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报效祖国的资料(共10篇)
1.中国人报效祖国的资料 篇一
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
1】钱学森 资料: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后通过外交手段于1955年10月8日抵达广州,10月28日到达北京,受到祖国人民和科学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去世。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故事:
一、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克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二、名利观
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附:钱学森爱国的名言
(1)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2)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3)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2】李四光 资料: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揆,蒙古族,湖北省黄冈县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他是大清的工科进士,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对中国的能源、地震、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故事: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
3】黄继光 资料:
黄继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19日),原名黄际广,革命烈士,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营讯员。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阵亡,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2009年9月10日黄继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故事:
(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要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高兴地把一朵大红花带到了他的胸前,并对他说:“到了朝鲜,要多多杀敌,报答祖国和人民。”带着母亲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黄继光来到了朝鲜前线,被分配到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当通信员。虽然是当通信员,他时刻想着要多学本领,刻苦地锻炼自己。他工作积极,学习认真,进步很快。1952年7月2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二)1952年10月14日,美国侵略军开始向上甘岭597.9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敌人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小高地上,动用了两个多师的兵力,在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配合下,连续向537.7高地和597.9高地疯狂进犯,月夜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黄继光在战斗打响后,担负在炮火下送信,传达命令,接电话线,背伤员的任务。连续在敌人的炮火封锁下度过了4天4夜。
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第6连奉命事先夺下6号阵地,再夺取5号、4号阵地,必须在天亮以前拿下0号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战斗开始后,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要顺利。这时,突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敌人的集团火力点,使志愿军部队受到压制不能前进。营参谋长立即命令第6连必须炸掉它,同时组织爆破组。从黄昏7时30分到夜晚10时30分,6连已经向敌人发起了5次冲锋,仍未催毁敌人的火力点,许多战士都壮烈牺牲。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不拿下0号阵地,就等于没有按计划完成战斗任务,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就会受到影响。在这关键时刻,站在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站出来坚定地要求:“把任务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我保证完成任务。” 参谋长非常信任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现在我命令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他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友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们趁照明弹的亮光巧妙地前进,开始敌人没有发现他们,当离敌人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两名战友相继倒下了。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两弹,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人中心火力点前进。只剩下八九米的时候,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两挺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志愿军的冲锋又受到阻止。黄继光再次受伤倒下。这时天就要亮了,40分钟的期限就要到了,黄继光跃身而起,冲着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冲着那侵略者的顽固堡垒,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正在喷吐的火舌突然熄灭,正在死命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他那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
刹时,但任攻击任务的战友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高声呼喊“冲啊!为黄继光报仇”!他们踏着黄继光爬行的道路,很快占领了0号阵地,守在高地上面的敌军两个营——1200多人,全部被歼灭。
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布命令,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铭刻在上甘岭背后的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和不朽的业绩,像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永恒。4】钱三强
资料: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留学法国,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计划局局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作为原子能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计划地制定者,对中国原子能事业、“两弹一星”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1992年6月28日逝世。故事:
在法国11年的勤奋使钱三强获得了最高的奖赏,也赢得了留法中国人中学术水平最高的地位。在这样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下,钱三强却要回中国。
1948年,钱三强找到了中共驻欧洲的负责人刘宁一,提出要求回国的心愿。刘宁一鼓励他,“回国大有作为。”
钱三强也把自己要回国的打算告诉了导师约里奥。听了学生的要求,身为法国共产党员的约里奥满意地说:“要是我,也会作出这样的决定。”钱三强又去向约里奥的夫人话别。约里奥—居里夫人语重心长地说:“我俩经常讲,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希望你把这两句话带回去吧!”
导师的话,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钱三强临行前,两位导师在自己的花园里为钱三强夫妇饯行。1948年5月钱三强和他的夫人何泽慧,抱着刚半岁的女儿,带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带着导师的重托和法国同行的深情厚意,离开了巴黎回国。还随身带着一份珍贵的文件,这就是导师给钱三强在法国学习与工作的鉴定。
鉴定是这样写的:“钱先生表现出科研人员所具有的特殊素质,在我们共事期间,他的这些素质又进一步得到加强。他已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有些是非常重要的。他心智敏慧,对科学既有满腔热忱,又有首创精神。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实验室学习并在我们领导下工作的同一代科学家中,他是最优秀的。我们曾委托他领导几批研究人员,他用自己的才华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困难的任务,并受其他的法国和外国学生的爱戴。”“我们的国家对于钱先生的才干业已承认,并先后赋予他重任,先是任命他为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接着又聘任他为研究导师。他同时也是法兰西科学奖的获得者。”“钱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组织者。他具备了研究组织工作的领导者所特有的精神、科学和技术素质。”
1948年夏,钱三强带着法国朋友的友谊和祖国人民的殷切期望,回到了阔别了11年的祖国,迈上了新的里程。5】邓稼先
资料: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曾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逝世。故事:
(一)毅然回国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原子弹、氢弹等的研发,整整28年没有和妻子见面。
(二)奇迹诞生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 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同志离开人世。他,是个把一生献给祖国的人。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6】华罗庚
资料:
(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卒于日本东京,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1984年4月30日华罗庚在美国正式接受美全国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称号。1985年6月12日应邀到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突然心脏病发倒在讲台上,送院后证实不治,终年74岁。他一生著有200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还有10余部科普作品。故事: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7】刘胡兰
资料:
刘胡兰(1932-1947),别名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抗日游击队队员。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刘胡兰是唯一一个三代领导人题词的少年英雄,2009年,她被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故事: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场新型的农民战争,是用先进阶级的思想发动和武装千百万原来是小生产者的农民。刘胡兰作为一个14岁的农村少年便能加入共产党,这首先在于她从儿童团起就接受了党的教育,并看到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给贫苦农民带来了根本利益。为了捍卫本阶级的利益,她能不贪财、不惧死,最后面对敌人的利诱,只回答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在刑场上,她又大呼:“怕死不当共产党。”当时,匪军曾从现场的群众中拉出几个人,要他们去打刘胡兰,但没有一个人动手,这也恰恰表现出当时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那恰恰又是中共中央刚刚从延安撤退的8天后,毛泽东正决定离开陕北以游击方式同国民党军周旋。在此紧要关头,全党的领袖在指挥全国战局的百忙中,为一个年轻的女党员写下这样的文字,正有着激励全党和全体解放区人民去英勇奋斗以赢得战争胜利的寓意。
2.中国人报效祖国的资料 篇二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作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3.报效祖国的科研人生 篇三
1928年张存浩生于天津,祖籍山东无棣,抗战时随姑父傅鹰(享誉中外的化学家)、姑母张锦(化学博士)到长汀。曾就读于张伯苓所创办的重庆南开中学,1944年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并且考进厦门大学,次年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毕业。
1948年,张存浩赴美留学。张存浩本应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然而,1950年,他刚刚获得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的时候,朝鲜战争突然爆发。面对紧张的中美关系,张存浩不得不重新权衡自己的留学计划。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22岁的张存浩放弃了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回到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
第一次转行:研发火箭推进剂
1951年春天,张存浩谢绝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4所京区高校和研究所的邀请,辞别了家人,来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正式开始了他报效祖国的科研人生。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石油资源十分短缺,被外国称为贫油国。当时水煤气合成石油是世界性热门课题。面对新中国石油资源匮乏的严峻形势,他急迫地要为新生共和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才学。于是,寻找新的催化剂、新工艺,尽快使国家甩掉“贫油”的帽子,一度成为张存浩和同事们的奋斗目标。
在我国催化科学奠基人张大煜的指导下,张存浩开始与楼南泉等人全力投入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提出科学研究“三严”作风——“严格、严肃、严密”,一向严于律己的张存浩是作风忠实的履行者。他说:“科研工作必须一丝不苟,你的工作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过多少年回头看,脸也不红才行。”令人称奇的是,他和同事们在很短时间内就研制出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研究成果在产率、产品分布及催化剂寿命等方面都在国际上领先,每立方米煤气得到产品200克,而当时美国只达到150克。该成果1956年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随后,他开始面临人生中第一次转行——研发火箭推进剂。
20世纪50年代末,紧张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并迅速地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张存浩很快转入火箭推进剂研制,这对他来说几乎是全新的领域。60年代,他和楼南泉负責牵头进行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方面的研究,参与提出燃速理论及侵蚀燃烧理论,并开展激波管高速反应动力学等研究。火箭需要高能燃料,为火箭研制新燃料是一个全新课题,一系列复杂问题必须求得准确答案。张存浩和同事们在硼烷高能燃料、固体推进剂、固液推进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在这项重要前沿课题中,他同样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当时,这些研究在国外是绝密的,文献资料很少,而且实验的毒性和爆炸危险性很大。满头银发的张存浩回忆说:“当时这方面资料少,我们几乎是从头做起,非常艰难。”然而,他们的工作得到周恩来、陈毅高度期许:“这是对我们外交工作的支撑。”其间,张存浩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料理论,并建立了理论模型。
第二次转行:研发化学激光器
1973年,为了国家战略需要,张存浩再一次“转行”——研发化学激光器,参与发展燃烧驱动连续波氟化氢、氟化氘化学激光器的研究。
回首当年,张存浩说:“搞激光比搞火箭推进剂还难,主要是一无所有。资料、仪器、设备样样都缺,光谱仪、示波器什么都没有。”这是一个全新的前沿技术,以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和科研条件来搞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很大,而这项工作又需要集成多个学科的知识。对张存浩来说,这的确意味着又一次“改行”。尽管如此,在不长的时间里,他领导的中国第一台超音速扩散型氟化氢(氘)激光器的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的成果相当于当时美国达到的水平,为发展中国国防高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次转行:激光化学和新型化学激光器等领域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存浩与合作者从事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激发态分子光谱及化学、量子态分辨的分子传能及新型化学激光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第三次转行,在激光化学和新型化学激光器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1983年他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的研究,首次发展出光引发/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激光器。激光器的化学效率达34%,超过前苏联1988年发表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张存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科学》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他还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了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这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986年到1990年,张存浩出任大连化物所所长,开始了“科研管理一肩挑”的学术生涯。尽管他身为领导,又是项目负责人,但取得成果和获得各种重大奖励时,他总是把最大的功劳归于工作在第一线的学生和合作者。学生解金春博士回忆说:“获首届吴健雄物理奖的那篇论文,张先生排我为第一完成人,把自己排在最后。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当有人问他,为何尽可能地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时,他总谦虚地说:“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
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张存浩倾注了大量心血。对真正优秀的青年人才,他是发自内心地爱惜。他把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在香港等地讲学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赠给了大连化物所设立奖学金,以此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发奋学习、献身科研、报效祖国。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后,他在发言中说:“我将以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激励青年人青胜于蓝,秀出班行。”他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事或带过的中青年骨干和学生,早已不乏出类拔萃者,比如何国钟、沙国河、杨柏龄、桑凤亭、杨学明等,都已是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
张存浩说:“60多年的学术生涯,我常常想起那些共同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得到的荣誉少、待遇低,但没有他们协助,也就无法取得科研的成功。一想起他们,我就觉得特别感激。我忘不了他们。”让许多同事念念不忘的是,他在我国科技管理部门中第一个倡议设立了专门从事学风管理的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保障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赢得科技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赞誉。他的一篇题为《让反学术不端成为文化力量》的文章,对学术不端现象毫不避讳,“‘以量取胜’的政策取向以及相关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导致了科学价值的迷失。目前一些科技成果发布得过于随意,也是整体社会环境浮躁的折射……”说到最后,他还不忘整个环境对年轻人的影响,以及年轻人在其中应有的担当,“要形成反对学术不端的文化力量,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努力”。
4.中国人报效祖国的资料 篇四
黄继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某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被敌人一个集团火力点所困。黄继光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勇敢地冲向敌人地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就忍着重伤巨痛,跌倒了爬起来,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务,全歼敌人两个营,自己壮烈牺牲。根据黄继光生前的申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1957年加入共青团。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我的祖国
也许我的眼睛,再不能睁开 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怀
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
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
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
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
5.报效祖国的作文 篇五
妈妈说:“报效祖国,并不是要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你为祖国争光,做好每一件事,热爱祖国。
报效祖国,并不是你做一件小事就不是报效祖国。就比如说:保洁员、教师、医生等,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保洁员使我们的祖国更干净、教师培养出人才、医生为我们治病……”
我也经常听到爸爸说:“陈家的儿子去美国留学,就在那儿定居了,张家的儿子去英国留学,回到家乡,听说还要去搞科研呢……”
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像张家的儿子一样,报效祖国。我们应当为自我的祖国感到自豪,虽然中国比某些国家确实有些落后,但我们能够依靠自我的头脑去使我们的祖国更繁荣昌盛啊!
6.报效祖国的人物故事2 篇六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 鲁迅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另铸6000斤以上大炮40门,安置各炮台。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村集》。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江西省德安县人。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带领学生下农村生产实习,目睹了农村粮食短缺、群众生活困难的现状,决心从农作物品种改良入手,探索科技兴农之路,与饥饿和灾荒作斗争。
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按照他们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休学说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他设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4期杂志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7.建功立业 报效祖国 篇七
各位留学人员,青年朋友们:
25年前,我从美国学习归来。25年后的今天能在这里参加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欧美同学会举办的“2007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与一大批有志于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朋友们见面,感到特别亲切和高兴。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向参加这次活动的青年朋友们,并通过你们向广大海外留学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百年留学史,世纪强国梦。自1847年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以来,一代又一代留学人员满怀报国热情和求知欲望,远渡重洋,艰苦求学,并以各种方式报效祖国,为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在荣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功臣中,就有21位是留学人员。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106.7万人,其中学成回国的有27.5万人。回国人员中有许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不少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他们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中国留学史的新篇章。2006年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有66%、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中有40%以上为海外留学人员。事实充分表明,我国广大留学人员具有爱国报国的优良传统和奋发进取的优良品质,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工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曾对留学工作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情寄语广大留学人员,要与时俱进、发愤学习,为国服务、建功立业,心系祖国、热爱祖国。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留学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爱。为充分发挥留学人员的作用,党中央确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提出了“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工作要求,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广大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我们相信,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留学人员会越来越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近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17607亿美元,从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下降到2000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以神舟飞船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涌现。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國家行列,进一步显示和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祖国发展的辉煌成就,使海内外中华儿女扬眉吐气、倍感自豪,也极大鼓舞了每一位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现代化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前不久,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为青年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正是广大青年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施展聪明才智、实现报国之志的黄金时期。借此机会,我向广大青年留学人员提几点希望:
第一,弘扬传统,报效祖国。爱国主义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光辉旗帜,也是广大留学人员的光荣传统。希望朋友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留学回国人员执著的爱国主义精神,继续高扬留学报国的旗帜,自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的事业追求与祖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结合起来,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谱写新一代留学青年的爱国篇章。
第二,把握机遇,成就事业。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到处都是成就事业的沃土,到处都是大显身手的舞台。希望青年留学人员认清形势,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回国工作,勇于创业发展,投身祖国火热的现代化建设,投身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在祖国这块热土上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创新潜能和创业热情,成就你们的光荣梦想,收获事业成功的最大快乐。
第三,发挥优势,多作贡献。广大青年留学人员学有所长、视野开阔,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一些留学人员凭借良好的科研条件,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取得了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一些留学人员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创办了一批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企业;一些留学人员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扩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当前,我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广大留学人员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青年留学人员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立足祖国发展的需要,在世界高新科技领域中吹响“中国创造”的号角,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发挥优势、多作贡献。
第四,立足国情,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一切有志之士的成功真谛。广大青年留学人员在看到祖国发展成就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制正在不断完善之中,这是我们最大的国情,也是你们回国创业要面对的实际。回国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希望你们始终保持一种志向宏大、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善于在复杂条件下创业,敢于在艰苦道路上进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近年来,共青团、青联组织和欧美同学会在开发海外青年人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开创留学人员工作新局面。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留学人员更加积极投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洪流,把更多优秀的留学人员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要构建服务体系,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政策,加强与青年留学人员的联系,及时反映他们的意愿需求,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实把他们为国服务的热情引导好、维护好、发挥好。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留学人员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青年留学人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渠道,加大服务力度,从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为留学人员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贴切的支持,用感情的力量和真诚的服务吸引和感召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
各位留学人员、青年朋友们,我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你们归国创业、大显身手、为国服务正逢其时。愿你们的事业因服务祖国而更加壮丽,愿你们的人生因服务祖国而更加辉煌!
8.励志报效祖国的文章高考作文 篇八
读书是为了什么?我想:新时代读书是为了明理、获取知识、报效祖国。可惜个别人学问不用在正道上,反而做出对国家、人民有害的事情。这样的人跟林则徐的严以律己相比,真应该感到汗颜。我记起一件“行止不端,读书无益”的例子:3月,泉州市工商局开展查获假冒伪劣商品活动。执法人员根据群众举报,发现惠安县铁豹鞋业有限公司抓住消费者渴求健康、健美的心理,在官方旗舰店上做出“改善血液循环,,帮助塑身、减肥 ”的虚假广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夸夸其谈,一双普通的鞋怎会有如此神奇的疗效呢?泉州市工商局台商分局马上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看完大快人心的报道,我想:网店的负责人应该读过不少书,拥有高学历,才懂得设计网页、商品上架、销售登记、售后服务……可惜心不用在正途上,掉到钱眼里,才会做出“行止不端”的事,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自食其果。看来,林则徐的“十无益”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在每个人的心头警钟长鸣。
很多人都能做到“行止端正,读书有益”:戚发轫心怀科技报国梦,1992年起主持中国载人飞船“神舟”号研制;杨利伟在艰苦训练中理解、坚持航天事业梦;海归博士丁列明经过努力和奋斗,成功开发靶向抗癌药……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正是读书有益的最好注释。
9.中国人报效祖国的资料 篇九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发展前途。祖国,既是我们生存和立足的根本,也是我们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我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当听到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高亢奏响的时候,一种振奋。激昂。骄傲。自豪的心情就油然而生。
有人说:“祖国用她那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祖国用她那宽广的胸怀抱大了我们。”这当然都是对的。因为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忠诚、最纯洁、最真挚、最深厚、最伟大的感情。
我希望用漂亮的诗句赞美我的祖国;我希望用深厚的思想洞察我的祖国;我希望用动听的嗓音歌唱我的祖国。我要在脑海中采撷如花的词汇、捕捉如泉的灵感,构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真挚充沛的感情,唱出心中最优美动人的颂歌——我爱我的祖国,滔滔江水,滚滚黄河,连绵不断的山峰,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山川雄奇,祖国的河水秀逸,祖国的胸怀无比广阔。翻开我国历史画卷,曾经涌现出无数为了祖国利益奋斗不息、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这里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一代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为了让祖国能够早日摆脱苦难和走向富强,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成为让后人无限缅怀的光辉典范。
回眸间,当看到奥运成功举办,神舟七号顺利返回;伟大祖国成立60周年阅兵仪式,看到步兵整齐而坚实的步伐踏过天安门广场时,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我相信,此时此刻,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会为之激动、振奋!
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但是,面对中国的迅速成长,我们听到了真诚的祝福,也看到了出于各种目的削弱中国、遏制中国的企图。虽然如今的祖国不需要我们去冲锋陷阵、浴血疆场。但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应该自觉地把满腔爱国热情转化为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
10.陈福寿 用羽毛球报效祖国 篇十
1954年,印尼华侨陈福寿和王文教、黄世明、施宁安一同回到祖国,成为中国第一批羽毛球“海归”。
当时中国羽毛球运动水平之低,在今天看来不可想象。半个多世纪的征程,陈福寿先做运动员,再当教练员,历任福建女队教练、国家女子羽毛球队主教练、中国羽毛球协会副主席。作为一名印尼归侨,他把自己的事业与生命同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崛起紧紧相连,而他们的拼搏也换来了中国羽毛球运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巅峰状态。
与其代表印尼,不如代表自己的祖国去拿奖来得更有意义
羽毛球在印尼堪称国球,球馆林立,民间的高手众多。其中包括很多生长在印尼的华侨青年。陈福寿就是其中之一。
陈福寿祖籍福建同安,1932年出生在印尼。当时印尼还是荷兰的殖民地,不过因为父母经商,家境还算可以。到陈福寿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华裔了,但从他很小的时候,父辈就将“祖国是中国”的概念根植在他心中。
陈福寿的父亲很喜欢打羽毛球,在当地组织了一个俱乐部。在父亲的熏陶下,陈福寿从小就对羽毛球着了迷。上小学后,他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支羽毛球拍,中学时,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球手,他和同学王文教,鲜有对手。
在印尼,陈福寿曾获得印尼梭罗市的冠军,入选印尼国家羽毛球队,并代表印尼多次参加国际羽毛球比赛。1954年,印尼华侨组建了一支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在内的球队回国,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运动会。作为印尼羽毛球界名人,陈福寿也在其中。但是由于等到印尼华侨运动队抵达天津时,全运会早已结束,他们就和各个项目的前几名打了几场友谊赛。结果让陈福寿很吃惊,他发现中国的队员们简直没法跟他们交手,几乎没有一局能得到5分,而这几名队员已经是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羽毛球运动员了。虽然当时每场比赛都大比分取得了胜利,但是陈福寿心里却有说不出的难过。
“祖国的羽毛球运动水平这么低!我自己就是华人,与其代表印尼,还不如代表自己的祖国去拿奖来得更有意义。”回到祖国的念头一旦浮现,就再也无法按捺下去。陈福寿决定回国。王文教和黄世明、施宁安也决定一起回来。
回来的路并非一帆风顺。
听说陈福寿要回国,母亲首先反对。1951年陈福寿的父亲即已去世,年迈的母亲舍不得儿子离开,她担心儿子独自回国后遇到困难时孤立无助。但陈福寿决心已定,母亲和大姐终于被他说服,回国计划得到了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印尼政府也设置障碍阻止他们回归中国。为避免引起注意,陈福寿在护照中没有使用他在印尼的姓名,还同当地华文报纸负责人商议,在他与王文教、黄世明乘坐的轮船离开雅加达以后,才可以公布他们回国的消息。
这样,怀着赤子之心、立志发展祖国羽毛球运动的三位名将,在1954年6月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们回来的时候连汉语也不太会说”,陈福寿记得,当年训练的间歇,还要骑自行车到阜成门附近学习汉语,“那时我们一周训练6天,到了周日,我常到一所专门教归侨汉语的补习学校找朋友聊天。那个学校在阜成门,挺远的。”
就这样,他们仅有的几名羽毛球运动员——陈福寿、王文教、黄世明、施宁安——组成了中国羽毛球国家队,成为中国羽毛球队开拓者。后来,黄世明、施宁安等人去了香港,陈福寿和王文教则一直坚持没有走。
我们回来主要是为了祖国
回到祖国的怀抱,心情是激动的,但实际面临的困难还是有。“那个时候中国羽毛球运动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运动员技战术水平也很低。”与整体水平低相对应的,是当时训练条件的落后。
因为要组建国家队,陈福寿和几个运动员直接到了北京。但北京没有羽毛球馆,只好安排他们住在天津,在当地一个基督教青年会训练。一年后建成了北京体育馆,陈福寿他们才又回来。当时的北京体育馆,就建在现在国家体育总局的位置,现在已经年逾古稀的陈福寿,每天吃完饭最喜欢的事就是站在窗前,凝神看一会儿体育总局灰色的训练场和大楼。除了到福建省队任教练的几年时间,陈福寿一直没离开这个地方。
刚到北京时,条件很艰苦,陈福寿他们被安排住在体育馆附近的平房里,冬天没有暖气,只能靠烧煤球炉子取暖,这对在赤道地区生活惯了的印尼归侨们来说,的确难以适应。但他们一心想要振兴中国羽毛球事业,并不觉得十分难耐。
陈福寿记得,刚到北京的时候,自己一个月工资有二三十元人民币,觉得已经很不错了。后来涨到36元,“最后是45元,我记得。”在他看来,45元已经很高了!
就生活来说,那个时候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比印尼要艰苦得多,不过陈福寿说他们根本不考虑这一点,“如果只想着生活安逸,我们就不会回来了。毕竟我在印尼是名人,要找什么工作都很方便。我们回来主要是为了祖国。”
上世纪50年代,陈福寿他们这支国家队甚至没有教练。“训练时,我们自己商量着练。”
即便如此,中国羽毛球国家队的水平还是一路走高。1957年中国应邀前往莫斯科参加第7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林启武率领陈福寿与王文教、黄世明、施宁安等4名运动员参加。
这是中国羽毛球队首次参加的国际性比赛,当时参赛的还有丹麦、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羽毛球选手。在这次比赛中,陈福寿击败了英国运动员,获得了单打冠军,还与王文教合作,获得了双打冠军,并与一名苏联女运动员配合,获得了混双冠军。
虽然在陈福寿看来,当年的比赛近于表演,水平并不算高,东南亚的羽毛球强国都没有参加,但还是显现了中国羽毛球队的水平与实力,反映了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与进步。这种进步,缘于国家对体育事业尤其是羽毛球事业不断的投入,也凝聚着陈福寿和他们这一批羽毛球“海归”们的全情投入与不懈努力。
1962年,陈福寿因年龄、伤病等因素退役,由运动员转为教练员。执教将近30年时间里,他每天从早上6点队员出操开始直到晚上10点熄灯检查完毕回家,从来没有管过家里的事,但经他执教的刘晓征、陈玉娘、梁秋霞、韩爱平、李玲蔚等至今仍是中国女子羽毛球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陈福寿初当教练员的时候,选运动员的范围很小,群众中几乎没有羽毛球基础。当时,全国开展羽毛球运动最好的三个地方是福建、广东和上海,差不多都是印尼归侨比较多的地区。随着我们国家羽毛球队逐渐打出了成绩,陈福寿他们也有机会深入到工厂、学校跟群众一起运动、沟通、打比赛,随着经济的不断好转,大家也能买得起球拍打羽毛球了。陈福寿发现,选运动员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水平也有所提高了。他们这一代羽毛球“海归”,也在自己的奋斗中不经意地带动了整个国家羽毛球运动的发展与普及。
终于,他的队员实现了他最大的愿望。
1984年,中国女子羽毛球队首次出现在尤伯杯赛场上。她们技艺高超、打法快速多变,以5:0的相同比分,分别击败印尼、日本、丹麦、韩国和英格兰等强手,一举夺得第10届尤伯杯赛冠军,登上了世界女子羽毛球团体冠军的宝座。第一次参赛就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不能不令人咋舌。
此后,中国女子羽毛球队又连续夺得4届冠军,创造了尤伯杯历史上“五连冠”的优异成绩。前4次比赛,陈福寿都在现场,但第5次,就是1992年那一届,陈福寿已经退休。那次女队是他昔日的队员陈玉娘带队。
因患有心脏病,为避免激动,陈福寿现在甚至不能到现场看比赛,但他的心却始终不曾离开。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让人深深感受到这样一位老华侨的赤子之心和对羽毛球的一片深情:“过去一直有人要请我到国外执教。1954年,我们的国家那么穷,我还决心从印尼回来,就是为了祖国的羽毛球事业。我刚退休的时候好多国家请我去,我不去。哪怕再高薪聘请我也不去。我希望我们的水平不断地提高。在以后的比赛当中不断地拿出最好的成绩。因为不管我是国家队教练还是普通观众,首先我是中国人,我希望中国取得冠军。”
别的国家再高薪请我,我也不去
对于陈福寿来说,此生最憾未能在运动员生涯中代表中国队出征国际赛场。“我从印尼回国的时候,目标很清楚,就是拿到世界冠军,给祖国争得荣誉。可是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立,国际羽联搞两个中国,我们拒绝加入,所以我们也就没有了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
1972年3月,历经磨难的中国羽毛球队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照下,恢复成立,地点还是在北京体育馆,也就是现在国家体育总局的位置。陈福寿、王文教等第一批羽毛球“海归”纷纷从地方队和下放的地方回到北京,聚集在久别的羽毛球馆里。可是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已陆续步入不惑。陈福寿当时已经40岁,被任命为中国羽毛球队副总教练、女队主教练。他唯一的目标就是让培养的运动员拿到世界冠军。
【中国人报效祖国的资料】推荐阅读:
中国儿女报效祖国10-31
中国革命烈士的资料10-09
观看《中国梦·祖国颂》有感09-18
沧桑巨变话祖国——《话说中国》读后感06-21
中国梦·我的梦:愿祖国繁荣富强06-27
我和我的祖国《读懂中国》活动“五老”访谈观后感有哪些11-11
《中国梦祖国颂》喜迎国庆联欢晚会观后感08-29
我的梦·中国梦资料09-09
中国史复习资料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