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精选12篇)
1.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 篇一
建设美丽乡村 共筑幸福家园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为亿万国人带来新的福祉。县委、县政府吹响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商城的号角,为全县人民树立了新的奋斗目标。*乡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立足生态优势,举全乡之力,倾力建设美丽乡村,全民共筑幸福家园。
一、立足生态优势,营造美丽环境
*乡地处大别山腹地,境内群岚叠嶂,山河秀丽。这里的山,巍峨壮观,满目苍翠。这里的水,清澈甘甜,*河、**河水流潺潺,滋润着这片沃土。这里的路,四通八达,旅游路蜿蜒曲折,纵贯全境,直达安徽;方集路、段集路宽阔整洁,直通*。这里的茶,漫山遍野,所产高山云雾茶驰名中外,香飘四海。这片美丽的土地禀天地之所赋,汇八方之英杰,正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如何发挥优势,扬长补短,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是要加强资源保护。生态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要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滥砍滥伐行为,守住我们的青山绿水。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的和谐,更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加强保护生态,需要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坚持不懈地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和持久战。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加强资源保护,首先要把思想意识问题放在首位,要多形式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群众知晓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的内容、目的和重大意义,理解和支持党委、政府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的
穿漂亮,而且还要有内在美。美丽乡村体现在经济发展、生活富美;生态宜人、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生活和美;民生改善、幸福甜美。作为*乡,要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乡村建设和示范带提升为重点,以农村清洁工程为突破口,以茶产业、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三大通道(旅游路、县乡路、出省路)为依托,以加大投入和创新工作机制为保障,将我乡建成“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 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一是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按照“一心三线四区”的总体思路,以生态为根本,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机制为保障,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心”即以茶产业开发为中心。茶产业作为我乡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现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全乡茶园面积达3.5万亩,成为推动全乡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三线”即打造旅游线、县乡线、出境线三条环境整治示范路线。对这三条主干道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路边栽植树木和草坪,修建绿化带,建造垃圾池。“四区”即建成茶叶观光区、旅游示范区、商贸服务区和对外交流区。依托各村茶园和“十里茶香”生态有机茶叶观光长廊打造茶叶观光区;加快###地质公园@景区、**景区、*景区和*景区开发建设进度,打造旅游示范区;发展茶叶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餐饮、住宿等服务性行业,打造商贸服务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同安徽*、*的交流合作,打造对外交流区。
二是乡村联动,全员参与。以生态为根本,通过“五动四联三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五动”,即全员行动治环境,典型带动舞龙头,产业推动强支撑,乡村互动建机制,创新驱动促发展。“四联”,相监督机制,无论是谁都有责任和义务检举揭发破坏环境治理的人和事,要彻底改变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面。制定好村规民约,大家共同遵守,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身素质也得以提高。
二是建立管理机制。要把握“创新发展、完善机制、强化监管、全面提升”的原则,不断改革创新,攻克难点,逐步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环境综合治理逐渐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方向发展,使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探索建立《门前“五包”制度》、《垃圾分类清运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实现农村环境管理维护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考核奖惩制度》,明确考核标准,量化考核内容,及时兑现考核奖惩。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列入考评内容,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真实、客观地做好考核记录,每月汇总考核结果,统计各村得分情况,兑现奖惩。各考核小组坚持每月检查考核,将检查结果纳入年底总成绩中,落实问责制;同时,加强对问题整改情况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各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除了考核小组考核外,还邀请当地居民参加打分,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大家的智慧,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只有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建设好我们美丽的幸福家园!
2.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 篇二
海浪乡位于抚顺县西南部, 地处沈阳、本溪、抚顺三市交界处, 具有重要的交通枢纽要道。全乡总人口12903人, 其中农业人口11861人。全乡占地总面积128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有31626亩, 约占总面积的26%, 林业用地面积106303亩, 约占全乡总面积的72%, 是个“七山一水半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 土壤种类以棕壤土为主。海浪乡属暖温带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 季节特征显著, 年均气温10.1℃, 1月份平均-7.8℃, 7月份平均25℃。年日照时数2705.9小时, 日照率60%, ≥10℃活动积温天数为196天, 无霜期183天, 年平均相对湿度65%, 年平均风速2.1米/秒。境域内有南沙河、北沙河、古城河3条主要河流, 有康大水库、豆子沟水库、房申水库、花红沟水库4座, 地上水资源较为丰富。2012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18000万元, 其中林业11000万元, 占60%。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生活纯收入为8500元。
早在2012年, 海浪乡政府就提出着力“打造生态海浪, 建设沈阳后花园”的口号, 全面推进本乡退耕、退坡还林, 建设原生态发展的主体方向。2013年初为进一步推进“两退一围”青山工程, 首先超前制定工程实施方案, 并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明确工作目标。乡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 层层落实责任, 实行责任追究制, 力图彻底消灭“小开荒退不下”的顽症。其次是深入农户家中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乡里通过发放宣传单、召开会议、进户走访等方式, 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支持清退“小开荒”和退坡地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并向农户详细讲解有关法律法规, 耐心解答群众疑惑, 让老百姓认识到“毁林可耻, 植树光荣”及政府坚决清理小开荒的决心和措施;第三是细致摸查, 不留死角。乡林业站针对域内的小开荒进行拉网式G P S定位调查测量, 明确地类和权属, 登记造册, 并对重点难点地块进行分类研讨, 力求2013年内在海浪乡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消灭一切小开荒。为保证造林质量, 由主管林业的乡长同林业站站长亲自负责选调符合造林标准的优质苗木, 并先后3次组织专业人员到沈阳、凤城、桓仁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确保进购苗木全部达到I级标准。同时, 为确保造林成活率, 乡林业站还专门聘请上级林业部门林业技术人员下乡入村, 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指导农户因地适宜的选择树种, 栽植苗木, 做到统一打点画线, 统一树坑标准, 统一栽植浇水。
随着“两退一围”工程造林的不断深入, 海浪乡林业有了长足发展, 已成为全乡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1.主导林业经济稳步发展大果榛子栽植及其种苗的繁育在该乡范围内早已初具规模, 2012年工程实施后, 乡里不断鼓励和扩大大果榛子的栽植和繁育, 林农们在一起不断交流栽植经验和繁育技术、果树管护方法等, 并形成了大果榛子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 该乡共有大果榛子合作社6个, 大果榛子栽植主要分布在杨木村、松树村、佟家要村、康大村、果木村共56户, 总占地面积2200亩, 共计约24万株。仅2013年春, 乡里栽植大果榛子苗木15万株, 栽植面积1369.7亩, 清退小开荒463亩。
2.打造亮点工程, 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促进“两退一围”工作顺利进行, 同时也为促进百姓经济增收, 乡里奋力打造了亮点工程——“杏条之乡”。杏条学名胡枝子, 属豆科小灌木, 其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 萌发力强, 生长快, 栽培容易, 能在林下生长, 是一种较广泛的保土、改土树种, 是固沙造林的优良树种之一。种植杏条是个“一朝投入, 万年得利”的复利率增值好产业, 乡党委、政府免费为所有种山地的村民购买杏条种子, 掀起了退耕还林, 绿化造林的新浪潮。种植杏条的农户越来越多, 仅在南沟村共有17户种植, 占全村的16%, 全乡种植面积320亩, 年产杏条80多万公斤, 清退小开荒320亩。
3.发展小流域果业海浪乡小流域多分布在各村的大沟堂内, 面积占林地1/3。为保证工程全面完成, 乡里不断鼓励林农发展果业, 做好以“尖把、苹果、南果梨”为主导的三大梨果业。2013年初, 乡林业站积极沟通上级林业部门调运了上等的优质果树苗, 将小开荒地块逐一落实、栽种, 以不断扩大小流域的规模和产业链。其树种多为二年生果树, 二年见果, 三年丰产, 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指导, 近两年果实不断销售外市, 效益斐然, 清退小开荒300亩。
3.建设美丽家园 打造生态衢州 篇三
今日的衢州更是鹤发童颜,朝气蓬勃,境内含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钱江源、紫微山、仙霞山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三衢山、浙西大竹海两个省级森林公园,以及48个自然保护小区。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源头地区的衢州,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丰富的林业资源,为林业的发展和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绿色古城展生机生态建设创佳绩
衢州历来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在政府和各界的努力下,目前林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生态市建设初显成效。全市总面积1329万亩,林地面积980.2万亩,占73.7%,毛竹总立竹量为1.48亿株,林木总蓄积量为1507.47万立方米,是浙江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也是国家级林业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区。全市有木本植物1020余种,隶属95科326属,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26种,古树名木9721株,省重点以上野生动物77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36种。“九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49.9万亩,完成四旁植树1万株,平原绿化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全市林业用地绿化率达到97.5%,有林地面积达到88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并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十年绿化浙江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一‘全国营林先进单位”。同时,衢州市实施“五大生态工程”,即30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百万亩针叶林改造工程,千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衢州政府部门非常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坚持依法治林,林政管理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全市建立了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省级森林公园以及48个自然保护小区。通过加强古树名木,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对全市范围内的9721株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保护,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年来,无超额采伐和超控量运输现象,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查处率达98%以上,森林病虫监测率、防治率、种苗产地检疫率都在95%以上,成灾率始终控制在2‰以下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处于全省较低水平,无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通过绿化造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资源保护,公路两侧、水库四周、江河两岸及生态脆弱地区的绿化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治理,流失面积由41.8%下降到20.8%,大气质量及地表水质明显提高,12项污染排放指标基本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地表水85%的河段水质控制在以上,饮用水质达标率98%以上,为生态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2003年,市林业局得到国务院表彰,被授予“全国林业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创“生态”“效益”双优
衢州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注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倡导“生态”和“效益”并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积极发展林业绿色特色基地,大力提倡生产无公害产品。全市建有各类林业特色示范基地220个,面积达28.3万亩,为林农增收发挥了较大作用。6个县(市、区)分别命名为名茶之乡、根雕之乡、笋竹之乡、竹炭之乡、花木之乡和猕猴桃之乡等,竹炭、茶叶、猕猴桃、水煮笋、冬笋。山茶油等林产品多次获得国家金奖、名牌产品、绿色产品等荣誉称号。二、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业。为更好地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积极兴建工业速生原料林基地,鼓励发展利用“三剩物”为原料的资源利用型企业,并利用竹子的速生特性,大做竹子文章,如:龙游县的笋竹产业已经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衢江区积极开发各种环保型竹炭产品,已成为重要的竹炭生产基地。林产品由原来的鲜果包装、竹蔑、方料等粗加工产品发展到精包装林特产、罐头、家具、竹胶板、竹炭、细木工板等几十种深加工产品,且远销到韩国,日本等地。200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74.94亿元,其中林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46.71亿元,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三、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利用钱江源、紫微山、三衢山、烂柯山、仙霞山和古田山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资源,积极开发森林生态休闲旅游。近几年生态旅游开发总投资达20余亿元,共修建林道300余公里,建接待场所15处,初步形成森林旅游网络,年平均接待游客达150余万人次。
衢州市为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根据本市特点制定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远景目标。计划到2020年,建设生态公益林540万亩,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林木总蓄积1700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1.8亿株,城市绿地率达到35%,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2%以上,基本实现衢州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衢州是一片古老神奇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它以圣、神、奇、秀、谜为特色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五湖四海的朋友前来领略名城的神韵。今日的衢州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路上必将创造新的辉煌,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4.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 篇四
农民幸福生活
不久前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这表明了中央治理乡村环境“脏乱差”的决心,打出的“组合拳”顺乎民心、顺应民意,但关键是要将得力措施转化成为地方各级政府的施政行为和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要达到预期目的,以下几项工作不容忽视。
制定规划标准,经得起时间考验。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美好蓝图,制定规划标准很重要。前些年各地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由于没有制定合理布局的长远规划,缺乏实用的水厕改造、垃圾收集处理的配套设施标准,结果造成不少浪费。所以,对于规划标准一定要群众参与、多方论证,集中连片、因地制宜,不能少数人拍脑袋,既要尽量保留乡村田园风光的自然风貌,又要彰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意境,唯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加大资金投入,钱要用在刀刃上。资金使用不能撒芝麻,眉毛胡子一把抓。乡村垃圾清扫及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厕改及生活污水治理等,每件事情都要花钱,资金使用必须分轻重缓急,否则实事没办好,意见可不少。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乡村保洁的人力工资和初端垃圾收集设施的基本经费,可考虑由中央财政列入专项转移支付,统一管理,监督使用,不以任何摊派形式给村民增加经济负担。
开展专项行动,调动村民积极性。“上面喊破嗓子,不如底下甩开膀子。”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面源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必须依靠群众,重视发挥乡规民约的规范作用和村民自我约束作用,尊重村民意愿,着力强化村民卫生观念,营造乡村环境卫生氛围,提高村民道德素养。“乡村是我家,卫生靠大家”,汇聚“微行为”,形成“众力量”,通过“村民自治”,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垃圾集中排查整治活动,使建设美丽乡村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推行示范引领,避免表面光鲜。“一花引来百花开。”打造美丽乡村样板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而是为了工作中“好学”,如果靠政府“砸钱”搞千孔一面,只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革新,如何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怎样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和规模化大型沼气技术,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等。这都是美丽乡村示范引领的题中之义。要依托现
有资源基础,充分挖掘乡村特色,多途径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多方位展示美丽乡村经济发展的深刻内涵,让乡土乡情、乡风乡韵成为美丽乡村的生动诠释。
“努力建设既有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气息的美丽宜居乡村。”时代的召唤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生态追求,放飞了新时期的田园牧歌,它昭示着:美丽乡村正在向我们徐徐走来。但愿更多农村借鉴新的发展理念,尽量少走弯路,真正实现“宜居美丽农村”的美好愿景。(作者刘晓庄系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2017江西政法干警行测常识
5.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文明家园 篇五
扮靓文明家园
中共平利县委书记 郑小东
总书记指出,建设美好乡村,落脚点在乡村,重点在农民。平利县把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引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导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取得了县域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坚持规划引领,顶层布局,着力打造农村“三美”。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平利县地处秦巴山区,属省定贫困县,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引领,顶层布局。一是用好山水资源,打造自然风貌之美。结合县域山水资源,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继承遗迹尚存的“花屋”建筑传统,遵循人们亲近自然的审美心理,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选择“白壁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陕南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对传统民居进行创新和改造。十年来,全县共改造徽派民居2.4万户,新建1.6万户。二是激活绿色产业,获取生活殷实之美。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体系,坚持“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加快
理活动,建立日常保洁清运机制,实行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整治目标任务,按照既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实行“一对一”包抓,相继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镇村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了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16.5万农村人口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三是建立保障机制。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县”为契机,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完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长效动态管护机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等工程,着力推进绿化“下山入川进城镇”等活动。截止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4.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绿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自然生态美景。
坚持文化惠民,德育优先,全力培育乡风文明。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平利是女娲故里,人文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荟萃,挖掘和发扬乡村文化,不仅能唤起人们的乡愁,还能引导农民见贤思齐。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尊重群众对女娲文化的认同作为广泛共识,挖掘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传说的民俗留存和文物佐证,建成女娲文化广场、女娲祭祀大殿,成立了女娲文化民俗协会,创作女娲民歌130余首,用女娲文化激励人们热爱生命、崇德向善。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龙头村“二月二龙抬头”、八仙镇“话说八仙”、先进典型,提供人力、资金、技术支持,指导农户建设特色民居、发展主导产业。二是整合资源,抓点示范。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管理、陕南移民搬迁、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城乡同抓共建的强大力量。县委县政府每年预算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项目资金向示范镇和村倾斜,用于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围绕主体,细化考核。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开展以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引领新风尚为主题的农民培训,形成群众自愿参与、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对镇和部门的综合考核,按照工作任务,实行月汇报、季检查、综合考评制度,定期督促检查,确保建设质量。最终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群众为主的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的强大活力。
6.乡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工作方案 篇六
一、美丽家园建设原则
按照省局工作要求,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的基础上,以解决移民村存在的居住条件差、家庭收入低、功能设施短缺等突出问题为抓手,坚持房屋改造与环境整治相结合,项目建设与产业扶持相结合,完善设施与健全功能相结合原则,不断加快移民小康村建设步伐。
二、总体目标
按照“布局优化、道路、沟渠硬化、村庄绿化、亮化、净化、设施配套化、环境美化、服务强化”的“八化”要求,将新屋村建设成居住条件良好、产业布局合理、移民生活富裕、功能设施配套、村庄环境优美的移民小康示范村。重点抓好“三个一”工程建设:“一房”即,对全村151户土坯危房按照村庄规划进行改造升级,同时,按照建设新型社区目标,一组和二、三组就地集中统一建移民新区;
“一业”扶持产业发展,采取项目扶持方式,大力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不断增加移民收入;
“一整治”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健全功能、配套设施,建成美丽宜居村庄。
三、投资概算
(一)、安居工程(采取新建集体点和原地折建两种方式)。
1、集中安置示范点(二个点)
新屋垅(一组)37户,需投资75.096万元。
(1)平基:填方1456.09方,挖方19333.1方,10元/方,需资金20.79万元;
(2)道路:总长约550米、面积2220㎡,75元/㎡,需资金16.5万元;
(3)公共活动场所:面积620米,75元/米,需资金4.65万元;
(4)自来水390米,50元/米,需资金1.95万元;
(5)排水沟,长450米,150元/米,需资金6.75万元;
(6)石坑浆砌长70米,宽0.6米,高1米,380元/方,需资金1.596万元;
(7)绿化,需资金15万元;
(8)垃圾收集屋,需资金0.3万元;
(9)太阳能路灯10盏,4000元/盏,需资金4万元。
(10)勘测规划监理费3.56万元。
万家窝(二、三组)37户,需投资85.41万元,(1)平基:填方6323方,挖方18312.8方,10元/方,需资金24.64万元;
(2)道路总长约950米、面积3800㎡,75元/㎡,需资金28.5万元;
(3)公共活动场所:面积385㎡,75元/米,需资金2.9万元;
(4)自来水735米,50元/米,需资金3.7万元;
(5)排水沟,长750米,150元/米,需资金11.3万元;
(6)绿化,需资金6万元;
(7)垃圾收集屋,需资金0.3万元;
(8)太阳能路灯10盏,4000元/盏,需资金4万元。
(9)勘测规划监理费4.07万元
以上二项需投资160.131万元。
2、原地拆建91户,2万元/户。
(二)产业发展
1、种植业:建油茶基地300亩,600元/亩需资金18万元;
荒山造林500亩,300元/亩需资金15万元;
2、渔业:我村水域面积较大,网箱养鱼是我村的主导产业,准备发展30口网箱,规格24×24,1万元/口需资金30万元。
以上二项需投资63万元。
(三)村庄整治
1、村庄绿化,准备将道路拓宽,栽种绿化树苗,需投资10万元。
2、环境整治需资金20万元。
以上二项需投资30万元。
四、资金计划
美好家园建设工作计划投入资金约555.131万元;
其中,争取省移民局扶持资金253.131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302万元。建设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的项目扶持:1、房屋改造二个示范点资金160.131万元,151户以奖代补302万元;
2、产业扶持项目资金63万元;
3、村庄整治30万元。
五、工作重点
(一)房屋改造
采取原地改造升级和集中统一建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建设、统一补助标准,分类、分步实施,完成危房改造151户,其中集中居住小区新建60户。
1、改造办法:①根据省移民局要求,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指导,所在规划区辖内老百姓,愿拆建的先报名交1万元保证金,同时由村干部组织召开会议,按照统一规划的原则,并选举产生工程监管小组成员,对施工中质量问题及其他相关事宜进行监管,商议房屋户型,并讨论是统建还是自建,根据农户的意愿进行实施。初步调查80%农户愿统建,自建者必须按照相关部门规划图纸实施,并签订协议限期完工。超期者取消相关补贴优惠政策。;
②集中统建的打好地脚梁时付总工程款所差部份的40%,房屋封顶时再付40%,交房屋锁匙时,付清所有房款;
③施工进度:a、2014年5月25日之前必须折除土坯房,6月10日之前要完成土地平基,b、6月10日至9月10日,集中点所有房屋必须完工,三通要到位,c、9月10日至10月30日之前,所有附属工程全部完工,房屋交付老百姓使用。
2、补贴标准:①分散自建危房改造,按照户平2万元的标准进行补贴;
②集中建新房移民户,均按照户平2万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对三通一平及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争取上级扶持。
3、集中居住点布局:新屋垅和万家窝二个集中点根据移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拟采用一户一院(即前宅后院)、3--7户联立,数幢并立的住宅院落布局,每户建筑面积为90平方米,房屋以二层半至三层设计,集中统一建一层,户型二室一厅,确保十年不落后。
(二)产业扶持
1、油茶业。由于我村荒山较多,土地多为砂石土壤,适合种植油茶,油茶作为纯天然绿色食品,产业前景光明,是我村的传统产业。我村计划在泥坑垅开发油茶基地300亩,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造园、统一调苗、统一管理方式高标准高质量建园。若该项目顺利实施,几年以后,既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又能为村民提供长期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2、荒山造林。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至使我村荒山面积大,有效资源得不到很好利用,为了充分开发荒山资源,发挥山地优势,计划荒山造林500亩,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造林、统一调苗、分户管理方式造林。若该项目顺利实施,能解决我村移民增加瓶颈问题,增加移民收入。
3、渔业。我村水域面积在燕厦乡各村中是最大的,有1000亩水面面积(实际养殖面积约200亩)。村委会决定充分利用水域面积的优势,计划在高滩畈建30余口不投饵网箱,规格24m×24m,并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引进最新的养殖技术,以此为示范点,带动全村渔业发展。
(三)村庄整治
按照“布局优化、道路、沟渠硬化、村庄绿化、亮化、净化、设施配套化、环境美化、服务强化”的“八化”要求,努力打造和谐优美的“移民新村”。
1、村庄绿化。对全村道路两旁栽桂花树2000株,统一规格、统一标准。
2、村庄整治,实施亮化、净化工程,建立排灌体系,电网改造升级,设施配套的移民文化活动广场,建立配套完善的环境保洁长效机制,确保村庄环境整洁。
六、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新屋村美丽家园建设专班,由支书任组长、村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各组组长、党员代表、有威信的移民代表组成,对建设项目实行一月一检查,每季一通报,年终考核结账。
2、科学制定规划。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编制好示范点村庄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土地利用、房屋改造、村庄整治等专项规划,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确保试点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3、严格资金管理。建立试点资金财政专户,严格执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制度,全面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挤占、截留、挪用等现象。
七、工作要求
1、请求省移民局解决缺口资金253.131万元。
2、安排启动项目和启动资金。
3、要求各级各部门,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缺点问题加以批评、指导,对项目资金使用严格要求,严肃监督,严防豆腐渣工程,确保所有资金和物资使用,落到实处。
7.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 篇七
会议现场
红网昭山站7月17日讯(通讯员 严志勇 李羽蒙 摄影 彭杨)7月16日上午,昭山示范区召开昭山美丽乡村建设概念性规划汇报会。中国乡建院理事长、著名生态画家孙君及其设计团队,区党工委领导杨晓军、李宏钰、苏志标、刘新平,区直有关部门、昭山乡、易家湾镇、昭山经贸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及黄茅村、立新村、红旗村等相关负责人参加。日前,中国乡建院专家和设计团队经过广泛的实地调研、摸底和走访,与区、乡镇、村各级农民群众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设计团队集思广益,经常加班加点,孙君更是亲自参与和把关,昭山美丽乡村建设概念性规划终于出炉。
中国乡建院理事长、著名生态画家孙君
理事长孙君和设计专家祝采朋向大家介绍了概念性规划的具体内容,涉及黄茅、立新、红旗三个村,涵盖民居改造、主体归位、文化复兴三大内容,从背景分析,现状条件,阻碍因素,规划设计、政策保障等五个部分入手,着力于艺术还乡这一特色。该规划为动态规划,目的为打造长株潭核心文化区,突出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掘当地农耕文化,积极发展以农村生活为主导的生态旅游。
中国乡建院专家王亚民还介绍了黄茅村内置金融合作社创建方案。设计以合作社为平台,整合资源,改良生态,复兴农村传统文化,通过盘活村内闲置的土地、房屋、资金,唤醒村内“沉睡的资本”,增加农民收入和村民福利,壮大集体经济,激活村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听取专家的情况介绍后,乡、镇、村各代表结合实际对规划发表看法,就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规划及如何开展下一步的建设工作,提出了一些适当的意见和建议。
区党工委书记杨晓军仔细听专家讲解
8.打造精品小镇建设美丽乡村 篇八
龙彦宾
“打造精品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实现这一蓝图,结合佘市桥镇实际,从突出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澧南精品小镇出发,提出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找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一是加大招商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首位战略,实行全员招商,层层分解任务,形成“无人不招商、无处不招商、无时不招商”的工作局面。村级组织依托本地人力、技术、资源、传统产业等优势,采取独资经营、股份制、合作办厂、租赁经营、抵押承包等方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二是发展实体经济。围绕富民强村这一目标,引导村级组织利用本村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兴办企业等经济实体,培育强村支柱。三是大力争资引项。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农业投入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投入,为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改善村容村貌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优化服务,改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以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为抓手,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保驾护航。一是营造兴业氛围。组织村(社区)党员干部对企业主承诺“围墙内的事不干预、围墙外的事不操心”,常年安排党员干部为企业发展
排忧解难,及时配套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确保企业“茁壮成长”。同时,大力实施“智力回流”工程,特别是吸收本镇本土能人、企业家回镇投资办厂,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二是提供代理服务。及时为企业主提供政策咨询、代办证照、传递信息、代招职工、畅通销售渠道等服务,确保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给予政策优惠。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在资金、项目、土地、税收和金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如:对收取集体企业承包金实行“第一年全免、第二年对半、第三年80%”的政策;凡是用于兴办集体企业的土地,承包金优惠10%—30%,等等。通过一系列政策优惠,进一步优化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三、加强管理,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9.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九
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镇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着力点,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和人文历史资源,突出村庄建设的风格和品位,科学规划,完善机制,开拓创新,上下联动,狠抓落实,确保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确保实效。
一、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原则,根据我镇镇域经济发展思路,注重当前和长远发展,结合村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纳入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解决当前问题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二、强化民主决策,凝聚建设合力。
一是畅通民主渠道,发挥民主组织作用。为调动群众投入到幸福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我镇围绕纵深推进“四个覆盖”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发展,着力强化“三议一行一监督”机制规范运行,每年至少开展2次“提意见、听民意”活动。由村民代表入户听取民意,广泛征求群众对政府的各项惠民举措等各方面的意见,群众填写民主征求意见卡(群众随时都可向村民代表反应意见,填写意见卡),村党支部汇总整理意见建议,并按照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建议,再向村代会进行提议,并最后形成决议。这样一来,由民意到决议更加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村民反映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提高了群众建设幸福美丽乡村参与度,为村庄建设献言献策,让群众纷纷加入到村庄建设义务工作队伍中来,亲手打造自己的幸福美丽乡村。二是坚持“村民自建原则”,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充分利用该村劳动力,始终坚持“一事一议”和“自主自建”的方式实施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村民自觉投身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了建设幸福美丽乡村的信心和决心,发挥了群众实干巧干精神和力量。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
围绕纵深推进“四个覆盖”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发展,着力强化“三议一行一监督”机制规范运行。成立了农村公共服务办公室,对“四个覆盖”机制运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服务监督考核,使政府服务职能更加细化延伸。截至目前,公共服务办公室通过对各村的“四个覆盖”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服务,现已有46个村建立了村级环境卫生垃圾治理模式,并制定了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聘用了保洁员、清运员、监督员,各村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提升。
四、外出参观,借鉴先进经验
10.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 篇十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两篇
篇一
围绕“一中心、两试点、三条线”,坚持“四个到位”,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实现环境美好、生态优良的宜居环境。
一、依据现有特色科学规划美丽乡村。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村一景、一户一策原则,依据村庄现有布局和特色,科学谋划。以青龙岗村为例,根据村庄现有“一村一园和一路,两水围绕五条街”的特色布局,规划“一心一带压三轴,五区遍布多节点”空间结构。依据村民现有风貌进行规划改造提升,打造“L”型、“一”字形、“围合式”等院落,实现美观与实用的融合。二、依托已有基础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统筹产业规划和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形成一村一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夯实产业发展之基。一是依托青龙岗木制品加工园区,充分发挥木材加工产业优势,推进村产业整体发展。二是完善村庄基础配套设施,做好产业的支撑。将村庄污水管网同园区污水管网统筹规划施工,实现生产生活双服务。三是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延伸村庄发展脉络,打造宜居环境,并同步推进企业“三化”提升。三、结合多种举措打开乡村建设新局面。
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同宅基地改革相结合,以宅基地改革为突破口,整治空心院、空闲地,利用收回的空心院、空闲地打造微地形。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同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三捐”活动,利用活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村已收回征收半亩以上宅基地42家,腾挪土地21.6亩。筹集三捐资金14.5万余。已拆除门楼、破旧房屋256间,拓宽主次干道22条共8600米。在青龙岗木制品工业园区已加铺柏油路面5000平方米,改造外立面1.8万平方米,厂区外建设生态停车场1.2万平方米,并新种乔木、灌木及草坪等绿植,园区生态环境极大改善。
篇二
绿水青山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且也是自然资本。我镇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稳妥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构建保障群众稳定收益的长效机制。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环境成为未来生态经济增长的资源。生态与经济共赢,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干驿绿色画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提升精品指数
我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域乡村建设规划、中心村布点规划;科学编制了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乡村自然肌理,因地制宜,突出村庄特色,打造出了一批个性彰显、特色各异、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美丽乡村。
二、以植绿见绿为平台,提升绿色指数
xx镇历史悠久,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沟渠纵横,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我镇坚持规划引领,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着力打造特色村,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同时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将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建设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民安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规划。
为保证植树绿化工作顺利进行,xx镇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分头实施”的工作格局,多次深入到各村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对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规划晴滩、八团、蒋三台等村村庄绿化;其次因地制宜确定植树任务,加大各村荒沟、荒坑的植树绿化工作,确保植树造林工作圆满完成。二是突出重点、应绿尽绿。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植树造林,做到应绿尽绿。大力开展“绿满干驿行动”,全年植树造林1114亩,栽植景观树80000余株,栽植果树500余株,确保植树造林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三是加强管护、保证质量。
认真把好“管理关”,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切实做好栽植苗木的后期管护工作,组织护林员从树苗筛选、树坑规格、树干涮白、树木浇水等一系列环节抓起,把好“树苗关”、“栽植关”、“管理关”,与林业部门加强衔接,加强技术指导,保证成活率,努力实现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四是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在做好任务分配、扎实推进植树造林进度的同时,注重宣传发动工作,多渠道宣传植树护林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干群携手植绿美化家园,营造“镇村联动、全民参与”,“人人都植树,村村都造林”的氛围。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林及林下种植、养殖,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大力鼓励、支持村民建设“小五园”,在房前屋后的空白地种植蔬菜、果树、花草等,植绿见绿,见缝插绿,提升乡村绿化覆盖率,让乡村真正绿起来、美起来。三、以乡村建设为支撑,提升富民指数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全年签约并建设项目3个、投产项目2个。盘活干驿天东工业园存量厂房和土地,湖北天顺干驿风电项目进展顺利,光伏项目积极推进。二是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投资40万元消灭镇区泥巴路、投资15万元完成农民街和白马路的路灯延伸、投资18万元完成中转站扩建工程和相关配套设施、投资377万元完成五处空闲地绿化及老风景河拆迁、排水、绿化等工程。三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活动广场1600㎡,安装体育器材18台套,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休闲运动场所。美化村级道路25.2公里。全年共疏浚渠道15条,总长度达45.256公里,完成市布小农水建设任务的150%。刷新房屋立面300余户,绘制文化墙近5000平方米,改造小三园500余户。同时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着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四、以环境整治为载体,提升健康指数
xx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十宜十不宜”要求,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方向,3个整治村、2个示范村。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工作专班赴多地参观学习,大力开展环境整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由镇党政一把手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对镇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并调整精干力量,全力以赴持续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二是广泛宣传发动。
要求镇村干部全员上阵,党员干部先行一步,带头干、亲自干、主动干,以点带面,率先垂范,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号召全民参与整治活动,强化宣传,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广泛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全员出动、合力攻坚治理环境的浓厚氛围。三是综合治理,消除死角。
以清理生活垃圾、整治杂物乱堆乱放为重点工作,把房前屋后、沟渠全部、村里村外和河道沿岸等纳入管理范围,对积存垃圾进行及时集中清运,着力清理村内、村外的柴草堆、垃圾堆,清除河道、沟塘内积聚的垃圾渣土,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确保垃圾有处放,清理及时。2020年共拆除老旧废弃房屋140栋,拆除旱厕300余座,安装路灯200余盏,清理房前屋后积存垃圾、杂草杂物200余吨,启动建设桥梁2座,新建及改造、加宽道路20.2公里,建设村级小游园9座。顺利通过省级卫生乡镇复核,镇区环境得到提升,城乡垃圾统筹治理深入推进,积极开展“十户联创”,提升村民环境卫生意识。配备村级保洁员106名,合理分配保洁区域,扎实开展积存垃圾治理。厕所革命进展顺利,已完成农村改厕6767户,新建农村公厕21座,实现23个村(居)公厕全覆盖。不断改善镇村居民环境,提升群众居民的生活品质。
五、以文化传承为导向,提升文明指数
干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之乡”。勤劳、勇敢、智慧的干驿人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具有深厚底蕴、绵延千年史册的历史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开辟新途径,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干驿的发展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是以建设镇文化中心、文化广场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建成集文化传播、图书阅览、教育培训、健身娱乐多功能、多用途于一体的干驿全民健身文化服务中心,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极大提升了文化服务的能力,激发了群众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热情。二是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带动农村文化发展一盘棋。
按照“一村一舞台、一村一图书室、一村一文化广场、一村一广场舞队”的基本要求,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农民和居民开展多姿多彩的健身娱乐活动。通过“一盘棋”的带动,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群众文化素质。三是以建设文化美食名镇为重点,激发餐饮文化促消费。
我们通过“小龙虾美食文化节”活动,评选“干驿蒸菜名馆”12家,授“干驿锅盔”名点6处,在各个媒体上广泛宣传,极大的提升了干驿美食知名度,推动了干驿餐饮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升。11.清洁乡村,美丽家园 篇十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我们提供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讲卫生、爱文明”的良好习惯,我们在学校经常开展清洁卫生大扫除活动,坚持每周二实行宿舍检查的活动,有效的监督了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并鼓励广大同学在暑假期间参加清洁乡村的义务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磨练毅力,为美丽乡村担一份责任,帮助当地困难家庭和孤寡老人开展清洁活动。
背负着这样的任务回到了家乡,当我回到家乡,这里仍是那样的安祥。人们这个时候应该在忙着收稻,因为这农忙的季节,乡亲们并没有时间处理家门口的杂草,所以每户家人的门口、行人路边都长满了茂盛的杂草,为此,我下定决心要将这路边的杂草除掉,希望通过我个人的行动,能感染村里的人,让他们主动清理自己家门口的杂草。再回到家里的第二周,充分做好了干农活的准备之后,开始了我的志愿除草活动,我清理的范围从我家门口到路边。我向爷爷借了除草的农药,大范围地喷洒在杂草上,等到杂草枯萎之后,我就拿着锄头,镰刀,还有手套等工具,一根一根地把草拔了,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累,但是随着太阳越来越大,出的汗越来越多,我开始想放弃,可是看到我的行动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我就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走过路边的邻居们都说干嘛这么辛苦来除草,我说:为了让我村更加美丽,这是我应该做的,后来得到了大家的表扬。
与此同时,在村委的积极帮助下,在村里安装了了一个大的垃圾池,从今以后人们就不用担心着家里的垃圾该往哪里倒了。但是由于之前并没有垃圾池,很多人家将垃圾扔在路边及一些公用地方,所以我们必须将路边的垃圾清理掉才使得我们村里更加清洁。为此,在村长的积极响应下,每家每户要求1个人参加这次的清洁活动。我也参加了这次的活动,我们大家拿着扫帚、铁钳、簸箕等工具,仔细认真的清扫路面上的每一处垃圾,得到了村里人的广泛赞许,不少群众还自发地加入到清扫的队伍中来。第一次清扫较费力,经过近3个小时的努力,平常脏乱差的街道就变得干净整洁了。村里的这次垃圾处理活动,可谓是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村里有了垃圾池,人们就不会乱倒垃圾,每个人都自觉了起来,主动将垃圾整理好一袋袋丢到指定的地方,方便了人们,也清洁了乡村。现在我门家身边的环境时刻都能让人感觉清新愉悦。变化特别明显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开展,让村里的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乱丢乱扔的现象大大减少了,环保意识大大增强了,并且有许多家庭能做到时刻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
通过这次的志愿活动,让我明白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那样的重要,只有我们每个人意识到环保清洁的重要性我们就能监督自己监督他人保护环境,爱护自己的家乡。虽然志愿活动很累,但是很有意义,看到自己的清洁成果,忍不住的感到自豪。
12.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是我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市委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居住环境,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这是市委着眼长远、谋划全局,提出的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
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是提升和深化我市村庄整治建设的现实需要。2003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百千工程”,积极推进农房“两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集聚发展势头进一步形成。随着城乡不断融合,农民群众对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有房住”,还要有优质的公共服务、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提高公共服务的共享程度,提高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是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提升,通过不断拓展村庄整治建设的内涵和领域,切实满足农民对居住环境的新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是新时期推进农村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我市综合得分87.09分,连续5年居各市之首,成为全省首个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的市。鄞州区得分89.41分,继续领跑全省,余姚、慈溪、宁海即将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这些数据表明我市“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已经得到明显的缓解,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已基本确立。但是,我市农村改革发展也将面临新难题,农民群众对享受更高生活品质,增加幸福感的期待有新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幸福美丽新家园正是顺应新时期发展特点,推动农村发展全面提速的一个战略举措。
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的实际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全面部署建设美丽乡村,要求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幸福美丽新家园”是宁波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新时期农村新变化新特点作出的战略决策,与十六大以来我市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一脉相承,既有与“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政策思路的连续性,又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是全面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的具体化举措。
二、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主要任务
继续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和升级,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建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形成集约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现低产出低效益农业向高产出高效益农业转变,低层次粗放型农业向高层次集约型农业转变,单一业态向多业态转变。继续实施“强龙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农村,带动农户的能力。抓好“一区二十园百基地”工程建设,把园区打造成提升农村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的主平台。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进度,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基本实现农村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加快推进农村经营方式由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深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引进农业专业大学生,培育新型农业企业家、合作社领办人和新一代种养大户。进一步引导土地流转,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推行委托流转和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步伐。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立体种养、农牧结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利用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体系。
继续推进农村建设和保护,加速实现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变。一是明确村庄的功能定位,规划布局。按照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的要求,明确各类村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明确集聚发展的要重点培育,逐步消亡的要引导迁建,基本不变的要疏理改造。进一步完善城乡体系规划,编制农村住房改建规划。二是分类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对中心村、一般村、萎缩村要确定相应整治内容、项目标准、补助政策,分类推进村庄整治,进一步明确村庄整治的导向性,整合资金、项目加大对小康村、中心村的补助力度,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推进农村环境深层治理。对那些已处于明显衰落状态的偏远小村,引导农民搬迁到中心村建房居住。三是切实加强文化特色村的保护。在旧村改造、村庄撤并中,要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名人故居,使我市的农村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风貌,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文化特色村要同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结合,增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魅力和竞争力。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全面开展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镇创建活动,加大生态县市、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创建力度。把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村庄整治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展村庄绿化,不断完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网络、深入实施生活污水处理。
继续推进农民增收和素质提高,加速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专业农民)的转变。一是提高农业效益促增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高效种养模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同时,继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政策补助收益。二是引导农民创业促增收。全面推进农民培训转型提升,把农村“两创”实用人才作为培训的重点,完善政策补助措施,积极开展创业带头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引导和支持农民在乡村旅游业、农村服务业、来料加工业等领域创业,形成以创业带就业格局。三是促进农民稳定就业促增收。对已经转移出来的农民,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服务指导,促使其稳定就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块状经济和各类专业市场,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领域。四是发展农村物业促增收。积极落实农村留用地政策,鼓励农村建设标准厂房、民工公寓、菜场、市场等,壮大农村物业经济。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实体、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途径,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建立完善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加强领导和财力投入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地组织领导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制订规划、出台政策上充分考虑“三农”发展,在安排项目、投入资金时自觉向农村倾斜。“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
进一步完善依靠农村干部群众和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继续完善村企结对的载体,鼓励广大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合作双赢的长效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五大员”的作用,为发展村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各机关单位、企业、高等院校根据自身自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不断创新载体,有效助推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布局、资源利用和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着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继续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进一步完善加强社会管理和党的建设的体制机制。要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形成政府为主导、村集体为主、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有效整合农村党支部、村委员、社管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以及团、妇、老年协会等各类组织,着力构建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组织。积极推广“和谐促进会”、“共建理事会”等融合性社会组织,探索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农村社区工作队伍。
进一步完善科学指导和严格考核的体制机制。建立“市级指导、县为主体、镇村联动”的推进“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导体系,按照分别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着力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提高科学指导水平。建立完善农村工作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考核,新农村建设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当地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标准。实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查督促相结合,完善新农村建设表彰激励机制,将对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县、镇、村和服务指导有力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特别优秀的村书记经考评可以进入镇党委班子,对推进力度小、成效不明显的领导要适时调整。
阿坝州决定从2011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把全州所有的行政村打造成幸福美丽家园,全面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收入和幸福满意度,推动阿坝州农村牧区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为此,阿坝州本级财政2011年专门安排农业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以突出“四改、两建、调结构、强配套、促增收”为主要内容的阿坝州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四改两建调结构强配套促增收”是指:四改:改厨、改厕、改水、改圈;两建:建通村入户路,建新型清洁能源;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调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转移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扩大增收致富门路,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农牧民增收致富本领;强配套:以村级活动中心建设为载体,解决有场地办事情问题,以加强村两委会建设为载体,解决有人办事情问题,以建设村级民主管理长效机制为载体,解决有制度管事情问题;促增收:把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幸福满意度作为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根本目标,确保实施村农牧民年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群众幸福满意度明显提高。
农业“两区”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40万亩市级功能区提升工程,确保完成190万亩、80万吨粮食生产任务。建设1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完善土地(林地)流转中介服务,继续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林木流转。推广农牧结合等多种节能模式,实现农林牧渔各产业间有机衔接的多元循环。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投资50亿元,争取完成55亿元,安排重点水利建设50项。大力推进防洪治涝工程,扎实开展平原骨干排涝体系建设,启动区域性骨干河流整治、农田水利示范镇创建,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建设农村联网公路200公里、港湾式停靠站180个。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以平原绿化为重点,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
以集聚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以深层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卫生改厕、清水河道、农业面源污染和实施生态绿化为重点,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市级全面小康村创建50个以上。启动培育中心村40个。完成拆迁农房2.5万户,新建改建农村住房400万平方米,安置农户4万户。新(改)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75个。
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民生改善。积极推进农民培训转型,继续选拔优秀农民进高校培训。扶持培植一批示范性特色培训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带动力,打造一批农家乐等精品区块。开展国家级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试点,在全省率先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新(扩)建卫生服务站(室)150家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
以增强内生功能为重点,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市级16个贫困乡镇和3个贫困片区等欠发达地区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转型发展之路。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完成异地搬迁1500户,危房改造1500户。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构建农民进城入镇转移平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推荐阅读: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和谐海则滩工作总结08-01
保护美丽河湖 建设美好家园.范文11-26
美丽乡村建设ppp07-06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材料07-29
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表态发言08-05
大高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12-01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8-26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几个突出问题09-28
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07-08
关口镇大庙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材料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