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的论文(精选10篇)
1.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的论文 篇一
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技巧
翻译考试中英语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技巧:
由于汉语国家和英语国家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在语言上形成了很大差异。有时候一句英文在英美人看来顺理成章,但在中国人看来却是颠三倒四,极为别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对语言中的词类进行转换,然后再翻译,方可使译文显得通顺、自然。
一般来说,词类转译技巧的运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转译成动词
英语中的某些名词、介词、副词,翻译时可转译成汉语中的动词。
The lack of any special excretory system is explained in a similar way.植物没有专门的排泄系统,可用同样的方式加以说明。(名词转译)
As he ran out, he forgot to have his shoes on.他跑出去时,忘记了穿鞋子。
2、转译成名词
英语中的某些动词、形容词,翻译时可转换成汉语中的名词。The earth on which we live is shaped a ball.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象一个大球。(动词转译)
The doctor did his best to cure the sick and the wounded.医生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治疗病号和伤员。(形容词转译)
3、转译成形容词
英语中有些作表语或宾语的抽象名词,以及某些形容词派生的名词,往往可转译成汉语中的形容词。
另外,当英语动词转译成汉语名词时,原来修饰该动词的副词也往往随之转译成汉语中的形容词。
It is no use employing radar to detect objects in water.使用雷达探测水下目标是没有用的。(作表语的名词转译)
The sun affects tremendously both the mind and body of a man.太阳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有极大的影响。(副词转译)
4、转译成副词
英语中的某些名词、形容词,翻译时可转译成汉语中的副词。
When he catches a glimpse of a potential antagonist, his instinct is to win him over with charm and humor.只要一发现有可能反对他的人,他就本能地要用他的魅力和风趣将这些人争取过来。(名词转译)
2.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的论文 篇二
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处理意识和信息的一种活动。思维主体是对信息进行自觉主动操作的物质。意识和信息是思维活动的对象。而思维方式不仅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标准, 而且也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它对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 思维方式与语言息息相关, 它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反过来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也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 思维方式也与文化息息相关, 它是文化心理等特征的集中表现, 同时又对文化心理等要素产生一定的制约影响。思维方式表面上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特性, 而这两种特性的相互作用即形成了思维方式的演变和发展。因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事物的角度有所不同, 所以人的思维方式也就迥然相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即造成了语言差异, 语言的使用体现了思维的选择与创造。语言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而且也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要了解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和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关系, 就必须深入探究与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思维方式。
2 英汉思维方式与语言结构的分析对比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之所以能够形成, 原因是它由该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之下缓慢确立的, 而民族语言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凝结作用。
2.1英语的思维方式及其语言结构
简而言之, 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各民族的思维形式, 长期以来均具有一种重分析与重理性、重个性思维与重逻辑思维、重形象比喻与重抽象表现、重结构严谨与重形式完备等诸多较为鲜明的特征。
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来看, 英语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会在语言上得到反映, 另一方面也会在语言的影响下得到反映和固化。英语属于一种形态型语言, 其特点决定了不管是词汇组织、句法类型, 还是语篇结构, 都须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展现其句法关系, 实现词语或语句的衔接, 侧重的是语言形式上的接应——形合 (Hypotactic) 。
2.2汉语的思维方式及其语言结构
概括起来, 汉语始终呈现出的是一种重悟性和重感性、重范畴和重整体、重整体思维和重直觉思维、重主体意识和重具体表现等众多颇为明显的特点。
反映到语言结构中, 汉语的这一思维方式会在遣词造句以及段落谋篇上渐渐形成一种注重模糊关系、隐含关系和内在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具体表现在造句或连篇时, 汉语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 而是依据词语或句子的逻辑关系或语句意义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注重的是行文意义上的连贯——意合 (Paratactic) 。
3 英汉思维方式及其在语言上的应用
3.1 英语重抽象思维, 汉语重形象思维
英语在注重形象比喻的同时, 又善于抽象表现法。抽象表现法主要体现在大量的抽象名词中。这类词指称笼统, 含义概括, 便于表达微妙的情绪和复杂的思想。
汉语在注重感性与形象的同时, 偏重于多用具体的表现法。常常以实的形式代替虚的概念, 以具体的形象表述抽象的内容。
考虑到英语抽象思维与汉语形象思维的特点较为显著,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 可以考虑运用汉语的具体表现法来对待英语的抽象表现法, 这样可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思维模式与语言特点。
(1) Messi’s present style of playing football reflects a determination to acknowledge that he has fully integrated into FCBarcelona during this season.
译文:梅西现在的踢球风格表明他决心承认自己在本赛季已完全融入到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了。
分析:此例中的英文单词“determination”为抽象名词, 英译汉时, 可考虑将其转换为有具体动作的动词来翻译。
(2) It is uneasy to make a classifi cation of many proposals of how to avail against Messi’s fast attacking that those senior football experts advanced before the fi nals.
译文:决赛前那些资深足球专家提到的如何抵挡住梅西快速进攻的众多建议难以归类。
分析:考虑到汉语的思维方式及其语言特点, 可将本句中的抽象名词“classification”转为带有实际意思的动词加以翻译, 这样的汉语译文会显得更加流畅自如。
3.2 英语重直线思维, 汉语重曲线思维
首先, 在叙事时, 西方人较为直接。一般情况下, 表态在前, 说明在后;而中国人则较含蓄, 常理之下, 说明在前, 表态在后。
其次, 在表达上, 西方人习惯于先点明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随后再补充相关的证据或事实;而中国人则常常先说明事情经过, 随后再说明对事情的评价或判断。
最后, 在语言上, 英语句子结构的重心多居前, 属于主语显著 (subject-prominent) 语言, 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子结构的重心则多居后, 属于主题显著 (topicprominent) 语言, 头大尾小。
(3) As a sports journalist, the Euro 2012 football championship gives me the opportunity which I have long sought, to witness what a rough and popular sport football is.
译文:作为一名体育新闻记者, 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使我有机会能亲眼见证足球是一项多么剧烈并且又是多么令人喜爱的体育运动, 而这机会正是我心仪已久的。
分析:此句的英语表达先是直接说明事情的重点“the Euro 2012...the opportunity”, 然后再补充其它辅助信息, 而汉语译文则是先进行一些前期的铺垫, 最后再进入核心的表达内容“which I have long sought”, 这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的一种含蓄和委婉。
(4) All of us consider that it is extremely right and necessary that the NPC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urges the Vietnamese National Assembly to honestly respect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and correct all the erroneous practice immediately.
译文:我们一致认为全国人大外交事务委员会强烈要求越南国会切实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和立即纠正一切错误做法, 这是极其正确而必要的。
分析:此句的英语原文先是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地说出了作者的观点, 随后再以相关事实予以补充说明。而汉语译文则是先就这一事件做了些陈述, 目的是让人产生一种期待感, 接着话锋一转, 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3.3 英语思维的主、客体分明, 汉语思维的主、客体融合
西方人注重理性和个性, 讲究天人相分。使用英语过程中, 有时以主体“人”做主语, 有时以客体“事物”做主语, 而主语往往凸显且一般不予省略, 非人称主语结构使用较多, 主动句和被动句并重。
中国人注重悟性和整体, 强调天人合一。使用汉语过程中, 常常以人称做主语进行句子表达, 间或也会省略主语, 主动语态使用频率远大于被动语态, 重点阐述对人本身或人对事物的影响和作用。
(5) My remembrance of Vietnam’s newly-revised maritime law will add great resentment and strong disaffection to the Vietnamese National Assembly.
译文:我一想到越南新修订的海洋法, 便会增加对越南国会的极大愤恨和强烈不满。
分析:此句英文的表达从“My remembrance...maritime law”这一现象出发, 引发了“will add...the Vietnamese National Assembly”的影响;而汉语翻译则是以人 (间或隐含人称主语) 为中心, 着重阐明人对这一外在现象的强烈感受。
(6) Everything possible has been done by the Chinese g o v e r n m e n t t o p r e v e n t P h i l i p p i n e f i s h i n g v e s s e l s f r o mapproaching the waters around Huangyan Island.
译文: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 禁止菲律宾渔船接近黄岩岛周围一带水域。
分析:此句的英文表达采用的是被动句, 体现了英语思维重视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而汉语译文则以较为常见的主动句式来说明汉语思维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3.4 英语重形式逻辑, 汉语重辩证思维
英语重视形式逻辑, 但并不排斥辩证思维。为了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性, 英语更多注重运用形形色色的连接手段 (如连词、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以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各种短语或句型等, 用来说明句子内部或之间的逻辑关系) , 同时逻辑形式时刻支配着其表现形式, 这样句子的组织会更加严密, 层次连接得也会更为合理。
汉语则更注重辩证思维, 不太关注形式逻辑。为了到达明晰思路的目的, 汉语更多凭借语义或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变更词序、句法类型以及上下文语境等手段加以完善, 使得句子的概念、判断或推理显得更为松散一些。
(7) 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Germany’s famous footballer, Klose who is already 34 years of age, still scored a goal against Greece during the Euro 2012 quarter-fi nal soccer match,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reasons, of which he always owns an excellent ability to score vital goals.
译文:在2012年欧洲杯1/4对阵希腊的决赛中, 为什么年龄已达34岁的德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克洛泽能打入一球?在我看来, 原因有二个。其中之一是他在关键时刻进球得分的能力极为出色。
分析:此句中的原文语义连贯, 各种形式标记明显, 如when、what、that、who、of which等。而汉语表达则以思想内容为重, 强调语义信息的连贯组织与逻辑关系。
(8) So swift were the counterattacks of the Germany’s football team that the Greek team’s four guards failed to have time to run back and defend them at all.
译文:德国足球队整体反击的速度极快, 希腊队的四名后卫根本来不及回防。
分析:此句中的英语原文是为了突出和加强“the counterattacks of the Germany’s football team”的神速, 采用了副词“so”置于句首的倒装句。而汉语译文则考虑到了“so...that...”引导结果状语从句的具体含义, 凭借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变更词序和句法类型, 实现了它们之间的连接, 也注重了汉语行文意义上的连贯——意合。
3.5 西方思维重个体, 中国思维重整体
西方人重视个体思维与中国人重视整体思维, 其根本原因是由各自民族的哲学背景造成的。
西方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是完全对立的, 主张“天人各一”, 重视个体思维, 表现为分析思维方式, 强调形式结构。语言使用上既不要求周到、全面, 也不要求整体框架的完整性, 但是要求形式结构的严谨性。
中国的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主张“天人合一”, 注重整体思维, 表现为综合思维方式, 强调整体平衡。语言使用上要求周到、全面, 为了突出整体性综合框架, 而不惜利用多次重复加以强调。
(9) No cycling at the gate.
译文:出入下车。
分析:此例中英语原文的意思是指出入某一单位大门时, 骑自行车的人需按要求临时下车, 然后推车出入。汉语中“车”的语义较为广泛, 可指各类性质的大小车辆, 而英语则要求针对不同语义内容的车辆去选择不同的词汇加以表达。
(10) The small village is located in a valley surrounded with mountains.
译文:那小村庄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峡谷里。/那小村庄坐落在一个峡谷里, 东面是山, 南面是山, 西面是山, 北面也是山。
分析:此例中英语原文的结构较为严谨, 前句汉语译文因考虑了原文的核心语义, 所以表达得十分简洁和充分;而后句译文则是为了体现汉语的整体思维风格以及综合框架的整体性, 多次重复使用汉字“山”, 其目的就是要加以强调。
3.6 英语思维重理性, 汉语思维重悟性
整体而言, 英语因重逻辑思维以及理性, 强调以事实为基础的形式论证, 故而形成了一种理性思维定势。语言方面是重形合和形式规范, 语法呈显性。功能和形式结构规范一般可以达到契合。
相对来说, 汉语则因更加关注直觉思维以及悟性, 看重综合分析的整体性, 所以形成了一种意念思维定势。语言方面则是重意合, 很少注重形式规范, 语法呈隐性。功能的补偿作用较强。
(11) Many man-made substances are replacing certain natural materials because either the quantity of the natural product can not meet our ever-increasing requirement, or, more often, becaus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ynthetic substance, which is the common name for man-made materials, have been chosen, and even emphasized, so that it will be of the greatest use in the fi elds in which it is to be applied.
译文:人造材料通常称为合成材料。许多人造材料正在替代某些天然材料, 这或者是由于天然物产的数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或者是由于人们看上了合成材料的一些物理特性, 甚至强调了这些物理特性的影响。所以, 合成材料将在拟用领域内发挥极大的作用。
分析:此句中的汉语译文先将非限制性定语此句“which is the common name for man-made materials”提至句首予以翻译, 一是照顾到了对英语原文综合分析的整体性, 二是也集中体现了汉语语言结构注重隐含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语言结构特点, 依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句意义实现了汉语行文意义上的连贯, 即意合。
4 结语
思维是语言翻译活动的基础,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而思维方式的分歧对翻译的准确性始终起着一定的阻碍和抑制作用。在现代英语翻译过程中, 首先, 我们绝不能忽视这种思维因素给语言带来的消极干扰, 要时刻注意辨析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类同与差异;其次, 我们还应通过在思维方式及其语言结构上所进行的深入而广泛、系统而具体的反复比较, 领悟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共性, 辨别他们个性;最后, 我们还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母语和英语水平, 正确理解原文, 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熟练运用母语进行转换。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将原文作者的语言风格、文体风格、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特点等要素鲜活而准确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摘要: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语言形式的转换和思维方式的变换常常存在于英汉翻译过程之中。本文笔者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 通过对英语实例的翻译和分析, 比较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及其在语言上的应用, 简述了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和由此造成的语言表达上的分歧, 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能够快速理解并准确掌握一些翻译策略, 进而探究英汉翻译中摒弃思维方式消极干扰的途径。
关键词:英汉翻译,思维,思维方式,语言,语言结构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3]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 (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增订本) [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罗廷凤.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8 (4) :120-123.
[6]秦洪武, 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7]单文波.论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10 (4) :65-69.
3.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动物比喻;英汉翻译;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R1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87-02
动物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使语言生气勃勃,形象鲜明。然而,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动物比喻的正确理解就有偏差,因此在翻译中就会存在障碍。从翻译的角度总体说来,动物比喻可以分为三大类: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中,联想相似的动物比喻很多。例如:
He’s as sly as a fox. He’s foxy. You’ve got to watch him.(他滑得像个狐狸。他很狡猾。对他你可要当心点儿。)
You ass! You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你这头驴!你这头蠢驴!怎么会干出那种事儿来?!)
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孩子们准备过节,忙得像蜜蜂一样。)
在这一类动物比喻方面,中国人同西方人的联想是一样的。在汉语中也有“蠢驴”、“像狐狸一样狡猾”等说法。在这两种文化中,联想相似的其他动物还有:鹿是胆小温顺的,小羊是讨人喜欢的,猪是肮脏贪吃的,猴子是顽皮淘气的,豺是贪婪卑鄙的,狼是凶残好杀的。
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些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的动物比喻,翻译过程中往往会使动物形象名称发生转换。
以bull(公牛)、beaver (河狸、海狸)、crane(仙鹤)和tortoise(乌龟)为例,对中国人来说,公牛和河狸不会引起什么联想。中国人也许猜得出 “a bull in a china shop”(瓷器店里的公牛)是什么意思,但对这个说法的生动性体会不深。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细致周密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惹麻烦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在中国很少见。河狸活动积极,有啮树筑巢的习性,在筑巢这一方面,河狸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h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在喻义方面“eager beaver”则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这个比喻有时略带贬义,则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 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因此父母常常给孩子起名为“鹤年”、“鹤龄”,说明他们希望孩子长命百岁。但对西方人来说,鹤不会引起这种联想。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出现了动物形象名称的转换。这种动物形象的转换可以是一种动物形象转换为另一种动物形象。例如:
1.As hungry as a bear.(饿得像狼。bear译为“狼”)
2.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亡羊补牢。horse译为“羊”)
3.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cat译为“老虎”,mice译为“猴子”)
4.Ass in a lion,s skin.(狐假虎威。ass译为“狐”,lion译为“虎”)
有些动物在两种文化中人们会联想到某种特征,但所联想的特征却不同。依据动物自身的习性、特点以及该词汇的内涵和具体的语境而定,因此在翻译中,一种动物形象转换成人的形象(transfer of Denomination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 Beings.)。比如:
1.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2.Help a lame dog over stile.(救人之急;帮助人度过难关)
He was now as happy as a cow.按字面意思是 “他现在像母牛一样快乐”。的确,这样很“忠实”于原文,但“忠实”得过分,因为汉语中说某人快乐从来没有将其比作母牛的。在英国人的想象中,母牛吃饱了怡然自得,很满足开心子。所以,原句只能译为:这时候他快活极了/甭提他有多高兴。
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同一种动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在汉语文化中,虎被认为是“百兽之王”,这一角色在英语文化中是由“lion”担任的,所以“虎口拔牙”往往译为“beard the lion”(拔狮子的胡须),“狐假虎威”常译为“ass in the lion,s skin”(披着狮皮的驴)。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动物比喻意义相近但实际上重点不同,如我们认为猪既丑又笨又懒,可是英语中认为 “pig”脏而贪但不笨,甚至有“as clever as a pig” 的说法;也许由于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蝴蝶成了中国文化中美丽爱情的象征,可是西方人眼中的“butterfly”却是轻浮、不安分于工作的典型。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的日益频繁,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形式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动物比喻中的动物形象的指示不同主要是由于文化、风俗、习俗及民族的思维定式的差异造成的,在翻译中使用词汇的概念含义处理即可。而动物比喻中的动物形象与人的形象之间的转换则是根据该动物形象所处的具体的语境和由其概念含义所引发的关联含义来决定的。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动物形象的喻体转换丰富了动物成语的内涵,同时,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创造出生动、鲜明的形象,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3]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谈英汉翻译中的选词技巧 篇四
选词,即选义择词,贯穿于整个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之中。这里的“词”指表达某一实体或整体性概念的单词、词组和短语。“选义”是由人类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决定的。任何一种发展完备的人类语言,其中的大部分词汇都是一词多义。
例如单词charge动词含义有两个,在科技英语的环境下是“充电”,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费用)”。名词通常是指“电流”。该如何措辞则要看具体语境了。此外,英语中有一些名词,同时有两个形容词,比如名词sun,它的形容词可以是sunny,也可以是solar,这里就有个辨义和确定词义的问题。
另外,语言使用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义多词的现象,即同一意思对应不同的词语。现代英语中不仅有许多词汇是从古英语演变而来,还有约80%的词汇从外国输入,经过历史变迁,这些词汇并存和融合,使英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特别普遍。因此译者除了具有辨义这项本领外,还要具备“择词”这方面的技巧。
无论是“选义”,还是“择词”,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说,没有词是完全孤立的(No word is an island entire to itself.),词的意义必然受到前后相邻词句的影响。
从词语与语境的关系看,有些词基本不受语境影响(context-free),如意义相对固定单一的专有名词、科技术语、数量词等;有些词则受语境制约(context-bound),如那些含有感情色彩、价值判断且意义极为丰富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对于这些词语,先利用各种手段确定其意,然后恰当措辞表达。下面介绍两种确定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上下文和汉语习惯搭配来确定词义
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步。以下我们通过翻译实例来具体讲解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A.意群拆分确定词义:
“In short”,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as we call it,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s.”
本句可以分四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in short 简言之 school 学派 contend 坚持认为,争辩,讨论
第二个意群: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学革命(不可译为“科技革命”)as we call it 所谓的
第三个意群:largely 在很大程度上 a series of 一系列 instruments 器具、仪器
第四个意群:expand 拓展 reach 影响范围 innumerable 无数的、数不清的 direction 方面
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e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orderly,systematic,and dispassionate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本句可以分三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 branch 分支 intellectual enquiry 知识探索
第二个意群:seek 力图 reasoned 理性的 dispassionate 冷静的,客观的 in„manner 以„方式
第三个意群:natural scientist自然科学家
B.词语搭配构成词组小语境,可以藉此确定相互间的意义:
1)express the idea:表达 e.g.He cannot express his ideas clearly in speaking.2)advocate the idea:鼓吹、维护 e.g.This organization advocated Hitler’s Nazi ideas.3)borrow the idea:借用、抄袭 e.g.This idea was borrowed from the West.4)spread the idea:传播 e.g.Democratic ideas are being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5)deepen the impression:加深 e.g.He did that to deepen the impression that he was generous.6)exercise/use the influence:使用 e.g.He promised to use his influence to get me a job.7)have the influence:具有 e.g.This movie has an adverse influence on teenagers.8)exert the influence:施加 e.g.„you are expected to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on your fellow schoolmates.二、通过语篇语境确定词义
翻译过程中,语篇不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对译文的构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译者要将语篇看作一个整体,而不局限于词、短语、句子,从语篇整体把握原文、理解原文、再现译文。
The man,who,in old age,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And if,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weariness increases,the thought of rest will be not unwelcome.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B.Russell).译文:上了年纪而能这样看待生活的人就不会遭受怕死的痛苦,因为他所关怀的事物将继续下去。同时,如果精力衰竭了,疲乏增加了,休息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我倒愿意工作不息,死而后已,因为我知道别人会继续我未完成的事业(《新概念英语》第4册)。
粗略一看,译文似乎没什么可挑剔。但是,如果考虑一下上下文,将整个句群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译文与前后文都不呼应。因为原文第一句“The man who,in old age,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与最后一句“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都表明整篇的主题是死亡问题,“rest”的含义是“长眠”而非“休息”,但译文却与“死亡”无关。而且,这里的“rest”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表示死亡的这类委婉语还有很多,如“silence”、“sleep”、“quietus”等,如果原文用的是“silence”,难道应该将其译为“沉默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显然,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不顾文章的整体性,孤立地“理解”部分语句,忽略了篇章整体信息的参与。合理译文应该是: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竭,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
杨绛先生在她的文章《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多处用到了“痴气”及与“痴”相关的词组,来描绘钱种书先生异于常人的脾性,在不同语境下其意多有不同。凌原先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英语词汇来翻译“痴气”及相关词组,请看以下两例:
1)钟书写完《围城》,“痴气”依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
After Chung-shu finished writing Fortress Besieged,his “eccentric” bent was still going strong,but it failed to take form in a second novel.2)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真事。
5.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的论文 篇五
一、引言
最先提出主位(theme,T)和述位(rheme,R)概念的是由捷克语言学家马泰修斯(Mathesius)。1939年,他在《功能句子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中指出,主位是句子中的先说部分,一般用来表示具体情景下的已知信息,述位是句子中的后说部分,多用以表示句子中的新信息(转引自刘士聪,余东,:62)。胡壮麟认为,主位推进基本模式有三种:1)TI=T2,第一句的上位继续成为第二句的主位;2) R1=T2,前句述位的某个内容发展为第二句的主位;3)T1+R1=T2,第一句主位虽然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在句法结构上存在较多差异,但是在主述位信息结构上却存在共同之处。论文论文参考网英汉翻译中,自觉运用主位推进理论,不仅有助于把握原文的信息结构,而且有利于保持译文语句的自然流畅及信息内容的清晰明确。这在以信息传译为主的科技翻译中尤为重要。本文借用胡壮麟教授的三分法,拟就平行式、延续式、集中式这三种常见主位推进模式在科技语篇中的体现及其翻译作一些简要分析,以期对英汉科技翻译有所帮助。
二、平行式
在该模式中,所有句子都以第一句的主位(T)为主位,分别以不同的述位(R)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主位加以揭示和阐发。简言之,即为胡壮麟先生所说的.T1=T2。如用T和R表示,其模式如下T1一一R1;T1一一R2;T1一一R3;T1一一R4 …… T1一一Rn此类模式在科技文体较为常见。且看下例:
(1)The short waves with the frequency higher than 30 megahertz always comes through the atmosphere.These are waves in the very high frequency (VHF) band from 30 to 300 megahertz;in the ultra high frequency (UHF) band which is used for transmitting TV signals, from 300 to 3000 megahertz;and in the super high frequency (SHF), or microwave, band from 3000 to 30000megahertz. (王册, 1985:121)
频率高于30兆的短波往往会穿过电离层。频率在30至300兆赫之间;特高频(UHF)波段,频率从300至3000兆赫,该波段用于传递电视信号;以及超高频(SHF)波段(或称微波),频率从3000至30000兆赫。(王册, 1985:124)
上述例子为典型的平行式主位推进结构。两个句子已知信息为“频率高于30兆赫的短波”,下一句是从组成部分的角度,以不同的述位加以论述。译文照搬原文的语法模式,却忽略了句子间的主位推进关系,以致在第二句的处理中,出现了“频率”和“该波段”两个新的主位,使得该句行文支离破碎,意思混乱不清。不如改为:
频率高于30兆赫的短波往往会穿过电离层。这些波包括频串在30至300兆赫之间的甚高频(YuF)波段;频率在300至3000兆赫之间、用于传递电视信号的特高频(UHF)波段;以及频率在3000至30000兆赫之间的超高频(SHF)波段或微波。
三、延续式
这种推进模式也称阶梯式,即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为后一句的主位。
T和R的关系可表示为:
T1一一R1;T2(R1)一一R2;……Tn(Rn—1)一一Rn
这种模式在科技语篇中尤为常见。因为科学大多以客观的实证方式揭示自然规律,要求语篇内逻辑清晰,句子间联系密切。段落的展开模式一般是从一般到特殊,其信息分配原则往往是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而上句初步提到的新信息即是下一步需要深化的已知信息,在深化时又引出新信息。如此环环相扣、 周而复始、从而使论述步步深化、步步完善。了解这一点,对于翻译英语长句(特别是定语从句)有很大的帮助。且看下例:
(2)A clear glass capillar
02月13日 09时00分,《英语:英语论文:英汉科技翻译中的主位推进[1]》由出国英语编辑整理.
ry-tube is fixed vertically in a beaker.The beaker contains a liquid which wets glass, such as water or petrol.The liquid rises up the tube and reaches a certain height which depends on the nature of the liquid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tube. 论文论文参考网 该例由三句组成,上句的部分述位依次构成下旬的主位,其中延续性主位推进模式体现得极为明显。翻成汉语时,应当沿用这种模式,以求译文流畅自然。透明玻璃细管被竖放在量杯里,量杯里装有水或汽油之类的液体,液体沿着细管上升至一定高度,该高度与液体的性质和试管的直径有关。 (申雨平、戴宁,:119)
四、集中式
集中式主位推进模式是指前句中主位和述位的内容一起产生一个新的主位,可以用符号
表示为:T1+Rl-T2;T2+R2=T3;……Tn+Rn=Tn+ 1。集中式主位推进模式现了递进累加的逻辑关系,翻译中如不注意,容易破坏原有信息结构。如:
(3)The benefits we will see the next thirty years will look insufficient in comparison to the progress we have made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Such an idea may be difficult to accept for a generation that has s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lve formerly unfathomable problems, develop seemingly endless capabilities and extend frontiers in every direction.
在未来30年里,科学技术将带给我们的益处,与我们在前30年取得的科技进步相比,可能显得不那么重要。我们这一代人亲眼目睹科学技术解决了以前深奥玄妙的问题,开发了看似无穷无尽的能量并且已经在各个方面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因而可能难于接受这个观点。(王册, 1985:111)
单独看来,第二句译文在信息内容上似平与原文并无出入。然而,如果结合主位推进模式考虑,原文是集中式推进,其主位“这个观点”乃是上句中的主位“益处”和述位“与……相比显得不那么重要”相加的结果,因而属于集中式推进。译文没有注意这点,照顾了单句的翻译,却破坏了上下文原有的紧密联系。笔者试改译为:
在未来30年里,科学技术将带给我们的益处,与我们在前30年取得的科技进步相比,可能显得不那么重要.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难于接受,因为我们亲眼目睹科学技术解决了以前深奥玄妙的问题,开发了看似无穷无尽的能量并且已经在各个方面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总之,以上对几种常见的主位推进模式及其在英汉科技翻译中的体现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主位推进的概念对于了解句中信息的分布,确定信息的性质,分析它们在句中的先后次序、轻重缓急及其在语篇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大有裨益。而译者能否把握句中信息的性质、并体现原文作者的意图,对于科技翻译的成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刘士聪、余东. 试论以主/述位作翻译单位[J]. 外国语,(3):61-66.
马晓丽.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01-105.
申雨平、戴宁 编著. 实用英汉翻译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王册.科技英语翻译技巧[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002月13日 09时00分,《20英语:英语论文:英汉科技翻译中的主位推进[1]》由出国英语编辑整理.
6.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的论文 篇六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剖析考研英语翻译中的衔接手段-指称
英译汉中的指称是考研英语翻译的考查内容之一.指称指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是一个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在指称意义上的相互解释的关系.指称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在结构上更加紧凑,成为前后衔接的整体.英语的指称分为三种: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根据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方面的差别,本文对考研英译汉中的指称现象进行了分析.
作 者:鲍东梅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锦州,121013 刊 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英文刊名:READING AND WRITING 年,卷(期):2007 4(10)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指称 回指 复现 语篇7.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篇七
英汉语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英语句子中,名词与介词占优势;汉语句子中,动词占优势。
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句子中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它是英语句子的轴心和核心,然后要借用名词表达,而名词和名词之间的联系却要借助介词串通,所以英语句子名词和介词占优势。要理解和掌握英语,只要抓住谓语动词就抓住了英语句子的灵魂。在翻译时,对介词要特别注意。因为英语句子的扩展、准确意义的表达,往往是通过介词实现的。例如:
Inadequate training for farmers and the low productivity of many farms place the majority of country dwellers in a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in their own countries.
(农民缺乏训练,许多农场生产率很低,这就使得大多数农民处于贫穷的困境。)
此句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却有八个名词、六个介词或连词,译成中文时,却用了三个谓语动词。
一、名词和动词的相互转化
汉语动词没有什么形态变化,使用方便,且重于动态描写,所以汉语动词用得多,而且动词连用在汉语中比比皆是。汉语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往往借助动词,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因此,英译汉时,很多英语名词需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转换成汉语动词。例如:
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Repeated changes in flow direction ensure even diffusion over the entire exit area.
(反复改变流动方向,可确保在整个出口域内扩散均匀。)
有时候,英语名词往往由动词衍生而成或含有动作意味的名词充当。例如:
Yet closeanalysisof such people often reveals theexistenceof what might be called“stability zones”in their lives.
(然而进一步分析这些人后常常发现他们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或许可以称之为“文档区域”的东西。)
The way he distributes his time and emotional energies is a directclueto his value system and his personality.
二、介词和动词的转化
英语中的很多介词有很强的动作感。虽然理论上属于虚词,但在实践中常常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展状态和程度,发挥动词的作用。例如:
三、英语形容词的转化(转化成名词,动词,副词等)
四、英语动词的转化(转化成名词)
五、英语名词的转化(转化成形容词)
六、英语副词的转化(转化成名词和形容词)
七、其他词性转换情况
当然,除了以上列举的,还有一些其他英汉汉英词性的相互转化情况,但出现的频率小一些,需要我们在平时翻译时小心注意,不可犯错。
摘要:英汉造句方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词类使用频率的不同,主要体现为连接手段的区别和词性的不同。英语多使用介词、代词、连接词等连接句子,而汉语则更多依靠词序、逻辑顺序连接句子。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等表达,汉语则多用动词等表达,因此在翻译中必须做大量的词性转换工作。
关键词:词性转换,英汉翻译,连接手段
参考文献
[1]Catford,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Leonardi,V.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Between Myth and Reality http://accurapoid.com/journal/14equiv.htm.
[3]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Nida&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Brill,1969.
[5]Wechsler,Robert.Performing Without a Stage:The Ar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North Haven,CT:Catbird Press,1998.
[6]但汉源.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7]何刚强.英汉口笔译技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浅析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表达” 篇八
[关键词] 翻译过程;理解;准确;表达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09-1
翻译是语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转化过程,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运用。因此,译者必须对原作有透彻的理解,然后把所理解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加以确切的表达。理解指通过原作的语言形式来理解原作内容;表达指在译文语言中寻找和挑选恰当的手段来表达原作的内容。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有时英文句子理解并不困难,但要用准确的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却并不容易,这是因为表达实际上是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译入语准确地再现原文思想内容的一种创作过程,也是译者所进行的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读者所见到的文字材料。译者的英文水平、汉语基本功以及与译文相关的专业知识,都会影响译文的质量,尤其是译文的表达能力更会影响到译文的忠实性、流畅性和可读性。
一、直译与意译的选择
英、汉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但这两种语言之间还有许多差别,如完整照译,势必出现“英化汉语”,这时就需要“意译”,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规范。
例如: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是苹果公司创始人、IT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中的最后一句话,他把对年轻人的期望全部包含到了这两个简单的句子中,鼓励学生们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直译: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意译: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或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二、语言的民族性
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自然环境都会通过语言来表达,这就造成了语言的民族性。
例如. Madonna was so excited at the news that her parents would take her to London that she could hardly fall asleep at night.
原译:听到她父母要带她去伦敦的消息后,麦当娜是如此地激动,以致于她一夜都没有睡觉。
改译:麦当娜听到她父母要带她去伦敦,激动得一夜都没有睡着觉。
原译把“so...that”对应译为“如此……以致于”,是典型的“西化”句子,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改译后,译文通顺流畅,可读性较强。所以在翻译表达式绝对要避免“翻译腔”,使译语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三、汉语素养
在英汉篇章翻译中,对原文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能够为进行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能否用贴切流畅的语言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行文风格,就要看译者的汉语素养了。提高汉语的素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注重汉语阅读。英汉篇章翻译的最终成果是用汉语表达出来的译文,其质量的高低跟译者的汉语语言技能和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提高汉语语言技能、丰富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汉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唐诗宋词、古代四大名著、以及现代文学作品等都要阅读,汲取其中的语言文化精华;另一方面,对于网络媒体和现代化沟通方式中大量涌现出来的非标准用语,要进行有意识的抵制。其次要注重汉语写作。写作跟翻译的关系极为密切:写作是作者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而翻译则是译者利用另一种语言来忠实地表达他人的世界观。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世界观都无法表达清楚,又如何能够将他人的世界观清晰地展现给读者呢?对于英汉篇章翻译来说,如果译者擅长利用汉语进行写作,其翻译水平必然会高出一筹。关于这一点,林纾、林语堂、鲁迅、梁实秋等,都是很典型的例证,他们都是能写善译的作家型翻译家。因此,可以把汉语写作当作英汉篇章翻译的基础来抓,大量的汉语写作训练必定会促进英汉翻译水平的提高。
影响“表达”的因素还有很多,如词汇量、语言逻辑思维、行文能力、翻译表达技能、知识领域等等,因此作为翻译工作者需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再学习与修养。
参考文献:
[1]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中国翻译,1998,(1).
[4]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5]张培基,余韵跟.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9.英汉翻译笔记 篇九
第一部分:数词的译法
一、数字增减的译法:
1.句式特征:by+名词+比较级+than
The wire is by three inches longer than that one.这根导线比那根长3英寸。
2.句式特征:表示增减意义的动词+to+n.译为:增加到。。。。或减少到。。。。
Metal cutting machines have been decreased to 50.金属切割机已经减少到50台。
二、百分数增减的表示法与译法
1.句式特征:表示增减意义的动词+%
The output value has increased 35%.产值增加了35%
2.句式特征:表示增减意义的动词+by+%
Retail salses should rise by 8%商品零售额应增加3%
The prime cost decreased by 60%.主要成本减少60%
3.句式特征:表示减少意义的动词+to+%表示减少后剩余的数量
By using this new-process the loss of metal was reduced to 20%.采用这种新工艺,铁的损失量减少到20%
4.句式特征:%+ 比较级 +than表示净增减的数量
Retail sales are expected to be nine percent higher than last year.今年零售额与去年相比,有望增加9%。
5.句式特征:% + 比较级 + 名词表示净减数
The new-type machine wasted 10 percent engergy supplied. 新型机械能耗量净减10%
6.句式特征:a + % + increase表示净增数
There is a 20% increase of steel as compared with last year.与去年相比,今年钢产量净增20%
7.句式特征:%+ (of) 名词(代词)表示净减数,数字n照译
The production cost is about 60 percent that of last year.今年产值仅为去年的60%
8.句式特征:%+up on 或over表示净增数
The grain output of last year in this province was 20% percent up on that of 1978.去年粮食产量比1978年净增20%。
第二部分 倍数增加的表示法及译法
汉语表示“增加了几倍”时,英语的.倍数表示倍数需减一,译成“增加了n-1倍”以表示净增加数。如果译成“增加到n倍”或“为原来的n倍”,则照译不误。
1.句式特点:表示增加意义的动词+n times“表示成倍地增长,译成”增加到N倍“或”增加n-1倍“
注:1倍 once; 2倍twice(或double);3倍thrice(或three times)
2.句式特点:表示增加意义的动词+by+ n times,该句式与上述相同
3.句式特点:表示增加意义的动词+to+ n times表示增加到N倍,译成”增加了n-1倍“
4.句式特点:表示增加意义的动词+by a factor of + n times
5.句式特点:表示增加意义的动词+比较级+by a factor of + n times表示增加以后达到的倍数,译成”比。。。。。。大(长、宽。。。)N-1倍“
6.句式特点:表示增加意义的动词+ n times+比较级+than。。。。。
7.句式特点:表示增加意义的动词+ n times +adj./adv. +as....
8.句式特点:表示增加意义的动词+a + n times(或n-fold) +increase.......表示增加到N倍,译成”增加了N-1倍“
9.句式特点:表示增加意义的动词+as + adj./adv.+ again as.....译成”比。。。。大(长、宽。。。。倍)“
例子: Line A is as long again as line B. A线比B线长1倍。
This machine turns half as fast again as that one.这台机器转动比那台机器快半倍。
10.句式特点:表示增加意义的动词+half as + adj./adv.+ again as.....译成”比。。。。大(长、宽。。。。半倍)“
11. 句式特点:用double表示倍数,译成”等于.....的2倍“或”增加了1倍“
12.句式特点:用treble表示倍数增加,译成”增加到3倍“或”增加了2倍“
13.句式特点:用quadruple表示倍数增加,译成”增加到4倍“或”增加了3倍“
第三部分 倍数减少的表示方法
倍数减少在英译时,需把倍数换算成分数。成几倍减少,可以改译成”减少到1/N“或减少了”N-1/N“。而减少了N倍,可改译成”减少到1/N+1“或”减少了N/N+1“。
1.句式特点:表示减少意义的动词+N times表示成N倍减少,译成”减少到1/N“或”减少了N-1/N“
The length of laser tube was reduced ten times.激光管的长度缩短了十分之九。
2.句式特点:表示减少意义的动词+by+N times表示成N倍减少,译成”减少到1/N“或”减少了N-1/N“
The bandwith was reduced by two times.带宽减少了二分之一。
3.句式特点:表示减少意义的动词+by a factor of + N times表示成N倍减少,译成”减少到1/N“或”减少了N-1/N“
4.句式特点:表示减少意义的动词+a-N times(N-fold)+ reduction译成”减少到1/N“或”减少了N-1/N“
The principal advantage over the old-fashioned machine is a four-fold reduction in weight.与旧式机器比,主要特点是重量减少了四分之三。
10.浅谈英汉翻译论文 篇十
摘要: 此外,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比较热衷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这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耶诞日,因为西方人把12月5号当做耶稣的诞辰来庆祝,随着英语的学习,同学们对西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在每年的这一天好多学生都会装扮宿舍,装扮圣诞树,并相互分发礼物。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是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是拥有着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英语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举足轻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成为大部分国家追求的目标,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这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利弊共存的挑战,如果中国想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提高本国的影响力与国际地位,那么学会英语这种国际语言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同时,对于国人来讲,英语的学习对自己自身素质的提高、未来的就业等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英语这一科目,基于比较文学与英语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千年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向世人彰显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各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各民族的文化在交往过程中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有着“外来的新因素”的加入而呈现不同的内容,所以不同的文化都是处于不同的交流对话中的。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这样,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对话,相互影响,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外来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都会在人们学习的过程中,在人的意识中产生比较,产生影响。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现象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名字为《比较文学教程》的一本书,作者是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但是这本书里并没有提及这门学科的方法与理论,让这一术语真正流行起来的是一名法国的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一名历史学家,他叫维尔曼,曾多次在自己的讲课过程中和著作中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来重要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称其为“比较文学之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19世纪的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发展中心是法国。比较文学不仅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清朝末期,梁启超先生就把我国的黄公度的长篇诗歌与西方的史诗进行比较,类似这样的比较苏曼殊与王钟棋等人都做过,虽有的比较肤浅,但是还是足以说明比较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已经有了开端。而正式的比较文学大约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中国出现的,朱自清、钱钟书等人的著作中都出现许多中西文学比较的内容,很有见地,尤其是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被全世界的学者认可,认为是比较文学史上的大事。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到比较文学在世界文学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好,所以老师会大部分使用英语教学,遇到十分难以理解的内容会使用母语也就是汉语来加以解释。众所周知,英语属于第一大语种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仅次于印欧语系的汉藏语系,二者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英语是屈折语体,词内有着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内部曲折变化,而汉语则与之相反,没有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内部的附加成分。
虽然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差别,看上去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和沟通的工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随着中西之间的不断交流和发展,语言自身也随之而变化,伴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英语和汉语有更多的接触,在各自的发展中,不断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彼此所需要的因素完善自我的发展。例如词汇发面,茶文化是指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精神、茶艺等,一直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16世纪茶被葡萄牙人从我国的澳门带进欧洲并在16世纪末进入了英语,tea这个词是闽南语的音译,而闽南语起源于福建的泉州,而福建又是著名的乌龙茶的故乡,有着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自从tea被英语借用后,茶逐渐被英国人喜爱,许多贵族为了彰显自己的文雅,会在家中特辟茶室,而且此后以tea为词根,构成了许多的复合词,如绿茶是greentea,红茶是blacktea等,我国的名茶也越来越多地被英语借用,功夫茶为congou,武夷红茶为bohea等。文化间的影响是相互的,明末清初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逐渐增多,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加深,一些有志之士将大量的英语词汇引进汉语中,而在“五四”时期形成的翻译外国文学的风潮也引进大量的英语词汇,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大门全面打开,西方文化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对中国产生影响,涌进大量的英语词汇。汉语中的一些词汇也是源于英语,吸收了他们的音译或意译,如英语中的sofe被译为沙发,typhoon译为台风。借用一些外来词汇有些时候会让言语表达得更加清楚,起到简练语言的作用。例如现在在电视中人们会经常看到世界各国领导人在召开会议时围圆桌而坐,这被叫做圆桌会议,“圆桌会议”一词就是借自英语“roundtableconfence”,是指围绕圆桌召开的会议,大家围绕桌子而坐,没有上下级、主次等分别,人人平等,来源于英语民间故事《亚瑟王传奇》,故事中的亚瑟王为了让自己的手下不产生尊卑感,相互之间不要有等级方面的矛盾,所以每次召开会议时就让所有的武士坐在圆桌的周围,彰显人人平等,所以提到圆桌会议人们就明白了这是一种平等交流、对话协商的会议。对英语词汇的借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去一些词汇的借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发现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习语在形式和意义上非常相似,甚至有些词汇与习语可以说是完全的相似。例如汉语中的“有其父,必有其子”,英语中为“likefatherlikeson”,汉语中形容人多嘴的长舌,英语中为“alongtongue”等,英汉中这种现象不胜枚举。刚才举的例子都是形态和意义上十分相似的,有些词就是英汉的直接翻译。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母语一定程度对学生理解和学习英语有着很大的帮助,英汉的对比会使得学生在理解英语的基础上加快对英语的记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方面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另一方面文化也制约着语言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说语言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二者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特殊关系,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外国人和跨国企业来到中国,为使学生可以适应这种国际化的潮流,大学对学生英语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西方的饮食文化对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传统饮食比较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而西方对于这方面往往是忽略的,他们比较注重营养的搭配,如果营养充足可以不计较食物的单一、味道的贫乏等。近些年来中国人也开始从营养方面出发来考虑自己的饮食,学着合理科学地搭配食物,满足身体需求的营养。其实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一个最直观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中都有肯德基的连锁店,以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文化在中国风靡一时,好多的学生以吃汉堡薯条为时尚。西餐厅越开越多,拿着刀叉切牛排、举着高脚杯品红酒成为都市生活的潮流。
此外,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比较热衷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这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耶诞日,因为西方人把12月5号当做耶稣的诞辰来庆祝,随着英语的学习,同学们对西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在每年的这一天好多学生都会装扮宿舍,装扮圣诞树,并相互分发礼物。看待事情往往要一分为二,西方文化的进入虽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华文化,但正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我们也发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不足之处,开始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例如各地方经常举行文艺汇演,学校也经常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电视上出现许多介绍各地历史文化的节目以及许多各地美食的纪录片等。所以说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弘扬,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在接受影响的同时也在保护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会在学习中感受到英语和汉语语言上的相互影响,同时通过英语文章的阅读会了解到文化间的差异,通过对东西文化的比较能够更加清楚中华文化的魅力。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跨民族的文学研究,要求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大学的英语教学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解、尊重、包容以及影响。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薛水明.教学中应注意英语汉语的异同[J].文教资料,(12).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的论文】推荐阅读:
英汉翻译重难点08-02
功能视角下的商标词英汉翻译09-09
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11-13
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09-04
英汉互译中的功能核心原则初探11-11
英语论文题目 英汉对照11-06
汉英翻译论文10-20
语篇翻译过程中的动态连贯10-07
机械论文外文翻译09-06
合同翻译的论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