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2024-08-16

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精选10篇)

1.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一

三年级语文下册《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朗读、体验的基础上,懂得“勤奋+智慧=成功”。

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出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具学具:

投影、课件

教学措施:

在读中理解文本,在读中感悟道理。

注意问题:

要形象地引导学生当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要懂得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生活的道路才会更宽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子》。同学们基本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新授。

1、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评价字音等)

“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听到这个传闻,淘金的人是怎么做的?(蜂拥而至)什么意思?在生活中你什么时候见过“蜂拥而至”的现象?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只是听说而已,就有这么人来了。可见淘金者的心情怎样?(急切、希望)就用这种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个词。(评价:还不显得急切、充满了希望!)再读一遍能把第一句读好吗?(学生齐读)

他们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然而,结果却是——“一无所获”,说说看,“一无所获”什么意思?课文中那个词语准确、恰当地写出了淘金者的心情?(扫兴)啥意思?(很失望、不高兴)带着这种希望而来——失望而归“的心情我们来齐读第一自然段。

2、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淘金者都扫兴而去了,还有谁与众不同?对,就是彼得。

彼得是一个怎样的人?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词语标画出来。(评价: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哪些词语你看出彼得很勤劳?(不甘心、默默、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整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通过朗读把彼得的勤劳、坚持不懈展现出来?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价:真是一个勤劳的`彼得?大家能学着他的样子读读吗?)

尽管彼得十分勤劳,可结果却是连一丁点儿金子也没有发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传闻不可*)

3、过渡:彼得的希望落空了,看来,他想成为富翁的梦想是不能实现了,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第七自然段)请大家自由的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汇报)梳理: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这里的“真金”是什么意思?他是怎样找到“真金”的?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那就让我们从书中寻找答案吧!

4、请默读3~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图片)瞧,一场大雨之后,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看到这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彼得又是怎样想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第五自然段)自由读。“若有所悟”什么意思?没有醒悟前,彼得是怎样想的?现在醒悟了,他醒悟了什么?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应怎样停顿?

彼得已经不再失望,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与其说是一场大雨使得他留了下来,还不如说是信心和希望使他留了下来呢!

谁来把彼得的这段感悟读一读?(评价:真是一个会思考、善于变通、不钻牛角尖的彼得。)

6、不久以后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花,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美丽的景象吗?

如此美丽娇艳的花儿,彼得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全部精力)

怎样付出的?

(选苗、浇水、施肥、剪枝、除草……)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彼得……)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彼得……)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五年过去,再听听彼得是怎么说的吧!

(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齐读。

你知道“真金”的含义了吗?

其实,彼得找到的真金不仅仅是财富、成功、更是获得财富的方法:只有*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

同时,当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要懂得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你生活的道路才会更宽阔。

7、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话想对自己或大家说吧,选择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指导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肩平)

三、作业。

1、收集励志成功的名言。

2、把故事讲给爸妈听。

2.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二

1.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答,师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做时间顺序或者称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二、读中求悟,学习4—12段。

1、自由读文,小组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了四岁。

B、我知道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亚开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为他长大了,步子

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D、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

(当出现类似答案C的回答时,可让他上台借助埋木匣的图,再画图,并做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已经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现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师质疑:为什么妈妈能按原来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来读一读4—12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1)自由读喜欢的段落,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评一评,提提意见。

(2)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等一会儿起来评一评。

6、引导读12段,/article/你觉得这段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和猜想的一样)可以换个词儿吗?(真的)换成“真的”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无变化。(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儿来表达,看来我们还得注意加强积累,让我们的写作能够信手拈来!)

7、全班有感情地齐读4—12段。

三、借助朗读,理解13段.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老师觉得你们和科利亚一样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聪明的你们能读懂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3.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三

设计

第二时

教学目标:

、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好像披上轻纱”等词语的意思,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2、背诵2-4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感受描写日月潭美景的词句;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三、精读文、请大家默读文,日月潭是个什么样的,留下了什么印象。

2、很美!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形容,你可以选哪个词?

3、(边板书边说)这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板书:风光秀丽)你能具体说说哪里的风光秀丽吗?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日月潭的风光秀丽?

(小组说说)

第一段里的“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名胜古迹。

第三段的第二行“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漾在湖水中。”(师板书:清晨)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板书:中午)

4、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日月潭不同的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读一读,把你喜欢的介绍

给大家。自己读。(生自读文)

(1)谁来,选择你喜欢的介绍一下。

(2)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是啊,第一段太美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展示)

第一段:

a同学们,来看一下第一段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什么?知道日月潭的面积,它的位置还有那里的景色。

b你说得真完整。它的面积怎么样啊?(很大)

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个资料,请大家一起来看。

d同学们,除了感受到了日月潭的面积大,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它的环境很好。

e环境很美,谁能读出这种大和美的感觉来?(指名读这一段)

第三段:

a同学们,你还觉得哪里美呢?

b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这一段非常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老师也觉得它很美,想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展示)(师配乐朗读这一段)

d请大家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e(展示)好像看到了山里点点灯光的一面,好,我们从图中看一下,点点灯光。(指屏幕图片)这就是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若隐若现,你能看得清吗?看不清我们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啊?隐隐约约(教师板书隐隐约约)

f所以我们说,清晨的美是一种隐隐约约的美!那同学们其实,今天的天气就是朦朦胧胧的感觉,今天下起了薄薄的雾,同学们,能不能体会着读一读,谁能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你读得可真美!我们能不能一起来读读?

第四段:

a同学们,你还能感觉哪儿美呢?

b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好,中午时的日月潭很美,自己读一读。(生自读)

刚刚我们找到了清晨时那种隐隐约约的美,你能不能也找一找中午时是一种怎样的美?请大家可以结合着图中来找。很清晰的美(教师板书

清晰)

d他找到了一个词语,中午时给我们的感觉很清晰,那中午时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齐:不是。蒙蒙细雨下起雨时是怎样的感觉啊?朦胧。你真会读书!(教师板书朦胧)

e师展示图片:请大家来看,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什么?我看到了湖中央有一座小岛。这座小岛你观察到了,还有吗?远处有没有?看到了远处山上的房子。远处山上的房子我们看的非常清楚,像这种感觉啊我们叫做很清晰,谁能给大家读出来。(指名读这一段)

f师展示:请大家来观察一下这幅图,你又有什么发现?朦胧。很朦胧的感觉,你能看清远处的景物吗?不能。所以我们就把这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就叫做朦胧,谁能给大家来读一读?(指名读)你读得很美,谁能再声音洪亮地读一读?(指名读)太美了,我们跟着她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4、日月潭的美我们怎么都欣赏不完,也读不够,老师想和大家合作来读,好不好?男生读蓝色部分,女生读红色部分,黑色的部分老师读。(展示)(师生配合读)

第二段:

师:多美的日月潭啊,同学们,你还觉得哪里美,可以来说一说?

生:“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师:你读的可真美,我都感受到了这种美,一起来看,(展示)这就是文的第二部分,同学们,你们能找到日月潭的位置吗?日潭在哪?月潭在哪?日月潭名字的来由?请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小组内交流)

师:他们的位置你知道了吗?老师这里有一些小卡片,找一个同学来贴一贴,其他同学来看一看他贴得对不对。

(生上黑板中贴日潭,月潭和光华岛的位置)

师:同学们,她贴得对不对?(面向刚才那位同学)你能说一下为什么这么贴吗?给大家说说。

生:因为文上是这样写的。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师:文中还写到了光华岛的位置在哪啊?

生:中间

师:哪里中间啊?湖水的中间。

师:是啊,同学们日月潭就是由北边圆圆的日潭和南边弯弯的月潭组成的,所以它才被人们称为日月潭。(展示)

(展示导练稿,学生画的日潭、月潭和光华岛的位置。)

6、谁能找出躲在文段中的比喻句?

(1)对,这是一个比喻句,你真会读书。请大家也说一句带“像”的句子。

(2)你们的比喻真形象。关于日月潭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想听吗?师配乐和图片讲述关于日月潭的故事)同学们,听了这么美的故事,你能不能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我们一起试一试。(生齐读该段)

四、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游览了日月潭,看到了清晨时那种隐隐约约的美,看到了中午和雨天那种清晰和朦胧的美,同学们,我们又一次地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这真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说一下最后一句(展示最后一句)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日月潭很美,但是它仅仅是宝岛台湾的一部分,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实地看一看那里的景色。其实啊,我们的家乡也很美,你能说一说我们家乡有哪些美景吗?

由来:日潭、月潭

9、日月潭

清晨:雾、晨星、灯光

(隐隐约约)

4.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四

课前预习:

1.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2.扫除文字障碍,解决文中生字词。3.重点阅读第二回(“明湖居听书”)。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课程标准:

理解《〈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运用《〈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尝试评析其他文学作品。评价任务:

通过阅读全文,能用作者的观点品析文学作品,提高鉴赏文学的能力和水平。一.导入展示:

1、请两位同学讲一讲《老残游记》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

2、请两位同学讲一讲阅读《老残游记》的感受。

3、老师补充: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作者简介:

刘鹗,原名梦鹏,后改名鄂,字铁云,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后寄籍山阳(今淮安)。出身官僚家庭,其父刘成忠官至布政史,有政声。鄂虽纵览百家,博学多才,从小有大志;但仕途不得意,遂转而留心经世之学,曾从事数学、医学、水利、机械、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还是我国最早收藏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之一。他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在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后因治河有功,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自传体的未竞之作,也是他的传世名作。解放前后国内出版的《老残游记》的版本多达46种,日、英、美、苏等国都有它的译本出版。

二.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讽(fěng)嘲虐(nüè)政陵(líng)嵯峨(cuōé)价(jie)嗤嗤(chī chī)溜(liù)澎湃(péngpaì)孑(jié)熨(yùn)斗千仞(rèn)周匝(zā)譬(pì)喻

2、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1920年3月出版诗集《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步白话诗集。

三.自主学习: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1、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做实地的描画。

2、在课文中,作者从哪些不同的方面阐释自己的观点的?

无论写人写景都要写出个性的差别,写出个别性质;描写要有精细的观察做依据;表现无可见形象的音乐,不能不用具体的事物作譬喻;赞赏白描。

3、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是如何论证的?

(一)、提出问题(1)——擅长描写

(二)、分析问题(2——17)——描写人物 描写景物

(三)、解决问题(18)——学会用活文字表达。

四、合作学习,鉴赏本文

1.在课文的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游记》里一个妓女骂诗的话,有什么作用呢?你同意这个“翠环”的观点吗?

是为了把理论文章写得有趣味,即使是极端的、作者不一定同意的话,也可以引来作为有趣的话题。所以下面接着说,老残的诗歌,“虽不是好诗,却也不是造谣言的。”这就把作者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的观念,引了出来。

2.“地裂北风号,长冰蔽河下。后冰逐前冰,相陵复相亚。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这首诗被作者评价为“不会满人意的”,为什么呢?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不常见的景象:河面的冰一块接着一块,后面的冰挤着前面的,有声有势。但是,对这种不常见的景象,仅仅用如此简单的一首律诗,是无法将其特色表达清楚的。

师:那怎么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让人满意呢?

3.接着就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 明确:作者自己归纳出了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这里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即要写出个性来,写出特点来,不能泛泛之谈。这也是文章的论点之一。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前文那首诗歌和散文对比,一正一反,正反对比,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4.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却不进一步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同样是为了论证课文的中心论点。

5.作者选取了《老残游记》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王小玉唱书——加以分析评价。同学们对照课文,分小组讨论:刘鹗的这段描写好在哪里?胡适在课文中的评价你同意吗?

明确:音乐本来是不能用文字写出的,只能听的,可是刘鹗却把它写得具体。这主要是因为他用了“七八种不同的比喻”,给读者留下“明了的印象”。

6.课文的最后,胡适又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确:说明要写得好,非得下“精细观察”的工夫不可。文章最后一个例子,又回到开头论点上来,强调为文一定要实地观察,而且要精细观察。

五、比较鉴赏,质疑探讨

本课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要写出“个性的差别”。请以此观点,评析“王小玉唱书”与《琵琶行》运用“比喻”的不同特点。

明确:《琵琶行》重在贴切表现乐声的质地,喻体多用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形象。王小玉侧重在表现对唱调的美妙感受,喻体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反应,夸张也恰切。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构成通感,把无形的声音之美变成有形的物象之美,写的酣畅淋漓,一波三折,读来栩栩如生,亲切感人。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想想看,文学写作仅有实地观察就够了吗?

明确:实地观察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有其局限。这个局限就是过分的实地观察,亦步亦趋的追随现实,也可能压抑了想像。而为文并不仅仅是现实的照抄,作者的想像、选择、主观情志的渗透,是文章的生命线。胡适的理论,不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片面的。

七、反思总结:

1、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光彩。“口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你还了解哪些民间艺术呢?

2、《老残游记》是一部经典,阅读经典,光亮人生。课下阅读《老残游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有新的发现?写一篇你对本书的评论。

八.布置作业: 助学上学习测评做完。教学反思:

5.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五

设计说明

生活在现代的三年级学生,关于古桥的认识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对赵州桥的特点、外观、历史地位的学习来充分认识赵州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要关注文本的人文内涵,又要注意归纳和领悟文本的读写方法。这篇课文就是要引领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自学生字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赵州桥的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引放结合,品读感悟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非常有名的桥,它的设计非常独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去看看它到底为什么这么出名?它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请读读课文,先独立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然后小组交流。2.汇报交流学生活动卡设计。

3.课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怎样评价赵州桥的?(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4.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赵州桥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第2、3自然段)

5.学习第2自然段。

师: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特点?(赵州桥非常雄伟)

(1)找一找,这个自然段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把它画出来。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师:这些表示数量的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如果把“雄伟”改成“雄壮”行不行?为什么?试想一下,你站在这样一座桥上心情会怎样?带着这份心情来读读这段话吧!

(2)赵州桥为什么如此坚固?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呢?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3)“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课件出示赵州桥那个年代之前的桥的图片。)预设:

生1:创举就是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生2:因为以前人们修桥都有桥墩,而这座桥却没有桥墩,所以说这是创举。生3:因为赵州桥的四个小桥洞的设计既可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这种设计在当时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所以说是个创举。

(4)你能用“既„„又„„”说句话吗?

(5)合作讨论、总结学法:第2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教师小结:第一句话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写出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6.学习第3自然段。

(1)设疑:第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可不可以换成“这座桥不但美观,而且坚固”呢?为什么?

(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2)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很美。)

(3)找出描写这些雕刻美观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预设: 生1: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4)师:你能找出桥上雕刻了几种图案吗? ①请同学们画一画具体描写龙的句子。②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图画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动作来进行理解。④拓展想象练习:栏板上还有许多龙,姿态各异,还有什么样的呢?教师引导:有的刻着„„有的刻着„„这样会更好。

⑤作者只写了几幅最精美的图案,其他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⑥龙是不是真的在游动啊?

(5)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品味出“龙像活了一样”的感觉。

(6)配乐朗读这段话。

教师小结: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不仅是对这段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7.学习第1自然段。师:这样既坚固又美观的赵州桥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出奇啊!为什么它会世界闻名呢?

(预设:因为它是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建成的。)

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这座桥可能经历过什么?(地震、风暴„„)经历了这么多的天灾,它还是依然保持原貌,这说明什么?(桥十分坚固。)8.学习第4自然段。(1)设疑:课文第1~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理解。

(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的设计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这些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傲的。)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让我们现在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抒发自己心中的自豪之情。

设计意图:课文中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介绍了几种姿态不同的龙。这是一个学生习得语言形式、口语交际的很好契机,课上可以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话,借以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那样: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二、回顾总结,指导学法

过渡:第1自然段写了赵州桥世界闻名,是全文的总起(板书:总起);第2、3自然段分述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板书:分述);第4自然段总结了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板书:总结)。

大家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运用这样的结构。设计意图: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更应该借助文本让学生有所收获。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从而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提高习作能力。

三、复述课文,拓展交流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认为写得好的自然段。2.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3.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不仅是在古代,在现代也有许多杰出的桥梁建筑。

(图片展示现代化桥梁。)

设计意图:在学生观看了图片,学习了课文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目的是让他们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借此来训练表达能力,既能积累好的词句,又能丰富语文底蕴。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赵州桥》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首先,以简驭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扫清字词障碍。字词教学是讲读每一篇课文经常性的任务,同时又最能体现教师驾驭教材的功力。在第一课时中,我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先后出现的生字难词轻松愉快地进行了学习。其次,环环相扣,为突出训练重点巧作安排。我根据《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特点,确定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第2、3自然段。因此,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突出这座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接着理解第3自然段时,又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理解较难的句子,使学生深刻领会赵州桥栏板图案之 精美。

6.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六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学生就能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首先,重视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可以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其次,重视人文关怀,提升对话内涵。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从而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老子以长者、智者的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汲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内涵。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关于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交流,回顾课文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朗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大意有了了解,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完成学生活动卡。(出示学生活动卡)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生活动卡。

3.师:为了进一步了解人物品质,下面让我们共同去品词析句吧!

二、品读析文,感悟品质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读第1自然段,老师提出阅读要求:孔子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他为什么仍要拜师呢?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2)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的意思。

(3)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4)自己再读第1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5)齐读第1自然段。2.学习第2自然段。

导入:请同学们根据阅读要求用心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1)这一自然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结合书上的内容,自己体会词语的意思。

(2)读文、勾画、理解、交流。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和“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几个月后才走到洛阳”进行对比。让学生粗浅地说说这两个句子的不同。师:从曲阜到洛阳路途遥远,行走艰难。在两千多年前,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孔子一步一步走了几个月,这一路上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可以播放风雨雷电声让学生感受孔子拜师路上遇到的恶劣天气,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师生互动:肚子饿了的时候,孔子„„困倦的时候,孔子„„刮风下雨的时候,孔子„„想象到达洛阳后孔子的样子,用文中的一个词形容就是„„(风尘仆仆)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师:如此艰辛,为什么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从中你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分角色朗读对话。

①课件将“迎候”和“等候”词语变红,引导学生区别这组近义词,说说从人物的对话中能体会出孔子和老子具有怎样的品行。然后带着谦虚有礼的语气齐读对话部分。

教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有等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印象?将“等候”和“迎候”互换可以吗?为什么? ②出示“你是——”指名朗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引导,读出“纳闷”的语气。

③课件将“拜访”和“拜见”词语变红,区分“拜访”和“拜见”,说说从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中能感悟到人物怎样的品行。

④再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动作,展开想象,两人合作进行对话表演。3.学习第3自然段。

师:老子是如何传授孔子知识的?孔子又是怎样学习的呢?(1)联系上下文体会“毫无保留”“传授”的意思。

(2)说说通过学习这一自然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3)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重点通过“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体会孔子认真求学的态度;通过“毫无保留地传授”体会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请教”是什么意思?“随时请教”呢?对“毫无保留”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4.学习第4自然段。

师:通过对第2、3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所以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播放人们纪念孔子的视频。)

师:后人很佩服学识渊博的孔子和老子,也敬重他们的品行。那么孔子和老子留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印象呢?你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或启发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孔子和老子是古代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勤学好问,谦虚礼让,诲人不倦,弟子满天下,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佩服。从他们身上,我们懂得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同学们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走进知识的海洋、文化的宝库。5.再读全文,再感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孔子拜老子为师的经过如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走近孔子 1.书上的名言。(1)读一读。(2)背一背。

2.小组交流搜集的名言。

师:谁能背出孔子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学生:如果能将孔子的名言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更了不起了。3.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4.做一做“孔子书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课后积累和学习的欲望,让语文学习更加有趣。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七

生回答,师板书

2、课文中描写伤心的心情用了一个什么词?

课件:垂头丧气    指导  丧的写法。组词语

二、新授

师: 同学们,昨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现在,我们接着体会一下作者和小伙伴放风筝时的快乐心情。

生:打开课本,找放风筝的过程。

指名读放风筝的过程(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搞过树梢了。)

师:孩子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知道的?

课件: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的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师:这里有一个词用的非常好,是哪个词?

理解 翩翩飞舞,

指名读,读出孩子们的快乐和风筝的美。

师:就这段话中,你有问题吗?(如果学生没人举手)你们没有问题,老师可有问题要问你们了。我们快活的喊叫着,我们在喊些什么?村里人是带着怎样的语气和表情说的?

生:想:举手回答。

过渡语:是呀,你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你们这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句吧。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的课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唱歌呀、跳舞呀、玩游戏呀,想想,用一到两句话描述一下你自己的快乐心情。

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孩子们特别喜欢放风筝,请同学们看

课件: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你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我们的理想也就越飞越高,我们的童真也就越飞越高。

师:有一首歌,名叫《三月三》描写的就是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想听吗?播放课件。

师:在大家憧憬着未来、开心、快乐地放风筝时不幸发生了。

课件: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体会到了作者                     心情,是从                    这几个词中体会到的。

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读这段话,读出作者焦急的心情。

师:带着这种焦急的心情我们开始找风筝,风筝找到了没有?

课件:不管风筝找到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了自己的

课件:小练笔:你有没有从高兴一下子到了伤心地这种情况,试着写一写,50字左右。

8.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八

知识技能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评议

二、探究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整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

3、师巡视,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组:

什么是巨人?

说说“当我们领到巨人的身份证,才有资格在时代的舞台上微笑”一句话的意思。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针对以上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师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师评议、点拨

6、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拓展创新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术,学生学生在对比中说一说科学的力量。

2、未来社会将是怎样的?科学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3、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用事实证明“能上银河摘星,可入龙宫寻宝,改天换地的‘盘古’传人,天天把新的神话创造”这句话。

9.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九

第二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2.对照批阅。

3.写字指导。

二、理解过程,品味语言

.学习第一封信。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露西在信里告诉了爸爸哪些事?这些事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找出相关句子画下来!

2.汇报交流。

重点句1“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开门见山的告诉爸爸他们的生活不开心,这样的信,爸爸看到以后会怎样?只能徒增烦恼。

重点句2“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从这句话看出爸爸不在的日子,家里的生活过得很不好。特别是“总是”一词。

学习用“总是”说一句话。

3.指导朗读。

师引读。

生领悟读。

4、学习第二封信。

请自由读文7到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露西在信里告诉了爸爸哪些事?这封信和第一封信的内容一样吗?他表达的是露西怎样的心情?找出相关句子画出来。

.汇报交流。

找出露西第二封信的内容,读一读。

重点句子1“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这句话写出了什么?也写出了什么?

3)重点句子2“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从这句话,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怎么样?

6.这封信里面讲了台灯坏了的事情了吗?是怎么讲的?和前一封信表达的方式一样吗?哪一封信的表达方式更好?为什么?

7.“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妈妈说。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说话的人物在说的话的后面。仔细观察它的标点符号,应该怎样打标点?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些?在文中找找。

8.将露西写的第二封信在上完整的呈现出来,再读一读。

三、对比分析,明白道理。

.对比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第一封信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第二封信表达的又是什么思想?

2.小组讨论:你认为第一封信好些?还是第二封信好些?为什么?

3.明白其中的道理。

4.朗读全文。

四、堂延伸,拓展练习,完成作业。

10.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十

(第二课时)

海潮小学袁海滨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间对话所处的情境。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学会人物间对话的描写。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谈好对话;正确理解“石头书”。

难点:指导学生感悟课文语境色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比赛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本图片。

教学内容: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课的第1—11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什么名字啊?(石头书)看到这个题目——石头书,大家肯定会有疑惑:石头怎么能做书吗?石头书有多重啊?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上有什么内容?石头书有什么作用啊?好的,带着这些疑惑,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来一探究竟。(板书:17 石头书)

二、上课。

(一)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一方面是检查学生

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让学生体会人物对话所处的情境,从中学会对话的描写;另一方面,在朗读分组比赛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协作力和荣誉感。

(二)学生按教师要求,将课文分成三个段落。

教师相机指导分段。板书主要段落大意,学生在此基

础上分段。

①(___—___)引出石头像书。

②(___—___)解释石头像书。

③(___—___)总结。

学生根据提示迅速阅读全文,分段落。

(三)细分解第一部分(1-5)引出石头像书。

第1自然段讲述人物(川川、磊磊、勘探队员即下

文的叔叔)、时间(一天)、地点(山上)、事件(研

究石头)。

指出勘探队员工作的聚精会神,近义词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等。

第2—5自然主要是写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三人之间的对话。

联想,第4自然段的光秃秃为ABB式。此类词有本学期已学过的沉甸甸、黑黝黝。

川川、磊磊提出问题:叔叔在看什么;什么是石头书? 叔叔解答他们的疑惑。

在第5自然段中“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为反问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其改为陈述句。反问句是加强语气,就是肯定、确定石头就是书。(陈述句:这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四)细读第二部分(6-11)解释石头像书。

解释石头书里和我们所拿的书一样,也有文字和图画。第6自然段,川川提出疑问:这书上有字吗?

第7自然段,叔叔指出石头上的文字:雨痕(强调“痕”的拼音)、波痕、矿物。

第8自然段,磊磊提出问题这石头书上有图画吗? 第9自然段,叔叔回答图画就是树叶、贝壳、小鱼等化石。

第10自然段,提出化石能说明的问题。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化石。简单来说化石就是石头,只不过这种石头里面有树、鸟、贝壳等尸体。

第11自然段,化石的所起的作用,可以用来研究地壳变化。

课后小结:相机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表扬两个小孩刨根问底的精神。

课后作业;完成基础训练39页

板书设计:

17石头书

一、(_1_—_5)引出石头像书。

二、(_6__—_11_)解释石头像书。字;画

上一篇:以我的新发明为题的想象作文下一篇:喜迎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小学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