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春望》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4-11-14

《望岳》《春望》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0篇)

1.《望岳》《春望》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一

《望岳》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望岳》阅读练习及答案1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12.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1B12、“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阅读练习及答案2

【原文】: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④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nbs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凌:览:

21.诗用前()个诗句写所望之(),用后()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36.近望的句子是()

37.细望的句子是()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40.透过《望岳》中()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上一页[1]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跃上看

21.六景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阅读练习及答案3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望岳》与《春望》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两首诗围绕“望”字展开。《望岳》中作者望到了巍峨秀丽的泰山,表现出诗人①的人生态度;《春望》中作者望到了破败的长安城,表现出诗人②、思念亲人、悲己伤时的情感。(每空限填4字)(2分)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望岳》全诗没有“望”字,却句句围绕“望”字着笔,远望、近望、凝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情怀。

B.《望岳》颔联中“钟”字,把大自然人格化,它慷慨地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身上;而“割”字则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C.《春望》颔联中“感时”紧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伤时局,见花开伤心;“恨别”领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怨恨离散,闻鸟鸣惊心。

D.《春望》尾联由国破家亡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

7.在古代诗歌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鸟,诗人借鸟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伤感悲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了满怀豪情;“,”表达了喜悦之情。(2分)

答案:

5.答案示例:①积极向上②忧国忧民(2分。每空1分)

6.答案:D(2分)

7.答案示例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答案示例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2.杜甫望岳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7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16.古人称泰山为岱宗,表明了泰山 的`地位。(1分)

17.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以设问起笔,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望见泰山时的兴奋和赞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一句的意思是远在齐鲁大地之外还能望见泰山山色的郁郁葱葱。

C.“荡胸生层云”既写出了山中云气蒸腾,也写出了作者心潮起伏。

D.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登临泰山绝顶,俯瞰群山时的自信与豪迈。

18.清代浦起龙认为“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你是否同意浦起龙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6.五岳至尊(五岳之首)(1分)

3.《望岳》《春望》导学案 篇三

《望岳》

学习目标 :

1、背诵诗歌,围绕“望”,体会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

学习重点:围绕“望”,体会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资源:班班通辅助性资料

知识提纲: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尾联:一览众山小

杜甫:豪情勃发、壮志满怀/ 6

一、导入《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板书:望岳唐杜甫

二、学生读背这首诗,完成下列习题:

1、积累文学常识

杜甫 :字,别号,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他著有“三吏”、“三别”,另外两篇分别是、,“三别” 是指他的、、。

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朝由而的过程。

2、中国的五岳是: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3、诗歌中描绘泰山景色的是联、联、联。

4、抒写杜甫愿望的诗句是。(会背、默写)

5、杜甫望到的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解释下列字词)

青未了:钟:荡胸:曾:眦:会当:附:(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三、合作讨论,名句赏析:

1、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讨论: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附: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第二课时春望

学习目标:

1、朗诵诗歌,准确把握诗中情感,2、理解诗歌内涵,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会背并正确默写这首诗歌。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名句,提高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资源:班班通辅助性资料

知识提纲:

首联:破败,荒凉,萧条

春望:颔联:花溅泪 鸟惊心

颈联:思念、牵挂亲人

尾联:忧国思家

一、导入

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败,荒凉,萧条板书:春望

二、学生自学:

1、查资料:关于此时的杜甫和写作背景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如何学习诗歌?(读诗歌,争取会背)

第一招:多读——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2)、读出重音和节奏(3)、读出疑问第二招:多思——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3、诗歌的首联、颔联各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组成了怎样的画面?(结合注释)

4、想象诗歌的颈联、尾联的画面,诗人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三、合作讨论,感受

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忧国思家。

2、名句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附: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3、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附: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表现手法

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四、课堂练习

完成前沿第25课第一课时。

五、课堂小结

中年杜甫: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4.《望岳》《春望》教学一得 篇四

——《望岳》《春望》教学一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诸多诗词版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选杜甫的诗时也有意无意把这两首诗并列。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从“望”字切入,我们会开拓出这两首诗词教学怎样的境界呢?

经过尝试,我紧扣“望”字,以五问推进课堂教学,感觉流畅而深刻。

一问:老师想把标题“望岳”换作“看岳”,可以吗?

这一问是“迷惑问”,我希望以次激发起学生整体探究全诗的兴趣。孩子们的理解让人振奋。他们说,“望”有一种距离感,作者主要不是近看泰山,而是远观;有的说,被“望”的泰山定然是巍峨壮伟之山,如果是细小琐细之物,一般不用“望”。有的说,“望”的主体的心境不一样,必定是满怀敬仰和向往,那才能去“望”;更有孩子说得独到,泰山在诗人的一“望”当中,形象更加高大,生命更加蓬勃,因为诗人的主观情感而被赋予了更多生机和活力。

在这“望”和“看”多重比较的过程中,我更着力于让孩子扣紧原诗中关键词语有理有据地来应证自己的观点,诗人行踪的变化,心中的感慨惊叹之情,泰山壮美旖旎的风光,都是这翻探究中自然展示,朗读背诵更是融会其中,痕迹不露,推波助澜。

二问:你通过《望岳》,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

这是本诗的卒章显志之问。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一“望”的解决如花之盛开,如水之东流。学生说,我们望到了一个青春勃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满怀壮志豪情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迎难而上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善于发现自然和生活之美的杜甫,望到了一个中流激水浪遏飞舟的杜甫„„

这时候,老师抓住最佳时机,扣住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巧妙渲染,画龙点睛,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的杜甫形象便跃然而出,勃勃于学生眼前了。

三问: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春之心境和望岳之心境却有天差地别,请扣紧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作析。

这是过渡之问,也是故意置障之问。当然问之前有多遍的朗读作为基础。既然前诗中孩子们也感悟出“望”中有崇敬,望中有憧憬,如何第二首诗中又是如此痛断肝肠,缠绵悱恻呢?当然,你还得要先激励孩子们以关键词语作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有几个孩子的发言让我难忘。

“溅”字激起的共鸣最多。孩子们说此字颇奇,言说人心中悲痛,至多说到“泪流如海”已是极度夸张了,泪如何能“溅”?只能这样想吧,不仅是泪多如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万千激愤,泪来得突然而猛烈,才能以“溅”形容吧!一个孩子说他想到了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主人公泪如泉涌,泪水滴到几案上,滴到地上缓缓飞溅开来营造出的的让人伤心断魂的场面。这个孩子的发言掀起了课堂讨论的高潮。

没有想到还有不少孩子也感受到了“国破山河在”中那个并不起眼的“在”字,他们说他们读出了压在“在”字下边的凄凉和无奈,在“破”与“在”的鲜明对比中,国将破家将亡的痛苦无言可以述说。我没有替孩子们分析太多,我只是情不自禁和大家一起背诵了张煜的《虞美人》,当背到“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时候,从大家静穆的表情中,我读到了他们心灵的震撼。

还有孩子以“庭院深深深几许”来和“草木深”相对比,有孩子探讨了“搔更短”时诗人的心里活动,甚至还有孩子建议诗人把“抵万金”改成“胜万金”„„就在这些绝不浅薄的探讨争论和朗读中,《春望》中“望”的内涵已经呼之欲出了。

四问:既然诗人眼中的春天是凄凉的,那么在文题中用“望”,是否辜负了该词的美?

没有!面对这个“悬念之问”,孩子们的回答非常肯定。他们说,杜甫是在望啊!他在望爱妻,望女儿,望和平,望安定,望幸福,望国与家的真正的春天。一个孩子站起来画龙点睛,他说,这里的望,是望穿秋水之望!教室里掌声雷动。

五问:从《春望》中,我们又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甚至还望到了一些别的什么呢?

这是回应前文之问,我要孩子们的思维回到起点,“望”杜甫的一生,望历史的眼泪的无言的流淌。孩子们说,他们望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温柔慈爱的杜甫,他们还望到了历史的烟云,战争的残酷,望到了人生的无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们对于战争的诅咒„„

这是一堂颇有点儿荡气回肠的课。我的感受有三:

1、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就能提炼出课之魂。

2、3、整合之功不容小视。在整合中教师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简化教学头绪,在整合中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整合中丰富学生的思维层次。对话之美当然美在自然率真,但是我们应该摒弃漫无边际的对话。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珍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预设不等于预置,巧妙的设计并不是表演。

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篇五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设计

(二)多媒体显示: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

二、杜甫简介

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6.春望阅读答案 篇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解释下列词语。

烽火:这里指战争。

家书:家信。

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搔:抓,挠。

短:少。

2.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3.本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望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山河___到___草木花鸟___。

4.本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忧中思家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7.《春望》 阅读答案 篇七

春望寄王涔阳

刘长卿

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

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

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即点题中“春望”,交代了时间和天气,而“别后”二字暗扣题中“寄”字。

B. 诗人隐约听闻钲鼓之声,看到沙村里酒旗时隐时现,颈联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C.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以“愁”字点明情感,以“无处寄相思”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D. 整首诗融情入景,卒章显志,通过描写春天野外凄凉的景色,衬托诗人的孤寂之情。

12. 本诗第二句“极浦空颦一望眉”极为精妙,请赏析其独到之处。(8分)

答: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D

8.《天津桥春望》阅读答案 篇八

(2)(4分)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感情2分,分析2分)

二:

3.作者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简要描述。(5分)

9.《望岳》语文阅读和答案 篇九

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1,12题。(4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这首诗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 描绘了泰山商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须答出两方面)

12.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意思接近即可)

★ 《望岳》

★ 《望岳》翻译以及评析

★ 望岳 杜甫

★ 《望岳》教案设计参考

★ 望岳全文翻译

10.《望岳》《春望》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2、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以读促思以思导读;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合作探究,品读分析

3、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预习作业

上网收集资料,了解杜甫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杜甫诗歌的风格。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由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者千秋”引出作者杜甫。2.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望岳》《春望》

(二)、朗读《望岳》,初步感知 1.指名朗读杜甫的《望岳》。2.个性化朗读。

(1)老师在学生读完后略作鼓励性评价并提问:如果你是杜甫,你在朗读这两首诗时,处理方式是否会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讨论并交流,看如何朗读,才是你心中的“杜甫原声再现”。(2)交流品味,感悟意境

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感情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3)明确:这首诗都写望中所见,写《望岳》时,二十多岁的诗人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意气风发,面对泰山,诗人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誓言。年轻的诗人要攀登人生的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充溢于字里行间。所以朗读本诗时,应读出诗人青春勃发的豪迈之情。3.欣赏录音朗读

4.师生共同交流朗读时应注意的问题

(1)朗读技巧(2)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正确把握。5.男女生分别齐读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朗读《春望》 1.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诗人人生经历及所见情景各不相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是乱草丛生。曾经繁华似锦的国都,如今却是这般模样,再想到百姓惨遭杀戮,自己与家人音信不通,难怪45岁的诗人却已白头!本诗中集中表达的就是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朗读时,就读出诗人的悲闷伤痛之情。2.小组合作,探究朗读

每个小组选出一人为朗诵者,其余三人边听边提出自己的意见。为朗诵比赛作好准备 3.小组竞赛

选出对诗歌有一定欣赏能力、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三位同学担任评委,并宣布优秀诗歌评选的标准;

4.评委选出优秀诗歌朗诵者,评委并且点评。

(四)作业布置

上一篇:日文邮件用语下一篇:港城发展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