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立意

2024-07-02

园林设计---立意(共8篇)

1.园林设计---立意 篇一

教学内容:“作文选材与立意”教学设计

教师 杨兴利

年级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主题,且如何来为文章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主题。

重点、难点:

怎样从材料中提炼出新颖、深刻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

为了能让学生对文章立意的认识与把握有所提升,我打算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指导点拨法。教师给予学生立意技巧以理论指导。

2、小组合作探究法。根据教师讲解,学生就具体作文内容讨论,探究立意方法,同时辅以多媒体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学生的一篇以《有效期限》为话题,将主题确立为“任何食物都有自己的保质期”这样一篇立意不高的文章为例,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抓住学生对立意的看法,导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这种形式的导入,针对性较强,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投入学习状态。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小组讨论:何为主题?什么样的主题吸引人,算作好的主题?

2.每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成,加以引导、指点,最终加深学生对两个问题的认识:

A.明确主题含义。立意,其中的“意”,即文章的主题。主题就是作者通过文章内容要实现的表达意图,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走向和凝聚点。像以《陶醉》为题的文章,“何种美景让自己陶醉”,“怎样的亲情、友情让自己陶醉”这就是主题。有句话说:文不在多,有“仙”则“名”,“仙”就是主题,辞不在采,有“龙”则“灵”,“龙”就是主题。文章离开了主题,就会黯然失神,有了主题,则会神采流动。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主题在一篇文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B.确立主题要求:

(1)集中。一篇文章要让别人明白要来表现什么,并且要表现一个中心,不要既想表现这个,又想说明那个,让人摸不着头脑。

(2)新颖。也就是说文章要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做到。至于怎样做到这一点,我给学生归结了个“十六字方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同中求异”。给学生解释清楚后,我将两篇文章打印稿发给学生(文章篇幅较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三篇文章各有新意,其“新”体现在哪里?从而进一步体会新颖的立意的良好表达效果。

(3)深刻。所谓“深刻”,就是对材料作深入挖掘,强调文章要站在时代高度,透过生活高度,能“以小见大”,揭示能够反映时代风貌的本质问题。学生九(上)学过的《孔乙己》,九(下)的《范进中举》都是通过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的落魄、痴迷、辛酸来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都是透过生活现象挖掘社会根源,可谓做到了一个“深”字。

[设计意图]确立主题的三个要求这一环节的设立,为下面立意方法的学习,从而最终确立好文章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立意方法

学生明确了确立主题的要求,那么究竟该怎样来确立主题,我给予他们具体方法的指导。1.让学生明确每一种方法的含义。2.举例解释。

3.让学生自己从学过的文章中找出此类文章谈谈,以加深对含义的理解。

我介绍了这样三种方法: A.联系发现法。

“联系”——即通过自己掌握的一些平凡小事情,去联系社会大背景,然后再“发现”这些小事情所表现的重大社会主题。也可算作“一滴水见太阳”法。

像学生学过的《变色龙》,通过一个小警官处理一起狗咬人案件中前后态度六次变化这样一件平凡小事折射出当时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最后一课》等等文章亦是如此。

B.反弹琵琶法。就是克服“思维定势,从事物的反面去进行立意作文。古语说“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而巴金先生却在《日》一文中大家赞扬飞蛾为追求光明而甘洒热血的精神。学生在阅读中接触的此类文章较多。

C.寓意作比法。此法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把要写的材料与自然界的某一种东西联系起来,找出两者的相似点;二是把自然界的某某事物与要表现的主题联系起来,并以此事物作比,赋予其新意。像学生学过的《行道树》,以行道树喻那些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失根的兰花》已无根底的兰花喻那些漂泊海外心系故乡的游子。这样来写,加深了文章立意。

[设计意图]:立意方法这一环节由理论到实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顾、联系以往知识,加深对立意方法的理解,最终让学生真正掌握立意技巧,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四)发展学生立意思维

1.将打印文章《笛声》发给学生。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篇文章各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主题的,并具体分析其特点。

3.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小组评价。

[《笛声》采用联系发现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立意水平和能力。

(五)拓展提高学生立意水平

给出学生《感受中国式温暖》、《关爱》两个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自行立意,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意技巧的把握。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明确了主题对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为一篇文章确立较高立意。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细心思考和练习。思考能帮助同学们提炼出新颖、集中、深刻的主题,练习能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努力,就一定会写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

(七)作业设计

就以下两个题目,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主题,并加以具体分析。

1.感动中国式人物 2.变化

2.园林设计---立意 篇二

1.学习观察图片, 引导学生审清图意。 (重点)

2.通过运用多媒体资源,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学会提炼作文立意。 (重点)

3.培养学生以全面观察为基础, 善于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想象和思考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难点)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三.教学对象:

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

四.课型:

教学课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 情景导入, 渲染气氛:

1.音乐导入———让学生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第一乐章音乐主题的体会。可利用多媒体教室的监控设备使学生之间两两对话, 接着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2.欣赏音乐———学生上网, 看老师下载的第一乐章的赏析。 (边听边理解)

Ppt显示【第一乐章, 辉煌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

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 第一主题充满勇往直前的气势, 表达了贝多芬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 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 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它抒发着贝多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 引出了展开部, 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上风, 转调非常频繁, 增加了不稳定性, 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 两个主题再次汇合, 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 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点明: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段赏析活跃思维。

学会从各个方面观察, 通过合理的想象, 来解读看到的和听到的。)

3.赏析归纳———提出本课的内容———“透彻分析合理想象”。

(二) 创设情境, 写作引路:

4.仔细看图, 分析图意———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三幅图片, 学生分析图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透彻分析画面上的一切事物、文字和画题, 切忌粗枝大叶, 顾此失彼。首先要“全面理解材料”, 透彻地分析画意, 明确它展示的是我国当前存在着的阅读危机。图一:有些人越来越沉湎于物质享受之中;图二: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 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图三:还有人买不起书、没地方借书)

5.发挥想象, 各抒己见———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 让第一小组的学生看图一与图二, 第二小组的学生看图一与图三。小组成员把认为有效的信息点在BBS上指明 (比如第一幅, 书是由百元大钞组成的, 第二幅有孔子, 但是学生还是在上网找资料, 第三幅, 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 还有人买不起书、没地方借书) , 这是分析图片的第一步。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 初定作文立意, 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6.同步指导, 合作探究———老师给出数据, 引导学生思考。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 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 2003年为18.3%, 2005年为27.8%。据有关部门调查, 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 2001年为54.2%, 2003年为51.7%, 而2005年为48.7%, 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 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 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三) 成果展示, 互评优缺:

7.老师总评, 汇集立意:老师将两组学生的意见分别列出来, 总结评价, 让学生认识到相同的图片、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让他们认识到想象在看图作文中的重要性。接着, 老师将三幅图组合起来, 将两组中好的立意汇总, 引导学生提炼立意。 (ppt上同时显示三幅图)

8.课堂小结, 归纳方法:再次强调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总结看图作文的基本方法。

(四) 拓展训练, 牛刀小试:

3.问题设计与审题立意 篇三

一、问题设计的应用

新课标1:“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第一个问题,这则材料主要是说什么?答:“山羊过独木桥”的规则。

第二个问题,他们没有按照游戏规则比赛是对还是错?答:认为对或错都有道理。

第三个问题,认为他们对或者错的原因是什么?

答1错,⑴“山羊过独木桥”有特定的规则,不遵守规则,玩的也就不是这种游戏了,所以立意可以是:遵守规则。⑵不遵守规则,也就无法体现公平竞争,所以立意可以是:不守规则,漠视公平。

答2对,有些规则不一定合理或者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了,对于游戏是这样,对于人生和社会亦然,所以,立意可以是;默守陈规不如勇于打破旧规则。

新课标2: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第一个问题,这则材料主要是说什么?答:给野生动物喂食。

第二个问题,给野生动物喂食对错?答:错。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错?

答1因为有明确的警示标志,而且上升到依法惩处的高度,所以立意可以是:要尊重公共秩序、养成良好公德。

答2因为易使动物丧失觅食能力,人在自然界中要懂得尊重其他生命的生活习性、生存空间,过多的干涉犹如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只能弱化他们的生存能力,所以立意可以是:尊重生命,顺应自然或者是对待子女不要过分溺爱。

北京卷: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第一个问题,这则材料主要是说什么?答:北京的老规矩。

第二个问题,北京的这些老规矩好吗?答:好。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好?

答1因为这些老规矩是需要我们传承的文化精华,所以立意可以是:不能淡忘老规矩,传承传统文化精华。

答2这些老规矩可以使个人终身受益,进而使社会更文明,所以立意可以是:恪守老规矩,让生命更有素养,让生活更加文明。

二、问题设计的指向

上述问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审题时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弄清主次。弄清材料的主角或主要事件是什么,比如新课标1主要在探讨“山羊过独木桥”的规则,安徽卷主要是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之间关于演员是否可以改动剧本的争论;福建卷主要是对于空谷的不同看法。

第二个,辨别是非。对于材料提出的观点是非优劣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比如福建卷,对于空谷,想到不同的场景主要是由于心态的不同决定的,想到悬崖峭壁的人是消极的,想到栈道桥梁的人是积极的,我们要赞美的是那些具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而有些题目可以有多种观点,甚至是相对立的观点,比如安徽卷对于演员是否可以改动剧本的争论,认为可以改动和不可以改动都是切合材料的立意。

第三个,分清原因。对于原因的分析,答案就是立意,原因很多,所以,立意也很多,这就是新材料作文的开放之处。对于原因的分析决定了立意的高低,如新课标2的立意2就要比立意1深刻。同时,还要参考自己积累素材,比如,认为“山羊过独木桥”的规则是否可以改动,那就要看自己的素材积累是遵守规则的多还是打破规则的多,简单的讲,在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一定要弄清楚哪个立意自己能够写得更精彩,能够写得精彩的立意是考生的最佳选择。

4.园林设计---立意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材料作文命题形式的特点。

2、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3、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4、掌握单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基本符合题意)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符合题意)

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有新意)

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所以,审题立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也需要做到准、深、新。

二、材料作文的概念界定

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三、材料作文的特点

近年来,材料作文命题采用新的设计思路,被称为新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不得套作或抄袭。撤销话题、强化材料,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1、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知。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材料的大概内容是鲸为了追捕沙丁鱼陷入海滩,而沙丁鱼却逃生了。我们首先看巨大的鲸是怎样陷入沙滩的,因为它只看到沙丁鱼,没有看到险境沙滩,才会落得沙丁鱼没吃到,反而陷在沙中动弹不得的结局。其次,在巨大的鲸眼中,沙丁鱼太渺小了,不足畏惧,只要逮住它,就是一顿美餐,哪里想到小小的沙丁鱼会引它入险境。再来看沙丁鱼,它与强大的鲸相比微小而处于劣势,但它能利用身体小、灵活、需水少的优势向浅水奔逃,得以逃生。所以这则材料的主旨是:人应该怎样对待诱惑和弱小者,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身处险境怎样才能战胜强敌的问题。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可以选取主旨的一个方面立意,于是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立意:每个人都会遭遇诱惑,把目光放远,才能避免跌进陷阱;藐视弱小,等于自掘坟墓;身处险境,冷静思考,利用自身优势,战胜强敌。

小结:这种新的作文样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2、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或故事; 引用一段或几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

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 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

写好新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一)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1、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解析】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2、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析】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等,就明显偏离题意。

3、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例如: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解析】儿子与父亲之间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作为他的同学给他写信,要劝导、教育他懂得孝敬父母。这是材料反映的主要的矛盾关系,不要在“花销紧”要节约方面大做文章。

【强化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保罗•迪克的祖父留给他一座美丽的森林庄园,不幸的是一场山火烧毁了他的森林。一天,十分伤心的保罗走到一条街上,看见一家店铺门口在排队购买用于烤肉和取暖的木炭。他眼睛一亮。回去后,他雇了几个炭工,把庄园烧焦的树木加工成木炭,送到集市上的木炭分销店。他用卖木炭得来的一笔不小的钱在第二年春天购买了一大批树苗,终于让自己庄园又新绿滚滚。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失败。很多时候,埋没或毁坏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失败。很多时候,埋没或毁坏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进行立意:

战胜困难,不断超越自己 自己挽救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2、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材料中轿夫的事是王廷相用来告诫新御史们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就被赋予了新意,我们就得把握其新意。这就是审题的关键。王廷相作为都察院长,对新御史们讲轿夫的事,不是随便讲讲逸闻趣事,而是有其用意的;新御史也心领神会,所以说出“终身不敢忘”的话。那么,王廷相的用意何在?御史“终身不敢忘”的是什么?在这个语境之中,再去琢磨轿夫的事,就利于准确把握了。轿夫穿的是新鞋,开始没有受污染,因此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受到污染,便不再顾及新鞋了。这“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就是造成轿夫前后变化的关键。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由此可以立意:“要防微杜渐”,“谨防走错第一步”,“谨防失足泥水中”,“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一步不慎影响终身”,“一失足成千古恨”,“提高警惕常备不懈”„„

立意参考:

这个故事虽小,却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慎初。防止腐败要从慎初开始,切勿一次落水,就“不复顾惜”了。

要慎始慎初,走好第一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要坚定持久,走好每一步 善始善终,画好休止符 把关守节当慎初

我们要小心地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特别是第一次的第一步。一个人要想清正廉洁,一定要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2、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3、掌握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教学过程:

(二)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1、求同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处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再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如:(200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袜了做为圣诞节的礼物。当妈妈看到袜子时,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觉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成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题目有三则材料,要求中明确的提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找准角度,就是要找出三则材料的共同点,这三个材料讲的故事都与发明、发现有关,而这三项发明发现都与他们个人的人生遭遇有关,都是生活中遇到了某种坎坷或难题促使他们产生了破解的想法,经过主人公的一段努力探索,终于破解了难题,带来了新的发明和发现。因此材料包含的机理是:矛盾的发现解决——问题的出现探求。面条供不应求和污渍洗不去,都是矛盾、问题。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方便面和干洗机的发明就是矛盾和问题的最终解决。这就让我们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可以写生活的需要是科学发明发现的原动力,当然还可以写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如果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可以写矛盾的相互转化,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关键是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要抓住转化的契机,变坏事为好事,变不利为有利。同样的困难,同样的难题,生活中许多人都会遇到,但为什么我们不是那个发现者呢?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转化的契机就是要求我们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就会有新发现。

还可立意为:细节决定成败、小事情包含大道理、机遇与挑战并存等。另外,3个小故事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看你是否能抓住机会,善于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善于思考,善于问为什么,善于求知求真,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并且付诸实践,这是成功人士的基本能力。

2、求异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作文的立意所在。如:(200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款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但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治疗了。

华南农大学生小李和同学们通过卖废品捐款给一所希望小学,但不久他被查出来患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纷纷给小李捐款,其中一位四年级女孩捐了十元,当被问到为什么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出来的时候,这位小女孩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两则材料都说的是资助贫困学生,第一则材料中丛飞资助的在本地已经完成学业的学生知恩不报,没有学会帮助别人。而第二则材料中受资助的小学生却懂得知恩图报,学会了帮助别人。这就告诉我们: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帮助别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只接受资助,不想尽任何责任,这是道德的缺失,这样的捐助没有太大的价值。这便是作文的立意点。

3、辩证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却又不全正确。对这类材料,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而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论点,论述时突出一个方面,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去做一件合理的事情,从此你的工作、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免不了终生吃苦,但我们应该活精彩。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对这类材料,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就这组材料而言,爱因斯坦的观点:做好一件事而精彩,普通人的观点:终生吃苦,活得精彩。由此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吃苦——做好一件事——活得精彩。可见,吃苦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做好一件事又是活得精彩的前提。据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但要用吃苦精神做好一件事,获得精彩,我们也要用吃苦精神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我们可能终身吃苦,但我们一生都活得精彩。

4、综合分析法

有的多则材料,各则材料的内涵不相同也不想反或相对,却都有片面的一面,如果偏于一点立论,文章势必片面而缺乏说服力。这类材料就要用综合分析法,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如:(2010·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把它放在大水池里,不到两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环境总是充满好奇,从而不断体验,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挑出一批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更大期望,八个月后,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第一则材料写一条热带鱼,点明了环境的巨大作用,即环境可以造就人。第二则材料写狼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不断体验,从而顽强生存下来,强调了内在动力的重要性。第三则材料写的是外在评价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围绕“环境”“内在动力”“外在评价”三个方面分别立意,分别谈三者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或作用。也可以把材料看做一个整体,谈人才成长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环境、内在动力、外在评价方面,不能单独强调某一方面或忽视某一方面。

以上几种方法,往往要综合使用,因为材料的组合关系有时往往几种兼有。

【强化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玫瑰说:“我只有在春天开花!” 日日春说:“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在审读上面的材料时,首先要审明材料蕴涵的观点、态度。“我只在春天开放!”中的“春天”,代表美好的时期,“只在春天”隐含着与“春天”相对的“夏天、秋天和冬天”。既然此话中的“春天”代表美好的时期,那么,“夏秋冬”就代表“不美”的时期。分析到此,“玫瑰花”的生活态度就显露出来了:在美好的时候开放,而在不美的时候就不开放。换句话说,象玫瑰花这样的人只有在优越的条件下才能快乐地、幸福地生活,否则,就会陷入痛苦之中。而“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是说,只要“我”开花,外部环境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秋天或冬天,在“我”看来,它都是美好的。说得更明白些,象日日春这样的人,只要他生活着,不管生活怎样,但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合理的、美好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以物喜,以己悲”。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就明确地显现了出来:消极、悲观、低沉和积极、乐观、向上。两种人生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命题人的观点,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由命题人的观点态度可以进一步推论:人生观决定人生命运。以各个角度的观点为基础,可以引出很多话题,如:微笑、态度、心态、命运、乐观与悲观、幸福与痛苦、心态与生活等等。

2、(200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于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材料的中心形象是兔子,中心事件是大家对兔子游泳事件的评判,立意的角度就此展开。对兔子游泳事件,材料中的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分别表明了自己的看法。野鸭认为兔子好长时间没有学会游泳,是因为它的主观努力不够,反言之,只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兔子就会学会游泳,在这里,野鸭强调的是,只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的观点。青蛙认为与其训练兔子去游泳不如训练兔子的奔跑,强调的是发挥特长,扬长避短的观点。仙鹤则从生存的角度,强调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克服弱点也要发挥优势的观点。三种观点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可供选择和挖掘的角度很多。野鸭,青蛙,仙鹤,三个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选作自己立论的角度,比如说选野鸭的角度,可以谈抗震抗灾谈奥运,只要有汗水,就会有希望,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如果选青蛙,可以谈兔子不会游泳就不要跑到河边,跑到适合自己弹跳的地方,就不会被狼追到。如果从仙鹤的角度来谈的话,可联系现实,技多不压身,多一种长处,就多一种生存的本领,在竞争激烈就业难的今天,不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更要克服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或者,三合一,把三种观点综合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优势要发挥,弱点要克服,还要付出主观努力,但一定要注意,观点一定要集中,不能多而杂乱。

3、(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克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有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材料中可作构思的角度有如下几种:

① 从《格林童话》的价值,可以得出:是金子终究会发光。② 从格林兄弟的不得不放弃,可以得出:舍弃是一种更高的追求。③ 从朋友的偶然发现,可以得出:偶然中蕴藏着必然。④ 从柏林出版社的结集出版,可以得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⑤ 从格林兄弟付出的努力,可以得出:要勇于探究;要持之以恒。⑥ 从假设与结论的背离,可以得出:理论与实际有差距。

⑦ 从格林兄弟的放得下,可以得出:急功近利者难以获取真正的成功。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名师教你五大技巧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审题的方法】

一、提炼本质法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就靠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

例如: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二、道理升华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1990年高考作文材料提供的是法国寓言《小姑娘与玫瑰园》,2003年的《智子疑邻》都属于这一类型,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例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都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如弃学经商等。

漫画这种形式也常被采用。如1996年的“截错了”就是如此,漫画一般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多属于隐寓型的,所以也应该揭示画面所蕴涵的那个道理,再放之于现实,加以升华,而不能就画论画。

三、同异互求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出来,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

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

第一则材料是一正面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第三则材料中的(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仍不屈事微敌。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另外,这种“互求法”还适用于看似矛盾的多元材料。

例如有这样两则作文材料: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马玉祥与拿破仑的话其矛盾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提炼论点时,关键在于分析其统一点。所说的统一点,就是指合理点。“要做一个好兵”有没有合理点?想当元帅是否排斥做一个好兵?“想当元帅”是否有合理的地方?如果前者与后者都合理,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正确地想通了,那么提炼出来的观点就可能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

四、自由评论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材料,这类材料作者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需要我们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一般说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黄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一个人,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黄下,小黄猛打猛杀,咄咄逼人,既有开局三斧头又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黄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材料将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如以下这则材料: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的断臂就如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设计能获得普遍的赞赏。

五、反弹琵琶法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我们可以把材料中的问题倒过来思考和分析,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有大市场,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置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有思辩色彩,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以上五种方法,并不能包括审题立意的所有方法,也还都是纸上谈兵,要想使之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写作中去实践,去摸索,去总结,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5.园林设计---立意 篇五

罗平县腊山第二中学

路俊刚

【教学目标】

1.掌握立意的常规方法---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获取灵感。2.从立意角度寻求亮点。【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自然,打开思路,拓展思维,立意出新。【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题

1.以聊天说故事的方式导入„„

同学们,假设你妈妈昨天刚为你买了李宁牌球鞋,今天就被你不小心弄丢了一只,你心疼吗?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法国老人头皮鞋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却出乎意料地把剩下的那只也扔了下去。众人迷惑不解,老人却坦然一下说道„„

同学们想一想,老人会说些什么?

(同学相互交流,老人干脆把另外一只也扔下去,如果被人捡走了,这双皮鞋就拥有了新主人,又可以发挥它的价值了)2.引出课题„„

这位老人和一般的老人一样不一样?哦,原来这位老人善于感悟,他站在了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是老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让自己的文章与众不同呢?如果我们在给作文立意时打破常规思维,打开你的发散思维,换一个角度思考,注重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出课题—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获取灵感—作文立意指导)3.明确概念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简单地说,立意就是写文章之前心里的想法,这是让自己的文章与众不同的重要一步。立意的要求:正确、鲜明、深刻、新颖。二.多角度立意训练

(一)观察“梅花” “滴水穿石”图片,以“梅花”“”“滴水穿石”的立意为例,抛砖引玉。

1.面对无言的生命—梅花,你怎么立意?(让学生欣赏“梅花”图片,再联想到相关古诗句后回答)

(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是成功离不开逆境的磨砺。

(2)陆游的《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一种即使惨遭迫害,高洁品行依然不改的可贵品质。

(3)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成了报春的使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就表现了在春花竞放时,她却悄然消隐,退处花丛,寄寓了梅花“乐观、大度”的精神。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第三种更加新颖,因为写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品性)2.面对滴水穿石的景象,你怎么立意?(让学生欣赏图片后回答)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恒心和毅力是成功的保证;坚持就是胜利;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二)训练二:有人问:“O”是什么?音乐家说:“O是休止符。”数学家说:“O是零,是圆。”诗人说:“O是朝阳,满月。”摩登女郎说:“O是耳环”同样是“O”,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联想(让学生欣赏这些图片后思考回答)。

请你从“O”的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多角度构思立意(至少一个,最好2—3个)。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O”是人生的起点; “O”是人生圆满的结局; “O”是美好的开始; “O”是人生的曲折回环之路;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三)训练三:以“良师”为题,进行立意方法指导。1.联想到“人” „„

同学们看到“良师”这个题目,首先会想到什么人?(让学生欣赏相关歌曲后,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后回答:会想到老师,还有父母。)除此之外,大家还会想到什么人?(让学生欣赏相关图片后回答:清洁工、矿工、抗洪英雄、见义勇为的勇士„„)。

提问: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示例:我们 从老师身上学到了敬业、奉献;从父母身上学到了无私与宽容;从清洁工身上学到了„„

除了这些,我们还学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点拨: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责任,甚至是在困苦艰辛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乐观、一种追求、一种豁达„„)

小结:如果以“良师”为话题,写作对象确定写人,要想立意出新,就要排除第一思想,选择与众不同的人物来写。

2.联想到“景”、“事”、“物” „„

除了“人”之外,从“良师”这个题目我们还能想到什么?

请以“_______是良师,因为_________________。”句式表达交流。

师生互动归纳:如果你选择的对象是某种“景”或“物”,那么这里的“景”或“物”应该是意蕴丰富的、深刻的;如:书、落花、向日葵、大海等(教师同时展示这些景物的图片)。如果你选择的对象是“某件事”,那么这件事应该是难忘的,蕴含深刻的道理。如“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等。三.总结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总能带给我们很多的灵感,一片带着露水的竹叶、一群正在南飞的大雁、宽广的天空、辽阔的大海,都能让我们思绪万千。

作文立意时我们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那么,尽管我们写的是一棵树苗,一个山村,一件小事,可反映的主题却是一片绿洲,一个社会缩影,一种时代精神。

只要善于观察、感悟大自然和生活,从大自然和生活中获得灵感,换一个角度会让我们的思路更开阔,立意更新颖。

四.展示例文,感悟立意表达

只要善于观察、感悟大自然和生活,从大自然和生活中获得灵感,换一个角度会让我们的思路更开阔,立意更新颖。

那么如何将我们想到的立意在文章中表达出来呢?以学生平时的随笔为范例,让学生感悟立意如何在文中表达出来。(教师用电子白板展示学生习作)。

学生习作展示

梅花颂

坐在窗前,无意中发现一树梅花,嘴边的话儿沉淀在心里,宛如这纷纷扬扬的大雪轻轻飘落在你的枝头。

梅花,你的枝干是多么苍劲而挺秀;你的花朵是那么简洁而凝重;你的芳香是那般淡雅而醉人。你用勃勃生机,装点着这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隆冬,使这个世界不再寂寞。无数文人墨客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你的傲骨风姿,而我,只能用我苍白的语言诉说对你的情思。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你用你那苍劲而富有生机的枝干,驱走了浓浓冬意。“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你那红得像火,白得似雪的花朵,点缀了人们的视线。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你用你那清幽的香味芬芳了寒冬的寂寞。你那遒劲的身姿在雪地里巍然伫立,任凭风吹雪压,你依然一枝独秀,香飘四方。

嗅着缕缕梅香,我不禁想起了至今还在工作岗位上奋斗着的老师。正如一首打油诗所说,“一杯冷茶吃一天,下班回家备课先,夜夜灯光亮通宵,人人皆睡你难眠”。他们正是如此,一方教室,三尺讲台,是他们每日的田园。将知识的芬芳播撒给我们,自己却在那黑白的世界里褪尽了青春华发,只留下一颗幸福的心散在空中,任由它飘得很远、很远„„他们将无限的爱都给予了我们,留给自己的则是来年春发,独在丛中笑的背影。他们,如梅一般平凡,却又如梅一般不凡!

五.布置课堂练习

观察图片,思考下列作文题目如何立意?(教师用电子白板展示题目和相关图片)

6.园林设计---立意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借助随笔表达亲情。

2、辨析随笔与作文的区别,进行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进行多角度立意。

3、通过审题和立意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随笔回读

母亲节刚刚过去,大家在随笔中也都记录下自己的情思,请大家翻阅一下随笔,重温那一份温馨的感觉。

请大家回读自己写的文字,画出在读的过程中触动自己的句子,并进行交流。

二、读评辨析随笔和作文差异,结合审题探讨进行多角度立意。

1、请几位同学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1)谈谈写作的内容的优点和不足。

(2)结合抒发的情感和表现的主题谈随笔的立意。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如果以“写给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审题和立意?

(1)明确什么是审题、立意。

基本要求:鲜明、集中;较高要求:新颖、深刻。(2)辨析一下作文和随笔的异同,师生归纳。

范围不同,要求不同,作文要在随笔的基础上针对审题和立意上要进行拓展。(3)结合随笔写作,谈谈在写作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进行那些定位和拓展? 结合题目的限制和表达的感情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分析,教师相机点拨。

3、结合读过的赞美和怀念母亲的诗歌、散文,谈多角度立意。

冰心《荷叶母亲》、胡适、老舍《我的母亲》、《绿叶对根的情意》、《游子吟》等。

4、教师小结:在审题时要认真研究和领会题目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定位和拓展。定位,就是写作要求规定的写作内容和范围,不能跑题和离题。拓展,就是拓宽写作内容的广度,开掘情感表达的深度。从写作题目上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这个形象是具体的。但母亲又是抽象的,我们有,他人有,甚至动物、植物也有,他们的母亲的情感和我们每个人同样具体和令人震撼。母亲不仅从生活上照顾我们,同样从精神上也在感染和熏陶我们。作家余秋雨说,人不能永远长在母亲怀里,应该在精神上断奶。所以不能动辄就是母亲为自己做饭缝衣,关心生活,呵护疼爱自己。应该力图同时大家的母亲大都是平凡的人,没有我们笔下那样完美。他们也有普通妇女的缺点,在生活中也和我们有过芥蒂。我们对母亲除去感恩还有很多情感需要表现。比如说,还有不满、理解、佩服等情怀在内。(谈对母亲的缺点正确的对待,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确立健康的价值观)

总之,每个人心中都在涌动一种感情,通过不断的思想,不断的领悟使自己表达的思想感受丰富和深刻起来。

四、多角度立意训练

1、多角度立意导航,学生尝试自主立意 美学家朱光潜谈审题和立意

对选定的题目,四面八方地“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等把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再对杂乱无章的小标题进行仔细的衡量、筛选和整理。

2、示例:请以“风”为话题,进行多角度立意。(1)自然界之风,从沙尘暴联想到环保问题。

(2)由“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想到了最伟大最深沉的母爱。

(3)社会上助人为乐之风,歌颂文明新风尚。„„

3、可以在原来随笔基础上修改充实,也可以确立新的立意。

4、可以写几句话,也可写成诗歌的形式。

5、学生立意展示。

教师相机点拨:对一个题目进行多角度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

6、教师小结:母亲给予我们生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滋润着生命的幼苗。但是由于性格、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它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针对写作对象的特点,既要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母亲,又要防止面面俱到,主题分散。要做到立意鲜明、集中和深刻。

我理解母爱的实质是:血脉相连的生命的牵挂和关爱。

五、谈谈本课的疑惑和收获

1、对“写给母亲”这个写作题目有了哪那些新的思考。

2、对审题和立意还有哪些疑惑?

3、通过学习有哪些新的认识?

《审题和立意》教学实录 山东省邹平县明集初中

李波

师:母亲节刚过,大家也在母亲节期间,留下过我们的情思。请读一读,把触动你心灵的句子用笔画下来。(生阅读,并画句子)

师:请把画出来的触动你心灵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母亲,为何你的无奈只化作轻盈的一笑?对我的劝慰又如此故作平淡?那两行泪承载了多少酸楚与心碎?

师:能不能说一下,你为什么写这些?

生:我感动于我的母亲,我知道她为我付出了很多,但我确实不知道她到底为我付出了多少。我无法去计量,在母爱面前我的语言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师:你表达的是无以言表的母爱。

生:五月的康乃馨,馨香芳醇,就像母亲,给予儿女的爱总是最纯最美。师:是的,母爱是温柔的,纯净的。

生:在昏黄的灯光下忙碌的妈妈,不必再说半句感激的话,凭借心灵感应,我知道由您做母亲是我一生的幸福。

师:刚才我们听三位同学用赞美的语言,朗读了母亲节期间写的生活随笔。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三篇生活随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的共同点是:文章都是写给母亲的,语言都很优美,而且包含真情。生:我认为,母爱是朴实的,用华丽的语言表达不太合适,应该用朴实的语言。师:五彩斑斓的语言是可以的,质朴的语言同样打动人,只要表达的是真情。因为只有真情最能打动人心。

生:我觉得他们的不同点是,有的表达感恩之情,有的赞颂母爱的伟大,有的语言很华美,也有的很质朴,质朴的语言同样打动人。

师:是的,质朴的语言也能表达出真情。随笔是抒写心声的,写法比较自由。它和命题作文有些不同。这节课,如果我们以“写给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审题和立意?写作内容和情感进行怎样的定位和拓展呢?

生:审题,就是首先要看看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生:立意就是确定一个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这个意思来写。师:也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主旨或叫主题。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生:刚才我写的是自己对不起妈妈,是写给母亲的歉意。生:可以是写给母亲的感恩。生:还有写给母亲的赞美。

生:也可以是写给母亲的理解和思念。

师:他们的立意还有可以拓展的地方吗?在母亲节我们的作文题目是:

的母亲,在横线上面可以填写什么?还可以拓展吗?

生:可以写“给我们的母亲”。

师:对!写给大家共同的母亲,这就是拓展了,还有吗? 生:写“给孤独的母亲”,一位孤寡老人。师:为什么想起写这样一位老人? 生:因为她比一般的母亲更需要爱。

师:这是一份特别的母爱。还可以有哪些拓展? 生:写给动物的母亲,因为它们的爱也能打动人心。生:还可以写给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是它养育了我们。

师:可以写的还有很多。从宏观到微观,从家庭到社会,从人类到自然万物„„对于海外游子,祖国就是他们的母亲;对于一个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地球就是他们的母亲。

师:我们通过审题,可以审出写作范围,帮我们打开写作思路。那么立意又有什么要求呢?立意的要求就是新颖、深刻。下面我们结合作家的文章说一说。

师:《游子吟》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作者借用小草对阳光的诉说,写出对母亲的感恩。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将母亲的身影放在烛光里,对她倾诉,多么感人!巧妙设计取胜的例子,还有好多。胡适的《我的母亲》由于写出了母亲的人格魅力,使文章更显深刻;老舍的《我的母亲》感恩于母亲人格的熏陶,立意就高人一筹。

师:立意要以生活为依托,把真情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深入思索,就会逐渐走向深刻。师:苏轼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不同,请同学们用这个办法说说这个题目的新角度。

生:汶川地震,生死之际,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孩子,展示了母亲无以伦比的伟大。生:母亲,你是太阳,却给了我风雨中成长的本领„„

师:我们的母亲都是平凡的人,我们写给她的还可以是委屈、抱怨。但无论怎样,我们改变不了对母亲浓浓的深情。

《审题和立意》教学反思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本节写作课的课题是审题和立意,属于写作方法指导的范畴。恰好母亲节刚刚过去,同学们也在随笔中表达了自己在母亲节的情思。我借助这个契机在教学中为这个课题设置了 一个载体,就是以“写给母亲”为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为例进行教学,力图避免单纯的写作技法的指导和训练。让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方法。根据我们进行随笔化写作教学的教学流程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借助随笔表达亲情。

2、辨析随笔与作文的区别,进行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进行多角度立意。

3、通过审题和立意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采取了随笔引路、读评辨析、阅读感悟,定位拓展、感悟试笔等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使同学们主动地对作文的审题和立意的认识逐渐深入。努力让同学们借助写作实践和阅读经验自主领会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这相机引导、点拨和总结,梳理出审题方法,分清立意的基本要求——集中、鲜明,重点锁定立意的深刻和新颖进行探讨。通过多角度的立意对此进行重点突破。从课堂效果看,同学们结合自己写的随笔入手,从对自己的母亲延伸到更多的母亲形象上来,从对母亲单一的感恩,逐步深入到更丰富和深刻的立意中,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在写作中拓展了思维,把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同学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从肤浅的生活体贴走向了情感的交融,领悟了血脉相连的生命牵挂,让作文体现出鲜明的生命化的特点。

7.园林设计---立意 篇七

有关 “明治维新”的主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是这样表述的:“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显然, 课标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走向世界的日本》是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第八单元第四课, 人教版教科书以“走向世界”为线索, 从近代化角度将本课分为 “1889年日本宪法”、“崛起为东方强国”、“踏上对外扩张道路”三个子目, 把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分为顺应世界潮流, 走向近代化和对外扩张道路两部分, 在分析明治维新积极作用的同时看到其扩张性, 但是没有深入挖掘日本走对外扩张道路的原因。 从历史后续发展历程看, 从明治政府开始, 日本踏上八十多年侵略他国的道路, 二战以后日本又能迅速实现经济复苏, 这些都与明治维新分不开。 由此, 将本课教学立意为:“改革和战争:日本发展的两种方式。 ”据此, 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 《1889 年宪法 》 的学习, 知道日本政治上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学习, 知道日本经济上由农业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通过对外战争的学习, 知道军事实现近代化;

2.从政治、 经济和军事近代化等方面的学习解释日本成为东方强国和发动战争的原因;

3.从改革结果的学习中体会改革的艰辛, 认识改革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与日本近代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日本走向对外扩张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呈现大久保利通和东京墓地的照片)

师:1878年, 掌握政府实权的大久保利通在清水谷准备进宫开会的路上被暴力士族刺杀身亡。 同学们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大久保利通被士族仇视, 最终引来杀身之祸的吗? 当时日本又有什么大事发生? 改革是否能继续推进?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大久保利通遇刺事件, 引起学生的思维产生冲击, 促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带着探究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2.展开新课

第一子目:东方强国的出现

呈现材料: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维新目标, 强硬的大久保利通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推行改革, 但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既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 导致政府财政难以为继, 而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 使日本传统文化面临崩溃, 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发现代文明与本土传统的激烈冲突。 与此同时, 改革带来的不公平使本已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摘自 《大国崛起 》

问题:明治维新实施过程中引起哪些冲突与矛盾? 这些矛盾产生了什么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解读, 让学生体会改革的艰辛与曲折。

师:大久保利通被刺杀后, 他的继任者伊藤博文面临这一社会难题又将如何解决? 反对西化、恢复传统是当时日本民众的普遍心理, 伊藤博文政府顺应这种趋势, 一方面对民权派进行镇压, 另一方面做出一定的“让步”, 于是立宪被提上政府议程。

呈现材料:这种政治体制当然很少民主, 但在当时的日本, 却有其必然性。 在集中权力、财力、人力以维护民族独立、建立近代工业、国防、教育等方面曾经起过残暴的、但又难以代替的历史作用。 在亚洲, 明治宪法是第一部宪法。 古老的亚洲, 从此才有了纪法、议会、选举等限制君权和独夫专制的法制, 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这种进步, 是日本人民和民主势力进行斗争的结果, 因而“明治宪法”亦曾为当时亚洲其他封建国家的进步人所憧憬或效法。 ——摘自 《简明日本近代史》

问题:材料所说的这种体制指什么? 如何认识明治宪法。

要求:小组结合材料和书本讨论, 派代表回答, 画出天皇体制下的权利分配图。

设计意图:利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学会使用材料分析和探究问题。 理解《1889年帝国宪法》的颁布是天皇体制确立的标志, 从而为下面学习日本走向对外扩张道路奠定基础。

师:同学们结合上一节课内容一起总结一下明治维新的内容。

生:政治上废藩置县和四民平等, 颁布《1889年宪法》, 经济上开展土地改革和“殖产兴业”, 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和生活西化,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和建立皇军。

师:近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 思想上的人性化和科学化。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同学们想想通过明治维新, 日本社会是否存在近代化因素, 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生:经济上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实现从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思想上通过文明开化等措施, 自由民主思想逐渐得到传播;军事上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从近代化角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从而化繁为简。

教师过渡:随着政治体制的确立, 经济力量的壮大, 日本开始追求国家独立, 通过一系列努力, 终于在20世纪初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实现民族独立。 那么, 作为东方唯一强国的日本在崛起后是如何对待其邻邦弱小国家的呢?

第二子目:走向侵略战争的不归之路

师:同学们知道日本实现近代化以后, 是如何对待它的邻邦弱小国家的吗?

生:发动殖民侵略战争。

师:同学们知道日本都有哪些侵略行为吗?

生:侵占朝鲜、台湾, 甲午中日战争, 日俄战争, 侵华战争, 侵略东南亚等国。

师:日本对外侵略思想早在遭受美国入侵时就开始萌芽, 明治维新结束以后, 随着国力增强, 日本对外扩张步伐逐步加快。 那么, 日本为何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难道国家强大了就一定要走上侵略他国的道路吗?

呈现材料:日本之所以选择“富国强兵”之路线, 亦是历史使然。 明治政府的决策者们多出身武士, 其内心世界仍受武士道以 “武” 为业的传统职分观崇尚武勇精神的支配, 从而以“武”的视角观察世界、制定政策和确定国家发展方向。 具体说来, 即是对当时国际强权政治、弱肉强食的理解, 亦欲循此方向走向国际社会, 从而决心“以军备实力谋取霸权”。 日本朝野从幕府末年已从中国鸦片战争失败、 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受到震撼, 他们从军事角度认识西方列强挑战, 扩充军备, 以‘武”的立场寻求应战手段。

——摘自《日本文化及现代化》

民族主义是明治维新的动力。 明治维新的领导人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主权之上, 很早就开始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 工业革命兴起以后, 取得海外市场的目标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 推动日本加入欧美国家瓜分和争夺殖民地的行列, 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摘自岳麓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和明治维新相关内容, 从文化传统、民族主义、 国际环境三个角度思考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的原因?

设计意图:日本走向对外扩张道路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师给予材料和思考角度, 加上补充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过渡:走上对外侵略道路是日本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结合的产物, 日本军国之父山县有朋在《邻邦兵备略》中大肆鼓吹军国主义扩张思想, “兵强则民气始可旺, 始可语国民之自由, 始可论回民之权利, 始可保交往之对等, 始可得互京之利益。而国民之劳力始可积, 国民之富贵始可守。 ”明治维新结束以后, 日本由改革促进发展转向以战争促进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日本走上侵略道路的影响呢?

呈现材料和相关图片:甲午战争后, 日本从中国得到的巨额赔款大大增加了国内的工业投资。 同时, 日本可以从中国获得廉价的工业原料, 并向中国倾销产品。 日本紧急迅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甲午战争后建立的八幡制铁锁是日本最大的钢铁厂, 产量占日本全国钢铁产量的一半以上, 所用矿石全部来自中国。

——摘自人教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人民的耳、目、口完全封起来, 在“维持国体”、“防止共产主义危险”等谎言和压制下, 被拖入战争, 沉醉在“皇军赫赫战果” 中的人逐渐明白了真相。 大多数人民内心都充满厌战情绪。 日本国内整个成了军事监狱, 政府想尽最大可能把人民驱入战争, 人民则只肯在最小限度内行动。 前线士气低落, 工人罢工不断, 农民消极抵抗, 反战同盟成立进行反战争、维护民主的斗争等。 ——改编自井上清等著《日本近代史》

问题:日本对外扩张道路的最终结果如何? 它给日本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从短期和长期结果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对比和分析, 让学生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看待日本的侵略战争。

师:结合必修一的相关内容, 想想二战以后的日本是如何实现快速崛起的?

生:通过民主改革, 明治维新积累的物质和经验是重要因素。

师:最后, 以汤重南教授的一段话作为本课结尾:“回望日本明治维新及现代化的成功, 总结其经验, 吸取有益启示;回望近代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开始走入歧途,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穷兵黩武而招致灭顶之灾的过程和惨重后果, 总结其沉痛的教训, 是为了东亚现在和未来的和平与发展……以改革促发展, 则能真发展;以战争促发展, 则发展终将失败。 ”①

注释

8.园林设计---立意 篇八

关键词: 思想立意 长程设计 有效性

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数学课堂过于浓重的功利色彩削弱了数学在育人方面的价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品位,需要以思想立意。既要教师具有相应的知识高度,深刻理解教材,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一些方法,进行长程式渗透。

一、教师的知识高度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已经成了常识,而教师的知识高度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案例1:解方程、方程组的教学。

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从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开始,需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方程解的过程,感悟这些方程求解中蕴含的转化等数学思想。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要变成怎样的形式?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是什么?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何消元转化?分式方程如何转化为整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无论哪种方程、方程组,其求解过程都蕴含着转化思想。对学生来讲,方程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学会解方程,还要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总之,只有教师具备足够的知识高度,教师才能更好地从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框框中跳出来,对初中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点滴渗透和长程式的设计。

二、深刻理解教材、恰当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教学中既要抛弃照搬教材的做法,又要避免脱离教材在题型训练上深挖洞的做法,还要深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数学本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2:“从面积到乘法公式”一章的教学。

苏科版七下“从面积到乘法公式”这一章的特色是从对图形面积用不同方法计算的结果中得到等式以此揭示整式乘法规则及乘法公式。这种方法能快速利用图形得到结论。但本章内容沿着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一路走来,及至乘法公式及因式分解,由简单逐渐复杂,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遵循的是代数运算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给学生渗透研究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更长远的意义。本章中的几何模型的价值在于从代数角度对乘法公式有了认识之后对公式进行几何解释。我们既不能因为要尊重教材而割断“式的运算”这条研究线索,又不必只要代数运算而放弃或降低图形的运用。先代数运算再图形验证并不降低图形的教育价值。

教材的作用不仅是浮于教材的文本内容,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教材,恰当使用教材,这是长程式设计最有效的原材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

要让思想立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想落到实处,还得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既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社会生活经验和学生的思维发展区等智力因素,又不忽略学生的兴趣、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中考数学复习阶段,我们要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在把握数学学科基本内容、基本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采取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中考复习策略。

案例3:菱形的证明。

问题出示:如图,在△ABC中,AB=AC,∠B=60°,∠FAC、∠ECA是△ABC的两个外角,AD平分∠FAC,CD平分∠ECA。

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问题引导:

问题1:我们有哪些方式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

问题2:本题我们可以尝试如何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问题3:要证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相等,在△ABC是等边三角形的基础上还要证明什么?如果要证明这是平行四边形呢?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还是比较熟悉的,解答上的失误主要是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这些能力的提升除了依赖原有知识和能力基础外,还需要同类型问题训练。所以,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起点。

四、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套路。

数学每一模块都有自身的规律和研究方法。如果课堂上教师能引导学生更多地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套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

案例4:“平行四边形”。

苏科版教材把“平行四边形”置于中心对称图形的大背景下,在此之前,已经研究了等腰三角形等轴对称图形。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对有关内容做个回顾,感悟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知道几何研究常要从定义性质与判定入手。平行四边形研究伊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1)四边形中有哪些常见的特殊的中心对称图形?

(2)参照等腰三角形的研究,猜想对于这些特殊的中心对称图形,我们将要研究哪些问题?从哪些角度研究?

实际上,“明确问题—定义对象—研究性质(判定)—应用”是几何研究的基本套路。如果我们始终注意用几何研究基本套路统领研究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平面几何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学会数学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一篇:极简主义网站设计的首选色彩:灰色下一篇:秋游去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