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11-17

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共8篇)

1.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一

基于AFP模式的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国家提出“卓越计划”的目的即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金融人才也在我国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金融理财师(AFP)作为国内新兴的热门金融职业,各高校开展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却甚少。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内涵以及AFP项目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方式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关键词:AFP;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180-03

一、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有助于我国更好更快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而金融理财师(AFP)是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为了保障金融理财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新设立的金融职业。AFP在我国的出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于我国金融理财和金融理财师事业发展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东北农业大学的AFP项目执行分析

AFP被誉为“全球第一金融理财黄金标准”,是国内唯一受到各大金融机构广泛认可的金融认证。对大学生而言,AFP证书不但在银行应聘时会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而且持证人在应聘、升职、加薪、转岗各方面均有相应待遇,可以提高个人就业实力。

目前,实施AFP卓越计划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院校较少,其中东北农业大学开展了AFP项目,开展对象范围主要是东北农业大学金融系本科生。课程规划的原则和特色主要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AFP证书参考教材的学习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金融专业教育要不断顺应时代变化,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为考取AFP证书作准备,成为更加专业的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金融机构的实习

本课程规划中提高了实习的重要性,希望同学能够到银行、保险等企业实习,除提前认识自己的职业性向外,并培养同学综合性的知识与实务经验。

(三)根据时代要求,更新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让学生紧跟时代的潮流,公选课中引入金融市场趋势等课程,保持学生思想的时代性。同时,计算机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引入了数据库基础(access)、商务统计等内容。这两个举措旨在提高学生对金融的认知和相关技能的能力。

(四)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在合作开办课程中引入金融与心理、金融营销与服务、沟通的艺术等内容,旨在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金融与法学、管理学、数学和外语的融合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法学能够让学生有着更强的规范意识,数学能够让学生更加地了解理财产品,外语则让学生多一门沟通的技巧,三者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加国际化、规范化并能在推荐的时候更加具有说服力。

因此东北农业大学AFP项目希望透过课程设计、证书的考取、课堂报告展示和实习等,培育具全方位金融服务管理人员。

东北农业大学AFP项目课程安排(见表1)。

三、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单一化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追求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多元化,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仅仅了解乃至掌握一门专业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很难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然而,国内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专业化和单一化,较少考虑学科交叉与融合,使得学生的能力有限,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外,开设的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链接,导致其中一部分课程之间存在相互重复,而另外一部分知识点又会被忽略,使得学生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不完整。

(二)课程体系设置模糊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中国目前的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通常是课上“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的教学模式,课下学生会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来牢记知识点而并未真正理解知识内涵。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课程理论知识教学偏多,而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往往反映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一般理论教学时间占到了整个教学体系的80%以上,而实践课所占比例不到20%。

(三)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现在的师资队伍中往往是年龄偏大的老师比较多,年轻老师偏少。这些资历久的老师多半是出了校门就进入大学教学,虽然拥有高学历,但可能并未真正在专业岗位上工作或历练过。即便是课题调研或是其他因素关系曾经有接触过有关工作,但仍然没有系统性的或是全面的实践经验,更多的只能是教授书本知识,知识更新不足,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更好地打开学生视野,不利于学生们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快速适应社会生活。

四、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课程目标,建立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对于金融专业人才来说,现阶段的金融教学课程设置应该符合社会对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前沿性和适应性,需要牢牢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实践能力相呼应的培养目标,全方位地做到高校培养出来的金融专业人才是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在社会中获得一席之位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明晰化,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正如问题中提到的目前中国的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们只会死记硬背,而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老师不是主讲人,而是采用学生主讲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与老师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或是采用其他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除此之外,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更加明晰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着重考查教师其专业工作的实际水平,不能仅仅以学历或资历来考量教师水平的高低。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在假期或是没课的学期到基层或是相关部门进行调研或是参与社会实践,经过实践锻炼获得第一手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把实践当中的实例或是一些经验教训传授给学生们,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

五、结论与讨论

在深入剖析“卓越计划下金融工程师”的内在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金融专业的特点,提出基于AFP项目的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东北农业大学AFP项目为案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建立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环节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当然,目前关于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开展的甚少,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要求和培养标准起到了指导性方向,还需要各高校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学校的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3] 付雄,陈春玲.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6):29-31.[4] 苗雨君,李喜云,杨蕙璇,徐丽,张月武.企业 ERP 沙盘模拟经营对抗教学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9,(5):88-90.[5] 陈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81.[6] 蒋满霖,曹友林.浅议新形势下对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企业导报,2010,(3):216-217.[7] 康金莉,付红.金融危机环境下金融教学改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57(4):386-387.[8] 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08,(7).[9] 齐美东.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措施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4).[10] 杨辉,李翠霞,张永强.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51-153.[11] 杨辉.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48-150.[12] 杨辉,张永强.“双创”视角下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J].教书育人,2013,(12):104-106.[13] 杨辉,杨雪,邹庆华,等.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园与大学生创业的联动机制研究――基于东北农业大学的实证个案解析[J].黑龙江

教育学院学报,2012,(9):19-20.[14] 杨辉,庞金波,等.基于AFP项目的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3):193-195.[责任编辑 安世友]

2.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二

一、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的供需及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加强,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 整个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总量迅速增大, 特别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明显。由于信息化的广泛应用, 金融行业出现了新的挑战, 使得竞争加剧, 金融业混业趋势明显增强, 保险、银行、证券通过混业经营, 共享部门的金融经济资源, 提高竞争力。这一趋势使得复合型高技能金融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 扩大市场, 争夺客户, 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制定专门的个性化服务。由此可见, 培养复合型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金融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已经被各个国家高度重视, 所以对金融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由于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 加之不同层次的学校不管有无教学条件都争相开设金融学专业, 导致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数量上超出了需求。于是一些此类专业的毕业生通过笔试、面试等各个环节顺利进入各类金融机构。可是当这些头顶光环的毕业生真正融入工作岗位时,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学校所学习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专业知识远远达不到现有工作岗位的需求, 比如银行信贷人员不能如期完成存贷款业务、保险人员跳槽现象比较严重等等。因此, 培养高技能金融人才是解决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结构性问题的关键因素, 而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肩负的责任重大。

二、高职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缺乏特色

目前, 现有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过于依赖模仿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未能全面考虑就业岗位的需求, 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分是否达到教育部门的规定,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之间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明显差异, 培养规格没有体现专业优势、学校特色和地区差异, 没有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原则, 缺乏特色。众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 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就业率, 在教学过程中设定过高的规格, 结果导致学生为了不挂科而学习、为了考证而学习的现象, 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 即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背道而驰。

(二) 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单一、落后

纵观各职业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不难发现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传统金融为主, 所开设的课程大多和银行有关, 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等, 很少涉及到保险、证券、期货等其他的金融领域。虽然有些院校也设置了很多新课, 但从教学内容上看存在重复交叉现象, 各课程之间的定位及逻辑关系不清晰。这样的课程体系过于单一、落后,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满足岗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能够胜任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方面工作的综合型技术型金融人才。

(三) 实践性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是, 很多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院校在设置此专业之前只是一味追求生源, 而缺乏建造全真模拟实训中心的条件, 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后实践性教学只是停留在教师的讲授之中, 收效甚微。即便是一些院校有实力建设实训中心, 但也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模糊,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导致实训中心形同虚设, 造成资源浪费, 实践性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三、构建高职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 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 制定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任何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都不能偏离这个理念。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依据依旧是高职教育的理念和市场的需求。由此可见, 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 其出发点在于技能、专业和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科学分析岗位需求, 准确评估办学实力, 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 正确定位, 制定突出特色及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而言, 现在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熟练掌握银行、保险、证券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能够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处理证券、保险和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 具有较强金融业务操作的实践能力, 能从事金融机构相关工作的管理和企业资本营运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二)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构建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 (2014 年12 月) 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 各级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原则上要达到总学时的60%。”从此文件的内容不难看出, 教育部明确指出了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 以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岗位工作能力为重点。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础。因此, 各级高职院校要构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 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优化课程体系。针对金融学而言, 可以设置不同模块的课程体系。一般应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 (专业必修课) 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 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基础课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认识此专业的性质, 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和变动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专业技能课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点, 主要强调学生学以致用,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选定的课程, 主要为学生提供不同金融方向的拓展知识。以此四个模块为基础, 构建丰富与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提高利用率

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的首先任务。各院校可以通过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 建立金融学专业对口的全真模拟现代证券、现代银行柜员实训中心, 提高利用率, 使学生在实际模拟操作中, 真正认识并体验商业银行柜员储蓄、现金出纳、贷款业务、信贷业务、支付结算、信用卡、理财等业务。同时根据商业银行业务的规范流程, 实现全真化教学, 对学生的金融业务技能、金融职业素养、金融业务流程、金融职业礼仪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 建立“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也是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 高职院校要重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一方面, 金融学专业实训内容与设计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 例如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意见, 将金融机构实际业务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以金融机构岗位需求构建实训教学计划;另一方面, 学校可与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 参加教学实践活动, 或进行顶岗实习。

(五) “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拥有一支深刻领悟高职教育理念、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教师培养计划。一方面, 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组织教师到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定期学习或者挂职锻炼, 增加教师的一线企业实践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获取第一手资料, 并运用到教学之中。教师也可在寒暑假自行联系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实践锻炼, 以此来巩固理论知识并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 积极引入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金融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到校任教或开展讲座, 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韩曙平, 李前龙.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

[2]刘艳梅.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考试, 2011 (30) .

[3]陈宁江, 李翠玲.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编制程序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 .

[4]李华.论高职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J].职业教育, 2015 (4) .

[5]傅程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 2015 (2) .

3.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三

关键词:民办高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论

近20年来,金融全球一体化程度呈现加速发展趋势,金融改革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电子商务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网上银行和网络金融业务已经构成金融经济的重要组成内容。金融创新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新月异,国际金融风险随着金融创新方式的发展不断加深,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加。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性以及经济金融的一体化,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任何国家都难以幸免于难。近年来,中国加快融入国际金融和开发国际金融人力资源的步伐,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且逐渐成为融智力、知识、技术与一体的高度密集型服务行业。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控制金融风险已被各国提上重要日程。金融风险的管控需要专业化和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而金融人才的培养又主要依靠高等金融教育。因此,在金融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的高等教育背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领域工作的人才的重任。所以,改革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会对金融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民办高校金融学科的发展建设和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现代金融变革这一基本的发展趋势,服务于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解决当前金融形势迫切需求大量金融服务人才的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金融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证券、银行、保险三大领域已经成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面对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出大批综合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现代金融服务人才。

因此,加强对民办高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民办本科学校科学发展的可行性机制,有助于解决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助于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确保我省民办高校健康发展。

三、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够鲜明,存在部分课程设置重复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知识面单一,无法满足国际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市场机制对于金融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

2.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科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层次性以及就业的针对性,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要求的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从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够立即适应操作岗位的要求,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上人力资本的供需不平衡。民办高校中绝大部分是三本院校,所以在课程的选取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此目标显得尤为明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量的实践实训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的民办高校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学校的费用都是通过收取学生的学费,所以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资金受限,部分学校的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机房的大盘来完成,只是提供学生上机模拟炒股的机会;有些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但是也主要是以观摩为主,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创建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

(一)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

民办高校要深刻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学科建设,关系到课程体系的建设,更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取向,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对于完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并且结合民办高等院校实际情况和特色的基础上,分析金融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依据社会对金融学专业的需求来确定。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金融业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掌握货币、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业务知识、专业技能以及通行的国际金融规则、惯例和法规;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具备从事金融业务管理、调研和策划能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根据民办高校的自身情况,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双师型比例,增强在岗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金融学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议,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到金融机构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把实际的操作经验补充到教学中来。学校应多渠道为金融学专业中青年教师提供参加学科培训班、短期研讨会、骨干教师进修班的机会。鼓励现有中青年教师申请博士学位、考取相关行业资格证书。由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聘请一些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扩大师资的来源。(作者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庞金波,郭翔宇,崔宁波.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2010,(6):144-145.

[2]谢志忠.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农林 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6( 1) :87-91.

[3]王晓佳,周静.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112-113.

[4]储伶丽,武汉生.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9,(1):231-232.

4.金融学生教育改革方案及措施 篇四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范文网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

这篇论文.

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5.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五

第一届金融文化节金融沙龙活动方案

指导单位: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2011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团委 泰安投资理财学社 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泰安投资理财学社年04月

一、活动背景··································································

3二、活动目的及可行性分析················································

3三、活动时间地点····························································

3四、活动对象·································································

3五、沙龙拟邀嘉宾····························································

4六、沙龙拟用主题····························································

4七、沙龙形式··································································

4八、前期活动具体安排······················································

4九、资金预算·································································

5一、活动背景

现今在社会中是一个对复合型人才需要的社会,而我们吉林财经大学也是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金融学院依靠此目标针对于金融行业就业方向培养一些有此特别擅长的人才做准备;五至六月份也作为我金融学院最为重要的金融文化节举办时间,金融沙龙的举行时系五月金融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扎实理论功底,将金融知识学以致用为目的进行举办。

二、活动目的及可行性分析:

金融文化沙龙是一个交流的,开放的平台,是将学生,老师,与企业三方集合在一起,共同交流,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可以老师的教学,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是学术与实践的碰撞与融合,是学校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一大创新。

在大学校园举办金融沙龙一则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学校教授以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交流以及其思维上的碰撞,对相关热点问题知识进行探讨,扩展眼界,开拓思维,为学生增添了培养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息,让同学们能够到社会中尽早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二则邀请来的嘉宾与学校相关学术研究者进行交流加强校企合作,扩展经营思维。

通过调查询问显示:很多同学对此项活动极感 兴趣,均表示通过此项活动可以很好的活跃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并且能够在活动中学到很多东西,很多人认为这种寓知识于活动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能在校园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另外,泰安投资理财学社由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与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协商于二〇〇五年四月二十日成立。学社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习金融投资知识,参与社会实践,促进校企合作”为指导思想。以“务实、创新、追求卓越”为基本原则,并一直以“培养理财意识,传播投资理念,建立综合能力培养基地”为己任。文化节期间,泰安投资理财学社将举办多项高水准的特色活动。针对泰安投资理财学社的活动较多,且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加这些活动有组织有条理的组织起来,立足金融学院的师资力量,依靠各赞助公司的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实践锻炼的途径,为教师提供一个指导学生实践的方式,为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搭建一个新的平台。

所以我们确信开展本次活动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也将会取得我们所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宣传时间:四月

活动时间:2011年5月上旬,于金融文化节开幕式举行 活动地点:待定

四、活动对象

金融学院学生、及其他有兴趣的外院同学

五、沙龙拟邀请嘉宾:

金融学院各位资深教授及相关企业负责人 付亚辰教授(金融学院院长)唐亚辉教授(金融学院副院长)孙峰教授(金融学院副院长)杨会晏教授 鞠国华副教授

刘晓东副教授(金融工程教研室主任)王丽颖副教授

以及相关合作单位派出人员

六、沙龙拟用主题:

“半年内第四次计息 加息0.25个百分点” “危机后对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和经济关系的再认识” “量化宽松环境下的金融政策及市场新走向” “人民币在国际上面临的升值和贬值压力,怎样缓解”

七、沙龙形式: 座谈会

活动主要采取主持人与嘉宾座谈的形式举办,分为四个环节 1)、每位嘉宾围绕主题阐述自己的看法;

2)、对这先看法嘉宾对其进行深层次的阐述及辩论,现场观众可以将此过程中的想对嘉宾针对某个言论提出问题写于事先发放的提问单上交于现场负责收集的工作人员;

3)、对收集的纸条挑选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

4)、嘉宾观众互动环节,由观众提出与主题相关或之前谈话过程中所产生的专业方面的问题,请嘉宾做现场解答,同时同学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及看法。

八、前期活动具体安排

(1)前期宣传:

与金融文化节同期宣传,单独制作和进行一下几项:

1)制作条幅宣传单等进行宣传2)由准备2张海报进行宣传。

3)宣传标语及海报设计图(2)前期准备:

1)对泰安成员进行与主题相关的培训,要求社员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前热点及国家政策,能够提出一定见解,并将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可以有重点有层次的提出。2)主持人选拔及培训3)嘉宾确定及话题沟通 4)借话筒音响

5)由社团成员负责会场布置

九:资金预算:

6.温州金融改革方案 篇六

征求意见稿提出的主要任务依旧为12条,其中第一条任务提纲挈领,提出要“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引导融资主体特别是法人实体进行民间融资备案登记。具体措施是,在鹿城区先行开展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试点,引进一些国内及温州本土中介机构入驻。

征求意见稿的第二条任务提出,要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改革,重点争取在符合条件的民企、自然人根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试点,以及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按规定改制为村镇银行试点两方面取得突破。

征求意见稿的第三条任务是大力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积极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先行选择在瓯海、乐清、瑞安三地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到2012年末,在全市设立6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另外,要加快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的组建步伐,到2015年末完成基金募集30亿元。

第四条任务是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以人民币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特别提出,要建立“规范便捷”的管理监督体系,制定《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强投资核准登记管理,“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服务体系”。

第五条涉及“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市级分行在2012年底前基本上设立小企业专营机构。

其中,温州银行计划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增资扩股,进而上市,“2012年先引入一家国内战略合作伙伴,并吸收国资背景企业及优质民营企业参股,今后视发展情况再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另外,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计划加快股改步伐。

第六条提出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与产品,“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小金融机构”,“引导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第七条提出,要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确保上市后备企业50家以上,2015年末上市公司总数超过30家,逐步形成资本市场的“温州板块”。规范产权市场,依法合规开展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工作。“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的场所”。

除了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的另一举措为第八条——“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扩大地方政府债、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各类债券产品的发行规模,争取发债80亿以上。

第九条则提出,要扩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探索保险资金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十条强调,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推进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经济主体信用信息记录。

7.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分化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等教育,金融人才培养,专业制度改革

一、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同质化程度评估

金融学是隶属于应用经济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转轨经济背景下的典型特征。为了考察不同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趋同程度,本文将我国开设有金融学专业的高校进行了类型和层次两个维度的划分,共选取20所资料较完全、发布信息较详细的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含财经类高校6所、综合类高校9所、理工类高校3所、文史类高校2所。20所样本高校涉及“985”、“211”、 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等四个办学层次。所有统计数据均来自样本高校对外公开发布的人才培养计划信息。

( 一) 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培养目标的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 学科专家的建议、 学习者的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2012年教育部对1998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进行了修改,其中金融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 本专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掌握金融知识和金融理论,具备金融实务专业技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湛专业技能,良好综合素质和优秀人格品质的创新型金融人才。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金融学培养目标,各高校有权结合自身特点设置培养目标。但是通过对20所样本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考察,发现高校目前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目标设定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以及无法体现出自身层次水平特色两个特点。首先,总体上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不明确。20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多数较为接近, 并且近似专业目录中的业务培养目标,如财经类高校ZJG- SU几乎完全照搬了2012年专业目录中的表述。20所高校中有9所高校使用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等字眼,大多数高校使用了“培养掌握理论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专门人才”等较为空洞的表述。对于学生的就业方向,各高校的表述都比较笼统,均采用了类似专业目录中“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表述,如综合类高校JMU与UJN关于此的表述和专业目录的表述完全雷同。其次,各高校并未发挥自身特色,按照高校的层次和类型设置差异化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如作为理工类高校的HUST与作为综合高校的JLU的表述类似,而作为普通本科的USST和作为“211”高校的UIBE的表述雷同。5所“985”高校均未提出学生需要有独立的研究能力,显然这些高校并未在研究目标中将其在研究方面的优势体现出来。

除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及专业培养规格主要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素质等,是对培养目标的细化和深化。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以下简称“专业目录”指出,要求金融学专业掌握的基本能力为以下6种: 一是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是能够较好地运用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三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四是熟悉国情,熟悉国家有关经济和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五是了解金融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及国际金融活动的规则和惯例, 了解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六是具有初步从事金融学理论研究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品德操行、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从以上20所样本高校金融学专业要求毕业生获得的能力要求以及专业基本规格可知,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要求学生具有处理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毕业生能够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并能够了解国内外金融动态,几乎所有高校都明确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并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都并未详细说明具体的应用形式。这与专业目录中的前五条完全一致。有6所高校在培养规格中单列一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确提出要求,如文史类高校FJNU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但大部分院校没有对学生应具有批判性思维以及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素质做出要求。从20所高校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各个高校并未针对高校自身的规格和特点提出个性化的要求,而是一味地模仿甚至照搬2012年或1998年专业目录上的要求。

( 二) 专业课程设置

1. 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部分高校也称为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体育、军事理论、就业指导、职业规划、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所含课程学分基本占总学分的30% - 45% 。在14门课程中,英语、计算机等属于专项教育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些课程被国家规定了名称、内容、学分甚至教材,课程的设置权并不在高校,学校几乎没有选择余地。通过对样本高校的考察,我们发现20所样本高校的公共基础课设置与上述14门课程的偏离约在3科以内,可见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在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校之中差异很小,各个院校并未在通识教育上实现差异化设置。

2.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是指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对专业基础课的掌握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及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专业方向课则最终决定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难度和质量。

2012年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所设置的金融学主要18门课程如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计量经济学、经济法律概论学、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国际经济学、金融学、金融中介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国际金融学、 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中央银行学。为避免重复分析,本文将统一从这18门课程着手分析各个高校设置的课程与教育部专业目录中规定的课程的重复程度以及与专业目录外主要课程的重复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高校对课程的称呼方式不同并不导致课程设置的差异,如“商业银行经营学”有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理论与实务等称呼方式,但因这些课程授课内容相似,并不能够看作完全不同的两门课程,故本文将这些课程统一称为“商业银行经营学”。

各高校与专业目录课程重复程度可以通过必修课重复指数和综合课重复指数两个指标进行考察。必修课重复指数是指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该门课程的院校数量与院校总数的比值,综合课重复指数是指以必修课和选修课形式开设该门课程的院校数量与院校总数的比值。通过对必修课重复指数的考察发现,重复程度最低的为国民经济统计学,20所样本高校中只有2所开设了此课程,重复指数为10% ; 而西方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学重复指数最高,达到85% ; 18门课程中必修课重复指数超过50% 的有10门课程,20所高校平均的必修课重复指数为53. 89% 。如果考察综合课程重复指数,上述指标都有所上升,18门课程中有14门课程的综合重复指数超过50% ,20所样本高校平均的综合课程重复指数为63. 06% 。这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趋同度。

通过对20所样本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发现还有一些主干课程,虽然没有列入2012年专业目录,但是各高校开设较为集中,如货币银行、证券投资学、金融法、国际结算、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通过考察这7门非专业目录课程在20所样本高校的开设情况,计算得出平均的必修课程重复指数为45% ,综合课重复指数为59. 29% ,略低于专业目录课程的重复程度。

( 三) 实践课程与实验课程安排

在2012年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将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为实验课程( 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实务模拟等) 、社会实践( 含社会调查、实习等) 、科研和论文写作( 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 。排除军事技能、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学校统一安排的实践课程,20所样本高校的针对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多为文献检索与阅读、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各个高校之间并无明显差异。

实验课程的设置通常有两类方式: 一是在某一门课程的学时内安排若干实验学时; 二是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前者主要是针对计量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统计学、保险学、 会计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国际金融等课程安排了实验学时,这一类的实验课程依附于相应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中,一部分是针对软件在金融中的应用等安排了实验,如Excel软件的金融应用、统计软件应用; 另外一部分则是单独为证券投资学、会计学、国际金融等开设实验课程,如模拟炒股实验、国际金融实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投资模拟实习等。样本高校实验课程设置表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所占学时少、学分低,很多实验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 二是尽管课程设置方式不同,但是实验课程涉及的课程内容类似,仅有部分高校设有金融企业ERP沙盘模拟实验、MATLAB金融工具箱、黄金市场与黄金交易等特色实验课程。

( 四) 专业方向设置

由于金融实践涵盖范围较广,因此,金融学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按照实践领域设置具体的专业方向。教育部在2001年下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曾经明确指出,高校“在考虑到就业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毋庸置疑,不同专业方向的设置可以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分化,避免单一规格人才的重复培养。但是通过对20所样本高校的考察,发现有15所高校未设置专业方向,采取的是“大而全”的培养模式,其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设置没有明确的导向,有关货币银行、证券投资、国际金融或是保险学等各个方面的课程均有涉猎。由于培养方向综合,课程设置趋于同质化,缺乏差异度,必将导致金融类人才培养严重趋同。

二、金融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原因

(一)教育行政视角下的同质化原因

1. 高校扩招是导致人才培养趋同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1999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当年扩招比例达到48% ,之后基本以每年40万- 50万的速度持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699. 83万人,年均扩招比例接近37% 。应该说高校扩招的确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国人力资源水平,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办学定位模糊、热门专业扎堆设置、教学质量下滑的现象。很多高校采取合并的方式进行扩张, 盲目求大求全,功利化倾向严重,不考虑办学条件以及是否违背教育规律,大量开设金融、管理等热门专业和热门课程。与此同时,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普通专科院校、较好的民办院校、成人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通过合并等方式成为本科院校,使之前所承担的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任务变为培养理论型、复合型人才,原有的办学特色不复存在, 不仅丧失了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还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程度不断升级。

2. 目前实行的专业目录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课程设置自主权,导致人才培养趋同。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不仅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 还是高校设置院系组织、进行科研资助、设置工作岗位和进行人事管理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虽然在原则上,各高校有权调整专业的服务方向,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但是由于专业目录具有相当程度的法令色彩,是各种教学检查和评估的依据,因此,各高校普遍缺乏积极性去按照各自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条件和学科特色自行设置主干课程,而是习惯于接受专业目录的指导去开设课程。 如前所述,20所样本高校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上都存在明显的趋同现象。事实上,与教育行政部门相比,高校直接面对市场需求,通过对学生入学及就业情况的了解,更易获得第一手的市场需求资料,更有能力调整课程内容。但是,由于专业目录制度的制约,高校独立进行课程设置和调整的自主权很小,导致课程设置整齐划一、僵化、更新慢、时效性弱。如一些偏理工类院校,由于拥有师资雄厚、历史悠久的偏理工类课程, 在微观金融领域和数理金融领域本大有可为,但由于高校缺乏积极性,设置金融学专业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为了追求热门专业和“大而全”的高校发展模式,在设置金融学专业之后,便认为学校的工作已经结束,对于该专业的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并无特殊安排,更不要提建设金融与数学交叉的特设学科群体、发挥其在专业设置上的优势了。

( 二) 高校视角下的同质化原因

1. 高校忽视了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意义。 培养目标是金融人才培养中首要和重要的一环,不仅涉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还决定着金融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导向。但是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追求的培养目标相同或相似,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和个性。可见,高校并未意识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指导意义,未设置符合自身层次、类型和办学特色的培养目标,或者虽然在表面上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学科定位,但是在实践中并未真正协调好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课程侧重等问题,进而造成不明确而又笼统的定位,最终造成人才培养趋同。

2. 高校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从而无法提高学生差异度。目前,高校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存在较大缺欠。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是多以案头文献调研、论文写作的形式完成,真正深入金融实践领域的不多。金融是一门注重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学科,而随着金融活动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市场对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其实,如果可以做到培养学生差异化的能力和素质,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自然可以以此为突破点,提高学生差异度,进而改善学生的就业情况。

3. 缺乏建设与金融相关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组织。 交叉学科是培养特色金融人才的有效途径。与金融相关性最强的交叉学科主要有三个: 一是由金融和数学、统计、 工程学等交叉而形成的“金融工程学”; 二是由金融与社会学、心理学交叉而形成的“行为金融学”; 三是由金融和法学交叉而形成的“法和金融学”。目前在我国,在三个方向中,金融工程方向发展最好,但是,金融与法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仅仅停留在课程层面,并未形成一门交叉学科。可见,高校对于金融相关的交叉学科建设并不充分。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也没有在学科专业名称和代码中为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金融交叉学科发展缓慢。

( 三) 教育主体视角下的同质化原因

作为最主要的教育主体,教师是教育一线的直接参与者,其专业素养及对教育目标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高校教师普遍存在 “高学历、低能力,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很多高校都已经达到教师系列全员博士的高标准,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研究深度无可厚非,但是当前高校教师基本都是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很少有在企业或金融部门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他们知识背景和经历高度相似,对于理论研究十分擅长,而对于实务却不够了解。教师缺乏实践能力,自然也就难以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一缺欠在实践性强、市场变化快的金融学科体现得尤为突出。

三、金融人才培养分化的路径选择

( 一) 在教育行政层面,应该扩大高校课程设置的真实自主权,鼓励高校进行课程的特色设置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专业目录指导制度下,名义上高校拥有课程设置权和教学内容选择权。但是由于各高校并不具备专业设置自主权,设置专业时必须在专业目录框架下进行申报和审核,因此,出现了权利的失衡和错位现象。教育管理部门应扩大高校课程设置的真实自主权,鼓励高校进行课程的特色设置。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优势,对高校适当下放专业设置权, 鼓励其根据市场信号进行专业论证和选择; 另一方面,在高校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选择上给予充分自主权,鼓励高校结合自身定位,以及行业、学科特点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的分化。

( 二) 在高校建设层面,应该明确自身定位,提升办学特色,尤其加强交叉学科的发展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承担着不同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任务,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明确发展定位, 比如,理工类大学由于擅长理工类课程,可以侧重数理金融、金融工程等方向金融人才的培养; 综合类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可以定位于培养通用型人才; 财经类大学专业性强,金融实验室等设施建设完善,可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定位明确,发挥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才能有效克服金融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此外,高校加强金融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发展,也是培育特色金融人才的有效途径。与传统的学科组织相比,以跨学科课题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大学研究院为主要模式的跨学科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科综合化和专业细化的趋势。以跨学科组织为依托设置跨学科专业,不仅可以有效扩大专业培养口径和学生专业视野,还可以进一步明确专业服务方向,提升人才培养的应用能力,加强人才培养的特色,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金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 三) 在教育主体方面,应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加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8.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八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深化改革,金融体系日趋完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实地访谈部分浙江省用人单位和走访部分院校了解其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出了用人单位更需要大量能够尽快适应一线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文章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通过访谈结果分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此次调研的启示和建议等三个方面展开此次研究,该结果对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工程 深化改革 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近年来,浙江省金融业将全力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大力推进杭州、宁波、温州三个金融聚集区建设,从而实现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跨越。

这一战略促使了浙江省金融市场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对金融工程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2]。

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了解社会各单位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全面掌握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情况,明确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促使我校更好地开展金融工程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在2015年暑假期间,金融工程学组织教师和学生展开问卷调研及访谈,走访浙江省内几家

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兄弟院校,开展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活动,全面了解本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3,4]。

为此,本次调研活动,金融工程系根据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调研目的,分成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问卷调研。问卷调研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者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我们根据调研目的和有关要求,设计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企业需求调查问卷,通过分发给企业有关人员进行填写。利用14级学生专业认识实习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深入企业发放问卷。

问卷发放对象是浙江省内金融机构、中小企事业单位,发放问卷2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20份。

第二阶段,实地走访,进行访谈调研。访谈调研主要是实地走访企业,与相关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交谈,以了解企业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情况。本次访谈调研根据我们设置的兄弟院校、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事业单位等两个模块方向进行,金融工程系组织了两个调研组,每组1~3个教师分别走访3~4家高校或用人单位。

二、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本次问卷调研对象共涉及120家用人单位。这些单位包括金融、保险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等行业。其中金融业占85.8%,保险业占6.5%,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9%,制造业、建筑业和社会服务业2.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2%,从以上可以看出,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以金融业为主,并且在这些金融业中,50人以下企业占了11.8%,50到200人规模的企业占了60.5%,200到500人规模的占了16.9%,500人以上的企业占10.8%。

在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当中,我们主要关注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比例、所提供的岗位、对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评价以及素质、技能要求等方面的问题。

(一)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需求比例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近3年招聘人才中,45%的企业所招聘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占比30%~50%之间,可见多数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有需求比较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有着较好的就业发展前景。

(二)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类型

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提供给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岗位类型比较多,其中柜员、融资及风控、理财所占的比例最高。

(三)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的英语等级的要求

从调研数据可知,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英语等级要求较高,80%的企业需通过四级,10%要求通过英语六级。所以在日常学习中,也要加强学生英语学习。

(四)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从调研数据可知,用人单位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代理人证书、理财规划师证书均有要求,其中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的企业占多数。加强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证书的力度。

(五)企业对金融工程类专业的本科层次的学生的建议分类

从调研数据可知,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建议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一个因素,同时实习经验、工作态度、思想转变也非常关键。

三、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主要问题

金融工程系教师分成两个组分别调研了宁波坤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宁波有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奉化分公司和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通过访谈结果分析,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主要问题:

(一)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有欠缺

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的欠缺是本次调查中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浮躁和心态上的失衡,这无疑会影响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职业道德的水准。部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不能安心一线工作,缺乏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的意识,严格要求自己不够。

(二)人才培养中的知识结构需优化,课程体系需完善,教材内容需更新

用人单位反映学生所掌握的与实践相吻合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眼高手低”。走访周边院校发现,我们的课程设置不是非常合理,部分课程难度偏大、内容未跟上金融业发展的步伐、部分课程安排的内容和学时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

(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持证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践能力决定了其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和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我校为金融工程专业学生提供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要求学生假期参加专业认知实习。同时,国家推行岗位证书制度,企业多要求学生能取得金融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等,但真正能拿出的很少。

四、本次调查启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认识到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有很大的社会需求,但我们培养的人才与用单位的需求规格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反思目前的培养方式,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金融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市场学、行为金融学、金融投资学、金融衍生工具、财务分析、金融工程学、风险投资学、互联网金融等。对比兄弟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我们的专业课合理性值得肯定。从知识面看,包含的课程不少,但缺少培养金融工程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过多的金融理论课时和不切实际的要求,使学生花费较多时间学习而在用人单位中没有用处。因此课程的设置上不在于多,而在于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的建设

根据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原有的教育模式,提高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金融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效率,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需要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加大投入,保证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三)强化职业素质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从市场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特别看重。对学生的技能素质为其次,技能素质可以在企业中得到锻炼,但职业素质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得到的职业文化教育,是一种长期影响和感化的结果。企业特别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服从上级指令、沟通协作能力、语言及表达能力等职业素质看重。所以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其实现过程关键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岗位意识和切实落实职业素质教育。

(四)加强金融行业技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施“双证书”制度

针对当前金融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人才的缺少、教师团队的单一化和企业高级人才引进难等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双师型”能力的培养[5]。

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学院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实施校企产学研合作工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多吸引企业的高级人才加入我们的队伍。

(五)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针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与存在的问题,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实现培养模式创新,即突出能力本位,整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为主要途径强化专业实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为此,要使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配比,满足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文化基础课平台,淡化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界线,实现模块化的专业教学;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改革,既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针对金融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教学手段上应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和网络教育技术,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七)强化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实施“双证书”制度

“双证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辅之以“双证书制度”,学生不仅要取得学历证书,还必须获取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准入资格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幸,高培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报告[J].文化教育市场,2008(11):83-85.

[2]陈倩媚.金融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与教学改革建议[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2007,23(3):15-18.

[3]姜进.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培养金融人才的新模式[J].金融教育,2005,3

[4]吴顺达.关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46-49.

[5]王东升.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50-152.

上一篇:DedeCMS文档自定义属性的使用下一篇:离奇的天鹅蛋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