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观题解题方略(精选8篇)
1.历史主观题解题方略 篇一
科学审题&规范答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科学审题及科学组织答案,减少过失性丢分。教学重点:主观题审题及解法。
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
一、审题中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
(一):先看材料,后看问题
(2)问题
(二):脱离问题做题
建议:审题三步曲
第一步:经济学哲学政治学
第二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三步:主语谓语限制语
结合材料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W市为我国东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原材料加工业为主的城市。该市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工业化水平较高。经过多年发展,该市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较好的基础,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是,该市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以下现象:三大产业比重为1.4∶57.6∶41,同期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5%,发达国家为70%;采掘、化工和机械制造三大重工行业占工业比重55%;万元GDP耗电量高于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及世界平均水平;万元GDP耗水量相当于德国的9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平均增幅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标准,主要水域水质属于劣5类。
材料二 由于污染物排放严重,几年前,该市发生了湖泊藻类疯长导致居民供水危机事件。事件发生后,市委积极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调研,在全市开展科学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逐步认识到,按照现有环境和资源状况,如果继续原有的发展方式,本市的经济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受损的是该市人民的长远利益。结合当地实际,该市市委围绕“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新思路,确定了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战略和人才、科技、生态、民生、文化“五个互动”的转型路径,改变了干部实绩考评办法,以减排、节能、节地、科技创新、富民“五类指标”取代了原先GDP指标在发展中的核心导向地位。目前,该市环境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度”居全省前列。
答案:
问题(1)见多媒体
问题(2)①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该市市委的上述做法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表现。
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的。该市市委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提出发展的思路和战略等做法,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体现。③这是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需要。该市市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执政为民、问计于民等做法是中国共产党转变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具体体现。
④这是全面改进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需要。该市市委通过供水危机事件深刻反思、深入调研、加强理论学习、问政于民、果断采取措施等做法,正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具体体现。
问题(3)①该市市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做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②该市市委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等,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做到了正确认识规律,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利用规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③该市市委学习科学发展观,开展科学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转变发展思路,从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出决策等做法,做到了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自觉总结经验,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
二、答案组织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
(一):答错后乱划。
(2)问题
(二):答案无序号或序号过多。
(3)问题
(三):不在规定范围答题。
小结:学会科学审题和规范答题,可以提高在考试中的得分,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2.历史主观题解题方略 篇二
一
高考历史主观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归纳、概括类, 这一类题目的设问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概括材料观点及文字表达等相关能力;二是比较异同类。这一类题目的设问主要考察考生就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事物进行对比并归纳异同点的能力。三是背景影响类, 这一类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或意义、影响的能力。这一类题目除了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概括归纳、比较分析、文字表达等能力以外, 更注重考查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即如何揭示历史事物之间潜在、隐性联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对考生而言, 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求, 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针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展开论述, 为广大考生指出一条战胜“主观题”的有效途径。
二
本文所指的“以问题牵涉的对象为中心”的解题主要思路, 是要求学生认真审察和准确分析题目设问, 弄清设问所规定的条件及挖掘设问隐含的信息, 以问题所牵涉的对象为中心, 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下面以近年来的几道高考主观题为例展开论述, 印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例一:2012年全国高考 (大纲) 39题
材料一
…… (前略)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 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 “用汉法, 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 “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 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 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 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据《史记》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12分)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 (8分)
解析:第 (1) 问的第二小问: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变化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 考生可能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寻找原因。政策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政策是属于政治领域的事物, 主要受政治本身的变动、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变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分析, 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转变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结合这一隐含的历史条件, 解答这一问题, 就应该从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情况寻找答案。这样, 一般水平的考生所得出的答案, 往往只有参考答案的前两点, 即 (经济的发展) 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 (政治的变化) 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 能力较强的考生可能还会想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从而考虑到军事因素的影响, 因此得出第三点答案: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然而这样却导致考生漏掉了答案的第四个要点。
采用“以问题牵涉的对象为中心”的解题思路, 则可以比较全面地获取答案要点。“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变化的原因”这一问题牵涉的对象有“汉朝”、“岭南地区”这两个对象, “政策变化的原因”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汉朝的角度考虑, 是什么原因促使政策转变?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分析, 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出前面三点答案要点。其次, 从岭南地区角度考虑, 汉朝之所以对岭南地区采取武力统一的政策, 肯定是因为岭南地区分立或独立的倾向日益明显, 威胁国家统一, 得出第四个答案要点:南越国经济发展, 分立的趋势明显。
第 (2) 问“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牵涉的对象主要有:西汉中央政府、南越、整个国家、中原 (其他地区) 。由此, 对西汉中央政府的影响: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对南越地区的影响: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影响: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中原 (其他地区) 的影响: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再看一个题目:广东2013年高考文综第38题 (27分) 。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 14世纪, 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 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 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 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 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 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 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 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 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据《白银资本》等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指出与18世纪相比, 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12分)
解析: 欧洲与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的变化从材料中比较容易分析得出:欧洲上升, 中国下降。
第二小问: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首先要弄清这一变化是指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的变化。其次, 要明白经济地位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变化, 经济实力的变化又与经济本身、政治领域的变化相联系。再次, 根据前述“以问题牵涉的对象为中心”的解题思路, 得出促成变化的原因这一问题牵涉的对象有欧洲、中国。确定解题思路:分别从欧洲、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分析为什么“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上升, 而中国的地位下降”。这样,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欧洲在政治方面: 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对外殖民扩张。经济方面:进行工业革命;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
中国在政治方面: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到西方侵略。经济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3.历史主观题解题方略 篇三
一、典型例题
例1.(2008年海南历史卷第30题)(2)分析这两种形式的民主各自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
例2.(2008年海南历史卷第32题)(2)结合所学知识,就陈独秀对白话文反对者的态度进行评论。
例3.(2008年山东历史卷第27题)(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例4.(2008年上海历史卷B组第17题)(3)你如何评价英国“福利国家”的政策?
例5.(2008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7题)(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例6.(2008年上海历史卷A组第17题)(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例7.(2008年上海历史卷共同部分第37题)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例8.(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3)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例9.(2008年天津文综卷第37题)(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
例10.(2008年上海历史卷共同部分第36题)(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
例11.(2008年上海历史卷共同部分第38题)站在30年后的今天,以“中国的1978”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展开论述。
例12.(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4)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例13.(2008年江苏历史卷第23题)(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例14.(2008年重庆文综卷第37题)(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例15.(2008年四川文综卷第37题)(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二、解题方法
哲学上的认识论对做好此类考题很有帮助。常见的解题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一分为二评价法
一分为二评价法是评价类主观题中的最常见的解题方法。它要求我们对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要全面分析,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它一般展现为评价的两个方面,既要肯定其积极(正面)作用,也要否定其消极(负面)作用。如:
例1参考答案:直接民主:积极作用是人民主权原则和平等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动员群众,形成革命的根本动力;消极作用是行之过当,社会秩序不稳。
间接民主:积极作用是取代旧制度,建立了基本的民主制度,确立统治秩序,巩固革命的基本成果;消极作用是行之不当,不利于革命的推进。
例2参考答案:这种态度是必要的,对推动文学革命起了积极作用;这种态度有偏颇之处,不利于文学革命的充分展开。
例3参考答案: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我们应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但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例4参考答案:积极作用: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对英国保持社会长期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英国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为以后其他国家实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借鉴和模式,消灭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极作用: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
例5参考答案: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积极作用:维护了本国的领土主权;消极作用: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阻碍了对外交流和中国的进步。
同样,例6、例7、例8、例9,包括评分标准上明确表明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的例10、例11,也是用一分为二评价法来解题最为适宜。同类典型的例子还有:评价美国的西进运动;评价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价《天朝田亩制度》;评价历史人物如秦始皇、雍正、康熙等。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在采用一分为二评价法时,有时需要坚持重点论,也就是说,在进行一分为二评价时,要分清主次。如例2、例4中其积极作用都是主要的。
当然,答题时审题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如例12、例13、例14三题就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不可画蛇添足。
2.主客观评价法
主客观评价法是指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评价时,既要看到其主观出发点(目的),又要注意到其带来的客观结果。这种评价方法在解题中一般不多见,例15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答:英国人的行为完全是为了攫取更大的物质利益,而且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流血、污秽、穷困和屈辱。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走上民族独立的道路。
可用这种方法答题的还有:谈谈关于哥伦布航行美洲的历史影响。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它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的历史进步性。
又如: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反帝问题?辛亥革命主观上反帝要求不明确,但客观上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再如:如何认识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出现。
3.分阶段评价法
分阶段评价法实际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注意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2008年高考试卷中没有此类题型,但这种评价方法在解题时较为常见。
如: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稳定小农的政策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当封建社会转入衰落阶段,这种政策严重妨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就是典型的分阶段评价法。
评价科举制: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的地步,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等。
可用这种方法答题的还有: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唐玄宗(毛泽东说他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评价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的活动;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评价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问题等。
三、模拟训练
1.如何认识长城的修筑?(一分为二评价法)
参考答案: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见证,它在一定时期里对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保障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长城的修筑加重了人民负担,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从长期看并未起到军事防御工程的应有作用。对中原王朝而言,长城的防卫作用必须和一个朝代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来。
2.如何评价秦始皇?(一分为二评价法)
参考答案:肯定: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否定:暴政,焚书坑儒,愚民政策。总的来说,秦始皇是一位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
3.如何认识宋金和议?(主客观评价法)
参考答案:南宋与金达成和议的目的是苟安南方,压制抗金力量的壮大,维护统治。但和议之后,中国出现了宋金南北对峙局面,金军基本停止了南下掳掠,客观上造成了南宋区域的相对稳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金政权能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上来,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有利于女真族的封建化和北方的汉、契丹、女真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4.从封建社会的发展全程并用世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康乾盛世”。(一分为二评价法)
参考答案:清朝前期,封建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社会稳定,人口增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但从封建社会的发展全程看虽是盛世,也改变不了封建社会衰落的总趋势。与世界相比,西方已经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拉大,落后于世界潮流。
5.如何认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主客观评价法)
参考答案:主观上是为了防止反清势力和外国殖民势力的扩张,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妨碍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6.评述“实业救国”。(一分为二评价法)
参考答案:“实业救国”是一种爱国思想,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是无法救国的。
7.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一分为二评价法)
参考答案: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反对复辟独裁和尊孔复古,有它的进步性;但对传统的思想文化持偏激态度,是它的局限性。
8.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黑暗。”如何认识陈独秀的这个观点?(一分为二评价法)
参考答案: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力图通过新文化运动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国家富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陈独秀过于相信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救中国的前提是反帝反封建,这是他这一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9.简评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分阶段评价法和一分为二评价法相结合)
参考答案:抗战初期国民党积极抗战,正面战场是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战的主力,作出了巨大牺牲,粉碎了日本速胜的阴谋,迟滞了日本侵略,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但片面抗战路线使国民党丧师失地,使中华民族蒙受巨大损失。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和后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日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全面抗战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
10.怎样评价圈地运动?(一分为二评价法)
参考答案:圈地运动既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在这两种作用中,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占主导地位。
11.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阶段评价法)
参考答案: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进一步摧毁了封建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秩序,传播了革命思想,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拿破仑的后期战争侵犯了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各国人民财产,激起反抗,导致失败。
12.如何评价原子弹在对日作战中的作用?对日本人民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悲剧应如何认识?(一分为二评价法)
4.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政治解题方法 篇四
一、组合拳——各类题类解题方法汇总:
(一)解所有的题(客观与主观题)都应遵循的方法。
1、 规范的审题思路:
(1)原则:细心、耐心、认真、审慎。
(2)过程:五部曲
一看。看哪里?设问,怎么样看?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二抓。抓什么?怎样抓?有哪四个常用方法是什么?抓关键词;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号法。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也看到,我国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具体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上讲,就是要坚持 首尾法排除B和D,在尾抓“突破体制性障碍”得出C。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平等发展
C.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都可以利用
D.股份合作制作为公有制主要的实现形式
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正式执行。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发出通知,明确要求救助管理站所在地财政部门必须把救助管理站机构经费和专项救助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对于一些地方救助任务重、同级财政部门安排经费有困难的,由省级财政部门给予适当补助。材料说明词语频率法A。
A.国家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使国家的职能得以实现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C.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
D.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204月8日,长虹公司宣告:长虹“精显王”背投彩电全线降价,平均降幅25%,最高降幅40%。霎时间,中国高端彩电市场硝烟四起。前,索尼、东芝等合资名牌垄断了中国背投市场,由于图像模糊、屏幕闪烁,总销量仅几万台。,长虹推出图像清晰、稳定的“精显王”,使背投市场迅速启动,年销量50万台。这一变化说明A(引号法)。
①生产决定消费 ②生产为消费提供⑽汛丛?SPAN> 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④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三领。领什么?领悟出题者的意图——考什么原理。
四想。想什么?(哪二个术语?想到后能自觉运用解题吗?)想政治术语即:书本术语和时政术语
(1)怎么样想?准确、完整地想--五扣。扣什么?扣题目的材料想。
怎样扣?引用材料后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一原理。
你平时有严格遵循这些规范的审题思路解题吗?你最欠缺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改进?
2、科学的解题步骤——五子登科法(本人最欣赏的解法总结,由厦门松柏中学孙鲁越老师归纳)。有哪五子?
戴帽子——点题啊;观点明确啊;
标号子——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啊;
采点子——术语到位啊;(热点术语也别忘掉!语言可以简明,但不能只是骨头)
扣料子——扣住题眼啊;引用材料啊(分数就在材料中)
挖坑子——多角度思考啊!(空间有限,应详略得当)
你平时有严格遵循这些科学的步骤解题吗?你最欠缺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改进?
3、 塑造完美的答卷——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塑造答卷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怎样塑造答卷的“外在美”?表述清晰整洁,段落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
怎样塑造答卷的“内在美”?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
(二)解具体题型应注意的问题:
1、 单项选择题
(1)组合式选择题:选齐对的,排除错的和无关的(这是一般单项选择题也运用的方法;注意要认真圈划材料才能找准是否有关)。
(2)在做选择题中的“表明”题时应选择本质的普遍性的选项,不能选现象化的特殊的选项。
(3)做因果型选择题时,记住套用“因为…………….(选项内容),所以……………(题目材料内容)”方式后,看是否同时具有先行后续和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如:
我国农村改革20多年来,在农村集体经济中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经营体制 C,D是结果非原因。
A、改变了农村经济的所有制性质,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B.使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使集体经济改变为家庭经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4)凡是考核二者或三者关系的选择题,千万要注意:只能选二者或三者关系表述正确且齐全的选项。如:回顾改革的历程,每一次的开放都为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从争取加入WTO到加入之后遵守其规则;从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部门,到打破垄断、鼓励民间投资,其中的每一个理念,每一项措施都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迈进的步伐。这说明了:B(首尾法+只能选二者关系的内容)
A、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B、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
C、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D、改革必须采取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办法
(5)注意保持题干与题肢之间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6)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它们各自观点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物辩证法:主张用矛盾、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如:
教育部决定从年起起时间提前一个月,定在每年的6月7——9日,这一决定体现的唯物论的原理是A。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 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7)哲学原理不等于方法论,原理探讨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探讨的是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
(8)哲学道理、寓意包括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哲学启示则主要指方法论(对以后的行动有什么指导作用。
(9)在碰到“只要……就……”和“只有……才……”这类题时,其主体如果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时就要小心了,其表述一般是错的。如:只要加入WTO,就能解决我国国企的深层次矛盾。
(10)注意共同与分别的区别。
(11)在做“作用”与“反作用”;“决定”时,认真看清题肢有没有“于”这个词,有与没有意义可是完全相反的哦。
2、 不定项选择题:
(1)看选项——排错
(2)圈划题眼——排异,排重,排倒,对口(主体或外延相一致)。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意味着C。
A.政府不能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要充分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C.政府的主要工作是维护市场秩序 D.市场调节存在自身的弱点和缺陷
美国安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以来,华尔街似乎就一直没有太平过,6月25日,世通公司又爆出38亿财务欺诈案,世通公司向纽约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创下了美国破产案的历史新纪录。曾几何时,美国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但一个接一个的财务丑闻,让“诚信”二字在华尔街蒙受耻辱。上述材料体现的经济学原理是D。
A.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交易的重要内容
B.如果缺乏诚实信用,市场交易秩序就得不到维护
C.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D.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3、 辨析题。高考中一般辨析题有哪二种类型?分别应该怎么样处理?
第一类型是正误混杂型,处理方法是分点分段分别说明后在总结时立正确观点。
第二类型是条件欠缺型,处理方法是补充各种条件分点分段分析,最后指出其错误的根源。
4、 图表题。审题做到“七个相结合”,解题做到“三从三到”。
(1)“六个相结合”是指:①是把图表和试题的其他设问相结合;②是将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内容相结合;③是将图表和图表外的注释相结合;④是把纵读和横读相结合;⑤是把图表和试题的其他材料相结合;⑥是把图表和试题的其他教材相结合。
(2)“三从三到”是指:①从数字到术语;②从现象到本质;③从理论到实践;
“本质”和“术语”是同学们最容易忽略,又是我们通过努力最容易拿到的分数。不同事物比什么?比出异、同,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同一事物比什么?比出变化与趋势。通过以上比较所得的结论都是“现象”答案不能到此为止,必须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得出书本术语或者是时政术语!!!
在解图表题时不需要对年份进行再现,但对一些特殊的年份要指出其特别的内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唱着《东方红》”,在政治上站起来了。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唱着《春天的故事》”,在经济上逐步富起来了。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形成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中国人民在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唱着《走进新时代》”,在国际地位上强起来了。
1992年——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召开,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作为指导思想。
19——提出国企改革三年脱困。
——十六大召开,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作为指导思想。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修改宪法。
——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进入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同志为核心(胡锦涛同志开始集党、国、军大权于一身)的执政时代。
:我国进入总体小康。
:我国进入全面小康。
5、 解意义题时坚持做到哪“三从三到”:① 从直接到间接;② 从经济到政治。即一般答什么?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③从国内到国际。即一般答什么?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6、 在做“A就是B”类题时,先将A和B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本质特征表述出来,然后将A和B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和“同”,从中作出判断。如:
瑙鲁的泥土能成为商品,根本上讲是因为C。
A.瑙鲁缺少泥土,进口的泥土满足了该国农业生产的需要
B.存在着矿产品与泥土的物质交换过程
C.这种特定用途的泥土经过了人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
D.没有泥土,就没有瑙鲁的农业生产
7、 在做没有说明用哪个年级或哪一部分知识解题的题时,必须坚持:“各人自扫门前雪”原则。
8、 做现实题时注意得出对国家的或自己的启示。
9、 做漫画题时要特别理解好点题的文字及画面的反差。
10、做二位人士的题时注意:一般是二人各有二个观点,对错各半,将二人的观点扬长避短就可以了;做三位人士的题时注意:最有可能是前二人的观点对错各半,第三人做正确的总结;做四位人士的题时注意: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1、注意基本业务与基本职能的区分,凡是此外之前的是基本,此外之后的是非基本。如,政策、人民币、国库是人行的基本职能,但外汇和黄金不是央行的基本职能。
12、在解选择题时注意选项中的如果表述有“和”注意其前后内容是否都表述正确且的题目有关。如:目前,国家出台了《2003-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有利于C。
①保障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②保障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③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与消费质量 ④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①②④
在做到一些没有学过的知识,但又和书本知识相类似的题时,可以使用迁移法——将书本中已知的知识推断出题目中类似的知识,如:
对国际价值理解正确的是:本题可以参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知识来解题BC。
A、在世界市场上,不同国家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国际价值
B、在国内市场上,人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在世界市场上,价值由世界劳动平均时间决定
C、在世界市场上相对国际价值来说,各国互不相同的国别价值是以“个别价值”的身分出现的,因而不能作为计量国际价值的尺度
D、世界平均劳动的单位是各个国别价值的平均值
相类似的题还有,世界各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时都会出现腐败,因而我国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反腐败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我国也如此;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国也不能置身其外。
在做题时注意“手段”、“途径”和“目的”的区别
散手拳——应联想的相关知识和易混知识的零散精髓心得:
经济常识部分
供求与商品的价格是相互影响的!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供求。²
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大小之别,只有优劣之别。
见到价格只能从价值和供求方面寻求答案,不能从使用价值处想。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决定纸币发行的数量、面值、但无权决定纸币的购买力(面值的纸币代表多大价值由纸币的发行量决定)。
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一般地说,² 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④政策性调整,国家的保护价、指导价等理顺价格关系的措施会引起价格上涨;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货币的二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它们的区别方法有二:是否需要真实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真实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真实的货币;关键词不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关键词有买或卖等相关字眼,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的关键词有与价格相关的关键词如价格、定价、贵、贱、便宜。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但其本质不是商品。
纸币只能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职能,因为必须要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执行这两个职能。
对待货币态度要辩证,即既要反对拜金主义;又要反对鄙视金钱,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既反对拜金主义,又反对鄙视金钱²。
见到经济活动(如怎么样增加农民收入;怎么样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怎么样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等)一般从三个方面来想:国家、企业与个人。
见到市场经济应想到面向市场、价值规律、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
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① 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要求,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经营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② 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科技;③ 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④ 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⑤ 效益:努力降低成本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⑥ 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⑦ 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公有制。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主体、主导与被支配的关系;但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平等地进入法律、法规没有禁入的行业与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将有利于:B
①非公有制经济能更多的参与到国有经济的改革中 ②强化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③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发展 ④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A.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股份制(不是股分合作制)要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但不是所有国有企业都要实现股份制注意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²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地位区别。
按劳分配属于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其适用范围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以外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不属于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如: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其“统一性”在于:D
①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它们都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③它们都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它们都是与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相联系的B。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成功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即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商品。应该在此基础上再来谈经济效益的地位,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通过科技、管理与素质等手段减少投入,增大产出。在选择题中判断经济效益是否提高既要看利润是否提高,又要考虑投入有否降低——定义和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公式是判断标准。
适当的公民储蓄利国利民,但公民储蓄太多和太少于国于民都不好。
走城镇化之路是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之策,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业的根本之策,科教兴农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
商业保险是建立在商业原则,不是自愿原则基础之上。
公平等自愿的原则是劳动合同订立的核心原则,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是遵守法律和法规。
计算个人所得税时要注意减去免征额并分段计算。或用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
1 不超过500元的 5 0
2 超过500元至元的部分 10 25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45 15375
正确的消费观是既要反对超前消费;又要反对抑制消费,做到适度消费。
在市场交易的四原则中,注意四原则的地位勿张冠李戴。公平原则着重强调的是“斤两足”,诚实信用原则强调是“真实”。
WTO的最重要原则是非岐视原则(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不是非关税壁垒原则。
在涉及经济全球化时,不要用经济一体化这一词。
引进外国的资金不是越多越好,引进外国的技术不是越先进越好,应该怎么办?注意“适用性” 的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以能够消化、吸收、提高、创新为好。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及“平等互利”原则。
在经济常识中见到动力要想到科技,在哲学常识中见到动力要想到矛盾。
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各国都在探讨这中,都尚未建立、形成。
参加社会保障的人员与保障的对象是全社会成员,不是社会保障线以下的人或是残疾人,但它只是保障被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指:
A.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
B.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
C.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D.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情况下,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并没有改变其集体经济的性质。市场机制就是指商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即商品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如:
在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的同时,还运用了价格杠杆,国家调整黄河下游引黄渠道水价,农业用水价格提高了一倍,工业用水价格提高了11倍多。这一手段促进了人们节水意识的提高。这充分显示出A。
A.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B.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价格机制
C.中央定价是我国价格形成的主要方式 D.我国政府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
国家的统一定价体现了计划手段。如:从年3月,我国开始对黄河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流域各个省区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分配水量,再由各省区负责分配用水。这一措施属于A。
A、计划手段调节 B.市场手段调节
C.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D.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提供短期贷款,后者提供长期贷款。
市场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优化合理,但并非都是优化合理,也可以使社会各部门的生产忽大忽小,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
哲学常识部分
运用哲学常识解题时应注意世界观原理与方法论的统一。在做选择题不能确定某一世界观原理或方法论要不要选时,可以反过来考虑其对应的方法论或世界观原理可不可以选,可以的话,选,反之则否。
符合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的材料也符合实事求是(一般二者是同时表述的),也符合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理与方法论。如:考虑到欧元国的现状,各国规定欧元现钞流通后,欧元国旧币仍要继续使用一段时间,欧元区各国中央银行在回收旧纸币的期限是十年,上述做法符合的哲理有A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事物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想问题、办事情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意识(主义、思想、理论)出发,不能从人民的愿望、利益出发!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目的、归宿。区分好出发点与落足点。
意识的产生必须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二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且二者在意识产生时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前者是根源、关键,后者只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绝对不能说:意识的产生依赖于人脑,只能说意识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
凡是三者或者以上的都可以用联系的观点来解题。
凡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都体现了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为人类造福。但并不是改变联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起作用又是需要条件的,所以人们不能改变联系本身,但可以改变联系起作用的条件,让联系起作用或不起作用。
任何事物必定与他事物有联系,但并非任何二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见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应用联系的观点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来解题。
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虽然人类不能改造规律,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
有因必有果,即使是毫无结果,这里结果就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毫无结果”
所有的转化都需要条件。如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不是根本动力,根本动力是内因
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一定是内因:如:为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中央确立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鼓励有优势、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是A。
①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②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③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水平的要求 ④因为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 ⑤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由之路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④
再如:对外开放是振兴中华的基本立足点;实施“走出去”是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根本性措施,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我国经济发展中依赖外国的资金与技术;我国、外国货币的升贬值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广告比商品的质量、服务更重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解题方法:
(1)前提法;(有什么区别?主次矛盾前提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前提是只有一个矛盾)。
(2)方法论法(有什么区别?主次矛盾是讲做,解决问题,矛盾主次方面是讲想,分析问题)。
(3)关键词法(主次矛盾有哪些关键词?弹钢琴,以……为纲。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画龙点晴。牵牛要牵牛鼻子。抓关键。抓中心。抓根本。抓重点。抓症结。抓要害。抓中心。抓核心。抓大放小。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家有千件事,先办紧要的。打蛇打七寸。矛盾主次方面有哪些关键词?本质。性质。主流。主体。抓支流。抓根据。大多数。极少数。瑕不掩瑜。赵人留猫。
凡是结构调整都符合事物在构成方式上的变化引起事物的质变(发展)。
发展是质变,但质变未必都是发展。
新事物对旧事物是“扬弃”不是抛弃。
在做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题时,应两者同时具有。如:考虑到欧元国的现状,各国规定欧元现钞流通后,欧元国旧币仍要继续使用一段时间,欧元区各国中央银行在回收旧纸币的期限是十年,上述做法符合的哲理有A。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事物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事物发展是螺旋式、波浪式上升的,不是直线上升也不是循环往复的。
在用实践与认识解题时应注意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地思考二者的关系。如: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区分好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是因为认识才能回到实践得到检验;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
世界是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理性认识未必比感性认识正确。
哲学都是有哲理的但未必都是正确的。
哲学、理论未必对实践都有指导作用,指导作用是指正确的促进作用。
任何人的活动都有意识的指导,那怕是盲目的活动也是有错误认识的指导。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即是实践),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二个:(直接经验)参加实践和(间接经验)读书,这二个途径各有什么优缺点?前者记得牢记得久,但费时费力费费;后者省时省力省费,但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将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学习中要将两者相结合,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实践。
政治常识部分
在运用外交政策知识解题时应和国家性质、国家的对外职能、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结合起来。如: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不单体现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坚持对外开放这一长期的基本国策,也体现我国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对外职能;我国坚持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其他国家无权干涉应和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知识相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职能具有维和职能,所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资本主义国家则有扩张侵略职能,所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会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构成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解决台湾问题不适用我国的外交政策。但对外国干涉台湾问题则要运用我国的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基本目标、基本准则)来谴责驳斥他们。
我国有五级政权,最基层的国家机构是乡镇,村委会(村民自治委员会)、社区都是公民的自治组织,都不是国家机构,都不能履行国家职能,公民依法对其行使的监督,都不是行使政治学所讲的监督权,但属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元首不是个人权力的象征,而是一个国家机构。
国家职能只能由国家机构履行,其他机构、团体都不能履行国家职能。如党派(中共、各民主党派)、政协、社会团体。
我国国家主席不是个人权力的象征,而是最高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单独行使权力,必须和全国人大共同行使。
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这也是依法治国应有之义(国务院是广义的立法机关)。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相互监督的关系,但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监督的关系。
中共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只是政治上的领导,不是组织上、业务上的领导。
国家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有特定的含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特指选举和被选举为人大代表的权利,不包含其他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如选举和被选举为国家领导人的权利;监督权是指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所以对公、检、法、政府的监督是监督权的应有之义,但对村委会和社区的监督,对非国家机关的检举、举报(如某个好公民检举、举报其他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不属于这里所言的监督权。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答出各自的地位)。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对国家的管理权,而是通过人大代表来行使管理国家事物的权利。
人大代表只能而且必须代表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不能代表他个人和他所在的民主党派(假如他是民主党派人士)的意愿和要求。
制度建设是党建的治本之策,加大打击力度是治标之举。
原则不等于事实。原则是指国家制定政策必须符合的要求。所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平等原则,是指国家制定所有的民族政策都必须符合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要求,但并非指各民族已在各方面实现了平等(如经济文化方面尚未实现平等),但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已实现了平等,表现在哪三方面?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第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我国加入条约不等于与他国结盟。结盟是指加入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军事性的对抗性的排他性的组织;我国目前加入的条约都是符合联合国的宪章与原则,体现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非军事性的)合作的(非对抗性的)组织。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守法、执法上一律平等,但在立法是不平等的,国家的立法(还有路线方针政策)只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
阶级斗争在我国仍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凡是违法犯罪活动都属于阶级斗争的敌我矛盾。
除非暴发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我国的中心工作都是经济建设,主要矛盾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千万不要被一些突发事件所迷惑,如认为防“非典”、防禽流感、抗击当时的天灾人祸(洪涝、旱灾、风灾、地震……)是当时的中心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主要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C。
①表明我国一切工作必须围绕扩大就业来展开 ②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凡是见到有“政府”、“部”、“委”的机构判断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公安机关(公安部)属于国家机关中的行政机关。五级政权的简称+“委”判断为中共组织。
凡是国家的知识应联想到: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执政为民等知识。执政为民。
凡是涉及中共的材料,应联想到: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宗旨,为什么、怎么样加强与改善党的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个代表”。
国家、省、市、区领导是指其中的党领导和国家机关(主要是政府领导)人。
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是唯一方式,因为我国决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使用武力条件有三:台湾当局宣布独立或“公投”时;台湾当局对统一久拖不决时;外国反华势力介入时。
民族、宗教与国家政权是紧密联系的,因而国家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执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国家政权稳定。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发展程度上的区别,而绝无优劣之分。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国家修缮宗教庙宇是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文物,并非鼓励宗教发展与鼓励公民信教。
宗教组织的状况发生了变化——由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转变为爱国守法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但其本质仍是是对人民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没有发生变化。
我国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三自一爱”方针是“自传、自治、自养,爱国”。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要求宗教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活动准则上要求宗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行为准则上要以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不是要求他们思想上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国家之间有共同的利益,不等于所有的利益都相同,也不等于根本利益(统治阶级长远的利益)相同。
“本质”一词内涵:“质”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征。“本”事物重要的特征。因而“本质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最重要的特征。在有关见到“本质特征”的高三知识时,一般要将该知识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最重要的特征。
只有中共时,使用中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在有中共与民主党派是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不等于共同制定、共同决定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人大代表的产生是选举,政协委员产生的办法是推选。
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中共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
恐怖活动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但不是主要障碍。
高三中运用得最多,最有高三特色的解题方法是“阶级分析法”;凡是见到高三知识中的“性质”、“阶级性”、“阶级性质”等字眼时都要运用“阶级分析法”解题。这样运用“阶级分析法”:指出其为哪一阶级服务,除了政党以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论证过程:除政党外,都是从经济基础性质决定国家性质,再从国家性质决定所到高三所学过的其它政治制度、法律政策等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政党阶级性的论证过程:指出任何政党都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进而说明判断政党阶级性的依据是看它在实践中所体现的阶级利益。再从其在实践中所体现的阶级利益判断其阶级性质即可。
请同学们将高三内容填写在右边的图中,形成知识树。
注意:有哪一知识是例外,为什么?(政党,因为政党可能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也可能是代表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本知识树对我们做我国的国家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制度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高效阅读政治课本最有效的8种方法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一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商品是劳动产品。简单地说,商品就是劳动产品。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商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要义。(2)第一修饰词:交换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也就是说,商品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那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商品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例如,随着我国信用卡使用的快速增加,信用卡领域的违法犯罪也随之增多。我国信用卡使用快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江苏学业水平考试考题)
A.使用信用卡能够节省交易费用 B、信用卡的功能全面,收款手续简便
C、个人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加强 D、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时的统计,仍然有32%的学生做错。其做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们书上还有诸如: 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他们都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5.历史主观题解题方略 篇五
第一部分知识点总结(按主体总结)
一、公民
1、我国人民民主的两个特性:真实性和广泛性P52、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3权利4义务P8-9)
3、公民的政治参与(4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 2课)
4、处理公民和国家关系的三大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P10
二、国家机关
1、国家性质(国体)P5
2、我国政府的性质(P37)、宗旨、工作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P39)
3、国家职能(或政府职能)4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P37
4、政府权利的行使要依法行使和权利监督P44-46
三、党
1、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P63
2、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P64
3、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P67
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代”本质 P67)
四、国际社会
1、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P94
2、和平和发展主题 P99
3、国际新秩序P100
4、国际竞争的实质P102
5、我国的对外政策—对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内容)P106
五、民族宗教问题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P72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和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733、我国宗教政策 P80
六、两会
1人大代表的地位、权利和义务P56-57
2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构成、职权P55
3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的性质、地位、作用、组织和活动原则P59-60
4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作用)P71
6.历史主观题解题方略 篇六
一、学生解答主观题时的常见错误(一)审题不清。
对材料的中心思想、层次把握不准抓不到材料的主旨从而用错观点或者只沾一点儿边。(二)照抄照搬书本知识没有联系背景材料。
对材料型主观题没有理论联系材料既有原理分析又要结合材料而是原理与材料脱节泛泛而谈。
(三)分不清主次。
答题主次不分层次不明不该答的也答上费时费力却没有成效。
二、题型分类
按设问角度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什么”为主的问题。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解题思路为
(1)反映了的现象包括经济现象或政治现象注意分别反映和共同反映的不同侧重从材料和图表中直观看到的注意层次性。
(2)说明了什么问题包括实质或本质。需要自己总结出来一般而言要一分为二既有成就又有问题往往是纵向有进步横向有差距。(3)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包括原理和方法论。(二)“为什么”为主的问题。.……
1的必要性常见设问语气有……的理由……的依据……的原因解题思路为(1)理论依据常见语气为……决定的(有时也称为必然性)(2)现实依据从正面看常见语气为……需要……的客观要求。从反面看主要是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危害。(有时也称为紧迫性).……
2的重要性包括地位、作用、意义。常见语气有……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有利于……。
(三)“怎么样”为主的问题。
1.设问常为有什么意义影响如何
2.解题思路(1)从内容上意义可包括经济意义(国家、企业、消费者)政治意义(国家、党、公民、人民)现实意义(热点)。
(2)从逻辑上讲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微观到宏观从地区到国家再到世界(内到外)。3答案特点正面材料习惯用有利于……的语气反面材料习惯用损害了……。(四)“怎么做”为主的问题。
1.设问语气为如何做到……、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如何处理……。
.2答案特点这是问答题中要求最具体作答的设问一定要把课本理论和试题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3.哲学上的题目往往以方法论为主。(五)常见的设问。
1.如何认识如何看待某种现象可看成上述四种设问的综合。答案包括(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实质是什么
(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包括理论依据、现实依据。(3)有什么影响积极、消极作用及地位如何等。(4)如何解决采取的措施、解决的方案。注意
(1)具体题目不同答案的侧重点就不同有的可能以分析原因为主有的可能以解决措施为主。
(2)如何看待可分成两层看———怎样认识、待———怎样解决。2.得到什么启示(启发)。
答案包括(1)谈谈对材料的认识———启示是什么(2)如何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启示怎么做
(3)答案语气启示我们……、要求我们……、做到了……。
(4)哲学角度最常见启示是什么———原理、方法论———启示怎么做
三、解题注意的问题 一审题要准确。
审题一定要仔细明确题目的要求否则就会答非所问。分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的设问角度,分清政治学科内经济、哲学、政治的不同范围。二解题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答成纯理论,没有本题的材料,也不能只答材料,丢掉课本理论,要作到二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三答题要规范。
1.答案段落化。答案要注意分段。
2.段落要点化。答案要简明概括抓住要点。答案力求清楚有层次没有必要在某一点上花费很多的笔墨一般三四句即可。同时力争多角度考虑一般不少于两个要点。
3.要点条理化。应用知识点要有条理一个主观题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知识点之间不能相互串门。正式答题之前可利用草稿纸先列出提纲以增强答题的逻辑性和规范化。
4.语言科学化。语言要严密,使用科学术语,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楚。
7.历史主观题解题方略 篇七
一、原因 (理由) 类
在原因 (理由) 类主观题中, 原因 (理由) 一般是指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在试题中往往直接表现为“为什么”, 也可以表现为“必要性”“理由”“这样做的依据”等。
例如: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 说明省委、省政府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实事扎实开展工作的依据。
对策:回答本题, 需要从党、政府两个主体的角度分析原因, 涉及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及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等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围绕设问主题结合材料分析。
二、措施类
试题一般以“如何解决”“采取什么措施”“怎么办”等形式出现。这类试题有的指定了特定的行为主体, 如党、国家、政府、某职能部门、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有的则没有指定行为主体, 需要同学根据试题内容自己确定。
对策:一是看材料围绕什么设问展开, 确定答题范围, 找主体, 看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及原理, 再以此为基础上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二是联系教材, 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三是联系时政知识, 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体现类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材料是如何体现道理的”“运用什么道理分析材料”等。
对策:
(1) 要审清题意, 抓住设问的规定性。“如何体现”四个字, 意味着应该从材料与知识的结合来作答, 体现“怎么做”。“体现了哪些道理”, 只回答教材知识即可。
(2)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利用经济、哲学、政治原理加以分析。
(3) 答案组织一般可按“原理+材料”进行。
四、启示类
试题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 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不同角度的启示。
对策: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 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原理, 二是要求我们在原理的指导下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 偏重于回答“怎么办” (方法论) 。
五、意义类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 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 常见主体有市场、国家、企业、消费者等。
对策二: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 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 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三: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 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六、五种常见哲学设问题型的方法突破类
题型一:运用所学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对策:此类题型的特点是哲学单原理应用, 结合材料分析原理。
题型二: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对策:围绕设问主题, 结合材料分析,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寻找体现了哪些原理。
题型三: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
对策: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而是需要考生自己体会、分析。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内容”。
题型四:指出上述论断 (措施) 的哲学依据。
对策:此类题型是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得出某些论断的原因。注意把握材料, 体会材料所反映的哲理, 根据反映的哲理分析哲学依据。
题型五:是如何做到××的?
对策:此类题型的特点是材料不问“是什么”和“为什么”, 而是考查“怎么做”。最常见的设问有“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如何坚持矛盾分析法的”“如何做到从实际出发的”“如何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等。
8.高考哲学主观题解题技巧初探 篇八
一、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需要考生自己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思考作出判断。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答题技巧:学生在作答时要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学道理,原则是逐句排查,不放过任何与哲学原理相关的关键字词,原理要宁多不少。
例题:(2015·北京卷)
38.(36分)某一生物学教授将研究课题开发成一款用氨基酸组装成蛋白的游戏,向全球的游戏玩家开放,一个困扰了研究者15年之久的蛋白结构,仅仅10天后就被破解;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在百科全书网站参与贡献内容、修订词条,共同创造和分享海量的知识;百万名网友参与“让爱回家”行动,筹得230个红包和50多张回乡机票,帮助近300个家庭羊年春节团圆。
(1)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连接把自己变成了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物种”。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用所学的哲学原理说明理由。(10分)
解题思路:这个题设范围虽然很广,涉及整个哲学这本书,但是通过分析材料的内容,还是能够限定范围的。比如,整体和部分、量变和质变、系统优化、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以及联系、发展等。
二、材料是如何体现哲学的某一原理的
这类题的设问有明确的范围,答案要运用给定的原理来分析和阐述材料所涉及的某一问题。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要非常清楚哲学的知识体系,对每一个模块的知识范围都要熟悉,否则就会答非所问。
解题技巧:学生审题时要注意不同文字表述的差异。比如,联系观点与普遍联系观,矛盾观与矛盾的观点。文字表述上的差异将直接导致答题范围的不同。学生还要按照“原理+方法论+材料”的格式来作答。但要得高分还要注意,要把原理和材料分析相结合,理论尽量使用教材中的规范语言,避免口语化。
例题:(2015·山东卷)
42.(19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9分)
解题思路:本题是从单元名称出发来限定原理,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物质、意识和它们的关系,客观规律,实践和认识这些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筛选所需原理,实质上就是实践、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
三、运用某一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材料
这类题的指向性很明确,答题时关键在于对知识的记忆是否准确。
答题技巧:为了避免答题不完整而失分,答这类题时,最好根据考查的辩证关系本身包含的几个层次,分别作几个点来答。每个点分别按照“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的思路作答。
例题:(2015·山东卷)
43.(15分)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化为心,外化为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你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热心搭把手。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肩负起一份道德责任,就会将社会的道德责任水准托起一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2)根据材料二,运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诠释个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意义。(6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对这一原理的内容进行分解,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个方面,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促成质变”。然后把这些原理、方法论与材料中的信息结合分析即可。
四、运用某一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来分析材料
这类题的设问,范围较广泛,难度高,主要考查的是哲学四个模块的方法论。它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把握知识点本身,还要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从材料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有效信息,按照一定的条理把它系统地表述出来。
答题技巧:想要答好这类题,可以说功夫在平时。常用于出这种题的知识点就那么几个,在平时做题时注意留心这些知识点都如何考查,梳理出一个基本的答题模式。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出几个要点要求学生掌握,答题时再根据题中材料依次进行判断和选择,按照理论加材料分析的格式分析要点,逐一作答。
【历史主观题解题方略】推荐阅读:
中考历史主观训练题06-23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政治生活》主观题精练与政治主观题答题方法08-08
体育专业主观题11-16
历史选做题解题方法09-17
高一期末主观题训练08-08
主观题练习有答案09-28
全国卷哲学主观题10-03
2019考研时政主观题11-07
0210年行政法主观题06-25
浙大unit6主观题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