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2024-09-09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一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如何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富于活力呢?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和教参,采用了以下方法来学习本单元内容:

在学生学会简单的乘法后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算稍难的算式,让学生试着自主学习,思考计算方法,利用新知的迁移来完成学习。

1、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2、给学生一个跳跃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有效的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多位数乘法的教学让我对计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争取好的教学效果。每一堂课都有成功和不足之处。虽然每节课中我为学生搭建了自由展示、自主合作的平台,但对一些学生的关注时间和空间不够,例如,平时一些发言少的、内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在交流中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有了口算的基础,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是学生自己的成果,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 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提问的艺术, 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诱导语言, 是传授知识的媒介物。课堂提问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教师的发问和学生的回答大约占去了每日课堂教学时间的80%, 可见, 教师的课堂发问是决定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在执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 以优化课堂提问为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提问, 从而较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这节课有提问比较成功的地方, 但也有需进一步优化提问的地方, 下面结合这节课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森林里的动物们想盖一幢房子, 这可离不开大象的帮忙, 大象的本领可大了, 看大象给动物世界运来了盖房子的木头。

师:大家仔细看图, 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3头大象。

师点头, 追问:完整地说一说。老师用手指着对应的图画引导学生说完整。

生接着说:它们每头运了2堆木头。

师:一头大象运了几根木头?

生:20根。

师:20根,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每堆是1、2、3…10 (老师指着学生们一起数数) , 每堆10根, 两堆就是20根。

师:一头运20根, 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 (停顿4秒)

师:怎样列式?

生:3乘20。

师:还可以怎么列?

学生一起说:20×3。师相应地板书, 并问:得数是多少呢?学生在我板书时就立马报出是60, 我追问:算得这么快, 你是怎样算的呢?这样吧,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2×3=6, 再在6的后面加个0。

师追问:为什么这么算?

师再问:谁知道?

生:因为3后面有个0, 先不看, 然后二三得六, 再在6的后面加个0。

师:谁听懂了, 结合图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

生: (老师指着木头引导2就是两……) 2表示两堆木头, 是2个十, 2堆乘3是6堆木头。6堆是6个十。

师代答:也就是2个十乘3是6个十, 6个十就是60。

反思:在片段一的教学中我注意了提问的面, 关注到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发言, 但在理答时我犯了个大错误。当学生说道:2表示两堆木头, 是2个十, 2堆乘3是6堆木头。6堆是6个十。我处理的方式是代答总结算理, 这处理得非常仓促, 使得一些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算理。更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再找几个学生说说想法, 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而不是拿成人的想法去让学生去被动接受。

片段二: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小猴子也觉得大象盖房子可辛苦了, 它们决定摘些桃子给大象吃, 看图。

每只猴子采了14个桃子。猴子的桃子是怎么放的?

生:左筐10个, 右筐4个。

师:那这两只猴子一共采多少个桃?怎样列式?

生1:2×14。 (还可以怎么写算式?)

生2:14 × 2。 (教师板书14×2=)

师:你认为14×2的得数是多少?结合桃子图自己想一想, (停顿5秒) 现在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4+14=28

师:谁还可以再说说。

生:左边是2筐, 每筐十个, 即2个十, 就是20。右边是2个4, 就是8, 合起来就是28。

老师找了几个学生再来说说想法。

接着介绍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在笔算教学中, 老师问: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生:2×4=8, 师引导:也就是图中哪一部分的桃子数?生:图中右边部分。

老师接着问:那第二步呢?

生:第二步算2x10=20, 也就是图中左边部分的桃子数。

反思:在片段二的教学中, 我深入分析教材, 思考例题为什么给这么形象的图来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其实, 例题就是让学生在直观的图中唤醒已有的加法口算经验, 进而在口算的基础上来理解乘法笔算的算理。因此我在安排问题时, 先问:每个猴子的桃子是怎么放的, 然后问:结合图来说说14×2等于多少, 最后在口算的基础上来教学笔算。在理解笔算算理时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到直观的图上来理解每一步算的是桃子图的哪一部分。学生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因此我觉得片段二的问题设计是高效的。

三、案例反思

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科学地利用课堂提问,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有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反之, 不好的课堂提问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深层次的发展。

这次教学, 不同的老师给我评课, 让我收获颇多:

1.教学设计要具体到每个提问和预设的理答

我们在进行教学研讨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 通过集体备课形式讨论并确定下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由不同的教师在基础不相上下的平行班执教, 同科组的教师一起进行观摩、交流, 效果却大相径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老师的课堂提问。虽然教师拿到的教学设计是一样的, 但如果不详细到具体要提问的问题以及针对学生回答的理答, 那么不同教师执教的课堂, 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区别。

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计教师要提问的问题以及针对学生回答的理答。如果提问的问题没有精心设计, 这节课的提问就成了教师漫无目的的问, 从而使得课堂语言不精练。如果理答没有较好地设计, 学生的答案就会被老师控制。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预设的答案有出入, 教师往往会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自己的预设中, 草率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从而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我的这篇教学设计中, 我比较详细地设计了教师提问的问题, 但针对学生回答的理答设计得还不够详细。这是我以后在教学设计中要改进的地方。

2.提问的语言要精练

语言是意见沟通的重要媒介之一, 教师提问时语音是否清晰, 速度缓急是否适度, 均会影响学生的反应。有研究发现, 一堂课中不合格教师的讲话时间占到80%, 而成功教师的讲话时间只占20%。所以, 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精练而有效。

我在教学这节课时为了提高学生发言的面, 设计了一些小问题, 殊不知这样做顾此失彼, 问题多了, 学生发言多了, 表面上很热闹, 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层次却没有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量精练自己的语言, 这也是一名数学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

3.给学生合理的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

心理学研究方面已经提出了可供教师们借鉴的提问的科学规律: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 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即教师提完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第二等待时即给学生以时间, 使他们能完整地做出回答, 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心理学家们经过对比试验, 给教师提问过程增加等待时间3 秒或更多些, 得出的结论是, 稍长的等待时间可以达到优化学生回答质量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注重了给学生第一等待时, 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予了不同时间的第一等待时, 简单一些的问题给1~2秒的思考空间, 难一些的问题给3~5秒的思考时间, 再难一些的问题, 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后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交流。比如在片段二的教学中, 问:14×2等于多少, 看着桃子图自己想一想。 (停顿3秒)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这节课做得不好的地方是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第二等待时, 比如在片段一的教学中当学生结合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算理时, 在他发言时我中间帮他说了好几个字来提醒他该怎么说, 怕他说不完整, 最后我没有再找其他同学说说想法, 而是自己代答完善了这位同学的发言, 这是片段一的关键之处, 我没有处理好, 所以片段一的算例掌握情况不好。

4.提问要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能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他们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 教学效果才能更有效。为了让提问能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提问的问题难易要适当, 而且不同难度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比如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们可以给学困生回答, 来调动他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个难的问题, 我们可以给优秀生, 让其他学生在优秀生的回答中受到启发和掌握相关的方法。

3.《整百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 篇三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0~71页。

设计思想

1.注重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储备,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关注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3.重视教材作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发现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规律,并在比较中发展学生分类、推理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算法多样化思想,优化算法,感悟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探索新知

(1)复习。

师:一起来做口算。

出示:4×2= 40×2=

师:怎么这么快?有什么好方法?(第一条用口诀:二四得八;第二条在8后面添1个0。)

追问第二题为什么要在8的后面添1个0。(40表示4个十,4个十乘2得8个十,8个十就是80。)

小结:在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时,我们可以先想相应的乘法口诀,再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1个0,也就是想得数是多少个十,再写出相应的结果。

说明:该环节在充分尊重原教材的基础上,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4×2”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40×2”入手,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张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并在同化与顺应中形成关于乘法口诀的整体感悟。

(2)新课。

①创设情境:

师:小明和小红在学校刚建成的塑胶跑道上跑步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师:小明说,我要跑3圈;小红说,我要跑2圈;一圈跑道长400米。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小红要跑多少米?小明要跑多少米?他们一共要跑多少米?)

②学习例题:

出示问题1:小红要跑多少米?

列式解答:

师:你会列算式计算吗?

板书:400×2=800(米)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个400米相加得800米,用400+400=800米。)

师:还有其他算法的吗?(先想4×2=8,再在8后面添上2个0得800。)

追问为什么要添上这2个0。(因为400表示4个百,4个百乘2得8个百,8个百就是800。)

③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2:小明要跑多少米?(指名列式解答)

板书:400×3=1200(米)

师:你是怎么算的?(先想4×3=12,再在12后面添上2个0得1200。)

追问为什么要在12后面添2个0。(因为4个百乘3得12个百,12个百就是1200。)

④揭示课题:

第一次比较:

师:这两道算式和以前学的口算题有什么不一样?(都是整百数乘一位数,而以前学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一位数。)

第二次比较:

师:这两题在算法上与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先想相应的乘法口诀,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不同的是添0的个数不一样多。)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先想相应的乘法口诀,再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2个0。也就是先想得数是几个百,再写出相应的结果。

⑸继续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3:小明和小红一共要跑多少米?(指名列式解答)

板书:800+1200=2000(米)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2+3=5,400×5=2000米)

追问:5是什么意思?(小明2圈加上小红3圈就是5圈,5表示小红和小明一共跑的圈数。)

板书:400×5=

师:怎么计算呢?(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提问计算结果和方法,追问为什么这样做。

师:老师觉得奇怪,这里积的末尾出现了几个0?(3 个。)为什么会出现3个0?(因为4×5=20,有1个0,再加上后来添上去的2个,共3个0。)

师:由此,对整百数乘一位数,你觉得有哪些需要提醒提醒大家的?(学生自由回答)

说明:例题教学,创设小朋友跑步的现实场景,鼓励学生独立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以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乘法运算的意义,并为接下来探索口算方法提供必要的支持。自主探索算法环节,留足学生思考时间,精心组织口算方法的交流活动,从不同角度适当提示,唤醒旧知与经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清楚表述口算过程和依据,以保证探索活动的顺利开展,力争提高探索学习的有效性。

2.巩固内化 应用反馈

(1)想想做做第一题:

①出示两组题,指名口算。

2×3= 6×8=

200×3= 6×800=

小结:在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不看整百数末尾的0,想相应的乘法口诀,然后在算出的积的末尾添两个0,比较简便。

②再出示两组题,指名口算。

40×7= 2×50=

400×7= 2×500=

③出示:7×9=

师:按刚才四组题的出题规律,你能猜猜下面的乘法算式可能是什么吗?(70×9=630;7×90=630;700×9=6300;7×900=6300)

× =

师:计算这四道算式都会想什么乘法口诀?

小结:计算这四道算式都可以先想“七九六十三”,但要注意的是,整十数乘一位数要在乘法口诀算得的积的末尾添1个0,整百数乘一位数要在乘法口诀算得的积的末尾添2个0。

(2)想想做做第三题:

让学生快速在书上完成,然后“开火车”说答案。

师:观察第一行,四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追问怎么算。

师:观察第二行,四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追问怎么算。

师:第三行都是些什么算式?说一说“12×2”怎么算。

(3)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6题。

说明:该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蕴含其中的教学因素,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用大大小小的不同情境贯穿全课堂,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计算的需求,以达到预期效果。

3.总结评价 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在以前学过的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整百数乘一位数,同学们想一想,今后我们还可能会碰到什么计算呀?(整千数乘一位数……)真聪明,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今天这样举一反三,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4.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四

成功之处:

依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旧知,探讨算法→迁移类推,发现规律→巩固练习,总结得失。

首先我创设了带学生去游乐场交流图中给我们呈现的数学信息,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说说怎样列式解决你提出的问题。观察不会计算的算式,进而引入新课。让学生计算买票一共需要多少钱?对于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孩子们特别感兴趣,欣然参与新知学习。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激发其探索的欲望。

接着,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也各不相同。我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的内容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思考、交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掌握10乘几的口算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模仿类推出几十乘几的口算方法。然后我呈现了两组有规律的乘法算式,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简便算法。第二组发现规律主要是要学生在计算时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搞清楚积的末尾到底有几个0。

最后,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先再次回到游乐场去边玩边算,后再拓展延伸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设计,体现了练习的坡度,把握了练习的难度,使得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达成目标。

不足之处:

5.《多位数乘一位数》听课反思 篇五

首先,在导入环节里,教师设计了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其中有两个学生计算情况如下:

生1:300×6=1860

生2:39×7=213

师:仔细看看,谁再来算算?

生3:39×7=273,七九六十三,个位上3,十位上进6,三七二十一,加上进上领导6就是27,十位是7,百位是2.

【评析:这个环节中学生的错误看上去是偶然的,但实际上是学生经常错误的地方,这个错误学生纠正的时候,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改正,而且要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这里应该是一个因数十位上的`3乘7,是210,再加上60是270,所以十位上是7,百位上是2。】

其次,教师把例3修改,设计了一个例题。一辆平板车一次可以拉沙492千克,6次可以拉多少?

师:你们看看发现了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次可以拉492千克。

生2:问题是6次可以拉多少?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3::492×6=

师:怎么计算呢?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一下,请一个同学上来一下。

生4:492

×6

952

师:这样的计算对吗?

生齐:不对。

因数百位上的4乘6,和进上位的5,合起来就29.

师:4×6+5=29,满两个千,百位上写9,千位上写2.

6.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六

一、探究相同加数连加竖式的计算方法,初步感受加法与乘法的联系。

1.教师板书连加竖式:

先请学生同位之间相互说说应该怎样计算?再指名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预设:生1:个位3加3的6,6加3得9;十位2加2的4,4加2得6。

生2:个位3+3+3等于9,十位2+2+2等于6,得数是69。

生3:用乘法,个位上三三得九,十位上二三得六,得数是69。

教师引导:谁注意听了,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小结:要先算个位上3个3相加是多少,再算十位上3个2相加是多少。

【设计意图】虽然加法竖式的计算师旧知,但是真正计算三个数以及多个数连加竖式,这还是第一次,三个相同的数连加竖式,更是没有接触过。通过计算这个竖式,达到两个目标:1.使学生体会计算相同加数连加应该用乘法,用乘法更简便;2.通过教师引导初步建立多位数相同加数连加计算的模型,即先算个位几个几相加是多少,再算十位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2.教师板书连加竖式:

请学生同位之间相互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指名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教师重点提问:十位上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小结:计算时要先算个位4个8是多少,再算十位上4个1是多少,不要忘了加上进位数。

【设计意图】与前面的侧重点不同,这道连加题也有两个目标:1.巩固前面初步建立起来的计算模型,再次体会先算个位几个几相加,再算十位几个几相加;2. 学生在这之前所做的加法题只局限于两数相加,他们的进位基础是满十进1。

这是第一次出现进位数是“2”的情况,在计算乘法之前,让学生提前感知。

3.教师出示折叠纸条:

教师:看到这个算式什么感觉?(太长了)这是几个12相加?想个办法把这个竖式变短?学生说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算式比连加竖式简短了,将前面两个连加竖式也改写成乘法竖式,教师将乘法竖式板书在连加竖式旁边: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很用心,起到了“承上”“启下”两个作用:1.由连加竖式自然的引出乘法竖式,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感受乘法的简便。2. 由连加竖式引出了乘法竖式。自然巧妙,不漏痕迹。教学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自主探究算法。

教师引导:23×3表示什么?想象一下3个23相加是什么样子?(教师指黑板上3个23相加的连加竖式)

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请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大家是否都是这样算的。

(2)探究算理。

教师提问: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用3乘个位上的3,还要用3乘十位上的2?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手中有3个23连加的竖式的练习纸,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做加法和做乘法有什么联系?

算3乘3的时候就是加法中的哪一步?

算3乘2的时候就是加法中的哪一步?

请学生自己动手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

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标注箭头,在加法算式中圈一圈。

教师小结:看来乘法和加法有着密切大的联系。我们做这道乘法题的时候可以把它展开,想象它的加法竖式的样子,通过加法的计算步骤找到算乘法的方法。

(3)模拟练习

先引导生想象与乘法对应的加法竖式是什么样子,再请学生独立计算,最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请学生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乘法的每一步计算加法中的哪一步。

【设计意图】本课采用了“连加竖式与乘法结合”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实现算理和算法的结合。有这样几方面的考虑:1.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就是表内乘法和加法,借助连加竖式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与笔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竖式算理是相通的,都是分别求每一位上几个几是多少,再相加。学生可以将加法的算法迁移到乘法中。3.学生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出现错误最多的就是忘记用一位数去乘十位、百位上的数。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学生认知基础决定的,因为学生之前计算加减法竖式时只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相加减。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从连加竖式入手,让学生体会要把个位上的数加起来,还要把十位上的数加起来,还要把百位上的数加起来……然后把这种经验迁移到笔算乘法的计算中,就体现为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在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时,加强乘法与连加竖式的联系,让学生寻找乘法计算过程的每一步对应加法中的哪一步,代替了通常所用的小棒或点子图,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2.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

教师引导:18×4表示什么?想象一下4个18相加是什么样子?(教师指黑板上4个18相加的连加竖式)

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2)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忘记加进位数),先展示第二种情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计算中出现进位数要加上加进位数。

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没有用4乘十位的1,直接用十位的1加进位3),组织学生讨论,强调还要计算十位上的4个1是多少。

如果没有出现错误情况,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计算过程。

教师提问:①十位上是怎样计算的?4乘1算的是加法中的什么?

请学生先自己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再请学生在黑板的算式上圈一圈。

②十位上的“7”怎么得来的?突出进位的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③如果是5乘8,要向十位进几?7乘8呢?8乘8呢?

教师:看来在计算乘法的时候会出现进位数是2、3、4等比1大的数,满几十就像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1.巩固刚刚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2.稍加变化,变式成进位乘法,挑战学生的思维。3.因为学生在这之前所做的加法题只局限于两数相加,他们的进位基础是满十进1。所以在处理到这个题的进位时,要让学生明确乘法中的进位不仅仅是1了,两数相乘会出现满20、30……的情况,让学生深刻的明确个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了。

3.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2)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先展示第二种情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这道题不但个位満十要向十位进一,而且十位也満十了,还要向百位进一,不能忘记加进位数。如果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在此基础上再稍加变化,变式为乘法连续进位,难度又进一步,始终调动着学生的思维的兴奋度。

三、有效练习

1.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任意选一道题和同位相互说说计算。

教师重点提问第3道小题,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强调还要用一位数去乘百位上的数。并且拓展提问:如果千位上还有数呢?万位有数呢?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想一想,在计算这些题的时候我们都是怎样计算的?

2.纠错练习

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错误原因,全班交流,共同订正。

第1小题教师重点强调不要忘记还要用2去乘十位上的数;第2小题重点强调要加上进位数;第3小题重点强调一位数与多位数相乘不是相加。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中出现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并通过提问拓展至更多数位,帮助学生能够完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用一位数去成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纠错练习中重点强调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对后面独立做题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四、全课总结

教师结合例题总结: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把得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流程是什么下一篇:义务教育法法治课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