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管窥创新教育论文

2024-11-14

小学语文管窥创新教育论文(共12篇)

1.小学语文管窥创新教育论文 篇一

中学语文教材关注生命教育管窥

现今的中学语文教材对生命教育给予了很大程度的关注,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我们更应本着“以人为本,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宗旨,关注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据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公布,我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0000,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为28.7万人。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占相应人群的19%,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是第一原因。”(《新华文摘》2007.24P30)生命诚可贵,面对这样的数字,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文以载道,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笔者以为,它一方面要传授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语文教学大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标准》)。因此语文教学也肩负着生命教育的重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

然而现实教学中,迫于中考、高考的压力,不少教师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只“教书”不“育人”,只关注中考语文科考了多少分、高考语文科考了多少分,关注的是均分、排名„„忽视对教材中根据大纲、课程标准编写的有关生命、人生这类课文题材的挖掘,或者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教学,不能结合实际进行拓展。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胡总书记、温总理一再强调,救人第一,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教育学生多是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忘我劳作„„很少教育他们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很少让他们去思考生命意味着什么,每个人的生命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由于对生命思考的不够深刻,进而导致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恍惚,对生命的态度不够严肃,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现象时有发生。前不久,我区境内,也有两名中学生跳楼自杀,其中之一就这样结束了年青的生命。遗憾!遗憾中,我们应该更加意识到生命教育的必要。

二、中学语文教材从哪些方面关注了生命教育

(一)生命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对“生命”的解释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通过新陈代谢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生命不仅有自然的、生理上的生命,更有社会的、精神方面的内涵。所以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人教版初中八下,如相同,以下将省去“人教版初中”的字样)强调的不是生理上的生命,而是接触外界,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生命。莎莉文老师的伟大也在于重塑了海伦·凯勒精神层面上的生命。生命是什么?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种群的延续,是关爱他人的生命。沈石溪《斑羚飞渡》(七下)中,“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生命之桥,“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老斑羚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人类同样具有这种精神,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最后的长春藤叶》(苏教版高中必修二)中,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了琼珊即将熄灭的生命火化。生命是什么?冰心在《谈生命》(九下)中说,用心爱心专心 1

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冰心用比喻的方式写出了生命的力量、价值、过程与意义,生命是鲜活的。杏林子在《生命 生命》里说:“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生命是心脏的跳动,这是生理上的、物质的,是一切一切的开始。没有它,行不通;糟蹋它,不可取。生命是宝贵的,请珍惜生命。

(二)热爱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轻视生命意义的人枉称为人。司马迁《报任安书》(苏教版必修

五)中,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毅然选择生,没有生,没有对生命的热爱,还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热爱生命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九下)描写的是一出“残酷的求生悲剧”。饥饿、体力极度虚弱、恶劣的天气、野兽的威胁、伤病,这些都不能使这个淘金者倒下,“逼着他向前走的,是生命,因为它不愿意死。”生命坚韧、顽强,只要你爱它,它就能创造奇迹。《生命 生命》(七上)中杏林子说:“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同样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七上)也通过屡遭践踏的“蜜蜂”,写出了生命的顽强,写出了“我”对生命的敬畏。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九下)描写了深谷里的树种,在幽暗和岑寂中,一点点发芽生长,生长成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它们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乐观豪迈,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周国平《人生寓言》(七上)里,落难王子面对厄运,他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只要活着,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收录了这样几篇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长春藤叶》《呱„„呱„„》《鸟啼》,它们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有对美好生活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有战胜心灵创伤获得生的欲望的感激,也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以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生命是宝贵的,热爱生命,才能创造奇迹。

(三)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里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支柱之一,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会生存需要生活自理能力、安全防范意识、明辨是非能力等等。中学语文教材中,如:笛福的《荒岛余生》(七下)写了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中寻找生存,寻求希望的经历。许多事情需要鲁滨孙自己去想,去做,去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困难。蒲松龄的《狼》(七下)中,屠夫如何与奸诈而又贪婪的狼斗智斗勇。《勾践灭吴》中,勾践为了生存,为了复国,卧薪尝胆,刻苦自励,自强不息。《我有一个梦想》(人教版高中第一册)中,马丁·路德金为了黑人能够“平等”“自由”地生存,到处奔走演讲。萧乾的《吆喝》(八下),商贩们为了生存也在到处奔波叫卖„„要生存就要去奔波,去奋斗,去斗争,去追求。当然,生活的许多技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其他常识课的普及教育。南京最近一次高楼住宅失火,逃亡能力最强的是学生,用心爱心专心

2他们得益于学校的常识教育。

(四)生命的责任

人不是孤立的,人是社会的人。我们为什么要活着?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苏教版必修五)冯友兰《横渠四句》(苏教版必修五)中引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余光中在《假如我有九条生命》中更清楚地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除了养活自己、让自己活着外,还要为父母活,为朋友活。《我与地坛》(人教版、苏教版都选了该文)中,史铁生不仅写出了生命的可爱,而且写出了“我”的生死与母亲息息相关,母亲怕“我”想不开,默默地暗暗地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我”的生命也是母亲的一部分。生命不仅是我们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爱因斯坦说:“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三、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一)积极开展人生教育、理想教育

人生教育、理想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责任教育。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她)必定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有了理想,人生就会充实而不空虚,生命就会灿烂而生机勃勃。居里夫人说:“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选了这样几篇课文,《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孔孟》,这些课文都是谈理想、谈人生的,课文中有很多人生哲理句子,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好好的挖掘、拓展、延伸。如:“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工作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也是劳碌而辛苦的。歌德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象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这是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人生就是不停地奋斗,安逸和快乐不是生活目的的本身。人教版初中九上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傅雷家书两则》也是人生、理想教育的好素材。

(二)加强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理想和现实也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正确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看待生命,需要我们经受挫折的磨练。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就认为自己无能,悲观、消极、厌世,这样的人怎会获得成功,这样的人生有什么乐趣。生不如死,做出蠢事也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乐观向上。中学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课文,如《送东阳马生序》(八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论厄运》《直面苦难》(苏教版必修五)„„教这些课文时,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对学生加强人生的挫折教育。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

用心爱心专心

3牧语)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树立信心,迎接成功。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关系,都可能给学生产生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导致自杀或他杀行为,马家爵案件,充分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立精神、自救互救技能

现在独身子女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围着一个孩子转,生活中,很多初中生不会做饭,高中生不会洗衣服,许许多多的孩子不干一点家务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少学生看着父母下班后,忙这忙那,自己却坐在那看电视、看报纸,不肯帮忙,不会帮忙。认为父母为他(她)劳作,理应如此,理所当然。你想,在家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给他(她)让座,到了公交车上,怎么可能让他(她)给别人让座,他(她)坐着的时候,连爷爷奶奶都得站着,何况你又不是他(她)的爷爷奶奶,或者他(她)在内心深处把你和他(她)的爷爷奶奶一视同仁,你不也得站着,有错吗?(有点说远了,回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上来。)曾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个研究生出国不到一年就死了。原来,他自幼受奶奶宠爱,一点家务活也不做。上大学时臭袜子、臭鞋子、臭衣服一包一包捎回家让奶奶洗。父母因他学习成绩好,也不责备他。结果出国后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又无人照料,不合群,就这样孤独地死了。我们说,学生适当地做一些家务活,对培养他(她)的自理能力是有好处的。自立是建立在生活有自理能力基础上的,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洪战辉,可敬的就是他的自理能力、自立精神。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同时学回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也是其重要内容。在独身子女较多的今天,学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就显得更为重要。另外,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自救互救的技能,锻炼他们生活的处理能力,让他们懂得办法总比困难多,生活处处有阳光。

总之,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文明进步,更加彰显出生命的可贵。让我们一起关爱生命,珍重生命,推动生命的健康发展。

用心爱心专心 4

2.小学语文管窥创新教育论文 篇二

一、重视识字教学活动, 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对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低年级, 识字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我们要高度重视识字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多识字、早识字, 有利于自己及早地进入汉字阅读阶段, 让他们在经验生活世界之外再打开一扇丰富多彩的文本之窗, 这无论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 还是对培养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 都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识字与写字是构建语文素养的起始阶段, 抓好识字写字教学, 就是为学生今后的阅读与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七八岁的孩子正处在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 如果起步不稳当、不扎实, 将来在自身的发展中就会显得底气不足。因此, 语文学习必须要从低年级抓起, 从识字教学抓起, 通过循序渐进、扎实有效的训练, 帮助孩子打下牢固的语文基础,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要能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识字学习的积极性。要能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他们熟悉的语言环境入手, 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力求做到识用结合。传统的识字教学, 教师喜欢运用识字挂图和识字卡片来辅助识字教学, 卡片的反复运用可以给学生加深记忆, 起到一定的识字效果。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学习目的意识往往比较薄弱, 课堂精神集中的意志力不稳定、不持久, 且这种教学形式显得单调和枯燥, 缺乏生趣, 学生注意力不易被吸引过来, 所以识字效率往往不能达到最佳, 有待提升。现行苏教版教材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给学生以词串识字的呈现方式。教学中教师应把音乐、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带到课堂中来, 通过明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引人入胜的画面吸引学生, 并将原本枯燥呆板的内容具体形象化, 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快乐学习、主动学习, 通过诵读合辙押韵的词串, 展开丰富的想象, 再引导学生大胆描述词串的含义。这样, 既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又充分发挥了识字的认识、体验、实践等诸多功能, 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渐提高。

三、提升审美文化追求, 陶冶学生性情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 我们在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识字的审美功能, 平时通过对词串识字、情境识字, 提升审美文化的追求, 陶冶学生的性情。

首先, 让学生感受韵律美。一组词语意思相关、排列整齐、押韵合辙, 便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词串, 将生字编成韵语, 读起来顺口, 听起来悦耳, 抑扬顿挫, 意趣横生。教学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去感受其如诗歌般的韵律美。

其次, 让学生体验情境美。李吉林教师特别强调情境对儿童性情的陶冶作用。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 注重情境教育, 通过音乐、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富有意蕴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识字, 感受词语的妙处, 并在情境中立体多维地获得美感, 得到审美的熏陶。

四、丰富汉字文化认识, 促进学生识记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人们用以认知表达、交流思想的符号, 它本身还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低年级识字教学, 我们要丰富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识,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掌握。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孩子们一些汉字的演变与来历, 讲讲与汉字有关的小故事, 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 这些汉字呈现在孩子面前的不再是枯燥单一的个体, 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 孩子们与他们交朋友, 走近他们, 了解他们, 潜移默化中感知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对一个个汉字的掌握变得牢固。

此外, 在识字教学中, 我们在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掌握识字数量的同时, 还要完成其他方面的任务, 即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比如我们通过语言文化的整合, 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低年级我鼓励学生接触更多的儿歌、《三字经》以及一些较为简单的古诗, 指导学生诵读,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鼓励他们想象创造,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 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 如改写儿歌、续写小诗等, 学生因创作而获得成功, 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管窥 篇三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们一般是采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先让学生们自己把阅读文本浏览一遍,然后教师在学生们熟悉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给学生们自己熟悉文本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很多情况下学生们还没有读完整篇文章,教师就急着开始讲课了,这对学生们上课的效率是很不利的,因为在不了解文章大意的情况下,光从教师的口中去听讲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是很难准确知道阅读文本的内在含义的,弄得不好甚至还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这就会使得学生们上阅读课的时候有利于文本之外,而不能很好地去和教学课堂产生一定的共鸣。

一、传统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不够深入,一个原因是因为学生们的整体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成熟,有些文章中的东西或者是其他意象他们是无法理解的,例如一些古文中的句子以及词语的意思等,这要随着学生们年龄的成长以及阅历的增加才能有所改善。另一个原因则是教师们没有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进行相关问题思考,教师们常常会在发文之后很紧凑的一个时间就向学生们公布正确答案,这对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有弊无利的,很容易导致学生们在自己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遇到问题没有一个思考的头绪。

同时,在以往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讲课的方式一般都是根据教案来进行口头的讲述,一般是以考试要求为目标来训练学生们做题的技巧,而不会利用其他的一些教学手段来对学生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做出提升,这对阅读课堂的丰富性以及学生们真正阅读的技巧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式

(一)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是首要工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一但对阅读文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在阅读以及学习的过程就会展现出相当强的主动性以及求知欲望。相反,倘若学生们在一开始就没有培养好自己的阅读兴趣,那么无论是他们独自进行一些课外阅读的时候,还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他们的积极度总会受到很大的削减。像这样的学习心态在学生们的心中建立,他们就很难在小学语文的阅读学习中有所收获。所以,教师们要时刻注重学生们的学习状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学生们激发起阅读学习的兴趣。

首先,教师们可以利用学生们年龄较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用一些有着悬念的文章来吸引学生们的阅读注意力,这些悬念可以是文本内容的开头也可以就是一个容易引发人们思考的文章标题。例如,在我讲到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时候,当学生们见到这个标题之际他们的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疑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究竟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作者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境况?继而我会顺着学生们的疑问对他们说:想要知道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吗?标题上的内容究竟表示了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这篇文章吧。像这样,通过标题或者课文内容的悬念来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如此下来学生们就会十分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从而让他们阅读的效果更加完善,也有利于他们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教师可以发挥出阅读文本的特性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也就是要把文章中有限精彩的部分尽量地放大给学生们看,这样学生们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有趣而有感触的东西。要知道,当一个读者遇到一篇真正有内涵让人沉思的文章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够对这些文章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在别人的文章中读到了自己的影子,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亦是如此,例如在我讲到文章《难忘的一课》的时候,学生们通过读了文章内容就能很容易地知道作者和他的教师那种心系祖国的情怀,而摆到他们自己的生活现实前面,他们则会就此联想到如今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再加之台湾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从而就会引发出无限的爱国情感,如此,他们与文本就有了情感上的共鸣,他们就能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那颗爱国之心。像这样,把文章的各个精彩的点来让学生们去感知并加以一定的思考,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思维方向,从而提高他们阅读的投入度以及思考的深度,为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二)给以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

另外,要想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们还要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腾出必要的时间来让他们进行文本的阅读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如果学生们在一开始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些,那么他们在听教师讲解的时候必然是处于一种理解片面的状态的,再加之教师们支离破碎的讲解,就很容易让学生们犯下断章取义的错误,从而对他们的阅读以及学习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们应当通过实践估计好一定量以及一定难度的文本学生们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去阅读。

例如,在我讲到《两小儿辩日》这篇古文的时候,我首先会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时间来熟悉这篇文章,并让他们将课本上的注释进行着重记忆,在学生们读完之后,我还会就文本内容向学生们提问并给以足够的思考时间:两个小孩分别向孔子表述了他们怎样的观点?你认为谁的更加准确?其实第一个问题只需要学生们仔细阅读文本然后归纳出来即可,而第二个问题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发挥学生们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像这样在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基本上都保持了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有利于他们阅读和思考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得阅读课堂能获得一定的成功。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指出:“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以改变以往沉闷而古板的教学方式,采用一些相对灵活而有趣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在我讲到《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时候,我会让学生们在熟悉文章的基础上来模仿船上人物的对话内容展开一个模仿性质的对话。如此下来,就能很好地让学生们加强对文章人物心理状况的理解,对他们解读文章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们应当采取以上相关的措施来确保学生们阅读学习有效性的提高,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和阅读水平才会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云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与实践,课外语文·下 2015年7期.

4.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篇四

摘要:从教育教学模式角度看面临很大的挑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需要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全面调动小学语文教育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为一项重要目标,保证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水平,为小学语文教育模式转变创造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需要和小学教育实际结合在一起,保证语文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做为语文教育教学的接受者,需要和学生教师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一种能力,为小学语文教育综合质量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需要积极引导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念转变,逐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让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观念转变,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结构,达到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快乐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需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变被动掌握知识为主动掌握知识,让学生能够能够不完全依赖教师,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引导性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其综合学习、科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的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而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对启发式教育模式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小学生语文教育模式创新与模式构建

小学生语文自主创新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从而能够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体系,对学生综合教育模式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当前需要从课程教育和教学实践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2]。创新教育模式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从自主学习、寻问探疑、互动研究、揭示规模四个方面进行创新,确保创新学习理念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从自主学习和感知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能够积极把握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能够高效合理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创新教育水平。

四、总结

构建完善的小学生教育模式是其教育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当前需要在求知求新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完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让小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发现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其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学习其实是以学生为主的自学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互动,从而能够有效的揭示学习规律,对科学有效的归纳知识、化解问题、升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煦光;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5期.12-13

[2]阮尚全;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年03期.19-20

5.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感悟 篇五

新课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我在听课中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上确实出现了不少创新教育的“亮点”,对它们进行整合思考,觉得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依据创新机制去开拓教学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体现着创新教育。有以下几点体会:

境界之一:入坐,轻松和谐,富于情趣

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

现在的语文课堂少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宽松,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据了解,英国的小学生是围坐在课桌四周的,美国的是茶馆式的散坐,坐姿更是随便。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即使学生说出“妈妈和姐姐都是女的”之类的话,也要宽容。如果斥责为“废话”,那这位学生今后还会敢想敢说吗?他的心理必然会产生一种“安全”防护意识。其实,我们老师也要学会欣赏,以上学生带着稚气与天真的这句话,不也有趣吗?

我国创新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还学生自由。人身自由了,心理自由了,他们就会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有了这个条件,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鼓励学生做做动作,看看你对“应怜屐齿印苍苔”是怎样理解的。几个学生上讲台来做,并且把评议结合起来。学生轻手轻脚,步子拉得很大,把诗人那种生怕践踏绿苔、毁坏清幽的爱春惜春情怀表演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富于情趣的语文活动,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新就有了动力支持。

境界之二:读书,浮想联翩,声情并茂

语文教学已开始从注重繁琐分析走向重视感悟,从注重繁重练习走向重视积累,从注重语言理解走向重视语言运用。感悟、积累和运用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基本过程是感形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读书过程中会充满个性色彩,极富创造性。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经验的老师当学生读书时总要问问“你们读进去了吗”,“脑子里有没有一幅图画”?以下是我在教读《大瀑布的葬礼》的一个片断: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以前的大瀑布和现在的大瀑布的? 生读“这条瀑布曾经„„清晰可闻。”“几年过去„„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境?(学生反映不一)

师:没看到,是不是?再读一读,大家闭住眼想想,看自己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以前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河水如百万雄狮,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十分壮观;而如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水流量很小,如一条小河,缓缓地流动,再无往日雄姿。

师: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人们破环了大自然,大自然也会惩罚人类,若干年后,谁会来给人类举行葬礼? 生: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了!

学生读书,展开想象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学生的脑中之“形”是作者眼见之“物象”,是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意象”,所以学生读书,教师要引导体情悟理,渐入佳境。

“形象多于理性” 是语文的重要特点,“形入心通”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所以对课文的感悟,主要依靠直觉、顿悟等感性认识的形式,不太需要动用逻辑思维进行繁琐分析和“微言大义”的讲解。感悟的主要途径是读书,我们不要吝啬让学生去读书,努力做到自读自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的境界。把学生引入浮想联翩、声情并茂的读书之境,这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学生在读中积累了事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原型和语言,久而久之,沉淀内化,就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

境界之三:讨论,各抒己见,妙语连珠

小语课堂教学是最易张扬学生个性的,也是最易激发创造性思维的。

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批判性和发散性。所谓批判性,就是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思考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批判。比如,有个学生读了《小猴子下山》之后,对老师给出的参考书中的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提出质疑,说:“老师,假如小猴子追上了小兔,能说它不对吗?”显然,这个学生意识到小猴子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个比一个有价值,多么难能可贵的价值观!没有批判,这位学生就没有新的思想。

所谓发散性,是指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妙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是发散性思维的成果。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发散性思维的佐证。

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语文课堂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拓宽思维的空间,这就要改变师生问答式的“满堂套问”,打破单一僵化的模式。反观《詹天佑》第四自然段的“套问”教学:①“毅然”是什么意思;②詹天佑工作态度怎样?③詹天佑是怎样做的?④詹天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不难看出这些问题是针对“文章分析法”模式设计的,指向于寻求得到或印证“理性”结论——“严肃认真”、“为国争光”等,其思维模式,即从“一般”到“个别”。应该说这种思维模式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因为“单一” 才僵化。

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课堂讨论气氛活跃了,学生才会各抒己见,妙语连珠。如教学《黄河象》:

师:现在读课文……(读后)“黄河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高大完整)说说“高大完整吧”。(生以读,回答。)

师:科学家们根据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推想出两个结论(师读“结论”)。这两个结论的推想过程是十分严密的,大家读读,想想,议议。

生(跳读课文,不是逐段分析):

1.假如不是一头“疲劳和干渴”的老年公象,就不会有这具高大的化石。

2.假如不是老年公象带队,先失足落水,其它小象被惊跑,留下来的不只是高大的化石,我们还会看到小象的化石,真可惜!

3.假如老象是摔死的,化石就不会这样完整。

4.假如黄河象不是栽在河中的淤泥里,而被其他动物啃食过,化石也不会这样完整。

教师除了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和拓展思维空间的好问题外,还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学贵有疑,思起于疑,“有疑则进”。至于质疑方法,有人说要“教给”,如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在文章的空白处质疑等,我以为方法应各取所需,牛顿思考苹果只往地上掉,不往天上飞,决不是别人给他指点了方法的,所以重在质疑习惯的培养。

6.小学语文中教育创新的论文 篇六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单一的传授教育手段,从而导致小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受到阻碍与束缚。单向的“要我学”从思想相就限制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没有了自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模式智慧导致教学任务与效果停滞不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枯燥的课本知识在这时很难勾起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向往。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传统的考试制度,扼制了学生对与语文创作的发挥力。能够激发学生内在最大的潜能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味的模仿只会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阻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之所以没有发挥出它真正的功能和意义,很多方面在于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重视程度也不高等,教师专业技能的欠缺直接导致教学成果的低效率。

语文教育是一门特别能够培养学生文学造诣和艺术修养的学科,我国语文历史发展悠久,更是涌现出一批至今仍对我国文学界有着重大影响的诗人学者,他们在文学界所取得的成就也同样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教育理念就导致了当今语文教育模式的约束性与滞后性,大部分院校的教育理念还是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它是构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力量,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培养更应当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融入对于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通过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进行对扩展其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课程再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历练之后,已经有了属于自身的特有的模式与理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英语教育以及其他课外特长课程的培养已经开始威胁到我国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然而我们应当清楚的是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教育对与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社会还是比较陌生的小学生,语文教育应当提到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议程。

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决定在未来的5到左右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在高新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新颖的学习模式学习枯燥的课本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的单一的接受模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与改革

悠悠华夏文明五千年光辉历史,我们的祖先凭借自己卓越的聪明才智,在人类创造的艺术长河之中留下了色彩斑斓的痕迹。中国文学对于写意的创作手法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对与小学生文学思维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小学语文基础教育颇受冷遇,关注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追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对于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安排中将我国传统诗歌融入其中,调动学生学习我国传统诗歌和深远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另外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对于小学生学习我国语文知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浅显易懂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修养。借鉴其他科目对于我国传统语文的介绍学习,将其知识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做到相互融合的方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发散性思维对于艺术创造的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创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作为基础类课程而言单一的被接受模式会导致教学目标的事倍功半,所以是否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积极地参与感对于语文学习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创新是任何事物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墨守陈规只会导致落后,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创新,所以,为了可以和世界同步前行,在小学语文教育方面,我们需要与时倶进,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为袓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所定制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无论外部环境为你提供怎样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专业水准才是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尤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拥有的专业水准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果。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专业知识之下,不断学习和改进在教学中的手段,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她所掌握的知识需要在其原有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加工和改良,再将其传授与学生。更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语文教师更加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将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价值通过语文这一载体传达给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文学修养的深层次提高。对于初入学校的小学生而言,语文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关心爱护学生,不仅在学业上给与学生帮助,更要在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是希望通过人类自身的潜在创新能力为科学文化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我们需要改进和完善我国教育体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影响力。

针对院校而言,学校应当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以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从而优化教学的枯燥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更能够吸引尚处于多动期间的儿童,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了解其他学科的基础性作用,学习是相通的。素质教育之所以被提上我国教育事业的纲领上来,就是因为内在文化队外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为深远。所以将素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之中必将为小学语文教育添加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前提因素,尤其是对于胜利以及心理发展尚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在这样的自管知道之下才能够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为优秀的成绩。

三、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体系当中,小学语文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小学教育院校要在选拔教师的过程当中严格把关,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更要有超出一般教师的耐心,只有这样全方面发展的教师才能够在教育小学生语文的过程当中发挥出超常的功效。这样的教师的职能的转变与革新,是在突破传统教育体系的模式之下,改变为教育过程的辅助者与参与者,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改变教育理念势在必行,只有与时代发展的脚步吻合才能够在新的技术新的局势之下找到自身体系的立足之处。

以学生为教育根本的教学理念已经在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体系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与新科技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课件制作技术才能够不但满足日益革新的当代小学语文教育。

在这个信息时代社会,小学语文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紧结合,利用先进的科技产物辅助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又以主要的发展趋势,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高科技产物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与立体感,这样的课堂教育模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性,通过教学引导的模式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才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的前景所在。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创新,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体制建设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工智能工具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为我国教育体制又一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对我国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乃至教育体制的一次全新改革和创新,其在人类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7.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七

关键词: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想象力,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不衰的动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现在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潜能,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意识, 要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创造储存充足的势能。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提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保证学生自由活泼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创造性是思维的前提, 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在教学中针对这种心理特征, 创设自由活泼的空间, 让学生的思维在其空间纵横千里, 乐于其中。

在阅读教学中,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 提出自己不懂或感觉疑难的问题, 与老师同学共同继续读书, 思考解决问题,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的能力;另一方面激起了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创造, 而在我们具体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问题刚提到一半, 另一半就“咽”了下去, 这是因为学生在把文章问题整理成自己表达语言时, 其思维过程逐渐清晰起来, 所提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质疑问难时间, 哪怕是错误的质疑问题。通过不断质疑思考否定了原来的观点, 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又保证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这一思维空间和时间有机地配合起来, 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将不断迸发。

二、鼓励求异思维

在教学中, 为了教学活动在40分钟顺利完成, 大多数教师都采取求同思维, 这同创新教育提倡的恰好相反。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 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多角度、多元化地创造性思考问题, 能使学生思维更深入, 理解更透彻, 运用更灵活。例如教学《邮票齿孔的故事》, 学生在抓重点语句悟读、品读时, 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 一个是用别针刺孔撕开邮票的先生, 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提问:“你喜欢文中的谁, 为什么?”学生在读文思考时, 学生的看法可以不同, 只要能讲出道理就可以, 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那位不知名的先生, 因为他遇事能动脑, 想办法, 说话彬彬有礼;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阿切尔, 因为他能细心观察, 用心思考, 并且能把自己的想法付之行动, 发明了邮票打孔机, 给更多人带来方便。只要学生有所感悟, 感悟到的不尽相同, 我依然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随着学生的思路, 引导读好各部分课文, 在小语教材中, 有不少课文如《给予是快乐的》《桃花心木》等课都为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 教师切不可忽视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见, 教师要利用一切时机为学生铺设求异道路, 引导学生多元化、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 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质量。

三、启迪创造性想象

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 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传奇的创造性成分, 也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 我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发挥他们充分的想象力。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后, 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 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 都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学生。这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 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 写一篇片断作文, 此时这样的想象唤醒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光怪陆离的种种想象, 使学生的文章闪耀奇异的光彩。有的想象嘎羧对养育了自己一生的亲人们的恋恋不舍;有的想象嘎羧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学生畅所欲言, 非常有兴趣地、细致地进行了想象的尝试。

又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 理解感情时, 其中第三自然段, 我采用“引发想象, 广泛联系, 读中激情, 熟读成诵”的方法, 刚开始, 师说:“通过想象, 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翱翔于想象王国,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8.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管窥 篇八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1.课外阅读兴趣差异比较大

课外阅读兴趣差异大主要是体现在男孩和女孩之间的,许多的女孩都对卡通动漫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所以他们往往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也会侧重于对这类书籍的阅读,虽然这些书籍对女孩子比较有吸引力,对于传统的东西能够将其大众化和通俗化,但是这类书籍往往缺乏深意和教育意义,只是迎合了孩子的感官需求,还有一些书籍甚至倾向于传播负能量来吸引孩子,对于一些真理加以曲解,但孩子又缺乏辨别力,往往容易被这类书籍吸引。而男孩子则对于玄幻小说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这些书籍的阅读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而且也较容易使得学生上瘾,所以进行这一类的课外阅读对于孩子没有太大的帮助。

2.阅读过程有一定的随意性

学生虽然热爱阅读,但在其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强的盲目性,阅读的随意性较大,他们进行阅读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仅仅是追求消费或者猎奇。而且还有许多学生是为了好玩才进行课外阅读,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种无目的无计划的阅读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浪费时间,不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收获。

3.阅读的方法和习惯有差异

虽然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喜欢阅读,但他们的阅读方法和习惯都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虽然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养成的特定的习惯,但这些习惯和方法也会对孩子的阅读产生一定的影响。有部分的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喜欢一字一句的细致的进行阅读,也有部分学生只是进行大致的浏览,还有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精读,而对于不感兴趣的部分知识略读。有学生在进行阅读遇到疑问时会想办法去解决,也有学生对于遇到的疑问置之不理。这些阅读习惯和方法都会对他们的阅读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建议

1.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课外阅读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为其制定相应的课外阅读目标,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不能任由学生完全凭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课外阅读的读物。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课外阅读计划和目标。这里以苏教版的二年级语文课文部分第三课《英英学古诗》为例,在对这篇课文进行讲解之后,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课后阅读的任务,比如说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古诗的阅读,并且去了解这些古诗的作者,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进行了课外阅读之后,对于古诗也有了一些积累。

此外,如果是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其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一定的上升,所以教师在为其制定阅读目标时也应该相应的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比如说在进行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文《牛郎织女》的教学时,可以再布置给学生一些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比如说让其进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经典故事的阅读,然后再让学生对其阅读的内容进行复述,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2.进行阅读前的指导

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对于学生进行课前的阅读指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可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他们也可能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或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教师应当通过有效的课前阅读指导来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而且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这样也为学生在选择读物方面节约了一定的时间。同时,教师对于课外读物的选择不同于学生,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读物,他们对于课外读物的内容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认识,仅仅看其是否符合自己的阅读兴趣。而老师在选择读物时,会对课外读物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考察,教师会选择对学生发展有利的读物,同时教师对读物的选择,也会更倾向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兴趣。同时,对于学生课外读物的种类,教师也应当予以指导,不能仅仅指导学生去阅读某一方面的读物,而是要兼顾各个学科,因为通过对不同种类读物的阅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及其有利的。比如说在进行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十二课《大江保卫战》的讲课之前,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革命抗战题材的课外读物,并且在其进行课外阅读之前,先向学生讲解一些抗战历史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这些读物的深层含义,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课外阅读指导,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教师应善于推荐相关读物,并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扩大他们的智力背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6)

【2】刘云生.广泛开展研究性阅读【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7)

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九

现代社会创新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教育界也不例外,新课改就是围绕着创新展开的,并且随着新课改的深化,要创新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虽说语文教学历史悠久,但是语文教学的创新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在语文教学的创新中要把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使语文教育上升一个台阶。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什么呢?

1. 增强教师创新意识

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创新,那么主要的还是要从语文教师的培养上开始。首先的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相结合,使课堂从传统的.语文课堂发展到新的语文课堂,老师要做到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刺激性,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并且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语文课本的知识。

2.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相关的语文课程标准文件中,一直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奇和兴趣正是他们这个时候的特征,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对什么事都充满好奇心。所以,老师在课堂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并且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活跃课堂教学

10.小学语文管窥创新教育论文 篇十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育一度被提上议事日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创新教育,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在教学设计上要巧妙预设,在阅读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要吃透教材,注重营造开放的情境,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笔者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阅读教学;板书设计;创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正确的导向,让小学语文教学走向更加正确的轨道,也就预示着小学语文教学将与以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更加不同,传统的不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将被摒弃,也会更进一步开启学生的智慧,让教学更加充满活力,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具创新性,更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才能。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呢?

一、教学设计要巧妙预设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质量,是上好课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通过巧妙预设给学生学习和思维提供机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务必要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教材,做好教学设计,确保语文教学有条不紊。

1.新课导入,进行预设

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思维训练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这样为学生提供想象思维的机会,给他们留一些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在《林海》一课的教学中这样设计:我们已经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作者是怎么描绘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吗?(学生回忆《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文内容,并把自己记得的句子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如果学生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文内容记忆模糊,则放映准备好的描绘小兴安岭的优美句子以及相应的图片。

2.课题质疑,进行预设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是创新思维的前奏,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经过这样的预设课堂教学中没有过多的花样设计,没有丰富的影像资料,但整堂课却显得那么生动自然,水到渠成。如在《金色的脚印》这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正太郎为什么要帮助狐狸一家?老狐狸为什么又救助正太郎?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呢?为什么说狐狸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呢?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和谐相处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问题。

二、阅读教学中找准切入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于提升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强,写作能力自然不弱。阅读是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文字中搜集处理信息,获得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途径。所以一定要抓住文中的重点、难点、切入点从理性的高度来审视文本。找准切入点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和谐之下的美好,从而达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延伸和升华,使学生对课文能有更广义的认识。在《金色的脚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找准文中难句切入:“迎着耀眼的阳光,狐狸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直延伸到密林深处。”引导学生结合题目和课文内容理解这句话,使学生体会在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在这脚印中饱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情感。“金色的脚印”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这美好、崇高情感的赞美。

三、吃透教材,使板书成为内容的浓缩

板书作为教案内容的浓缩,能够对全篇课文进行一个整体的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更好地识记课文的重点,可见,一节课的板书设计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关键的。要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挖掘课文潜在的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其实就是找出课文的明线、暗线,根据文章给出的线索,设计出课文的板书,让课文内容以图形的形式出现,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直观感受。其次,板书形式追求形象生动,以精练的字、词或成语,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几何图等最好,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在《跳水》一课中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这节课板书设计力求创新,体现了文章的线索,课文多次写到猴子的表现和孩子的反应,抓住这条线,学习文章水到渠成,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而且更加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就需要更新自身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帮助指导学生改变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唐显达;王桂娟;;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03期

11.管窥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 篇十一

我们常见的第一课时教学有以下几个步骤:审题——自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内容 ——划分段落等。老师们通常都十分重视对课题的导入,如简介人物、介绍背景、讲述故事或是引导质疑,形式可谓是丰富多彩。但是当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以上程序,学生的积极性刚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就很少再涉及课文的内容,老师们太过留恋传统教学的结果往往就是抹煞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枯燥无味的,是无效的课堂体现。

如何关照第一课时的教学呢?我认为,提高第一课时的有效性乃是当务之急。

一、努力做好预习工作

1.加强课前初读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都是读书的重要性。的确,在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中,读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为理解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老师能多多利用早读课,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比如词句的解释,难句的朗读,都能使老师在第一课时中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提高度读书的有效性。

2.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预习要求

我们面对的往往是缺乏自学能力的小学生,要提高课堂的效率,抓好预习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可以提高预习作业的难度和深度,或是指定需要查字典的词语,或是请同学们每人准备好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进行了有目的的思考,带着思考来学习课文,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课题着手,激趣导入

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再由课题质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独特之处?这棵樟树长什么样子?和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顺。

三、抓关键词句,读通理顺文本

我们有时会错误地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不能理解课文,也就是不能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根据我们自己的阅读习惯,试问,有哪个人阅读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把所有的生字与词语都理解清楚了再阅读的?我们要求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而“读通”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应放手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朗读课文,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试读中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划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等,以期达到正确、通顺的朗读。

所以,我认为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涉及课文的理解,这就需要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很好的铺垫工作。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课文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文中多次描写了儿童,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儿童的语句,重点朗读体会。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可以谈谈各自的体会,这对下阶段的学习很有帮助。

在读通理顺课文后,引导学生抒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抛出话题,引导学生读悟,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趣还浓的目的。这样的第一课时才不失有味道,有亮点。

四、结尾处留下悬念,为下一课做好铺垫

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还是《二泉映月》一课,在一遍遍朗读描写月亮的语句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同学们,课文明明是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的,可为什么课文给了很多关于月亮的描写呢?”老师就可以以此留下一个悬念:“对阿炳来说,他历经沧桑……有太多太多人生磨难,是什么让阿炳有了创作这首世界名曲的灵感?和月亮有关系吗?”

又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初读后学生充分感受了黄河的气势非凡,课结束时抛下话题“这么壮观的黄河,谁能成为它的主人呢?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做足铺垫。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公开的教学活动中,的确也很少能听到第一课时的教学,这样会给语文老师造成第一课时并不重要,或是第一课时不精彩可言的假想。但是,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有很多特级教师的公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比第二课时更精彩。例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看似漫无目的地闲聊,却通过几个关键词的理解与体会,将学生一步步代入课文的意境中去。对“愧疚”、“惭愧”、“仰面摔倒”等词语的感悟,都在课文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以此来感悟“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教无定法,老师应根据课文的题材与长短来合理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师本人的特点灵活驾驭课堂教学,不再重复以往单一的第一课时教学。

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了服务与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大化地学习知识,第一课时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需要我们第一线的教师不断地探究钻研,让每一节课上出高效来,是我们每一位母语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2.关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 篇十二

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授之以“鱼”, 教导学生学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授之以“渔”, 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更加要导之以“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符合以人为本思想的教育, 是一种具有科学发展力的素质教育, 这种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个性。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学生人格的教育, 这种教育致力于塑造学生的智商与情商的和谐共融、健全完善学生的理想化人格, 并且强调学生人格发展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创新教育是一种具有超越意识的教育, 在价值观取向上坚持以实现未来的理想与成功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价值观念。这种教育不是以“重复昨天”为目标, 而是着重在人文本质基础上创造出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型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该从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出发, 依靠教材和其他多种教学媒体, 在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

一、培养创新意识, 鼓励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首先要有社会和个人生活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具有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 最后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意向、愿望和设想。在创新活动中, 学生只有拥有了创新意识, 才能抓住创新时机, 启动创新思维, 产生创新方法。由此可见,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教师要自发树立创新意识, 教师本身拥有了创新意识, 才能真正地做到“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设置的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创新激情才能得到激发。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还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上, 教师应让学生多发表见解, 多展示学生思维的活动过程, 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展示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 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 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 拓展学生的思路, 调动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充满想象力的学法和做法,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 让学生能经常在头脑中闪现出创造的亮点。

二、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积极的启发中创新。教师幽默有趣的语言表述, 恰当合理的比喻修辞, 充满情感的知识讲解, 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 以及丰富多彩的演示、参观、实验等, 都有利于引起学生们的联想, 开启他们的思维, 从而帮助学生轻松快乐地获得启发, 开启在学生的疑点和难点之处, 开启在学生似懂非懂之处。启发需要一个过程, 不能都期望适时的体会。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学汇报、自觉提问、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 甚至是相互争论等行为来有效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堂上, 教师要营造师生共同合作, 平等讨论, 自由争辩的氛围, 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诱发学生的创新。

三、开展课外活动, 激活创新思维

语文这一科的知识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 最大限度地扩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进行语文学习, 带着语文学习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教师如果能把学习变成趣事, 让学生们在课外活动中学习知识, 教学效果肯定会大大提高。同时, 教师还应帮助学生们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过程。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把“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的行为, 是真正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方面诠释了教育的全过程。在新时期下, 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多地提出生命教育并真正地实施生命教育,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拥有民主的精神、自由的氛围、心灵的碰撞、平等的交流、探索的体验、成长的最求、丰富的生活、憧憬的未来, 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领导管理艺术人格魅力下一篇:高中生作文大全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