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2024-08-11

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共9篇)

1.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一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2

1、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定义…………………………….……..2

2、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英语教学设计,改革英语教学模式………….….3

3、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活化英语教学内容,化解理解难度………………3

4、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4

5、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4 5.1、多媒体的运用要审时度势……………………………………….………5 5.2、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频度……………………………………………5 5.3、要充分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5

6、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整合…………………………….……..6 6.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动态的、直观的英语教学环境…….…7 6.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7 6.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超级链接……………………………………7 6.4、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筑人与机………………………………………8 结束语………………………………………………………………………………..8 参考文献………………………………………………………………….……...….8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

摘要: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初中英语教与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英语教学设计,改革英语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活化英语教学内容,化解理解难度;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运用信息技术将网络与英语教学整合,提供培养学生学习的资源库;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时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进行,使信息技术走进教学领域已成为可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教学结构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战线大势所趋的洪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走进教学领域已成为可能。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效益和优势?这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有不周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1、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设备的工具性功能和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恰当、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中,在整体优化的基 础上产生聚集效应,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英语教学设计,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可以设计自己需要的课件、其他多媒体素材和多媒体教案,以及将自己的讲授提纲编制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我们只需会设计使用现成的课件和其他多媒体素材即可。比如针对一篇课文,选择什么样的课件,在教学中什么时候应用等问题。

网络信息化教学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而且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的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了一种理想的网络教学环境。一方面可利用它来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实践;另一方面可利用网上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活化英语教学内容,化解理解难度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使用英语完成任务。其教学基本特征是“课堂教学交际化,交际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任务化,任务教学真实化,课外作业项目化,评价方式过程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与“任务型”教学的整合是极为方便的。

信息技术可以为“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创设扫清障碍,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于英语教学,还有利于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从而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激发想象,化解课堂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

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它能加速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突出优势是网络,充分利用网络,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学习所需的各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为英语学科教学提供广泛的信息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远为近、化过去为现在,使课程的学习融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于一体,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要引导学生以网上英语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英语实践,丰富学生的英语素养,以求通过与课内英语教材相呼应、补充与促进,形成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英语教育的资源库。

5、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计算机辅助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变革,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5.1、多媒体的运用要审时度势

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适时运用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强烈、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拨,这样才能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不能光看“形式”热闹,更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突出情境、交流、互动。在这方面多媒体课件确实有其独到之处。然而,一些教师使用多媒体只为了调节“课堂气氛”,不管教学效果,这就失去了运用多媒体的作用。

5.2、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频度

多媒体的设计和运用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不用能电子板书替代传统板书。传统的板书和师生对话还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通过教师板书既可以对指定的句型的结构和用法进行深入分析,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预留”了一定的思考时间。师生对话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学生口语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英语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能因为使用了多媒体而禁锢了学生的创新力和发散性思维。另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也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

5.3、要充分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多媒体的设计要突出教材重难点,并注意遵循学生的思想规律、体现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创设出各种必须的交际情景,突出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和功能为一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充分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教学的课堂形式是为教学的内容服务的,在使用多媒体时,一些教师不能光讲“热闹”,还要注重“实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因素,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和设计,从而使现代技术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为提升学生的英语素质服务。

6、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整合

讲解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以教师为主的学科教学方法在教学进程中曾经发挥过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大量信息的不断涌现以及瞬息万变的新旧交替,已在暗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吸收大量信息的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让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其中,实现两者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信息的展示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著名心理实验之一)。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学习英语,脑、眼、耳、口、手并用,这种集图形、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英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使学生自始自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从而易于接受、记忆新的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重语言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启发想 象;重做题能力训练,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学生惯用左脑,少用右脑;这种教学模式既费时,又沉闷,活跃不了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里的课文,教师只能依纲靠本按部就班,这样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狭窄,学到的知识也十分有限。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教学的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上,把精力集中到对学生的引导上。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直接刺激 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左右脑更好地协作,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促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开发大脑潜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英语教学过程,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 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语言的训练和实践,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知识面,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并能形成长期的记忆效果。

6.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动态的、直观的英语教学环境,使讲解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调动学生眼、耳、手、口多种器官参与学习。6.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善于发问、乐于发问、学会发问,并能自己动手借助网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6.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超级链接、多元化的练习题库,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并能及时得到评价和鼓励。6.4、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筑人与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多向的、交互的、辐射型的讨论情景,利用联机优势,让学生自由选择讨论以及合作学习的伙伴,与一个伙伴讨论,也可以同时与多个伙伴讨论,以网上聊天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创造、探索问题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结束语: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作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而不是要全盘替代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模拟真实的语境中感知、操练、运用语言;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优化初中英语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7期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学卷)》

3、新华出版社2003年,韩新民,王新谦:《外语教学法》

4、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周巧玲:“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5、《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5期

2.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二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具体到物理学科中, 我认为就是以物理学科为中心, 物理是主体, 利用信息技术来为物理学科的教与学服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 贯穿到物理学科教学的备课、讲课、课堂提问、反馈等各个环节中去, 达到整体效果上的优化, 以期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并通过整合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优势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特点,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进行新课前的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的主意力集中到教师所展示的内容中来。

例如, 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中,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 播放各种悠扬的声音, 在平面镜呈像一课中, 可以利用PPT将国家大剧院的照片投放给学生看, 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 迅速的进入学习的情境中来。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的展示出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物理学的知识中, 有许多比较抽象的知识点, 学生仅靠现有的知识与经验, 很难想象出这些知识的内涵, 也就很难接受这样的课堂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使学生易于观察和接受。

例如, 在讲电流时, 学生就很难理解自由电子是怎样形成电流的, 这时如果利用一个简单的动画片, 就可以轻易的演示出, 在导体两端没有电压时, 自由电子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也就形不成电流, 而当两端有了电压以后, 自由电子的运动就变得有了方向性, 从而也就形成了电流。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可以提高课堂的容量与效率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中, 教师往往通过口述、板书等方式来给学生帮助任务或是归纳本节课重点。这两种方式或是不能让学生准确的接收, 或是操作缓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可以迅速地把问题或是重点投放到学生的眼前, 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可以使反馈变得及时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可以及时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地收集学生反馈信息, 学生也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 在电学仪表的读值问题上, 可以利用课件演示, 让学生来读数, 正确数值可以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学生, 而且可以任意次数的设置, 多次训练。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读数方法。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可以有效地拓展教师与学生的知识面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许多学生家里有了电脑与网络, 网络能够提供多种的优秀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网络的家庭作业, 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 并总结制作成文章或是PPT展示,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是利用信息技术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把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用做认知工具, 以物理学科的知识为载体,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

1.物理教师首先要了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对WINDOWS的基本应用、办公软件、PPT、简单的动画制作、图像处理、以及视频编辑软件都要能够熟练的操作。并且能够处理简单的电脑故障, 以应对突发情况, 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的进行多媒体操作。

2.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 要仔细钻研课本知识, 搜集相关的多媒体的资料, 并充分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心理特点。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整理组合多媒体资料, 以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完成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目的。

3.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不断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当前的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知识, 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能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依赖, 要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 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4.搜集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随着经济的发展, 数码相机、录音笔、MP3、手机等, 可以搜集学生、学校周边相关的物理资源。例如, 各种声音、力学现象、简单机械等, 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反思

1.信息技术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 不能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 更不可以代替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实验。利用课件演示实验可以有很高的准确性, 但是少了人的操作, 可信性就大大的降低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自主实验, 都要尽可能地以真实的器材来实现。教师要鼓励, 提倡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当, 不能喧宾夺主。整合是以物理学科为中心, 让信息技术服务于物理学科教与学。如果课件设计的过于多, 过于花哨, 学生就不会去关注其中的物理知识, 而去关注课件本身, 这样,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达不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还会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电脑及网络的普及, 信息技术已作为一种卓越有效的辅助工具进入了教学领域, 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使知识的表达多媒化, 可以建构多种学习情境, 可以营造协作化的学习氛围。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同时也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改善了物理教师的教育观念。作为物理教师, 应该积极的尝试应用信息技术, 不断地突破自我, 开拓创新, 那么,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 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使知识的表达多媒化, 可以建构多种学习情境, 可以营造协作化的学习氛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同时也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改善了物理教师的教育观念。因此, 作为物理教师, 应积极地尝试应用信息技术, 不断地突破自我, 开拓创新。

3.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三

1 利用信息技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对物理现象的直接兴趣.在目前普遍采用的探究式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够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创设出鲜明、生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用多媒体播放自然及生活中常听到的某些声音:鸟语、蝉声、瀑布声、钢琴声、电铃声等等,然后提问:你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吗?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设置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在“声音的传播”探究教学时用多媒体播放一则新闻:“最近,美国又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武器——声波枪,大家听说过吗?”这个问题联系社会,又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事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自然也就很快进入要探究的问题之中.又如,在学习光学前,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彩虹、绚丽的霓虹灯,设置出这样赏心悦目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学习“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用多媒体播放奥运会赛场上射箭比赛和撑杆跳高的场景,这样设置出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他们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吸引着进入学习状态,也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2 利用信息技术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增强实验效果

信息技术能生动形象地模拟或再现一些物理现象和过程,可以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日食、月食的形成实验很难操作,如果利用图片给学生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是一般,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位置放好,并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在什么地方和形成什么现象就很直观明了了.电磁波的传播过程的“细节”用真实的实验是无法展现的,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这一过程则问题迎刃而解.另外有些实验仪器的可见度小,不利于学生观察学习.比如在学习刻度尺、温度计、秒表、电流表、电压表等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时,演示讲解起来比较吃力.如果借助视频展示(或实物投影仪)的放大功能,就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再有,在探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光滑的表面即没有摩擦力的表面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无法做到的,还有“匀速直线运动”等,这些理想状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它模拟出来,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探究这种理想化的实验.

3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中,能够提供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并使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用常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不甚理解.此时可增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模拟,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过程中像距和像所发生的相应变化,整个模拟过程清晰、流畅、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出良好的思维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又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可利用信息技术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场景,即用马拉两个半球的实验,再配以紧张而有节奏的音乐,直到“啪”的一声,将两个半球拉开,声形并茂,使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然后再利用多媒体对马德堡半球进行剖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从各个方向给半球施压的概念,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4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可以化难为易,有助于教学中难点的突破.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在演示和引导探究的过程中突破难点,发现规律.例如,利用Flash及3D动画等可以放大课堂教学的空间,变静为动、高速变低速、微观变宏观、连续变定格、抽象变直观.可以使学生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帮助他们有效建立物理模型,让他们突破难点更快地发现物理规律.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又提高了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探究“电流的形成”时,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将电荷设计成眼睛能直接观察到的“小圆球”,变无形的电荷为有形的圆球,通过观察“小圆球”的定向移动,并且同时用水管中不断流动的水流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真正弄清电流形成的原因.又如,有些图象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如光学、电学中的作图,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图像显示功能,就可以快速并且清晰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其形象生动的演示还能帮助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的参与氛围中突破难点.

5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在现代教学中非常重要,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灵活等特点,信息技术使师生关系变得平等和谐,可以丰富师生的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反馈与评价的质量与效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教师可以更好地扮演学生学习引领者的角色.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关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拓视野和提高技能,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更为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锻炼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学生的主體地位更为突出,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社区论坛、QQ或者发E-mail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可以设定某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讨论,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等等,以此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4.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阅读,写作,专题等方面,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的“交接点”。我们要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常规课程教学是尝试整合的广阔天地。语文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极好的实践基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特定的时代,让最新潮的信息技术与最传统的语文教学碰撞到了一起,是互相妥协,还是有机整合,相得益彰,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明智的选择。

一、时代赋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机缘。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当然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是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整合的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据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据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从信息技术的特点看,信息资源容量无穷大;信息传输方式的多样化,多媒体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人类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手段全方位地加以开发利用,这又是传统语文教学前所未有的;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些决定了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和探究。

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专题等。这些是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整合的“交接点”,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这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大胆探索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使语文教学直观化。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计算机提供的信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可以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网络环境下,信息源不仅丰富多彩,同时还提供了最先进的信息组织方式,它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要求将文本、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有机地组合起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创设情景,让语文教学更具直观性,更富人性化。我们可以以语文教学内容为核心,通过网络资源选择与之相关联的信息资料,加工组合后呈现给学生;我们还可以将各种发生的生活场景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为求得较好的课堂效果,我由信息技术老师协助编辑了《苏州园林》的光盘教学。在上此课时,我运用了录音机、用心爱心专心

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导入课文,我采用了《苏州园林》光盘的总体介绍,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进入新课。朗读课文时,1至2节运用了录音磁带;在分析“四个讲究”时,我把编辑的画面配合着文字作为背景画面播出,并录进背景音乐──古筝曲,增加了苏州园林的古朴的美感。《苏州园林》一课是说明文,其特征是“完美的图画”,多媒体教学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觉得《苏州园林》的枯燥,如同在欣赏美丽的画面,而我则充当了解说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掌握本课的内容。

再如教学《长城》专题,学生对长城缺乏感性认识,对长城的历史,建造,传说以及有关知识知之甚少,而网络资源则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可以供我们下载利用。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在线播放一些介绍长城的专题片,展示体现长城雄伟景象的图片,我们还可以从不同历史阶段去展现长城,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2、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使语文教学过程探究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和师问生答为主,前者是早就遭受舆论批判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后者则为不少教师崇尚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然而,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只是讲究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教学的实质仍然是为了向学生传输“既定”的知识,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拥有学问并转化成一种能力。

《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使语文教学过程探究化,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当要教学某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收集整合与本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网络资源中去查找,去探究,去自主学习。例如,我在教学专题《鸟》时,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知识,让学生在搜集、整合资料的过程中去自主学习鸟文化的内涵,从而引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积极参与专题的学习活动,获得了体验,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就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

探究性教学模式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主动探究性的学习,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3、通过整合,使语文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学生寻找资料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过程。”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大开眼界,拓展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内容空间。针对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相关内容,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主的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没有地域、没有时间的限制,这就大大提高了我们在有限时间里面获取尽可能多知识的可能性。如学习《长城》专题时,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接触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通过比较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实现创新。又如学习《汉字》专题,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充分体会汉字的独特魅力,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构造,汉字中蕴藏着的文化,以及电脑时代汉字的生命力等问题。

4、处理阅读信息,使语文教学活动情境化。

语文教学活动最忌讳枯燥乏味,如果能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那么就能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阅读提供必要的基础。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跟王安石有关的背景材料:“王安石,北宋抚州临川人,宋神宗时,积极改革旧制,推行新法。新法实施,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他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今南京),以后,新法废除,他忧愤而死。其诗文揭露了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正是他坐的船停泊在瓜洲,因他怀念金陵,又不能回家去,才写下此诗。”让学生明确知道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因为这首诗的基本特点是情景交融,写景为抒情作铺垫,只有先体会到诗歌的真实情感,学生才会懂得写景的作用;其次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阅读的感受,强调语言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最后,要求学生在表述时从自己所掌握的阅读材料中去寻找信息,作为陈述的理由,这就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述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和电脑帮助学生阅读并处理阅读信息可谓“高效低耗”,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然后分析处理信息,并合理想象,深入体会诗歌意境。让学生闭目想象一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江南水乡春天的图画,其中有小河、小草、禾苗、杨柳等,画面里的景物很具有启发性,例如,小草绿得发亮,让人想到绵绵春雨;飘扬的柳枝让人想到柔和的春风。画面为学生想象打下基础,为学生表述提供素材,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让学生在语言表述中体会诗歌意境。画面突出“绿色”,“绿”是诗眼,是学生感知诗歌意境的突破口,由于诗歌具有形象的概括性,光从语言文字上去感知会很难,而画面让诗歌变得具体可感。画面中的景物只是作为学生想象的凭借,在想象中学生对诗歌形象进行了再创造。文学鉴赏的理论认为,一千个人的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再创造过程,想象为学生感知诗歌意境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多媒体画面成为了学生和诗歌进行双向交流的一座桥梁,使得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文本,而是在想象中创造性地阅读。

5、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将信息技术整合进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中,进行一些积极大胆的尝试:如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去,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体化写作: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5.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的整合 篇五

谭金果

摘要: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

学方式,是新一代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阐述了中学地理教学引进信息技术的必要性,针对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研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地理学习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教育部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基本理念。《标准》要求地理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励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是实现教学优化、达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有效的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特点

把计算机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教育目标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投影等),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地理教学利用直观教具(如录像、投影等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2、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地理过程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许多地理过程比较难以理解。计算机可以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通过计算机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有关地球的运动和四季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强化学生对宇宙和大自然的好奇感,从而激发求知欲。

3、有利于培养智能型、开拓型人才。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来完成这一使命,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一是求知欲望大,凡事喜欢溯本求源;二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但我认为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注意力,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去开拓。

4、有利于地理教学中德育功能的落实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工作的重点。要使德育教育融人地理知识的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独到之处。学生通过实际材料的对比,自然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党的强烈感情。特别是讲到我国治理江河、兴修水利、防风固沙、植树造林、抗震减灾、齐心协力、造福于民的事迹时,选用一组动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更能产生一种震撼,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山河的壮丽,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同样在谈到我国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时,也应该选用一组合适的画面,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思考,去分析,使学生明确我国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存在问题、有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应对办法

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地理教学“整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定位教师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在展示地理事物、演变地理规律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使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以至于许多人误认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其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仍担任主导作用,而信息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切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育技术,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中都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同时,课程整合对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设计教学的技能。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培训,提高电脑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才能当好主导的角色,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2、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对开阔的地理环境显得狭窄的教学场所;对丰富的地理知识显得贫乏的教师语言;对多样的地理层面显得单一的教学手段;对深邃的地理内涵显得肤浅的教学思想等等,都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使学生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既了解又了解不深的概念产生模糊,混乱甚至错误的认识。在这样的状况之下,难于揭示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自然、人文现象,更谈不上把它们有机结合,谈不上对它们的地域性规律进行总结。但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似乎幻化成一只只精灵,时而置身于赤道的骄阳下和黑人共舞;时而潜入深海与鱼虾邀游;时而登上雪山;时而钻入森林;时而步入沙漠探险;时而在湖泊畅游;时而随改革的浪潮开发中国大西北……眼前是纷繁多姿的自然、人文景色,耳闻是天籁和文明合奏的和谐之音。在这过程中,通过网络,师生不断设疑、不断反馈、不断交流、不断更新,知识在建构、思想在碰撞、智慧在升华,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会了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材料,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地理学习方法、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更快速、更高效、更愉快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自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动体”,而非“受动体

”。在国际教育中流行着这样三句非常形象的话:“你听来的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研究、探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才是最有效的地理学习活动。

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科“整合”时,要把重点放到如何引导学生“学”的方面来。也就是说,整个课件中的教学思路、设计、环节,都是围绕着学生是如何来“学”这节课而进行的。一切都要符合学生学习特征。如:我在进行七年级地理上《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教学中,课前利用

Flash制作了“大洲大洋拼图课件”,主要用来考察和训练学生对大洲大洋空间分布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在课件中,首先设立了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制作了各大洲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将大洲拖动到相应的位置,然后再把大洲和大洋的名字拖动到相应的位置。通过这个课件的使用,使学生更熟练的掌握了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为以后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整合”。

6.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 篇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若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确实能对生物教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都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虽然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在中小学生物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因此,下面主要谈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应;在教学过程中,备课过程很重要,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才能收放自如地指导学生学习。

备课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备教材。包括本课中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必须让学生掌握,哪些需要了解,教材在章节中的地位、作用、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

二是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变化,因此需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

三是备教法。该课中的难点,通过哪种教学形式才能突破,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记忆深刻,这些都是我们备课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生理过程等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在备课时采集信息资源主要通过以下办法:

①利用网上的资源。网上有许多图片、课件、教学的文字资料,甚至还有试卷,在需要时我们可以下载。比如:在准备“环境保护”一节课时,可以从环境保护网http://gbj.grchina.net/gbj/documents/solid.htm上下载一些有关环境保护如“赤潮及其危害”“酸雨及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环境激素污染的现象和危害”“过度排放与污染”等的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在准备“遗传与变异”一节的教案时,可以从http://www.39.net/eden/yyy/ysyy/ysxz/14591.html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如“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资料。

②实地拍摄照片。我们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很多的生物资源图像,输入电脑中。比如,当出去旅游时,在玩的同时可以收集资料,例如在登山时,将山里那些珍贵的植物拍摄下来,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料。在拍照时要注意拍摄植物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多种景别的图片,叶子、花、果实等的特写都将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料。将这些直观的教学资源整合到教案之中,课堂里的内容就非常丰富,让学生看到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③扫描图片。有一些图片我们在网上找不到,这时还可以用扫描仪扫描图片。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呢?在授课过程中通过CAI课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生物的内部结构、生理活动现象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讲“尿的形成与排出”一课时,笔者制作了CAI课件上课时播放,动态地展示了尿液的形成过程,同时画面中的配音也让学生感到新鲜,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不可能把每节课都做成CAI课件,因此可以用下载来的课件或者买来的教件

例如,在笔者做的一个“血液”课件里,把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物化,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自我介绍”生动、活泼、有趣,它们以第一人称的自我表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些配音图像将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永久记忆。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课堂上,要善于利用从网上搜集的资源。例如在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学生讨论后,再给他们讲述近亲结婚的危害。讲解备课时从网上找到的内容,如“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

3.信息技术在课后辅导答疑中的应用

虽然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但是设计巧妙的课后作业,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性。

如初一生物下册关于血型的课后作业题“仅凭血型就可以确定孩子与父母的亲缘关系吗”引起了学生的争议,有人说“可以确定”,有人说“不能确定,只有DNA才能确定”。到底谁正确呢?学生让我评。我说这样吧,你们上网查找资料,谁能找到支持自己的证据,谁就是胜者。第二天,就有同学找我说“找到了答案”。在辅导课上,我公布了该同学的资料,大家听后都明白了其中道理,教室内响起了一片掌声。

通过资料的搜集,学生学会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查找资料的方法,也明白了一些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问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能力。

4.信息技术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给学生布置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通过网络的应用既完成了课外实践作业,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时,该课的课后练习有一道收集资料的习题是:艾滋病离我们每一个人有多远?请你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就这个话题与同学展开讨论。了解艾滋病的情况对学生的生活很有意义,学生也都很关心这个话题,于是我让学生办了一个专栏,主题是“艾滋病离我们每一个人有多远?”要求每小组交两至三篇文章,时间是一周,开展班与班的比赛。学生热情很高,除了查找翻阅书本、杂志外,很多学生从网上搜索资料,同学们从网上不仅找到了很多文字资料,还找到了很多图片资料,同学们写的文章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办了一期很好的“预防艾滋病”的专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也了解了它为什么会传播,知道了自己该怎样预防。他们不但从活动中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信息素养。

7.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七

一、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

1.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传统教学以静态为主, 很难运用一般的教学语言和黑板板书来解决数学所涉及的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 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比较吃力, 教师也往往会吃力不讨好, 教学效率就会比较低下。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准确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模拟出言语难以表达的知识,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静止的问题动态化, 使知识更贴近事实本身, 从而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化难为易, 取得最佳效果。

2. 有助于进行课堂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形成技能

课堂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把知识转化成技能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受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限制, 课堂练习往往不能顺利、高效地进行, 以至于学生对课堂知识消化不良, 看似理解的知识, 却不会应用, 实践能力较差。而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节省教师复述和板书练习题的时间, 还可以轻松地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 不仅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 还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除此之外, 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反馈,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有利于教与学的统一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3.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决策者。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往往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满堂灌”“一言堂”现象严重, 这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 不仅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使传统的用“一张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使静态知识的变得具有动态性, 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而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是万能的, 教师切不可滥用、泛用, 而应该将其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 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也是现代教育思想下师生关系的重要转变。教师在制作数学课件时, 不能过分地使背景画面复杂, 几何图形变幻莫测, 按钮奇形怪状, 动画和音响杂乱无章, 否则就会画蛇添足、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冲淡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因此, 教师的教、课件的制作、媒体的使用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要关心教学价值, 遵循教学原则, 体现教学目标。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新颖、刺激的效果而脱离数学教学的实质, 使学生成为多媒体课件的看客, 以至于学习主体地位丧失。

2.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替代传统的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 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 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 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有无与伦比的教育功能, 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 教学中,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 又要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优势互补, 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3. 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遵循必要性原则

一堂数学课, 没必要使用信息技术就不要强行使用。有人初用时, 仅只用Powerpoint代替板书, 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最多只是节约时间, 增大容量。例如, 几何题的证明过程最好边给学生讲解, 边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使他们养成严谨、慎密的习惯, 如使用媒体直接呈现, 反而无益。

8.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13-0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把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在新课程改革中,更是强调了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其核心理念。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而是能够面向实际,学以致用。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与学科的整合已经是我们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因特网(Internet)打破了空间的界限,使世界变得更小,我们可以通过它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英语学习是极其有效的方法。它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但同样精彩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不失为一个学习的好阵地。

首先,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在互联网上大部分的信息都是图文并茂的,很多综合性的网站上的信息可读性很强,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大量阅读外国网站,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对于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是受益匪浅的。

其次,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要求。因为每位同学的兴趣、爱好不可能相同,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找到各类的信息,这么大的一个信息平台,足可以保证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再次,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与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流。很多网站都提供这种在线聊天的工具,通过交流学生会掌握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会了解很多更新、更有趣的话题,老师可以让同学们以口语方式讲出来或是以作文形式写出来进行交流,对英语学习是非常有益的。而且有的同学可以利用视频、语音聊天直接与外国朋友进行对话,对其口语的提高更是极其有效的,它比老师设计的对话要更加真实、有趣。

最后,老师要让学生们学会在互联网上查找有用的信息。因为万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既要看到互联网有益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有害的一面,教学生们怎样识别有益的信息和有害的信息。学生们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要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根据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创设一个或者多个课堂上或者课外典型的 ,能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任务,是顺利进行任务型学习的前提。任务型教学可以广泛应用于阅读、写作、语法、听说等课堂。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网上调查,一个专题,一次演讲,或一个语法项目等等。任务提出的过程,要有明晰的分工和知识或能力的目标。“任务和信息技术运用”贯穿于英语教学全过程,我们教师应根据英语教学内容有创意地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信息平台,通过每次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拥有不断的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使学生持久地产生对英语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为达到学生掌握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认知工具。在整合过程中,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实施整合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课程目标和如何改善学习这个中心,切勿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否则,不仅达不到整合的目的,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设置问题,设置情景,并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9.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九

合肥巢湖市黄麓中心学校

周志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白板技术等来创设物理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现生活和物理的对接,优化课堂教学等等,都是目前我们很多物理老师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是我对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师生互动的几点体会:

一、“有效整合”的五项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大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层次和效率,以下就物理课堂教学谈五项优势:

1、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创建情景促进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尤其对电脑及网络感兴趣,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恰好迎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所呈现的物理情境真实生动,所反映的原理清晰直观、简单明了,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同学们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物理“光世界巡行”这一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急于把“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亮出,但我们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情景深深吸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由教师结合其他生活中例子指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2、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使抽象的物理问题变得直观降低教学难度

运用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模拟仿真各类情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变不可见为可见,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使各类较难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以八年级物理《连通器 船闸》为例。

可能很多教师都有同感,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看过船闸,他们无法想象船闸是什么样子,更不能理解它是怎样利用连通器原理来解决通航问题的,所以他们对这一知识感觉既深渊又无趣。但是对于一位懂得多媒体技术的教师而言,他就能把这部分上得生动有趣。我在给学生讲解船闸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构筑拦河大坝,提高上游水位后,造成上下游水位相差极大,那么又如何保证船只的畅通?在同学们苦苦思考却不能想出办法之际我给他们播放《船闸》的FLASH动画,直观地演示船只在上下游之间自由通行的情景。最后我为了让学生对船闸有更深的理解,我又给他们播放葛州坝船闸的通航录像,这样既增长学生知识,增强学习兴趣,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3、多媒体技术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它具有强大的模拟实验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在物理教学中,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用多媒体仿真实验来进行模拟演示能够较为真实地再现物理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获得感性认识并对物理规律进行探究,从而弥补学生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做托里折利实验时,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加之水银有毒而不便进行实际操作,但本实验又非常重要,学生如果没有感性认识就很难理解这一测量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演示托里折利实验的测量方法,教师讲解容易,学生也易于理解接受,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教学容量

传统教学方式在传授内容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写板书、画图,费时又耗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把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序把图、文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加大了课堂传递的信息容量。多媒体教学速率明显加快,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就必须快速反应,好的学习习惯随之而来。例如,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死记硬背固然不行,重新利用光具座实验也费时费力,而且效果还不如人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重新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5、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德育的无缝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自始至终贯穿德育教育,物理学科也不例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说教模式已不适应物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应该加强知识性、趣味性的德育渗透方式,而多媒体在这方面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和内部动机,而且还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比如,在飞出地球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我国的航天事业的重大发展成果进行浏览,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这些喜闻乐见的方法渗透在物理学科中可以说是对学校现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且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有效整合”的三种途径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整合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收集物理教学资源

(1)、扫描。用扫描仪直接扫描现成的文字或图片,是目前获取物理资料的常用方法,平时在阅读有关书籍时,要用心留意,不断积累、丰富可用素材。

(2)、摄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自己认为精彩的教学片段、实验探究过程、优秀课例等,用照相机或摄像机录制下来,留作教学素材并与他人共享。

(3)、网上下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需要,添加网页、下载网页、文字、图片、动画课件等,将下载资源保存在分类文件夹里待用。

2、制作物理教学课件

一个完整的课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文字说明,这是每个课件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字说明只要能起到板书的效果即可,不必过于追求动态效果。二是图片,根据教学内容,课件需要插入或链接必要的教学图片,为了美化课件,还可插入与主题相符的装饰图片。三是表格与图表,ppt软件插入表格与图表与使用Excel电子表格一样,非常方便。四是动画,这是课件最吸引人的地方,虽然ppt无法与其它一些软件相比,但它可以通过插入或链接方式来弥补,使课件达到直观、美观之效果。五是声音,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剪切、插入声音文件。六是相关影像素材。上述各要素可以在ppt灯片上直接编辑,也可以编辑成word或Excel文档,再进行相关链接。由于各类课件的内容和制作要求不同,这里对课件的具体制作过程就不作详细说明了。

3、构建网络教研平台

构建物理网络教研平台,可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练习反馈、课后辅导、个别学习、在线测试等教学环节统一包容,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之特色。如我校的网校通与教师电子备课,为科组教师备课、交流,提供一个互动平台,教师改革传统的备课方法,共同参与搜集信息资料、重组教学资源、撰写教学案例、网上交流反思、精备优质课例等网络教研工作,使备课和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有效整合”的三大误区

多媒体具有其强大的优势,但任何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总会存在弊端。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注意如下三点内容:

1、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

不恰当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往往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如:一些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整堂课基本是由教师点击鼠标,由计算机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一一展现出来,这样一堂课就成了“流水课”,把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演变成“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其结果是上课时师生“围着屏幕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还有些老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过度使用与教学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其效果可想而知。

2、切不可将多媒体代替所有实验

我们运用多媒体是想让一些实验室无法做的,还有学校无法承担起投资经费的实验展现给学生看。如果是在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去领会其中包含的物理思路,可以进一步触发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让他们得到了知识,还领略到了动手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和成就感;同时提高了学习的乐趣。这是多媒体无法企及的效果。

3、切不可使课件制作过于花俏

一些教师为了求得课件美观,颜色艳丽,背景花俏,声音新奇,页面活跃,甚至一些课件别出心裁,寻求刺激,课堂上不断爆出学生的笑声、掌声、赞叹声。要知道适当的绚丽和动画是可以提高一定的兴趣的,但是 如果过于华丽,而且经常展示这样的课件,学生反而会产生审美疲劳,这样的后果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只会让学生更多地去注意图片和动画,而忽视了上课的知识。

上一篇:个人一岗双责述职报告下一篇:大学生外贸营销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