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2024-11-17

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精选4篇)

1.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篇一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精华总结

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贯穿全会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决定的突出亮点——

增强文化自觉 树立文化自信

这是一篇与时俱进的文化宣言,这是一幅着眼长远的宏伟蓝图,这是一份关注民生的行动纲领。

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探索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全会着力回答的历史命题,成为决定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决定旗帜鲜明地指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浓墨重彩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蕴含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决定突出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的视角拓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力量都要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上来。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前景——

“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此,决定规划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决定明确提出的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充满了一个个新论断、新思路、新举措。

这一奋斗目标,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制定的目标。

决定认为,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的文化建设基本经验,分别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

顺应各族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全会决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充满了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开启奋进新程 铸就文化辉煌

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齐发展。

决定牢牢把握历史和人民的厚望和期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体”。无论什么样的“体”,都必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

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这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了工作部署,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决定指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决定分别对这些领域作出工作部署——

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

决定还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求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决定围绕4个方面提出了一项项周密细致的政策——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决定作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建设需要的部署——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这些年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改革创新;今后文化发展要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创新。决定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

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决定按照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要求,围绕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等3个方面,对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作了具体安排,充满着一个个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决定最后一部分的表述言简意赅、富有新意,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决定强调,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决定这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重要论述,更是引人注目。

金秋十月丰收的馨香飘拂神州大地。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坚定、自信的姿态,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征程,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创造新的荣光,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秦杰、李亚杰、卫敏丽、华春雨)

2.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篇二

山西省委书记 袁纯清

发表时间:2011-07-16 来源:光明日报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加大文化创新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和基本途径。经济领域不改革没有出路,文化领域不改革同样没有出路。文化体制改革事关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事关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事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精神力。文化作为产业是国家的硬实力,作为事业又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改革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一部重头戏。文化体制改革能不能搞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能否更好地落到实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文化的改革发展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来说,既是重要内容又是强大动力。文化体制改革不

到位,谈不上转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大的发展,谈不上跨越。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就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实践也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中央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中央关于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扎实的工作举措,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五个方面的课题,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不断开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下功夫破解如何把历史文化以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山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发现的古遗址多达5000处,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根祖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宗庙文化、大院文化交相辉映。晋商兴隆数百年,山西票号开中国金融业之先河。山西素有古代建筑的宝库、雕塑壁画的殿堂、文学艺术的海洋等美誉,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居全国之首。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和五台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遗存众多,红色旅游资源弥足珍贵。抗战时期,山西是华北抗战根据地的中心,是八路军总部三大主力师所在地,是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夺取抗战胜利进行了英勇斗争,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也是宝贵财富。我们要坚持煤与非煤并重,做好地下地上两篇文章,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对接、文化和经济的互动、精神和物质的转化。一要用市场的理念、科技的手段抓文化,开发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媒体产业园、山西创意产业示范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聚集区,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做到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二要搭建政策、融资、项目等平台,着力优化投资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府资金的导向和扶持力度,引导信贷资金,扩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促进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三要加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革命遗址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大重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文物和历史遗迹抢救性修复,把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红色旅游与扶贫

开发结合起来,开发精品线路,打造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公共博物馆在传承文明、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四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文化创意产业蕴藏的巨大潜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山西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市场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面临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保持、发挥、放大我们党的优势,必须走创新的路子。我们要致力于三点:第一是精神引领,充分挖掘和运用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晋商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

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广场联合举办《在太行山上》群众歌咏大会,举办了中共山西党史图片展等展览和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内容鲜明的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积极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办好“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我们的节日·春节——百家大戏乐平遥”等系列文化活动。第二是贴近群众,紧紧抓住各种重大纪念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引领群众性文化和谐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使广大群众增强对党的理论的认同感、对党的事业的向心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第三是占领阵地,健全舆论引导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以及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制度,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强化对新闻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驾驭新兴媒体的能力,形成正面宣传强势,抢占舆论和道义的制高点。

三是下功夫破解如何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提供动力、惠及群众、提升形象。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大局、贴近群众,在于发展实践和群众生活。省级主要媒体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问题联合作战,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去年以来,在山西日报发表以转型跨越为主题的10篇评论文章和8篇解读文章,发表6篇解读“十二五”规划的文章,针对换届工作发表一系列关于匡正用人风气的评论员文章,受到广大群众好评。下一步,要围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重点工作,超前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以各级主流媒体为主导,认真开展战役性宣传、系列化报道,加强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的宣传,在全社会唱好主旋律,营造转型跨越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制定“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实施一批新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继续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地级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组织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公益性文化工程,落实好各级政府按项目、按比例分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经费的保障机制,把资源向文化倾斜、把文化向基层倾斜;要把对内凝聚力量与对外提升形象结合起

来,把加强文化交流与扩大山西影响结合起来,结合对外大型经贸活动搞好文化展示和文艺演出,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工程,继续举办好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好黄河壶口文化艺术节、太行山红色文化艺术节等重点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外宣阵地建设,加快黄河电视台孔子学院的建设步伐,加强与美国五洲电视台等国外媒体的合作,宣传山西转型跨越和扩大开放的新进展、新面貌、新形象,提振山西人民的精气神。特别要抓住今年中部地区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山西举办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山西形象。

四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更好地出人才、出产业、出精品、出活力、出效益。真正的文化不怕市场,而且会占领市场,走不向市场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我们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在改革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既要在改革中发现和激活人才,又要引进省外的高端人才。实施战略重组,搞好内引外联,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煤焦企业、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把建设文化强省和建设旅游大省结合起来,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山西新的支柱产业,成为转型跨越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

增加值达到800亿至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一是抓巩固提高。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重要指示,坚持领导决策、舆论造势、政策保障、督导检查“四轮驱动”,省级广播电视局台分离,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省市县三级电影放映发行单位、新闻机构经营性单位、电影制片单位、部分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县级文艺演出院团改制加快推进,山西文化体制改革一度走到了全国前列。对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领域和单位,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做到不留死角。着力规范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功能定位、权力责任、内部管理,使运行更加科学高效;着力推进已转企改制的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解决好转企改制单位原有人员的身份待遇问题。二是抓重点突破。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加快文艺院团改革,全面完成省市县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按照国家出台的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意见,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任务。强力推进全省广电信息网络“一张网”建设。三是抓政策保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一系列文化改革发展政策,尤其要加快制定出台促进动漫、电影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

业的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加大对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支持力度,保证原有财政支持力度不减反增,同时在人员安置、剧目创作、演出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四是抓项目推进。重点支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项目。特别是对省属六大文化企业集团的龙头项目,列入省重点工程,在立项审批、用地保障、资金拨付上给予支持,推动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五是抓任务落实。进一步加大领导决策驱动、政策保障驱动、督促检查驱动、舆论造势驱动力度,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确保高质量提前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繁荣了文艺创作, 打造了一批精品。电视连续剧《西口长歌》、《天地民心》、《乔家大院》、《喜耕田的故事》,大型说唱剧《解放》,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话剧《立秋》、绛州鼓乐《杨门女将》等受到广泛好评。

五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发挥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世界,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日益交融,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直接贡献于经济发展,而且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重要的 突破口,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恩格斯曾经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山西是欠发达省份,但在文化发展上有优势、有潜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有大的作为。中西部省份包括我省的一些成功范例坚定了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近几年,我省在文化发展上投入700多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70亿元,文化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必须培育市场主体,健全产业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文化市场,打造知名品牌,造就优秀人才,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具体讲就是:大作品展现,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进一步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形成有鲜明地域特色、有较高质量和思想内涵的文化品牌,做到可视、可感、可消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大集团运作,推动挂牌成立的六大文化企业集团做强做大,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支持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重组,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发

展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晋军文化“航母”和领军企业;大景点支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景点为突破口,重点抓一批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景点和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集中进行包装、推介、扩散,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大服务引领,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各大景区的文化设施配套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搭建商务洽谈、资金运作、项目推荐、信息传输等平台,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准,引进文化与旅游产业领军人才,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服务层次;大会展集聚,加快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打造一批节庆和会展平台,积极承接北京的会展转移及延伸,吸引承办国内外专业性商务会展,争取举办国内外大型文艺会演、体育赛事、专业论坛,继续办好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平遥国际摄影展等节庆会展活动,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会展品牌,增强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的吸引力。同时,要进一步大力推进“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工程,要求各市、县制定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抓好一批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的重点产业项目,推出一批有地域特色、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集

3.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篇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城市繁荣的重要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中共唐山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确定了建设“文化名城、经济强城、宜居靓城和滨海新城”的战略目标。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和我市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我们课题组对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成果报告如下:

一、实施“四大工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一)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1、文艺精品荣获多项国家级奖励。唐剧《人影》入选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并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皮影剧《大闹天宫》荣获全国木偶皮影大赛金狮奖金奖;皮影剧《观世音传奇》荣获首届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最佳剧目奖和2006年全国优秀地方剧目展演北方赛区二等奖。市皮影团演出的我国首部皮影电影《小康路上》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剧《香妃与乾隆》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评剧《刘姥姥》荣获“映山红杯”第八届中国民间戏剧节特别荣誉奖;艺校舞蹈《影娃娃》参加全国少儿舞蹈大赛荣获两项“荷花奖”并荣获首届澳门国际青少年声乐、舞蹈大赛四项大奖。此外,我市还有多件作品荣获省级专业艺术类奖励。剧目储备丰厚。2007年,市唐剧团创作排演了《呼唤》,市皮影团创作了《齐天大圣》,市评剧团改编创作了《帘卷西风》,市京剧团创作排练了《唐廷枢》。组织了20集电视连续剧《李大钊》拍摄工作。现拍摄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后期制作,预计年内有望在央视播出,并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角逐。文艺人才培养实现历史性突破。2008年,我市首次荣获梅花奖。市评剧团演员罗慧琴、张俊玲双双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2、群众文艺创作繁荣。社区舞蹈《俏夕阳》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获得最受群众喜爱的歌舞类节目一等奖。滦南县小选手周悦表演的乐亭大鼓《小轿车开进了校园》荣获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三等奖、“天桥杯”京津冀少年曲艺邀请赛金奖。此外,我市还有多件作品荣获全国“群星奖”、“燕赵群星奖”等国家、省级奖励。举办了对文艺精品工程的表彰颁奖典礼《群星闪烁》。为表彰奖励唐山市(2005-2006)文艺精品工程,在燕山影剧院举办了《群星闪烁》表彰颁奖典礼,对繁荣我市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给予了表彰奖励。

3、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成果显著。唐山皮影、乐亭大鼓、唐山评剧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和玉田泥塑、丰南篓子灯、唐山花吹一起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美烧鸡、鸿宴饭庄饮食制作工艺、玉田老酒和迁安造纸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乐亭皮影雕刻作品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工艺美术奖。唐山市皮影团荣获文化部首届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及服务项目奖。我市有五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传承乐亭大鼓艺术,乐亭县正在编纂《乐亭大鼓曲谱》和《乐亭皮影雕刻图谱》两部民间艺术专著。2007年6月,河北省命名了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市乐亭县、滦南县、玉田县榜上有名。文物保护成果显著。清东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原来的三处增加到十处。

(二)实施文化繁荣工程,努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近年来,我市坚持“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丰富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继推出了“百场大戏唱新春”、“百姓周周有戏看”等系列活动。各县区每年分别组织十几个项目的系列文化活动。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展示优秀地域文化。市皮影团、滦南评剧团、丰润评剧团等先后到美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及台湾、香港地区和国内一些省市的城市、乡村进行演出。日本、约旦等国家及山西孝义、天津等地文化考察团先后到我市考察交流,通过座谈参观,合作演出,交流了各自经验,促进了各自工作。近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五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和七届唐山市社区文化艺术节,2005年举办了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通过办节,促进了评剧与皮影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在组织完成陶博会开幕式、省运会开幕式以及接待国家、外省领导来唐考察演出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演出精彩节目,扩大了唐山文化的影响,同时提高了唐山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组织举办了《国际幽默大汇演》。此项活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唐山市文化局、唐山市文联、唐山市广播电视局承办,共有来自全世界17个国家的86位国际顶级幽默大师汇聚唐山,于2008年4月13日至19日在唐山渤海影剧院演出了七场技艺超群、美伦美奂的精品节目,中央电视台已连续播出。

组织开展了系列文化展演活动。每年春节从正月初五至正月十六,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等市内主要文化场所相继举办了民间舞蹈、体育舞蹈、民间花会、戏曲演唱、家庭文艺、健身舞蹈、武术表演20余项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社会文化展演活动。各县(市)区文化广场和居民小区也举办了群众性的系列文化活动,一些县(市)区还举办文化游园、元宵节灯展、焰火晚会等,让人民群众过上一个“文化大年”。组织举办了唐山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优秀文艺作品展演、展映、展播、展示活动。

(三)实施文化创新工程,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完善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制订了《唐山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唐山市创建文化名城实施意见》、《唐山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文化支撑体系》等指导性文件;委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编制完成了《唐山市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出版了我市文化产业蓝皮书《唐山市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健全组织保障,成立了唐山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落实资金保障,每年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000万元,今年设立专项资金1200万元。制订了《唐山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四)实施项目带动工程,全力打造文化产业链条。

一是抓好项目储备招商。截至目前,我市已确定文化产业重点项目70项,总投资18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8个。同时,着力抓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相继招商和签约。2008年5月18日至21日,我市精心组织参加了在廊坊举办的“中国.廊坊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文化产业招商活动,展览主题突出,创意新颖,内容充实,成果丰硕。我市的月坨岛旅游风电景区、月坨岛旅游区水循环和祥云湾海洋牧场等3个大型文化产业项目签约,签约总额达7亿元人民币。在文化产业招商活动评选中,我市荣获优秀组织奖、优秀创意奖和优秀展示奖全部奖项,居全省第一。目前,我市已有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一期、祥云湾海洋牧场、月坨岛休闲旅游度假区、清美CG动漫和唐海文博大厦等7个大型文化产业项目签约,签约总额38.69亿元人民币。

二是抓好重点项目落地。在项目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抓好重点项目的落地。目前,我市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相继落地,一批在建项目扎实推进。其中,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项目博物馆建筑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博物馆展陈施工已进场,计划在今年10月开滦建局130周年之际实现揭碑开园,一期工程竣工。②曹妃甸湿地公园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论坛会址等配套工程进展顺利。③唐山国际动漫谷项目已投入7500万元,签定6项合作框架协议。④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影视动漫项目已投资1500多万元,制作完成《露露与猪猪》等多部动画连续剧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⑤24集电视连续剧《大龙脉》已于2008年7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时段播出。此外,20集电视连续剧《李大钊》、26集电视连续剧《绝密1950》、30集电视连续剧《京东“三枝花”》等一批重点项目也相继落地。

三是探索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我市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我市文化建设和重大文化项目的投资开发。推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如由河北建业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2亿元、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亚洲古代艺术馆,已经过前期调研和论证,提出初步方案。目前,河北省文物局、唐山市民政局已作出批复,已投入藏品征集费7千万元(还将投入3千万元,预计在5年内藏品总量达1万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的困扰。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严重老化,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匮乏。艺校原核定编制70人,是按80年代在校生100多人所定,现在校生近500人,目前,艺校实有在编教职员工57人,外聘代课教师近40人。文管处原定编制6人,实有7人。根据其现在职能(文物考古、发掘、保护、利用等)已明显人员不足,且人员老化。市图书馆目前有1 5个对外服务窗口,其中5个服务窗口只有1名工作人员,现有人员勉强坚持开馆。在我市专业艺术人员中,导演只有2人,编剧3人,有的还不再从事编导工作。市直5个专业剧团,男50岁以上,女45岁以上的专业人员有91人,占剧团专业人员的31%(其中不适合舞台工作的有72人,占25%),其他艺术门类的专业人员更是参差不齐。队伍老化,人才匮乏、进不来、出不去、留不住的问题一直是文化单位多年面临的共性问题。

观念的障碍。发展创新的意识不足。主要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大文化观念缺乏,合理的部门协调机制没有形成。受传统计划体制影响,部分文化单位创新意识不足,“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文化消费意识的偏差。宁可吃顿饭,不买一张票;宁可麻将输,不买一本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票、蹭票,把能否要来票与权力、地位、能力挂钩,文化消费观念严重错误。

投入的羁绊。近年来,我市文化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增加部分主要是用于人员增资和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经费短缺依然严重。唐山市艺术学校是我市惟一一所艺术类中等专业学校,随着社会对艺术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现有中等专业艺术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但升格为高等学校又存在诸多问题,如占地面积,高等专科学校评估标准为100亩,而艺校包含燕山影剧院在内仅占地30亩;校舍建筑面积应不少于15000平方米,而艺校现只达到近10000平方米。由于资金紧张,微机室、语音教室尚未配备,基础设施与专业设备均已过分陈旧,维修与更换都需较大数额资金,非学校现有能力所能担负。购书经费紧缺一直是制约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读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由于购书费不足,按国家一级图书馆要求,该馆每年最少差2000多种图书购入。目前唐山图书馆馆藏64.28万册,但大部分老化陈旧。从2007年,市图书馆购书经费涨到50万元,但还远达不到国家一级馆要求。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市级群艺馆建筑面积必须达到5000平米,现馆舍面积2881平方米,距一级馆最低标准还差2000平方米。年活动经费必须达到36万元,而我市群艺馆年活动经费只有3万元。馆内设施、设备严重老化、短缺。同样,市艺术研究所也因经费不足,设施设备老化短缺,一些珍贵资料难以搜集整理,业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燕山影剧院每年要承办市级“两会”等大型会议以及市委、市政府安排的演出任务,由于要承办这些任务,剧院无法灵活经营,而影剧院目前实行的是差额拨款,在无法灵活经营的条件下,影剧院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人员待遇难以解决,设施、设备难以更新。由于投入不足,剧团、剧场经费严重紧缺,组织演出的费用,如食宿、交通以及剧场水、电、取暖等费用无法落实,老百姓非常喜闻乐见的精品剧目不能演出,使这些投入大量资金的精品剧目既不能创造经济效益,也不能创造社会效益,老百姓很不满意。

设施的老化。我市市区内文化设施基本为震后所建,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雨,这些设施已经明显老化,部分设施如博物馆等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由于为震后所建,这些文化设施空间小,内部结构不合理,已经很难满足当前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也比较多。同时,这些面目陈旧的破落设施也严重影响了我市的城市形象。

机构的缺设。一方面是机构设置上下不统一,给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如省文化厅有产业处,市委宣传部也有产业处,而文化局没有产业处,加之人员不足,因而很多工作难以理顺,很难开展。另一方面,部分机构力量薄弱,工作压力非常大。全省目前只有我市没有文物局,市文物管理处只有7人,却要完成省文物局几十人布置的工作任务。我市是文物大市,随着唐山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型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任务和文物安全保护任务非常繁重。文管处工作人员东奔西走,疲于应付,直接影响了我市文物事业的发展。国家有新闻出版署,省有新闻出版局,省内石家庄等几个市也有新闻出版局,而且设置在二十人左右。我市虽然在文化局同时挂新闻出版局牌子,但只有新闻出版处5个人,对上要承担一个局的工作量,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产业的失衡。从结构上看,我市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印刷、发行、网吧、歌舞娱乐、音像、文化旅游等行业,面比较窄。新兴现代化的文化产业,如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基本没有或非常薄弱。从规模上看,出现了几家省内知名的大型企业,但数量偏少,缺乏特色。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管理落后,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品级不高,熟练技术工人严重缺乏。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体制的制约。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僵化的影响,阻碍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近年来,尽管唐山艺校培养了一批专业艺术人才,但因学历低,很多艺校毕业生进不了剧团,流失外地。剧团一些老龄演员,受差额与全额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政策限制,难以分流,使得专业人才进不来,出不去的恶性局面愈来愈烈。由于待遇低,很多业务人员流失,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剧团的发展。目前唐剧、评剧、皮影、京剧均聘用一批艺校毕业生(唐剧团8人、评剧团24人),剧团需支付这些人员的工资和“三险一金”等费用,给剧团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政策的阻滞。主要是对人员流动、进出的限制太死。对文化产业发展限制过多,如网吧限批等。文化市场管理关系不顺,体制僵化,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思想的差距。对问题的剖析、把握、解决因自满情绪的存在而变得模糊,影响了文化整体工作和文化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一些单位的领导班子思想上存在“三气”(“暮气”、“怨气”、“泄气”),工作上趋于求稳,创新意识不足。一些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如影剧院退休人员待遇问题,稽查队人员编制问题,电影公司、弘文公司等自筹自支单位开不起支问题,剧团聘用人员编制问题等。

四、对策建议

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七届三次全会、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为主题,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以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文化实力,推动唐山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与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实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环境明显改善,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的目标。

(一)谋划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和辐射全市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争取建设一所场地开阔、设施现代、设备一流、管理规范、辐射面广的唐山艺术学院。扩大招生门类和规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让唐山艺术学院成为我市挖掘、培养、造就、输送各类专业文化艺术人才的基地。积极争取建设新的图书馆、博物馆。配合市政府及相关单位,盘活土地资源,做好新华大厦、渤海大厦和皮影团改造等工作。落实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尽快形成覆盖全市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当前,首要是做好乡镇文化站规划建设工作。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符合文化事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推进文化资源整合。本着激发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的原则,整合市评剧团、歌舞团、唐剧团、皮影团等文艺团体,组建唐山艺术剧院和唐山皮影集团,建立以院带团的新的管理运行体制,实现文化艺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组建唐山市文物局,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统一管理全市文物资源。组建后,人员编制由原来的6人增加至21人,随之建立唐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升格后的文物局仍归市文化局领导和管理。二是推进以聘用制为重点的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全额拨款单位重点是完善聘用制,健全内部分配制度;差额事业单位重点是参照昆明、长沙、丽江的改革经验,给予提前办理退休的优惠政策,消减冗员,打破大锅饭,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根据单位的不同经营状况,搞好转企改制,提高经营效率。

(三)实施人才兴文战略,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行政人才队伍。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行政能力为核心,大力提高文化行政人才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文化建设发展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做好文化行政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监督。二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专业艺术人才队伍。重点扶持数名在全省、全国有重要影响、较高声望和杰出艺术成就的著名艺术家,百名左右在表演艺术、美术创作、文艺理论研究等方面专业拔尖、成绩突出的文艺名家。三是积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积极探索适合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方式,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鼓励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充分发挥出版印刷发行协会、网吧协会等行业协会作用,组织文化经营人员赴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四是建立一支适应新时期文化建设需要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依托基层文化馆、图书馆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传播渠道,构建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网络,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逐步建立完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切实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

(四)积极争取促进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政策。

争取市政府出台政策,允许急需专业人员在文化系统内的全额和差额单位之间相互流动,降低引进急需专业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门槛。允许市艺校定向招收戏剧班学员,并免交学费。适当增加文化事业编制。随着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的变化,包装装潢、音像市场、网吧管理由经贸委、广电、公安部门移交到文化局。建议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对文化局给予增编。争取市县两级财政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重点扶持图书馆、博物馆、基层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发展。

(五)打造七大文化产业链条。

1、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曹妃甸湿地公园和唐山陶瓷文化博览区为重点的工业文化产业链。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重点搞好二次开发和商业综合体开发。曹妃甸湿地公园7月底初步具备住宿餐饮、会议接待、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接待功能。

2、以三岛旅游城、滨海森林城(姜各庄林场)、月坨岛休闲度假中心和青山关为重点的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链。其中青山关将投入1.1亿元对长城两翼近1万亩山场林地进行绿化美化,建设高标准园林式4星级度假酒店,对现有三个度假村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青山关景区的知名度。

3、以抗震纪念馆、大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和地震科普研讨活动为重点的地震文化产业链;

4、以清东陵和人类遗址、古长城为重点的历史文化产业链;

5、以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和唐剧为重点的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链;

6、以李大钊和滦州起义、玉田农民暴动、冀东人民抗日暴动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产业链;

7、以实业家唐廷枢、文学家曹雪芹和评剧主要创始人成兆才等为重点的名人文化产业链。努力把唐山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活跃、最具竞争力、最具唐山文化底蕴、最具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4.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篇四

————学习心得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篇章,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而我在对它的学习过程中也深有体会。

1、在全会公报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调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此中心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整体设计、兼顾调和、整体推动、催促落实。

党员干部作为改革的领头人,除必须对改革有正确的熟悉,更要对改革的主体—群众,有深进的了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信赖群众、依托群众、发动群众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全面深化。现今中国,群众的改革热忱比任什么时候期都高,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群众投身改革,是党员干部的第一要务。

2、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扎根在社会基层,与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能够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群众的情绪,掌握群众的生产、工作、生活状况。因此,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任。它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它要向广大群众宣传解释党的主张和决定,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必须加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现在党中央将全面深化改革,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和成功,离不开千千万万基层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只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党的各项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才可能顺利实施,这就需要有广大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因循守旧、畏葸不前的思想障碍,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好群众的工作,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能够顺利实施,改革能够顺利成功。

3、要做好引导工作,首先就要了解群众需求,群众线路正是聆听民声的重要途径。如今我国各地已纷纭展开群众线路教育,这无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助力,然而我们的群众线路尽不能浮于表面,随着光阴推动要实现干群公道,鼓励群众主动成为这场改革的中坚气力。

4、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指出,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要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新变化,适应产业布局、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新变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推进党组织的设置。这些谆谆教导也为我们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的大事,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带领群众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中去,我们的改革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必须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并不代表遍撒胡椒面。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改革大局尤为关键。改革既要谋变,也要求稳。35年的改革没有采取激进式休克疗法,不搞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渐进办法,避免社会震动过大,较好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稳定是前提,“冒”不得。今天,改革发展稳定彼此交融的态势日益明显,相互作用的趋向更加突出,必须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全面改革顺利进发。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胆子大,才能啃动“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处于经济转型的新阶段,面临多元多变的新环境,改革不再是先前皆大欢喜的“帕累托改进”,需要用更大的政治勇气闯关夺隘,不失时机地大胆开拓。改革越前进,发展就越有底气,抗风险能力越强,越能获得积极的社会稳定。如果因为局部利益和短期风险而顾盼犹疑,就可能前功尽弃。

步子稳,才能掌好“方向盘”。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无论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还是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都应科学权衡。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更要稳妥谨慎,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推行,必须统筹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消解隐患,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循序推进。

上一篇:去西班牙留学的省钱技巧下一篇:三年级上册英语课本第六单元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