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员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2024-09-30

从员人员健康管理制度(精选8篇)

1.从员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篇一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6月在我中心进行体检的861例高管人群。男643人(74.68%),女218人(25.32%)。年龄20~71岁,中位年龄47岁。

1.2 诊断标准

1.2.1 血压:

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标准,收缩压≥140mm Hg(1mm 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 Hg及既往患高血压,经县级以上医院确诊并在调查前2周规律使用降压药物,均为诊断为高血压。

1.2.2 血脂:

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6年)标准,总胆固醇(TC) ≥6.22mmol/L为高TC;三酰甘油(TG) ≥2.26mmol/L为高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4.14mmol/L为高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1.04mmol/L为低HDL。

1.2.3 体质量指数(BMI):

BMI定义为体质量(kg)/身高(m)2,分类采用《中国成人超质量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2003年)标准,BMI≥24为超质量,BMI≥28为肥胖。

1.2.4 血糖:

采用《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5年)标准:6.1mmol/L≤空腹血糖(FPG)<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FPG≥7.0mmol/L或服餐后2h血糖≥11.1mmol/L及既往患糖尿病,经县级以上医院确诊并在调查前2周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可诊断糖尿病。

1.3 方法

采用北京东方脉搏健康管理研究所提供的健康风险评估系统(OHA系统) 对高端体检人群主要慢性疾病、健康风险因素、主要疾病高风险、精神环境因素4方面进行分析。

2结果

2.1 年龄情况

总体检人数861人,年龄20~71岁,中位年龄47岁,其中以45~54岁人群为主有435人占50.5%。见表1。

2.2 慢性疾病

861人受检高管人群中,主要的慢性疾病为:高血压病(30.0%)、痔疮(22.0%)、慢性胃炎或溃疡病(17.0%)、糖尿病(14.9%)、慢性肠道疾病(8.5%)、骨质疏松症(5.9%)、慢性支气管炎(5.6%)、冠心病或心肌梗死(4.9%)、痛风(3.7%)和中风(1.7%)等。主要健康风险因素为:腰围大于正常值(74.0%)、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58.0%)、体力活动不足(55.0%)、超质量(49.8%)、吸烟(38.4%)、正常高值血压(38.2%)、三酰甘油偏高(25.3%)、血糖调节受损(24.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23.2%)和过量饮酒(20.7%)。

2.3 主要疾病高风险

常见慢性疾病高风险人群(个人患病风险≥人群平均患病风险2倍)检出率依次为:糖尿病高风险(34.3%)、冠心病高风险(16.5%)、脑卒中高风险(13.7%)、肺癌高风险(12.5%)、高血压病高风险(10.2%)、肝癌高风险(6.9%)、胃癌高风险(4.6%)和大肠癌高风险(3.4%)等。

2.4 主要精神、社会因素

精神压力大(40.4%)、被动吸烟(17.5%)、心情烦躁或焦虑不安(12.1%)以及心情沮丧或情绪低落10%等。

2.5 健康风险因素

2.5.1 男性与女性健康风险因素对比分析:

腰围大于正常值:男性占85.2%,女性占44.0%;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男性占60.5%,女性占52.3%;体力活动不足:男性占58.2%,女性占46.9%;超质量:男性占54.3%,女性占36.7%;正常高值血压:男性占42.5%,女性占25.6%。以上指标男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性,提示男性干部更要注意劳逸结合、减轻工作和心理压力,减少饮酒量并坚持体育锻炼。

2.5.2 不同年龄组人群健康风险因素对比分析:

<35岁人群中排列前4位的健康风险因素是:体力活动不足(90.0%)、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68.0%)、腰围大于正常值(54.0%)和吸烟(36.4%);35~44岁人群中前4位健康风险因素是:腰围大于正常值(69.0%)、体力活动不足(62.0%)、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62.0%)和超体质量(46.5%);45~54岁人群中前3位健康风险因素是:腰围大于正常值(76.0%)、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60.0%)、体力活动不足(55.0%)和超体质量(52.4%);>55岁人群中前3位健康风险因素是:腰围大于正常值(81.0%)、超体质量(52.0%)、正常高值血压(47.0%)和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43.2%)。

3讨论

高管人群的慢性疾病患病率比普通人群较高[1],统计分析显示66%人群目前患有≥1种慢性疾病,其中,排列前4位的慢性疾病是:高血压病、痔疮、慢性胃炎或溃疡病和糖尿病。

高管人群的健康素养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统计分析显示98%人群目前存在≥1种健康风险因素,排列前3位的健康风险因素是:腰围大于正常值、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体力活动不足;其中男性健康风险因素检出率均高于女性。

统计分析显示:排列前3位常见慢性疾病高风险(患病风险高于人群平均风险2倍)是:糖尿病、冠心病、中风;有40%的人群认为精神压力大,其中12%人群经常出现心情烦躁或焦虑不安。

综上所述,对高管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迫在眉睫,提高其健康素养,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缓解精神压力。高管人群长年从事脑力劳动,体力活动较少,加上中枢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而且他们的所掌握的知识面比较专业,健康知识相对欠缺,这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均有关系。许多研究已表明,长期增加体力活动不仅可降低收缩压、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增加毛细血管密度、促进侧枝循环形成和加强心脏收缩力,而且有利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性。同时控烟、限酒,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食用低糖、低盐、低脂肪等结构合理的饮食等。

摘要:目的 对高级管理人员群体健康状况及其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861例高管人群的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血糖、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健康相关指标,并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之间健康状况和慢病风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861例参检人员中以45~54岁人群为主,有435人占50.5%。66%的人群患有≥1种慢性疾病。检出的前4位慢性疾病是:高血压病(30.0%)、痔疮(22.0%)、慢性胃炎或胃溃疡(17.0%)、糖尿病(14.9%);居前4位的健康危险因素是:腰围大于正常值(74.0%)、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58.0%)、体力活动不足(55.0%)、超体质量(49.8%);前4位常见慢性疾病高风险人群是:糖尿病高风险(34.3%)、冠心病高风险(16.5%)、脑卒中高风险(13.7%)和肺癌高风险(12.5%),其中男性健康风险因素检出率均高于女性。结论 高血压病、痔、慢性胃炎或溃疡、糖尿病在高管人群中发生率较高,而男性高管人群健康状况明显欠佳,对高管人群的早期检出意义重大。应加强对高管人群生活方式干预,通过早期发现及治疗,控制健康风险因素以利于高管人群的健康。

关键词:高级管理人群,慢性疾病,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2.浅谈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管理 篇二

关键词:临床护理;人员;健康;管理

当代医疗环境下,临床护理人员面临着极高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长期下去,对于临床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存在极大的威胁,从而影响整个医疗体系的高效运转,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管理也因此逐渐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一、健康管理的内涵

从概念上讲,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全面结合,真正体现了三级预防。全面健康管理是由健康管理师利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环境医学、运动医学、中医学、心理学、营养学、保健学以及安全用药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在进行健康信息采集和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咨询与健康指导等方式,使被管理者在健康方面达到最佳状态,以达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对于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管理,主要是基于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临床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社会现状,比如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偏见,重医轻护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护理人员在人员不足、待遇较差、地位较低的不利条件下,超负荷地工作,却没有得到社会、医院、患者的理解和尊重,加之诸如评定职称的不合理、报酬分配不公平等因素,使护理人员不能从工作中得到应得的回报,体验不到价值实现的自我满足感,由此必然产生心理失衡、身心疲惫。再比如近年来,根据卫生部门对全国百所医院的抽查显示,护士编制达标率不足10%,可见缺编问题十分普遍而严重。护理队伍人员不足,直接导致护士劳动强度增加、生活紧张、精神压抑等情况发生,大大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就影响到工作效率和成果。由此可见,广大临床护理人员需要一套科学健全的健康管理系统,来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从而实现临床护理人员的一些基本的健康保障。

二、临床护理人员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

目前针对临床护理人员应用较为普遍的健康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健康档案管理、保健计划制定和预防干预管理。

健康档案管理主要是对医院在职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个人健康状况的全面记录,具体包括:临床护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健康概况、体检检查档案、门诊档案、住院档案、专病管理、健康咨询、健康跟踪、专病管理等。其中的门诊档案、住院档案可以录入也可以借助现有扫描仪进行扫描存档,而体检档案考虑到录入工作量大可以采用导入、录入及扫描三种方式,对导入进来的体检档案可以进行群体的体检疾病分析,对于个人的历次体检检查项目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保健计划制定是指根据健康档案的内容和一些实时的问卷调查、健康咨询等得到的专业健康评估而制定出的具有针对性的个人保健方案。保健计划包括针对某种疾病的疾病的概述、诊断、治疗措施、病因、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预防及相关的科普知识、现阶段应如何进行保健(可以从饮食安排、体力活动及锻炼、及一些不良行为需要进行怎样改变等给出一系列的相关的建议)。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精制完美的健康保健的计划书。这份完整的健康保健计划书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保健对象,或打印出来快递给保健对象。对这两种操作都应当做相应的记录,备案以备查询。

预防干预管理则主要是基于临床护理人员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而给出具体的预防方案,这种预防方案一般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比如有些护理部门的工作环境较差,经常受到各种辐射和有害气体、液体的影响,有的工作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护士们常年处于氧气不足的环境中,由此存在诸多健康隐患,医院对此会作出一系列改善和预防的措施。

三、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健康管理的有效方法

对于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整个健康管理系统的执行力问题,而医院领导往往是健康管理的组织者或决策者,所以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健康管理的有效方法,更多地应该从医院领导方面着手。

首先,各级领导需要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转变重医轻护的观念,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护士的医疗保健。在奖金分配、职称评定上给予护理人员和医生平等的待遇,要宣传、奖励、表彰优秀护士,使护土们对自己职业产生自豪感,从而提高对工作的热情和效率。其次,加大医院设备投资,力争保证护士工作环境宽敞明亮、干净舒适,以医院综合手术室为例,在保证手术室无菌条件下,也要考虑护士们在层流设施良好、温度适宜和氧气充足的手术间里工作。另外,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促进护士们对内对外的交流,从而缓解压力,增进健康。护理管理者应多为护土们提供内部沟通和外部联系的机会,比如旅游、会餐、联谊会、座谈会、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措施和手段,必将增强科室的凝聚力,缓解护士们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语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要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业务水平,这样才能赢得医院和患者尊重,增强自信心。护理人员自身需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并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学习,注重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保持乐观心态,在空闲时间应该经常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瑛,胡阳琼,刘燕,熊钰,宾捷,刘文卓. 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管理[J]. 护理学杂志,2013,03:42-44.

[2]黎雪梅. 四川省NJ市二甲及以上综合医院临床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的调查研究[D].四川大学,2007.

[3]万长秀,周凤,范德兰. 临床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实施现状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04,13:74-76.

3.从员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

军队放射工作人员作为一个特殊职业人群, 其职业健康管理是放射防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对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相关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南京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 (设在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防护所) 负责全区医用放射工作单位和人员的防护监督管理, 现将我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作一分析总结。

1 现状分析

1.1 概况

我区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集中, 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量大。“十五”以来, 我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 各医疗单位对放射诊断和治疗设备的投入加大, DSA、CT、ECT、PET/CT、高能直线加速器、伽玛刀等高端放射诊疗设备迅速普及。放射诊疗活动除普通拍片、CT检查外, 还包括普通放疗、三维适形立体放射治疗、介入治疗 (诊断) 、后装治疗、内照射治疗、敷贴治疗等多种途径。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 除传统的放射科、放疗科、核医学科外, 心内科、骨科、内分泌科、消化科、神经内科等临床科室的医疗人员也相继开展放射介入诊疗活动, 放射工作人员的概念和范畴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全区开展放射诊疗的单位近100家, 放射工作人员超过1000人。

1.2 放射防护法规与知识培训

我区的放射防护法规与知识培训主要采取轮训骨干, 再由骨干组织各单位自行培训和考核的方式进行。为使各单位的培训有单可循, 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先后编写了《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知识与法规标准学习教材》、《医院放射卫生防护文件汇编》等资料, 下发各放射工作单位供培训使用。考核由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统一出题, 统一阅卷。军区卫生部定期举办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培训班, 参加人员包括卫生行政管理人员、放射诊疗科室主任及业务骨干、放射防护专 (兼) 职管理人员等。培训班采取专家授课的形式, 比较系统地学习放射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放射工作人员安全防护与健康监护、放射诊疗设备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等知识和技能。

由于我区放射工作单位分布广而分散, 集中组织全区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有很大难度。受经费限制, 参加培训班的人数有限, 而且举办周期较长, 能参加军区培训的人数很少加上部队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 许多骨干经培训后很快就离开部队, 起不到应有的骨干作用。部分单位自行组织培训和考核的时候往往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使放射防护培训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放射防护监督工作中发现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对电离辐射存在麻痹思想或恐惧心理, 说明对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利与害没有正确的认识, 也是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具体表现。

1.3 个人剂量监测

我区自1990年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至今, 人数从最初的225人 (最少年份为120人) 增加到目前的838人, 总体监测率达80%以上[1,2]。剂量监测工作由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承担, 监测周期为二三个月, 监测结果及时发给各放射工作单位保存。目前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建有军区放射防护资料数据库, 可以查询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对放射介入人员、核医学科放射性药品分装注射人员、伽玛刀放射操作人员进行重点监与管理, 对特殊部位如手部额外佩戴剂量计, 以便及时发现放射事故隐患。如2008年5月,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显示某医院1名PET/CT注射护士的全身受照年化有效剂量达15mSv, 比上一监测周期明显增大, 我们通过现场调查发现, 由于PET/CT检查人数增加, 该护士的工作量增加, 而且由于放射性药品总用量增加, 原有的放射性药品贮藏分装柜防护当量已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下达了增加注射护士人数, 更换药品分装柜的整改意见, 整改后注射护士的受照剂量也大大降低。

虽然我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总体监测率比较高, 但是驻军医院以下基层放射诊疗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中的绝大多数没有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目前监测的人员中, 98%以上都是驻军医院以上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基层部队放射工作人员高度分散, 每个单位仅有一二名放射工作人员, 流动性也比较大, 加上多数基层部队驻地偏远, 邮寄不便, 导致监测率很低。部分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 认为多年的监测结果都在剂量限值以内, 存在麻痹思想, 个人剂量夹不能按期送检或者不按规定佩戴。

1.4 职业健康检查

我区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主要由各医疗单位自行组织, 按照《军队放射工作人员体检手册》规定项目进行, 放射工作单位负责保管《放射工作人员体检手册》。由于军队有定期体检制度, 在岗人员的健康体检工作落实较好, 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能做到每年体检一次。

目前军队医疗单位聘用许多地方放射工作人员, 这些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健康体检率也相对较低。上岗前和离岗前健康检查工作比较薄弱。《军队放射防护监督实施办法》规定[3]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申请《军队放射工作人员证》时必须有岗前健康体检和放射防护知识考核合格证明, 但是许多人员往往是先上岗, 为应付监督检查才体检办证, 此时已经职业接触射线一段时间, 失去了上岗前健康体检的意义。另外, 由于军队医疗单位尚未开展职业健康体检机构资质认证工作, 因此, 多数单位进行的是普通项目的健康检查, 没有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体检手册》规定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试验等与放射损伤相关的项目, 多数医院也不具备开展这些项目的条件。目前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具备开展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试验检测的条件, 但是由于中心人手少, 加上军区范围广, 很难对全区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体检。

1.5 职业健康档案管理

我区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档案管理方面比较薄弱, 多数放射工作单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有关的个人剂量监测、定期健康体检和培训等制度, 即使建立职业健康档案的单位, 其内容也不完整。我们在监督工作中发现, 许多放射工作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工作无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 有些单位是在相关放射科室管理, 有些在预防保健科管理, 有些在医务部门管理。大多数单位也没有建立严格的保管制度。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调动等原因, 经常出现档案资料丢失、损毁等现象。

2 对策

2.1 尽快制订军队职业健康管理法规

目前军队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依据是总参谋部及总后勤部于1999年10月联合发布的《军队卫生监督规定》和总后勤部卫生部于2000年9月颁布的《军人放射防护监督实施办法》。2001年以来, 国家陆续发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这些法律法规都是适应日益扩大的放射实践, 以及解决由引带来的新问题而制订的, 对规范我国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军队原有放射卫生监督管理法规已经与现行国家法规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管的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参照国家最新法规及时制订制订修订相关法规很有必要。目前军队需要尽快制定《军队职业病防治实施办法》, 修订《军队卫生监督规定》和《国队放射防护监督实施办法》, 与现行的国家法规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管要求相适应, 加强军队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 切实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其他权益。

2.2 推行军队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论证

当前涉及军队放射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从事个人剂量监测的各级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负责放射病诊断及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的医院。当前国家对从事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诊断的技术服务机构均实行资质审定制度, 军队尚未开展这项工作, 而是通过法规直接赋予相关单位这些职责, 影响了军队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出具报告的权威性。为适应当前形势下的军队放射防护监督工作, 军队必须推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资质论证工作, 由总部卫生行政机构组织对各大单位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对相关机构进行达标建设和验收, 对符合相应条件的人员和机构颁发有关资质证明。全军放射防护监测中心应组织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质量控制比对和技术培训, 规范监测程序和方法, 提高工作水平, 保证监测质量。

2.3 建立有效的放射工作人员防护培训与健康体检制度

鉴于当前尚不具备集中组织全体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条件, 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应加大培训力度, 每年举办一二期军区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培训班, 对各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骨干进行培训, 其它放射工作人员的培训由放射工作单位自行组织。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应加强对培训的监督检查, 改变以往各单位自行组织考核的方式, 结合年度放射防护监督检查, 由中心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法规与知识考核, 以考促训, 推动军区放射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为更好地落实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可根据地理区划和部队体系, 在军区范围内选择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医院进行达标建设, 对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的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经验收合格的医院颁发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资质证明, 放射工作人员就近前往有资质的医院进行健康体检, 无资质证明的医院不得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

2.4 规范职业健康档案管理

职业健康档案涉及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以及后续的职业病诊断鉴定、补偿等权益, 妥善建立保管职业健康档案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我区相对落后的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各放射工作单位应尽量收集原有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资料, 尽快建立所有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档案并终生保存, 档案应详细记录历次防护知识培训和考核结果、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评价、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放射工作单位对职业健康档案负有妥善保管的责任, 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指定专人进行管理, 尽可能配置适宜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和必要的设施。职业健康档案管理情况应作为军区放射防护监督中心进行放射卫生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2.5 加强放射卫生监督执法

近年来, 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在技术服务和指导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在监督管理方面更偏重于教育和引导, 缺乏依法管理的力度。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要严格行使法规赋予的监督管理权, 对涉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采取坚决的措施予以纠正。要积极宣传贯彻放射防护法规制度, 提高各级领导、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和放射工作人员思想认识, 强化激励和处罚措施, 切实将放射防护法规落到实处, 推动军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良, 岑芳桂, 侯菲菲, 等.1990—1999年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分析.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 (1) :70-71.

[2]赵国良, 侯菲菲, 丁金华.2003—2005年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 (4) :427-428.

4.关注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 篇四

《求是》的直属杂志《小康》发布了《中国官员心理压力报告》的统计,2009年,我国共发生13起行政人员非正常死亡,仅12月,就有6名行政人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多数属于自杀。2010年,又发生了9起行政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

相关专家分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心理压力过大。和普通百姓比,行政人员除了家庭生活压力之外,还有职位与工作的压力。

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人民论坛》杂志曾对全国各地100多名行政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发现,80%以上的行政人员、特别是基层行政人员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及“压抑”心理。64.65%的受调查者认为,行政人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政治前途的压力”。

有学者认为,行政人员身心健康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原因:其一,官场工作的压力大,群体内的竞争有时候相当激烈;其二,中央高压反腐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网络时代产生了较大的舆论压力;其三,从个体行政人员的角度看,个人的情感、家庭也有可能带来各类压力。

如何构建精神家园,减少行政人员困惑和抑郁?长期在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任职的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建议,为官者要心态平和,组织部门对行政人员任命也应想着老百姓,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这样做能使这些行政人员在工作当中,不至于天天想着跑官要官,而是想着为百姓做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张侃认为,“行政人员最重要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只要定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适应社会进步,一切就会非常简单。”

“行政人员的心理要健康,前提是要有一个人人清廉的政治环境,让行政人员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用制度保护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廉政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表示。“健康的心理来自于包容、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与社会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胡仙芝认为,“行政人员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特殊主体,应该还权力以公共性、开放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样执掌权力主体的心理也变得更加‘阳光’一些。”

专家还认为,许多行政人员由于人际压力过大会造成心理亚健康状态,但是由于工作繁忙或者不重视心理健康,不能及时地去看心理医生,造成一部分行政人员出现极端的事件。在中国,我们的传统观念往往将行政人员定位于圣人的形象,所以一些行政人员看心理医生遇到更多的病耻感,觉得到精神病院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他们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反而演化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在西方国家,在每一个人经常去社区的心理机构基础上,几乎所有的高级行政人员都有私人的心理顾问,定期地去做心理评估,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

5.护理人员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探讨 篇五

关键词 社区 居民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前的准备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护理部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求健康教育不仅要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行为学、伦理学、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康复学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同疾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保健知识,补充吸取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使之能够胜任健康教育这一角色。

对健康教育者素质要求:要求护士具有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接待居民热情有礼,态度温和。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与居民进行交流,了解居民需求。

社区健康调查:深入居委会和入户调查,根据调查资料为社区住户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确立社区诊断,明确工作目标。

健康教育方法

设立健康课堂:根据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制定健康宣教内容,每天8 小时滚动式为居民播放宣教录像,每月为居民举办健康教育讲座4次,针对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谱,请专家为居民传授预防保健知识。并有针对性地举办对重点人群的各项专题讲座,如“老年人保健讲座”、“孕产妇保健讲座”、“儿童保健讲座”以及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等,使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大大提高。

自办宣传栏:结合不同时期的防病保健需要制定宣传内容,每月更换1次,及时传递有关防病治病信息。同时自制各种疾病及健康教育宣传单,不定期向居民发放。

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对就诊的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将不同种类疾病需要在饮食、睡眠及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告诉病人,讲解每种疾病的危害、易患因素及如何预防等,同时开具健康处方。

社区卫生防病及妇幼保健工作

加强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工作:深入社区了解儿童的免疫动态情况,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新疫苗的接种工作。认真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加强体弱儿童管理并给予指导,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工作。

做好妇女保健工作:创办孕产妇学习班,为孕产妇举办专题讲座,每月2次,并指定专人负责。认真做好早孕建卡和孕产妇保健工作,同时做好妇女治病和防病保健工作。

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派专人每周社区访视2次,特殊情况随叫随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病人开具健康处方、指导服药等工作,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设立家庭病床:为行动不便等病人建立家庭病床,指导康复训练,使慢性病病人尽快恢复健康。

讨 论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明确目标,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这是达到健康教育目的的关键环节。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的计划设计,应根据当地的健康影响因素、需求、资源、卫生服务的利用、社区力量、群众参与的可能性等来分析考虑。既要注意防止脱离社区实际情况照搬照套,把计划设计得过于“洋化”,也不能凭经验行事,不讲求科学性。

我国健康教育处于初步阶段,健康教育的经验相对不足,而发达国家十分重視健康教育这一低投入、高产出的预防保健措施。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临床实践、自我学习、不断探索、在职培养与训练。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充当主力军,有助于拓展职业范围,发挥多元化角色功能,丰富知识层面,提高自身修养。应加强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和技巧训练,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达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郁秋.社区护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3.

2 段燕.北美社区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7.

6.从员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篇六

2013年9月16—17日, 教育部体卫艺司在上海市举办全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卫生管理人员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建设研讨培训班。本次研讨培训班设立依法行政与公共管理、健康教育发展与改革、学校卫生管理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改革思路等专题, 并对201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进行总结以及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此外, 体卫艺司编制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方案》, 还组织学员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桌面演练。本次应急处置桌面演练对指导地方和学校加快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全面提高应急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负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管理人员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站的90余位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培训班。

7.我国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研究 篇七

2007年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 90%的医护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大, 23%的医护人员有消极情绪, 50%的医护人员有时有消极情绪, 而73%的医护人员在工作时有情绪消极情况出现。上海最近对一个区的调查显示, 70%的医护人员感到自己合法权益难受保护, 有相当比例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良心谴责与生存压力”。去年底, 在广东省卫生厅举行的医护人员精神压力座谈会上,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广东省医护人员精神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医护人员的总体精神压力较大, 39%的医护人员压力达到重度程度。

另外, 在 2006年,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开展了“中国医师睡眠状况调查”, 该调查涉及到全国12个城市30家医院的2759名医生, 这些医生的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结果调查显示, 其中有1914名医生存在睡眠障碍, 其中2/5的医生属于难以入睡, 超过3/4的医生睡眠质量差, 有大约1/3的医生容易惊醒不能持续睡眠, 大于1/4的医生醒来后睡不着觉。进行该项调查的科研人员了解到, 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的医生中, 有一半的人认为睡眠问题对日常生活有一点影响, 46.9%的医生感觉压力过大, 35.6%的医生出现焦虑, 17.6%的医生感觉存在抑郁症状, 28.8%的医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可能与失眠相关。这项医护人员的睡眠状况调查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医护人员心理压力较大, 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现象。

以上情况表明, 改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试想, 如果医护人员本身是带有巨大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在工作, 又如何能为病人解决病痛呢?

2 我国医护人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2.1 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对医护人员来说, 首当其冲的是工作压力。第一, 是工作的量的压力, 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紧张或威胁, 压力过大尤其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会引起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 产生身心疾病。现在很多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是超负荷工作——世界多数国家综合医院的病房床位与护士比例保持在1:1以上, 而我国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为1:0.33, 最低仅为1:0.26。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 值白班的护士平均每人至少要负责15名患者, 值公休日、节假日和夜班的护士负责的患者数常常超过40名。

第二, 是工作的“质”的压力, 即继续教育、科研和晋升的压力。医院是一个高学历人才集中的地方, 不少大医院医生的起点学历是硕士, 有的科室甚至博士化, 护士的起点学历是大专, 本科生、研究生已经不稀罕, 竞争的激烈逼迫很多医护人员在职攻读高一级学历学位。而除去学历学位教育之外, 医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积累, 不断学习的学科。一个医生要精进医术, 不仅要靠临床实践, 还要不断吸收新的医疗技术成果, 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而医护人员的聘用与待遇与其执业资格证相挂钩, 医生需考取医师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 而且资格证是转为正式人员的凭证, 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 都关系他们的事业发展。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还有学习考证的压力, 各大学附属医院的部分医师还要承担教学任务, 任务过多, 导致医护人员注意力分散, 容易发生各种过失。

第三, 是工作环境的压力。医护人员常年工作在“恶劣”情景中, 每日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双重受损的病人, 这种特殊的职业工作环境, 这些不良情景因素的长期刺激, 促使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 在某些医护人员的身上固定下来, 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格特点, 这种人格特点在心理临床上集中表现为:烦燥、易怒、工作不耐心、不细心、不热心, 与“白衣天使”的柔美形象形成较大的反差。这种人格特点不仅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 而且对自身的心身健康构成潜在的危险因素。

2.2 生活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生活条件、经济方面。以前, 绝大部分医院都是前店后厂的模式, 工作区与生活区相邻而建, 上下班的时间不过十来分钟。现在, 大城市的医院基本不再提供宿舍, 上下班途中花上一两个小时司空见惯, 消耗的时间呈十倍的增长, 工作紧张加上途中劳累, 很多医生回到家里已经疲惫不堪。不少人以为医生个个都是高收入。以经济发达的广州地区的三甲医院为例, 新医生入职首先要经过两到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 在此期间月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一些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为降低人员成本, 大量招用编制外医师, 不少人的起点月收入仅仅千元而已。在当前生活成本高涨的情况下, 以这样的收入, 要在大城市里实现成家立业、居有其所的目标, 年轻医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次是感情、家庭方面。年轻的医护人员处于恋爱或对恋爱的需求中, 这些本身就容易分散注意力, 易与工作发生矛盾。一旦出现挫折, 就会导致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年轻人又缺乏理智控制事态的能力与习惯, 不良情绪便渗透到工作中, 影响工作效率与服务态度。已成家的医护人员面临更多来自家庭事件的影响。日常家务、子女培育、家庭矛盾、亲人病故、经济损失等事件可严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当个体同时面临许多工作任务时, 其心理是焦虑、烦躁的, 如不能与工作分清界限, 就容易将负面影响转移到工作中, 出现失误及技能发挥失常, 导致医疗过失进而产生医疗纠纷。

2.3 其它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1) 性别年龄因素:

调查表明, 女性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 女性医护人员心理状况评分低于男性, 低职称、低文化程度的女性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为明显。而处于30至50岁之间年龄段的医护人员, 大多上有老, 下有小, 分散了他们的工作精力,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比其它年龄段的严重。

(2) 病人因素: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往往只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利, 对周围事物反应过敏, 自私自利, 做事、择物功利心态变强, 只顾自己有没有利益可得, 过于严谨, 特别是不轻易相信别人, 不考虑如何体谅别人, 忽略了医护人员的感受, 致使医护人员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3) 社会因素:

当下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常将患方视为弱势群体, 偏袒患方, 给医疗行业造成消极的负面评价。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大为下降, 无疑给医护人员带来明显的社会舆论压力。

3 如何防范和疏导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

(1) 针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巨大, 一是要搞好加班医护人员的后勤保障服务, 如安排后勤人员送饭送水到科室。二是医院领导可以时常下基层慰问, 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是适当给予表彰奖励, 如对节假日加班的医护人员予物质、精神的奖励等, 提高医护人员主动加班的积极性, 缓解其心理症状。四是培养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一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医护人员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改变能改变的, 适应不能改变的, 培养工作并快乐着的乐观人生态度。这里尤其要认识到医院管理者的作用, 医院管理者在全面关心患者利益的同时, 也更应该关注本单位员工的健康。医护人员是医院的主体, 医院的经营状况, 甚至兴衰成败都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休戚相关。医院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医护人员的困惑, 尽可能解决医护人员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给医护人员建立减压机制, 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建立医护人员支持系统, 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

(2) 针对年轻医护人员的生活压力, 可以由老医护人员进行带教。科室的主要领导应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 及时发现他们出现的异常情绪, 并及时给予疏导。还可以为科室改善办公环境, 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科室氛围, 使每个医护人员都能感到科室和谐的积极效应, 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场合。

(3) 针对病人和社会舆论因素, 医护人员在初次见面时给予患方热情、平等接待, 可以有效消除患方可能出现的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怀疑, 还可以促使患方全面、准确地反映病情病史。个别患方出于种种担忧, 会有讳疾忌医的现象, 医护人员应及时认真维护患方的知情权, 加强沟通, 有效避免患方可能给医护人员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虽然目前社会舆论普遍偏向患方, 给医疗行业带来消极影响, 但同时也激发了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动力。医院应严格管理, 切实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态度, 公正透明处理医疗投诉和纠纷, 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 另外, 还应培养医护人员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医疗差错、纠纷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管理者对新医护人员应加强岗前培训, 引导他们严格执行规范, 减少差错和纠纷发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以正常心态去面对困难, 多替病人着想, 用法律武器保护病人和自己。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能促进心理健康,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作用甚大。医护工作中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是医护工作中人际交往产生压力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 善于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 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对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医护人员还应学会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 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紧密相关, 因此, 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很重要, 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5) 医院可为医护人员设置相关健康教育和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为避免医护人员因面子问题不肯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 可把这种咨询室叫做“医护人员俱乐部”等。让医护人员有心理倾诉的空间, 创造轻松、愉快、高效率的工作环境, 尽量避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景峰.他们走得太匆忙, 当“过劳死”阴影笼罩[J].医药经济报, 2007, 12, (7) .

8.从员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 国外项目;工程人员;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39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工程企业在海外承揽项目。不同岗位的人员走出国门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人与人的生活环境、社会教育、本身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差别,有些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继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的宪章中 对健康做了界定:“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的统一体,三者缺一不可。[1]如何很好地适应国外工作环境,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出国人员面临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1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1项目组织的短期性

海外工程项目本身的一次性和项目组织的临时性,决定了项目组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有些人员身兼数岗,造成了项目组内部权力重叠、职责不清、制度不完善。项目组员工大多是从各个单位抽调的人员,相互之间了解不多,信任程度低,人际关系松散。且每个人的学识和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亦出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认识的分歧即可酿成矛盾。一些矛盾的产生,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出现焦虑、恐惧、失落、烦恼的情绪。

1.2语言沟通障碍

大多施工人员,由于不了解当地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常常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在管理当地雇员时,由于语言的限制,经常不能充分地向雇员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意愿。其二是虽然自己感觉已经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但雇员仍不明白其含义,致使工作出现一些小的偏差,久而久之产生挫败感,继而出现焦虑。对雇员大声呵斥,出口不逊,甚至出现打骂现象。

1.3工作的压力

国际工程的特点就是工期紧、任务重、人员少,我们所在国的天气非常炎热,中午气温大多在40度左右,为了提高盈利常常需要加班加点的施工,每天工作在10个小时左右,没有休息日,长期超负荷工作,大强度的工作,造成的工作压力远远大于国内,而这些压力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危害。会使人的心理总是处于紧张、苦闷、和不安等状态中,当不堪忍受这种精神压力时,会因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去自控力。

1.4生理因素

由于长时间无法与家人团聚,家庭生活的中断,工作生活环境及节奏的改变,周围人际关系的变化,特别是节假日期间,恋家思乡心切,担心老人、孩子的健康,孤独和失落感常常象影子一样围绕在身边,很容易出现身心方面的问题。而表现为身体抵抗力下降,失眠、急躁、乏力、食欲不振、头痛,等全身不舒服的症状。

2对策与建议

2.1加强组织沟通,创造和谐氛围

2.1.1海外工程的项目特征,决定了项目组在内部权利分配和责任范围的界定上有其“先天性”不足。项目应建立合理的岗位规范和可行的工作标准,清楚地定义岗位的角色、职责、任务,合理分配与完成工作相关的各种资源,减轻因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引起的心理压力。

2.1.2项目组内部加强沟通,是增进共识、消除分歧、防范冲突的有效途径。项目建立定期例会制度,为项目组成员提供一个沟通的正式场所,互相避免刺激性的言行,主动谦逊地化解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稳定的良好心态看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2.2掌握语言沟通技巧,增强自信心

部分外派员工因为语言沟通问题,工作不如在国内那么顺利,逐渐产生自卑心理,思想包袱沉重,此时应安慰鼓励,比较自己的过去,看到自己的成绩,施工初期项目组也可每周安排1—2次的语言辅导课,帮助员工学习,使其尽快掌握施工需要的基本用语,提高自信心。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所以在很多的时候,多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2.3关爱职工,提倡建立员工援助计划,舒缓工作压力

目前在西方业 盛 行 的 员 工 援 助 计 划,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方法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企业和研究人员的重视,一般认为,员工援助计划可以增强员工 的工作能力,减少来自工作的压力与身心疲 惫感,因此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就会提高。另 外,员工援助计划可以增加工作多样性与丰 富性,减少员工的乏味、压抑、担心和焦虑, 这样员工在工作中的满意感与承诺感就会提高,工作绩效也会相应提高[2]。每到旱季高温施工季节,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并为每名员工配发水壶,向外作业人员免 费供应清洁的饮用水,千方百计改善职工伙食。为了缓解职工的思乡之苦,营地安装了电视卫星转播器、DVD、空调、热水器、冰柜冰箱等生活设施,减少情绪波动,维持心理健康。

2.4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消除精神烦恼

外派员工下班后,无家务事的缠绕,业余时间较多,思想清闲,易产生空虚感、孤独感、思乡感。除以“既来之,则安之”稳定情绪外,项目组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中外员工进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跳舞、唱歌、打牌、乒乓球、篮球比赛等,安排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会餐,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加强了员工之间的沟通,消弭了彼此的隔阂与矛盾,也消除了外派员工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沉闷感。

2.5潜移默化,消除不良情绪

远离亲人和祖国的孤独感可能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自己无法很好地解决。那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转移或减轻,比如,充分利用集体的平台,与人交流,把一些不快痛痛快快地说出来,籍以减轻孤独带来的抑郁;有些自认为不便说或不想说的事情可以用记日记的方式写出来,多跟家里亲朋沟通,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内的情况,减轻封闭感,另一方面通过向亲朋倾诉,宣泄不快的情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运动,或者读些轻松的书籍看些有趣的碟片,转移心理的压力;还可以在空余的时间到户外散步,让外界的自然风光化解心中的郁闷。潜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好的消除情绪低落的方法。

在三年的外派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心理教育,工作生活方法的调整改进,始终保持了饱满的工作热情,心理健康,顺利度过了难关。

参考文献

[1]王兴琼,陈维政.组织健康概念、特征及维度.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2):321~327.

上一篇: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方案下一篇:上半年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