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二

2024-08-20

文言文阅读二(共8篇)

1.文言文阅读二 篇一

基础知识、文言文训练

(二)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2分)

牢记老师的谆谆..①zūn教诲②huǐ,铭记同学的深情厚谊,满怀对未来的憧.③chōng憬,我就要告别亲爱的母校,踏上新的征程了。啊,母校,明天我可能成不了睿.④ruì智的哲人、风光的名人,但是,我一定会做一个知恩感恩的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一个

勇于负责的人,一个纯粹.⑤cuì的人。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⑤D.③④⑤ 2.下面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2分)(1)这家敬老院有卫生室、棋艺室、台球室、电视室、健身房„„可

以说设施.(2)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出身,虽没上过学,却也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

(3)酒后驾车导致的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所以新《刑法》把“醉

驾”定为犯罪。

A.完备熏陶骇人听闻B.完善陶冶不可思议C.完备陶冶不可思议D.完善熏陶骇人听闻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D)(2分)

A.世博园里,众多国家的场馆宛如一张张国家名片,彰显着各自的特 色。

B.教师楷模汪金权的感人事迹一经报道,就在社会上引起乐强烈反响。C.我省开始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三年内将为1.2万残疾人提供抚 养服务。

D.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 体冠军。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西游记》中,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鹰愁涧收了白龙马,高老 庄收了猪八戒,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尽磨难,取得真经。

B.衍太太是一个善良、朴实、疼爱孩子、精通礼节的人,鲁迅在《父亲的病》《琐

记》《狗·猫·鼠》中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C.《鲁滨逊漂流记》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语言浅显,叙事详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D.《名人转》的作者是法国青年作家笛福,歌颂三个名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6.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2分)(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不畏浮云遮望眼,似曾相识燕归来。(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8)《观刈麦》中,白居易面对辛勤耕作却食不果腹的农人深深自责,发出了这样的自问自省: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9)面对宦海浮沉,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诗句“沉舟侧畔千帆

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显示了他豁达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7.综合性学习(8分)

背景资料:4月20号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巿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截止22日已造成188人遇难,25人失踪,一万多人受伤,17.1万人受灾。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提炼下面这则消息的最关键信息。(2分,不超过10个字)震后72小时是黄金救援时间。由于芦山灾区道路狭窄,赶往灾区的车辆太多,造成严重拥堵,直接影响了救援工作的开展。脆弱的生命通道,承载不了直接涌来的关爱。有网友评论称:救援人员突破了频频发生的余震,突破了滑坡的山体,却突破不了生命通道上滚滚的车流。震后52个小时,雅安灾区的道路仍不畅通。

例:救援通道拥堵严重。或者:请让开生命通道

(2)请你拟一则公益广告,号召大家帮助灾区人民,至少使用一种修辞。(3分)示例:涓涓细流也能汇成爱的海洋。

(4)如果你的一个笔友在这次地震中受伤,请你拟一条短信发给他,要在学过的名著中提炼一则材料作为论据,鼓励他勇敢地面对现实。(3分)

示例:灾难是最好的试金石。保尔历经了病痛的折磨、战火的摧残,但始终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最终成为真正的强者。你也一定能够战胜灾难,用微笑照亮自己的人生!

二.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8、作者韩愈是(唐)代(朝代)(文 学)家。(2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2)策之不以其道.:方 法(3)伯乐虽善.知马:善于,擅长(4)不为.

虚语矣:(算)是

10、[乙]文中的“良马”和[甲]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都喻指什么?(2分)

千里马人才

11、[甲]文中的“天下无马”和[乙]文中的“马群遂空”的含义有何不同?(4分)甲文中的“天下无马”是对不能识别人才的狂妄无知(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乙文中的“马群遂空”是说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

12、[甲]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简要阐述。(3分)

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参考译文:

伯乐一过冀北,马群一下子就空了。冀北的马在世上属于多的,伯乐即使善于相马,怎么能一下子让马群空掉呢?解释的人说:“我所谓的空,不是指没有马,而是说没有好马。伯乐精通相马,遇见好的,就取走,到最后,马群中就没有好马了。没有了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是瞎说了。”

2.文言文阅读二 篇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提出的阶段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则明确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近几年,各地中考文言文的命题,践行着新课标的要求;2015年,各地中考文言文的命题依然会沿着这个方向前进,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一、命题趋势

综观近年来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命题呈现的趋势大致是:(一)题量大多保持在3~5题,分值一般在10~15分不等,所占比例较大。(二)文本材料的选择,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的16篇文言文为主,其他的课内文言文为辅,但趋向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语段阅读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三)考查的内容注重基础,考点集中在文言实词、语句翻译、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感悟启发等。(四)考查题型趋向多样化,知识与能力兼顾,侧重能力;整体与局部兼顾,强调整体;形式与内容兼顾,注重内容;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注重主观表述。同时,题目的综合性要求增强,创新开放性试题还会出现。

二、考查要点

1. 划分朗读停顿。一般选取文中的一个语句,考查考生能否结合对语句的朗读与理解,正确划分出停顿的节奏。

2. 词语解释。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掌握词义。在文言文语段的考查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及掌握情况,以实词为主。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是确定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是该考点经常考查的内容。

3. 语句翻译。古文翻译就是把文言句子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即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古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从近年各地的试题来看,古文翻译一般选取的都是文章中的名句或重点句子,主要包括核心句、文眼句、主旨句等。考点往往涉及文言句型(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和特殊用法等。

4. 内容理解。内容理解题主要考查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这类试题常见的考点包括: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鉴赏写法等。归纳要点就是筛选信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精要之处进行提炼总结,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中心,即把文章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抓住文章的本质,对其进行综合整理,并加以阐述或概括。鉴赏写法,即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品鉴赏析,以便于进一步借鉴、升华、创造。这类题型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意理解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阅读感悟。阅读感悟,即正确把握文意后,进一步对所选文段探究体会、感悟赏析。这类试题常见的考点包括:感悟体验、阐述观点、发表看法等。感悟体验就是在叙述某一事件或道理时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观点就是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独特感受;发表看法就是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阅读体验与感悟等。有时考点还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考查理解感悟的迁移与运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从文章实际出发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切忌以现代人的观念去评价。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2014·江苏苏州)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4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2. 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A. 能谤讥于市朝B. 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C.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 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言阅读材料选自教材,考查内容涉及文言字词的解释、语句的翻译、句式的把握以及写法的理解。1. 考查词义辨析,包括实词和虚词。做这类试题,要严格按照课文的注释。如A项,“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是“拜见“的意思,而“才美不外见”的“见”是通假字,同“现”。这样,明确每一个字词的意思,然后进行比较,便能找出符合题意的一项。2. 考查对倒装句的把握。一方面,可根据平时学习的积累,明确句子的句式,也可通过翻译,将原句与翻译后的现代汉语的语句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词序颠倒的现象。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考时,要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想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答题的突破口。如文章主要写邹忌的劝谏,而题目的内容是劝谏的结果。明确了记叙的重点,就能明白写作的目的。4. 考查写法的特点。题目给出写法的特点,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首先到文中找到由“三”组合而成的例句,然后加以比较、揣摩,体会写法的好处。回答时,要注意结合列举的例句进行分析。

二、(2014·江苏南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1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2,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3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4洛阳,树园圃,为逸老5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6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鉴》卷五十二,有删节)

【注】1矫厉:振奋。2重肉:两种以上的肉。3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4治第:建府宅。5逸老:安享晚年。6形骸:形体、身体。

1.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一时士大 夫矫厉尚 风节

2.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对超出学生知识范畴的字词添加了注释,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意。考查内容涉及朗读停顿节奏的划分、实词的解释、语句的翻译、写法的把握以及对内容的理解。1. 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完成时,在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把主谓宾分开,同时注意划分两处。2. 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完成时可联系已学知识。比如“感激”可联系《出师表》中的“由是感激”;“逾”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稍逾约”;“患”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3. 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苟”“况”“乎”。4. 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此文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意在表现范仲淹。5.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具体”两字,在文中找出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迹。

三、(2014·江苏徐州)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1,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2梦中初遇洛神3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4,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1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2东阿王:曹植。3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4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 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解析:两篇阅读材料,一篇选自课内,一篇选自课外。命题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题型多样,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阅读能力,以及对文言作品的欣赏能力。1. 考查文言文中常见实词,重点关注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如“西”本是名词,“西面”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为“往西走(向西去)”。这就要求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2. 考查一词多义。考生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结合具体的语句辨析、解释。虽然有课外材料中的字词,但它们在课内篇目中都出现过。解释课外的字词时,应多想想这个字词在学过的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考查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的意义和用法,也要注意把握句式的特点,从而确保翻译的句子意思准确、句意连贯。4. 考查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主题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理解、分析、感悟与鉴赏能力。尽管试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降低了难度,但考生应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内容,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加以比较、鉴别,从而找出“不恰当的一项”。

四、(2014·江苏扬州)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颜率:人名。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3.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考查内容涉及文言实词的解释、虚词的辨别、语句的翻译以及对人物的评价。1. 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尽管材料选自课外,但考查的实词均是课文里出现过的重要的实词。如“患”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出现过;“师”在《曹刿论战》中出现过;“诣”在《桃花源记》中出现过;“数”在《陈涉世家》中出现过。只要回忆一下这些词的常见义项,再结合具体语境,就能准确作出解释。2. 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平时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结合语句内容加以把握、辨别,从而作出准确判断。3. 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把握主要实词的意思,要注意内容的增补,确保翻译后的语句通顺、完整,句意明确。4. 考查在把握完整内容的基础上对人物的评价能力。这类试题,答案不唯一。答题时,一要观点明确,即对人物作出相关的评价;二要理由充分,即根据文章相关内容,给出评价的依据。

五、(2014·上海)

(一)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1~2题。(8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 甲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乙文选自《论语》,它是________家经典。(2分)

2. 甲文与乙文第______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材料均选自课内,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以及文章内容的理解。1. 这道题很简单,考查学生对课题以及人物学说派别的识记。迎考过程中,有些同学往往忽视对浅显课文的复习,而这些课文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 这道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把握。一般来说,比较阅读题的两篇选文在内容、主题、情感等方面,既彰显各自的不同特色,又往往有内在的相同点。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学会比较、鉴别,找出二者之间的异同。回答第一小题,应根据后面“学习贵在主动进取”的提示,比较乙文第二段所揭示的主旨。回答第二小题,则需要将目光转向另一语段。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1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2,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1宿卫:在宫禁中值宿的警卫。2纸鸢:风筝。

3. 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子何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6.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

A. 遇事要勤学好问。B. 要善于见微知著。

C. 要勤于观察思考。D. 遇事要集思广益。

解析:阅读材料选自课外,短小、浅显,但设置的题目非常丰富,题型多样。第3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知识运用能力。“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根据语感与语法,通过翻译语句,可判定词义。第4题翻译题,可联想课文中出现过的类似语句,如“何以战”(《曹刿论战》),明确判断出这是一个倒装句,语序应为“子以何知之”。第5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的能力。可根据给出部分,找出“空格处”对应的语段,然后加以概括。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已经给出的三部分都是主谓结构、四个字的特点,写出答案。第6题考查学生对选文主题的领悟能力。可自己提炼,然后对照选项找出答案;也可以根据选项给出的“道理”,一一与材料比照,从而发现答案。当然,第一种方法更科学、简便。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一、判断、划分节奏

文言文重在朗读,而准确的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因此,朗读节奏类试题常常出现在各地区中考语文的试卷中。考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选择题,要求选择朗读停顿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直接在原句上用“/”划分朗读停顿的节奏。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在初步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注意分析语法结构,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依此确定句中停顿。答题时,要仔细默读,联系上下文,弄清句意。结合翻译后的“现代文”句意,停顿的划分就简单多了。当然,划分节奏,不要忘记语句停顿的两条原则:一是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可停顿;二是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可停顿。如“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士大夫”是古代对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中间不可停顿。

二、词语解释

理解词义,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因此,词语解释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不可或缺的考点。考查实词,以“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这一题型为主,间或出现选择题;考查虚词,以“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的选择题为主。完成此类试题,重在平时积累,并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把握。

词语解释以实词为主,一般为课文中重要的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解释时,可回顾词语在学过的课文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予以推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具体语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初中阶段的通假字数量不多,应背熟记牢。

1. 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文言文的词义,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可随意地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仔细分辨。如“请”,可作敬辞,解释为“请允许我”(请献十金。《公输》);可解释为“请求”(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可解释为“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再如,《桃花源记》中出现的“交通”“妻子”“无论”“绝境”等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里的完全不同。如南通卷中,题目要求解释“每感激论天下事”的“感激”,答题时要明确“感激”是古今异义词,应解释为“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2. 依据语境确定实词意思

解释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否则会闹出笑话。如扬州卷中,解释“发师救周”的“师”,首先要看看“发师救周”所在的语句,即要明确“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这个语句的意思,再回想平时学过的“师”的义项:一是老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二是军队(齐师伐我;齐师败绩。《曹刿论战》),从而确定正确的词义。

3. 注意词类活用与古字通假现象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常见的类型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当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的“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闻名、著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三峡》)中的“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争着往高处,争着往远处”;(3)使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如“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中的“劳”,解释为“使……劳累”。(4)意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如“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中的“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以……为异”。

通假字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应从“熟”的义项中找到相应的解释———“仔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150个字的积累量。平时,同学们要注意识记与理解重要的实词词义,到了初三复习阶段,还要对这些重要实词进行梳理,掌握它们的解释和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准确解释课内外的文言实词。

4. 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初中课文中涉及的常用虚词并不多,主要有“之”“其”“而”“以”“于”等。单纯考查虚词用法的试题,已经渐渐淡出试卷。因此,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同学们不必死记硬背。复习时,要善于归类整理,辨别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即可。

三、语句翻译

1. 突破关键词语

在需要翻译的语句中,总有一两个重要的实词或虚词,决定着我们译句的正确与否。因此,要注意突破这一两个词。如南通卷中,要求翻译“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一句。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我们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苟”“况”“乎”。语句可翻译为:“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呢?”

2. 注意句式特征

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常常不同,进行语句翻译时,就需要对原句的词序作出适当的调整。如“夫战者,勇气也”是判断句,翻译时,要使用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又如,“何陋之有”是倒装句,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陋”;“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犹……之与……也”是固定短语,译为“好像……同……相比”。把握句式特征,翻译就会变得简单易行。

3. 掌握翻译方法

译文力求做到准确、完整、顺畅,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字字落实的基础上兼顾全句。翻译一般采用“留”“换”“删”“补”“调”等方法。(1)留。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书名、朝代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不用解释,照抄保留。(2)换。把文言文换成现代汉语,包括词义、句式等。(3)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就要删除。(4)补。将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全。(5)调。对原句的词序作适当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四、内容理解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结合整篇文章及背景材料理解文本内容、思想观点、表达技巧、层段大意等。结合自身实际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情感及蕴涵道理等的理解。答题时力求做到读懂文句、审题精确、抓住关键、联系实际、通盘考虑。要紧扣文本筛选信息提炼有关要点。

在理解内容时,一定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对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一遍不行,就读两遍、三遍。反复阅读中,有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只有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再去思考具体的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要领,得出正确的答案。

五、阅读感悟

此类考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等。复习时,要着重从人物描写、事件描述、人物主次、详略安排等方面出发,体悟作者思想,把握文章主旨。答题时,要读懂原文,注意多角度思考,紧扣原文主旨,切中要害。不能凭主观臆断泛泛而谈,要在理解和领悟上下功夫,善于归纳、提炼、升华。

【方法与策略】

与课内文言文阅读相比,课外文言文阅读失分较多。因此,课外文言文阅读,是同学们在迎考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的“瓶颈”。一方面,同学们可多读一些课外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多做一点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的许多实词、虚词、句式等,毕竟都在课内出现过。同学们在注重积累课内文言文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运用能力。下面,提供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步骤与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重要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提示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一方面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另一方面明确题目所问的内容,便于在阅读中准确把握与答案相关的语句或语段。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都会对一些难懂的字词加以注释,这些注释有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句意和内容。因此,在阅读全文之前,一定要先看注释。当然,阅读过程中,千万不要纠结于某些“拦路虎”,可多读几遍。不求完全读懂,但求明白大致意思即可。

第三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的问题包括三类,即词语解释、语句翻译和内容理解。对于不同的题目,可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这些上文已经谈到,便不赘述。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中考链接

(一)(2014·江苏常州)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共1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材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苏杭多产梅。或曰:“梅以曲、以欹1、以疏为美。”固2也。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3之隐明告鬻4梅者,斫5其正,养其旁条,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6,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1欹(qī):倾斜。2固:本来。3孤癖:特别嗜好。4鬻(yù):卖。5斫(zhuó):砍削。6重价:大价钱。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2分)

(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欲穷其林”与“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用法一样,“悉如外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 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人的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解放的迫切愿望,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

D. 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二)(2014·江苏淮安)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4题。(17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果去掉甲文中加点的“酒酣”一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楚王称晏子为“圣人”,马生求学过程中“流辈甚称其贤”,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晏子与马生获得如此高评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4·江苏连云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4分)

周处

刘义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1,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11年版)

【注】1二陆:陆机(别号“平原”)、陆云(别号“清河”)两兄弟,都是当时著名文学家。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处 与 之 俱 经 三 日 三 夜 乡 里 皆 谓 已 死 更 相 庆。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周处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4·江苏南京)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题。(11分)

报恩塔1

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2,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3,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4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5,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6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1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2窑器:陶瓷器具。3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4识:标记。5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6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2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2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3. 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作“君子”。

B. 第一次衬托,表现莲花的高洁正直的特点。

C. 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D. 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5. 根据文中对莲花的描写,你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优秀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15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西伯卒,武王载木主1,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2,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3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史记》)

【注】1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2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3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以暴易暴 兮不知其 非矣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3.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乙文表现了伯夷、叔齐怎样的品质?(3分)

3.文言文阅读训练(二) 篇三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史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 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镇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史。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 累:积累、多次

B. 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 特:特别、特意

C. 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 延:引进,邀请

D. 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 厌:嫌恶,憎恶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参知政事魏中立言 于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 而饶之以科第进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独镛无预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韩镛“刚介”的一项是()(3分)

①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

②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

③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

④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

⑤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

⑥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史。独镛无预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认为韩镛擅长治理郡县,在朝廷执政不是他的长处,于是把他外放甘肃。但韩镛却因此又免去了一场灾祸。

B.在饶州任职期间,韩镛擅重视教化,经常接见师生,因此饶州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要多。

C.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盗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

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D(厌:满足)

2. C (A项,前“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后“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B项,前“遂”,副词,于是、就;后“遂”,副词,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到底。C项都是介词,因为、由于。D项前“独”,副词,唯独、仅、只有;后“独”,副词,岂、难道。)

3. A(③句主要是说韩镛关心、重视教育;⑥是说韩镛做事周详缜密。)

4. D(“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不当)

5.(1)(韩镛)因为刚正耿直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官。(4分。大意1分, “以”“ 言事者”各 l分,“为……所”被动句式1分。)

(2)现在(您)一定想要得到贤良的州县长官,没有人比得上(超过)韩镛的。(2分。大意1分,“无加” 1分。)

(3)韩镛知道百姓可以教化,让才华出众的人进入学宫,寻访品行学问都受人尊重的年纪大而学问渊博的人,作为《五经》教师。(4分。大意1分,“求学行俱尊者宿儒”定语后置句式1分,“俾”“宿儒”各1分。)

参考译文: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的官职,不久调任集贤都事。泰定四年,又转任国子博士,不久担任监察御史。当时能从进士做官的仅有百分之一,由吏职出身能做到显要官位的常常有十分之九。皇帝就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吏部是掌管天下考核、选拔人才的地方,傅岩起从吏职起家做官,怎么能完全了解天下的贤才?况且尚书是三品官阶,傅岩起从做官开始多次升迁也才四品,按照制度也不应升为尚书。”皇帝下诏同意他的奏言。

天历元年,担任浙西廉访司佥事之职,打击奸诈、暴虐,罢免贪赃不法的官员,而特别推举乌程县尹干文传的治理行为是各县之最,凡是韩镛所到的郡县,都因为他的到来政务肃然。天历二年,转任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任国子司业,不久任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年,历任宣徽院及枢密院佥事。至正二年,任翰林侍讲学士,随即任侍御史,因为刚正耿直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弹劾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官。至正五年,御史台官员辨白他所受的诬赖,于是又被起用为参议中书省事务。

至正七年,朝廷慎重选用州县长官,参知政事魏中立对皇帝说:“现在(您)一定想要得到贤良的州县长官,没有人比得上(超过)韩镛的。”于是皇帝特意写上韩镛的姓名,授给他饶州路总管的官职。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有座觉山庙,从以前就有妖怪能使人得祸福的传言,做盗贼的人尤其敬奉,准备抢劫时,必定到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凡是境内不合礼仪的过多的祠庙,全部毁掉。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韩镛知道百姓可以教化,让才华出众的人进入学宫,寻访品行学问都受人尊重的年纪大而学问渊博的人,作为《五经》教师,每月初一十五定必穿戴深衣幅巾来拜祭孔子,每月必要来考核功课,用来劝勉鼓励。每当处理政事完的空闲时间,必定邀请接见师生,与他们讲论讨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此饶州因为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要多,韩镛居住在官衙中,日常生活清净淡泊,同僚下属也逐渐被他教化。以前,朝廷的使臣到达地方州县,官府供奉极为奢侈,一旦不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就怀恨在心,往往在朝廷中对地方官员竭力诽谤,朝廷使臣到了饶州,韩镛在郡舍接见他们,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从饶州回去后都没有什么议论。后来皇帝因缯帛过于脆薄降旨,派使臣笞责行省官员和各州县长官。唯独韩镛没有受到责罚。韩镛治理政事,即使是小事,也都像这样考虑周详缜密。

至正十年,任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受重用,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有人认为韩镛擅长治理郡县,而在朝廷执政并非他的长处,于是外放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等到脱脱被罢免,受他重用的人都被处死,只有韩镛又独自免去灾祸。于是又调任西行台中丞,死在官任上。

【作者简介】

裴贵强,高级教师,执教于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发表论文多篇。

4.文言文阅读二 篇四

迁中书监。为纳顺皇后妹为妃,而不见礼答。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顺皇后召李入宫,毁击之。强令为尼于内,以子付妃养之。岁余,后父于劲以后久无所诞,乃表劝广嫔御。因令后归李于愉,旧爱更甚。

愉好文章,颇著诗赋。时引才人宋世景、李神俊、祖莹、邢晏、王遵业、张始均等,共申宴喜。招四方儒学宾客严怀真等数十人,馆而礼之。所得谷帛,率多散施。又崇信佛道,用度常至不接。与弟广平王怀,颇相夸尚,竞慕奢丽,贪纵不法。于是宣武摄愉禁中推案,杖愉五十,出为冀州刺史。

始愉自以职求侍要,势劣二弟,潜怀愧恨,颇见言色。又以幸妾屡被顿辱,内外离抑。及在州,谋逆。愉遂杀长史羊灵引及司马李遵,称得清河王密疏,云高肇谋为杀害主上。遂为坛于信都之南,柴燎告天,即皇帝位。赦天下,号建平元年,立李氏为皇后。宣武诏尚书李平讨愉。愉出拒王师,频败,遂婴城自守。愉知事穷,携李及四子数十骑出门,诸军追之,见执以送。诏征赴京师,申以家人之训。愉每止宿亭传,必携李手,尽其私情。虽锁絷之中,饮赏自若,略无愧惧之色。至野王,愉语人曰:“虽主上慈深,不忍杀我,吾亦何以面见至尊!”于是歔欷流涕,绝气而死,年二十一。后灵太后令愉之四子皆附属籍,追封愉临洮王。(选自《北史元愉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

B.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

C.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

D.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 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也指贬谪、放逐,有左迁、右迁。

B.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韵文文体,如《阿房宫赋》《子虚赋》等。

C.幸,指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又特指皇帝对妃嫔媵嫱等的宠爱。

D.诏,是古代天子下达给百姓的一种文体,有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元愉忠于爱情,对李氏始终如一。元愉爱妾李氏虽遭顺皇后的殴打虐待,但元愉对她衷心不改;自己因叛逆被抓押回京师,路上仍拉着李氏的手。

B.元愉爱好文学,对文人关爱有加。元愉经常招引一些才人在一起宴饮作乐,对儒学宾客也给予很高的礼遇,还常召集儒学宾客住到自己的客馆中。

C.元愉心胸豁达,处乱仍从容镇定。元愉担任徐州刺史期间,把州中大小事务都委托给卢阳乌处理,自己谋乱称帝被抓后依旧坦然自若,饮酒赏玩。

D.元愉追求奢华,对现实生活不满。元愉与弟弟元怀常常相互夸耀,竞相追求奢丽生活,后因求要职不得,权势较低,李氏受辱,最终走上反叛之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留爱诸弟,愉等常出入宫掖,晨昏寝处,若家人焉。

译文:___________

(2)宣武诏尚书李平讨愉。愉出拒王师,频败,遂婴城自守。

译文:___________ _

4.【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本题,要注意前半部分对李氏的介绍,可结合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来断句,如“产子宝月”中,“宝月”是“子”的名字,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项。“遂被宠嬖”意为“于是(李氏)受到王愉的宠爱”,意思已经表达完整,而“罢州”表示的是另一层意思,“宠嬖”与“罢州”中间不能相连,应断开,故排除B、C两项。

5.【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D项,“诏”指的是帝王的命令或文告,不仅仅下达给百姓,如本文中下达的文字就是给尚书的。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把州中大小事务都委托给卢阳乌处理”不是他“心胸豁达”的表现。

7.【答案】 ⑴皇帝十分留恋爱护各位弟弟,王元愉等人常常出入宫廷,早晚大家都待在一块儿,就像家人一样。

⑵宣武下诏书命令尚书李平讨伐元愉。王元愉出城抗拒君王的部队,屡屡失败,于是据城自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如(1)句中的关键词语是“留”“诸”“宫掖”“寝处”等;(2)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出”“遂”“婴”等。

【参考译文】

京兆王元愉字宣德,太和二十一年分封,任命为都督、徐州刺史。让彭城王中宣府长史卢阳乌兼任长史,州中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委托给阳乌办理。宣武帝初年,担任护军将军。皇帝十分留恋爱护各位弟弟,元愉等人常常出入宫廷,早晚大家都待在一块儿,就像家人一样。

后来调任中书监。为他娶顺皇后的妹妹为妃,却引不起他的兴趣。元愉在徐州任职期间纳李氏为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一次元愉在夜里听到她唱歌,就喜欢上了她,于是(李氏)受到他的宠爱。罢除徐州的官职回京师任职,想提升李氏的地位使其显贵,托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做她的养父,然后到他家按礼节迎娶,生了个孩子取名宝月。顺皇后召李氏入宫,殴打了她。强迫她在宫中当尼姑,把她的孩子交付妃子抚养。一年多后,皇后的父亲于劲因为皇后很久不生孩子,就上表劝皇帝广纳嫔妃。趁机让皇后把李氏放归元愉,两人的旧情更加深厚。

元愉爱好文学章句,写了很多诗赋。时不时地招引才人宋世景、李神俊、祖莹、邢晏、王遵业、张始均等,在一起宴饮作乐。又招集四方儒学宾客如严怀真等数十人,让他们在客馆中住下并给予很高的礼遇。所得到的谷物布匹,大部分都被他施舍掉了。又迷信佛教,日常开支常常是青黄不接。与弟弟广平王元怀,彼此之间互相夸耀,互相比着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贪婪放纵不守法度。于是宣武帝让人把元愉押往宫禁之中,并杖打了元愉五十下,出官任为冀州刺史。

开始元愉自以为求取要职却没有得到,权势比二位弟弟低,内心惭愧和不满,这一切都表现在外表上。又因为所宠爱的妾多次遭受侮辱,内外的事情都让他觉得受到了排挤压制。元愉到冀州任职后,就阴谋叛逆,随即杀死长史羊灵引以及司马李遵,声称得了清河王的秘密疏奏,说高肇阴谋杀害皇上。随即在信都之南筑起坛台,烧柴祭告上天,登基做皇帝。大赦天下,年号为建平元年,册立李氏为皇后。宣武下诏书命令尚书李平讨伐元愉。元愉出城抗拒君王的部队,屡屡失败,只好据城自守。元愉知道自己已是穷途末路,就带着李氏及四个儿子一共数十骑冲出城门,各路军队都在后面追赶,元愉等最后被抓住送了回来。诏书征召他赶赴京城,用家规来训诫他。元愉每当停在驿站休息或住宿的时候,都要拉着李氏的手,叙不尽的恩爱。即使在囚索之中,饮酒玩赏仍坦然自若,没有一点后悔或害怕的样子。到了野王,元愉对人说:“虽然皇上慈爱深厚,不忍心杀我,我有什么脸面去见皇上!”接着感慨流涕,气绝身亡,当年二十一岁。后来灵太后让元愉的四个孩子都归附王籍,追封元愉为临洮王。

5.文言文复习教案(二) 篇五

(五)《六国论》

一、课内检查

(一)翻译下列句子(圈划重要字词,若有特殊句式点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含实词、虚词、重要词语)

1、数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

数罟不入洿池(密网)

2、与

与战胜而得者(介词,和)

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庞暖易与耳。(对付)恐年岁之不与我(等待)吾与点也。(赞许,同意)

3、兵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4、始

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5、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6.而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之

(1)破灭之道也

(2)秦国之所大欲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8.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

(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9.为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2)为国者

(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后秦击赵者再 然后得一夕安寝

刺客不行:

11.指出下列有词类活用的字词并解释

义不赂秦

牧连却之: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不能独完: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吏,守剡长。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立斩从。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反共杀升。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众出降。

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而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盾,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军住经日,将吏患之。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堑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待之。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余皆降。

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休等惮之,遂引军还。迁后将军,假节领徐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有删改)【注】①万户:一万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 乖:不和 B.乃多县布以援下人 县:悬挂 C.齐勒兵待之

勒:部署 D.将士失色,赖齐未济 济:救助

①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齐为官刚毅果断,担任剡县长官时,不顾主簿劝阻斩杀了作奸犯科的县吏斯从。

B.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使者乞求结盟,贺齐晓以祸福,说动商升请求投降。

C.贺齐招募身手敏捷的士兵,夜登林历山,策动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敌人投降,大破敌军。D.贺齐喜欢奢侈华丽,他乘坐的船装饰精美,连作战用的兵器都刻画花卉瓜果作装饰。7.

二、三两段中,贺齐面对不利形势采取什么计策获胜的,请概括说明。(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

(2)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3)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答案

5.(3分)D(济:渡、过河)6.(3分)C(策反投降文中无依据)

7.反间计、攻心计(或答:齐令越人因事交构;四面流布,俱鸣鼓角;或出奇兵、出其不意、各个击破、离间计)(答出一点2分,二点3分)8.(1)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

(1)叛贼势力大而贺齐兵力少,不足以用来讨伐叛贼,贺齐让军队驻扎下来停止军事行动。(3分,得分点:①补出“兵少”前的“贺齐”;②讨:讨伐,攻打;③住:通“驻”,驻扎;④息:停止。建议三个分句各1分)

(2)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2)贺齐亲自出去绕山巡行,观察山势探寻便于进攻的地形。(3分,得分点:①身:亲自;②周行,巡行;③形便,有利的地形)

(3)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3)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4分,得分点:①会,恰逢;②溺,淹没或落水;③所亡,死亡的人;④中分,达到一半)【文言文参考译文】

贺齐字公苗,是会稽山阴人。年轻时做郡吏,担任剡县长官。县吏斯从以行侠为名做坏事,贺齐想要惩治他,主簿规劝说:“斯从,出身本县大族,是山越一带民众依附的人,如果今天惩治他,明天贼寇就会到来。”贺齐听说后大怒,立马就斩杀了斯从。斯从的同族亲属于是互相纠集起来,人数达一千余人,发兵攻打县城。贺齐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迅猛出击,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彻底打败了来犯之敌,声威震动山越地区。后来太末、丰浦的百姓反叛,贺齐转任太末县长官,他惩治邪恶培养良善,一整月后就完全平息了叛乱。

建安元年,孙策来到郡里,察举贺齐为孝廉。当时王朗逃亡到东冶,候官县长官商升为王朗发兵起事。孙策派遣永宁县长官韩晏兼任南部都尉,统领军队讨伐商升,让贺齐做永宁县长官。韩晏被商升打败,贺齐又代替韩晏兼任都尉职务。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遣使者乞求结盟。贺齐趁机劝告使他明白,为他陈述其中祸福之道,商升于是送上县官印绶,走出营寨请求投降。贼军将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商升投降,反而一起杀死了商升。叛贼势力大而贺齐兵力少,不足以用来讨伐叛贼,贺齐让军队驻扎下来停止军事行动。张雅和女婿何雄争夺权势而两边不和,贺齐派越人借事情挑拨离间,于是导致两人互相猜疑产生嫌隙,以至于倚仗军队互相图谋。贺齐这才进兵攻打,一交战就大破张雅,詹强一伙十分震惊恐惧,率领部属出来投降了。

建安十三年,贺齐升任威武中郎将,去征讨丹阳黟、歙两地的反贼。而歙地贼军将帅金奇领一万人驻扎在安勒山,毛甘领一万人驻扎在乌聊山,黟地贼帅陈仆、祖山等领二万人驻扎在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峭壁直立,高几十丈,山路险峻狭窄,拿着刀兵盾牌无法通行,贼军居高临下投掷石块,不能强行进攻。军队停驻了好多天,将领官吏为此忧虑。贺齐亲自出去绕山巡行,观察山势探寻便于进攻的地形,暗中招募轻健敏捷的士兵,为他们制作了带绳子的铁箭,秘密地在隐蔽险峻而贼军不防备的地方,凭借带绳子的箭爬高开辟出攀登的通道,夜里让他们悄悄上去,随后悬挂下许多布条来拉拽下面的人,得以登上一百多人,他们四处走动分散开来,全都击鼓吹角,贺齐率领军队等待着他们。贼军夜里听到鼓声四起,以为贺齐大军全都登上山了,于是惊慌恐惧疑惑混乱,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些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人,都逃回来靠拢大部队。贺齐大军趁这机会得以登上山,大败陈仆等,其余人都投降了。

黄武初年,魏国派遣曹休前来攻打,贺齐因为路途遥远后来才赶到,于是驻军新市抵抗魏军。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将士们大惊失色,全靠贺齐还未渡江,只有他这支部队独自保全下来,各位将领倚靠着他来构成阵势。

贺齐生性喜欢奢侈华丽,尤其爱好军事,对于兵甲器械极为精通喜好,他所乘坐的船只雕刻着花纹并用红色涂描,船上装有青色伞盖大红帷帐,大小盾牌金戈长矛,都刺画花卉瓜果作装饰,弓弩矢箭,全部选取上等材料制作,蒙冲斗舰这类战船,远远望去好像山林一样。曹休等人畏惧贺齐,于是率领军队返回去了。贺齐升任后将军,持符节兼任徐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六)《阿房宫赋》

一、课内检查

(一)翻译下列句子(圈划重要字词,若有特殊句式点出)

1、杳不知其所之也。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含实词、虚词、重要词语)

1、一: 六王毕,四海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④陶渊明独爱菊

3、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

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希望)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

5.焉(1)盘盘焉,囷囷焉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6.而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7.之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奈何取之尽锱铢 .

8、重点实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9、词类活用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族秦者秦也 .

(三)名句默写

1、六王毕,四海一。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各抱地势。

3、长桥卧波,?复道行空,?

4、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5、,开妆镜也;绿云扰扰。

6、嗟夫!一人之心。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7、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9、独夫之心。戍卒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0、、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赵犨传

赵犨,其先天水人。幼有奇智,龆龀之时,与邻里小儿戏于道左,恒分布行列为部伍战阵之状,自为董帅,指顾有节,如夙习焉,群儿皆禀而从之,无敢乱其行者。其父目而异之,曰: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吾家千里驹也,必大吾门矣!”唐会昌中,壶关作乱,随父北征,收天井关。未几,从王师征蛮,斩获甚众。本道录其勋,陟为马步都虞候。.及黄巢陷长安,天子幸蜀,中原无主,人心骚动。于是陈州数百人相率告许州连帅,愿得犨知军州事。其帅即以状闻,于是天子下诏,以犨署陈州刺史。既视事,乃谓将吏曰:“贼巢之虐,遍于四方,苟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则必驱残党以东下。况与忠武久为仇雠,凌我土疆,.势必然也。”乃遣增垣墉,浚沟洫。实仓廪,积薪刍。又招召劲勇,置之麾下。以仲弟昶为防遏都指挥使,以季弟珝为亲从都知兵马使,分领锐兵。黄巢在长安,果为王师四面扼束,食尽人饥,谋东奔之计,先遣骁将孟楷直入项县。犨引兵击之。贼众大溃,斩获略尽,生擒孟楷。

巢党悉众东来,陈人惧焉。犨恐众心携离,乃于众中扬言曰:“今贼众围逼,众寡不均,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又何惧也?汝但观吾之破贼,敢有异议者斩之!”由是众心靡不踊跃。无何,开门与贼接战,每战皆捷,贼众益怒。蔡人济以甲胄,军无所阙焉。凡围陈三百日,大小.数百战,虽兵食将尽,然人心益固。犨因令间道奉羽书乞师于太祖。太祖素多犨之勇果,乃许之。重围遂解。

龙纪元年三月,又以平巢、蔡功,就加平章事,充忠武军节度使,仍以陈州为理所。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犨兄弟三人,时称雍睦。一日,念仲弟昶同心王事,共立军功,乃下令尽以军州事付于昶,遂上表乞骸。后数月,寝疾,卒于陈州官舍,年六十六。..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有删改)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陟为马步都虞候

陟:

②凌我土疆,势必然也

凌: ..③蔡人济以甲胄

济:

④遂上表乞骸

乞骸: ...6.为了预防黄巢的军队东下陈州,赵犨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分点概括,每点不超过6个字。(2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A.赵犨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邻里小孩玩排兵布阵的游戏,他的父亲目睹

后大为赞赏,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光大门庭。

B.赵犨富有远见,勇于担当。他在代理陈州刺史的时候,就料定黄巢必将兵败东犯。

当孟楷直入项县时,他果断出击,大获全胜。

C.赵犨善于稳定民心,严明军纪。他带领军民苦守陈州三百天,终在外援的帮助下,迫使黄巢的军队解除了对陈州的重重围困。

D.赵氏兄弟相处和睦,所以赵犨晚年上书朝廷,请求将陈州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与自己

同心协力处理政事并建立军功的二弟赵昶。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夙习焉,群儿皆禀而从之,无敢乱其行者。(4分)

(2)苟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则必驱残党以东下。(3分)

(3)太祖素多犨之勇果,乃许之。(3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5.(4分)①陟:提升

②凌:侵犯

③济:帮助

④乞骸:自请退职

评分建议:一点1分;只要能结合语境,同义或近义的词亦可赋分。6.(2分)①加固城池;②充实粮草;③招募勇士;④分兵防守。

评分建议:两点1分,三点2分,意思对即可。7.(3分)D(无中生有,赵犨只上表请求辞职退养,且时间顺序有误,上表是在将权交给赵昶之后。)8.⑴(4分)(赵犨)好像早就熟悉这些,小孩们都遵循并听从他,没有敢扰乱行列的人。

评分建议:“夙”、“习”、“禀”、语句通顺各1分。(焉:可作代词“之”,亦可作兼词“于之”)

⑵(3分)(黄巢)假使不被长安的百姓诛杀,那么一定会驱使他的残余势力向东进犯。

评分建议:被动句、“东”、语句通顺各1分。

⑶(3分)梁太祖一向赞赏赵犨的勇敢果断,于是答应了他(求援的请求)。

评分建议:“素”、“多”、语句通顺各1分。

(七)《指南录后序》

一、课内检查

(一)翻译下列句子(圈划重要字词,若有特殊句式点出)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3、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4、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⑥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⑦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10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6.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翻译 篇六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赤壁赋

宋代: 苏轼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游褒禅山记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7.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篇七

关于初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粗浅地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重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每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导入自然,简明而有趣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介绍作者,写作时代背景,叙述情景、渲染气氛,也可叙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趣闻等。例如: 《晏子使楚》一文,我叙述晏子的轶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了解晏子不卑不亢的风度,机智善辩的才能。有时要导入的内容较多,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例教学《三峡》一文时,我配放了一段古典音乐,加入山水画的插图,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知能力。文言文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太相同,重视朗读,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朗读,能让学生逐渐进入诗文所营造的意境,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美,受到审美教育,而且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训练语感,掌握文言知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散文类的文言文可以采用此法。可从以下几步着手:1、听课文,读准字音。教师可泛读,尽量做到声情并茂,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也可让学生听音频朗读,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2、分读课文,体会文意。可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以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3、齐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力求读出整齐美,从而对文章有所感悟。也可利用好早读,例如听名家朗读去模仿,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整齐的气势;小组读;自由读来读出感受,读出感悟。像《爱莲说》《陋室铭》等多篇文言文都可通过朗读来收到这样的效果。总之,要想尽办法让学生的读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走进文字,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时那抑扬顿挫的风采,体会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感知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8.文言文阅读二 篇八

【考点透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能够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文中某个论点的依据,以及某个事件或人物的特征,并由此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要在准确理解句、段、篇的含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而明确主旨。

【解题指津】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考点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考点透视】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历年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

【解题指津】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考点三: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考点透视】

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考查的是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感受。主要考查方式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解题指津】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上一篇:研究生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银行支行业务顾问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