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2024-09-30

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精选6篇)

1.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篇一

儿科护理学——第十五章 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试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麻疹的病原体是

A.链球菌

B.风疹病毒

C.疱疹病毒

D.麻疹病毒

E.水痘病毒

2.麻疹的传播途径最主要是

A.皮肤

B.消化道

C.呼吸道

D.垂直传播

E.血液传播

3.典型麻疹皮疹最先出现的部位是

A.面部

B.上肢

C.下肢

D.躯干部

E.耳后、发际

4.下列哪项是麻疹出疹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A.发热

B.典型皮疹

C.麻疹粘膜斑

D.米糠样脱屑

E.褐色色素沉着

5.早期发现麻疹最有价值的依据是

A.发热

B.结膜炎

C.麻疹接触史

D.麻疹口腔粘膜斑

E.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6.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喉炎

B.肺炎

C.脑炎

D.中耳炎

E.心肌炎

7.麻疹出疹时间与发热的关系是

A.发热1天~2天出疹,热退疹出

B.发热2天~3天出疹,出疹时仍发热

C.发热3天~4天出疹,出疹期热更高

D.发热3天~4天出疹,热退疹出

E.发热5天~6天出疹,出疹时可以发热,也可以体温正常

8.关于麻疹的护理措施中,错误的是

A.密切观察病情

B.高热时宜用冰敷以迅速降温

C.绝对卧床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D.经常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

E.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饮食

9.生后初次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年龄是

A.1天

B.1个月

C.6个月

D.8个月

E.1岁

10.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措施是

A.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B.易感儿按时接种麻疹疫苗

C.患儿停留过的病室要彻底通风

D.易感儿接触患儿后注射免疫球蛋白

E.流行期间易感儿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11.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血液传播

B.胎盘传播

C.呼吸道传播

D.消化道传播

E.皮肤破损处传播

12.PPD试验的注射方法是

A.口服

B.皮下注射

C.皮内注射

D.静脉注射

E.肌肉注射

13.PPD试验结果局部硬结为10mm~19mm,其表示符号是

A.-

B.+

C.++

D.+++

E.++++

14.PPD试验一般用PPD制剂0.1ml,含结核菌素

A.1单位

B.2单位

C.3单位

D.4单位

E.5单位

15.结核菌素试验后何时观察结果

A.12小时内

B.13小时~24小时

C.25小时~36小时

D.48小时~72小时

E.72小时以后

16.下列抗结核药物,哪种是全杀菌药

A.链霉菌

B.异烟肼

C.乙胺丁醇

D.吡嗪酰胺

E.乙硫异烟胺

17.下列哪一项是抗结核病的首选和必选药

A.异烟肼

B.利福平

C.链霉菌

D.乙胺丁醇

E.吡嗪酰胺

18.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

A.发热

B.昏迷

C 抽搐

D.性格改变

E.脑膜刺激征

19.预防小儿结核病的的有效措施是

A.隔离患者

B.普种卡介苗

C.及时发现患者

D.对小儿进行预防性化疗

E.隔离治疗患者及普种卡介苗

20.关于结核菌素试验,正确的是

A.一般用1:100的浓度

B.阴性反应可排除结核病

C.注射后15分钟观察局部反应

D.阳性反应表示有活动性结核病

E.机体免疫反应受抑制时,可表现为假阴性

21.结核病预防性化疗常选用的药物是

A.异烟肼

B.利福平

C.链霉素

D.吡嗪酰胺

E.乙胺丁醇

22.结核菌素试验假阴性应除外

A.使用激素后

B.重症结核病

C.重度营养不良

D.急性传染病后

E.接种卡介苗 4周~8周后

23.PPD试验的部位是

A.左前臂掌侧中上1/3交界处

B.左前臂掌侧中下1/3交界处

C.右前臂掌侧中上1/3交界处

D.右前臂掌侧中下1/3交界处

E.左前臂伸侧中下1/3交界处

24.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最可靠的依据是

A.结核中毒症状

B.胸片X线检查

C.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D.脑脊液中找到结核菌

E.脑脊液细胞计数和生化检查

25.结核病短程疗法的疗程一般为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E.18个月

(二)A2型题

26.女孩,4岁,患疱疹性结膜炎,伴低热、盗汗、纳差、消瘦,并有结核病接触史,做PPD皮试时,最好从几个结核菌素单位开始试验

A.5单位

B.4单位

C.3单位

D.2单位

E.1单位

27.10个月女婴,因低热、嗜睡半个月,烦躁、呕吐、双眼上翻入院。体查:前囟饱满,心肺无异常,颈抵抗(+),脑脊液潘氏实验(++),细胞数200×10/L,糖1.5mmol/L,氯化物95mmol/L。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

A.中毒性脑病

B.结核性脑膜炎

C.化脓性脑膜炎

D.真菌性脑膜炎

E.病毒性脑膜炎

28.6岁男孩,接种过卡介苗,入学体检做PPD皮试,结果为硬结直径为8mm,浅红色,边缘不整,3天后反应消失,应考虑

A.结核感染

B.应复种卡介苗

C.给予预防性化疗

D.接种卡介苗后反应

E.体内有活动性肺结核

629.1岁半小儿,4天前发热、咳嗽、流涕,今晨发现耳后、发际浅红色斑丘疹,两眼泪汪汪,咽喉充血,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红,呼吸音粗。最可能是

A.水痘

B.风疹

C.麻疹

D.幼儿急疹

E.过敏性皮炎

30.2岁男孩,未接种麻疹,今在幼儿园中接触过麻疹患儿,当即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对该男孩应免疫观察的时间是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E.5周(三)A3型题

2岁患儿,发热、咳嗽3天,流涕、流泪,大便稀、每天3次~4次。10天前曾因“感冒”到医院就诊过。体查:体温39.8℃,结膜充血,颊粘膜粗糙、充血,耳后发际处可见少许浅红色斑丘疹。心肺检查无异常。

31.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

A.风疹

B.麻疹

C.猩红热

D.幼儿急疹

E.肠道病毒感染

32.对该患儿最应警惕的并发症是

A.喉炎

B.肺炎

C.脑炎

D.中耳炎

E.心肌炎

33.对该患儿的护理措施,错误是

A.卧床休息

B.隔离患儿

C.加强皮肤护理

D.监测体温,迅速降温

E.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饮食

1岁男儿,低热、睡眠不安7天,时有呕吐、咳嗽,家中无结核病人。体查:烦躁不安,前囟隆起,心肺无异常,肝脾轻度肿大,脑脊液外观毛玻璃样,WBC25×10/L,N 0.3,L 0.7,潘氏试验(+),糖1.63mmol/L,氯化物95.8mmol/L,PPD皮试(+)。

34.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

A.中毒性脑病

B.结核性脑膜炎

C.化脓性脑膜炎

D.真菌性脑膜炎

6E.病毒性脑膜炎

35.对该患儿,最正确的用药是

A.青霉素+氯霉素

B.青霉素+甘露醇

C.青霉素+更昔洛韦

D.INH+RFP+PZA+SM

E.青霉素+INH+RFP

(四)B1型题

A.异烟肼

B.链霉素

C.红霉素

D.氧氟沙星

E.乙胺丁醇

36.属于全杀菌的抗结核药是

37.属于半杀菌的抗结核药是

38.属于抑菌的抗结核药是

A.惊厥,昏迷

B.颅神经瘫痪

C.右侧肢体偏瘫

D.脑膜刺激征阳性

E.情绪改变,嗜睡,呕吐

39.结核性脑膜炎早期的表现为

40.结核性脑膜炎中期的表现为

41.结核性脑膜炎晚期的表现为

(五)X型题

42.麻疹恢复期的临床表现有

A.发热

B.皮疹出现

C.麻疹粘膜斑

D.米糠样脱屑

E.褐色色素沉着

43.麻疹的隔离期是

A.出疹后5天

B.出疹后7天

C.出疹后10天

D.并发肺炎者,至出疹后10天

E.并发肺炎者,至出疹后2周 44.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可见于

A.未感染过结核

B.接种麻疹疫苗后

C.结核菌素试验失败

D.机体免疫反应低下

E.初次感染结核4周~8周以内

45.原发型肺结核包括

A.胸膜炎

B.肺部空洞

C.原发综合征

D.干酪样坏死

E.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46.结核性脑膜炎典型病例临床过程可分为

A.早期

B.中期

C.晚期

D.后遗症期

E.终末期

二、填空题

1.原发综合征病理包括____、____、____。

2.抗结核药物中全杀菌药物有____、____。

3.典型麻疹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4个时期,即:潜伏期、____、____、____。

4.预防麻疹最关键措施是接种____。

三、名词解释

1.麻疹粘膜斑

2.原发型肺结核

3.结核性脑膜炎

四、简答题

1.简述麻疹患儿高热的护理措施。

2.试述麻疹前驱期的临床表现。

3.简述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的意义。

4.试述婴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E 4.B 5.D

6.B 7.C 8.B 9.D 10.B

11.C 12.C 13.C 14.E 15.D

16.B 17.B 18.D 19.B 20.E

21.A 22.E 23.B 24.D 25.B

26.E 27.B 28.D 29.C 30.C

31.B 32.B 33.D 34.B 35.D

36.A 37.B 38.E 39.E 40.D

41.A 42.DE 43.AD 44.ACDE

45.CE 46.ABC

二、填空题

1.肺部原发灶 支气管淋巴结病灶 淋巴管炎

2.异烟肼 利福平

3.前驱期 出疹期 恢复期

4.麻疹减毒活疫苗

三、名词解释

1.在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散在沙粒状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迅速增多并融合;持续1天~2天逐渐消失;对麻疹的早期诊断的特殊意义。

2.结核茵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3.简称结脑,是结核杆菌侵犯脑膜所引起的炎症;常在结核原发感染后一年以内发生,尤其在初染结核3个月~6个月最易发生;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

四、简答题

1.(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合适的温湿度;

(2)监测体温;

(3)如体温升至40℃以上,可用小剂量退热剂或温水擦浴,缓慢降温;

(4)避免强行迅速降温,引起末梢循环障碍而使皮疹突然隐退。

2.(1)发热:中度以上发热;

(2)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结膜充血、流泪、畏光及眼睑水肿等;

(3)麻疹粘膜斑:在出疹前24小时~48小时出现,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处,如沙粒状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

(4)皮疹出现后1天~2天迅速消退,可留暗红色小点。

3.(1)曾接种过卡介苗,人工免疫所致;

(2)3岁以下,尤其是1岁内小儿未未接种过卡介苗者,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

(3)儿童无临床症状而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者,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

(4)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表示新近有感染;

(5)强阳性反应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4.(1)发病急,可表现为急起高热,开始即可有脑膜刺激征或以惊厥为首发症状;

(2)脑膜刺激征不典型,主要为前囟饱满或膨隆,腹壁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颅内高压,症状不明显,与囟门、颅缝尚未闭合有关。

2.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篇二

1 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2012年8月我院PICU共收治612例患儿, 年龄36 d至12岁, 其中男247例, 女365例。医护人员通过与PICU患儿、患儿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解决了患儿生理上的不适, 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 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提高了患儿及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612例患儿中好转出院559例, 转院24例, 死亡29例。598例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

2 PICU患儿心理特点及护理

2.1 患儿的心理特点

2.1.1 恐惧感

患儿因急危重症疾病住进PICU, 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医护人员缺乏安全感。监护室内监护仪器的报警声、负压吸引器的噪声以及抢救时医护人员严肃的表情, 易使患儿产生恐惧、紧张不安心理。由于幼儿对母亲的依恋非常强烈, 对住院误认为是惩罚, 而且害怕被父母抛弃。从生理上讲, 一个人情绪紧张可引起自主神经活动的变化, 表现为血液内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心悸、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 这对疾病的治疗康复极为不利。

2.1.2 分离性焦虑

患儿进入监护病房离开亲人出现分离性焦虑, 表现为3期。①抗议期:患儿连续呼喊妈妈、拒绝护理、拳打脚踢、胆怯、不配合治疗。②失望期:患儿感到没有希望找到父母, 表现出悲哀、压抑, 面带愁容, 没精打采, 对周围的一切不感兴趣, 如吸吮自己的手指或紧抱玩具不放, 当父母来探视时表现哭泣, 以安慰自己。③否认期:如果患儿住院时间长即可进入此期。患儿表现为不再抑郁, 假装对周围的一切有较大的兴趣, 假装乐意和其他人接触, 表现得很愉快;把对父母的感情全部压抑下来, 父母来院探望时表现满不在乎, 父母离开后不哭。出现此期反应的患儿则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学龄期儿童会表现出情绪沮丧、沉默寡言, 担心自己的病情及能否继续上学, 担心会不会死亡等, 这很大程度上影响胃肠道功能和睡眠质量。

2.1.3 行为退化

退行性行为是儿童倒退出现过去发展阶段的行为。疾病的折磨、各种侵入性操作都可使危重症患儿感到痛苦, 在住院期间出现行为退化, 例如不吃奶、不吃饭、尿床、剧烈哭闹、过度依赖等, 是儿童逃避压力常用的一种行为方式。

2.1.4 羞涩心理

学龄期、青春期患儿有了性别差异和性心理, 在某些治疗和护理需要身体充分暴露时表现出羞涩、胆怯、紧张甚至不配合, 不愿回答个人卫生方面的问题。

2.2 患儿的心理护理

2.2.1 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无陪护的监护病房尽量固定护士, 对患儿进行全面连续的护理, 关心、爱护患儿。护士应采取多种方法安慰患儿, 将母爱融入护理工作中, 保持与患儿家长的密切联系, 与家长沟通, 了解该患儿常用语句及要求的特殊方式。善于使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方式与患儿建立信任感, 患儿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语调等能提供重要线索, 同样, 护士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语调等也会影响患儿的情绪和心理变化, 可能一个眼神都会使患儿感到温暖、体贴。 护士及时采取适当护理措施, 并用安慰性语言减轻其疼痛与不适。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差, 在交流中以非语言沟通为主。如进行各种操作时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 如果病情允许经常抚摸、拥抱患儿, 尽量减少约束时间, 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2.2.2 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 每天通风更新空气2次, 每次30 min~40 min。使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 每日2次, 每次1 h并做好记录。室温保持在22 ℃~24 ℃, 湿度50%~70%, 光线柔和, 与昼夜节律相一致。在为患儿检查、治疗或护理时要体贴、温柔, 操作技术娴熟, 在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尽可能一针穿刺成功, 以减轻痛苦。对年长的患儿特别注意减少身体暴露, 治疗过程中采取各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如轻声问候、边解释边操作、使用隔帘等措施, 以消除其羞涩、紧张心理。夜间护士应集中进行护理操作, 尽量降低机械声、报警声和工作人员说话声, 以保证环境安静和足够的睡眠。较大患儿的排便问题不能忽视, 切忌视而不见。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解决患儿的排便问题, 同时保证床单位的整洁、干燥、舒适。

2.2.3 播放音乐

由于音乐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 特别是情绪活动。因此, 我们就用音乐来改善和调剂患儿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进而达到治疗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在患儿床头播放轻松柔和的音乐或愉快的儿歌可使患儿情绪放松, 转移注意力, 降低精神紧张程度, 有利于康复。

2.2.4 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掌握不同年龄段、不同患儿的个性特征, 帮助患儿尽快熟悉环境, 仔细观察患儿的表情, 根据不同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对意识清楚的患儿对他们的配合及时肯定鼓励, 例如“小朋友, 你真勇敢、你真棒”等, 强化他们的自尊、自爱心理, 慢慢消除其行为退化表现。

2.2.5 临终前患儿的心理护理

年长的临终患儿往往有否认、幻想、愤怒、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反应, 即使昏迷的患儿也要给予尊重, 在做治疗护理时要像对待意识清醒患儿一样交谈。当现实医疗技术水平不能挽救孩子的生命时, 医护人员应细致周到地护理, 帮孩子有尊严地走完人生之路。患儿的离世会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精神打击, 护士除了安慰他们, 且要将患儿身上的各种管路去除, 擦拭干净遗体, 允许患儿家长与死去的患儿多待一些时间, 尽量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

3 患儿家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3.1 患儿家长的心理特点

3.1.1 焦虑和紧张

①绝大多数家长因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PICU环境陌生, 与患儿的分离, 存在焦虑、紧张心理, 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 希望得到明确的答案或不断侧面询问医护人员情况, 希望自己孩子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护人员来主治与护理。②因患儿病情变化而产生紧张, 家长反复讲述患儿病情, 担心遗漏病史, 不断要求医护人员看护和观察患儿。③由于住入PICU经济负担加重引起焦虑, 表现为不安心治疗或提出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3.1.2 恐惧

①在对患儿进行各种注射治疗和侵袭性的操作时, 家长因心疼而恐惧不敢看、躲开或偷偷哭泣。 ②PICU危重患儿的家长对患儿预后产生恐惧感, 很悲观, 非常忌讳谈论生死的问题, 缺乏治愈的信心。

3.1.3 怀疑和不信任

①由于患儿病情不见好转而对PICU的治疗方案产生怀疑, 拒绝配合治疗。②对PICU医护人员由于年龄、着装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 从而引发对其医疗技术水平不信任, 要求更换主管医生、责任护士。③对PICU环境设施挑剔和不满, 提无理要求甚至提出转院。

3.2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家长是患儿的保护者、支撑者及全部利益的代表者[1]。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 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的疑问, 使其能主动配合护理和治疗, 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 使患儿愿意接受护士的护理, 愿意与护士进行交流, 使护理计划顺利进行, 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2]。

3.2.1 消除家长的焦虑

护士向家长详细介绍PICU环境及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章制度、主管医生及护士, 同时科主任、护士长进行自我介绍, 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及探视要求。给家长介绍患儿病情、疾病发展过程、治疗方案等。患儿家长往往频繁地喊护士, 询问患儿情况, 护士应换位思考, 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 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儿家长安心在PICU住院治疗。开设探视时间让家长对患儿的病情有更多的知情权, 让其对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事有信心, 缓解家长的紧张心理。 对因经济困难导致焦虑的家长表示理解, 设身处地地为其着想, 同时强调治疗方案对本病的必要性, 解释中断治疗对患儿造成的影响, 鼓励家长克服困难;与医生沟通, 在同等药效情况下尽量用价格低药品, 生活上关心家长, 并给其提供方便。

3.2.2 消除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

医护人员朴素大方、温文尔雅的行为举止可让家长产生信任感。 选择适当的时间与家长交谈, 注意语言通俗易懂、语气诚恳、语调适中, 此时用微笑服务可能会适得其反, 应具备同理心。②医护人员可通过提高诊疗水平和护理操作技术来弥补硬件的不足。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准”,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注重交流的技巧, 使其感到亲切和可信赖感, 以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家长的信任。

3.2.3 消除家长对护士依赖

在PICU由于无陪护, 所有生活护理均由护士来完成, 所以在出院或转科时家长担心护理不好, 护士需耐心教给家长正确的护理知识, 如更换尿布、喂养姿势、添加辅食等, 帮助家长树立独立为患儿护理的信心。

4 小结

护理专业是对人类的关怀, 包括躯体、心理、社会的全方位照顾[3]。通过对PICU患儿及家长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找出患儿和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恰当的、人性化的心理护理, 努力做到“患儿家长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 患儿家长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工作之中[4], 实践工作中遵循“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成了儿童医院医护人员的行为准则[5]。为了治疗与康复的需要, 医护-患儿-患儿家长作为一个整体, 加强沟通与合作, 满足患儿及其家长的合理需要, 除了提供精湛的技术, 还要做好心理护理, 以诚心、爱心、细心、耐心为患儿服务, 取得患儿及家长的理解和信任[6]。把患儿及家长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为其创造安静、舒适、温暖、和谐的医疗环境,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减少医患纠纷,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患儿家长,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孙香敏, 李美艳.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 :125.

[2]吴铁威.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吉林医学, 2009, 30 (14) :1453-1454.

[3]王丽琴.浅谈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 2010, 23 (1) :271-272.

[4]吕素兰.浅谈ICU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0 (23) :232.

[5]孙凤仙, 刘可秀, 骆玉芹.静点中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双重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5) :25.

3.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篇三

【关键词】脑性瘫痪;心理;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98-02

脑性瘫痪是指婴幼儿在大脑未发育成熟之前,由于各种原因的非进行性损害或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言语、行为、情感等障碍的一组综合症[1]。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很多濒临死亡的新生儿经过抢救而获得了生命,同时有许多脑瘫高危患儿得以长期生存[2]。大多数家长难以接受,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康复治疗效果[3],现将其异常心理特征及针对性护理策略归纳如下。

1 心理的定义及心理发展的内容

1.1心理的定义 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映像。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1.2 心理发展的内容 心理发展包括许多方面内容,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2 心理问题分析:根据这几年与众多患儿家长的接触和交流,发现多数家长都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表现,其心理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焦虑和恐怖:是患儿被诊断为脑瘫后家长最主要最普遍也是第一心理反应,常表现惊讶、呆定、内心惶惶不安。尤其是一些家长对脑瘫一词不甚了解,还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傻瓜”“白痴”,感觉孩子得了不治之症。

2.2 否认阶段:一旦稍冷静下来,大多数家长都会否认现实,认为是医生诊断错了,四处求医,因此也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

2.3 失望 接受阶段:在众医院的相同诊断下,家长逐渐接受了现实,有些家长出现过分悲观、失望、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发怒,对事业、生活失去信心。

2.4 猜疑心加重:家长对周围和他人举动特别敏感。看到周围人低声说话,总认为是在议论自己孩子有关的事,尤其是一些来自农村、只是水平低的家长,更害怕别人说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而生了这样的孩子,对人充满了敌意,对亲朋好友的安慰也认为是讥笑。

2.5 自尊心过强: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生了一个不健康的孩子,觉得低人一等,不愿带孩子出门,害怕别人的议论和目光,同时又特别渴望得到亲朋好友的关心,希望每个人都喜爱他的孩子,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什么都会;或者不能正确对待事实,定的康复目标过高,对病情严重的孩子也迫切希望他以后能成為正常人。

3 治疗人员应具备的心理护理方法。那么怎样帮助脑瘫患儿家长克服不良心理反应?

3.1 首先要让家长对脑瘫这个疾病有个正确的认识,医务人员对家长要耐心讲解病情,真诚鼓励,对于家长出现的焦虑、 绝望、 厌恶等不愉快的情绪及所导致的行为异常,要敢于迎难而上,讲清道理 说服家长,那么脑瘫又是一个慢性病,对康复医疗中出现疗效缓慢的现象,要鼓励他们按计划分阶段训练,坚持治疗,持之以恒[4]。

3.2 利用支持系统,亲朋好友提供真诚的关怀。支持系统是指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不同种族及深度的个人关系[5],一旦得知好友家的孩子患了严重的疾病,作为朋友来说,及早打电话安慰或前来探望,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让他倾诉一下心中的不满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劝解,对患儿家长以后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生活十分重要。作为亲戚来说,多给予物质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照顾,对增加患儿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是有帮助的。

3.3 尽量减少由疾病带来的压力,家长出现消极情绪,不能正确面对生活和工作,但是孩子的疾病又可能伴随一生,如果这样消极下去,对自己和家庭都是没好处的。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家长要尽快地调整情绪,为家庭生活制定一个计划,使生活尽快走向正轨。

3.4 合理的安排时间。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家长为给孩子治病,而放弃了工作,也是欠妥当的。家长应制定出工作与生活的先后次序,合理安排时间,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比如帮着在医院照顾孩子),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可将康复目标分成几个阶段完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会又多一份成就感,那么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就会感到小些。同时,有规律的作息对自己的身心也是有帮助的(比如适当的体育锻炼 充足的睡眠)。

3.5 加强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指一个人能够适时的、直接的、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觉, 信仰和想法。遇到自己的权益被侵犯时能挺身表达自己的意念,不侵犯他人的权益, 更尊重他人的信仰,其内心是平和的,无焦虑状态。寻找一个温和有趣的正常爱好。例如听音乐、绘画、弹奏乐器等,这样可以加强家长对疾病的心里承受能力。

4 结论

心理护理是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大医护人员认可和接受。同时心理护理目标已不局限在病人和疾病本身,而是扩大到病人家属、社区、预防保健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在医院开展优质服务的今天,注重细节,重视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6],帮助家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儿童,共同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亚丽. 杨亚丽.实用小儿脑性瘫痪.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

[2] 葛莉.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职责[A].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医院管理年”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3] 董雪.护理美学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陈芬菲.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对策.福建医药杂志2008(1).

[5] 袁桂丽.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09,17:152.

4.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篇四

对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婴幼儿时期患儿的语言表达力差,大多数患儿总是用哭来表达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由于患儿人院后,对周围环境陌生,对静脉穿刺尤其害怕往往哭得很凶,以致影响了其它患儿的休息和治疗。为此需要护士主动、亲切地接近患儿了解患儿的特殊生活习惯和爱好,如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听哪些爱听的话等。多抚摸接触患儿,让其逐渐熟悉护士,感觉护士阿姨并不那么可怕,也并非是疼痛的象征,切忌突然将患儿从父母怀中抢抱进行静脉穿刺,在患儿哭闹时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利用非语言性沟通、爱抚动作、根据了解到的特殊习惯和爱好来安慰患儿,逐渐与患儿建立感情,得到患儿的信任。与此同时穿刺动作尽量轻柔,尽可能不要让患儿感觉到剧痛。这样首次静脉穿刺成功也给以后两三天静脉穿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让患儿感到静脉穿刺并不那么可怕。

对学龄前期患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懂些道理,但对静脉穿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知道“扎针”疼,因而十分惧怕静脉穿刺,一看见吊瓶即表示拒绝,不喜欢护士阿姨,认为护士就是疼痛的象征。对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应首先和他亲切交谈,告诉他们阿姨扎针会很轻的,是感觉不到疼的,要坚强。同时可选出穿刺时不哭的患儿作榜样,让这一小朋友亲口告诉其他同伴:“护士阿姨扎针不疼”。这样使患儿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身心得以放松,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降低。对学龄期以上患儿静脉穿刺的心理护理

这个时期的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已很强,对疼痛已有一定的克制力,但他们毕竟还是儿童,对静脉穿刺仍然十分恐惧,他们懂得“扎针”是为了治病这一道理,因而不拒绝静脉穿刺,但嘴里常说:“阿姨慢点,轻点扎”,眼睛里流露出不安的情绪和害怕的泪水,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展现给患儿关心、自信、真诚、和蔼的姿态,操作过程中不断与患儿交谈,讲些患儿比较关心的话题,问一问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启发他们在学校里的趣事。告诉他们静脉穿刺时坚强不哭,别的小朋友会向他学习,他就会成为小英雄。

从而增强患儿战胜疼痛的信心,穿刺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时间较长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输液时问长久(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肾炎等)长时间输液的患儿,因血管大都已破坏,穿刺不易成功。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每次穿刺前患儿紧张、烦躁、惧怕那一刻的到来。年龄小的患儿(学龄前期幼儿期包括婴儿期)害怕见护士,对于这样的患儿,护士尽量减少对其刺激。每次穿刺前找技术最熟练的护士为其输液,缩短穿刺时间。并在穿刺前根据患儿爱好采取多种措施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尽量放松,从而减轻痛感。患儿家属对静脉穿刺心理护理的影响

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是患儿静脉穿刺治疗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一个宝宝连着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最少六位亲人的心,给孩子静脉穿刺更难以让他们忍受。而患儿家属的过激反应,又会给患儿乃至护士带来双重压力。因此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处理好与家属关系尤为重要。

首先护士应最大限度地缩短穿刺时间,从而缩短患儿的哭闹时间。如果一位护士穿刺不成功,则应请更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避免了护士本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家属更能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另外多与家属交谈,除向他们介绍医院的情况外要多交谈有关孩子多方面的情况,并为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条件,使家属不仅对护士的工作满意也能增强了家属对我们的信任,穿刺容易成功。

5.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 篇五

患儿自身的焦虑情绪是由于哮喘的反复发作, 引起难以忍受的躯体痛苦和心理痛苦。对于上学的孩子, 还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学校问题, 如:过多的耽误学业而致学习成绩不好, 老师批评等。另一方面, 患儿家长、医护人员焦虑的面容、不安的声音、慌乱的动作、粗鲁的讲话等均可增加焦虑情绪甚至烦躁不安。所以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寻找和避免焦虑的途径, 首先对家长实施心理护理, 使家长消除疑虑和紧张,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和治疗, 使患儿的紧张焦虑的以削减、促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疾病早日康复。

1哮喘患儿家长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患儿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或者经历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性格不同等, 所以陪患儿住院时的心理和表现也会大不相同, 因支气管哮喘患儿一般发病急、临床症状重、小儿表达能力欠缺、久治不愈等让家长焦虑, 常常表现出对医院的不信任, 脾气暴躁型的家长有时会故意找茬制造矛盾容易产生医患、护患矛盾。有的家长虽然不多说什么, 但是痛苦和忧伤常常写在脸上, 会在无形中影响着患儿的情绪。有部分患儿的家长因其久病不愈且由于经济状况或工作压力等原因而对患儿表现厌烦或责怪情绪, 使得患儿稚嫩的心灵受到深深的伤害。

2哮喘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患儿入院时家长的心理护理。支气管哮喘患儿入院时一般病情急、重, 常常使家长手足无措、心情烦躁、紧张不安。所以, 护士在对患儿进行症状处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及时通知医生与患儿见面以了解和处置病情, 待医生处理后跟家长介绍环境、相关制度、安全防范等。在治疗时, 护士的操作一定要从容、娴熟, 态度要亲切、和蔼, 让家长有信任感。

哮喘患儿住院天数一般较长, 各项治疗反复进行, 家长有可能得不到休息, 容易极度疲劳, 加之治疗费用日渐增多、病情有时会反复变化、孩子哭闹等原因会导致家长很焦虑。护士在这个阶段除了做好患儿疾病宣教、健康宣教等, 还要注意家长的心理变化, 关心家长, 鼓励家长说出心中的疑惑或宣泄不满, 或者提前把家长的各种担心、需求讲出来, 也可以引导性的问一些有关患儿的比较积极的或者令家长骄傲的一些问题, 一般情况下回答完3个较为好感的问题以后, 家长就会对你有好感。也就比较容易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也就能把最平静的面容或者笑容留给患儿。

3哮喘患儿的主要心理特征分析

哮喘患儿的心理特征多种多样, 临床上常见有依赖自卑、焦虑恐惧、消极情绪、暗示抑郁等心理特征。

3.1 自卑型

患儿多为独生子女, 平时备受长辈的疼爱和迁就, 在困难面前很容易受到挫折。患儿在学习期间哮喘反复发作常常会影响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 尤其体育活动使患儿感到自责、自卑。部分患儿的家长因表现出厌烦或责怪情绪, 而导致患儿自卑。

3.2 焦虑恐惧型

患儿入院时, 会条件反射地产生焦虑和恐惧, 害怕医护人员。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不安, 不配合治疗。

3.3 消极抑郁型

当哮喘发作时, 患儿有咳嗽、喘憋、呼吸困难、胸闷等不适症状, 因而有坐卧不宁、烦躁不安, 大哭大闹, 不配合治疗等消极态度。特别是年长儿担心哮喘突然发作时会死亡, 因而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此时他们情绪低落、感情异常脆弱。

4哮喘患儿的心理护理

4.1 自卑型患儿, 要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适当鼓励他们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保持稳定情绪、心态平和、积极乐观。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长多沟通, 鼓励他们给患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 要让患儿感受到父爱母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4.2 焦虑恐惧型患儿, 护理人员应以亲人、朋友般的态度主动接近患儿, 对患儿要多鼓励表扬, 要与患儿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对婴幼儿要多亲近, 逗引, 消除陌生感。夸奖、赞美和轻柔的抚摸患儿给患儿母亲般的关怀和温暖, 不仅能使患儿消除陌生感, 也能产生一种亲和力, 使患儿信任医护人员, 有安全感。这种方法不仅能迅速获得患儿的好感和信任也更能获得家长的好感和信任。注意在治疗期间尽量避免让患儿看见抢救其他病人的场面, 以免患儿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4.3 对于消极抑郁型患儿首先要稳定患儿的情绪, 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室内环境, 减少探视人员, 采取安全措施, 多巡视病房, 特别是在夜间, 杜绝意外发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父母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切忌对孩子训斥、责怪、抱怨, 要让患儿感受到来自家长和医护人员的体贴和关心。要引导患儿表达内心的感受,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也要让患儿明白, 在治疗过程中病情会逐渐好转的, 不能操之过急。让父母在患儿治疗期间多给孩子讲述一些英雄人物战胜疾病的故事, 培养患儿战胜疾病的顽强精神。要让患儿及家长了解哮喘是常见病, 目前采取的治疗方法是规范有效的, 可使大多的患儿得到完全控制, 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和患儿有了正确认识以后就能积极配合对哮喘的治疗。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和家长要对患儿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有利于缓解患儿脆弱的心理, 以上这些措施都能对患儿的治疗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近年来本地区由于工厂的不断增加, 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 致使空气污染较为严重, 加之各种致敏源的增加使患儿哮喘发病有增多趋势。由于该病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长、生理及心理发育。给患儿家长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 给家长也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因此, 对哮喘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和护理, 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辅导, 在患儿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对哮喘患儿进行情绪疏导, 能明显改善患儿的精神状态, 患儿抑郁、烦躁人数明显降低, 患儿哮喘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心理护理,患儿,家长

参考文献

[1]李志英, 罗雁青, 陈育智.护士在哮喘防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J) .哮喘杂志, 2000, 6 (3) :18-19.

[2]胡宁宁.儿童支气管哮喘心理护理 (J) .中华临床医学进展, 1999, 4 (2) :453.

6.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60例脑瘫患儿, 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诊断和分型标准, 其中男42例, 女18例;年龄7~13岁, 平均 (10.5±3.8) 岁。选取60例家长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为: (1)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均为患儿的直系家属, 能够全程陪护患儿; (3) 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 (4) 无智力障碍, 无严重的躯体疾病, 无精神病史。其中男10例, 女50例;年龄22~45岁, 平均 (33.5±5.7) 岁。将患儿家长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患儿及其家属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法相同, 对照组不进行心理护理, 观察组对家长实施心理护理。

1.2.1 认知干预

通过讲图片、PPT、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对脑瘫的病因、治疗及预防、康复保健进行宣教。播放疾病治疗的良性经验或播放纪录片、幻灯片等, 加强患儿家属对脑瘫疾病的了解, 增加家属对患儿治疗的信心。指导家属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 讲解康复、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让家长心中有数。

1.2.2 心理疏导

加强与患儿家属地交流, 及时发现其情绪变化, 了解家长的心理问题, 耐心听取家长的倾诉, 指导如何进行情绪放松, 如:意向放松法、情绪转移法及倾诉法等[2]。组织脑瘫患儿家长之间的座谈会, 让家长之间进行护理心得地交流, 相互鼓励, 让其有机会宣泄, 以缓解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

精神状态采用SCL-90自评量表评价, 该量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方面, 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20个项目, 答项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计分3、2、1, 总分为20~6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评分等精神状态方面的评分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脑瘫是儿童神经内科比较常见的疾病, 该类患儿合并有智力障碍, 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 生活能力、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给家长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就目前而言, 脑瘫的治疗并无突破性的进展。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艰巨、综合的过程, 家长是患儿的支持者、代言人及经济来源, 家长的不良精神状态, 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心理健康, 还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3]。另一方面, 强烈而持久的反应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 使个体处于多种疾病的易患状态, 增加疾病的发生率。本研究加强对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重视家长的信息需求, 给与家长疾病的健康宣教, 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存在的疑问, 使家长获得更多的疾病知识和护理常识, 充分发挥家长的正性作用[4]。教会家长缓解不良情绪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能, 鼓励宣泄、倾诉, 倾听他们的抱怨和感受, 有效地缓解家长因患儿患病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使其保持心理健康, 更好地照护患儿。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精神状态方面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体现, 能够帮助脑瘫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精神状态, 提高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大龄脑瘫儿家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60例脑瘫患儿, 将患儿的家长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不进行心理护理, 观察组对家长实施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家长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评分等精神状态方面的评分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大龄脑瘫患儿家长的不良精神状态, 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脑性瘫痪,家庭,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 彭宇阁, 刘晓丹, 赵妍妍.社会支持在降低脑瘫患儿家长心理应激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1) :1349-1350.

[2] 敖荚卿, 李小瑜, 陈少君.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2) :10-11.

[3] 邓莉.脑瘫儿童家长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7 (11) :639-640.

上一篇:震撼人心的奥运人物作文下一篇:河南中招考试英语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