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24-11-1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通用10篇)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篇一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改理念要求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而学习过程的递进和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突破预设之外的新的构建.这正好是高效课堂教学所要求的教学境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感悟,谈一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语文课程历来都是初中阶段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意义。而且语文课程是一门独特的工具性与知识性兼具的课程,是学生学习各种科目不可替代的先修科目。

一、精心预设、虚实相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不过,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在预设时需要有意识地“留白”,即预先留下“空白”。“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这种空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留白的艺术乃是指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那么,该如何留白呢?其一抛砖引玉,抓重难点补“留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本着“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精神,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其二驰骋想象,利用插图想“留白”。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读者的想象。”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留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其三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留白”。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其四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留白。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课堂知识要充分展开,让学生领略语文的魅力

语文很重要,这种重要关键在于语文具有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特殊魅力。它不仅是我们每个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和文化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如果要扭转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就必须要让学生领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是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进而触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论语》中的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些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来引入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语文中包含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讲关于孔子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并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关于太阳高度角不同造成地球冷热不均的原理,这样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包含的天文与地理知识;学习《梦溪笔谈》中的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沈括相关的科学发明,以此来让学生感受语文中包含的科技知识。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让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的愿意学,主动去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率的课堂。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开展第二课堂、自编自演情景剧、参观与课堂知识有关系的实物、开展活动调动课堂气氛等等。没有任何一条方法可以模式化地告诉我们,初中语文的这堂课就得这么上,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还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授课的季节等等一切外在条件,不断地摸索,只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都算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我们学习《背影》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演出,让学生体会作者看到父亲背影时心理;学习《变色龙》时也可以使用舞台情景剧,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的反差;学习《沁园春?雪》时,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这对于很多没有见过雪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带学生去类似的景点真实地参观一下,感受一下古人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法,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众所周知,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篇二

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必然是具有实用性的,不实用的,不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教学策略是失败的。所以,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根据何种教学原理,教学策略的制定都必须有一个核心指向,就是教学的实用性。这看似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真正实施并落实却是一个难题。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的实效,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无法实现,特别是对农村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严重。农村地区的初中教育,受限于资源和信息的不足,在教学技术和设备上往往处于劣势,而教学策略的失效,更使得课堂教学的目标无法得到实现。因此,如何运用具有实用性的教学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毕竟,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育资源不平衡给教学带来的缺陷。

在实用性教学策略的运用上,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立足实际,从本地教育背景和学生组成情况出发,在把握这些情况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如在《感受自然》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按照通用的教学参考书组织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按照一般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因为,一般来说,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许多教学参考书或者教案,都会针对“自然”这个核心词汇组织教学策略,将自然美景、自然风光引入课堂教学,这对处于城市,远离自然环境的学生而言,是十分有必要,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对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自然风光本就是他们生活的环境,已经没有太多的神奇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跳出一般的教学思维,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制定其它教学策略,执行其他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把城市风光大量引入课堂,营造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冲突的效果,让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刻地认识自然,从感性认识跃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更新

语文是开放的,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对教学信息进行不断的更新,只有在丰富、新鲜的教学信息刺激下,学生才会真正地热爱语文,才会主动地进入课堂教学语境,才能主动地探索知识。而这在素质教育下,都是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而言,信息的开放性和时效性显得更为重要。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加上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离信息源地较远,都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及数量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教育信息的收集和采用上,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扩充,努力让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让教学信息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更新的教育资讯和知识。如在《奇妙的克隆》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把当前克隆技术的发展状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给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资源。如对克隆羊“多利”的介绍,对克隆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争议焦点,都应该进行一定的讲解。这些信息对城市学生而言,也许是常识,但对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并非如此。在许多农村地区,网络的普及率还相当低,初中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在城市学生看来很普通的信息,对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都是新闻。

善于利用本地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农村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设施有所欠缺,教师就应该善于利用本地的环境资源或者人文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以弥补教学硬件上的不足。如进行《动物尾巴的功能》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这样来设置课堂导入:首先让同学们来讨论一下自家养的牛、猪或者羊等动物它们尾巴的作用有哪些?有些同学说:牛的尾巴是用来拍苍蝇的,有的同学说猪尾巴来回摆动是用来给自己降低体温,起到散热作用的。老师再将问题转入教学内容中,介绍鸭嘴兽、袋鼠、啄木鸟等的尾巴的作用。这样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激发其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外再对课内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3.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世界 有效策略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也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事务中。当学生读的书多了,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会有所提高,就像古人们总结的道理“读书百变,其义自见”。由此可以看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新课标中就把“读”放在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上,要求学生不断的去读,去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认知,得出自己的感悟。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事务中把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扩充学生读书面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把“读”真真正正的落到实处。

一、有效导读,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热爱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语言,热爱这些文字中掺杂的感情,这也是语文教学和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更认为这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的最终追求。语言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忘记了,那我们又能依靠他做些什么。我国的母语教育从中学抓起,中学生对母语的情感与老师对母语的情感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有着深厚的语文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把自己对母语的积极地情感传递给学生们。

比如,进入初中之后,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章是《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但是我在讲解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初读,掌握必要的生字词语,疏通文本含义,提升学生的阅读情感。易错的字:憧、裨、博;易写错的字:衰、聊、聚、商;常用词语:阅世、浏览、诠释、缩影、千姿百态、人文、风景线、结晶、憧憬、裨益、潜移默化、智商、危言耸听、共识。只有对这些词语进行初步感知,才能让学生对文学的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感知文学的魅力,从而在内心深处激起对文学的喜爱,最终有效理解文本内容。

二、仔细研读,引发学生阅读共鸣

情感是语言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中流动的血液。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也表达,更是作者内心活动的载体。所谓的研读也是牢牢的抓住文章中的情感,深刻的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情感与书中的情感相互碰撞。

比如,在对《陋室铭》这篇文章进行学习的时候,在学习之前要对刘禹锡的生活以及创作背景进行相应的了解,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生活落魄的时候,居住的房屋逐渐变小,最后只剩下小小的一间,但是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安贫乐道,追求着高贵的人生品质。于是,在研读的时候就要深层次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要想很好地理解这就话,就要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文章写道自己的居住地并不简陋,逐步分析之后就能得知“陋室不陋”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环境优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第二是交友情趣方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情趣方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不断研读,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相应的情感交融,从而有效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的丰富情感。

三、反复诵读,升华学生阅读感情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语言的教学,你可以不在意学生学会的多少字,多少词,你应该在意的是学生领悟到什么。優秀的课文是作者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情感经历锻造后的结果,是永远不可磨灭的痕迹。在中学生的语言学习中,主要追求的情感理解,然而,我们语文的教学活动往往注重的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恰恰在情感这一环降低了要求,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末倒置。所以对文章的朗读中必须要把情感熔炼其中,把冰冷的语言化成火热的情感。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的学生其实是十分的喜欢诵读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掌握诵读基本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在诵读中无法融入自己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法布尔的《松树金龟子》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动植物都是非常感兴趣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认识这篇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等内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综合感知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反复诵读,促使学生充分了解金龟子的外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与繁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个情感丰富的课堂环境,就没有学生语文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经得起学生揣摩的情感环境,一个能让学生情感迸发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导读、品读、研读、诵读,打造一个情感丰富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明忠;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D];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4.初中语文复述教学策略研究 篇四

【内容提要】《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复述”的重要性,但实际教学中“复述”犹如“鸡肋”,教学中虽然安排了复述训练,但缺少有效的指导,甚至没有检查反馈。理清复述的类型、复述教学的过程,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及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式、时机进行复述训练,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文复述形式

《课程标准》中这样反复强调“复述”,相应的教材中也多次体现,既反映了“复述”在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又体现了对“复述”这一教学环节的高度重视。叶圣陶先生曾论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时,强调了听、说、读、写同样重要,必须同样严格要求,其实,“复述”训练就是解决先生所说问题的一种很好形式。语文教学中的“复述”是读的训练,又是说的训练,既有吸收,又有表达,它是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木、进行说话及语感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认真领会、落实《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中的“复述”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词汇,锤炼语言,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直接服务于写作。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的开展复述教学,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呢?我是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理清复述类型特点及运用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我们可以将复述分为这样几类: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综合性复述和艺术性复述等五种类型,它们各有特点。

1、详细复述即为用课文语言复述。要求尽量忠实于材料,其特点是在复述时多引用课文中的语句,但应该时原文进行必要的加工,主要是把结构复杂的长句变成短句,把书面语言口头化。例如:教学《背影》一文时,要求复述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一情节。笔者让圈画出父亲买橘子的动作。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详述,并要求学生复述时不要漏掉文中那些生动的词汇。这种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中那些重要的或有特色的部分的领会。

2、简要复述就是把原材料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出来,是一种纲要性的复述,要求学生能够抓住课文中最基本的内容,有重点有层次地复述出来;要求在最关键的地方引用课文的语句,反映课文的基本内容和骨架。简要复述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删选和概括。要求学生筛选并保留材料中的重点语句,舍去那些次要的材料,使学生分清主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学习《木兰诗》后,笔者出示了精心选自课文的几个词语,“闻、问、点兵、替爷征、旦、暮、赴、归、赏、还、惊”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简要复述,学生很快的组织了语言概括性地复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既锻炼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又巧妙的落实了文言词的积累,达到了积累内化的目的。

综合比较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后,笔者认为在操作时可以这样做:

(1)编写简明复述提纲,把重点语句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篇概要文章,按提纲复述。

(2)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按顺序先分段复述,再全篇复述。

(3)抓住重点词和关联词进行复述。

3、创造性复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复述方法。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用不同的方式改组原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这种复述需要较强的创造性。

具体操作:

(1)改变人称。这种复述是把原材料的叙述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改换人称后,注意把线索交待清楚,人称要前后一致,不要出现视角混乱。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进行复述,不仅要课文的内容,更要注意人称变换后的人物语言。

(2)改变顺序它是把原材料中的顺序改为倒序,或把倒序改为顺序。这样的复述可以培养口头表达中合理的组织内容的能力。

(3)改变课文的文体形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童趣》等,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进行复述,将《石壕吏》这样短小的故事诗改编为散文形式复述。

(4)除了“改变”之外,还可以通过对课文的“空白”合理的想象进行扩充复述。这种复述是增加原材料中所没有的部分内容,对原材料加以充实和加工,既可对原材料某些细节加以补充,也可以对结尾作情节继续发展的叙述。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想象口述《于勒发财归来》。这样一些创造性复述,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处。

4、综合性复述就是这是把读到的多种材料加以归类比较后根据要求作的一种综合性复述。如学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之后,可以让学生综合复述一下这两课在反映的主题和塑造人物的方法等方面的异同。这种口头综述有利于培养学生重新组合材料并进行简要复述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养成新旧知识相联系的好习惯。在进行综合性复述的时候要注意

1、充分熟悉原材料。熟悉原材料是进行复述的基本条件。

2、合理加工原材料。在复述中,字、词、句式可以改变,内容可以增删,结构可以调整,但决不能改变材料的原意;并且要有顺序,有条理,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不能出现内容错乱或断章取义的问题。

5、艺术性复述,就是表演性的复述,这种复述就是把有人物形象、情节生动的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的手、眼、身、步等边复述边表情地动作化和声响化,做到具体、生动,形象感人。这样的复述方式适合篇幅较长的课

文,比如学习《威尼斯商人》后,笔者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角色,配上合适的头饰,自编课本剧,然后进行登台表演复述课文。除了对话,其余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动作、表情也要尽力表演出来,不加说明,让“观众”一目了然。在一组表演的同时,其余同学以课文为标准评价表演学生的语气、神情等是否得体到位。这样复述注重了全体学生的参与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也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信任、理解、支持的情境中不断得到强化。戏剧单元的《变脸》、《音乐之声》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复述方式进行复述训练。

上面所列复述的类型是最基本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复述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具体使用,要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对不同对象不同的内容做不同的要求,不能笼统行事。

二、理清复述教学过程

复述教学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我们应该把握其教学规律,根据这些规律进行教学。根据实践体会,笔者认为要注意一下几点:

1、复述对象要确定。

复述教学应该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所以让学生进行复述的内容也应当有选择,是不是所有的学习过的课文都可以进行复述活动?笔者认为,只有具有复述内在条件和因素的课文才能作为复述的对象,才能要求学生进行复述训练活动。那么哪些课文应作复述的材料?一是凡是课后练习中指出要求复述的课文,都是复述的基本材料,而且一定要落实;二是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或结构较完整、思路清晰的课文可作复述的材料;三诗歌、抒情散文不宜作为复述材料,因为它们的内容基本比较短而且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不容易理解。在复述对象的选择上,笔者认为要根据训练的复述类型进行复述对象的选择。比如,艺术性复述,应该选择有声有色,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结构完整的内容。

2、复述的要求要确定

我们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活动要求。复述教学也不例外,对于复述教学来说,复述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无异于是有帮助学生的复述活动的“亮相”的。对于“复述”,提什么要求?一是正确地表达课文内容但不改变课文内容的原意;二是要抓住重点和难点,主次分明,有取有舍;三是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四是语言规范,讲普通话;五是态度端庄大方,要做到以势助情、以情感人等等。当然,根据复述内容和学情可以适当的提出不同的要求。

3、复述的要领要把握

复述的基本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熟读课文,切实理解课文的内容;二是要依据课文内容,编写复述提纲。编提纲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等,又是进行有序复述的依据。复述提纲要根据复述内容的难易,更主要的要根据复述训练点来确定编写详细提纲或简单提纲,或全文提纲又或段落提纲;三是找重点词和关联词等复述的联系点;四是要重新组织语言,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4、复述时间的安排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运用时机,才能取得最佳的复述效果。那么什么时候复述效果最佳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一是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或预习效果时可运用;二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运用;三是课堂讲读教学到一定阶段,为反馈整体教学效果可以使用复述。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生发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就会表现的积极主动,自然训练有成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妨设计生动形象的活动,以此来加强复述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力求用自己精彩的表演和惟妙惟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表演,学生对课文内容,对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得更深刻,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又如:导游。一些参观游览文章,大多按照参观游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记述了游者的所见所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这类课,教师适宜引导学生用导游的形式进行复述训练。如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理解了各个景点的特点,指导学生以一个现场导游的身份,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依次说出每个景点的特点。这样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条理性,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5.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篇五

燕子砭初级中学

何永福

下面是我班学生周志伟写的诗《深情的目光》:

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要离开你的怀抱/我站在门前的小山上/用深情的目光/把你凝望

这目光,饱含热泪/泪里有鸟儿欢畅,/有瓜果飘香/泪里有麦浪滚滚 /有泥土芬芳/还有黄牛背上笛声悠扬

深情的目光,太多感想/那残破的院落长满荒草/那肥沃的田园,失去金黄/夜里没有犬吠,黎明没有雄鸡高唱/你是孤独的老者/总把儿女念想。

感谢您,辛勤的哺育/即使有一天,我懒惰地不去看你/即使有一天,历史抹去你的名字/我深情的目光/将成为永恒的记忆。

再见了,我的故乡/今天,我离开你的怀抱/明天,将为你献上玉液琼浆/让你沉醉,为你歌唱!

今年开学初,我开始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由于现代诗歌中考遭冷落,加之我历来对唐诗宋词崇尚有加,对现代诗歌多有不屑,所以本打算走马观花,完了以后倾力备战中考。但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道通过诵读课文,理解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领悟了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反倒觉得每一节课都上得挺投入,连我自己也受感动。单元教学结束以后,我布置的作文是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的散文,照例不提倡写诗,因为在我看来,他们距诗人那是很遥远的。岂料作文本交上来后,令我大吃一惊,全班五十余人仅有近二十人写诗,尽管我很不屑,但既然写了,那就不得不“拜读”。我又吃了一惊,其间有人写的还真像模像样,推荐给办公室同事,他们读得有声有色,甚至怀疑是抄袭。以上这首诗的作者周志伟所在的村5.12地震受灾严重,全村整体搬迁到了天津援建的东丽村,在诗中他真实地写下了离开故居的情景。另两名东丽村的学生分别以《爱在东丽》和《祖国,我爱你》为题抒发了他们对生活和对祖国的爱。我将这三首诗作了修改,编为《东丽组诗》,配上音乐,让三人代表本班参加了学校举行的美文吟诵比赛,此节目竟然一举夺魁。他们在台上领奖,我在台下开始深思:

一、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左右语文教学

各人都有兴趣爱好,教师也不例外。抛开琴棋书画等不说,就拿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小说,散文,古诗词,现代新诗等各种文体,教师喜好各不相同,这本也无可厚非,但让其左右教学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也常听同事们说喜欢这讨厌那,试想,如果语文教师都如我一般,自己喜好的课文就精心组织教学,反之则随心所欲,那样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渐趋成熟,思维逐渐活跃,视野逐渐开阔,有利于接受新知识。只要我们积极引导,他们将来在各方面都会学有所成,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对于那些不对胃口的教学内容更要尝试、探讨,力争使每一节课都激情飞扬。

二、要更加重视现代诗歌教学

今后要抛开“为考试而教”的观念,注重自身现代诗歌素养的提高,把现代诗歌教学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建立正确的生活观结合起来,主动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歌,培养感悟能力、提高鉴赏能力,提升写作境界。

1、提高自身素养。平时自己要多读一些中外诗作,多看一些诗歌理论专著,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艺。只有底气足了,自己的教学才有特色,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诵读,在读中去体会。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在诗歌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诵读,怎样去指导学生去读呢?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歌的语气,要有抑扬顿挫。形式上可齐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诵等。其次,要抓意象,品意境。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抓住了意象,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通过品味诗的意境,去感受诗人主观情的流淌,独特的个性,以及诗中的美学的理想。本单元的教学之所以能有些许成功,我想与我注重诵读和抓意象、品意境不无关系,但还不够,仍需不断改进。

3、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诗作

要相信学生学生初学写诗肯定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抓住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开展新诗朗诵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运用“诗化”语言表达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长期坚持不懈,一定会提高写作水平。

三、能否在考卷上为现代诗歌辟一席之地

古诗文默写填空历来就是语文试卷的必考内容,且分值不低,而现代诗歌却被打入冷宫;作文要求往往少不了一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即使中考试卷也是如此。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导致初中语文教学功利倾向十分明显,与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作为教师教学突破的重点,学生学习的焦点;而与考试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自然成为教学次点,教师蜻蜓点水一般,学生稍稍敷衍一番。遭秧的首当其冲是现代诗歌教学。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名句不仅限于古诗文中,现代诗歌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感情,其间也不乏名篇佳句,如试卷能在古诗文默写中为现代诗歌让出一至两个空,未尝不是好事。至于作文要求不妨放开点,真正不限文体,果真如此,又有谁敢断言所谓中考“满分作文”里没有诗歌?这样一来,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窘境或许会有所改观。

6.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策略 篇六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基本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要不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快乐、轻松和有效。

(一)切合实际,激发兴趣。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综合分析,理顺本节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紧扣教学目标和具体教材内容,切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知识水平,让设计的问题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若课堂提问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会感到嚼之无味、思之无趣。课堂提问若能做到曲问、巧问,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二)循循善诱,富于启发。

教师在设计问题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设问的过程当作启发学生思路的过程,通过问题的循循善诱、旁敲侧击,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思维梗阻时,教师要巧言启发,帮助学生站在新的角度,理顺思路,通过对立或矛盾的启发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不断在新的层面上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三)分层设计,依序渐进。

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科学地将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将难问题分解成几个易问题。做到分层设计、依序渐进、步步诱导,让问题设计得更科学,让学生解决问题更快乐,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既可望又可及,“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又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

(四)恰时切入,适时而问。

语文教师设问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力,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并不是要将学生问倒、问蔫,更不是当作一种形式或花絮来点缀课堂。提问要恰时切入,适时而问,否则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为,过早发问, 学生的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容易造成气氛紧张, 让学生内心恐慌,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已一目了然,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这时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毫无所值。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和具体提问的内容,教师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难点。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基本方式

(一)抓住关键词语。

课堂提高要抓住关键词,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问题的焦点,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例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笔者就抓住“那时”设计相关问题:“课文中的‘那时’是指什么时候?”进而,让学生明白“那时”指的就是十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就是暗喻当时整个国家命运。由此可见,抓住“那时”这一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抓住关键角度。

就是要抓住关键角度迂回设问,不直接从正面设问,鼓励学生在更高层面、更深角度、更宽的视角上去想问题、求解答。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笔者就抓住具体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笔者就设计了这么两个问题:“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孔乙己的悲剧是孔乙己自己造成的吗?”这样就让学生更加关注课文的情节,引起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

(三)抓住关键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互相之间的比较,例如: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内容的比较,文体的比较,主题和立意的比较,写作手法、构思、技巧的比较,等等。一样描写送别场景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抒发的离别之情、告别之意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教师抓住关键因素,强化比较,可以有效建立起信息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释疑的基本渠道

(一)在详读中释疑。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般、正常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反复详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依据。比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详细阅读文本,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对“封阳台这一态度的变化过程及变化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在启发中释疑。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若涉及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且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授《国宝—大熊猫》这一课时,初读课文,学生可能会感到这篇课文内容繁杂,让人摸不着头绪。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顺序,给课文画一个结构示意图,借此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明白作者观察、研究动物的举动给人什么启示。这样就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在借鉴中释疑。

在课堂提问中,若遇到涉及面广、内涵相对比较丰富的问题,仅靠语文教材学生是无法解答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当然,教师必须从中作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学《幽径悲剧》,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古藤枯干作者不敢望呢?”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搜集种种由于不重视自然保护,破坏生态平衡,而导致生物灭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解答明确这一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活动。本文阐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基本渠道, 对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作出了具体回答。

7.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分层 整体提升

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处在一个水平面,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推进,但是这种可能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也不外乎如此。学生受到学习态度、能力、积极性和语文学习基础的影响,使得学生间出现了差异性,特别是进入初中以后,学生间的两极分化现象更为明显。教师应参考这一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以分层教学模式针对性地突破这一困境。

一、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让学生“举手摘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并在制定教学gt标,以学生只需付出努力就能得到收获为原则,为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抬抬手就可以摘到桃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不能制定过高的教学目标,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负荷,也不能制定过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觉得毫无挑战性,兴趣缺失。对此,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目标,使之更适应各个层面的学生,对于语文优秀生,教师应适当提高对其的学习要求,确保他们的精力能够花在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思维探究活动;对于语文后进生,教师应将教学目标适当放低,主要以学生对语文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为主。

二、创建分层教学模式,让学生“互帮互助”

在初中語文教学活动中,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与革新,通过不断地尝试,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得到了认可和推广。有些教师在分组的方式上,喜欢将同一层面的学生编排在同一学习小组,如此“优劣不均”的分组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应以均衡为原则进行科学的分组,在编排小组成员的时候,可以安排2名学习优秀生作为“领头羊”,同时将中等生和后进生平均安排在各个小组内,让小组间的学习实力相等。在开展学习活动时,组内的优秀生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在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上呵以给其他学生做个好榜样,通过这样优化的组合方式,在小组内开展帮扶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

三、设置分层问题难度,让学生“全体参与”

在课堂提问环节,大部分的教师往往忽略了中等生和后进生,只喜欢向语文优秀生提问,因为优秀生的精彩问答往往可以促进学习氛围的升温,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不利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文/王晓丽学生的整体进步,时问一长,后进生往往会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渐渐向边缘化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兼顾到整体学生,设置出不同的难易度,促进学生全体参与。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将一些难度大的问题留给优秀生回答,并在回答的过程中,解说思维的过程;而难度较小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回答,通过分层提问满足了各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促进了双边活动的深人开展,同时也保证了各层面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四、进行分层教学考核,让学生“人尽其才”

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考核环节,陈旧的教学考核标准都是相同的,虽然统一了教学标准,但是却很容易打击到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超出了这个层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负荷。在教学考核环节,教师可以专门设计一些难度系数较低的题目,对后进生展开学习考核,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较为理想的成绩,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另外,教师可以用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题目考核语文优秀生,防止这一层面的学生产生自傲自满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上进心。

五、开展分层教学评价,让学生“快乐学习”

在语文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也应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评价,在评价优秀生时,教师除了肯定其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及时地指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骄傲自满的情绪,并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面对语文后进生时,教师应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当他们取得进步时,应及时地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涣散或是学习方法不正确时,应心平气和地提出来,不能直接的以粗暴态度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此科学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知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全体学生更加积极深入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六、实施分层教学拓展,让学生“自得其乐”

教学拓展环节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补充和组成部分,在组织拓展活动时,教师也应坚持分层原则,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在拓展活动中自得其乐。例如,教师可以按照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层面标准,组织课外学习竞赛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参加一些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或是有关古诗词方面的竞赛。通过与同一层面学生的竞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竞争欲望,以赛促学。通过这种形式的拓展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在活动中强化自己的优点,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8.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策略 篇八

一、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教学资源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学生的阅读面偏窄,学生的语文学习仅靠一本语文课本,严重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2.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农村教师大都是代课教师,导致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特别薄弱,甚至有些初中生都搞不清基本的拼音规律。

3.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很多农村的中学语文教学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二、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是学生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一切教学行为只有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无论教师多么优秀、教学多么努力,也无法使教学效率最大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投入得越多,就越有动力。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那么教学效果也就越佳。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可以博采众长。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合作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合作是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答疑解惑,这样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恰当地进行课后辅导

9.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九

1.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不足

1.1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足

长期以来,在初中日常写作练习中,教师及家长都让学生从对父母、社会、国家的敬仰等角度进行写作,这些情感需要进行培养,但这些总出现在学生写作的话题中,会限制学生对生活的多角度思考,限制学生想象与发挥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写作产生畏难心理,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且这种传统的写作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也不利于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最后导致学生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同时,教师作文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教师基本负责评改的全过程,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这种方式的教学效率很低,也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1.2学生写作与生活的联系不足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若是与生活脱节,内容就会显得空洞浅薄。因为应试的要求,导致教师的作文教学大都迎合应试的要求,学生的写作也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都无法将自己的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展示出来,写出的作文脱离现实,内容空洞,缺乏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缺乏自己的思想。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认知,作文教学也应配合着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妥善安排。

1.3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不足

学生在校学习的课文很多,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学生的头脑中可用的素材太少,写出的作文大都空洞无味,满纸白话,主旨表达缺乏个人鲜明思想。很多学生接触的书的种类及数量都很少,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及加工的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应用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写不出优秀而有个性的作文。

2.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2.1给学生充足的写作空间

写作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写作,写作不单是文字的拼凑和组织,还需要包含学生的思想情感,表现出其中的生命状态。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给学生安排的作文命题都过于单调,主题的方向单一,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降低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写作,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拓思维。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的教学时应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广阔的思考。让学生跳出固定思维的怪圈,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拥有天马行空的思维,只要作文本身真挚健康,可以让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让学生爱上写作,激发其写作的兴趣。教师在作文的讲评课上也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应以真诚的心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并发现学生写作中的优点,让其发挥,改进缺点,用欣赏的语言鼓励学生写出更多个性的语言,让学生的写作充满活力。传统的讲评方式只是教师进行整体的评论或者找一些范文进行示范,这些方式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讲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其中可取的优点,让学生写出更多生动的语言。

2.2让学生更多的关注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通过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明白很多书本上不明白的观点和思想,同时也让学生更能了解课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只要学生乐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写作的素材,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关于写作练习,学生更应以自身为出发点,积极观察生活,通过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关注生活,多角度看待事物,学会及时捕捉写作灵感,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学会用语言将自己所感所知表达出来。教师还应当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发现一些新的生活的美,精炼自己的文笔,让自己的写作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现。也让学生写出的`作文更具有生命力,更有内涵和思想。

2.3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语文写作只有平时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写作本身就需要日积月累。只局限于课堂知识是不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收集及加工写作素材的不可缺少的方式,对于学生语文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除了要给学生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应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作家的作品。如背诵赏析古代诗歌,让学生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让学生多阅读中外经典名著,丰富学生的知识,了解不同领域的思想,培养人文素养。还可以赏析一些文质优美的散文或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细腻的文笔。通过让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作品,让学生形成自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总结

10.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篇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创新学习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31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散学生的思维,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结合学生发展特点,齐并进,共发展,使学生能够以主人的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新情境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自己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学习的动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看、去问、去学、去观察、去猜想、去反思,教师在关键的时候能够给学生稍加点拨一下。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考虑讨论问题,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教学《红楼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章中的人物,把文章演绎出来,或者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这样把情境引入到课堂中来,学生也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内容,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很多学生觉得语文很无聊枯燥,没什么好学的,找不到学习语文的动力,从而导致语文成绩低下,一直没有什么进步,失去学习的欲望。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于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缺乏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对语文没有兴趣又怎么会有动力去努力学习?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利用作家的故事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学会尊重作家,尊重那些为文学发展而努力的人,激励他们去喜欢、去热爱、去用心学好这门课程,让语文的魅力绽放在学生的心里。在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思。但是语文教材并没有那么直观,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在教学中可结合文章内容对作者的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相关的知识,更好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学习语文,提高学习兴趣。

三、加强交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把握和运用教材,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或者分组合作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更热情地学习,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四、重视课堂导入,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生正处于成长期,自我控制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组织和计划上,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有效的课堂导入。比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入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和了解,发散自身的思维,去发掘这篇文章的情感和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的重点内容。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肯定比较浓,学生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想着去学习,使他们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在这样一种课堂结构布局中,教学内容完善,繁而不乱,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加入课堂学习中来,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掌握知识的人,这样学生才能摆脱挫败感。

总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带动学生,让学生真正学得到,感受得到,用得到,喜欢学,愿意学,然后向着更高层迈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展各种活动,提出不同的学习期望则体现了时代要求,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提高学习兴趣,丰富自身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学习语文,并运用到生活中来。

[参考文献]

[1]胡婷婷.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刘红霞.初中语文情趣教学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龚海燕.初中语文教师“课堂倾听”的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上一篇:《汽车保险与理赔》论文下一篇:乡镇群众路线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