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

2024-10-17

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共12篇)

1.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 篇一

“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我望着圆圆的月亮高兴地欢呼着。我们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小桌上摆放着许多好吃的,有香甜可口的月饼,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我们一边吃着,一边谈着话。

我可是出了名的小馋猫,妈妈刚把月饼端上桌,我就立刻拿起一块月饼塞进嘴里。没过一会儿,一块月饼便很快钻进了我的肚子里。当我准备再拿一块的时候,妈妈叫住我,说:“别只顾着吃,有本事我来考考你。”

“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脑袋就是一本百科字典。”我毫不含糊地接招了。

“说几个有关月亮的词语,越多越好。”妈妈说。说完,她脸上便露出一副挑战的神色,我知道那是在等着看我的笑话。沉思一会儿,我脱口而出:“花好月圆,风花雪月,春花秋月,皓月当空,月朗风清……”

“不错,不错。”爷爷笑着说,我有点得意。

“会几个词有什么骄傲的?”哥哥说,“来背几句关于月亮的诗句。”我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接着来。”哥哥说。可是不管我怎么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了。这时,听见姐姐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哎,我拍了一下脑袋,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奶奶也不想落后,给我们讲起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我躺在奶奶的怀里,听着故事,望着圆圆的月亮,不知不觉睡着了。

2.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 篇二

1“礼”与“德”的关系

《史记-周本纪》记载,殷周之际,武王伐纣,把商朝推翻了。武王问周公:“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作为政治家的周公,对商朝的历史做了一个详细的梳理和思考。他发现商朝前期的一些王还是很好的,特别是像祖丁啊,武丁啊,有的在位五十多年,有的在位七十多年,当时国力非常强盛。到后期的那些王,在位时间都不很长,或五六年,或三四年,都是短命的王。周公认为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失德。周公认为商朝的灭亡不是由于天命,而是由于他们失德。失德者失人心,失人心就必然灭亡。周公提出一个口号,叫“明德”。

礼仪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道德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源于“礼”。因而,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可以从对人处事以及生活态度中反映出来,而“礼”就是个人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我国古圣先贤将“明德”作为治国之根本,我们在大学课堂上也应让学生明白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其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做人之根本。礼与德互融为一体,两者相互印证。

2 精选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礼仪教学中

我国古代不仅有清晰的以礼仪教育为主的德育理念,而且有汗牛充栋的蒙书作为礼仪教育教科书,还有严密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待我们继承与弘扬。《礼记》就是我国古代一部记载礼制、礼仪的书籍,书中记录了孔子以及弟子的一些问答,讲述的就是修身做人的准则,在《礼记》中就教导说“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要懂得自谦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摆地摊的,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不要因为贫富和地位等因素而歧视别人。

2.1《礼记》与礼仪课相结合阐述礼者,敬人也

在礼仪教学中第一堂课我往往用《礼记》首篇的一句话来解释什么是礼,“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第一句话就讲出了礼仪的核心——“敬”,礼是以敬为主的,所以朱熹说“毋不敬”是一部《礼记》的纲领。在哪里敬?没有一个地方不应该敬,甚至于四下无人的时候也要敬,因为四下无人还有很多桌椅板凳,你可不能把它摆歪了,所以我们从这里能看到我们圣贤人特别强调“慎独”,没有人在的时候还是一样恭恭敬敬。在讲礼仪课时我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敬”,这个“敬”是对人、对事、对物,到对学问都要恭敬,要让学生时时想到尊敬自己,尊重同学,尊重老师,尊重学业,做事的时候知道自律。我们现在老是要求学生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总是在行为上作硬性规定,而很少让学生在内心把恭敬心树立起来,所以效果很差。如果让学生懂得礼的核心是“敬”,那么就可以让他凡事用这个“敬”字去衡量,效果就会好的多。在大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已经上课了还会大摇大摆走进来的学生、在课堂上打手机的学生、穿拖鞋背心来上课的学生、回答问题连站都不愿意站起来的学生等等,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学生心中没有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业的恭敬之心。只有“恭敬”的心在学生心中犹然升起时,礼仪的那些操作规范、仪态仪规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不然我们学生学会的只是做表面功夫,还是不明白做这些的实质是什么。

通过“毋不敬”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无论什么事情,首先为对方着想,比如在寝室看电影(下转第129页)(上接第88页)听音乐会不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其实每个人的心中有了“敬”字,就可以衍生出很多东西,就学会了如何礼让。

2.2《弟子规》与礼仪课结合阐述接人待物的规范

《弟子规》是中华文化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事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规范的集成,是古圣先贤的做人道理,他分别用七个问题来阐述如何做人,现代礼仪也同样涉及到了这七方面的内容——“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书中更为详细的阐述如何对父母行孝。古人对孝的重视度极高,所谓“百善孝为先”“忠臣出自孝子之门”。

“孝”——《弟子规》中讲“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需顺承”父母教导的道理,必须恭恭敬敬谛听。一般来讲,父母的人生阅历丰富,而且,他在教导子女时以慈爱心所引发的语言,肯定有价值。所以,我们教导学生要好好听父母教导,如果抱怨这不但会伤了父母的心,连自己父母都不恭敬的人如何去尊敬别人,这种人的修养也成问题。

“悌”——如何关爱兄弟姐妹。孝字,上是“老”下是“子”,意为子女理应顶戴父母;而悌字,是“心”旁边加“弟”,是说哥哥心中要有弟弟。

“谨”——做事要小心翼翼、认真对待,不要任意妄为、敷衍了事,而应该认真谨慎。

“信”——就是诚实、守信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乃至起心动念都不虚伪狡诈,老老实实地去持行。

“泛爱众”——这是一种广泛的爱,对凡是生活在天底下的人类,皆以慈悲心一视同仁。类似于佛教中的以慈悲心关爱一切众生。

“亲仁”——亲,是亲近、依止;仁,是仁人志士,也就是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好老师。

“有余力,则学文”——除了上述六层内容以外,若有多余的时间、精力,还可以学习其他有利于身心的知识。

《弟子规》这部书体系是出自《论语·学而篇》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故而是圣人训。

2.3《孝经》将行孝的意义提到更高的层次

《孝经》对“孝”的意义作出了更宽泛的解释,他提出孝是“至德要道”,从而将孝的地位抬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孝是人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教化的源泉所在;它的基本内容是不毁伤父母给予的自然之体,而最高的表现形式是通过行孝,名扬天下后世,光耀父母;人在青年时期以事奉亲人来体现孝道,中年则以服务于国君为孝,晚年则表现为致力于成为典范表率的实践。

当前的大学礼仪教育虽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我国有着丰厚礼仪文化底蕴和丰富礼仪教育经验,因此我们应当吸收和借鉴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是改进和发展大学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弘扬传统礼仪文化、重建礼仪之邦、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引用三部圣人的经典《礼记》《弟子规》和《孝经》,首先借用《礼记》中圣人的教导将学生的恭敬心升起,把德解为一个“仁”字,说“仁者爱人”,有德的人必然最懂得爱人,懂得珍视人的价值,懂得尊重别人。用《弟子规》的做人方法教学生如何立足于社会;《孝经》使一个知礼懂礼的大学生可以站在立足社会报效国家的高度做一个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一分子。

摘要: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故此我们拥有许多与礼相关的文化结晶,高校礼仪课程应吸收我国有关礼的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根据我国的国情并与西方礼仪结合,通过传统文化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使学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礼人,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重礼、知礼、懂礼、行礼。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仪教育,“礼”与“德”

参考文献

[1]王键敏.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4.

[2]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传统节日中秋节传统习俗文化 篇三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袭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 吧,“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为祭兔时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宫女荣儿说:“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虔诚。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吃鸭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中秋节的来历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根据我国的历法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 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 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 、葡萄等祭品 ,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 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 高燃 ,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相传古代齐国丑女 无盐 ,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 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中秋节饮食文化

中秋佳节,各地有不少有趣的风俗。东北的一些地区,人们采摘葡萄、梨子等生果祭月;陕西的一些地区,赏桂花、划船、爬山、夜吃西瓜;安徽婺源地区必食塘鱼;江苏南京一带食烤鸭或盐水鸭;云南昆明每户必做“合家大月饼”,然后一人一块分而食之;山东泰安一带吃小包子;江苏武进人早上吃糖芋头。有些少数民族更是隆重。仡佬族人在中秋前全寨合伙宰一头公牛,取出牛心留到中秋节晚祭祀祖先,分吃牛肉。朝鲜族人于中秋之夜,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爬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月亮为好运。最后点燃“望月架”,人们围着火堆吹起筒箫、唢呐,敲起长鼓、铜锣,欢歌曼舞直至深夜。

4.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 篇四

中秋节也是团圆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院子里飘着浓浓的桂花香,在外地的人都要回到家乡,我家也不例外,更是热闹非凡。爸爸和爷爷喝着香甜的桂花酒,赞不绝口,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妈妈和奶奶一边赏月一边品着月饼,也都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而吃月饼是我最爱的环节,因为月饼又香又甜,非常好吃。我们一边吃,一边趁着月光在院子里打打闹闹。玩累了靠在妈妈的怀里,看着天上的月亮,我忍不住想:月宫的吴刚是不是还在砍桂花树?玉兔看着我们吃月饼,她它想吃吗?这时妈妈给我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原来后羿射下太阳九个太阳后,被西王母赏了一颗仙丹,吃了就能升仙,他便让嫦娥保管仙丹。

他的徒弟逢蒙一心想要得到仙丹。有一天,他趁后羿不在,闯入后羿家里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宁死不给,被迫吞下仙药,突然,她的身体轻飘飘地飞了起来,一直飞到了月亮上。从此,她就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广寒宫。嫦娥奔月的故事真的是太伤感了。

5.传统节日中秋节活动方案 篇五

1、活动前10天,宣传动员会,确定活动主题、活动方式、娱乐节目、活动流程发到每名员工手中,这样让员工知道自己的任务,同时也可以明确告诉业主有什么亮点及娱乐项目,吸引业主的积极参与。

2、通过预热把台词及文艺节目进行实战演练,并总结问题再熟练、自然地运用。针对不同的工作设置专职主持人和会务人员负责。

3、活动现场的彩排及音响调试及布置

4、安排专任布置场地

5、活动前一天晚上,召开活动动员会,总结宣传活动,明确活动现在的分工及出现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

6、活动当中用到的礼品要在活动前3天到位,不要到活动开始那天,出现礼品不足或者不到位的问题。

7、寻找小区中有艺术特长的儿童,并进行邀请。

8、了解业主中是否有新婚夫妇,进行邀请,并可事先跟他们说好活动规则和安排。

(三) 企划准备

1、现场布置所需物品:横幅、气球等营造节日气氛

2、制作礼包,准备礼品

3、画出活动现场平面布置图,事先演练

四 活动设计

1、赏月,分发月饼,同时用心体会中秋主题意义,如有可能建议业主给家里的父母或者亲人打电话,捎去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2、简单介绍关于中秋的来历、意义等相关信息,可以让业主们说出以前或者最难忘的一次过中秋的情形,与大家一起分享幸福和乐趣。

(中秋传说可上百度查找)

3、互动游戏:

(1)吟对与中秋有关的诗句。谁吟对的多,就赠送精美小礼品

(2)吟唱歌曲,歌曲里带“月”字,谁唱得好唱得多,赠送小礼品。

4、中秋“最棒家庭”竞赛可以进行拉唱节目,即歌唱带“月”字的歌曲(或吟对与月有关的诗句或成语),邀请几户业主进行对抗,以所唱歌曲的多为胜,赠送礼品,其他参加的家庭也赠送小礼品。每组家庭只需赠送一份礼品。

5、最好安排小区中儿童的才艺表演,儿童表演一般都是观众愿意看到的节目。

6、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因此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妇女会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公司可以借鉴这个传说,邀请新婚不久的夫妻上台,恭祝早生贵子。

(活动期间也可以有贵公司的员工参加)

五 中期操作

1 现场布置:提前将现场根据预选描绘的现场平面图加以包装布置,安装调试仪器,音响、活动时间等必须逐一落实。

2、统一着装,员工提前到场,鼓舞士气,热身,调整到最好的精神状态;需要协调和强调的工作,严格按操作标准及分工进行。

3、保证礼品的到位

4、活动进行中,指挥人员根据活动中暴露的问题及时规范和调整各环节的操作,提高活动质量。

六 后续活动

1、可以考虑编写新闻报道,利用新闻媒体提高公司的形象。

6.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 篇六

(一) 教学背景分析

当今世界, 在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外国文化正以迅猛的姿态涌入我国。文化作为“软”实力, 具有极强的渗透性, 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发挥巨大作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 中华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发展, 独具魅力。但是面对着外来文化的涌入,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使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下去,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 难免会陷入一些误区, 如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 有的同学固执地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中国传统文化是包袱, 在今天我们要向传统文化这位‘老奶奶’说‘再见’”, 诸如此类的想法急切需要老师予以引导。

(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秋节日的魅力;感受中秋文化的深厚内涵;初步树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2.能力目标

透过中秋节习俗体会文化传统的深厚内涵;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中秋节起源及文化习俗;理解中秋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凝聚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 教学重难点

认同中华传统文化。

(四)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五) 教学过程

(六) 板书设计

二、教学反思

“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周易》) 可见, 我们的祖先对于文化的重要性有着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 如思想、科学、文学、艺术、习俗、节日、建筑、服饰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文化中凝聚出的民族精神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创新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 随着西方技术资金进入我国的还有西方的文化, 面对来势迅猛的西方文化大潮, 如何保护好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 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 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 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知半解,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甚至认为“传统的都是守旧的, 都是糟粕, 应该被尽早淘汰”, “开放的中国应该和世界接轨, 学习西方文化, 抛弃传统文化这位‘老奶奶’”。这些观点急需老师的引导。

鉴于初二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水平, 在进行了充分学情调查的基础上, 本课选择了极具传统文化特色和趣味性的中秋节来贯穿本堂课始终。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质遗产的活化石, 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 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 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中秋时节, 每个家庭都对着天上一轮皓月, 观赏祭拜, 思念亲人, 企盼团圆的习俗, 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团圆, 在血亲相思的人性情怀上的文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 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 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 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中秋节也完美地体现着“天地人和”的思想。

在主线上, 以“中秋之美”贯穿全课。导入部分使用了极具美感的中秋赏月图片配合优美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中秋之美, 带领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引出中秋文化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第二部分?“话中秋”, 学生在课下完成小组探究学案———中秋文化, 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中秋节由来以及中秋节习俗, 既发挥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自主性, 也让学生提高了对中秋节文化历史悠久和内涵丰富的理解。通过对中秋节习俗演变和月饼的发展, 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而且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才赋予了传统文化活力, 让优秀传统文化能一直传承至今。在“诗话中秋”环节, 学生通过分享“我家中秋故事”和分析海内外共庆中秋佳节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精神力量, 通过中秋美味的食物和美好的祝愿使学生深入感受中秋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美。第三部分通过对韩国申遗的探讨, 使学生认识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在课程的最后, 向学生推荐了几本适合初中生阅读的, 兼具趣味性和文化性的传统文化书籍和电视节目, 希望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感受与课下的实践结合起来, 做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统观全课, 笔者认为有以下优点:

1.全课“以点带面”, 借中秋文化之美来感悟传统文化之美。

2. 在课下通过学案形式布置学生完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去调动学生, 并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自己见解,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承担引导者的角色。

3. 全课突出中秋美感, 而且讲出了文化味儿, 通过小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4.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及解决教学重难点, 课堂实效性强。

课堂是缺憾的艺术, 本课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的方面:

1.教师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不到位, 只是简单表扬肯定, 并未做进一步追进。如一位同学说道“节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话做进一步挖掘。

7.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 篇七

小时候,我们住在乐清一个叫泮垟的乡下地方。那些年我们家特别穷,经常米都吃不上,家里晒了一屋的大头菜当饭吃;我妈是城里嫁过来的,咽不下大头菜,就把盐炒起来,就着大头菜吃。实在没路走了,爷爷去打围塘,拉煤,我爸就去了湖北采石场做粗工。奶奶跟我说,到了八月十五,你爷爷和你爸都会回来。但往往到了那天,只有爷爷能回来。

奶奶对中秋特别讲究。中秋前几天,奶奶就让我们去河塘里挖青滋泥,做成一对烛台形状的泥胚,在泥胚顶端各预埋一截香梗。到了八月十五,青滋泥阴干了,“烛台”也制成了。

温州人称月饼为月光饼。我的邻居们早几天前就开始做月光饼了,有“麻月”、“三锦”、“空心饼”等等,做好后一个一个地摆开,晾在米筛里。“麻月”很大,圆径有一尺左右,实心的,饼上撒满芝麻;“三锦”小一些,饼里面有饴糖、瓜子、核桃等馅,表皮酥脆,一碰就有饼皮散落下来。我十岁前只见过,没吃过这种饼;“空心饼”是中空的,外面稍裹些芝麻的白色小饼,个比荸荠稍大一点。这种饼,我至今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他们做好月光饼,晾一晾,就用一种厚厚的黄纸包起来,用红绒绳系起来,开始提着月光饼走亲访友。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还带上芋头、粉干,再好一点的,还会加上一刀猪肉。我们家只有在八月十五下午开始做月光饼,面粉是借来的,只够做一个“麻月”,饼上的芝麻清清楚楚,大约四到五颗。大人们告诫说,这时的“麻月”还不能吃,要到晚上拿到“月光佛”下面晒晒才能吃。

对着月亮恭敬礼拜

傍晚,圆月从东山顶升空,还带着点红晕,就像一个冒热气的月光饼。奶奶在小院子里摆出一张小桌子,桌子中间放上“麻月”,再放上几样现成的东西——舍外园子里摘下的柚子、灯笼果,河里摘的菱角之类的。

8.传统节日中秋节国旗下讲话 篇八

传统节日中秋节国旗下讲话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寄语中秋》。

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节就要来到了!今年的10月1日,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它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都会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吗?

中秋一词最早在周朝就已出现,而中秋节的盛行开始于宋朝。为什么叫中秋呢?因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还有许多称呼: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中秋节原来是丰收的节日。过去,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总要大事庆祝一番,庆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丰收的喜悦。中秋时节天高云淡,月光皎洁,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此外,中秋节还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这些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秋节是个诗情画意的节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我们吟诵这耳熟能详的诗句时,我们脑海中是多么浪漫的画面,我们心中洋溢着多么神圣的情感,我们为古老的中华民族而自豪,为我们崇高不朽的中华文化而骄傲!

老师们,同学们。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每个民族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传统节日蕴涵着民族的精神,蕴涵着民族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当代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传统节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传统节日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时尚的东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东西才能长久。

传统节日中秋节国旗下讲话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寄予中秋》。

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样诗情画意;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样柔情似水;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样皎皎似镜。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

同学们你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吗?

“中秋”一词最早在周朝就已出现。为什么叫“中秋”呢?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还有许多称呼:“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等。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过去,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总要大事庆祝一番,庆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丰收的喜悦。中秋时节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中秋节还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等。这些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人们吟诵中秋节的诗词歌赋很多,最著名的当然要数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称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佳句表达中秋之夜的思乡情怀。我们敬仰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爷爷,在这月圆之夜凝望着天上的明月,立志要报效祖!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学子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思念着亲人、思念着家乡,挂念着祖国;更有多少有志之士,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人民的利益,放弃了与亲人团圆的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在这佳节到来之际,我倡议每位同学都做三件事:

第一,孝敬父母长辈,为自己小家的幸福和谐做能力所及的努力,小家安定才是祖国繁荣的前提!

第二,为那些不能回家辛苦工作的亲人发送一条温馨的祝福短信。

第三,为祖国的繁荣,国力强盛,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立下壮志.请记住: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是国家的希望!

最后我衷心地向学校的各位领导,忘我工作的老师,向勤奋学习的全体同学,向你们的家人和朋友提前道一声:中秋快乐!

传统节日中秋节国旗下讲话3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九月的晨曦中悄然苏醒,落叶飘摇,秋意渐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中秋佳节话感恩。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这一天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最圆最美,所以从古至今中秋节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这一天游子归家,合家团聚,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正是中秋节的魅力所在。

中秋最重的是亲情,最动心的是思念。同学们学习了《弟子规》,“入则孝,出则弟”,在家里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家人的感恩——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在学校,清晨的一声问候,同学需要帮助时伸一把手,是我们对师长学友的感恩——感谢老师给予的教导,感谢同学们一路同行;在外,我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敬老爱幼,是我们对社会的感恩——和谐社会才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同学们,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在此,我预祝老师们、同学们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中秋佳节!

传统节日中秋节国旗下讲话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九月的晨曦悄然苏醒,秋意已经慢慢来临。凉爽的秋风、金黄的落叶,农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本周又迎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今天,在这庄严的国旗下,我代表全体学生祝全校老师中秋节快乐。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拥抱,给爷爷奶奶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他们最好的回报。感谢亲人给予的生命,感谢亲人给予的培养……

同学们,中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关心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心怀感恩,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最后让我再次祝老师们、同学们中秋快乐!

传统节日中秋节国旗下讲话5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高一二班的--,今天我们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我们的节日——中秋节》。

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样诗情画意。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样柔情似水。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样如水似镜。中秋节是我们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欢聚一堂,把酒言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仙中秋之夜的思乡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北宋大诗人,词人,文学家苏轼,在这传统佳节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我们敬仰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外留学时,在这月圆之夜,凝望天上的明月,立志要报效祖国。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学子,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思念着亲人,挂念着祖国。更有多少有志之士,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人民的利益,放弃了与亲人团圆的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中秋节一直被人们誉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之一。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当然,最令人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国,有二十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都是希望平平安安。所以这天都用月饼作为礼物,亲友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

中秋将近,象徵着圆满的中秋之夜,也将在不久后的夜空照亮。或许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情。但是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月是圆满,越是美好,明月在心上,快乐长久存。身为天一学子的我们,一定会在这充满希望、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奋发学习,积极进取。相信我们会以高昂的斗志、不灭的活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9.中日两国传统节日习俗之比较 篇九

关键词:传统习俗,新年

一、新年的起源

在中国, 在夏朝就出现了“年”的概念, 那时候农作物并不是很多, 一年只有一季作物。谷类是一年成熟收获一次, 因此在每一次谷物成熟收获之季, 人们都会举办重大的庆祝活动, 感恩众神, 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这就是最初“年”的形成。日本的元旦相当于中国的春节, 其形式很多酒借鉴了中国古代“年”的风俗, 他们“祝日”的意义和中国“春节”是很相似的, 都是来祈祷来年的好运, 有着良好祝愿的寓意。

二、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在习俗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在习俗上的共同点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一样都是民众共同庆祝, 告别旧的一年, 迎接新的一年。在此期间到处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例如 :家人一起大扫除, 装饰家里, 家里张灯结彩, 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是一派新气象。商业中心等城市聚集区更是一派张灯结彩的繁荣景象。机关, 学校, 医院, 公司, 大街上到处都挂着彩旗, 贴着节日的标语, 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氛围。

2. 中国的春节和日本的元旦都是属于国家的节日, 中国春节休息一般是旧历年的初一到初七, 总共休息7天。日本元旦休假时从12月29号到1月3号, 总共5天。

3. 中国春节和日本的元旦都有“除夕”这一天, 都有在“除夕”这一天晚上一家人围桌而坐吃团圆饭共迎新年和领到压岁钱的习俗。在这一天, 全家都晚上都坐在一起, 吃饭喝酒庆祝节日, 亲友之间互送礼物, 加深感情。年纪轻者向年纪长者表达节日的敬意和祝福, 年纪长者向年纪轻者发放压岁钱。

4.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抱有对于来年的美好祝愿而庆祝节日, 例如在中国春节的时候, 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象征着守护家族的门神象, 在门廊下都挂着灯笼, 相对于日本是在进门的玄关处放有门松等装饰物, 门下挂有绳子等象征着避讳灾难守护家庭, 对于来年风调雨顺, 四季平安, 家庭幸福美满的一个祈祷。因此中日两国在春节元旦习俗上是有许多共同点的。

2. 中国的春节和日本元旦在习俗上的不同点。

(1)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娱乐和吃饭上的不同点

在中国春节来临之际, 家家户户都打开门迎接, 首先是燃放爆竹, 砰砰的爆竹之声, 自古以来就有辞旧迎新之意。在日本元旦, 各家各户是不允许燃放爆竹的, 大家都安安静静的等待新年的来临。在中国的春节, 普通家庭里一般都吃饺子, 有一部分的饺子里面包有硬币, 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寓意着在来年好运的来临。在日本除夕是全家围坐着吃面条, 长长的面条寓意着长寿幸福的来临。

(2)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的日期

中国的春节是指中国旧历年的正月初一, 日本的元旦是西历的1月1日。

(3)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期间家庭里的装饰

中国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贴春联, 是对于新的一年的祝福 ;贴年画, 告别旧的一年, 迎接新的一年 ;贴“福”字是人们对于未来, 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日本的元旦是门前插上门松, 门松的松来自于普通的竹子, 松树, 象征着家族长寿, 健康。

(4)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在除夕守岁习俗上的不同

在中国春节除夕之夜, 全家是要整夜都守在一起, 边吃东西边聊天, 一般还都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一家人欢乐的度过除夕夜晚。在日本全家人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时候是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 静静地等待着寺庙里钟声的响起, 在电视节目方面, 日本NHK电视台举办红白歌会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以上是中日两国在迎接新年的时候在习俗上各自不同的特征, 这些都是不同文化之间交融, 发展的结果。

三、中日两国端午节的由来

(1) 时间上的联系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平安时代之后从中国传过来的, 端午节本来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 传到了日本有了新的变化, 在日本现在端午节是西历的五月初五, 但是在时间设定上, 日本的端午还是和中国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庆祝活动上的联系

在中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吃粽子, 赛龙舟, 在这一天, 家家户户要插艾叶菖蒲, 以驱邪。小孩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 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作各种不同形状, 结成一串, 形形色色, 玲珑可爱。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 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作各种不同形状, 结成一串, 形形色色, 玲珑可爱。在日本端午节要吃粽子和柏叶饼。有些地区把菖蒲和艾蒿插在屋檐上, 或放在房顶上。有些地区喝菖蒲酒, 用菖蒲水沐浴。日本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是, 挂鲤鱼旗, 摆武士偶人。在日本, 端午节主要是男孩子的节日, 三月三是女儿节。所以, 每到端午节, 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出鲤鱼形状的旗子, 有一个男孩挂一条。从鲤鱼旗的数量可以知道此户人家有多少个男孩子。家里还要摆出相应数量的武士偶人, 表示孩子未来能成为武士。

两国在庆祝方式上有所关联是可以找到的, 在这一天吃粽子都代表者驱魔和祝福的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是东亚文化的中心,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等传统节日习俗上为什么出现了很多不同点呢?汤重南老师的《日本文化现代化》这本书中有关中日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有提到。东亚文化的中心在中国,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的历史, 对着东亚周边主要民族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

10.中秋节作文传统节日高分作文 篇十

中秋节一

中秋节到了,我们班举办了一次庆中秋活动,这次活动,有我们全班同学和家长还有各位领导和在校的老师一起参加的,下午两点开始,爸爸妈妈们都准备有水果和月饼,到四楼会议室,人都到齐了 ,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了,首先,是一段关于中秋的舞蹈,还有诗歌。游戏。和中秋的来历,等等……差不多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节目,我们欢聚一堂,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节,举办这次晚会,我 们最想感谢的就是我们班的两位老师,老师你们辛苦了,祝你们中秋节快乐。

中秋节二

今年的中秋节是阳历的十月三日,正好赶上祖国60华诞,双节来临,普天同庆,又加上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节日的喜庆气氛分外浓厚,丝毫不亚于春节的喜庆场面。因此,今年的中秋节 我过得非常快乐。

听妈妈说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传统节日,因此每到中秋节来临,人们都带上月饼和礼物走亲访友,送上他们最真诚的祝福。

中秋节是举家团聚的好日子,所以又叫团圆节。那天一早,我和爸爸妈妈便先去看望三姥爷一家,姥爷向来都很关心我的学习,我向他汇报了我近期的学习情况,他很高兴,还夸我说:“茸茸不光学习好还越来越懂事啦。”三姥姥给我们准备很多好吃的:有香喷喷的月饼、精致的小点心、美味的巧克力帖、还有各种新鲜的水果。我和小姨边玩边吃,真是一饱口福啊。

晚上,我们带着月饼礼品去爷爷奶奶家过节,一进门,哥哥就高兴的冲我跑来,我俩开始比赛仍飞镖、做游戏,玩的不亦乐乎。奶奶给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还包了我和哥哥爱吃的水饺。 爷爷笑呵呵地说“快吃吧,今晚的月亮很美,吃完出去赏月。”我和哥哥便埋头开吃。爸爸看着我俩的吃相,突然说:“我有个想法,每人说一句关于月亮的诗句,才能继续吃。”我和哥哥都很胖呼, 估计是怕我俩吃撑了爸爸才出了个这样的点子,看我俩只顾吃没反应,爸爸又大声笑着说;“你们两只小猪只知道吃啊!”搞得全家人哈哈大笑,我和哥哥也抬起头不好意思的笑起来。

在快乐的笑声中,我们一家过了一个美好愉快的中秋节。

中秋节三

原以为中秋节会一个人过,但没想到接到很多以前同事的邀请,真的很开心!理所当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我和几个以前的同事约好了,去另外一个以前同事的家里一起过中秋节,中秋那天我们都没有放假,虽然我们都是勿勿忙忙地赶过去,但是,我们玩得很开心、吃得也很开心。

广东这边都流行,每逢过节都要拜神,但要根据节日来拜神,节日不同所摆的东西也不同。就例我所见过的中秋节,同事家准备了好多东西,也是必备的东西,有十四五种水果,都是非常好吃、又 贵的水果,还要必备有田螺、芋头,月饼也是理所当然要必备的,同事说中秋节吃的东西是最多的,比过年还要多。几个同事们开玩笑的说道,小刘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呵呵——!因为我决定以后在广东 这边生活。

我们有说有笑的在阳台上吃着东西,真的很开心,就连接电话也还不停的吃,吃得好撑、好撑,吃饱了又吃吃酸的东西消化消化。直到肚子已撑的简直要炸了,可嘴巴还想吃。吃饱了就出去走走, 走走回来又是接着吃,直到撑得不行才没吃。

真的好开心,虽然过得很平凡,但很开心,见到她们我就象变了个人一样,变得好开心,什么烦恼都没了,想开玩笑就开玩笑,想怎么开玩笑也没人生气,真的好开心。那样的心情已经好久都没有 过了。这个中秋节也许永远都会停留在我的记忆里。

中秋节四

今天是中秋节,爸爸说有很多亲朋好友到我家过中秋节,吃团圆饭,我高兴得差点要跳起来,谁叫我是个“人来疯”呢?

这不,一大早,小姨就带着胖乎乎的表妹来了,我这个小表妹很讨人喜欢,不吵不闹。乖乖顺顺,我们在玩游戏时,我叫她怎样她准照办。她可真是我中秋节得到的开心礼物哟!

不一会,舅舅一家来了,姑姑一家也来了。我忙着给客人拿饮料,小吃等,姑姑夸我比以前懂事多了。看着大家一起说说笑笑,我觉得有点像过年一样,好热闹,好喜庆的感觉。

下午,我带着几个小客人到我书房做游戏,都说中秋节与嫦娥有关,嫦娥是怎样的呢?我们比赛画自己想象中的嫦娥,我想像嫦娥长得很美,穿白纱衣服,梳长辫子,在她身边有一只 雪白乖巧的兔,但我还是没姐姐画得好,我要在电视电脑上看嫦娥的长相,我们约定明年中秋再进行比赛。可惜的是,今天是阴雨天气,我们看不到月亮中隐隐约约的嫦娥仙子了。

晚上吃团圆饭,我们去了一家餐馆,这家生意可好了桌桌爆满,都是一大家子,各式各样的月饼,各式各样的菜肴,没着都喜气洋洋,没有中秋圆月,我们心里同样明朗,真是中秋胜过年啊!

中秋节五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临了。

中秋节是这么来的呢?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来的。中秋之时,对着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流传到民间,人们就称这天为中秋节。

今年和往年可不一样,今天的中秋节天气凉爽。今天,我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提着一大篮水果和爸爸、妈妈、妹妹一起去外婆家过中秋节。一路上,我看见秋菊含苞欲放,道路两旁的杨柳摆动着柳枝 ,好象在对每个路人说:“中秋节快乐!”我们到了外婆家,看见一张很大的桌子,我问外婆:“只是几个人而已,何必用这么大的桌子呢?”外婆神秘的一笑。过了几个小时,哥哥、姐姐、姨妈、姑 父……好多人都陆续来了。这时我恍然大悟。中秋节这天的菜往往是最丰富的。这天,桌子上有鱼,有肉,有蔬菜……当然少不了月饼。不一会儿,我就吃饱了。几位大人收拾好了碗筷。他们坐在椅子 上聊天,我们则去玩。我们骑着自行车来到河 边,一边扔石头,一边说着自己的小秘密,哥哥背起了《 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写的真是好啊!这时,我看表,已经7:30了,我们才依依不舍的回家。刚回到家,我们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坐在椅子上,生怕赏不到月。我们坐在椅子上,左等右等,抬头一看,只看见那漫 天的乌云,月亮害羞的藏在乌云里,不敢出来,我急的直跺脚。我的心情自然从大太阳变成了乌云密布。

虽然这个中秋节没有看见又大又圆的月亮,可我还数得很开心。

中秋节六

今天是中秋,过了一有趣的、快乐的节日。早与小敏约好去她家过节的,知道她会做饭给我吃,所以一点也不担心,小敏说什么都准备好了,只要去买些喝的就行了,早上醒来后绣了会手 机包,看了会小说,睡了会午觉一下就到了十四点,本来让保哥和我们一起去的,但他说不好意思,真是个别扭的男人。敏买了他的菜,只好晚上我们多吃些了,没有口服的保哥哟,小敏做菜可是很好 吃的,嘿嘿,主要是合我的口味。其实近年来大家都上了年纪,没有年轻那会儿的热情了,对很多事都提不起兴趣了,倚在窗户边打电话给妈妈的时候,看到许多大人和小孩儿都买了灯笼在玩,突然的 也想买个来玩玩,与小敏说,她其实也是想要买个来玩的,但是又觉得不好意思,图图说让我们去买,他看晚会儿就行了,真晕,弄得我兴致也下来了。大姐打电话给我,我说想买个灯笼来玩,大姐反 应特大:你都几岁了,还玩那个。回复:嘿嘿,玩这个和年纪没有关系吧!大姐不以为然的哼了哼。

11.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三年级 篇十一

中秋前夕,亲朋好友都以月饼为礼互相赠送!因为月饼象征团圆,月饼的款式也很多,有凤梨味的、五仁味的、香橙,还有我最喜欢枣泥味的。

晚上月亮出来了,像一个大圆盘似的。这时我们一家人会把桌椅搬到阳台,各种月饼也都一起拿了出来!再放上一些时下最新鲜的水果,让它们在皎洁的月光下,尽情吸收月的`精华,同时带上我们对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的美好期盼。大家望着皎洁的月亮,想念着在外地不能回家的亲人!在月光下举杯相庆,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和浓浓的思念。

12.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语文课程资源 篇十二

关键词:节日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一、引论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总目标2) 传统节日, 尤其是法定传统节日文化, 无疑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 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 (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 (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

2. 初中语文教材 (语文版) 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其中不乏对民族传统节日的突显。

如: (1)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涉及到传统节日中的中秋节,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2)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涉及到传统节日中的乞巧节, 表达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

3. 近两年来, 考查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 已经成为各省中考语文命题的一种趋势。

2008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中, 就出现了有关端午节的考题。考题采用语文综合运用型式, 着重考查学生对端午节由来的认识, 对当地端午节民俗民情的了解以及对端午节法定意义的理解等情况。赋分比重较大, 突显中华文化。

综上所述, 开发与利用传统节日文化中所蕴涵的语文课程资源, 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教材的内容, 同时也是中考语文的考点。对其进行探讨,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本论

1. 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价值取向。

(感知环节) (1) 春节:文化载体:对联;价值取向:辞旧迎新, 满怀希望。 (2) 清明节:文化载体:杨柳;价值取向:缅怀亲人, 励志图强。 (3) 端午节:文化载体:棕子;价值取向:见贤思齐, 忠君爱国。 (4) 中秋节:文化载体:月饼;价值取向:祈盼团圆, 和睦共处。 (5) 重阳节:文化载体:菊花;价值取向:孝敬父母, 尊敬老人。

2. 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环节) (1) 对联知识及创作;文人墨客与奇联妙对;对联书写及字体;名家书法及字贴;由对联创作延伸出来的书法创作、款式、篆刻、装裱等与艺术创作有关的课程资源。 (2) 有关清明节及杨柳的诗文;碑文及墓志铭;励志座右铭等课程资源。 (3) 屈原及其骚体;《诗经》及《离骚》;现实主义与浪漫住义;李白和郭沫若;与棕子有关的说明文等课程资源。 (4) 有关中秋节及月亮的诗文、故事传说、嫦娥一号;与天价月饼有关的热议等课程资源。 (5) 有关重阳节及菊花的诗文等课程资源。

3. 该语文课程的实施办法。

(利用环节) (1) 确定课题。确定后的该类语文课程课题要具有简洁性, 可行性, 要使学生一看便大体知道教学内容, 并便于实施操作。如“杨柳文”、“菊花诗”之类。教学时间的选择要与传统节日相吻合, 如“清明诗文”的教学时间应确定在上学期开学后4~5周;“中秋诗文”的教学时间应确定在下学期开学后1~2周。 (2) 确定目标。确定该类语文课程目标要适度。课程目标不要过低, 如春节时搜集、抄录春联;也不要过高, 如用屈原的浪漫主义手法创作一首诗歌。总之, 该类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 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否则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达不成预期的效果。 (3) 确定课型。不同的课题和内容, 需要采用不同的课型。有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室中就可完成, 而有的却需要学生在课外观察、搜集、创作, 要依据教学课题和内容来确定课型。在教学方法上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课时安排上要机动灵活, 有的课型只需1~2节, 而有的课型则断断续续需要几周, 这也取决于教学课题和内容。 (4) 教学过程。课型不同, 教学过程也会有所不同。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语文课程教学如果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这类课型, 就具有“长时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对学生的学习、执行情况加以追踪。教师只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不断督促、不断指导, 定期检查、定期评价, 才能达成预期目标。 (5) 教学反思。该类课程的教学反思重点有: (1) 检测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语文课程知识目标的认知、理解、掌握情况。 (2) 考察学生在学习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语文课程知识, 参加传统节日文化实践活动时的过程是否简捷便利, 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3) 体会学生在学习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语文课程知识, 参加传统节日文化实践活动时的情感态度是否积极;判断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

三、结论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发与利用这些传统节日文化中蕴涵着的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在开发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语文课程资源环节, 语文教师首先要全面深入地感知传统节日文化, 然后找出其与语文课程有关的点点信息, 最后才考虑与语文教学方法相链接的问题。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语文课程资源环节, 语文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课题和目标, 然后重点考虑教学内容和课型, 最后才考虑其他教学问题。开发和利用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语文课程资源,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大语文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切勿为了标新立异而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王铁良.语文教学应强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J].教学与管理, 2008, (29) .

[2]朱家珑.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构成[J].语文建设, 2008, (11) .

上一篇:成都理工认识实习下一篇:中学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