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机械知识点加例题

2024-06-21

简单机械知识点加例题(精选6篇)

1.简单机械知识点加例题 篇一

“眼睛和眼镜例题”知识点分析

例1(2005·扬州)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通过晶状体的调节将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图1是不同位置处的两个物体的成像示意图,由图得出:眼睛看近处的两个物体的成像示意图,由图得出: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人眼若长期观察近处物体,会造成晶状体过度弯曲,当他看远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戴_______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加以矫正。图 1 解析:根据图1中,远近不同的物体经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在视网膜上的情况可知,物体离人越近,眼睛的晶状体凸得越厉害,晶状体的焦距将变小。当人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应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加以矫正。

例2(2005·庐江)视觉的产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眼球内部,各种器官和组织组成了眼球的折光系统,整个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若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眼睛的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2。根据该图,这个人可配戴装有___________镜的眼镜加以矫正。有研究发现人体中锌含量的高低和近视的发生有关(人体中锌含量的高低可以通过测定空腹时血清中的锌含量来确定),若要研究这二者的相关性,请你设计完成下列的研究过程:

(1)将同校同年级的同学按___________分为两组;(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血清中锌含量的高低和近视的相关性。图 2 解析:眼球内部各种器官和组织组成了眼球的折光系统,整个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晶状体。如图2所示,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眼睛折射成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则这个人是远视眼,应配戴装有凸透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在研究“人体中锌含量的高低和近视的发生关系”过程中,应:

(1)将同校同年级的同学按是否近视分为两组;(2)测定两组学生空腹时血清中的含锌量;(3)比较血清中锌含量的高低和近视的相关性。例3(2005·宜昌)某校同学在学习了眼睛和眼镜内容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他们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用薄膜充入水后制成水凸透镜(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有少量水)、光屏等。水凸透镜的厚薄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其装置如图3所示。图3(1)在此实验装置中,___________相当于人眼球中的晶状体,___________相当于人眼球中的视网膜。

(2)请你用此实验装置探究近视眼的成因,要求写出实验过程。

解析:(1)实验装置中水凸透镜相当于人眼球中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人眼球中的视网膜。

(2)按图3所示,将蜡烛、水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保持蜡烛烛焰、水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调节水凸透镜的位置使蜡烛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向水凸透镜中注水,使晶状体变厚,将观察到光屏上所成蜡烛烛焰的像将变得不清晰,将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观察到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2.简单机械知识点加例题 篇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58页例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知道一图能写四道算式,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用8的分与合,来唤醒算的方法

师:请同学有序说出8的分与合,教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复习8的分与合,意在唤醒学生有关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把学生从用一个一个累计数的方法上迁移过来。)

二、新授部分:继续学习“有关8的加减法”

1.基于加减法的意义,建构“一图四式”

第一环节:教学两道加法算式

师:出示教材情境图,请学生说说图的意思。

生:学生在游泳,池内有5个小朋友,池外有3个小朋友。

师:出示“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游泳?”的问题,并请同学列算式。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和板书,突出“条件”和“问题”句。

(教师预设,如果学生直接说出:“一共有8个同学”,教师给予鼓励,并提出列出算式的要求)

师:同样是问“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游泳”,为什么有的同学写出5+3=8,而有的同学写出3+5=8这一不同的算式呢?

生:5+3是先看池内,再看池外;而3+5是先看池外后看池内,结果都是一样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小结):不管是先数池内还是先数池外,都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教师相机配合肢体动作),所以5加3和3加5的和是不变的。

师:5+3=8,这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5和3合成8。

师:利用8的分与合,来计算有关8的加法,是学以致用。可是,如果池内(外)的小朋友看不清或不给你图,一个个数的方法还好用吗?

师:参加游泳的小朋友可以分为在池内的和在池外的,还可以分哪两部分?怎么列算式呢?

生:5个男同学和3个女同学。(从第一环节看,有几个同学把观察的视角放在男女生的数量上)

生:5+3或3+5。

师:把5个男同学和3个女同学合在一起,也可以用两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师:你知道什么样情况下用加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考虑到前面学生已积累了“一图两式”的列式经验,此环节,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继续进行“一图两式”的练习。有利于把教学重难点聚焦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为例8和后续学习“纯文字题”打基础,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写出5+3=8,而有的同学写出3+5=8这一不同的算式呢?”意在让学生体会用加法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本质特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二环节:教学两道减法算式

师:你能看图写两道含8的减法算式吗?

生:8-3=5,8-5=3。

师:分别请同学说说8-3和8-5的意思,并配以肢体动作。突出从两部分中(8),去掉一部分(3或5),就得到另一部分(5或3),要用减法来计算的外部表征。

师:一共有8个同学在游泳,池内有5个小朋友,池外有几个小朋友?用的是哪一个算式?

师:你能用这样的话来说说8-3=5的意思吗?

2.比对、小结,沟通加减法之间关系

教师结合图意,引导学生观察“四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在两组算式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加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3.基于后续学习,渗透代数思想

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两道加法算式的特点,并相机板书:5+3=3+5=8。

师:你还能像这样,写出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吗?并把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1+7=7+1,2+6=6+2,3+5=5+3,并引导学生观察加数变化的特点,渗透变与不变的代数思想。

(设计意图:直接让学生列出含有8的减法算式,一方面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避免学生列出其他减法算式,让学生的关注点更聚焦在算式之间的关系上。让学生结合图意说减法算式各部分意义,在说的过程中,体会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同时在比对中沟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让加减法的意义内化和明朗化。接着让学生观察两个加法算式的特点,并相机板书:5+3=3+5=8,表示出两种算式之间的简单关系,这是数学思想的渗透,让课更有了深度和广度。)

三、巩固运用环节

第一组:

第二组:

(设计意图:第一组练习题意在巩固前两个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看图写算式和发展学生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辨析能力。第二组拓展题意在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和代数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反思】

此节课,重视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说四个算式的意义,在说的过程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依托加减法的意义来建构加减法算式的模型。一方面是为学生解决后面脱离情境图的“纯文字题”积累一定的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让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一、瞻前———激活经验,提升能力

瞻前,要求我们在设计这一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这节课的学习将起到怎样的支撑作用,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怎样实现经验的改造、重组和提升,使之更好地为本节课学习服务。如本节课从知识点来看,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掌握由“一图两式”到“一图四式”列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加减法之间关系,积累一定的数量间的关系。但我们不能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一图四式”上,因为学生之前已学过看图写两道加法(减法)算式,即“一图两式”的认知经验。在激活学生看图分别写两道加法和减法算式的经验之后,对于如何写出算式的结果,要引导学生从“数”与“看”的经验转到运用“合”与“分”的经验上,来进行口算。同时,我们考虑当学生写出两道加法算式之后,再来完成两道减法算式时,学生基本上都是直接根据两道加法算式直接改写出两道减法算式的,不是基于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建构,基于这样考虑,课堂上,我们多次让学生说“四个”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并配以肢体语言,来引领学生经历加减法意义的建构过程,从而实现原有经验的改组和能力的提升。

二、后顾———把握关联,迁移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除了要有往前看的意识,还要有往后顾的眼光,想想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能为后面的哪节课、哪些课、哪类课服务,教学不要太“自私”,要有“顾全大局”的意识,要考虑知识点的发展性和联系性以及知识点与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教师要知道学生缺什么,学生有什么,可以提升学生的什么,要主动发展学生,要有思维方式的形成,讲知识整体的内在联系,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例7后面的例8教学以及后面的练习题,在情境图的下面,均增加了文字叙述内容,意在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进行加减法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为后续解决实际问题积累数量关系分析的能力。在后面的练习题中出现了形如5+5=2+□,9-3=3+□的题目,我们认为,例7教学正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雏形”。因此,课堂上在让学生观察5+3=8和3+5=8两个算式特点时,我们顺势而下,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并让学生尝试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这是培养学生代数思维,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契机和素材。

总之,在教学设计时,如果我们能做到既“瞻前又“顾后”,就能让课堂教学走向深远,学生思维走向深入,教学效能就会“事半功倍”。

摘要:教材情境图仅是为教学提供的素材,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使用教材中的情境图时,教师要有二次“改造”的意识和能力。既要“瞻前”,激活经验,提升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实现经验的改造、重组和提升,使之更好地为本节课的学习服务;又要“顾后”,把握知识间的关联,迁移能力,实现教一课,能为一类课教学服务的目标。讲知识整体的内在联系,比仅讲知识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整体目标,情境图,教学设计,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3-46.

3.简单机械知识点加例题 篇三

教学设计(二)

解读《读<伊索寓言>》

【自读导言】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一部著名的流传千古的书,它有很高的思想性,又有很高有文学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读<伊索寓言>》选自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出版于1941年,据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袁良骏先生说,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书:

《写在人生边上》很可以看作《围城》的前奏曲,没有它,也许就没有《围城》。为什么叫《写在人生边上》?作者这样解释:“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间”。在书中的《一个偏见》一文中,他又说:“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这就是说,第一,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人生”这部大书的理解和体悟,也可以说是对这部大书的丰富和补充;第二,这本书是写在人生边上的“随笔”;第三,这些“随笔”和那些“热恋时的情书”一样,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承认自己所写乃个人的“一偏之见”,并非什么绝对真理,这表现了作者的谦虚。

假如仅仅从标题上看,我们一般会把此文当成读后感或者一篇文艺评论。但是作者却用一篇书评的外衣写出了新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用妙喻般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理性思考,这样,我们阅读的份量就加重了。剥掉妙喻的皮张得其精华,这篇文章是不应当作自读课文来讲的。但正因为阅读它过难,所以也增加了研习的必要。

阅读此文,我们认为重点要解决的以下两个方面:

1.虽然作者说的是读伊索寓言的一些感想,但是绝不能仅仅当作感想来读,而应该看作是对社会现象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的精深论著。作者说的是纠正伊索寓言故事的偏见,其实作者是借纠偏而阐述他的观点,即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钱先生的散文,跟他的小说与文艺论著一样,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深入其中的堂奥罢了,学习钱先生的文章,自然也可起到一定的开阔眼界和提高文学修养的作用。

【自读程序】

要轻易读懂和读透这篇文章,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资参考:

一、故事切入法

《伊索寓言》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本文之作却能想他人之所不想,写他人之所不能及,别出心裁,写出了一番新意。只要将《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与此文所引,两相比较,自然就能读出钱文之高妙来了:

1.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道理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

2.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讲的是“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3.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题作《衔肉的狗》,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的道理。

4. 天文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

5. 乌鸦的故事原题作《穴乌和鸟类》,讲的是“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了”。

6.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

7.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原题作《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

8. 驴子跟狼的故事原题作《驴和狼》,讲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发现钱先生的创见果然不同凡响:一是钱先生对故事思想内核把握得十分精深。文章写了九个故事,除其第六个牛蛙的故事从以上两个版本中不能查证,不知钱先生先前所引的是什么版本外,从其余的8个故事中,可以看到,钱先生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运用了丰富而独到的联想,把平凡的思想写出了新意。二是钱先生语言驾驭能力高超。平淡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一下变得更加生动可爱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他仅用了少量的文字就把故事的大意概括出来了,其中的主旨一点没有减少。没有这两种能力,是写不好这篇文章的。

二、语言破解法

要理解钱先生的文章,我们不能不从他的语言着手。如钱先生的语言干净利落,不加修饰。但并等于大白话,而是言简而意赅,言近而旨远。他特别善于将典雅与高深融贯于平实之中:

钱氏的散集《写在人生边上》则被称为“学者散文”,其文字特色和《围城》诸小说相似,而机锋更为过之。小说没有写景、叙事的成份,作者因此不能意气风发地从头到尾议论。散文则不然,《写》里每篇都是钱氏的“脱口秀”(talk show),从锦心到绣口,把人的愚昧丑陋讽刺得美哉妙哉!“医生虽然治病,同时也希望人害病:配了苦药水,好讨辣价钱。”印象派文学批评对作品的议论,往往离题,只见天花乱坠。“至于‘印象派’呢,我们当然还记得四个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为‘摸象派’”。英国的王尔德如果尚在,且懂得中文,一定大为叹服,而且掷笔不再写印象派评论了。

下面我们以文章的第三段为例,体会其语言的妙处: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解说: 这里的意思是先读书后有了感想。但《伊索寓言》读的人不少,何以钱先生如此?显然没有他成熟的思想不足以成文,这样我们所知道的感想,原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换句话说,钱先生早就有了写作的打算,只是借伊索的故事写将出来罢了。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解说:大可看得,就是值得一看。伊索寓言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书,怎么会不值得一看呢?原来作者想说的是在下面。

“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解说:什么叫读文章的安慰?原来它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反讽语。本来读文章的目的就是有收获,但读伊索寓言不仅是有收获,重要的是,它可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同时可以借此将想要说的内容暗示出来。下文就此展开了叙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解说: 因为是古代的书就能说增进现代文明吗?显然不能,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说,现代人往往自高自大,瞧不起古代的文明。而事实是,古代文明被我们现代文明所玷污了。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解说: 换一个角度说。也为下文作准备。暗示人有瞧不起人的丑恶的一方面。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解说: 可以说这里是第三次强调现代人的自尊与自信,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而在此处的讽刺却更加明显了。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解说: 通过以上的对比,把需要比较的两个方面强调得更加突出。同时将作者真正想说的话作了一个提示。其实并非是《伊索寓言》有什么内容可以纠正,而是作者有话要说。

三、文体解读法

就此文的体例而言,它宜作一篇文学评论或一篇读后感。但是钱先生打破了常规的写法,把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与社会批评并文艺创作诸种文体结合起来了。

先从评论的角度说,此文可以评价《伊索寓言》这部书有些什么内容,写得怎么样,我们有些什么收获,我们怎样去读它,等等。这个角度要求作者站在一个较宏观的位置进行整体的评述,对作者的驾驭能力要求较高。但这种文章又易于流于空洞。而此文打破了评论的界限,用的是一种自说自话般的语言,用的是一种自由抒发的语式。

再从读后感的角度说,它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一滴的感想,也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认识等等。此文就小事而论小事,选材的角度不大。而此文在写感想的同时加入了更多主观认知的因素,因此又不完全是读后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创作有着较多的自由度,形式上大多不受限制。而其主题表现也更加灵活,有的只是自由发挥的潇洒。但是,此文在感性的抒发中,却包含着相当多的理性思考。自然,这篇文章是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衡量的。

【自读点拨】

一、文章的开头三段内容如何理解?

文章的前三段文字初看与主旨无关,实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它通过正反不同的类比把人的丑陋思想充分开拓出来了。

第一段谈的是应当如何客观对待现实和历史的问题。虽然作者举的是人事的例子,但他实际上指出了人们过于自尊,不肯承认他人的劣根性。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因而,更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第二段,作者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很值得我们去吸取和借鉴。但是由于人类的唯我独尊,不肯承认他人的长处,因此常常小看历史,并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忽视历史的价值。

第三段,总体上写的是作者由《伊索寓言》引起的感想。值得注意是作者在此段中隐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一是作者对这部书还是十分肯定的(“大可看得”)。二是,这部书也未免太纯朴了,不足以反映我们今天的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现代文明”其实是一个反语,指的是现代人的奸猾与做作。“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暗示的是我们的见解与经历比起古人来更丰富得多。“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说的是人类的盲目自尊与自爱。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感情,导致了人类的许多丑陋现象。

二、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与价值?

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定为,作者借评价《伊索寓言》,对各种伪善的社会现代进行揭露和批判。例如蝙蝠的故事写的是对那些伪善者的揭露。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能至少有四层意思:一层写促织不知为自己作长远打算;二层写的是蚂蚁落井下石。三层用逆向联系法,写的是对那些“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的诅咒。第四层意思,写的是对某些学无所长,只知拾人牙秽的腐儒的讽刺。类似道理我们很容易从中体会出来。

对于《写在人生边上》的价值所在,袁良骏先生作过这样的评价:

(《写在人生边上》)十篇散文„„每篇有每篇的精采之处,难怪人们至今对它们好评如潮。首先,作者写的虽然是散文,用的却是小说家之笔,是小说和散文的结合。《边上》不仅是小说与散文的结合,也是知识与想象的结合。钱氏知识渊博,其散文在中、西典故的运用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尤其西典运用之娴熟、恰切更为出色。中典的运用频率虽低于西典,但熟练、准确程度却同样可以媲美。《边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有不少独特的人生感悟,这些感悟也许显得怪诞甚至荒谬,但细细品味便觉出它们的妙处了。钱氏的深刻、哲理中,蕴涵着大量尖锐、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这就构成了钱氏散文的又一特点。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对人情的剖析,可以让人不寒而栗。钱钟书不象有些作家那样对人间充满激情,笔下春温和煦,他对人生的关爱和理想通过冷峻、尖刻的讽刺折射出来。以上特点,都是通过钱氏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来的。冷峻、尖刻、富于思辨和哲理,使钱氏散文特别耐人寻味。

把握了这些意思,理解钱氏文章的精神内核就容易了。

三、怎样看待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行文技巧?

从文学评论或读后感的角度讲,此文可以是先讲大道理,然后再结合原文进行论述。这也符合一般论述性文体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先说道理再行论述的这一形式,而在语言使用上却用了类比的方法与比喻的技巧,读来既有一种哲学的深思,又有文学的华彩:

我认为,„„钱先生的类比思维和逆向思维都相当发达,而且学贯中西、博闻强记,对学问对人生都有洞察幽微的独到见解,加上向来都非常重视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因此他的作品甚至学术著作总是妙喻连珠、美不甚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可读性,形成了自己幽默机智、卓而不群的独特风格。假如将比喻艺术从他的作品中抽去,钱钟书将不成为钱钟书。(《羊城晚报》1998/12/24)

如文中普通人年长与年幼的对比。年长女人与年幼女人的类比。古代与现代的类比。在类比当中,我们看清了人类思想的劣根性。而在下文中,在总体上运用类比的情况下,借助逆向思维引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些结论无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此外,据称运用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写作论文,现代中国最杰出者为钱钟书一人。这是我们在阅读此文时所要注意的。

四、如何看待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理解最后的一段话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这段话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下面是我们的解读:

4.简单机械知识点加例题 篇四

一、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

2、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写出数量关系。

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对应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

3、判断单位“1”是否已知。

若单位“1”已知,根据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 算出要求的量

若单位“1”未知,根据 对应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 算出单位“1”的量

典型例题:

1、水果超市运来苹果200kg,运来柑橘的质量是苹果的运来柑橘多少千克?

12、水果超市运来苹果200kg,运来柑橘的质量比苹果少。这家水果超市

54。这家水果超市5运来柑橘多少千克?

3、水果超市运来苹果200kg,运来柑橘的质量比苹果多运来柑橘多少千克?

4、冬季长跑锻炼时,李华每天跑步1800m,刚好是沈明的跑步多少米?

5、冬季长跑锻炼时,李华每天跑步1800m,比沈明每天少跑天跑步多少米?

16、冬季长跑锻炼时,沈明每天跑步2000m,比李华每天多跑。李华每天

91。沈明每109。沈明每天101。这家水果超市4跑步多少米?

二、按比分配应用题的一般类型与解题方法:

1、已知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之间的比,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先根据两个数的比求出一共有几份,然后求出平均每份是多少,再分别乘相应的份数求出这两个数)典型例题:

(1)张叔叔花了340元钱买了一双皮鞋和一件衬衫,买皮鞋和衬衫所花的钱的比是9:8。他买皮鞋和衬衫各花了多少钱?

(2)小君平均每天吃的食物总量是 1200克,主食和副食的比是2:3。小君每天吃的主食和副食分别是多少克?

2、已知两个数的差和这两个数之间的比,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先根据两个数的比求出两个数相差了几份,然后求出平均每份是多少,再分别乘相应的份数求出这两个数)典型例题:

(1)学校图书馆的的故事书比科技书多450本。已知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比是5:3,学校图书馆有科技书和故事书多少本?

(2)果园里梨树与桃树的比是3:5,已知梨树比桃树少204棵。梨树与桃树各有多少棵?

3、已知两个数之间的比和其中一个数,求另外一个数是多少?

(先根据已知的数和这个数的份数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出另外一个数)典型例题:

(1)按药与水的质量比2:7配制了一种药水,已知用了6克的药,那么配制成需要多少水?

5.简单机械知识点加例题 篇五

知识回顾:

1一般地,能明确指出概念含义或特征的句子,称为定义。

(定义必须是严密的,诸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

2.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且必须对某件事情作出“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判断。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注意:错误的命题也是命题)

3.命题的构成:命题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

命题表述的标准形式是:“如果„„那么„„”;或“若„„,则„„”

一般地,“如果(若)„„”是题设部分,“那么(则)„„”是结论部分。4公理与定理

公理与定理都是真命题.

经过人们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公理.(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基本事实)

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并可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证明:

根据题设的条件以及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证明.反证法与举反例证明假命题

反证法的步骤为: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是正确的,然后通过逻辑推理、推出与公理、已证的定理、定义或已知条件相矛盾,说明假设的不成立,从而得出原结论是正确的.若要证明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来说明命题不成立即可.

但所举的反例要简单、明确、有说服力.

【典型例题】:

例3.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请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画线段AB的中垂线。

(2)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3)如果a//b,b//c,那么a//c。

(4)两个角不相等,则它们不是对顶角。

(5)已知一个数能被4整除,这个数一定能被8整除。

(6)同位角相等。

例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伪.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

①若a>b,则

1a1

b

②两个锐角的和是个锐角

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④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

解:①假命题.比如当a=2,b=-3时,就有1

21

3.②假命题.比如30°和80°均为锐角,但30°+80°>90°

③真命题.

④假命题.比如:130°的补角是70°,但70°<130°

(注:举反例说明命题为假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例2.下列各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A.推理过程叫做证明B.定理都是命题

C.命题都是公理D.公理都是命题 解:C

例6.已知:(如图)MN//PQ,AC⊥PQ,BD、AC相交于点E,且DE=2AB.

求证:∠DBC=

3∠ABC.

MDAN

Q

C B

证明:取DE的中点G,连结AG

∵AC⊥PQ MN//PQ(已知)

∴∠CAD=9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G为DE中点 ∴AG=DG=

2(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DE.

∵DE=2AB

∴AG=AB∴∠ABD=∠AGB=2∠ADG=2∠DBC(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与三角形外角定理)

∴∠DBC=

∠ABC

7、反正法

1证明几何量之间的关系

:已知: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EF

2(ABCD)。

求证:AB//CD。

证明:假设AB不平行于CD。如图,连结AC,取AC的中点G,连结EG、FG。∵E、F、G分别是AD、BC、AC的中点,∴GE//CD,GE∵AB不平行于CD,∴GE和GF不共线,GE、GF、EF组成一个三角形。∴GEGFEF① 但GEGF①与②矛盾。

2(ABCD)EF②

CD;GF//AB,GF

12AB。

A

B

∴AB//CD2、证明“唯一性”问题

在几何中需要证明符合某种条件的点、线、面只有一个时,称为“唯一性”问题。

例3:过平面上的点A的直线a,求证:a是唯一的。证明:假设a不是唯一的,则过A至少还有一条直线b,b ∵a、b是相交直线,∴a、b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设和相交于过点A的直线c。∵a,b,∴ac,bc。

这样在平面内,过点A就有两条直线垂直于c,这与定理产生矛盾。所以,a是唯一的。

【练习题】

1.判断下列命题是真还是假命题,简要说明理由.

(1)同一个角的邻补角是对顶角

(2)三条直线a,b,c,若a⊥b,c⊥b,则a//c

(3)若延长线段AB,延长射线CD后它们仍不相交,则这条线段与这条射线互相平行(4)点到直线的距离即是点到直线的垂线段(5)若同旁内角不互补,则这两条直线不平行(6)推论是真命题

(7)是9的倍数的数,它一定也是3的倍数(8)若一个数能被5整除,则它一定也能被10整除(9)只有开方开不尽的式子才是二次根式(10)当m≥0时,解不等式mx≥n,得到解集x

nm

6.如图,已知△ABC中,AD平分∠BAC,AB+BD=AC求证:∠B=2∠C.

BDC

*8.如图,△ABC中,AD平分∠BAC,BE=CE,过点E作GH⊥AD,交AC、以及AD、AB的延长线于H、F、G.

求证:AC=2BG+AB

A

BDHF

GC

1.(1)√(2)√(3)×(4)×(5)√

(6)√(7)√(8)×(9)×(10)×,理由略

6.提示:延长AB到点E,使BE=BD,连结ED,证明△AED△ACD8.提示:过B作BN//AC,证明△AGH为等腰三角形,则BG=BN又证明△BNE△CHE,∴BN=HC=BG

∴AC=AH+HC=AB+BG+HC=AB+2BG

八年级下学期几何动态问题

1.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MN在△ABC的边AB上沿AB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B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与点A重合,点N到达点B时运动终止),过点M、N分别作AB边的垂线,与△ABC的其它边交于P、Q两点,线段MN运动的时间为t秒.

(1)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t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

(2)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的面积为S,运动的时间为t.求四边形MNQP的面积S随运动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2.如图,在Rt△ABC中,A90,AB6,AC8,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点P从点D出发沿DE方向运动,过点P作PQBC于Q,过点Q作QR∥BA交

AC于

R,当点Q与点C重合时,点P停止运动.设BQx,QRy.

B

A M N

(1)求点D到BC的距离DH的长;

(2)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x的(3)是否存在点P,使△PQR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A

C

H Q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BC=16,DC=12,AD=21。动点P从点D出发,沿射线DA的方向以每秒2两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点P,Q分别从点D,C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点P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设△B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Q⊥BD?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D3,DC5,BC10,梯形的高为4.动点M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B

M

C

(1)当MN∥AB时,求t的值;

6.简单机械知识点加例题 篇六

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 特别是欧盟WEEE和Ro HS两项环保指令付诸实施后, 我国制造企业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此外,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以及环境标志等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认证, 也已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基本准入条件。面对国内外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挑战, 降低制造过程的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绿色制造系统工程的应用实施是制造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近十年来, 国内外专家学者就绿色制造和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问题进行过诸多研究。刘飞等国内学者揭示了绿色制造的集成特性[1], 论述了绿色制造的理论体系[2]。张华在绿色制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机械产品物料资源消耗的分析模型[3]。在优化方法方面, 江志刚等提出了工艺参数优化模型的混合基因算法[4]。张琪给出了一种元胞自动机的人工生命优化方法[5]。顾云丽发展了一种结合人工生命系统和粒子群算法的混合算法, 并用Rosenbrock函数加以验证[6]。在基于绿色制造的车间规划和生产调度研究领域, 何彦等提出了车间生产双目标节能规划模型[7]。美国工程院院士Floudas教授利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对工艺调度问题进行求解[8], Janak和他共同提出的响应规划方法对大批量制造车间进行生产调度[9]。同一时期, Gutuwski提出了制造工艺环境载荷的测量方法[10]。Jurisevic和Anselmo则对射流加工[11]和干切削[12]等新工艺进行了研究。

以上研究工作多是围绕产品制造过程或车间生产调度的某一具体问题或单项技术展开, 而对基于系统工程学的绿色制造集成技术缺乏系统的研究。遵循绿色规划和优化运行的原则, 本文针对通用机械的制造车间系统提出了一种综合的绿色制造系统工程方法, 通过求解系统模型的优化变量来控制制造系统的资源环境影响因素, 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集成加以实现。

1 通用机械加工车间及其一般生产流程

以某国有大型火电阀门生产企业的机械加工车间作为研究对象。该车间属通用机械的机制加工车间, 加工装备按生产区域和机群布置。该车间大多数机械产品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为了构建在绿色规划原则下运行的车间系统, 必须全面考虑影响通用机械一般生产过程的资源环境因素, 包括物流强度、材料利用率、贮存和运输、机械加工装备布局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等。在此基础上建立通用机械加工车间及其生产过程的系统模型。

2 面向资源环境属性的车间制造系统优化

通过控制和优化系统参数, 工艺要素、装备以及生产运行调度被应用于通用机械的工艺设计和实物制造, 以此构建满足绿色制造系统工程要求的车间系统模型。目标函数fc、fy、fe分别是能耗、物耗和环境影响指标。约束函数gt、gq、gc、gf分别是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制造成本和产品性能。生产运行参数也可作为约束条件加以考虑。比如技术条件gp、车间规划gl和生产调度gs。该系统模型如式 (1) 所示:

其中X= (x1, x2, �, xn) , i=1, 2, �, n表示系统优化变量, 其作为离散变量描述有关的生产影响因素, 这些因素通常是通用机械生产过程参数, 比如产能、机加工工艺参数、厂房设计参数、机床刀具切削液型号规格等。It, Iq, Ic, If, Ip, Il, Is表示相应约束的性能指标向量, 包括机械性能指标、精度粗糙度、运输距离、物流强度、生产任务以及其他技术限制。

在车间系统模型的数学表达中, 每一个约束尤其是涉及技术和装备限制的约束、物流强度或车间布局、生产调度方式, 都可由一组反映生产过程内在空间、时间关联的函数表达。比如能耗作为目标之一, 由能耗与机床空闲时间、空工步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表达。空工步时间与能耗间的关系可用公式 (2) 表达。

其中, ti

同理, 机床空闲时间可由公式 (3) 表示。

其中, T0≥ (1+k0) Es/Pu

调度函数要求车间中同时工作的机床数量最小, 以使车间系统的总工时最短从而达到节能目的。其数学表达如公式 (4) 所示。

公式 (5) 描述了车间机床的数量约束。

优化求解则是基于遗传算法和元胞自动机的人工生命算法 (GA-CA) , 该算法在求解大规模系统优化问题中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较好的收敛性能。假定人工生命个体是多维向量X, 由一组系统优化变量组成, 并在欧几里得几何空间中构造一个邻域C, 如式 (6) 所示。

其中, D表示种群空间的边界。它可被定义为常数以表示迭代步数或进化代数。xi表示人工生命体在种群空间的当前状态或位置。

元胞自动机的种群空间简化为2D平面, 并被划分网格。GA-CA算法用Moore模型的人工生命进化操作代替了遗传算法中单点染色体交叉的进化规则。GA-CA算法的实质是操作种群空间2D矩阵中的单个染色体。元胞自动机的迭代操作如图2所示, 生的元胞为黑, 赋值1, 死的元胞为白, 赋值0。GA-CA算法的其他计算步骤和遗传算法相同。

3 生产过程仿真和资源环境属性评估

根据系统模型解得的生产运行参数, 可以利用Flexsim进行生产过程仿真, 如图3所示。比较优化前后的生产运行仿真数据, 可以在物流强度和生产节奏方面看到明显的优化效果, 如图4所示。

随后对通用机械生产过程的资源环境属性进行评估, 并根据工艺设计阶段的绿色性指标评估进一步优化工艺要素。为此专门设计一套车间制造系统资源环境属性评估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实现对通用机械产品的绿色工艺设计与生产过程的资源环境属性评估。其系统架构基于B/S和SQL server, 开发环境基于Java+JSP+Struts+Spring+Hib ernate, 技术框架如图5所示。

4 实物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集成

为了在实物制造过程中应用优化的生产运行参数, 通用机械产品的工艺设计和车间生产的各个工艺环节中都应用了不同程度的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绿色制造系统工程的方法要求围绕通用机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去设计和生产, 因此SEGM方法的应用技术路线始终坚持对车间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产技术创新, 如图6所示。

遵循以集成创新为主, 部分技术原始创新的技术路线, 对通用机械产品的工艺设计、毛坯准备、生产制造、焊接热处理、装配测试、成品库存运输等生产环节进行绿色制造系统工程改造, 研究开发了制造企业生产过程资源环境属性综合评价系统、加工设备生产运行过程的能耗监控系统、少无切削液喷雾技术及切削过程监测与评价等集成应用系统, 在工艺、装备、物流等各方面实现了加工车间的节能减排, 为通用机械加工车间的绿色制造系统工程实施提供了关键技术和整体方案。例如少无切削液喷雾技术及切削过程监测与评价技术就被应用于典型零件的CNC加工中。两种少无切削液雾化装置的原型系统如图7所示。

5 案例和效益分析

通过分析某大型国有火电阀门生产企业的主要产品数据库, 其2004—2009年企业生产纲领和生产统计年报显示各类截止阀产品产量最大。在实物生产中, 其物能资源利用率较低, 环境排放影响显著, 是生产模式亟待改善的典型产品。以J61Y-20 DN40截止阀为例, 利用资源环境属性综合评价系统对其阀体零件TA103 B进行绿色工艺评估和工艺要素优化, 如图8所示。作为绿色优化结果, 阀体TA103 B的工艺设计如表1所示。

绿色制造系统工程方法在车间的应用, 使J61Y-20 DN40截止阀的加工工序减少, 制造工艺链缩短。例如TA103 B阀体的加工工艺由9道工序减至7道。截止阀主要零件的毛坯由无孔锻造毛坯改用近净成形预制孔模锻毛坯。加工机床以数控车床、数控镗床等高精度数控装备为主。切削液以极压乳化液为主, 在机加工工艺中广泛使用极压乳化液喷雾冷却方式对加工区域实施冷却和润滑, 以实现少无切削液加工。装配作业中的焊接工艺由原来的手工氩弧焊改进为等离子喷焊工艺, 施焊设备以等离子喷焊机床和窄间隙焊接设备为主。通过对该型截止阀整个生产过程的资源环境数据进行跟踪, 其单件产品生产过程的绿色性技术指标如表2所示。

SEGM方法不仅用于该车间典型产品的生产而且也用于其他通用机械产品的生产, 例如安全阀、闸阀、堵阀、止回阀、调节阀等。根据截止到2009年底的年产量和资源消耗数据, 2004年产量大且稳定, 该年数据作为参照组数据。因达产年生产规模扩大数倍, 表3中的数据以单件产品的平均消耗作为绿色性指标的统计基准。噪音分贝主要是测量车间制造系统的综合噪音。根据达产年车间生产规模和2010年当地工业用资源单价初步估算该企业加工车间实施绿色制造系统工程的直接经济效益如表4所示。其中材料单价以使用量最大的ZG230-450、ZG20Cr Mo V、ZG1Cr18Ni9Ti、12Cr1Mo V等材料的市场最低售价均值作为计算依据。数据显示仅在物能利用方面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449.15万元。

6 结论

基于人工生命优化的绿色制造系统模型及其优化解能够精确描述通用机械制造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大量资源环境因素, 并通过系统仿真和技术集成实现车间制造系统的绿色规划和优化运行。

绿色制造系统工程方法应用于通用机械生产企业, 其车间制造系统的物能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 各类环境排放得到控制, 废弃物处理成本降低,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下降, 企业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绿色制造系统工程方法在企业中的建设实施, 适用于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行模式, 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中具有一定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社会效益显著。

通用机械加工车间的绿色制造系统工程方法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07年本) 鼓励项目“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类第12条“节能、节水、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的内容, 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飞, 张华, 陈晓慧.绿色制造的集成特性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999, 5 (4) :9-13.

[2]刘飞, 曹华军.绿色制造的理论体系框架[J].中国机械工程.2000, 11 (9) :961-964.

[3]张华, 刘飞.制造系统产品物料资源消耗状况的一种分析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0, 36 (3) :27-31.

[4]Jiang Zhi-gang, Zhang Hua.Combination geneticalgorithm based processing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modelfor green manufacturing and its application[J].Dynamics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series A—mathematical Analysis.2006, (13) :1463-1470.

[5]Zhang Qi, Chen Guochu, Yu Jinshou.An optimizationmethod based on artificial life and its application.Journal of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Science Edition) .2008, 34 (2) :273-277.

[6]Gu Yunli, Xu Xi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combined artificiallife system with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07, 28 (24) :5928-5930.

[7]He Yan, Liu Fei, Cao Huajun, et al.A bi-objective model for job-shop scheduling problem to minimize bot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makespan.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 12 (2) :167-171.

[8]Floudas C.A.and X.Lin, 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in Process Scheduling:Modeling,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05, 139:131-162.

[9]Janak S.L., Floudas C.A., Kallrath J.and N.Vormbrock, &quot;Production Scheduling of a Large-Scale Industrial Batch Plant.II.Reactive Scheduling&quot;, Industrial EngineeringChemistry Research, 2006, 45:8253-8269.

[10]Gutuwski, T., J.Dahmus, S.Dalquist.Measuring the Environmental Load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dustrial Ecology (ISLE) ,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tockholm, Sweden.2005.

[11]Jurisevic B, Kralnar D, Junkar M.The versatility of abrasive water-jet machining in the toolmaking industry[J].Strojniski Vestnik-Joumal of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5 (3) :160-171.

上一篇:学习方法是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下一篇:学校中秋节活动总结最新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