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

2024-10-06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通用8篇)

1.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 篇一

1、供求与商品的价格是相互影响的!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供求。

2、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大小之别,只有优劣之别。

3、见到价格只能从价值和供求方面寻求答案,不能从使用价值处想。日常生活中,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优质优价(优质产品的价格通常比较高)的商品,其价格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商品质量(使用价值)好,而是其包含的价值量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

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在商品生产中,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而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5、劳动生产率(个别、社会)、劳动时间(个别、社会)与商品价值量(单位、总量)三者关系。

6、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一般地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①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上涨。

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④政策性调整,国家的保护价、指导价等理顺价格关系的措施引起价格上涨。

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7、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但其本质不是商品。

8、货币的二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区别方法有二:是否需要真实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真实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真实的货币。

关键词不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关键词有买或卖等相关字眼,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的关键词有与价格相关的关键词如价格、定价、贵、贱、便宜。

9、纸币只能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职能,因为必须要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执行这两个职能(现实的货币)。

2.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 篇二

老师:

您好!在专题复习后, 我总感觉对诸多专题缺乏整体把握, 掌握的主干知识较零碎, 不能形成完整的主干知识体系。而高考题往往综合性比较强, 一道题可能涉及很多专题的内容。在专题复习后如何整合专题?怎样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江苏南通学生季佳雨

季佳雨, 你好!

高考地理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 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这就需要学生在二轮复习的基础上对专题进行整合,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以使学生对地理试题的解答更加全面、准确和高效。

一、以典型地理图像为例整合专题,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案例1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 回答问题。

(1) P陡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对河、湖水资源更新影响最大的水循环是由哪些环节构成的?

(3) 图示洋流的性质是什么?其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4) 图示植被的更替体现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该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典型的地区在哪里?

(5) 图示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分别是什么?

分析:该题以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为载体, 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水循环和洋流等, 综合性较强, 涉及的领域较广, 有机整合了生态系统中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大圈层。围绕此类典型例题, 学生可以将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 (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整合起来, 构建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框架, 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 提高学生对区域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二、以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为例整合专题,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一个区域往往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组成的综合体, 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对该区域的位置、特征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措施等方面比较了解。

案例2议一议,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分别是什么。

分析:解答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 一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 这就需要学生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一般要从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地形 (包括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 、气候 (包括气温、降水, 以及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等) 、水文 (包括水量、汛期、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储藏量等) 、水系 (包括发源地、流向和注入海洋, 长度与流域面积, 支流及河网形状等) 、土壤 (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肥力高低等) 、植被 (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等) 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如西北地区为干旱) 展开;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要从人口与城市的分布、工农业生产、交通线路的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案例2突出考查了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如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

区域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一般包括工程措施 (如护坡工程、水利工程、设置沙障、新能源开发工程等) 与非工程措施 (如生物措施、法律措施、宣传措施、移民措施等) , 在具体区域要做到因地制宜。例如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是恢复当地植被, 所以应突出生物措施 (如建设“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有助于学生构建起治理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 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 而且掌握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合, 强化了各专题主干知识的联系。

三、以分析与评价为例整合专题,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案例3试评价我国洞庭湖平原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分析:该试题以洞庭湖平原为背景, 要求学生对该区域的农业区位进行分析与评价。此类问题一般应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 明确区域的位置; (2) 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 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 (3) 要多角度综合分析利弊。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 (气温、光照、降水、温差) 、水源、土地 (数量、质量) 等, 社会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 (数量、素质和价格) 、技术、政策、国防、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环境等。各类区位因素如下表所示。

只有在了解了影响某类活动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对其区位条件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通过多层面的区位分析与评价, 学生可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干知识 (如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等) 有机整合起来, 有效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区位分析、评价能力。

四、以典型高考试题为例整合专题,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因为高考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新性和选拔性, 所以往往成为典型例题, 借此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高考、巩固已有知识和技能。利用图表、文字资料综合考查地理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之一。

案例4 (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 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 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读下图, 回答 (1) ~ (3) 题。

(1) 在7、8月份, 伦敦比北京

A.气温高, 日较差大

B.风小雾大, 降水多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D.日出晚, 昼短夜长

(2) 英国

A.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B.西部海岸线曲折, 珊瑚礁发育好

C.地形以高原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

D.多数河流短, 含沙少, 无结冰期

(3) 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 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分析:案例4以一题多问的方式考查了宇宙环境、陆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等专题中的主干知识, 这种一题多问的高考试题能帮助学生整合专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通过典型高考试题体验地理知识间的巧妙联系, 并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以热点事件为例整合专题,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热点事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素材, 高考试题往往以热点事件为背景, 考查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和对地理相关主干知识的应用能力。针对热点问题, 学生应从地理学角度来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原因, 演变过程和对策, 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5 2011年3月11日, 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0级地震, 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 大量放射性污染物通过大气与水体向外扩散, 对周边地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构成严重威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此次地震对日本带来的危害有哪些?该国应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2) 此次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海洋后随洋流会向什么方向扩散?

(3) 此时日本上空以偏西风为主, 当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会向什么方向扩散?如果此次污染事件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 则对日本周边哪些国家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大?

(4) 大量放射性污染物外泄对环境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日本及其周边国家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分析:该案例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其引起的福岛核污染事件为背景, 涉及的主干知识有陆地环境中的板块构造学说、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水环境中的洋流, 大气环境中的气压带与风带、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围绕热点事件整合专题知识, 对热点事件进行“问题化”处理, 且设计的问题紧扣课本的主干知识, 使热点问题地理化。该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专题主干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解答有关热点试题时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地理主干知识。

热点事件的类型主要有: (1) 全球性环境问题, 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等; (2) 重大自然灾害, 如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台风、寒潮、旱涝、海啸、森林火灾、蝗灾等; (3) 地区冲突, 如叙利亚内乱、伊朗的核事件、中国的南海问题等; (4)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

以上五个案例只是整合专题时利用的一小部分案例, 学生可以通过更多案例从更多角度对专题知识进行整合,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以具备良好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 提升对地理基本知识、原理、技能的掌握程度,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从而克服二轮复习后容易产生的所谓的“高原反应”, 使高考复习能够回归教材、贴近生活、紧扣主干、更加高效。

3.中考思想品德主干知识点荟萃 篇三

1 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 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4 强国之路:改革开放。

二、“主”类

1 依法治国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

2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公有制经济。

4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

5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以公有制为主体。

6 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7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三、“心”类

1 诚实的核心:善。

2 尊重自然的核心:保护环境。

3 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4 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5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 一切工作的中心(“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9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0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11 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2 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

四、“最”类

1 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生命,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2 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3 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对他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4 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5 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6 公民权利最重要、最有效的保障(维护公民权利最有力的武器):法律。

7 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

8 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9 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法律:宪法。

10 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 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基本方针):“一国两制”。

13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

14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15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最显著的成就、最突出的标志:分别是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与时俱进。

16 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保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五、“重要”类

1 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2 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发现自己的潜能。

3 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4 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重要保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锗质。

5 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6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六、“原则”类

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最终目标):共同富裕。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七、“基础”类

1 共享的基础:合作。

2 自信的基础:发现自己的长处。

3 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民主、平等。

4 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5 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6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7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8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9 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

八、“基本”类

1 诚信的基本要求: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2 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政治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等。

3 法律的基本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刑事违法性(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罚当罚性(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5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6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 “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8 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

9 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10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1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3 我国的人口基本国情(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14 我国的环境基本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5 我国的资源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优势),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弹、不够科学,浪费、损失严重(劣势)。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九、“根本”类

1 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2 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

3 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 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

6 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7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 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最终目标):共同富裕。

9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两个素质四个有”)。

10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11 党的基本路线制定的根本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 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现阶段解决我国各种矛盾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制度”类

1 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4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十一、“实质”类

1 我国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

3 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较量)。

十二、“关键”类

1 战胜挫折的关键:战胜自己。

2 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3 在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十三、“前提”类

1 文明交往的前提:文明礼貌。

2 避免侵害和自我保护的前提:提高警惕。

3 “一国两制”的前提:一个中国。

4 改革、发展的前提:稳定。

5 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四、“集中”类

1 平等的集中表现:公民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2 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自觉履行责任(即奉献精神)。

3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 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入航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

5 艰苦奋斗的集中体现:创业精神。

十五、“目标(目的)”类

1 竞争的目标: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2 党的基本路线确定的共同目标(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的目标: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5 我国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 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中,发展是目的。

十六、易混、易错知识解析

1 人民和公民。人民属于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公民属于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不受年龄、性别、种族、政治信仰等条件的限制。公民不一定属于人民,但人民一定属于公民。

2 权力和权利。权力属于政治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如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另一种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即职权,如校长的权力。权利属于法律概念,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权益,如公民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等。

3 法制和法治。法制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总称,如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法治是一个动词,是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包括立法、执法等环节,如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 违法和犯罪。凡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行为的都属于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不同,违法行为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根据社会危害程度不同,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犯罪,又称刑事违法行为,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严重违法行为。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一切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 罚款和罚金。罚款是由公安机关或其他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罚金是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作出的一种刑事处罚。

6 人大代表和人民代表。人大代表,专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一个特定的政治术语。在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都是依据宪法、选举法等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从广大人民群众中,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是指在某一具体事项中,通过一定方式产生的,一定范围内的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其产生的程序和方式灵活多样,含义非常宽泛。人民代表不一定是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则当然是人民代表。

7 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权力机关,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在我国,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由此可见,我国的行政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其中,国务院是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

8 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是国家为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力,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民族自治机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目前,我国建立了内蒙古、新垣、广西、宁夏、西藏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建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和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目前,我国建立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9 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总称。其中,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10 根本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1 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2 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 篇四

金陵中学 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张铭

2008年江苏历史科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明确指出: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历史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指导思想,基本沿续了近年来历史高考命题的导向,倡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注变化:

1、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的表述与往年的考试纲相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内容直指学科能力要求,共分为4类: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的探讨问题。其具体要求说明共列举12种,考生要认真研究和领会。

2、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的罗列上,打破了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模块的编排顺序。必考部分按照“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分成三大块,将必考内容的政治发展史、经济发展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按专题打乱按历史时序重新排序。三大块所列专题分别为6个、8个、12个,沿袭了历史学科“薄古厚今”的命题趋势,其中政治发展史专题10个、经济发展史专题8个、思想文化史专题8个,与往年比较,政治史比重有所弱化,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比重有所提高。选考部分是直接罗列要考查的5-6个专题的名称,而无具体考点的表述文字。值得注意的是,选考部分删除了选修教材中的不少专题内容,复习时应对照复习。

3、考试形式部分,与往年的旧高考相比,也发生了不少变化,考试时间由原来的120分钟减为100分钟,试卷分数由原来的150分减少为120分。在试卷结构上首次出现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划分。必做题约占80%,选做题约占20%。2008年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历史的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说明不再对考点的分布不再在历史时序上作分数比例上的分解要求。

备考建议:

1、考试范围符合《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考内容为历史三个必修模块,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考试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保留下来的考试内容基本上属于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考生们拿到考试说明后应严格按照说明上的内容逐点复习。

5.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 篇五

陈晓红

2014年高考备考教学研讨会于2013年9月15日在西南财大明德楼举行,树德中学的四川省特级教师郭子其老师主讲,今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历史试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试题突出了对主干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较好地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做到了平稳过渡,稳中求新。

2013年的四川卷历史试题以独立成卷的形式呈现,在试卷的编排与设计上,沿袭了往年图文并茂,材料鲜活的版面。题型仍然是传统的主题式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为体现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自独立成卷,“分卷不分时”的新要求,今年取消了原来的第Ⅱ卷的三科综合试题(即第39题)。今年的两道主观材料题的设计都明显地体现了历史试题的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和素养立意的教学理念,这有利于指导高中历史教学,推进中学素质教育。

关于郭老师就今年的历史试题的演讲,我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从今年的试题特点看,郭老师强调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能力立意与目标立意,注重基于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具有丰富的信息样态。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已有信息与新信息的链接;二是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的联系;三是相似信息与差异信息的比较;四是获取信息与运用信息的落实等。如第8题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世界古代史第一次入四川卷,在能力要求上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他也强调要注重落实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考查。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几个主要能力考查,一是注重历史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历史慨念的诠释。如第1题唐朝的书法艺术,第2题商代纺织业的出现,第5题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二是注重对历史史观与史论结合的素养考查。如14题第三问“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他也特别强调注重通史意识的考查,现行教材是按专题编排,很多知识显得杂乱琐碎,在复习时要注意知识的“纵通、横通和融通”,注重整合所学教材。比如:涉及到中国史的主干知识:古代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民国时期的经济和教育、抗日战争、“文革”时期的教育等等。世界史的主干知识:雅典的民主政治、近代的民主与科学、英国政治制度、美国独立战争等等。要关注新课程教材的新增内容,如第8题雅典的民主政治。要继续注意四川区域特色试题的考查。如第14题以1912年四川教科书改革、“文革”时期教科书、不同时期对历史问题的不同评价等角度延伸开来设计小题。既体现了分省命题的四川区域特色,又注重了与新课程内容的衔接,与教材内容有很高的切合度。

二、郭老师也对明年试题的命题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一是继续采用多形式文本材料(图、表、数)进行命题,继续采用新情景命题;二是越来越注重多点思维,注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与深刻性的考查;三是继续坚持主题立意的试题设计思想。

三、在备考策略上,郭老师说:一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学生多读,多见,多思。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及历史的理解与解释能力。要求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等关系分析理解问题。三要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并有机融合必修选修教材内容。四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语言运用和处理的能力。现在很多学生的历史答案用词缺乏历史韵味,比较随意,“口水话“多。应该加强训练,做到答题精简,逻辑严密、观点明确。五要继续关注重大的时代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练习,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如第6题以漫画《日本的泥脚》为素材设题,反映了在民族危机面前,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寇这一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第9题以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因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设题,反映了科学的传播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个曲折艰辛的过程。第13题以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题旨,隐含“民主法治建设”这一长效热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和现代公民素养,增强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责任意识。

四、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从郭老师的演讲中所获得的启示,在高三复习的安排上,我们应该注意几点:一是抓牢基础。利用第一轮复习落实教材,理解并融通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二是形成知识架构。通过第二轮复习强化通史教学,让学生能够把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提“落花生”的效果。三是注重能力训练。在每周周练里要体现对“史学、史观、史论、史进”的解释、分析、慨括、推论的考查。四是强化学生答题方法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迁移知识,能够运用史观和方法论答题,能够做到史论结合答题。五是关注重大时代主题训练。如“党的群众路线”、“中日关系”、“金融货币”等问题的设题。六是凸显四川元素在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体现四川区域特色。加强对四川“名人、名事、名迹”的考查。

6.土木工程主干课程 篇六

大一:(英语体育政治类等公共课程略)高数、普通化学及实验、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一年)、土木概论、计算机基础、普通物理及实验、线性代数、材料力学

大二及大三上:程序设计语言、普通物理下,概率论、理论力学、结构力学(一年)、土木工程材料、流体力学、测量学、土力学、弹性力学、水力学、工程地质、荷载与结构设计原则、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限定学分选修课程开有:软件开发、数据库、多媒体应用、计算结构力学、弹性力学中的有限元、cad基础、环境概论、材料概论、资源环境、信息论。特色限选课程:数理方程、结构稳定性和极限荷载、工程机电、薄壁杆件力学、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数值方法与计算机算法

大三下、大四公共课程:工程软件应用、钢结构基本原理、基础工程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

岩土方向主要有:

7.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 篇七

今年考题重视对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阳活动、大气运动、自然界的水循环、地质灾害、气候类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城市化建设、人口问题、工业布局、农业区位因素、土地资源开发、区域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每一小题都对应着《考试说明》中的四大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见表一)。

二、试题凸现的几大特点

1. 整体稳定,稳中有新。

今年试卷结构和题型、命题方向、考查能力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首先,题量上仍是11道选择题、两道综合题;第二,图表数量稳定,自广东2010年高考实施“三+文/理综合”以来,地理考题均设图表8幅(个);第三,保持了文字材料相对比较简洁,没有长篇幅的阅读材料,没有出现晦涩难懂的新名词的特色,利于学生节省阅读时间和便于理解。第四,在考查的内容上各个模块分配的比例相对稳定。第五,综合题方面,近三年试题中都是以区域为载体进行考查,第40题以世界区域大尺度范围为背景考查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第41题以中国局部小尺度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

当然,在继承往年试题特点的同时也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第一,选择题题组的变化。2011年有三个题组即4—5题、第7—8题、第10—11题,2012年只有一个题组即第10—11题,这样,就可以减少各题内容之间的“盘缠”,避免学生答题时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错误;同时也有利于扩大考查点的覆盖度,有利于考查学生知识的广度。

第二,模块分值上的变化(见表二)。必修模块分值有所减少而选修模块分值有所增加。

第三,在综合题结构和分值上的变化。2010年和2011年都是三个简答题,分值分别是23分、22分;2012年是四个简答题分值是32分,2012年简答题的数量、分值比重提高,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要求在提高(见表三)。

第四,信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2012年出现了景观图(第5题)和处理过的卫星遥感图(第40题)。这是前两年未出现过的。

第五,对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要求不断提高。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综合题不少填空题通过读图说话就能直接生成答案,而2012年试题强化了地理思维过程,必须通过“读图-析图-知识整合”这样一个内化过程才能生成答案,也凸显了地理学科的“说理、推理”的理性思维特点。

2. 注重基础,考查主干。

今年试题所考查的知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三大主题,涵盖了《考试说明》所规定的三个必修和两个选修模块内容。从各题设问角度和考查内容看,都力求立足本学科知识体系中核心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即注重考查学科基本原理、规律、主要观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且不回避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不偏不怪。

3. 关注热点,学以致用。

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及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课程理念。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地质灾害、鸟类自然保护区、城市发展、土地资源退化、临港新城建设、滨海地带开发等都是关系我们生活、关系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不少问题也正是当今广东省经济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问题。试题始终贯穿“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这一主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体现出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4. 彰显特色,突出能力。

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其次是“地图语言”的特点。今年非选择题均以区域为载体来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第40题以加拿大西南地区为背景,考查了气候、地域分异规律、农业、荒漠化等;第41题以我国上海市为背景,考查了等值线、土地利用、工业布局、环境问题等,彰显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色。另外,试卷包括三幅平面坐标统计图(其中一幅为折线图、两幅柱状图)、两幅区域图(其中一幅含有等值线)、一幅地理景观图,一幅示意图以及一些无图考图题,充分说明了“读地图、用地图”的学科特色。

试题对地理能力要求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试题都对应考查《考试说明》中四大能力(见表一)。图表判析能力作为基本的学科能力覆盖了绝大部分试题,区位分析能力考查也“一枝独秀”,达26分,包括第10-11题、第40(3)题、第41(3)、41(4)题。

三、2013年备考启示及建议

1. 夯实基础。

今年试题难度系数约0.62,难度适中,但覆盖面大,以基础为主,重主干知识考察。故在备考中,尤其是一轮复习中,地理教师要紧扣课标要求和《考试说明》,重视对中学地理主干和核心知识的教学,重视学生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师抓点要准确,学生复习要到位。从今年试题内容看,地球地图、地形与地势、天气气候、地球运动、洋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口与城市、农业区位因、工业区位、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的评价与开发、自然灾害与防治等仍然是重点。只有夯实了这些地理基础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学生如何夯实基础还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方法指导。复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类总结,理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分解细化复杂的知识点,用心里地构建出知识网络。

2. 重视能力。

教师在备考中要尽可能进行地理学科思维方法的梳理和优化,突出阅读地理图表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的培养。

地理图表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应该成为学生经常性的练习。地理图表的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三是区域地图,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自然和人文地理问题,如果学生区域判读能力和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到位了,那么,地理高考已经赢得了一半。

3. 强调规范。

在地理答题时能做到“字迹清晰、要点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准确、阐述完整”也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和能力。在高考地理阅卷中,笔者发现答题“似是而非、表述不清、用语不准,地理性不强,逻辑性差”等一系列问题的学生大有人在。所以,平时的地理教学要狠抓学生的语言表述上的规范,严格要求学生文字表达要准确、严谨、简洁,使用科学规范的地理名词、地理学科术语,有地理性特点;其次要逻辑层次上的规范,按照一定的顺序作答,要先主后次,要点分明,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再次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因题作答,学会从题目信息中选择关键词,整合所学知识作答,不能胡乱凑数,随便照搬平时的一些模式语言或自己口头语言,体现答题的针对性。

教师特别要重视考后的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复推敲、琢磨,比较老师给出的答案,不断纠偏、不断总结。教师也可把那些审题不清、张冠李戴、词不达意的答案在班上“晒”出来,一起分析其错误的原因,杜绝一些共性错误的出现。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反复训练,才能突破答题不规范的瓶颈,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以提升地理成绩。

(作者单位:张铁牛,广东实验中学;龙永忠,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严明堂,广州外国语学校)

8.岚峪乡村主干考核办法 篇八

第一条 为了全面提高全乡村级领导班子及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强化干事、谋事、成事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党性、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干部队伍。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村干部,是指经组织任命或民主选举产生的现任建制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第三条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乡党委负责村级领导班子和村干部考核的管理指导和督促检查,考核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村干部个人档案。

第四条 村级领导班子和村干部考核坚持党管干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公开民主、绩效挂钩的原则,坚持全面考核与重点工作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力求做到科学、全面、准确。

第二章 考核内容

第五条

村级领导班子主要考核村级领导班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村干部主要考核村干部个人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第六条 村级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分为公共部分和加分扣分两部分。公共部分内容100分。具体包括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及民主政治建设等内容。

(一)经济建设方面(15分)。

1、集体经济工作目标落实情况(7分)。考核标准:①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且执行情况好得2分,未制定或未执行的不得分;②完成乡里分解下达的经济指标得2分,一般的得1.5分,差的不得分;③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且及时化解村级债务的得3分,与去年持平的得2分,递减的不得分,收入增加但不化解债务的不得分。

2、农民增收情况(8分)。考核标准:①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占3分,好的得3分,较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分,差的不得分;②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规范或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服务,好的得3分,一般的占1分,差的不得分;③农民收入占2分,农民收入有实质性增加的得2分,与去年持平的得2分,递减的不得分。

(二)社会事业方面(44分)。

1、计划生育工作(5分):

考核标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情况占2分,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分,差的不得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奖励扶助制度落实情况占2分,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分,差的不得分;计生服务室规范管理情况占1分,好的得1分,一般的得0、5分,差的不得分;

2、网格社会管理工作(15分):

分,差的不得分。

(三)基层组织建设方面(20分)。

考核标准:落实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责任制情况好的得3分,一般的得2分,差的不得分;各项制度、规划和计划制定情况好的得3分,一般的得2分,差的不得分;发展三名入党积极分子以上得2分,少一名减0.5分;党员教育管理情况占2分,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分,差的不得分; “双推双培”工程、“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及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占2分,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5分,差的不得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阵地建设情况占2分,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5分,差的不得分;工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建设情况占2分,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5分,差的不得分;村级组织自身建设情况等占2分,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5分,差的不得分;党员远程教育课件下载、组织培训到位、软件规范的得2分,缺一项不得分。

(四)党风廉政建设(8分)。

考核标准:落实党内廉政责任制情况占2分,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5分,差的不得分;班子履行职责和述职述廉情况占2分,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5分,差的不得分;村干部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廉洁自律情况占2分,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5分,差的不得分;村内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情况等占2分,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5分,差的不得分。

第七条 村干部考核。重点考核“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现实表现。“德”主要考核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能”主要考核谋划工作能力、政策业务能力、办事能力;“勤”主要考核事业心、工作态度、出勤情况;“绩”主要考核工作任务完成及职责履行情况、上级及领导交办任务完成情况;“廉”主要考核开展警示教育情况、遵守廉政纪律情况。乡上根据村干部个人受到各种表彰奖励或通报批评等情况,在考核总分中进行相应加分或扣分。

第三章 考核办法

第八条

乡党委每年要对村级领导班子和村干部进行全面考核,原则上每季度考核一次,具体时间由乡党委另行确定。

第九条 考核计分为平时工作考核,前三季度每季度各占20%;年度目标任务量化考核占30%;党员村民民主测评占10%;乡领导综合评定在考核总分中加5分或扣5分。

第十条平时工作考核内容。主要考核村干部会议出勤、工作出勤和阶段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由乡党委、政府根据日常考勤记载、任务完成情况和平时督查掌握的情况考核评定。每季度末,乡上根据日常考勤记载,任务完成情况和平时督察情况,以总分为基础分,对完不成任务或有重大失误的,每项每次在总分中扣2-5分,年底累计。

第十一条 年度目标任务量化考核内容。主要考核村级领导班子和村干部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由乡考核组按照乡党委、第十五条 考核等次确定。村级领导班子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根据综合评价得分,村级领导班子90分以上的为优秀等次,为一类村级领导班子;70—90分(含70分)的为良好等次,为二类村级领导班子;60—70分(含60分)的为一般等次,为三类村级领导班子;60分以下的为较差等次,为不合格村级班子。

村干部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以百分制计算,90分及以上的为优秀,80—90分(含80分)的为称职,60—80分(含60分)的为基本称职,60分以下的为不称职。

优秀村级领导班子原则上不能超过全乡村级领导班子总数的1/3,村干部考核优秀等次比例不得超过全乡村干部总数的20%。

第十六条 对村级领导班子的考核,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不合格班子:

1、班子内部不团结、严重影响工作并经整改没有明显改变的;

2、班子集体以权谋私、贪污挪用集体财物等违纪的;

3、工作不主动,措施不得力,计划生育、网格化社会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被“一票否决”,或在重点工作上有重大失误的;

4、民主测评中,“较差”票超过三分之一的;

5、其他原因应确定为不合格的。

11、民主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的;

12、其他原因应确定为不称职的。

第十八条 考核机构。乡党委成立村干部考核领导小组,并由乡党委班子成员、包村领导、驻村干部及乡党委委派人员共同组成乡考核组,在考核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负责村级领导班子和村干部考核工作。

第十九条 考核的方法及程序

考核工作要按照“考核准备、召开会议、述职报告、民主测评、个别座谈、调查核实、反馈意见、综合分析、党委评定”八项程序,严格组织实施。

1、考核准备。制定考核工作方案,成立考核工作组,培训考核工作人员,进行考核通知。

2、召开考核会议。由乡考核组逐村分别或合并召开党员测评考核会议和群众测评考核会议,会议由村党组织负责人召集,考核组组长主持并作动员讲话。参会人员包括乡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全体党员及在本村的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等。到会人数必须达到应参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确实不能到会的可委托他人填写测评表或转达意见建议。

3、述职报告。先由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总结本年度的工作情况和下一年度的工作打算,然后由村干部依次就履职情况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述职。

4、民主测评。乡上制定出能全面科学评定村级领导班子实

0

总整理,统一归入村干部个人档案。

第二十一条 村级领导班子考核结果与村级领导班子的评先选优挂钩。乡党委按照年度考核结果,对评为优秀的村级领导班子进行表彰奖励。对评为较差的村级领导班子,由乡党委进行集中整顿。

第二十二条 村干部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村干部绩效报酬兑付,坚持村干部职数不变,村干部年报酬总额不变的原则,由乡党委、政府根据考核等次评定结果,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按照排名先后,以平均报酬为基数,确定绩效报酬标准,合理拉开档差发放。

第二十三条 对考核为优秀的村干部,优先落实各项激励保障措施,在全额兑付绩效报酬平均额的基础上,合理提高绩效报酬标准,上浮范围最高不能超过人均年报酬的40%。

第二十四条 考核为称职的村干部,按照排名先后,以中间名次为基数,在绩效报酬平均额的基础上,合理上下浮动绩效报酬,浮动范围分别控制在绩效报酬平均额的l%一10%。

第二十五条 考核为基本称职的村干部,由乡党委指派专人开展谈心谈话,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提出整改要求,并兑现部分绩效报酬。绩效报酬发放金额在绩效报酬平均额的基础上,下浮范围最低不能低于人均年报酬的40%。

上一篇:挤压模具修模技术讨论下一篇:词性练习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