定有氧元素参加呢?下面呈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正反例证,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
例证1:H2+CuO==Cu+H2O(氧化还原反应)例证2:Fe+CuSO4==Cu+FeSO4(氧化还原反应)例证3:H2+Cl2==2HCl(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4:2HCl+CaCO3==CaCl2+CO2 +H2O(非氧化还原反应)例证5:2NaOH+CuSO4==Cu(OH)2+Na2SO4(非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学生分析归纳,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能否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C+2CuO=CO2+Cu反应得到启发,归纳化合价的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何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 实验1:将锌片插入CuSO4溶液中
实验2:将锌片和碳棒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插入CuSO4溶液中 1.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2.实验2中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何有源源不断的电子?
3.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虽然没学原电池知识,但由现象能认识到本质是相同的,再在初中电流和电子得失知识上,体会到反应中有电子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展示]动画展示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
直观教学,让微观世界形象化。
接下来从原子结构微观角度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理解电子转移两种形式——得失和偏移。
以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反应为例,投影并讲解
教学到此,分三个层次强化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巩固练习] 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例证1、2、3、4中物质发生的反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设计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的相关理论。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知识深入和拓宽,重建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网络。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整节)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课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学好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由于其内容多、涉及面广,思维抽象,它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与氧化还原反应打交道。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初中化学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学会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析、判断、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为能够辨证、全面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会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
学生在一年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从知识储备上来讲,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化学相对简单,高一一上来的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由浅入深的教学。因此我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复习引导式、问题讨论式
五、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教材分析及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教材主要讨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两部分内容。分三课时学习: 课时1:化学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2:氧化剂和还原剂,“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3:课堂小结、训练及作业评析。
教材首先复习初中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得氧、失氧)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让学生自己举例复习,用时约5分钟。通过对两个反应(H2+CuO==Cu+H2O,Fe2O3+3CO==2Fe+3CO2)的讨论,说明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不够全面,也不完善,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角度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首先以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例,从得失氧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之间的关系,并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进而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有化合价升降的范围。教材在复习初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讨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了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打算引导学生从钠和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分析电子得失,从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分析电子对偏移的情况,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同时利用穿插多媒体演示并抓住课本中的漫画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扮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如慷慨解囊、互不相让来形容电子得失和电子偏移),从而更好的突破难点。从第一部分的最后,还通过讨论,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材只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下定义,并简单介绍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里,我将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记忆口诀:“失高氧得低还”。引导学生讨论已学过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加以补充。并补充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内容。
再花相当的时间进行“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如箭头的表示,得失电子的数目等)。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本节最后简介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辩证的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等。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复习]:从复习初中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入手,进入新课。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H2+CuO=Cu+H2O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讨论]:完成课本讨论(投影片打出)
[产生疑问]:从讨论结果中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究竟属于那种类型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到底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引出课题]:今天的主要任务: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仍从反应H2+CuO=Cu+H2O中化合价升降分析(前后四人一组,分析讨论,由同学展示讨论结果)。[追问]:若没有氧的得失呢? 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提问]: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讨论、回答)[分析]: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讨论]: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并举例说明。
[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方面的体现,并得出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讨论并小结]:记忆口诀
[举例]:初中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补充]: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阅读]:课本最后两节内容,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危害。
七.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H2 + CuO == Cu + H2O 得氧:H2 氧化反应 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失氧:CuO 还原反应 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钠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也将是中学阶段唯一系统学习的一族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介绍了铁等金属,以及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碱金属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与其它主族元素相比,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相对更简单、更容易,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通过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主族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将有利于其它主族元素的学习,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钠的化学性质和钠的存在及主要用途,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而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则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考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A、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B、让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C、让学生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D、让学生了解钠的主要存在形式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A、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B、让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自己归纳出钠的有关性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C、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其对应的钠的性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方法。
D、学生在实验后,让他们展开讨论,以培养其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E、通过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二、说程序、教法
1、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先复习初中已学习过的铁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举出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铁的用途很广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教师再提问: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还有没有其它的金属元素?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除铁外,还有很多金属元素,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碱金属元素也是金属元素,而且它们也有很广的用途。从而引入新课教学。
2、新课讲授
1)钠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钠的样品,并阅读课本关内容,归纳总结出钠的化学性质。2)钠的化学性质。先给出钠的原子结构,让学生根据其原子结构推测钠可能的化学性质,并通过课本上实验去验证,最后得出钠的化学性质。
3)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找出钠的存在形式和主要用途。
3、新课小结
教师在讲授完新课后,要小结本节课所讲内容,让学生再次明白这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也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加深印象,使他们清楚本节课的知识主线。
4、巩固练习
1)为什么大多数碱金属单质保存在煤油中而锂单质却保存在液体石蜡中?
2)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为什么跟盐酸或硫酸铜等盐溶液反应时,考虑情况不一样?
5、布置作业
三、说教法
讲授新课采取的主要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 实验 观察 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1)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真正体会和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但教师一定要强调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加强安全教育。
2)尽可能让学生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3)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每个学生在做完实验时,让学生调动所有感观,认真观察,并且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补充。
4)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引用高压钠灯和节日焰火等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总结。
四、说学生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知识,同时还学习过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知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五、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如何教,还要看学生是怎样学的,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使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1、学生要先预习本节内容。学生在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后,在听课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要特别强调预习实验的内容,知道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课堂上才能达到边讲边实验的目的。
2、学生要认真做好有关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操作要求和安全要求,完成每一个实验内容,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学生要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其观察能力。
4、学生要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自己得出钠的性质,以加深印象,真正理解性的记忆新知识。
5、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巩固练习,达到巩固、运用新知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一、钠的物理性质:色、态、硬度、密度、熔沸点、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
二、钠的原子结构及化学性质:
1、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式:
2、钠与氧气的反应:2Na + O2 === Na2O(现象、解释)
3、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解释)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化合态、游离态)
氯气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化学》第四章是高中化学教材中唯一系统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章。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前一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延伸,共同完成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主题的学习,又是以后学习无素周期律的基础,所以本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本节学习化学特有的科学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其存在制备和应用”,对以后研究其它非金属及其分合物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氯气与水以及碱的反应;
(2)氯离子的检验;
难点: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因此,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深入分析和究掘教材内容的认知价值和情意方式,深刻感悟和领会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等,才能在化学教学设计时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②掌握氯气与水以及碱的反应
③知道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
④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录像观察、分析、归纳燃烧的定义 ②通过观看相像,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③经历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舍勤的成就和遗憾,体会质疑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品质。②经历人类认识燃烧的三个阶段,体会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③关注氯气泄漏事件,能够对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的来选择。本节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教学,就不能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而要突出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最终使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其存在、制备和应用”的思维方式,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本人充分挖掘教材的化学史料,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辅以启发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使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迁移性能。
三、教学设计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承担的重要任务,也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却是一个难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利用科学史料进行教学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化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新课程注意“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为了使化学史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充分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发展和本质,本人从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出发,结合科学探究的特点,依据化学史料进行“氯气”的课堂教学设计,利图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程序分析 引言:通过舍勒发现并命名的化学元素约占总量的1/4的成就和发现氯气却没能给氯气命名的遗憾形成对比,引起思维上的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呢?”此时学生被迅速吸引到该节课的教学情景中,从而体会质疑是一种可贵的科学品质。
设计意图: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创设情景,使学生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新课:“像这样由于受流行观点的束缚而不能发现事物真像的事情,在科学史上时有发生。我们知道氢气,金属钠和铁都能在氧气里燃烧,那么氢气,金属钠、铁以及不活泼的铜能不能在氯气里燃烧?”由实验录像观察、分析、归纳燃烧的定义,展开新课的学习。讲述人类对燃烧本质认识的三个阶段,得出“科学史就是人类不断消除谬论,发现真实世界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如果能够多一些质疑,少一些盲从,那么人类对燃烧的认识从燃素说到氧化说就不会是漫长的七十年,舍勒也可能由于正确认识氯气而有更多重要的发现。”再次重申质疑的可贵。
设计意图: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探究氯气的性质:
过渡:“那么曾经让舍勒百思不得其解的氯气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让我们走近氯气,关注液氯泄漏事件。
情景: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漏事故的有关报道(从发生到人畜中毒情况)
录像大约有3分钟,放完后大家将有半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然后请你说出有关氯气的信息。学生筛选信息进行交流。难点的突破:为了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化学知识的体验。探究程度的把握对探究信心、兴趣的影响至关重要。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启发讨论产物中的氯元素的形式是氯离子、氯化氢,而产物次氯酸则直接给出,明确探究任务:检验氯离子,测定氯水的酸碱性。氯气与水反应产物是两种酸,然而氯水使PH试纸先变红后裉色,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维冲突。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在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探究中,完全放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应用练习:预防中毒
引入:假如你在液氯泄漏事故现场,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同时完成知识的梳理。课后学生活动:
(1)上网进一步了解人类对燃烧本质认识的历程,谈一谈你个人的感受(2)上网进一步了解江苏淮安液氯泄漏事件,谈一谈你个人的想法及建议(3)了解国际上使用化学物质进行自来水消毒的情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保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难点:(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三、教学方法
1、学法引导
(1)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2)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与理论推导的进行比较、统一。(4)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2、教法
本节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可采用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通过实验启发讨论等方法。
3、重、难点突破办法
(1)教学中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更应注意剖析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2)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程度设计
设疑激趣——多媒体演示——启思诱导——小组讨论——归纳——实验引探——讨论——归纳——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为2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堂,整个课堂的目标完成的设计即是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不断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的知识,激发思考新问题,使学生有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组织学生按同一横行元素和同一纵行元素两个方向研究、讨论,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的适当时候,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和第一步思路一样,先讨论、归纳,再比较验证,最后分析总结。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F、Na—Cl的主要化合价。对照表5-5进行验证,完成表5—8,得出结论。
4、研究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1)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2)推测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5、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6、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的课堂练习题,以进一步巩固有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
化学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将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性、系统化、规律性学习。其特点是有很强的,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接着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习,分别是氧族和碳族元素。若能在这章的学习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习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习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必修2《化学》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知道化学键。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说教法
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6.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六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上的这节课是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的基础课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解。本节教学要在帮助学生复习再现烃及烃的衍生物结构、性质、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过程;理解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使用逆推法合理地设计出有机合成的线路;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 学生情况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因此在本节之前我们上了一节《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巩固课,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掌握重要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能够从断键、成键的角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的认知尽可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这样为我们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③通过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巩固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的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㈠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㈡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
㈢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㈣重、难点突破
本节的学习重点逆合成分析法,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逆合成分析法,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来理解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最后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掌握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体会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活动1】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福岛核电站起火爆炸、核辐射危害、核辐射防护服及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通过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活动2】
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定义、任务、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利用教材内容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什么是有机合成、明确要进行有机合成的任务是什么、要完成有机合成需要怎样的过程、如何进行思考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
【活动3】
学生小组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合成乙烯、氯乙烷、乙醇。本活动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以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和掌握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评价不仅知道了如何制取乙烯、氯乙烷、乙醇,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了可以用过已经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用多种方法制取同一物质,激活了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桥梁。为顺利完成活动4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
【活动4】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归纳完成问题导学3,再现官能团间的转化关系。目的的在于让学生在利用活动3中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某种官能团的转化有多种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在实际应用进行物质合成时,必须依据某些原则选取合理的方法,从而顺利过渡到逆合成分析法。
【活动5】
学生自学教材体会“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并展示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
本活动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及核心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案上采用图表引导学生构建乙二酸二乙酯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自信心,进一步体会如何利用逆推法解决具体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学会学习。
【活动6】
学生讨论小结有机合成的原则,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渗透了有机合成的一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考虑到本节是有机合成的第一节基础课,鉴于学生的基础,可能总结不够全面,我再利用大屏幕帮助学生完善。这样可为以后评价合成线路打下基础。
学生观看大屏幕“20世纪在有机合成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事件” ,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共安排了两道题,一题涉及的是正合成分析法,另一题是逆合成分析法。难度逐渐加深。
【活动7】
学生完成达标训练1,再小组讨论,最后板演展示化学方程式。
本题已经给出合成路线,只要求学生根据合成路线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题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均是以前没有学过的,但是可利用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案将本题作为达标训练第一题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画合成路线图;二是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察学生对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感觉此题并不简单,但经过思考又可以解出正确答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活动8】
学生用5分钟独立完成,用2分钟组内讨论合成路线,学生抢答展示合成线路。
第2题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出合成路线,考察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节的导学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7.《小刺猬》说课稿 篇七
橡皮泥是现代泥塑材料, 可塑性强, 色彩鲜艳, 塑成的作品效果好, 适合小学教学用。本课要求学生以橡泥作材料, 以小刺猬为例, 塑造出可爱的小动物。
《小刺猬》要求学生能抓住刺的剪法, 探讨剪的技巧, 并用此方法, 学做其他小动物。同时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制作方法。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各种小动物,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抒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颗爱心。
从教10年来, 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这块土地中耕耘, 十分喜欢这门课程, 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平日的教学, 学生仍然是“跟我学, 跟我做”, 并没有完全摆脱“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 与新一轮课改中强调的“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 显然是有差距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知识目标:学习剪的技法塑造小刺猬, 并能用此方法做其他动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对彩泥作品的兴趣。在小组的分工、讨论、评价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的创设, 抒发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
4.本课的重点:通过探究, 学会用剪的技法来塑造小动物。要始终牢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 说教法
劳动与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动手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个体探究、全班讨论、实践交流、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乐、紧张、和谐的气氛中,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也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三) 说学法
新课程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所以在“小刺猬”这一课中, 可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的环境 (小刺猬邀请动物朋友们到大森林里分享丰收的快乐) 。本节课, 学生学习的技术术养是“剪的技巧”, 所以“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 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 (2) 动手尝试的学习方法; (3)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法和学法, 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展示用“剪“的技巧塑造的其他动物) 、橡皮泥、森林的情境。学生动手、动脑, 尝试、探索, 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的快乐,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发散技巧。“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好朋友,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塑造动物, 要让橡皮泥听话, 就得用基本操作方法。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在接触橡皮泥时用到过哪能些技法?每个同学拿一小团橡皮泥, 耳朵听老师的指令, 完成相应的动作:捏、揉、搓 (听清要求, 搓成一个象老师一样的近似圆稚的形体)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个圆稚体有点像什么?预设 (老鼠) :如果请你把他制作成一只老鼠, 尾巴要掉下来怎么办?胡须可用什么代替?) ; (刺猬) , 刺猬身上的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方法 (剪刀、针、火柴、牙签来表现) 。”讨论得出: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除了用手捏制以外, 可以使用技巧, 巧妙地运用到橡皮泥的制作中, 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特点, 学生直接用手来回忆橡皮泥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制作想象,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工具与辅助性材料在橡皮泥中造型中的作用。同时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 激起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与冲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突破难点, 探究技巧。用剪刀剪小刺猬的刺是本堂课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 做如下设计:
(1) 自学课本内容。学生对刺猬的刺的表现方法有自己的想法, 顺着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小刺猬的制作分成几步;课本中小刺猬的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 师生互动交流。以小刺猬的制作举一反三, 明白橡皮泥造型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
(3) 自主探究“剪”的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着在刚才搓好的圆椎体上剪刺。老师巡视, 把较好的作品与存在问题的作品收集起来。
(4) 全班交流、讨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半成品, 比一比, 谁的刺剪得更形象?得出剪的技巧 (翘;深度;角度) (要突破难点, 此步骤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 表达, 学生暂时表达不清, 别急, 耐心地引导, 不要急于求成, 轻易灌输。)
(5) 再次实践“剪的技巧”。通过交流, 学生对如何剪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次尝试, 用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角度剪刺, 感受刺的效果。 (这一步的实施, 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实际意义上的体现。)
(6) 完成作品。小刺猬的其他几个步骤比较简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 所以老师没有一一加以示范, 而是放手让学生实践。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发散思维, 紧扣技巧。如何剪刺是难点,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项技术。相信通过难点的突破, 全班同学都能做一只刺猬, 如果到此为止, 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可做如下设计:
(1) 看到刺猬身上的果子, 最先跃入你脑海的是个什么情景? (这是秋天的森林, 树叶已落了, 果子都成熟了, 你们看, 小刺猥正忙着运果子呢。) 这么美的森林, 小刺猬很孤单, 你有什么好办法?
(2) 除了小刺猬的家人外, 森林里还有小刺猬朋友, 他的这些朋友, 同样也用到了剪的技巧?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CAI出示橡皮泥作品 (强调用剪刀“剪”的技巧) 。
(3) 这节课, 我们要用刚刚学的“剪”的技巧来塑造小动物, 然后把他送到这个美丽的森林中。
4.在动手前, 老师应给予提示:
(1) 小组分工合作,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主人,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朋友; (如果塑造小刺猬朋友时, 碰到困难, 大家可以讨论、合作)
(2) 制作时间15分钟, 用上剪的技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为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 除了看到老师的组织与相关的引导外, 基本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小组内评出最佳小主人和最佳好朋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制作小刺猬, 老师提醒他们, 制作的小刺猬能与众不同, 可以在形态上、姿势上进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动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老师边巡视边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牵线搭桥, 让制作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互相交流。
本设计, 既承上又启下, 在书本制作小刺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散与拓展。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与其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方法, 既照顾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又激励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以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水平, 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目标, 即“生成性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最想学做的, 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
(四) 创设情境, 欣赏技巧
每一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评出了最佳小主人与最佳好朋友, 老师从不同角度把作品一一拍摄下来。
1.欣赏最佳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的亮点, 介绍自己的感受。同学互评 (评优点、说建议) 。课堂上不但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有教师最后的总结评价。互动评价,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 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
3.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有亮点,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小刺猬主人想把可爱的小动物们邀请到美丽的森林中。“同学们, 在送别小动物的时候, 轻轻地送上你真诚的祝福。我想采访几个同学, 你送上了什么祝福?”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劳动实践中。
4.是呀!小刺猬主人和他的朋友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 大家的爱。同学们, 爱动物, 爱自然吧, 在爱的怀抱中, 会更加幸福, 更加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高。
8.《认识左右》说课稿 篇八
本节课,我选取人教版第二册《左右》一课,在这一教材内容基础上,针对大部分智障学生缺少方位概念、不能正确辨别左右及无法分清镜面条件下的左右这一共性特点,进行改进,我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相结合,设计了校本教材《认识左右》。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为15岁左右,智商在50至70之间,大多缺少方位概念,无法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方位,他们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却又活泼好动,不能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力。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律动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天性,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分辨,掌握了关于镜面对称条件下的左右。
三、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引导他们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运用体验法施教,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体验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和技能,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我通过学生对左右的掌握情况设立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分辨左右;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
2.过程与方法:注重体验过程,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完成有效的知识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完成初评;突破难点;强化巩固。
第一部分:律动导入,完成初评
此环节以律动音乐《幸福拍手歌》导入,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关于左右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要观察学生对左右的感知情况,测评出完全掌握的有多少,偶尔需协调的有多少,不能掌握的有多少,并在以下教学中给予指导支持。
第二部分:实际应用,突破难点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辨,以便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个环节:实物演示,认识左右
活动1.说出名字
按照初次测评的结果分组坐,并进一步强化,低能力组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左边、右边同学的名字。高能力的学生帮助补充完成。
活动2.观察积木
我拿出多种颜色的积木摆放好,让学生观察从左往右数第二块积木是什么颜色,顺势说出,为什么我看到的和你们看到的不一样呢?此时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站到我的位置观察并说出结果。从而引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左右的位置是发生相反变化的,这时交代这种现象,在数学中我们叫镜面对称现象。
活动3.分析照片
我出示一张多人合影的照片,让学生找出在我的左边是谁?那么在实际拍照时我的左边又是谁呢?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个环节:运用所学,理解镜面
因为我发现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在学习团体操及律动舞蹈时,做镜面运动,学生分辨不清。虽然我们的左右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改变方向的时候,左右两边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我们应该根据方向的变化认清左右两边。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
活动1.同桌互做
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拍手歌引入教学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亲自体验虽然彼此伸出的同一侧的手,但却是相互交叉才能配合完成。为下一步学习镜面动作打下基础。
活动2.观看录像
第一步采用直观观看的方法,让学生看相同方向下的动作,请高、低能力组的学生各一名,跟随录像做动作。然后全班同做。第二步,再次观看录像,说说不同方向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此时引导说出与录像中的人是相反动作的,并让全班同学试着跟做,我进一步指导纠正镜面条件下的对称动作。
活动3.镜面动作
我采用分组式教学,高能力组的学生动作难度加深,做镜面条件下的动作,强化辨别左右。低能力组的学生由辅助教师带领继续学习镜面条件下辨别左右。
第三部分:强化巩固
练习题1:
“请学生说说教室的窗户在你的哪边?那么你想想窗户在老师的哪边?”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练习题2:
通过课件,找出正确的位置来帮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下的左右。
最后,在我的引领示范下做镜面动作,与学生共同跳一段律动舞蹈,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同时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
我依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分层式作业,强化巩固完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当然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掌握等现象。那我会在施教过程中适时调整,借用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大型团体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位置。
【高中化学油脂说课稿】推荐阅读:
化学说课稿模板07-22
初中化学《酸的通性》说课稿06-30
高一化学硅酸盐说课稿10-03
高中大气环境说课稿08-05
高中说课稿范文08-08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10-16
高中信息技术优秀说课稿06-27
高中舞蹈说课稿范文06-28
高中体育说课稿免费07-18
高中政治说课稿简单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