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课件

2024-10-17

高一地理课件(精选13篇)

1.高一地理课件 篇一

一、基础知识

1.胡萝卜素的性质

胡萝卜素是________结晶,化学性质比较______,不溶于____,微溶于______,易溶于________等有机溶剂。

2.提取原料:胡萝卜等蔬菜。

3.提取方法

(1)从______中提取。

(2)从岩藻中获得。

(3)利用______的发酵生产。

二、实验设计

1.提取方法:________________。

2.萃取剂的选择

(1)有机溶剂水溶性有机溶剂:乙醇、______水不溶性的有机溶剂:______、______、乙醚、苯、四氯化碳等.(2)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具有较高的______,能够________胡萝卜素,并且不与______混溶。

3.影响萃取的因素

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______和________,同时还受到____________、紧密程度、________、萃取的_____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

一般来说,原料颗粒____,萃取温度____,时间____,需要提取的物质就能充分溶解,萃取效果就好。

4.萃取过程的注意事项

(1)萃取过程应避免明火加热,采用________。

(2)为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______,要在加热瓶口安装____________。

(3)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________。

(4)浓缩前要进行______。

(5)在干燥胡萝卜时,要注意控制温度,温度太____、干燥时间太____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干燥的速度和效果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5.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的鉴定:________法。

方法:(1)在18 cm×30 cm滤纸下端距底边____ cm处做一基线。在基线上取A、B、C、D四点。

(2)用最细的注射器针头分别吸取__________ mL溶解在石油醚中的________和提取样品,在_____和______点上点样。

(3)将滤纸卷成圆筒状,置于装有1 cm深的石油醚的密封玻璃瓶中。

(4)观察对比层析带。

答案:

一、1.橘黄色 稳定 水 乙醇 石油醚

3.(1)植物(3)微生物

二、1.有机溶剂萃取法

2.(1)丙酮 石油醚 乙酸乙酯(2)沸点 充分溶解 水

3.性质 使用量 原料颗粒的大小 含水量 温度 小 高 长

4.(1)水浴加热(2)挥发 回流冷凝装置(3)蒸馏装置(4)过滤(5)高 长 破碎程度 干燥方式

5.纸层析(1)2(2)0.1~0.4 标准样品 A、D B、C

1.用纸层析法鉴定时的注意事项

(1)选择干净的滤纸,为防止操作时滤纸的污染,应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滤纸,可以戴手套进行操作。

(2)点样时应注意点样斑点不能太大(直径应小于0.5 cm),如果用吹风机吹干,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斑点会变黄。

(3)将点好样的滤纸卷成筒状,卷纸时注意滤纸两边不能互相接触,以免因毛细现象导致溶剂沿滤纸两边的移动加快,溶剂前沿不齐,影响结果。

2.胡萝卜素萃取剂的选择

胡萝卜素可溶于乙醇和丙酮,但它们是水溶性有机溶剂,因萃取中能与水混溶而影响萃取效果,所以不用它们作萃取剂。水不溶性有机溶剂中,石油醚的沸点最高,在加热萃取时不易挥发,所以石油醚最适宜用作萃取剂。

还要考虑萃取效率、对人的毒性、是否易燃、有机溶剂是否能从产品中完全除去、会不会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

石油醚不是醚类化合物,而与汽油、煤油类似,是具有一定碳链长度的烷烃混合物。

题型一 胡萝卜素及其提取方法

【例题1】 胡萝卜素可以划分为α、β、γ三类,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层析后出现在滤纸上的位置

B.根据其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功能和作用部位

C.根据其分子式中碳碳双键的数目

D.根据其分解后产生的维生素A的分子数

解析:胡萝卜素的化学分子式中含有多个碳碳双键,根据双键的数目可以将胡萝卜素划分为α、β、γ三类,其中β胡萝卜素是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也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答案:C

题型二 萃取法原理及影响因素

【例题2】 萃取胡萝卜素的过程中采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A.水浴加热不易破坏胡萝卜素分子的结构 B.为了保持97~100 ℃的恒温

C.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D.有机溶剂遇明火易爆炸

解析:萃取过程使用的有机溶剂都是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所以宜采用水浴加热。

答案:D

反思领悟:萃取过程应避免明火加热,采用水浴加热。

1.关于胡萝卜素作用的论述,错误的是()。

A.胡萝卜素可以用来治疗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B.胡萝卜素可用作食品色素

C.天然胡萝卜素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D.胡萝卜素可以治疗人体色素缺乏症

2.胡萝卜素易溶于下列哪种溶剂?()

A.水 B.乙醇 C.丙酮 D.石油醚

3.在圆形滤纸的中央点上叶绿体的色素滤液,进行色素层析,会得到近似同心环状的四个色素圈,排在外圈的色素的颜色是()。

A.橙黄色 B.黄色 C.蓝绿色 D.黄绿色

4.某同学在鉴定胡萝卜素时,所做的纸层析实验如下图所示,请指出其中的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人和动物不能合成维生素,只能由食物或饮料提供。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因此可以辅助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疾病,胡萝卜素还是食品、饮料、饲料的添加剂,是一种天然色素。此外,它还具有防癌、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等功能。但不能治疗人体色素缺乏症。

2.D 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3.A 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溶解度最大的是胡萝卜素,它随层析液扩散的速度最快。

4.解析:鉴定胡萝卜素时,所做的纸层析实验要加盖,防止石油醚挥发;层析液不能过多,不能没过基线,以防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滤纸两边不能接触,以免因毛细现象导致溶剂沿滤纸两边的移动加快,溶剂前沿不齐,影响结果。

答案:(1)玻璃瓶未加盖密闭(2)层析液过多,没过了基线(3)滤纸两边接触

2.高一地理课件 篇二

1 板块一:爱国主义教育导入课题

幻灯片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为背景, 课前重复播放歌曲《歌唱祖国》, 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上课铃响时展示课题、授课人。

幻灯片2:用自定义动画效果“【放大】进入、【之前】开始”展示《天安门》图片和《国徽》图片, 让《国徽》图片播放后恰好覆盖天安门国徽的位置。

幻灯片3:展示《天安门升旗台》远景图片, 要求课堂全体师生起立, 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剪辑《奏国歌升国旗》片段, 同时用【字幕式】动画效果播放国歌歌词, 将爱国主义教育气氛推向高潮。

2 板块二:祖国的优越位置

幻灯片4:地图展示我国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让学生读图建立我国空间位置概念。

幻灯片5:展示冬春迥然有别的图片比较二月的东北和南部沿海风情, 以此说明我国南北跨度大, 温差大, 气候类型复杂多变, 充分说明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幻灯片6:比较中国与蒙古、日本, 配合教材活动2组织学生自己读图获知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了解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幻灯片7:展示世界政区图, 指导学生排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六个国家, 演示五带在此图上的位置, 配合教材活动1让学生获知中国属于北温带, 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 没有寒带。

幻灯片8:猜谜语提兴趣。“蓝色星球浮太空, 一只雄鸡在其中, 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 头指世界最大洋, 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 (中国的地理位置) 。

3 板块三:辽阔的疆域

幻灯片9:展示中国疆域图和有关基本数据, 让学生获知我国疆域十分辽阔, 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居世界第三 (俄罗斯1707, 加拿大997) 。

幻灯片10:演示中国疆域图领土四至点位置及其该位置的风光图片, 用四至点位置名称文本框作触发器分别展示最北端漠河景观大图四幅, 让学生获知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北纬53°) 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 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 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 有“北极村”之称。最东端两江汇合处大图两幅, 让学生获知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 (东经135°) , 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 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最西端帕米尔高原景观大图两幅, 让学生获知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 (东经73°) , 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最南端曾母暗沙景观大图一幅, 让学生获知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 (北纬4°) 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 暗礁最高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 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4 板块四:历史上中国疆域图欣赏

幻灯片11~13:分别略览秦、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各朝代疆域图, 教育学生学习祖先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

5 板块五:我国海域

幻灯片14:展示四大海域的位置和界线, 两大岛屿, 两个内海, 舟山群岛、长芦盐场, 台湾海峡的重要性, 简述中日东海分歧的由来。用动画效果“单击出现、下次单击后隐藏”云状标注展示“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 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 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 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 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幻灯片15~18:图片欣赏台湾布袋盐场、渔民收获海、烟台渔港、北部湾钻井平台开采石油, 讲解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6 板块六: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幻灯片19:演示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辨别、位置、记忆方法, 阅读世界政治地图, 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 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用动画文本框展示“和平共处、实现双嬴”标语, 讲解国家之间的国家关系准则, 给学生建立独立自主、尊重历史、捍卫领土完整的国格意识, 强调保卫祖国是每个中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读图让学生获知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 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 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 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

7 板块七:小结和练习

幻灯片20:以《长城》图片为背景, 小结授课内容:本节课通过读图分析了解到我国疆域十分辽阔, 知道领土四端、四大临海、两大内海, 也的众多的邻国, 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幻灯片21:练习巩固

(1) 我国南北跨很广, 约度, 大部分位于纬度地区, 属于温带, 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带, 没有带。

(2) 我国西部深入大陆内部, 与许多国家接壤, 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洋, 有众多的和, 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幻灯片22:填图练习, 填邻国, 让学生当堂快速完成, 电脑可自动判题。

幻灯片23:填图练习, 填隔海相望的国家, 电脑可自动判题。

8 板块八:欣赏歌曲《我的祖国》

幻灯片24:同步展示歌词, 呼应板块一的爱国主义教育 (如果时间紧张, 该板块可作为课后结束曲) 。幻灯片25:封底——再见。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教材《辽阔的疆域》, 较详细地叙述笔者创作并参加优质课竞赛获得一等奖的PPT课件《辽阔的疆域》七个板块各个幻灯片的内容设计。

3.高一地理课件 篇三

一、征稿内容

中学地理学科公开发行的各版本课标教材或各省、市地方教材中任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均可。

二、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由作者原创,使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大小不超过30M。课件末尾写明作者姓名、邮编、通讯地址、电话或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

2.作品可制成光盘寄往本刊编辑部,或直接发往dljy@cqnu.edu.cn电子邮箱,邮件主题注明“课件大赛”。

3.参评课件参赛费为120元(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参赛费为100元),寄出课件时请同时从邮局汇款并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课件大赛”。汇款人姓名、地址必须与课件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汇款地址:(401331)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综合办公楼404室,收款人:《地理教育》杂志社。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成立由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委会,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分别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将在本刊2017年第3期公布获奖名单。

四、特别说明

所有参赛课件一律不退回,请自留底稿;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欢迎集体组织参赛,大赛咨询电话:(023)65362774。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4.高一音乐课件 篇四

1、知识目标:能认真听赏音乐作品,并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学生一起交流、归纳;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出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更深入地探讨、挖掘民族音乐,加深对少数民族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关系的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电子琴、手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依据听到的音乐片段,利用手边可发生的物体为音乐伴奏。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进入新课

1、 出示我国地图:让学生了解蒙古、xq、xz的地理位置,思考这三个民族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的重要性

2、 蒙古族音乐学习

①、欣赏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

思考:乐曲的旋律、曲调、节奏等音乐要素的特点以及长调歌曲与蒙古族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②、欣赏短调歌曲《嘎达梅林》

自主学习:通过与长调的对比,归纳出短调歌曲的特点

③、播放创作歌曲《赞歌》

体会创作歌曲中长短调的结合,深刻感受民间音乐在创作歌曲中所起的作用

④、播放马头琴及呼麦的视频片断,多方面了解蒙古族音乐

⑤、总结蒙古族音乐特点

3、 藏族音乐

①、音频欣赏《宗巴郎松》,老师伴舞,请学生说出该曲与蒙古族长调的区别

分析该曲的音乐要素及其音乐产生的背景以及藏族人民的生活

②、了解藏族代表乐器:扎木聂

4、 xq维吾尔族音乐

①、播放手鼓演奏视频,请学生尝试敲击,并请全班学生一起学附点节奏及切分节奏

②、教师弹奏,学生继续敲击节奏

③、聆听《达坂城的姑娘》寻找乐曲中附点及切分节奏出现的地方,并着重训练

④、欣赏《十二木卡姆》

⑤、课件总结xq音乐的特点

5.高一化学乙酸课件 篇五

1.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理解酯化反应的机理;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特性;

2.通过对“同位素示踪法”的信息介绍,引导学生探究酯化反应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会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乙酸的用途,并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酸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通过乙酸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复习“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本节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和本质。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实验班的学生,该阶段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当、适度地使用多媒体和实验,并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和实验探究,不但可以使学生的“临近发展区”得到发展,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想及设想依据

“我们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游离知识之外的方法和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

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寻找实例,在学科中寻找融合点。教师体现一个“主导”的地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理论推理,设计实验验证,掌握新知识。学生体现一个“主体”的地位:通过自主探索,电脑模拟,比较归纳,突破重难点。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情景创设和探究拓展:通过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引入乙酸酸性的教学,利用厨房中常见的几种物质来设计实验推证乙酸的酸性,并设计证明“乙酸的酸性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

2、任务驱动:该课程的教学,是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在课堂中,提出两个明确的探究任务:推测乙酸的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通过实验说明乙酸酯化反应的原理。从而将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的想和做,提高了学习的层次和效果。

五、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6.高一作文课件 篇六

延伸阅读:高一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2、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设想:

指导作文,不能光指导写法,更要指导内容。本单元是全套书的第一单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可作为重要参考。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心灵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主动收集相关素材

二、教学步骤

1、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作文有哪几篇是成功的,在写这些作文时是不是动了感情。由此引入这一次的话题。

7.高一地理教学之“降低入学门槛” 篇七

那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安排高一地理教学呢?

一重视第一节地理课

如在教授第一堂地理课的时候, 不是讲教材、知识, 而应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讲述地理的特征和兴趣培养;从中秋节“月圆人团圆”到“嫦娥奔月”神话与中国探月登月计划;从名山大川到世界地理之最与未解之谜;从衣食住行到天气气候、植被、地形地貌;从时事热点到各国人文景观与文化差异等。千万不能忽视这节课的作用, 越是自由发挥越需体现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师的“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的广博印象, 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地理教师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高一地理学习既要兼顾初中地理的知识, 又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在备课过程中,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 立足生活与已有知识, 应该充分挖掘地理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用所学知识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知识整理与讨论来形成概念, 获取结论。掌握其中的规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讲述第一章行星地球时, 剪取影片《2012》作为精选案例导入。这样做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基础落脚点就有了, 还可以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埋下很好的伏笔, 形成一条完整的课堂设计思路, 完成对生活中地理与实用地理的过渡, 同时也为初中没有过多学习地理知识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源引生活实例,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 引申对比与学习, 渐近似的导入与过渡

如在介绍地球的形状时, 采用橘子的形状强化“扁平的椭球体”, 再以橘瓣的分化介绍经线的划分, 以生活中切“西瓜”、“冬瓜”分别讲述“经线”与“纬线”划分;以数学中的用平面直角坐标确定平面中的点的位置来讲述用经纬线来确定地球表面上点的位置, 以三维坐标导入确定地球上任意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来确定空间位置;以美术素描中用阴影与碳笔的淡重来处理光线构图方法与立体几何中的不同视角来解释地球自转方向在侧视、南北两极俯视、局部图中的确定。在讲“太阳短波辐射与温室效应”知识时, 结合学校南、北朝向教室, 朝南的教室夏天炎热灼人、冬天温暖光照足, 而北面教室却相反。又如在讲述大气运动知识时, 探讨诸葛亮的神算与失算:“草船借箭”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借东风”“火烧葫芦谷, 愤天问地”来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局部环流与季风环流、热力环流与气旋知识。

四重视地理实验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

利用地理实验集开放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目的性为一体的特点,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提高其主动性、积极性, 参与地理的探究性活动。在讲述时间问题时, 地方时与区时概念, 让学生用笔记本的格子纸竖起来, 卷成圆柱体代表地球的经线划分并标注经度, 让每15度为一格再进一步延伸为区时, 学生在格子纸上标注, 即能提高动手能力还能自主制作学习工具。如讲述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时, 在课堂上烧一堆纸屑时, 观看演示灰烬的运行情况。在学校组织开展“保护母亲河——信江环保纪行” (信江为江西省上饶、鹰潭地区最大的水系) 活动中:介绍水循环与水体的运动;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针对鹰潭地区的丹霞地貌的观察;针对本区处于深厚的红色沙砾岩发育的地貌的观察和学习等。

8.浅谈多媒体地理课件的课堂效应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地理课堂 教学改革

多媒体应用于地理教学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地理學科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和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描述是最能发挥其功效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以自己制作一些课件为例浅谈一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寓“乐”于教,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分别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到既轻松又新颖。又如,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且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如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既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台湾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分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把位置、地形、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可制作成复合投影片,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分布等图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在“世界人口迁移”的教学中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这样,既有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又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在讲解时一一显示,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通过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变“静”为动,活跃气氛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在教学中使用,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都变成了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做成水平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渐渐成为谷地,向斜部位反倒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此外,很多自制的课件里,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地形雨形成的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国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在江淮,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避“远”就近,生动逼真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无论教者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但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里,倘若适当插入视频影像,就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底地形等;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领略各种大自然的奇观,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例如:在《太阳系》课件里,以超级链接的方式插入了“太阳活动”、“九大行星的自转运动”等视频片段。在上课过程中,不时把学生带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对提示宇宙的奥秘、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起到了宏观、生动的效果。

9.高一数学下册课件:对数 篇九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教学重点:

对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Ⅰ.问题引入

解下列方程:(1) (2) (3)

(1)_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

Ⅱ.讲授新课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 a(a0且a1)的b次幂等于N, 即 ab=N,那么就称 b叫做 a为底 N的对数,记作 log a N=b,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概念说明:○1 ;

○2注意底数的限制 ,且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和对数的.读法.

思考:

○1 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底数 ,且 ;

○2 是否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即真数N有限制吗?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 指数式

对数底数 幂底数

对数 指数

真数 幂

例1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 (2) (3) (4)

解:

例2将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 (2) (3)

解:

练习:课本58页2、3、4

例3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解:

练习:课本58页1

总结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重要对数:

○1 常用对数:我们通常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

为了简便,N的常用对数log 10 N简记作lg N

例如:log 105简记作lg 5 log103.5简记作lg3.5

○2 自然对数:在科学技术中常常使用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叫自然对数,为了简便,N的自然对数log e N简记作ln N。

例如:loge3简记作ln3 loge10简记作ln10

练习:课本58页1、2、3、4、

4.(1) ______ (2) ________ (3) ________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 (2) _________ (3) __________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数恒等式:

完成课本58页6,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证明上述结论吗?

Ⅲ. 课时小结

⑴定义 ⑵互换 ⑶求值

大家要在理解对数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会计算一些特殊对数值。

Ⅳ.作业

10.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十

知识与技能:认识二氧化硫从物质分类角度、化合价变化角度、特性角度分析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习硫及其化合物的的性质,掌握分析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与危害,认识到物质具有的两面性。在生活中,我们要趋利避害,增强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第四章第三节,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也是巩固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还为巩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内容主要介绍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及用途。知识上尽量使知识与用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在利用中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硫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这样,更全面的体现化学课程的教育功能。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学习过金属元素及硅、氯等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实验能力。多数学生能通过二氧化碳的酸性氧化物性质迁移到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可以更好的巩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学生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后能通过化合价认识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理论上进行分析比较容易,但分析反应产物,书写化学方程式较为困难。在学优生的带领下,学习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我打算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设疑导入用5min时间,引出主题;单质硫的性质讨论用5min时间;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用25min时间;总结及课上练习用10min时间。

(三)我打算让学生怎么获得?

教学重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为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为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利用化合价的变化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及还原性,尤其是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水到渠成;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学习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及漂白性,可以进一步证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突破难点。

(四)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我的要求?

11.高一地理课件 篇十一

1.强化感知,共同经验原则

“共同经验”即设计制作的课件所传输的知识经验同学生已有的经验必须有若干共同的地方,否则学生难于理解。共同经验原则和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是一个道理,桑代克认为:“两种学习有共同的要素才能相互迁移。”即在学习上,要甲向乙迁移,重要的条件是甲和乙之间有共同的要素。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课件设计时,要充分注意多媒体与学生之间的共同经验,提供的要素要直观,可以以一定量的感性材料、经验知识积累为前提,通过学生直接感知,形成丰富、明晰的表象。

2. 知识再现,多重刺激,启迪科学思维

优秀作品往往注意从不同角度、侧面去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设计制作课件亦然。因此设计课件时,在不同条件下用不同的形式、画面、手法多次重复表现同一内容,以突出重点。当然这种多次重复不是机械的、无效的重复,而是每次重复都应提供一定的新的信息量,在学生的认知中增添一点新的内容,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建构。例如:在设计制作“地壳物质循环”时,可采取先分后合的方法。首先依次模拟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其次模拟变质岩变成岩浆,最后模拟地壳物质循环的全过程。这样多次重复,反复刺激,有利于学生对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的掌握,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通过现象直接进入地壳物质循环的实质——物质不灭,从而建立科学的思想和世界观,同时也避免了过于复杂的动画过程带给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困扰。

3.逐级分化,抽象层次,减轻学生心理、生理压力

设计的课件,所提供的信息的具体和抽象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大范围内减少课件所使用的颜色种类,避免学生出现心理、生理压力,特别是少数色盲学生。例如:设计“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课件时,因为这一过程比较复杂,对冷锋和暖锋,可用示意图的形式来抽象模拟,而对冷锋暖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则应具体模拟,重点细节特别是降水的位置还应回放或慢镜头播放,而且最好采用分合法,将冷锋和暖锋分别制作、对比播放,避免动画场面拉得过大,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心理和视觉负担,达不到良好效果。

4.思维发散,创设探究情境

发散乃求异,求异有创新。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手段,因此在课件设计中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为实现种种设想的思维发散,及时提供各种探究材料和情境。

(1)创设与课堂教学和科技前沿有关的探究情境,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求新知识欲望。

(2)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学基本原则的建立。地理学基本原则是揭示地理环境本质规律的概论系统,是地理学知识的核心内容。一般程序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践验证——得出结论。

(3)适时地提出“发散性”、“开放性”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培养科学素质的一个内容。精心设计,运用发散性和开放性提问,启发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培养创造性精神。

因此,高中地理学CAI课件设计和制作应充分发挥地理学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注重知识构建过程教育,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而又富于开拓创造的氛围,启迪科学思想,突破自然的限制,以开发生命潜在的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地理系 山东平邑赛博中学)

12.高一地理课件 篇十二

根据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容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大量使用案例来实施教学,对于现成的案例,需要充实、改进和迁移。除了吃透案例并归纳出方法和规律以外,还要走出案例,在生活中发现新的案例,运用所学加以解决。

一、课标导航

课标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表述,“分析”是将事物、现象、概念分门别类,离析出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举例”、“结合实例”属于行为条件,“说明”属于行为动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认知内容。

根据本段课程标准行为动词的表述,确定本课标中,农业区位因素属于理解层次要求,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迁移水平层次。所以,表述中的举例、结合实例并不是由老师提供例子,学生对例子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解决这么简单,而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提出实例,并加以分析阐释。

二、充实案例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开篇即是案例: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做出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对农业用地进行合理利用,由图3.3将区位分析的各种要素做出梳理。明显的,在这里案例并没有被充分剖析,也无法具体分析,因为方法的缺失,只好先将方法提纲列出来。后面的活动安排则显得非常必要,表面上是一个活动框题,其实安排了三个案例: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对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的要求;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变迁。

在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与气候区分布案例中,涉及气候资料分析,需要相应的知识铺垫。比如气候要素分析包括光照、热量、水分等,力求使学生接触完整的思维角度。这些要素条件反映在统计上,最主要的是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数据。而数据的呈现可以是数字,更多的是直观的图表,因此对于地理统计图表的分析能力也是必要的能力,应该得到强化。对于教科书上提及的三个地点,应该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地图上去寻找地理位置,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并训练读图能力。在这里,除了教科书上提供的案例信息,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实更多的有关案例的背景资料,以提高整个案例的信息量,帮助学生将案例分析得更加透彻,同时运用更多的方法技巧。因此,我们在必修2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教科书上的案例需做足功课,将案例的背景材料、案例分析中所需要的地理规律方法等充实进去。这种充实内容有些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呈现,有些则仅仅是教师的知识储备。

三、改进案例

在上述学生活动中并不涉及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拥有大面积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且人口众多、城市密集,处于这一气候条件下的学校也是很多的。可否根据学校所在地情况,适当调整?与其直接套用书中的例子,不如修改为本地的素材加以分析,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来建构新的系统的知识。本活动学生经过探究可以明白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在此过程中,学生由对本地的水稻种植业的直观感受而综合归纳出来的规律,对后面第二节专门讨论季风水田农业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区位条件有着非常好的方法积累。学生意识到农业区位选择还可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从而提供给他们一种地理的思维角度。同样的,商品谷物农业这一农业地域类型,教科书选用美国中部平原的案例。其实我国东北地区或者西北地区,同样存在这一形式的农业地域类型,何不干脆由身处该地区的案例来作为教学的素材。又如教科书讲述乳畜业的区位因素时,选用了西欧的乳畜业作为学生活动的案例展开,在此我们可否考虑替换成学校所在地区的大城市周边的乳畜业。很多城市郊区都发展了乳畜业,并形成了乳产品企业,在当地超市销售乳产品,这一生活常识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地理。在学习立体农业时,也可采用其他地区的农业案例,如西南地区用横断山脉的立体农业,重庆湖北选用库区的立体农业,青藏高原的河谷立体农业,珠江三角洲的桑基、果基、蔗基鱼塘(广义的立体农业)。

通过对案例的自主选取和加工,学生从生活中所熟知的地理事物归纳出地理的各种规律与方法,其知识建构在已知的客观事物认识上,必然会产生更加牢固的知识网络。而且,学生学习到生活中的地理,反过来也促使其在生活中主动发现地理。这样不仅符合新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能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迁移案例

我们对教科书案例不断充实、修改,其出发点是因为这些案例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特征,学生知识建构非常有效率。由于这些案例具备非常广的代表性,因此我们要利用分析过程中掌握的一般方法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以达到对地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亲身体验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科书经典案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机会去迁移。新的案例是必需的,可以由老师提示,更提倡学生自己去寻找。这样的案例,有的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锻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的可能会不那么典型,从而需要我们对各种干扰因素做出相应的考虑。这时,学生的思维要求非常活跃,要求其完全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活动主体性展现无遗。

受学生能力水平的制约,不同层次学生对案例的提出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时,教师作为活动的主导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案例的客观材料。比如学习了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以强化他们在学习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案例时所掌握的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分析思路。

13.高一数学必修二课件 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 练习题1.1 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 B组第2题

上一篇:工业工程的价值下一篇:“校双拥实施工作思路”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