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精选8篇)
1.脾胃 篇一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这个“虚”包含脾虚、胃虚和气虚,入秋以后,天气转凉,食欲开始增加。“贴秋膘”的习俗,说明大家都习惯在这个季节进补。但是这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养护脾胃,别急着进补,在进补之前最好先把脾胃调理好。
一、初秋养脾,少吃“瓜”字辈。
夏季人们对西瓜情有独钟,特别是凉爽可口的冰镇西瓜,几乎成为人们消解暑热的必备品。但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其实西瓜还有一个外号,叫“寒瓜”。西瓜性寒解热,食之冰凉,因此才有了这个称呼。西瓜本来性寒,若这“寒瓜”再在冰箱里一放,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尽管其清热解暑的效果较好,吃上去很过瘾,但多食对脾胃的伤害却是很大的。有些人西瓜吃多了会拉肚子,甚至出现头昏乏力、身体困重等现象,就是因为湿邪困脾所致。
其实不只是西瓜,甜瓜、黄瓜、冬瓜、苦瓜等瓜字辈的食物都属于寒凉食物。这个时候脾胃本就虚弱,若过食寒凉之物只会“火上浇油”,引起腹泻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所以过了夏天,西瓜基本上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二、应对秋老虎,多吃“豆”字辈。
绿豆:其实,生活中有些食物即可消暑又可化湿邪,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绿豆汤了。那汁液碧绿的绿豆汤不仅可解暑热之毒,还可化湿,助你的脾胃解围。
红豆:中医认为其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由于红豆性善下行,通利水道,所以经常服用还有减肥的功效。对于爱美的女士而言,若是担心因“贴秋膘”而致身材变形的话,可以配合着多喝些红豆汤,即有消暑化湿,还可以维持你的曼妙身材,何乐而不为!
三、养脾润燥,多吃秋果。
秋梨:秋梨就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中医认为梨性凉味甘,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对于燥邪猖獗的秋季来说,是去燥的最佳选择。秋梨吃法不同,功效也不同。如果有咽干喉痛等上火症状,生吃就好。如果想要起到滋阴润肺、润喉祛痰的功效,熟吃更佳。可以将梨隔水蒸过,煮汤或者做成粥来吃,这样也可以将梨的寒性除去,食用起来更加安全。
大枣:大枣有“木本粮食”的称呼,因为古人认为它可代食物食用。《本草纲目》认为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对于“脾虚弱、食少便糖、气血亏虚”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坊间甚至流传有“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的俗言。用红枣加大米熬成粥,对保肝护肝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大枣不宜食用过多,“多食令人寒热,凡赢瘦者不可食”,每天吃枣不要超过50克为好。
四、初秋进补,鸭肉最佳。
对于身体弱的人而言,秋季还是应该吃些肉类补一补的。在肉类的选择上,以鸭肉为最好。因为秋天的鸭子是最肥嫩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医疗功效。秋天燥邪严重,吃些凉性的鸭肉,对于体内有热、爱上火的人而言,便可起到祛火除燥的作用。
2.脾胃 篇二
古代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较多, 《内经》中关于胃痛的记载, 有一部分是“厥心痛”的内容, 即相当于现代的不典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世医家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 对本病的病因和治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提高, 《仁斋直指方》对胃痛的病因已经认识到“有寒, 有热, 有死血, 有食积, 有痰饮, 有虫”等不同。《丹溪心法》在论述胃痛治法时提出的“诸痛不可补气”的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胃痛以各种性状的胃脘部位的疼痛为主证, 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证。常反复发作, 不易痊愈, 胃镜检查多有阳性所见, 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等证。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 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 均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胃痛的病因可分为以下4个方面:
(1) 外邪犯胃:外邪之中以寒邪最易犯胃, 寒主凝滞, 多表现为绞痛;夏暑季节, 暑热、湿浊之邪也间有之, 暑热急迫, 常致灼痛;湿浊黏腻, 常见闷痛。
(2) 饮食不节:胃主受纳, 开窍于口。若纵恣口腹, 饥饱失调, 寒热不适, 偏嗜烟酒, 或用伤胃药物, 均可伐伤胃气, 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目前, 临床上以过食肥甘及烟酒致病最为常见, 因厚味及烟酒皆湿热或燥热之性, 停于胃腑易伤津耗液。
(3) 情志不畅:情志所伤, 使肝脾功能受到影响, 也能引起胃痛。如气郁恼怒则伤肝, 肝气失于疏泄条达, 横犯脾胃, 而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 气机不畅, 升降失常而致胃痛。
(4) 脾胃虚弱:劳倦太过, 失血过多, 或久病不愈, 伤及脾胃;或身体素虚, 脾胃不健, 运化无权, 升降乏力, 气机阻滞而致胃病;若中气下陷者, 病情可进一步加重;若脾胃阳虚, 阴寒内生, 胃络失于温养, 则拘急而痛。
胃痛的病因虽有上述种种不同, 病理尚有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之异, 但其发病机制确有共同点, 即所谓“不通则痛”, 故胃痛不论寒热虚实, 内有淤滞是共同的特征。寒则凝而不通, 热则壅而失降, 伤阴者滞而不运, 伤阳者湿而不行。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胃痛初发多属实证, 其病主要在胃, 间可及肝;病久常见虚证, 其病位主要在脾;亦有虚实夹杂者, 或脾胃同病, 或肝脾同病。
辨证要点:
(1) 辨寒热:外受寒凉或过食生冷而发病或加重, 胃中绞痛, 得暖或饮热汤则痛减, 口淡不渴者属寒;胃中灼痛, 痛势急迫, 得冷而痛减, 口干渴或口苦者属热。
(2) 辨虚实:凡属暴痛, 痛势剧烈, 痛而拒按, 食后痛甚或痛而不移, 痛无休止者属实;若疼痛日久或反复发作, 痛势绵绵, 痛而喜按, 得食痛减, 或劳倦加重, 休息后减轻者属虚。壮年新病者多实;年高久病者多虚。补而痛剧者为实, 攻而痛甚者为虚。
(3) 辨气血:从疼痛的性质而言, 若以胀痛为主, 伴有嗳气者属气滞;痛如针刺或刀割或伴吐血、黑便者属于血淤。从疼痛的部位而言, 若以游走不定、攻冲作痛者为气滞;痛处固定或扪之有积块者为血痞。从病程而论, 初病多在气, 久病多入血。
(4) 辨在胃、在肝、在脾:在胃多属胃病初发, 常因外感、伤食所引起, 证见胃脘胀痛、闷痛, 嗳气, 痛无休止, 大便不爽, 脉滑等;在肝多属反复发作, 多与情志不遂有关, 胃脘胀痛连及两胁, 走窜不定, 喜叹息, 脉弦等;在脾多属久病, 胃中隐痛, 饥时为甚, 进食可缓, 劳倦则重, 休息则轻, 面色萎黄, 疲乏无力, 大便溏薄, 脉缓等。
治疗原则:
治法上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 以通降为主旨。古有“通则不痛”的治痛大法, 但在辨治胃痛时, 不能把“通”狭义地理解为通下之法, 而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等治法, 均可起到“通”的作用。在审因论治的同时, 适当配合辛香理气之品, 往往能加强止痛效果。但应中病即止, 不可太过。
本讲仅为大家介绍胃痛的总论部分, 如何具体地辨证用药请看下一讲《胃痛的分证论治》。
3.脾胃 篇三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气虚;脾胃方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5-0001-0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指的是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十分常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复杂,确切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敏感、胃肠激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因素等有关,其中胃动力失调被认为在FD的发病中占主要地位。一般属于中医学“痞满”范畴,脾虚失运为本,胃失和降为标,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多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没有重大突破,主要治疗药物包括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及感染的根治、抗抑郁焦虑药物和心理治疗等,这些药物存在着疗效不理想及副作用较大等缺点,影响了病人的依从性。江杨清,我国第一位中医博士,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团执行委员,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轮执主席,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而江老师运用中医中药在辨证论治该病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江杨清教授认为“痞满”不同于外观有形、部位偏于腹部的胀满,也不同于“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的小结胸证,从这个意义讲“痞”的本质就属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尤以脾胃气虚证常见,江老师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确切。
[BT3]1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1.1病例来源所有病例均来源张家港广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江杨清教授门诊2014年6月—2015年6月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气虚证的患者60例,釆用查随机数字表的完全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依据2006年国际罗马III工作组所列的诊断标准制定,必须包括:(1)以下1条或多条: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烧灼感;(2)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并且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1]
1.2.2中医诊断标准(1)痞满证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痞满”病证制定。①自觉胃脘部胀满、痞塞或胀痛不适;②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在2个月以上;③发病常与饮食、起居、情志、寒温等诱因有关。凡具备以上1、2项,参考3项及其他症状、脉象、舌笞即可诊断。[2](2)痞满病脾胃气虚证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在重庆举行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脾胃气虚证标准制定。主症:①脘腹痞满隐痛,劳累后加重或饥饿时疼痛,②纳差而饱,③大便溏软④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次症:①泛吐清水,②嗳气不爽,③口淡不渴,④头晕乏力。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舌苔脉象基本符合。
1.3纳入标准(1)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痞满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及脾胃气虚型型证候诊断标准。(3)年龄在18-65岁之间,性别不限。(4)愿意配合研究的患者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1)辨证不明确或有过多兼夹证。(2)合并消化性溃疡、胃粘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3)有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内分泌代谢异常者;具有严重的原发性肝、肺、心、肾、血液或具有能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者。(4)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盲、哑、聋、精神障碍、智力障碍、肢体残疾)。(5)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6)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的患者。(7)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8)目前正在接受其它药物临床试验者或近半个月内用过同类药物者。(9)处于重度焦虑抑郁状态,有自杀倾向的患者。
1.5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标准(1)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病情加重不宜继续进行试验。(2)受试者发生了合并症、并发症或其他特殊生理变化情况,不适宜继续接受试验。(3)受试者服药依从性差,纳入后未按医嘱服药。(4)患者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不愿意继续进行该临床试验,可以退出该病例临床试验。对中途自行退出试验的患者,详细记录退出原因及终止时的症状,并作出评价。
[BT3]2治疗方法
[JP2]治疗组给予江杨清教授自拟脾胃方(炙黄芪15 g,桂枝10 g,白芍10 g,陈皮10 g,法半夏10 g,熟附片10 g,香附10 g,木香10 g,砂仁6 g,苏梗10 g,枳壳10 g,炙甘草6 g,红枣15 g)加减,日1剂,水煎煮成300 mL,分成2等份,每次150 mL,于早晚餐前服用。[JP]
对照组西沙必利片10 mg/次,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用。疗程均为14 d。
[BT3]3观察指标
3.1安全性指标(1)一般体格检查项目;(2)血、尿、大便常规化验;(3)心肝肾功能检查。
3.2疗效指标
3.2.1中医证候评分标准参照2003年在重庆举行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及《中医诊断学》脾胃气虚证临床表现制定。全部病例均于治疔前后进行中医症候评分。
3.2.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④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显效及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4.4安全性观察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发现与治疗药物相关的异常及不良反应。
5讨论
研究表明,中医脾虚证和胃泌素关系密切,金敬善等报道了脾虚证患者血清中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单个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在脘腹痞满隐痛、暖气、神疲乏力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西沙比利为一种胃肠道动力药,可加强并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滞留与反流。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选择性地促进肠肌层神经丛节后处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增强胃肠的运动。而本方主要针对脾胃气虚证而设,功能温阳健脾和胃,调畅气机,对脾虚气滞引起的脘腹痞满隐痛、暖气、神疲乏力差异效果明显,`与中医辨证[LL]论治理论相合,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优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胃肠疾病,江杨清老师运用中医中药在辨证论治该病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他认为“痞满”脾胃气虚型,多因素体脾胃虚寒,或火不生土,或病后中气未醒,或过用克伐消耗之品,损伤脾胃之气,或饥饿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久患慢性脾胃疾病,致脾胃之气先馁,渐至亏损,进而损及中焦阳气,运化失职,浊阴填塞心下,气机壅滞,升降失常,可酿成痞满。江杨清教授自拟的脾胃方,能够益气健脾、条畅气机,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425.
4.脾胃不好的原因 篇四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话不是我们说的,而是前贤对我们的爱护,提醒人们不要过食伤及我们。因我们的功能特殊一一胃纳和脾化。所谓“胃纳”,即胃主受纳,以摄取水谷食物之意;脾化,即脾主运化。正是我们这种特殊的功能,将饮食消化吸收,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到脏腑、组织、器官,以供它们活动之需。然而,有些人就是不听,经常暴饮暴食,或吃大量难以消化的食物,甚至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过多摄入肥甘厚味,长此以往,使我们喘不过气来,不仅功能丧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且会生痰、生湿、生水,将营养物质变成有害废物,伤及人体,发生肥胖、水肿、痰饮、泄泻、心悸、出血等种种病症。难怪金元时期的脾胃专家李东垣早就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罪状二:寒凉冷饮 过度食纳
我们深深体会到,一到夏季,工作量就明显增加。为什么呢?因为盛夏炎热,人们只注意防暑降温,全然不考虑我们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小孩,对冰糕、冰淇淋等各种冷饮,好像“家常便饭”一样;大人们也常常将冰镇啤酒、冰镇西瓜等当作“美味佳肴”,这些过多的生冷食品,都由我们来处理,也就难免力不从心了。虽然我们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但时间一长,加班加点的工作,即使是铁是钢,也会累倒的。须知,寒凉不仅伤脾,也能败胃。脾胃一败,饮食得不到消化,不仅发生胃寒恶心、脘腹胀满、纳食不香,而且水谷精微之营养物质得不到输送,于是会出现贫血、头晕、心悸、失眠、水肿、腹泻、咳嗽、痰白等诸多病症。只要你照照镜子,就会发现舌苔又白又腻。
罪状三:偏食偏嗜 任其胡为
俗话有“食不厌杂,饮食以养胃气”之说。五味偏嗜过度,亦可损伤脾胃。诚如《内经》早就说过:“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可时下,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饮食任其随意,烤肉串,酸牛奶,早也吃,晚也吃,肉不离口,饮料不离手,小小年纪,就形体肥胖,或骨瘦如柴,或贫血发生。还有些小孩,饮食特别怪异,专吃方便面,或果冻,或炸鸡块,或烧烤,吃来吃去,营养失衡了,发育减缓了,脾胃也弱了,个子不高了。不仅小孩是这样,有些成年人也是今天麻辣烫,明天火锅城,早晚都吃,天天如此,岂有不伤害我们之理。
罪状四:劳役过度 起居不时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过度劳累也可耗伤脾胃之气。观今时之人,全然不顾我们,斗地主、打麻将、玩金花,这些活动不是不可以,而有的人毫无节制,通宵达旦,劳神耗气,神疲乏力,四肢困倦,味口特差,口淡无味,这就是劳倦过度所致。其实,前贤早就提醒过:“劳则耗气”、“劳倦伤脾”、“劳役过度,则耗损元气。”与劳相反,过“逸”也可损伤脾胃之气。过度安逸,完全不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呆滞,食少乏力,精神萎靡。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若注意劳逸结合,脾胃之气自然充旺,又何有疾病发生!
罪状五:饮食不洁 忧思太过
饮食不洁,误食毒物,尤易伤害脾胃。许多肠道疾病,如“菌痢”、“肠炎”、“腹泻”、“食物中毒”等,多因饮食不洁,伤害脾胃所致。因此,早在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一书,就专设“禽兽鱼虫禁忌”、“果实菜谷禁忌”等篇以警之,并明确指出:“饮食之咪以养生,食时有妨,反能为害。”
5.孩子脾胃怎么调理呢? 篇五
第一:日常饮食
如果是属于脾胃虚弱偏内寒的孩子,那么一定要养成吃热饮的好习惯,不要直接喝冷水,同时也不要过多的饮用酸奶,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肠道的酸碱平衡遭到打破。并且日常应该多吃一些山药或者是芋头等等,少吃一些生冷油腻的食物。
如果是属于脾胃虚弱偏内热的孩子,那么日常应该减少吃一些干燥。油炸以及辛辣的食物,并且不能够过量的服用游戏i额牛奶或者是流质的蛋白质,而是应该多吃一些海带。胡萝卜还有南瓜这一类的食物。
第二:捏脊疗法
妈妈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拇指握紧成为拳头状,然后食指半弯曲,拇指伸长,然后捏起孩子背部的皮肤。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然后反复一两次,能够有效的调整孩子的肠胃机能,令身体之中的经脉得到有效的疏通,令身体的血液循环更加的顺畅,这样孩子的身体抵抗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治病的目的也是达到了。
捏脊具有很好的保健脾胃。帮助身体消化以及强健孩子身体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的治疗感冒、改善孩子食欲,最终达到增强孩子体质的目的。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调理脾胃的方法痛苦比较受,所以受到小朋友的欢迎。
6.小儿脾胃养护讲究章法 篇六
小儿胃炎是儿科门诊的常见病,3-6岁的学龄前儿童为多见,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原因大多与小儿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副鼻窦炎、龋齿、扁桃体炎等鼻腔、口腔、咽喉的急慢性炎症刺激也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还与其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感染有关。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胃黏膜的损伤,如抗生素。
就诊的患儿常主诉腹痛、腹胀,多为隐痛,也有少数孩子诉刺痛或剧痛。常发生在进食后,也可以发生在食前饥饿时,没有一定的规律。年幼儿童诉说不出准确的腹痛部位,有的以哭吵示意。体检时在中上腹常有较固定的压痛。由于疼痛和消化功能减退,患儿的面色少华,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和学习易疲劳等表现。其他症状还有呕吐、反酸、恶心、打嗝、嗳气等。
章法1热而软的饮食调养
胃病的治疗遵循“三分治七分养”。中医认为五谷养胃,粮食对于肠胃最有好处。同时要注意主食与辅食的比例。一般来说,小儿胃炎的饮食宜热宜软。
热指小儿吃进去的食物要温热,禁忌冰镇食品,冷牛奶、冷水果就不适宜。有的小儿吃饭时间过长,造成饮食冰凉也不适宜。
软指食物的质地要松软,易于消化吸收。不吃油炸食品和过于粗糙的.食物,如炸鸡腿、油爆虾以及芹菜、笋、咸菜等硬而难消化的食品。腌制食品也会损伤胃黏膜。一般来讲,鱼、蛋、牛奶、香菇、蘑菇、豆腐、鲜嫩蔬菜、瘦肉、童子鸡、鸽子、鹌鹑等食物可经常食用。
章法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要合理卫生,营养素的供给充足,比例恰当,控制饮食量,避免过多或不足。定时饮食,营造愉悦、宽松的进餐环境,不要边吃边玩,也不要边吃边让孩子背书或训斥孩子。每两餐间隔4小时,少吃零食,以使消化道有一个休息的过程。
章法3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我国无症状儿童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升高,许多患儿都是通过家长传染的。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口对口传染,为减少家长把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儿童的机会,孩子最好与家人分食用餐,以防交叉感染。其次,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喂养习惯,喂养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同时还要纠正孩子咬手指、啃异物的坏习惯,避免细菌侵入胃中。
章法4及时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胃病的治疗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否则容易复发。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患儿,提倡家庭成员共同检查共同治疗,应用抗生素治疗杀菌后,还可用中药调理,以期巩固疗效防复发。另外,及时治疗鼻腔、口腔、咽喉等的感染,避免使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
章法5重视胃肠机能的养护
小儿的内脏很娇嫩,要注意保护好小儿的胃肠机能,部分孩子如单纯服用西药感觉胃部更加不适而中断治疗,可试用中医疗法。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胃炎有很好的优势,通过医生辨证施治可使小儿的胃肠机能恢复。
中药青皮、陈皮、枳壳、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砂仁等可理气止痛。白术、茯苓、扁豆、山药、山楂、六曲、红枣有健脾助消化作用。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玫瑰花等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
章法6有胃病切莫擅自用药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有胃病的表现,又恐惧做胃镜检查,就擅自给孩子服用助消化的健胃药,而掩盖了病情,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对临床病程短、症状轻的病人可先做胃电图检查,就像做心电图那样,患儿无痛苦、无创伤,依从性好,如由于胃动力原因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可先进行中医治疗,以减少做胃镜检查给孩子带来的痛苦。
食疗与药膳具有养胃消食、健脾助运化等功用,对胃炎患儿有辅助治疗作用。如胃部胀痛、嗳气、反酸的患儿可食用白萝卜加蜂蜜;中上腹疼痛、消瘦、食欲不振、舌苔腻的患儿可吃一些糯米莲子红枣羹。
夏以琳(上海市中医医院石门路门诊部儿科主任医师)
相关报道:婴儿调理脾胃常吃鱼肉糊
・治疗宝宝脾胃虚弱的小药方
・小儿脾胃虚弱喝山药枣粥
・宝宝调脾胃多吃些五谷杂粮
7.浅议治病重调脾胃 篇七
1《内经》中的脾胃理论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气机升降之枢, 这些中医有关脾胃的基本理论均源于《内经》。
首先,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五藏者, 皆禀气于胃。胃者, 五脏之本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 ;“脾胃者, 仓禀之官, 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脾脉者土也, 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 。《素问·经脉别论》中指出:“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更是全面概括了脾胃在水谷精微的腐熟运化及水液的输布气化功能。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胃主受纳及腐熟水谷,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脾胃功能强健, 才能化生出充足的营养物质, 以供应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 而不得至经, 必因于脾, 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气日以衰, 脉道不利, 筋骨肌肉, 皆无气以生, 故不用焉。”
其次,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浊气在上, 则生瞋胀。”提出了阴阳失调的病机, 也即脾胃气机升降的理论渊源。清阳之升在于脾, 浊阴之降在于胃, 脾胃同居中焦, 脾升胃降, 相反相成, 相互协调, 才能使水谷精微输布全身, 饮食糟粕排泄体外。脾胃不仅转输水谷精微, 亦是脏腑气机之枢纽, 正如《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心部于表, 肾治于里, 脾为之使, 胃为之市。”“使”指“五脏佐使”, 说明脾胃纳化水谷, 为五脏提供物质基础。此外, “使”和“市”指畅通无阻之意, 可引申为“转枢”, 说明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 肝升肺降, 心肾水火之济, 均有赖于脾胃的转枢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 阴成形”, “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 浊阴归六府”,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经言可知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各种功能活动与相互之间的动态变化, 均须依赖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运动, 而脾胃气机的升降则是整个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关键。
2 脾胃与六经的关系
在《内经》重视脾胃后天之本学术思想的基础上,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更加强调了脾胃功能在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使《内经》脾胃观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发挥应用, 对后世脾胃学说有着重大的指导性作用。如《古今医统》中所说:“汉·张仲景著《伤寒论》, 专以创伤为法, 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 世医鲜有知之者”。张仲景以《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基本理论为根据, 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加以发挥, 将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 创立了六经治法体系, 并且《伤寒杂病论》认为脾胃为中州之府, 能升腾心肺之阳, 且提防肝肾之阴, 实乃六经发病的内在根据。
第一, 脾胃功能的盛衰反映于太阳营卫。邪气外袭, 首犯太阳, 营卫首当其冲, 营卫功能失调而患病。《伤寒明理论》曰:“营卫皆生化于水谷, 发源于脾胃, 胃合卫气, 脾合营气”。脾胃为后天之本, 营卫气血生化之源, 所以脾胃功能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果营卫调和, 腠理固秘则“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 。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故太阳经脉受邪发病和传变与否, 内在脾胃功能的盛衰为决定因素。第二, 脾胃功能的盛衰决定六经的传变和预后。以太阳病为例, 感邪后太阳病不解, 病邪或留于本经形成太阳兼变证, 或内传入阳明, 或入少阳, 或直陷三阴。传变与否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疾病本身的内在规律, 二是感邪的轻重, 三是正气的盛衰, 四是治疗得当否。其后两者均与脾胃之气的强弱密切相关。“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脾胃之气盛, 营卫方能奋起抗邪, 则祛邪于太阳之表, 不致内传入里;反之, 脾胃功能弱, 营卫化源不足, 营卫之气抗邪无力, 则病邪深入且发生传变。病邪可自表入里, 由实证转虚证, 由阳证转为阴证;反之, 三阴病经过正确治疗, 脾胃功能恢复, 病邪可由里出表, 由虚证转为实证, 阳盛阴退而转为阳明病。故可以说脾胃不仅为御邪卫外之本, 而且是抗病康复之源。
3 顾护脾胃在《伤寒论》中的具体应用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虽然专篇论述脾胃病的只有阳明病及太阴病两篇, 但是在其他各经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都时时注重调理脾胃, 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以能食与否 (胃气的强弱) 作为疾病发展和转归的辨证依据, 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思想。
3.1 诊病
如《伤寒论》第191条、215条、226条通过问饮食辨脾胃盛衰;第287条、369条通过切脉诊脾胃之气;第191条通过审大便查脾胃等。又如《伤寒论》中多处可见“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泻下” (208条) 、“和之愈” (250条) 、“以调胃气” (207条) 等字样, 并主张“祛邪不伤胃气”、“发汗必滋化源”、“辨病谨察中焦”等等。
3.2 治法
《伤寒论》顾护脾胃的治法具体体现:健脾养胃法, 以小建中汤为代表;温胃散寒法, 如甘草干姜汤等;温降痰饮法, 如苓桂术甘汤、旋覆代赭汤等等;辛开苦降法, 如半夏泻心汤等;滋阴养胃法, 如竹叶石膏汤和麦门冬汤;饮食调养护胃法, 包括药食共用, 既可缓和药性之烈以制其害, 又可扶助正气祛邪, 例如白虎汤中的粳米即是益胃阴而用, 服用三物白散或十枣汤时要求药食共用或药后糜粥自养等;并每在攻伐之剂中加入炙甘草、大枣等。在运用汗, 吐, 下三法时, 强调要避免克伐过度损伤脾胃正气, 如汗法的桂枝汤有“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12条) , 吐法的瓜蒂散有“得快吐乃止” (171条) , 下法的三承气汤后均有“得下余勿服”等等告诫, 以防汗, 吐, 下克伐太过, 损伤脾胃。
3.3 用药
在用药时亦常加入护脾胃的药物:如炙甘草、人参、生姜、大枣、粳米等。煎服法:煎服药物时同样重视脾胃, 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桃花汤等方中均有粳米, 煎法中均有“煮米熟”的要求, 其意在补脾益胃, 滋后天之化源, 益气调中, 补养胃津, 使病去而不伤脾胃正气。十枣汤方中“以水一升半, 先煮大枣肥者10枚, 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 羸人服半钱, 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 明日更服, 加半钱;得快下利后, 糜粥自养”, 可达到保胃存津, 顾护胃气的作用。桂枝汤在服药后“啜热稀粥一升余”, 喝粥既能和胃, 利于津液补给, 又可鼓舞卫阳驱邪外出。以上均充分体现了仲景调护脾胃的学术思想。
8.脾胃调养两妙招 篇八
妙招之一 —— 冰糖燕窝粥
【支招理由】立夏之后,气温升高,湿度大,暑湿气盛,脾胃功能容易受损,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此外,暑热伤阴,使人口干、苦。专家认为,燕窝性平味甘,具有养阴润燥,益气补中,调养脾胃之功。《本经逢原》也写到道:“燕窝,能使金水相生,肾气上滋于肺,而胃气亦得以安,食品中之最驯良者。”现代科学表明,燕窝可以调补虚劳,健脾养胃,每兼冰糖煮食,往往获效。燕窝粥是粥中之佼佼者,配料只有三种,即粳米、冰糖和燕窝,而关键在于燕窝。由于燕窝易于消化,所以更适合夏季老人、儿童、脾胃虚弱者食用。
【原料选配】燕窝3克,粳米30克,冰糖10克。
【制作方法】将燕窝先用清水冲洗表面,再用温水泡发4~8小时,择去绒毛,优质燕窝“发头”至少为3~5倍。将粳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熬煮,将泡发好的燕窝放入锅中与粳米同熬煮约1小时,加入冰糖溶化即可。
【保健妙处】此粥清淡不上火,适于夏季服用,常饮此粥可以有效调理脾胃,保护消化系统。
【健康贴士】燕窝每次2~3克,一星期食用2~3次,连续食用3个月效果明显。长期食用效果更佳,睡前、餐前食用更易被人体吸收。可与蜂蜜、牛奶、果汁搭配。也可加入菜肴中,如燕窝鸡汤、燕窝粥等。
妙招之二——山药薏米芡实粥
【支招理由】春夏之交,各种细菌开始繁殖,也是人体脾胃容易“中招”的季节,进而出现呕吐、腹泻、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脾不健运而造成,所以应该补益脾胃,避免胃肠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立夏开始每天早晨吃粥,粥是最利于健脾养胃的食物,可以帮助脾胃滋阴,平衡阳气。对于注重养生的老人、成长发育中的少年儿童、积极备考的学生、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渴望美体靓肤的女性、吸收不好的慢性病者,夏季服用山药薏米芡实粥,可以健脾和胃,养血益气,长期服用会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原料选配】山药粉30克,芡实粉30克,薏米粉30克。
【制作方法】取山药粉、芡实粉、薏米粉各等量,先用热水调开,然后放入锅内加水煮,最好边煮边搅拌,以免糊锅。15~20分钟左右即可煮熟。
【保健妙处】此粥有健脾益胃之效,但用时山药、薏米、芡实都也各有侧重。山药可补五脏,脾、肺、肾兼顾,益气养阴,又兼具涩敛之功。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补中有清,以祛湿浊见长。芡实健脾补肾,止泻止遗,最具收敛固脱之能。
【脾胃】推荐阅读:
简单自我按摩护脾胃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