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

2024-11-01

遵义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精选8篇)

1.遵义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一

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辣椒是世界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它适应性广、营养成分丰富和产业链长而受到世界各地的高度重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不断上升,加工产品也向多样化发展。全世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种植辣椒,我国辣椒的种植面积约为2000万亩,鲜椒产量近2800万吨左右,实现产值270多亿元,同时每年还以9%速度逐年增长,种植面积分布在全国28个省份,形成了以贵州、湖南、江西、云南、四川、陕西、河北、河南、吉林等16个省区的重点辣椒产区和以贵州虾子镇、云南稼依镇、河北鸡泽、山东武城、吉林洮南等为代表的区域性辣椒集散地。辣椒产品的出口也在不断增长,韩国、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等已经成为我国辣椒的常年进口国,仅墨西哥辣椒就有三分之一是从中国进口,日本进口辣椒90%来自中国。全国产生了一批有名的企业和区域品牌产品,例如:河北晨光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红安种业、吉林洮南金塔集团和爱迪尔公司、山东武城的中韩合资天然色素项目与湖南郴州的美港合资辣椒项目等。这些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的成长,冲击了辣椒传统生产与分散经营方式,正在改变着我国辣椒产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促进了辣椒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辣椒的各种加工产品、综合利用型产品已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份额比例也越来越高。辣椒的鲜食比例逐年减少,工业加工比例日益增大,而且发展迅速。全球对辣椒的重视和需求充分说明,辣椒产业是一项前景可观的大产业,特别是对于适宜辣椒大面积种植的国家和地区,它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辣椒产业化的形成,不仅对农村就业的增加有重大意义,而且给农业深加工领域创造着广阔的天地,机械、化工、建筑、医药等几十个行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一、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望都是全国三个著名的辣椒之都之一,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产值近亿元,广泛分布于县域农田。近年来,望都县各地积极实施辣椒开发战略,以辣椒酱、辣椒粉、辣椒素加工业为龙头的辣椒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辣椒产业已成为部分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之

一。过去,由于在辣椒深加工方面未能形成大的龙头企业,全县辣椒产业的商品率只有左右,近年来,该县将辣椒产业作为农业重点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并引导辣椒产业从原料型、食用型向着加工型的产业发展轨道迈进。目前,该县已有家辣椒系列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开发辣椒系列产品。其中河北晨光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的加工企业,投资规模达多万元,拥有年消耗万亩干椒的年产量,是我国目前辣椒素加工能力最大的生产厂家之一,在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加工能力上也拥有相当的实力。该公司的成立,进一步扩大了辣椒的原料需求,促进了辣椒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了辣椒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

在辣椒销售上,由于辣椒产品的深度开发不够,多年来一直以出口辣椒干、辣椒油等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为主,对辣椒的商品性要求没有严格的标准,没有完善的检验检疫体系,部分企业在原料收购中也仅限于看样收购,对内含物标准没有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利用我们出口的辣椒原料,采用先进技术去除杂质和异味,制成辣椒红色素等深加工产品返销我国。总体上我省辣椒产业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加工营销网络。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使辣椒高产高效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二、望都辣椒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不足,缺乏科技支撑

由于饮食习惯及传统农业的观念,中国对辣椒生产的重视一直不够,投入少。云南省也存在这一现象,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投入不足,缺乏技术、人才储备,专门从事辣椒研究的科技队伍力量薄弱,政府支持辣椒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少、力度小,导致生产上缺乏高产、优质、抗性强的自主选育的新品种,一些地区长期依靠传统的老品种,一些地区

依靠进口国外或省外的新品种的局面,缺乏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二是企业投入不足,辣椒加工品种较为单一,规模较小,对原料的要求不严,导致企业忽视了原料基地建设,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以及种植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2.产业发展起伏波动大

辣椒种植大部分销售主体是农民,不了解现代营销知识和国内外市场行情、动态,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差,盲目生产经营,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信息不灵,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户、中介组织(服务组织)十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有了明显增强,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了合同收购和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但是,企业和椒农的联系还是以合同契约型为主,缺乏紧密的联系,企业和农户双方的利益缺乏制度保障,二者的利益分配关系还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还不能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守约履约上,诚信度差,不是农户不愿将商品椒交给企业,就是企业在收购商品椒时压级压价。难以实现辣椒的小生产与流通大市场相接,产业发展跌宕起伏,面积小时,货源紧俏,哄抬物价,掺杂使假;面积大时,产品滞销,价格低廉,辣贱伤农,挫伤农民种植辣椒积极性。

3.种植技术及实用技术落后

在种植业上,辣椒多分布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多为一家一户操作,辣椒种植技术水平不高,病虫危害严重。科技部门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以及推广应用的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多数地区种植多以常规种为主,优良品种少,品种退化严重,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弱,科技在辣椒产业化经营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严重制约了辣椒产业的发展。

4.辣椒生产和市场的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云南省辣椒的科研推广工作一直只重视高产、抗病的品种,辣椒加工专用品种的研究和生产刚刚起步,辣椒的专业化生产进展缓慢,加工原料生产形不成规模,过度分散的小农经营无法生产质量稳定的辣椒原料。造成品种选育同加工需求相脱节;辣椒加工业的发展缺少专用的优质原料,形成了品种与目前市场脱节,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的局面,严重阻碍辣椒产业进一步发展。

5.辣椒产业化程度低

所谓辣椒产业化,它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密切衔接、紧密配合的综合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指一个辣椒加工业或单纯的辣椒种植业。它主要包含:新品种选育(包括加工专用型品种的选育),良种繁育和生产体系,优质原料生产体系(包括种植密度、种植方式、科学施肥、科学浇水、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及贮藏—加工—市场销售等,是一个庞大、严密、多学科协同配合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地区在发展辣椒产业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可以说是从原料生产到销售都尚未形成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由于科学技术普及到位程度等因素制约,各地的种植方式都比较传统落后,辣椒产量变化大, 稳产没有保障。在辣椒原料生产上还没有严格的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以及无公害生产技术执行标准来指导生产,致使当地辣椒发展的目的还不明确,盲目性较大。

三、发展对策

1.提高认识,把辣椒产业发展成为云南的新兴大产业

首先,辣椒在云南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面积大、分布广,具有做大产业的基础;其次,云南拥有丰富的、独特的辣椒资源,如丘北辣椒、小米辣、大米辣、皱皮辣、涮辣、铁角辣等;第三,辣椒产业链长,加工产品种类多,加工增值效益明显;第四,市场前景好,无论国内或国外,市场对辣椒产品的需求都非常大,有些产品目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做大云南辣椒产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从产业政策上把辣椒作为重要的主要经济作物,从育种、技术储备、种子生产、加工原料生产、加工企业、营销全过程进行产业设计与支持。同时政府还应加强辣椒生产、加工等方面的信息网络的建设,为种植农户及加工企业服务。从培植新产业的角度,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共同加大对辣椒产业的投入力度。首先,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争取国家的扶持,各级政府也应增加投入改善辣椒种植区的交通条件、水利设施、市场网络等外部环境条件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产业的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营造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和吸引社会的企业、公司及资金投入参与产业开发,在已形成加工能力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辣椒加工制品的质量,坚持以质量兴业,名牌兴企之路;引导现有加工企业改造和升级原有的设备及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适销对路的产品,如发展辣椒素、辣椒红色素等深加工产品。第三,组织广大农民投入人力、物力参与开发,最终形成国家扶持和引导,企业、公司、农民为投入主体和开发主体的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3.重视科研推广,提高生产水平

一是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以传统育种方法为主,分子标记辅助、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手段为辅,在继续以优质高产为育种目标前提下,重点解决抗旱、耐病毒病、病疫等问题,同时,利用云南丰富的品种资源,研究开发培育专用品种,如集中收获、高色素、高辣素等专用品种;二是加强连作障碍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土壤结构,不同的气候条件,对辣椒病菌与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同时推广深耕土地,轮作倒茬、使用微肥、重施有机肥、麦辣玉梯阶套种等技术措施,减轻连作障碍;三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采用建立示范样板,促进增产增收;四是引进国外智力,重点引进发达国家有关辣椒的标准化生产、加工产品标准、化工产品加工、产品和卫生检测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促进辣椒产业与国际发展同步;五是实现辣椒的标准化生产,以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两组织标准化为依据,结合国际动植物卫生检疫(SPS)、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原则,制定出辣椒干(酱、粉)生产的产品标准及其质量和健康标准,并付诸实施,加强管理;六是规范良种繁育程序,加大优质辣椒品种的生产,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健全良种质量控制体系和监测机构,按生产企业的要求,科研部门负责良种的繁育和生产,技术方案的制定,提高种子质量。

4.合理布局,加大辣椒商品基地建设

辣椒商品基地是辣椒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抓好商品椒基地建设,要把基地建设与企业培育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参加商品椒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联合发展稳固的辣椒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商品椒基地向最适宜区集中,由兼业向专业化转变,发展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县,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建成规模适度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椒生产基地。

5.适应市场需要,积极发展专用型辣椒生产

当前,云南省生产辣椒不注意用途,种植与加工脱节,专用化和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云南省辣椒生产的形势,在作物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专用型辣椒生产。专用型辣椒生产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开发为动力,重点应抓好以下三点:

(1)品种专用化 在辣椒的育种目标上要转向专用型育种,为生产上提供优质专用品种,解决当前生产上专用品种少的问题;种植上要改变过去不分品种不讲究用途的做法,立足于专用化生产,不断扩大色素椒、辣素椒和出口型专用品种的面积。

(2)种植区域化 辣椒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才能便于集中技术指导与服务,就近收购与加工,适应产业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要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合理规划各种

专用辣椒种植区域。

(3)技术标准化 辣椒市场对商品椒的外观和内在品质都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在选定品种后应加强栽培技术推广,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提高辣椒的产量、质量和商品率。

6.大力开拓辣椒市场

建设和拓展辣椒市场是辣椒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要抓好辣椒市场体系建设,必须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放开政策,通过引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吸引企业、个人和外资等参与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交通便捷的地区建设2-3家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努力形成以大型辣椒批发市场为核心,以中小型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产销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零售市场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场体系。其次,创造条件引导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建立省外、国外营销网络,开拓各类辣椒市场。另外,建议大力扶持发展农村辣椒流通合作组织,大力支持农民个体或合伙创办辣椒营销公司,逐渐形成以企业、集体、个体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政府搞好服务的流通格局。

7.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辣椒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因此,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契机,以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大力发展辣椒市场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起网络完善、功能互补的辣椒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辣椒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加强辣椒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自我服务。该合作组织(协会)应该是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自我服务组织,具有适应性强、带动面广等特点,在衔接农产与市场、联结企业与农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另外,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经济技术职能部门的作用,为辣椒产业化经营搞好信息、指导服务,建立信息网络,既为指导辣椒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又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市场、价格、技术信息,引导企业和农产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改变过去市场信息不灵、行情不清、盲目生产的状况,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辣椒订单生产、合同生产,克服以往辣椒生产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注重营销人员培养,造就一支懂得现代营销知识,掌握内外贸易运行规则和管理手段,勇于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人才队伍。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顺应市场发

展的需要,实现产业化。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制订协会章程,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对行业的监管、指导和约束,进行行业自律,严肃查处恶意竞争和欺诈客商、掺杂使假者,改善销售环境。建立信息咨询系统,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发挥好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我省辣椒加工销售的促进作用。

8.加强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市场上对辣椒产品的需求逐渐向多样化和特需化转变。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小品种、稀有品种的需求量增加。这就要求选育出一大批多样化、具有独特风味和丰富营养价值的特种辣椒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云南因其复杂多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分布有大量的辣椒种质资源,是我国辣椒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如丘北辣椒具个小、形体均匀、色泽鲜艳、油脂和维生素含量高、辣香味浓等特点,且富含蛋白质、糖分、维生素与氨基酸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被公认为是世间最好的食用辣椒;小米辣抗性好、辣味浓、维生素含量高,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好的泡椒品种;还有辣味不强,果皮软薄,品质风味极佳的皱皮辣;辣味很强(辣椒素含量高达3.54%)不能直接食用的涮辣;抗湿热、抗病能力强、座果多的大米辣及耐寒力较强的厚皮铁角辣等。如何利用好我们的资源优势和地域气候条件优势,加强地方品种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培育出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辣椒品种,创建云南辣椒品牌,对促进我省辣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遵义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二

1 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1.1 饲草资源

遵义市草原总面积50.92万hm2, 可利用面积27.01万hm2, 累计种草保留面积4.87万hm2, 其中人工种草3.26万hm2, 改良草场1.61万hm2, 总产草量27.06万t。“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草地建设资金1.5亿元, 建设多年生草地2.55万hm2, 一年生草地9.09万hm2, 生产优质牧草1 000万t以上, 青贮饲草料420.5万t, 氨化 (微贮) 处理秸秆34.6万t, 可配套养畜650万个羊单位。

1.2 生产发展水平及规模化程度

近年来, 我市肉羊存出栏量、羊肉产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2010年我市肉羊存出栏量分别为87.03、61.12万只, 到2012年达分别到103.91、78.88万只, 分别增加16.88、17.76万只,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21%、13.7%,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我市肉羊饲养规模出栏30只以上规模场共出栏14.7万只, 占总出栏量的24.05%。到2012年出栏为22.88万只, 占总出栏量的29%, 比2010年增长4.95个百分点。从总体来看, 饲养的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

1.3 良种繁育体系

2012年, 存栏能繁母羊47.81万只 (同比增加3.98%) , 引进良种羊4.81万只 (其中波尔山羊公羊781只、母羊7 595只, 南江黄公羊1 279只、母羊17 478只, 努比公羊65只、母羊265只, 黑山羊公羊19 450只、母羊1 234只) 。全市共有羊改点1 443个, 其中本交配种点1 025个, 冻配点218个, 新建本交点463个, 新建冻配点2个。2012年输配母羊11.34万只 (其中冻配5.56万只, 本交5.78万只) , 产杂交羊12.18万只, 平均产羔率130%, 出栏杂交羊14.97万只。

1.4 疫病防控体系现状

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疫病防治网络, “专业合作总社+专业合作分社+养羊协会+养殖小区 (基地) +养殖大户”等疫病管理模式, 强化了疫病防控。每年除搞好春、秋两防外, 重点预防好口蹄疫、山羊痘、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快疫等疫病, 并抓好体内外寄生虫病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管理方式落后, 经济效益差

一是生产“小、散、低”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散户养殖仍占较大比重,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据调查, 羔羊培育特别是冬季产羔由于受饲养条件和管理手段落后的影响, 冬季羔羊存活率仅在30%左右, 损失很大。二是整个产业的从业人员经营管理水平仍处于“一粗二低三缺乏”的状况, 即饲养管理粗, 市场意识低, 小富即安的观念根深蒂固, 难以接受新技术和新观念, 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三是基层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和人员队伍不健全, 跟不上现代产业发展要求, 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业务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四是从养殖到市场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控与追溯体系建设方面, 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服务手段上尚需健全。

2.2 繁育体系不健全, 种畜生产能力弱

一是能繁母羊比例低, 自繁自养的养殖户较少。二是产业发展基础弱, 特别是种羊场建设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三是种羊场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程度不高, 规模不足, 种羊市场竞争力不强, 羊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2.3

肉羊饲草饲料生产、秸秆饲料化利用程度不高一是没有形成能指导我市肉用山羊养殖生产的“肉羊饲养标准体系”。多数养殖户以放牧为主, 基本不使用饲料;规模养殖场也是自己制定一些配方, 使用一些饲料添加剂自己配制饲料, 饲养效果不理想。二是我市没有专用肉羊饲料生产与销售商, 少数生产厂家的肉羊预混料中维生素及各类微量元素含量低、价格高。三是我市农作物秸秆产量在300万t以上, 但利用率不高, 使用过程中加工贮存不重视, 浪费严重, 目前全市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不到总产量的10%。四是饲草饲料贮存、加工不科学, 霉烂变质多, 饲喂效果不好, 反而影响了生长发育和繁殖效率。

2.4 防疫体系不健全

一是从业人员对羊的疫病防控意识淡薄, 除强制性免疫的疫病外, 非强制性免疫的疫病均未免疫, 且多数养殖户未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也没有消毒防疫设施。二是部分羊用疫苗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除口蹄疫疫苗能完全满足外, 绝大部分羊用疫苗难以购买。目前在我市出现的一些传染病, 如山羊痘、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传染性脓疱等的疫苗在市、县没有销售, 很难满足养羊业的需要。三是基层兽医技术力量薄弱。熟悉养羊技术的专业人员不多, 绝大部分养殖场 (户) 无专职的饲养员和兽医, 造成疫病防控设施和手段严重不足, 无法为养羊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2.5 规模化程度低, 加工流通环节薄弱, 产业链条不健全

我市肉羊养殖主要是以农户为主的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 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规模小;羊肉加工十分滞后, 除了两城区有定点肉羊屠宰场外, 其他各地仅有一些小作坊式的屠宰场所, 没有羊肉深加工企业, 养羊附加值低, 制约了肉羊养殖的产业化发展。

3 促进肉羊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统一思想, 加强认识促发展

大力发展肉羊产业是推动农民增收的一项战略任务, 也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有效途径。要采取多种手段, 大力宣传发展草食畜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充分调动农民发展草食畜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努力使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肉羊产业上来。

3.2 大力支持现代化肉羊养殖园区建设, 转变养殖方式

积极发展健康养殖, 引导养羊户转变养殖观念, 推进舍饲养殖模式,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在专业养羊户和大型养羊场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并推行标准化生产进程, 推进现代化养殖园区建设, 积极创建肉羊养殖合作社, 有计划、有步骤地扶助、培育发展肉羊生产专业村, 培育适度规模养羊专业示范户。通过养殖园区、专业村、示范户的示范辐射带动, 加快肉羊产业的发展。

3.3 建立饲草饲料高效利用体系

3.3.1

采取综合措施, 切实提高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利用率。充分利用非蛋白氮、饲料优化组合、饲草青贮与秸秆微贮, 提高饲草与秸秆的利用率。我市的农作物秸秆开发潜力很大, 若将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提高到50%, 尚有200万t以上的作物秸秆可被利用。

3.3.2

对天然草地进行人工改良, 或者种植人工牧草, 在耕作制度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实行三元结构, 从而保证羊群饲草饲料的全年均衡供应。在种植牧草过程中, 结合肉羊生产的需要, 优化组合豆科类和禾本科类牧草品种, 暖季型牧草和冷季型牧草交替种植, 结合配方施肥技术, 实行高效种植, 保证优质牧草的高产, 保障肉羊生长、育肥与繁殖的需要。

3.3.3

结合我市白酒产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其大量的酒糟等副产品, 开发和研制肉羊颗粒饲料。目前我市酒类产业每年可以生产40多万t的酒糟等副产品, “十二五”期末随着白酒工业的加快发展, 酒糟等副产品年产量将突破300万t, 这是肉羊发展中的丰富饲料来源。

3.4 加快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动物防疫技术服务部门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开展肉用种羊、杂交羊和育肥羊常见疾病的研究, 探索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研究开发舍饲条件下羊的疫病综合防控配套技术, 以及在特殊气候、环境情况下的应激防范技术。

3.5 加快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在肉羊生产中必须重视选育选配、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等, 以保证羊的正常繁殖率, 在此基础上, 尽可能地利用先进的实用繁殖新技术,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羊的繁殖潜力。各地要加大扶持力度, 加快“原种场—扩繁场—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四级良种繁育体系的数量和规模建设速度, 建立健全适应现代肉羊产业发展的良种繁育体系,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牌, 推动肉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

3.6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推动肉羊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 突出产业龙头。以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求为导向, 大力发展肉羊产品加工业,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 创立名牌产品, 增强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对接, 把规模生产和市场经营联结起来, 把农户分散经营统一起来, 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坚持区域推进, 突出肉羊产业发展。根据资源特点、发展基础, 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肉羊产业生产基地, 形成产业突出、区域化推进的发展格局。

3.7 搭建投融资平台, 为肉羊产业跨越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遵义县民间舞蹈的现状与发展 篇三

一、 遵义县民间舞蹈的种类及特点

遵义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全县有苗族、仡佬族、彝族等20个世居少数民族,约1408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2%。苗族、仡佬族是遵义县两个主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洪关苗族乡和平正仡佬族乡,两个乡共有8个少数民族聚居村,8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民组。遵义县的少数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民族节日和生活习俗,在每年的少数民族节日中,都少不了有民间舞蹈登场助兴。遵义县民间舞蹈流传较广,汉族普遍喜欢龙舞、狮舞、钱杆舞、高跷舞、秧歌舞和花灯舞。少数民族舞蹈色彩缤纷,个性独特,有苗族的芦笙舞、仡佬族的踩堂舞等,它们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来源于生活,记录着历史,包含着真实,充满了激情,有着厚重的民族史的内涵。下面主要介绍几种民间舞蹈:

《比夷枚》(即踩堂舞)。 是仡佬族早期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此仪式实际通过一系列踩踏蛇虫蚂蚁姿势等跳舞活动来完成。在发展的过程中,《比夷枚》已从最早的祭祀祖先到最后用于各种娱乐活动,它已成为仡佬族一种特殊的生活习俗。现仅保留于平正仡佬族乡。

《咕夯它兜》(即勾脚芦笙舞)。是苗族祭祀老人去世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有独舞、双人舞和集体舞之分,舞者视环境条件可多可少,一般成偶数,身着盛装艳服,长衣彩带,围绕灵堂,自吹自跳。时而勾脚拐腿,时而两者相互碰膝,击脚掌,步伐稳健有力,旋律节奏性强,表演随意性大,气韵凝重深沉,以寄托阳世间的亲人对于死者的悼念之情。

《劳玛倒》(即滚山猪)。是苗族男女青年在节日、造房、婚嫁吉庆的日子里,或两人一对,或三五成群,聚集于乡村边的场坝中跳的一种自娱自乐性的民间舞蹈。

遵义花灯。主要流行于汉族之中,是一种载歌载舞、说唱结合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有除唐二、幺妹分别进行独舞、双人舞外,还可进行集体舞;表演类型分为愿灯、灯戏和歌舞。它以祭祀酬愿、驱灾逐疫、祈求丰收、纳吉求福和求子表爱等为活动目的,常以民间的生产劳动、世态人情、民俗爱情及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传说故事为内容,逐家演唱。

二、遵义县民间舞蹈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提高,他们通过各种现代传媒方式认识世界,开拓了视野,民族乡村有了自己的汉文老师,世居草房也建成了钢混结构的洋房,姑娘小伙穿上西装洋裙,蹦着迪斯科、跳着现代舞、唱着卡拉OK,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方式。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摩擦,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撞击,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因素,使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变化。而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民间习俗、风情礼仪等文化已经失去了原有风貌,我们民族的歌舞,极有特色的民间舞艺,已后继乏人,水准也退化了不少。面对民间舞蹈处于失传、消亡的情况,我们当代人应该把它抢救出来,继承下去。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毋忘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这一角度来说,提高民间舞蹈的质量,发展民间舞蹈事业已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事情。

三、发展遵义县民间舞蹈事业的几点建议

1、充分认识发展民间舞蹈事业的重要意义

各级领导、各级文化艺术部门及有关群众组织要充分认识发展民间舞蹈的重要意义,认识民间舞蹈的价值,才能正确地处理弘扬民族文化与引进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对挖掘、整理、发展民间舞蹈事业给予重视,把这一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来,扶持他们持续地开展民间舞蹈活动,指导他们对民间舞蹈进行改造,提高民间舞蹈的观赏价值,让民间舞蹈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成为群众喜爱的艺术品种,在现代艺术阵地上占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对民间舞蹈的收集、整理、提炼和加工工作

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积极鼓励文艺工作者到少数民族乡镇、村寨深入生活,進行采风和调研,熟悉各民族的风情、习俗,把那些地处深山僻野的优秀少数民族民间人才和民间舞蹈挖掘出来,在保留原基本节奏、步伐、动律、体态的基础上,进行不伤筋骨强化精华的加工,在服饰、道具上突出民族色彩。加工后的民间舞蹈又回到民间,从而带动民间舞蹈形态从原生或半原生形态向变异形态发展演变,从而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民族生活的优秀的文艺作品。

3、将民间舞蹈移植到名胜风景区,融入旅游事业

旅游事业正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从当前旅游发展的态势看,以观赏乡土风光、考察民族风土人情、搜寻异域风俗为主的各种特色旅游正在崛起,并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我们必须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族别,建设综合性的民族风景点,把遵义县流行、独特的民族歌舞移植到风景区,融合到旅游事业中去,并与岁时节庆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展示其风采,发挥其价值。其次,把少数民族舞蹈引进风景区附近的一些酒店、餐厅。游客可以在餐厅一边就餐,一边欣赏少数民族的歌舞,既饱口福,又饱眼福,沉浸在美的享受中,顿觉一天疲劳尽消。采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生活,而且也发展了县域经济。

4.遵义煳辣椒面生产项目简介 篇四

一、项目名称 遵义煳辣椒面生产项目

二、建设地点

遵义县三岔镇

三、建设性质

新建

四、建设工期 二年

五、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遵义县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农业县,地表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历史悠久的遵椒系列辣椒,已种植300多年历史的朝天小辣椒是遵义县的地方特色辣椒,荣获贵州省名优辣椒、全国名椒、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食品协会质量信得过产品和“虾子辣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称号。其品质具有肉厚、色鲜、辣香、味浓等优点,是作为食材的上等原料,属于中国七大名椒之一。虾子辣椒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定点批发市场,遵椒系列品种通过省级审定。遵义县荣获“全国优质干辣椒生产区”、“全国辣椒产业十强县”、“中国辣椒之都”等称号。遵义县围绕朝天小辣椒的产业集群得以显现,已使遵义县成为贵州最大的辣椒基地县、省辣椒产业技术信息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中心。2012年辣椒种植面积55.57万亩,辣椒干产量9.5万吨,产值14亿元,农民人均种椒收入134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7%以上,从业人员25.8万人,种椒5000亩以上的基地镇20个,种椒1000亩以上的基地村152个。2012年虾子辣椒市场交易量12万吨,交易额19亿元;辣椒产业已经成为遵义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现有遵义县龙泉食品工业园区和虾子辣椒食品

工业园区。遵义食品工业园区位于遵义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内,总面积500亩,享有盛名的国家级龙头企业老干妈遵义县分公司落户园区内,还有省级龙头企业贵州旭阳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遵义县虾子辣椒食品工业园区占地500亩,园区内有西南地区最大的省级辣椒专业批发市场—虾子辣椒专业批发市场,遵义县贵山红辣椒食品厂、遵义县虾子辣椒食品厂和遵义县磊鑫食品厂等6家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内,基本形成企业集聚初型。生产的辣椒制品主要有油制辣椒、泡椒、剁椒、干辣椒、辣椒粉5大类型15余个系列品种,产品畅销全国,2012年县内11家辣椒加工龙头企业辣制品加工量完成15万吨,产值15亿元。遵义县辣椒产业已基本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但是,各家生产的辣椒制品主要是油制辣椒、泡椒、干辣椒,而糊辣椒的生产还没有达到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多数是家庭式、作房子式生产,如遵义县周维群、方忠英、甘义琴、刘国秀、吴亮、曾现义、梁世勇辣椒面加工店生产的煳辣椒面,遵义市鸿汇辣椒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娄山柴火煳辣椒,遵义市梁文誉辣椒面加工店、遵义市伍发军辣香人辣椒经营加工店生产的辣椒面,贵州遵义县贵山红辣椒系列食品厂生产的贵三红柴火煳辣椒面,贵州旭阳食品集团遵义康绿辣椒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遵义红手搓煳辣椒面等,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包装难以现代化,商品难以形成大品牌。

煳辣椒面是云贵川一带用以蘸食用的辣椒加工品,做法就是火烤、烘烤、焐烤干辣椒,烤到表皮稍煳,搓细、擂钵中舂碎、磨碎之后即叫做煳辣椒面,用煳辣椒面蘸食的可荤可素,味道煳辣鲜香,别

有一番风味,煳辣椒为贵州独有,全省皆做。分为油煳辣和素煳辣。油煳辣椒是将辣椒切节,用油炸香,再加以主辅、辅料、调料制作。代表菜肴如:“煳辣鸡丁”等,煳辣色泽褐红,干香微辣;煳辣椒用油炸香,撒些盐也可下酒,贵阳、遵义有一句顺口溜:贵州人生得恶,吃酒下辣角。而素煳辣是将干红辣椒在木炭火灰中烧(烘、焐)焦烧(烘、焐)煳,用手搓细或用擂钵舂细成面而成。不愿用手搓又没有擂钵,家庭制作常用自制的竹片,将烘(烧、焐)焦煳的辣椒装入竹筒中用竹片绞碎。大量制作还可以将辣椒在锅内慢慢炒焦煳,用擂钵擂细或在机器内绞细成面。现在贵阳、遵义等地的各个农贸市场基本上都有绞好的煳辣椒卖,连超市都有袋装好的煳辣椒卖,500克十多元,不贵,方便了许多家庭主妇。现在许多家里用电热炉用煤气灶没办法没心思再在炭火中烤煳辣椒,要想吃到那种刚从炭火上烤出来让人又想流口水,又想打喷嚏滋味的糊辣椒,已经是一种梦想了。糊辣椒的用途比较广泛,主要是做凉拌菜、火锅蘸水、素菜蘸水、烧烤蘸水,比如贵州美食最有代表的“牛肉粉”、“凉拌折二根”、“丝娃娃”是绝对不能缺少糊辣椒的。要求选用辣而不猛的干辣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既要辣还要香的遵义干辣椒。随着社会的发展,吃辣人群的增多,煳辣椒面的需求量亦在增加。近年,食品安全提到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煳辣椒面家庭式、作房子式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市场供应,确保食品安,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煳辣椒面生产企业,是辣椒产业化建设中必须建设的一项内容。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六、建设内容与规模 项目占地范围5万平方米。

A、基础设施:含晒场、通讯、供电、供水、供热、道路、消防、绿化、排污与平场等。

B、标准厂房: 建筑面积2万㎡,成品库房8000㎡、厂房10000㎡、产品研发检测中心1000㎡、加工管理中心700㎡、银行、电子、期货商务中心300㎡。

七、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 煳辣椒面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选好辣椒原料、去杂清洗,去椒柄,籽皮分离,炒制,粉碎、混合、杀菌、检验、装袋、封口、装箱等。目的是充分利用辣椒籽和辣椒皮的有效成分,生产具有气味芳香和辛温之性与温中健脾、消炎利尿,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的新产品。

八、市场预测 在遵义有遵义县周维群、方忠英、甘义琴、刘国秀、吴亮、曾现义、梁世勇辣椒面加工店生产的煳辣椒面,遵义市鸿汇辣椒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娄山柴火煳辣椒,遵义市梁文誉辣椒面加工店、遵义市伍发军辣香人辣椒经营加工店生产的辣椒面,贵州遵义县贵山红辣椒系列食品厂生产的贵三红柴火煳辣椒面,贵州旭阳食品集团遵义康绿辣椒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遵义红手搓煳辣椒面等供应市场,在遵义外的市场有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断桥老王爹煳辣椒制品厂生产的老王爹煳辣椒、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断桥农家特柴火辣椒食品厂生产的断桥柴火煳辣椒、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断桥老王妈煳辣椒有限公司生产的老王妈煳辣椒、关岭自治县断桥绿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断桥煳辣椒、大方县琼芳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熟辣椒面、福泉市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煳辣椒、贵阳伊然红清真食品

有限公司生产的山里红糊辣椒面等供应市场,经营煳辣椒面的有贵州辣椒郎、贵州省关岭县断桥王凯柴火煳辣椒批发部、贵州省石阡县和记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六盘水市钟山区魏老妈辣椒厂等,如今在贵阳、遵义有煳辣椒经营户100多户,日均销售量近1000斤,一些企业在省内多个地方及重庆、昆明等地都有批发点,远销广西、云南、四川等地,由于用柴火加工,用手搓,煳辣椒味纯香辣,遵义煳辣椒渐渐声名远播,而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煳辣椒面生产企业还没有,不能满足日夜全球化的食辣人群。由于遵义煳辣椒口感独特,并且具有各种食用、保健及医用功效,因此近年来全球食用辣椒的人越来越多,地区分布也越来越广,对遵义煳辣椒的需要越来越大。目前全球食用辣椒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西亚、南亚、东南亚、南美等地,食用辣椒人口超过10亿,其中仅我国食用辣椒的人口就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约为6—7亿人,开发遵义煳辣椒潜力十分巨大。全国对辣椒调味品和辣椒食品的年需求量约为80万吨左右,而煳辣椒的年需求量约为8万吨左右。

市场供求分析:根据市场调查表明,煳辣椒系列产品的市场需要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主要表现在,随着竞争的加剧,从生产厂商到各级批发商,到大型连锁超市和社区便利店,产品的销售渠道将进一步拓宽,从而使得原先受销售半径限制的有购买力需求的可以得到满足,相应扩大了总的市场容量。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开放,人员流动日益普遍,饮食文化进一步得到交流,吃辣椒的人将会越来越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

追求将使天然色素、天然味素和天然保健品的需求大大增加,煳辣椒面的生产与加工形成的系列产品满足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满足了人们对天然色素、天然味素和天然保健品的需求。因此,市场空间无限,年需8万吨左右的煳辣椒面将进一步增加。

市场空间:综上所述,在未来5—10年内,全国辣椒、辣椒调味品及其深加工系列产品的市场消费将达到300亿元左右,而煳辣椒面的市场消费将达到30亿元左右,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九、概算投资 总投资估算为25578.52万元。

十、效益预测 遵义煳辣椒面生产项目完成后,每年煳辣椒面产值1.5亿,利税0.5亿,产业链上的交易额将达到2亿元左右。每年可以增加就业人员200人,创收500万元。有利于做大规模、提升质量、做强品牌;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产业链延伸;有利于扩大辣椒食品出口;有利于“三化同步”的推进;有利于辣椒产业持速健康发展从而促进黔北170万亩和贵州省350万亩辣椒产业持速健康发展。

十一、项目进展 已编制完成项目建议书。

十二、招商引资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或合作

十三、项目承办单位情况

项目法人单位:遵义县农牧局

项目承办单位:遵义县农牧局辣椒产业发展中心

遵义县三岔镇人民政府

遵义县农牧局辣椒产业发展中心是遵义县人民政府举办的缔属

于遵义县农牧局的副科级单位。三岔镇人民政府是遵义县人民政府管辖的地方人民政府。

十四、招商引资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遵义县农牧局 联 系 人:卢帮全

联系电话:邮政编码:

5.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五

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刘成亮,山东体育学院王清忠,国家体育总局 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李友林、张东文,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骆玉峰

网球运动是世界上最具商业价值的体育运动之一。在西方网球发达国家,网球运动十分普及,网球产业相当发达。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近几年我国竞技网球在国际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网球运动迅速普及,网球产业潜力巨大。要发展我国网球产业,急需研究网球发达国家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实践经验,急需研究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发展的因素,根据国情,借鉴国外,提出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战略及对策。

一、网球产业概述

(一)历史悠久的贵族运动

网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普及在美国,盛行于全世界。古式室内网球起源于11世纪法国的教堂。1873年,英国少校温菲尔德在古式网球的基础上,设计发展了室外草地网球,这便是近代网球的诞生。自1878年之后,草地网球由英国的移民、商人、传教士或军官传至全球。19世纪60年代以后,网球运动由英法军队和基督教会传入我国,在军队、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里传播。

(二)网球产业的基本概念

网球产业是指从事网球经营、管理、服务以及网球相关物质生产的经济群体和经济活动的总和。目前,在我国,网球产业主要包括:网球运动训练培训产业、网球赛事产业、网球场馆经营产业、网球器材装备制造产业、网球运动咨询服务产业等。

二、网球发达国家网球产业管理体制和发展现状

(一)网球发达国家网球产业管理体制

1、网球产业管理机构。从国际网坛来看,国际网球的管理和网球秩序的维护主要依赖于三大国际网球组织,即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国际职业网球联合会(ATP)、国际女子职业网球联合会(WTA)。在网球发达国家,对网球项目实施管理的主要是各国的网球运动协会。同时,网球产业的经纪人或经纪公司依法从事经营活动,接受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科学的球员管理方式。国际网球组织,对职业球员的管理和赛事资格的确定,主要是利用科学的记分排名系统进行球员管理。规定有资格参加国际赛事的名次,鼓励球员多参加高水平比赛。

3、网球运动的高度职业化。在网球发达国家,网球运动员投资模式和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其职业化特点。从投资模式上看,主要包括家庭模式、经纪人模式、企业模式、国际网球组织模式等。职业球员通过参加商业比赛获得奖金回报。投资主体按照事先约定从奖金中分成。

4、体育经纪人和体育经纪企业在网球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形式有网球运动员经纪、网球赛事经纪、体育组织经纪等。

(二)网球发达国家网球产业发展现状

1、网球市场巨大。网球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是网球市场的重要指标,代表着网球消费水平以及网球产业的规模。网球发达国家的网球人口占国民的比例一般都在1~5%之间,有的国家还超过了5%。

2、职业球员培养产业十分活跃。职业球员的培养在网球发达国家是重要的网球产业。培养方式主要有家庭模式、经纪人模式、俱乐部模式、国际组织模式等。在家庭模式下,一个球员就是一个公司。职业球员世界排名如能进入前50名,其收入不亚于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2006年,瑞士天王费德勒的比赛奖金超过了800万美元。

3、网球赛事产业盈利巨大。网球赛事经营主要包括竞赛表演 服务经营和无形资产开发。竞赛表演服务以门票的方式销售,而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广告权、特许经营权、转播权,以及相关信息的使用和出版权等。2006年美网收益达1.6亿多美元。

(三)网球发达国家发展网球产业的成功经验

1、网球运动普及程度高。近代网球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网球文化。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达,为网球运动普及提供了经济基础,网球运动在西方国家成为三大运动之一。

2、网球运动职业化程度高。网球运动在网球发达国家的职业化程度非常高,充分调动了企业和个人投资网球的积极性,广泛吸引了社会资金;职业球员有非常好的职业精神,训练和参赛非常敬业,球员整体素质较高,有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

3、网球产业管理体制市场化程度高。网球产业的投资和运营以体育企业、体育经济人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优先;网球运动的管理突出了社会团体和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了行业自律,社会化程度较高。

4、网球产业运作商业化程度高。职业球员的培养、职业赛事的组织、业余网球的开展,都是商业化的运作。商业化运作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投资网球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对网球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

三、我国网球产业管理体制与发展现状

(一)我国网球产业管理体制

1、网球产业管理体制。目前我国体育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大体可概括为:体育行政部门占主导、体育事业单位为依托、体育运动协会为补充的复合型管理体制。目前,经费来源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捐赠和市场开发为补充。

2、专业运动员培养和专业队管理体制。国家为了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对奥运项目的训练和参加国际比赛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即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下的三级训练和人才输送体制。专业队实行集中管理。

3、竞赛管理体制。以奥运会、全运会为中心,以青少年赛事、商业赛事、业余赛事为补充的竞赛体系。

4、奖金分配方式。目前国家队运动员实行的分配比例为:运动员、教练员等50%,项目协会奖励或发展基金30%,运动员所在省区市10%,其余10%上缴国家体育总局。

(二)我国网球产业发展概况

1、逐步形成稳定的消费市场。据统计,2006年,我国网球人口近200万人,网球消费总额约为80亿元。

2、网球场馆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据调查,2006年,我国拥有各类网球场馆近10000片,大部分分布在城市的宾馆、饭店、单位、企业、居民区等。

3、网球培训市场日益火爆。网球学校和网球俱乐部数量不断增加,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陪打、网球交流活动。同时,它们也是网球器材装备的集中消费者,促进了网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4、网球赛事经营提高了档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ITF、ATP、WTA的顶级或高级别赛事纷纷进入中国,目前国内每年举办的国际赛已近20个,奖金总额攀升至370多万美元。

5、优秀网球运动员正加快融入国际职业网坛。2003年以后,国家网球管理部门为了备战奥运会,积极与国际接轨,为运动员创造条件参加国赛大赛,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我国网球选手世界排名逐步提升,目前已有4名女子选手在世界排名100名之内。同时,多种形式的职业球员培养方式先后在国内出现。

四、制约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发展网球产业的基础

1、现有管理体制不太适应网球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现有网球运动管理体制,侧重于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其有限的人力、物 力、财力主要集中于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方面,对于发展网球产业,从机构设置、政策制定、人员配置、工作重点等方面,都难以适应网球产业的快速发展。

2、网球产业政策尚不健全。目前,网球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对网球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缺乏发展网球产业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措施。

3、网球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网球运动在我国普及程度还不高,发展网球产业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如网球场馆数量有限。

4、网球运动竞技水平还不高。从整体上看,我国网球运动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对网球产业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

5、网球产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网球产业领域缺乏能经营、会管理的经济人才,尚未形成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优秀经营人才队伍,制约网球产业的发展。

6、网球市场还不够大。目前,我国网球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0.15%,与网球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低。加上人均消费水平不高,决定了我国网球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不高。

(二)网球运动职业化程度

1、职业化程度不高。我国现有网球运动员绝大多数是国家培养的、靠国家发放工资维持生活、担负为国争光使命的专业运动员,不是职业球员。

2、职业化与现有体制的冲突。由于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市场化、社会化、商业化程度不高,推行职业化,必然与现有体制产生一定的冲突。如社会投资网球少,奖金分配方式与国外差异较大等。

3、职业精神不足。我国现有体制下培养的运动员,在职业精神、职业素质方面与网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影响职业网球的发展。

(三)网球运动的商业化程度

1、运动员的专业队培养模式的非商业化。目前网球运动员主要是国家培养模式,为专业运动员,通过商业模式培养的职业球员还为数不多。

2、网球赛事的泛商业化。网球赛事主办和运营主体不是企业,不是完全的商业化模式。主办、承办和运营方,主要是政府、网球行政部门、网球协会等部门,同时吸引一些企业参加,开展招商引资,补充赛事所需经费的不足。

3、网球产业投资不旺。由于国内网球人口少,顶级赛事少,网球职业化程度不高,网球消费市场不大、不够稳定,导致商家投资网球赛事的热情还不高。

五、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战略思考

(一)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方向及目标

1、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基本方向。进一步完善网球运动管理体制,强化网球项目协会的职能作用,加快网球场馆设施建设,推进网球运动职业化进程,活跃国内网球竞赛市场,扶持网球器材装备制造业,进而推进网球运动的普及,繁荣网球市场,促进网球消费,为促进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2、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基本目标。“十一五”时期基本形成管理体制科学,运行机制高效,配套法规健全,消费市场活跃,多业并举、结构合理的网球产业发展格局。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把我国网球产业发展成为继足球、篮球之后的第三大体育产业,成为体育产业的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战略对策

1、深化网球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发展网球产业的相关政策。理顺政府、事业单位、社团、企业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各自职责和权限,形成职责明晰、权责一致、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的管 理体制;深入调研,借鉴国外,科学设计,制定我国网球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管理,健全发展网球产业的宏观调控、人才培养、赛事管理、市场监管等相关法规政策,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发展网球产业的积极性。

2、完善网球管理制度,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道路。在坚持举国体制的基础上,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职业化道路。改革国内网球竞赛的参赛办法,增加比赛次数,提高比赛激烈程度,鼓励职业球员参赛,为职业球员成才提供舞台;改革现有网球人才选拔体制,逐步用国内积分排名的办法取代原有的国家、省市、地方三级人才选拔、输送体制,建立国家、社团、企业、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网球人才培养体制,吸引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投资职业网球;改革专业队奖金收入分配方式,提高运动员的分成比例,建议将原来的分配比例改为运动员、教练员、输送人才的地方、协会之间6:2:1:1的比例。

3、统筹规划,打造网球产业体系。加快网球场馆设施建设,为网球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完善全国网球竞赛体系,促进网球赛事产业的开发;加强对网球无形资产的经营开发,重视培养网球球星;与媒体合作,开发共赢。

6.遵义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六

张爱儒

(唐山市开平区农村经济局 063021)摘要:该文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开平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主要对策与措施建议。

关键词:退耕 后续产业 现状 对策研究

按照开平区委、区政府关于“融入城市中心,打造经济强区,建设和谐开平”精神,为确保开平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区退耕还林实际,对全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我区共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2.6万亩。2003开平区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万亩,匹配荒山造林1万亩。共涉及95村,共3256户;2005完成匹配荒山荒地造林0.6万亩,涉及4个乡镇,9个行政村。开平区森林覆被率由退耕前的14.9%提高到21.3%。经区乡林业技术人员指导和退耕户精心管护下,退耕林木普遍长势良好,杨树胸径达到10-16厘米。全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显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二)、退耕还林对耕地减少、粮食生产的影响

开平区规划可退耕面积1万亩,2003年已经完成退耕地造林1万亩。工程实施前耕地面积16.5万亩,工程实施后耕地面积15.99万亩,面积减少0.5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56亩,变化幅度很小。粮食产量变化不大。

(三)、落实“五个结合”情况

退耕还林“五个结合”即与基本农田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相结合。一是开平区基本农田面积9.12万亩,退耕后未发生变化;二是工程区后续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形势不容乐观。目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尚未起步,政策、机制方面尚在谋划之中,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都投入很少。在完成的退耕地造林总面积中,经济林面积900亩,占总面积的9%,收益期为5-8年。生态林树种主要为杨树、柳树(用材林),适宜利用的面积9100亩,占总面积的91%,收益期为9-15年;三是农村能源建设。开平区03-04年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共建沼气池905 座,区政府对修建沼气池给予500元/10m3的补助。生态移民和封山禁牧我区尚未涉及。

(四)、粮食补助到期后退耕户情况

开平区退耕还林涉及农户3256户。8年补助到期后口粮和收入减少农户2930户,占90%;8年补助到期后口粮和收入稳定农户326户,占10%。

二、主要对策与措施建议

(一)、主要政策措施

我区认真贯彻执行《退耕还林条例》及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确保退耕实现“稳得住、不反弹”,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政策,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绿色开平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绿色开平植树造林政策》、《关于绿色开平植树造林政策的补充意见》等文件指导规范工程建设。二是区财政每年拨付专款(国家粮款补助之外)支持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用于退耕户补助和退耕林地的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基础性建设。三是依法治林,严格执行《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坚决禁止毁林开垦、退林还耕现象发生。应该说,除特殊原因外,绝大部分退耕地能够做到“稳得住、不反弹”。

(二)、发展方向及建议

一是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关各项退耕政策不变,特别是对退耕户的补助不变。我区退耕还林90%以上为生态林,补助期满后林木价值达不到预期收益,退耕户收入明显减少,影响林农生活水平。建议补助到期后对“不反弹”的退耕户应继续予以粮款补助。生态林补助年限延长到15年以上,到期后纳入公益林补偿范围;经济林补助年限延长到8—10年。

二是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条例,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源地陡河水库周边荒山荒地等生态脆弱地区,由林业部门制定规划,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给予退耕指标。同时禁止将好耕地、基本农田列入退耕还林范围。

三是加强林木后期管护工作。随着我区林地面积的增加,虫灾、火灾、旱灾等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因素不可避免的形成威胁。中幼林抚育和林地管护任务越来越重。按照国家制定的“谁的林子,谁受益,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如果干旱、美国白蛾等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个人或集体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很难及时有效的开展防治,有的根本无力防治。同时抚育、管护、防火等方面也存在不到位现象,致使林分质量低,不能有效的发挥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影响生态安全。目前退耕还林工程没有安排管护费用,建议在退耕还林工 程投资中单独列支抚育管护费用,确保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护林等项工作及时有效的开展。林业部门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护林组织,严厉打击各种毁林行为,保护好退耕成果。

四是速生杨栽植比例较大,占总面积的85%,今后应解决林木成材后销路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市区、京津地区大企业、大集团到开平投资兴业,提升林果产业规模档次,大力发展木浆造纸、板材等产业,壮大林业产业。

五是推广林草、林灌、林药间作面积,以双桥乡北部丘陵为示范基地,发展柴鸡散养等绿色养殖业,提高退耕农户的经济效益。

六是近郊集中连片的退耕林区筹划建立两个“万亩城市森林”生态区,发展生态旅游业。

作者简介:张爱儒 男 33 高级工程师 唐山市开平区农村经济局退耕办主任

通讯地址:唐山市开平区南环路7号农村经济局 063021 联系电话:*** 3378010

7.遵义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网与书籍的查阅收集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问卷的制作和本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利用遵义市中学骨干教师培训及中学校长培训在我院举行的机会,向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中学校长发放问卷120份。问卷发放对象涵盖了遵义市14个县、市、区城镇与农村中学,问卷采用发放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有效回收96份。对参加培训的部分老师及校长就中学课余体育竞赛训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

2 遵义市中学课余体育竞赛训练现状与分析

2.1 体育竞赛训练的组织与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75%)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课余训练的管理机构,仅25%的中学设立有专门管理机构。一般在主管副校长领导下由体育组组长具体负责。为此,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作用的认识将直接决定体育竞赛训练工作的开展。从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竞赛训练的认识调查结果来看,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64.6%;“重要程度一般”的占27.4%;其中“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占8.0%。而就领导对课余体育竞赛训练工作的作用认识调查中,绝大多数领导认为体育竞赛训练能丰富学校业余文化生活;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提高学校的声誉;满足部分有运动才能的学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需求。对体育竞赛训练的组织调查结果显示:每年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2次以上的学校仅占26.3%,1次的占66.5%,而没有开展的竟占了7.2%;组织开展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田径和篮球,而其他项目甚少开展。其中“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文要求的,篮球则是人们所喜爱的、基础性运动项目,由于场地相对较多,也是在遵义市开展最普及的项目。这充分说明学校领导认识到了体育竞赛训练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认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体育竞赛训练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

2.2 遵义市中学体育运动队的建设与训练

在被调查的学校中,57.5%的学校没有常规运动队,31.2%的学校有1支运动队,而具2支以上运动队的学校仅11.3%;制定了训练大纲的学校占35%,没有一所学校制定了多年训练计划,制定了全年训练计划的学校仅12%,而没有任何训练计划的学校则占了30%;训练时间是构成运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运动训练水平的持续提高,需要有比较充足的训练时间作为保证。在训练时间上,有69%的学校采用的是赛前临时组队集训,仅26.3%进行了常年训练;在进行训练的学校中周训练次数在3次以上的占39.6%,日训练时数在2-3小时的占41.6%,日训练在3小时以上的仅占3.6%。

由上可以看出,遵义市中学体育竞赛训练各项工作开展中,对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化管理,没有充分调动积极因素,缺乏常规运动队的组织与训练。在训练上随意性较大,大多数学校均采用的是赛前集训,临阵磨枪的做法,缺乏系统的计划,即使有好的苗子也得不到科学、系统的训练,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很难得到提高,甚至可能埋没体育人才。

2.3 训练经费、场地及教练员现状

训练经费是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所必需的维修、添置器材、设备、服装、营养补贴等,是课余训练能否正常开展的物质保证。调查结果显示:除部分学校对高考学生收取少量训练费用外,各学校常规训练所需经费均由学校拨款,年训练用经费在2千元一下的占55.8%,3-5千元的占32.6%,在5千元以上的占11.6%。可见各学校的训练经费严重短缺,经费来源单一,这严重制约了遵义市中学课余训练正常开展。对训练场地的调查中,多数学校仅有不规范的田径场与少数篮球场,其他场地较少,认为场地设施能基本满足训练需要的学校仅占18.3%,81.7%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训练的需要。几乎所有学校的教练员均为本校体育老师,其中具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不足30%,自身有过专业运动经历,系统学习了运动训练知识的教练员仅占11.3%,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占21.2%,认为教练员能满足或基本能满足训练需求的学校占69%。

2.4 影响遵义市中学体育竞赛训练的主要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从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因素和影响中学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因素两个部分进行了研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影响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因素主要是学习太紧张,家长对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不支持,还有一些有运动潜力的学生认为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将来没有出路。而在影响遵义市中学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因素调查中,主要的因素有训练经费严重短缺、体育场地设备不足、市、区级体育比赛机会少等;在调查中同时发现,仅少数学校对体育特长生实行降分录取或给予一定照顾,体育特长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不能将精力集中到训练上。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遵义市中学体育竞赛训练缺乏系统的组织与管理,多数学校没有专门体育管理机构,领导能够认识到体育竞赛训练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常规运动队少,运动队的训练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长期性;训练经费严重短缺、训练场地不能满足需要,教练员训练水平有待提高;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主要因素有学习紧张,家长不支持及没有好的出路等。

3.2 建议

1. 加强体育竞赛训练的组织与管理

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对体育竞赛训练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由市教委牵头,结合遵义市体育局与各校具体情况构建遵义市体育竞赛训练组织管理网络,形成上下指导与反馈、交流与促进的纵横贯通的网络格局,使“网络”成为指导训练,促进管理的中心,使体育竞赛训练得到真正的组织和落实。

建立中学课余体育竞赛训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学校体育竞赛训练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并将该项内容列入学校工作考核中,以此增强各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2. 整合师生资源,打造体育特色学校,提高学校体育运动队的建设与训练水平

整合教练员与体育特长生资源,建立市、区级体育特色学校,进行重点帮扶。在每个县、区根据各学校体育场地、师资状况等建设部分体育特色示范学校,将同一区域内体育特长生进行调配,合理利用教练员、体育场地设施优势(如某区中学有较好的篮球教师与训练场地,则将该区及周边有篮球特长或发展潜力的学生集中到该校学习),使有特长的学生能得到最优化的训练,从而提高其运动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以此吸引好的体育苗子,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

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校竞赛训练规划,制定科学可行的训练计划、大纲等,使训练工作有章可循。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建校运动队,采取一定措施招收体育特长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对好的苗子从进校就开始制定多年训练计划,以提高其运动成绩,进而形成各自的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3. 积极寻求训练经费来源、开发可用场地

积极拓展训练经费来源,除学校专项拨款外,各级学校要努力通过社会资助来增加学校体育竞赛训练经费。积极寻求体育彩票基金扶持修建必要的体育场地设施,该设施既要能用于全民健身也要充分利用其进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另一方面,各校教师要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和开发可用资源进行训练,如运用合适的山地缓坡训练学生跑步频率,上坡、台阶等训练学生下肢力量等。

4.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教师提高训练能力

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外排教师进修培训与请相关专家对我市教师进行短期培训)相结合,提高各校教师体育训练力量与实践水平。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实行“传帮带”,如与遵义师范学院、遵义体校等相关专业教师、教练员建立帮扶机制,由其对相应的学校体育运动队进行技术咨询与指导等,以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训练能力。与此同时,遵义市各级教育管理相关领导机构应在组织全市、区体育竞赛的同时举行每年度或某项目教练员训练竞赛经验交流会,适时开展体育教师训练经验交流、总结经验以提高我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训练水平。

5. 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

重视竞赛训练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功能,依据地方特色,拓展竞赛内容以扩大影响,服务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为竞赛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结合《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工程》,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有选择性地把适宜于中学生健身的竞技运动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体系。如充分开发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等整合到中学体育竞赛中,以此带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达到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铁黎,刘海元,陈钧.对我国中学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2]王睿,姜振松,刘守君.对当今我国高校课余训练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3]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

[4]刘春忠.浅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3,(6).

[5]房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3,(5).

[6]单涛.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体育卷(第1集)[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

[7]陈翠然主编.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8.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八

摘要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减少交通污染,改善道路环境。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的橱窗,向人们展示一个城市的人文、风格和品位。国内外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道路绿化的建设。自从合肥市启动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以来,包河区凝聚了太多的关注,不用质疑,包河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将引领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崛起。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包河区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河区的未来发展不能忽视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

通过现场踏查,观察记录包河区52条城市道路的道路断面形式、各种绿地内的绿化树种、绿化配置模式等内容,其中调研的道路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以生态学理论、美学理论、色彩理论和环境认知理论为指导,对记录的数据整理,分析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的优点和不足。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河区道路绿化的一系列发展对策,然后将总结的理论反馈到相关的案例中,验证改进措施的可行性。

在所调查的52条城市道路中,道路绿化断面形式一板两带式有23条,二板三带式有3条,三板四带式有12条,四板五带式有10条,特殊板式有4条。

行道树绿带应用的植物共有23种,行道树乔木树种较单一,老城区的行道树绿带采用树池式和绿带式两种形式,新城区主要采用树池式。机非分隔带上的植物共有40种,配置模式比较丰富,老城区多采用乔木、绿篱和地被的配置模式,新区增加了灌木层。中央绿化带上运用的植物有32种,采用乔灌草结合形成复层群落结构。路侧绿带的植物有64种,植物品种丰富,配置模式多样。交通岛绿地上的植物共有38种。

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被破坏较严重,垂直绿化有待加强,地域文化性体现不够,人性化意识淡薄,养护管理力度不够等。总结得出构建廊道网络,编制系统规划,挖掘现有条件,增加道路绿量,优化树种选择,提升植物配置,丰富植物品种,突出季相景观,结合历史文化,展现城市特色,倡导全民参与,加强养护力度等发展对策。依据发展对策,对包河区的望湖西路、祁门路、重庆路、南把河路和立体交叉绿地尝试提升设计。

关键词:道路绿化,绿化植物,植物配置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城乡面貌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资源危机,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己经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保护城市环境,构建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构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把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放在首位,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之地。不少城市相应的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城市环境,如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建设各种公共绿地和拓宽城市主要道路的绿线等。由“点”“线”“面”不同形式组成的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骨骼,宽阔的道路绿化带起连接作用,将城市中点状、面状绿地串联起来,形成生态网络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影响很大。另外,道路绿化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往往通过一个城市的道路景观来了解和感知这个城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的新建和拓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城市道路交通的飞速发展,见证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同时道路空间中的废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己成为城市生活环境恶化的因素之一。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功能日益突出,其中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绿化植物配置模式对改善道路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包河区是安徽第一城区,合肥市启动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举措给包河区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河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在创建生态包河的大背景下,研究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包河区道路绿化的现状,然后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包河区道路绿化的现状特征,分析现状道路绿化建设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探讨包河区道路绿化改进的措施。本文的研究遵循从现实中提炼、总结和归纳,最后又将总结的成果应用到现实建设中去的研究模式。1.2研究目的

近年来,在合肥市“大建设”的背景下,合肥市包河区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在绿地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上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如何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的研究在于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合肥市包河区城市道路绿化的现状,二是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未来的发展和改进的建议。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和探讨,首先,加强人们对合肥市包河区城市道路绿化现状的认识和了解;其次,为合肥构建生态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依据和相关的数据资料;最后,希望能为合肥市包河区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方法和措施,有利于合肥市包河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朝着更加正确和合理的方向发展。1.3研究内容

第一章是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从而构建论文的技术路线。本章是整个论文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对城市道路绿化的内涵、功能和内容进行了界定,总结了国内外道路绿化发展过程、现状以及研究成果。接下来对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需考虑的一些原则进行研究总结,然后对美学理论、色彩理论、生态学理论和环境认知理论进行研究,并以这些理论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是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对实地考察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现状中包河区主要道路断面形式、主要道路绿化树种和主要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模式,探讨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取之处,为包河区道路绿化不断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针对包河区道路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为包河区道路绿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并依据相关的理论和改进措施,对包河区部分道路绿化进行案例分析,给出相应的改造方案。

第四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对本文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1.4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文献理论归纳

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和对象,大量的阅读国内外关于城市道路绿化的书籍、期刊、杂志以及优秀硕士论文等。尽可能获取本研究相关的园林、道路、城市、生态和环境等多方面文献,从而给予本论文理论支撑。(2)实地调查研究

有目的和针对性地选取合肥市包河区多个有代表性的城市道路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道路绿化的形式、植物配置模式、道路绿化中使用的乔灌草的品种以及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

(3)理论推演

通过对实地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出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和设计原则,总结出今后改造提升的措施建议。(4)践结合

将理论推演得出的改造提升的措施运用到案例分析中,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城市道路分类

按照相关的规范,大城市将道路分成四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1)快速路

快速路是为城市中大量的、长距离的快速交通服务,是联系对外公路、城市各分区之间、主要的近郊区的道路,在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有中央绿化带,不设置非机动车道。(2)主干路

在道路系统中起到骨架的作用,联系着城市中主要的交通要道和周围的郊区公路,它串联着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主干路上设置非机动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3)次干路

是城市组团内部的主要道路,是主干路的辅助交通线路,用以连接主干路与支路,行车速度较低,其横断面形式和路幅宽度样式多变。(4)支路

是为解决日常交通,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满足局部地域交通要求,以生活性功能为主,路幅宽度和横断面变化较多。

2.1.2道路横断面形式(1)一板两带式

是指由一条车行道和其两侧的行道树绿带组成的断面形式,没有机非分隔带和中央绿化带,车流量较小、路幅不宽的道路多采用这种形式,多运用于老城区。由于车流方向不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行,不利于组织交通,有些道路常采用隔离铁栅栏等替代分车绿带。

(2)两板三带式

设有中央绿化带的道路,车行道被中央绿化带分成两块路面,将不同方向的车流分开,加上人行道上的行道树绿带,共有3条绿化带,常适用于非机动车车流量少、机动车车流量多,以及夜间交通量比较大的道路。

(3)三板四带式

即设有两条机非分隔带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开的形式,机动车道在中间,非机动车道设置在机动车道的两侧,两条行道树绿带和两条机非分隔带共形成4条绿化带,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流量都较大,且道路路幅较宽的城市道路多采用这种形式。具有较高的交通效率和较好的绿化景观效果。(4)四板五带式

指1条中央绿化带和2条机非分隔带将车行道分成2条机动车道和2条非机动车道,两侧的人行道上设有行道树绿带,因此总共5条绿带和4条车行道,车辆量大、道路路幅宽和道路等级要求高的城市道路多采用这种断面形式。这种道路形式具备很高的交通效率和良好的绿化景观效果,常被塑造成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打造成城市的景观大道。

2.1.3城市道路绿化的定义

城市道路绿化最早是指栽植于道路两旁、具有一定间隔的树木[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绿化的定义也变的丰富,是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应用乔木、灌木、花卉、藤本植物、地被植物等园林植物材料,通过不同的布局形式和手段进行栽植,来改善市区的小气候,降低车辆和人流的噪声,净化空气,划分交通路线,防火和美化城市。

道路绿化的配置形式主要有规则式、自然式、规则式与自然式结合等方式,配置方法也越来越丰富。道路横断面己渐渐区分清晰,包括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道路路侧绿带的细化。在植物树种的应用上,乔木、灌木、绿篱植物和地被植物形成的复合层次结构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城市道路绿化朝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最大的发挥道路绿化所促使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2.1.4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1997年10月8日颁布的《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对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作出如下阐述: 道路绿地是指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道路绿带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道路绿带分为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和路侧绿带。(1)分车绿带: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通常也称为中央绿化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其中用来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为机非分隔带。

(2)行道树绿带:设置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栽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化带。(3)路侧绿带:在道路的侧方,设置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带。(4)交通岛绿地: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交通岛绿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

(5)广场、停车场绿地:指广场、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本文主要研究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广场、停车场绿地不在本次研究范围内。

2.1.5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1)保障交通

合理的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对车流、人流的集散有重要的作用。道路沿线单调的景观容易使长时间驾驶的司机产生视觉疲劳。植物材料本身的色彩、形态及肌理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运用园林植物进行绿化配置,能够有效缓解司机驾驶的疲劳,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2)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道路的建设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车辆的增加也给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城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悬浮颗粒对人们的呼吸系统造成伤害,噪声污染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道路绿化中的园林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尘埃,降低噪声的危害,还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城市生活质量。

(3)美化城市

城市形象的建设离不开道路绿化的建设,道路绿化是一种线性景观,它将城市中的“点”、“面“形式的城市绿地串连成完整的城市景观。通过不同园林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将园林植物的色彩美及形态美与立体的建筑物相结合,美化道路环境,塑造城市形象美。同时,道路绿化还可以将影响市容和街道景观的构筑物或建筑物进行遮挡。

(4)传承历史文化功能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的生态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道路绿化不仅能够发挥它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还可以对该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因此,要深入研究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并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柔到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使道路绿化在展现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向市民展示历史文化,从而使城市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

(5)其他功能

路侧绿带、街旁游园、林荫路等可以弥补城市公共绿地的不足,满足城市居民对公共绿地的需求。绿化带还为城市道路的市政管网和远期道路的拓宽提供了备用场地。城市道路绿化还有战略防御的功能,比如战争时道路绿化能起到防空和掩护的作用。另外,道路绿地能够作为地震时的临时避震场所。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国外研究现状

公元前10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的街道上己种植了行道树,据记载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道树,这条街道是联系印度的加尔各答至阿富汗之间的干道。在路中央与左右,种植三行树木。

在欧洲,栽植行道树的历史很悠久,据相关记载表明早在公元前7世纪罗马城的主要街道上己经栽植行道树,法国在1552年颁布法令号召国人在城市的主要道路上种植行道树。近代是17世纪法国园林设计大师勒·诺特规划设计的凡尔赛宫花园,他将绿色要素引入城市街道,把直线性的“轴线”运用到巴黎城市中心地区的街道改造中,使街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625年英国伦敦建设了一条约1公里长,种有4-6行械叶悬铃木的公用散步道兼车道,这条道路开创了林荫道的新概念。1647年,在德国柏林规划了菩提树林荫大道。法国巴黎1958年建造了世界闻名的香榭丽舍大街,它的接近自然和优雅,使它成为近代园林大道的经典杰作,对欧美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苏联,绿地建设是城市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街道绿化方面有一定的成就,许多城市修建了小游园和林荫道,数量多且质量高,是城市中一件件园林艺术作品。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明确规定了每个居民所占广场的面积、道路长度、各种宽度的道路上绿地比重等,保证了道路绿化功能的发挥

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对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作了长期实践的研究。如,K.F.Akbar等学者对英国北部路域植被景观的研究。日本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道路绿化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美国BrownD.G教授等人主要研究道路绿化的宽度、长度及位置等方面对道路绿化景观效果的影响,Morberg等人研究分析了道路绿化如何维持生物多样性。因此,国外道路绿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优化城市环境景观等方面。

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城市道路绿化注重自然的整体美,以简洁实用、展现城市特色为原则,构建完整的、连续的城市绿色空间,更好的发挥组织交通、卫生防护、点缀街景和美化市容等功能。

2.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行道树的历史比较悠久,历史上有关于各个朝代在街道或驰道两旁栽植树木的记载。据《周礼》记载,公元前_5世纪周朝由首都至洛阳的街道种有许多行树,来往的客商可以在树阴下休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修驰道,种青松;西汉长安城内街道两侧都有成行的槐树;唐玄宗订有路树制度和种植果树的记载,南方的行道树采用木棉;清朝中叶以后,欧美入侵中国,沿海城市新建的街道引种刺槐、悬铃木、意大利黑杨等树种作为行道树。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绿化祖国和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道路绿化、行道树的普及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建成,形成了路成树成的局面;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道路绿化的功能伴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日渐丰富,绿化树种也由原来单一的乔木列植变为乔灌草结合的种植模式。城市道路绿化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和美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近几年来,随着私家汽车的日益增多,由道路和车辆产生的道路污染有增无减,如何减少城市道路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己成为构建生态城市的重要议题。

目前国内己在道路绿化植物的降温、增湿、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抗污滞尘和减弱噪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不同植物群落和绿地空间格局的生态效应的研究是一个热门内容。

2.2.3国内外研究成果

回顾任何一种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我们发现每一种演变模式都会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式相适应,城市道路绿化也是如此。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会引起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进而使城市建设面貌发生变化,也促使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不断的向前推进。

国外对城市道路绿化的研究主要有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文中指出道路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如果主要道路缺乏个性,或容易相互混淆,那么就很难形成城市的整体意象。因此,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应该具有可识别性。约翰·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是以分析人们在道路绿化景观中的体验活动为主,从而指出道路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法。英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卢斯基的《道路型式与城市景观》详细介绍了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道路硬质景观、道路软质景观等内容。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编著的《街道美学》,采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背景”与“图形”的概念阐述道路构成和高宽比的美学原则,强调道路绿化必须和街道上的其它元素相协调。日本土木学会的《道路景观设计》比较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中各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

国内对于城市道路绿化的研究有陈相强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阐述了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树种选择、树种配置、栽植施工、抚育管理等。熊广忠编著的《城市道路美学》,通过分析人们对城市美的体验和现代道路交通对城市美形成的重要性,总结得出城市道路美学的基本原理。胡长龙编著的《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和胡先祥编著的《景观规划设计》指出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毛子强等编著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案例来说明在不同的道路绿化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还有许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也从不同角度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理论研究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和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理论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人性化”、“生态设计”及“文化传承”等指导思想贯穿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始末,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指导理论越来越突出体现对“人”的关怀、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城市生态平衡的营建等方面,从而使城市健康和谐发展城市道路绿化设计。

2.3城市道路绿化设计

2.3.1道路绿化植物选择原则 园林植物品种丰富,具有多姿多彩的形态特征和差异显著的生态习性,在城市道路绿化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根据植物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在道路绿化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本文将城市道路绿地中运用的园林植物分成:乔木、灌木植物、绿篱植物、草坪地被植物和竹类5个类别。这里分别对以上5类植物的选择原则进行阐述,从而给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1)乔木的选择

①行道树要求生长较快,主干通直,分枝点高,冠大荫浓,耐修剪。②树冠匀称整齐,形态优美,季相丰富,观赏价值高,便于管理。

③有较强的适应性,寿命长,病虫害较少,具有抗烟尘、耐污染的能力。④繁殖性强,移栽后成活率高,能较快恢复生长。⑤植株无毒,干净清洁,无不良气味,无刺或少刺。⑥有丰富广泛的种苗来源,适宜大树移植。(2)灌木植物的选择

灌木植物主要运用于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内,可运用的灌木品种丰富,在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和路侧绿带内栽植的灌木选择时应防止过多细长萌桑或枝条过长,以免妨碍交通安全。

②枝繁叶茂、株型优美、花期长、花朵多而明显。

③繁殖容易、生长健壮、耐修剪、易于管理、抗性强。

④植株无刺、无毒和无不良性气味。

⑤尽可能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品种。(3)绿篱植物的选择

①应选用具有较强的耐修剪能力、愈伤能力和萌芽力、病虫害较少的植物品种。

②叶片较小但叶片多且密,花朵小但多而显,果实小但颜色亮丽而繁硕。

③便于移植,生长速度不太缓慢。

④植株下枝密实,自茎部开始生长。(4)草坪地被植物的选择

①植株低矮,丛生,成葡旬型,能够紧密地覆盖地表,整齐美观。

②植株叶片细且柔软,富有弹性,能够较长时间维持绿色状态。

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力,能够耐干旱,耐践踏和耐修剪。

④植株低矮、繁殖力强,再生性萌桑性强,覆盖率高、管理粗放。

⑤露地花卉的选用以宿根花卉为主,在重要位置适当点缀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与乔,灌、草合理搭配。(5)竹类的选择

在城市道路绿化中,竹类植物主要运用于较宽的路侧绿带内,多选用在本地生长良好的品种,繁殖力强,易于成活,便于管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2.3.2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原则

(1)功能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基本功能是组织交通,保证交通安全。道路绿化应与道路性质相适应,不同性质的道路,道路绿化设计的重点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快速路和主干道,机动车的车速快,流量大,道路绿化的尺度可以相应的大一些;次干道和支路车速较J漫,在道路绿化设计时应从静态观赏的角度出发,注重植物的花、叶、果的季相变化、植物的形态、质感、高低及所形成的轮廓线等。因此,进行道路绿化设计时首先要对道路有充分的了解,明确其性质定位,使营造出的道路绿化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要求。另外,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2)生态原则

道路绿化带的立地条件比较特殊,经常会受到地下管线和地上架空线的限制,甚至会遭受人踩车压的破坏,因此,需要根据道路绿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另外,由于光照、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影响并制约着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配置各种园林植物时,要以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为依据,使植物与植物之间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营造出具有最佳生态效益的道路绿化。(3)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人,保证交通安全,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需求。由于人们的出行目的和出行方式的不同,形成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也就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动态过程中欣赏道路绿化景观。对于某一条道路的绿化建设不可能同时满足各种出行人群的需求,所以应依据道路的性质以满足某一类出行人群为主。如步行街主要以步行者居多,绿化设计时应注重考虑步行者的视觉特点。以人为本的道路绿化设计不仅要达到车行其中具有安全感和动态美感,而且可以使人行其中能体验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享受到植物绿化带来的优美和舒适,因此,在分车带的绿化设计时,应以行人速度和车速为依据对一个标准段的长度和尺度进行把握。(4)艺术性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立地环境之间的生态适应性,还应通过艺术法则和艺术构图原理展现出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意境美。道路绿化为人们展示的是动态景观,要求简洁明快、层次分明、色彩丰富,使人产生一种“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的良好意境。(5)协调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协调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绿化带内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协调,主要指植物间的形状、色彩、高低、质地以及物种间生态位的协调。其次是指园林植物与立地环境之间的协调,主要有园林植物与地下市政管线、地上架空线之间的协调,道路设施中存在各种市政管道设施,有电信、电力、给排水、燃气等,设计时要处理好它们与道路绿化的关系,创造和谐的道路绿化景观。

(6)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体现城市自身独特的形象。独特的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所具有的特点,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是也应从城市整体的高度出发,形成统一的基调,在统一中寻求差异,达到统一而又不失变化的道路绿化景观。

其次,从每一条道路出发,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道路绿化设计时,每一条道路有统一的风格,还应考虑周边的环境,如自然山体、水体、公园、建筑等,使道路绿化和周围环境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适应,与周边环境形成连续的整体,而不是孤零零的道路绿化,与环境格格不入。

(7)传承与创新历史文脉原则

每个城市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时代特征,城市中有很多能够展现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场所,这些场所通过一些元素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所以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不仅起绿化美化的作用,还要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现出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城市道路绿化在不断向前发展,对于历史文化,我们既不能生搬硬抄,也不能不进行传承和发扬,而是应该将历史文化中的形式、风格、内容等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法融合到现代化的道路绿化设计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风貌。

2.3.3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模式

现代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模式,可以分为以下_5种形式:(1)梯级递进式

此种道路绿化模式主要应用于道路路侧绿带,以绿篱或草本地被形成前景,以花灌木形成中景,以大乔木形成背景,郁闭度高,层次丰富。(2)斑块复合式

此种配置模式也多应用于较宽的道路路侧绿带,以大乔木形成背景,以花灌木在乔木前形成一个个群落斑块组合,斑块与斑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整体结构疏密有致、层次明显。(3)疏朗开敞式 以几列稀疏的乔木形成上层或背景,以球状灌木的组合作为下层或前景,此种配置模式通透开敞,可应用于道路宽度较小的情况下。

(4)模纹花境式

以大乔木作为背景,以绿篱植物密植形成前景,绿篱植物密植的形式可以变化、自由,可以是笔直的直线型,也可以是优美的曲线型。此种配置模式空间开敞,景观效果较好,在道路路侧绿带和机非分隔带中都常运用这种模式。

(5)独立行道树式

只有一排行道树,没有其他植物,此种模式多见于行道树绿带中。2.3.4城市道路绿化带的设计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的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和路侧绿带。

(1)行道树绿带

行道树绿带即人行道绿化带,是设置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的带状绿化景观,以种植行道树为主。行道树绿带设计应考虑行道树绿带的宽度、道路的走向、种植形式、树种的选择、苗木标准、分枝点高度、栽植位置、行道树的株距等。

行道树树种的选择要适应立地环境、易于栽植成活,耐修剪,病虫害少,生长速度适中,寿命长的树种。行道树的选择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可以适当培育和引种一些优良品种,丰富行道树绿带景观。

行道树绿带有两种形式,树池式和树带式。应根据道路性质、道路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等来决定选用哪种形式。树池式多应用于交通量大、人行道窄的道路上,在树池内一般采用透气透水的路面材料铺装,或在树池内种植草坪地被植物。树带式以种植乔木为主,增加了多种花灌木、绿篱和草坪地被植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采用树带式,因为树带式不仅可以减少交通污染对行人的影响,提高交通效率,还能增加到了绿地率,增大绿量,丰富道路景观。(2)机非分隔带

机非分隔带是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可绿化的分隔带。机非分隔带的宽度因路而异,没有固定的尺寸,其宽度占道路总宽度的百分比也没有具体规定,但是为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其宽度一般在1.58m之间,宽度在1.5m以下时,可种植草坪及低矮灌木,宽度大于或等于1.5m时,可种植乔木,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扩大绿量,增强绿化生态效果。加宽分车绿化带的宽度可以使道路分隔更加明确,丰富街道绿色景观,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绿带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同时,为今后道路拓宽留有余地。(3)中央绿化带

中央绿化带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分隔交通,有效遮挡夜间车辆的眩光,常采用复层混交式的配置方式。为了达到遮挡相向行驶车辆眩光的目的,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1.Sm的范围内,应种植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如绿篱、整形灌木球、常绿灌木等,且株距应小于冠幅的5倍。

种植的方式主要有绿篱式、整形式和图案式。绿篱式是指在中央绿化带内密植低矮灌木,经过长期的整形修剪,使其始终保持一定形状和高度,常采用不同种类的绿篱交替片植或将绿篱修剪成高低错落的形状。这种形式常在绿化带内满铺绿篱,行人很难穿行,杂草较少,比较容易管理。整形式是指将植物按照一定的间隔进行排列,整齐划一,给人一种规整的美感,但长距离的使用会使人视觉疲劳,给人单调贫乏之感。在具体的设计中,常采用增加树木种类、改变树木高度和株距等方法来弥补这种不足;图案式是指将将植物修剪整形成几何图案,美观整齐,向人们展示了人工美,不足之处是需要经常修剪,后期养护管理成本较高。(4)路侧绿化带 位于道路侧方,设置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路侧绿带的设计应考虑沿路的用地性质或与沿路建筑物的关系,如有些建筑物需要路侧绿化来衬托,有些建筑物则需要路侧绿化来防护。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兼顾考虑周边环境和沿街建筑,在整体上保持绿化带的完整、连续和统一。路侧绿带可以减少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具有遮蔽装饰作用,对一些挡土墙、排水明沟等进行遮蔽美化装饰。在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计成开放式绿地,在路侧绿带内设置游步道,为行人提供游憩的场所。2.4相关理论研究 2.4.1美学理论

道路绿化带的服务最终对象是人,人们对景观往往简化到美的情感体验。所谓的美,是指在受到审美对象的刺激时,人们感官对事物的心理反应,即产生满足、快乐、愉快的心情。

各门类“艺术”的共同标准即是“美学”。景观作为一种艺术课程,给人以美的感受是其追求的境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美感是进一步升华艺术。

景观要素感受也随着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在高速运动状态下,小规模的图像因为短暂因而易于被忽视。因此,随着速度的增大景观元素的尺度也需增大。这使得人们对景观美感规模变大,需要从整体来了解美的含义.主要美学特征:(1)美与事物的不可分离性;美与具体的事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一个概念,从许多事情中抽象出来而形成的共同内涵。美丽只能依赖于一个特定的事物的存在,只有具体的东西才能表现出来。换句话说,美只能从具体的事物来理解,脱离了事物美也无从说起。(2)美的可感染性;美总是能引起一些反应,并通过一部分的人群感染另一部分人群的反应,该反应有:快乐、幸福、快乐、兴奋、高兴、满意„„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转移。(3)美的社会性

美是由人类在众多事物中所发现的,它反映了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人不是单独的生活在社会中,而是属于社会群体的,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以人类发现的美往往被赋予了社会意识性。美对于人类而言,应该是有利的、有用的,而无害的、无防的。人类发现的美都被人类赋予了自身意识,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思想的升华而形成的。

人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下观赏绿化景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有通过大规模的环境感受沿途景观的整体效果。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审美感知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显示整体形状的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时空上应给人以轻松、舒畅、愉悦的感受。在正确的位置通过适当的形式(如雕塑等)表现出道路区域文化,通过文化景观元素的塑造,充分展示其文化美。

2.4.2生态学理论

现代社会,倡导城市环境保护的热情日益高涨,生态建设己经成为城市设计者的优先考虑对象。从现今国内外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工作中可以看出,生态学理论是未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客观规律。违反这一基本原则,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成为问题,使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失去意义。

景观生态学是由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两种科学思想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整个景观生态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稳定性。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余其他种群之间功能关系与作用被称为生态位。生态位又被称作小生境,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出来的对周围环境的综合适应性。

道路的建设阻断了路旁两边的生态联系,打扰了在自然环境中正常生活的植被、动物等自然界生物,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给人类和自然界各种生物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噪声、空气污染、道路路面的热反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等),这些影响因素直接导致了城市道路绿化带中植物的立地条件比一般的植物生长环境条件更为恶劣。通过道路绿化的生态工程建设,具体考虑同一生物种群的空间长度(通常为5OOm),通过不同植物群落的替换,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减少有害因素的入侵所带来的危害,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采用乔、灌、草以及藤本植物等构成的复合结构层的配置模式,注重种群之间的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充分利用不同园林植物品种的生态位的差异,高效利用有限的道路绿地,增加绿量,提高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使城市道路绿化保持景观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3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3.1包河区道路绿化的侧犬调查与研究 3.1.1合肥市包河区概况(1)区域概况

包河区位居合肥中心城区,处于合肥东南迎风口,通长江,襟五河(包河、南把河、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濒巢湖,辖7街、2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区域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70平方公里,人口122万,是合肥市面积和人口第一大区,也是全省综合实力“第一强区”。区域内科教文化资源富集,汇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省广电中心、省图书馆、省体育馆、安徽大剧院、中国包公园、卫立煌故居等一批文体机构和名胜古迹。包河区是安徽省唯一具备高铁、地铁、高速、高架、机场、码头“六位一体”综合交通优势的“门户城区”。未来合肥大步向南趋向巢湖发展,包河区必将处于前沿阵地、核心区域。(2)自然条件

包河区位于城市上风口,区内五条河流川流其间,区南紧临巢湖,湖光秀色似仙境,碧水蓝天最怡人。包河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冬寒夏热,年平均气温为15.7度,春秋温和,雨量适中,降雨量将近1000毫米。春季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使天气复杂多变,夏季天气炎热,季节最长,降水多,雨量大多集中在5-6月份的梅雨季节,秋季季节最短,以晴天天气居多,气温下降快,冬季气温较低,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3)环境质量

近几年合肥市空气中SO:含量均符合空气环境质量年日均值二级标准,空气中NO:含量均符合空气环境质量年日均值一级标准,空气中PM 10含量超过空气环境质量年日均值二级标准的要求。合肥市大气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超标的主要来源于建筑施工的扬尘、交通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扬尘、秋收获季节农民焚烧秸秆以及汽车尾气的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3.1.2调查范围、内容与方法(1)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确定为:包河区建成区(包括老城区、包河工业园、滨湖新区)范围内的52条主要道路的道路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内植物树种、生长状况、配置方式等内容。(3)调查方法

在合肥市包河区范围内,针对主要道路采用实地调查法,现场踏查拍照,记录道路断面形式、各类绿地内植物品种、生长状况、配置方式等内容,然后经过处理加工形成文字较准确真实的反映合肥市包河区的道路绿化现状。

3.1.3包河区道路断面形式调查与研究 共调查包河区范围内52条主要道路,85条路段,其中一板二带式道路有23条,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44.23%,二板三带式有3条,占调查总数的5.77%,三板四带式有12条,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23.08%,四板五带式有10条,占调查总数的19.23%,特殊板式有4条,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7.69%。

包河区的老城区建设历史悠久,道路的修建年代也较为久远,所呈现的断面形式比较简单,大多数为一板二带式。一板二带式的断面在当时修建的时候主要是因为节约用地、通行方便和管理方便,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如今的交通需求,往往会带来出行不便,交通拥堵。包河区在新区道路绿化上花了很多心思,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的道路板式复杂多样,有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和含有公交专用车道的特殊板式,如徽州大道在滨湖新区的路段设置有为公交车通行方便的专用车道,用绿化隔离带将公交车道与机动车道分隔开。滨湖新区的大多数道路都具有中分带和路侧分带,有利于丰富道路景观。3.1.4包河区道路绿化树种调查与研究

在调查踏勘中,为了方便记录和统计,本文将植物分成乔木、灌木、绿篱植物、草坪地被和竹类5个类型。乔木指具有独立的主干,胸径大于4cm的树种(包括棕搁类植物)。灌木包括高度高于1.5m的灌木植物、胸径小于4 cm的小乔木和被修剪成球形、柱形或其他造型的灌木植物}。绿篱植物指道路绿化中起隔离屏障作用满栽密植的低矮小灌木,主要为木本植物。草坪植物是指由人工建植或人工养护管理,能够覆盖地表起到绿化美化作用的植物;地被植物指多年生草本及自播能力极强的或人们常用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堰伏或半蔓性的灌木及藤本等,具有一定的经济和观赏价值。竹类植物是指禾本科竹亚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再生性很强,是重要的园林造景材料,经常被应用到道路绿化中。(3)中央绿化带

中央绿化带布设在道路中央,用于分隔不同方向的机动车道。包河区的道路中具有中央绿化带的不多,有16条,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30.77%。在调查中发现,宽度较窄的中央绿化带多采用规则式种植,较宽的中央绿化带多运用自然式配置模式。中央绿化带上的绿化植物总共有32种,其中乔木有10种,灌木有9种,绿篱植物有14种,草坪地被植物有2种,灌木和绿篱植物有3种重复。乔木层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值为4: 6,灌木层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值为4:5。乔木层中香樟和黄山栗树应用的较多,灌木层中桂花、红叶李和红花疆木球((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的出现次数较多,地被植物的出现总数只有4次。各种植物的应用见表。(4)路侧绿带

道路的路侧绿带是指设置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在老城区的建设中,可能由于没有预测到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只注重行道树、机非分隔带的种植,而没有重视路侧绿带的建设。导致老城区的大多数道路没有路侧绿带,人行道的边缘即是临街的建筑。在包河区的老城区中,只有芜湖路、宿松路的一些路段具有一定的路侧绿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园林绿化,因此道路绿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滨湖新区的建设中,给道路绿化预留了足够的场地。在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的大多数道路都具有路侧绿带。

包河区总共有29条道路具有路侧绿带,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55.77%。路侧绿带上的绿化植物共有64种,其中乔木有21种,灌木有24种,绿篱植物有21种,草坪地被植物有5种,乔木层和灌木层有2种植物重复,灌木层和绿篱层有_5种植物重复。乔木层植物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8: 13,灌木层植物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1: 1。在路侧绿带中,乔木层植物种类丰富,以香樟出现最多,其次是雪松和美洲黑杨,其他树种应用的较少,还可以增加无患子、棒树等。(5)交通易绿地 交通岛绿地指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交通岛绿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在所调查的道路中有中心岛绿地的是北京路和大连路的交口,有导向岛绿地的是桐城路、林芝路、中山路、洞庭湖路、长沙路和烟墩路,有立体交叉绿岛的是金寨路与南一环立交、南二环与徽州大道立交。

①中心岛绿地是指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中心岛用地。包河区的道路中只有北京路和大连路的交口设置有中心岛绿地。此中心岛上的乔木有1种,没有运用灌木,绿篱植物有1种,草坪地被植物有3种,整体风格简洁大气。

②导向岛绿地是指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导向岛用地。在调查的道路中有6条道路具有导向岛绿地。导向岛中乔木树种共有3种,灌木树种共有13种,绿篱植物共有6种,草坪地被植物共有1种。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导向岛上乔木的应用较少,且应用的乔木的分枝点较高,灌木种类较多,由于灌木分枝点低,因此不宜采用群植,采用球类植物搭配花灌木种植,绿篱植物运用较多,高度一般在60 cm以下,草坪地被只出现了细叶麦冬,在导向岛绿地里可适当增加草本花卉的运用,使导向岛景观更加丰富。包河区导向岛绿地的植物配置满足交通安全功能的需求。

③立体交叉绿岛是指互通式立体交叉干道与匝道围合的绿化用地。本文主要调查了包河区的2个立体交叉绿地,分别为:金寨路和南一环立交、南二环和徽州大道立交。在这两个立体交叉绿地中,运用的乔木有4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1:3;灌木有6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5:1,绿篱植物有6种,都为常绿植物,草坪地被植物有2种。由此可见,立体交叉绿地中多采用常绿植物,植物种类较单一,缺少藤本植物的运用,垂直空间未得到利用,层次不明显,景观效果不丰富。3.2包河区道路绿化系统分析 3.2.1绿化植物配置观赏性分析

现代化的道路绿化设计不仅要求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而且需要具备观赏性。所以在道路绿化设计中应依据园林植物的特性,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合理的配置,构建丰富多变的群落空间,形成富有美感、具有生态效益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1)植物时序景观

道路植物配置是城市道路绿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给道路带来了生命气息。园林植物随四季表现出不同的季相变化,是植物景观最为生动、直观的变化。春天开花的植物最多,再加上新叶、新芽开始萌发,向人们展现了百花齐放、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景观;夏季也有很多的开花植物,但林草繁盛、绿荫浓密才是夏季最特别之处;秋季开花的植物比较少,但却有香飘十里的桂花和硕果累累,品种丰富的秋果和颜色鲜艳的秋叶增添了秋景的魅力;冬则梅花破玉,又是另一番景致。因此,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合理布置,可以营造随时间更迭而不断变化的丰富多彩的道路绿化景观。

在合肥市包河区调查的82种植物中,常绿植物有39种,占47.56%,落叶植物有43种,占52.44%。表4-8中是常绿植物或叶色终年不变的植物,在冬季,它们能够给道路景观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据表4-9可知,道路绿化中乔木层植物主要以春季观花、秋季观叶为主,其中春季观花植物有4种,观叶植物1种;夏季观花植物有_5种;秋季观花植物有1种,观果植物8种,观叶植物有7种;冬季观果植物有1种,观叶植物3种,这些植物随着季节的更迭表现不同的景观,不论是落叶植物、常色叶植物,还是常绿植物,都为道路绿化景观增添了一份力量。

(2)植物空间景观

①水平结构在道路绿化的水平构图上,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宽度、绿化带的宽度等要求采取相应的构图方法。在水平结构上,要统一中求变化,有节奏,有韵律,并且使道路绿化的节奏、配置、色彩变化与道路的整体空间相协调。如在行道树绿带中可以形成连续的韵律,在机非分隔带中可以利用不同植物交替种植,形成交替的韵律,以及道路绿化林冠线高低错落的起伏韵律。在较宽的绿化带上,可以采用疏密有致的配置方式,在满足植物的空间生态位的要求,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创建功能完善、景观优美、植物多样的道路绿化景观。

②垂直结构植物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指不同类型植物在各个层次上占有一定空间,在群落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成层现象[[55]。在道路绿化的垂直结构上,利用乔、灌、草合理配植形成多层次的、参差错落的、稳定的群落系统。增加藤本植物的运用,如爬山虎、常春藤、五叶地锦等,使立交系统充分得到绿化。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的垂直构图主要有以下10种类型:①乔木+灌木;②乔木+草坪地被;③乔木+绿篱;④乔木+绿篱+地被;⑤乔木+灌木+绿篱;⑥乔木+灌木+绿篱+地被;⑦乔木+灌木+地被;⑧灌木+绿篱+地被;⑨灌木+绿篱;⑩绿篱+地被。其中,以乔木+灌木+绿篱+地被的复层结构运用的次数最多,大部分道路的道路绿地缺少草坪地被植物,导致有些路段出现黄土裸露的现象,且包河区道路绿地中应用的草坪地被植物种类少,主要为麦冬、葱兰、红花醉浆草和白花三叶草。3.2.2包河区道路绿化的优点

(1)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包河区道路绿化发展较快,道路绿化的地位日益突出,在植物配置上,以营建多层次、多结构稳定的群落系统为主,注重乡土树种的运用。另外,有些道路尝试结合绿化构建一些新的道路模式,如紫云路(天山路一庐州大道)路段(见图4-27)和云谷路(徽州大道一广西路)路段(见图4-28)人行道布置在绿线里,这样可以减少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相互干扰,还可以为行人提供良好舒适的步行环境;徽州大道上设置了公交车专用车道,通过绿化制寄公交车专用车道和机动车道分隔开,大大提高了公共交通体系的效率,倡导了和谐的交通环境。

(2)包河区的道路绿化建设中,在植物的选择上以乡土植物为主,强调了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在道路绿化中的作用,在植物配置卜也以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式植物群落为主,注重道路绿化的生态功能。

3.2.3包河区道路绿化的不足

(1)道路绿化破坏严重 在调查的过程中,老城区的道路绿化被破坏的较为严重,有些路段的植物生长状况较差,特别是绿篱植物,植物稀疏,土壤贫瘩,遭人为践踏和破坏,严重的导致绿化带断开,黄土裸露,生态效益明显降低。图4-31是徽州大道在老城区的一段机非分隔带,绿化带内还留下了行人和自行车的痕迹,景观效果差,生效效益低。图4-32是天津路的路侧绿带,麦冬被黄土和垃圾覆盖,紫叶小聚生长状况较差,生态效益低,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措施,绿化带内的绿篱植物将被侵蚀。

(2)垂直绿化有待加强

在立体交叉绿地中,应用的植物品种单一,缺少藤本植物的运用,垂直结构较为简单。垂直绿化不仅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且还能创造出优美的城市景观和不同的绿化风格,对沿街建筑、围栏、立交桥等进行垂直绿化,可使道路景观更加层次丰富,生机盎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合肥市包河区的垂直绿化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基本上每个立交桥下都有绿化用地,但是在立交桥的立面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用常春藤、爬山虎或五叶地锦等绿化柱墩,可以增大立交桥的绿化量,更充分的发挥生态功能。除此之外,人行天桥、路灯柱、公交站台和高架桥的两侧挡板处都可以进行垂直绿化,既能美化环境,又可以更好的发挥生态功能。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立体交叉绿地植物的配置模式都相似,应用的植物品种也差不多,使立体交叉绿地的绿化相似度越来越高,道路绿化没有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3)地域文化体现不够 从包河区的道路绿化现状调查中发现,道路绿化只是因为绿化而绿化,缺少文化内涵,只有少数道路的街头绿地或路侧绿带内有文化元素的出现,芜湖路和桐城路的交口的街头绿地内设置有雕塑小品,这既为人们提供了休憩、交流的空间,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见图5-4)。除了乡土树种的运用外,道路绿化中很少有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元素。

(4)养护管理力度不够

道路绿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从初期调研、设计、施工到后期养护管理,每一个环境都应得到重视。道路绿化带的立地环境比较特殊,植物的生长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后期的养护管理更加重要。对于遭破坏的植物需要及时进行补植,按时对绿化带内的植物修剪、施肥和浇水。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包河区的部分道路绿化被破坏的比较严重,但是并未得到及时的处理,一些道路上绿化带内土壤贫瘩、干燥、板结,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

(5)人性化意识淡薄

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为车辆提供了快速舒适的环境,却往往忽视了行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在包河区道路绿化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道路具有街头绿地,缺少行人能够休憩、交流的空间。

3.3包河区道路绿化的发展对策

人类社会发展迅速,植几片草皮、栽几排树己不能满足人们对绿化美化生活环境的要求,而必须是“健康”和“可持续”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时间延续性的和谐”“有效应急避难”的目的。改善人居环境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的关键是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绿化环境。因此,新世纪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趋势是运用新意识、新方法、新手段来构建生态型、防灾型、植物群落型、植物景观型的道路绿化景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人居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促使道路绿化的发展更加注重景观意识、生态意识和文化意识。简单的说就是道路绿化应该具有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较强的生态效益,而且能够展现一座城市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从包河区道路绿化的现状来看,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都还有待提高,没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因此,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应以景观观赏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和城市文化历史性原则为依据使包河区的道路绿化不断的发展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创建一条条行人舒适、行车畅通、绿带宽阔、林荫夹道的现代化城市道路。

我国的道路绿化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是以栽植行道树为主的传统绿化阶段,接下来是以不同植物的图案造型和色彩组合为主的绿化美化阶段,然后是以构建稳定的自然式群落为主的生态绿化阶段。目前,国内一些先进城市提出了人文绿化的理念,人文绿化是指绿化美化和生态绿化的有机结合,合肥市包河区应学习这些先进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化提升原有的道路绿地,逐步打造精品化的道路绿化工程是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发展的趋势。

得天独厚的资源0赋、快人幽步的发展态势和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促使合肥市包河区提出了“城区绿化学匕每、农村造林超苏北”的工作目标,努力打造“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社区生态化”的大绿化生态格局。

应从加强生态性、景观艺术性和历史文化性等方面着手改造提升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创建安全优美、生态效益高、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谐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道路绿化,为包河区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3.1构建廊道网络,提高生态效益

在景观生态学上,把景观分为斑块、基质和廊道3个组成部分。廊道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有些学者认为城市景观廊道包括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两类,自然廊道主要以植被带、河流等为主,人工廊道则以交通道路线为主。廊道在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加快城市空气循环、缓解和减少城市污染,还能够控制城市的无限制发展。

依据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的功能和结构的差别,可以将绿色廊道分成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和绿色河流廊道三类。绿带廊道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区与城区之间,一般较宽,主要由较为稳定、自然的植物群落组成,不仅起到了隔离作用,同时还为城市开辟了大量绿色空间,提供了优美舒适的游憩场所。绿色道路廊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市民提供运动、散步、自行车等休闲游憩之用的休闲道路,即绿道;另外一种是指城市道路上的道路绿化,能够有效组织交通,缓解城市交通污染。绿色河流廊道包括河道、河漫滩、河岸和高地区域,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良好的场所,还能够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

一条、两条零散断开的城市绿色道路廊道的生态效益不明显,但若将整个城市中全部或者大部分绿色道路廊道相互联结起来,或是将城市中绿色道路廊道和绿色廊道、绿色河流廊道相互联系,构建城市绿色廊道网络,再通过绿色廊道和绿色斑块的联结,就形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发挥绿色廊道的生态效 益。因此,在道路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城市道路设计时要为道路绿化带预留足够的宽度,保证道路绿地率;②若城市道路周围有公园绿地、小游园或河流等,应使道路绿化带的设计与公园绿地、小游园和河流想融合;③选择城市道路绿化中绿带宽度可能达到5 m以上的绿化带作为生态廊道,并集约用地集中布置绿带。以街头绿地、道路旁的公园、河流、广场等为节点,构建生态群落,增大绿化面积,增加生态效益。

3.3.2编制系统规划,保证绿地标准

科学编制切实可行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绿化系统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绿线,再把绿线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强制性内容,保障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和道路绿化率。包河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为老城区,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新城区。在老城区,城市和道路建设己经定型,道路绿化的拓展空间较小,但在新城区的道路绿化建设中,应以《合肥市绿化大会战》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为依据,预留足够绿化用地,保证每一条道路的绿化达到规定的标准。

3.3.3挖掘现有条件,增加道路绿量

在人行道足够宽时,可以考虑在原有行道树的基础上增加一行行道树,这样既能提高绿地率又形成郁郁葱葱的道路景观效果。在行道树的树池内种植地被,如葱兰、麦冬等,避免树池内黄土裸露流失,增加绿量。

注重垂直绿化发展,以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栏杆、围墙、灯柱以及公交站台等为依托,利用藤本植物将城市绿化引向竖向空间发展,增加绿化面积,增大绿量,改善城市环境。对道路绿化带内长势差的植物应尽早更换,对绿化带内遭受破坏的植物要及时进行补植,合理补充道路绿化带内的植物数量和种类,提高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使乔灌草均匀配置,绿地面积得到充分利用。

在老城区,很多道路只有行道树,绿量小,可以采用摆放可移动的盆花或盆栽植物进行绿化道路,增加绿化面积,提升绿化品位,美化道路环境。3.3.4优化树种选择,提升植物配置

在树种的选择上,要依据“三结合,四兼顾”的原则。首先,三结合是指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以常绿树种为主,灌木树种与乔木树种相结合,以乔木树种为主,高大乔木既有遮荫、吸滞尘埃、吸收有害气体、消音挡风等生态功能,还可以较快的形成郁郁葱葱的道路景观。适宜在合肥生长的乔木种类很多,将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合理搭配,构建城市中的森林。四兼顾是指以慢生树种为主,兼顾速生树种,以长期效益为主,兼顾短期效益,以发挥绿地综合功能为主,兼顾区域特色,以观赏价值为主,兼顾经济价值。

在树种配置上,要达到“层次化、多样化、彩色化”的要求。首先,快速路和主干道要高中低、乔灌草相结合,使道路绿化层次分明、自然、丰富、活泼、模式多样;其次,次干道和支路应充分考虑道路的通风特点及汽车尾气疏散要求,构建疏朗、通透、整齐的道路景观。另外,植物配置要体现春天繁花似锦、夏季郁郁葱葱、秋天叶红果熟、冬天银装素裹的季相美。

3.3.5丰富植物品种,突出季相景观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包河区相邻道路的行道树重复率高,应适当增加行道树的种类。东西走向道路行道树常选择落叶树种,除了常用的悬铃木、黄山栗树、无患子等,还可增加枫香、七叶树、朴树、棒树和黄连木等优良树种;南北走向道路行道树应选择常绿树种,除了香樟、广玉兰和女贞,还可选用冬青、木莲、青冈栋等品种。另外,还要增加花灌木和草本花卉的种类和数量,打造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道路绿化景观。在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力度的同时,建立苗木培育基地,培育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良树种。

由于花境的造价高、道路绿地的立地条件差和能应用到花境的优良的花卉品种比较少,导致花境在我国城市道路绿化中的应用较少,但是通过合理的植物品种搭配,充分运用各种植物的特点,可以形成一个稳定、层次明显的生态群落。而且随着植物品种的培育开发,会有越来越多观赏效果好的花灌木、花卉、地被等植物品种被运用到城市道路绿化中,使道路绿化的效果更丰富多彩。

在今后的道路绿化中应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应用乡土植物为主,兼顾推广新优植物,丰富植物多样性,适地适树,创造自然、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最大程度的发挥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3.3.6结合历史文化,展现城市特色

道路绿化能够很好的向人们展示一个城市的形象,将历史文化融入道路绿化中,既可以提升道路绿化的内涵,又能提高城市的认知度。在道路绿化的设计中,选择恰当的而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要素以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具象的图像使人们联想到有些模糊的历史记忆。在道路绿化的建设过程中,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标志,譬如一条古老的街道或是一棵古槐,据1965年有关资料报道,日本、美国都有胸径5Ocm的银杏树种在街上。另外,在道路绿化的设计中,充分的挖掘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名人名胜、风土人情等,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元素加以提炼,并运用于道路绿化的建设中,使历史文化在道路绿化中得以展现和延续。

在今后道路绿化的建设中,可以在绿化带内设置景石、景墙、花架、雕塑等园林小品,将本地的人文风俗和历史文化融柔到道路绿化中,丰富道路绿化景观,突出独特的城市人文特色。

3.3.7倡导全民参与,加强养护力度

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和各种公益宣传活动,大力开展爱绿护绿的教育,使爱绿护绿意识深入每个市民的内心,使爱绿护绿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共同创造和保护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要打造完美的道路绿化景观,除了建设之外,还应注重养护管理。道路绿化的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要有专业的养护管理团队,及时修剪、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4结论与展望 4.1研究结论

包河区正迎接新的发展机遇,经济要高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更需要保护和建设,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的一项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根据道路性质、道路宽度、道路走向、绿带宽度和道路沿线环境的不同,构建具有交通组织功能、绿化美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现代化道路绿化景观,它还设置有人性空间,富有地域特色,向人们展示包河区的风貌,是一条条流动的道路风景线。

通过对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的研读,结合实地调查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所调查的52条城市道路中,道路绿化断面形式一板两带式有23条,二板三带式有3条,三板四带式有12条,四板五带式有10条,特殊板式有4条。(2)行道树绿带应用的植物共有23种,行道树乔木树种较单一,老城区的行道树绿带采用树池式和绿带式两种形式,新城区主要采用树池式。机非分隔带上的植物共有40种,配置模式比较丰富,老城区多采用乔木、绿篱和地被的配置模式,新区增加了灌木层。中央绿化带上运用的植物有32种,采用乔灌草结合形成复层群落结构。路侧绿带的植物有64种,植物品种丰富,配置模式多样。交通岛绿地上的植物共有38种。

(3)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建设中以乡土树种主,强调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的运用,另外,在配置模式上,注重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模式。但还存一些问题,主要包括:①道路绿化破坏严重,②垂直绿化有待加强,③地域文化体现不够,④养护管理力度不够,⑤人性化意识淡薄。

(4)针对现状包河区道路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得出优化改进措施,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验证优化改进措施的可行性,优化改进措施包括:①构建生态廊道,提高生态效益,②编制系统规划,保证绿地标准,③把握现有条件,增加道路绿量,④优化树种选择,提升植物配置,⑤丰富植物品种,突出季相景观,⑥结合历史文化,展现城市特色,⑦提倡全民参与,加强养护力度。

本文的创新点是紧紧围绕实践一一理论一一实践这一辨证关系,对现状包河区的道路断面、道路绿化树种、道路绿化配置模式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初步提出包河区道路绿化的改进措施,然后将总结得出的改进措施运用到案例分析中,为包河区道路绿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4.2展望

现今,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不仅仅是组织交通、绿化美化城市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的需要,更是体现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是展示城市个性和时代风貌的窗口,承载着浑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

本文主要研究了道路绿地中的道路绿带和交通岛绿地,未对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进行调查研究,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也是城市道路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过程中,将继续努力研究。

上一篇:汉滨区股长管理办法下一篇:高中语文导学案编制

相关推荐