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设计及说课

2024-11-15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设计及说课(精选10篇)

1.《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设计及说课 篇一

教学课题

读书要有选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绿线内的2个生字,了解可以选择的读物类型并初步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

了解可以选择的读物类型。

教学难点

学会选择适合的读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法指导

学法:读文、质疑、解疑;教法:引导点拨、启发、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补充(课堂随记)

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陶冶传记先贤执著因人而异

聆听教诲领袖征询日新月异

2、读通课文(不少于3遍),初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读书的课文?这些课文告诉我们哪些读书方法?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读书要有选择》

3、围绕课题质疑,教师归纳:

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可以选择哪些读物?怎样选择读物?学会选择读物有什么好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1)指名读字词,注意正音。

(2)交流词义。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1、出示自学提示:

(1)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

(2)我们可以选择哪些读物?

(3)怎样选择读物?

(4)学会选择读物有什么好处?

2、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根据提示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板书。

四、总结提升。读书要有选择

1、轻声读课文,思考:

学习了本课之后,对你有哪些启发?谈谈你打算选择怎样的.读物。

2、全班交流。

五、课堂目标检测。

1、连线题。

真善美智慧成长的业绩

聆听情操奋斗的情操

启迪假恶丑光辉的足迹

陶冶教诲高尚的财富

开阔才干执著的历程

增强视野宝贵的追求

2、仿句填空。

走进文学名著,你可以从《三国演义》中感受到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从《西游记》中感受到;

从中感受到。

六、作业:

请向你的好友推荐一本书,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板书设计

11、读书要有选择

优秀文学作品

名人传记

科普类书

工具书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

2.《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设计及说课 篇二

《读书要有选择》是苏教板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重点介绍了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其中,第一自然段写了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写了可以选择的读物类型和方法;第九自然段写了掌握这种本领的益处。本文内容浅显,结构清晰,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读能力的好材料。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初步懂得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二、教法、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训练,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本文内容浅显,通俗易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决定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最后运用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布鲁纳认为,“兴趣是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了谈话式的导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读的书,然后出示有关读书的名言,如“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最后让学生读读,谈感受。老师总结:读书要有选择。(同时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我先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然后老师归纳:为什么要有选择地读书?可以选择哪些书?怎样选择?

(三)、解决问题

1、自学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在自学过程中,同桌讨论,准备汇报。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汇报、交流在学生自学课文后,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很有必要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首先,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错字;接着,就自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交流,最后小结,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3.《灯光》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篇三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在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看几组图片。(出示关于家乡夜景的图片)师介绍。看到这两个图片你觉得是什么装点了我们的山城家乡(灯光)的确,每当夕阳西下,夜幕悄然降临时,划破黑夜,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便是灯光。灯光下,人们散步休闲;灯光下,人们享受着天伦之乐;灯光下,人们看书写字;灯光下,人们快乐歌唱„„而在某些人心中,灯光更是一段回忆,一个情结。屏幕出示课题。请同学板书课题,灯光 师生齐读

2、简介作者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读一读课文,巩固自学情况

1、朗读词语

2、内容填空

作者在天安门广场的()下,回忆()为了照亮前进的道路,在战斗中()的故事。

3、划分层次,完成板书:引起回忆、回忆往事、怀念战友。

三、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读“多好啊”,体会心理活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

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小组合作完成表格。2.全班交流:

(1)第一次:第2自然段:

说话的人是在欣赏天安门广场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赞叹,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指导学生朗读“多好啊!”,读出赞叹的感觉)

(2)第二次:第4自然段:

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看着书上的一幅插图时说的,联系上下文可知道当时是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没有见过电灯,作者和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插图上那个在灯下看书的孩子非常羡慕„„

想象当时他的心情,再读“多好啊!”,读出羡慕,渴望的语气。(3)第三次:第7自然段:

说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联系刚才的“沉思”,从他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什么?(他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孩子们将来都能在灯下读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

抓住“憧憬”,再读“多好啊!”读出满怀憧憬的语气。

3、正是为了让孩子们过上能够幸福的在灯光下读书的日子,在战斗打响的时候,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郝副营长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8—

—11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品读描写“灯光”的句子,悟表达方面

1、同桌合作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灯光”,以“灯光”为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

2、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

汇报:①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②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③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④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⑤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第五个句子让老师觉得特别耳熟。因为它和第1个句子一样,都是讲天安门前的灯光,这是前后照应的写法。

4、“灯光”代表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课文以“灯光”为线索,突出文章的中心,进一步赞扬了郝副营长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甘愿牺牲的献身精

四、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1、按课文内容填空:本文以(灯光)为线索,采用(倒叙)的

手法,通过回忆(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灯光下读书,在战斗中牺牲自己,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道路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告诉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在这星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们除了想到郝副营长,还会想到那些革命先烈呢?(生说)播放《英雄儿女》

3、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

4、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看到“灯光”,说到“多好啊!”,不会忘记今天的“灯光”中有着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怀念”。那么就把这点点“火光”与“灯光”一起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再次读课题。

漫漫黑夜中,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了希望的火苗,战火纷飞中,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为我带来了幸福的曙光,让我们铭记英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党费》、《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板书设计:

引起回忆 灯光

回忆往事

怀念战友

《灯光》说课稿

《灯光》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本组专题是“深深的怀念”,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灯光》是一篇革命题材的课文,现在的孩子远离战争岁月,所以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缺少切身的体会。教学此课,教师不能生硬地说教,只能借着文字的品读让他们一点一点去悟,并创设一些情境让他们去换位想象,逐步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渗透理想教育。根据单元学习重点,本篇课文的学习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还要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基于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组的研讨主题是语言训练点的挖掘以及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想体现以下这样两点:

1.对教材加强整合,合理取舍,力求体现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特点。采用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自读——交流——拓展”展开教学,在初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自悟,在交流的过程中点拨引导,指导学生读好重点句。

2.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穿插语言训练。抓住“多好啊”与“灯光”两条线索,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文章表达技巧过程中挖掘一些语言训练点进行语言训练。由“多好啊”引入课文的学习,悟郝副营长那种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品读描写“灯光”的句子,悟郝

副营长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写由“灯光”所想到的,在文中融入对革命先烈的怀念。

以上认识,我把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条:

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理解“憧憬、千钧一发、围歼、突击”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及首尾照应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悟重点词句,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升对“灯光”的认识。

教学重点是: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感悟郝副营长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是: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大板块:

一、谈“灯光”,感受现在生活的美好,导入课文的学习。课文开头两段中作者描写了天安门广场前千万盏灯发出的光带给大家光明、温暖的感觉以及游客为此发出的赞叹“多好啊”,与课文主体部分中郝副营长在战前对灯光的向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抓住这两段话的两个重点句放在这一板块中进行学习。

二、初读,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并了解课文写法上的特点:倒叙和首尾照应。同时对作者王愿坚有个大概的了

解。

三、品读课文主体部分,感悟人物形象。分两块进行,一是“憧憬未来”部分,主要是抓住两个“多好啊”的句子及与之相关联的部分去感受郝副营长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二是“献身革命”,抓住“千钧一发”一词理解郝副营长的英雄壮举。品读描写火光的句子感悟郝副营长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体会灯光的含义。

4.读书要有选择 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悉两条绿线内的两个生字,了解可以选择的读物类型并初步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

了解可以选择的读物类型。

教学难点

学会选择适合的读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读的书。

2、出示关于读书的名言,谈谈感受。

3、我们怎样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呢?

二、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

1、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有关读书的文章《读书要有选择》。

2、请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最想提的两个问题。(教师归纳:为什么要选择读书?可以选择哪些?怎样选择?有什么好处?)

三、学习课文 解决问题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词,查找资料理解不懂的生字词;

2、我们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读物?选择这些读物有什么好处?

4、我们应该怎样去选择读物?

(二)、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随机正音。

(四)、交流

1、我们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

2、我们可以选择那些类型的读物?选择这些读物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3、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读物?

(通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了解可以选择的读物及好处。学生边汇报边板书。)

四、总结课文 知识迁移

1、总结:在茫茫书海中,我们要有选择的读书。应该选择怎样的读物呢?这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爱好来选择。当然,还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发展,我们要通过有选择的读书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

2、迁移:谈谈你打算选择怎样的读物。

3、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是人类进步的不断动力。人们已经把书进行各种比喻,出示《书的妙喻》。书对我们这么重要,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努力读书,为我们的社会增添一份光彩。

五、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向你的好友推荐一本书。

《读书要有选择》公开课教学设计1

学前准备:了解歌德的生平简介。

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会选择书籍的方法,并了解掌握选择合适读物这种身手的益处。

重点、难点

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读书的课文?《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精读和泛读》。这些课文告诉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根据已学过的读书方法,学习新课。

1.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使什么,并结合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章。

3.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点意思,可以分为几段?

4.评议课文使怎样写的。

以问题作过渡,总领下文,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讲选择读物的范围和选择读物的好事。

三、说说自身以后怎样选择读物。

板书:

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取更多知识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科普类书

工具书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会选择书籍的方法,并了解掌握选择合适读物这种本领的益处。重点、难点: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了解歌德的生平简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读书的课文?《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精读和泛读》。这些课文告诉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根据已学过的读书方法,学习新课。

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是什么,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检验你的读书情况。

2.指读:安排学生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如“无可厚非”“日新月异”等。

3.了解: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也可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5.评议课文是怎样写的。

以问题作过渡,总领下文,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讲选择读物的范围和选择读物的好处。

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

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记下你的疑惑,可先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交流: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

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五、板书设计:

优秀的文学作品

5.给予树 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篇五

■理念先行: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努力使当下的课堂着眼于整个语文课程,完成的不仅是课文,更是微格化了的课程;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疆场,通过课堂,唤醒学生对熟视无睹的语言现象的敏感和警觉,从而使学生的言语生命力得到养护,言语智慧得以生长;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努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感同身受地入乎其中,悠然心会地出乎其外,从而为学生打下温暖的精神底色;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静思默想”、“品味涵咏”乃至“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的美好境界,让课堂成为一段扑闪着情趣和智趣的精神旅程。■文本来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1课。■文本透视:

课文讲述了在圣诞节前夕,8岁的小姑娘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使她如愿以偿的事。整篇文章没有“激情燃烧”的词句,语言清新自然,读来好象汩汩流动的清泉,且又处处闪烁着温暖和爱意,无论是妈妈因为不能给孩子很多钱买礼物的内疚与担心,还是孩子们选购礼物的过程、互相猜测的喜悦,尤其是金吉娅慷慨地满足素不相识女骇愿望的那种坚定与自然,读来都让我们的心中弥漫着一股相濡以沫、其乐融融的亲情滋味。文章从头到尾都在讲述“给予”,妈妈的给予,孩子们彼此间的给予,金吉娅对于小女孩的给予,显然他们懂得“给予”的意义和快乐,并且这种“给予”正在延伸到亲人以外的更多人,可以说,这个家庭的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都在期待“送出自己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该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啊!正是这样的家庭才能孕育出这样的金吉娅,也才能诞生这样美丽的故事——《给予树》。■设计理念:

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见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语文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亲历的过程,必须是一个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过程。所以在这第一课时的学习,我将领着孩子们从真实朴素的字词学习和原味朗读中开始,循序渐进地打开文本,以“金吉娅的礼物”为开掘点,围绕礼物“买什么—送给谁—为什么这样送”的思维路径延展全文,通过比较、想象、体味的方式反哺朗读,层层深入,感受金吉娅心中的这棵“给予树”。■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关注有特色的词语现象,重点练写课题“给予”。

2、以“金吉娅的礼物”为开掘点,围绕礼物“买什么—送给谁—为什么这样送”的思维路

径延展全文,扎扎实实地在朗读、追索、想象、体味中丰厚文本。

3、从故事中发现金吉娅心中就有一棵“善良、真诚、体贴、仁爱”的给予树。■教学重点:以“金吉娅的礼物”为开掘点,围绕礼物“买什么?——送给谁?——为什么这样送”的思维路径延展全文,扎扎实实地在朗读、追索、想象、体味中丰厚文本。

■教学难点:从故事中发现金吉娅心中就有一棵“善良、真诚、体贴、仁爱”的给予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设过程:

一、谈话揭题,眷注词语。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给予树》。

2、围绕着这棵给予树,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3、刚才看大家读得有滋有味,翻到生字表,我们一起来读!

4、那么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出示词语] 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二、删繁就简,构建冲突。

1、礼物。

那么金吉娅和她的哥哥姐姐们在这个圣诞节快要到来的时候,在忙些什么呢?——对啊,圣诞节快要到了,母亲和她的五个孩子都在讨论怎么选购礼物呢!

2、买了什么?送给了谁?

——于是,妈妈给了孩子每人二十美元,让他们分头去采购四份像样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兄弟姐妹,那么八岁的小金吉娅买了什么礼物,又送给了谁呢?

给小女孩买了一个漂亮的洋娃娃,给哥哥姐姐们买了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3、为什么这么做?

我说金吉娅啊,给陌生的小姑娘,你买了漂亮的洋娃娃,而给自己最亲最亲的家人却只买了便宜的不像样的棒棒糖。你是怎么想的?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重锤打磨,真情体验。

1、请你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出示]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2、感受体会。

四、补白文本,皈依“给予”。

圣诞节终于到了,当小女孩得知这份礼物是一个仅八岁的小朋友用她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的这个洋娃娃,她又会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份感激之情呢?

板书(略)

让课堂成为扑闪着情趣和智趣的精神旅程

——《给予树》第一课时说课稿

这次,咱们优质课的主题定位为:让阅读教学更有效!这其实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但却是个永恒的主题,因为只要在关注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发现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在左冲右突中螺旋挺进的,而且由这种奔突而形成的改革发展的洪流一下子把我们这些试图追求语文本质的痴迷者席卷进去。尤其是当前一些语文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对我们的笼罩和覆盖,比如“情智语文”、“本色语文”“和谐语文”等等,他们博大精深的著述,时尚丰满的阅读课堂以及建立在对语文的独特体认上所张扬的某一种风格与流派几乎彻底征服了我们!在给予我们启发和思考的同时,却也对我们进行了语文思想上潜移默化地蚕食和掠夺!于是我们迷失了,我们选择亦步亦趋地跟随,选择毫无质疑地虔诚匍匐!渐渐的,我们游离在本质的语文之外,游离在有效的语文之外。我相信,这也是咱们这次为什么定这样的主题的原因。

■首先谈谈我对有效阅读教学的解读: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努力使当下的课堂着眼于整个语文课程,完成的不仅是课文,更是微格化了的课程;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疆场,通过课堂,唤醒学生对熟视无睹的语言现象的敏感和警觉,从而使学生的言语生命力得到养护,言语智慧得以生长;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努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感同身受地入乎其中,悠然心会地出乎其外,从而为学生打下温暖的精神底色;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静思默想”、“品味涵咏”乃至“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的美好境界,让课堂成为一段扑闪着情趣和智趣的精神旅程。

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理念背景下,才有了我对这堂课的整个思考和解读。昨天回去的路上,我和我们的教研员讨论今天该给大家讲些什么时,我对他说,我会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因为这是我在整个文本细读、课堂打磨过程中最深的感受!

思之思之,又复思之,思之而不得,鬼神将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

不夸张地说,昨天大家看到的课堂是我们在前天晚上将近12点的时候才贯通、圆润并定稿的!我粗粗一算,这个教学设计我前后共推倒重来了五次,这是第六稿了!这可都是在三天时间里边完成的,所以这些天我根本就没有睡过一个超过5个小时的觉!尽管这最后一稿也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还要继续打磨,继续呈现,但是直到这一稿的圆通也是在“思之思之,又复思之”的过程中豁然开朗的。

一、细读,寻找文本支点。

说实话,知道上课内容是三年级的,我的心就往下一沉,及至翻开课文《给予树》后通读一遍,我的心立刻就凉了!这不是我现在危言耸听,故作姿态。我们这里有很多上虞的老师都非常了解我。我是一个一直从事高段教学的老师,而且喜欢高段教学,我在课堂上最擅长的就是怎么把文本进行合乎教学意义的解构,并且通过文本细读发现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或者解读出独特而深刻的文本意义。我的对于课堂教学的打开、深入、丰厚、突转、跌宕、延拓等技巧都是建立在对高段学生的全面把握上的,所以也只是适合高段学生的。在莫国夫老师指定上课内容是中段的时候,我还存在着一点侥幸,我想可能会选在四年级,那相对来说,就能比较顺手。可是没想到却还是选在三年级,因为这次参加比赛的老师中有好多是低段的。为了全面平衡,只能选择三年级。

收敛神思,我开始进入文本细读。课题“给予树”就是个新鲜的词汇,孩子们肯定都没有听过,我也是读这个课文的才知道还有这样的一种树,这个名字倒真取得不错。接下来就看文章中有没有颇具价值的语言现象,有没有值得训练的语言范式,有没有藏在文本内部的情感错位。因为以我的经验和直觉,找到这些,那么教学预设就能水到渠成。我花了将近一天时间开展细读,这是我所执教的公开课中最艰难的一次细读!因为文本是个翻译作品,而且这位翻译者可能太关注翻译语言的精确,而忽视了翻译作品的受众——读者,尤其是选入课本后的我们的学生,要更加关注到它作为一个精读课文在语言现象上的丰富和典范,因为我们的教材是我们的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规范语言表达、提升语言质量(当然还有精神层面的丰厚和悦纳)的蓝本,我认为它必须是在语言上有一定的价值。比如这册教材前面的课文《花钟》、《美丽的小兴安岭》、《掌声》等等,都有非常鲜明、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的语言现象。可是在细读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却只读到零散、单薄的语言现象,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急,所以沉下心来,慢慢欣赏。我开始有了一些发现,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全文共5个自然段,607个字。讲述了在圣诞节前夕,8岁的小姑娘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使她如愿以偿的事。课文的第1-3自然段讲述的都是给家人买礼物,从讨论到选购到买到后的欣喜。第4自然段回述了金吉娅用这给家人买礼物的钱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姑娘买了洋娃娃,使文本出现了峰回路转,形成了一定的张力。

具体到文本的语言现象,也有了许多发现:

比如“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互相试探对方的心意,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圣诞节的气氛就在这一句中浓郁起来了,而且从“互相试探对方的心意”说明孩子们都想送出最合乎彼此心意的礼物,马上让我感觉到这个家庭的其乐融融。联系着“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更让我感觉到孩子们心灵的纯净和欢乐。

比如“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显然,妈妈是一个理解孩子们愿望的妈妈,也是一个尽量想让孩子们开开心心过好圣诞节的妈妈,所以她就会特别重视孩子们能不能给家人买好的礼物。而且从“只攒了一百美元”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很不容易,这一百美元也可能是她平时省吃俭用,甚至兼职才赚到的!“分享”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原本应该说“由五个孩子来平分”,但是这里却说分享,我觉得可能是暗示我们其实这“一百美元”正是妈妈送给孩子们的礼物,礼物才可以说“分享”。

比如“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提醒每人至少准备四份礼物。”这句话也有点意思,为什么是至少四份,显然是至少要给自己的兄弟姐妹买到礼物,这是最基本的。读到这里,我对这个母亲肃然起敬!她不仅要孩子们学会关爱,更为可贵的是她在训练孩子们怎么互相关爱。

比如“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联系后面你会发现金吉娅正在担心怎么和家人交代!比如“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马上让我们感觉到这份礼物是相当廉价、相当不像样,妈妈在乎的也不是礼物好不好,而是生气金吉娅没有好好选购礼物,那就是没有把家人放在心上。这一点,昨天好多老师的课堂上都已经呈现。

比如“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可以有很多种猜测,买小人书拉,私设小金库拉,买零食吃拉等等,毕竟这个家庭也不富裕。

比如“我拿着钱到处逛”显然她真的想给家人买到好的礼物,才要到处逛啊!到处逛其实是到处寻找,到处选购,到处讨价还价等等,毕竟这才二十美元,她必须买到价廉物美,又让家人们称心如意的礼物。

比如“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个“一直盼望”到底盼望了多久,可能是从圣诞节前夕开始盼望的,也可能更早,也可能每一年的圣诞节她都会这样地盼望着。那么这张卡片上到底会怎么写的?这倒是个可以训练语言的文本空白点。

比如“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从这个“于是”能感受到金吉娅的这个行为是下意识的,很自然的,甚至觉得是天经地义的,她也有担心,但是显然她觉得自己做得很对!这样看来啊,这个8岁的小女孩是很了不起的。

比如“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小女孩没有什么?当然她没有圣诞礼物,没有兄弟姐妹的关爱,可能也没有妈妈会给她钱去买礼物,甚至可能她从来就没有过圣诞礼物。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写得很白的一段,已经没有什么话语空间了。所以也没有什么细读的价值,就是很标签化的语言。

在这样的文本细读之后我有了如下的文本透视:

整篇文章没有“激情燃烧”的词句,语言清新自然,读来好象汩汩流动的清泉,且又处处闪烁着温暖和爱意,无论是妈妈因为不能给孩子很多钱买礼物的内疚与担心,还是孩子们选购礼物的过程、互相猜测的喜悦,尤其是金吉娅慷慨地满足素不相识女骇愿望的那种坚定与自然,读来都让我们的心中弥漫着一股相濡以沫、其乐融融的亲情滋味。文章从头到尾都在讲述“给予”,妈妈的给予,孩子们彼此间的给予,金吉娅对于小女孩的给予,显然他们懂得“给予”的意义和快乐,并且这种“给予”正在延伸到亲人以外的更多人,可以说,这个家庭的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都在期待“送出自己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该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啊!正是这样的家庭才能孕育出这样的金吉娅,也才能诞生这样美丽的故事——《给予树》。

二、设计,寻找教学自我。王崧舟老师在《好课的境界》一文中阐述了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的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就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我读着这段话的时候,尽管知道以王老师的才情和见地,以他对佛学的精深和出世、入世的和谐往复,他的理解肯定是有意义的。但我还是觉得玄乎。我对照着他说的三重境界,我倒发现我在追求好象与他解读的第一重佳境颇为印证——也就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意思是说,课要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有些老师上的课不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独立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科的课、囫囵吞枣的课,这就是思想缺席的课。要做到课能上出自己的思想,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

回想我打磨和教学过程中最执着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是从自我出发的,是要达到文本、作者和自我和谐融通的教学,是要体现自己意义的教学。我觉得课堂必须打上“我“的烙印,才能说这个课是有意义的!我一直信奉哲学家叔本华说的这样的话: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见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在细读和文本透视之后,我把本课设计理念定位为:语文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亲历的过程,必须是一个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过程。所以在这第一课时的学习,我将领着孩子们从真实朴素的字词学习和原味朗读中开始,循序渐进地打开文本,以“金吉娅的礼物”为开掘点,围绕“买礼物—送给谁—为什么这样送”的思维路径延展全文,通过比较、想象、体味的方式反哺朗读,层层深入,感受金吉娅心中的这棵“给予树”。

我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关注有特色的词语现象,重点练写课题“给予”。

2、以“金吉娅的礼物”为开掘点,围绕礼物“买什么—送给谁—为什么这样送”的思维路

径延展全文,扎扎实实地在朗读、追索、想象、体味中丰厚文本。

3、从故事中发现金吉娅心中就有一棵“善良、真诚、体贴、仁爱”的给予树。

真实的课堂昨天已经感性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我这里再阐述一下我的整个思路,这个思路也是在遵循着中段教学的特点中展开的,可以说这个中段也跟低段差不多,所以必须从扎扎实实的课题练写、“给予树”、“圣诞节”的介绍开始。作为课的开始阶段,我不想弄得太繁复,太喧闹,所以安安静静、简洁凝练地进行。考虑到课堂环节的有效性和课程理念,我在这里特意安排了运用资料袋,这是新课程教材的一个特色,也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教材学习和运用习惯的最佳路径,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我们也是在多次试教之后才决定下来的。就连介绍“给予树”的一段话,也是修改了三次,必须简洁明了,让孩子们听得懂。

在设计词语教学环节时,我们考虑了很多种方案,如果仍然是出现带有生字的词语,那么它们散乱无序,而且这个环节也没有新意。但是也不能一味追求新意,而跨过词语教学。所以最后我们在试教了四次以后,确定了呈现有特色的三组词语(词组):讨论

试探

猜测

拥抱

盼望

援助——这第一组是这篇课文的一个有趣的词语现象,其实仔细找一找,还能找出三个来,主要想让孩子们感受到词语有这样的组成方式,祖国的语文是很有意思的。第二组词语: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是这篇课文中出现的最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成语,那么怎么教,必须要换一种方式,所以我们最后决定用“请你用朗读来让老师听懂这三个词语的意思”,这样一来,我们发现,能读出一种很有韵味的节奏来,能让孩子们在朗读词语中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然后稍稍一点拨,兴高采烈的是谁?沉默不语的是谁?如愿以偿的又是谁?把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一次梳理和呈现。第三组是词组:诚挚的祝福 甜蜜的笑容,出现这一组,我们经过了仔细地考量,因为似乎有些太多了,课堂节奏也太过缓慢,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决定留着,既是因为含有这组词组的句子是课文中比较难读的,也是因为含有这组词组的句子是我们这堂课要抓的第一个语言现象。

■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互相试探对方的心意,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

我们抓这个语言现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蓄势。读这个句子,既能提炼出“礼物”这个核心词,也能营造圣诞买礼物的热烈氛围,更重要的是我们把“最诚挚的祝福”直接形象化为礼物,因为诚挚的祝福是很抽象的,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孩子们都希望在圣诞节把最好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家人,同时也希[礼物] 接着就开始“聚焦礼物,建构冲突。”朗读第2、3自然段,讲述的就是孩子们给家人买礼物的整个过程,从刚才的讨论礼物到现在的选购礼物和互相猜测,仍然是紧紧地围绕“给家人送礼物”。这就形成了我的第一条语言思维的分支——“金吉娅给家人买了什么礼物”。这里重点关注“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这个语言现象,让学生读透,说透,充分感知到这份礼物真的很不像样。这里感知得越透,呆会形成的冲突就越强烈。所以我再进一步,问问学生:妈妈看到这样的礼物,会怎么想?哥哥姐姐们收到这样望——送出自己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 的礼物又会怎么想? [金吉娅给家人买了不像样的棒棒糖]

这样做充分之后,很自然地就会想——金吉娅用这给家人的二十美元干什么了?显然就过渡到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这一段是我这堂课的重点。所以我设计了三次往复地读。这第一次就是快速地读,读懂金吉娅用这给家人买礼物的二十美元给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买了洋娃娃。那么这样一来,就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吉娅给陌生女孩买了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到这里啊,冲突就自然建构成了。很自然地,孩子们脑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问题:金吉娅到底怎么想的?家人和陌生女孩孰轻孰重?这样,文本内部的张力[为什么这样做]

于是开始“重锤打磨,真情体验。”让孩子们再读这个第四自然段,当然这一遍是要求仔仔细细地读,并且要划一划,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这样就淘选出了两个语言现象:

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但是这两个句子我也是经过仔细布局的。首先关注的是“什么都没有”,因为这个最直接,从“在这个美丽的圣诞节,我们很多孩子都能得到许多礼物。哥哥可能会送——姐姐可能会送——妈妈可能会送——亲戚朋友们可能还会送——而那个小女孩没有哥哥送的,没有姐姐送的„„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形象地感知到小女孩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才会通过“给予树”表达自己的愿望,这就回应我开头讲解“给予树”的意义。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呢?引出“一直盼望”。这里重点做个“盼”字,也是我师傅叶丽华老师教的招数,她曾经在上课时用过这个“盼”,我觉得挺好,既想象,又生动,还能渗透生字教学,“盼”就是这个课文中必须要写的字。在都做充分后,我再把两个句子都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因为有前面的“什么都没有”和“一直盼望”做铺垫,感受形象就会简单得多。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感受形象呢?那是因为语文不仅要见“文”——就是表面的文本,就是语言的学习;还要见“人”,就是文本背后藏着的人,只有见到人了,课才到境界了。当然只见到小姑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又有了一次反诘,就把学生当成了金吉娅,问他们:面对这样的小女孩,如果是你,你会为她送出这样的礼物吗?可是你知道吗?这二十美元可是你在圣诞节得到的全部的钱,你就愿意这样花掉吗?你知道就显现了,文本解读也就渐入佳境了。吗,这些钱是要给家人们买礼物的呀!你难道不担心哥哥姐姐们会责怪你吗?他们可都很用心地给你买了礼物呢!让孩子们直面这个矛盾冲突,进行心理抉择,真正达到内化文本。接着很自然地一句,金吉娅就是这么想,也是这样做的,再齐读第4自然段。这是第三遍的读,读的目的和方式各不相同,而且要求也很明确。

最后来——补白文本,皈依“给予”。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把第一课时的金吉娅做得更丰满一些,延展一些,而且想体现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理念。这是当前语文课堂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最近在山西举办的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体现的最大的两个亮点或者说方向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读写结合”,可以说,我这堂课也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做的。

以“圣诞节终于到了,当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打扮成圣诞老人把这个漂亮的洋娃娃送到小女孩手上时,小女孩的心情怎么样?”定下情感基调,再推进一步,以“当她得知这份礼物是一个年仅八岁的小姑娘用她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的,她又会用怎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呢?”开展练笔。这其实也正是课后习题“小练笔”当中的内容。

如果仔细一点,你还可以发现,我的这堂课在努力地眷注文本,无论是朴素的课件,写课题在课文纸上,用资料袋在课文中,贯穿整堂课的都是文本中的语言点,直到练笔也是课后习题中要求的,并且我也让孩子们写在课文纸上了,我真的在努力地向大家传达一种理念,或者说我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

——那就是教学环节上尽量删繁就简,简洁大气,扎实灵动;

语言品味上坚持眷注文本,循环往复,“出生入死”; 情感悦纳上尽量形象可感,形成对接,立体丰满。

上课感受:

必须要有很好的身体,否则适应不了高强度、高密度、奔波劳碌的试教、磨课历程!必须要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坚韧不拔,随时准备着接受批判,随时准备着推倒重来。必须要有稳定的心态,要真真正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怎样上好课中去。

反思不是把自己的伤疤揭开来,而是把蒙在心上的黑布撕开,反思不是暴露自己的丑陋让自己难堪,而是敢于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格式化’的清醒,勇敢历经刮骨的疼痛之后,我们获得的——是新生!—— 木棉

6.11读书要有选择 篇六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选择书籍的方法,并了解掌握选择合适读物这种本领的益处。

【活动方案】

活动一:自主阅读,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陶冶执著聆听奥秘通俗易懂.

征询先贤传记教诲日新月异..

2.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全班展示并质疑。

活动二: 再读课文,掌握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记录阅读中的疑惑,2.组内交流:①为什么读书要选择阅读?②怎样选择?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

1.默写词语。

2.讨论:除了书上说的选择方法,你认为还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巩固提升

一、拼拼,写写。

zhuànjìjiàohuìtáoyětōngsúyìdǒng

()()()()

língtīngàomìlìchãngrìxīnyuâyì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文章启迪()高尚的()

()的翅膀征询()执着的()

()的作品培养()宝贵的()

三、判断下列语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当然,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培训的”这句没有语病。

()

2.“因人而异”的意思是根据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同的办法。()

3.“尽管他做错了事,但忙中出错,也无可厚非。”这句话是正确的。()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内填上序号

1.“它是„„学校”一句中“学校”前的词语摆放顺序应该是()。

①没有围墙的②一所③现代化④ 浙江⑤ 唯一的A、②①③④⑤B、⑤②④①③C、④⑤②①③D、④②⑤③①

五、阅读语段,并修改。

在《书香江苏》读书活动中,通过网上读书,使我们认识了海伦·凯勒、鲁滨

逊、孙悟空„„等众多人物形象,我写的一遍读后感“我也想当回诸葛亮”刊登在《新语文学习》上,我们班还被评为“阅读先进班级”的光荣称号呢。

六、阅读课外片段,并答题。

古时候,宋代举行绘画比赛,画题是一句诗“踏花归去马蹄香”。这诗句的意

思很明白,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游玩后,马蹄由于踩着了飘落在地上的花瓣,使

蹄儿也变香了。许多画家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画家画是画了,但从正面着想,画了满地的落花,再画一个骑马扬鞭人。这并没有把“香”字表现出来。画题是很

难,但仍有一个聪明的画家画出来了。这个画家只画了一匹马,再在蹄旁边加上几

只飞舞的蝴蝶,此外没有别的东西了。蝴蝶为什么绕着马蹄飞舞?不是因为马蹄上

沾着落花的香气吗?马蹄上怎么会沾着落花的香气?不是这匹马刚从满地落花的地

方踏过来的吗?这样,他用几只蝴蝶把看不见的香气具体地表现出来了。此幅画被

大家公认为成功的作品。

1.给短文选择一个恰当的标题,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① 绘画比赛② 赛马③ 难题④ 聪明的画家

2.抓耳挠腮的“挠”用音序查字法应该查大写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应

先查()部,再查()画。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 轻轻地抓;② 阻止;③ 弯曲,比喻屈服。这里应用第()中解释。

3.文中两次用了引号,前一处引号的作用是();后一处引号的作用是()。

4.文中一连用了四个问句,这四个问句之间的关系是(),分别运用了

()和()两种修辞手法。我想也来试一试,依葫芦画瓢地连写四个

问句

5.“此幅画被大家公认为成功的作品”假如你当时也在现场,你会这样评价这

幅画:

7.《读书要有选择》原文 篇七

当我们在新华书店或图书馆里,看到那一排又一排图书的时候,你是否会有一种如入“书城”的感觉呢?是呀,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多少书在等着我们去读哇!可是,要读完所有的书是根本做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读物进行认真的选择。

我们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呢?

第一,可以选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已有定评的古今中外名著。这类书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读了这些书,我们就能很形象地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感情才是美好的……在得到精神陶冶的同时,我们还会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出色的文章。

第二,可以选读一些名人传记。领袖人物、爱国先贤和科学家的传记,会向我们展现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历程和光辉的业绩;展现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执着的追求。这类书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巨大贡献,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这些人物的传记,我们也仿佛是在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思想,这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可以选读一些科普类的书。这类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既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启迪智慧,帮助我们插上幻想的翅膀,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还可选择一些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这些都是最好的“无声老师”,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就可以随时向它们“请教”。

选择什么样的读物,往往因人而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读物。当然,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的。一般说来,一个人兴趣越广泛,读的书越多,他的视野就越开阔,也就越能增强自己的才干。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我们应该通过有选择的读书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8.小斗士教学设计及说课材料 篇八

屯留县上村中心校 宇文小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顽强的生命力、坚定的意志、可敬的爱心,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懂得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3.能科学地认识爱滋病,懂得关心、帮助爱滋病人。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恩科西为什么被人们称作“艾滋病小斗士”?

2.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幸的小男孩,他叫(生齐说——恩科西)。

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小恩科西?(关键词:南非黑人小男孩、1989年出生、2001年6月1日去世)

3.你们了解艾滋病吗?(出示投影)

从这短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染上艾滋病是非常不幸与痛苦的。我们的小恩科西又是怎样的不幸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近他,去感受他与艾滋病顽强斗争的一生。

二、读中感悟

1.感悟“不幸”。

(1)恩科西遭遇了怎样的不幸呢?打开课本找一找,找出有关的语句,划下来,体会一下恩科西悲惨的命运。

(2)生自读课文。

(3)讨论交流:

①“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

师:我们来看几张艾滋病儿童的照片,你看到了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

②“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当学生找到此句时,教师出示这句,并发问:再读读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呢?并说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竟然”:一方面说明恩科西生命力顽强、意志坚定。另一方面说明他能活这么长时间出乎大家的意料。“挺”是什么意思?用“坚持”、“撑着”这些词换它好吗?为什么?从这个词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了全校大多 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投影)

(如果学生找不到这句话,教师则提示说:“其实,艾滋病给他带来的痛苦又何止这些?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A.理解上下文说说“轩然大波”在这儿指什么?

B.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全校的大多数老师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当恩科西好不容易走进课堂,准备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当恩科西第二天准备继续上学的时候,得知恩科西是一名艾滋病患者,他们又是什么态度?(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C.他们怕什么?(大家怕被传染上艾滋病)他们愿意接受恩科西吗?(不愿意)

D.是呀!身患艾滋病的恩科西被他们拒之门外。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恩科西,你最想得到什么?(得到别人的关爱,像正常儿童一样上学)

E.后来事情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去上学。

2.感悟“抗争”。

过渡:面对巨大的不幸,恩科西是如何抗争的呢?5、6、7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他所做的三件事,你能把它们分别概括出来吗?

讨论交流。

(1)出席艾滋病研讨会,不断呼吁。

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的词语?并说一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教师抓住“纤弱”这个词语,深入发问: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身体虚弱、已经不行了)教师追问:在这种情况下,小恩科西他想到的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2)出席2000年的艾滋病大会。

①那么,此时已到艾滋病晚期的恩科西,已经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联系全文,大家描绘一下。

②是啊,我们都很清楚,此时的恩科西,已经骨瘦如柴,身体极其虚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恩科西仍然坚持发言。那么,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读一读他的发言。此时此刻,他心中想到的,依然是——他的心中,永远只有别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关心他人、有爱心)的确,小恩科西是令人敬佩的,发言是感人肺腑的,他道出了所有艾滋病人的心声。所以,“震撼了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心灵”。

③当所有与会代表看到骨瘦如柴,已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恩科西站在面前的时候,当他们听到他那感人肺腑的发言后,各国代表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④教师小结:是啊,小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令人感动。从他的发言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代表所有艾滋病患者,在与社会抗争。这抗争其实在唤醒人们,应给予艾滋病患者足够的尊重与帮助。

(3)对未来充满希望。(投影出示)

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人,关心艾滋病人。

从中你可以悟出什么?(小恩科西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帮助更多的艾滋病患者)

3.感悟关注。

过渡语:恩科西如此热爱生活。顽强斗争,令人感动。可是艾滋病冷酷无情。(音乐起)恩科西的病情开始——(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

(1)当你听到这个消息,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

(2)他的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他是怎么说的?(投影出示)

师引读:

①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地说:“又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去了,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

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感叹: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

三、介绍“红丝带”

过渡:今天,英雄的恩科西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震撼人心的呼喊,时刻响在人们的耳边,留在人们心中。联合国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红丝带将会飘扬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1.简介“红丝带”(投影)。

2.同时,各国人们都在身体力行,关心着艾滋病人。

(1)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国家总理温家宝等一些领导人,都到医院看望艾滋病人,并与他们亲切握手、拥抱,并与病人共进午餐。——听老师这么一说,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正常的交往是不会被传染的)

(2)许多青少年学生也纷纷加入了关心艾滋病人的行列。

四、总结全文

总结:恩科西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与命运的抗争,给更多的艾滋病人带来了希望,也使人们更加了解艾滋病患者。他的生命短暂而辉煌,就像一根红丝带,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今天,人类面临的天灾越来越多,像禽流感、非典,地震、旱灾等,那么,我们将如何面对呢,我想大家应该从小恩科西的身上得到启示。

五、投影出示课后作业

板书:

艾滋病小斗士

不幸

小恩科西

小斗士(顽强不屈、有爱心)

抗争

《艾滋病小斗士》说课材料

屯留县上村中心校 宇文小丽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无私奉献”,《艾滋病小斗士》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在单元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巩固运用的作用。

课文讲述了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与他一样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是对话的基础和依托,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合理调控,用心感悟,用情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对话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心灵的洗礼。这次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在执教《艾滋病小斗士》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突出“悲惨遭遇”。

我请学生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让他们找出恩科西悲惨遭遇的句子,同时观看艾滋病者的图片,之后与学生交流,恩科西的悲惨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下来就携带艾滋病病毒,注定了即将死亡的命运;

2、在年幼(4岁时)时失去了母亲,缺少亲情;

3、受到别人的歧视、冷落,无法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学生们在总结时对恩科西充满了同情,再想想自己,相比之下年龄与自己差不多的恩科西是多么的可怜!这样学生会深刻的体会恩科西的悲惨遭遇。

二、突出“顽强斗争”。

学习第三部分,我请学生读书思考:“小恩科西的顽强抗争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们边默读边画出恩可西与命运抗争的相关语句。我出示重点句子,又请学生相互讨论发表看法,加深理解,学生们总结出“热爱生命、坦然面对、顽强斗争、关心他人、梦想未来”几点。让学生体会到:恩科西虽然是艾滋病患者,但他十分热爱生命,能够坦然面对生活,而且一边与艾滋病病魔顽强斗争,还一边关心其他的艾滋病患者,同时他还梦想着美好未来。了解了小恩科西的抗争精神,也就明白称他为“小斗士”的原因了。再出示他在演讲会上骨瘦如柴的图片,使学生为他在此时还想着别人的精神心灵受到震撼。

三、突出文章的中心。

9.故宫博物院教案设计及说课稿 篇九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矗立、鳌头、金銮殿、湛蓝、琉璃、额枋、蟠龙、藻井、中轴线、击磬、攒、鎏金”等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理解“玲珑、矫健、迥然不同、掩映、井然有序”等词义。

3、回顾说明文相关知识。(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3、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4、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三)情感目标: 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圈出不会读的字词,并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老师:幻灯片、视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游览了苏州园林,领略了江南园林的温婉细腻,欣赏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今天,我们将欣赏北国的典型建筑——故宫。

故宫简介: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PPT展示,同学朗读)

事实上,故宫博物院现在中国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此外,1986年在沈阳故宫的基础上建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院。本文具体指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文可以看作是一篇解说词,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见注解1)而作者正是故宫的研究专家黄传惕先生,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下面,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预习检测

1、我们早自习大家都预习了本文,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填好故宫博物馆的布局示意图的建筑名称。(黑板上事先画好示意图框架,同学填好后,其他同学检查更正,然后PPT展示正确的示意图)

2、我们学过的《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是事物说明文,这篇也不例外。前两文分别采用的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那么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看图回答)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具体来说,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然后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和称“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而离开故宫。

3、PPT展示故宫完整的布局结构图。

三、整体感知

1、视频跟读(PPT播放故宫视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按照字幕跟读),要求:

(1)注意难读字词,加深文章印象。

(2)视觉感受故宫建筑群规模的宏大壮丽,建筑物的精美,体会其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观后印象(自由回答): • 建筑规模——宏大壮丽 • 建筑物——精致美观 • 建筑布局——整齐统一

3、正音解词,圈出难读字音,班级交流,并解释重点字词。(请2个同学读音,PPT更正错误,然后全班朗读两遍)• 矗立(chù)

鳌头(áo)• 金銮殿(luán)

湛蓝(zhàn)

• 琉璃(liú lí)

额枋(fāng)

• 蟠龙(pán)

藻井(zǎo)

• 中轴线(zhóu)

击磬(qìng)

• 檀香(tán)

攒在一起(cuán)

• 鎏金(liú)

雍正(yōng)

• 乾清宫(qián)

坤宁宫(kūn)

• 迥然不同(jiǒng)

水榭(xiâ)

玲珑:形容(物)精巧细致,(人)机灵敏捷。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向贯穿。矗立:高耸直立。矫健:强健有力。缭绕:回环缠绕。错综:纵横交叉。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井然有序:整齐而有秩序。井然,整齐的样子。迥然不同:形容差得很远,完全不同。迥:指距离很远。

4、疏通字词后,浏览全文。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该怎么划分呢?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二部分(第3~15段):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第三部分(第16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四、合作探究

1、浏览1段,回答:(1)故宫坐落在什么地方?

明确:北京中心。我们都知道北京市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故宫坐落在这样一个象征着国家最高威严和最大权利的城市中心,说明了什么?(地位之高)(2)故宫的名称还有哪些? 明确:紫禁城、故宫博物院。(3)为什么叫紫禁城?

明确:关于“紫”的三种说法,“紫气东来”说;天帝“紫宫说”;星座五宫,紫薇居中,古代帝王自称天之子,所以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宫殿称紫薇宫,“紫”代指皇帝。而皇帝居住的地方严禁百姓靠近,因此皇宫便称为紫禁城。;

(4)这段还介绍了故宫哪些方面? 明确:地位、历史

2、齐读第二段,思考:

(1)我们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故宫,那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看谁能又快有准地在文中找出来。

明确: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这些特点之前的那些文字介绍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故宫的整体布局、外观概貌,体现出规模宏大壮丽的特点。列数字。

过渡句:这两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给游览者留下了一个总体印象。后文主要围绕这三个建筑总特点展开,前面提到了建筑规模宏大,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其它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下面,我们跟随黄传惕先生的脚步,正式踏上故宫之旅。

3、请2位同学分别朗读3、4段,同时PPT展示故宫全景示意图。说说以下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体现了故宫三大特点的哪些方面?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打比方

建筑精美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列数字

宏大壮丽

“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风流云”—— 建筑精美

“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列数字

宏大壮丽

总结:这两段主要讲午门内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况,到此为止,我们初步领略了故宫宏大的规模,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故宫,感受故宫的金碧辉煌。

第二课时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宫博物院。上节课,我们根据同学们画出的故宫游览图,知道了故宫的大致情况,回顾复习:

1、旅游路线图(PPT展示),总结说明顺序。(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2、回归课本,复习结构划分,概况说明结构。(总分总)

3、略提1、2段,找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方法。

故宫的总体特点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列数字。

二、课文研读

1、今天,我们将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请大家齐读11段,看看这一段介绍的是何处?

明确:小广场,它是前朝和内廷的分界地带。

2、第二部分哪些段落介绍的是前朝,哪些是内廷呢?

明确:4-10段讲前朝,12-14段讲内廷,可见11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下面,我们先来分析前朝部分。

三、重点研讨5-8自然段,学习方位词的运用,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1、请大家齐读第4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概说三大殿。(三大殿具体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2、那么接下来,概说之后应该就是分说了,大家找找三大殿分别对应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5-8段讲太和殿,9段讲中和殿,10段讲保和殿。分类别。从文章的篇幅上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其它建筑来说,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太和殿,它是作者详细介绍的对象,也是我们课文学习的重点。

3、请大家齐读5-8段,看看作者写了太和殿的哪些方面,并在文中划出每段的中心句。

明确:外观、内景、位置、用途。

4、第5段介绍了太和殿的外观,回答:

(1)外观颜色有什么特点?找出表示色彩的词语。

明确: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红色大柱、金锁窗、朱漆门;以红黄为主,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而黄色代表雍容富贵,是皇权的体现。

(2)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作者构思也是极有讲究的,从屋顶——殿檐——额枋——梁柱到门窗,这是很鲜明的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3)这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明确:列数字——“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

5、参观了太和殿色彩明媚的外观,接下来,作者的脚步正式踏入了太和殿中。

(1)作者游踪是由外入内,外观着重绘色,内景着重绘形,那么此段中主要绘的是什么的形呢?(提示:原文中有多次提到的词)为什么? 明确:龙。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体长、有鳞、有角的动物,能腾云驾雾,具有力和权的象征意义,富有神秘色彩,因而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用龙来突出皇帝的尊严。

(2)同样,作者是按空间顺序介绍各种各样的龙的图形的,按空间顺序叙写,要有一个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立方位,在不同的立足点,看到的景物也不同(以教室为例形象说明)。说说作者此时参观 的立足点在哪里?文中还运用了很多方位词,请找到并圈出来。明确:立足点1:朱漆方台。方位词: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

立足点2:雕金蟠龙。方位词:周围、下面。(3)显而易见,本段采用的具体是什么空间顺序? 明确:说明顺序:外——内、中间——两旁、上——下

小结:如果没有这些方位词,这些景物的布置就会显得混乱,如果调换方位词顺序,那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另一番光景。可见方位词的运用使讲述更有条理,足见作者游览时的从容闲适之态。因此,我们在介绍景观时也要学会正确使用方位词。

(4)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话。

明确:举例子、摹状貌。

4、回到课文,外观内景都讲完了,但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群中最典型的建筑,是作者介绍的重点,所以,作者接下来还明确提到了它的地理位置和用途。

(1)请用原文回答,位置是在哪里?用途是什么?

明确:位置——中轴线上(画故宫示意图时已明确),用途——举行重大典礼(威严)。

(2)为什么要把太和殿设在中轴线上?

明确:为了强调皇权这个中心

(3)8段提到一些景观,如铜龟、铜鹤、松柏等,有什么寓意吗? 明确:龟、鹤是长寿的象征,松柏表示长青,它们寓含着皇权巩固、皇帝长寿的意思。

小结:这四段主要介绍太和殿的外观、内景、位置、用途,品读完,太和殿在大家心中应该有了个较清晰的影子了。从全文把握,思考:(1)太和殿体现出故宫三大特点中的哪些特点?

明确: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扣准文本分析)(2)为什么要重点介绍太和殿呢?

明确:A政治角度上:是行使政治权力、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也是皇帝宝座所在地,是皇权象征。

B建筑角度上:是故宫最大的宫殿,最能完整体现故宫本质特点。这样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突出了太和殿的中心位置。

5、浏览9、10段,欣赏图片(PPT展示),了解中和殿和保和殿的用途。

明确:中和殿——举行大典时,皇帝休息;保和殿——殿试。

6、前朝建筑中的三大殿在此就介绍完了,接下来,大家快速浏览12至15段,回答:

(1)作者介绍了内廷的哪些建筑,各有什么用途?(PPT图片展示)明确:乾清宫——处理日常政务,批奏章,见外国使节;交泰殿——存放玉玺的地方;坤宁宫——皇帝结婚的地方。此三大宫合称为“后三宫”。

(2)与前三殿相比,后三宫有什么不同?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14段原文回答)作比较。

(3)堪比苏州园林的是故宫的哪处建筑?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御花园。打比方。

7、文章最后一段为全文作总结,找找看:写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的句子在哪里?齐读

明确:“站在景山的„„井然有序”

8、课文的赏析在这里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心中对故宫应该都有了个整体把握,以后有机会和亲朋好友去亲临故宫的话,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来当导游吧”!

三、知识巩固

1、全文结构及游览路线回顾。(PPT展示)

2、说明对象、类型、特点、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 明确: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说明类型——事物说明文

说明特点——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说明结构——总分总

说明顺序——有南往北的空间顺序 说明方法:

分类别:如介绍三大殿及后三宫——使文章层次分明。

列数字:如“御花园面积不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座”。——说明御花园建筑之多。

作比较:如“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 突出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如“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形象、直观地说明御花园的园林特色。

举例子、摹状貌:如“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腾龙的姿态。

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明(“现存”)

四、文本延伸

以本文为例,分析如何准确生动的介绍建筑物?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找好立足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五、拓展训练

如果你的家人或亲朋想要到学校来,如何带领他们参观并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呢,请你当一次名副其实的导游吧!

六、板书(PPT展示)1-2 :概括介绍故宫

10.李静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稿 篇十

学校:玛纳斯县第一小学

执教人:李静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和使用转化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直尺(三角尺)、剪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抽取方法、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谁能帮老师看看哪个图形的面积大?看谁能最快解决。出示图片:

学生思考、回答:

(1)数格子的方法:一样大。

(2)把第二个图上面凸出的小正方形剪下移到下面的空格处,拼成长方形,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所以面积一样大。动画演示割补的过程。

师:这个方法巧妙吗?通过割补,把两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从而可以快捷顺利地比较它们的面积——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割补——转化”法。“转化”是数学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是解决图形问题的一个法宝,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好多的数学问题呢,老师希望大家把这种方法用在我们这节课以及以后的学习当中,好吗?

出示长方形及平行四边形花坛,大家能比比他们的大小吗?先让学生猜测,然后验证,第一种方法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第二种我们用计算的方法,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算,平行四边形的大家会算吗?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应用方法,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预设问题:

怎么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呢?(学生思考1分钟。)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准备了一些学具,每个小组的组长先清点一下够不够。有三个平行四边形纸片、直尺(三角尺)、剪刀。

2、探究公式:(1)出示问题:

师:先看老师给大家的几个提示(师读提示):

友情提示:充分运用我们准备的学具,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补一补的方法,试一试:

①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学过的哪种图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③ 怎样通过转化后的图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呢?(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

(2)现在利用我们的学具,小组合作,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研究出来。

(3)小组探究。(4)组间展示交流:

师:哪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小组演示、说明。演示过程中提示:你们是沿哪一条线剪的?)师:谁还有不同的剪法? 动画展示割补——转化的过程:

(其中第三种方法学生一般想不到,教师可以展示提出,简单说明,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4)师生交流提炼,形成板书:

师生总结:不管利用哪种割补方法,我们都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什么图形?(长方形),并且同学们都已经看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长方形

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就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底和高,缺一不可。)

3、教学例1:

师:我们利用这个成果来解决一个问题好吗? 出示例1: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6×4=24(cm2)

4、巩固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用割补的方法转化为长方形,并且我们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大家都学会了吗?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的最熟练。

三、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有收获?

师:今天,我们研究出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割补——转化法,就是把不规则的图形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为我们熟悉的规则图形来求面积,同学们都研究得非常认真,对这种方法运用的也很好,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常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多动脑筋.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平面图形,再通过数方格,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剪、移、拼,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图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很多种,我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我发现,有的学生剪下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剪下一个梯形,也有学生沿着对角线剪开。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学生在操作中能达到目的的方法就可行。沿着对角线剪开的同学怎么拼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不得不重新思考。而拼成长方形的同学都能发现,只要沿着高剪开,就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这节课下来自己觉得在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操作活动中,还是有必要讨论一下“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呢?放开来让学生剪一剪,对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又是一次深入思考发展思维的过程。这节课还应让学生明确数方格能得出图形的面积,但这种方法比较麻烦也不精确。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贯穿始终的。本章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关系面积的计算式本单元第一节课,是学生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将采用“自主实践,合作交流” 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与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

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卡片、长方形卡片、格子纸、剪刀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设疑,激发情趣导入

在新课开始我将结合生活实际,用一个分地故事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开始探究活动。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了本节课所以研究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进行思考。

(二)组织动手实践,尝试多维探究

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农民伯伯想办法。

我首先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的。为此,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两张学具卡片,“假设这两块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学具卡片,你们江怎么办?可以小组讨论。”这样引导可以使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信性。学生或许会想出许多的办法,如:数格子、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会是哪一种方法都是可贵的,因为这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

最后在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方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会认识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张卡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我抓住这个重点,组织学生深入推导。我是这样做的,利用实践割补法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顺势就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的顺势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的实践操作,这样就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此,我并没有停住,仍然借助农民伯伯分地的情境,给出两个图形的个体数据,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农民伯伯彻底解决问题,农民伯伯开心地笑了。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运用新知识,逐步理解内化

对新知识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联系生活”的原则,安排了四组形式的练习。(基础练习、趣味练习、实践练习、提升练习)

四、说板书

我以条理清楚为原则,既体现了学习目标,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特设计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的面积 = 底

× 高

上一篇:读母爱如粥有感下一篇:母亲是伟大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