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2024-09-02

高中文言文习题及答案(共12篇)

1.高中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篇一

高中生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7分)

延陵季子出游①,见路有遗金②。当夏五月,有披裘③而薪者,季子吁④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 瞋目拂手⑤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

(选自王充《论衡.书虚篇》)

[注释]①延陵季子出游:延陵,地名,今江苏武进。季子: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游:外出游历。②遗金:丢失的金子。③裘:皮衣。④吁:招呼,喊。⑤瞋目拂手:瞪着眼睛,拍打着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季子谢之( ) ②遂去不顾( )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小题3:阅读这则短文后,你是如何评价这位“薪者”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认错,道歉。②回头。(2分)

小题2:我正当夏天五月穿着皮衣来砍柴,难道是为来拣丢失的金子?(2分)

小题3:这位打柴的人尽管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有着做人的尊严,不肯随便听命于一个贵族,不在“上等人”面前弯腰,在他的身上,表现了人穷志不穷的人的尊严。(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谢”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当”“薪”“取”“岂”,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3: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

2.高中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篇二

在数学教学与复习中, 如果重视对课本习题进行适度研究, 常可获得一题多解、引申推广等有价值的结论,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实验修订本·必修) 《数学》第二册 (上) 第31页B组题的第6题:设a, b, c为△ABC的三边, 求证:a2+b2+c2<2 (ab+bc+ca) .将这道题稍微引申, 就可得到这样的变形:已知a, b, c是△ABC的三边, 比较大小: (a+b+c) 24 (ab+bc+ca) .依据不同的思维及证明的不同方法, 这道题可以得到如下的不同证法.

1.常规思维法

不等式的证明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求差比较法, 基于此, 有如下的证法一、证法二.

证法一 ∵a2+b2+c2-2 (ab+bc+ca)

=a2-2ab+b2+c2-2ac+a2+c2-2bc+b2-a2-b2-c2

= (a-b) 2+ (c-a) 2+ (c-b) 2-a2-b2-c2

= (a-b) 2-c2+ (c-a) 2-b2+ (c-b) 2-a2

= (a-b+c) (a-b-c) + (c-a+b) (c-a-b) + (c-b+a) (c-b-a) .

又 ∵a, b, c为△ABC的三边,

∴a-b+c>0, a-b-c<0, c-a+b>0,

c-a-b<0, c-b+a>0, c-b-a<0.

∴ (a-b+c) (a-b-c) + (c-a+b) (c-a-b) + (c-b+a) (c-b-a) <0.

∴a2+b2+c2<2 (ab+bc+ca) .

证法二 ∵a2+b2+c2-2 (ab+bc+ca)

= (a2-ab-ca) + (b2-ab-bc) + (c2-bc-ac)

=a (a-b-c) +b (b-a-c) +c (c-b-a)

=-[a (b+c-a) +b (a+c-b) +c (b+a-c) ].

又 ∵a, b, c为△ABC的三边,

∴a>0, b>0, c>0且a+b>c, a+c>b, b+c>a.

利用同向正则不等式可以相乘,

∴a (b+c-a) +b (a+c-b) +c (b+a-c) >0.

∴-[a (b+c-a) +b (a+c-b) +c (b+a-c) ]<0.

∴a2+b2+c2<2 (ab+bc+ca) .

2.利用分析法, 结合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同向正则不等式可以相乘的性质, 可以得到如下证法

证法三 ∵a, b, c为△ABC的三边,

∴a>0, b>0, c>0且a+b>c, a+c>b, b+c>a.

利用同向正则不等式可以相乘, 得到

a (b+c) >a2, b (a+c) >b2, c (a+b) >c2.

又 ∵2 (ab+bc+ca)

=ab+ac+bc+ba+bc+ac

=a (b+c) +b (a+c) +c (a+b) >a2+b2+c2,

∴a2+b2+c2<2 (ab+bc+ca) .

在讨论题目的证明过程中, 有的同学想到了这样的证明方法:

证明 ∵a, b, c为△ABC的三边,

∴a-b<c, b-c<a, a-c<b,

∴ (a-b) 2<c2, (b-c) 2<a2, (a-c) 2<b2.

上述三个不等式相加可得

(a-b) 2+ (b-c) 2+ (a-c) 2<a2+b2+c2.

即a2+b2+c2<2 (ab+bc+ca) .

这种证明简明扼要, 非常优秀, 说明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敏捷的.只是在三角形中由a-b<c, b-c<a, a-c<b就一定推出 (a-b) 2<c2, (b-c) 2<a2, (a-c) 2<b2的推理不严谨, 师生共同改进证明方法可以得到下面的优秀证法.

证法四 ∵a, b, c为△ABC的三边,

∴|a-b|<c, |b-c|<a, |a-c|<b,

∴ (a-b) 2<c2, (b-c) 2<a2, (a-c) 2<b2.

上述三个同向不等式相加得到

(a-b) 2+ (b-c) 2+ (a-c) 2<a2+b2+c2.

即a2+b2+c2<2 (ab+bc+ca) .

进行解后反思, 改造命题结构, 积极开展发散思绪, 是习题教学的根本目的.题目证明完成后, 进一步引申, 可以得到下面的命题:

已知a, b, c为△ABC的三边, 求证:关于x的不等式x2+ (a+b+c) x+ab+ac+bc>0的解集为R.

证明 ∵a, b, c为△ABC的三边,

x2+ (a+b+c) x+ab+ac+bc= (x+a+b+c2) 2- (a+b+c2) 2+ab+ac+bc= (x+a+b+c2) 2+14[4 (ab+bc+ac) - (a+b+c) 2],

由前面的命题可知

(a+b+c) 2-4 (ab+ac+bc)

=a2+b2+c2-2 (ab+bc+ca)

= (a2-ab-ca) + (b2-ab-bc) + (c2-bc-ac)

=a (a-b-c) +b (b-a-c) +c (c-b-a)

=-[a (b+c-a) +b (a+c-b) +c (b+a-c) ]<0,

∴4 (ab+bc+ac) - (a+b+c) 2>0.

(x+a+b+c2) 20, (x+a+b+c2) 2+14[4 (ab+bc+ac) - (a+b+c) 2]0.

∴关于x的不等式x2+ (a+b+c) x+ab+ac+bc>0的解集为R.

由上面的证明可以看出, 精心研究习题的解答, 重视课本习题的辐射作用, 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其有利的.

3.高中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篇三

关键词:一标多本;文言文 ;课后习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以及课程目标都做了具体的阐述,并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取代了之前的教学大纲成为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本文所说的“标”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一标”是指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在全国只有这一个标准性文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多样化和选择性,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1]。在此指导下,于是就出现了“多本”的现象。“多本”就是在“一标”的指导下出现并实行的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2]。如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语文版、鲁教版、粤教版等版本的教材使用都较为普遍。这些不同版本教材的出现体现了教材多样化的趋势,其编写也都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导下进行的。

一、四种版本《陈情表》课后习题设计现状的比较分析

《陈情表》中李密用真切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报答祖母刘养育之恩的迫切之情以及对朝廷知遇之恩的感激,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抒情文。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以及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均选入了这篇课文,但这四种版本教材对其课后习题的设计各不相同,详见各版本课后习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我们可以把文言文课后习题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理解识记、分析体会、拓展应用。这四个版本教材中《陈情表》课后习题的呈现方式和目标分类如下:

人教版:呈现方式是“研讨与练习”,目标分类为:理解识记、分析体会、拓展应用。

苏教版呈现方式是“文本研习”,目标分类为:理解识记、分析体会。

沪教版呈现方式为“思考与练习”,目标分类为:分析体会、拓展应用。

语文版呈现方式为“理解·鉴赏”和“拓展·应用”,目标分类为:理解识记、分析体会和拓展应用。

通过对四种版本教材《陈情表》的课后习题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其设计特点如下:

人教版:

1.习题设计层次由易到难。

2.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统一。

3.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考察。

苏教版:

1.设题方式单一,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弱化工具性,缺少对最基本的字词和文言语句的考察。

3.最后一题可改为:说说“表”、“志”和“记”三种文体各自 的特点。

沪教版:

1.重视人文性忽略工具性,没有对字词和语句理解的考察,这样就不利于学生提升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重视学生的情境体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孝道”

3.重视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文版:

1.题量较多,形式单一。

2.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注重对文言字词和语句的考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3.第六题中对标点符号的考察,选文和本课的内容没有关系。

根据对这四种版本教材的《陈情表》课后习题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有的版本在习题设计时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的部分理念贯彻不足;有的没有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四种版本教材的《陈情表》课后习题设计缺少能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题目,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二、对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设计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四种版本教材《陈情表》课后习题设置的比较分析,对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设计所作建议如下:

(一)文言文课后习题编制应遵循《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设置应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出现像苏教版和沪教版那样过于注重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也不能像语文版那样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理解的训练,却缺少对学生人文情感的培养。

(二)文言文课后习题编制应遵照3W1H原则

3W指学习者(WHO)、编订内容(WHAT)、编订目的(WHY),1H指如何编订(HOW)。3W1H原则是教材编订者在设计课后习题的过程中在遵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同时要把握四个依据—一学习者、编订内容、编订目的、以及编订方法,要根据习题使用者即学生的特点去决定选择哪些内容以及如何编排,使所设计出的课后习题能最大程度地为广大学习者所利用。

(三)文言文课后习题编制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语文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文言文教学中一直都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却忽视了听、说、写的教学,所以在文言文课后习题的修订中要注重对这些能力的考察。

1、文言文课后习题中放置朗诵素材

听就是让学生多听文言文的朗诵范文从而纠正读音、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所以在文言文课后习题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文的多媒体朗诵的网址以便为他们多听一些优秀的文言文范文朗诵提供资源支持[3]。

2、文言文课后习题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文言文教学中说的能力即是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在苏教版、沪教版和语文版中虽然都有对表达技巧的考察,但是都没有设计让学生自己进行口头表达的题目。在文言文课后习题中,可以围绕文章的主题设计一道演讲类的题目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3、文言文课后习题应设置写作训练项目

四种版本教材中只有苏教版和沪教版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进行了考察,所以在文言文课后习题的修订过程中可以设置“微型写作课”的题目。“微型写作课”是让学生根据所学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如对文章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概述,也可以围绕文章的主题写一段话或一篇小作文。但是在题目的设置中应提供有关的构思步骤、写作技巧、写作方式、范文等供学生参考,并提出相应的修改要求。

三、结语

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中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教材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合理编制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一标多本”下实行的多种版本教材的编订者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并遵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对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进行合理的修订,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也要根据教学实际去合理而高效地使用文言文课后习题。

參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曾小昌.“一纲多本”的初中文言文选文编制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8.4.

4.《吕蒙传》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释]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数讨山越:____________

(2)君宜顾之:____________

(3)遂往诣蒙:____________

(4)肃于是越席就之: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屡次(2)拜访(3)到……去(4)接近,靠近

2.(1)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2)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3.原为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5.史记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篇五

史记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②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③乡改④正服⑤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世:古代以十年为一世。③廪廪:犹庶几,渐进。④乡改:更改历法。⑤正服:更改服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先:做榜样

B.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靡:倒下

C.以离寒暑之数 离:遭遇

D.德厚侔天地 侔:比得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专务以德化民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善人之治国百年 邻之厚,君之薄也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

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为民做节俭的榜样。

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他去世后,后人给予他很高的历史评价,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无溢美之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5分)

(2)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5分)

答案:

9.B(没有,不)

10.D(D项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和/动词,结交;B项于是,就/才;C项介词,用/连词,因为)11.B

12.D(D项中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错,应为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13.(1)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判断句、产、奉、羞、何以台为,每点1分)

(2)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进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

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留下遗诏:我听说天下万物萌芽生长,最终没有不死的。死是世间的常理,事物的.自然归宿,有什么值得过分悲哀呢!当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加重服丧以致损害身体。我认为很不可取。况且我生前没有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现在死了,又让人们加重服丧长期哭吊,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为我悲哀,天下的老幼心灵受到损害,减少饮食,中断对鬼神的祭祀,其结果是加重了我的无德,我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保护宗庙,凭着我这渺小之身依托在天下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依靠的是天地的神灵,社稷的福气,才使得国内安宁,没有战乱。我不聪敏,时常担心行为有过错,使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受羞辱;岁月长久了,总是担心不能维持始终。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将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孝景皇帝元年十月,下诏给御史:孝文皇帝治理天下,开放了关卡桥梁,处处畅通无阻,边远地区也是一样;废除了诽谤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赏赐老人,收养抚恤少无父母和老而无子的贫苦人,以此来养育天下众生;他杜绝各种嗜好,不受臣下进献的贡品,不求一己之私利;处治罪犯不株连家属,不诛罚无罪之人。废除宫刑,放出后宫美人,对使人断绝后代的事看得很重。我不聪敏,不能认识孝文皇帝的一切。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亲自实行了。他的功德显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广施,遍及四海,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6.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六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及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说新语》)

1、解释加粗词语。

①饶子甘酸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乘此得及前源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魏武行役,失汲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武”指的是“曹操”,他是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再写出1—2个关于他的故事的题目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社会的`发展,人们已赋予了“望梅止渴”新的意义。你知道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多;②到达

2、①(有一次)魏武帝带着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

②士兵们一听这话,嘴里都流出口水,他们凭这走到了前面有水的地方。(意对即可)

3、三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煮酒论英雄;割发代首;赤脚迎祢衡

7.《为学示子侄》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篇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其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代学者________的`________一文,原题是________。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原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僧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富者态度变化的一句是________,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蜀鄙二僧的小故事,得到什么启发或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清 彭端淑 《为学》 《为学一首示子侄》

2.人之为学,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3.重视客观条件,缺乏主观能动性。他去南海只是一种愿望,未付诸实践。

4.富者有惭色;作用:既表现富者还不是顽固不化,更表现了贫者行动的教育力量。

8.《咏雪》文言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八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 ( )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

③相委而去( )

④下车引之( )

2.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尊君”和“家君”都是敬辞,前者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B.“元方入门不顾”的“顾”与成语“左顾右盼”中的“顾”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回头看”,后者是“看”的意思。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D.“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用“撤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写出一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愿意和元方交朋友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不久一会儿②相比③丢下舍弃④拉

2.C

3.不是人啊(或真不是东西)!和人家约好一块走,却丢下人家(或我)走了。

4.“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用“柳絮”比喻雪,更贴切、更新颖,更生动。 例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不唯一)

9.《曹刿论战》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篇九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细察,但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这是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⑷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国家大事,就让那些吃肉的大官们去商量吧,你为何去参与呢?

⑸夫战,勇气也。

译:打仗是凭借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慨的。

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将士们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⑼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中,表现了曹刿怎样的战略思想?你认为所选文段中哪些内容具有现实意义。试简单分析。

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忠之属也。”具有现实意义。意思是做好本职工作,为民多办实事、好事。只有“忠之属”才能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3.我们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时发现,除了要保留专用名词和基本词汇外,还有一些规律可循:

⑴增补——即补上省略部分。如“再而衰,三而竭”中,省略了鼓字,翻译时应补上。

⑵古今词义变化——从文中找出一个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词,写出原句,并在句中用横线把这个词标示出来。

答:①肉食者鄙。②牺牲玉帛。

⑶调整语序——即把特殊句式的语言顺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如“何以战”就应调整为以何战。

4.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为何要选在这个时候?(第二问请用原文回答)

答:彼竭我盈。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齐师败绩”,“公将驰之”而曹刿为何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可用原文回答)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曹刿在战前体现的政治主张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体现的仁政观是相通的。文中哪句话与孟子的仁政观相通?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是怎样说的?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又何间焉 ( 参与 ) ⑵衣食所安 (养生的东西) ⑶小信未孚( 使人信服)

⑷弗敢专也 (独自占有) ⑸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⑹弗敢加也(虚夸,谎报)

8.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B)

A.何以战/必以分人 B.其乡人曰/公问其故 C.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

9.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

⑴齐师伐我(军队) ⑵牺牲玉帛(猪、牛、羊等祭品) ⑶小大之狱(案件)

10.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

⑴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请见。”

⑵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答:曹刿认为大小案件按照实情处理是关系百姓的大事,是君王在忠于职守,百姓就会信任你,支持你。因此得民心是作战的基本条件。

12.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

答:国难当头,曹刿能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表现出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位卑不敢忘忧国。”他富有深谋远虑,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13. 通过对选文的理解仿照例句把以下两个句子补充完整。

例:曹刿选择进攻的时机是:齐人三鼓之时。

⑴曹刿选择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10.黄州快哉亭记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篇十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盖①亭之所见②,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④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⑤,不可久视。今乃⑥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⑦。

注:①盖:大概。有揭示缘由的作用。②亭之所见:在亭上能看到的`。③一舍:三十里。④鱼龙:泛指水中动物。⑤动心骇目:使心振动,使视觉惊奇。⑥乃:竟然。⑦称快世俗:使世间普通人称为快事。

1.解释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义。

(1)东西一舍______________渔夫樵夫之舍______________

(2)举目而足______________举国欢庆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描写“快哉亭”下江中景物变化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中写“快哉亭”命名的两方面缘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三十里为“一舍” 房舍

(2)抬 全

2.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日,不可久视。

11.高中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篇十一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跟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欲信大义于天下

B. 而年又最高 而其主不能守

C. 名之者谁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

3.第1卷文言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答题。(5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芳:香花。 .

2.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

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

3.(3分)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

(不奢靡、民和乐,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得3分)

4.(6分)(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沿着山路”“从”各1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共3分)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欣赏”“领会在”“寄托在”各1分,共3分)

5.(5分)(1)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2分)

12.文言文《陈性之》练习题及答案 篇十二

陈性之

陈 亮

往尝论乡之富人,以陈性之为第一。吾友徐居厚亦知此翁可人意,而乐妻其少女焉。居厚以对策切直,得从事浙东观察府,竟以不能曲折上官罢去,独敬惮性之,盖相处数年如一日。

余尝款性之门,阒然如无人声。顷之,一僮出,问客姓氏,已而肃客入,主人相与为礼,已而杯盘罗至,终不见喧嘈之声。性之面目严冷,与人寡合,虽大会集,率不过三数客。遇有所往,虽百里夜半,亦疾驰竟归。一日,与乡士大夫过予,自命行庖具饭。食毕,从容言曰:某素不解饮,一饱之外,虽留何用?予亦不强也。衣食取足,不为分外经营。不交涉邑官吏,谒入县庭,则不问可以知其令之贤矣。盖其自为过多,为人过少,若有取于杨朱之道者。

然予闻性之官剑浦,乡人陈公质且老,而羁置在焉。性之曲意抚存之,使之自忘其为罪戾也。居亡何,公质死。性之还自旁郡,道逢兵马都监者往验其死,性之嘱以徐行:有檄止君矣。性之亟趋郡白事,得追还其都监者,又为治其后事颇悉。盖古之义侠所谓不以存亡为解者,大率亦此类。繇此言之,士之素守里闾,曾不得少自概见于世者,岂必曰乡称善人而已乎!性之以赀补迪功郎,尝主南剑之剑浦簿,以忧去官,而不复调矣。

性之家故多竹,不以与人;多美器用,不轻以假人,居厚每笑于余无所不可。墓上之铭,宜颐之有请也。颐①尝从予游,郡以其名上礼部,而性之死矣,盖癸卯十有二月七日也。得年凡七十岁。

【注】①颐:陈性之的儿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竟以不能曲折上官罢去曲折:奉承讨好

B.乡人陈公质且老,而羁置在焉羁置:滞留他乡

C.有檄止君矣檄:官府文书

D.颐尝从予游游:外出求学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陈性之清高与人寡合的一项是(3分)

①余尝款性之门,阒然如无人声②虽大会集,率不过三数客

③一饱之外,虽留何用④不交涉邑官吏

⑤以忧去官⑥多美器用,不轻以假人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性之富甲乡闾,外表严肃冷峻,家风严谨,仆人对待来客恭敬而有礼貌,做事时小心谨慎,不发出响声。

B.陈性之作客之时,自命厨师准备饭食,可见其率直耿介;不需打探就能看出县令是否贤能,可见其善于辨别官吏。

C.乡人陈公质死于他乡,性之把他的后事料理得很周到;作者认为性之是社会上没名望,不为人所察知的义士。

D.郡里把陈性之的名字上报到礼部,但就在这时他却死了;性之的儿子与作者熟识,托作者为性之写墓志铭。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友徐居厚亦知此翁可人意,而乐妻其少女焉。(3分)

(2)遇有所往,虽百里夜半,亦疾驰竟归。(4分)

(3)性之曲意抚存之,使之自忘其为罪戾也。(3分)

参考答案:

1.B(羁置:因犯罪而被关押)

2.C(①不是直接指陈性之;③表现陈性之为人的`率直耿介;⑤陈性之因父母去世而离职是

当时制度所规定。忧,特指父母的丧事)

3.D(郡里上报礼部的是陈颐而不是陈性之)

4.(1)我的朋友徐居厚也知道这位老人家称人心意,因而很乐意娶他的小女儿为妻。

【评分建议】3分。可人意妻其少女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遇上有外出的情况,即使半夜还在百里之外,终究也是骑马快速返回家里。

【评分建议】4分。有所往虽百里夜半竟归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性之故意迎合、抚慰他,使他活下来,忘记自己是犯罪的人。

上一篇:2010年工作大事记总结下一篇:美国队长经典语录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