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地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

2024-07-01

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地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通用7篇)

1.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地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 篇一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

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

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61.51%;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2.1%,女劳动力占47.9%;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71.8%,女劳动力406人,占28.2%;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75.6%,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24.4%;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91.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8.3%。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18.76%;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81.24%。曾经参加培训的235人,占22.4%,未曾参加培训的815人,占77.6%。

从转移去向看:京津地区207人,占19.71%;长江三角洲地区207人,占19.71%;珠江三角洲地区147人,占14%;省内东部地区294人,占28%,其它地区195人,占18.57%。

从转移人员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类看:男777人,占74%,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577人,占74.3%,在36—60岁之间的200人,占25.7%;女273人,占26%,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207人,占75.8%,在36—50岁之间的,占24.2%。小学文化107人,占10.2%;初中文化856人,占81.5%,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87人,占8.3%。

从职业、工种及收入分类情况看:建筑工229人,占21.8%,月收入1100元左右;电汽焊工54人,占5.1%,月收入1200元左右;电子231人,占22%,月收入1050元左右;服装31人,占3%,月收入860元左右;汽车驾驶26人,占2.5%,月收入1500元左右;保安22人,占2.1%,月收入850元左右;铁路施工7人,占0.7%,月收入1160元左右;缝纫25人,占2.4%,月收入750元左右;食品加工42人,占4%,月收入760元左右,机械(车工钳工)14人,占1.3%,月收入1100元左右;其它369人,占35.1%,平均月收入800元左右。

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特征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xx县农村外出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外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省内东部等地区,其它地区不到20%。

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据调查,xx县外出兼业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比重超过50以上。

4、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

2.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地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 篇二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33 作者:徐光春

近年来,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很大成效。到河南工作之后,我到一些地方对这方面的情况作了调研,深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加快河南经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具有战略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把发展劳务经济放到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去把握,放到战略地位上来谋划和推动。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劳务经济发展,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结构转化的过程。从产业结构变化看,表现为农业产值份额不断缩小,来自二三产业的产值份额不断增大的趋势;从就业结构看,表现为农业就业份额不断减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从消费结构看,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性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不断下降,非食物性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不断上升,通过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必然是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下降,二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份额上升。因此,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和农民的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传统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的过程。工业化国家的成功实践也表明了这一点。美国农业就业份额1830年为70.8%,1980年降至2%;日本农业就业份额1870年为84.8%,1980年降至10.4%。由此可见,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村劳动力追求更高的比较利益和自身发展机会的内在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农村劳动力自身增长速度超过农业需求能力产生的,又有由于土地等农业资源短缺、所需劳动力有限出现的;既有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形成的,又有由于技术进步、产业更替等原因引起的,等等,归根到底都表现为农村劳动力配置结构不合理或失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些富余劳动力资源被禁锢在土地上,不允许自由流动,劳动力无法实现合理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被逐步取消,在比较利益的推动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就不断地从报酬比较低的地方或行业向报酬比较高的地方或行业流动。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为寻求更高的劳动报酬和更好的发展机会,一部分有胆有识的农村劳动力自发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依靠他们自己的手艺和聪明才智获得了比他们在家务农相对较高的收益,逐步富裕起来。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以期获得超过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报酬,尽快富裕起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增长,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推动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为我国发挥劳动力富余这一比较优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无论是制造业、建筑业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会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呈扩大之势,这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凭借自己的自然优势、技术专长等转移就业创造了岗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三产业将迅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都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第三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吸纳的劳动力也比较少,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8.6%,远低于50%的世界水平和40%的发展中国家水平。要使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员比重都达到50%,差距不小,发展潜力也非常大。可以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增长的客观需要。

从河南目前情况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条件。2004年底全省乡村人口6908万人,占总人口71.1%,农村劳动力4700万人,据测算,农村富余劳动力2800万人左右,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达1411万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562万人,占40%。去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为28.9%,考虑到技术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等情况,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20年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每年需要转移约1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任务十分艰巨、十分紧迫。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紧缺现象,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今年春节期间又出现“保姆荒”,这为我省加快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省近些年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整体较高,外出务工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一大批省内外知名的劳务品牌,河南民工已经在外界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我们一定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战略抉择,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加快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

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河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河南人均一亩多地,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粮价的余地不大、难度很大,农民仅靠一亩多地很难增收致富奔小康,必须把相当数量的农民分流出来,实现农民择业的多元化。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因此,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现在,河南许多地方的农民都说这样一句话,“出来一个人,全家就脱贫”。一个家庭十口人,都守在有限的土地上,致富非常困难,如果能有四五口人走出去打工,每年往家里寄点钱,他们的收入就会大大增加。发展劳务经济主要从两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外出务工收入主要是靠从农业生产部门分离出来而未完全脱离农村的劳动力创造的,他们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报酬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据统计,2004年全省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613亿元,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5%;外出务工农民人均年劳务收入4344元,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791元。新县是全省涉外劳务输出先进县,我到那里调研时了解到,该县目前每年境外就业人数已稳定在3000人左右,年创外汇近2000万美元,可使全县人均增收200元。罗山县彭新镇曾店村有2898人,外出务工人员就达1800多人,现在拥有50万元以上资产的农户已有近百户。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耕地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增加,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所以,发展劳务经济,对农民来讲,是“两头开花”,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可以说是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快又好、最为现实的一个办法。

发展劳务经济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条件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直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收益的一部分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外出劳务,极大地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有利于解决土地规模经营和耕地撂荒问题,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不仅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同时,由于外出务工者经受市场经济、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增长了才干,开阔了眼界,锻炼培养了一批经历市场经济风雨、见识了工业现代化的经营技术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分化出了以农民经纪人和商贸经营户为主体、有现代市场意识的营销队伍。他们走南闯北,架起了生产与消费、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目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处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必然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与资本、技术等要素相结合,将有力地推动工业化进程;同时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又将扩大对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就我国而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与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形成互补,既弥补了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资源不足,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因其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而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还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市场,促进了城市体制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然要求政府在户籍制度、教育培训和社会公共福利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利,这必将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力地促进城市发展。另外,劳务经济发展了,农村经济发展了,不仅可以加快农村非农化进程,而且方方面面也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发展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这对于贯彻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劳务经济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外出务工,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他们逐步摒弃了“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思想,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有的通过打工,受到输入地的技术经营管理的培训,其技术素质、工作能力大大增强,逐步成为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有的还当上了老板、经理。如在上海市环卫局务工的65名固始青年,因成绩突出受到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报道,他们所在的团组织被上海市委评为“先进团支部”,有的青年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早年到新疆从事水电安装的信阳务工人员李发忠,经过十多年的奋斗,现已成为管理1200多人的建筑公司经理,2001年被团中央、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授予“第三届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荣誉称号。外出务工者在城乡之间的大流动、大转移中,或者返回农村后,也将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推动了农村的开放和进步。许多外出务工者返回家乡以后,利用自己带回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办厂创业,促进了农村工业化,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到家乡办起了厂子,几年带富一个村子”,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太康县掌握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达3万多人,返乡后自己办厂创业的已有3000多人,间接带动了10万多人就业。农民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更为深刻。据了解,劳动力转移较多的乡村,青年人的文化卫生意识大有提高;年龄在23—26岁的青年,婚后只生育一胎的已很常见,计划生育工作难度明显减小。可以说,通过外出务工,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一些人通过外出打工增长了本领,回乡后当了村组干部,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了活力。农村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不断增强,又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河南来说,当前要重点把握好“四个结合”。

一是要把加强宣传和制定政策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各类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务致富”、“劳务光荣”的观念,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良好舆论环境,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外出务工;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让农民工放下包袱,轻装进城。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让进城务工农民在孩子就学、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和征收税费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

二是要把自由外出与有组织输出相结合。尽管劳动力的转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积极支持农民的自由外出务工,但也要特别强调有组织的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我在信阳了解的情况表明,有组织的输出效果比较好,农民工因为有组织而有保障、有靠山、心里踏实,也便于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健全的工作体系;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统筹考虑,将转移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管理;要加大规模劳务输出的宏观调控力度,重视联络和签订跨地区大规模的劳务协议,进一步加大境外就业市场的开发力度。

三是要把提高就业技能与树立良好形象相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在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上下功夫,更要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成立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增加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提高我省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要强化品牌效应,在培育农民工品牌上下功夫,靠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还要注重树立河南农民工的良好形象,教育他们热爱家乡、增辉河南;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和表彰河南千千万万外出务工者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如商丘市“见义勇为青年英雄”李学生等,对全省外出务工者产生示范效应。

四是要把加强管理与强化服务相结合。外出务工者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我们再用老思路、用原来管理农村和农民的做法已经不行了,各地要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管理办法。信阳市通过实施“金桥工程”,在进京务工经商人员中开展党的工作,使党组织在开发劳务经济,带领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各地可以借鉴推广。当前,我们还要按照中央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在进城务工经商的广大党员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他们“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转岗不转向”,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都能继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各级党委、政府要用关爱亲人的感情来关爱外出务工人员,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认真清理整顿用工市场,加强对民办中介机构的监管;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使用童工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务工环境。

3.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地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 篇三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材料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自治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检查组一行的各位领导到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将轮台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轮台县总面积147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辖8乡4镇3个农牧场、64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名,其

中富余劳动力名,今年自治州下达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2120人,劳动力转移收入550万元,农牧民人均劳务增收90元;全县干部总数3785名,其中县级干部34人,科级干部446人,少数民族干部2313人,女干部1481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178万元,比上年增长12%;完成农业总产值39149万元,比上年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12029万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812万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8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经济总收入2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740元,比上年增加304元;全县牲畜年未存栏万头。近几年,随着塔里木石油的勘探开发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轮台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加快了轮台的发展步伐。对此,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充分发挥油地协作优势,矿产资源优势,农业、水利资源优势,打破城乡界线,促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县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局面。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要做法

加强领导,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因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对此,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

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事关轮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县乡两级都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县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党委或政府一名副职领导任副组长,主抓此项工作,建立了各成员单位责任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劳动力转移工作,听取各乡镇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县委、政府领导经常深入用人单位、农民家中,调查研究,听取用人单位意见,了解掌握农民对外出务工的想法,并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认真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四是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组建了轮台县劳务输出服务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全县的劳务输出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针对农民就业观念落后、不愿走出家门是当前制约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个思想障碍。我们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宣传媒体和去年以来开展的部门干部包乡住村工作等方式,向广大农牧民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本乡本村涌现出的劳务创收典型户和国家相关政策、致富途径等,引导他们放下锄头,走向市场,并在全县范围积极营造鼓励劳务创收的社会舆论氛围,帮助农牧民逐步开拓视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了农牧民走出家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正常开展。

强化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技能支持

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虽然走出了农家院落,但由于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低下,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强化培训,对大

多数外出农民工做到了先培训、后就业。在乡村,主要开展以果树栽培、牲畜养殖、餐饮服务、农机具操作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农牧民技能,增强农牧民闯市场的能力;在城镇,主要开展以家庭保洁、餐饮、护理、维修等易就业行业的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各类人员名。多措并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宽阔的平台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近年来,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机遇,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坚持放开、放手、放活的原则,按照稳粮、增棉、兴畜牧、上园艺,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思路,提出城乡一体,三业并举,推进结构性调整,形成产业化的工作格局,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目前,全县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质 的变化,经济结构得以优化,一、二、三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调整到的::。以农区养殖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和以轮南白杏为主的林果业,特别是围绕畜牧业兴建一批饲料、皮毛、肉食、奶制品加工销售的流通企业和围绕杏等农副产品的加工企业的格局正逐步形成,可以说,轮台现正从传统的农业县向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化城市迈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有序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314国道和南疆铁路横惯本县大多数乡镇与沙漠公路交汇点的地缘优势,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争取上级支持,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积极引导农民上路服务,沿路发展餐饮业、商贸流通业等。比如阳霞镇作为自治区20个重点建设小城镇之一,紧紧依托农贸市场、干

鲜果批发市场、煤炭批发市场,三大市场有利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集贸市场拥有120个稳定商业点,1080个摊位,每逢星期天有近1000个商品交易摊点,其中60%为本地农民,月收入75万元;干鲜果批发市场从业人员近200人,年销售干鲜果1000余吨,年交易额500多万元;煤炭批发市场销售点100多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年销售煤炭近10000吨,交易额达到200万元。在集镇区及各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牧民个体工商户达到500余户。拓展了就业空间,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务工经商。近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出台了《中共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到开发区及工业区从

事二、三产业,给予减免1-3年的税费;凡在县城内购买房屋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可免费办理城镇户口,其子女入学、入托、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时,其在农村的承包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截止,我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634户,从业人员5034人,注册资金3669万元,私营企业发展100户,从业人员1371人,注册资金8581万元,个体私营经济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县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让更多的农牧民走出家门进城务工经商,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也为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制定了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有经营意识的农民充当农村经纪人,担负起推销农副产品的重任。比如大道南乡亚格巴

克村对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免征三提五统和义务工,极大地提高了富余劳动力出门务工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近年来,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轮台县实际,紧紧依托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大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力度,仅就引进工业企业19家,吸引外部资金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6670万元,比1997年增长%。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和投资环境日趋完善,这无疑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商业园区开发,各类企业的入驻投产,每年为我县提供约个就业岗位,这不仅缓解了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压力,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围绕石油产业,开展多渠道、全方位

服务,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空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是立足石油搞创收。随着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各乡镇都主动地与石油建立共建单位,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自家农田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跟随石油队伍,开展全方位的支油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围绕支油服务,从事保安、保洁、环卫、餐饮、宾馆服务的各类人员3000余人;从事公路养护、油气管道维护、机械修理等人员约人;从事石油勘探挖坑口的人员有1000余人,这些务工人员大多数为轮台县的农村富余人员。在此方面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增加农牧民收入。阿克萨来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较好,该乡自去年与胜利油田黄河固井公司轮台分公司合作,组织60余名农民10天装卸水泥3000吨,每人挣了350元。今年双方签订了1万吨的水泥装卸协议,仅此一项乡农民可实现增收50元。该乡

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引导劳务输出,许多农民尝到了外出务工的甜头,由引导变为自发行为,现在全乡有260人长期在外务工,加上零星在外打工的已有700余名农牧民,劳务收入人均达148元。二是立足农业内部搞创收。鉴于我县种植业领域劳动力滞留过多的状况,我们引导农民由从事种植业转向从事养植业、林果业,支持他们发展成为养植业、林果业专业户,不断扩大养植业、林果业吸纳农民从业的能力。积极鼓励农村的一些贫困户、劳动力富余户给养植业、林果业专业户和少部分种植业大户打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比如大道南乡的养植大户有大小牲畜头,常年雇佣名农民工,包吃包住,年劳动报酬在四千元左右;哈尔巴克乡种棉大户每年在拾花季节都要雇佣本乡乃至邻近乡村的数拾名农民摘花,摘花收入一般在两千元左右。三是走出去搞创收。县人事劳动部门在做好县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与区内外发达地

区建立劳务需求信息网络,及时通过劳动力市场予以发布,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务输出,先后向乌鲁木齐等地区输送保安60余人、话务员40余人、服务员40余人。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自治区推进农户小额信贷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按照自治区、自治州关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民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增强开展劳务创收的自觉性;三是健全乡镇劳务输出机构,开展劳务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劳动力需求信息,组织开展劳务创收和引导

劳动力有序流动;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和广度,提高农民外出谋生技能;五是进一步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

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解农民之所忧,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推动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再上新水平。

4.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地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 篇四

去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市各级政府采取得力措施,把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当作稳定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工作。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发展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益阳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468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有384万,农村总劳动力为182万,富自余劳动力约120万人。到6月末,全市有91.4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占富余劳动力人数的76.2%。据对55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外出务工人员青壮年比重增大。从年龄结构看:16岁到35岁的外出就业人员明显增多,至6月末为315人,占全部外出人员的81.4%,其比重较上年末提高6.6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人员由上年末的20人减少到7人。

2、外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地域分布看:今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务工的有257人,占外出务工人员近7成,其比重比上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从外出地区类型看:在省会城市务工的人员明显减少,由上年末的119人减少到81人;在地区级城市和县市城关镇就业的人员增多,其比重由上年末的61.4%上升到66.9%。

3、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逐步提高。尽管现在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但从发展趋势看,还是有所提高。到6月底,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人员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0.8%下降到60.2%,中专及以上人员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1.9%上升到14.2%。

4、务工人员从事二产业者居多。从三次产业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到6月末,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第二产业的有258人,占全部人员的66.7%。在第二产业中,有约八成人员从事制造业。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25人,占32.3%,主要分布在批零贸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行业。从事第一产业的只有4人。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呈企稳回升态势。去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农民工大量返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整体下滑,但到今年2、3月份开始回升。据对550户农户调查,到6月末,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尽管比上年末减少42人,但比3月底增加了17人,呈稳步回升态势。

(二)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情况。到6月底,全市返乡人员中自主创业人数为1.2万人,占返乡人数的5.3%。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蓬勃发展,更多农民选择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就业。

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主要特征:从注册登记类型看,农民工返乡创业以个体工商户居多。据调查,安化县申办个体工商执照的占8成多。从创办企业的科技含量看: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从主营业务涉及的范围看,发展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居多。从三次产业看:从事一、二、三产业的都有,如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商业、饮食、服务业及小型运输业等。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鼓励本地创业,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据550户农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我市劳动力人平外出务工收入为887.5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自主创业(从事二、三产业)人平收入为450.94元,增长50.3%。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出务工收入增幅减缓,但留在本地创业的增多,两项收入占现金收入的52.2%,其比重比上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市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单

一、就业能力弱,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从事脏累苦险等工种,风险大、付出多、待遇低。为改变这一现状,各级政府把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作为首要任务、重中之重来抓,面对市场需求,全方位开展培训。外出务工人员组织输送到企业厂矿接受岗前培训的同时,在企业管理、城市生活、大市场的熏陶下,个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全市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岗前培训、企业洗礼、市场竞争,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等方面普遍得到提升,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方面逐步发生了变化,逐步从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变。

(三)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目前,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和人才;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积累了资金,又培育锻炼了人才、积蓄了智慧,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改善了居住环境。我市有不少农民是靠务工增加收入来改善居住环境的,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都是以劳务经济为突破口奠定了建设的物资基础,务工收入投入占60-70%。二是带回了先进生产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内力吸纳。三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关键是生产发展。经过培训后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除部分已离开土地进入城镇居住外,无一不将所获得的现金收入带回家里发展生产,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四)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和集镇,使农村承包土地有序流转成为可能,大量的农村土地流向种田能手,为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市农用地(含山林、水面)流转面积143.6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8%。

(五)支援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目前,桃花江核电站、白竹洲水电站、益宁城际快速干道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等,急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到益阳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在这些建设工地上,处处可以看到益阳农民工的身影,特别是经过泥工、木工、钢筋工等培训后的农民工,更是深受重点工程建设的欢迎,在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支援了辖区内的各项重点工程建设。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存在三大制约因素

(一)农民工自身素质难以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各类企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用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进一步提高。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或技能单一,这种状况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更难以适应和掌握现代高科技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

(二)农民工就业不充分和本地企业招工难的矛盾比较突出。从全市“春风行动”联动大型招聘活动看,招聘现场爆满,但成功招聘的比例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农民工只想谋求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岗位,而自身素质技能却不高;二是本地企业招工条件苛刻、环境相对较差,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报酬不高,即使招进去了,也难以留得往。如赫山区今年3月份组织一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有78家企业提供了3500个就业岗位,但当场签约的只有1480个,一个月后回访,仅有600来人在正式上班。尤其是80后、90后的农民工,大多只想坐办公、搞管理,不愿下车间、当工人。因而出现有人没事做,有事无人做的尴尬局面。

(三)资金短缺制约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与其他创业主体相比,农民工回乡创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多一些,特别是资金问题。一是创业启动资金筹措困难。虽然返乡农民工积累了一定资金,但与创办企业所需资金比起来,可谓杯水车薪。二是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所需要的后续发展资金也较缺乏。有的企业办起来了,却因缺少流动资金而运转困难。由于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手续复杂,创办企业大多是租用场地,没有财产抵押,难以找到担保人,小额担保贷款未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贷款扶持对象,资金短缺、贷款困难成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路上的“拦路虎”。

四、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步发展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问题,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尽快建立健全引导促进机制。要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既要搞好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又要保证本地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对用工的需求,以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力度,把失业返乡农民工全部纳入政府公共培训范围,利用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把年轻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职教三年攻坚计划”,采取集中培训、依托企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和返乡农民工意愿,围绕当前失业返乡农民工转岗就业需要开展新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升级开展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高求职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同时要加强对返乡创业者的创业培训。创业不仅需要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创业素质。创业培训要聘请本地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讲授创业知识技能,指导他们如何创办好自己的企业,组织到创业成功的企业参观考察;并请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的同志讲授相关知识和政策。

(三)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对有创业愿望、有资金、有技术,并掌握一定信息的返乡农民工,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为他们搭建好创业平台。特别要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如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给予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等,吸引返乡农民工积极自主创业,使他们成为当地的创业致富能手和“领头羊”。同时,要推出一批自强自立、创业创新的农民工典型,推介他们的创业经验,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使他们既有事业成就感,更有社会认同感,起到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

(四)加大融资力度,化解资金瓶颈。一些返乡农民工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对他们来说,资金成为企业初创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而现有融资渠道和方式还不能适应小企业融资“少、急、频”的需求特点。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支持,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建立并发展壮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加强与有关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沟通,加大对创业项目实体的扶持力度,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贷款范围,由原来扶持下岗失业人员为主,扩大到扶持全社会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同时提高贷款额度,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办理程序。

5.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五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包括引导性培训和岗位培训。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性培训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和寻求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结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本身特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农民进城务工知识

包括农民务工前准备与如何寻找工作、如何维护合法权益、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遵守公民道德适应城市生活等等,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家政服务知识讲座

目前城市里面保姆市场紧缺高级的保姆人才,我们将联合京郊一些著名家政培训公司,开展有关家政服务的资源制作与培训,包括如何照顾老人、对待婴幼儿,如何礼貌接人待物,如何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各种菜系的制作等。.各种工种的初级培训

以相关涉农工种为主开展资源建设与制作工作,比如园林工,绿化工、农艺师等,还将与一些单位合作开展餐厅服务员、面包师、美容美发等课件资源的制作,以更有利的为进城务工提供准备。.相关法律知识

各种技能培训的法律知识的介绍,使务工者了解到更好的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培训情况:

6.扎实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篇六

发布机构:

强化培训 搞好服务

扎实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濮阳市农业局

(2006年7月15日)

濮阳市辖5县1区,82个乡镇(办),2973行政村,总人口356万,其中农村劳动力184.2万人,富余劳动力102.5万人。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采取多方联动、强化责任、完善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达到“一次培训、终生收益,一人务工、全家增收”的目的。2005年,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6.5万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200余期,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技能培训8000人,转移7860人;引导性培训16000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8万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3400人、引导性培训7950人,整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签订责任目标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举措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市里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市直农业、财政、劳动、教育、扶贫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输出的有关事项,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指导工作的实施。各县(区)也都成立了相应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市建立了上下贯通、运转协调的工作网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列为要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向全市人民承诺,及时将任务分解到县(区),市农业局和县(区)政府将任务落实到县(区)农业部门和乡(镇),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阳光工程培训列入考核内容之一,实行目标管理,逐级落实责任,进行重点督查,全市上下形成了层层负责,齐抓共管,协调一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格局。

二、整合教育资源,认定培训机构

我市教育培训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各类培训学校100余所。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去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的标准,按照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培训单位自愿申报的原则,通过公告、申请和专家评审等程序,在全市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经过严格把关,我市两次认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42家,年培训能力达到8万人以上,基本上能够满足全市今年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我们还加大了培训管理工作力度,实行了“四统一”、“五到位”管理模式。要求各县(区)阳光工程办公室做到“四统一”,即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培训程序、统一台帐档案、统一认定标准。要求各类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做到“五到位”,即培训师资到位、培训设施到位、培训方案到位、培训教材到位、档案管理到位。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月报、季报制度和督查制度,市县阳光办定期不定期到各培训基地进行抽查,坚决防止培训工作走过场,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工作

为有效指导各县(区)开展阳光工程工作,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和效果,让农民真正受

益,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出台了《濮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濮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对全市阳光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对阳光工程实施规范化管理。各县(区)阳光办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各培训机构的引导、服务和监督管理,使阳光工程各项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一是认真落实“五项制度”,规范档案管理,要求各培训单位真实完整地建立培训台帐和转移台账,使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矩,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建立培训督查制度。市、县(区)阳光办经常到培训机构进行点名抽查,落实培训人数,严格按照结业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进行验收。三是建立月报和季报制度。各县(区)阳光工程办公室及培训机构分别明确一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月报统计工作,及时上报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做到结果及时、准确上报,使市阳光办及时全面了解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动态。

四、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效果

我市在严格按照国家六部委有关文件要求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培训模式,做到了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就业一批。一是订单培训。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率,加快劳务输出步伐,我们在抓好培训的同时,积极探索“订单—培训—输出”一体化的新机制,着力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良性发展路子。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共签订劳务订单40万人,完成订单输出22万人。去年,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专门组织到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省份,联系签订劳务订单3万余人;各培训机构以提高就业安置能力为重点,加大订单培训力度,积极建立劳务输出基地,走“招生—培训—输出”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濮阳市华达技术培训中心与国外大型企业签订了长期培训输出合同,目前已累计培训输出3320人;今年4月份,我们借助全省第二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供需洽谈会的机遇,积极与省内外用工企业签订培训合同10万人。二是半工半读培训。濮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根据农民的意愿,与山东青岛同和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联合推行半工半读培训模式,学员经过培训后,送去工厂实习和就业,不仅可以拿到工资,还可获得中专学历,很好地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培训需求与经费紧缺的矛盾。三是校企(部门)联合。由企业出资、派教师出设备,培训基地提供培训场地和人员,走出了一条“企业搭台,学校唱戏,学校与企业共谋发展”的新路子。濮阳县新世纪厨师电气焊培训中心和石狮市服装公司联合培训缝纫专业学员300人;濮阳县江民学校和濮阳市清濮油厂联合培训学员100人。四是委托培训。濮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根据企业要求,为濮阳市四季青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委培塑料制品加工人员100名,就业率达到100%。五是送教下乡。濮阳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减轻农民培训负担,将分校(培训班)办到乡(镇)政府所在地、办到中心村和新开工的企业,共挂牌设立阳光工程培训分校(培训班)16所。把培训课堂办到农民家门口的培训模式,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五、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培训经费

为确保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我市加大了培训资金投放力度,建立了由政府、用人单位、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去年,市政府专门拿出4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其中市级工作经费17.6万元。各县(区)也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今年,市财政已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4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各县(区)用于培训的资金比去年都有所增加,据目前初步统计,今年全市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将达到550万元。为了加强对培训资金的管理,市农业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濮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实施细则》,对培训类别、补贴数额、申请办法、资金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并采取专人、专户、专帐管理,统一使用培训券对受训农民进行培训补贴。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对各县(区)统一制作《报帐申请书》,学员结业转移后,培训机构携学员培训转移台帐、项目合同、培训券等相关手续,经市、县(区)阳光工程办公室及当地财政部门检查验收签字后,再进行拨款,有效防止了挤占、挪用资金等现象的发生,保证了补贴资金的合理使用。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通过新闻媒体、会议、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政府扶持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和劳务输出服务内容,发布劳务信息,宣传报道农民工创业致富典型,引导农民参加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出动宣传车6356辆次,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85期,制作宣传版面643块,印发宣传材料20多万份,张贴宣传海报5215张,悬挂宣传标语(含墙体标语)1252条,编发简报55期。2005年8月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在濮阳市主干道人民路上,举办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成果图片展,展出50多块展板,展板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深入宣传了我市阳光工程的开展情况;市农业局在濮阳市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了“濮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题网页,及时发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信息60多条,便于社会各界查询;在2006年市委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全市“十佳务工人员”并进行表彰,以典型引导广大农民外出务工闯世界;各县(区)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转岗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务工收入。如濮阳县在县电视台开辟了《走南闯北龙乡人》等专题栏目,宣传外出创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等,为身边事教育说服身边人,改变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通过以上各种宣传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七、坚持以人为本,搞好输出服务

随着劳务输出范围扩大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领域的拓展,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作和输出农民工的服务已成为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总量,提高总输出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坚持实劳务输出前、中、后系列化服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我们坚持“谁培训,谁服务”的原则。各培训机构对输出人员建立就业档案,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工作。对没有就业、二次失业的学员,通过各种办法帮助他们再转移、再就业。特别是南乐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实行选派干部带队打工制度,进行跟踪服务,了解务工人员的生活、生产、思想状况,架起农民工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同时,还在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用工企业,成立维权机构,协调劳资关系,既提高了农民工的输出成功率,又巩固了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协作关系。市县还通过组织农民帮扶队等形式,在农忙时节帮助外出务工农民搞好农业生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起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学习和借鉴兄弟市的成功经验,不断总结和探索阳光工程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为搞好今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我们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凝聚部门工作合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通过紧密联系方式,促使各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形成劳务输出工作的合力;第二是进一步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努力打造我市劳动力的地方品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第三是加大阳光工程的宣传力度,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阳光工程的良好氛围;第四是加大对阳光工程的监管力度,保证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效果。重点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财政专项资金足额补贴到农民身上,真正使农民受益;第五是加强跟踪服务,强化服务意识。尽最大努力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农业生产生活困难。同时,继续为外出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权益保障等有关工作;第六是巩固与建立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关系。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大型用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双赢。总之,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使阳光工程管理更规范,成效更明显,群众更满意,社会更认可,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组织为保证 创新谋出路 服务是根本

——云南省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工作经验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是涵盖城乡统筹就业、输出输入双向对接、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的典型代表。自2005年创建以来,示范县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不断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全省就业形势进一步稳定。2010年,全省21个示范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次,占全省转移就业的27%,对全省顺利完成转移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重大民生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示范县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了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成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农业部门)牵头、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形成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巧家县、腾冲县、富宁县、南涧县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进一步加大了组织工作的力度。第二,健全机构,上下联动。县里成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乡镇设有劳动保障事务所,村设立工作站,村民小组有联络员,形成县、乡、村、组四级联动、高效快捷的组织网络。第三,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村、组,把完成情况将作为考核内容,层层落实责任。第四,统计监测,实地督察。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保障所对富余劳动力的统计监测作用,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同时,建立督促检查机制,由县政府牵头定期开展督促检查。

二、加强信息采集,加大宣传力度

示范县在充分采集境内外、省内外各类用工招工、就业动态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促进转移。一是做好常规宣传。通过有线电视、网站、简报、传单、展板定期宣传相关的劳务输出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抓好组织动员。抓住农民工过年返乡及初高中生毕业的时机,有组织、成规模动员外出务工。三是进行会议部署。通过县、乡、村、组集中会议的形式,使各类用工信息由上到下,进村入户。四是加强典型引导。大力宣传劳务输出典型示范村和返乡创业明星先进事迹,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南华县把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情景录制成盘,在媒体和相关场所进行播放,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创收能力

示范县以“输得出、留得住、能挣钱、能维权、能创业”为目标加强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创业人才,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示范县普遍建立了培训协调机制,统筹资金,把就业培训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责任管理范畴。2010年,21个示范县共培训20.4万人,其中技能培训5.1万人,引导性培训14.5万人,创业培训0.8万人。示范县通过做到以下四点,使广大群众从培训中得到真正实惠:一是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充分发挥省、市、县培训机构的优势和作用;二是结合实际,贴近市场,传授实用技术,引进优质项目;三是节约成本,前移阵地,田间地头办培训,场里店前谋经营;四是开展“定单培训”和“菜单培训”,实现培训与输出对接,培训与市场挂钩。

四、创新工作方法,广开就业渠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在基层工作人员少、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惟有创新才是出路。示范县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方式和渠道转移就业,走出了开辟就业渠道的好路子。一是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直接实现富余人员的转移就业。二是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加大本地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来开发岗位,实现就地转移。例如:巧家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本地就业容量,腾冲县引进外资实现县内转移就业10万人次。三是拓展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加大省外转移力度。弥勒县通过组织外出考察挖掘县外就业岗位10万多个,新平县仅向其劳务基地杭州力高集团就有组织输送1711人。四是打造劳务品牌,拓宽就业市场。巧家县通过打造“巧保姆、桑姑娘、茶婆娘”品牌扩大县内就业,南华县通过打造“缝纫、建筑、水产品加工”品牌促进境外转移。五是探索转移就业新途径。示范县依托“劳务带头人”开展带动式输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巧家县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劳务大使”身份带领外出务工、新平县加大奖励和补助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腾冲县通过职校组织应届毕业生到外地就业等等,都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益探索。

五、落实扶持政策,鼓励返乡创业

示范县全面落实“贷免扶补”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政策,为农民工创业提供咨询、培训、项目筛选、创业贷款、创业指导和后续跟踪等服务,鼓励自主创业,改进服务方式,加大服务力度,让想创业的人有条件,敢创业的人有机会,能创业的人有舞台,充分发挥了“一人创业,多人就业”的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2010年,21个示范县通过扶持创业带动3.2万人就业。玉龙县、石林县、腾冲县等把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利用旅游资源引导创办农家乐、休闲园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强化服务意识,解除后顾之忧

7.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地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 篇七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

一是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近年来,全区各级政府均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区镇均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协调小组,部分镇和街道还组建了职业介绍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和服务。按照“六到位”的要求,在全区组建了28个社区劳动社保工作站,每个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名,资金、场地、机构、人员、职能等一次性到位。同时,成立15个镇级职介机构和1家民营职介机构,劳动力市场网络基本覆盖全区。汊河街道为了把劳动力转移工作落到实处,先后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劳动服务站等服务机构,把以往分散地转移集中组织起来,既提高了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层次,又减少了转移风险。杭集镇为了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把过去由企管、社保、劳动管理各管一块、分散运行而造成工作难以协调、企业负担较重的模式,扎口为劳动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共同配合的模式,提高了办事效率。蒋王街道制定了每转移一名劳动力奖励介绍人200元的政策。瓜洲镇建华村在村办光华劳动服务站的组织带领下,已输出劳动力700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35%,2002年劳务输出总收入达2143万元,人均超过3万元,占全村人均收入的80%。同时,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行业协会在劳动力转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槐泗镇、泰安镇在张庆松等人的带动下,有几千人的队伍常年在外从事钣金加工行业,今年一季度以槐泗装潢公司、化工设备厂等企业为龙头组织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就达600多人;瓜洲镇涌现出带动劳动力转移的“能人”上百名,戎良兵一次性组织转移100多名农民从事沐浴休闲行业,军桥村农民林爱荣几年来共带出本地农民300多人到广州等地从事“三把刀”业务,年创劳务收入250万元以上。

二是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都把劳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大了技能培训力度。区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安排3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并充分发挥我区职业教育水平较高的优势,主动与广东、昆山等地的外资企业联系,定向培养专门人才,转移人员有的已担任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另据调查,全区外出从事建安工作的人员,90%以上是建安系统统一培训后组织输出的。各镇也积极依托现有的成人教育中心校、职业学校这一载体,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杭集镇针对本镇的行业特点,举办了两期旅游用品生产工艺、技能培训,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培训本镇务工人员230多名,还根据本地企业的需求,与扬州电大、扬州教育学院等院校联合在杭集镇开办三年制财会和经济管理大专班,招收学员100多人。瓜洲镇为了提高本镇转移人员的劳动技能,先后对近200名农民进行沐浴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农业技术专业培训。蒋王街道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奖励政策,每培训一名劳动力奖励街道劳动服务所25元。通过培训不仅满足各类企业对不同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竞争力。

三是转移岗位较为集中但分布范围广。从调查情况来看,本区内劳动力就地转移,主要集中在鞋帽、服装和旅游用品等的生产上。而输出的劳务大多数从事建筑、钣金、餐饮、洗浴业等,由于输出劳务的行业相对集中,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专业“擦背村”、“钣金组”等。同时,我区外出劳务分布范围极广,在国内已遍及全国各地,在国外已涉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香港等地,由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为我区在国内、国际劳动力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四是劳动力就地转移步伐加快。我区在高度重视劳务输出的同时,以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扩大集镇规模,大力发展本地二、三产业、增加劳动力就地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全年共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000多个。汊河街道紧紧抓住邗江工业园落户境内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扩大就业岗位,至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000万元,完成工业技改投入6000万元,吸纳本地及外地劳动力1万多名在本镇二、三产业从业,其中镇外劳动力达4650人。杭集镇依托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安排了本地劳动力13690人就业,还吸纳镇外劳力5685人。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我区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2003年,全区劳动力转移创收总额超10亿元,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就为全区农民人均增收2390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一篇:爱心__耐心__细心下一篇:大学开学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