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2024-10-11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精选8篇)

1.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篇一

案例介绍

一名姓钱的高一学生前来咨询说,我在班上学习很刻苦,经常拿第一,如果有时当不了第一。就感觉会被别人说而感到很难受,我该怎么办呢?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少年对别人的关于自己的评价特别在意,如果有人评价不合事实或者不公正就会引起某种愤怒情绪。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一般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因而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偏高,对别人的评价往往吹毛求疵。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肯定自己的优点。好学,有上进心强永远都是对的,值得大家学习的。

2.要看到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可以在一张纸上分别写上自己和竞争对手的优点和不足。对照着找到自己的差距,要看到身体条件的差异,起点高低等种种原因。多给自己一些肯定,从而争取下一次赶上去。

2.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篇二

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在武术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逆反心理,学生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对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也会随之产生,有时甚至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这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者将会产生“情绪传染”,影响到同学、教师的情绪,更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2 高职院校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2.1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2.1.1 与高职院校生的年龄有关

高职院校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随着身体逐渐发育,心理会产生一系列变化,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自尊心增强,有较明显的成人感,渴求独立自主的支配权,喜欢表现自己。但他们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性格,容易感情用事,当自己所想与老师所想不一致、主观愿望与客观要求不相一致时,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1.2 与学生抗挫折力不强有关

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往往调节不好情绪,难以平息心理冲突,使得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抵抗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比如:有些学生平日里已习惯了别人的赞扬,可当遇到做不好的武术动作时,会因怕同学讥笑而心理负担较重,久而久之对武术课产生厌倦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被激化,就容易对教学产生逆反心理。

2.1.3 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有关

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的学生,缺乏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有的甚至视参与锻炼为负担。体育锻炼的内驱动力不足,制约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只愿参加个别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有的比较娇气,怕运动出汗麻烦,怕脏、怕累,干脆不动;有的是“书呆子型”,总觉得运动耽误时间,担心影响学习等。为了逃避辛苦的武术学习,部分学生会以身体不好为由请假等。这实际上是逆反心理的一种隐性表现。

2.2 从家庭与社会因素角度分析

2.2.1 学校和班级中的不正之风。

如果班风不好,或者管理不严,学生对违纪现象不以为然,就会导致有些学生在体育课上对老师的要求不屑一顾,只要不顺己意,动辄进行反抗,受到批评时缺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任意发泄或顶撞,这就易产生逆反思维。

2.2.2 家庭环境、社会不良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有些学生在家庭中不是倍受溺爱就是饱尝棍棒之苦,心理倾斜,对抗情绪强。这类学生要么对错都说不得,明显与别人对着干,要么对什么都不信,嘴上不言语暗里较着劲。

当前多元社会中的反叛文化,以藐视传统和权威为荣,导致鉴别能力低下的学生不分好坏善恶;学生受到不健康的网络游戏、报刊杂志、影视等鼓吹暴力、反叛等不良传媒影响,或者过早地接触社会阴暗面等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助长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当武术课上被老师管教、批评时,对抗、逆反心理就会更加容易激化。

2.3 从教学的角度来分析

2.3.1 教学业务不熟,教学手段单调

部分教师武术教学功底不够扎实、运动技巧不太熟练或理论知识比较狭窄,教学手段不新颖,动作示范不规范,课堂气氛沉闷。这不仅使学生上武术课失去兴趣,影响教学的质量,而且会使学生对课程产生逆反心理。有教师对待动作掌握差、慢的学生,不主动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其改进,反而说其“笨”、“这么简单都不会”,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有教师对待学生的点滴过失喜欢小题大做、任意夸张,或整天挂在嘴边,学生就会觉得教师总是与自己过不去,因而产生抵触情绪。

2.3.2 要求太高,脱离学生的实际

课堂上,有教师没根据全体学生状况设计教学:或运动量安排过大;或练习难度过高;或硬性规定完成的数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感到无法完成,不愿意接受,消极对待,有的干脆采取偷懒的办法应付,而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完成,这便会使学生产生与教师相对立的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2.4 从教学场地、器材状况分析

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陈旧、破损,缺乏及时地保养与修善,或者款式、样式设计过时,不能适合、适应现代武术教学要求,从而使学生在视觉上、心理上感觉不好,运动中容易弄脏衣服,运动伤害时有发生,大大降低学生武术教学的新鲜和愉悦感,使学生对参加武术训练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3 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

3.1 提高自身魅力,树立健康阳光的教师形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针对现代高职院校生对别人存有很强的批判性,对自己所崇拜的对象又模仿心理特别强的特点,武术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平时,都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健康阳光的形象。要不断扩展知识视野,树立敬业精神,让自己具备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优秀品质,具有高超的管理水平,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要打造过硬的业务能力,切实以“好”示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3.2 设定灵活的教学方案,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

我们还可适当简化、调整教材中竞技成分过高的内容,补充对抗性项目的内容和教法。适当引进开设一些时尚健身项目如跆拳道、散手等,这种“直接对抗”的项目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基础教学,又符合学生追求健康时尚的意识,能充分展示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的青春气息,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也就会爱屋及乌,更加爱上武术课。

3.3 关注学生的成长表现,做学生的知心人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武术课中的行为表现及其心理、情绪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调整与矫正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在课余活动时多与学生聊天,特别是对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平时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对自己的关爱。这样,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学生的逆反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4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发现学生逆反心理行为时的处理策略与方法

4.1 发现有逆反行为时,先冷处理

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切不可“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必须制怒。教师要做到宽容与忍让,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冷却学生的情绪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但是,事情发生后,还要有后续措施,包括与学生谈心、帮助学生分析逆反原因和敦促其改正的全过程。

4.2 摒弃“师道尊严”,勇于自我反省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因误会或处理不当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时,应该以诚恳的态度与学生沟通,取得学生的理解或谅解。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我意识已有相当的发展,有的教师有"师道尊严"的想法,自己搞错了却一味责怪学生,这只会毁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更为严重,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而勇于自我反省的教师,则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4.3 对水平较差的学生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其自信心

对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学生自信心的教学因素,在练习中多表扬、少批评,并用带有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4.4 因人制宜调整训练要求

对于水平较差、达标确实困难而“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制定个别化的训练目标,让学生感到目标可以接受,愿意“跳一跳摘桃子”,逐步提高水平,让他们明白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目标还是有可能完成的,而他们通过参与练习的过程获得身体、意志的锻炼和成功的体验则是更为重要的。

5 结论

逆反心理不是学生的固有态度。教师要从学生逆反心理的反映中,及时找到自己工作中的缺陷和弊端,并加以调节和改善,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矫正和疏导,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年龄特征及个体素质、教师、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为预防教学中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应提高自身魅力,关注其成长表现,设定灵活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参与练习,寻求家长配合,构建良好锻炼氛围。发现学生逆反心理和行为时,要采取恰当的处理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逆反心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唐来林.浅析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6(24).

[2]李其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原因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7).

3.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调适方法分析 篇三

【摘要】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认知逐渐丰富,其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而因诸多因素影响,一些学生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从而致使学生出现和教师、家长顶撞、蛮不讲理,甚至是“对着干”的现象,虽然逆反心理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但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很可能让逆反心理发展为变态心理,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初中学生 逆反心理 调适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独立”、“自作主张”,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很容易让教师和家长的额“苦口婆心”成为孩子们的“对抗”的理由,逆反心理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

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进入初中后,学生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教师说的话他们不会不可不扣地去“执行”了,甚至还会出现“顶嘴”、“对着干”的现象,而这些都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表现在习惯逆反上,这种逆反已经泛化,具有固定模式,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在各个方面,这种逆反已经是较严重的逆反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出现他们不愿意或不接受的行为或事件,第一反应就是“不”,如“我不愿意”、“我不想”而却没有具体的理由。这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原因。

二是学生并不是所有方面都逆反,有时只会对某个领域或特别的观点、事物而产生漠视、不关注、对抗的情绪或行为。如有的学生就是不按规定穿校服或不按规定完成家长或教师布置的某些任务,但在其它方面此类学生又表现得较为听话。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家里父母怎么喊都不听,而对教师的话却很顺从,有的学生对爷爷、奶奶的话充耳不闻,而却有很愿意听从同伴的安排。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来自外界的不同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如在教育教学中,当教师表扬某个学生时,另外的一些学生会因此而觉得教师在批评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但相同的话其他学生却不会有类似的感受。过渡到中学阶段,这种表现就较为突出。如不加以调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更为严重的逆反心理,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逆反心理,而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来自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有来自教育方面的不足,更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如此,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导致家长忽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没有给孩子选择和自主的权利,如周末安排孩子去“兴趣班”、“辅导班”,而孩子本身又不愿意,孩子更多时候只是在父母的“强制”下去完成,逆反心理随之而生。一些孩子的父母教育水平地,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一些孩子的父母则忙于工作,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甚至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只会以简单的批评、粗暴的打骂来进行“教育”,孩子幼小的心灵遭遇创伤后,对父母的“教育”也就会害怕,自然会出现逆反心理。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中忽视学生的需要,往往以教师的需要来代替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自主选择权缺失。如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偏恨”,对“优生”是“循循善诱”,对“后进生”则是“横眉相对”,久之,学生对教师也就容易产生敌对心理。

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因素来看,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交往范围扩大,对来自家长或教师的要求,因好奇心的趋势,总想去试试看结果会如何;一些学生对来自父母或教师的劝告、说服会看作是对自己的“管、卡、压”;同时,因学生接触的人和事逐渐趋于成人化,于是,一些学生在社会不良人员或同伴的唆使、诱引下,自然会对父母或教师的劝导而产生排斥。

三、初中学生逆反心理调试途径

首先,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小学高段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真分析高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立足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多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如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采用分层目标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如有的学生喜欢绘画,有的学生喜欢体育,教学中就要多鼓励学生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扬长避短,让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自信,避免逆反心理出现。

其其次,整合家校力量,形成合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当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以单纯地“请家长”方式来教育学生,而要主动和孩子的父母形成互動,利用班级家长群、校讯通、家访等形式和家长相互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告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思考对策。如有的学生在学校较为听话,而在家中却对父母的教育“充耳不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态度,及时引导。

最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模式,树立学生学习自信。传统小学教育教学太注重学生的成绩,评价方法单一,针对这种情况,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评价上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针对学生课堂中的提问而制定加分标准,学生在课堂中能主动提问,则给予加分,并把学生的表现和家长进行沟通,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自信。

在初中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查找归因,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育现状而优化教育环境,尊重学生,发展特长,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8).

[2].王俊芳.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学周刊.2012(07).

4.中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篇四

考试焦虑症

■[个案]“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莉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这时,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

[小贴士]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紧张,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紧张则大多以担心的形态呈现,例如:担心考试时自己有一大堆题目不会写、担心考坏了被父母责骂等。

强迫症

■[个案]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应对]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小贴士]强迫症是一种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减轻内心焦虑的精神疾病,病患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想法,出现不得不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的某些想法、冲动、情绪等,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性别角色模糊

■[个案]明明是个男孩,今年10岁,长得白白净净。由于父亲去世早,他从小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开学一周后,他的一些异常举动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说话嗲声嗲气,经常抱着年轻女教师撒娇。一个月后,他不仅要抱女教师,还经常去抱女同学,有时还会亲女孩子。

[应对]明明这样的表现显然是性别角色模糊,心理专家研究后发现,由于明明从小的社会关系网中几乎都是女性,这使他产生爱跟女孩玩、认为她们同自己一样的想法。为了改变这一性别偏差,可以请他的外公和学校的男教师经常和他谈心、交流、玩耍,同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男同学和他一起做游戏,使他在男性榜样的示范下,肯定自己是个男子汉,并逐渐学会勇敢、坚强。

[小贴士]所谓性别角色模糊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角色认同的错位。一般来说,大约从3岁起,儿童开始逐步形成性别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子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也一样。

恐学症

■[个案]青青今年8岁,刚念一年级,原先是一位十分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近半年来,每天早上上学前,她就千方百计找借口赖在家中不肯走,或是发寒、肚子胀、胃痛,或是昨天晚上没有睡好、吃不消等等。但一到双休日不用上学时,一切异常情绪就都烟消云散。后经医生检查,发现小青青原来是得了恐学症。

[应对]家长、学校和教师的各种压力和教育方式不当,及孩子的胆小、敏感、经不起批评等性格特点都易导致恐学症。家长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的方法迫使其去上学。开始时先让孩子在学校呆一个小时,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逐步延长。

[小贴士]“恐学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学生害怕上学,具有恐惧心理,也称为学校恐怖症。常见的表现是,儿童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上学时感到勉强、不高兴,该上学的时候不去或提出苛刻条件,一旦到校又借故回家,或在上学当日清晨或前一天晚上诉说头痛、头晕、腹痛、呕吐等不适,以上症状在节假日不出现。

体象烦恼

■[个案]小亮今年正读初二,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只是身材瘦长,长相不佳。情窦初开的年纪,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女孩子,没想到表白后,女孩转身就逃,一边逃还一边喊:“难看死了。”“我是不是真的很难看?”小亮不停地问自己,当天回去就照镜子,镜子里的他小眼睛、塌鼻子,他越看自己越难看,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他想“改头换面”,但没办法,于是常常失眠,开始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人多的地方是再也不敢去了,成绩终于一落千丈。

[应对]男孩更多地忧虑自己的身躯不够高大,女孩则担心自己的形体不够优美。进入初中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都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青少年甚至由于容貌或生

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负担,可以说体象烦恼在青少年各种心理烦恼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心理专家建议,告诉这类孩子,体象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诉他们气质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欣赏自己的才华,比如小亮虽然眼睛小,但很有神,虽然长相普通,但身材不错。

[小贴士]体象烦恼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一般出现在青春发育期。此时面对性别差异的突然出现,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对比,一旦出现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会产生体象烦恼。

恋爱受挫

■[个案]瘦高、文弱的小杨从高一开始就对同桌女同学产生了好感,买雪糕总是买两支,有新书主动借给人家,晚上放学还护送同桌回家。学期结束时,小杨便兴奋地提出“发展恋爱关系”,同桌却说他“歪心眼”,并让老师给调了座位。被浇了冷水之后,小杨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产生了强迫性思维:“她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我长得太瘦弱?我对她还不够好?”终日胡思乱想,使他的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恋爱受挫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这时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恋爱受挫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早发觉,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可以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并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伟人的事迹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小贴士]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此时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像恋爱受挫、体象烦恼等属此类。

社交恐怖症

■[个案]“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应对]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小贴士]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学习障碍

■[个案]小丽今年刚刚入学,可是父母却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一次试卷发下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没看见这些题,父母于是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肯做题,于是打了她一顿,但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应对]专家指出,小丽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懒惰的眼睛”,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却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因此,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时,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小贴士]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的现象。研究表明,大约有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包括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

精神分裂症

■[个案]小王自从升入高三后,成绩每况愈下,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几乎很少跟父母说话,也越来越少与朋友联络。一开始王妈妈以为小王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而出现暂时不适应的情况,岂料小王的状况越来越怪异,整日自言自语。某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小王竟然声称看到阎罗王要夺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头马面,于是拿起菜刀想要追杀父母。最后,小王被送入医院急诊,诊断的结果是精神分裂症。

[应对]由于这类疾病常有许多前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父母或老师应提高警觉,一发现征兆,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这类患者的挫折应对能力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时,便可能恶化,不能承担太大的学习任务。应尽量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不要对他们有太高的期望。可以将家中许多压力较小的家事交由病患处理,让病患自觉对家里有贡献,以提升其自信心。

[小贴士]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多发于15岁到20岁。主要症状包括思考、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先兆,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妄想、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

抑郁症

■[个案]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应对]经过心理专家的咨询,发现小张得了抑郁症。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过多的空想和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心情舒畅起来。另外,还可以多与父母及亲近同学谈心交流,向他们倾吐心头的积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来。

5.学生偏激心理个案分析 篇五

四、五年级时曾有几次因各种原因背着书包要回家不想读书了。在未教他之前,本人就对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气大,容易做出格行为。本学期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该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次是将家长给他上交给老师的晚托班费“弄丢 ”了,死活不承认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生日家长未买蛋糕而向任课老师发脾气。平常喜欢说谎,自然地将所有的错误与不对归结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却无错可改。

案例分析:本人认为,学生N 从心理成因来讲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等。

常见的偏激主要有三方面的特性:

1、认识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试想,这样的人谁愿和他打交道?

2、情绪上的冲动性: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

3、行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产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学生N不管从认识,还是从情绪和行为上都与偏激心理的表现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由于学生N 是独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较关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给孩子钱,以此来弥补所谓做父母的责任。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导致学生孤单,生活无目的性,迷恋打游戏机,经常找各种接口向父母要钱。由于父母对他的关心较少,他就将自己的各种不足都归结到父母身上。随着心理迁移,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的将这一切的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学生N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因。

二、个人因素。学生N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由于自己的偏激,导致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这一因素更让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三、他人因素。由于学生N的偏激行为的表现,使其他学生对他退避三舍,同学们认为该生气量特别小,看到别人受表扬就揭短,看到别人挨批评就幸灾乐祸;没有朋友,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所以学生N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的“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辅导策略

1、拉近距离,实施关爱。由于学生N 偏激的言行,使他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较远,也经常受到歧视而自卑,最终表现出自傲和偏执甚至对立情绪,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谈,告诉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师的好学生,你是同学们的好同学,你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事,你

就会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和家长的信任和表扬。于是我经常鼓励他去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使他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同学承认和友爱。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支圆珠笔,让他很感动,从而逐步的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的矫正。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制定目标,让学生N明确自控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已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他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原谅自己,迁就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实施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引导其从偏激中走出来,塑造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师生努力,促使改变。与任课老师沟通,利用一切机会发现学生N的闪光点,对案主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约,减少了他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他获得了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去发现他的优点,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促使改变。

4、沟通家长,健康成长。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关心。平时要求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维及互相关爱等方式正面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的主战场,作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为开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创设条件。

辅导效果:通过将近两个多月的辅导,学生N已经能和父母较好地进行心理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和睦了;能够积极地参与一些活动;对老师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几乎没有了。

个案思考:

1、作为一名教师,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

2、教师要多学知识,除了学好课程的理论知识,做好教学实践工作之外,还要学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艺术常识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合现代教学的老师。

3、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复杂。

4、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如何做好老师,必须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利用学校主阵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教育,培养心智健康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学案例

一、基本情况 :莫XX,女,小学二年级,班级中等生,性格耿直,脾气倔强,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不像女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

二、分析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莫XX的情况看,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不守纪,单纯地从她身上看,有两种情况: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可能是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发生的;起绰号也说明他乐于观察、思考,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人的特征,是个聪明的学生。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呢。从莫XX的情况分析,她的所作所为只是爱出风头、卖弄小聪明,迫切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三、帮助方法 :在帮助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对方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

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帮助其克服缺点。我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同时进行:

(一)热情谈心。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她的思想变化情况,多鼓励,少打击,多表扬,少批评,多关心,少冷淡。其目的是调整心理、平和心态,使她能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及周围的人、事。

首先,我找了几个平时和她接触比较多,比较好的几位同学,进一步了解她在学校、在同学中间的情况,并鼓励同学要积极、热情、诚恳地接近她、帮助她。

其次,与本人谈,通过面对面地坐下谈,了解她的全面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告诉她老师对她的期望是很高的,在老师心目中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谈心过程中,我一直肯定她的优点,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诚恳地指出她的不足,要求她必须改掉给同学、老师取绰号的坏毛病,上课专心,塌实学习,给予明确的努力方向,希望在潜移默化之中实施教育、引导。

再次就是找家长谈。了解其在家表现及家长对她的要求和期望,告知老师的帮教措施,并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沟通,有的放矢地通报其在校表现,同时告知在家情况,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帮教链。

(二)主动帮助。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自我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成绩的好坏,为此我利用业余时间为她补课,教给她更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由于她头脑灵活,经常耍小聪明,学习中最大的弱点,就是不塌实,情绪波动较大,于是我对她注意观察,作好预防工作。凭借她的聪明和努力,相信在学习成绩上一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诚恳激励。学生的成长进步,我认为不在于批评多少,而关键在于激励多少。针对莫XX的特点,一是在她的聪明劲上做文章。我为她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鼓励她赶上去、超过去。二是在她爱表现上想办法。我较多地给她布置工作任务,让她担任班干部,为她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并适时地予以表扬,让她品尝为集体做贡献时,得到老师、同学认可、赞许的快乐。

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始终让学生在心里记下“我行,我能”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这样才能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至成功。同时,要经常使用激励的语言赞美学生。因为在我看来,赞美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对别人的赞美就像荒漠中的甘泉一样让人心灵滋润,受到赞赏的人能激发出一股自信与冲劲而引发出潜力。通过几个星期的帮助,莫XX的成绩真的有了进步。这是发生在我实习期间的一件事情。实习快结束我们要走了。在一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请大家写一封信给自己最喜欢的新老师,莫XX写给了我。她说,“王老师我很喜欢你,如果你能一直留在我们学校做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班就好了。我会记住你的话认真学习的,不给同学取绰号了。你有空一定要来看我们啊!”到我们走的那天下午,莫XX一直送我到校门口,伤心地哭了。经过这件事情我能深深认识到,只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她们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各种渠道、方法,共同努力地做工作,那么她就一定会有较大的转变。爱的旋律

又是一堂语文课,宁宁依旧玩着卷笔机,当其他学生自由朗读时,老师走过去,示意他停下手中的摆弄,拿起书本,宁抬起头看了老师一眼,动作依旧。老师趁其不备,收了他的卷笔机,当老师转身离开时,他又拿起了文具盒上下摇晃,老师再次走到他身边,指指文具盒,又指了指语文书,宁宁将文具盒甩得更响了,老师无奈,拿起了语文书,轻轻地对他说:“不喜欢语文书,就扔了吧。”宁宁连忙扔下文具盒,抢走了语文书,接下来,班中传来了宁宁刺耳地朗读声,这声音可以让其他小朋友停止朗读,忍不住回头看他。于是老师忍无可忍将他拉出了位置。这样的事情一段时间以来曾今在我的课堂上反复出现。肇事者宁宁就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但却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的孩子。课堂上,他我行我素,一旦被老师批评,他便破罐子破摔,和你对着干。他的出现就如一颗定时炸弹,可以搅乱你所有的教学秩序。

心理疏导: 宁宁这样的孩子,其实是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当他被批评时,他用反叛维护着自己易碎的心,想以此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简单的训斥,粗暴的恐吓,对他只能造成更大的伤害。针对他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育方法:

一、以“爱”做桥梁,增进相互的沟通:几次的较量,宁宁总以提防的心理对我,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的教育在他面前只能止步。于是,课堂上,对宁宁,我不再吝啬我的表扬,当他坐神气时,我会说:“请大家像宁一样坐!”当他拿起书本时,我会说:“瞧,宁也要认真朗读了。”当他举手时,我会说:“请把掌声送给宁!”当然,宁也会出现类似玩卷笔机的现象,但在老师的表扬声中,他自己悄悄地把卷笔机藏进了课桌。课后,我们之间谈话的次数多了,但决非我单方面的说教,我和他聊他的爸爸妈妈,听他讲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梦想,听他说自己的烦恼。这样几次下来,宁对我消除了戒备,经常在课后围到我的桌前,帮我拿作业,刻名字。课上他爱听了,爱读了。

二、以“行为规范”为准则,让他明辨是非:尽管宁宁在语文课上表现进步了,但其他课上,他还是重倒覆辙,可见他的表现取决于老师对他的态度,而非真正的转变。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规范,只有自我。我选他做了中午的纪律委员,让他负责检查班中的违规行为,他非常激动,也非常负责,一开始,他把违规同学带到我身边时,我就让他自己负责教育他们,告诉他们错在那里,应该怎么做。一段时间下来,我问他:“当你看到同学们违规时,你心理怎样想的?”他说:“看见了非常难过,非常着急。”“对,其实老师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当看见不认真的孩子时,老师会难过,为他们浪费时间而难过。老师不会真正讨厌一个孩子,只是真诚的希望孩子们都能认真起来,越来越出色!”听了我的话,宁宁很难为情,低下了头什么话也没说。之后去其他任课老师那里了解,宁宁有进步了。

看来,教育,面对千面学生,不变的是老师的爱,在爱的旋律下,孩子才会健康成长。我是一只丑小鸭

叶子是班上的纪律委员,一节心理课后,她跟往常一样递上班级的记分表。我问:“叶子最近快乐吗?听说你的一篇文章在校刊上发表,真棒,继续加油哦!”“还可以啦„„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你?”可能因为感觉到我对她的关心,她支支吾吾地想说点什么。“什么问题?说说看!”

“老师,你觉得我长得漂亮吗?”今天的叶子,头上夹满了五颜六色的发夹,前额的刘海几乎遮住了眼睛。

“老师一直觉得你挺漂亮的,怎么了?”“老师,妈妈让我剪头发,我不想剪,因为那样不好看,我喜欢长长的头发,好看,就像班上的某某同学一样,她长得那么漂亮,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跟她在一起„„”

“老师,你知道吗?从没有人夸过我漂亮,我很难过,为什么我这么难看„„因为不漂亮,有一次班级大合唱比赛,老师把我排在了后面„„还有,同学们都不愿意跟我玩,肯定是因为觉得我不够漂亮„„”她低下了头,眼底闪烁着一点儿泪光。

生活中,有多少人跟自己的外貌过意不去啊,或整容,或东施效颦。而这么小的孩子审美能力善未健全,却要承受外表给她带来的无奈和自卑。也仅仅因为求美心切的,她把自己打扮得失去了本来纯真的颜色。在挫折面前,她也习惯于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外表得不尽人意。体相烦恼给叶子带来自卑,带来了错误的认知,自以为一切不顺与苦恼的根源都在于自己的不漂亮,而自己又没法脱胎换骨,来个七十二变。因此,只能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着,痛苦着、自卑着„„

6.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对策 篇六

摘要:厌学是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也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本文剖析了中学生的主观心理状况,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入手,分析了中学生厌学的客观成因,最后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以及在学习中的种种不良表现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笔者曾经对本校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厌学心理普遍存在。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要想改善职业高中学生的厌学状况,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这种状况采取正确的对策。

一、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看,厌学中学生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1、动力系统不足。

国外的研究表明:非适应性成就动机模型的学生的特征是不能建立合理的、有意义的目标,不能进行持续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同时也不能完成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目标。在学习目的上,厌学中学生有随意性的特点,没有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意志力薄弱。

2、心智活动差。

厌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对基础学科特别是数学、英语有强烈的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常抄袭;理解记忆少,知识缺乏系统性,知识脱节严重。

3、自卑心理明显。

不少厌学中学生还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家布鲁门肖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智力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的Page 1 of 6

进程----记忆的恢复、思维的构成和知觉的形成。”人际敏感、焦虑、强迫、抑郁、偏执这些心理症状在职高学生中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思维的速度和精确度,使得他们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他们便形成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力感和不良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

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还发现,许多厌学中学生的人格特征上常表现为内向、情绪不稳定甚至强精神质型的特征。内向型学生孤独缄默、好幻想、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型学生则显得冲动、难以自制、焦虑、紧张,往往又抑郁、多疑;强精神质型学生以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漠不关心等。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灵活度和平衡度,从而使他们的知觉、记忆、思维的功能受阻,使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人格类型来看,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的厌学学生人格类型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弱型,或接近弱而不灵活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从事紧张的智力活动极其疲惫,常常有注意力弱化和分心现象。在应付困难时,常引起智力活动效率的下降。这些会使得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学习容易陷入涣散状态。

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以这种分析为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剖析出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客观成因。

二、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一)过多的社会诱惑导致中学生厌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复杂的转型期。虽然“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没有主导我们的社会,但是崇尚金钱、物欲横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诱惑力不断增多。

1、金钱有强大的诱惑力。

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面临着就业危机。这种氛围会影响到一些自卑的中学生,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社会竞争力,进而认为读书对他们没有作用,不如早点出来挣钱。急功近利的思想让不少中学生放弃学业早早走进社会。

2、互联网有着强大的诱惑力。

据我们调查报告显示,有百分之八十二的中学生热衷于上网。本来发达的互联网可以提供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便利,但是不少中学生却陷入了它的负面效应。有的学生可以彻夜上网,沉迷于聊天交友,甚至沉迷于黄色不良信息。

3、成人化生活有强大的诱惑力。

中学生早恋现象较为严重。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有百分之四十三的中学生有这种行为。特区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对中学生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人头涌动的酒吧,你可以看到不少中学生在那里疯狂地放纵自己。社会存在太多的诱惑,不断冲击着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灵。中学生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他们思想冲突、忧虑、好奇等情绪的反应,继而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发生。

(二)粗放的家庭管理导致中学生厌学。

据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我校学生的家长有百分之四十八处于低学历水平,甚至还有一部分是文盲。从他们的职业分布看,大多数的家庭收入较低,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不少学生的家庭管理出于放任自流状态。从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来看,不少家长已经对子女表示失望,孩子来上学只是找个安身之地,不违法乱纪就行了;也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低,对孩子要求不高,孩子能念到高中对他们来说已经心满意足;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家长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更谈不上对学生有什么要求。在这种粗放的家庭管理模式下,一些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家长约束,在加上他们不成熟的心智状态,很容易滋生懒惰心理,导致对学习兴趣的丧失。

(三)刻板的学校教育导致中学生厌学。

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好多年,但是在学校,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仍没有认真的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仍没有被很多的教师所掌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少中学生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在应试机制下,造成精神高度紧张,学习上产生难以应付的压力,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在所难免。教材的陈旧和个别老师的教育方法陈旧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厌学。其实,我们的使用教材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一些陈旧的内容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枯燥的内容只能让学生越离越远。有的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年复一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另外,个别老师对基础欠佳的中学生缺乏耐心,常对学生冷眼相看,这对本来就自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三、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不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因此,要克服和矫治学生厌学,使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得以正常、健康的发展。这就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以便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结合学生厌学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学生心理、人格的发展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准确掌握学生心理、人格发展状况。学校可根据师资力量和水平选择其中合适的量表对学生进行普查,以便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心理、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广大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把心理素质教育看成是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环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我表现意识,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我校全体老师已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C证的培训,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3)条件成熟时,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心理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自我,学会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理、人格得以正常发展,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4)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应以厌学学生作为重点。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厌学的具体原因,运用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排除厌学的影响源。学校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应和克服、矫治学生的厌学结合起来。

(二)建构和谐学校教育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建构和谐的教育环境,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对防治学生的厌学心理,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营造情境关怀,克服学生自卑。

教师要积极营造、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宽容的心接纳这些学生,让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教师还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唤醒学生的自我向上意识。

2、提供厌学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在一篇《成功的习惯》演说中指出,很多学生功课不好,其原因在于他们开始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其实,不少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和厌学心理同样的强烈。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越来越消沉,甚至自暴自弃。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特长,经常提供给他们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演唱比赛、体育竞赛、技能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中学生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他们体验感到成功的喜悦。

3、建构灵活的学生评价体系。

考试测验是我们教育传统的评价手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独辟蹊径,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比如加大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摸索总结。我相信是能够找到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评价体系的。

(三)建构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中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转变家长的教育态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的家长应改变粗放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多点关心,少点放任,多点耐心,少点责骂。亲情是个润滑剂,可以拉近家长和厌学学生的心理距离。学校在改变家长观念上要担负起责任,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灌输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些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双方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或放任型的管教方式,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

(四)建构和谐社会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社会是个复杂的群体,存在过多的诱惑因素。要消除这些因素,也是个复杂的过程。这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新闻舆论部门、执法监督部门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例如对营业性舞厅,任何时候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台球室,除法定节假日外,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对网络和书刊及音像制品应开始规模宏大的整查活动,清除那些宣扬色情、恐怖等不健康的东西,并依法严惩制造、传播者。学校也要加强与所在辖区相关部门的联系,净化学校周围环境,尽可能地减少社会诱惑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及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①《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张向葵,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

②《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杨平,《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7期; ③《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王良,《上海教育》1999年10月;

④《中学生心理学》主编:林崇德,王耘,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年11月;

⑤《消除逆反心理培养师生情感》,王春燕、张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4期;

7.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篇七

一、学生体育课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学生因素

受基础教学阶段的印象, 高职学生对体育课的了解太少, 上高职以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都是放羊式的教学, 在学生的心目中体育课就是如此, 进入高职学院以后, 每周只有两学时的体育教学, 再加之体育课正规化, 很大方面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他们也很难掌握对体育课的学习方法和规律, 故自然就产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

2、教师因素

教师是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逆反心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一些教师采取放羊式教学, 上课随意, 没有计划, 敷衍了事, 还有一部分老师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及教学组织方法欠佳或者对学生要求过于严厉,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或是过十严厉地训斥学生, 加上学生处于情绪大起大落时期, 伤害了学生自尊心, 引起学生压抑、反感、对立情绪迅速表现, 易感情用事, 师生关系紧张, 学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也随着而来。

3、器材场地设施的因素

器材场地设施是体育课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及保障。场地器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训练的兴趣, 很多高职院校体育场地设施简陋, 器材缺少, 与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调, 有的院校连最起码的教学所需都无法满足。体育课是一种最直观的条件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给教师带来困难, 而且会使学生感到体育课的枯燥, 时间长了白然从心理就产生逆反感。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处理方法

1、加强课上沟通

主动和学生沟通, 听听他们想上什么内容的体育课。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进行有计划的教学, 对于没能达到要求的少数学生要进行口头上的安慰和鼓励。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平等的谈话, 指出其错误所在 (能让其说出自己的错误所在最好) 。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少批评学生, 多上课。学生有事要让其说明原因, 不要乱发脾气, 甚至惩罚学生, 经常和学生聊天, 多听听他们的想法。

2、活跃课堂气氛

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充分发挥作用, 才能得以体现, 而主体部分能否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要看教师这个主导的导演艺术水平的高低。

3‘优化教学环境

体育场地设施等教学环境的亮化美化, 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基本保证, 在良好的环境中上课, 能使学生增强信心, 提高练习效果。

三、有效预防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措施

1、做好心理指导, 增进师生感情

教师的任务不但为了教学还要育人, 所以体育教师也同样不仅只教学生体育知识, 技术技能, 而且还应成为学生适应生活和学会做人的向导。体育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心理和生活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还应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积极的师长形象, 只有教师威信建立起来了,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情感是维持人际关系最好的纽带, 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关心学生, 热爱学生, 学生自然会尊敬、拥戴老师。师生相互信任, 相互吸引, 教师就更能够在课堂的组织上得心应手, 使之从容地开展教学。另外, 体育教师要给予学生能充分利用整堂课的时间和空间、场地和器材, 有计划地自我表现机会, 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2、针对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思维特点, 巧妙的让这些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往往希望在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学习情景里, 倘若教师制定的学习计划超出其能力太多, 学生就会畏难发愁, 根本无兴趣可言。如果学习目的与其能力相符, 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 学生就会享受到自己通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 这种内心成功喜悦的体验积累就会逐渐动力定型为体验的兴趣。因此, 体育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体育课程的吸引力

(1) 教学方法力求新颖独特

要以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要根据学生好胜和兴奋易转移的特点, 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地教学方法, 富于变化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有强的吸引力, 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体现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 课堂语言力求幽默激励

在课堂上教师要用亲切的教态、幽默、风趣、激励、期待、具有个性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逆反心理行为, 是一个较为长期形成的不良行为, 也是一个带有综合性质的问题, 所以要改变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应该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 特别是体育教师的重视, 从全方位的考虑解决方法, 应该说, 以上的对策也只是我在工作中的部分收获与体会, 并不很全面, 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研究, 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体育课, 喜欢体育锻炼。

摘要: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极为明显, 究其原因, 主要是从好奇心、对立情绪、心理需要三个方面产生。职院校的体育要适应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的需求, 就要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树立健康体育, 娱乐体育的思想理念, 而对高职生来说, 就必须要克服掉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问题, 下面就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学生,体育,逆反心理

参考文献

[1]董贵杰、赵红:《试谈当代青年的逆反心理》,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993 (3) 。

8.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篇八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中学生 心理 教育

如今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话:“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由此可见“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那究竟何为“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定义:“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健康的人除了具有传统概念中的健康体魄外,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值得关注与重视,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鉴于现在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我们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从学生咨询问题来看,所提的问题大致有学习、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学校适应问题及其它问题等五个方面,下面我们就五方面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所占比例最大,达58%,可见学习方面带给学生们的压力是很大的。压力来自多方面:首先,社会上重学历的舆论导向使每位学生重视分数的高低;其次,父母望子成龙,不容许有半点松懈;再次,学生在学校中必须适应高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优胜劣汰”时刻敲击着他们心中的警钟,长此以往,处于这种多方压力下,其对学习成绩的敏感程度,对分数的重视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学习疲劳,厌学症,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

二、家庭关系问题

学生的咨询主要集中在与父母关系紧张,对父母有内疚心理,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问题三个方面。

1.与父母关系紧张。中学生正值“身心剧变”时期,美国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他们的身体发育导致心理逐渐成熟,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象小学生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而父母却又觉得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这期间如果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厌恶的反抗情绪,使矛盾更加尖锐激化。有的学生与父母发生矛盾,顶撞父母后又很后悔;有的学生是拼命压住自己强忍怒气,但又感到很压抑。总的来说,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对学生会产生不良影响。

2.负疚心理。有的学生尽管学习很刻苦,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父母也知道他尽力了,困此,无论他的成绩怎么样,也不责怪他,而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好他的生活,鼓励他。父母越是这样体谅他,他就越内疚。

3.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在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大致上有几点表现,轻者严重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由此失去同伴的同情和支持而孤僻和封闭,有的好怀疑和猜忌,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重者仇视社会,敌对情绪逆反心理严重,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三、人际交往问题

交往问题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一定的人际交往实践才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不断地累积经验,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现在有些中学生缺乏起码的交往能力,如事事以“我”为中心,对人苛求,好嫉妒,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羞怯,不擅与人沟通等等。这些都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学校适应问题

学校适应问题主要发生在初一学生身上,这个问题不算严重,随着年级的升高会自然消退,到初三时可完全消失。

五、其他类问题

从学生咨询的情况看,除了以上四个主要方面外,还有一些其它的问题,如厌恶自己的性别;自控力差,好意气用事;被领养等等。下面仅就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自杀的问题来做简要的评析。

自杀是出于本人意愿用极端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按自杀的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青少年的自杀多属于后者。往往是由于自卑、厌世、空虚、羞辱、悔恨以及畏惧、绝望等原因导致,为排解心理郁结和压力而采取的过激行为。笔者以为要造就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应从“根”治起,培养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和能力。

1.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任务的心理状态。自信心是人自身能力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要培养自信心,就必须消除自卑感,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正确评价自己。二是正确表现自己。三是正确对待失败。

2.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交往与合作,二者具有重合之处,即都是要与他们建立一定的联系。这个能力并非天生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

上一篇:各种类型的文章(适合朗诵)下一篇:商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