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

2024-08-08

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精选8篇)

1.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 篇一

根据xx流域沿线定位为“康养加休闲,成渝后花园”定位,xx镇作为xx流域重要乡镇,按市“一核七园”乡村振兴规划,xx镇作为乡村振兴核心区域,紧扣“农业高质量发展、宜居乡村建设、生活水平提高、乡风文明善治”的总要求创新扎实开展工作。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市东部,辖15个村3个居委会,户籍人口3858户9467人,农村人口2626户8262人,全镇常住人口2。5万人,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xx贸易的主要市场所在地和xx折东地区的经济、交通、物流、文化的中心,S211线康丹公路贯通全境,还与国道318相连。20xx年来xx镇先后获得xx省卫生乡镇、xx市文明乡镇称号,辖区内共8个村获得省级卫生村的称号、11个村获得“美丽xx。宜居乡村”的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聚焦不断推进产业,打造“有保障”的新乡村

xx镇在全镇范围内实施整体推进,整村推进,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发展苹果、枇杷、樱桃、仙桃“四个千亩”特色产业。一是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规划”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化种(养)殖,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作用,加快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搞活农村市场。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电商培训,借助电商等方式扩大销售、增加收益,延伸产业链条,确保农民增收。预计20xx底,xx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以上。

(二)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

1、垃圾革命全面落实。

一是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统筹318线及211线5个村垃圾清运,新建临时垃圾中转点1处、农业废弃物回收点20个,完成集镇区150个垃圾桶的更换,街面新摆垃圾箱体16个,新增流动垃圾收集车1辆,在排污排水、绿化亮化、主干道硬化等工程也加快建设,不断完善了集镇功能。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环卫保洁组织构架,在各村(居)配备保洁员31名,规范保洁员管理制度,全镇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比为100%。

2、污水革命全面升级。

我镇共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6个:分别是集镇区1个大型集中处理厂,若吉村2个中型污水处理厂、1个深蓄池,羊厂村全村覆盖化粪池;章古村全村覆盖化粪池。到目前为止,全镇污水处理总规模为日处理能力1780吨,新建配套管网8公里,完成工程总投资2600万元,全镇污水处理总规模为日处理能力1780吨,自20xx年先后投产营运以来,累计处理污水124万吨,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村为100%。

3、厕所革命全面加速。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民生工程,按照“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工作思路,建设有独立干净的公共厕所;加大农村户用厕所改(新)建力度,着力解决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数量不足、卫生较差、管理缺失等问题,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如厕卫生习惯,不断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xx镇农村常住户数1613户,使用卫生厕所户数1395户,普及率达86%。

4、乡村绿化全面推进。

按照市上“四片花海、五个十里”总体布局,我镇在公路沿线、乡村小道、小区绿化带等区域大力开展义务种花活动,现已完成种植三角梅10000株左右,玛格丽特小菊花0株左右,推进了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三)聚焦推进乡村治理,打造“有秩序”的新乡村

一是切实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工作落实到位,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通过党员民主推荐和群众信任推进选出村(社区)党组织候选人123名,先后召开党员大会18场次,走访群众1600余人次,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的农村干部队伍。二是坚持“5+2+1”发展模式,严格执行党员发展计划,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等群体里发展和培养党员,今年转正11人,发展预备党员20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1人。

(四)聚焦突出人才振兴,打造“有技术”的新乡村

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全年共开办“农民夜校”300余次,党员干部群众覆盖率达90%以上,组织群众文艺活动15次,各村(社区)共开展自主集中学习50余次,参与人数达280余人,二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有针对性的邀请农业、林业、畜牧专家就作物栽培、林果管理、果树栽植及管护进行专题培训。三是开展就业服务培训,在市就业局的组织下组织开展了林下养殖、生猪养殖、经济林木种植、家政服务、传统刺绣等培训班8期,共培训技能人员近300余人。

(五)聚焦繁荣乡村文化,打造“有底蕴”的新乡村

一是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模式,全镇共注册志愿者169人。二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建立健全农村三留守关爱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镇范围内覆盖综合文化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开展文明村、五星文明户、星际文明户评选活动,创建州(市)级以上文明村13个,州级文明家庭1户,市级“五星文明户”19户,其中州级文明村5个,市级文明村12个,文明村占比为72%。

三、下一步:

一是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组织和引导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二是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加快推进特色行政村建设,实施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建设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民俗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特色村庄。三是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

大力调整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推动郎鼓村后期产业发展工作,盘活大坝、抗州村土地,巩固羊肚菌、中藏药发展优势,在有机水果、有机蔬菜、康养休闲等项目发展上下功夫。四是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加强乡村治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因地制宜,依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打造乡村文化名片,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2.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 篇二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传承文化,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以省级重点建设村等各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为载体,着力建设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打造升级版美丽乡村。

在宏观政策背景下,国内掀起了一波乡村规划热潮,但以“城市思维”搞乡村运动式规划建设非常普遍,使我国乡村规划未曾以乡村为主体进行思考。规划实践中如照搬城市规划方式而脱离乡村本身、快餐式规划导致地域文化的缺失、或采用一刀切强迫“农民上楼”等问题普遍存在。那么,面对乡村规划的如此现状,我们如何编制出具可操作性的规划,如何用规划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因此,本文在厘清乡村规划核心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梳理出针对乡村实际、便于操作实施的规划要素与技术方法,以完善乡村规划的编制体系。

2 当前乡村规划的现状

2.1 快餐式规划

各地农村千差万别,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空间,有其独特的风格。目前许多乡村规划设计贪大求洋、追求轰动效应,强行推行统一标准和风格的农村建设规划,大拆大建村庄等现象特别突出。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新村建不好、农村更凌乱。对村庄产业、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内容模式化规划,“千村一面”的村庄规划建设成为普遍现象,乡村的多样性与特色在规划设计中无法体现,使得村庄建设很容易变成城市的“微缩版”。

2.2 无村民参与的规划

乡村规划中村民理应参与其中,让规划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建筑的风貌、公共设施的设计和产业发展选择等。但是实际情况是村民在规划设计当中缺乏知情权和参与权,其发展意愿很难被融入到规划里面。村民无法参与到规划当中,势必会影响到规划的落地与实施及产业的发展[1]。西方国家的规划经验也显示,公众的参与性问题在城乡规划中日显重要,并且成为现代城乡规划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规划而言更是如此。

2.3 可操作性差

目前乡村规划的通病是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村庄住宅采取城市小区的布局形式、将城市景观呆板植入乡村,对乡村风貌造成破坏等,不仅与村庄现有格局风貌格格不入,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造成规划可操作性差。另外一点是在规划中忽视产业发展,不把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放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上,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集体经济成空中楼阁,搞什么样的建设都将是纸上谈兵。最终导致乡村规划建设缺乏经济支撑,规划的各项建设内容无法开展。

2.4 缺乏全过程跟踪

乡村规划是全过程的规划。乡村规划现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规划和建设的脱节,原因是缺乏技术力量、缺乏现成的指导、缺乏有效的管理,乡村规划的最终成果不是规划编制的终点,而是规划建设落实的第一步,后期需要规划师对项目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从而保证规划的真正实施。

3 可操作性乡村规划思路

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必须果断改变“空中楼阁”式的乡村规划方式[2],编制真正的“可操作性”的乡村规划。首先,准确把握乡村的共性特征,明确重点,让规划有所侧重,系统梳理出适宜乡村地区的规划核心要素体系,作为规划编制的基础框架。其次,针对实际中不同的乡村规划,遵循“村民意愿”“实际操作”两个环环相扣的规划手法,编制出更符合实际、可落地、符合村民意愿的规划。

4 面向实施的乡村规划编制路径——以保山市潞江镇老城村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为例

4.1 村落基本情况

老城村隶属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为傣族村落。距离镇政府6公里。该村东邻怒江,依山而建,西邻高黎贡山,地处干热河谷坝子,老城村山川河谷,风景秀丽,森林茂密,海拔680米,冬无严寒,夏季高温湿热。

老城村为全国第三批传统古村落。2015年9月该村被云南省住建厅列为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村内传统建筑资源丰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老城村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格局,村域内建筑密集,居民住宅沿六曼公路西侧东、西方向发展,古树穿插其中,构成了层次丰富而又独特的视觉景观。老城村为土司府所在地,是潞江镇土司文化历史的重要空间节点。目前,全村经过长期的外来文化影响,虽为傣族村落,但村内传统民居多为院落形制,结构型制为土石、砖木或竹木结构,多年的汉、傣文化交流在老城村形成了独特的民居风格。

4.2 村落现状总结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文化同化,老城村也正面临着物质空间衰落和遭受破坏的问题,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物质空间之间的矛盾。居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生活需要,也不适应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老城村建筑传统空间形制完整,但如何在延续传统空间与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对物质空间的需求是当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历史文化的延续缺少相应的物质空间支撑。老城村至今延续着傣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及节假日等,但村内缺少相应的物质空间支撑。所以适度地结合现状,整治、配套一些供村民日常生活、节庆活动的公共空间显得尤为必要。

(3)特色农产业无相关联动发展,产业单一。虽然老城村具有特色蔬果林木,但产业单一,无其他产业联动发展。产业是村庄建设发展的基础,如何实现产业联动发展也是关键问题。

4.3 规划手法

4.3.1 村民意愿

乡村规划的核心是解决村庄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和村民生产生活,其核心在于按照村民自身对村庄建设的要求与愿景引导建设美丽乡村。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设计要反映出现状问题及矛盾点,了解村民村庄建设的要求与愿望。问卷以家庭为单位设计了“基本情况、公共设施、居住环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五个分项,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员构成、收入来源等方面;居住环境调查包括现有住房面积与质量、期望居住面积、期望居住形式等方面;村民产业发展意愿调查包括生产方式、发展企业意愿等方面;村民公共设施建设意愿调查包括公共活动设施、教育与医疗设施意愿等方面;村民基础设施建设意愿调查包括给排水、电力电信、道路系统等方面[3]。

(2)实地走访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村民对村庄发展现状的认识,实地走访是必要的一种流程。规划者深入田野、走进农家,脚踏实地走访村民生活需求、乡村物质空间环境等,通过换位思考,分析村民的实际心理需求,详实展开村庄现状研究。

(3)村民意愿分析

针对居住环境调查,92%的村民认为影响居民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是活动空间少和配套设施不足。对于房屋改造意愿调查,70.5%人选择傣族传统民居风格。82.3%的村民认为村内缺少绿化和广场。

对于生产方式,从事农业较多,占92.4%;从事工业、建筑业的人数较少,占5.7%。希望发展粮食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村民占52.7%,希望发展风情旅游产业的村民占47.3%。此外,82.7%的村民愿意返村工作,说明村民对本土的归属感较强。

对于公共设施方面,只有2.4%的村民对现状环境满意,村内的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尤其是活动场地、老年活动室等设施。

对于基础设施方面,71.5%的村民不满意村内供水现状。99.1%的村民对现状排水不满意,说明村民迫切希望改善给排水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在道路方面,84.5%的村民认为现状道路状况不能满足使用要求。97.3%的村民可以接受村庄建设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99.2%的村民希望厕所得到改造。

(4)规划方案交流

规划成果拒绝八股文的形式,规划当中要以村民的心态与需求、专业的眼光、可读性的要求来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方案讲解中以接地气的方式让村民能听懂。老城村规划在规划成果上探索了“技术简本”的表达形式,以易读、精炼为目标,以条目化语言为特点,对村庄的关键性内容和项目建设要求做出表述。其他的技术性成果以说明书、附件的形式出现。

规划方案:村落整体布局以道路、农田为自然边界,保持农田的自然形态和肌理,保留村落传统格局,修缮传统建筑风貌。村落布局中在村寨北侧规划入口广场,为村民、游客提供休憩、集散功能。村寨南侧入口处规划具有傣族特色的村寨入口大门,在大门左侧广场上设计游客接待中心与休闲广场。广场对面布局为公共停车场(见图1)。

民居风貌:新建民居利用村落内零散用地进行建设。民居保留傣族歇山屋顶特有的坡陡脊短,简化山尖装饰,建筑构架使用木构架,保留傣族民居传统的坡屋面,起遮阳作用,使整个建筑处于浓荫之下,并保留阳台部分同时增加晒台满足功能需要。

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特色农果产业+旅游业联动发展。

(5)规划方案反馈

通过征求村民意见进一步突出村民在规划编制中的主体地位,编制的村庄规划让村民看得懂、易操作、易遵守(见图2)。让村民积极参与到规划编制当中,从而使村民在潜意识中重视规划、保护规划、主动遵守和执行规划。

4.3.2 可操作性

老城村规划包含引导村庄发展方向、控制建设主体行为、实施方案等内容。一方面,对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建设内容,由乡镇指导乡村为主进行规划实施,采取刚性编制方法,控制建设指标,保障规划实施;另一方面,对于乡村景观和民俗文化等建设内容,规划编制上体现一定弹性,以建设引导为主,适度降低深度,给村民留出自主建设的空间,体现自身的乡土特色[4]。

近期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乡村规划如若出现脱离地方实际,便会出现贪大求洋、浪费社会资源、财力不堪负担等问题。因此,具有可操作性的乡村规划首先需要评估村庄建设需求与资金能力,将规划重点内容,在可承担的经费范围内采用近期实施方案来体现实用操作性,让近期建设项目能做到真正的落地,从而凸显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强制性和法定地位(见表1)。

采用“四位一体”的体系来保障规划成果的真正落实,四位一体主要内容为:成果公示、全程跟踪、监督管理、回访跟踪建设成果,并且建议将监管流程和保障实施措施等内容纳入到乡村规划建设中[5]。

5 结语

从村民意愿出发,以实际操作为深度来编制乡村规划。村民参与到乡村规划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另外,合理的产业发展选择保证了村庄建设实施的经济基础。“四位一体”的乡村规划实施体系保障规划成果的真正落实。

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因为乡村规划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规划设计师应深入乡村体验生活,集思广益、征求意见,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编制出科学合理、体现民意、简明易懂、方便实施的乡村规划。乡村规划不仅是村庄建设的终极蓝图,还应提供系统性的乡村建设服务。规划师应与村庄建立长期联系制度,实行项目负责人对村庄建设与发展进行跟踪回访,对规划项目提供无偿技术服务,从而保证规划实施后期技术服务。

对于乡村规划我们需要的不是终极空间形态、像产品一样乏味的规划。而是更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乡村规划体系,才能真正满足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需求。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的催生下,乡村规划迈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本文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老城村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村寨规划为例,立足于乡村规划的自身特点,探究如何编制具备可操作性的乡村规划。文章从“村民意愿”“实际操作”两个层面揭示了落地性的乡村规划编制手法,旨在为乡村规划的实践及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可操作性,乡村规划,村民意愿

参考文献

[1]章凌志,杨介榜.乡村规划可实施性的反思与对策[J].规划师,2007,23(2):15-17.

[2]陈叶龙.面向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管理探讨--以铜陵市美好乡村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2,28(10):22-25.

[3]王雷,张尧.苏南地区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认知与意愿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2):66-72.

[4]孙伟,黎逸科.新农村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实践--以大埔县侯北村村庄整治规划为例[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3.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 篇三

夏铸九:区域不均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纳入全球经济之后都市化中国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趋势下,广大乡村地区的首要课题是地方产业的振兴与地方社会的活力与自主性如何确立。面对地产资本、旅游投资与游客进入,地方能在规划上,由战略定位、保护与保育规划、到负责任的旅游,以至于草根小区营造上预做准备,可以将破坏减低,为乡村地方谋福祉。

海峡旅游:对于一个乡村而言,什么样的规划才是好规划?

夏铸九:规划的目标、规划的内容、执行的手段必须讲究,首先,认识地方村落的真实问题,从而,站在地方的立场出谋献策,以及,针对地方文化的活化保存与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未雨稠缪,而非放任造成不可逆转破坏。

海峡旅游:“乡村营造”的终极理想是什么?应该如何推进乡村营造?

夏铸九:乡村营造的理想是有自主性的草根小区与有自主性的农民的诞生,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真实需要,有自觉与自我组织能力的地方小区是乡村营造的条件,他们不但是自在的农民,而且是自为的农民。期待地方政府的角色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对地方小区开放而包容,过程宜平等对话,对地方发展则避免短视,避免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至于专业者则为提供技术支持的角色,而不符合地方水土、移植套用则是专业大忌,反客为主的专业者是装了半瓶子水的专家。尤其期待发挥“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乡村营造,造就21世纪网络社会才可能发生的,结合电子商务与有机农业生产、深度文化旅游以及生态旅游,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海峡旅游:旅游被很多人看作是乡村在农业之外的重要新兴产业,您怎么看?

夏铸九:旅游无疑是有巨大市场的新兴产业,旅游产品提供与消费者的条件俱足,但是,大众旅游若是不经规划与引导,很容易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大众旅游本身经常造成“上车睡觉,下车尿尿”,高峰期间游客过多,人车船拥堵,廉价仿制地方特产一扫而空,留下遍地垃圾,不但旅游本身质量难以提升,旅游者自己不满意,对地方的冲击也是灾难。要经过有地方自主性的旅游规划与地方小区的营造,才能转往深度的文化与生态旅游,或是养生旅游,以及朝向负责任的旅游,才能形成旅游者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既使地方受惠,旅游者也获得身心的满足。

海峡旅游:乡村要发展需要采用什么有效的产业模式?

夏铸九:使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入人的因素,地方的参与者具备自主性经营的能力,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产业模型。譬如说,养生产业中的养生旅游,地方首先要有懂得禅修养生之道的大和尚、大师父或是道长,然后,塑造适当的地方与时间,规范参与修习者,这是一种可以参考的个案。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观点。)

4.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汇报 篇四

一、严抓基层党建,充分推进组织振兴。

落实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对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第一方面,完善了13个村(社区)党建阵地建设,第二方面,提升镇委党校教育质量,于20xx年xx月完成13个党校分教点挂牌,启动精品教育创建工程。一年来,开展了一线教学78期,全镇党员教育覆盖率达90%,覆盖村居民400余人次。第三方面,实施“发展党员严格化、党员学习常态化、组织生活规范化、先锋作用显现化”四项提升工程。

二、打开基层精品教育新模式,推动文化振兴。

一是注重实践,抓准重点提升基层干事能力。结合全镇工作要点,开展针对性、实践性的培训班共14期。二是打造精品,积极探索减负提效教育新模式,把“讲师+课件+教材”打包配送到各村(社区)分教点,确保基层群众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乡村振兴、扶贫政策等知晓度,凝聚党群合力共同推进政策实施。

三、抓队伍建设,培育忠诚担当党员队伍,促人才振兴。

深入实施“素质”、“定力”、“能力”、“活力”“四项工程”,持续强化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工作中的攻坚克难的能力。如我镇圆满完成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产生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61名,平均年龄40岁,较上届下降了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45名,较上届多28名,有效实现了学历及结构双优化。村(居)委换届顺利推进,计划于xx月xx日—xx日开展选举,预计可实现预期目标。

四、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引进“金新农”生猪养殖、盛大农业、东升农场等项目,加快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强农富民的特色产业。做好“特”字产业文章,打响xx农业品牌。我镇流坑村马坝油粘米、北约村优质肉牛成功入选为xx省20xx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我镇优质水稻成功被评为20xx年xx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水稻)。

五、推进新农村建设和镇街提升整治,强化生态振兴。

一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新农村建设。我镇,目前全域推进干净整洁村建设,共涉及79个村小组建设项目,目前启动的有77个,完成的有75个,完成率为95%。该项目完成后,我镇148个村小组将全面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5个省定贫困村65个村小组通过围竹篱笆等方式建设人畜分离区,全面实现家禽圈养。二是“139”镇街提升项目有效推进,填补了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短板,实施过程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商铺经营者的鼎力协助和大力支持,仅用了4个月就完成总体进度的90%,再次彰显了“xx速度和xx效率”,该项目完成后,将大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我镇的整体形象和城镇品位。

存在问题

基层组织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结构仍不够合理;人居环境虽有改善,但与美丽宜居乡村仍有一段距离。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围绕基层组织建设,高质量完善三个全面升级。结合镇委党校、风度书屋、党员活动室等优质学习的平台,精心设计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实现党建教育阵地全面升级。打造支部党建示范带,辐射带动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全面升级。强化头雁队伍、党员干部队伍专业化培养,实现党建促进经济建设能力全面升级。

二是加大农业招商项目开发,加速xx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协调、引进上市的xx、xx、xx等大型上市公司,在我镇选址建设现代生猪养殖场。

三是继续加大城镇整治力度。特别在整治“六乱”上下狠功、出实招,严格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精细化服务,巩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明确、处置及时”的动态监管机制,不断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并打造出具有xx地方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最美生态小镇。

5.乡村振兴示范镇方案 篇五

一、基本情况

朱台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位于镇域东边部,涵盖麻王、大夫、张王、魏家、罗家、东单、陈营、王营、西单9个村。片区内基础设施良好,近年来共硬化路面24.3万平方米,美化墙体8万平方,新增绿化面积23万平方米,游园广场、旱厕改造、“气代煤”工程均实现全覆盖。

二、发展目标

1.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富农。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一村一品”培育,以“齐民要术·上乘农品”为主题,统一策划,深入挖掘我镇农产品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二是发展壮大工业生产,以厨房设备产业为主导产业,推进皓泰等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厨具企业转型升级、规模发展。三是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农村电商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和文化旅游相结合,发展文化休闲、红色教育、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

2.加强政策引领,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打造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各类人才回乡创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乡村地区“留人、聚人、育人、引人”能力。

3.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4.打造绿水青山,营造宜居环境。结合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攻坚行动,彻底解决各类扬尘污染、环境脏乱差问题,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5.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组织权威。全面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抓好组织振兴。一是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继续完善“议政理事暨党员活动日”品牌、“有事今天办”品牌,以陈营村“红十条”为代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二是全面构建农村党组织工作新格局。实施思想武装、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引领、基层组织服务等质量提升工程。三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党支部+盘活资产”模式、“党支部+物业实体”模式,促进村集体增收,支持多村联合或镇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建立部门、企业对口帮扶机制,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2.发展产业特色化,实现产业振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优化农村产业机构,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加快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加快构建特色精致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抓好朱台镇西单村计划投资5000万元、一期投资3000万的蔬菜产业园项目,20xx年底建设完成40个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推进张王村火龙果、无花果,罗家村草莓、梨,魏家村核桃等,打造一批特色农业示范村。二是发展壮大工业生产。依托厨房设备产业园,吸引优质要素集聚,实现沿链聚合、集群发展。在项目建设上,建成淄博皓泰置业7个车间,推进山东美控科技、中德国际厨具产业设计研发中心、奥驰厨具研产销综合基地等招引项目入驻。在配套上,明年6月前建成中博仓储物流创新示范园,承接园区展览展示、物流运输功能。引进有实力投资主体,逐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三是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农村电商模式,推进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各村成立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设地方特色馆,开展朱台绿色食品推介活动。大力挖掘农业与文化旅游深入融合,充分挖掘齐文化、孝文化等文化内涵,结合文化遗址和系列地方小吃,发展文化休闲、红色教育、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

3.培养农民职业化,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一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业。全面建设新型职业农业制度,依托各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文明实践中心,全方位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重点加强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骨干的培训。同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定期组织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等现身说法,提高培训针对性、实用性。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依托全镇现有科技平台,加大高层及人才引进力度。加强面向农业农村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驻地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定单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重点培育农业销售型、智慧农业型等方面人才。三是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发展。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群体到农村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合作社,培养造就一批新农民。鼓励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规划师、建筑师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实业。

4.抓好环境大整治,实现生态振兴。一是统筹空间布局、完善乡村规划。优化乡村规划编制体系,根据村庄自然禀赋资源,积极吸引规划、建筑、园林、景观、艺设计、文化策划等专业人员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深入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确保村庄规划符合实际,使乡村更像乡村。二是健全农村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以“十有”为标准,依托西单村农厕服务站,为大夫片各村进行管护,全面建立起农村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做好乡村旅游线路,引导各村配套建设公共厕所。三是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攻坚行动,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镇运、集中无害化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学习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经验,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争取到20xx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四是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工程。统筹镇村污水处理体系建设,推进各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五是强化乡村特色风貌建设。保护乡村风貌多样性,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开展“美丽庭院”创建,积极建成精品庭院。

5.提升文化质量,实现文化振兴。一是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继续开展移风易俗,引导广大农村青年树立新型婚恋观,

6.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工作方案 篇六

工作方案

(产业链延伸型)

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结合陈堂村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推进陈堂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我镇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陈堂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陈堂村位于***镇东部,距***县城15公里,耕地面积3750亩,有473户,1713人。近年来该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预计亩产200公斤,收入8000元/亩。樱桃100多亩,收入30000元/每亩。现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两家,年产值600余万元。陈堂村成立了宏兴旅游合作社和“泉家乐”家庭农场,实现了旅游发展专业化,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以核桃、樱桃和养殖为主要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方式,该村生态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核桃种植业。

二、陈堂村农村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优势条件

陈堂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核桃产业发展条件,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均已进入挂果期。目前陈堂村集体与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签订核桃供应协议,年供应核桃260吨。实现核桃产业从生产、储存到精细化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紧密,产业链延伸较长,为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具备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优势。

(1)自然条件。陈堂村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山地类型,山地坡度小于25度的占总面积的60%,基岩为太古代片麻岩,分化程度较深,土层厚度25—50cm,温湿润季风气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年日照时间2745小时,无霜期190天,土壤以褐土分布广。PH值5-7,有机质平均13.4%,以上因素均为核桃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2)产业链延伸效果显著。依托核桃加工产业链延伸,全村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加工型、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设施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通过土地流转平台,引导企业建设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吸纳农村人力、土地、山区等资源,统一解决农民就业、福利和社会保障。陈堂村“纸皮核桃”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

(3)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显著。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陈堂村通过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联盟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已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中济宁安鑫养殖有限公司位于陈堂村辖区内,通过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数字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先后被评为省级种畜禽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及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带动效果显著。

三、发展目标

核桃产业链充分延伸。以核桃种植、储存、加工为基础的产业链充分延伸,至2018年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精品核桃油加工项目建成投产。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户以核桃林作价入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村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体系,以核桃精细化加工、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比例进一步提高。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形成实体、电商、大宗交易等多种农产品流通交易模式,核桃销售交易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超过70%。

四、保障措施

7.《汽车产业振兴规划》8大目标 篇七

2.汽车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国家将出台政策, 取消限制汽车购买和使用的一些不合理规定。

3.市场需求结构得到优化:1.5L以下排量乘用车的市场份额要达到40%以上, 1.0L以下排量要达到15%。

4.加大国内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力度:年销量200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要达到2~3家, 超过100万辆的达到4~5家。合计占全国汽车销量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到10家以内。

5.鼓励自主品牌汽车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要达到40%以上, 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要达到30%以上, 自主品牌汽车出口要达到国产汽车总销量的近10%。

6.电动车要形成年产50万辆的产能规模。

7.整车研发水平得到提高。

8.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 篇八

一、科教资源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是新型经济区崛起的核心要素

知识经济时代,在发展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已不再是农业社会的土地和工业社会的资本,而是科技资源。在近100年来科技革命引领的一轮、又一轮的发展浪潮中,毗邻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教集聚区不仅自身实现了难以置信的几何式增长,而且扮演了“辐射核”和发动机的重要角色,带动和辐射整个区域崛起为迸射强大竞争力的强势发展板块。在全球来看,美国硅谷、日本筑波、新加坡工业园、台湾新竹科技园的发展都充分地诠释了这一点。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融入全球经济进程的不断演进,这些宝贵的经验,逐渐演变成为了我国诸多率先发展地区的成功实践。正在成长的大上海知识经济的发动机——杨浦知识创新区。2003年4月15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服务高校就是服务杨浦、发展高校就是发展杨浦为重要指导思想,以杨浦区委、区政府为工作主体,依托和整合杨浦区域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和100余家科研机构优质资源,做大做强大学经济圈,大力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用5年多的时间,跨过了发达国家城区转型发展十几年、几十年的路程,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转型,现代设计、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节能等特色产业实现和保持了40%以上的发展速度,区域可用财力由16亿元跃升到70多亿元,在整个上海城市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浦在联合国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成为了全球老工业区提升发展的样板。日趋强大的首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北京中关村。北京中关村以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为载体,整合和发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代表的40多所高等院校、130多家科研院所的科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知识经济,20年来实现了爆炸式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40%,是同期北京市GDP增长的两倍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了9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00亿元,相当于北京市GDP的18%。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万家,年收入超亿元企业总数已超过800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06家,成为了全国的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中心。飞速运转的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的发动机——深圳。作为一座新兴城市,“深圳自身无大学”,却创造了“全国大学在深圳”的奇迹。他们充分利用创新型城市這个载体,搭建系统性的综合服务平台,吸引清华、北大、南开、哈工大、香港科技大学、中文大学、城市大学和理工大学纷纷在深圳建立直属学院、研究生院和产业、教育、研究基地。从2005年起,深圳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就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科技在推动GDP发展方面的贡献率已达到60%—70%,培养了华为、中兴通讯等一大批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成为了我国利用科技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从而挺起了整个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的脊梁。

二、发掘促进科教资源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辉映“八大经济区”和“五个示范区”发展进程的“璞玉”

南岗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是“全国十佳民营科技园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科教文化等各种优质发展要素集聚,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全省各区县首位(2008年全区实现GDP578亿元,在全省地市中紧随齐齐哈尔之后,排在第四位)。从历史上看,作为哈尔滨的开埠之区,南岗一直是哈尔滨城市、乃至全省经济、科教、文化发展的重要策源地。近代中国最早的合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乌鲁布列夫斯基”啤酒厂、中国最早引进西药的药店之一“普希金大药房”、当时远东地区最具盛名的综合型百货商店秋林公司、著名的大型豪华旅馆之一“格兰德旅馆”、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敖连特电影院”(和平电影院),都坐落在南岗区。在当时哈尔滨19个外国领事馆中,南岗就有11家。

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西式教育也是在南岗发端。“奥科萨阔夫斯卡娅”中东铁路商务学堂、哈尔滨第一齿科学校(哈医大前身)、华俄工业技术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洋音乐学校、哈尔滨普育学校(哈三中前身)等教育资源构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门类齐全的完整教育体系。新中国建立以后,1951年刘少奇同志亲自批准了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确定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培养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从此哈工大承担起了学习世界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旧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1953年创立的哈军工(哈工程大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陆空综合性军事工程技术高等学府。正因为有这样好的基础,“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我国的工业项目中有13项建在了哈尔滨,哈尔滨也由此成为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的桥头堡和典范城市之一。为适应和支持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等一大批科研单位也应运而生。到1959年的时候,南岗就聚集了黑龙江超过一半以上的学校、科研院所和众多的文化设施,奠定了南岗作为哈尔滨、黑龙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此后经过半个世纪的传承和发展,时至今日,南岗区域以科教资源为代表的各类优质发展要素已相当完备,紧随北京海淀、上海杨浦之后,位居全国城区第一集团前列。一是科教资源规模大、人才层次高。区域内集聚了哈工大、哈工程等普通高校23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兽研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9所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61个以及62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区域有博士生导师近1000名,两院院士29名。在校大学生25.8万人,占区域人口的25%。其中博士7000人、硕士研究生2.2万人,分别占全省的75%和55.62%。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机器人、动物疫病疫苗等前沿领域,具有一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世界处于一流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二是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性好。区域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文化艺术特色大学和各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研院所的研究领域涵盖工业、农业、文化艺术产业、社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年研发资金投入超过30亿元,形成应用型成果在1000项以上。仅哈工大就承担制造、信息、先进能源等十个领域的国家863项目117项、承担国家支撑计划26项,参与中国神华、中海油等国家骨干企业的科技与产业开发,为我省80%以上大中型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和技术服务项目。区域内有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三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家孵化器,1400余户民营科技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20亿元,占哈尔滨市的56%,形成了教化电子产品、南通信息技术、学府服务外包等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其影响力辐射全省、乃至东北地区。三是创新服务资源丰富、配套能力强。区域内有大中型商服和物流企业290家,金融单位77家,咨询、法律、会计、担保、商标、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190家,总部经济、高校经济、会展经济业态丰富。生产力促进中心、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委员会等知识创新服务平台功能较为完备,是哈尔滨市名副其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枢纽。

可以说,南岗区域百年来所积淀下来的科教文化要素资源,是八大经济区和五个示范区建设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充分挖掘、整合、用足、用好这个资源和优势,对全省、全市产业的振兴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的引领和支撑效应。有针对性的打造形成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全市“五个示范区”的公共研发中心和技术输出平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化成商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知识创新引领产品向高附加值演进、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跃升、经济向高效化转型,大幅提升我省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从根本上转变我省“资源型、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二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对企业的带动效应。充分发挥科教优质资源的外延性,通过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建设,孕育、孵化、输出一大批科技型企业,生成、落地、植根一大批高成长性、强带动性的产业化大项目。通过上市和引入风险投资等途径,培育一批像联想、北大方正一样的高技术龙头企业,从整体上带动相关企业形成龙江强势企业团队和品牌;三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财富的示范效应。引导帮助大学、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创办、领办企业和技术入股等形式,成为企业的股份持有者,把知识成果转化为巨大的财富,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创富的热潮;四是有利于更好地形成发展的聚焦效应。打造“政策洼地”,吸引资本、人才、成果密集投入,引导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知识经济强势增长极,助推我市、我省在新一轮产业重整和发展格局重构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跨越和赶超。

三、建设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是助推“八大经济区”和“五个示范区”腾飞的现实选择

2009年2月,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的决定》,把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列入了哈尔滨重点大项目,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全面开启了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建设的实践进程。总的思路目标是:以南岗区域高度密集的科教资源为依托,借鉴先进地区比较成熟的“区域发展园区化”的发展模式,按照“国际化、区域一体化、市场化”的发展原则,突破点、线、园、带的传统方式,把整个南岗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性知识型综合园区来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搭建“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这样一个系统化的载体平台,以新体制、新机制冲破校与地、校与校之间的围墙,统筹政、产、学、研、金、介的利益目标指向,整合资源,集成创新,集聚产业,力争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该区域建设20个左右对全省产业发展具有明显支撑作用的专业化科技园区,使该区域成为吸纳集聚和辐射牵动作用明显的省域知识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高级技术人才培育基地,打造助推“八大经济区”和“五个示范区”腾飞的强劲引擎。主要推进模式是:政府主导、大学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紧紧抓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个纽带,扭住大学(院所)科技园区建设这个连接点和牵动点,通过对区域功能、人口分布、用地构成、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深层次、全方位整合资源,完善推动科教资源与经济、与市场相融合的缺失环节,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在校地企之间缔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促进创新资源、产业资源、服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和发展链条,通过优势链接、集成创新,催生发展的井喷式效应。

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的主要工作取向是为“八大经济区”和“五个示范区”产业振兴服务。其工作的切入点和牵动点就是紧紧围绕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启动推进“创新引领项目”。目前,具备条件且已启动实施的有七个大项目。一是装备制造业创新引领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大厦”项目。着力打造服务于哈大齐工业走廊、乃至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的“先进制造技术科技创新和成果输出平台”。二是军工产业创新引领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科技园”建设项目。建设集技术转移中心、研发外包中心、军转民研发中心及国防科技特色的产业化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高级人才生活社区于一体,吸纳入驻企业稳定在1,500家以上的军工科技产业集群。三是农林及生物制药产业创新引领项目——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农林生物科技园”建设项目。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于产业发展,打造我国寒带农林产品的研发中心和东北地区生物制药企业孵化和技术输出中心。四是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引领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扩建项目。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及产业化平台。五是文化艺术产业创新引领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发挥师范大学文化、艺术学科优势,整合哈尔滨文化资源,辐射带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提升“音乐艺术之城”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搭建边疆文化大省產业发展平台。六是教育培训产业创新引领项目——黑龙江大学“汉语言国际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哈尔滨标准普通话的语言优势,建设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汉语言和普通话培训基地,使之成为外国留学生和来华人员掌握普通话、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向国内各类大学输送外国留学生的枢纽。七是电工仪器仪表产业创新引领项目——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中国电工仪表科技园”建设项目。依托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全国顶尖的技术优势和行业组织能力,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电工仪表产业创新中心。

四、建设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打造“八大经济区”和“五个示范区”强劲引擎的机遇千载难逢

从全国来看,今年2月末,国务院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齐的当天,召开了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相关工作。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1000亿元,加大对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动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等五个方面工作的投入力度;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提出,今年将全面实施以“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等“四大”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计划”,对4万亿刺激计划做出调整,其中3700亿元重点投向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3月31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启动创业板市场,打造中国的“纳斯达克”,主要服务于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务院4月21日正式批准绥芬河设立综合保税区以后,一系列重点针对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政即将陆续出台。近期,国家陆续投放的200亿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投向东北,300多亿重大技术装备专项资金也有很多投向了东北。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推动产学研、政金介一体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鲜明特征高度契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将成为我省抢抓机遇,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重要载体。

从其他省份和地区来看,近一个时期以来,无论是处于经济发展前沿的北京、上海、江苏,还是我们的近邻沈阳等省市都乘势而上,都不失时机地推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试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战略举措,力求在新一轮调整与发展中先行先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一席之地。建设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以其先进的理念和前沿的题材,在与其他地区的百舸争流中,占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我省来看,高教强省战略的确立和实施,极大地强化了大学与城市结缘、相伴、共荣的发展意识,调动了各大学大所“建设一流大学”、服务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各高校院所纷纷把校区、园区内的土地拿出来,建设科技园区、创业中心和孵化器,这样校地打破围墙、积极融合的大好形势,近年来前所未有。另外,《八大经济区建设规划》实施后,各种发展要素加速调整和布局,更利于整合和配置有效资源,形成以知识经济为引领的产业发展高潮和强势。

可以说,当前,建设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打造“八大经济区”和“五个示范区”强劲引擎的时机恰到好处、机遇千载难逢。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抢抓机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产学研、政金介各方面资源,做大做实哈尔滨南岗知识创新区载体平台,与高校院所结成战略联盟和发展共同体,在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紧密互动和携手共进中,不断提高区域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创新动力源,就一定能够助推“八大经济区”和“五个示范区”实现腾飞。

上一篇:视唱练耳优质课下一篇:送同事的圣诞节搞笑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