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科研活动制度

2024-11-09

幼儿园教科研活动制度(精选8篇)

1.幼儿园教科研活动制度 篇一

幼儿园教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必要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是规范我园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幼儿园跨越式发展,提升幼儿园办园品位的需要。根据我园开展教育科研的现状及取得的成绩,结合教育科研管理有关要求,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组织建设

1、成立幼儿园科研小组,科研小组为幼儿园管理教育科学研究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幼儿园科研小组应遵循“立足实践,服务教育教学”的原则,以幼儿园办园宗旨为指导,组织开展教育科研;以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幼儿、教师、学校发展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宗旨。

2、幼儿园科研应以校本研究为重点,提倡教师将“问题意识”上升为“课题意识”;鼓励教师把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升华为校本研究课题。

4、县、镇、园三级教育科学研究管理组织应制定阶段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有关规定制度,实施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4、园级各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协同作用,有序运作,结成 网络,发挥组织管理的系统功能。

二、课题日常管理

1、幼儿园在对课题加强领导管理的同时,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经费等条件上给予积极支持。对科研、教学人员考核时,参加课题研究工作的时间、表现和成果列为重要内容。

2、课题研究中,课题班应于每年九月底提出本阶段(上年9月到下年6月)的研究工作报告和下阶段的研究工作计划。

3、科研档案

(1)、课题研究建档范围

①选题、开题阶段——调查报告、方案论证、开题报告、立项申请、审批手续

②研究阶段——各类原始记录、影像资料、工作日记、会议记录、参研人员培训记录、专家及有关人员咨询记录、阶段总结、进展报告、研究方案修正记录、论文、实验及分析、研究课教案及评课记录

③总结鉴定阶段——研究报告、成果报告、经验总结、论文、专著、结题验收材料(结题申请报告、鉴定会议记录、鉴定结论书)

④成果推广阶段——推广应用情况记录、应用效益 ⑤成果获奖材料(2)课题研究档案管理

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研究材料和有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在结果处理阶段要认真做好材料汇总、分析、整理工作,最后形成课题档案。

三、学校科研队伍的建设

1、幼儿园应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

2、做好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工作。有计划地对教师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

3、每个班每学期两次课题园级研讨活动,每学月召开一次课题组工作会议;定期召开各课题教育研讨会。

四、幼儿园教育科研的激励

1、对课题研究人员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记入本人的业务档案,作为评优、评先、评特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2、对开展工作积极、认真的课题组成员,期末考核享受一定的加分待遇。

3、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课题,学校根据情况对课题组成员设立研究贡献奖。

4、对获奖、发表的课题论文,对结题获得各级政府或主管机构奖励的课题及其它成果,按教师单项奖励条例实施。

5、对进行个体研究的教师,学校根据其成果大小、类别、级别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五、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由幼儿园直接拨给,主要解决两项费用:课题资料费和科研成果评奖所需经费。

教研、科研工作制度

1、针对本园保教工作实际,每期选择1—2个研究专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开展科研实验,指派专人负责设计科研方案,并组织实施。

2、保证每周二小时教研活动时间。围绕研究专题内容学习交流现代化教育思想、理论,了解最新教育信息,做好教研学习记录,积极开展教育实践研究活动。

3、教师、保育员要按时并认真参加研究活动,踊跃承担研究任务。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敢于争论,勇于探索、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主管领导在研究活动前必须熟悉了解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做好充分准备,保证研究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5、每学期对教研科研工作实效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和总结。积极撰写自己教研工作的经验论文、经验总结,并在园内交流,以促进相互了解和提高。

教研组活动管理制度

1、每月组织一次教研活动,由课题组长和教研组长主持。

2、组织学习教育理论、上级下发的文件;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与课题有关的科研信息。

3、定期研究课题及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为教科研攻坚主题。

4、做好课题的跟踪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

5、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学经验交流,推荐优秀论文、典型经验,到全园大会上交流。

公开课管理制度

1、确定公开课的主题。每次公开课(包括观摩课、优质课和研究课)应明确解决的主要问题,主题可从两方面思考:一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结构的改革。二是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2、公开课的人选,应选择教研能力强、有教学特点的教师承担观摩课或研究课,一般性的研究课由普通教师或青年教师承担。要重视课前指导工作。对青年教师可采用讲、评、讲的方法。这样分层次提高教学能力。

3、作好公开课的准备工作。组织全组教师,集思广益,共同修改和确定公开课的实施方案。重要的公开课,业务园长要亲自把关。

4、做好评议工作。听课教师要认真听课,做好记录。评课应客观公正,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民主氛围。从公开课的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讲评。评议的一般程序:首先由主讲教师谈教学设计思路,然后听课教师评议,最后由主持人综合归纳提出改进意见。主持人要及时填写纪实材料,交教导处存档。

科研过程监控制度

1、科研管理人员认真组织课题研讨并填写活动纪实。

2、课题实验人员要认真研究实施课题计划,并及时上交研讨课教案、课题阶段小结等纪实材料。

3、课题实验人员要积极参加县、镇、园组织的研讨活动,不得迟到早退,有事请假。

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1、为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幼儿园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由以下项目组成:科研成果奖励费;参加省、市、县学术活动费;省、市、县优秀课题奖励费等。

2、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资料费、实验费、调研旅差、学术活动、科研工作津贴、科研奖励等。

3、科研成果是指: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参加国家、省、市、县征集评选出的优秀教案;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教材;公开发表的文艺作品、美术作品。

4、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参照我园各项工作考核奖惩制度。

教科研管理制度

翟家中心幼儿园 2013年9月

2.幼儿园教科研活动制度 篇二

一、制度制订行政化

病例1:不少学校教科研制度的制订以校长的意愿为主、以学校行政领导集体商讨通过。教科研制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种从上而下制订的教科研制度多数教师不太认可,执行的效果并不好,有些甚至成为教科研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诊断: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一线教师,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的制订更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参与,要扭转制度建设凭领导的个人意见的片面经验化缺陷,避免制度建设的匆忙实施,要在反复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成熟以后再实施。

矫正:以“民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

我们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完善,包括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科研理论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出台都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目的在于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激情,充分给教师放权,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在讨论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全体教师对本校的教科研制度一致认可,执行力较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制度落实形式化

病例2:不少学校都有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纸空文,真正严格按制度管理的很少,执行的效果很差,严重影响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研究的质量。

诊断:现在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当作“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在教科研工作管理上不到位,不作为,对于教师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只要教师能通过结题就行,不管质量如何,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有不少难言之隐,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

矫正:严格执行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具体工作由教科室负责落实,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科室主任要制订出学校教科研三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教科室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对学校所有的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在各课题组中开展七个方面的工作:1. 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2.课题立项后及时组织开题论证活动。3.要求课题组定期举行理论学习活动。4.参加每月一次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5.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上交阶段性成果。6.上好课题研究课。7.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我们严把“七关”,要求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我们建立了检查通报机制,把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对于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作批评教育,及时终止该课题的研究经费支持,维护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课题研究“假、大、空”

病例3:多数学校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缺乏研究中的专业引领;多数教师重课题立项,忽视开题论证;多数教师重课题结题工作,忽视课题过程研究,缺乏对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缺乏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提炼。

诊断:现在做课题研究的老师多数是为了评职称,在研究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假、大、空”和“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去研究自己身边的教育或教学的某一真问题。有些课题组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资料,由于研究者不会撰写研究报告,缺乏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提炼能力,不能较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最后造成课题无法结题或勉强结题。

矫正: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

为了有效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长和组内其他教师一起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在学期初就先确定好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围绕教研主题定一个相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必须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从自己身边的教学小问题入手,从小题目开始,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逐渐过渡到小题大做,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学,相得益彰,克服单纯地为科研而科研和低层次的教研倾向,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各年级的教研组都要有研究课题,教研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如我校的市规划课题“利用成果袋高效突破小学起始年级的识字量”的负责人就是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带领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开展有关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市规划课题“第二学段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有关数学活动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

四、科研成果推广少

病例4:多数学校比较重视教师论文获奖与课题结题,忽视教科研成果的培育,对于获奖的优秀课题很少有学校组织过成果推广活动。

诊断:学校层面的教科研成果推广这项工作比较难以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对于推广教科研成果的意义认识没有到位,在思想上对于成果推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为一线教师创设平台;二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少理论指导,缺少共性和普遍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第二次实验验证,不像大学教授、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规范、专业,采用实验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级进行多次实验推广。

矫正: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

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是开展有效研究的保障,课题成果推广工作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成果的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由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在每年课题申报、研究中期和结题后做好课题“三关”管理和指导工作,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好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奖励制度以“精神奖励”为主、淡化“金钱奖励”、追求“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指导思想,对参加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和教科研论文获奖的教师进行奖励,并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评先进、评职称的条件之一。

3.学校教科研制度不当现象分析 篇三

一、制度制订行政化

病例1:不少学校教科研制度的制订以校长的意愿为主、以学校行政领导集体商讨通过。教科研制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种从上而下制订的教科研制度多数教师不太认可,执行的效果并不好,有些甚至成为教科研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诊断: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一线教师,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的制订更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参与,要扭转制度建设凭领导的个人意见的片面经验化缺陷,避免制度建设的匆忙实施,要在反复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成熟以后再实施。

矫正:以“民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

我们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完善,包括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科研理论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出台都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目的在于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激情,充分给教师放权,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在讨论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全体教师对本校的教科研制度一致认可,执行力较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制度落实形式化

病例2:不少学校都有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纸空文,真正严格按制度管理的很少,执行的效果很差,严重影响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研究的质量。

诊断:现在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当作“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在教科研工作管理上不到位,不作为,对于教师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只要教师能通过结题就行,不管质量如何,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有不少难言之隐,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

矫正:严格执行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具体工作由教科室负责落实,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科室主任要制订出学校教科研三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教科室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对学校所有的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在各课题组中开展七个方面的工作:1.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2.课题立项后及时组织开题论证活动。3.要求课题组定期举行理论学习活动。4.参加每月一次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5.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上交阶段性成果。6.上好课题研究课。7.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我们严把“七关”,要求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我们建立了检查通报机制,把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对于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作批评教育,及时终止该课题的研究经费支持,维护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课题研究“假、大、空”

病例3:多数学校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缺乏研究中的专业引领;多数教师重课题立项,忽视开题论证;多数教师重课题结题工作,忽视课题过程研究,缺乏对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缺乏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提炼。

诊断:现在做课题研究的老师多数是为了评职称,在研究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假、大、空”和“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去研究自己身边的教育或教学的某一真问题。有些课题组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资料,由于研究者不会撰写研究报告,缺乏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提炼能力,不能较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最后造成课题无法结题或勉强结题。

矫正: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

为了有效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长和组内其他教师一起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在学期初就先确定好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围绕教研主题定一个相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必须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从自己身边的教学小问题入手,从小题目开始,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逐渐过渡到小题大做,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学,相得益彰,克服单纯地为科研而科研和低层次的教研倾向,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各年级的教研组都要有研究课题,教研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如我校的市规划课题“利用成果袋高效突破小学起始年级的识字量”的负责人就是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带领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开展有关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市规划课题“第二学段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有关数学活动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

四、科研成果推广少

病例4:多数学校比较重视教师论文获奖与课题结题,忽视教科研成果的培育,对于获奖的优秀课题很少有学校组织过成果推广活动。

诊断:学校层面的教科研成果推广这项工作比较难以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对于推广教科研成果的意义认识没有到位,在思想上对于成果推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为一线教师创设平台;二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少理论指导,缺少共性和普遍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第二次实验验证,不像大学教授、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规范、专业,采用实验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级进行多次实验推广。

矫正: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

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是开展有效研究的保障,课题成果推广工作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成果的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由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在每年课题申报、研究中期和结题后做好课题“三关”管理和指导工作,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好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奖励制度以“精神奖励”为主、淡化“金钱奖励”、追求“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指导思想,对参加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和教科研论文获奖的教师进行奖励,并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评先进、评职称的条件之一。

校本教科研制度的规范建立与有效运行,有效提高了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科研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有效加强了学校对教科研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品质。

4.杭十中教工教科研活动管理制度 篇四

为了进一步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实现科研兴教,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向新的方向发展,鼓励教工撰写有一定质量的论文,特制定本校教科研活动管理制度。

一、具体要求

1、凡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三年内至少有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区三等奖及以上;或在市级以上正式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校级论文评比二等奖及以上;或参与学校在区级以上立项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其中3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年必须要撰写一篇论文)。

2、凡具有中学中级职称的教师,三年内至少有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获校级论文评比三等奖及以上;或在市级正式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参与学校在区级以上立项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其中3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年必须撰写一篇论文)。

3、凡具有中学初级职称的教师,三年内每年须有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三年内有一篇论文获校级优秀论文奖;或参与学校区级以上立项课题的子课题研究。

4、凡教辅人员三年内须撰写一篇工作经验交流文章或专题论文。

二、奖励办法

1、学校决定设立杭十中教科研活动奖,完成三年内教科研任务教师的奖励规格暂定为200元,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完成每年教科研任务的奖励规格暂定为100元。

凡完成学校规定的教科研任务项目者,均可获得教科研活动奖,未完成者将全额扣除。

2、教工教科研项目每年上报教科室,以校教科室公布为准。

3、凡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教科研任务的教工,年度综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不得被评为系统级以上先进个人(包括教坛新秀)。

4、凡本年度在国家、省、市级正式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按《杭十中教职工工作成绩奖励条例》奖励。

三、各类论文送审途径

1、每年9月举行校论文评比。由校科研成果评审小组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2、每年下半年市、区各学科年会论文评比。由各教研组长根据教研大组的要求及时选送组内的优秀论文参评。

3、每年上半年市、区教研室举行教学专题论文评选,由校科研成果评审小组在校内评比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论文参评。

4、每年下半年市、区教科所举行的教育教科研优秀成果评选。

参评对象是:

(1)列入省、市、区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计划,并已完成研究的课题成果。

(2)德育、学校管理、团队等非学科教学类的科研成果。

杭十中教科室

5.幼儿园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篇五

1、成立教科研组,明确职责,做到有近期、远期科研工作计划。近期:(学期、学年科研工作计划); 远期:三年科研规划,期初有计划,活动有记录,期末有总结。

2、课题的确定应遵循超前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等原则。针对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本园的实际出发,围绕教育的目标、管理、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验研究。

3、教师选题应根据本人的基础和已有的条件,力所能及,应先选择那些范围较小的,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易出成果的课题,应尽量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

4、从幼儿园科研规划课题指南或本园承担的区、市级课题的子课题选题研究。

5、凡是课题申报成功或被立项,项目负责人应对课题开展定期的专题探讨,发动组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汇报课,反映研究的情况,并及时做好阶段性成果或课题的总结性论文,力求取得成果。

6.幼儿园教育科研活动的相应材料 篇六

金水湾幼儿园教育科研工作汇报

东台市金水湾幼儿园

2014年

深化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金水湾幼儿园教育科研工作汇报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幼儿园前进和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我园承担了江苏省省“十二五”课题《学科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实证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设计与效能的研究》、《新课程体育(音乐、美术、卫生)等课程教学法研究》,在市教科所的领导和关怀下,通过我校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在研究中,我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资源,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为了促进学校发展、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开创幼儿园“十二五”新局面,近年来,我园一直在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教育科研发展新思路,基本确定了“科研兴园、科研促教、科研育才、科研名师”的教育科研工作目标,努力在科研中“求发展、求活力,求创新”。

“十二五”初,我们对幼儿园教科研工作重点作了重新定位与调整,确定了以“十二五”课题引领课程改革,提出了“让课题走进游戏”的研究思路,立足游戏教学,使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产生良性互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动教科研质量和现代教育的发展。现将我校教科研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立和完善机制,为科研工作高效运作保驾护航。走“科研兴园,科研兴教”之路是幼儿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教育科研的高效运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机构组织和规范的规划管理基础上。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建立教科研工作四级管理网络

1、健全了“幼儿园——教导处——课题组(教研组)——教师”四级科研工作管理网络。为了使教育科研工作更为规范、扎实、有效,幼儿园于近年安排科研主任主抓,学校配备了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参与研究,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课题有研究小组,成员基本稳定,基本形成以幼儿园主课题带动各学科子课题规范运作的格局。中青年教师占各课题组成员100%,骨干教师占各课题组成员80%。在科研管理上我园主要采用分层负责制的管理办法:以园长为组长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负责定向;以教研组长主任为主的教导处具体实施指导教科研工作,负责定标;以各课题组组长为主的课题组具体落实教科研工作,负责定位。同时,幼儿园能逐步优化教师群众性的教育科研运行机制,在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中,突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中心,做到“计划、实践、反思、总结”四个结合。这样层层负责,责任到人,使我校教科研工作逐步入轨运行。

2、明确课题组职能。我们明确规定课题组负责人必须负责制订好计划、组织指导开展研究活动、听课评课活动等;课题组成员要有相应的任务落实,积极主动参加课题组各种研究活动,撰写好教学设计、经验总结、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等。

3、园长重视教育科研,把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经常深入课题组指导研究工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活动。现在几个课题的研究工作运作良好,有序结题,与园长领导的重视和带动是分不开的。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加强科研工作的管理力度,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了有关科研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职责,执行情况良好。如: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工作条例、教科研奖惩制度等。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实施,我园科研工作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序列化发展。

(三)抓好教科研工作三项流程的管理

1、目标管理。每学期初,我们要求各课题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好阶段性研究目标。各教师也相应根据各学科特点,确立各自的科研工作研究目标,围绕各研究任务与主题,联系实际确定各自的研究子课题,我们要求各子课题宜小不宜大,要源于游戏并服务于教学。

2、过程管理。幼儿园能充分重视科研工作的规范管理,能切实做好科研信息的收集和科研资料的积累、整理和保管工作。各类资料管理较好,主要资料齐全,有一定的过程和活动资料。同时,教务处能根据研究过程适时进行督查指导,激励促进科研工作,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督查:(1)科研课题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2)研究过程记录及材料积累是否完善;(3)研究效果如何;(4)科研阶段性成果的推广。

3、评价管理。幼儿园根据制定的科研工作目标,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专项评估,采取过程管理和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评模式,同教师学期考核相挂钩,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效果,评估结果纳入教师科研工作考核。对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学术交流等)的教师,根据学校考核细则进行奖励。

二、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提升科研队伍工作实效

(一)构建学习型组织,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要全面推进幼儿园科研的工作,提升幼儿园科研的质量,关键在于人,在于幼儿园的教师群体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而面对时代的要求,我们教师群体中原有的问题和缺陷也逐步地暴露出来,所有这些,都制约着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幼儿园把科研的首要任务放到了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上。

1、加强对教师理论学习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育科研的思路与方法。近年来,我们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组织教师学习一些与幼儿园研究课题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课改前沿理论,促进教师更深入地把握课程改革的内涵。在学习中我们要求:(1)游戏活动要做到常态化、经常化、自主化,要把游戏作为生活的一部分。(2)要讲究学习的实效,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3)学习的方式要多样,一方面要加强自学研修,促进专业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要通过讲座、进修、研讨等形式聆听窗外声音,促进教师对外来知识吸收和分享,教研组内要注重信息的互通与交流。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和讨论,从整体上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为深化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组织教师开展读好书活动,并做好相关理论摘录,写好学习心得,100%的教师有读书笔记。同时鼓励教师上网阅览,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并且积极为区网站建设投稿。

2、为提升我园信息化水平及教师信息化素养,我们对幼儿园全体教师进行了多层面的培训。

3、抓好各级各类培训和校际交流为迅速提高幼儿园科研整体水平,力争使幼儿园科研质量上个新台阶,我们持之以恒地抓好了幼儿园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掌握新理念。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加强业务培训:一是继续努力创设机会,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走出去,扩大眼界,通过学习把更多的先进理念、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带回来,加以融合、内化、吸收,使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跟上了新课程标准的步伐。二是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科研培训、学历培训,为教师创设优越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学历层次,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4、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幼儿园非常重视培养骨干教师,认真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为培养骨干教师了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搭建了促进他们成长的平台,让广大骨干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向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而努力。

(二)树立人人都是科研工作者的意识,积极投身于教改实践我们幼儿园响应校本研训的口号,号召全体中青年教师都来参加教育科研,都来争当科研型教师。目前我园现有研究课题三项,参与课题研究的中青年教师达100%。学校则根据课题分解的原则,让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围绕主课题,确定好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制订好研究计划,做到期初制定个人研究方案,期末写好个人总结。各青年教师都要通过实践课、论文、案例等形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随堂课均要能看出课题研究的痕迹。

三、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7.浅议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创新 篇七

一、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概论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科研成果考评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重点学科建设办法、学科带头人培养办法等科研管理文件组成。科研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是评价成果,还兼有评价项目、评价学科等作用。其中直接参与评价的是科研成果考核办法,其他几方面间接为科研评价体系服务。科研评价体系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晴雨表,对学校科技水平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能够起到体制的支撑作用。科研成果考核制是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科研评价办法,根据科研的特点通常采用量化方式。通过这种考核评价制度,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成功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科学研究的差距,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科研机制接轨的科研评价体系。科研成果通常以著作、论文、获奖、专利等几种方式体现,成果的评价也围绕这几方面展开。科研评价伴随着科研成果的产生而产生,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校科研的诸多信息。比如教师个人的科研实力、科研意识、研究周期、研究方向及视野、对研究领域的把握能力等;通过科研评价还能够显现出评价方式的恰当与否,科研成果的层次及质量,学科和梯队是否均衡发展,学术氛围是否与整体科研环境相适应等等。因此,能否建立较为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成果,就成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科研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一)科研评价的原则

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和定量评价,应根据科研工作自身的特点,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要有可检验性,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应结合国家当前的科技政策,有目的地引导科技人员紧紧围绕国家目标进行研究活动,通过引入竞争手段,来调节科技投入,保持旺盛的科研活力,促进我国高校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评价使科技人员找出差距,达到提高科研效率的作用。

2. 系统性原则。

应将科技绩效的表现形式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设指标不可随意增加或删减,体系是定量评价的核心。

3. 科学性原则。

要对科研绩效不同的产出形式及实质意义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评价,评价的指标应科学、合理。

4. 公正性原则。

选取能够借鉴的定量数据,这些数据应在科学共同体内有共识,尽量减少二次赋予权重。所定量评价的数据及权重应是可以得到的,并具有可比性。

(二)科研评价的方法

科研成果的评价依据科研工作量考核方法、科研奖励方法、刊物出版社认定标准等管理文件。科研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依据成果发表的刊物,项目获批的类型,可以关注成果被同行查询、引用的频次,还可留意它在评奖体系中的等级等等。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对科研成果的客观评价。例如科研项目的获批就是一种科研评价方式,它是对项目研究意义和思路的认同,但不是对科研项目的最终认同,属于阶段性评价;又比如科研成果获奖,也是一种评价方式,而且是一种对科研成果的最终评价方式。

科研评价的核心是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是对科研成果的再认识过程,这种再认识体现了科研评价的水平。评价是必需的,关键是要有合适的方式和手段;评价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评价要经得起环境和时间的考验;评价是通过成果间的比对实现的;评价建立在数据基础上,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三、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高校科研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提高我国科研评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仍然严重。

(一)评价价值导向不正确,对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重视不足

目前高校科研人员普遍陷入了申请项目、写论文、评职称,再申请项目、再写论文、再评职称的怪圈。近期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关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几十年来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中的四种新药中有三种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究其原因就是一直将论文的多少和好坏作为衡量科研工作的重要标准,导致研究人员将研究结果首先以论文的形式予以发表,而没有能够及时申请专利。这样的案例在我国高校中也比比皆是。多年的研究成果本可以通过申请专利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评价的价值导向不正确,使我们将一批占领科学制高点的机会拱手让人。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只追求学术效益,不重视实际效益,尤其不重视知识产权和成果的转化,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二)评价标准不科学

科研评价的标准问题,一直是高校科研评价的难题,大家都在关注并努力探索一种既符合科学研究发展规律,又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标准。目前国内高校科研评价标准的设置,普遍采用SCI标准及其影响因子。通过采用SCI标准及其影响因子对科研进行评价,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在相关期刊上发表论文,使我国在国际上的科研影响力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提升。然而在这一目的基本达到后,高校科研继续沉浸在“SCI热”中,只会适得其反。

(三)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简单化、绝对化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科研评价形式简单化、绝对化,忽略了学术精神、科学态度、学术品格的培养,促使部分科研人员产生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心理。一方面,科研考核体系注重对个人的考核,已经不适应21世纪科学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需要,分散了队伍的凝聚力,削弱了科研创新能力,浪费了科研资源。另一方面,科研考核体系注重短期效益,使科研人员乐于从事短平快的小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致使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越来越少。一些科研人员甚至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分成数篇来发表,或者东拼西凑应付考核。此外,科研考核体系形式单一,没有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科研人员的角色,用一种机制来评价所有的教师。即使针对文科和理科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进行考核,也只是用同一公式乘上不同的系数来折算而已,忽略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等不同特点以及不同人员所从事的不同工作任务性质的差别。

(四)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当前,为解决办学经费的燃眉之急,许多高校把“财源”寄希望于科研经费,大学科研不得不违背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在研究方向上作出某些倾斜,重横向课题,轻纵向课题。横向课题一般来说应用性强、见效快、收益高,理论水平和要求相对低于纵向课题,所以即便是某些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学科专业也跃跃欲试。对研究者个人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也使他们乐于从事“效益科研”。政策上的倾斜更形成了对科研评价的误导,使之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进而导致科研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使纵向研究所获得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少,自身造血功能越来越差,处境越来越不利。不注意大学科研的长期目标,没有理论研究作支撑的大学科研,其代价和损失是潜在的却又是难以弥补的。

(五)评价过程不严谨

在科研评价过程中,时有委托方同时也是评价方现象的发生,这从某种意义上也就造成了评价过程的不公正。加之经费限制,在聘请专家的过程中,往往也只是聘请本地专家甚至本单位专家参与评价。本单位专家对情况熟悉了解,这是有利的一面,但难免评审人和被评审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使评价结果失去公正。一般评审都是会议评审,评审材料在评审当天才发给评审专家,而一位评审专家要对五个以上的项目进行评审,在这么短时间内消化多个项目材料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

四、科研评价制度的创新

科研评价制度的创新首先要观念创新,其次要方法创新。这种改进与创新会使评价体系更加合理。要探索多种方式并存的评价之路,除量化考核方式外,还可尝试成果代表作制度、分类考评制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制度、行业共同评价机制、时段考核机制等其他评价考核方式。多种评价方式互为补充,共同完成评价制度的合理构建。

(一)明确评价地位,完善考核办法

科研评价制度作为评估个人及团体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管理方式,首先要定位准确,其次应有效实施,并与学校相关人事用人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福利分配制度等管理制度相结合。科研管理办法应随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和完善,要开阔眼界,横向比较,学会借鉴。这种完善还应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且不能与其他管理文件、规章制度产生冲突。

(二)细化基层单位的科研目标

学校有总体的科研发展目标,同时应细化基层单位的科研目标,这样有利于对其科研业绩进行评价。应根据不同基层单位的科研实力和特点进行二次定位。对那些成果突出、基础扎实、整体科研实力均衡、具备冲刺高水平成果或拥有实现重大突破潜力的“研究型”基层科研单位,工作的重心应放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突破和“研究型学者”的培养上;条件成熟的系部逐步实行“系改院”制度,为学科群的形成搭建发展平台。这样通过细化基层单位的科研目标、规范基层单位的科研行为来完善学校的科研评价体系。

(三)重视科技会议文献,多视角引入评价方式

一些被忽视的内容常常是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比如学术讲座及国内外科技会议文献,它虽不产生直接的成果,但却参与了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其潜在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在科研考核中应重视对科技会议文献成果的评价,并体现以相应的量化分值。

(四)建立广泛的成果自评与互评机制

成果自评首先是一种自我评价,其次也是一种对研究的再认识过程。通过自评,既能总结经验,宣传自我,也能减少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提高效能;互评则是形成一种同行间的成果互识、互查机制。每年度的科研考核工作,首先是系、部的自评打分,基层单位应充分行使自己的评价权,组织广大教师进行广泛的成果互评。这种互评机制还能对整体学术氛围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更新观念,重视成果查新及查重工作

查新与查重是关注成果被引用、被重视程度的手段,也是一种评价成果的可行方式。今后不管是申报科研项目还是申报成果获奖,都要到具有相关资质的科技检索部门检索查新,以确定研究课题的新颖性及可研究性,及时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增强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的查新意识,减少研究项目申报的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研究等现象,提高申报的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六)加强科研管理平台建设

科研管理平台不直接评价成果,但它也是科研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更新管理手段和方式。有条件的高校应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内部的科研网,研发或购买科研管理平台软件,建立学院、系部、个人信息共享的科研管理系统,实现科研考核、科研评价的网络化和信息化。通过硬件等外部条件的改善为科研评价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七)完善与科研评价机制相配套的科研激励机制

改变科研奖励办法,更新科研奖励目的,建立真正意义的科研评价激励制度。学校不再进行年度科研奖励的经费预算,而是把奖励的经费积累起来,建立专门的科研评价基金。其本金及利息用于支付科研奖励,但不像以往那样发到个人手中,而是给每个教师建立其专门的科研账户,把对教师的年度科研评价(考核得分),以量化的方式折算为货币,存入其个人的科研账户。科研账户里的钱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只有在教师退休时才可支取;另一种方式是可以随时支取,但只能专款专用——用于科研(购买科研资料,参加学术会议,发表或出版学术成果等)。这样从实际出发,既有利于提高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奖励经费真正用到科研上。

(八)完善评价方式,引入对机构的科研评价机制

许多学校的科研评价制度只是针对教师个人的科研业绩进行评价,对以系为单位的机构评价存在空缺。因此应建立针对基层单位的科研业绩考评制度,对基层单位进行科研业绩总量的考评,将教师个人科研工作量考核和基层单位科研业绩考核结合起来,拓展评价渠道,完善评价方式。

(九)严格按制度办事,减少非学术因素对科学评价的影响

非学术因素是影响科研评价的主要外在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改变外部环境上做文章。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都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拒绝浮躁,求真务实;其次严格按制度办事,坚决杜绝人为因素对科研评价的影响;加强对考核的舆论监督,增加评价的透明度及广大教师对科研评价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在评价体系的构架下尽量做到科研评价的公正、合理、求真、务实。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胡杜荣.关于建立科研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的讨论[J].科技进步理论,2001,(5).

[3]刘恩允.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4]吕春,彭博文.对高校科研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7).

[5]路文杰,付朝霞.高校科研业绩评价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7).

[6]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7]丁福虎.科研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0,(3).

8.幼儿园教科研活动制度 篇八

一、剥茧助推,层层剖析

课题确定之初,老师们有些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打破瓶颈?如何突破?后来我们有了新思路:把问题剥茧,一层层剖析。课题教研活动中,我们抛出问题:“幼儿合作在定向运动中,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还是联合活动、个别幼儿主导?”“幼儿合作是一蹴而就,还是平时就要积累?”“你会觉得还有哪些内容、形式可以拓展?”这些问题一抛出来,老师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索,于是《幼儿日常合作观察记录表》诞生。班级教师观察记录孩子们的合作行为,发现原来合作可以发生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方面:建构游戏、绘本阅读、棋类游戏、绘画活动、户外活动……观察记录让老师们了解并掌握幼儿的发展状况,心中有底气,也让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分析与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增强活动开展的实效性。这样一来,课题讨论时,大家有话可说,轻松自然地表达、阐述、讨论,于是课题活动的内容、形式,趋于更丰富、创新、灵活。

老师们随时关注幼儿生活和学习中一些热门话题,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定向运动中,例如:通过猜谜语、成语接龙小游戏、合作游戏等多种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课题开展就这样又有了突破,针对每次课题开展活动时,都是教师在包办代替,设计地图、选择藏宝地点等,还有孩子在一次次开展活动后有些兴趣疲劳,我们又开始了助推“能不能让孩子自己去绘制地图?”“有没有新的刺激让孩子激发兴趣?”让课题不断地完善,积极开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定向运动”。例如:让幼儿自己绘制地图、自己藏宝、自己寻宝、自己设置不同“障碍”加大游戏难度,采取计时奖励等等。做课题做研究就要有严谨的态度,不断思考,不断突破。

二、形式多样促教研之花绽放

我们将以前单一式教科研调整为多元式:有专业知识学习,也有直面问题讨论、小组专项教研、教研我做主(轮换担当主持)、微视频教研、微信教研、交流碰撞会、私人订制等等。这些多元化的形式让教科研变得生动有趣,吸引教师积极参与,主动成为主人,碰撞思维的火花,积累更多的研究经验,在课题路上从容地走下去。

1.直面问题式教研。

切实解决教师的困惑,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在“定向运动中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开展中,有些教师对地图设计方面存在困惑,大班需要在幼儿园二楼、三楼寻宝,这个立体地图怎么设计?在直面式教研活动中抛出这些问题。幼儿与同伴一起阅读地图、一起寻找点标、一起协商“寻宝”路线,老师们集思广益,交流讨论,每位老师提出想法、遭否定、再细化,在完善的激烈氛围中,问题得到了解决。

2.小组专项研讨。

在课题教研时候,我们构建教师共同体,根据教研需求,课题组成员按照需求灵活分成小组,使教师处在合作团体中,真正以教师为主体,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让其感受到教科研的乐趣,成就教师,促进成长。例如小组对象有骨干教师指导组、有相关经验的成员和新手成员为一组,成熟教师和年轻教师在一组,这样形成合作团体,同伴互助,经验共享,共同发展。在课题活动研讨中,我们成员分成几个小组:目标组、地图组、活动方案组、指导策略组。在课题活动开展前,大家一起讨论活动主题,然后每个小组在一起完成小组相应的任务,

3.微视频、微信教研。

在课题开展中,我们的亮点就是活动中全程跟踪孩子,拍摄视频,也跟踪拍摄组织活动的教师,然后再播放研讨。在研讨中,场景回放,还原真实,课题组成员仔细观察幼儿、教师的行为,反思讨论,提出活动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这一组他们为什么会很快地完成任务?”“这一组出现了个别幼儿是主体,别的孩子只是顺从打下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XX老师不停地提醒孩子,是不是干预了孩子的活动?”“老师的指导语怎么样?”视频真实的记录,弥补了有时候课题开展的稍纵即逝事件,把握活动全貌,聚焦活动,为教师观察反思活动,优化调整教学策略,有效研究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在大家都喜欢在微信上交流,所以我们开拓了微信平台,进行微信教研。在微信群里,大家轻松自然,没有负担,在看看、听听、说说中,大家畅所欲言,好的经验,方案的设计,思路的梳理,材料的筹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观点,提出建议,帮忙出主意,出点子,分享经验,每位老师都能发表观点,也乐于交流,使教研更加灵活、机动,时间场地不受限制,随时随地开展教研。

在课题开展中,我们让教科研落地,变高大上为接地气,注意搜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资料,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解课题,提升理论基础,落实问题,聚焦问题。教师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用心观察、反思,寻找合适的方案,不断地学、不断地研、不断地思辨,落实到行动中,变被动为主动,全身心投入到课题研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回归教科研的本源。

上一篇:治理学校乱收费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十六岁的青春高一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