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培训活动记录表

2024-09-29

学校培训活动记录表(共9篇)

1.学校培训活动记录表 篇一

“绿色校园”教师专题培训材料

培训时间:2010年11月22日

主持人:侯明川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培训内容:

创建绿色学校资料要求

候校长: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形成我校办学特色的关键。创造过程非常重要。在创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环保素养。各分管行政要围绕学校这项工作,思考部门工作,思考活动内容。在这过程中积累有价值的资料,促进这项工作不断完善,并健康发展。

分 工:

办公室:《绿色学校领导小组构成及职责分工及工作情况》及会议记录。注:要说明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未完成情况,每项内容计划和完成情况要一一对应,说明每年绿色学校创建过程的进展。

《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档案文件总目录》及《绿色学校创建大事记》

学校工作的大事记从开始收到文件开始创建起,目前的环境教育发展情况的大事记,可以附在后。《绿色学校活动相关宣传报道说明》

教科室:《参加各级绿色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计划、总结、记录》《学校可持续发展相关课题》

少先队、《环保主题相关活动资料》

教务处:有关绿色学校创建方面的教案等。

总务处:《学校节能、节水、节电、节约其他资源报告》

《学校的水、电和能源(煤、天然气)的使用量》

《校园垃圾分类、卫生健康、校园绿化美化情况报告》

培训效果:

使到全体行政人员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的深层次的意义,有助于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的管理的序列化和透明度。

培训时间:2011年3月7日

主持人:侯明川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培训内容:

垃圾分类回收艺术

一、什么是垃圾分类?

1、可回收垃圾:

2、厨房垃圾:

3、有害垃圾

4、其他垃圾:

二、为什么要实行垃圾分类 ?

1、减少占地

2、减少环境污染

3、变废为宝

三、世界各国的垃圾分类

四、中国的垃圾分类

中国有着回收废品的历史传统,我们过去回收废物,或许只是受贫困经济制约的不得已的手段;在逐渐富裕的今天,我们回收废纸,则是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我们所捡回来的不止是一张张的废纸,那是我们的子孙安身立命的森林和河流。垃圾,只有在混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垃圾,一旦分类回收就都是宝贝,就连那种被成为微型杀手的废电池也是可以被化害为利的。在这个不起眼的照相馆,我们看到这样的废电池回收箱。而我们生活中用的电池,一般都含有汞或镉等有毒的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如果留在地下就很容易通过雨水的淋溶,进入到地下水当中。

你知道什么是生物类垃圾吗?生物垃圾就是剩饭生菜,蛋壳果皮,菜帮菜叶一类的厨房垃圾。这些看似无奇的废物可以作什么呢,原来它们却可以用来制造很好的有机肥料。像槐柏树小区里这台大纳梦生物垃圾处理机,就可以将生物垃圾烘干,粉碎,制成高效的有机肥料。居民可以用它种花养草。

学校现有情况:垃圾房两间,各班可回收站垃圾(向队部索数量、金额)

培训效果:使全校教师对垃圾回收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培训时间:2011年4月18日

主持人:侯明川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笔者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2)人文社会因素“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3)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思考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笔者就对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作以下几点探讨即对我国环境问题作几点法治化的思考: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法律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强化、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道路。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而泱泱大国,法治先行,时代赋予我们的法治保护环境的重任,我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

培训效果:

使全校教师对学校创建工作效果的认识较为全面,对接下来的创绿工作任务有了更明确的职责。通过对《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学习,明确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成因的特殊性,因而从国外的治理环境举措中(相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

培训时间:2011年5月14日

主持人:侯明川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

《倡导值树,提高森林覆盖率》

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故沙等作用,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加快林业发展,提高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四旁树占地面积)/国土面积×100%,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而且分布合理,就可以保持气候、水分循环正常,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提高森林覆盖率的途径有五:

一是成片造林。搞好河渠绿化,搞好高地岗区和沿湖低洼地造林,搞好沿路林带建设。

二是建设高标准林网。包括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沿水林网。特别是农田林网建设是为农业提供屏障、为水利提供舞台、为林业拓展阵地的三赢方式,农田林网是农作物的屏障、保护伞,是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缩小单块农田面积,推广建设网格小、林带宽、功能强的高标准农田林网是平原地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的重要措施。

三是绿化庄台。村庄绿化,是改善村居面貌的基础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事实上,每一个村庄都可以建成一个成片林。

四是扩大经济林。发展干果、小杂果,无疑是岗区坡地绿化造林的方向,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树种、什么品种,必须尊重科学。

五是发展城市林业。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必须与城市发展协调、同步,同时,要建设“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化新镇。

现在,大范围、大规模、大投入、大力度、全方位植树造林,会涉及到敏感的土地政策问题。国家考虑粮食安全,执行严格的土地政策,这无疑是英明的决策。目的是保证粮食产量,手段是稳定耕地面积,但这与植树造林并不对立。岗区坡地、二级提水农田、滞洪区农田、沿湖低洼地农田应从“基本农田”阵营中退出,作为造林绿化的主战场。可以不造防护林、用材林,专门用来发展经济林,包括果树、蚕桑、苗圃、花灌木。造林后,实行林农复合经营,以短养长,提高效益。

同时,要增加森林保护投入,扩大林地监管的覆盖面,确保造好一片,保存一片。

培训效果:

使全校教师认识到绿色学校创建的意义。

培训时间:2011年10月10日

主持人:侯明川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

《水资源与节水活动》

1、要有惜水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知道爱惜,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际差别很大,年内也变化莫测,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紧缺,自来水更加来之不易。爱惜水是节水的基础,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

2、养成好习惯,据分析,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

3、使用节水器具,家庭节水除了注意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以外,采用节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

4、查漏塞流,在家中“滴水成河”并非开玩笑。要经常检查家中自来水管路。防微杜渐,不要忽视水龙头和水管节头的漏水。发现漏水,要及时请人或自己动手修理,堵塞流水。一时修不了的漏水,干脆用总开关暂时控制水流也好。管好水龙头,把水龙头的水门拧小一半,漏水流量自然也小了,同样的时间里流失水量也减少一半。就生产而言,特别对一些高消耗水的行业,我们要围绕如何优化水系统的运行,如何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有节约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体的行动,大手大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人认为家大业大,再加上身处长江边,总认为这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缺少节水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如果真正到了“水比油贵”之时,我们再抓节水工作就悔之晚矣.一、世界水资源状况

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定密云水库的水只给北京供水,河北和天津市人民为保证首都人民用水做出了重大牺牲。

四、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培训效果:

使全校教师了解到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效果和任务;明确水的循环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循环之一。它永远是老的、旧的,又总是新的、美的。

2.学校培训活动记录表 篇二

本届博览会以“让建筑更节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 连续三天的绿色建筑材料与设备展示、各项技术主题论坛与参观交流活动, 吸引了国内外建筑节能领域的近千家知名企业以及国内外近三万人次观众。德国驻华大使馆、德国能源署、欧洲门窗协会等部门机构负责人, 美国、日本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负责人, 国内1000余家顶级门窗及30家建筑设计院所负责人出席了相关活动。

博览会着重于加强国内外建筑相关领域的交流, 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 分享最新科技成果, 最大化地发挥专业平台作用, 全力推进我国乃至世界建筑节能行业科技化、节能化进程。会上展出多系列节能门窗新产品和新技术, 其中被动窗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新产品成为最大亮点。

3.“奶爸”培训全记录 篇三

家里的老人都在外地,带孩子的重担也就落在了我和老公身上,我有产假,老公却要上班,于是自然而然的,我就成了全职妈妈。任何一件工作做久了都会觉得烦,更何况是带孩子这种麻烦的事儿呢!很快,我就发现自己的青春、激情,正一点点地消耗在儿子的身上。每天准备他吃的奶粉,照顾他睡觉、起床;害怕他突然从小床上翻下来;还有隔不了多久就会清理的屎尿布……

但最让我气愤的是,我向老公抱怨的时候,他竟然是一副很不以为然的样子:带孩子嘛,有什么难的,更何况你现在又不用上班,难道带个孩子比上班还累?!

我傻眼了,带孩子肯定比上班累呀!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怎么能了解其中的辛苦。哼!我不和他争辩!让他自己尝尝滋味吧!

第二天下午,时钟嘀嘀嗒嗒地走着,眼看就到了老公下班的时间了。我偷偷地准备好一切,等待老公自投罗网。

“老婆,我回来了!”老公很准时地推开了家门,我躲在厨房,没有出来接他,只是叫着:“老公,我在做饭,你去看看儿子有没有尿床?”老公听话地走过去,接着,我听到了他的轻笑,看来我的计划成功了。

我走进房间,老公正看着我放在儿子脑门上的那张字条:爸爸,明天母亲节,我想送给妈妈一件礼物——给她放一天假,希望爸爸能配合我!乖乖的儿子。

看我进来了,老公温柔地把我搂进怀里,笑着说:“好,亲爱的,祝你过个愉快的母亲节,你明天就放心出去玩一天吧!孩子就交给我了。”

为了避免自己心软,我一出门就关了手机。可是和朋友逛在街上,我心里却无时不刻不在想着家里怎么样了:儿子每两个小时要喂一次奶;无定时地拉屎撒尿,还要时刻注意他的屎尿颜色变化,最近天气干燥,怕他会上火;还有,每次哄他睡觉时都要拿出我的法宝——安慰奶嘴;还有,还有……天知道,照顾一个初生的婴儿,会有多累!真不知道这个全新的“奶爸”能不能把我的宝贝儿照顾好了。

好不容易等到天黑了,我简直是跑着回家的。一进家门,就听到了儿子“哇哇”的哭声和老公焦急的劝慰:“好儿子,别哭了,爸爸给你换完尿布就给你热牛奶喝,乖呀,妈妈就要回来了……”

4.学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记录 篇四

培训时间: 2013.09.16

培训地点:丰固学校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授课老师: 温生刚

培训内容:

1、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2、接种证查验相关知识: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3、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预防原则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免疫规划知识

一、基本定义

免疫规划:是指为防治疾病,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计划和策略。扩大免疫规划就是将免疫规划所涉及的疫苗种类和疾病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扩大覆盖人群。实施免疫规划,开展疫苗接种是控制与消除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有计划的扩大免疫规划,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

二、免疫规划的基本概况

我省儿童常规免疫疫苗将由8种扩大为11种。即在现行全省范围内已经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等8种疫苗的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目的是进一步减少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并将麻腮风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等3种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目的是将免疫病种范围扩大到流行性腮腺炎、风疹、C群流脑、甲型肝炎),对适龄儿童进行免费接种。

通过接种上述11种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等12种传染病。

三、免疫规划相关概念

1.预防接种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2.国家免疫规划

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应急接种

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染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4.疫苗

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结核病防治知识

一、结核病的基本常识

结核病是一种可以防治的慢性传染病。它是因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结核杆菌后所致,全身各个器官均可受累,但以肺部最为常见。本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乙类传染病进行专病管理。人群普遍易感,15-54岁青壮年发病居多占80%左右,全年均可发病。病源体为结核分枝杆菌,在被感染结核菌后,约1/10的人终身有可能发病。

(一)肺结核病的传染源

肺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当病人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肺部病灶中的结核杆菌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发生结核感染。一般每个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一年可传染10-20个人。所以,早期发现病人,控制传染源非常重要。

(二)肺结核病的传播途径

肺结核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经飞沫传染和尘埃传染。感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如饮用未经消毒的带有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牛乳,可能引起肠道等感染。

二、学校的结核病疫情及特点

(一)学校疫情特点

1.学生结核病早期症状不典型、体征不明显,甚至无自觉症状,易忽略; 2.一部份学生是通过体检才发现患有肺结核而就诊;

3.好发年龄一般在12岁以上,以中学生居多,大学生中也不少; 4.学生患者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 5.人群集中,易发生暴发流行。

(二)为什么青少年学生易受肺结核等传染病的危害? 1.青少年学生都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内分泌变化快,心理不成熟,情绪易波动,再加上各种营养需求量大,容易造成营养缺乏,加之学习紧张,精神压力大,休息时间少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抵抗力下降。

2.青少年学生由于距接种卡介苗的时间较长,特异性免疫水平降低;

3.由于多数患病学生症状不典型,对咳嗽发烧不在乎,家长又不了解,学校也没注意到,如果学生本人不说,容易掩盖病情,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学习、住宿环境拥挤。肺结核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一旦有肺结核病患者,就更易在校园引起传播。5.传染源管理不到位。由于肺结核病是一个慢性病,治疗时间长,一般要在6-8个月以上,除少数较严重的患者需住院治疗外,一般不会对生活、学习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一些学生患者不愿休学。学校也不愿意轻易让其停课修学,加之如果学校校医对学生患者没进行管理,因此很容易在学校成为传染源传染他人。

三、学校如何做好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一)多形式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二)及时发现、报告、管理肺结核疫情

(三)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1.预防结核病传播最主要的措施是及时发现和治好传染性的肺结核病人。对有连续咳嗽、咳痰超过三个星期的学生,应立即动员他到结核病防治所检查,并按医生要求正规治疗;

2、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时报告、处理、控制学校师生的肺结核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严防结核病在人群中的感染和暴发流行。

3、要做好结核病患病学生的治疗和管理工作,控制传染源。

4、建立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及时发现结核病等传染病患者。认真做好新生入校体检和每年的教职员工健康检查工作,并将结核病检查(PPD试验、X光胸透)列入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健康检查的主要内容。

5、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校园环境的清扫与消毒工作,对教室和集体宿舍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减少结 核病的感染和传播机会。

6、要切实做好学生的结核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培训活动记录 篇五

时间:2014年9月15日 地点:办公室

主题: 如何做到精心备课 人员:全体教师 内容:

备课是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事先策划;是使课堂教学具有高效的根本保证,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

精心备课时要做到:

1、备课必须备教材,又备学生。教师既要钻研大纲,通读教材,领会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对教学体系,基本内容要熟练掌握。教师又要充分了解班里的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然后才能充分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设计出“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的教案。

2、备课必须备教法,又备学法。教法应是建立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是在结合考虑教材、学生、设备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基础上,再以教学法的体系中优选出上好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教育界有个说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确实要全面考虑,恰当选择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实际上,不管什么方法,都应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施寓教于乐,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素质的。

三联完小培训活动记录

时间:2014年9月29日 地点: 办公室

主题: 要向40分钟要效率 人员: 全体教师 内容: 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要向40分钟要质量,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精心设计,课堂上要把握好几点是关键。

1、课堂教学的原则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课堂上应师生互动,并且动而不乱。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恰当的启发点拨,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要始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堂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和综合利用。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论使用什么教学手段,都必须目的明确,计划周全。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运用辅助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到好处,少而精,绝不能搞花架子。

3、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

4、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掌握当堂所学知识,力求既满足优生的求知,又照顾后进生的进度,决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

5、要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师不能不知,在教学中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很必要的。获取反馈信息的方式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作业了,教师可以通过巡视、察看学生当堂的作业情况;也可以通过提问或学生板做,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直到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止。

6、要恰当分配时间,优化课堂结构。有些教师上课时没有时间概念,上到哪里是哪里。若没有完成原本应一堂课完成的内容,就延长一节课时间或教学时数,把完整内容分割开完成,这是不可取的,这样会降低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艺术性。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负增效,教师应把握好一堂课的时间结构,优化课堂结构。

做到了上面课堂教学的几点,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学生的心理和课业负担减轻,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能力明显增强了。因此,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联完小培训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4年10月20日 地点:办公室

主题: 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 人员:全体教师 内容: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师生心心相融呢?经过大家的研究决定,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6.学校培训活动记录表 篇六

时间:2013.9.3中午第三节课 地点:餐厅楼上 主持人:符正元

参加培训人员:全体辅导员

培训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记录人:杨正龙 主要内容:

中国龙文化、云南花灯概述。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龙是非常神奇的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斗转星移,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龙”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仍能从心底唤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我们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云南花灯, 是云南花灯戏的简称.流行在不同地区的花灯又接受了不同的曲种、剧种或民歌小调的影响,故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曲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各种民歌小调,这些小调有些是本地的产物,如〔十大姐〕等,有些是全国流行的,如〔泗洲调〕、〔十杯酒〕等;其次是明清小曲,如〔寄生草〕、〔打枣竿〕等;再次为从其他曲种、剧种吸收来的,如腾冲花灯剧目《安安送米》唱的高腔、《小放牛》剧中吸收了吹腔,元谋花灯中用了滇剧唱腔目录。

7.关注活动记录单提高活动有效性 篇七

一、合理设计记录单

1. 难度适宜, 把“成功”设计进记录单

科学课教学内容是由一个个的活动构成, 这些活动的难度设置应该适宜。要让记录单的难度符合学生能力“最近发展区”, 要让学生“跳一下能摘到桃子”。当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或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 经历挫折,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 迸发探究科学的热情, 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人在参与《电路图》课例研究时, 发现第一稿记录单和第二稿之间由于难度的差异, 课堂效果显著不同。《电路图》学生活动记录单第一稿:学生活动:连接电路, 模拟有2只灯泡的手电筒的电路,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 并画出电路图。《电路图》学生活动记录单第二稿:学生活动:小游戏———邀请小灯泡加入队伍。从课堂效果看, 第一稿活动设计单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良好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使2只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 人为地将电路连接的内容提前, 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很多学生不知所措;而有的学生能进行电路连接, 却为无法画出电路图而抓耳挠腮;而要求“尽可能多的方法”, 更是造成学生连了后边的方案, 却忘记了前面的连接方案, 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 重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在第二稿记录单中, 使“2只小灯泡亮起来”的任务, 由小游戏来代替, 既增加了趣味性, 又不至于增加难度, 更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一调整, 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电路的兴趣, 又将电路的基本知识落实到了实处。经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到了“成功”, 有了进一步探究电路的浓厚兴趣。把“成功”设计进记录单就必须要先了解学生, 只有真正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有多种起点的可能, 作为教师, 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 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 架设台阶, 让大部分同学都能摘到“果实”, 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 改进内容, 把“兴趣”设计进记录单

施瓦布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 那么有什么比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的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探究过程呢?有时候, 任务单上一个小小的改变, 就能带来不同的课堂效果。比如, 把活动名称从“探究磁铁的性质”变为“帮磁铁找朋友”。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提供的器材进行活动, 还可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进行探究, 参与热情非常高涨, 探究气氛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把“探究的乐趣”融入到学生的课堂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情趣盎然地完成探究活动, 使学生活动不再是为了完成某份记录单而努力, 而是实现师生共享共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3. 精心筛选, 把“重点”设计进记录单

本人在参与《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例研究时, 活动记录单中, 活动二、四、五都要求学生不仅完成探究活动, 还要求详细记录实验器材、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那么, 学生真的有办法在45分钟内完成5个活动, 详细记录3个活动过程吗?从课堂效果来看似乎每一个活动都是匆匆结束, 学生则疲于填写活动记录单。在设计一份记录单时, 我们往往贪多求全, 总希望记录单能完整地呈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所以, 往往会把问题、猜想、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一股脑儿地往记录纸上放。这样一来, “学生活动记录”的内容是全面了, 但是, 活动记录不是“刷墙壁”, 若是每一个活动都要让学生进行记录, 不仅时间上不允许, 甚至带给学生手笔苦劳,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形式多样, 把“自主”设计进记录单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对话, 在活动中互动,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实现主动发展。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记录单的形式也可多样, 并非一定是统一模式, 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 可以是表格式, 也可以是非表格式, 有文字, 也有图画、标本……如在“观察月相”的活动中, 有的同学以日记的形式, 描述了观察到的月相, 也有同学采用图画的形式, 既清晰明了, 又方便快捷;有些学生采用照片的形式;也有些同学则采用了表格的形式。

二、合理使用记录单

1. 调整活动形式, 让记录更有针对性

《电路图》课例研究过程时, 由于希望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自行发现电路的奥秘, 在第一稿学生活动记录单上, 设计者采用了大量的学生活动, 布置了7个学生任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每个探究活动时间不足, 使学生不能深入进行研究, 渐渐也就演变成为学生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而不是为了自行探究而进行活动, 有效性就得不到体现。在第二稿中, 设计者将众多的学生任务进行了分解, 学生的负担大大减轻。 (1) 原“逐个减少元件”研究电路元件作用的任务, 被要求学生装好一只手电筒并使之发亮所取代, 既达到了了解各元件作用的目的, 还拉近了师生关系。 (2) “短路实验”现象既然不明显, 就果断地去掉了学生实验, 以教师的“短路现象改进实验”来代替, 产生了燃烧现象, 现象明显, 学生印象深刻。 (3) 第一次接触电学的学生们既然不知道实物图怎么画, 那么不妨就先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以后再找机会教给学生就是了。⑷活动七难度大了, 不妨利用游戏, 只要将连接好的电路板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就是了。活动形式的调整, 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2. 给足记录时间, 让记录顺利进行

时间是记录的保证。短短45分钟的课堂, 有时候, 教师为了顺利完成任务, 特别给学生限定“探究加记录”的时间, 时间一到, 马上喊停, 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记录是否完成, 至于记录的质量就无法说起。做记录只是一个形式, 匆匆就走过场。这样的活动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作为科学教师,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 课堂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去支配, 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 记录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了学生“研究”的收获, 老师等一等有何不可?

3. 力求记录方便, 让记录圆满完成

让学生认真进行科学记录, 对于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习惯很重要。但是如果在课内让他们完成复杂、字数很多的记录, 很不现实。这就要求科学记录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考虑记录的简便性, 不能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 控制记录的量, 有时甚至可以是打打钩、写写数字、画画简图等。例如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可以让学生用小组统一好的符号来记录浮沉情况:用“↑”表示上浮, 用“↓”表示下沉等。在记录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记录热情较高, 记录速度较快, 用较少时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合理解读、保存记录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活动记录单”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可透视学生学习的窗户, 使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 还可在课后通过对“记录单”作进一步解读, 更客观地了解并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如他们的观察是否全面, 实验是否正确, 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 是否持之以恒, 是否实事求是, 是否尊重事实等等。教师对学生记录单的认真解读, 不仅是对学生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 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当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时, 这个成果也会成为教育的资源。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 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记录单”作出积极回应, 他们就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自主建构活动的关注和支持,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起乐学的情感, 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

教师对学生记录单的认真解读, 还可帮助教师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有价值的, 哪些是没有价值的, 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帮助教师整合和丰富自己的经验, 获取处理复杂的、不确定的具体教学情境的知识和能力, 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珍藏积累记录单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深层次的尊重。如果学生的劳动成果在一定时期内还得到有效保留, 那么, 这种保留比起前面的分享交流、整理分析是更大、更隐含、更到位的尊重, 而且尊重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记录”结果本身, 成为对学生整个成长轨迹的记录, 成为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尊重。这种珍藏积累可以让每个孩子准备一本记录本, 让他们把老师设计的记录单, 贴在记录本中, 这样就不至于让这些有价值的记录单流失了。或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档案袋, 把每次的活动记录及时地珍藏到档案袋中, 到期末的时候, 教师再指导学生把活动记录进行整理与编目, 装订成一本趣味十足的“科学书”。

四、合理评价记录单

在各类公开课中, 教师在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并要求学生做记录后, 只有极少数老师会针对学生的记录作出实质性的评价。一堂课结束后, 那些没有机会参与汇报的个人或小组的记录单如何处理?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对, 是错?有无创新之处?他们的活动记录单很多时候是无人问津, 甚至被当做废纸扔进了垃圾桶。长此以往, 就会给学生的一种感觉:记录只不过是做做样子, 做好做坏一个样, 没啥大用场, 只为体现“过程”而做罢了。

在课堂上, 教师针对学生的记录可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 及时强化;在课后, 对学生的记录单可以有针对性进行上墙展示、评比, 也可采用评语、或者等级等方式对学生的记录单作出评价。这些对待学生劳动成果的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 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它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 记录成长轨迹的好方式, 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使学生活动更有效, 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愉快, 让我们从学生活动记录单开始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如何在科学活动中运用记录方式 篇八

一、探索记录的方式,获得知识的提升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用的最多的也是常见的以照片的形式记录幼儿探究的结果。然而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幼儿来讲,记录的形式也是需要深层的挖掘与不断的探讨的。那么我们对于幼儿园的幼儿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记录,以下就是一些尝试。

1.小小的符号,大大的妙用

符号,对于幼儿来讲是比较抽象的一个词。其实符号囊括很多种,图画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以符号来代替文字容易理解。在活动中会出现“猜想、结果”等词语,幼儿对于文字是无法理解的,记录表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设计的符号也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通常会让幼儿来讨论,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图标来表现呢?幼儿在讨论中就提出了许多建议:问号、耳朵、脑袋、小手、眼睛……我们确立“?”作为幼儿自主寻找答案的标记。实验中的操作通常会用一个小手来表现。实验后的记录则选择了一只眼睛的图案,“我实验后的发现”。大班最后的探索改变则选用了小手的图案。这些形象生动的图案,解决了幼儿不识字、认字量少的问题。

如在《好听的声音》的活动,提供了回形针、沙子、豆子等基本的工具,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在不同颜色的罐子里听到的是什么声音,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听到的声音的不同。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亲身感知并积累有关的表象,在交流讨论中,都能把听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用大圆圈和小圆圈表示出来。在记录纸则是画成罐子的形状,也是从形状上一个创意,突破以往比较单一的形状。通过让幼儿进行猜想,最后进行集体记录,发现罐子的秘密。

2.小小的图标,大大的妙用

记录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真”字,在设计记录表时也要遵循这一点。因此提供图标时,应尽可能与实物相近,利于幼儿记录。在活动《纸包宝宝大揭秘》的探索活动中,很多纸是幼儿没有接触过的,在活动中如果认识图片,那就不容易观察、探索。活动前,幼儿将实物剪下直接张贴在记录表上,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一个表现。如在《神奇的魔术罐》活动中,“餐巾纸”“自粘纸”“报纸”这些物体,如果直接张贴在记录表上,在活动中幼儿就容易关注到这些纸上面。如果用照片这样的形式来替代文字和实物那也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不同的形式的体现在活动中的作品和用意也是不同的。

二、触摸科学的温度,感受记录的过程

记录一定要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经常帮助他们一起记录一些他们难以表达的东西;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在我们的特色区域活动《玩色》中有“神奇的紫甘蓝”这一活动。有配色这个活动,特别是在两种材料的探索过程中,幼儿通过玩玩、想想、猜猜的过程,感受颜色的变化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采用猜猜的、玩玩的引导方式,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由于小班幼儿的绘画能力和表达意识不强,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不听老师要求操作。于是就利用彩涂色等方法引导幼儿记录,简单易行,能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探究活动。

三、徜徉有趣的记录,吸吮科学的奥秘

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活动如果加入了记录表这个形式,那不管是在孩子能力还是解析活动的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会看记录表会用记录表的孩子在能力上要远远比没有尝试过这种方法的孩子能力要强很多。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褪色》,过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很多红色的物品,小兔子不小心将一张红色的纸掉进水里,水就变成红色的了,小朋友们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设计了此活动“水变红了”。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将物品直接粘贴在表格上作为标记,同时,为幼儿提供了拓印棒,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发现哪样东西会褪色,就用拓印棒在这个东西的标记下面印个印。

其实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讲,记录表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小班幼儿更注重的是图标的年龄性与形象性。幼儿的年龄本身比较小,在图标和形式的选择上还是需要老师给予更大的使用性。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讲,记录表应是更注重幼儿的层次与提高,在记录的方式上能够多样化。科学的记录是幼儿提高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和关键。教师要遵循孩子的能力,不要为了记录而记录,那就失去了整个活动的真正价值,我们要让科学活动更符合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让记录成为孩子成长的过程。

9.学校德育活动记录 篇九

一、活动时间:2011年9月18日——2011年9月20日

二、活动主题:学校礼仪教育

三、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会学校礼仪、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活动记录

A、校园内礼仪

1、上学时,学生到执勤点自觉下车。

2、课间休息不喧哗,不追跑打骂,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3、随时保持校园内整洁,不在教室、操场乱扔纸屑、糖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学校墙壁、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不坐花坛,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

4、不围观来宾,不触摸来宾车辆。

B、教室内礼仪:

老师宣布上课后,全体学生起立,齐声道“老师好”;学生迟到后,立正站在门口,经老师同意后入座上课;上课时,衣着整洁,姿态端正,不随便走动,不喝水,不嚼口香糖;老师宣布下课时,全体学生起立,等老师离开后再自由活动。老师在教室时,学生干部需要检查卫生或纪律时,应先向老师说明情况,征询意见。

C、路遇时的礼节:

学生要主动靠道路右侧行走。与老师或来宾相向行走相遇时,要主动问好或点头示意,同向行走时不争道,不抢道,礼让老师或来宾先行。当老师或来宾问话时,要主动停下,徒手时应立正,热情认真地回答问题。

D、集会时的礼节:

学生集合,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做到井然有序,队列整齐,不交头接耳、随意乱说,要端坐听讲。

1、升旗。奏国歌时,全体同学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上台发言、领奖、表演时,走路稳重,从指定的台口上台,立在台上时双手自然下垂,站姿端正。接受奖状、奖品时,先行鞠躬礼(少先队员行队礼)、用双手接,然后转过身来,面向台下,将奖状高举过头,向大家示意后,双手拿好后贴放胸前。下台时脚步稳重。

3、领导到场或是退场,由主持人统一指挥全体学生起立,鼓掌欢迎或欢送。

E、进见时的礼节:

学生到老师办公室(或宿舍),先喊报告(或敲门),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入,然后立正,说明来意;与老师讲话时,面对老师;离开时礼貌地根据当时的情况向老师告别。

F、接受师长批评时,态度诚恳,不得顶撞,如有不同见解,可等师长讲完话后,再做解释。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

G、穿戴朴素大方、活泼、整洁,符合学生特点,不穿拖鞋、不染发,不戴饰物,不敞怀

学校德育活动记录二

一、活动时间:2011年9月26日——2011年9月28日

二、活动主题:学校礼仪教育

三、活动目的:

进行《小学生守则》教育,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师生

1、爱家,爱学校;

2、语言文明,有礼貌,思想健康;

3、自行车排放有序;

4、仪表端庄;

5、要整整齐;

6、师长有礼貌;

7、上学不迟到、退;

8、搞好校园、教室和个人卫生;

9、讲文明礼貌,有教养。

四、活动记录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力学习文件精神,提高对本次活动的认识;

2、加强师生的集中教育,狠抓活动的落实工作。集中在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学生中组织开展了一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着重上好一次“听英雄故事,学烈士诗抄”等理想教育班会,高年级学生,还组织了一次以“弘扬先烈精神,遵守道德规范”征文、演讲等活动,并对优秀征文、演讲稿件进行广播、和橱窗内宣传

学校德育活动记录三

一、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1日——2011年10月13日

二、活动主题:尊老敬老

三、活动目的: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做好“尊老敬老”工作

四、活动记录

上一篇:大森林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诉求中心工作制度下一篇:怪物公司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