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婚俗

2024-09-18

苗族婚俗(共8篇)

1.苗族婚俗 篇一

隆林各族自治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中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境内民族风情多样,被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

前不久,我有幸去到隆林县参加了一场具有民族特色的婚礼。这一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跟随着妈妈和几个叔叔阿姨们一起驱车前往,我们要去的地方是隆林县一个叫“革布”的乡镇,听妈妈说那是一个座落于大山深处的村落。那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淳朴,他们心灵手巧,从植物中找来各种颜色,做成五颜六色的五色糯米饭,香甜可口;他们自己纺布织衣,用植物把布染成黑色,做成黑色的衣服、黑色的头巾,他们被称为“黑衣壮”。

一踏入革布镇,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许多穿着黑色布衣、裹着黑色头巾、背上背着竹篓赶集的人们。驶过热闹的小镇告别笔直的马路,进入一段很长的盘山路,马路蜿蜒盘旋,上坡下坡,走到山顶向下望去,弯弯曲曲的山路像一条在空中飘动的丝带。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突然远远地听到一阵鞭炮声,已经疲惫不堪的我立刻精神抖擞起来,我们终于到了,当我们的车停下来时,我迫不及待地冲下车,往人多的地方跑去,新郎新娘早已站在门口迎接我们,新娘真是漂亮,每个看到新娘的人都赞不绝口。

这里的宴席真奇怪,不像以前我参加过的婚礼那样规定时间开席,我们一到就可以坐下来吃饭了,其间不断地有人起身离开,也不断地有客人到来,真是热闹非凡。

婚礼的高潮还要属晚上。晚餐过后,原本摆满桌椅的大厅换上了一张茶几,茶几两边分别摆放着一张长椅,茶几上放有一盆花以及各种小吃。大概八点钟左右,十里八亲的乡亲们着盛装陆陆续续前来,刚开始只看到几个人,渐渐地整个大厅都被坐满了。因为他们都着黑色的布衣,裹着黑色的头巾,一眼看去整个屋子黑压压一片,那场面把我震撼到了,简直可以用壮观来形容。坐在茶几长椅上的人咿咿呀呀唱着什么,其他人时不时地还发出一阵阵笑声,原来他们是在对山歌,对山歌是壮乡人民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他们这是对新人最真挚、美好的祝福,他们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咿咿呀呀的,从天黑唱到了天亮才离开。

这是我参加过最有意义的婚礼,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霓虹闪烁,那里的婚礼没有主持人,没有香槟红酒,那里的山歌悦耳动听,那里的人们和谐友爱,我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小作者:陈康

公众号:优页作文选

2.传统婚俗文化 篇二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 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数”——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 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

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8、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9、过文定,过大礼:男方择一个吉日,带一些礼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10、哭嫁: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此外的说法是: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红盖头。通常是男掀女的红盖头。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盖头为了遮羞;另一种说法是说源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13、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于 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在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著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14、出门: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女须由家人背著上轿;据说新娘双脚招地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因为嫂字有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现在的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

15、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男家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

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

16、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礼品回娘家祭祖,再随丈夫回到夫家;归宁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不方便,若夫家离娘家很远的话,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烧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一对、竹庶两支、鸡一对、生菜、生果两篮、荵、伊面两盒、鸡仔灯笼金、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17、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18、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19、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20、酒筵:酒筵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有繁有简,规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21、合酒: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22、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婚礼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敬茶改口:改称对方父母为“爸妈”。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婚礼用品

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中式婚礼中必备的物品有:

花轿: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十分讲究,内穿红袄,足蹬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婚礼禁忌

1、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2、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3、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4、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少数民族传统婚俗

瑶族

择偶标准 劳动择偶

在林间,姑娘看上了到此吹笛或木叶的小伙子,就会带上采八角的小竹篮采八角或砍柴,不轻易地出现在男青年的视野中。男青年便主动去帮助姑娘采摘八角或打柴。他们边采边交谈,双方有意,互送信物并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不合心意就友好分手。布依族 择偶方式 浪哨

浪哨亦称“赶表”、“玩表”,其中重要方式就是情歌对唱。主要是通过唱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多是在赶场天和节气天。同时在有些地方的布依族在浪哨时都要互相甩打糠包。青年男女在对歌浪哨之前,看中谁,就用糠包去打他(她);喜欢谁,就专门去接他(她)甩过来的糠包。糠包成为青年男女浪哨的“红线”,哪个后生被姑娘甩去的糠包打中并接住,他就是那个姑娘的情侣。然后,以糠包为凭,就成双成对地邀到一旁去对浪哨歌,倾吐爱慕之情。海南苗族 咬手

指在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会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彝族婚俗传统 抢婚

抢婚是彝族的婚俗,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男方在迎亲时抢婚只是一种礼仪形式,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重。通常,去抢亲的,是男方的一伙伴,并偕同其它迎亲者前往女家,以假抢婚的形式把新娘“抢”走。并且按照彝族的习俗,女子一旦被“抢”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着已经正式缔结为夫妻。三天后新郎新娘各背一捆柴到女方家回门,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主人便会热情招待新郎。当天姑娘携带着自己的衣物和生产工具,跟着小伙子回到男家。如果女方父母反对,就会扣下女儿,把新郎赶走。壮族

夜婚

3.少数民族婚俗 篇三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傣族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瑶族婚俗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苗族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彝族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仡佬族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阿昌族的抢亲

解放前,抢亲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缔结婚约的一种形式。阿昌族的青年人或壮年妇女一谈起这事,都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中的喜悦、感叹和悲伤。这种抢条现象,在梁河至今仍时有发生。往往是顺利的。女方父母紧追不放的情况很少。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这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到了预定的日子,男方邀约十几个精壮的小伙子,在深夜摸进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这时,姑娘就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前往抢亲的人,两个人拉着姑娘跑,其余人在后边担任后卫,以阻止追赶的人。由于女方父母毫无准备,寡不敌众,所以这种抢亲往往是顺利的。

二是当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动已被父母发觉,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给姑娘选了另外的小伙子,就会叫自己选中的小伙子赶快来把姑娘接走。于是,小伙子就马上组织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围起来,然后由两人进家找姑娘,找到后,对她说句“表妹,我来接你了“,说完就由一个把姑娘反背起来,紧紧抓住她的双手,另一个抬着姑娘的双脚,拼命往回跑。这时,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来到,也不能闯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着姑娘被人抢走。这是阿昌族抢亲的一种规矩。

第三种是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之机,半路截住,拉起就跑。这种抢亲往往会引起械斗,造成伤亡。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让姑娘包上高包头。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男女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

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所以无论原来怎么闹,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仍要聘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说亲。求和说亲仪式在女方家里举行,女方家一律不负责招待,要由男方家负责招待,并付给女方家的说客工钱。因此,男方除请个说客外,还要请一个烧菜做饭的。谈判时间一般三至六天。在这期间,男女代表都要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但一经达成协议,双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常来常往,亲如一家。满族的婚礼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朝鲜族婚礼婚俗

中国的朝鲜族是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陆续从邻国朝鲜迁来。在吉林省延边和东北各地定居。由于历史上朝鲜族和汉族长期友好往来,所以朝鲜族的风俗习惯,除保持了原有的文化传统外,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甚至在婚俗方面汉族有些早巳废止了的婚俗,在朝鲜族近代婚俗中仍然保留着。如汉族原来实行的“六礼”习俗,在朝鲜族中常常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严格认真地执行。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中国朝鲜族中向来有“南婚北丧”的说法。南,指“南道人”。即从朝鲜南部迁来的人;北,指“北道人”,即从朝鲜北方迁来的人。南道人多居住在中国的辽宁省和黑龙江一带,北道人多居住在吉林省延边一带。南婚,是指南送人注重婚礼,仪式繁杂而隆重。现在朝鲜族婚礼中,女嫁男娶同时进行。但在过去则不然。在男道人的婚裕中,新郎要先嫁到新娘家,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把新娘娶回家。朝鲜语称这种婚份为“罕孔纳得里”《三国志)载:“高句丽人,其俗做婚姻,言语已定,女家做小屋于大屋后,名‘婚室’。昏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大,乃将妇归家。”这就是说,“罕孔纳得里”是一种“两次婚”婚俗。即先过“从妻居”生活,后过“从夫居”生活。但它和云南省布朗族的“两次婚”不同。布朗族的两次婚,是古老的“不落夫家”习俗的一种表现,即婚礼后新娘返回母家长期居住,等过了几年或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再回婆家居住,回来时要举行婚礼。而朝鲜族的“罕孔纳得里”则是“从妻居”和“从夫居”婚俗的一种复合形式。哈尼族的坐家

居住在滇南哀牢山上的叶车人(哈尼族支系)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姑娘出嫁的时候,需要一个年龄相当、美貌而干净(家中父母兄弟健在、无死于非命者)的女郎作伴娘.谓之“陪婚”,叶车语称做“米确”。新娘接到夫家先要进入大房,向供桌上方象征祖先歇脚处的一块篱笆叩头,再向酒席上长辈和歌手行埋头礼,然后要吃下新郎亲手递来的一碗半生饭,表示心甘情愿,海枯石烂不变心。当晚,新娘与伴婚女郎在新郎的“公房”里过夜,一般拒绝与新郎同居。据说,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同居者,今后的爱情生活会不长久。保安族的宴席曲

保安族婚礼之夜,全村男女老少都要来闹婚宴并唱宴席曲。此时,青年们都聚集到男方家院子里,围着火堆,由几十个能歌善舞的小伙子,手拉手,肩靠肩,边唱边跳,观众也随着节拍和之,使本来就喜气洋洋的婚礼之夜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宴席曲的歌词动听,曲调优美,欢快明朗,边舞边唱,深受保安人的喜爱。纳西族婚恋习俗

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俦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之后男方家要向妇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彝族婚配

以前,彝族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及转房制等习俗。现在,彝族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有说媒、订婚、迎亲、回门四个程序。彝族姑娘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一般在15岁,就要举仔一种叫“陕拉尔“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女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这时姑娘要穿红、蓝、白、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女青年主要通过火把节、婚嫁丧事和一些传统的聚会进行交际。每当一方看中了自己的情人,就会主动去接近,并站在离对方不远处,拿出口弦弹奏,通过含蓄而流畅的音乐旋律取悦对方。而对方一经接到求爱的暗语时,也会迅速取出自己的口弦对弹。如此经过多次秘密交往,双方就约定时间,回去告诉自己的双亲。待老人许可后,择定一个良辰吉日,由男方家请一位长者,背上一坛酒,前往女方家去说亲。傈僳族婚姻习俗

4.山西农村婚俗研究 篇四

内容摘要:婚姻习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随着社会的变革,婚姻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同的文化反应了人们不同的文化观念。但总而言之,都表达了人们祈盼吉祥如意的意愿。

【关键词】

议婚

订婚

成婚

回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类学的经典课题之一,在人类的繁衍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婚姻就没有人类社会。婚姻,是人生中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而婚姻礼俗则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

古代封建社会,婚俗程序遵循着自西周以来就开始实行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自周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也逐渐演变从简,辛亥革命前后,山西地区虽然仍保留着古代六礼的遗风,但在不同程度上趋于简化。一般从议婚到成婚大都经过四个阶段:议婚、订婚、成婚、回门。

一、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所谓“无媒不成婚”。在议婚的初始,一般是男方家长相上某家姑娘后,然后委托媒人或者托亲戚朋友或邻里乡亲前往女方家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男女自由恋爱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少不了媒人这一中间人物,从议婚到成婚媒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无媒不成婚”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没有媒人在中间搭话,觉得很不正式;另一方面,双方家长在子女订婚之前要避免见面,结婚彩礼等各种琐事都需要媒人在中间说合。在这一过程中,以前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已经成为过去式,男女当事人有很大的权利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

(一)见面

媒人介绍完两家情况之后,双方家长和子女有意向后就约定时间见面,又叫“相门户”,一般是在媒人家或者亲戚邻居家,约定俗成,婚事没定前避免去对方家。“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是也。有的人家还会找来算命先生看两人的生辰八字是否匹配,至今在当地百姓中仍有属相禁忌的民谣“羊鼠不到头,白马怕金牛,鸡不和狗斗,龙见兔子泪长流,牛斗虎,合不来”。

(二)进城

男女双方见面后,如果相中对方,两个人就开始互相联系,互相把对方意见说给自己父母。双方父母满意后开始进行下一步,约定时间逛地方,即女方来男方家看看房子什么的,然后去城里逛,象征性的买一些东西。回来后,男方家准备一桌酒席,邀请媒人等就坐。酒席结束后,男方父母要给女方见面礼,以及进城的钱等,具体数额因人而异(一般见面礼1000,进城2000左右)。女方慨然受之,则视为没意见,下步可行“定婚礼’。

二、订婚

男女青年双方没意见后,媒人开始商量彩礼事宜,一般包括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订婚钱、结婚钱等等。彩礼一般是指男女双方完婚之前,由男方付给女方作为婚姻关系成立条件的财物,女方接受彩礼之后,婚事乃定。彩礼商量好后,男方选择好黄道吉日后交送女方,双方举办订婚仪式。定亲这天,男女双方都要设宴款待亲友。男方比较隆重,请客比较多,亲戚朋友也都上礼名曰“凑份子”。女方则比较简单,只宴请媒人、亲戚和要好朋友。女方家早上面条,中午蒸小笼包,简单摆几桌。中午,男方家设宴,女方随同姨妈、舅母、姑妈、姐妹到男方家吃订婚宴。“定亲饭”非常丰盛,各种菜应有尽有,多以肉食为主。席间,媳妇要给未来公婆敬酒,并正式改口,公婆要给媳妇改口费(2000左右),并且媳妇给男方亲戚敬酒,即认亲,礼毕后,亲戚都需给媳妇发红包。婚宴结束后,由媒人把彩礼送到女方家,一般是四万八千八百元(彩礼数由家庭条件决定,不尽相同,但基本一个地方的彩礼都有一个基数),临汾人结婚讲究“四平八稳”,并且彩礼钱数中“八”具有吉利意义。女方从彩礼中抽出一部分回赠给男方,名曰“儿女钱”钱数取四或六,意即“四六成才”,取男方前途无量之意。

三、成婚

订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结婚的认可年龄,双方父母

由于民间认为结婚是男女 双方一辈子的终身大事,所以非常慎重,往往从订婚到成婚要间隔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婚期商定以后,结婚前半个月双方开始着手准备结婚事宜,如:照结婚照、进城买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戚朋友、预定结婚宴席等。

结婚前天,男女双方家都要张贴大红喜字,悬挂大红气球门。结婚前天晚上新郎新娘要在各自家中吃“岁岁饺”,饺子数是本人年龄加上天地两个。一方面,这是代代传下来的习俗;另一方面,结婚当天新娘新郎都基本没有时间吃饭。吃过饺子以后,新郎派车来到新娘家中把新娘送到婚纱店梳妆打扮。他们的衣服一般都为红色,男方西装革履,女方从里到外都是红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爱美之心,婚纱的颜色也由大红变为粉红,现在以白色居多。前几年新郎的腰带,领带,袜子都是红色的,近几年只讲究穿红色袜子,对领带和腰带不再要求为红色。

在新娘认真打扮的时候,新郎家中热热闹闹。新郎家中会雇请一支乐队,奏曲舞蹈,庆祝婚礼。一切准备就绪,大约十点左右, 出发前往女方家中。出村子的路线是有讲究的,有俗语云“出西门,进东门”,意为新郎从村西口出去,娶新娘回来从村东口进入村庄。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毯或红纸,除了供新娘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车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顶针”,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新郎到新娘家中后,鞭炮齐鸣,鼓乐大作。媒人先把男方带来的红毯铺到床上,以供新娘换婚纱。新郎及伴郎入座后先吃饺子,饺子有各种馅的,辣椒、盐、胡椒面等,一方面,闹腾新郎和伴郎;另一方面,营造热闹的气氛。新郎要给包饺子的,送饺子的发喜糖或者红包。吃过饭以后,司仪把新郎请到院里开始行李。先是女方直系亲属,接着是其余亲戚,男方要一一进行三鞠躬。

新郎进门接新娘时,新娘的房门往往由新娘的姐妹和伴娘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延误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进门以后,伴娘会提前先把新娘的手套、鞋子、耳环等藏一部分,让伴郎找。新娘东西没有穿戴好,不能起身,没办法,伴郎只有到处找,有的伴郎会整新娘达到逼供的目的。实在找不到,伴郎只得付给伴娘要求的红包。收拾妥当后,新娘由全福人(指上有父母健在,有丈夫,下是儿女双全的妇人)给“开面”。按民间婚俗礼仪,在婚礼上必须有全福人照顾诸多事宜,以求新婚夫妇未来吉祥如意。起身前,全福人要给新娘梳头,一边梳一边念吉祥话或者顺口溜,祝愿二人婚姻美满幸福,之后,新娘给全福人回赠一份喜钱。

新娘起身前,要在客厅里提前摆好的酒菜前一样吃一点,然后把提前放好的钱抓一几张,留一部分。新娘的喜包里要装一个拿红手绢包着的手电,并且开着一路朝前,直到男方家,才关掉。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过,新娘离家时,由新郎抱着出门直到送上车子为止新娘由姨或舅等长辈送行并带一个男孩,弟弟、侄子或者外甥去拿礼钱。伴娘的人数要压过伴郎,士气上不能低于新郎的仪仗队。车子由摄影师、鞭炮手打头,然后是新娘车,之后就是伴郎伴娘。车子数量没要求,一般白颜色的车打头结尾,取意“白头偕老”。

返程时,不能掉头,要形成一个环形路线。路上要避开白事,遇见红事要扔个顶针,或者互换手帕。

到了男方,鞭炮齐鸣,鼓乐大作,亲戚朋友都簇拥而上。以前结婚时,新娘刚到,婆婆就要坐在炕头等待媳妇的到来,显示婆婆的权威。现在新娘刚进村,婆婆就要出门相迎,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人们一种思想的进步;另一方面,人们都说“现在娶个媳妇难啊,可得把媳妇哄好了”。(被采访者:王秀珍,60岁)

新房里都铺着新铺盖,床头摆放着新的被褥,里面都夹着花生,核桃,枣等,意味着亲人对新人的祝福,盼望着他们“早生贵子”。

临汾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四、回门 “回门”,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一起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不过当天新婚夫妇还要一同再回到男家,称为“打来回”。临汾婚俗与其他地方的婚俗一样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个是讲究红火热闹;再一个特点是祈求吉祥如意,希望新婚夫妇多子多福。民初的临汾婚俗,包括它的程序及操办方式,仍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今天的婚俗生活。其中合理的习俗往往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一些恶习陋俗也爱不断的消退。我们应不断的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争取发展和谐、文明的现代民俗。

参考文献

5.侗家婚俗简述 篇五

——简述自然喜庆的湘西南侗家婚俗

中文二班 20091141220 梁清华

我的家乡会同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东枕雪峰山脉,南倚云贵高原,西接黔东南侗乡苗寨,县内侗、苗、瑶、满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6%,下设六个侗族苗族自治乡,因山林阻塞,民众保守,倒传承下来了很多古老的习俗,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湘西南会同地区的侗家婚俗。

跟汉族相比,侗家青年拥有较多的恋爱自由。侗家姑娘从来不是锁在深闺的,平常人家的女儿要出山下地劳动,殷实人家的闺女也经常会结伴上河边捣衣,富贵之门也不会是深宅大院,这里,一切都是敞开的,山寨里的风是自由的,山间河畔都是对歌传情的好地方。

五日一次赶场更是青年人的盛会,如果小伙子看上了哪个姑娘,他会找机会传张纸条,或者故意踩掉对方的鞋后跟,或是唱歌表达自己的情意,如果姑娘合意了,便会和他约会,不称心的只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也有读书人家的女儿,要做雅的,会有抛绣球的,绣球是姑娘针针线线绣的,绣楼是搭在荷塘边的,很明显是对小伙子一个不小的考验。

当然,自由不等于随便,湘西南与黔东南毗邻山区的侗家人,男女结婚虽有采用武力,明火执杖地抢婚的,但一般也要走过场,就算彼此情投意合,表面上也要找媒人两头串通。男方首先请媒人去向女方父母“问茶”,如果媒人突然跑来家里讨茶喝,那可就不是单纯的口渴,要是家里正在妙龄的女儿已经许了人,父母就会说“闭着眼给了别人了”,要是还待字闺中,不管成或不成,总会先请客人进屋喝杯清茶的。

父母许可后,再经过女方“访人家”,男女“合八字”,男方对女方“下定”(俗称“号妹子”),男方向女方“讨日子”,便可以按六礼(初茶、再茶、节敬、年敬、求庚、拜堂)来操办婚事了。

挑个吉日,男青年带着“耳朵粑粑”(一种大小与酒杯口差不多的糍粑)等礼物,去女方家拜见岳父岳母,作为定亲礼,另一套首饰——手镯、项圈、耳环和发簪,一般是银质的,侗家人并不在乎它值多少钱,只是民俗喜欢佩戴一些银饰,或是地方湿热,防风湿吧。女方父母派“传喜人”将“耳朵粑粑”分别送给亲戚朋友,这叫发“请柬”,一般不告诉婚礼日期。当结婚良辰到时,亲友又会收到两个粑粑,这时全家老少着新衣,带着礼信去喝喜酒。

古人以男为阳,以女为阴,男女婚姻即是阴阳运动的具体表现。早晨寅卯之时,傍晚申酉之际,正是阴阳二气平分秋色的最佳状态,古人认为在这个时候迎娶新娘,有利于阴阳的和谐统一,以求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所以,有的侗寨“晨婚”,作“阴随阳往,夫唱妇随”解,有些侗寨“夜娶”,认为是“阳往阴来,夫迎妇归”之意。

会同娶亲一般都是深夜,男家大队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越溪串案,火红一片,活像一条翻腾跳跃的火龙,加上唢呐锣鼓的伴奏,寂静的偏乡僻寨,越发显得欢快热闹。

很多民族都“哭嫁”,侗家的哭嫁有她自己的特色,与众不同在她的“哭嫁歌”。在女方家,出嫁的头天晚上所有亲戚房族姐妹都来陪伴新娘,唱哭嫁歌。哭嫁歌的内容主要是唱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即将离别的依依愁绪,唱到离别伤心处,满堂悲声。

因为是“夜娶”,女家族里的婶娘伯娘们后半夜就忙碌了,留一两个心灵手巧的帮女儿整理发髻、着装、穿戴,其他的就在灶屋里准备敬神和待客的茶酒点心。迎亲的队伍到了,先在禾塘里一番吹打,众人便簇拥着新郎官进入中堂,整个过程岳父岳母都不轻易露面,自有叔伯媒人招呼。

大红花烛烧起来,小三牲(无腿的鱼,双腿的鸡鸭,四腿的猪脚)、茶酒上了桌,鞭炮响起,女方长辈族人陆续上来祝福叮呤一番,都是吉利话,也有的老人说唱一些老话教导新人怎么居家过日子的,新郎但施礼许诺“定不能苦了您家妹妹”。上来祝福的长辈会把准备好的喜布挂上新郎肩上,喜布是当地自制的绣着龙凤、鸳鸯、蝴蝶、荷花等吉祥物的大红或粉红的比较精细的缎子,用来做被单的面儿的,现在简便些,有的长辈也就直接送市面上买的被单或毯子了。“挂喜”由女家父母压轴,岳母哭诉交代完毕,新娘就可以出阁了。

帮忙送女的伯婶把一只装满了粳米的竹笙摆上桌,于中放一个红包,这是给女儿带走了,意指我家女儿是带了口娘来的,婆家不能当个白吃饭的亏待了。接着姑娘穿着吉服,由弟弟(阿舅)背出闺房,绕着八仙桌小碎步走上三圈,脚步不很快,表示对姐姐的不舍。如果女方故意磨蹭,男方的队伍就在中堂门口吹吹打打闹起来,暗示亲家不要误了吉时。这时,来帮忙的小伙子们已在女方亲属的协助下麻利地把家具、电器、床上用品等嫁妆搬上迎亲的车上去了。

如果新娘家没有兄弟的话,也有叔伯兄弟待劳的,他们自然也愿意,毕竟新郎官给这“送亲阿舅”的红包可绝不会太寒酸。当然,也有新郎自己背的,那他可得“小心”脚下了,新媳妇的叔伯可能会丢几个鞭炮考验一下他,这时候,他可不能让背上的新娘子有半点闪失,否则娘家人可就不依了,不过,现在,大家也就是玩,不用太紧张。

新娘子一路由自家一群女伴簇拥着:一个闺蜜撑起红伞,因为新娘子怕羞;再一个伴娘提着火炉,炉里装了娘家火塘里的草木灰,意是姑娘要正式离开娘家上夫家过日子了;另有几个女伴给新娘提些贴己的物件紧跟着。一路说说笑笑,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会同古婚俗以三日为期,正是古人“天地人”三才观最简单的体现。喝三天二夜酒,侗族人结婚闹新房这三天不分大小、不论辈份,寨子里一片欢腾,似乎喜事不是一对人、一家人的,而是大家的、一族的、一寨子的。

队伍要在太阳出来前赶到男家,也是图个吉利。新娘子在这途中一般是不会走一步的,可以坐车、可以抱、可以背,就是不能走,这一天她就是所有人的中心,所有人都是衬托花儿的叶。以前没车的,或是山路不好走的,新郎官也是不好做当的,万一实在是累了,也可以让男方派来迎亲的伴娘背几步,表示婆家不得轻慢。当然,有个别体贴的新娘子也有自愿走的,这又另当别论了。

迎亲队伍一到男家门口,鞭炮放起来,一切又开始沸腾了,所有人都投入了恣情的狂欢。新郎官背新娘进新房,会有一个公认的有福气的和善妇人捧着杯蜜饯圆茶候在院门外,新娘接过茶,不一定要喝,但得接,意思是以后就是这家人了,圆茶蜜饯也就是“甜甜蜜蜜、圆圆满满”的意思。进了新房,就要使点“心计”了,当地有说法是“新人谁先坐到床头,谁就当家理财”。

与此同时,至亲的叔伯们热情地把女方的皇客(女家很重要的亲属)迎进堂来,族里的媳妇辈伺候这些贵客洗过风尘,便摆上茶果来,请族里有名望的老人陪聊着,其他人则帮忙搬嫁妆。圆亲娘(有福的、能言善道的中老年妇人)铺床、布置新房,边布置边唱叨着祝福的话。床上、被子里、柜子里、新鞋里、马桶里(尿桶是有盖有手柄的木桶),到处都撒上了枣子、桂子和一些小干果粒等,还有的地方藏了红包,这也算新娘子给众人的见面礼,感谢大家费心思了。打点好了,圆亲娘会让一个活泼伶俐的小男孩在新床上打几个滚,祝愿新人早上贵子。然后大家就开始“抢”东西吃、“抢”红包,格外的热闹喜庆。

我们侗族特有的风俗,新郎家所有的直系亲人都躲起来,不让新娘看见,说是不能“撞日脸”(双方不能碰面,如碰见了,说今后会有矛盾,生活不愉快,容易吵嘴),等到新娘进入新房后才出来。

白日里大家吃酒热闹,也挤进新屋看新娘子,但重头戏是在头天晚上的。饭前,先备三牲敬了天地祖宗,然后就请新人拜堂。八仙桌前摆上太师椅,太师椅前铺着喜布,新人换上新绣花鞋立于喜布上,拜了天地祖宗,男家的长辈轮流上堂来接受新人“拜茶”。这茶可不是好喝的,都要给红包,伴娘在一侧托着喜盘替新人接过。在司礼的指导下新人按亲缘的远近或行跪拜礼,或行鞠躬礼,一切如仪。

当然,新娘子也要给婆家嫡亲的长辈们奉上自己的心意——亲手做的青布鞋,一针一线密密缝的,可不容易哦,旧时不少女孩子出嫁前好几年就开始准备了,现在倒也可以买现成的。

晚宴完毕,就可以闹新房,这期间是百无禁忌的,老少都可以开玩笑。这也是年青人找对象的好机会,新娘带来的伴娘可大都是娘家族里出挑的美人,说不定不过多久又有喜酒喝咯!女家的皇客由男家的关亲客在中堂里陪着,大家吃着茶,到了动情处就唱起来,做父母的感动处直抹眼泪呢,总之,都是期望新人幸福。

6.北京婚俗 篇六

新郎虚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饺子WWw.EdUzHaI.nEt中国教育文摘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

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过礼”,但这只是“小定礼”,婚期前一个月,得送“大定礼”,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

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催妆”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催妆”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

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

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7.中国传统婚俗 篇七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所谓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事象。其主体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 补三皇本纪》记载:“太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参见民族婚俗:

白族婚礼 撒拉族的婚俗 他留人的婚俗 蒙古族婚俗风趣的塔吉克族婚俗 乌孜别克族婚俗 锡伯族婚礼

8.吉林民族婚俗礼仪 篇八

结婚前一天晚上新郎的新房(睡觉的屋)里不能让人乱进特别是床上不让别人坐,要找一个没结过婚的男孩压床,结婚的早晨去祖坟去上坟是告诉祖先一声你要结婚了。在出发前准备带的有红腰带硬币(最好是新的)邻娘肉(要腰排)红包(多备一些钱小的用的地方多)男方压娇的男孩(没结婚的)多带几个小伙子安排他们偷(筷子、勺、盘子、杯子那双斧就没那么多了)出发。

先看好老丈人家几道门(每道门都有拽们的拿红包吧,小伙子能用上了,别太猛了调节一下气氛)进屋先改口(收红包)然后老丈人会给你准备吃的别不好意思这是你的早餐一定要吃,(盘子地下有红包拿走)女方藏鞋(拿红包就出来了)你再出来之前(把你准备好的硬币倒在床上让你老婆抓一大把,就一把不行回手)抱或背着你老婆出门(脚不行带娘家土)往回走(最好不走重路)让新娘准备的红手绢有用了,看到结婚的车队就扔个手绢。到家后你先下车,老婆婆接新娘子手里的盆(改口、带花)进屋上床多坐一会叫座福,老婆婆给媳妇端盆水(放大葱、明子、硬币)意思一下就行不用真洗脸。女方家的妹妹给摆化妆品(给红包)嫂子给翻被。(男方在之前要放红包嫂子拿走一半)去酒店准备典礼用膳。

吉林结婚聘礼

聘礼1:首饰“三金”

“三金”即首饰“三样”,是个比较传统的说法,以前一般送金饰,条件差一点的人家也有送银的,主要根据男方家的家庭境况定。现在吉林结婚聘礼的“三金”除了金、银外还可以选钻石、宝石,在“项链、耳环、手镯、戒指”中选三样就可以了,新娘自己选的更好。

聘礼2:家电家具

吉林现代结婚聘礼也有送家具家电的习俗,但送法上很有自己的特色。一般要分两次送出,订婚时送一部分,剩下的结婚时再送。主要家电家具则包括: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床、衣柜、沙发等。

聘礼3:结婚礼金

下聘,送聘金是中国的一大古传统了,吉林一直沿袭此俗,吉林男女结婚下聘一般要备聘金。只是这边送聘金不称“送聘金”而叫“过钱”。至于这个钱的具体数目,多是女方家同方家事先商量好的,一般在4万到5万的样子。订婚时,送出一部分,结婚时再补送剩余的部分。

敬酒

(一)新人换装后,从新亲长辈卓开始敬酒,顺序是:新亲长辈桌、新娘单位领导桌、新郎家族长辈桌、新郎单位领导桌、新亲亲朋桌、新郎亲朋桌----新人敬酒的方法是:新人站在来宾的左侧,新郎敬酒、新娘敬烟。新郎新娘只喝托盘中的两个小酒杯中的水,伴郎续水并拿着用于敬酒的白酒和啤酒。伴娘手举托盘陪同。娘家的来宾由新娘介绍、新郎敬酒。婆家的来宾由新郎介绍、新娘敬酒。除了父母、长辈、领导以外原则上都可以一桌一桌的一起祝福敬酒。这样既快又能照顾跟多的来宾。新人还减少劳动强度。何乐而不为呢!敬酒 是以卫生安全为好,千万不要两个杯子大家喝!

(二)新娘点烟时,应尽可能用专用火柴一个人一根,划火柴的技巧是从外向里划(往里搂钱)。点烟时,一定要

注意安全。现在,许多酒店都“禁止吸烟”,一定要遵守公序良俗。作文明的来宾。

(三)酒席期间一定要把新亲陪好(并不是灌倒),适量最好。让他们吃得舒心喝得开心、玩得顺心。乐队、歌手、乐器演艺人员当台献艺提高品位。

(四)新亲吃罢宴席后与新人合影,集合后安排车辆送回娘家,拍摄送亲环节。

(五)如果司仪是婚礼全程服务,敬酒时以恰当、得体、幽默、动听的语言与来宾互动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不过不是每个司仪都会的)。

(六)喜宴结束,账目结算清楚。检查自己的物品(衣物、提包、手机等)。

上一篇: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制度下一篇: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